标准化构建策略

2024-07-25

标准化构建策略(精选12篇)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1

一、高校继续教育以及其标准化

(一) 高校继续教育的概念

目前, 对于继续教育,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定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对广义的继续教育由两方面进行了界定。一方面是继续教育的对象, 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 踏入社会, 并且能够担负其社会责任的成年人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另一方面是继续教育的内容, 主要由四点组成:第一, 某个人或是某些人在某特定阶段所接受的如博士学位以及攻读学士学位等正规的教育;第二, 对某一新领域中知识补充、知识探究以及知识的更新;第三, 对某一特殊领域或是方面的技能, 知识的创新, 学习以及探究;第四, 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或是适应职业转换而进行学习。这一定义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拥有共性, 并且对继续教育的目的、对象以及内容进行了规定, 但其含义却很少获得一致赞同。继续教育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术语, 在不同国家地域, 对继续教育的说法以及内涵理解存在一定差异性。

(二) 继续教育的标准化

我国目前终身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因此, 高校必须要改变其传统缺乏规范化, 缺少制度以及分散的办学模式, 建立起一套科学管理、专业操作、制度完善的办学系统, 踏上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逐渐出现继续教育标准化的新概念。有部分学者认为, 继续教育的标准化就是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继续教育,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教育, 使得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得到新知识的补充, 更新并且提高职业能力, 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中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创新型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的标准化涉及市场开发、课程设计、体制建设、教学管理以及理论研究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继续教育模式与理念的创新。标准化继续教育具有创新性、高端性以及应用性等更符合当下时代需要的基本特征。

(三) 继续教育标准化实例

MIT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是世界一流大学, 尽管其主要精力是放在科研以及教学上, 但是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继续教育标准化。其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培训, 同时其也是对教学与科研两项重要职能的补充手段。继续教育标准化从某些意义上来说, 是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表现。MIT的继续教育标准化理念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 与现实联系紧密, 服务于社会以及国家。将社会的发展与利益的应用知识作为自身的中心目标, 广泛与政府机构以及工商界进行合作, 进行符合社会需要的继续教育活动, 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反馈于社会。第二, 传播最新知识, 进行高端继续教育。MIT的大多数继续教育项目均属于技术类以及高端科学类, 其社会教育层次较高, 参与者经常需要提出申请, 符合一定的资格后方能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 其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扩张继续教育规模, 而是力保教育项目出精出彩。第三, 强调实用性技能, 理论符合实际。很明显, 麻省理工学院实用性、高端性的继续教育已经达到继续教育标准化的水准, 其他如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在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工作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以其独具特色又丰富的教育项目获得全世界的赞扬。

二、高校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支持条件

(一) 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想要构建起继续教育标准化, 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抛却传统的缺乏个性并且与实际脱节的陈旧模式, 继续教育学生与学历教育学生不同, 其往往是对应社会需要而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因此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创新, 构建起适应继续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一套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是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的关键所在。

(二) 标准化的师资队伍构建

建立培养其一支潜心继续教育活动, 树立起继续教育理念的标准化教师队伍, 是实现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的基础。目前来看, 高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源自其高校内部, 并且是在各院系教师中所聘请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多方面物色教师, 开拓人才资源。除了自己高校内部选聘教师, 各行业的精英、政府机关执行者以及决策者、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均可以吸纳入继续教育师资团队中, 这种多元智能、多方面层次的师资结构队伍, 对高校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标准化的继续教育管理

我国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 例如, 继续教育部或是继续教育学院。尽管在管理继续教育方面我国高校已经累积总结了许多智慧以及经验, 但是其管理机构并没有多少能够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继续教育管理标准化, 是指其管理在符合继续教育理念、遵循继续教育规律的同时, 能够达到较高水平以及制度的管理模式。只有形成了标准化继续教育管理, 高校继续教育标准化才能够实现并且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下去。

三、高校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的方向

(一) 高校继续教育的校企联合

第一, 校企联合继续教育需要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 在课时与内容安排上充分结合企业实际需要, 达到为企业培养出色人才的目的。第二, 校企联合进行的继续教育需要对不同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培训项目, 项目不仅需要承前启后, 更需要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充分满足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三, 高校需要将企业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以及改造项目等作为其继续教育的重点, 将继续教育直接为企业经营生产以及技术开发进行服务, 这样一来, 不仅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 也使学生自身专业技术得到提高与锻炼。第四, 校企联合继续教育需要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 只有注重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 提高其专业管理能力以及技术, 才能促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 高校继续教育的农村延展

从整体来看, 高校继续教育对农村的继续教育市场开发较为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加快继续教育向农村发展的步伐。普通高等教育无法承载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而农村继续教育在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更能够满足大众化需求, 使其成为农村青年提高自身素质不可替代的载体以及平台。

四、高校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 正确定位学院继续教育

高校需要考虑到其学院的实际情况, 在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中实事求是。高校既不能将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看作可有可无的, 让其自身“随便”发展, 同时更不能盲目地贪大求全, 而是需要进行分阶段性的考虑。例如, 在确保本科教育质量以及发展本科教育的时间内, 可以在稳定现有继续教育规模基础上, 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为根本原则, 在高校的继续教育标准化发展到新阶段后, 再结合实际适当提升继续教育层次以及规模。

(二) 稳定师范继续教育, 探索新教师教育途径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均有多年的宝贵教育经验, 是高校构建继续教育标准化极其宝贵的资产。继续教育在发展具有科学性新阶段的同时, 不能够冷落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继续教育。所谓稳定师范继续教育并不是要高校停滞不前, 故步自封, 而是需要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 不断完善传统的师范教育教学模式以及理念。

(三) 积极探索能够依托高校特色的专业知识优势

在热门学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 高校需要具备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思想理念。例如, 永州市是农业大市, 食品工程以及生物工程两个新兴产业急需有关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 永州市的高校可以重点发展与食品质量安全以及生物工程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四) 积极探索合作继续教育模式

为了稳定开展素质教育, 高校可以在校外历史文化名区建设德育基地, 在著名企业如电视台、检察院等附近建设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 这对提高继续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也可以与某些学习基地进行合作继续教育, 此举不仅有利于继续教育标准化的发展, 对于促进继续教育品牌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易长发, 方光荣.成人教育发展与学习化社会建设[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朱明祖.继续教育——迈向21世纪的基石[J].成人教育, 2000, (12) .

[3]卢俊杰.简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 2001, (2) .

[4]张义.高校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J].继续教育, 2007, (6) .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2

---------长城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创建市级规范化调委会事迹材料

长城乡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于2008年10月,位于凉州区城东33公里处长城乡政府院内。设调解主任1名,委员11名。辖区共11个村委会,3789户,16582人。近年来,乡调委会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司法局的业务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争创“标准化调委会”活动,增强服务大局意识,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搞好标准化调委会创建工作的基础。创建标准化调委会刚开始,我们就研究成立了主管领导任组长的“标准化调委会”创建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充实了乡调委会组成人员,组织工作人员到兄弟乡镇学习取经,通过查、看、问及座谈、讨论等方法途径,调查研究标准化调委会的建设工作,制订出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区司法局领导多次到乡调委会检查、指导工作,多次对创建工作提出要求,还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布置标准化人民调解中心一处,配备调解桌椅五套,调解员办公桌椅3套,电脑、打印机各一台,全面落实乡调委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保障了标准化调委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搞好标准化调委会创建工作关键。

我们以调委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档案建设为抓手,以完善网络、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加强设施建设为重点,围绕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化人民调委会建设标准》,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标准化调委会的建设工作,把“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参观学习与座谈研讨相结合、制定目标与分项实施相结合等方式,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调委会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得以如期完成。

1、完善调解组织。

调整充实了乡调调委会组成人员。武装部长任主任,司法所长任副主任,派出所、综治、民政、水利、国土资源、卫生院、林业等负责人任委员。还在各村、企事业单位聘请了17名调解信息员。

2、健全规章制度。

在创建标准化调委会过程中,一是明确了“九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纠纷登记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回访制度、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工作统计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二是提出了“六上墙”的要求,也就是调解人员名单上墙、调解主任职责上墙、调解组织的任务和工作责任上墙、调解工作的原则和纪律上墙、调解纠纷的范围上墙。使乡调委会工作规章制度健全统一、规范透明。

3、规范调解程序。

规范调解程序是实现依法调解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在以往的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很少重视这一问题、这一环节。鉴此,在试点工作中,我们规定:一般性矛盾纠纷的调解,由调解员现场进行调解;疑难、复杂和涉法矛盾纠纷的调解,必须采取“庭式”的调解模式调解。“庭式”调解的操作程序是:调委会受理纠纷当事人的申请、确定调解主持人和调解员、制定调解方案、做好调解的准备之后,先行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听取双方

当事人的陈述,查清纠纷的事实和经过,然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书面调解协议。整个调解过程由记录员记录,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和调解员签字,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对于达不成调解协议的纠纷当事人,我们会根据情况告知其它方式、途径处理。

4、加强设施建设。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专门为乡调委会专设了30平方米的调解室,配备了办公桌椅、资料档案柜等必要的办公设施,设置了调解主持人、调解员、记录员、当事人等标牌和坐席。购置了《人民调解》、法律等业务书籍,统一制作了调委会任务、工作原则、受理范围、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义务等文字图表版面公示上墙,保障了调委会的依法调解和规范运作。

5、建立档案管理。

我们根据标准化调委会的建设要求建立健全了“一册”、“二表”、“三簿”,即《调解员花名册》、《矛盾纠纷排查表》、《调委会工作统计表》、《纠纷登记簿》、《学习会议记录簿》、《调解登记簿》,并按时间、年份装订成册,保管备查。与此同时,积极完善调解案卷的内容,将纠纷登记的原始记录、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调委会对调解未成功纠纷的处理意见、各种证明材料等文书,装订成册,做到一事一卷,集中保管。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3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场址布局、栏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备、良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粪污处理等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按程序组织生产的过程,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现代养殖意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1.树立产业化理念,谋划标准化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推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是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农民增收的最大产业空间,应充分利用全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洮北区畜牧业发展,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以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建示范典型,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2.规范养殖行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在养殖场(小区)建设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及标准化养殖“六化”要求,合理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规范养殖场区布局。制定养殖场规范化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兽药、饲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档案,严格免疫程序,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严防违禁添加物质进入养殖环节。

3.培植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规模养殖

在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中,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骨干力量。要积极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规模养殖,做强优势产业。要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订单生产、产销联建等形式,巩固龙头加工企业与养殖基地的生产关系,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整体。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在壮大主业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规模养殖,扩大一体化生产规模,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密切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负责向规模养殖场提供种苗、饲料、防疫、技术、融资、产品保护价收购等服务,规模养殖场负责按企业要求组织标准化生产,形成龙头企业与规模养殖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关系,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稳定发展。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力量,抵御抗风险能力,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4.治理养殖污染,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

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以及孽生的病原微生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危害人、畜健康,畜禽养殖污染是社会的一大公害。要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目前,主要推行下列四种治理模式:一是农牧结合模式。养殖场(小区)建设要考虑周边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经过沉淀发酵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利用,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二是沼气配套模式。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是解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可以直接肥田,沼液还可以用来养鱼,形成养殖与种植、渔业紧密结合的物质循环生态模式。三是有机肥加工模式。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畜禽粪便经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进行产业化开发。四是微生态养殖模式。利用锯末、秸秆等原料作为垫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制作发酵床,在发酵床上养猪,微生态有益菌将猪床上的粪便降解,使猪舍免清粪,免水冲洗,猪场没有粪尿排出,也没有冲圈产生的污水,养殖环境无臭味,实现粪污“零排放”,达到清洁、环保、生态养殖的目的。

5.实施科技兴牧,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

牧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科技兴牧,加大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使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設,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

6.加强引导扶持,保障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4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 2013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2, 352.7、245.7和2, 043.9万吨, 62个国控重点湖泊 (水库) 中, 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湖泊 (水库) 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 其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作为环境保护执法和环境管理、监测、治理等工作的技术依据, 环境保护标准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对环保活动和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保护、污染防治以及实施环境监督管理需求等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 其已成为我国实行“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方针的重要支撑。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始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 历经40多年发展, 目前已形成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同构成的环保标准体系, 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慢, 仍与发达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显示, 2011年列入调查427个类别5827项环境保护产品中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其他标准的产品分别为2, 181项、1, 481项、1, 363项和317项, 标准采用率分别为37.4%、25.4%、23.4%和5.4%, 而非标 (产品生产中未采纳任何标准) 产品占8.4%之多。基于我国当前环保标准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简要介绍了国家环保标准政策和体系研究概况, 提出构建新型环保标准体系策略和高效节能指标评价体系, 以期为完善我国环保标准体系构建和促进环保标准国际化提供理论指导, 进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环保产业升级提供必要技术支撑。

2 国家环保标准研究

2.1 国家环保标准政策研究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国发[2012]19号) 明确指出环保产业重点领域为环保技术和装备 (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监测设备) 、环保产品以及环保服务三类, 其中, 水污染治理领域将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 并积极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升级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 强调要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环保产品及装备标准, 制修订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国发[2011]63号) 要求重点突破“控源减排”关键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脱氮除磷关键技术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发水处理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并进行综合集成示范, 开展适用于区域/流域污染防治的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方法学、水/气/固废等排放 (控制) 标准体系优化与整合技术以及行业型与综合型排放标准、生态保护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制定技术方法等研究;此外, 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 (环发[2013]22号) 在“十二五”期间将完成600项各类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任务, 并正式发布标准300余项, 基本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 形成支撑污染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的八大类标准簇;与此同时,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明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为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三大产业, 尤其突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处置、土壤污染治理等关键环保技术装备标准制修订。

2.2 国家环保标准体系研究

目前, 世界各国标准化组织均制定环境保护标准, 但多数为检测方法、处理工艺、产品、排放要求和技术术语等标准, 其中, 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分别有127项、669项和674项。我国通过《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制定环境保护标准作出了相关规定, 并以此确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现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由两级五类标准组成, 分别为国家级和地方级标准, 标准类别涉及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规范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和标准制修订技术规范) 等 (如图1所示) 。截至“十一五”末期, 已累计发布环境保护标准1, 494项 (包括现行标准1, 312项) , 其中,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分别为14、138、705、437和18项。根据环保部《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 我国部分省市已制定或修订工业污水排放、大气污染物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流域污染控制等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共120项 (现行111项, 已废止和替代9项) , 其中北京、山东、广东、河南、上海、福建等省市已分别完成33、14、13、10、9和8项 (截至2013年7月) 地方标准登记备案, 有效弥补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不足, 促进了地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3 环保标准体系构建策略

目前, 我国环保标准主要存在标准标龄过长、与国际化脱轨、重复现象严重等问题, 如GB 3552-1983《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0070-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环境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 至今仍未修订。另国家不同部门存在重复制定标准现象严重, 如国家环保部和城乡与住房建设部均制定了《臭氧发生器》产品检测标准, 《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化学法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和《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等标准亦有环保部和标准化管理委员等不同单位制定。此外, 部分标准还存在内容不合理等问题, 如GB/T 20621-2006《化学法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未对样品保存温度作相关规定、性能指标二氧化氯与氯气的比值单位为“%”以及二氧化氯转化率和氯酸钠耗率等。基于国家标准存在诸多问题, 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标准体系。为此, 确定国家环保标准制修订原则, 并以此促进国家环保标准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 形成高效节能技术指标评价体系, 从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环保产业升级提供必要技术支撑。

3.1 确定环保标准制修订原则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 围绕深化总量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和防范环境风险, 加快我国标准制修订。与此同时, 环保部就环保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 要求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的原则, 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 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保标准体系, 逐步与国际接轨。近年来, 我国已出台关于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清洁生产与审核等标准制修订技术规范, 并发布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规范性文件, 但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原则主要还是以最佳可行/适用技术为依据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指导, 如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需通过收紧限值等措施来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 而完善控制指标体系则需增加污染物控制项目与调整指标体系, 其重点控制对象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他有毒有机物等。此外, 环保标准制修订需环保、机械、化工、住建、质监、法律、企业等不同部门以及公众共同参与, 尽量减少同一标准不同部门的重复制修订以及环境标准时效性和适用性不明等问题, 并对制修订的标准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3.2 推进环保标准与国际接轨

随着国际标准ISO和欧盟标准EN的实施以及发达国家对环保产品环保性的日益重视, 环境管理及安全性等指标已成为欧、美等先进国家环保标准制定的发展趋势, 且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 (控制) 标准被作为环境法规进行管理, 而我国则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 (控制) 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 部分标准参数指标未与国际接轨, 如:我国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关于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空气质量准则》差异较大, 且空气污染指标PM2.5未纳入我国标准项目, 直到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才首次在检验项目中增加PM 2.5, 但并未将其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国外标准体系中水生态系统评价已开展河流类型归类、生物评估、河流生态功能评估以及河流生态修复评估等, 并就河流重建技术、河流管理和生态保护提出具体要求, 但目前我国标准体系中相关标准多为技术指南 (推荐标准) , 且涉及内容有限, 对于各类生态系统质量规范处于空白。我国虽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的新机制以及成立国际、国内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等机构,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产业需求, 有待进一步建立以国家环保技术法规为主体、国际 (国外) 环保标准为支撑的环保标准体系, 将国际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纳入我国环保标准体系, 加大国际标准采用和转化力度。

3.3 构建高效节能指标评价体系

我国现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涉及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两大类, 其中, 水污染控制设备主要为好氧、厌氧及其组合装置, 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主要为脱硫脱硝、除雾除臭以及一体化装置等, 上述装置检验标准的评价指标大多为装置材料、规格、污染物去除性能、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等, 而对设备能效/能耗、处理能力等指标未做规定。为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监管的科学依据, 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环保部《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要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加强环保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环境基准研究, 对污染物形成机理、控制技术途径、预警应急预案等进行科学、系统和深入研究。林翎等针对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和成套装置确定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高效能评价原则, 并提出由两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一级指标 (环保指标、经济指标、安全可靠性指标以及管理指标等) 能够有效反映能效水平、污染物去除率、使用寿命等二级指标。综上, 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我国环保标准高效节能技术指标评价提供借鉴。

4 结语

环境保护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依据规范、方法”三大作用, 其作为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执法的依据,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深入贯彻落实“管理转型、科技先行”理念, 以环保标准为核心, 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条件, 确立环保标准制修订原则, 加快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步伐构建适合于中国基本国情的环保标准体系, 进而引领和支撑环境管理转型, 实现我国环保标准向质量管理型、国家级与地方级标准平衡发展和标准簇建设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彬彬.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新思维[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 2009, (3) :17-21.

[2]陈瑞, 杨勇, 孙蕊, 王文美, 陈颖.中国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 (网络版) , 2010, (10) :1-6.

[3]陆继来, 邓延慧.江苏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刍议[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3, 25 (6) :4-6.

[4]张晏, 汪劲.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1) :187-192.

[5]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研究[R].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318-343.

[6]林翎, 黄进, 高翔, 王秀腾, 吴学成, 曹妍.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初探[J].中国标准化, 2014, (5) :85-89.

[7]中国环境保护标准概况[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2, 30 (5) :14-15.

[8]吴忠祥.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体与环境标准样品体系[J].中国标准化, 2008, (8) :11-12.

[9]贺启环.国标《化学法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 (GB/T-20621-2006) 评述[J].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10]唐克旺, 王研, 王然.国内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化, 2014, (4) :61-65.

[11]曹学章, 沈渭寿, 唐晓燕.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J].农村生态环境, 2005, 21 (4) :77-80.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5

摘 要:本文从“建牢体系‘骨架’、畅通循环‘脉络’、发挥系统功能”三方面入手,阐述了立足解决困扰施工企业基层党组织“抓什么、怎么抓、如何规范程序、如何科学考核、如何持续改进”等具体疑问,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一些实践过程和体会。

关键词:基层党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八大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是落实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公司党委立足解决困扰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抓什么、怎么抓、如何规范程序、如何科学考核、如何持续改进”等问题,积极探索建设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有效促进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起因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和考核调研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工作内容把握不准,没有真正理清该抓什么。随着企业发展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通过岗位交流或新提拔到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上的干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新任职的书记,由于大多未经过党建业务的专业培训,对基层党建工作内容和要求了解不多、认识不足,不知道基层党建工作应该抓些什么。对于党建日常性工作仅满足于对上级文件和要求的上传下达,不能主动、有针对性地与生产经营实际有效融合,往往使党建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工作效果也难尽如人意;对于一些程序性较强的党建工作,不知道具体该抓哪些内容、有什么方法步骤、该如何有序推进,工作中常常苦于没有范本参考,陷入想抓不会抓、抓又抓不好的尴尬境地。

二是党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多、责任不明,基层对怎么抓感到“无从下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党、工、团组织各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而党群各部门的日常性工作要求、阶段性主题活动、不定期考核检查,到了基层,就是要求繁多的工作任务,件件都要具体落实和完成,抓起来千头万绪,加之基层党组织书记多兼任基层工会主席一职,同时负责项目征地拆迁、对外协调关系等事务性工作,常常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琢磨党建工作该怎么抓,而往往是把一些具体工作分给基层一般工作人员去做。至于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做具体工作的人心中并不明确,基本是取决于自身的悟性,完成工作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执行者的能力和责任心,致使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日益突出,往往处于“完成即可”的应付状态,更难做到党、工、团组织活动统筹兼顾、以“大政工”的工作格局形成合力。

三是基层党建工作务虚较多、务实不够。主要表现在:公司下发文件部署党建工作或开展主题活动很多时候要求并不具体、实施方案的操作性不够强,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少基层党组织把主要精神放在建立和完善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上,而在落实制度和措施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往往给人留下党建工作就是“浮在面上、停在纸上”的务虚不务实的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着为抓党建而抓党建、与业务工作结合不紧的“自我空转”,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现“两张皮”现象;有的认为所谓党建工作、党建活动不过是文字游戏,对基层工作起不到实质性推动作用,在党建工作中“应付了事”、“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烈走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因党建理论基础不牢、经验不足,对于党建如何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办法陈旧、针对性不强,使党建工作很难抓出成效,一些创意很好的党建工作载体和活动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是考核流于形式,对基层党组织的有效激励不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基层党建工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致使对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也往往流于形式,加上考核方式单

一、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契合度不高等问题,党建工作做不做、完成质量的好坏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绩效和收入影响甚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导致基层为应付党建工作检查考核而临时抱佛脚,“造假帐”、“写作业”现象较为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这些问题,单靠传统的方法,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尝试把标准化管理体系引入党建工作中,意在通过建立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党建工作由“号召型”向“切入型”转变,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由“零散性”向“系统性”转变,解决好党建工作“该做什么、谁来做、何时做、怎样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同时加强过程中的对标检查和调研,实现党建工作标准的持续改进和优化,达到规范和落实各项党建工作目标,进而提升党建工作总体水平的目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牢体系“骨架”。如果说基层党建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基层党组织就是支撑这个“有机体”的“骨架”。“骨架”不坚实,“机体”就立不起、行不稳,更不可能有战斗力。因此,我们按照“项目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的原则,规范建立基层党组织,按照政治强、作风正、威信高、业务精的要求,配齐配强项目党组织负责人,确保项目部和项目党组织同步规划、同步组建、同步运转,以党政工团“大政工”工作格局,为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了牢固的体系框架,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是畅通循环“脉络”。如果说各级党组织是体系“骨架”,那么各“骨架”的联系通道就是体系的“脉络”。只有联系“骨架”的“脉络”畅通了,机体才能有效运行起来、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我们结合施工企业点多面广、人员难以集中的特点,建立了党建、纪检、工会、共青团等各种工作QQ群和公司OA党群工作信息平台,并使这些工作QQ群网络向项目、部室、工区、班组延伸,完善了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的信息网络,为实现标准化管理的“信息收集、数据分类、措施制定、工作考核、结果反馈”提供了便捷途径。

三是发挥系统功能。构建体系框架和脉络只是为基层党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只有明晰职责、理顺关系、丰富内容,才能使体系真正成为“有血有肉”的有机体,才能发挥体系的强大功能。为此,我们紧密结合基层生产经营客观要求和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身特点,分“定标、明标、对标、核标、优标”五个步骤,扎实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营造党、政、工、团“大政工”格局,形成合力,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1、编发标准化管理手册定标。我们在对近年来公司基层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党建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主题活动的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提炼、优化,兼顾党、工、团组织的工作任务,融入上级党组织对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要求,编制了《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手册》。《手册》汇编了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党建主题活动要求及范例、党建资料台帐要求及范例等3部分内容共52篇,基本涵盖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基层党建工作应该“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进行了详细描述。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党建主题活动和相关资料采用表格、案例等方式直观反映,使《手册》更具实用性、指导性与操作性,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明确了标准,提供了作业指导书和工作范本,使基层党建工作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又“可套用、可复制”,为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流程再造立定了标杆、提供了工具。

2、抓好日常学习培训明标。针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相关党务工作人员对党建工作标准知之不多、认识不足,工作中不知道“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我们从强化学习宣传和日常培训入手,在提高思想认识和对标准的认知能力上下功夫:一是定期举办基层党支部书记“解标”培训班。对《手册》中党建工作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分类、分层、分步详细讲解,对党建工作“规定性动作”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定期发布党建工作标准重点学习内容加强宣传引导。每季度通过公司OA信息平台和党建QQ群,介绍党建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提高大家对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的思想认识和对标准的认知度,为标准化管理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三是发挥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典型引路的作用,以点代面、有序推进。在考核调研中加强现场指导,注重培育和建立标准化管理典型示范点,组织相关人员到示范点现场观摩学习,强化其对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的感性认识。这些举措,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加强对党建工作各项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帮助,促进了他们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人员基础。

3、加强过程督促跟踪对标。为增强基层对党建工作标准的执行力,我们采取如下举措加强过程督促跟踪:一是对《手册》中的“规定动作”进行梳理,定期下发“党建(日、月、季、半年)工作提醒表”,提示各基层党组织“做什么、何时做”;二是加强对基层完成日常党建工作情况的跟踪、督办,并对完成时间和质量进行详细记录,作为综合考核评价依据;三是通过党建QQ群和公司OA信息平台等及时发布党建工作信息、阶段性党建工作要求,及时反映党建工作动态;四是要求各基层单位每季度上报党建工作“对标”自查评分表,督促基层党组织进行日常工作自查“对标”,保证党建工作按标准常态化有序推进,为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了运行程序。

4、抓好定期考核调研核标。所谓核标,一是考核基层执行党建工作标准情况,二是了解党建工作标准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是否需要完善和优化。为此,我们组织专班,采取重点单位采取季度考核、非重点单位平时不定期抽查年底集中检查的方式,到基层各单位有重点地进行对标考核调研:一是通过笔试答卷和提问,调查了解基层对标准的学习宣贯情况和相关人员对标准的掌握情况;二是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听汇报,调查了解基层对标准的执行情况、党建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公司的重点工作要求贯彻实施情况;三是通过访谈、座谈,了解基层在执行标准中遇到的问题和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总结和提炼基层党建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为考评、改进、优化党建工作标准提供依据。

5、及时反馈运用结果优标。对标检查调研只是手段,对检查调研结果的运用才是关键。我们对每次对标检查调研结果运用如下:一是向受检单位下发“检查调研情况反馈单”,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按照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考核标准列出扣分项和扣分值,并将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列为下次考核的重点内容。各受检单位的考核得分作为该项目(单位)最终考核兑现的重要依据,直接景响其经济收入;二是对于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由考核小组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助解决;三是对于检查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将相对应的标准内容作为下季度党建标准化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工作QQ群和OA信息平台发布,并作为下次检查时考试的重点内容;四是对于检查调研中发现的在执行中存在不切实际、难以执行或操作性不强的党建工作标准,及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对于调研中发现的基层党建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认真加以总结、提炼和完善,并充实到《手册》中,使党建工作标准得以持续纠偏和优化。成效和体会

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是我公司针对新形式下搞好施工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的有效探索和尝试。经过实践,主要有以下成效:

1、实现了党建工作流程再造,形成了良好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体现了目标管理、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等特点,提高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相融互动性和促进保障性;二是在党建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形成了按规章办事、照程序纠错、遵要求提高的工作机制;目标统领、分级实施、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保障机制;实施前策划、过程中监控、运行间纠错、改进中提高的运行机制;目标明确、责权相宜、行动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三是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由虚到实的转变;党建体系通过对每项工作流程的细化和控制,实现了由随意到规范的转变;对党建目标的分解、细化、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促进了工作落实。

2、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管理者素质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党务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的思想方法和管理工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全体党务管理者是一次新尝试。《手册》为基层提供了党建管理制度和经过优化的工作流程范本,便于基层复制、运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抓执行、落实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标准化管理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通过党建主题活动在企业的安全和生产管理等方面都能予以充分体现,使管理运行的整个过程体现出“用标准进行管理,用方法进行控制”,通过程序控制、持续改进、流程再造和痕迹管理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3、实现了党建工作资源的整合,提升了党建工作管理水平。党建工作内容丰富,纷繁复杂,若不进行整合,往往会造成工作的遗漏或重复。党建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对党、工、团组织工作内容、关系、资源的整合:一是对党建主要工作任务和标准的整合,使党建工作形成规范的工作体系,避免了任务重复和资源浪费,形成了高效的“大政工”合力;二是党建体系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把“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建立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并逐级分解落实,通过对照目标自查、依照目标考核,使党建工作虚功实做;三是运用“过程控制”方法,抓好每一环节,使党建工作软功硬做;四是党建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中的自我督查、内部审核和标准评审,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和优化,解决了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促进了党建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6

关键词:油田企业;党建工作;方法与途径

油田“两会”要求党建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工作要向生产经营聚集。按照“五个作用、六个转化”要求,继续推进优势转化工程,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高党建工作对生产的贡献度,着力培养敢于担当、善于执行、求真务实、积极作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系统化水平,全力打造“实干尽责、人心思上、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新局面。”2015年以来,面对安全环保压力增大、投资规模压减、产量任务增加、油价低迷等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党组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三大主题”坚持融入进入、务实求效、创新加强党建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推进政治有事转化,维持大局稳定,有力保障了各项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新形势下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思维促进队伍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进行论述。

一、构建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党建工作机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前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党建工作协调会上曾经指出:“我们基层有很好的实践,有许多工作做得很好的党支部、党委,要注意从中概括提炼,形成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再推而广之,以点带面、从制度入手解决问题”。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化。加强党建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服务中心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与生产经营工作同步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考核、确保党建工作不跑偏不落空,同时明确党群部门、各级党组织的职能定位、理顺基层党委、支部党建工作层级,细化量化各级党组织工作职责,形成统筹规划、横向协调、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党建工作架构。二是党建工作标准化。从领导干部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和共青团等六个方面,分类梳理整合现有制度,建设比较全面和规范的党建工作基本制度和资料台账;三是基层党建科学化。全面总结推行基层党支部规范配置、规范制度、规范运行、规范资料等“四规”工作法,创新机制和创新载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加强基层领导和班组建设,打造高素质、有凝聚力的铁军队伍

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建立公平诚信机制,高度重视基层班组建设,扎实开展形势教育,坚定班组发展信心。员工的理念引导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既要有软的一手,又要有硬的一手,软的方面无非是讲道理、摆事实。讲道理要注重逻辑性,以理服人;讲道理要注意吸引人,以情感人。硬的方面就是要树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发挥制度的激励约束硬导向作用。当前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效益。对我们油田企业来讲,就是想方设法完成生产任务。一是让班组职工思想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加强形势任务教育,采取网络、放专题片、文化娱乐进宿舍等活动形式,补充班组职工物质和精神生活;印刷发放单位简报、月度绩效考核、队务公开等材料到班组,加强形势任务力度,多方引导职工统一思想认识、正确认清形势,明确阶段目标,贯彻企业部署;开展定期上门谈心、节日走访慰问、电话日常问询以及“三联系”、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到离退休、协解、家属、困难户等家庭拉家常、讲形势,帮助买东西打扫卫生以及检查天然气等小事拉近帮扶对象距离吗,增进感情,获得他们对企业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班组职工思想动态“巡访”,面对面交流。讲形势不是讲空话、唱高调、说大话,是切切实实把教育对象定位在基层班组,注重一个“实”字,多讲职工关心油田和企业改革形势,答复职工在形势变化后产生的疑问,共同想办法、定对策;深入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做好职工思想引导。

三、 注重“春风化雨,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

良好的党群关系就像一个企业的整体经脉,它活跃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氛围。建立有效的党群互动渠道成为增进党群关系的关键,可建立一个便捷的互动网络体系,为党群之间的交流提供数字化的平台,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在这种平台的建立下,企业的整个信息都会更好的畅通起来,基层群众员工可以随时反应工作、生活上的问题,这些信息将被管理者第一时间接收,从而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良好工作环境,在开展工作时将更加得心应手。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每位员工不懈努力的结果,如何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提升他们的忠诚度,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倾听员工的心声,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与答复和解决。注重职工情感归属引导,营造基层“家文化:浓厚氛围,加强员工之家建设;注重职工心理健康引导,积极推进EAP工作,将此项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开通心理咨询渠道,定期分析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努力营造稳定的基层内部环境,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顶层设计构建山西标准化全新体系 篇7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标准化工作为什么如此重要?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简单的说,标准有着“树标杆”“划底线”的引领和兜底作用,只要执行有效就可促进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宏观视角来看,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是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密集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多份重要文件,建立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5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步入“十三五”,标准化已前所未有地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山西省制定出台了《规划》,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回应社会关注、促进标准化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山西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更好地发挥标准化作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具体工作。

与此同时,山西省标准化工作还有较大差距,存在标准化“走出去”的意识不强、基层的工作局面不活、落地执行力不足、实施监督措施不硬等问题。因此,科学制定好《规划》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企业、产业以及区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设定8个具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体系。标准化体制更加健全,政府与市场共治、社会广泛参与、运行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更加完备。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循。标准体系更加合理,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标准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标准化对经济社会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具体目标为:基本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建成主要行业或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2个;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0项;完成地方标准制定、修订600项;鼓励企业或社团发布一批联盟标准或团体标准;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率达到80%以上;建成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50个;建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个。

《规划》制定了主要任务,重点包括优化标准体系、严格标准实施体系、严密标准监督体系、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健全标准化工作体系5项。比如,健全标准化工作体系方面,提出了加快培育提升山西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支持山西省专家和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工作,培育、发展和推动山西省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家、国际标准,推动“山西标准”走出去。

划定5项重点领域

《规划》将在5项重点领域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即加强三次产业标准化,支撑创新发展;拓展标准化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服务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国际、区域标准化,带动开放发展;加强社会治理标准化,促进共享发展。

“重点领域”还划分了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拓展领域、生态领域、对外领域、社会领域、权力运行监督和公共安全等8个标准化重点专栏,并细分了34项重点领域,辐射面较广。比如在工业标准化专栏中,下设了能源产业、载能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阶梯产业、科技创新5个重点领域。此外,《规划》制定实施了农产品安全、消费品安全、节能减排、旅游文化、公共服务、装备制造、新型城镇化、现代物流、创新驱动等9个重大标准化工程。

《规划》将重点完成多个领域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基本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积极推动“标准化+”行动计划,重点做好相关领域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建立符合山西省情的标准化激励机制等工作。

强化落地保障措施

《规划》是“十三五”山西省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涉及领域多,范围广,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标准化统筹推进机制。

从近年来的实际工作来看,个别部门和单位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特别是表现在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重视程度和参与方面。提出的标准项目也不完全符合和满足本领域发展需求,个别单位甚至片面认为标准化工作主要是质监部门的事,影响了标准的实施和落地。

为此,《规划》明确了“任务”,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主动承担本地、本行业、本部门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建以及标准的实施、监督等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在保障方面,除加强标准化地方法制建设、健全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外,还加强对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普及性宣传,深入开展标准化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及时发布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管理等密切相关的标准信息,营造人人关注标准、重视标准、使用标准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些年,山西省标准化工作从工业、农业领域扩展到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尤其重点领域的标准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十二五”期间,全省有7个市完成了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市建设任务,在农业、循环经济、旅游服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完成了158个国家级、1329个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标准化学科核心原理的构建(上) 篇8

关键词:标准化,原理,学科,构建,核心

1 标准化原理的必备要素

标准化原理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在标准化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标准化学科在构建了标准化的理性概念、标准化的公理和标准化的形式后,重要的标准化学科理论建设的对象就该是标准化原理的构建。在理论上,标准化的公理支持标准化形式的立论,标准化形式支持标准化原理的立论,标准化原理支持标准化方法的立论。标准化原理是标准化方法产生的理论依据,也是标准化方法能称其为标准化方法证明的需要。研究标准化学科的原理,首先要搞清原理的内涵。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原理来自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或现象的大量观察和实践,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原理能指导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原理的正确性由实践检验来确定。原理包括定性规律和定量规律。

原理主要用语言表达,但不排除用数学公式表达和模型关系表达。原理的规律通常应是可证明的,但不一定是刚性证明的。原理有几种类型:一是表达客观规律,是即时可证的;二是表达方法,是方法应用原理;三是表达道理的,不是刚性证明的,需要条件和时间。标准化概念是标准化核心原理的基础,寻找概念的规律性关系可得到原理或定律。原理的命题是描述实现题名的道理、关系和方法。原理的命题有:条件关系的判断陈述句、方法陈述句、定律关系陈述句、道理陈述句等。

“标准化学科原理”比“标准化学科核心原理”范围要宽得多。“标准化学科核心原理”是描述形成标准化形态的规律或道理。每一个标准化核心原理必然有一种标准化形态与其对应,或者说,其映射一种标准化形态。“标准化学科原理”不仅仅包括实现标准化形态的核心原理,还有在标准化学科中产生其他作用和效果的原理,如: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在标准化的理论体系中,原理可以有很多,可形成原理的层次体系关系。没有条件限制的标准化原理是标准化的顶层原理,等价于标准化的总原理。在顶层原理之下,可有标准化其他形式的原理,如:系列化原理、互换性原理等。在标准化学科原理中,最重要的原理还是指导建立标准化形态的那些原理,它们是标准化学科的核心原理。标准化学科原理引导标准化学科方法的建立。

原理的建立需要严谨的支撑关系,要全面把握原理成立的要素。原理不仅有题名,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原理命题的内容。命题通常是陈述句,是表达判断的句子,即有真假的句子。原理要有表达命题,没有判断关系的命题不是原理的命题。原理的命题内容应是原理范畴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是有标准化特殊性的规律。原理的建立应具有以下7项要素:1)有原理的“题名”,即原理的名称,如:浮力原理、杆杠原理等;2)有原理的“命题内容”,即有描述原理内容的陈述句子;3)“命题”内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不是具体事项的过程;4)“原理”要具有标准化自身的特殊性,有标准化的根源,在特定范畴内成立;5)“命题”的内容是客观必然性的,不是主观愿望和要求;6)“规律”的内容具有标准化形式的实现性,有标准化结果像,是可证实的,并证实为是真的;7)“原理”的内容可映射方法,是可应用的。原理建立时,应该用以上7项要素进行检验,看7项要素是否全部具备和符合。如果建立的原理在7项要素中有缺项,原理就是不完备的。

2 标准化原理需重建的原因

世界上,标准化原理开展组织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5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其机构内成立了“标准化科学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STACO),专家以个人身份参加,主要来自当时标准化工作开展比较深入的国家,如: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70年代,英国学者桑德斯、日本学者松浦四郎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标准化的7个原理和19个原理,这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标准化原理观点。对桑德斯和松浦四郎的7个原理和19个原理逐一进行原理要素分析,可看出他们所谓的原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理(也有可能是没有准确翻译),这些原理基本不属于客观规律,主要是一些概念、观点、要求、原则、方法等。国外学者提出的标准化原理,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普遍存在着没有原理题名的问题。外国学者的7原理和19原理很难为原理重建提供基础。中国学者于80年代初,提出了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最优化原理、互换性原理、阶梯原理等6个原理(相同合并后为6个),这些原理比国外学者的严谨,更像原理些。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6个原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用以上7原理要素对照分析6个原理,可看出,除了原理的题名没有问题外,这些原理在其他方面是不太完备的,且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都存在着问题,主要问题为:1)有的原理有原理命题,有的原理没有原理命题,原理表达不完整;2)有原理命题的原理表述也不到位,不太像是规律性的内容,更像是概念性和要求性的内容;3)有些原理不具有标准化的特殊性,更像是其他原理在标准化学科中的应用,难寻标准化的根源,如:最优化原理和协调原理;4)命题的内容客观性必然性不强,偏主观性;5)有的命题的内容可实现和可证实性不突出;6)有的原理命题的应用关系不够明确。6个原理的原理7要素分析意见见表1。因此,标准化学科原理需要重新构建,应从解决以上6个方面的问题入手。学科原理的构建,最重要的是给出正确、规范的原理命题,原理的命题不应表述成目的、概念、题名的解释等陈述句。标准化核心原理应有标准化形式的“像”相对应。本文主要是要构建标准化学科的核心原理,对不属于核心原理的对象,将通过分析进行排除。

从表1对6个标准化原理的7项要素情况的分析可看出:统一原理和互换性原理与标准化的核心原理相关;简化原理与标准化的核心原理弱相关,它是系列化的手段;协调原理、最优化原理与只与标准化的过程有关,且没有标准化的形式相对应;阶梯原理与标准化核心原理不相关,可作为标准化学科其他方面的原理,但需要给出规律性的原理命题。尽管表1中统一原理和互换性原理与标准化核心原理相关,可以考虑作为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但是,这两个原理当前的命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重新给出命题。统一原理的问题主要是,命题是弱规律性和强主观性的。而互换性原理最主要的问题是只有原理的题名,没有原理的命题。没有命题的原理,就相当于有汽车名称,没有汽车一样,有名无实。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只有统一原理和互换性原理可成为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此外,标准化的核心原理还可以从标准化的形式中寻找,因为,标准化原理应用的结果的归宿是标准化形式。

3 核心原理的选择和构建

从以上六原理的分析可看出,有的原理不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有的原理缺乏标准化的特殊性,有的原理的命题内容规律性不强,有的没有原理命题,因此,这些标准化原理需要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如果标准化核心原理不清晰、不严密,很难指导标准化方法的建立。标准化形式谱系的建立,为标准化的原理提供了实现结果的形态,解决了标准化核心原理成立的理论支撑问题。标准化的形式,通常都有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或定律相对应,它是标准化核心原理或定律应用的结果。因此,从标准化的形式中,可推论出一些标准化的核心原理。在当前标准化书籍中所说的标准化形式中,具有标准化形态对应的主要有: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它们具备建立原理的必要条件。简化没有找到对应的标准化统一形态结果,它是系列化的过程手段,很难建立产生可验证结果的规律性原理命题。模块化和组合化是同一标准化形态的不同表达角度,是同一个原理,而原理的题名取结构角度表达要好于取集成角度表达,因此,原理的题名以模块化为主,采用模块化(组合化)。原理题名中保留组合化是由于组合化在学科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当前的标准化理论书籍中,只是把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作为标准化的形式,还没有书籍给出他们的原理关系。实际上,每一种标准化形态或形式,必然有实现标准化形态或形式的原理相对应。一切规律性的必然结果,一定有实现结果的原理相对应。经过分析,标准化的核心原理选定5个原理,原理的题名分别为:统一化原理、互换性原理、通用化原理、系列化原理、模块化(组合化)原理。统一化是标准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关系,是标准化学科中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标准化规律的规律,应作为标准化的第一原理。互换性是配合对象容差统一的形态,是标准化第一公理支持下的统一关系,可实现非选择配合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通用化是集中统一形态,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扩大产品(含硬件和软件产品)使用范围和概念使用范围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系列化是离散统一形态,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数值系列和品种规格优化选取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模块化(组合化)是分离体统一形态,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复杂产品分解设计、制造的规律,是便于产品变型发展的规律,属标准化的核心原理之一。对于标准化核心原理的题名,只要正确地给出其相应原理的命题,就可得到标准化的核心原理。标准化原理的命题内容,要按照结果实现规律来表述。

3.1 统一化原理

统一化原理(第一原理):约定对象需统一的目标元素,使所有对象的目标元素结果符合同一约定关系。

统一化原理命题给出了对象实现统一化的普遍规律关系,是可实现和可验证的规律,是标准化公理包容下的统一,不一定是数学关系上的统,原理关系如图1所示。统一化原理命题中,第一一个“约定”是动词,是“明确”的意思,即“明确”统一的内容,“对象”是指预定要建立统一关系的目标对象,“目标元素”是指对象要统一的内容。第二个“约定”是名词,是广义的“标准”,如协议、合同、文件、标准等,是“目标元素”的记载。“同一”是指所有对象都以同一个约定为“样板”,不是分别有多个“样板”。原理命题中的“使所有对象的目标元素符合同一约定关系”是指所有对象实现约定内容,这一实现是概率性的,可以100%地实现,也可以是一定比例对象的实现,是第二公理所包容的关系。图1的统一原理关系可用例子说明,如:“对象”为服装加工企业(对象集为各地的服装加工企业),“对象约定”为制作军装及其颜色、款式、尺寸系列等(需统一的元素,或者称军装的设计),“映射”是制作衣服的行为,“对象映射集”是服装制作的结果,“约定像”是约定的结果,即符合约定的军装。

统一化原理的命题本身也是一种实施统一化的指导方法,应用这一命题可演绎出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统一内容的具体方法。构建统一化原理不仅丰富了标准化的理论,还归纳出统一化的规律关系,同时还给出了指导统一化具体方法建立的原则关系,对标准化的本质形式——统一化的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互换性原理

互换性原理(第二原理):使配合对象的实际偏差关系符合一定规律,它们将实现预定精度关系的非选择性配合。

互换性原理命题给出了互换性实现的普遍性规律。互换性是对配合关系而言的,配合是两者间的关系,这种配合关系是“阴”与“阳”关系的配合,不是“上”与“下”关系的配合和“左”与“右”关系的配合。互换性原理的关键是配合对象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偏差的基准关系,而不是互为基准的偏差关系,互换性原理关系如图2所示。如果配合是以两者之一为基准,另一个就必须相对基准有一定偏差,这种配合关系就是选配。如果配合的两者都不为基准,而是分别设置偏差带,形成公差带,公差带分成不同等级以适合不同精度要求,这就实现了不同精度的非选择性的互换配合关系。原理命题中的“一定规律”就是“极限与配合”的偏差规律关系,这一关系已制定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互换性的配合件是分别给出各自的偏差,可独立于配合对象分别进行加工,只要保证每个件符合各自的偏差要求,它们的配合就可实现非选择性的合格配合。互换性的规律已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如果没有互换性的原理,人们对配合关系还会应用以一个为基准选配另一个这种最朴素的思维方法来处理。没有互换性就不会有分工合作的大批量生产关系,不会有今天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麦绿波.标准化的理性概念和数学模型的创建[J].中国标准化,2011,(7) .

[2] 麦绿波.标准化基本公理的创建[J].中国标准化,2011,(8) .

[3] 麦绿波.标准化形式的理论谱系创建[J].中国标准化,2011,(9) .

[4] 吕叔湘,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麦绿波.标准化原理的评论[J].中国标准化,2011,(6) .

[7] 李春田.标准化原理[J].辽宁标准化,1981,(3) .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9

1 技术标准体系发展概况

在国外, 150/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工业发达国家有着几十、上百年的技术标准化工作经验。发达国家技术标准化工作的体系结构、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机制, 是这些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有效保证, 为企业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 所以运行的是自愿性标准体系, 这种自愿性标准体系为市场准入、契约合同维护、贸易仲裁、合格评定和产品检验的基本依据。如美国标准化管理体制 (国家标准或协会标准层次) 具有以下特点:TC (技术委员会) 和秘书处相对独立, 秘书处保持中立, 对标准制定没有话语权和投票权;坚持开放性原则, 在标准制定、修订、复审中通知全部有直接关系或重大利益的相关方参与, 保证广泛协商一致;公开自愿参与, 透明度高, 保证信息公开直接获得;充分考虑标准的相互关联性, 避免重叠和冲突;公平合理竞争, 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如有偏差, 可以运用上诉机制1可见, 美国公开标准的制修订模式具有“市场”驱动的典型特征, 构建了美国国家标准化的高水平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 国家组织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升级活动, 各企业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适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的企业标准体系。这一活动的开展, 对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产品的高速、高效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G 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于2003年发布实施, 其中明确定义企业技术标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 其覆盖面是企业的产品标准、产品实现过程中所有综合性的技术基础标准。技术基础标准是指导企业产品标准和产品实现过程中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第二层是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技术标准, 是以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为顺序的技术标准和能源、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信息等技术标准。上述定义中涵盖的技术标准, 就内容及企业管理意义而言, 大多存在于企业以职能划分的各个管理模块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体系文件中。识别、归纳这些标准并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对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明确概念、统一认识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2]是为了在某一时期内得到应用, 而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或模型、样本等表达方法所做出的统一规定。标准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标准化工作成果, 它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1) 文件形式, 记述一系列必须达到的要求; (2) 规定的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 如米、安培、绝对零度等。

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是记录一种或多种针对人、目标 (物) 、过程或任何关于他们结合相匹配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它是能够在任何一个技术领域共同和重复使用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作用是能够对材料, 产品, 服务, 工艺, 过程, 做详尽、一致的描述, 并为诸多问题提供了处理方法。

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范围内的技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它是企业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对于标准化的研究中, 很多学者及标准组织也总结出多种定义。如国际组织ISO/IEC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方针或具体文件, 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

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并将在企业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恰是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建立和有效运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 够促使企业的技术管理趋向科学化、系统化、条理化。同时,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定会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 并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提高企业管理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技术标准体系涉及的面非常广, 是一项系统工程[3], 纵向, 在企业管理的各个体系本身就是根据标准建立并运行。横向,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所有活动离不开各种规范性文件, 即标准。它们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作为实现生产过程主体的各部门与标准的密切程度自不言而喻。

企业标准体系是促进企业内的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合理、完整有序的基础。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各类管理体系的纽带, 任何产品都需要标准, 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这些标准与产品研制的各个环节相适应, 其中技术标准是生产活动目标实现的判据, 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质量直接决定企业标准体系的成败。

3 脚踏实地、稳步推进

充分理解标准、标准化、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构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需求。标准是需求的标识。标准体系是标准有机联系的整体。

构建企业标准体系必须认真细分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各要素与企业管理现实中的关系, 研究企业中现存的管理要素的标准属性, 使标准体系构建与企业管理现实紧密结合。这是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只有与企业管理的日常需求紧密衔接, 切实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工作才可能得到企业有关各方的支持, 方可建成科学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表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化大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 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科研工作。成功构建科学、有效、实用的技术标准体系表是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除了参考、引用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外, 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需要制定大量的企业技术标准, 以指导企业研发、生产、采购、验收、服务、包装、搬运、贮存、运输等过程作业。企业标准体系表应包括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体系明细表, 是表达企业标准体系概念的模型, 是策划、分析、设计、建立、实施、评估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可见编制标准体系表的重要性, 编制标准体系表的研究意义也正在于此, 脱离企业管理现实, 或者是仅仅将企业现有标准简单堆砌在一起都不能达到标准化的目的。只有既满足企业管理现状的需要, 又能保证标准体系持续进步、发展的要求才是标准化的目标。平衡管理各方的诉求与保证标准体系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研究的要点, 既不可脱离现实也不可遥不可攀。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 标准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已成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中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完善技术企业标准体系, 将产品实现的要素、过程标准纳入到其中, 使产品生产加工步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对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改善经营管理, 适应全球贸易竞争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摘要:目前许多企业根据不同管理要素的需求, 建立多个相互独立管理体系, 有些是传统管理方法形成的, 例如各类管理制度。有些是现代管理体系要求的, 例如质量管理体系等。造成政出多门但又存在管理缺失的弊端。就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而言, 统一认识, 明确标准概念, 建立、完善体系构架, 实现标准化运作就是企业亟待探索研究的课题。利用标准化的简化、优化、统一协调的原则, 提炼企业多个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中技术标准共性的部分, 构建一个能满足企业技术管理各方面要求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

关键词:标准化,技术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同心.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一个好的企业实施全方位管理的平台[C]//天津: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

石油企业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浅析 篇10

企业标准化管理, 其内涵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从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各方面入手, 制定、执行并更新标准的组织管理活动。其外延既包括基本的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核标准, 也包括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营销管理标准等。企业在开展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 核心任务是贯彻国家、行业有关各方面的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积极采用更先进和更具有先进生产力的标准, 从而不断制定、实施、维护、更新企业各项工作的标准, 形成一个标准化管理的PDCA闭环管理流程。

2 石油企业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到石油企业来说, 经过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 我众多石油企业基本建立起了标准化管理体系, 成绩值得肯定。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变化, 石油企业在一些方面还有较大改进之处, 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石油企业开展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鉴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很多企业还没有生根, 石油企业也不例外, 一些石油企业仍抱着传统的国企管理理念不放, 没有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很多具体管理人员和一线产业工人则不懂得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实用技术和知识。所以若要实施标准化管理, 主要责任还在于领导, 只要他们意识强, 就能进一步推动体系建设。而目前现状是很多石油企业上层领导没强烈意识, 下层员工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培训, 这就意味着石油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未能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主动性亟待加强。

(2) 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 在执行标准化管理体系时, 一些石油企业一是执行的标准水平较低, 不能与时俱进、采用最新、最尖端、最全面的标准化管理技术, 在吸收国外先进标准和自主创新方面数量偏低、水平较差。二是虽然制定了较先进全面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但是在贯彻过程中, 或者忽视了人才培养、技术跟进配套等因素, 或是贯彻不力, 不能完全按照该管理体系去做, 导致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石油企业投入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资金不足。随着各种国际标准、国内标准更新, 除了质量标准化, 还有环境管理、社会责任管理等标准化体系涌现出来, 且企业内部很多人事、财务方面的标准化管理流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 这对企业的资金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缺乏资金就不可能及时全面跟进各种标准化建设, 这也是目前制约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4) 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人才匮乏。石油企业技术性很强, 这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需要既懂技术又精通行政管理的人才, 尤其是对标准化体系建设有精通见解的人。而这样的高端管理人才是比较稀缺的, 不可能每个石油企业都集中这么一批管理人员, 所以人才的稀缺性也是导致体系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 同时, 很多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 对人才的吸引工作不注重, 不能拿出有效措施吸引人才、投入到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中。

3 加快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如欲革除陈弊, 加快管理水平提升, 就必须结合实际, 正视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种措施齐下, 加强石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1) 加强领导层面的标准化建设意识和管理水平。领导是第一位的, 只有领导层重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才能采取真切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 尤其是在资金密集型、人力密集型的石油企业中尤为重要。各种石油企业, 包括各主要部门在内的主要领导, 要提高这方面的思想认识水平, 亲自抓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方面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工作, 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建设、实施贯彻各种企业管理标准的良好氛围, 并通过全员参与, 将标准化管理真正抓起来、起效果。

(2) 多层次、高频度地开展标准化管理体系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标准化管理建设的主要因素, 因此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 除学习基本的相关标准知识外, 还要补充相关行业的特殊标准化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标准化管理人员要既懂业务又会管理, 还要在熟悉本企业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这些标准化体系进行实践管理。另外, 还要对这些管理人才的外语、沟通水平进行提高, 因为很多标准化体系是舶来品, 其吸收和更新要通过与国外沟通才能获取。

(3)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尤其是技术标准化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在技术标准上有自己的一套知识技术体系。笔者认为, 主要在以下几个技术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研发:一是物探和油田开发技术, 二是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作业安全、环境保护, 三是油气管道建设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优势, 发挥自己特长, 积极参加到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修改工作上, 争取占领标准高地, 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

(4) 加强搜集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信息情报工作。知识社会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知识生产的全面性和加速性, 所以石油企业要想做好管理体系建设, 必须加紧相关情报信息的搜集工作, 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一要加强网站建设, 在企业网站上专设体系建设管理栏目, 指定专人及时搜集信息并填充到网站上, 以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学习。二是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会议和学习。三是研究开发标准项目编制管理系统。四是多与其他石油企业沟通联系, 在信息交流工作上多下功夫。

(5) 全面开展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督察整改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管理好石油企业, 这是体系建设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因此, 石油企业应该定期对标准化建设的效果进行检验, 以发现问题并整改、总结好的经验并避免以前的错误。只有建立起专门的监督和检查机构, 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反馈, 才能保证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4 结语

综上所述, 石油企业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益处多多, 不仅能够保障安全生产、规范石油企业市场秩序, 还能推动技术进步和贸易发展, 标准化工作为石油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正因此, 石油企业才更应该注重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定杰.浅议标准化与石油工业安全生产[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1 (03) [1]陈定杰.浅议标准化与石油工业安全生产[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1 (03)

[2]肖侠.大庆油田标准化设计取得重要成果[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04) [2]肖侠.大庆油田标准化设计取得重要成果[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04)

[3]杨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技术标准质量为重点为石油工业标准化建设作出新贡献[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05) [3]杨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技术标准质量为重点为石油工业标准化建设作出新贡献[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05)

[4]吴劲松.提高认识抬高起点全面提升油田标准化水平[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05) [4]吴劲松.提高认识抬高起点全面提升油田标准化水平[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05)

论错案标准的缺失和构建 篇11

关键词:错案标准;程序错误;量刑错误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这一制度在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改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然而,该制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尚面临许多理论和现实的障碍。错案的标准问题是追究法官终身责任制的基础,而目前对于如何判定错案理论界尚未达成统一。鉴于此,笔者在研究当前错案标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对于如何判断错案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够为构建法官终身责任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错案标准的评述

在法治社会,责任的追究以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为前提。比如刑事责任的追究,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具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构成要件。法官终身责任的追究以“错案”为前提。然而遗憾的是该概念尚存争议,其内涵和外延都未能准确界定。这必然导致实践中错案认定的混乱,追责的不统一。

目前学界对于错案主要有两种主张:一是实质标准说,一是形式标准说。采实质标准说的学者认为,只有定罪错误才被认定为刑事错案。形式标准说的学者认为,仅仅以定罪错误作为错案的标准使得错案的外延太过于狭隘,不利于保障被追诉人的权益。因此,采形式标准说的学者将量刑错误也纳入错案的范围。

针对以上两种学说,目前理论界的通说采实质标准说,即仅认为冤枉无辜者才属刑事错案。笔者赞同目前通说对错案的定义,但要以这种标准作为追究法官终身责任笔者认为实为不妥。首先该标准以结果错误作为承担责任的基础,而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这与个人承担责任要求主客观相统一是相悖的。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言“既然出于意愿的实践和感情受到称赞或谴责,违反意愿的感情和实践则得到原谅和怜悯”,简言之自由意志下做出的行为才具有可责性。其次,在仅以无罪者被判有罪作为刑事错案的类型太过狭隘。“事实上,在定罪和量刑二者的价值判断和社会功效上后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人权的角度看,量刑对被告人的影响比定罪大的多,而且,量刑在总体上的均衡对于满足社会公众的平等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第三启动追究法官终身责任的标准不明确,正如追究刑事责任要具备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样,追究法官终身责任也应要求错案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而当前这一标准是缺失的。

二、错案标准的构建

错案在追究法官终身责任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对于“错案”的构成的设定必须慎之又慎。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错案”进行重构:

第一、错案的形成必须考虑法官的主观方面,主客观相统一是追责的基础。只有基于意志自由状态时从事的违法行为才具有可谴责性,才有可能被纳入社会规制的视野,成为国家强制的对象。错案的形成也必须是在法官主观方面存在过错的情形下,才具有可追责性。比如因科学技术的变化,推翻了原来定案的证据,从而证明被告人无罪。这种案件从客观层面上来讲无疑是“错案”,但若以此追究法官的“错案责任”,明显有违公平正义。

笔者认为,法官对自己做出的错误判决时的主观心理应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判决是错误的还做出判决。因为,因过失行为就面临终身追责的可能性,主观过失与责任显然不统一。

第二、错案的范围应不限于无罪者被判有罪,还应包括量刑错误和程序错误。无罪者无辜入罪固然是错案,对人自由的剥夺或限制同样是刑事司法错案的应有之义。量刑错误就意味着罪犯被剥夺或限制自由的时间就更长,“没有一种最低限度的自由,人就无法生存,这正如没有最低限度的安全、正义和事物,人便不能生存一样”,“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就是以自由的观念为核心兼顾起来的”。由此可见,剥夺或限制自由的行为就是最严重的侵犯人权的行为,怎能将其排出在错案范围之外?

我国历来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然而“在法治国家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对司法程序之合法与否,被视为与对有罪之被告、有罪之判决及法和平之恢复,具有同等之重要性”,陈瑞华教授也指出“必须牢固树立一种对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予以兼顾的理念,兼顾原则要求我们队公正的程序和公正的结果予以同等的重视”。因此,违反程序的刑事案件也应包含在错案的范围之内。而且相对于断定法官违背事实作出错误的实体裁决而言认定法官违反程序法律更具有可操作性。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这里笔者做一延伸,追究法官终身责任的目的就在于防范冤假错案,而发挥程序性制裁制度对于实现该目的无疑具有巨大的效用。

第三、对于错案危害程度问题,笔者认为从实体层面而言应包括剥夺他人生命、剥夺或限制他人自由时间较长;从程序层面而言出于保护被追诉人的目的,主要是法官不依法进行非法证据排除和违法采取强制措施。“任何刑事错案的背后总有形形色色的证据问题存在”。这里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量刑出现多大的偏差才算造成严重后果。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不宜给出具体的标准。但笔者认为基于法官终身责任这种惩罚措施的严厉性,因量刑错误而追究法官终身责任应只适用于被判处严厉刑罚的案件,具体而言包括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在这种案件中才可能出现重大的量刑错误。对于那些刑罚本身就较轻的案件,大可通过其他惩罚措施予以解决。法官终身责任应作为惩罚法官错案的最后防线,而不宜轻易启动。

参考文献:

[1]刘品新.当代英美刑事错案的实证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标准化构建策略 篇12

关键词:石油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科技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我国石油企业发展迅速,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职工基本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石油企业在开采石油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安全, 而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1石油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的意义

安全标准化建设就是在企业管理和运作过程中, 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范操作,以确保石油开采以及其他工作的安全,降低风险。 石油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在于:

(1) 保障石油企业员工的安全。 石油企业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与石油接触,企业如果不对员工作出规范性要求,职工就很容易出错引发安全事故,而石油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尤其是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保障安全生产就是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

(2) 保障石油产品的安全。 我国不是石油大国,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开发挖掘后,石油储存量已经所剩不多,几个大的油田, 如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石油原料的使用率, 安全标准化建设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3) 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安全管理对石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损害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还会给企业造成人力和财力方面的巨大损失。 标准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安全性, 安全管理得当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

2石油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内容

2.1石油原材料和石油成品的安全标准化管理

石油原材料和石油成品属于易燃易爆品, 因此对生产环境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尤其是不能在生产区域点火,否则容易发生爆炸事故; 而且石油产品一般都带有毒性, 接触时要小心处理。 要确保石油原材料和成品的质量,就必须先从材料的选择上严格控制,企业对原材料的选用必须以质量为第一标准;材料在运输途中也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量运输,防止发生泄漏;原材料的保存也非常重要,比如必须远离火源、温度适宜、远离其他化学物品,等等。

2.2石油设备装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

实际施工中, 用于石油开采和生产的设备一般都是大型设备,而且处于地底下,透气性不好,本身就容易引发事故。 因此, 要确保石油设备的安全就要从日常工作中着手, 比如石油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必须时刻保持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和值班人员也必须认真履职,防患于未然。

2.3石油生产方式的安全标准化管理

石油企业生产的危险系数比较高与石油生产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石油属于易燃易爆品,遭遇高温或者高压时就会激发其活性,发生爆炸;石油在管道中如果遭遇冷冻或者低压又会造成体积增大,堵塞管道,严重时会使管道破裂,从而发生石油泄漏。 而石油在生产中又必须采用高温高压或低温低压手段, 这就要求石油企业一定要做好石油生产方式的安全管理工作。

3石油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构建的路径

3.1强化安全制度体系的建设

事故的预防成本总比事故的善后成本要低得多, 石油企业的事故发生率高于其他行业,而且事故所带来的损失也非常大, 因此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内容, 加强安全防控制度建设。 首先,要把施工中危险系数较高的设备、工序和场所列出来,作为重点防控对象予以监控和预防;其次,要明确各对象的防控标准,标准是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到位的重要界限; 再次,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合理安排安全管理工作;最后,要对防控措施的实施作一个规范性要求,如防控负责人的选择和设备安全性能的记录等。

3.2强化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

安全监管体系就是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管制度, 它主要的作用是督促安全制度体系的贯彻实施,起到一个监督作用。 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包括监管对象、监管机制、监管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考核标准。 这里必须重点强调监管机制的建设,因为监管机制是石油企业安全防护的最后屏障, 而且只有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才能在发生重大事故时确保救援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防止消防官兵因救援而伤亡。 另外,监管人员的职责虽然是监督企业的安全工作,但监管人员也是企业职工的一员,同样需要接受企业的监督和考核, 只有这样环环相扣才能确保监管工作和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强化HSE管理体系建设

HSE管理体系是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安全管理模式, 该体系的建立可以为我国石油企业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新思路。 石油企业的竞争力比较中,安全系数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企业要建设HSE管理体系,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借鉴其他单位的实施经验,完善作业指导书、作业计划书、现场检查表的制作,以确保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4结论

上一篇:山水文化下一篇: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