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

2024-08-14

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精选12篇)

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 篇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旨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其核心是人人都能公平享有,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条件下的产物,是政府根据国家财力、卫生资源的供给、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通过医疗保障制度向全体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医疗服务,对于该项服务任何公民都能平等享有。2009年4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从政府层面确立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对此,政府所有的相关政策都应以为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进一步突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这一核心理念,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定位为医疗卫生服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并将其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由政府主导并负最终责任。应该说政府的政策导向决定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设计和走向,不同的政策导向,决定了不同的政府责任,对于最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现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构建中对于政府责任的确定也需考虑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

1 政府责任

所谓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所承担的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应为行为和社会成员对自己实际所为的行为承担一定后果的义务。从字面上理解,责任有两层意思:一是应尽的义务或者份内应做的事;二是应承担的过失,例如:推卸责任。由此可知,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可以成为前者的结果。一般说来,责任包括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两大责任体系。作为公民责任,主要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作为政府部门的责任,主要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政府责任是政府属性的本质,没有政府责任, 行政权力的运行就没有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 行政行为就会失去约束。

政府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最广意义上来看,政府责任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1]。因此,政府责任可以包括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和政策责任等,本文所涉及的政府责任主要限于政府对于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政策制定方面的义务。

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特性分析

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也应具有其特殊性质,以下进行简要分析。

2.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共享性

病有所医是一项基本的社会服务,也是整体的社会道德要求。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共享性主要体现于其公平性特征,这也符合社会大众的利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直接效用来看,可以满足社会大众基本健康和生存需要,这种共享性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个体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而且也会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强大外部效应,整个社会都受益于基本医疗服务的实际效应,一旦生产出来就会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因此,不仅个人而且整个社会都受益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效应,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效用具有联合消费的特点,也就具有了公共产品的特征。从间接效用来看,通过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社会个体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成效。由此可见,基本医疗服务带来的这种效用具有明显的外溢性特征和良好的社会收益,人人应该能够得到享受,而不是仅供少数人占有。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2]。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把未付款之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之外[3]。也就是说,不论人们是否为之付款,都能从公共产品中得到利益。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社会保障,是政府提供给全民的公共产品,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当能平等享受到,而不论他们的社会状况、身份地位、职业、民族和宗教信仰如何。非排他性还体现了利益对等原则。从社会公民的角度看,他们根据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义务上缴了个人收入的税款,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还通过生活消费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且这种积累仍在继续。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这些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当包括所有向政府上缴税费的社会公民。作为政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社会所有的公民应该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排他性应该是基于其普及性的基础上。

2.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无选择性

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面向整个社会供应,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其效用,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因此,社会成员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如果部分社会成员希望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那么需要自行承担超出的医疗服务费用。其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无选择性还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绩优品特性和局部市场供给失效的影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绩优主要指其带来的经济效能,具体包括了社会福利再分配功能;可以诱导社会的有效需求等。然而一种产品的绩优特征不一定能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绩优品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效用评价低于该产品应有的效用评价的一种产品。消费者若未能充分认识到产品为其带来的利益,就会对产品的评价过低。若任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购买,市场提供的绩优品数量就会低于资源配置的最佳水平,造成效率损失。这就需要政府对绩优品进行公共管制和有效引导消费,强制性地要求消费者增加购买量。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绩优品,基本医疗服务的基本性表明这种服务的低级性,但正是这种低级性确是社会个体生命健康的基本保障。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广大社会公民切身利益的产品,政府必须以强制性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来,使其由个人有限理性向社会理性转化。因此,政府需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调节的失灵。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于基于向社会民众提供最基本的的医疗服务,注定该服务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健康需求,如果将医疗服务全部放开,政府不进行强制引导或者是有计划调控,从市场的角度医疗机构更容易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甚至放弃基本医疗,而出现弱势群体就医困难的境地,政府将不得不面对社会道德风险。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无选择性确保了社会公民生命健康的基本需求。

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竞争性意味着个人使用或享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公共产品时并不阻止他人使用或享用,尽管它被一个人使用了,其他人依然可以使用,而且质不变量不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给所有社会居民以公平享有的机会。从长期来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能将是不断提升的,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和保障力度加大、社会居民生活条件提高、购买能力增强,享有产品的效用和福利也将逐步加大。

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构建的政府责任分析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就是人们为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而要求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城乡居民公平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健制度[4]。该制度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消费。它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市场和社会不能保证有效供给,必须由公共权力执行机关的政府来负责供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普及性、可及性的公共产品,不能走市场化、 商业化的道路,这就需要政府在该制度构建中发挥其应有的责任,必须要考虑其公共产品特性的同时以明确政府责任。

3.1 健康公平是政府责任的工作理念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公众对此一直抱有怨言,其深层原因是政府社会职能缺失,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忽视了群众的健康权的实现和就医负担公平性,甚至出现收入和医疗保障水平呈现正比现象,即收入水平越高,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越高,反之收入水平偏低的,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也就越低,由此导致健康公平失衡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出现。 由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特有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决定其公益性的本质要求,其公益性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效果,而“商品化”、“市场化”与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目标是明显存在矛盾[5]。政府应该是公共利益的引导者,社会公共利益应被置于政府责任的核心位置,是服务行政的根基,政府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义务,尤其是涉及到生命健康此类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更应予以保障。因此,政府不能退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更不能把保障居民健康的责任推给社会,社会公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和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也是公民健康权和公平权实现的保障,政府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体系时应贯穿实现这一理念,这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而强化政府健康公平的工作理念,也就是要求以这一理念切实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得以落实[6]。

3.2 制度建设是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

政府责任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来直接组织社会事务,但是政府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可以有效引导社会的发展,以实现政府责任。政府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民健康权,由于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所以对于医学技术的问题不应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责任更应偏重于其政策功能。从宏观层面看,政府责任要明确对居民健康政策和医疗政策目标的取向;从中观层面看,政府责任要解决国家的财政结构和财政资金的承受能力、社会疾病分布变化情况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从微观层面来看,政府责任要解决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医疗费用承担方式等[7]。诸如此类,这些都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政府责任。对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整体框架对政府责任要求包括了承担财政出资责任、政府监管责任以及强化实施责任等。通过以制度建设要求规范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形式,依法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完善, 使政府真正做到责任到位,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3.3 纠正市场失调是政府责任的主要作用

健康产品的提供中最为核心的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和服务方式,健康公平实质上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的公平。政府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有效手段,政府引导资源配置是以维系公平为导向,追求公共福利与秩序; 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倾向保证效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存在外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并不能平等地分配健康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不能确保社会公民公平、平等的享有健康产品,由此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影响到政府政权的稳定性。政府是政治途径实现的主要方式,也是唯一主体,政府应该承担维护社会整体健康利益、保护个体健康权利以及促进健康公平与平等的健康责任[8]。尽管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可以提高医疗卫生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全“商品化”、“市场化”与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必然是矛盾的[9]。因此,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构建过程中,解决市场失调与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责任所必须承担的,这就需要政府利用自己的经济杠杆规划和引导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和服务,以宏观调控并纠正基本医疗服务市场失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人道性与公益性。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是要解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这种需求也是基于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考虑社会和市场的因素,以公众满足为标准。

4 小结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消费。它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市场调解是不能保证有效供给的,因此必须由公共权力执行能力的政府负责供给,至于供给的多少和形式需结合当前政府对于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社会公民的健康服务基本需求等来确定。从责任角度,政府负有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效率与质量的责任[10]。这是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中必须考虑的,也是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能够实现人人都能享受、满足基本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

摘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在构建这一制度时必须考虑政府责任的保障。通过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的共享性、非排他性、无选择性和非竞争性等公共产品属性的分析,对于政府责任的工作理念、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和政府责任的工作目标等进行探讨,以寻求在政府责任下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公益的性质,让人人都能平等的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责任,制度

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 篇2

党的十七大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作为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方式的时刻,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山西襄汾的尾矿溃坝事故、三鹿奶粉引发的奶制品行业危机,虽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缺乏,但是政府的监管不力、社会服务意识缺乏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落实执法责任、更新执法理念、弘扬以人为本的执法精神,全方位打造服务型政府刻不容缓。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重要体现。然而,中国历史传统中“权力崇拜”思想沉疴难处,政府在公共治理方面缺乏历史基础。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官员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存在,也现实了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迫切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

首先,要培育和弘扬反映时代特色的公务员精神。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让作为服务对象民众满意。

其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今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以这些法律为依据提高行政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再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制度。近年来,一批有影响的时间发生之后,我国相继追究了主管领导人的责任,标志着责任型政府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一个责任政府。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通过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 篇3

【摘要】 构建企业型政府还是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进程中广泛关注的问题,分析两个模式各自的内涵特征并基于两者之间的联系试图将其联结起来,探索改革的新路径,促使企业型政府模式融入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关键词】 企业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一、企业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理论

企业型政府系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所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企业型政府”最早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的,其旨意是运用企业家精神对政府的传统运作体制进行改造,以克服严重的官僚主义。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公众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

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十项原则:(1)起导航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2)属于社区的政府,鼓励公众、社区参与管理,减少官僚控制;(3)竞争性政府,注入竞争机制,让政府对竞争进行必要的管理;(4)有使命感的政府,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建立新的责任机制和使命文化,并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必要的规章和预算;(5)结果导向的政府,对政府各部门业绩的衡量重在结果而非投入项目的多少;(6)顾客导向的政府,具备“顾客意识”,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开源与节流并重,为回报而投资;(8)有预见性的政府,注重预防而不是治疗,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9)分权的政府,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分散公共权力,以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注重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这种新型的政府模式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在解决当代西方许多国家存在的行政实践问题上确实有了突出的效果。在国内,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的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指明了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

二、企业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内涵

解决建设企业型政府还是服务型政府的问题,首先需加深对企业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内涵的认知。企业型政府并不是将企业的经验简单套用到政府管理活动中去,更不是给政府挂一块企业的牌子,它强调企业在经营中所追求的讲效率、重质量、善待消费者和力求完美服务的企业家精神并在其引导下,引进竞争的刺激力量,借鉴企业在管理中广泛运用的科学方法重塑政府形象,使政府管理更加灵活高效,更具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更具有回应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型政府理论混淆了公私界限,盲目照搬企业管理理论,是一种新泰勒主义。这是对企业型政府理论的严重误解。概念的提出者奥斯本和盖布勒并没有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他们特别强调指出:“许多人认为政府简直可以‘像企业那样来运作,他们也许会以为我们的意思也是如此,那就弄错了”。只有当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只有差异性而没有共同点时,才能够否定企业管理理论借鉴的可行性。公私部门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共同点。尽管政府和企业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组织,但是它们同样可以拥有企业家精神,就像公私机构都会产生官僚主义一样。公营部门的领导者面临着财政、管理、信任等方面的种种危机,不是单靠传统的公共行政手段,如增税、节支、精兵、简政就能摆脱得了,解决的出路只能靠新观念、新思想启迪下的新政府模式的创立。那些具有突出的企业家精神的公营部门正是为这种新的模式指明了方向。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这也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

其次,树立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明确公民的主体地位,关注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权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再次,管理主体多样化,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都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参与者,还要让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来。

最后,在整个社会的治理中,谋求政府与市场的最佳耦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和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要充分渗透民主的精神,把公共利益作为服务的核心,充分表达民众的意志并按照有关规则和程序执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使广大社会成员依据规范合理的规则进行各种活动,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而服务型政府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平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三、企业型政府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借鉴

从企业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各自的特征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是共通一致的,基于这些共通之处笔者认为可以将两种模式相联结。服务型政府更突出的是一种提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发展结果;企业型政府强调企业家精神并借鉴企业管理的思路进行政府重塑,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当前政府改革浪潮中,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政府改革的最终目标,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同时将企业管理的思路、方法引用到改革措施中去,使企业型政府模式融入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进而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以市场为目标,建立有限型政府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恰当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即凡是能由市场机制调节和配置的领域,就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在“市场失灵”和“市场低效”的领域,则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承担起挽救“市场失灵”的责任。政府职能要切实转变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收缩政府职能,斩断政府伸得过长过多的手,放松市场管制,减少财政负担。要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平竞争,合理配置资源,消除区域统制与垄断,克服官僚主义与自我本位主义,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2.借鉴优秀企业的运作经验,确立成本核算理念,建立廉洁、高效型政府

企业型政府注重投入但更注重产出,强调政策、计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关注效率问题。在政策、计划和项目的实施上明确委托代理关系,明确政府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分工明晰,责任分担,提高部门运作效率;政府实施的公共项目由专业部门和专家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和评估,积极推行部门预算、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等措施,减少浪费,遏制腐败。树立经营运作的观念,合理有效地吸收社会民间资本,借鉴企业资本运营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政府最大的整合效能,定期进行成本和收益核算,树立成本核算理念,以尽量少的行政投入获取更多的行政成果。与之相配套,要继续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减少管理的层次和环节,降低人力成本,建立一支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充满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为遏制贪污腐败,塑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还需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以公众为本位,推行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

实现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确立起公众导向的全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政府角色和职能应重新定位为服务的提供者,行使公共权力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树立“顾客至上”、“顾客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政府应树立“公众至上”、“公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民主行政理念。公众即是顾客,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强调对公众负责,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深入了解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完善公众意志的反馈和回应机制,加强政府与顾客之间的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使他们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

政府应允许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垄断;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使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与政府共同生产。借鉴企业营销策略,创新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提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塑造公众信赖和满意的服务品。同时,降低公众成本很重要,这就要求政府等公共部门必须对公众的关键需求进行评估,制定实施服务标准,改变行政流程,设定服务绩效的标杆与绩效衡量指标,设法消除使用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顾客成本,避免如官僚主义、层次繁多、相互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和乱摊派、乱收费等问题的出现。实行政务公开、现场办公、集中办公、电子政务等产品和服务。

4.提高公务员素质,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公务员要转变官本位的观念,确立民本位的观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主动承接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核,形成积极的、富有学习气氛的行政组织文化,加强行政伦理和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培养不断学习、有责任心、使命感、有后续力的开放式思维的政府官员,提高政府的人力资本的素质。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引入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工作分析、职业生涯设计,制定培训计划和建立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任务和内容,促进政府组织和成员的自我调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针对个人的能力、愿望和岗位的需要,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履职能力,建立竞争机制激发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大胆引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采取定期考核和淘汰制,完善干部选任制度,杜绝干部“能上不能下”现象。

参考文献

[1]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构建服务型政府与政府管理创新 篇4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何谓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 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 并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公正执法为标志, 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2.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现实必然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必须转向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中, 政府的核心职能应当而且只能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个民主的、法治的、有能力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 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二、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差距

目前我国政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管理理念落后

在现代社会新形势下, 整个社会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然而政府的管理理念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思路狭窄, 服务观念淡薄, 对公共服务职能重视不够。办事习惯于“一刀切”, 甚至一定上存在着管理就是收费、就是罚款的错误观念。

2.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滞后, 政府职能界定尚需进一步厘清。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 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 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

3. 政府服务效率较低

现在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严峻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极度复杂化, 且变化迅速、时限性增强, 要求政府比过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能对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环境做出快速、及时有效的反应。

4. 政府服务意识淡化

由于长久的封建专制统治, 以及建国后又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 以致“官本位”、“权本位”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 他们服务意识淡化, 对工作倦怠, 责任心不强, 办事拖拉, 对于群众的询问, 不能给予耐心解答, 态度不够和善, 对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欠妥当,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欠缺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政府管理法制化不健全

我国人治式管理传统十分深厚, 法治化民主制度严重匮乏,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 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水平还不高。

三、通过政府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 是政府从管理理念到管理职能、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创新。

1. 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褚添有认为,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即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一是从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观念向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二是从过去的经济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

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各地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 都把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徐州市行政学院吴根平认为, 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 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目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四个分开”:一是推进政企分开;二是推进政资分开;三是推进政事分开;四是推进政社分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司的仲崇东认为,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推进, 职能转变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 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在如何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上, 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点出发:首先, 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其次,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一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明确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情况、可持续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控制行政成本、勤政廉政等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三是健全政府责任体系, 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4. 推进行政技术创新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改进行政质量, 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创新政府管理技术上, 我们应重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 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 提高服务效率, 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

摘要:在改革开放日益发展的今天, 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政府运行机制与服务效率都难以满足公众的这种需求, 这就要求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能强有力地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目前我国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的一定差距, 本文着重探讨了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的问题, 并对如何通过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服务型政府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龚维玲.论建设服务型政府.

[2]刘天庆.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行政管理创新.

服务型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篇5

论文摘要:服务型政府是以民本和服务为理念,以合法、透明为服务准则,追求行政效率,服务范围有限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为和谐社会的祠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其基本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其特点是在人(主体)与对象(客体)之间,强调了二者对应、互动和协调精神,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大基本关系中,主张二者之间的和谐。从现代公共治理的视角看待和谐,“和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与现象.也是„种和谐的治理理念与诉求,还是一种社会良性的运行、各方利益有机的融合与整体协调的发展。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其理论特征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在我国是继“全能型政府”和“经济建设型政府”之后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理论内涵。总体来说,这一概念既涉及理念层面,又关系到政府的职能.还包括了政府的行为方式.因此,对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目前尚存在着多种意见。一种观点是从政府职能转变角度进行阐释的,认为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自觉转变,从以往统治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到服务者的角色上来,就像罗伯特.登哈特教授提倡的:“服务,而不是掌舵”。另一种观点则从强调民主和公民权的视角出发,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见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还有学者从综合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施政理念,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公共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二是从政府管理方式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三是从政府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讲,当代政府是企业家政府和电子政府。综合理论界的多种观点,本文采用的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服务型政府以民本和服务为理念,以合法、透明为服务准则,追求行政效率,服务范围有限,运行过程受到人民监督、法律限制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公民服务,政府职能的履行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在民主政府的前提下,公民可以通过充分行使政治权利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维系和增进公共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良性运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特征,也是和谐社会得以充分建立与长期维持的根本保证。

(2)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一个政府只有当它真正向人民负责时,才是合理合法的。在当今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政府掌握了大量合法的公共权力,敦促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立监督控制机制,对重大决策失误进行责任追究制,否则就容易出现权大于责甚至有权无责的状况,权责不对等将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回应性差以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3)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法治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治是一个巨大进步,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这不仅包括对政府权力使用范围的限制,也包含了对权利使用方式的限制,要求行政

人员改变执行过程中简单粗暴的办事方式,尊重法律程序。归根到底,民主的目标是否能具体实施和体现、政府责任是否真正落实都取决于法治的实施效果。依照法律规则来治理社会,社会和谐就有了法律基础,没有法治,则不可能有权利与权力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制约平衡关系,也不可能有真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4)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服务型政府掌握的权力和履行职能的范围是有限的,政府不再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的,它的存在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政府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要以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标准。服务型政府通过与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二、服务型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历卑发展来看,政府的产生源于人们控制社会冲突,维持公共秩序与公共利益的需求,而如今政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无论将来社会治理方式还要产生怎样的变化,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已无可替代。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扮演了全能政府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虽然对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持续偏重经济和效率的价值所产生的矛盾,如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发展情况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人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强烈,而且不断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过去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定位使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提供公共服务,并旦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等方面政府职能缺失,有限的公共服务提供效率也相对低下,可见经济建设型政府所发挥的职能已经不能满足新环境下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建设一个民主,公平,有序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因此我国政府的角色定位有必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即政府的发展目标必须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发展目标优先转向社会发展目标优先,让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把政府的主要职责放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服务型政府之所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根本原因在于服务型政府所主张的行政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服务型政府主张“公共性”的行政精神,这也是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思想基础。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是整体社会利益的代表,因此在代行公民权力时,必然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扯,最终促进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2)服务型政府主张公平与正义的行政精神,即追求每个公民受到或应当受到同等的对待,这是服务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价值准则。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过分追求行政效率的价值取向,服务型政府更具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责任感。目前部分不和谐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分配的不公平,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角色,服务型政府更重视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服务型政府这一引导主体。

(3)服务型政府主张责任与法治的行政精神,这种行政精神体现了法律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约束,体现了权责对等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免责行政,责任意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

理念,它与法治意识一同在服务型政府中得到充分体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能够最大限度避免腐败问题的产生,对责任的追究则能有效遏制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和公信力,使政府更有效地引导和谐社会的建设。

(4)服务型政府秉承公平与正义、理性与法治、自由与责任的行政精神,这种行政精神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所要求的。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作为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暗合了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的要求,表明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三)服务型政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环境下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的问题不可避免,它们将在一定时期持续存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府要整合不同利益,协调各方矛盾,以保障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顺利实现,因此,当前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整合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服务型政府秉承民主、公平、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整合社会各个层级的利益,合理解决矛盾和冲突是其内在追求。

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运转,首先要求整合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包括整合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注意中央和地方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加强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目标和资源整合,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合作与对话,提高政府权威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权责清晰,目标明确,权力管理体系,使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 篇6

摘 要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新的形势下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现实的需要也越来越要求我们应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全面提升,但公共服务却严重缺失,公共安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探讨,本文就是对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些理论思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政府改革 职能 建立方向

近年来,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少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提出了应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然而在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内涵和构建方法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偏差之处,本文就是在这些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基础上,来有一个统一的梳理,并且笔者在此基础上,也对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能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有一些理论价值。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提供满足公民及其组织直接公共需求的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让公众满意。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既不是简单地强调服务态度的转变,即所谓“微笑服务”,也不仅仅是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而是强调这种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按照公民的意愿提供的,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公民满意。

如此说来,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政府改革的一次飞跃,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因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标是要让公众满意,那么要做到让公众满意,当然政府的职能就会面临公开,透明的管理,公众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观点,政府努力维护好每一位公众的权益,政府的工作在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也会变的更加有效,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需要,始终坚持公正透明的执政原则,努力构建阳光型政府,让政府的职能呈现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让正义和公正的阳光始终照耀着政府,构建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对此笔者认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方法:

1.运用科学网络技术,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如今网络技术如此发达,许多事情能在第一时间被很快的报道出来,能让人们了解到最真实的真相,所以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运用好网络的力量,建立电子政务的时代必然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也是能最大限度的让公众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的好的方法,此方法公开和有效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目的是要让公众满意,那么公众的意见当然是最值得我们政府重视的,公众是服务对象,他们的意见当然是应该被政府决策大量采纳的才行。

2.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财政支出以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为其最根本的职能。然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各地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仍然占非常高的比重,从而使得真正能够被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规模还非常有限。政府存在着对竞争性领域的过度介入,违背了公共财政原则,使财政负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承担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越位。为此,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

3.建立科学优化的公共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应该建立科学优化的公共保障机制,这也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所谓公共,那么我们的政府当然就需要重视公众的利益,就应该一改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为由政府协助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要构建公共服務型政府,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出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要努力做到为公众服务,为公众建立公正的平台,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并且政府真正做到最大限度的采用和尊重公众的意见,真正站到公众的立场来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不经过社会实际情况考察,而盲目的推行一些不利于公众的政策,造成公众和政府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我们的政府应该尊重和顺应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市场经济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再及时有效的进行调节,与时俱进不断努力和探索有利于公众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成宝庆,李晓海.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2013.7.05.

[2]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03.01.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篇7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 从经济层面上说, 政府存在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 主要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制定公平的规则, 加强监管, 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政治层面上说,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 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不是统治;从社会层面上说, 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 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 调节贫富差距, 打击违法犯罪等, 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在这一问题上, 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但其核心问题是趋于一致的, 即公共服务型政府, 就是以民为本, 为人民服务, 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

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具备的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归纳起来,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本性。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 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尽心竭力解难事, 坚持不懈做好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 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责任性。责任即分内应该做的事, 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 因而应当承担的意思。公共行政系统中, 政府是主体, 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 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应负的责任。政府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 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限的。通过分权、放权、授权, 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并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透明性。所谓透明, 就是实行政务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 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 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外, 都应向社会公开, 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务实性。务实就是要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踏踏实实学习, 扎扎实实工作, 老老实实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影响当地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

绩效性。绩效即政府的业绩和效率。公共行政成本立足于公共财力, 也就是说, 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支撑, 就必须核算行政成本, 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 改变过去不计成本的行政方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科学规范部门职能, 合理设置机构, 优化人员结构, 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日常工作制度, 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建设。

调控性。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计划的要求,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划、政策及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经济是调节而不是管理, 要从对经济的直接的微观干预跳出来, 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

法治性。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 受人民监督。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 必须规范行为, 依法行政。“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所谓有权必有责, 就是从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来说, 享有什么样的权力, 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用权受监督, 就是要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 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 切实加强纪律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保证权力真正“为民所用”。

廉洁性。廉洁即清廉、清白;不损公肥私, 不贪污。廉洁从政,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 杜绝腐败现象, 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 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从机制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树立廉洁型政府形象。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形成完整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体系。国家的财力除投资于一些企业无力或不愿办、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大项目, 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高科技产业等之外, 应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要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保健,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国内治安和国防安全,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 努力形成完整系统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系, 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

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加快由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失衡和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着功能上的错位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将财政资金过多地运用在投资国有企业形成国有资产上, 以及过多地投资于基础领域和竞争性行业, 而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过少。事实上, 我国的财政总收入在总量上已经达到很大的规模, 如果形成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话, 许多社会矛盾问题都不难解决。要下决心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 并通过逐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

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我国当前出现的部分经济社会矛盾, 与以GDP为取向评价政府和官员的业绩有密切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尽快废除以GDP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 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 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与此同时, 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 追究政府行政机关和官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

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 要求政府提供基于宪法权利的、公平的、制度性的、可发展性的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科技补贴制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务参与制度、社会合作制度等。

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在现代社会, 公民的知情权十分重要。公民的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化, 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公民不了解政府信息, 官员便有可能进行暗箱操作;没有信息透明, 官员便可能营私舞弊, 公民便可能受欺骗, 也无法对政府进行监督。目前, 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 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适应开放社会和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 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

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现代市场经济,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需要有法可依。因此, 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需要建立法治的政府、守法的政府。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 已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 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 尤其是涉及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紧迫的任务是, 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 建立有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 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要进行现代政府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要的前提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 “经济的发展是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单纯的GDP增长不等于发展, 如果忽视了社会发展, 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 是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提供良好的服务”, 改革的实践证明, 政府有效的管理是融在良好的服务之中的。政府管理的本质是保障公民的权利, 为公民和社会更好地服务, 以得到公民的拥护、社会的拥护。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就需要政府为市场、企业和人民提供服务, 就需要限制政府和官员的行为, 要克服“官本位”, 树立“民本位”的观念。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8

谓服务型政府, 就是指在宪法和民主政治的理念及框架下, 坚持以公民为本, 以服务为宗旨, 以公正、透明、高效为标志, 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追求公共利益并承担公共责任的政府。增强政府服务职能, 首要的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 政府决策建设突出规范化, 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上的重大配套改革。

一.必要性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一贯思想和根本宗旨, 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不管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哪种水平, 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改变, 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不能下降, 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不能削弱。在新时期, 构建服务型政府, 更好的诠释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更好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 统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 进而转变自身的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反映了执政党对执政能力、执政方式的新认识, 必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经济基础的快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 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客观上也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推进推行依法行政, 科学民主决策, 加强行政监督, 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少数政府部门、少数工作人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服务职能缺失、官僚主义等现象, 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了政府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建构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一) 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职能定位。

当前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应首先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为市管理和评价制度。要保证民众参与评估渠道通畅, 切实做到让人民监督。

(三) 规范政府行为, 加强法制化建设。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领导体制, 说到底就是要建立高度民主的法制化政府,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甚至异化。改善行政执法, 促进严格执法, 并建立和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 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从而实现我国政府向法制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的转变。

(四) 大力扶持中介机构,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 既是联系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又是协调社会多元利益、规范行业行为的机构。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 由于要充当掌舵者的角色, 政府将不可避免地从某些领域退出, 而由于政府的退出所造成的职能“真空”则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和组织来填补。它的发展壮大, 有助于改善政府与社会的系, 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摘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如何更好地推进这项工程, 选择切实有效的路径, 成了理论界和实践层不得不思索的问题。文章认为应从八个方面来推进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毛泽东文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5]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3-07-0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8]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J].人大复印资料 (公共行政) , 2004, (2) .

[9]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9

因此, 对于我国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 本人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

如果说政府是一个机器, 那么行政人员则是政府的操控者, 因此, 要想打造服务型政府, 必须将服务理念深入行政人员的内心。所以, 必须要求行政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及责任意识,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无论是领导者亦或普通行政人员都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关于如何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行政人员选拔上, 不仅仅要关注其知识水平及个人能力, 还应重视其内在素质, 首先, 应考量其是否具有责任意识, 是否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百姓的公仆, 视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其次, 要考量其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 必须认真踏实负责的为公众服务, 不可怕苦怕累。最后, 要考量其是否具有承担责任的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 就是责任政府, 要想构建责任政府, 首先就得要求政府的行政人员具有责任意识, 要积极回应社会和公众的基本要求, 并且要承当相应的责任, 避免发生问题追究责任时政府行政人员及政府部门相互推诿扯皮。

2.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 应不时地对行政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其行政能力的提高, 以便更好地提高行政效能, 为公民生活提供方便的服务。由于对行政人员的培训, 存在效率不高、效果不佳以及培训成本较高等缺陷, 因此, 政府可以将对行政人员的培训转交给NPO承担, 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成本的损失, 另一方面又可保证培训效果。

3.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一些从事国家公职的人都会心存官本位思想, 常常摆出官架子, 说话官腔官调, 这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相违背, 因此, 要在法律、制度及政策上进行规范, 要求行政人员摆脱官架子, 消除官本位思想, 树立服务意识, 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从公众角度出发, 真正为百姓服务, 设身处地的为其解决问题, 替百姓着想, 做到先之劳之, 充分了解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况, 为人民解决切实的问题, 深刻体察民情,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政务已成为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 各个国家都将建立政府网站, 作为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密切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关系得到重要手段。我国也不例外, 各省及各市县都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便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主要有:首先, 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进入一些地区的政府门户网站, 大多数看到的都是国家一些政策或是文件出台, 网站结构内容雷同, 并且更新速度较慢, 一些政务论坛中的帖子无人应答;其次, 提供的服务不到位, 信息冗杂。许多省市县都拥有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 但由于门户网站的繁多, 使得公众在获取某一方面的具体信息存在缺陷, 搜集量大, 存在重复建设, 造成成本浪费。此外, 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对我国二百五十多个地级市的电子政务进行研究发现, 大部分所谓的电子政务只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 并没有真正变成服务型政府。

所以, 为了打造服务型政府, 必须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 不仅仅是在表面上做文章, 还要从被服务者的角度出发, 在服务上下功夫, 打破传统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面, 真正创建“一站式、全天式、自动式”的政府门户网站。可以效仿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 就好比新加坡, 它的国家政府门户网站是以用户对象设置频道, 根据用户对象的不同身份, 分为政务频道、企业频道、公民频道和外国人频道。在每个不同的频道下面都可以享受到贴心的服务, 打破了传统的按部门服务的各局, 真正打造了以顾客为向导的服务型政府。

三、政府政务公开、公民政治参与方面

由于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 权力的来源和归宿是人民。因此, 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进行政务公开, 扩大公众政治参与, 使政府和公众进行双向沟通。

首先, 应打造阳光政府, 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以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在近年来的行政改革中, 从中央到省市制定了一系列政务公开制度, 2000年开始又在乡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这些举措促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增加了政府行政运作的透明度, 都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除此之外, 在政务公开方面, 还应将政务公开范围扩大, 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政府职责、办事程度、政策法规方面, 还应该对政府调拨的资金及救济等款物分配使用情况, 基建项目, 据投标情况等要随时公开。

其次, 要创建多条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现阶段, 我国在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方面, 已取得了很大进步, 例如市政府有信访办公室, 政府门户网站有网上接待室, 市长信箱等等。因此, 在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道路上, 首先, 应继续推进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公众参与形式的开展, 使得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方面, 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其次, 可以对公众的需求进行调查, 例如采取一些问卷调查, 以及实地走访等, 了解不同公众群体的特殊需要, 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进行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以及政策的具体实施。

当然, 对于如何创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 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努力的结果, 还要求公民自身具有参与意识, 使其不放弃本身应享有的参与权利, 加强对政府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实施的监督。总之,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需要政府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都把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其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我国学者在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已经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侧重于对行政人员自身素质方面、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面、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方面进行分析, 阐述本人关于我国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政务公开,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年4月第一版。

[2]政府网站如何实现顾客战略——关于新加坡政府网站建设的思考, 中国计算机报, www.hainan.gov.cn

[3]文洋.公众参与制度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浅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现状[J], 政治文明.45-46

[4]付宇程.论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形式[J], 法治研究.2011 (10)

[5]孟祥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J], 学术交流, 2007 (2)

浅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存在问题,对策

0 引言

近年来, 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成了多数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多位国家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或者讲话中也多次强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国际和国内双重因素促使其要不断自我革新。正确认识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改变工作方式, 对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20世纪70年代, 随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西方各国相继倡导和实现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不仅在我国学术界也引起了高度重视, 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们的高度重视。自2001年起,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尝试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 如:网络问政、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等。2004年2月21日, 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研究班结业仪式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2010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虽然大量的学者对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进行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研究看,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仍旧存在较大分歧, 学术界各自表述, 界定不统一。张康之认为, 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他把为社会、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 (1) 。李军鹏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满足社会需求, 提供充分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 (2) 。刘熙瑞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 (3) 。井敏认为:相比较而言,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论较为理性、全面、深刻、不仅论及行政理念、行为准则、政府责任等诸多方面, 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在政府与社会和公民关系探讨上总是纠缠于孰大孰小的问题, 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三者的关系上, 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根本性转变” (4) 。

围绕服务型政府概念的争论和探讨, 从服务型政府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核心所在, 从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来说, 笔者比较认同刘熙瑞教授的观点: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

2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仅适用于目前我国的改革要求, 更是理论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都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争议: (1) 人民主权论、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 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 通过订立社会契约产生一个“民众的结合体”, 并获得了主权这个名称 (5) 。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政府权力的惟一源泉在人民的委托和授予, 即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和代理关系。“天赋人权”即将主权永远赋予人民, 虽然在中西方各国有差别, 但都强调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一种委托、同意、甚至是监督与制约的关系。政府职能按照人民的“公意”去办事。这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 西方各国陷入了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严重的信任危机中, 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状态下产生的治理理论追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公民参与、责任性和回应性等等。登哈特等的观点认为政府的角色既不是划桨, 也不是掌舵, 而是服务。奥斯本和盖布勒明确提出了改革传统官僚制的十大原则 (6) 。 (即:掌舵而非划桨;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注重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重产出而非投入;具备“顾客意识”;有收益而不浪费;重预防而不是治疗;重参与协作的分析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务的转变, 实质是标志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转变, 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3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十年有余, 尽管全国各级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服务理念和水平、行政效率和组织结构都有所提高和改善,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3.1 观念转变不到位, 认识不够

由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分歧较大, 许多地方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理论认识存在很多误区, 甚至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政绩来的展示, 形式重于内容, 着重建设“电子政府”, 大力打造“行政服务中心”等, 而忽视和削弱了政府的服务功能。往往重技术、轻管理, 重投入、轻政务, 单纯认为现代设备及先进技术就会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政府工作人员仍然高高在上, 仍旧未彻底改变政府本位和官本位思想。

3.2 行政效率低, 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我国现行的行政层级结构, 增加了行政机构, 也提高了行政成本,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部分财权、事权以及责任不明晰也阻碍了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的进程。目前地方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方面转变不到位现象仍然严重, 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仍然存在。而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 既决定了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 更决定了政府机关工作效率的高低。我国自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 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但西部和中东部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务员队伍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即是人民的公仆也是服务员, 不但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技能和积极的奉献精神。

3.3 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 公共服务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失衡和地区失衡, 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导致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此外, 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职工权益等领域投入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政府公共产品难以满足社会的协调发展。

4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及意义

4.1 深化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既是社会的一部分, 又主导社会的发展, 越复杂的社会, 管理的难度就越大。社会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和复杂性的增强, 使得政府对需求方的反应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 而敦促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首先要改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解决中央和地方权限划分不明确的问题。要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扩大管理幅度, 减少管理层级, 更好缩短政府决策与执行的距离。其次, “社会管理”的核心在于“社会自治”, 社会管理应以“善治”为目标, 政府应做好服务的功能, 切实转变政府管制的职能, 从治理走向善治, 服务于民, 还权于民, 还政于民, 真正现实小政府, 大社会。

4.2 完善制度建设, 推行“阳关政务”

服务型政府要实现其服务宗旨, 首先要依法行政, 健全法制建设, 坚持做到职权法定,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和权责一致。我国行政法律体系不完善, 在部门领域依然存在着立法缺陷。如:突发性事件、保障农民工权益以及发展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立法, 应当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建立权责一致、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此外, 推进政务分开, 将知情权、参与权和议事权还给民众, 实行阳光行政, 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好电子政府, 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加强社会的监督, 提高政府的社会回应性。

4.3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 必须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 首先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各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倡导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遵守市场———社会组织———政府的逻辑原则。政府应联合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 更好提供社会服务质量, 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 在公民利益诉求方面, 社会组织衔接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可以增进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社会组织可以作为政府和公民之间合作的纽带增进二者的合作关系, 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寻求更有效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 促进公民和政府的沟通对话, 增强公民和政府之间共识和共同的责任感。

4.4 建设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建设服务型政府, 队伍建设是保障, 公务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政府服务的水平和行政效率的高低。服务型政府的工作人员首先必须树立服务为本的责任意识, 其次, 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因此, 公务员应严把“入口”观, 疏通“出口观”, 严格控制数量, 严把质量, 加快“教育培训、动态管理、考核机制”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公务员政治、伦理、业务和综合技能的培训, 在结构优化和提升素质上下工夫, 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长效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在国家的重视和大量学者的研究下, 我国各级政府在加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但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刻意义和重要价值, 才能在实践中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J].行政论坛, 2000 (4) .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97.

[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7) .

[4]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0:105-106.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 2003:37.

[6][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50.

[7]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 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 2010 (2) .

[8]何水.服务型政府:争议中的透视[J].中国行政管理, 2010 (10) .

[9]伏威.国内服务型政府价值研究综述[J].延边大学学报, 2010 (10) .

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 篇11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新形势下政府加快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举措,是面向经济贸易全球化,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基本思路,是“推行政务公开、从严治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向服务要效率、靠服务优化发展软环境”为主题的服务型政务改革的关键。但从现阶段我国各地政府建设的实际效果来看,服务型政府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其间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角色转型尚未真正完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主张“强政府”或国家更多干预经济生活,包括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应当充分肯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现在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令世界刮目相看。可以说,没有各级政府的强势作用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但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进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政府应发挥的作用。2003年的SARS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型政府敲响了警钟,而2007无锡太湖蓝藻危机事件的爆发,又一次对“经济建设型”政府提出了严重警告。如果不解决“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内在冲突,政府继续定位于经济建设型,弱化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可能会扭曲改革进程。而政府由发展型转变为服务型,已成为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要求;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复杂的过程。

二、政府职能:管理还是服务

当前,行政学界有众多学者认为在人类行政模式经历了统治行政、管制行政后,服务行政是人类行政模式的一种人性回归。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管理是政府产生的本源,管理是政府的本性,政府天经地义应行使管理职能,如果强调服务则会出现很多弊端,诸如不利于树立政府权威,政府管理会失去有效性,会增大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性等。这些认识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热情和关注。导致上述这种认识的有理论原因,更重要的则是观念原因。首先,服务型政府并不意味着排斥必要的管制与管理,相反必要的管制和管理既是服务型政府的必要职能,也是创造发展环境的必要手段。正如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再次,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会削弱政府权威,相反地,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对以往成规陋习的消除只会增强政府公信度,从而增强权威。建设服务型政府本身就包含着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重塑政府权威的内容。

三、政府服务范畴不明确

这是目前政府和理论界都很关注但又难以解决的难题。报载“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的张大妈有一天出门忘了带钥匙,拨打110向民警求救而不愿叫醒睡觉的儿子”的典型例子说明老百姓对政府服务没有正确理解,甚至连一些政府官员也还不清楚。这也正是地方官员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全社会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加大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的舆论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增强公务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逐渐改变老百姓的依赖心理。二是变革社会治理方式。变单一的行政手段为共同治理。这是在各级财政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解决公共服务缺乏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积极发展民主,最充分地动员和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使有限的财政支出发挥最大的效力。

四、缺乏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看到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不少地方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好像还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一般公民知之甚少。本来服务型政府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广大民众,但民众的冷淡说明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陌生,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政府有多大变化。另外,政府的服务内容和大多数公民相关度不强,他们没有领受到政府的服务,这种关起门来进行封闭建设割裂了与民众的有机联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既是政府自身建設的事情,也是政府改变观念走向群众,建立政府与民众相互呼应的事情,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民众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工程中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真正能够回应民众的需要和愿望,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能够满足民众的需要,照顾民众的利益并且保障民众的权利。缺乏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只能说是无鱼之水。

五、改革的动力不足

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公民监督机制,加上我国公民参与能力本来就不足,所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动力机制只能是来自政府内部。但是目前仍然有相当一批政府官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对服务行为的认识不到位。怕因服务型政府建设被剥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再加上旧体制的惯性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收效甚微,这也是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迟迟不见起色的重要原因。在这当中,政府官员应如何去平衡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初期,出现这些困境是正常的,从市场型转变为服务型毕竟是个艰难长期的过程。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如果不去正视这些困境,不提出解困方略,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影响“十一五”规划的贯彻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麻包彬. 中国公共行政改革面临的十重困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2}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经济周刊:创建服务型政府有多难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

构建服务型政府分析 篇12

至于政府文化职能,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社会阶段, 我国政府中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的单位、职能部门与行政机构, 根据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依法对我国的文化领域内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功能。为了清晰理解,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理解:第一, 最为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它是文化职能发挥的主体。第二, 政府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在社会文化领域内的特殊体现和延伸。第三, 政府文化职能具有自身的特征, 表现为政治性、管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的完善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关系也明显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下, 管制型政府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法治体系下, 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管理理念上, 由偏重社会教化转变为开展公民教育

我们知道,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它的作用极多。在现有的法治社会, 我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 功能也是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也是宣传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以前, 我国政府常常把文化职能部门看作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感化的主要手段, 而忽视了其文艺功能和审美功能, 使得文化部门与人民群众严重脱节, 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我国的先进文化发展的脚步。在现有的体制下, 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相当完善了, 文化市场也走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所以, 政府也应该转变思想和工作思路, 面对新形势, 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 由偏重教化转向“文”、“教”并重, 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发挥文化的应有的功能, 以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

许多地方的政府文化职能部门为了获得短期利益, 不惜放弃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 让一些低级庸俗文化商品和服务招摇过市, 这不仅背离了文化产业的正确方向, 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且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此, 面对如此的不利形势, 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找准文化发展的方向。政府应该坚持人本文化, 做到“以人为本”, 保证文化的清洁和积极作用, 禁止为了一己私利而无原则无视国家法度的去受制于人, 把糟粕文化引向社会, 为其提供温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我国国情, 发挥我国文化发展优势, 有效利用法律法规来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二、改变管理方式, 实现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的有效组合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府在行政管理上, 要加强和改善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对国有文化单位, 在人事管理上逐步实行考核聘用, 合同管理;在分配机制上逐步实行岗位工资, 业绩工资;在领导体制上逐步实行公开招聘, 目标管理;在财政拨款上逐步由人头预算改为项目预算, 改变国家对这部分投入的性质。对社会文化的管理, 主要是市场监管、经营引导、法律管理、宏观调控。政府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 文化的发展, 不仅要依靠于政府, 还要依赖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 重视发展和培育社会文化中介组织等。第一, 要注重社会文化行业的发展, 首当其冲的是健全文化行业协会的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 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社会中介结构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加快发展文化经纪人队伍, 提高人员素质, 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三、管理模式上, 由单一管理型转变为立体服务型

在我国现有的法治条件下, 随着服务型政府构建条件下, 政府文化职能的调整, 各级文化管理部门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文化。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协调和统筹作用, 协同有关部门, 深入实际, 研究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整个社会当前的群体心理, 研究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发展有利的条件和不利因素, 研究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 引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群众的文化消费。

在服务型政府构建和市场竞争条件下, “服务行政”应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 这就要求政府有单纯的社会管理和管制转向服务, 及时的调整角色的转变。至于政府服务, 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有制度层面的、法律层面的、社会秩序方面的, 也有信息提供, 市场维护方面的, 当然也有信贷优惠、行业发展咨询等直接形式。

四、加强政府文化职能法制建设

鉴于我国法律的不完备, 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 按照社会现实的需要, 把相应的文化立法提上日程中来。我们知道, 在我国每年的文化案件很多, 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做到因地制宜,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文化的发展能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早日使文化产业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各级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首先必须执法如山, 决不允许出现滥用职权或徇私枉法的现象。对违法乱纪的现象, 我们坚决依法行事, 无论什么人, 只要触犯了法律, 就必须给以严惩, 绝不姑息, 绝不徇私枉法。

五、结语

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尤其是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下, 文化职能的转变更为重要与迫切。本文努力透彻地理解政府文化职能的涵义, 深入细致地分析我国政府文化职能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了解当前政府文化职能存在的弊端, 从而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新形势下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对策。

但是, 政府的文化职能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以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 单纯地就从法律的视角, 政府的文化职能谈文化职能是不够的, 它需要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协调机制使政府文化职能得到转变。

当然, 单纯地从行政管理学的视角分析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也是不够的, 它需要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所以, 希望后来的研究者能向理论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吸收多学科的理论营养, 细致深入的研究此课题, 早日实现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 构建成服务型的政府, 提高我国的政府办事效率和水平, 以促进我国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政府文化职能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传统体制上, 政府文化职能存在一些弊端, 如管理理念落后僵化,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管理方式单一等。所以,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 构建服务型政府, 其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转变政府文化职能, 本文就着重分析了我国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法治,服务型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措施

参考文献

[1]姜娇睿.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9) .

[2]介明菊.论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J].管理学刊, 2010 (3) .

上一篇: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下一篇:聚合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