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024-06-15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共8篇)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1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法治、责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建设一个政务公开、依法行政、为民负责的政府。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不断提高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加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的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的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年来。“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民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力”,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正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责任政府。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也要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毕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公民。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产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参考文献:

【1】潘莹.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J】.理论观察,2009(6)

【2】孙媛媛.浅论服务型政府建设【J】.基础理论研讨·科技信息

【3】孔凡河.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特质及其实现机制【J】.公共管理,2009(4)

【4】吴晓曦.试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百家论坛,2010(7)

【5】赵维娜.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政法论坛,2010(9)

【6】王景玉.试论服务型政府的“为政”理念【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6)

【7】潘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改进方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8】谭媛媛.试析服务型政府建设【J】.决策信息·法苑,2010(5)

【9】秦存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10】龚维玲.论建设服务型政府【J】.创新,2008(1)

【11】胡宇轩.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2)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2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 从经济层面上说, 政府存在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 主要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制定公平的规则, 加强监管, 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政治层面上说,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 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不是统治;从社会层面上说, 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 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 调节贫富差距, 打击违法犯罪等, 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在这一问题上, 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但其核心问题是趋于一致的, 即公共服务型政府, 就是以民为本, 为人民服务, 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公仆。

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具备的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归纳起来,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本性。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 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尽心竭力解难事, 坚持不懈做好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 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责任性。责任即分内应该做的事, 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 因而应当承担的意思。公共行政系统中, 政府是主体, 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 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承担应负的责任。政府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 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限的。通过分权、放权、授权, 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并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透明性。所谓透明, 就是实行政务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 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 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外, 都应向社会公开, 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务实性。务实就是要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踏踏实实学习, 扎扎实实工作, 老老实实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影响当地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

绩效性。绩效即政府的业绩和效率。公共行政成本立足于公共财力, 也就是说, 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支撑, 就必须核算行政成本, 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 改变过去不计成本的行政方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科学规范部门职能, 合理设置机构, 优化人员结构, 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日常工作制度, 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建设。

调控性。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计划的要求,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划、政策及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对经济是调节而不是管理, 要从对经济的直接的微观干预跳出来, 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

法治性。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 受人民监督。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 必须规范行为, 依法行政。“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所谓有权必有责, 就是从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来说, 享有什么样的权力, 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用权受监督, 就是要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 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 切实加强纪律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保证权力真正“为民所用”。

廉洁性。廉洁即清廉、清白;不损公肥私, 不贪污。廉洁从政,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 杜绝腐败现象, 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 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从机制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树立廉洁型政府形象。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形成完整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体系。国家的财力除投资于一些企业无力或不愿办、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的大项目, 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高科技产业等之外, 应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要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保健,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国内治安和国防安全,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 努力形成完整系统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系, 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

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加快由投资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失衡和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着功能上的错位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将财政资金过多地运用在投资国有企业形成国有资产上, 以及过多地投资于基础领域和竞争性行业, 而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过少。事实上, 我国的财政总收入在总量上已经达到很大的规模, 如果形成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话, 许多社会矛盾问题都不难解决。要下决心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 并通过逐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

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我国当前出现的部分经济社会矛盾, 与以GDP为取向评价政府和官员的业绩有密切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尽快废除以GDP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 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 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与此同时, 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 追究政府行政机关和官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

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 要求政府提供基于宪法权利的、公平的、制度性的、可发展性的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科技补贴制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务参与制度、社会合作制度等。

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在现代社会, 公民的知情权十分重要。公民的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化, 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公民不了解政府信息, 官员便有可能进行暗箱操作;没有信息透明, 官员便可能营私舞弊, 公民便可能受欺骗, 也无法对政府进行监督。目前, 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 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适应开放社会和履行公共职能的要求, 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

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现代市场经济,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需要有法可依。因此, 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需要建立法治的政府、守法的政府。我国社会关系的日益深刻变化, 已对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不仅是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 更是社会生活对国家、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权”, 尤其是涉及关系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当前紧迫的任务是, 着手逐步实现决策咨询的法定化, 建立有公民代表和专家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制度。此外, 要积极推进行政程序、行政执法和政策评价的法定化。

要进行现代政府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要的前提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 “经济的发展是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单纯的GDP增长不等于发展, 如果忽视了社会发展, 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 是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提供良好的服务”, 改革的实践证明, 政府有效的管理是融在良好的服务之中的。政府管理的本质是保障公民的权利, 为公民和社会更好地服务, 以得到公民的拥护、社会的拥护。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就需要政府为市场、企业和人民提供服务, 就需要限制政府和官员的行为, 要克服“官本位”, 树立“民本位”的观念。

浅析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 篇3

乡镇政府面临的困境

首先,运行困难是乡镇政府面临的第一重困境。自本世纪初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在解决乡村治理中部分难题的同时,也使乡镇政府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第一,财政状况恶化,不少乡镇负债累累。农村税费改革表面上看是政府与农民关系的调整,实际上是各级政府关系的调整,在税费改革过程中,“农村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村三级政府和组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其中尤以乡镇政府为甚”。第二,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薄弱,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然而改革的结果却导致多数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在生产服务方面表现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匮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停滞,金融服务不足,市场监管不到位;在生活服务方面,公共医疗欠缺、文化娱乐设施稀缺,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投资极少;在社会管理方面表现为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地区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状况堪忧。第三,机构改革困难重重,机构臃肿和人员分流困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乡镇机构改革仍未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仍然普遍存在着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的现象;在乡镇事业单位中,也存在机构门类繁多,人员数量庞大,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

其次,除上述运行困境之外,乡镇政府还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社会认同危机。这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关于乡镇政府改革取向的探讨。目前学界关于乡镇政府改革的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方案主张强化乡镇政府建设,完善乡镇政府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变成更加完备的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第二种方案以徐勇为代表,提出改乡镇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主张“除少数中心镇设立镇并设立镇政府外,其余乡镇改为乡,设乡公所,作为县在乡镇一级的派出机构,主要履行县级政府委托必不可少的法定任务”。第三种方案以吴理财等为代表,提出“乡政自治”模式,即把乡镇政府改造成“官民合作”的组织。第四种方案以温铁军、于建嵘等为代表,提出乡镇自治的改革模式,即县以下不再设一级政府,取消乡镇政府,实行乡村自治。由此可见学界普遍对乡镇政府产生了认同危机,变革乡镇政府已成为学界共识,所不同的只是“变”的程度,即改造与撤销的差别。

乡镇政府的唯一出路: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首先,不应该按照与上级政府一一对口的形式加强乡镇政府的建设,这只会使其回到全能政府的老路,最终会导致农村综合改革走向失败。其次,将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无法根本解决乡镇现存的难题。这种做法实际是把目前存在于县、乡两级的难题集中于县一级,既没有解决不同层级政府间的结构性问题,也没有解决基层政府的功能性问题,只会加剧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难度。再次,目前尚不具备“乡政自治”的条件。虽然从长远来看乡村自治是大势所趋,但它需要以农民具有相当的自治素质和经验作为先决条件,而目前在这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最后,撤销乡镇建制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行的。目前任何组织都无法取代乡镇政府履行在广大农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党的基层组织,维护农村稳定的职能,撤销乡镇建制势必对党的领导和农村稳定造成冲击。

尽管农民已不再需要一个管制型的乡镇政府,但却迫切需要一个服务型的乡镇政府。要破解当前乡镇政府面临的双重难题,唯一的出路是继续加大农村综合改革的力度,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即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职能,以执行性和直接服务为主要履行职能方式,管理与服务相协调的乡镇政府模式。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可以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步伐。转变职能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乡镇政府的运行困境虽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通过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切实把乡镇的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把乡镇政府从招商引资等微观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这既有助于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也有助于乡镇政府走出财政困境。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可以明确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解决乡镇政府到底往哪里去的问题。这既是农村综合改革难以深入的原因,也是学界对乡镇产生认同危机的根源。确立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目标,是明确方向和统一思想,把农村综合改革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此外,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还是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步伐,走出乡镇机构改革怪圈的突破口。按照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目标,合并、撤销背离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的管制机构和微观经济管理机构,把其中人员培训后安置到新设的服务型机构,或分流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急需的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企业中,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也可以有效解决人员分流和安置难题。

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路径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乡镇行政文化

乡镇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保障农民各项权益。落实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摒除政府本位,坚持以农村社会为本,树立服务于农村科学发展的意识。科学发展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式发展模式的超越和扬弃。这要求乡镇工作人员必须摒弃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做法,不仅要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要为农村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服务,统筹兼顾农村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摒除以管理为中心的思想,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

科学定位乡镇政府角色,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服务型乡镇的主要职责应该被界定为:其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落实和管理中央和省级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项目,如公共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保证这些项目优质高效完成,确保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其二,提供与其财权和事权相应,主要面向本辖区公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主要包括治安、排污、垃圾处理、农技、农业信息、市场监管等。其三,组织和协调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组织和监督村民根据一事一议的原则,发展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事业建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分配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减轻乡镇财政负担,增强乡镇公共服务财政能力。财力与责任相一致是划分服务职责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原则。要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必须重新划分各级政府间的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减轻乡镇财政支出的责任。中央政府应继续扩大在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尤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向农村、落后地区和弱势人群倾斜的力度,尽快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本目标。省级政府应加大对辖区县、乡公共产品投入,解决辖区内城乡间公共产品不均等问题。乡级政府不再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负主要支出责任,而是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其应负责的方面。与此同时,还必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使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能真正解决乡村公共产品不足的难题。

转变乡镇机构改革思路,构建以服务型机构为主体的乡镇机构。要彻底转换现有机构。一方面把大量管制型机构、事务机构转换为服务型机构,大量压缩决策机构及其服务机构,达到为乡镇机构“瘦身”的目的;另一方面将富余人员进行深度技能培训,同时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培育全额财政供养型、政府资助型和政府与民间合作型等各类服务型乡镇政府急需的服务机构,以实现迅速提升乡镇服务能力的目的。

以服务“三农”为核心,打造协调高效的乡镇运行机制

必须建立以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中介组织协调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过程应该是一个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即一方面政府主动作为,政府应切实提高认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管理能力,转变工作导向;另一方面,社会自身而不是政府,是乡村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乡镇政府主要以重要的参与者、议程设定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方案的中间人的身份发挥作用。建立以民众为考核主体,以公共服务质量为考核内容的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为民众服务,对民众负责的政府,在其考核上也应该建立以民众为主要考核主体,以公共服务质量为考核内容的考核机制: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热情,同时,改革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立乡镇干部直选制度,使农民成为乡镇干部真正的选举、监督和考核主体;另一方面,创新乡镇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以公共服务质量为核心,涵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各种要素的新指标体系,彻底把乡镇干部从追求高经济增长的高压下解放出来,使其有精力和动力投入到公共服务创新中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4

韩震

【内容提要】现行户籍制度是一种以人的身份歧视与地域分割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制度,具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强烈而鲜明的政府管制色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户籍管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治理规律,废除歧视性规定和政策,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所有不适当的管制影响,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和功能,逐步做到在户口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正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户籍制度 功能定位 服务型政府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服务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服务型政府被第一次写进报告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成为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取向的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众客观需求为尺度,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⑴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对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政府实行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让农业为工业“输血”。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城市则出现了食品供给紧张。1958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从严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而最重要的控制手段,就是严格划分户口属性。从此,户籍制度就像一堵无形的高墙,将人们泾渭分明地分割成了两种身份:农民和市民,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长期处于凝固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但身份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被贬为“黑户”,甚至“盲流”。现行户籍制度的实质就是依据身份、地域等“实质性歧视标准”将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类型,并将户口与公民的就业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挂钩,使公民难以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与居住权。

根据户籍制度规定,个人在出生之始就有了户口身份。户口登记制度在国际上是普遍存在的,而中国户口登记制度的“独特性”在于户籍有构建不平等身份的功能,违背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首先,法律必须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然而,中国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待遇差距巨大。其次,户口登记制度本身要分别身份,其本身就违背了平等原则。最后,城市私利心是这一制度的坚守者。户籍法律制度本身应克服私利以实现正义的利他性,从而取得分配的正义。然而,其不但没有克服反而强化这种趋向,确定人的身份,根据身份来配置资源和约束人们,这样既固化了个人身份的不平等,又支持了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从而与公平正义和分配正义产生了距离。

公民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这些权利“应予普遍行使”,而不得有“社会出身、财产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分”。诚如哈耶克所说,在一

个自由社会,政府没有理由不以保证最低收入水平,和一条谁也不会落到低于该水平的底线等形式,向全体成员保证他们的生存权利不至于遭到严重剥削。⑵在现代国家,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等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是所有公民平等享受的公共产品,不因公民身份、地域或其他先天性条件不同而有区别。现代国家的公民因为要享受公共服务,所以会主动地进行人口登记。政府应该在全国实现和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制度,使公民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符合基本标准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必然是现代政府的本质属性,也是现代政府存在的基本社会价值。正如詹姆斯·安德森所说的,政府的任务是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⑶。

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才流动、促进社会竞争、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管理制度之一的户籍制度,也必须遵循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要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所有不适当的管制功能,诸如调节劳动力流向、调节城市人口结构与规模、调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各种应有功能,恢复户籍制度作为人口登记管理制度的本来面目。

二、户籍制度的改革取向——政府管制向公共服务的转变

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也是政府实现行政管理效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个人角度看,一个人的出生、血缘关系、教育、工作、婚姻等基本情况,如果没有一个合乎法规的记录和登记,就不具备社会人的资格,其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遵循的是“治民”原则,即通过户籍来证明公民身份,控制人们的活动范围,特别是充当调控城市化人口流向和流量的阀门。在功能上,我国户籍制度的功能是多元的:一是作为利益和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二是控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三是统计人口,提供人口信息,证明身份。而在国外,它们大多采用专业分工明确的相关性制度组合,来实现人口社会化管理的目标。户籍管理的功能主要是登记人口事项,证明居民身份,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如向个人提供社会救济、福利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和法院裁决民事案件(如离婚案或继承权纠纷案)提供依据和材料。⑷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与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等级社会相适应的,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管理。但是,从本质上讲,它忽视了人的个性,限制了人的自由,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了。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了公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户口簿不仅成为一种身份的体现,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

早在1992年,国务院就成立了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公安部等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并于1993年6月草拟出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性质,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的改革目标。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一些地方开始感受到多种壁垒。在河南、广东、宁夏等省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调查中发现,率先推动“户改”的城市虽然在户口形式上都统一为“居民户口”,但一到落实相关政策和附加的社会福利待遇时,差别常常就浮现出来。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仍旧不少,诸如社会地位、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职、培训,等等并没有完全平等,这些壁垒正制约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联系到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政制度、政治体制等作综合的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治理规律,废除歧视性规定和政策,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所有不适当的管制影响,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和功能。户籍管理的本质功能回归,户籍登记信息就能够满足政府、社会及公民个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⑸从国家的相关规定来看,户口的登记管理主要是为了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提供准确的人口信息,但从该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可能更偏重于管,而轻视社会性的、法律性的和公益性的服务功能。⑹传统户籍制度功能定位趋向于管制型,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户籍制度功能定位应趋向于服务型。户籍制度是管理人口及其活动的一项社会制度,可看作是一种公共物品。⑺而服务型政府最好和最大的服务就是良好的制度供给。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户籍制度作为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政府自然通过户籍管理而成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主要供给者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公共资源供给水平的主要承担者。户籍管理本来只是为公众生活、社会生产和国家行政提供广泛信息服务,没有判定对错、好坏甚至分配社会资源、赋予社会权益的控制功能,也就不应该有管理人口迁移等任务。就当前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而言,非歧视性分配政策和任由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并不是一个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应该是实行非歧视的公共产品分配政策同时对城市人口规模按照生产效率加以控制。⑻

当前户籍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要恢复1954年《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宪法条款,实行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口”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各种户口类型,实行以出生证、身份证为核心的人口登记确认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制度,促进人力、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长远看,要真正淡化户口差别,必须从根本上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落差,促进人口的“均质化”,最大限度地消弭城乡差别,使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和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让每个人在同一制度平台上,凭能力自由参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户籍制度不再是城市户口迁移的行政许可,取而代之的则应该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确认,其重点是改革户籍背后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需要祛除依附在户籍上的不合理福利,使劳动就业、子女升学、住房分配、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将户籍制度真正定位为人口登记、公共服务等自然功能,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从而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但平等的公共资源,享受到应有的权利保障。

当前,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改革新阶段。经济转型要求构建平等契约关系;社会转型需要形成新的利益整合机制;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通过制度改革与完善改变由于户籍管制长期存在的制约城乡社会公平的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而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则在于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此为契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如何自觉地推进政府转型,强化与增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性,不仅对于户籍改革甚至将对我国的改革发展的全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介绍】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⑴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研究》,《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⑵F.A.Haryek.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The Mirage of Soclia Justic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

⑶[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22页。

⑷陈成文、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3期。

⑸董晓辉、马红:《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户籍制度改革探析》,《现代经济》2008年第2期。

⑹王亚玲、石共文:《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动因探析》,《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5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公共领域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作为的有限政府,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譬如: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逐步把公共医疗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城乡居民,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加强对文化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的财政支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供给,加强环境保护等等。而社会保险是民生之福、安国之策,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和谐的“安全网”、实现公平的“调节器”,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我省社保经办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加强扩面征缴确保待遇发放为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近年来,我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便民意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克服了社会保险业务量剧增、复杂程度较高、管理难度加大等困难,以贯彻粤府〔2006〕96号文为契机,以开展利民便民服务为主题,以确保基金安全高效为宗旨,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加强业务建设,实现了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07年上半年,我省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继续保持“双增长”的良好势头,稳居全国排头兵地位。截止今年上半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98万人(其中:在职1849万人,离退休249万人)、医疗保险1886万人(含农民工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1241万人、工伤保险1972万人,生育保险474万人,前四个险种的参保人数均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254万人,占全国的一半。全省共征收社会保险费378亿元,同比增长19.1%;当期社会保险基金结存201亿元,同比增长22.2%;历年滚存结余1709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强。截止今年6月,全省249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保持按时足额发放,连续10年无拖欠。在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经办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精心打造法制、文明、诚信、和谐的社保形象。我省率先在全国实行“五险合一”的经办管理模式,将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个险种综合统一管理,避免各个险种单一运行、重复建设、业务交叉重叠,容易顾此失彼的情况。各地不断完善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社保统筹层次,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至目前止,全省社会保险系统227个机构,其中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机构183个;总编制5893人,五个险种累计参保人数7670.4万人,人均管理业务量为1.28万人次,人员配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不断完善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部分地区配合市级统筹的实施,实现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垂直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统筹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健全内设机构,优化机构职能,相继按“综合”“参保”“待遇”三条线、及“前台服务”“基金管理”“信息技术”三个层次设置内设机构,建立起“纵向指导、监督,横向协调、制约”的业务运作机制。改变过去按单位性质设置业务部门的块状管理方式,实行按关系管理、待遇核定、基金核算等业务种类设置业务部门的条状管理方式,形成了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了日常业务的有序运转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以切实提高经办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社保队伍。社会保障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以急风暴雨式解决社会保障紧急问题的应急性工作方式,已逐步转变为更加深入细致的制度完善、机制建设和能力提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社保机构,我们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切实提高经办管理水平作为工作的根本大计,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重点增强如下四方面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强化干部职工“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戒“三浮”,破“三老”,发扬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精神,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接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个参保人,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办理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二是执政意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社会保险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社会保险业务的承担者,更是广大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政意识,学好政策、吃透政策,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把握政策分寸,按政策办事,维护执政的尊严。三是拼搏意识。社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同时社保工作复杂难度高、工作量特别大。它要求每一位经办工作者必须发扬拼搏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用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各项工作。如信息清理、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等,都是时间性和政策性较强、工作量和历史跨度较大的工作,没有拼搏精神、没有顽强的意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四是创新意识。要求每位社保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用辨证和发展的观点全面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正确判断发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对于社保关系转移难问题,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症结,从完善制度入手,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改革现收现付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大力创建文明窗口,为参保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社保机构承办的每一项业务,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疏漏,责任重大。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要求每位社保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到“三优服务”:

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把服务工作作为社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倡导以诚信为本,为群众提供“真情服务”;以创新为本,为群众提供“快捷服务”;以勤政为本,为群众提供“高效服务”如去年以来,省社保局利用月结和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业务骨干主动上门服务,共为928个单位12480人核定了视同缴费年限和临界工资,企业和职工拍手称好。严格禁用服务禁语,要求工作人员挂牌上岗,主动接受参保人监督。我局坚持定期评比“季度服务之星”,深入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发挥了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了社保部门的良好形象。

要求业务经办窗口公开向社会承诺,凡参保单位和群众到我局经办“窗口”办理相关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不管何种原因,凡第二次不能办结的,第三次一律上门服务。明确了 “首问责任制”,规定首问责任人对被询问事项负有落实到底的责任,避免互相推诿的现象。“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三次上门服务制”和“首问责任制”等服务承诺的出台实施,是我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创新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五)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配合国家“金保工程”的实施,我们在顺利实现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全省联网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与工商、税务等其他相关部门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和资源共享,目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已基本覆盖到全部业务经办和管理环节。为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系统功能,达到方便查询、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我们又在互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中引入CA第三方身份认证,有效地保证了网上业务办理的真实有效性。与此同时,将参保增减员、待遇申报,个人信息资料修改和等重大业务转移到社保网站上办理,有效地减轻了前台业务压力,降低了人力成本。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6月,光省直一块,参保单位累计通过网上办理参保增减员92764人次、待遇申报2204人次,个人信息资料修改5054人次,申报缴费工资40万人次,分别约占相应业务总量的18%、6%、24%和23%。下一步,我们拟充分利用金融行业的成熟做法和社会资源,通过银行终端设备和业务前台打印和查询,为参保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树立社会保险与时俱进和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良好形象。

(六)完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努力实施规范化管理。在去年 “旭日工程”活动中,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各地社保经办机构意见、反复研讨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机制、管理、监督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内控管理有标准、部门设置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督、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的内部操作管理体系,使各项业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七)建立行风监督员制度,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为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我们要求各地从参保单位优秀经办人当中聘请行风监督员,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请他们对社保机构在执行社会保险政策以及工作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收集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反馈意见,不断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社保经办机构作风建设。省社保局从2003年开始建立这项制度,已坚持多年。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保机构,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一是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地区扩面征缴工作进展与全年计划差距还较大。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保险的扩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基金支付压力日趋增大。由于调待幅度较大,加上退休人员增加较快,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将面临新的压力。三是经办队伍能力建设和工作条件还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人员编制紧张,工作经费不足,办公环境较差,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影响了工作效率。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五个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近7670.4万人次,平均每个工作人员管理量12884人次,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养老制度改革新增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启动和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经办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四是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虽然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不少地区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保险基金准金融管理的要求和为参保人员服务一生、账户记录管理一生的要求。全省大部分地区,2000年以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个人账户未准确、记录未及时以及社保、地税、财政三部门征收数据账账不符等问题,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克服并加以解决。

三、继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由“社保大省”向 “社保强省”的重大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着力完善民生保障、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省今后推进发展与和谐的重要目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启动,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下一步,我们将以继续实施“十一五规划”和落实社会保险的各项改革措施为重点,积极、稳妥、全面地推进社会保险工作。

(一)在继续确保待遇发放、强化扩面征缴的基础上,让更广泛的人群获得社会保障。要在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按时完成今年待遇调整任务的基础上,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保工作为重点,全面完成扩面计划。力争到2007年底,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00万人、1600万人、1250万人、1910万人、495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达到1000万人、1150万人,让更广泛的人群获得社会保障。

(二)认真清理并做实个人账户,实现规范化的基金管理。清理核实个人账户信息是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今年全省要全面开展个人账户信息清理工作,确保个人账户信息完整准确,同时要组织开展视同缴费账户的建账信息清理。要严格按要求规范个人账户记录的管理,确保账实相符。组织力量对参保人员的视同缴费年限进行核定,2007年底前至少完成核定任务的40%。要在全面执行《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的基础上,推行规范化的经办流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钱,形成按章办事、按程序操作,规范办理各项业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不断提高基金运行水平、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要树立“数字社保”理念,在初步建成养老保险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保险运行监测体系、基金预警指标体系、评价反馈体系、待遇核发月报体系,形成包括规划预测、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在内的多层次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基金的收入、存储、支付和增值情况,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升级换代,积极推动全省集中式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以及容灾系统的建设,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四)实施 “五个统一”,在强化队伍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在努力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行业用语、统一服务规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专业化的行业形象,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经办操作办法、监控标准体系,并在全省逐步统一服务大厅建设标准和形象标识。同时按照劳动保障部要求继续推进惠州、东莞、河源三个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试点的建设,创建社会保险“三化”建设示范工程单位。继续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基金安全、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教育,加强对地市级以上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组织精算等专业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高效型”的社会保险工作队伍。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6

政府信息公开,一个以前看起来很陌生的词语,现在正日益被广大群众所熟知,也正日益渗透到各级政府的服务型建设工作中来。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举措,政府信息公开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政府的需要,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推广不仅是人民的诉求,同时也是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

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抓手,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阳光政府”,进一步改善政府部门的形象,提升政府管理和决策的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优效的服务。但如何让政府信息公开真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在打造“阳光政府”的模式中立足呢?

一、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基础: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时代在进步,就要顺应时代要求,要亟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职能转变”还需官员的“心态转换”,少点官气,少点官文,多点民味,在“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管理不只是管制,服务型政

府并非取消管制,只是这种管制是有限度的,受法律严格约束,有固定的范围、程序和明确的责任机制,是为服务而管制,而非为管制而管制。有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顾客意识”,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根基才能打的坚实。

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信息公开基本规范的培训,特别增强信息化业务人才的培训,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提高对信息公开的领导能力,建立高效灵敏的发布机制。把握全局,掌控信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代表政府机关回应公众质疑,澄清虚假信息,阐释政府有关政策,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准确传播,为政府信息报道和公开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保障:强化主体责任、完善监督机制

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的保障措施必须跟上。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人、财、物方面的有效保障;理顺工作体制,配设专门的政务公开工作机构和人员,明确相关责任,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认真执行到位。

积极探索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放到政务公开工作中统一部署,把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结合起来;要加强督查考核,定期组织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编发政府信息公开简报,通报工作情况;要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结

合起来,以强有力的督查考核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作用;从本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和效能考评制等,以制度来规范、约束其行为;抓紧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实用化和便民化。

三、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途径:明确公开范围、政府透明化

政府信息公开应坚守:“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的原则。即使是所谓的“例外”,也有极其严格的界定,只是指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信息。政府透明化应做到三个“公开”:政府组织公开、政府决策公开、政府管理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要明确公开范围:如政府服务项目、管理规章、办事事务、办理流程、办理时间、办理经过、办理结果等;如政府所拥有的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地理信息等一律公布于众。以“公开权力、公开程序、公开结果”为主要抓手,以“公开财权、公开事权、公开人权”为主要内容,突出公开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到“一扩二增三延伸”,一扩:就是扩大公开的范围,二增:就是增加公开内容,三延伸:就是由一般公开向热点公开延伸,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延伸,由单向公

开向互动交流延伸。

四、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平台:扩宽公开渠道、建设电子政府

政府公开信息通常有两个渠道,一方面是传统的公报、报纸、新闻媒体,另一方面就是迅速发展的政府门户网站,其中网站最为快速便捷,传播面广,并且便于查询,是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强有力的平台。

以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建设为载体,以部门网站为支撑,投入一定资金来保障公开渠道的畅通。要现实四个“统一”:统一数据中心,统一交互中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保障体系,扎实建立起与群众互动的政府服务平台。加强对网站信息的维护和管理,优化结构,实现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和信息维护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用网络体系来完成电子政府的建设,这对宣传政府,树立政府形象,让群众了解政府,对外交流和促进发展都能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在畅通公开渠道的基础上,扩宽政民互动渠道,如:开设“网上直播”类栏目,根据政府的各项工作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图文直播,目的就是让区内的干部群众通过访问互联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整个政府会议的进程和内容,不仅能让会场外的每一位市民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氛围,而且还可以通过专门开设的实时论坛与直播栏目的现场会议主持人进行在线交流,通过互动参与到会议中来;还可以开设“网上建议”类栏目,群众可在此对城市建设、政府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谏言献策,不但能给政府的决策方向提供意见,又能搭建一个

崭新的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五、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作用的突破口:创新服务体制、助推政府效能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新生事物,必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革故鼎新,用新思维指导新实践,用新实践创造新业绩,不断实现政务公开工作新突破,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层次和水平。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从信息发布向信息交互与事务处理拓展。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延伸到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推进基层政务事务公开,让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围绕“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三大核心内容,建立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将政府工作中分散的部门、纷繁的管理、复杂的程序在政务服务体系里集中、汇合、梳理和规范,形成一站式服务,使政府服务效能在网络中得到提升。同时,要提高政府的在线服务能力,如开发“政务公开在线咨询系统”,可以实现政务公开咨询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和外网反馈的智能化工作体系,所属各部门以协同办公的方式,迅速地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咨询问题。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问题乃至阻力,虽然这一工作离完善离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政府信息打破神秘感,走向透明化,已是质的飞跃,是重大变革。推进政务公

开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社会工程,我们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为契机,站在优化发展软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率先全面振兴的高度,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群众最满意的“阳光政府”。

参考文献:

[1] 穆俊杰.浅谈新形势下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年03期.[2]王文华.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措施研究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7

一、治理的基本论点

R·罗茨指出:“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者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治理的基本论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就主体而言,是由包括政府、但又不局限于政府的一整套社会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公共事务管理不再是由政府垄断,主体还可以是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是公民个人,还可以是他们之间形式多样的合作。

就责任而言,公与私、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政府的“失灵”及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杰出表现,促使政府将部分公共责任转移到公私部门和公民个人身上。这种责任的转移意味着传统上的“公私”界线的模糊。

就关系而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公民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合作的伙伴关系。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与公民个人,都不具备充足的知识、能力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彼此依靠,通过互动和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目标及各自的目的。

就机制而言,公共管理将依靠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来进行。多元化主体将最终建立一种管理联合体。这种联合体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分散;不再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共同目标。

就策略而言,强调要重新界定政府的权限范围及其行使方式。政府的作用不再是划桨而是掌舵,政府办好事情的能力不在于运用强制力,而是正确运用新的工具来引导和控制。

二、我国引入治理的基础和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国政府治理实践的创造了社会条件,主要表现在:

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实行的是全面的控制和管辖,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再分配,形成了单向的政府与社会的制动格局。而市场经济促进了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之间结构的分化,一个相对独立的、提供资源和参与公共管理的民间社会开始形成。过去那种全能型政府的职能和结构已难以适应转型社会公共管理的需求。

人们自主意识增强且越来越多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观察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萌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即权利意识、平等观念、法治意识等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同时,市场机制促进了利益分化,公有制、集体制、私营、三资、外商独资等各类经济实体成为平等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平等获取社会资源和机会成为他们的共同呼声。

社会组织迅猛发展并承担更为广泛的公共管理职能。社会组织是治理机制良好运行的重要社会基础。我国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正在不断涌现,除了正式批准登记的村民组织、居民组织、社区组织外,还有大量的自发组织,如各种各样的业主委员会、维权组织、公益组织、互助组织、民间研究机构、松散的群众组织、利益团体、兴趣组织、形形色色的俱乐部等等,它们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不断提高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我国政府电子化的快速推进,对于政府提高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质量、加速公共信息流通和利用、实现政府职能重构和机构重组、促进公众与政府沟通与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种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包括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公民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变得更加有效。

三、治理视角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重塑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强政府、强社会”“强政府、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下,既能保证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整体利益代表的各项职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突出地位,拥有较强的治理社会的能力,善于协调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社会自组织能力强,社会力量发育比较成熟,能够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自觉参与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加强服务理念,以善治为目标进行政府管理创新。我国国体决定,政府是一种为社会和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政府的合法性以满足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政府管理的目标是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就是政府与社会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管理公共生活。要求政府角色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由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变;由控制型向调节型转变;由效率型向效益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暗箱式向透明性转变。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培育社会自主力量和参与文化。第三部门具有非盈利性、服务性、自愿性等特点,可承担政府分离出去的部分职能,是政府良好的合作者。与第三部门合作,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可使政府更专注于职能范围内的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另外,拓展、顺畅公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倡导、培育参与型文化,发展群众的自主力量,可使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篇8

摘 要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新的形势下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现实的需要也越来越要求我们应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全面提升,但公共服务却严重缺失,公共安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探讨,本文就是对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些理论思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公共服务 政府改革 职能 建立方向

近年来,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少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提出了应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然而在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内涵和构建方法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偏差之处,本文就是在这些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基础上,来有一个统一的梳理,并且笔者在此基础上,也对如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能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有一些理论价值。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提供满足公民及其组织直接公共需求的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让公众满意。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既不是简单地强调服务态度的转变,即所谓“微笑服务”,也不仅仅是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而是强调这种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按照公民的意愿提供的,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公民满意。

如此说来,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政府改革的一次飞跃,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因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标是要让公众满意,那么要做到让公众满意,当然政府的职能就会面临公开,透明的管理,公众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观点,政府努力维护好每一位公众的权益,政府的工作在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下,也会变的更加有效,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等事务服务,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需要,始终坚持公正透明的执政原则,努力构建阳光型政府,让政府的职能呈现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让正义和公正的阳光始终照耀着政府,构建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对此笔者认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方法:

1.运用科学网络技术,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如今网络技术如此发达,许多事情能在第一时间被很快的报道出来,能让人们了解到最真实的真相,所以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运用好网络的力量,建立电子政务的时代必然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也是能最大限度的让公众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的好的方法,此方法公开和有效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目的是要让公众满意,那么公众的意见当然是最值得我们政府重视的,公众是服务对象,他们的意见当然是应该被政府决策大量采纳的才行。

2.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财政支出以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为其最根本的职能。然而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各地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仍然占非常高的比重,从而使得真正能够被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规模还非常有限。政府存在着对竞争性领域的过度介入,违背了公共财政原则,使财政负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承担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越位。为此,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

3.建立科学优化的公共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应该建立科学优化的公共保障机制,这也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所谓公共,那么我们的政府当然就需要重视公众的利益,就应该一改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为由政府协助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要构建公共服務型政府,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出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要努力做到为公众服务,为公众建立公正的平台,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并且政府真正做到最大限度的采用和尊重公众的意见,真正站到公众的立场来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不经过社会实际情况考察,而盲目的推行一些不利于公众的政策,造成公众和政府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我们的政府应该尊重和顺应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市场经济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再及时有效的进行调节,与时俱进不断努力和探索有利于公众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成宝庆,李晓海.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2013.7.05.

[2]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03.01.

上一篇:普华问题下一篇:永旺生物醇油供销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