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

2024-07-25

三课(共12篇)

三课 篇1

校本教研虽然不要求对研究过程进行刻意的、严密的设计, 但其开展还是有一定程序的。当教师打算“追踪”或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时, 教师首先总是想方设法地“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尝试性地将这个方案付诸“行动”, 行动之后回头再“反思”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 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 是否需要重新调整或修改。这样就构成了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我校把上述的“校本教研”一般过程转化为具体的“说课→看 (上) 课→评课→反思”活动模式, 简称为“三课-反思”教研模式。

一、“三课-反思”活动模式的特性

模式是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任何一个模式都有与其他模式功能相区别的特性。所以“三课-反思”活动模式也有其以下几个特性:

(1) 模式的问题性。 (2) 模式的自主性。 (3) 模式的全员性。 (4) 模式的差异性。

二、开展“三课-反思”活动的目标

我们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三课-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提高教学的质量, 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三课-反思”活动促进教师“学习”。

在“三课-反思”活动中, 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 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调动教师学理论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2、通过“三课-反思”活动促进教学“改革”。

在“三课-反思”活动中, 要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合作地学”;变“机械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等。

3、通过“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研究”。

开展“三课-反思”活动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逐步建立具有“行为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制度, 使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促进教研活动向高水平和高层次发展。

4、通过“三课-反思”活动促进教师“备课”。

在“三课-反思”活动中, 要促使教师认真备课, 要求教师学“标准”, 钻研新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教法, 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通过“三课-反思”活动促进经验“推广”。

在开展“三课-反思”活动中, 要适时地且方便地交流教师之间的教学技艺, 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三课-反思”活动的具体要求

什么是说课、上课、评课、反思, 其界定说法不一, 我们根据课改精神, 分别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说课。

说课的任务是要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所以我们提出“十说”:一说背景。即说学生现有的基础;说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说教学环境, 重点是师生关系等。二说教材。即说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说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说教学目标的着力点, 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点, 说教材中的育人点等。三说理念。即说新课程的各种理念在本节课的运用, 特别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在本节课的体现。四说结构。即说教学流程, 或说教学模式。说课者要力求形象生动地表明自己所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五说策略。即说课堂教学中解决“研究的问题”的计策和谋略。说如何使教得生动, 学得主动;说如何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六说学法。即说在课堂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七说依据。即说教育学、心理学、思维学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八说创新。即说与众不同之处, 说独特见解之处。九说效果。即说教学目标的落实, 说教学理念的落实;说评价与反思。十说改进。即说成败的原因, 说措施与对策。以上“十说”在具体说课中不必面面俱到, 应有所侧重。

2、看 (上) 课。

执教教师的上课和教师同伴的看课如何看?看什么?我们归纳为“五看”:一看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是如何由学生提出来的?教师所研究的教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二看课堂教学是否按预期的教学程序实施?每步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流程是否清晰?教师的引导、设问是否有效?三看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人文精神培养没有?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学习积极性如何?学生是主动地学, 还是被动地学?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四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学法指导是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五看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获得发展了没有?

3、评课。

“评课”即对一堂课的评价。评什么, 怎样评, 如何针对研究的问题评, 专家们说法不一。我们提出“四评”:一评教学准备的充分性。即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适切、落实, 评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 评育人因素挖掘是否充分, 评策略的选择是否适合要解决的“问题”等。二评教学过程的清晰性。即评教学流程是否清晰, 评多维互动是否呈现, 评探究气氛是否浓厚等。三评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即评学生是否积极主动;评学生能力是否得到训练;评学生情意是否得到发展;评知识、技能是否得到落实, 特别评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四评教学特色与创新性。即评教与学的方式是否有改变, 教学策略与模式是否有新意, 教学经验是否与众不同等。

4、反思。

所谓“反思”, 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分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要求并找出解决“研究的问题”的成功之处与失败原因, 提出今后的行动方向。反思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这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对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教学目标达成了没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没有?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没有?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了没有?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了培养没有?我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没有?今后如何行动?

四、“三课-反思”活动成果的表达

“三课-反思”活动不只是关注研究的结果, 更要重视整个的研究“过程”。这与“行动研究”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当教师在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 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变……这种“叙述”就是“教学叙事”。所谓“教学叙事”这里指由教师亲自叙述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教学事件”, 这种对教学事件的叙述即称为“教学叙事”。“教学叙事”类似“教学案例”, 但“教学叙事”不仅强调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 而且强调“叙事者”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形成叙事”即在“三课-反思”活动结束之后, 上课教师和研究者各自根据自己的“叙说”以“文字”的形式整理成一份相对完整的“教学叙事”。其他参与看课、评课的教师, 也可以整理相关的教学叙事。这种文本式的“教学叙事”就是“校本

三课 篇2

教材分析

1.歌曲《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圣地。而生长在北京的人们则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更具有深厚的感情。《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曲正是倾吐了生长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歌曲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如天坛、北海、芦沟桥等),也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的机房等)。但歌曲更以最普通而又最富代表性的事物——四合院和油条、豆浆、家常饼,来触发积淀于心中的乡情,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朴实而贴近生活。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赋予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各句中的节奏都先紧后松,在长音上加入伴奏,这正是戏曲音乐的特点。前两句的旋律平稳,第三乐句句幅扩展,音调先抑后扬,以五度大跳将旋律推到“”的长音上,以激动的感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以念白式的音调、节奏,唱出了北京的古迹新貌。在唱到最能勾起乡情的事物——“四合院”、“家常饼”时,旋律在较低的音区中平稳舒畅,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尾句在半拍休止后作五度跳进,使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喷涌而出。

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歌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节奏扩展一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深情厚爱。

声乐演唱形式

独唱:由一人演唱,常用乐器或乐队伴奏。

齐唱:指两人以上的歌唱者,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由两个以上的声部演唱同一个曲调,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若干拍子进入。

重唱: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曲及其演唱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

领唱:一唱众和(齐唱或合唱)的演唱形式。因独唱部分具有引领众人歌唱的作用,故称“领唱”。领唱形式常见于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如号子、秧歌)中。

合唱:指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一乐曲。可分为同声(纯粹是男声、女声或童声)、混声(男女声混合)两类;又根据声部的多少再分为女声二部合唱、男声三部合唱等。最常见者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混声四部合唱。合唱常辅以乐器伴奏。纯粹由人声演唱而无乐器伴奏者,称“无伴奏合唱”。

2.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战士对乡土的热爱,更寄寓了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和崇敬。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展现了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为人民守卫国土的精神风貌。

歌曲的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乐段。前乐段的四个乐句句式为3+3+4+4(小节),均为八分休止的弱起,使四个乐句承接紧密,欲止不能,一气呵成,表达了战士热爱家乡的深情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后乐段的旋律舒展流畅,回旋起伏,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这片英雄的土地。歌曲的中段速度加快,节奏鲜明,带有进行曲风格,表现了战士手持钢枪,巡逻在山路、河边,英勇地守卫国土的勃勃英姿。

最后歌曲再现了第一部分中后乐段的音调,再次倾吐了学习红军,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3.合唱《东方明珠》

东方电视明珠塔座落于上海浦东,濒临黄浦江,是一座由11个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球体组成的独特建筑。

塔高468米,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塔上有旋转餐厅及观光厅等。入夜,明珠塔华灯齐放,色彩缤纷。在塔上俯瞰都市夜景,但见灯火灿烂,流光溢彩。东方明珠塔确如黄浦江上升起的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方的一颗宝石,她代表了上海今日的辉煌。

歌曲从轻弱柔美的合唱声中开始。旋律平稳并缓缓上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水波轻轻托起,并冉冉升上蔚蓝苍穹。在两小节过门后,由女声独唱,中间插入了女声伴唱,表现了欣慰、自豪的感情。当唱到“母亲,母亲,请把明珠镶嵌你的华冠„„”这两句时,令人感受到一股炽热的爱国之情。接着,速度转快,在节奏活跃的间奏后,女声独唱的旋律再次出现,但节奏扩展一倍,由“”变为“”,气氛热烈,表现了人们喜庆胜利的欢乐心情和再创辉煌的坚实决心。这一部分将独唱外,还加入了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4.歌曲《杨柳青》

这是一首江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4小节),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造成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江苏民歌的风格。

5.歌曲《大雁湖》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中通过对大雁湖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中“”切分节奏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啊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第三乐句采用第一乐句换头重尾的手法,曲中的上下八度大跳把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人们对家乡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海南),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教学基本要求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5”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11”为宜。

二、表演《杨柳青》教学基本要求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2345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二课时

三、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教学基本要求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四、表演《大雁湖》教学基本要求

1.直接切入:《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2.欣赏《大雁湖》范唱。

设问: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3.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4.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个别句子练唱。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4小节一句)。

5.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把2/4拍改编成3/4拍:

(1)各组讨论自编,也可自由结合自编。

(2)交流自己的改编创作,选出一、二首改编较流畅的曲调,把歌词填入。

(3)按顺序唱歌。

7.小结:把民歌作改编创作,又是另一种乐趣

第三课时

五、聆听《东方明珠》教学基本要求

1.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位于浦东陆家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2.大家看着教材上的歌调,欣赏一遍录音。

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深情、浪漫)

3.再聆听一次。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怎样处理的?

(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上标出,独、合„„)

4.请大家谈谈:哪句是独唱(哪个声部)?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师生讨论。(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5.再聆听一次,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6.请大家发表见解。

7.合着歌声即兴表演。

8.小结: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声乐演唱形式

(1)独唱

童声:童高音、童低音。

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2)合唱

同声: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

混声:四声部混声合唱、八声部混声合唱。

(3)图解,男女脸部,同时唱不同曲调(二个图形谱)。 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

第三课:不同年龄的女性 篇3

上一次是男孩,这一次的例子当然就是女孩啦。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历过从幼儿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人的过程。儿童和成年人的身高差异,是区分年龄的重要标准。我们常常是以头长来测量人物的身高。

注:头发,就是一个头的长度。

首先我们对儿童和成人的脸型区别作一下介绍。

请看图1,图1左侧是基本脸型,右边则是对应的人物形象。大家应该看得出,儿童的头近似一个椭圆,少女的头开始往长圆形发展,而到了成人这样的差距就会更为明显。因此,在画儿童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头型上的区别。

五官的差别在于,眼睛是位于头长的1/2以下,还是位于1/2的位置。成年人的眼睛一般高于1/2,青少年的眼睛略低于1/2,而儿童则连眉毛都在1/2以下,这样就能准确地画出不同年龄段人物的五官比例了。请大家作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最后,身长的比例。以头长为例,幼儿一般为三~四个头长。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身长渐渐加长,头也随之增长,到了成人,西方人的比例一般是标准的八个头长,东方人一般是七~七个半,少年时期是在六个头长左右。(如图2)

因此,可以根据这个发展变化的规律,来判断自己所要画的人物的身高,应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

通常6岁以下孩子的身高相若,7~12岁是由五头增长到六头,初中的时候有些孩子可以增长到七头,有些则只有六头半,到了高中,越逼近18岁,身长就越近似于成年人。

例外:服装设计为了表现设计师自己的风格,也有把人物画到十二到十五头的,特别注意的是,当人的身长增加的时候,手和脚的长度也要按相应的比例增加,才不会显得难看。

动漫人物在身长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增加或是缩短人物,以创造出不同造型、不同个性的角色,但是要注意,即使是变形,也要表现出成人和少年,儿童的区别,不能全混淆在一起。那就失去意义了。

三课 篇4

1说课,教师课前的准备

“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本文以煤矿特种作业职业卫生培训为例阐述说课方法的运用。

1.1说课的作用

通过说课,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设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反馈教学中的得失,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提升。说课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吃透教材,提高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2说课流程

1.2.1学情分析

分析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认知特点(可以结合前几次学员成绩分布情况、学员的年龄分布、学员的工作年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着重对学员的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进行把握,从而有的放矢,进行课程安排。

本期职业卫生培训对象为特种作业人员,经调查文化程度绝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年龄分布主要在40-45周岁,总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程度,上次职业卫生成绩全部及格,但高分不多。从这些信息可以得知,这些学员对职业卫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知道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讲授知识的深度和层面要把握好,总体设置在难度适中的学习范围。

1.2.2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的地位,教材内容,教材重、难点。

《职业病防治法》是特种作业安全教育培训教材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是《职业卫生》课程的主要章节,是学员学过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知识的自然延续。教学重点: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亮点,难点:通过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对职工的职业卫生防治工作起到哪些效果。

1.2.3教学目标

通过此次教学,让学员有什么收获。着重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进行分析。

本次特种作业职业卫生培训主要学习第三部分:职业病防治法;学习的知识目标:让学员了解新的职业病防治法,与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相比呈现的5大亮点。能力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得了职业病如何进行职业病的诊断、鉴定和治疗等,了解职工在职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情感目标:让学员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和后果,主动自觉地防止职业病。

1.2.4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包括每个环节的使用时间及使用方法,要求详尽具体。如:本节课前5分钟进行自我介绍和开头引入课题,采用案例引入法;主要通过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到张海超在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新的职业病防治法出台以后,这些问题能够都到有效解决;35分钟讲授本节课具体内容:(1)分析我国现在的职业卫生形势,通过近几年来职业病发病情况,了解职业病防治法修改的背景和原因;(2)职业病防治法修改之处,重点讲述五点(破解防治职业病“三难”“三无”,三部门都有监管职责;职业病可申请救助,诊断机构有权现场调查,“高危粉尘”写入法条)每一点进行具体阐述,其中每点内容设置2处提问;后5分钟进行本节知识回顾,进行知识小结,通过与学员互动,了解学员本节课掌握情况。

1.2.5教学反思

通过说课,其他教师分析本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不同见解,说课教师结合实际进行课程调整。

2听课,教师进步的基石

听课是教师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洞悉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2.1听课的作用

听课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扎扎实实的听好每一节课,才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要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并及时地写入教案中。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学的不足,给予指正,才能使讲课者水平提高。

2.2学会听课

首先,有准备的听课。听课的时候,我们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听课前要有充分准备,根据说课对所讲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了解上课教师的意图,知道要听的课,教学目的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听。只有有“备”而听,并尽可能以学员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听好一堂课打下基础。

其次,知道听什么。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根据说课情况讲到点子上。课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学生能否听懂,语言表达是否通俗易懂。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哪些问题让学员进行思考、如何探究;三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如何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四听课后学生的反馈情况。

再次,要看。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面貌。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第三要思考。教师对教材的安排和处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等。思考之后,可以和自身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

3评课,共同提升的阶梯

评课是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出分析和评估,具体地说就是听课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的具体分析。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3.1评课的作用

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评课中,评课者必须十分注意发现和总结授课者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对教者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特点给予鼓励,帮助总结。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3.2评课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授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目标分析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要从学员回答问题和反应情况了解他们本堂课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然后要从能力上来分析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最后就是在情感认知上对知识的熟知度。教材分析就是要看上课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教学程序分析就是对整个课程进行情况进行评析,要从教学思路设计、课堂安排、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与学员的沟通互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出、讲解过程,采用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反应等都应该进行具体剖析。评课老师要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分析到位,指出其中的有点和不足,并向授课老师提出好的见解,以促进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听课老师也能从中取其精华运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水平。

通过“三课”制度的施行,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说课、听课、评课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作,只要坚持认真执行“三课”制度,教师的授课水平就能得到全面进步。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现代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授课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课”制度通过“说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全面提升教师授课水平。

第三课 祖国你好 篇5

第三课 祖国你好

一、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能够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能在歌唱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能按图格拍击节奏、编创节奏、传递节奏。教学内容

一、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聆听《颂祖国》

三、编创与活动

四、学唱与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

教材分析

一、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又叫《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写于1953年。本歌为当时进步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器乐曲《颂祖国》

《颂祖国》这首器乐曲是根据维吾尔族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的。60年代曾广为流传于全国各地,现歌词已无处查找。

乐曲的旋律活泼、欢快、流畅上口,其节奏紧凑、舞蹈性强。乐声响起我们仿佛置身着节日盛装、热情洋溢的维吾尔族人民之中,边歌边舞,同声歌颂伟大的祖国。

三、歌曲《国旗国旗无休止美丽》

这是一首二四拍,五声C宫调式,;是乐句一段体的儿童歌曲。歌曲的旋律流畅、亲切。歌词简洁,多为一字一音,简单易唱。抒发了孩子们赞美与喜爱国旗的真挚情感。

歌曲《同唱一首歌》是一首创作歌曲,三四拍,宫调式,四乐句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清新,用贴近语言的节奏、韵律发展而成。歌中唱到四名少数民族小朋友,喻示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祖国,共同歌唱 祖国妈妈。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能够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能用亲切的声音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能在歌唱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能按图编创节奏。

教学内容

一、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三、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难点:编创节奏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师生问好!

2、生听音乐做律动。

二、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小朋友在每天早上升国旗的时候都会听到的歌曲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叫《国歌》。那位小朋友来说一说国歌响起的时候,你应该做什么?

小朋友回答。

师总结:我们在听国歌的时候应肃立,敬队礼或行注目礼,神情专注而庄重,表现对祖国的热爱。

2、初听。听后,说一说,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再听时,要求小朋友不可以说话,不能动,要认真专注的听。培养学生听国歌时应专注而庄重。

三、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1、小朋友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旗上有什么图案吗?

小朋友回答。

如果小朋友不知道的话,可以让小朋友站起来到窗外看一看国旗。

我们国家的国旗上有四颗小星星,一颗大星星。这五颗星星用的是黄色的。为什么用黄色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黄色人种的肤色特征。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她由红色作底,四颗金黄色的小星环绕着一颗大星。在这而国旗上,凝聚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愿望、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

2、听范唱或录音。

要求小朋友在听时可拍手。再听录音时可要求学生拍手、拍腿。可先看老师示范。再让小朋友做。

3、按节奏念歌词。

4、跟琴唱歌词。唱熟之后再让学生边拍手边唱。

5、编创与活动:第一拍(强拍),第二拍(弱拍)拍腿,边唱边拍,拍得要自然,拍腿不要用力,感受歌曲的节拍。

6、演唱歌曲要注意音量适中,音与音之间要唱得连贯,后两句要唱得更为亲切、自然,尤其是“亲亲您”要唱得轻而有弹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欣赏《国歌》,培养学生在听《国歌》时应肃立,敬队礼或行注目礼,神情专注而庄重,表现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能在歌唱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能按图格拍击节奏、编创节奏、传递节奏。

教学内容

一、听《颂祖国》

二、唱《同唱一首歌》

三、编创与活动

教学重点:学唱和背唱歌曲《同唱一首歌》 教学难点:进行编创节奏和传递节奏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

二、听音乐做拍手的律动。

三、复习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1、还是要求小朋友不要唱的太响,音量要适中,音与音之间要唱得连贯,后两句要唱得更为亲切、自然,尤其是“亲亲您”要唱得轻而有弹性。

2、请小朋友上来进行表演唱,让小朋友大胆的进行创作表演,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肯定。

四、聆听《颂祖国》

1、初听。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请小朋友听了之后告诉老师这是那个民族的歌曲,听了这段音乐是想跳舞还是想散步?

让小朋友轻轻拍着手合上音乐。

小朋友听了之后进行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就是新疆民歌。

师教小朋友几个新疆的舞蹈动作。

2、复听时,启发学生动起来,将自己对乐曲的愉快感受表现在动作上,可以选择课本上的两个动作,也可以让小朋友自己编动作,提醒小朋友动作要合上音乐。

3、请小朋友上来听着音乐进行表演。

五、学唱歌曲《同唱一首歌》

1、师:刚刚我们听了一首《颂祖国》,有四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一起唱起了欢快的歌曲。请小朋友听《同唱一首歌》。让小朋友打开书18页。

2、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要求学生第一拍拍腿,第二、第三拍拍腿。使学生有一定的节拍意识。可多听几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3、学唱歌曲。注意歌词中“像呀”的“呀”轻轻地带出,“妈妈”两字要唱得亲切,结尾稍慢一些。

4、为歌曲填唱新词:将歌中的空格填上同学们的名字,主要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觉得唱起来更亲切,更有兴致。

5、启发学生自己编创动作。

A、将学生划分为小组,集体编创,一组组展示编创的动作,以表达歌曲的情感。

B、师对学生的编创应给予鼓励和积极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编创动作和歌词,可以很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的非常积极。

第四课 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一、能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二、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三、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像中的动物神态。

四、认识木鱼、碰钟,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五、能准确地朗读歌谣,并读出二拍子的强弱。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和《我有一只小羊羔》

二、认识木鱼

三、学习二拍子的强弱

一、聆听《三只小猪》和《快乐的小熊猫》 教材分析

一、《三只小猪》是由一支轻音乐队演奏的乐曲,轻松、幽默,勾画了三只小猪愉快的生活场景。

二、管弦乐《愉快的小熊猫》是美术影片《熊猫百货商店商店》中的一个音乐片断。音乐开始,首先由中提琴奏出的长音和小提琴奏出碎弓音,渲染了大森林早晨美丽的景色,在弦乐柔美的音响衬托下,笛子吹出一段节奏自由的旋律,其音调清新,色彩明亮。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让他们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二、识木鱼,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并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三、编创与活动,按节奏和节拍的强弱读歌谣。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动物说话》

二、认识木鱼

三、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律动。

二、编创与活动。

1、按节奏和节拍的强弱读歌谣。指导学生读歌谣时,有意识地读出节拍的强弱,做到有感情地读。

2、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音色,表现老鸭和小鸭的叫声。

三、表演《动物说话》

1、听乐曲律动

2、完整地聆听《动物说话》,听录音再自己范唱,让学生来感受。

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感受,拍手听、默唱、小声跟唱。

3、按节奏和节拍的强弱来读歌词。

4、听琴轻声学唱

5、师提示:怎么样演唱能表现出你很爱小动物的心情,用你的声音告诉我。启发学生演唱时投入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

1、启发学生编创歌词,表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用木鱼为歌曲伴奏,注意看课本上木鱼的图有深有浅,示意学生敲击的动作有重有轻,要按着歌曲的强弱规律敲击,并要明确打击乐的伴奏地位,学会与歌曲的声音协调起来,不要喧宾夺主。

二、复习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和《同唱一首歌》。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告诉小朋友要热爱小动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能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歌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二、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三、能根据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形象即兴创编歌词,并会演唱和表演。

一、认识碰钟、铝片琴,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教学重点:即兴创编歌词,并会演唱和表演。器乐的演奏运用。教学难点:铝片琴在歌曲伴奏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各种动物头饰、铝片琴、碰钟、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请小朋友们课前自己制作一个最喜欢的动物头饰。

老师准备一件小羊羔的衣服和头饰。教材分析:

《我有一只小羊羔》是一首美国儿童歌曲,全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2/4拍,大调式。这首短小精悍的儿歌节奏明快,旋律活泼流畅,•颇有一气呵成之感。歌曲以

为主题,并以 为骨干节奏,加之同音重复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小羊羔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性格和形象,表达了小主人公对小羊羔真挚、亲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体现引入部分:

1、老师与学生一起随着歌曲《动物说话》自由律动,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在平等、轻松、自由的气氛下进入音乐课堂。

提问引入:刚才我们表演了一首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小朋友们还会唱其它与动物有关的歌曲吗?(自由表演唱,培养学生自信演唱的能力)

2、感受新课部分:

变魔术引入新课:请一位小朋友协助老师,其余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事先让这位小朋友穿上小羊羔衣服和头饰,不让孩子们看见,其他孩子闭上眼睛,老师说:“一、二、三变”,小羊羔从教室外咩咩叫绕场一周。

老师引导小朋友看着小羊羔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3、用听唱、模唱法学会《我有一只小羊羔》。

A、要以完整有感情的范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愿望。

B、采用适合学生演唱的调高进行听唱教学。听唱教学中可提示学生在同音反复处唱得轻松、亲切。 C、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跟着音乐做自由律动,编创动作,表达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1、认识碰钟、铝片琴,学习敲击的正确姿势。

2、为了使学生很容易用铝片琴敲出旋律,减少技术负担,老师先在铝片琴上分别贴上“1、2、3、5”四个音,用“数字谱唱法”学习。

3.2 12 ∣ 33 3 ∣ 22 2 ∣ 35 5 ∣ 3.2 12 ∣ 33 33 ∣ 22 32 ∣ 1-||

二、用铝片琴为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伴奏

1、老师示范用铝片琴敲出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分成四个小组,分别用“数字谱唱法”把歌谱分成四组接龙,用铝板琴演奏自己的音乐部分,小朋友轮换着玩一玩打击乐器。

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方法:每组分别推荐几名小朋友敲铝片琴和碰钟,为歌曲伴奏,其余小朋友围着本组自由表演,角色可以轮换。

2、分小组进行编创歌词:请小朋友们戴上自己制作的动物头饰。每个小朋友在组内编唱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歌《我有一只X X X 》。分小组展示成果(唱、奏、演结合,培养学生自信地唱歌,与同学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思维)。

3、表演《我有一只小羊羔》,方法:每组推荐几名小朋友分别敲铝片琴和碰钟,为歌曲伴奏,其余小朋友围着本组自由表演自己创编的歌,大家可唱的不一样,让小朋友尽情地表现自我,角色可以轮换。欣赏《我的小绵羊》并小结。

4、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各类不同品种的羊的图片,边欣赏边听歌曲《我的小绵羊》,让学生感受除今天学习的《我有一只小羊羔》外,还有许多关于羊的歌曲。

5、让学生了解羊全身都是宝,如:羊皮鞋、羊毛衣等,让学生自由发言和讨论,从而教育学生:小动物对人类有很多贡献,我们要爱护小动物,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音乐是怎样表现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形态等特点,从而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对表现乐曲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热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三只小猪》和《快乐的小熊猫》,感受乐曲描述的愉快劳动的情景,感受劳动的快乐。2.认识碰钟,学习敲击碰钟的正确姿势。教学过程:

一、律动。

二、认识碰钟

1、观察示意图,知道怎么敲击。

2、想一想,听一听,碰钟的声音是长的,还是短的?怎么才能敲出短音。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敲击碰钟。

一、复习表演〈〈动物说话〉〉,〈〈我爱我的小羊羔〉〉

二、聆听《三只小猪》

1、完整地聆听《三只小猪》,说一说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小猪。三只小猪好象在做什么?

2、复听,让学生自编动作表演三只可爱的小猪。看谁能记住小猪叫的地方,随着乐曲学小猪的叫声。

3、三幅动作提示图分别是:

扭着身体学小猪走路。

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猪的翘鼻子。

两只手在耳朵上方伸开五指做“扇风”的动作,模仿小猪的大耳朵。

三、聆听《快乐的小熊猫》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清晨的意境和小熊猫愉快劳动的情景。

2、复听,将音乐分成两部分。“大森林的早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小熊猫打水的时候,你好象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利用音乐中的特殊音响,激发学生的想像力。3、复听时,让学生跟着音乐表演,乐曲结束了。教师可启发学生编创结尾。编创结尾分组进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利用乐器、人声、拍打动作为乐曲做结尾。

四、课堂小结:以情感、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学生在“想”“动”的音乐实践中拓展音乐,了解音乐要素、力度以及不同画面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第五课 静静的夜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感受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学习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并能用动作表现出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二、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用画星星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高的感受。

三、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四、用欢快的动作表演集体舞《星光恰恰恰》,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教学内容

一、聆听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二、学唱歌曲《摇篮曲》

三、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四、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一、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是一首摇篮曲。二四拍。曲调优美抒情,采用了重复乐句与变化结束句的写作手法。词曲结合紧密,描绘了静静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鸟儿、虫儿都进入了梦乡,小宝宝也在悠荡的摇篮里,听着妈妈甜美的歌声,渐渐入睡了的情景。

二、歌曲《摇篮曲》

这首《摇篮曲》是由戈特作词,弗利斯作曲。曾一直以莫扎特作曲而流传。自弗里德伦尔在汉堡的图书馆中发现“戈特的摇篮曲,弗利斯作曲”的最早版本之后,始知并非莫扎特之作,新的莫扎特全集已不收本曲。德国作曲家弗利斯比莫扎特小10岁。

歌曲《闪烁的小星》

这是一首曲调流畅、轻快从容的法国民歌。全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中只使用了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第一到八小节与结束句是完全重复的,第9至12小节与第13至16小节又是完全重复的。优美而平稳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宁静晴朗的夜空中星星熠熠闪烁景色,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感受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学习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并能用动作表现出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教学内容

一、聆听弗利斯的《摇篮曲》和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二、演唱《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1、师生问好!

2、师弹琴生按节奏拍手。

二、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1、师:小朋友在睡着前听妈妈唱过歌曲?

生回答。

2、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唱一首和睡觉有关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

2、听范唱(可以边听边拍手)

3、跟师按节奏念歌词。

4、跟师的琴轻声唱歌曲。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要求小朋友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聆听弗利斯的《摇篮曲》和童声合唱《小宝宝睡着了》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你们在睡觉前听妈妈唱过歌吗?

生问答。

师:老师这有两首歌曲一首是《摇篮曲》一首是《小宝宝睡着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

2、欣赏《摇篮曲》和《小宝宝睡着了》 A、欣赏《摇篮曲》

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画,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师:这个小宝宝在干什么?

生:在睡着。

师:对,小朋友在睡觉的时候有没有听妈妈唱过歌?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歌曲。

师:这是一首外国的《摇篮曲》也是一首很有名的摇篮曲,我想小朋友一定听过,我们一起来欣赏。

要求学生在听时可轻轻地摇动身体,用心体会歌曲安宁、舒适的意境,和母亲真挚的爱心。B、欣赏《小宝宝睡着了》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外国的摇篮曲,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中国的摇篮曲。

生欣赏《小宝宝睡着了》

听第一遍时:要求小朋友在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摇动身体,让学生跟着歌声轻柔地拍节拍。让学生体会静静的夜。

听第二遍时:要求小朋友做律动。第一拍双手拍腿;第二拍双手四个指头轻触;第三拍拍头向右偏,右手衬头,同时,左手托右肘,做睡觉状。

动作要轻柔合拍,注意启发学生体会妈妈哄孩子睡觉时的情感。C、用碰钤为《小宝宝睡着了》伴奏。敲击的力度要轻柔。

二、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

四、课堂小节:因为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所以在教唱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通过律动来加强学生对三拍子的感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让学生用轻快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

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

二、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表达不同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体验音的强弱

1、听鼓声律动进教室,师用“强、弱、快、慢”四种变化击鼓。

2、游戏“吹泡泡”,说说听鼓声游戏“吹泡泡”应怎么玩?

学生围成圆圈听鼓声,强时圆圈变大,最强时破裂,并用不同的动作造型。

二、创编节奏——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1、出示一颗大星星、一颗小星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大小星星。

2、出示一条二四拍的星星图式。

师:你能在看到大星星的时候用强的声音表示,小星星用弱的声音表示吗?

三、体验音乐形象

1、播放乐曲《龙咚锵》《摇篮曲》。

要求:听到强烈的、热闹的音乐时站起来拍手;听到弱的、抒情的音乐时坐着用动作表现。

2、你觉得听完这两首音乐有何感受?

学生说出感受。

3、引导学生把美丽的夜空带到我们的教室里。

把老师奖的小星星贴到到黑板上。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与星星问好。

四、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师:小星星啊越聚越多,満天都是小星星,它们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你听它们还在唱歌呢!学生看图谱,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2、用LA哼唱旋律。

3、自由选择二拍节奏为歌曲伴奏。

4、分组合作学习,探索身边的事物为歌曲伴奏。

四人小组探索,表现歌曲的强弱。

5、图谱结合,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6、创编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静静的夜空小星星们排着队伍出来了------小朋友们在妈妈的怀抱里一摇一摇睡着了,小星星也在哄我们睡觉呢。

这时夜空里的小星星啊开始了它们------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速度、节奏、强弱表现歌曲。

五、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夜晚大自然中的美好景物。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表现歌曲。

2、分组展示、评价。

二、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用唱、跳、画、演等不同的方式,感受艺术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六课 爱劳动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三个和尚》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课主题—爱劳动。

二、以不同的情感和声音演唱《洗手绢》、《大家来劳动》,表达歌曲的内容。

三、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

四、通过图谱“走呕”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二拍子的时值。

教学内容

一、歌表演《洗手绢》

二、聆听《劳动最光荣》

三、学唱歌曲《大家来劳动》 教材分析

一、歌曲《劳动最光荣》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曾在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荣获音乐作品奖。歌曲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儿童情趣油然而生。

二、歌曲《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歌曲的特点。全曲使用素材节省,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可爱形象。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二、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

三、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的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劳动最光荣〉

师:小朋友,让我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像小喜鹊、小蜜蜂那样爱劳动?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你的画笔,把你想到的爱劳动的小动物画到书本上来。

学生解释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唱新创作的动物形象。

三、律动创新游戏

师:我来邀请小朋友来玩模仿秀,愿意的请一起来参加。

音乐响起,你可以跟着音乐模仿一个小动物劳动的动作,当音乐停下时,你马上摆好造型,让教师和小朋友来猜猜你演的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

学生参与。

四、学唱〈〈洗手绢〉〉,并表演

1、由小动物爱劳动是光荣的引导小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肯定已经发现,在我们教室里放了很多劳动工具,请每组的组长去找一件劳动工具。

生找到扫把、小桶、擦布。

2、请小朋友说说劳动工具的用途,并有节奏地用一用。

3、师问拿水盆、擦布的同学:你知道怎么洗擦布吗?(搓)

4、一起用洗手绢的动作“搓”来和着音乐边律动边听范唱。

5、小朋友看着自己把一块脏手绢洗得干干净净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确实很高兴,所以我们小朋友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看着劳动的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

6、歌词创编并表演。

小朋友除了能自己洗手绢,还有哪些劳动的本领?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厉害,能做那么多家务活,现在小朋友分组讲座一下,帮家长干什么家务活,然后编排一个节目,看哪组小朋友编行最好,演得最好。

学生创编,师指导。

学生表演,教师及时鼓励。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用轻而蕴含力量的声音演唱〈〈大家来劳动〉〉

二、通过图谱“走呕”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二拍子的时值。

三、聆听〈〈三个和尚〉〉,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洗手绢〉〉,边唱边表演,表现出歌曲欢快的情绪。

二、掌握二分音符“走呕”的节奏。

比较图谱“小人”,两个走是两拍,四个“跑”是两拍,一个“走呕”是两拍。学生分成三组依次读出,再看教师指挥,形成三声部节奏声势,反复读,看手势结束。为了读得准确可边拍手边读,准确掌握其时值。

创造劳动的声响:启发学生想像校园劳动的各种声音,大同学帮助小同学修桌椅的声音,同学们在操场上用大扫帚扫地的声音,“唰—唰—”,学生在教室里擦桌椅的声音“擦擦”,让学生自己安排劳动声音出现的先后,最后汇合在一起,形成多声部的劳动节奏。

三、聆听〈〈三个和尚〉〉

1、初听音乐,师启发学生听着音乐想像,音乐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2、全体学生在复听音乐时随着音乐表演,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合上音乐的节拍,用自己创造的动作,表现劳动的愉快心情。

四、学唱〈〈大家来劳动〉〉

1、听范唱,感受歌曲,第二遍,请学生自编动作来和着歌曲的节拍。

2、跟师有节奏地念歌词。

3、指导学生用轻而蕴含力量的声音演唱〈〈大家来劳动〉〉,感受、表现歌曲坚定有力的音调。演唱时要注意强调第一拍,使歌曲更富有动力感。

4、分组演唱。

三课 篇6

所谓“三课”,指以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为主讲授的“示范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使中青年教师在学习借鉴中成长;以中年教师为主讲授的“研究课”,通过学科备课组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讨,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使年轻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以年轻教师为主讲授的“过关课”,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快站稳讲台。

一、讲授“三课”的教师

1.讲授“示范课”的是当年被认定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教师。

2.讲授“研究课”的是教龄在3年以上或调入建水一中3年以上的教师。

3.讲授“过关课”的是教龄在3年以内或调入建水一中3年以内且未取得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

二、制定“三课”计划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教研组备课组布置安排“三课”的具体时间、具体内容,拟定“三课”计划上交教科室备案,实施时提前通知教科室及相关领导和教师。

三、“三课”的定量要求

1.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求当年必须讲一次“示范课”。

2.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课”,其他教研组每学期组织两次“研究课”。

3.要求讲授“过关课”的教师每学期讲一次“过关课”,考评达3次良好以上算过关。

四、开展“三课”的时间安排

1.“三课”活动尽量安排在星期二、星期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进行,讲课教师可到教务处调课。

2.“三课”活动若在双休日进行,讲课教师与听课教师按加班计发加班工资。

五、“三课”的过程要求

1.“示范课”要求目标明确,风格突出,个性鲜明,上课质量高,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每节课有完整的教学教案,必要的教学课件,课后反思。教科室将组织人员录像,供教师观摩学习,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库。

2.“研究课”要求教研组认真研究讨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对讲授比较困难的内容提出课题,指定主讲人,集体备课,确定讲课方案后再公开上课。要求注重上课质量,做到讲有实效,研有成果,反思总结。对部分质量较高的研究课,教科室组织人员录像交流。

3.“过关课”作为“三课”活动中的重点,要求年轻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注重教学基本功及教学常规的落实,注重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教师本人写出上课心得。

4.每次活动教研组必须组织教师集体讨论评议,给出评价意见。

六、“三课”的评价考核

1.每位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对待“三课”活动,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不断创新,练好内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三课”上课情况将作为下一轮骨干教师评选、评优争先的依据之一。

2.每次活动后,教研组收集相关的电子教案、课件、反思总结(word文档)、评价意见、听评课评价表,整理后交教科室验收存档。“三课”完成的质量作为教研组评比考核内容之一。

3.听评课教师要按“二加二”评价模式,认真填写听评课评价表,对讲课人提出两条赞扬性的意见,两条建设性的意见,评价意见收集后反馈给教师。

4.承担“研究课”的教师年终考核记1分,“示范课”、“过关课”不记分。

5.听评课教师对“示范课”、“研究课”只给出定性评价。

6.听评课教师对“过关课”必须给出定性及打分评价,平均分达80分以上为良好,达3次良好以上才算过关。教师过关后,学校发给《教师教学过关证书》;要求过关的教师3年内必须过关,3年内不过关的学校不予聘任。

7.教科室组织编印优秀课案集,向校内外推介。

七、建立过程听评课制度

1.在正常开展“三课”活动的同时,学校领导、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重点听年轻教师的课、听学生家长有反映的教师的课、听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的课),了解日常课堂教学情况,督促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与上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之间平时加强听课交流,听课领导要认真填写听课评价表,给出定性、定量评价。经过听评课,逐步提高学校优质课的比重,提高学校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教师之间要加强听课交流,互相学习。

2.听评课的时数标准:(1)校级领导每学期不少于10节;(2)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领导,每学期不少于18节;(3)其余兼课的处级以上领导,每学期不少于16节;(4)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学期不少于12节;(5)教师间相互听课不少于10节。

听评课后即将评价表交教科室,教科室统计听评课情况后,上交校长和主管副校长审查。

八、重视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所有任课教师每学年要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工作得失,反思教学工作,写出反思总结。反思总结必须是自已的真实感受,不可任意从网站下载,敷衍了事,一经发现,按未完成相应工作处理。

九、组织管理

1.“三课”活动的实施由教科室负责落实。

2.具体实施工作由教研组负责,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安排有冲突时,可由教研组统筹,各备课组负责。

作者单位

云南省建水县第一中学

三课 篇7

关键词:三课五环,小组讨论,教学思考

我校教学改革新模式:绿色课堂——“三课五环”,在教改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在实践中也看到了以下的现象:

案例一:课堂上,老师请同学们讨论两三分钟,然后举手发言。接下来是一阵热闹后,就开始回答问题……。我在想:两三分钟,甚至一两分钟能讨论出问题吗?

案例二:课堂上,老师叫同学讨论,接下来又是一片热闹,但仔细一看,一组内只有两三个同学在发言,其他的要么就当听众,要么就附和,这样的讨论成了少数人唱的“独角戏”了。

案例三:课堂上 , 同学讨论,老师在讲台上要么“虎视眈眈”,要么就站在讲台上“一览众山小”,要么就在课桌间独自一个人目不斜视的“巡游”,殊不知,下面看似热闹的课堂又有多少人在趁机“忙里偷闲”呢?

……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上课或者上公开课中的一些现象。有时我不禁触景生情:有些讨论是不是在流于形式,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堂,新教法,而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一个环节,两三分钟有时真的能讨论出一个结果来吗?这样的问题有必要讨论吗?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主导,达到课堂热闹的效果而设置了几个讨论题,我也在想这看似热闹的背后,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呢?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你能有效的组织和掌控呢?

那么,课堂讨论该怎么进行呢?结合我校实际,我个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提出我的思考和见解:

一、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讨论话题是经过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的,而不是信手拈来,什么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那么什么问题有价值呢?

1、当遇到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时。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学有成效。例如“《背影》中的‘我’为什么会三次流泪?”这个议题涉及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相关的讨论。

2、当遇到某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时。有些问题可能答案很清楚,但是却包含着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分析。

3、当问题的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时。如果讨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就没必要讨论。

4、可以交流感受的内容。思想情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课文教学中对可以交流感受的内容进行讨论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教师说教无法取得的效果。比如在《再塑生命》这课中,莎莉文老师提到了关于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很甜蜜的东西,让人感到很温暖……这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爱,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爱是父母的一句唠叨,爱是同学生病时的帮助,爱是老师严厉的呵斥,爱是一种责任,爱是浸着汗水的生活费……

二、如何避免唱“独角戏”

根据我的观察发现:我校是农村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差,他们的见识和阅历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一两个同学思维比较活跃,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余的同学较多的时候都是当观众,当听众,没有进行思维的碰撞,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没有合作的意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考虑:

首先,设计的讨论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它可以是当前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这种问题,政治学科常涉及到。比如说,当今的“马航事件”,中国的贪污腐败问题,打“老虎”和“苍蝇”的问题等;它也可以是存在争议和分歧的问题。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人物,不管是否已有定论,只要当时或现在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让学生来讨论,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其次,设计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学生应该具备讨论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否则讨论就不可能深入下去。

最后,老师设计的讨论题目要表述清楚,用语正确、规范,逻辑严密,富有诱惑力。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学生就不知该如何下手去讨论,讨论就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三、目前,据我观察,我校部分老师在教风上存在着这几种情况

一种是“教授型”。此类教师就是只教知识,不管学生,任其在课堂上吵闹也好,睡觉也好,走神也好,我只顾“专心致志”传授知识,唱“独角戏”。下课铃声一响,就解放了,什么作业啦,什么备课啦,什么辅导呀,什么谈心啦等等都不管他的事,殊不知,中学生是要管理的,我们教的不是大学生,没有这么自觉,更何况还有升学的压力呢?!

第二种就是“后妈型”。所谓的“后妈型”其实就是厚此薄彼,常见的是老师教多个班的,有时去顾及自己的那个班了,而忽略了别人班的学生,这种老师不是他不负责任,而是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自己班里,因而导致其他班成绩一日不如一日,最终成绩大面积下滑。

第三种就是“放羊式”。这种老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常见于某些被称为所谓的什么“豆芽学科”之类或者其他学科。课堂纪律不管,课堂多上自习,或者照本宣科,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此类老师有可能误人子弟。

第四种就是“老黄牛型”。这类老师很敬业,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可是他们的教学方法陈旧,上课内容死板,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语气平淡,说话啰嗦等,而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听不进,懂不起、想睡觉或者精力不集中、摆龙门阵等情况,这种原因注意是出在教学方法不当,不能更新教学理念,不能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当今的学生,所以教学效果不佳,也不能成为学生的福星!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积极的改变,才能在“三课五环”的环境下建设好课堂教学。教改不单单是改变学生,更应该从教室做起。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讨论时间怎么决定

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过长会使课堂松懈,过短会使讨论流于形式,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是如果能事先做好一定的准备。比如说老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讨论的话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阅读、找资料、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相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发表。同时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讨论问题应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还能保证讨论的成效。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讨论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2 ~ 3个问题为宜。问题太多了,学生的思维就不易集中;时间太长了,教师就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学科、课型、教学重难点等基础上,找出最能体现本堂课知识联系的、最具讨论价值的讨论点,在教学的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并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真正从课堂讨论中受益。

改革需要付出,改革需要勇气。在改革中会遇到困难,在困难中去摸索,在摸索中去改变,在改变中获得成功。教育改革也是一样,我希望我校的“三课五环教学模式”会逐步改进和完善,成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三课 篇8

一、建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校本教研制度

(一) 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

要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并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需的投入;建立融汇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 服务于教师的发展思想。建立教研激励机制, 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给教师以人文关怀, 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 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 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营造开放、民主、融洽、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 要争取“每周一课”, 以此公开课为例子, 进行教学反思、交流协作、研讨问题

如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 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等。

(三) 实验教师要按照新课程实验“五个一”的要求去做, 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1、每周做一次教后记;

2、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3、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 (包括校级) 研讨课;

4、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 (对本班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发展情况进行记录) ;

5、每周提供一个问题 (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提供实验教学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

(四) 小学教研室将以专题讲座、案例交流、教研沙龙、

合作论坛方式, 促进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教学制度的专业引领, 协助学校建立校本教研机制, 努力实现教研工作从“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二、建立以人为本校本教研制度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我校校本教学研究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 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作用, 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 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 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三、建立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习最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学校间周进行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要紧密联系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 采取如专家讲座、分专题展开学术沙龙、读指定的一本理论书籍等多种形式。提倡阅读理论书籍, 由一名教师结合实践谈学习体会, 全体教师围绕该教师所讲述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 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各校应定期邀请校外教育机构、大学教科研所、本地或外地的优秀教师来校与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 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

(三)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各校要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 深入探讨, 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切忌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教科 (研) 室要切实加强对本校各种课题的过程管理, 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

(四) 建立教研激励机制

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将教研工作情况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年度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 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此外, 还要建立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等, 确保校本教研的实施和管理较快地走向规范化。

四、校本教研制度的具体形式

(一) 倡导同伴互助与合作

如确定每周的“校本教研日”, 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 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 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 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 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 学校可根据实际设立“课改讲坛”、“教育改革创新论坛”, 确定专题, 定期研讨

(三) 学校应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每月提供一个典

型个案 (片断或实录) 、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等, 建议学校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

(四) 学校应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 欢迎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来校进行教学观摩。

(五) 相关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共同问题的合作研

究活动, 如分层教学、提优补差、改善薄弱学科、联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等。

(六) 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课程中心的研究员、教研室教研

基于三课一体的电子技术教学模式 篇9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对高等院校教育培养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以创新为教育理念, 明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 在教学中开启创新支撑平台, 构建能力强化系统, 形成开放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培养既有高度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是完成综合素质与知识和能力转换的基础, 也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中探索与创新的目标。

1 电子技术教学目前状况

目前, 在高校电子类专业的教学中, 电子技术理论、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这三门课程, 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电子技术教学以理论为主, 实验为辅, 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期间, 电子工艺实习是一门单独的实训课程, 一般安排在大一期间。

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 导致这三门课授课内容有重复, 所学知识起不到互补作用, 教学过程没有连续性, 延伸性。理论教学内容以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讲解、单元电路分析、集成电路应用介绍为主, 给出的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方法。电子技术实验一般是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来完成, 受课时和实验条件限制, 每个实验内容, 安排时间都比较短, 实验内容设计多是单元电路, 实验中元器件之间连线采用插接式, 在实验箱上完成一个较完整的电路系统的实验, 由于接线多, 布线乱, 可靠性差, 实验很难出结果。电子工艺实习与电子技术理论和实验课毫无关联, 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 简单了解电子技术知识, 经过焊接练习后, 完成一个小作品的焊接。由于缺少较深入、较全面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支持, 实训内容欠缺深度、广度, 实验和实训课的教学出发点、教学方式往往同理论教学混为一谈;枯燥的理论, 单一、陈旧的实验实训, 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构建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设计思路是:电子技术理论、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三门课, 课程相互独立, 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体系[1];三门课教学内容统一安排, 避免重复, 理论学习和实验课程基本同步, 实训课程安排在与理论教学同一学期的末尾阶段, 理论学习中的典型单元电路, 经实验课连线、验证, 将多个实验内容综合为一个电路应用系统作为实训课题进行电子制作;从单元电路分析计算、元器件认识筛选到系统应用, 学习过程循序渐进, 逐步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工程应用, 掌握电路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具备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能力, 学会简单电子产品的调试维修技术;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指导实践课程, 同时在实践中产生的疑问会促使学生提高理论学习的兴趣[2], 在干中学、学中干,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 三课一体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体现

在三课一体教学模式中, 教学内容的设计颇为重要, 既要涵盖电子技术理论教学大纲的内容, 又要满足电子技术实验条件要求, 还要使工艺实习具有可操作性;学习的过程具备完整的理论性、较强的目的性、真实性;所选的电路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 有一定的难度、易于引发兴趣。目前,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共40学时, 20个实验题目;电子工艺实习可以将这20个题目中的一部分内容综合后, 确定2~5个实训课题, 每个年级任选2个来完成。

比如功率放大电路教学, 以前的教学内容仅限于功放本身, 如图1所示, 理论教学重点是放大电路增益和输出功率的计算。实验教学仅限于电路连线、输出功率测试, 由于接线是插接式, 输入信号是模拟电源, 所以电路干扰、试音效果等没办法考核, 只能以听得见音响为准。

采用三课一体教学体系后, 教学电路如图2, 图3所示。

从图2, 图3可以看出, 教学对象从单一的功放单元电路, 上升为由拾音、滤波、放大、输出四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电路系统, 最终完成的是综合了一定实践应用技术的电子产品。

三课一体教学特点是: (1) 在完成电路设计、分析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电路的实验验证、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焊接、调试维修,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2) 引入了元器件兼容性、合理布线、屏蔽、接地、滤波、散热等防护措施的实训概念, 这些概念应用是否合理, 直接体现在最终的实训结果———助听器的音质、可靠性上。 (3) 从单元电路放大倍数、输出功率测试到助听器的完成, 电子技术实验效果在实训中用产品的音量、音质、可靠性有了更直观的表现;以电子技术理论做基础, 学生在实训中不仅能完成电路系统的调试、维修, 还能进一步完善发现的新问题, 比如:由图2, 图3组成的助听器, 由于LM386的放大倍数最大只能是200倍, 当声源较小或拾音效果不好时, 助听器输出的声音会太小, 学生利用学过的集成运算放大器LM358组成一个前置放大电路, 如图4所示, 将拾音信号先经过电压放大, 再经过功率放大, 这样得到的输出声音就能足够大。这个电路理论课讲得很详细, 也经过多次实验验证, 实训课上不需要教师讲解, 学生自己就能灵活应用。 (4) 实训课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单调的充电器的焊接, 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 设置合理、可行的多个课题。

三课一体教学过程, 需要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多方查阅资料, 充分了解电子产品设计特点、元器件筛选等实训常识;调试、维修中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分析、处理问题。学生最终得到的不仅有用文字、数字和图表来描述的实验报告, 还有要用技术标准来检验的助听器实物。

4 总结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 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三者的结合, 避免了三门课教学内容的重复, 加强了实验与实训教学的深度、广度;在加深理论学习的同时, 增加了实际动手的机会, 充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缩短了理论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距离, 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加以强化, 加深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把为什么变成了是什么,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创新机会, 培养了创新意识, 提高了创造能力。教和学相得益彰, 轻松愉快地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摘要:三课一体教学模式, 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三者的结合, 避免了三门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强了实验与实训教学的深度。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安排, 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的指导实践课程, 同时在实践中产生的疑问会促使学生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轻松愉快地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构建与转换, 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知识与技能的转换

参考文献

[1]张利娜, 张戈.案例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8) :173-174.

三课 篇10

一“三课五环绿色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课”, 是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三种课型, 即新课、讲评课、复习课。“五环”, 是指上述三种课型中的五个环节, 即自学感知、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讲提升、达成目标。“绿色课堂”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 在课堂上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绿色的成长空间, 给予学生阳光般的关怀, 让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为此, 要求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 这样让学生学习的目标更明确, 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具体内容, 从而确保“学会”。

二“三课五环”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1. 学生为主的策略

学生为主, 是以学为主,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为中心,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说,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 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用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学生在学习时,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巡示督查, 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内外提出的疑难问题。

2. 个性教学的策略

个性教学, 是相对班级教学而言的, 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 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 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个性教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自由学习时间里, 教师解决学生的具体学习困难。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独特学习方法。三是个别指导, 包括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心理辅导等。四是培养有个性的, 能独立思考问题的, 愿意表达独特见解的学生。

3. 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集体智慧。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一定要在充分学习、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课堂上, 在教师的指导与巡查督促下, 其作用发挥得更好。

4. 目标三维的策略

目标三维, 是指教师所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是三维的, 即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构成。这三个教学目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核心, 三个教学目标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 在制定三维的教学目标时, 要在“三课五环”模式下考虑到整体, 统筹策划, 制定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在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 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 学习目的、意义的引导, 养成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勤奋学习的习惯, 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5. 面向未来的策略

面向未来, 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有正确的认识, 做一个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

第三课 开车前记得给车松绑 篇11

很多人刚学开车时都有过“忘记松手刹”的经历。拉着手刹开车,虽然车是能动,但总感觉是绷着,初学者也能感觉出异样,而且很快就会闻到焦糊的味道,有时候车还会冒烟,如此错误操作对刹车系统损害明显。

手刹的学名是驻车制动器,因为用手操作,俗称手制动或手刹,它的作用就是在停车时辅助车辆停稳,避免溜车现象的发生。而当你要想把车开走,在行驶前就要给车“松绑”,解除驻车制动器的束缚。以下我们就不说“驻车制动器”这个专业名词了,而采用大家熟知的“手剃”俗称来介绍。

现在车型多了,有的车上根本没有手刹手柄,开车前必是上下左右一通寻找,我们在年度发动机评选的试车现场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实,手刹并不难找,也就三四个位置。手刹类型不外乎两种传统的机械式和新兴的电子式。

大部分轿车采用的是机械式手刹,手刹手柄就在变速杆后面(图一),它采用机械式钢丝传动,作用于后轮,这种是大家所熟知的类型。现在新兴的电子式“手刹”名为电子驻车制动器(图二),运用电子系统控制驻车制动,控制装置简化成带P字的按钮,一键操作,更加方便。电子驻车按键一般在中控台驾驶员侧或仪表盘左侧。一些美国车把“手刹”改为“脚刹”,在离合器踏板位置的左侧稍高位置设立一个脚刹踏板(图三),用踩踏方式操作,它的作用也是驻车制动。

找到手刹,行车前务必检查“手刹”是否松开,即驻车制动是否解除。

三课 篇12

一、“教课”向“学课”转变

“学课”,意在强调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每天的工作不是去“教课”,而是去和学生一起学习,所以,此处没有用“教课”或“上课”,而是用“学课”。无论教学论专家们对教学有多少种定义,对师生关系有多少种看法,今天的教学更倾向于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成长的活动,而不应再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中不乏聪慧、机智、敏锐之人,教师有必要向他们学习,尤其是在知识来源已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很多方面,不仅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状,还存在“师确实不如弟子”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何以为师,务必持之以恒进行学习,向天、向地、向人、向事学习。一个不会学习、没有学习意识的人是不配称为教师的,也不会培养出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所以,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与其说是教学生学习的活动,不如说其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活动。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通过课堂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而绝不是几十年如一日、按部就班地“教课”的过程。课堂不仅是创生课程的地方,也是生长教师教学智慧、生长学生智慧的地方,还是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交流、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地方。用“教课”或“上课”难以表达出教师在整个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将“教”定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用“教”,其前提假设是“教师无所不知”“教师是典范”,而“学生一无所知”“学生是等着被变成典范”。教师按照自己所知去“照本宣科”,学生按照自己“一无所知”的心理暗示去“认真听课”,其结果是, 教师“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自己已经高度程序化的工作,无数的学生在这程序化的工作之下“统一发展”起来,这样的所谓教育,是没有未来的教育,这样的教师,是没有未来的教师,这样培养的学生,更是没有未来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要在观念上就把自己定位为持续的“学习者”,而不是“无须学习之人”,教师每天不是去“教课”,而是与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学生们一起学习、创造、分享来自不同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智慧和闪光点,师生间一起探索、一起承担、一起前进、一起成长。“学课”意味着已经熟练得自动化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的一套程序化模式的消解。“学课”意在教师以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的态度,用心研究学生以及要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以一个学习者的“师者”心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者”心态与学生一同进入学习的世界。

教师如何“学课”,就是教师在课前向教材学习,向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一切知识学习。教师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需要高度消化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特征进行转化,成功地消化和转化就是教师的高效学习过程;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共享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一起贡献各自的智慧,一起付出脑力劳动的艰辛,一起收获探寻成功后的愉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真正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学课”是一种教师学习的模式、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教师的学习态度,更是一种教育家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二、“听课”向“观课”转变

组织教师听课是中小学一项最基本的教研活动,一来,因为是“组织”的,所以,未必是教师“情愿” 的;二来,即使是“组织”的,也未必是教师需要和想要的。所以,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听课往往流于形式, 多停留于完成“听课任务”这一考量教师工作量的“硬性指标”上。不仅如此,由于受“评课标准”和传统听课观念以及听课教师价值取向的影响,教师听课关注的多是授课者的授课是否符合“评课标准”里所规定的“标准”,以及授课者如何讲课、讲得如何的精彩绝伦,而较少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学得怎样。这样的听课模式,既无视了学生的发展,也极为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新课改以来,不少的课堂存在 “有温度,无深度”“有热情,没真情”的弊端。究其原因,和教师太关注各种“标准”“计划”“目标”有着极强的关系。授课教师关注自己的“预设目标”是否达到,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是否完成,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评课标准”的要求,关注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否取悦于听课的教师。而听课教师也按照 “评课标准”去进行听课,大家却都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忽视了课堂的焦点应该是学生。所以,在理念上从 “听课”转向“观课”是必要的。

“观课”,意在强调作为学习者的教师不仅要听授课教师讲了什么、如何讲的,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 “观”一堂课。首先,在观的位置上,教师不是坐在最后面一排的位置去看学生的背影和授课教师的肢体语言、表情等,而是要坐在最前面的位置,坐在能看见全班每个学生的显著位置。其次,在观的内容上, 重点看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而不是“参加”数。仔细观察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仅仅参加;参与学习的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身体参与还是身心都参与,是全程参与还是半途而废,其可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第三,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看他们的表情变化,学生懂不懂、 会不会、高兴不高兴全都挂在脸上,只要教师稍微用心,就能发现蛛丝马迹。第四,看授课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变化,是否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观照,如何观照的,观照过后,学生的表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实质上,学生对于教师教学实效的各种“反馈”,包含无形的、有形的、正面的、负面的以及教师是否及时发现这些“反馈”并对其进行观照就是观课者极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动态课程生成的直接素材,更是包含了观课者、授课者和学生成长的生长点,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程度。不会学习者、不善于学习者,看到的就只有课堂的“热度”,善于学习和会学习之人,能看到“热度”之下的“深度”和 “情感”。教师通过观课,不仅可以“旁观者”的视角公证、客观、综合、全面、科学地评价一节课,更为重要的是能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批判能力,在反思与批判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观课”既是一种教师学习形式的转变,也是教师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教师价值取向的转变。其不仅是教师学习的模式,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

三、“教师议课”向“师生议课共同体”转变

“观课”和“评课”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是一前一后出现的,“评课”都有一个“标准”,或是外在的 “客观标准”,或是听课者在对这一节课做出评判时内心的一个“主观标准”。概而言之,不管是哪个“标准”,都将导致评课者以“标准”为标尺,刻板地对应“标准”进行评课。这不仅导致授课教师沦为“演员” 或“被告”、学生沦为“局外人”、听课者升级为至高无上的“法官”,严重远离评课的初衷(为了提高教学的发展水平,建构优质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最大化)。而且,这样的“标准化”评课会导致授课教师养成以“标准”为“尺度”,而非以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为目标的教学,也会导致听课教师养成以 “标准”为“尺度”的听课,而全然不顾学生发展、授课教师发展以及评课教师自身的发展。所以,“评课” 向“议课”转型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议课”的主体包含学生、授课者以及观课者,三个主体也就构成了三个维度:

维度一:学生。一节课无论在外观上给人感觉是多么的有“温度”,而事实上究竟如何,也只有身在其中的学生才最有发言权。所以,由学生在课后谈论自己对这一节课的感受、体验、收获、不足和期待是尤为重要的,而且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有效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课,也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便是踏着昨日足迹、重复劳作罢了。而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议课者,在和学生进行商议、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长知识点、不断反思的学习过程。

维度二: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提出自己对课的感受、理解、困惑、不满意以及满意的地方,和学生以及观课教师一起商议、讨论,寻求帮助和建议,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思想的碰撞或多或少都会触碰授课教师、观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进行更深入、更深刻的思考。正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是一种教师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比直接进行“判决”的评课有价值和意义得多。

维度三:听课教师。听课教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上这个课,自己将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授课教师以及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样的设计和处理方式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转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自我的不断发展,而不是满足于重复简单劳动,自我发展停滞不前,学生被动学习。这个商议、 讨论教学的活动追求的是营造一个毫无保留、没有私心、无私分享、彼此信任、共同提高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不以“优良中差”的等级判断为其“结果”。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总之,中小学教师大范围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总是出现于日常环境中,因为“与教师日常工作紧密相关并聚焦于具体内容的那 些活动更 可能促成 其学习和 发展”(Desimone,Porter,Garet,et al.,2002; Garet et al.,2001;Porter,et al.,2000;Smylie,1995)。不言而喻,基于教育教学最真实情境和特殊情景的“三课一体”教师学习模式必将是促进中小学教师实现自主发展,成长为卓越教师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有效途径。

摘要:教师专业具有极大的情境性和情景性,这决定了教师学习不可能脱离教育的真实情境和抛开教育的特殊情景而抽象进行。中小学教师的学习主要是基于自己的课堂以及通过观察同行、专家的课堂而进行。在学校构建由教师“教课”向“学课”转向、教师“听课”向“观课”转向、“教师议课”向“师生议课共同体”转向的“三课一体”学习模式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课】推荐阅读:

上一篇:标准化构建策略下一篇:免费中职教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