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2024-08-06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共12篇)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1

挑剔的顾客越来越要求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项目的创新, 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而服务的不可分离性和易变性, 显示出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之间的直接接触, 使得服务质量、服务过程难以控制, 而顾客的抱怨处理及临时性的突发事件要求服务企业员工迅速反应、适时处理。这就要求服务企业不但有健全规章制度, 更要通过服务文化构建, 形成一切为顾客满意的共同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以作为规范员工行为的最高准则。

顾客至上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所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 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共同的价值观能够规范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行为, 使企业员工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 从而大大节省了服务成本, 提高了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

因此, 构建服务企业的文化, 必须形成顾客至上的价值观, 以统率和规范服务行为。以著名零售企业沃尔玛为例, 在两代领导者的倡导下, 形成了以尊重、服务、卓越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沃尔玛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其倡导的三项基本信仰来表述:一是尊重个人。尊重每位同事提出的意见, 经理们被看作“公仆领导”。二是服务顾客。“顾客就是老板”。沃尔玛公司尽其所能地使顾客感到在沃尔玛连锁店和山姆会员商店购物是一种亲切、愉快的经历。三是追求卓越。沃尔玛连锁店和山姆会员商店的同事共同分享使顾客满意的承诺。在每天营业前, 同事会聚集在一起高呼沃尔玛口号, 查看前一天的销售情况, 讨论当天的目标。沃尔玛倡导的“日落原则”要求同事有一种急切意识, 对当天提出的问题必须在当天予以答复。麦当劳则以品质、服务、清洁、价值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每一项都是围绕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提出的。

由此可以看出, 服务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应结合行业特点和顾客需要来进行, 如沃尔玛以服务为主, 而麦当劳则加入了清洁和价值的内容, 如果是交通运输企业又可以加入快捷、安全的内容。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 一经确立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 就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 甚至成为几代人共同信奉的信念, 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正如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所指出: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些公司来说, 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 使其与众不同。同样, 这些共同价值观创造出公司员工的实质意义, 使他们感受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 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在高级管理者的心目中, 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 乃至整个企业经营运作、调节、控制与实施日常操作的文化内核, 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也是企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

用企业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要形成顾客至上的服务文化, 仅靠价值观的软约束是不够的, 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制度层面的建设来保证。

按照企业文化三个层面的说法,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 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企业制度文化的规范性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 带有强制性的约束, 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 服务操作流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等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 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 它使员工在复杂多变的服务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服务企业建立和健全制度文化,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标准。有效的服务标准规范了员工的服务行为和操作流程, 能够使服务水平不因个人素质高低而变形走样。

一般企业的服务标准包括: (1) 服务基础标准。主要是服务术语及定义、服务符号、标志, 以及服务信息分类编码, 服务规范与服务提供规范的编制等方面的标准, 服务组织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导则或指南等。 (2) 服务技术标准。主要是服务设施标准, 服务场所安全、卫生标准、服务方法标准以及服务过程中其它有关技术事项的统一规定。 (3) 服务流程规范。主要是服务提供过程的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方面的规范, 又称为服务管理标准。如ISO9004.2就是一项国际服务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 (4) 服务规范。又称服务行为规范, 即各类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标准, 主要是对顾客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价的服务特性方面的统一规定, 也是考核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的直接依据。

服务标准体系是服务组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 应依据不同的服务行业和组织, 形成不同特色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 及服务企业或组织的服务标准体系。它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满足顾客的期望。管理人员应通过营销调研, 了解顾客对各类服务属性的期望, 再根据顾客的期望, 确定各类属性的质量标准。 (2) 具体。管理人员应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 以便服务人员执行。“旅馆电话总机话务员必须尽快接听电话”, 是含糊不清的质量标准。“话务员必须在15秒钟之内接听电话”, 才是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 (3) 员工接受。员工理解并接受管理人员确定的服务质量标准才会执行。管理人员发动员工参与制定质量标准, 不仅可确定更精确的标准, 而且可获得员工的支持。 (4) 强调重点。管理人员确定的质量标准过于繁琐, 反而会使员工无法了解管理人员的主要要求。因此, 管理人员应明确说明哪些标准最重要, 要求服务人员严格执行。 (5) 考核与修改。按服务标准做好服务质量检查、考核工作, 才能促使员工做好服务工作。管理人员应经常考核员工的服务质量, 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地反馈给有关员工, 帮助员工提高服务质量。此外, 管理人员应根据考核结果, 奖励优秀员工, 研究改进措施, 修改质量标准。 (6) 既切实可行又有挑战性。如果管理人员确定的服务质量标准过高, 员工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 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管理人员确定的质量标准过低, 就无法促使员工提高服务质量。既切实可行又有挑战性的质量标准, 方能激励员工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贴近员工践行企业文化

企业家在整个服务文化的打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任何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变革都是在领导者的引领下完成的。有远见的企业家应及时把自己创业时期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用美好的愿景描绘出来, 用精神的力量激发员工为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努力工作。企业愿景和企业家的境界密切相关。高境界的企业家追求的是不朽的企业精神和持久的企业生存, 他们足智远谋, 不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 而是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向着宏远的目标去努力。从一些优秀企业的成长来看, 优秀文化的形成正是得益于企业家在创业时期奠定了企业核心价值观。

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来看, 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诠释者。在企业文化生成的过程中, 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等要素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原生酵素, 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文化。对于初创企业, 领导者的价值观几乎就代表了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在领导企业发展的进程中, 领导者通过树立新的企业理念、确定新的工作标准, 制约和引导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那些深植在领导者脑海中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原则, 会在他们对企业的指导行为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麦当劳、沃尔玛的价值观都是企业创始人倡导的。

不仅如此, 企业领导还要善于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员工。领导者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领导者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企业文化, 他们的领导风格和行使权力的方法无不体现出他们的信念、价值观和理想, 他们的微小举动都会经由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向下传递, 他们制定的政策、表达或抑制的情感、关注或忽略的业绩、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无不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正如日本企业家士光敏夫所说:“下级学习的是上级的背影”, 作为企业“精神领袖”的企业家的所作所为都是员工效仿的榜样。

在风靡全球的麦当劳快餐公司, 其公司创办人雷克洛克不是把企业宗旨“质量超群、服务优良、清洁卫生、货真价实”提出来就算完事, 而是广泛宣传教育, 认真检查落实。雷克洛克说过:“要是我每重述一遍就给我一块砖的话, 我想我已经能用它们在大西洋上架起一座大桥来了。”为了贯彻麦当劳的企业宗旨, 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雷克洛克总是热情洋溢地进行宣传、教育、规划、检查、奖励、处罚, 从不歇气, 从不间断。每到一处他第一个要检查的是厕所是否干净, 就在他逝世前不久, 还在用望远镜观察附近一家麦当劳的服务状况。正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 使麦当劳公司内部树立了一种为人称道的“质量至上”的企业文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 服务企业的各层主管要与内外部顾客沟通, 以了解顾客需求, 不断改善服务。许多优秀服务组织的管理者采用走动式管理风格, 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员工及顾客相处, 亲身体验本公司的服务过程, 同时倾听员工的感受, 并向他们征询改进服务流程和工作环境的意见。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CEO凯勒赫经常在机舱内、飞机跑道上、候机大厅内与员工及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凯勒赫深信, 那些仅仅用容易量化的因素来看待事物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商业的本质和核心, 那就是人。管理者应该以亲切合作的态度对待员工, 而不应持有鄙视或敌对的态度。遇到一线服务人员表现不佳时, 应该善于平和地与他们沟通, 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动辄挥起罚款甚至辞退的大棒。如果营造一种恐怖和压抑的气氛, 员工也许不敢公开对抗, 却在底下窃窃私语, 甚至可能把对管理者的不满和委屈向顾客发泄。这与顾客至上的企业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2

今年,是我港开展“优质服务月”的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优质服务月”的广泛开展和积极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港“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的服务理念得到不断深入和升华,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得到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硬件和软件等各项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大幅改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特别是近几年,我港通过不断加大物质投入,新建和改造服务设施,整治港区道路交通,在不断完善港口客货运服务大厅、服务绿色通道,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我港调度指挥中心和我港客户呼叫中心,极大地提升了我港服务硬件设施档次,在全国沿海港口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奠定了我港的领先地位。二十年来我港“优质服务月”的开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我港在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服务文化建设上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是我们我港以“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为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深化延伸。

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它包括服务标准、服务理念、服务宗旨、服务效果的统一,并以此培育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服务文化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服

务创新为动力的企业文化。对于广大客户来说,服务文化就是以客户为本,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客户,以规范的行为满足客户,以先进的手段方便客户,以高尚的品位感动客户。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港口服务文化建设,既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也是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的竞争过渡到服务的竞争,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也已转变为服务品质的竞争。因此,不管是制造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都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通过加强企业服务文化的建设来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从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对于港口服务型企业而言,我们本身不生产产品,我们的“产品”就是服务本身。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的服务理念不仅体现了一个港口企业以客户满意为出发,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基本理念,更体现了服务水平和能力对于整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服务文化的建设。把服务思维升华为理念,把服务做法升华为制度,把服务要求升华为习惯,以文化提升服务,将文化力转化为竞争力,已成为企业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重中之重。

服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鲜明地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重视并致力于抓好服务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发展和深化细化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港自1990年开展以“让您满意在我港”为主题的优质服务月活动,二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实践步伐充分展示了我港在服务文化建设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魄力,有效的促进了整个我港在服务文化构建上的建设步伐;促进了企业服务精神、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向广大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的转化;提高了员工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员工自身发展要求的职业技能。二十年的实践历程,彰显了我港积极推进服务文化建设,在服务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

今昔对比,二十年来“优质服务月”的实践历程成绩斐然,但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构建服务文化,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和提升,我想对于构建服务文化,还应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深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思想和观念是企业行动的先导。构建港口企业服务文化,首先应深化对服务文化的认识,要在思想和观念上树立起以“服务是生命,满意是追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传统的服务观念更多的关注于满足客户对企业的基本需求,然而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只能说是一个企业能够生存的根本前提。企业若要具有竞争力,并得到可

持续的长足发展,不仅要不断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更要在满足客户这些需求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超值服务,做到超越客户期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因此,在这一服务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加快实现由传统服务理念到现代服务理念的转变,使员工由热情服务、微笑服务延伸到切实站在顾客的角度用心服务、用情服务;使员工由被动的服务切实转变为更好的满足顾客的积极主动的服务,真正实现服务从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变;由“我提供什么服务你就接受什么服务”的单向服务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性化的互动服务;由粗略的服务转变为精细化的品牌化服务;由普遍的大而化之的服务转变为个性化、差别化、情感化的服务;由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向超越客户需求的服务的延伸。

第二、建立起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服务机制。有效和长效的机制是推进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努力围绕构建先进的服务文化,完善相关的宣传、教育、管理、激励、监控、奖励机制,把优秀的服务文化用制度规定下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同时把抽象的服务概念和服务要求变为具体的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因此,企业不仅要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需要由此而建立起的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服务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公司以及各部门的服务制度、对各项服务标准进行规范,才能使员工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公

司的各项服务得以规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服务品质,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三、构建企业服务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服务理念体现了人们对服务内涵的理解、认识以及所形成的观念。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体现着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贯穿企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企业要通过服务文化建设,把服务思维升华为理念,把服务做法升华为制度,把服务要求升华为习惯。通过服务格言的熏陶、服务理念的导入和对共同愿景的追求,逐步构建企业自身的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公司服务文化来加强品质服务在公司上下的辐射力;并通过不断丰富品质服务的内涵,来发挥服务文化对公司所有员工的陶冶力;并通过对公司服务文化的不断的完善,来带动公司服务品质的升级,从而发挥服务文化的推动力,推动公司发展,进而实现构建服务文化的真正目的和愿望。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3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76-01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其中“文化惠民工程”的提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享用发展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河北省及省会石家庄市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河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已达99%以上,城乡居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传输体系,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49个,同时通过“情暖故土 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使500万农民受益,有力地加强了石家庄市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建设和谐石家庄、幸福石家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服务于公共文化体系的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直接面向农村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发挥足够作用。

一是經费不足。在乡镇每年的财政预算当中,由于缺乏政策依据,文化活动经费并没有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或添置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所需经费通常都是靠乡财政统筹列支,财政相对困难的乡镇就只有拉赞助或集资解决,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机制,且经费利用时往往需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做法,程序较为繁琐,降低了经费落实的效率。

二是人才匮乏。在乡镇管人、管事和对口部门管业务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挪用”文化专干现象普遍,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全取决于乡镇的重视与否,现行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专职人员一般为1—3人,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还是兼职,不时被抽调配合乡镇中心工作,面对已建成的馆舍和乡镇辖区内数万名服务对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还有些文化站在乡镇综合改革的时候撤消了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原有专业文化干部部分流散,现在虽兴建了新的乡镇文化站,但编制没有着落,工作人员缺额且部分为兼职,极大地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利用率不高。由于生活习惯和历史的原因,除平原地区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区,农户散居的情况十分普遍。理论上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等,对农村群众提供的服务是由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的,将心比心,谁也不愿意经常跑上几十里路,专程到中心场镇或村活动室去参与活动。因此,许多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虽然建的很漂亮,内部设施器材也很完善,但却是门可罗雀,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乡镇文化站与当地的成人教育合建,学校的作用喧宾夺主,文化站的作用反而不那么明显了;有些乡镇文化站因与其他部门合用,因此可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形同虚设,许多设施器材或是被堆放在储物室里,或是崭新如故,很少被群众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些乡镇文化站则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并不顺畅,导致文化事业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强化文化指标意义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于统筹城乡、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国民教育一样来重视文化工作,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立经费投入机制 实现文化产品有效配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经费支持是实现财政公共职能的重要途径。要明确各级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办者、各级财政是保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的角色定位。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作为经常性项目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可参照科普经费标准,确定人均购书经费列入预算,作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更新经费等。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把财政每年新增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提升它们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捐赠和参与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去,也可以由政府买单,引进专业团队,由村民点菜演出,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

中小企业构建服务文化的研究 篇4

在我国中小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小企业数量明显增多,技术创新进步大,经营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同时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是中小企业也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小而美”的企业不断涌现出来。互联网扁平化与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找到了信息,得到了市场。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大数据的应用,中小企业可以凭借信用保证缓解融资的困境。然而在 “用户体验”至上的今天中小企业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除了良好的产品品质,优质的服务也尤为重要。因此中小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与服务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2构建服务文化的意义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找到市场,利用企业自身优势,由内而外地发展同样重要。构建企业的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文化会为中小企业带来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塑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企业通过对服务文化的构建与塑造,可以统一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服务文化的统一而形成合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 同时企业服务文化作为企业内部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的员工形成有利于企业的价值观念,从而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 例如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刚创立之时就有着全员客服的理念,企业所有的员工都积极地在网络上与消费者和用户互动,通过互动掌握用户的需求,从而指导企业研发设计与生产。

2.2有利于保持企业一致的形象

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服务文化可以将这一理念准确地灌输给员工,使得员工的服务意识有了一定的标准和高度, 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具有一致性。同时通过引导员工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会使其在与顾客的交流中更具有责任心。 例如美国著名的快餐连锁品牌SHAKE SHACK,每间店铺都门庭若市,于是SHAKE SHACK的员工会通过互动的方式与排队的顾客调侃、做游戏,使得排队的时间充满快乐。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SHAKE SHACK温馨快乐的形象加分。

2.3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企业将会在以顾客满意为核心内容的服务文化的指引下,优化内部的管理, 将顾客的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高度,从而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这一服务文化的引领下,中小企业会为顾客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并且不断扩大服务的区域。例如日本生命保险公司自1889年创建以来,一直把 “向顾客奉献长期稳定的安全感”当作企业的服务文化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日本生命保险公司不断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为顾客消除了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也保障了企业的稳健经营[1]。如今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走过了120多年的历史。

3构建服务文化的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秩序逐渐规范,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与普及,信息也愈加透明,因此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曾经依靠低价格、挤渠道分得部分市场份额的中小企业,会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逐渐失去市场,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其根本原因正是文化的缺失与不足,经营思维与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实施符合时代与消费者需求的服务文化的转型。互联网时代去中心的特点同时等同于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存在,因此中小企业只有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文化理念,才有可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3.1确立整体的服务理念

整体的服务理念不只是服务业的服务,而是企业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都要胸有全局,确立的整体服务观念, 即对客户和顾客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国家负责。担当起服务的社会责任,这才是企业应该确立的服务理念的基础认知[2]。这就要求企业所有的员工要充分理解与接受企业的目标与战略,了解企业的服务体系与服务文化和应该承担的职责。服务文化一旦成立,要积极地维护,同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管理手段,积极鼓励和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从而指导企业前进的方向,使得企业的服务文化得以传承。

3.2构建服务文化的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终服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根植于起初的服务文化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因此构建服务文化的制度与标准是中小企业的必要工作。服务文化是一个企业服务理念与服务行为的统一体,构建服务文化制度, 不仅是要求员工践行,还包括确定产品品质的高标准、严格的操作规程、纪律和形象约束等方面。构建了服务文化制度之后,要深入人心,通过培训与日常规范,使服务文化制度既能起到强制约束的作用,同时又能发挥激励的作用。例如美国运通公司在1850年成立之时还只是个从事快递服务的小公司,如今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公司,通过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的近2300个美国运通旅游办事处这一庞大网络,向美国运通卡会员及顾客提供统一标准及一流的服务。在运通公司的服务价值理念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行动协调统一、跨地区团队合作、尊重员工的业绩和发展、注重进取精神和责任心是其核心内容。

3.3加强企业员工的服务文化培养

企业构建了整体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文化的制度之后, 要对企业员工进行长期反复地服务思想、责任与价值观的灌输与沟通。通过不断地强化企业服务文化的培养,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与实践的能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统一企业的整体形象。

3.4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时代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服务文化建设也要不断地调整与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顾客。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 调整员工的知识储备与结构,加强对员工的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商业价值。

4构建企业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明确服务与服务文化的关系。服务是指企业的一种经营活动,一般来说是指企业直接出售或者同产品销售一起提供给消费者的活动。例如2003年淘宝的成立拉开了中国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帷幕,然而对于网络购物的售后环节,包括退换货、售后安装、产品保修等确实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阿里巴巴通过与平台商家和众多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逐步解决了消费者质疑的各种问题,使得用户体验和满意度逐步上升,网络购物如今也成为了中国消费者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企业服务文化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服务价值观、理念和精神及其指导下的服务行为、服务环境的特色与风格。从文化的角度看服务,标志着竞争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服务文化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保持企业一致的形象和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企业在构建服务文化时要注重培养服务文化的传承有渗透性,而不只是停留在表现形式上。

其次,用心服务是构建服务文化的保障。用心服务是指站在顾客的角度构建企业的服务文化,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讲,只有满足了用户需求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因此用心构建的服务文化是与顾客的心灵沟通,维系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最后要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的需求。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的员工,没有阿里巴巴当年的18罗汉就没有今天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因此构建企业的服务文化要符合员工的心智与需求。只有员工认可的文化才有可能正向地向外传达与推广,才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正能量发展。例如中国的餐饮业都向海底捞学习服务文化,而海底捞服务文化的精髓在于让海底捞的员工生活得更有尊严。同样在网络营销中以用户体验卓越而著名的化妆品品牌阿芙精油,其服务文化的奥秘是: 永远以员工为第一位,只有员工满意了,才会把这份满意与感动传承给顾客。

5中小企业构建服务文化的前景

人类的时代经历过无数次的更迭与发展,如今是由大工业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转变。消费者的习惯与行为发生着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由金字塔形的结构逐渐向扁平化转变。然而商业的表现形式发生着变化的同时,商业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只有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才会实现商业价值,才会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可以自由地发挥独特的个性与价值,而究其根源在于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文化基因,才可以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脱颖而出。

摘要:大工业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特征是平等、分享与去中心化,这同时意味着个性化与多元化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在这个时代可以找到信息、人员与资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然而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持一致的凝聚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文化基因,以此作为指导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方向与规范。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5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人开展,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民生档案文化核心内容。通过解读和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民文化权利与档案文化之间的内涵,加强对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建设研究,毋庸置疑对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的界定

公民文化权利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提及和关注始于196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指公民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各种自由和利益的资格或全能,从根本上来说,是公民自由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进行传播、利用和欣赏文化产品并以获得利益的权利。中国政府于正丘娜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于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这一重大决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公民权利国际标准的认定,表明了党和政府不仅注重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而且开始把公民的文化权利列人保护的范畴。根据档案法律相关规定,公民享有利用档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内在体现和要求,是档案文化功能面向民生传播与服务的重要发展路径。民生档案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档案文化融人公民文化权利保障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社会记忆、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重视民生档案的文化资源建设,这与公民文化权利诉求休戚相关,公民对档案文化权利的要求表现在档案不应成为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特权和专利,而应是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记忆。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的民生档案更应该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视角来建构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国家的档案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文化的内在联系

公民文化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文化认同权、文化信息权、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等,更重要的是,公民文化权利既是一项集体的权利、普遍的权利,又是一项个体的权利,它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和社会权利是平等和同等重要的。随着社会和民主宪政的不断进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工作重心,公民文化权利日益受到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成为未来文化事业发展基调,民生档案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审视公民文化权利有利于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满足公民对档案文化的需求;同时,通过认真履行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措施,构建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也推动了档案馆工作积极变革,转变服务角色,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为完善公民文化权利法律体系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换言之,民生档案文化服务的本质就是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档案馆作为社会公民所有的文化事业机构,为民生谋利益,应该切实保障实现民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社会责任为基本价值观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必须在公民文化权利保障护航下,才能赋予广大公民以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创民生档案工作的新局面,民生档案文化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

三、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公民文化权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关系来看,公民文化权利具有四个层面的含义:包括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民生档案文化体系建设也必须在完善的档案法律、法规规范保障前提下,满足公民文化权利的四个方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公民享受民生档案文化服务。

1.构建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资源共建体系。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不但体现在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更体现在主动参与过程中,积极倡导公民参与民生档案文化建设其实是一条双赢之路。一方面,有利于档案部门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档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进而拓展思路,提高档案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型档案不断涌现,这与公民的参与性、创造性分不开的,让公众参与民生档案工作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档案用户正确认识档案的宝贵性,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文化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自由的文化创造空间和机制,引导公众由自发到自觉的保护、传承、创造身边的档案;同时,两者也共同建构了档案文化评价体系与指标,行使公众的监督评价职能,实现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的互动。

2.构建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资源的共享服务体系。享受档案文化是公共档案文化权利的主体。民生档案折射出的.知识、科学、艺术、道德、习惯、法律、权益、政治思想、政治信仰等文化内涵,是社会现象的真实积淀,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决定着档案部门要切实维护好公民享有档案文化的权利,它是公民文化权利普遍性实现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并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档案部门文化服务的水平与现状。因此,档案部门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目的,不断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以不同传播渠道向民生提供档案服务,公平享有文化权利,因地制宜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效整合,合理解决因区域经济实力差距而造成的公众档案文化权利不均衡的问题,创造出更多的与民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密切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以及享受文化成果的条件,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分享文化成果的合法权利。

论企业文化的构建 篇6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构建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物质文化层。由企业产品、企业容貌、企业环境、企业科技状况所构成。第二,制度文化层。包括企业规定制度、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企业民主制度等。第三,精神文化层。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第四,综合文化层。包括企业素质、企业行为、企业形象、社会品牌等。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1.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就是说,由于各个企业发展的历史、所处的地域、所从事的行业及企业本身的条件等不同,企业间的企业文化应具有明显的个性。

2.企业文化具有多层性。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3.企业文化具有继承性。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长期实践的产物,需要一代一代的职工的努力和营造才能趋于完善。

4.企业文化具有兼容性。就是说企业文化是吸收了本民族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对本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文化。

5.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就是说企业文化可以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创造出更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型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大要素:产品技术的研发、企业品牌的形成和企业文化的构建。其中,企业文化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源之一,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企业文化对企业形成整体凝聚力起重要作用。一个企业要长期稳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上上下下的团结拼搏。而企业文化就具有把企业全体职工团结起来的强大力量,广大职工自觉地与企业形成共兴衰共荣辱的密切关系。

3.企业文化可极大的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人际关系,使广大职工人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每个职工都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可得到极大的提升。

4.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因为企业文化塑造着企业形象。当一个企业通过文化构建成功的塑造了企业良好形象时,就会使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步入良性运行状态中。

5.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能把职工的个人的奋斗目标引导、统一到企业总体目标上来。企业文化是一面鲜艳的红旗,它能为职工指明方向,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共同奋斗,从而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四、企业文化构建的途径

1.大力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大力貫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职工,为了职工一切,为了一切职工”,形成尊重职工、理解职工、信赖职工的和谐氛围,是企业所倡导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成为多数职工的共识。因为只有这样,企业职工才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才能激发起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局面便会形成,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实行全员参与。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实施全员参与,就是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人都需要参与进来,毫无例外。当然,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人们应分别扮演好自己独有的角色。作为企业家,企业的管理者和思想领袖,应是企业文化主旨的设计者、倡导者、实施者,应以自己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培育本企业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可以说,企业家的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企业文化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企业的一般管理者,都应以主动的姿态,为企业家出谋划策,同时形成纵横交错的健全的企业文化构建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企业文化理念传递到每个职工,融为职工的共识,化作职工的行动。而作为广大职工,应特别重视自我教育,自觉领会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真正自觉地把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广大职工的共同追求,切实增强广大职工对企业文化的真心认同。总之,实行全员参与对企业文化进行构建,才能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彰显企业自身个性。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彰显企业文化自身个性,就是在企业文化构建中,要强调多种文化的融合,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同时要符合本民族、本企业的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才能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人类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充分发挥和挖掘本企业文化的优势。否则,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就会失去文化的根基。反过来,如果完全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不包容、不开放、不融合,那就不能优势互补。所以,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一定要强调兼容并蓄,彰显个性。

4.倡导竞争、合作、共赢。倡导竞争、合作、共赢,就是在企业文化构建中,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因为只有这样,各个企业才能共同获得应得的利益。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的共享性决定了知识经济社会的竞合性,即企业之间在竞争中合作,又在合作中竞争。

5.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要和谐统一。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要和谐统一,就是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和综合文化层等,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需统盘考虑,形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有机统一体。因为在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中,忽视或弱化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最终构建成一个企业的整体文化体系。当然,在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中,各个具体层面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心是精神文化层,而其中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物质文化层则是极其重要的企业文化载体。从总体内容来看,企业文化可划分为外显性和内隐性两部分。在具体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内外兼顾,最终形成神形兼备的企业文化整体。

6.导入CIS方法。CIS方法最初是由美国IBM公司创立的。它由三个子系统MIS、BIS、和VIS所构成。 这一方法的运用,能较好地把企业文化的各个不同层面统一协调起来。在一个企业具体构建其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在理念识别系统(MIS)方面,经过反复讨论,统一企业方方面面人们的意见,最终明确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宗旨等企业理念。在行为识别系统(BIS)方面,同样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全面综合考虑,认真权衡利弊,制定出一系列的企业行为规范。在视觉识别系统(VIS)方面,也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规定企业标志、标准色、企业名片、办公用品、职工着装(标志服)、胸卡等统一标识。

五、结语

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鉴于企业文化的极其重要性,企业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本文提出了大力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全员参与;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充分彰显企业自身个性;倡导竞争、合作、共赢;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要和谐统一;导入CIS方法等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明武: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对策.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9)

[2]代玲娜:论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2006(8)下旬刊

[3]于善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7)

[4]孔祥华: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7)

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7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是在2005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中后期提出的。2007年6月, 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10年7月,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作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战略部署, 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四大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2年7月, 国务院编制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效能,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全社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这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委也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决策部署, 提出要打造以“双进双建”为主题的群众文化体系。如何抓住新的契机乘势而上, 开创兰州市群众文化建设新局面,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立足文化惠民, 实现共建共享。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 要坚持把以人为本、文化惠民的理念贯穿创建始终, 大力推进文化设施、文艺创作、文化活动, 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文化需求问题, 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切实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也是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方向。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群众文化产品之中,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传播主流思想和价值观, 唱响激情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激励人们凝神聚力建设家园, 努力形成和巩固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人民导向,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了谁、依靠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 必须把握好方向,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必须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两个效益”,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在文化管理上强调创新取向, 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从兰州的实践看, 通过几年的努力, 其已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改革任务, 培育打造了一批文化市场主体, “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文化领域整体的面貌焕然一新。《决定》强调推动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这就要求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统筹好“放”和“管”的关系, 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相协调, 实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在公共服务上强调惠民便民, 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 兰州深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作为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攻方向, 强调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这就要求我们推行“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 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 真正把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总之, 我们要践行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维护人民文化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公共文化建设中, 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 切实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享受到同样的文化权益, 拥有平等的文化发展机会。我们要着重面向人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 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牛连祥.陈泉.浅谈群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J].大舞台, 2011 (06) .

[2]刘珊浅.谈如何发现和培养群众文化人才[J].群文天地, 2011 (14) .

[3]刘春龙.看兴化如何兴文化[J].农村工作通讯, 2011 (15) .

[4]舒婷婷.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素质问题之我见[J].群文天地, 2011 (05) .

[5]葛爱民.浅谈群文活动的多元化[J].群文天地, 2011 (14) .

[6]王雅男.社团群众文化的组织与发展[J].大众文艺, 2011 (15) .

[7]陆锡潭.千方百计搞活群众文化活动[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1 (08) .

浅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篇8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首先,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 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建成后将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代表, 来抵制农村腐朽文化、非先进文化的蔓延。这也就是说除了要发展农村经济,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外, 还要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

其次,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 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庞大基层, 没有农村的和谐, 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实践证明, 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乡村, 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较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乡村, 不论富裕程度如何, 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 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农村文化建设已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再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应当承认,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一个庞大的阶层, 其知识水平还比较低, 生活方式变化还跟不上生产方式的迅速变化, 小农经济思想以及伴随小农经济思想产生的思维方式还比较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本质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滋养, 来锻造农民的价值观, 改善农民的思维习惯, 影响农民的行为方式,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现代化的一代新农民。通过文化来教育引导农民, 已经成为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诸多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是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缓慢。如个别县、乡、村的文化馆、站、室有规划无建设、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有运营无监督。个别地方除合法宗教活动外, 一些反动教会、邪教组织暗中有所发展, 封建迷信活动、地下非法彩票等都有较大市场。农民文化生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单一、枯燥, 适合农民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的较少, 呈现积极意义的少而消极意义的多等等。

造成农民文化生活目前这种窘境的原因众多。其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一些地方对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文化权利”意识淡薄,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其二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新农村建设启动后一系列文化上的支农惠农之举强势推出, 使农村文化发展出现重大转机。不过, 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最突出的因素。其三是文化事业单位活力不强。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还处于试点阶段, 大多数公益文化单位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其四是文化设施还不健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还很不完善, 乡镇文化馆、影剧院、图书室等设施被挪用、占用现象还大量存在。其五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现有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还很欠缺。

三、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1. 强化政府行为, 建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其倡导者必然是政府, 政府一定要建立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出台规划、建立政策支持体系。从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出发, 针对文化基础设施状况、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遗产等情况展开深入的调研, 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制定出相关规划, 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农村文化的政策和法规, 在政治层面上扶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二是要建立财政扶持机制。要调整投入结构, 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体系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支持体系。各级政府要在每年的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 用于农村文化的建设, 要对农村文化建设实行财政倾斜, 保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及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供给;三是要健全指导监管机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 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指导, 并依据有关的法规政策, 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2. 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资源整合, 积极构筑“村庄文化圈”

构筑“村庄文化圈”是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所谓“村庄文化圈”就是通过整合社会各种文化资源, 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文化圈”, 让农民在居住的村庄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文化场所。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 有效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如对社会投资农村文化项目的建设用地可享受优惠政策、对投资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等等,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充分调动办公地点在农村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等一切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将其拥有的职工活动室、内部歌舞厅、内部舞台、内部图书室等定期开放或免费供农民使用, 打破条块分割造成的单位文化资源封闭、利用率不高的状况, 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3. 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品牌

要根据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民俗民风, 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浅议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杨爱民 (烟台市福山区王懿荣纪念馆山东烟台264000)

群众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性部分,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长远的生命力, 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显著标志, 也是提高全民素质, 推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工作要抓住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群众文化的地方特色。

群众文化以其突出的地域特色, 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主动融入其中。要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就应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 把突出的地方特色、健康的民俗习惯与时代需要融合在一起, 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 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强大的综合功能和教化功能。要强化品牌意识, 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打造精品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部门应当认识到, 搞好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是带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良好契机, 积极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这个时期倾斜, 做到提前部署、周密安排。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组织群众按照地方传统举行一些观花灯、赛龙舟、庙会、山会等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喜庆文化活动。使地方特色在在传统节假日得到集中的体现并日趋丰富。满足广大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 使群众文化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为文化的振兴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突出群众文化的和谐特征。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群众文化中的突出特征, 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我们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 必须注意突出“和为贵”“和合迎福”“尊老爱幼”“邻里互

在构筑有特色的新农村形象文化、充分挖掘农村的文化资源上下功夫, 造就风格迥异的新农村文化品牌。当前, 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新农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 把群众基础广泛、民俗风格显著的形式打造成为文化品牌。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重视新农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 在经费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帮助, 选派专业人才对农村队伍进行指导, 提高观赏性和艺术性, 通过宣传和包装, 走市场化运作方式, 打造出新农村文化品牌, 使其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4. 组建高素质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一方面, 文化馆 (站) 要引进或聘请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 举办各种门类的讲座、培训班、学习班, 指导、服务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人才优势, 培育自办文化能力。农村的民间艺人、文体活动积极分子、文化经纪人、业余文化团体等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 必须大力加以培养和引导, 使他们成为当地的文化能人, 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 增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

5. 建立文化共享机制, 逐步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统筹推进城乡文化, 实现城乡文化共繁荣。现阶段主要通过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流动舞台车配送工程、公助”“与人为善”等优良传统理念。通过和谐文化建设, 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培育现代“和谐”思想,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突出文化和谐特征, 就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等优良传统, 以和谐思想为文化内核和价值取向, 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 提倡和实行团结互助、和睦友爱、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要把和谐理念贯穿于现代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之中, 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创造更多更好的体现和谐追求的文化产品, 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是突出群众文化的通俗特征。

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基层群众。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 能更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 从而引起群众心理上的共鸣。长期以来, 人民大众就喜欢通俗的、潮流的群众文化艺术。为此, 各级文化部门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积极创作反映基层群众精神风貌的大众的、通俗的文艺作品, 要注意发展特色民间民俗艺术活动、卫生保健与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自娱自乐型业余文化表演活动等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 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应加强基层文化市场管理, 正确把握文化脉动潮流, 提升广大群众的审美趣味, 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做到通俗而不低俗和庸俗, 从而实现文化创造过程中的求真、向善和审美的目的。

二、群众工作要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确保政府支持到位。

基层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三下乡工程、古籍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城乡的发展更为均衡。但这些项目以直通建制村为途径, 尚未向广大农村完全覆盖。因此, 必须进一步扩大规划范围。其中, 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自然村文化建设, 实行向下延伸, 将保障基本文化权益送达基层组织和基本群众;二是加强乡、镇文化建设, 实行向上提升, 如同中心城区一样, 各自建设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这种上下结合、双向贯通、纵横交织的网络体系, 应列入统筹规划之中。藉此, 逐步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 真正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9

至于政府文化职能,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社会阶段, 我国政府中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关的单位、职能部门与行政机构, 根据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依法对我国的文化领域内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功能。为了清晰理解,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理解:第一, 最为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它是文化职能发挥的主体。第二, 政府文化职能是政府职能在社会文化领域内的特殊体现和延伸。第三, 政府文化职能具有自身的特征, 表现为政治性、管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的完善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关系也明显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下, 管制型政府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法治体系下, 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管理理念上, 由偏重社会教化转变为开展公民教育

我们知道,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它的作用极多。在现有的法治社会, 我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 功能也是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也是宣传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以前, 我国政府常常把文化职能部门看作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感化的主要手段, 而忽视了其文艺功能和审美功能, 使得文化部门与人民群众严重脱节, 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我国的先进文化发展的脚步。在现有的体制下, 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相当完善了, 文化市场也走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所以, 政府也应该转变思想和工作思路, 面对新形势, 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 由偏重教化转向“文”、“教”并重, 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发挥文化的应有的功能, 以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

许多地方的政府文化职能部门为了获得短期利益, 不惜放弃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 让一些低级庸俗文化商品和服务招摇过市, 这不仅背离了文化产业的正确方向, 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且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因此, 面对如此的不利形势, 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找准文化发展的方向。政府应该坚持人本文化, 做到“以人为本”, 保证文化的清洁和积极作用, 禁止为了一己私利而无原则无视国家法度的去受制于人, 把糟粕文化引向社会, 为其提供温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我国国情, 发挥我国文化发展优势, 有效利用法律法规来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二、改变管理方式, 实现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的有效组合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政府在行政管理上, 要加强和改善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对国有文化单位, 在人事管理上逐步实行考核聘用, 合同管理;在分配机制上逐步实行岗位工资, 业绩工资;在领导体制上逐步实行公开招聘, 目标管理;在财政拨款上逐步由人头预算改为项目预算, 改变国家对这部分投入的性质。对社会文化的管理, 主要是市场监管、经营引导、法律管理、宏观调控。政府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 文化的发展, 不仅要依靠于政府, 还要依赖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 重视发展和培育社会文化中介组织等。第一, 要注重社会文化行业的发展, 首当其冲的是健全文化行业协会的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 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社会中介结构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加快发展文化经纪人队伍, 提高人员素质, 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三、管理模式上, 由单一管理型转变为立体服务型

在我国现有的法治条件下, 随着服务型政府构建条件下, 政府文化职能的调整, 各级文化管理部门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文化。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协调和统筹作用, 协同有关部门, 深入实际, 研究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整个社会当前的群体心理, 研究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发展有利的条件和不利因素, 研究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 引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群众的文化消费。

在服务型政府构建和市场竞争条件下, “服务行政”应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 这就要求政府有单纯的社会管理和管制转向服务, 及时的调整角色的转变。至于政府服务, 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有制度层面的、法律层面的、社会秩序方面的, 也有信息提供, 市场维护方面的, 当然也有信贷优惠、行业发展咨询等直接形式。

四、加强政府文化职能法制建设

鉴于我国法律的不完备, 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 按照社会现实的需要, 把相应的文化立法提上日程中来。我们知道, 在我国每年的文化案件很多, 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做到因地制宜, 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文化的发展能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早日使文化产业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各级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首先必须执法如山, 决不允许出现滥用职权或徇私枉法的现象。对违法乱纪的现象, 我们坚决依法行事, 无论什么人, 只要触犯了法律, 就必须给以严惩, 绝不姑息, 绝不徇私枉法。

五、结语

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尤其是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下, 文化职能的转变更为重要与迫切。本文努力透彻地理解政府文化职能的涵义, 深入细致地分析我国政府文化职能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了解当前政府文化职能存在的弊端, 从而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新形势下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对策。

但是, 政府的文化职能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以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 单纯地就从法律的视角, 政府的文化职能谈文化职能是不够的, 它需要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协调机制使政府文化职能得到转变。

当然, 单纯地从行政管理学的视角分析政府文化职能的转变也是不够的, 它需要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所以, 希望后来的研究者能向理论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吸收多学科的理论营养, 细致深入的研究此课题, 早日实现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 构建成服务型的政府, 提高我国的政府办事效率和水平, 以促进我国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政府文化职能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传统体制上, 政府文化职能存在一些弊端, 如管理理念落后僵化, 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管理方式单一等。所以,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 构建服务型政府, 其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转变政府文化职能, 本文就着重分析了我国政府文化职能转变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法治,服务型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措施

参考文献

[1]姜娇睿.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9) .

[2]介明菊.论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J].管理学刊, 2010 (3) .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10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从地方政府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来看, 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远低于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多数县区只能采取“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改革”的措施来维持全县的运转和社会稳定, 这也就使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严重的动力不足问题。

(二)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不足, 对“文化软实力”的意识不到位, 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实度不够, 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多数县区政府没有为当地人民提供条件良好的文化服务条件, 绝大多数图书馆、文化站、文化馆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陈旧落后, 图书更新速度慢,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公民对文化需求的积极性。

(三) 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需求脱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当今社会转型的加快, 人民对公共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来单一的“求乐”转变为更高层次的“求知、求富、求乐”。人民的思想意识、思维形态以及行为动机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需求方面也表现得尤为充分, “需求”发生了变化, 而“供给产品”与“供给模式”却长期不变, 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需求严重脱节, 这就很难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兴趣,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求知欲。

(四)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

农村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得许多综合能力强、业务熟悉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发展。相关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干部的理论素养偏低, 加上农村工作待遇较差、晋升几率偏低, 使得许多职工和干部早已失去了工作积极性。这一系列因素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 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五) 农村公共文化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及创新

农村需要一套严格、完整、与时俱进的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 用体制对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门、服务部门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调控。农村公共文化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如:部分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门的干部被乡镇随意抽调, 协助其它部门搞农村中心工作, 这就导致了这些干部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去;部分文化站因为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形同虚设;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农村其它职能部门协调不佳等。

二、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 提出有效对策

(一) 构建及完善符合当地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

大部分农村文化输出模式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单向输出模式, 而这种输出模式具有很大的缺陷——没有了解当地公民公共文化的需求。这也就导致了政府以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服务部门输出了大量当地公民并不需要的“垃圾文化”, 打击了公民的文化积极性。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服务部门要构建及完善一套完整的、自上而下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当地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 通过这套机制让广大农村公民有足够的发言权, 及时了解广大农村公民的文化需求。

(二) 构建及完善符合当地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供给及保障机制

前文谈到了由于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投入度不够、管理体制陈旧等原因造成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需求脱节等问题。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同样需要构建及完善一套符合当地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供给及保障机制, 通过这套机制能够满足农村公民公共文化需求, 保障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

这套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符合当地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人力投入机制、物力投入机制以及财力投入机制, 以确保公共财政在农村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二、农村公共文化非政府组织、文化企业的建立机制, 以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延续。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的优化机制, 以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能够与时俱进, 跟上社会的发展趋势, 满足广大农村公民的需要。四、符合当地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政策和法规, 为农村公民提供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有力保障。

(三) 构建及完善农村公共文化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是否起到了可观的作用, 同样需要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通过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来考察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质量、效率, 以及广大农村公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的满意程度。在考察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能够继续完善和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四) 拓宽途径, 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涉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科学性。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实现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的不断优化, 以吸引人才。二、改革及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选出综合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三、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培训机制, 以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 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机制和建设机制应当同农村公民的实际文化需要联系起来, 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创造出贴近农村、符合农村公民需要、激发农村公民兴趣的文化产品, 让农村公民更好地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当中, 实现供给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满足农村公民公共文化需求, 保障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本文将围绕这一基本内涵, 从保障机制、表达机制、供给机制、评估机制等方面分析构建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符合广大农村公民需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萍, 何静.湖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 2013年第9期.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11

从源头上关注婴幼儿阅读,如何在全社会构建一个能够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们一直的呼声。本文通过回顾欧美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做法,结合婴幼儿语言学习中的全语言理论,探讨了我国婴幼儿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关键词

婴幼儿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 全语言 阅读习惯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政府推进转型的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框架。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阐明体系的内涵,对于完善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发展、更好地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在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任务,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与繁荣、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初的理论来源是“新公共管理”,我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是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婴幼儿早期阅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能力是个体的一项基本学习能力。一个好的阅读者,通过阅读不仅能获取大量的间接知识经验,而且能够促进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索耶(2000)和赫克(1993)阐释出幼儿书籍有下列目的和意义:给孩子完全的娱乐,帮助孩子发展想象力,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意义,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生活有关的经验,帮助孩子加深对世界的发现。即儿童早期阅读应该不单单指向知识本身,而要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所有方面,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建立起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坐标。这也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辅助婴幼儿阅读的推广。

通过对苏州婴幼儿早期阅读现状的调研,看到其在完善婴幼儿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文化体制的障碍和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迫切需要相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的非赢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其目的是保障群众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由组织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监管评估体系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92年,英国公益组织图书信托基金会、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及伯明翰的卫生机构和图书馆共同推出的Bookstart运动,系全世界第一个免费婴幼儿赠书运动。顾名思义,Bookstart具有book及start两种意思,提倡幼儿及早阅读、接触书本,赠书方式系利用儿童保健员(Health Visitor)前往有7至9个月大婴儿的家庭进行健康检查时,顺手将免费阅读礼袋亲自送给家长,礼袋中包括免费图书(两本适龄优质图画书)、《宝宝爱看书》(Babies Love Books)导读手册、一份延伸阅读推荐书单、再加上当地阅读资源说明倡导品与图书馆借书证申请表格,藉此鼓励家长踊跃协助孩子跨出阅读的第一步,除了善加利用收到的两本免费入门图画书之外,同时也能积极运用邻近小区的阅读资源,建立与图书馆头一次接触的美好经验,为培养终身阅读习惯提早做好准备。在这项运动中,公益组织、教育机构、卫生机构、图书馆、社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英国为例,在之后所做的追踪调查发现,第一批获得赠书的三百个家庭,无论是全家人对图书的兴趣、亲子共读的频率、父母买书给小孩当礼物或全家一起上图书馆的次数都增加了。而这批从小接触图书的幼儿上小学后,他们在基本学力测验的成绩也优于其他小孩,不但语文成绩好,运算能力也较佳(其中以阅读、语文、数学、科学等各领域表现最明显)。我国台湾省台北市立图书馆与信谊基金会于1995年9月1日起正式推出代表台湾特色的“Book start 阅读起步走”运动,以6~18个月的台北市婴幼儿家长为对象,赠送阅读礼袋及报名参加婴幼儿父母学习讲座,让婴幼儿父母能够从课程中了解婴幼儿的学习历程,学习善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提供孩子不同阶段最适切的阅读和学习引导,进而从小培养婴幼儿的阅读习惯,而图书馆也将成为培养亲子共读最直接、有效的场所。此运动现在已推行至全英国以及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如日本是2001年开始推行,韩国为2003年,泰国为2004年。苏州图书馆开展悦读宝贝活动,效仿这样的做法,已经连续两年共发放2000个阅读大礼包,并从今年起配合家长阅读讲座,注重亲子阅读方法的指导。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拟定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有:

一、提供公共文化基地

首先是要满足婴幼儿及家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一是依托原有的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继续发挥其公共文化功能,提供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包括图书漂流、文化活动、讲座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由各类文化设施,比如提供艺术辅导、活动策划、普及各类文化服务,满足其文化需求。二是拓展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各个社区分馆等文化基地的公共服务功能。

二、策划公共文化活动

由政府、文化单位根据婴幼儿及家长创造条件满足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需求,担负起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职责。通过策划、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确定活动主题,提出实施方案,编制经费预算,建立组织机构,寻找活动实施主体,提出要求并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

三、扶持志愿者团体

对志愿者组织进行扶持,鼓励学有专长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团队,扩大文化社群的辐射力。对于那些对城市文化起到重大影响的团体,可以进行长期资助,使其在整个城市文化发挥着稳定的作用;应通过后期的不断培训,激发志愿者团体的活力,提高团体的水平和创新力,

四、推动学术研究。加强0-6婴幼儿早期阅读相关文化艺术、学术上的创作与研究,利用高校相关专业资源和当地文联,推出更多的种类丰富的作品和高水准的理论争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任务。

五、发布文化信息和推动文化教育

通过互联网、平面媒体、电台电视台、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婴幼儿早期阅读相关信息,保证文化信息传递的及时与丰富,便于公众了解最新动态、参与文化活动。尤其要通过社区的力量,及时地保证信息的通畅及时。

通过对国内外婴幼儿阅读政策、经费投入和重视程度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这方面阅读工作存在起步较晚、缺少政策支持、社会阅读氛围欠佳、用于开展早期阅读的公共资源有限、儿童阅读的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苏州应带头推广阅读活动,大力发展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给予正确的理念指导和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利用社区资源,给予家庭福利政策支持,倡导在家庭推广早期阅读;重视与阅读相关的学术研究。

国内对于构建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很系统的研究,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对于早期阅读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到底该如何操作的论述更是少之又少。

通过对图书馆、博物馆及社区早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志愿者跟踪辅导情况研究,再结合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文献,查阅相关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主要做法资料,提出创建婴幼儿早期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能,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相结合,提出在建设婴幼儿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对策思路。

参考文献

[1]尹静.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黄明超.儿童文学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服务型企业的文化构建 篇12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策略,南安

文化部蔡武部长在2011年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十二五”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任务, 也是文化部的首要工作任务。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四大任务之一,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1。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

2010年12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 创建标准》, 对我国东、中、西部提出了不同的建设目标及要求。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站) 、影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落实图书馆、文化馆 (站) 等设施免费开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及文化艺术、文体活动等的辅导培训服务。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建设。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和政策及公众参与制度, 城乡文化援助机制。四是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建设3。

二、南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南安市是全国第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单位, 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资源。2011年, 南安市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三个月的全面调研。调查组深入全市26个乡镇 (街道) 213个村户, 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座谈交流等形式, 收集大量文字资料及照片, 并形成调研报告。为不断推进农村文化的建设, 让公共文化惠及全民提供决策依据。

(一) 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南安市现有“国家一级”图以通过吸引志愿者的形式, 帮助村级文化建设。

4.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

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 有利于村级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

第一, 积极了解最新的关于农业、农村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结合实际农村工作, 针对性地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教育普及, 以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第二,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适合的技能培训课程。技能培训要注重当今市场需求及现实生产技术需求, 跨行业、分种类进行针对性培训, 从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第三, 运用多种培训方式, 帮助农民群众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吸收。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示范基地培训和专家课堂等形式加强培训质量与效果。除了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知识、技术, 还要善于通过广播电视、现代远程教育网等方式培训农民。

书馆2家、“国家二级”文化馆1家, 纪念馆6家及美术馆1家, 黄仲咸文化艺术中心 (南音艺术宫) 及郑成功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已竣工;26个乡镇 (街道) 的综合文化站, 达标15个, 未达标2个、无独立站址9个, 总面积达13216㎡;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文化低保”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建设了400多座宣传栏、55座公益电影放映点、30座戏台, 384个建制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初步完成文化信息资源的“村村通”和共建共享建设, 已覆盖全市416个行政村 (社区) , 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有32个社区活动中心, 健身点436个, 晨晚练点309个, 体育场地面积达126041平方米, 平均每月健身次数25次/月、平均月活动人次达11563人。

(二)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力。

南安市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现免费开放;举办了文化一条街、民俗文化踩街、各类歌唱比赛、民营剧团展演、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等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每年不下40场次;康美镇“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已覆盖全市416个村 (社区) , 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 完善健全了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及农家书屋“大馆带小屋”的延伸服务, 有效解决农村群众看电影、看书难等问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非遗进校园 (社区) ”等活动, 与计生、司法、交警等部门合作, 开展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等活动。

(三) 财政投入、队伍建设有保障。

近年来, 南安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呈增长趋势, 2007年投入683万元, 2008年投入758万元, 2009年投入874万元, 2010年投入897万元, 2011年投入959万元, 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每年按时发放村级文化协管员补贴50万, 解决了全市416名村级文化协管员的后顾之忧。文化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55人, 其中市文化馆编制14人承担全市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创作、培训等工作, 任务较为繁重;各乡镇 (街道) 文化站有专职人员61名, 达到每镇2-3人的文化专职编制的配置要求;村及社区都配置了一名文化协管员。

(四) 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文艺演出的市场需求渐旺, 演出设施、演出团队的承载能力不足;二是农家书屋数量庞大, “建、管、用”特别是“用”三足不齐;三是广播影视设施设备不断投入, 服务保障能力、质量尚有差距;四是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场地存在结构、功能偏科现象;五是基层队伍存在占用编制或在职不在岗的现象, 民间文化艺人、能人的传承出现空缺, 存

总之,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项意义重大且艰巨的任务。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文化建设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确保经费投入, 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特色, 调到主观能动性, 抓住机遇;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

注释:

[1]文龙彪.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0 (48) :32-33.

[2]李牡丹, 周批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与体制改革思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

[3]曹志来.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95) .

[4]胡学.精心打造“三项工程”强势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J].新长江, 2010, (7) :56-57.

在失传的危险;六是镇、村两级财政压力较大;七是偏远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较为陈旧落后, 设施布局结构待调整等。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从南安市调研情况来看,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发展主流突出。针对存在问题, 各级政府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统筹发展的全局, 坚持以提供公益性的基本文化服务为主要任务, 以提供适应农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发展目标, 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实施导向, 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工作重点的发展原则,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探索更为长效的实现策略5。

(一) 构建职责明确、层级分明的统筹管理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这里, 明确政府职责是主导公共文化服务, 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付费者和监管者, 但不是直接提供者;政府主导目的是使社会公众获得适应需求的公共服务。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 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设置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指标体系, 同时要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 明确市、县、镇、村一级一级的责任, 从不同层面抓好文化建设。二要加强部门协调统筹资源, 做到合理利用资源、共享资源。要积极协调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等, 将其所拥有的影剧院、图书馆、文体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 做到资源共享, 解决居民参加文化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三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调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转移支付力度, 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搞好农村阅报栏、宣传栏、广播站等阵地建设, 加快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 缩小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差距;向偏远山区等落后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倾斜, 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二) 构建长效管理、高效协调的运行体系。

应逐步建立完善投资预算的拨付机制、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的监督考核问责机制, 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长效、高效协调的运行体系。

首先, 完善投资预算的拨付机制, 提高供给效率。一是提高预算总量, 向重点领域倾斜。通过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预算, 尽快弥补历史欠账, 实现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倾斜, 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向保障服务、管理维护经费倾斜。二是明确预算依据, 制定投资标准。按照政府层级, 区分发达和贫困地区、平原和山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按照资金使用类别, 制定有针对性的预算投资标准。三是要统筹部门预算, 统一资金投放。成立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提高公共财政预算协同能力和准确性;制定预算统筹的操作流程, 完善相应的跟踪监督和评价机制;统一协办资金拨付渠道, 调整各级支出责任, 优化资金拨付流程, 规范资金审批和划拨的监管制度[4]。

其次, 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营机制。尝试多种运营模式。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 鼓励政府采购和外包服务, 调动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在行政村建立村民自治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针对农村市场服务需求, 调整制定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低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并对社会公开, 将服务标准与奖惩制度挂钩, 使服务标准成为促进服务质量提高的有力工具[4]。

第三, 健全各级政府的监督考核问责机制。重新划分各职能部门的权责, 改变目前“管办不分”的现状, 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职能集中到专业部门, 实行集中垂直管理;建立健全资金公示制度及全程审计监察制度, 从预算制定到运营开支公示, 要清楚显示公共资源的实际投入及效果, 以便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接受公众监督;要赋予公众参与运营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要进一步改善公众对政府的问责, 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双向反馈机制, 建立互为监督制度, 在政府内部的上下级之间, 政府和各类设施运营者之间, 签订绩效管理责任状, 通过订立责任状强化政府对运营机构的问责

(三) 构建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的内容体系。

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一要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要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 发挥新闻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做大做强示范性、导向性文化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活动, 让群众更多地关心、参与、享受文化;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创作, 多创作出版符合“三贴近”、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从事文化艺术服务, 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同时, 做好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二是面向市场办活动。本着“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原则, 面向市场办文化, 面向社会办文化, 引入竞争机制, 推动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要进一步整合利用社会化文化设施资源, 建立面向市场的城乡文艺演出调演机制, 盘活演出资源;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 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视野,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以人为本, 进一步加强管理,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质量, 使群众能更方便快捷地享受各种文化服务。要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 分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从制度层面抓好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同时, 要简化服务流程, 延长服务时间, 努力为不同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文化部蔡开部长在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的讲话[Z].2010-10-18

[2]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 创建标准[Z].2010-12-18

[3]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第12期.2007

[4]降巩民.北京市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与措施[J].前线第8期。2009

上一篇:企业职业道德分析下一篇:泌尿性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