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意义(精选8篇)
服务型政府意义 篇1
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
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
层级政府的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服务型政府意义 篇2
一、有利于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经济领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人民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 社会发展由此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 为解决当前伴随着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各种复杂社会矛盾, 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政府必须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在当前我国社会加速转型这一时代背景下, 在执政为民理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及时化解当前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相反,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来有效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 势必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从而不能及时满足社会转型的需要, 也势必导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因此, 执政为民理念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
二、有利于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 成事之基, 制胜之道, 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1944年9月8日, 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演说,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唯一宗旨”的高度并写入党章。从此,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成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在党的八大上,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1]20世纪末, 世界风云多变,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严峻局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胡锦涛同志坚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的工作原则, 带动了中国政坛勤政为民的新气象。目前, 在全党开展的“创先争优”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相关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各级党员干部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本色。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久经考验而不衰, 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执政为民理念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要在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下, 建设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使我们的政府更加亲民、爱民, 更好地肩负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一直是近年来政府改革的主要议题。当前, 我国政府在精简机构和提高效率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尤其是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准则, 我国政府改革进入了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崭新的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各级政府在行政理念、政府职能、政府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如在行政理念方面, 还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在政府职能方面, 还存在着“越位”现象;在政府体制方面, 层级过多、上下级重复管理等问题尚未得以解决。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 中国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世贸组织所要求的公平贸易、市场开放和政府透明化的原则, 改革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 改革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 完善统一、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制度,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以此来掌握我国在世贸组织中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促进中国经济在入世后保持健康可持续性的腾飞。只有确保我国经济总量在参与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得以稳定提高, 我们才能为国家富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才有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讲, 在执政为民理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 人民在国家事务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以往社会制度的重要体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更好地实现13亿中华儿女当家作主的权利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毋庸置疑,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人民逐渐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 毕竟当前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 政府决策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我国政府仍然存在着不能及时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和不能及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政府自身建设, 政府决策时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以确保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从而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服务型政府建设将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决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确保了政府决策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充分体现了人民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更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权利, 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五、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 我党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实现小康社会。邓小平在制订实现小康社会的量化标准时指出:“从八十年代起, 到本世纪末, 用二十年的时间初见成效,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小康社会,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800~1000美元, 说准确点是800美元或稍多一点。”[2]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总体进入小康社会, 但是,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小康社会。为此,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 还要注重防止两极分化, 更要确保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在执政为民理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求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在执政为民理念下加大力度建设好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夙愿, 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中国梦。它一直是动员、鼓舞我国各族人民和各界爱国人士的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政治口号和奋斗目标。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团结, 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共同参与和团结一致的顽强拼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 从而使人民群众更加信任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也必将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中国力量,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中国梦。因此, 在执政为民理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1卷) ,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17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237页。
服务型政府意义 篇3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高校管理;科层制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1]。是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的政府[2]。由于历史传统和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政府化”的倾向,从组织特征、组织类型、组织结构与体系等方面高校与政府有着相似的地方。
一、高等院校借鉴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直线职能制结构
同我国政府组织一样,我国高校基本上采用层级制与职能制并举的“金字塔”型管理体制。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人选或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或由学校内部通过一定的方式的民主选举产生,但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认可和任命。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在大学内部实行校长、院长、系主任级管理体制,有着严格的等级管理,在机构运行良好的条件下,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
(二)执政党领导
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党中央领导中央政府,各级党委领导同级政府。政府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政府是执行者。这是我国的公共行政与其他国家的公共行政的最大区别,也决定了我国公共行政的独自特点[3]。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集体研究决定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支持校长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其它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三)面临的问题相似
马克斯·韦伯所归纳的官僚组织理论(科层制)奠定了政府组织理论的基础,对整个20 世纪乃至更久远的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 世纪以来,科层制作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组织形态,一方面以其形式合理性和技术化的设计在西方社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也在科层制的运作中体现了其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组织的僵化、机构的臃肿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组织规章的增多,人的工作变得愈来愈无意义和非人性化。最后,科层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僚组织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极力维持并扩张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导致滥用公共权力,并成为民主进程的障碍。这些弊端归结起来可以总结为由于科层制组织的自我膨胀和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目的与手段倒置。
在政府管理中由于科层制的弊端,“缺位”、“越位”、“错位”的情况时常发生,而在高校中同样由于科层制的天生的弊端学校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中的“官本位”思想
高校中的“官本位”思想首先是整个社会“官本位”思想的一个方面,其次为中国的大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市场化、科层化的大环境影响下,大学行政权力没有减弱相反急剧上升。从整个大学系统来看,全国大学的级别有“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副厅级大学”还有“处级大学”,如一些地方的职业技术学院。大学随处可见处、委、办、科,还有产业集团、公司等。相关主管人员也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高校教师的岗位设定、薪资、提职,工作考核等等也无不与“项目”或“量化”挂钩,有一套严格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使高校出现了实利化、官场化的浓厚氛围。
2.层级过多
等级森严的层级管理,过多的层级机构增加了高等学校信息传递的环节,降低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将广大的师生员工排除在管理之外。
3.制度化的管理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使大学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流水线”生产倾向。
4.缺乏服务意识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服务学生的意识淡薄,管理意识过强。
二、借助服务型政府理论改善高校管理体制
服务型政府理论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私人服务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要均等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要规范化;税收是连接公共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基本纽带。[4]
1.树立服务的理念
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在于,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高校中,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实际上是也是学校学生管理核心问题,在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法律、规章制度的同时,要树立起对学生的服务意识。高校扩招后,学生其实自己承担了部分的教育费用,从某种意义上看,学生是学校的“消费者”或“纳税人”,他们有权获得优质的服务,惟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尊重。
2.转变学校管理的职能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必须要转换政府职能,政府要从划桨变为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无为而治,相反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同样,高校要加强要加强教学管理,监控教学质量方面的力度,保证高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3.多元参与
服务型政府理论认为,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可以在未来的政府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样在高校中,教授委员会、学生社团等可以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4.适度放权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中的二级学院应成为大学规则约束下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办学实体,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渐成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选择[5]。通过放权可以推动基层执行力的提升。
5.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为教学服务
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电子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排头兵,对改善政府服务,方便人民群众起到重要作用。高校由于技术、观念的优势,电子服务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出发点大多是为了改善管理而非加强服务的,许多平台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J].人文杂志,2001,(3).
[3]齐明山.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4]高培勇.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理念[J].当代经济,2007,(6).
[5]花亚纯.关于高校层级管理与重心下移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与意义 篇4
随着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对于公众来说,政府信息公开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么为什么要公开政府信息的?政府信息公开有如下四大意义: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从1998年作为立法研究课题立项,到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走过了“十年破冰”的漫长历程,这对向来追求立法效率的行政法规而言,可谓十分罕见。2002年11月,广州市率先出台了第一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规章——《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此后,上海、河北、深圳、杭州、重庆等地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委纷纷推出了相关的法规、规章等等。从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来看,从1766年瑞典制定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出版自由法》以来,美国1966年制定《信息自由法》,日本1999年制定《行政机关拥有信息公开法》、俄罗斯1995年制定《信息、信息化与信息保护法》,英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公开的努力,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到2000年才制定出《信息公开法》。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制定出台了68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所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也是大势所趋,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所谓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考,试大网站收集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一方面,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同时,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的信息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包含着众多行政管理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宏观决策信息等。公开以上信息,对于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分析市场,进而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合理配置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二、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其权利只能是来源于人民,最终还必须回归于人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使权力的内容、程序和过程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种权利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进一步促进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以及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府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所谓“恐慌始于流言,流言止于公开”,坦诚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加理性和沉着,也促使政府不敢懈怠。四川抗震救灾期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适时公开地震以及抗震救灾信息,对于众志成城,团结抗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透明度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又一基本原则,我国已承诺履行世贸组织透明度的规定。可以说,这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透明度原则的贯彻。为了实现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目标,转变执政理念,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考试,大网站收集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将行政机关办事制度与办事程序公开,把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公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例如,近年来,北京多次发生路面塌陷等事故,每当事故发生,交通管理部门都会通过手机短信、交通广播等多种手段对市民广为告知,以避免交通堵塞影响市民正常生活。放眼十多年前,这类事故也许还被视为市政建设中不可张扬的“丑闻”,难以想象能如此坦荡地晓喻天下。信息公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生态,让政府在学会透明化生存的同时,也日渐成熟、自信起来。
2005年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将政务公开作为反腐倡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政府行使权利的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之下,不仅对于畅通人民群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渠道,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保障民主权利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的治国方略,而且是每一个百姓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更好地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显示了中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勇气,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三次立法分别体现了重民意、便民行、通民心的目标。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篇5
高立国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撤并乡镇已结束,农民群众与政府的距离逐步扩大、办事难的现象随着出现。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地方组织的研究课题。六合镇党委、政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紧紧围绕“三农”这个重中之重,组织开展了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调研,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众心目中的政府
通过调研,农民群众需要一个亲民、爱民、安民、富民的政府,能够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1、希望政府畅通致富信息渠道,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2、政府应建立长远规划,制定出好的思路和政策,引导群众早日富裕起来。
3、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如农资、农贷问题。
4、要端正工作态度,树立群众观念,切实把群众的事视为大事。
5、镇政府要体察民情,经常深入到村组,了解农民的实际困难,各项工作要到村、到组、到户。
6、应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
7、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支农服务,要扭转只收钱不服务的现象,不断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个别权力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8、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走支部+协会的路子,发展经济带头人,帮助和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赚钱,探索适应本村的经济新增长点。
9、建立畜牧防疫体系,保障畜牧业安全,切实维护百姓的利益。
二、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合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党员先进性,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多办利民之事,多行为民之举,多思富民之策,努力构建亲民、爱民、安民、富民的人民政府。
1、谋划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制定出符合本镇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谋划好十一五规划。
2、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目前,政府的职能已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其主要职能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已弱化,服务成为主要的职能。所以地方政府更应该从以前的管理思维、工作方式、服务观念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三农”、为民办实事上来,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各职能部门也要从收费解型单位向服务型单位转变,改变以往收费的时间多、服务时间少的现象。
3、建立先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党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模范作用逐步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增强、服务意识明显强烈。我们要以开展学习关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服务三农为方向,全面加强党员队伍教育。要保持教育的经常化、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的现象。要建立教育机制,作为考评的一项内容来落实。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民富镇强目标。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和完善结构调整规划,落实好结构调整的各项措施,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解决卖难和价格波动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好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着力发展白瓜籽、马铃薯、葵花等订单。二是大力发展柞蚕业,使蚕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三是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实行舍饲养殖、科学饲养。四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突出发展白鹅产业。五是实行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
5、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撤乡并镇,给群众办事增加了难度,到政府办事不是找不到人,就是因为办事程序繁琐而影响了办事效率,当天办不成事的现象增多。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业务人员实行坐班制,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保证群众来了有人接待。二是简化办事程序,由原来的领导签批,变为事后领导审查,三是实行村干部代办制,对那些不需要本人亲自办理,有固定补助的事项,由村干部代办,既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四是开通电话,实行电话问询电话解答。五是公开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带全手续,确保当日办结。六是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问题。
服务型政府意义 篇6
目前,众多政府官网出现“休眠”,信息更新慢,很多头条是数年前的“旧闻”,更新也多以领导活动为主,服务类信息更新缓慢。
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常用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新闻、查资料、聊天、购物、预定车票等等。网络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遇到各种困难的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上网寻求帮助。正是这种影响和发展趋势,让电子商务风生水起,也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相对应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大力建设并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
政府网站内容更新缓慢,给公众查询相关信息带来了极大地不变。政府网站更新缓慢的问题,与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工作的不到位有关,但更与政府网站相关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密不可分。一方面,政府网站建设的理念需要更新。中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始建于1998年,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在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网站建站理念也需要有信息公开向服务型窗口转变。另一方面,政府网站运行机制需要转变。可以学习行政审批中心的模式,建立网上政务公开和审批大厅,并由负责运营这一网络平台的单位负责整合不同部门和单位的政府网站,最终形成电子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平台。
服务型政府意义 篇7
“服务型政府”这个概念是由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首先提出并在一些地方政府实行, 而后被中央采纳的一个概念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定位, 是由我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服务”既是本质属性, 也是最重要的执政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从理论上界定清楚它的内涵, 也要从实践探索实现它的有效手段。目前, 我国理论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有以下三种主流观点:
1.1 服务型政府是秉承“人本”观念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府
这是以张康之为代表的服务型政府观点。张康之教授以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描述为背景, 阐述了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社会主体阶级变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等与工业社会大不相同的问题。《在后工业背景下思考服务型政府》一文中, 通过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比较分析, 他阐述了五条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原则性构想。在政府导向问题上, 他认为统治型、管制型政府都属于控制导向型政府, 而后工业社会要求的是一个服务导向型政府, 控制从属于服务。在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上, 他认为服务型政府要有能力将二者有机结合, 追求公正。同时, 他认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人本”观念须延伸至政府内部, 从而有利于政府内部的信任、合作, 更有利于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最后, 他阐述了对于法治政府的理解:服务型政府应当是能够将法治与德治完美结合的政府。
1.2 服务型政府是履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
这是以迟福林为代表的服务型政府观点。迟福林教授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出发, 对服务型政府做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在《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一文中, 他以经济领域为例, 认为传统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现有的形式下已显落后, 突出表现在政府对微观经济体干预过多, 而在宏观调控方面作为不足, 尤其是惠及社会民生、发展的一系列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因此, 他认为服务型政府更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一是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社会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如保险、教育、医疗;三是提供制度性的公共服务, 如金融制度、农业扶持制度等。
1.3 服务型政府是体现新型政民关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
这是以刘熙瑞为代表的服务型政府观点。刘熙瑞教授首先从政民关系入手, 提出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一个新型的“主—仆”关系, 强调民众的被服务地位与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 他强调服务型政府要重视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实现是新型政民关系的内在要求。在政府的职能上, 他的观点同迟福林教授一致, 即强调“服务”职能, 具体表现则是政府的各项工作都以公民便利为中心。在建设法治政府上, 他认为应当用法治政府取代管制型政府的人治格局,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公权的行使, 防止假借公权谋私利。
上述三种关于服务型政府的观点尽管阐述的角度不同, 强调的侧重不同, 但都抓住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和原则:服务型政府必须以服务为导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政府的工作重心应当是为社会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张康之教授的观点重在适应后工业社会的需要, 强调人本观念下效率与公平的结合;迟福林教授从政府职能入手直指服务型政府的要义核心———公共服务职能;刘熙瑞教授重在新型“政民关系”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政府职能的体现。三种观点共同构建了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基本框架。在三位学者为代表的理论阐述基础上, 许多学者又相继提出了“有限政府”、“透明政府”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可以说, 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接下来的应该是通过实践的层面去体现服务型政府理论的论述, 并不断完善它, 最终构建适应后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体系。
2 从管制型政府的分析探析服务型政府的要义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其要义的探析应当结合我国管制型政府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来展开, 是超越现有经验获取对政府职能的新认识。
2.1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 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是一个管制型政府的模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命令行政、一统行政、人情行政、经验行政、弱责行政等五个方面。由此带来了政府主导、擅权专权、监督缺失、全能政府且职能呈无限扩张之势等一系列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1 公共伦理缺失, 公权滥用情况严重
公务员行为普遍缺乏系统的公共伦理标准约束和指导。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中, 道德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个体的修养和素质上。公共伦理标准的缺失, 既有封建社会的传统原因, 也有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作用的原因, 更有现代政府片面理解政府职能及其公权力的原因。在我国封建社会, 帝王出于自身统治需要以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造成传统的道德伦理中“私德”重于“公德”。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使全能政府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强化。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政府忙于经济发展事务, 而疏于政府公共伦理建设。全能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凭借公权力作用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缺乏对政府公权力的有效监督机制, 导致了公权私有化、公权“期权化”、公权侵犯私权等严重公权滥用情况。致使政府在公民中的公信度和权威度受到大大的损伤。
2.1.2“人治”理念未得改变, 而且有愈来愈强大之势
中国社会历史传统上就是一个崇尚“人治”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历经行政体制改革, “人治”的理念仍广泛存在于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虽然公开的等级制度已不复存在, 但特权观念却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沉淀了下来。尤其是在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处, 常常有凌驾于群众之上, 不愿受法律、制度制约的意识在作怪” (2) 。这种意识, 在我国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 必带来“人治”大于“法治”的结果。如部门法设立的依据有失公正、科学, 而且法与法之间常有冲突;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轻究甚至不究;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现象时有发生, 等等, 致使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如此种种在监督乏力的机制下,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的宗旨受到了损害, “人治”之风复又抬头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严重违背了执政党的根本宗旨。
2.1.3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效果不显, 全能政府改而不变
受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作用, 加之政府对公权力认识的偏差, 我国政府的管制性特点历经多次行政机构改革不仅没有得到消减, 反而越发加强, 有膨胀之势。具体体现在职能交叉重叠, 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行政审批事项多、环节多、权力大。与此同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仍能不时地看到全能型政府的身影。如按政府的理解判断进行重大经济项目决策;插手微观活动管得过细等等。如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上, 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 严重影响了市场主体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行政效能低下、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2.1.4 政府主导意识膨胀, 社会组织边缘化
正常的社会运行是政府公共行政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职能边界清晰地共同作为治理、服务社会及其公民。我国的社会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在强势政府公权力的缝隙下生存。为求生存发展不得不寻求与政府公权力建立各种纽带, 致使社会组织后天成长多显畸形, 无法形成专业的、有影响力的话语权, 难当正常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之责, 也就难成政府行政机构与非政府组织双足齐立共同服务社会及其公民的正常态势。政府主导意识膨胀和公民意识薄弱共存, 其结果必然是行政效能低下、社会民生欠账严重、社会矛盾重叠积累而危机四伏。
综上所述, 变革管制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2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2.2.1 服务型政府的根基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宪法原则以及我党的宗旨。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这是我们构筑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政府作为执政党的代言机构应责无旁贷地践行执政党的执政宗旨。
2.2.2 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是民主与负责。
即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尊重并实现民之所需、民之所愿, 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质, 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它既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 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服务型政府本质特征的表现。
2.2.3 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法治与公平。
法治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规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准绳和保证。政府只有依照宪法履行公共行政的职能, 才能在全社会确立其权威和公信力, 也才能使政府机构及其成员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在此机制中, 通过公共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实施, 使社会各方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 进而彰显社会的公平。因此, 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法治与公平。这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2.2.4 服务型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突出的是公共服务, 即关注每个公民利益的维护、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服务社会及其公民。因此, 改善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公共医疗与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与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与秩序等等, 成为了服务型政府最基本的义务与工作重心。
2.2.5 服务型政府的机理是有限权力下的有限责任。
有限权力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和客观要求。政府职能的基本领域, 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职能所在。政府只有集中精力做好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 兢兢业业履行职责, 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因此, 合理分权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
3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几个关键点思考
根据上述服务型政府的要义分析, 我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3.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前提
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总方向和总目标。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实践告诉我们, 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 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 政府只专注于向市场主体提供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 增进市场效率。这种有限理性的思维, 更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许可法》是我国深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理念是“非禁即入”。政府只有切实缩减行政审批的范围, 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 才有可能实现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3.2 提高政府行政质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
服务型政府应该追求的是政府行政质量, 而不是简单的行政效率。当政府假借民意、民愿而行为时, 效率越高, 危害越大。因此, 政府在公共行政中的决策及资源配置应该以满足民之所需、民之所愿为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被行政质量低下、运作成本高企困扰着。降低政府运作成本的根本在于合理分解政府权力, 从全能型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积极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 如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 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化提供公共服务及其产品的作用, 减少政府规制范围, 并明确政府规制实施细则, 从而减低行政成本, 与此同时提高政府对民之所需、民之所求、民之所愿的回应性。政府的回应性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定期地、主动地向社会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做出反馈。这是政府回应性的具体表现。一个具有充分回应性的服务型政府, 必带来政府在权力结构中的角色转变, 即由原来的公共权力统治者, 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3.3 从执政为民出发构建服务型政府
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就是维护公共利益。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 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要求切实解决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即政府部门中存在的程度不同的公共利益部门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背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 而民自朴。”这里的“我”, 指的就是执政者。也就是, 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 老百姓和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淳朴;否则, 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 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 有责任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 维护公平正义, 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并切实做好这个均衡点上各方利益诉求的满足。
3.4 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权力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保障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制度管权力。其实质就是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权力。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句关于法律的至理名言:“没有人不受法律制约没有人不受法律保护 (No man is about the law, and no m an be low it) 。”法律是人类驾驭自己的准则。其规范作用是通过权力和义务来实现的。法律的最高境界是执行兑现。行政权与司法权、立法权不同, 它具有主动性和进攻性。政府是掌公权之地, 如无法律强力约束, 公权天生的扩张性必将侵犯私权。因此, 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是服务型政府制定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基石。韩非子说过:“国无长强, 无长弱。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3) 。服务型政府必以法治为理念, 以完善的法律条文细则与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应用为体现。在服务型政府的法治理念中,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在行权之时不越界、不越权, 强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与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维护法律尊严与权威的同时, 服务型政府还应重视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 以及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法律修养。在法律的框架下, 结合公共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使得政府自身的角色和运作、政府能效的发挥以及政府治理下的社会各主体都能够符合公共伦理的基本要求。重塑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
3.5 尊重和保护公民知情权、参与权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条件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为民者, 宣之使言。”可见, 维持国家社会稳定的要诀在于“使导”和“使言”。因此, 服务型政府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对于政府事务的知情权, 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和程度。这是服务型政府“公民本位”根本理念的要求和体现。广泛的公民参与程度能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尤其是专业化团体的专业意见, 能够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 避免政府官员短视行为带来的危害, 也是增加公众满意度的最佳途径。公民意识的提高, 能够完善内外问责机制, 发展异体问责, 更加有效地约束政府公权的行使。最重要的是, 公民的参与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双方通过加深了解, 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有利于政府在利益多元化的环境里把握利益均衡点, 并共同维护公共利益。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由我国学者首创的一个概念。但是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实践过程中我们遭遇了一些困难, 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定义存在缺憾, 对服务型政府界定不清。服务型政府的定位, 是由我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服务”既是本质属性, 也是最重要的执政方式。本文通过对服务型政府内涵及其要义的分析, 探究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界定及其提供有效服务的手段问题, 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点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管制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迟福林.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1) :59-62.
[2]张康之.在后工业化背景下思考服务型政府[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12-20.
[3]刘熙瑞, 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07) :5-7.
[4]刘金香著.人民政府为人民:如何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赵晖著.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第3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
浅谈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管理创新;市场化;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政府部门利用政府权力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公共问题实施管理解决,从基础上维护社会良好发展的态势。美国组织理论家沃·本尼甚至说:“从60年代算起的20~50年里,人们将目睹并亲自参加官僚制的送葬队伍。”[1]在这样的态势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发展,进行政府管理创新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政府管理创新的改革在保持政府运转活力、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下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职能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有机统一,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中积极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管理体系。
三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把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加强对基层社会管理指导,加大基层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四是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理顺了党、政、社职责关系。首先进一步理顺党委与政府的职责关系。更好地发挥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次是进一步理顺了各级政府职责关系,强化了社会管理实施主体的职能,增强了政府管理处置突发新的社会问题、公共事件的解决能力,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稳定发展。最后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取消、下方权力,为市场自主、自由发展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增强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
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从本质上看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创新。“无论是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还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都说明了单纯的政府供应与市场调节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2]因此,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相互协调上的基础上。然而在协调共进的同时,政府管理创新还要注意监控管理的责任。“服务能够外包,但是治理却不能。”[3]
一是增强了政府管理的应急管理能力,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前提。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增强了政府应急管理职责带动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创新建设。政府职能创新中,按中央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形成了一把手责任制,切实加强了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增强了社会稳定性,为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是强化了政府维护群众权益管理职责。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带动了社会稳定评估的创新,要求从基层上了解人民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评估,更贴近人民群众进行管理。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的利息诉求表达更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合理的需要。
三是强化了基础政府管理职责。在政府管理职能创新方面,最突出的是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创新。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权意味着权力下放。以李克强为总理的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先手棋”“突破口”,通过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活力,让企业、社会更有创造力,带动更多的就业,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通过转变职能,把该放的权放下去、放到位,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特别是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使得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以开放带动改革。行政审批的下放,把审批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基层的县级部门,县级部门可以在进行审批后进行严格的管理,树立了县级管理部门执法权威,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政府的管理理念往往决定着一个政府的管理基调。任何政府管理理念上的差异,终究会造成政府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上的千差万别。满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合理需求是政府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存在价值。所以,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治党为公的公仆意识的原则,回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一是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深化了公仆意识。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叫人民公仆。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本质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这些正是我国公仆意识的基本体现。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要从单向的权力管理主导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尊重人民群众合理需求偏好和意见表达,将政府管理职能中的权限更多的取消、下放,更好地、更放便地服务人民群众。从本质上提高创新政府的诚信力,促进服务型、诚信型政府的建设。
二是政府管理理念创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要求我们的政府管理管理创新秉持执法为公的价值原则;在自然领域方面,则要求我们的政府管理创新要成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共进,绿色生态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绿色GDP,还要将环境保护的考核标准因素贯彻落实到政府管理理念,贯彻到政府长远规划、决策和具体执政管理中。在政府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完善环保建设的绩效考核标准,落实环保责任机制,有党政中心部门主要领导带头承担问责机制,做好节能减排和绿色办公工作。
随着地球村联系的紧密通达,社会发展网络革命的进行,作为民生、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其管理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对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管理创新中政府不仅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管理的创新,更应关注社会公共服务、民生合理需求管理的创新,只有这样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政府管理创新才能够更加“得民心、合民意”。
【参考文献】
[1]Jay M1shafritz.Albert C.blic Administ ration,The Dorsey,chicago 325(1987).
[2]刘树信.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管理的新范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