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服务的感想(共8篇)
文化艺术服务的感想 篇1
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实施中的困难
纵观“优质护理服务”的文章,感想就是:效果是好的,进行下去是难的;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未知的。个中原因有很多,现在我来说一下我之所见。
要分清护士和护理员的区别。护士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有专业的技术职称,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大约要学习25门左右的课程,如:解剖学、生物生理学、卫生学、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护理教育、护理美学、社区护理、保健学、心理学、基础护理学,掌握50项基础的护理操作,英语及计算机考试要参加国家级的考试,取得护士职业证书后方可上岗。护理事业是一项集专业技能与服务业于一身的行业,相对于空中小姐来说,护士比空中小姐们接触的人员更为复杂,需面对的情况也更为棘手。相对于技术工人来说,护士技术操作的风险更高、责任更大、甚至还要担负法律责任。空中小姐和技术工人可以有失误,遭遇投诉、出残次品。护士的工作内容关乎病人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护士失误,往往就是一条人命没有了。
现在的“优质护理”应该提倡的是基础护理,而不是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晨晚间的床单位的清洁及整理,病房的消毒,压疮的预防及护理等。而如:喂水喂饭、穿衣、洗头洗脚、大小便、床上的翻身拍背、接送病人检查等属于生活护理的范围,是护理员的工作范畴。只有病情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方可上升为基础护理。就拿吃饭来说,单纯的喂饭属于生活护理,是护理员的工作范畴,但病人无法经口进食,这时就需要下胃管后鼻饲,鼻饲就是基础护理,下胃管、鼻饲等操作是护士的工作范畴。而吃什么样的饭、怎样吃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什么时间吃合适等也应该由专业的护士或营养师来指导。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人员编制,护理岗位要求24小时有人在岗,按照现在的护患比0.5:1算,如果一个病区30张床位,那么将要配备15名护士,15名护士中护士长1位(行政管理),办公室1位(处理医嘱),治疗室1名(取药配液),这3位护士是上大班的,8小时/天工作制,176小时/月,周六、日正常休息。护理工作要求24小时不可间断,那么,剩下的12名护士,分为3组,4人/组,排班为【通休夜下】(通班12小时 夜班12小时),三班护士一个月的工作时间为180小时/月。这样排班后每个护士在上班时间要负责10个 病人的晨晚间护理、鼻饲、采血、测指尖毛糖、输液输血、换液、吸氧、吸痰、核对、发药、手术前的备皮、生命体征的测量、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各种仪器的观察并记录、2小时一次的翻身拍背、突发的抢救及急诊外伤病人的入院护理,再加上不定时的临时医嘱的执行,病人的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在这12小时中护士的如厕、吃饭、喝水都很难解决了,她再没有时间去给这10个病人喂饭喂水、端屎倒尿了。再有【通休夜下】只是理论上的排班方式,这种排班方式下,连续工作的时间较长,极易出现差错事故;国家每年规定的带薪休假、法定假日时如何管理病人,如何排班;有的科室比较特殊,往往急诊病人较多,在抢救急诊病人时她的病人由谁负责;加床病人如何管理(各医院应该都有加床病人吧),都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问题。
在现有的水平下要解决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问题,可以增加护理员的人数,提高服务质量,减轻家属负担。但首先还是要增加护理费用。现在是经济社会,输出劳力就应该有相应的回报。现有的护理服务价格无法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各医院不愿意招收护士的原因,每年护理服务总收入只占医院总收入的0.5%。用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所有投入均由医院自己“倒贴”,护理服务价格低廉已成为制约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广的瓶颈。政府投入没有到位,医院还需要自己养活自己、解决职工生存问题,时间长了,很难坚持。经过成本核算,目前公立医院护理收费标准还不到成本的1/10。以一级护理
为例,目前收费标准是每人每天8元,成本核算为96元。也就是说一位需要卧床1个月的病人,1个月需交纳的护理费是240元,而实际上1个月的护理成本是2880元。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一般采取的作法就是:
1、缩减护士队伍
2、减少正式护士,改招合同制护士(合同制护士福利待遇低,人头税也比正式护士交纳的少,但工作内容与正式护士是完全一样的),这就造成了护士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且不规律,劳动报酬少的现状,护士工作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大量流失。
一方面是护理人员的流失,一方面是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要求大量优质的护理人员,护理事业面临尴尬局面。政府在提出一项活动时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比如此项工程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及投入。开展活动后,护士应该担负起哪些责任与义务,又有一些什么保障。每个护士应该管理多少张病床为宜,关于排班有什么具体的要求(病人24小时住院,护士上班时间可只有8小时/天)怀孕的、喂奶的护士还需不需要管理病床。这套“优质护理服务”出发点是好的,“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患者满意”大家都满意了,护士不满意,因为,没有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应该在计算护士完成每项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后,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工作职责或相关文件,以免出现医疗纠纷,出现护患矛盾。
我在前几天看过一篇报道:一名家属要求一名护士给患者洗内裤,因为她是这名患者的责任护士,护士很为难,家属不满意,医院展开讨论,众说纷纭。其实,没什么好讨论的,分析原因:工作职责不明确,如果工作职责上明确规定住院期间患者的内衣裤由责任护士清洗,那么护士就应该洗;如没有相关规定,那么,请您自行清洗或送洗。很简单吧,但前提是要求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医院住院的基本都是一些病情比较复杂的老人、妇女儿童、危重及重症病人,人员复杂、素质不
一、性格各异,更应该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不单单是喊一些口号、订一些措施就要求执行的。
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就要让护理人员参与其中,现在各大医院主管护理的院长没有几个是从护士队伍中走出去的。既然是主管护理工作的院长最起码的要求就是熟悉护理工作,让几个外行来对护理工作进行改革,恐怕很难到位。邓颖超同志生前就很关心护理工作,因为她参与过护理工作,了解护理工作,只有参与了、了解了、才有资格来评论。护龄津贴就体现了国家对护士工作的关怀。1985年,在工资改革同时,实行护士工龄津贴。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发给护士工龄津贴:从事护理工作满5年不满10年的,每月3元;满10年不满15年的,每月5元;满15年不满20年的,每月7元;满20年的,每月10元。26年过去了,护士工龄津贴一直在如数发放。
现在管理者们应该想的是怎样减少医患、护患矛盾,怎样去分流病人,怎样才能减少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怎样让越来越多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悉心的照顾、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医院就像一个家庭,医生是爸爸,护士是妈妈,病人是孩子。爸爸在外打拼、工作,妈妈要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全面负责,守护家庭的安全,爸爸、妈妈共同维持家庭的运转。我们应该依靠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医院工作的辛苦、而不是断章取义,人分三六九等,医院也是,往往在一些小医院发生的差错事故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如实的、全面的了解情况后再做相关报道,减少老百姓对医护人员的偏见。
其实,本来很多病根本就无需住院,偏偏医保就你不住院我不给你报销,逼得很多患者不得不住院,浪费医疗资源。尤其是一些内科的用药,往往10天半个月1疗程,一输液就是2、3个疗程,病人占着床位不出院,真正要住院治疗的病人进不来。个人觉得应该增加
门诊治疗费用的报销额度,增加观察病房的床位,比如一些单纯的皮肤裂伤、钝挫伤、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性疾病、单病种类的手术等都可以在门诊诊治报销,减轻国家和百姓的负担。
文化艺术服务的感想 篇2
外界环境在变化, 艺术教育的内部理念也在变化。虽然核心的原则, 包括一些基础的教育方式变化不是很大, 但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变得比过去更为复杂, 更为多元化, 这也对教学机构和教学者提出了更多, 更高的要求, 以适应当下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尤其是在信息量大并且信息更加易于获取的今天, 如何吸取和过滤信息为我所用, 如何把握时代, 适应变化, 如何传承与解读历史与经典的作品, 如何对不断发展的艺术与美学的观念和潮流, 这都是在今天的艺术教学中面临的很多的新问题。从80年代中国高校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到逐步逐年的扩招带来的新的变化, 从教学环境设施投入不足, 观念陈旧, 到现在纷纷各地兴起的“大学城”, 以及海归教师的队伍的不断扩大, 不断带来新鲜的观念, 从单纯的单一的治学观念及物质贫乏时代, 到现在整个社会财富不断增加, 信息快速流动, 学生在教育里的位置也在不断的变化着。教育面向市场化的现状, 对教与学双方都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
但是, 不管外界社会情况如何改变, 培养合格的艺术类人才, 作为艺术类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不变的。在这一目标的原则上,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教学的方式也是必需的。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艺术类院校教学中, 尤其是专业的美术学院教学中, 其方式与氛围, 其实与传统手工业行业的师傅带徒弟一样, 在经验和技术的传授上, 颇为相似。当时每一年招生名额也很少, 往往一个系或一届的学生也不过十几个人, 有的甚至只有几个人, 这种数量的招生量是和当时时代环境与相关政策所造就的, 当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口耳相传, 身体力行的手把手教学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当时整个社会生产的发达程度, 各种相关物质材料的贫乏, 包括相关专业的信息流动的缺少, 让教师的作用显得到十分突出。教师往往要以自己的实践, 自己的创作, 自己的所有的经验以及在这个行业里的资源来投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包括进入20世纪90年代, 情况不断发生变化, 但大概也是如此。当时一本好书, 一个新的风潮, 都是由教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感受, 然后再传递给学生的, 这种信息量相对不大的情况下, 教学质量反而很高, 因为在有限的资源里, 教与学的双方都专注于此。笔者还记得在大学时上课, 教师对艺术的创作的热爱, 直接影响了我们作为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与态度。甚至一些细节, 比如对材料的认知, 都会由教师在课堂上的范例绘画, 而得以更深入的了解。有的时候, 这种耳濡目染更多的是通过很多细节的呈现与观察得来, 而并不是一定需要教授者明确的提出来什么要求。更多时候, 是结合了学生自己的实践与想象, 在动手中去探索, 并且完成教学的过程, 以达到目的。毕竟在艺术教学上, 教与学都是同等重要, 教与学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个人, 是有着不同性情, 不同经历, 不同认识的个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唤起, 往往是教学上最为重要的环节。而现在, 一个系一个导师相对应教学上的学生的数量, 动不动也会有二三十人, 甚至会更多。当然, 这也是时代的趋势。
至于具体如何教学, 如何实施教学环节, 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都必须建立在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热情, 实践热情, 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反观进入新千年以后的艺术高校教学, 由于扩招由于教学产业的市场化, 往往出现一门课一个教师面对三五十人的一个班的情况。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 贫富差距加大等等社会现实, 也不断在影响着现阶段的高校艺术类教学。现阶段艺术类教学所遇到的情况, 也是前所未有的复杂, 其中对艺术热爱者有之, 听从家庭安排者有之, 混个文凭, 宽进宽出者有之, 不知所措, 一无所知者有之, 也有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已开始创业, 工具化学习, 功利性型人格, 导致学习实践与认识的不全面。
这些种种情况, 就是我们如今艺术教育教学, 所面临的现实。同时, 由于网络在新千年后的普及, 在资讯全面快捷的同时, 也让教与学面临如何对海量信息加以选择的困境。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首先体现在过份重视学科成绩, 争取奖学金等等教学设置的孜孜追求上, 本来这些教学设置的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完成学业, 独立思考与实践, 以达到培养相关专业人材的目的。但由于唯利主义至上的风气传至高校, 作假者有之, 唯脚踏实地, 热爱本专业者少。这一切, 都是以往教学中有所出现的现实的弊端, 但是又是我们面临的, 逐年来越来越明显的现实。虽然也是正常的现象, 但毕竟, 艺术类高校还是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所以着眼未来,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改正一些学习的风气, 笔者认为, 还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学校学术交流已经很多的今天, 在不同的标准都在得到尊重的当下, 在不同价格观都在可以受到认同的现实中, 重拾对学习与学术的热情与认真, 而不是仅仅把学业, 把学习作用一种工具, 把文凭作为进入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 这样可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道路上走的更远。
因为艺术类教学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律与特点, 尤其是在传统认为的“国油版雕”等纯艺术课程中, 除了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 相应的动手能力, 独立的判断与反思自己的能力外, 对文史哲领域的自发性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意味着所谓的学习, 绝不是仅限于在课堂上的时间, 也绝不仅限于校园, 而是与自身的特点, 自己的兴趣, 不断的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与学校提供的除了规定的课程安排以外, 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场域”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来说, 这种教学与学习, 教师虽然重要, 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 教学条件固然重要,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相互比拼, 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课程中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 而总结的最好方式, 就是最终实践在自己独立的创作上。以展览, 以项目的形式促使学生不断的强化创作, 以带动所学习的基础知识, 并以此为起点, 触摸周边的相关知识和行业为我所用。如果仅仅是以一综合类大学的课程安排, 获取学分, 成绩。而不是自己正在投入本行业, 相信其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所以在艺术类教学中应因材施教, 展开讨论, 尊重个体, 激发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没有这一环节, 再好的教学条件, 课程设置, 都会流于形式化而走向空谈。
对艺术在当下的一些感想 篇3
对艺术在当下的认识
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开始,就像是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关系一样,艺术由何种面貌呈现出来是由需求来决定的,史前岩洞壁画的图腾是人类需要神赐予力量的需求;罗马时期的艺术满足了教会的需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满足了一少部分“富有人民”的需求;印象派画家的艺术品迎合了艺术收藏家的需求,难道当代艺术的兴起是为了满足市场炒作者的需求吗?当我们衣足饭饱后,追问存在为何物、“美”为何物的时候,也促使艺术市场真实的需求急速增长,艺术作品的价格的起浮是因市场经济下的供需关系产生的,经济泡沫下的虚假需求将会对艺术品的价格产生虚高,但是不管需求如何增长、价格是否高低,实际上艺术品本身的精神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会改变的。
自古以来,西方艺术品的评判标准都是通过公众或艺术资助人的直觉和审美欣赏标准来建立的,而艺术家也是依赖公众与资助人而得以生存再创作,艺术家不断的根据公众与资助人的审美体系来创作艺术,使艺术从材料上、从形式上、题材上不断向前发展演变。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对错之分,而我们忽视了艺术自身的传播与交流的功能,当代艺术承载着的是当代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化信息,艺术不但具备传播载体的功能,其本身就有着可以影响人类一言一行的灵魂和力量,艺术赋予和承载了一个时代的人们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代人的精神观念,艺术还将在人们潜在意识里引导人们生活的习惯、消费及行为的转变。如今我们对艺术新奇的期待,已经超过了艺术本来的意义。
艺术家在当下何去何从
首先当下的艺术必须把以往强加在它头上的光环去掉,抛开那种道德说教的虚伪性和酸葡萄情结。艺术承担文化责任的使命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一直在更替的是从事艺术创作劳动的艺术工作者,然而这些艺术工作者却是活在当下的凡人。艺术家有着多重身份:首先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的艺术工作者;然后他是老人的儿子、女人的老公、小孩的父亲。以往有太多艺术人才不善经营只会钻研自己的艺术,结果生活的很窘迫,尽管名气很大。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这些素质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后作为艺术家就必须有勇气去体会这个社会中最痛苦和最残酷的事情,痛苦是人们无法忘却的记忆,残酷是艺术无法回避的主题,去体验这个社会的问题并能把它说出来。如一把无形的利刀刺穿了消费社会温柔的面具,直指现实生活本身残酷 。
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首要前提,是要关心社会现状,反映生活。因为艺术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家需要被人要求吗?这是艺术家的悲哀。现状在迅速变化的当代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角度和角色,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媒体的迅速更新。艺术被体制和市场所吸收了,人类失乐园的迷思在当代的影响之中。 而今的社会物质的欲望似乎充斥着每个人的大脑和神经,作为艺术家当然也同样被充斥了。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有私欲,有野心,有懦弱,有虚妄,而这一切又正是人通向自由和本真的路基,跨越它们的每一步构筑了生命的真实存在。艺术家都是当下艺术的探索者。
活在当下就是要放下负担,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喜悦而不为一切由心所生的东西所地生活在此时此刻,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细细体验生命的美好,不亦乐乎?人活着是一种状态。如何生活,各持己见。当舍则舍,当取则取,尽可能的放下。
发展的经济和进步的社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机遇,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展现出一个更快捷更大的平台,现在我们有太好的平台去展自己。但是在这个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坚持,只有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我们才能去去自由地创作,这样我们才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家属于社会无奈和空虚的思潮中的一部分,脱离现实生活纯粹个人的创作和自我表达的理想不可能在这个变得虚无的世界里实现。
总之,在随后到来的日子里,艺术家应该鲜明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在艺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要严格遵守艺术对自身的要求,让艺术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让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美好的艺术。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义工服务感想 篇4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是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学校就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但社区服务对我来说和其他的都不同,是我比较看重的。通过这次社区义工服务,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义工,浅点儿说是义务地为需要帮助的人工作,深点儿说是一份有意义的工作。义工也可以是指自愿地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金钱或物质报酬的情况 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的人士。他的服务范围很广,从捡垃圾到服务社区等等,都是义工可以做的。也许有些人认为做义工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只有做了之后才知道。当真正做过一次,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也就明白了义工的意义所在。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处于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的接触事业,没能真正的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星期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这次事件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只是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之前。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在每次的社区服务中,虽然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有所不同,但每次的性质是一样的,尽自己所能,带给别人温暖和欣慰,在每次的活动中,我感觉我每次的收获都是不同,这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类型的人家,社区服务为我打开了这么一个窗口,让我走近接近这些与我有着很大不同的生活境遇的人,让我在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活的复杂与温暖。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社区义工的我们,无论怎么做,都无法使重度残疾孩子自理,也无法使一贫如洗的家庭立即摆脱贫困。但我们能给他们一种精神的慰藉,同样这种慰藉也会通过人性直至我们的内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我们的价值领域内凸现自己的价值。
银行服务培训感想 篇5
作为一名银行窗口工作人员,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服务体现了银行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尤其在当前银行处于日趋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银行除了出售自己的有形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无形产品——服务推销给自己的客户。所以,我们要坚持以服务客户为宗旨,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难,用自己最优质的服务达到客户百分之百的满意。
服务要注重观察。不同客户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要通过察言观色的方法来辨别这些需求,并根据客户类型的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在与客户进行交流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感激体谅客户,一切为客户着想,洞察先机,将最优质的服务在客户表达前完成。
服务要注重学习。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银行的工作也在时时变化着,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新的情况发生,这都需要我们跟紧形势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巧,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更新自己的理念,具备完善的业务素质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客户的意愿。
服务要注重细节。要让顾客觉得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很用心的在为他服务,我们要善于观察客户、理解客户,对客户的言行要多揣摩。并且要持之以恒的做好每一个细节。不要总是抱怨客户对你的态度,客户对你的态度实际就是你自身言行的一面镜子,不要总是去挑剔镜子的不好,而是应更多的反省镜子里的那个人哪里不够好,哪里有需要改进。
优质护理服务感想 篇6
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病情.有输液巡视卡并及时记录.(曾 有一个肝硬化患者晨间我询问患者睡眠情况,他乐呵呵对我说:护士真好啊!夜里几次为我盖被真细心!我心想这哪是细心啊!那是怕你肝性脑病犯又站床上跳舞。后来这病人跟医护成为朋友几次住院,最后一次夜间消化道大出血死在友谊医院非常可惜。心内科护士夜间一小时巡视是必须的,于倩护士凌晨2点多巡视发现患者腿部被子边好像有碗口大黑便汤,那手电仔细一看是血迹病人自杀了家属还睡在边上都没发现。立即通知内外科抢救好在发现早。成功
为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士长与科主任的积极带领下,全体护士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朝着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患者满意,医院满意,护士满意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作为刚刚施行基础护理的我们,感受颇多.从开始对基础护理有懵懂的概念,其实每一位护士心里都是不愿意的,这就意味这繁琐的护理工作又增加了新的工作压力.我们眼里的基础护理就是减少家属及护工的陪伴,每天除了做一些常规治疗外我们还
要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穿衣,打饭,整理个人卫生等等.但是在我们科施行优质护理服务以后,远没有我们当时心里所担心的事情发生,护理工作又加重了等等,反而拉近了我们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护患关心要比以前亲密了很多,现在病人会像朋友一样称呼我们的名字,而不是从前僵硬的统称“护士护士”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我们也变被动为主动了,首先护士长改变了我们的排班模式,现在施行责任制护理,我们将病房分为3组由3名护士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全科护士进入到责任小组中,做到人人有职责,人人有分工.我们在病房门口实施责任护士挂牌,让每一位病人在入院当天就了解到自己的主管护士,主管医生,当然责护在接收新病人的时候就会主动介绍自己“您好 我叫XX,我是您的主管护士,如果您有不舒服,遇到什么问题请您及时按呼叫器,我们会随时来看您的”.入院好几天甚至有的病人到出院还不知道自己的主管护士是谁这种事情已经不会在我们科里发生了.在护理方面我们加强了巡视力度,每位责护每个小时会去到病房1~2次,主动输液,换液加药.呼叫器呼叫现象明显的减少了,不再像从前呼叫器一响,所有护士都忙碌的跑来跑去换液不了解情况的,还要来回跑着加药换液等等.现在责护做到了解自己每一位患者,呼叫器一响病人该换哪组液,心里都是清楚地.其实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体力,不用再像从前每一位病人都要管,可是,又抓不住重点了.这样既加强了我们的责任心也使我们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接病人的需求和发生的病情变化及时联系医生处理,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同时减轻了病人的负担,减少陪护,提高了病室环境卫生,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
护士不断地巡回在病房主动及时的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主管护士做到了病人病情8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也长记在心.护士长每天也会在病房巡视,针对我们还存在的问题及患者提出的问题积极大家协商共同解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让他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坚定自己战胜伤痛早日康复的决心.以前在我们科里责护有限,2个人要管13个病室40多个病人,所以所有的护理工作加起来非常的繁重和琐碎,每天上班都要跑断了腿,可是现在我们一个人管4个病室10多个病人,工作相对轻松了很多,我们可以及时的在病人出院后立即整理好新的床单位迎接下一位病人的到来,这样我们整个病室环境就变得整齐了不少,。
文化艺术服务的感想 篇7
一、发挥优势,为北京商业发展做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方向,以建设世界城市为主线,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商业着力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商务服务业中心城市,推动北京商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201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北京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北京将成为亚洲的会展、商务之都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随着京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东城区二十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指出,“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核心,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创意设计、商业商务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壮大文化经济规模,将文化经济打造成为东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十二五”时期,是南新仓顺应首都以及东城区发展新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挥南新仓比较优势,加快自身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
首届“南新仓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南新仓荣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京杭大运河文化为主线,以“恒久魅力南新仓”为主题,以南新仓——600年皇家粮仓为元素实施创意设计,以加快培育建设具有运河特征和南新仓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文化产品、旅游休闲用品和食品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中外消费者观赏和购物需求为目标而举办的。
二、精心组织,突出仓廒文化优势
首届“南新仓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于2010年4月份正式启动。大赛在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和东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北京一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东四街道工委、办事处和北京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得到了相关企业、设计公司、院校的大力配合以及京城媒体的高度关注,实现了“动员社会力量、丰富旅游产品、突出仓廒特色、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宗旨和目标。
为保证大赛评选活动的权威性,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大赛组委会邀请国内资深文物专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唐克美,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民间艺术家“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2008北京奥组委文化顾问、亚太旅游联合会副秘书长、亚太旅游联合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霍克,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秘书长宋慰祖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评选标准和程序进行评选。为保证大赛的水平和质量,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做到主题突出,形式新颖,设计独特,展现南新仓的风采与魅力;材料、工艺选择正确;具有创新性、纪念性、实用性、工艺性、量产性等特点。
大赛活动为公益赛事。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发明人、专利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学生等均可以单位和个人名义参赛。大赛参赛作品分为产品类和创意设计作品类。大赛设特等奖、金银奖、创意奖和铜奖。凡是在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大赛组委会将颁发由组委会认可,评委亲自签名的资格证书。
三、精品频出,形成特色产品体系
1、参与踊跃,紧扣主题
一是此次大赛参与者广泛,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发明人、专利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学生等。其中,年龄最小的12岁,最年长的81岁;二是作品类型丰富,共征集到作品163件,超过预期。其中实物类作品137件,平面设计稿26件。实物类作品包括:陶塑、泥塑、摆件、挂件、茶具、玻璃画、蛋雕、砖雕、骨雕、木雕、紫砂壶、竹编、剪纸、景泰蓝掐丝、粮食包装袋等等;三是绝大多数作品紧扣大赛主题,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富有创意,充分体现了600年南新仓皇家粮仓的历史风貌、皇家特色和气息,艺术地表现了运河文化、粮仓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的魅力。
2、权威评审,精品亮相
此次大赛由国内工艺美术大师、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层层公正严格的评选,最终评选出特等奖作品1件,金奖作品2件、银奖4件、创意奖3件,铜奖14件。其中,陶塑五谷丰登、景泰蓝掐丝画—皇家粮仓、“好运南新仓”茶具系列三件作品分获特等奖和金奖,并在设计大赛颁奖庆典活动现场进行展示,由评委进行点评。
3、媒体关注,报道空前
大赛吸引了十余家新闻媒体对活动全程进行了追踪报道。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美国侨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商报》、《首都建设报》、《今日东城》;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电台;《创意世界》;中国新闻网、沸腾都市网、数字东城等,整体宣传达30余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美国侨报》的宣传,提升了活动在境外的影响力。
举办此次大赛,是南新仓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方向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通过大赛将发掘出一批优秀的旅游商品设计人才和机构,共同推出一批具有南新仓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与生产、市场开发相结合,从而搭建起一个长效的旅游商品开发平台,进而提升南新仓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水平,逐步形成南新仓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广大中外消费者观赏和购物的需求。
四、谋划未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亮点
南新仓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十二五”时期,南新仓要紧紧抓住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传承运河历史精华,弘扬皇家仓廒文化”,加快自身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积极采取合作经营、代理代销等方式,做好设计大赛作品的市场转化工作,尽早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物,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将创意转化为利润。进一步丰富并推动北京旅游文化纪念品市场的发展。
2、充分利用街区资源和条件,提高整体商业氛围,做到商旅文结合。通过南新仓精品店这个展示平台,集中展卖获奖产品,让来到街区的游客都能购买到各类档次、别具特色的南新仓旅游纪念品。
文化艺术服务的感想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38-04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Vis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Zhang Xiping Chen Jianliang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To accelerates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whole socie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rights of citizen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terms of important carriers, the dominant platform and the base station, and then explains the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services innovation: to innovate the service concept, to expand the services space,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s, and to meet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 which is multi-aspect, multi-layer and of diversity.
Key word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ies; services innovation
CLC number: G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38-04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开拓思路,加强创新,努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以公共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以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体制和系统的总称。当前,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必然要求
“文化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广大民众的文化关怀和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提到文化权利的正式文件是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该《宣言》第27条规定:(1)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及其产生的福利。(2)人人对由于他所创造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宣言》还指出,人人有权通过国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实现自己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他或她的尊严和人格自由发展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1966年,联合国大会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讨论,最终于12月16日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确认并发展了文化权利,其“序言”指出,“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1]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7月1日在我国开始生效。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而作为公民的基本权益之一,文化权益的实现与彰显,则既是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和载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机制,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权利。
1.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客观需要
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身体方面诸因素的综合,作为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系统,它既是历史发展的传承,又有现代社会的新定位。在当代,民族素质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提高民族素质,通常主要是指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能有力地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森在《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一书中强调:“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策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2]思想道德素质能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内心的“自律”,成为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就是说,人的素质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然而,人的素质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公民的素质。一个民族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人民素质的提高上。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然要有强大的文化来支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端正人的思想,提高人的道德,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可以开发人的智慧,增强人的能力,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胸襟,从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1.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世纪前二十年对我们来说,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个人之间产生出越来越大的发展与分配差距,在人均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基尼指数在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有所降低。国际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从一种体制转变为另外一种体制时,最为脆弱,最容易发生的问题,都可能会使社会矛盾不断泛化、分化和细化,给社会管理带来相当难度。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形态,以什么方式来感化人、凝聚人、激励人、引导人,进而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历史表明,优秀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民众才有可能超越自身物质利益的困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形成浩然正气和厚重人格,才能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心态平衡,行为规范。有学者形容: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培育人们的文明风尚,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友善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性
公共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信息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的实现,从而为民众平等读书、学习提供保障,这就决定了它天然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2.1 就其社会功能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它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四种:(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民族文化的宝库,是知识和信息的聚集地。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和信息就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开展社会教育。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人类的思想成果和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经过图书馆员的组织和整理后,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资源集合,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社会教育职能。(3)传递科学情报。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越来越重要,人们把图书信息资料看成是一种国家资源,是无形的财富,它同材料、能源一起,构成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许多生产科研人员,通过利用图书馆收藏的大量图书信息资料,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攻克了科研难关。(4)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信息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信息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是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图书馆所提供的同样是一种公共物品。
2.2 就其价值取向而言,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追求公益性质的主导平台
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它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私人物品是满足个人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物品,是由政府基于保障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通过全民税收支持其经费开支而面向全民开放、免费为全民所利用的文化教育设施。1876年,美国芝加哥图书馆馆长普勒在《公共图书馆的起源与管理》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根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做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流通与服务的权利。”这已经被认为是对公共图书馆下的最经典定义,其中“平等”已为大众和图书馆与生俱来的权利和义务,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在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1996年,国际档案理事会与国际图联共同发表了《北京宣言》指出两个专业“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那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延绵繁衍而不被割裂,并为其免费利用提供服务”。 [3]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因此,图书馆有义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无偿服务。尤其是针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农民工、贫困者等),图书馆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消除由于各种社会差别而出现的信息阻碍,确保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免费开放图书馆就是“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社会民生”的生动体现 ,也是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政府向公众提供公益性产品义不容辞,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将释放和引领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向完全的公益性转变,也必将会有更多的公共场所走向完全无障碍和零门槛的开放之路。
2.3 就其构建主体而言,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兴办者大都是各级政府
公共图书馆具有正外部性和德优产品(merit goods,又译为“有益产品”或“有益品”)性质,决定了它市场供给的非效率性、非公平性和不可能性,也决定了它的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不可能是市场。[4]《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必须专门立法维持公共图书馆,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可见,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需要靠政府投入予以保障。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往往被法律指定为发展公共文化事务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公共文化团体或机构的日常性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公共资金拨付,而中央政府则以项目经费的方式予以支持。以美国为例,在1948年发布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规划》中提出,图书馆经费15%由联邦政府提供,25%由州政府提供,60%由地方政府提供。[5]在我国,国家图书馆年度事业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省、地、县三级图书馆经费主要由同级地方财政拨款。国家图书馆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省级图书馆所需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东部地区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自行解决,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各省级财政部门也要合理划分省级和市、县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对财力困难的地区给予适当补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诸多举措,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自觉行为,其目标是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全社会人人享有基本文化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3 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发展路径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与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应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创新服务理念
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础。在服务理念上,首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公众参与是必由之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图书馆应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服务环境,一切从读者利益出发,尽最大可能方便读者,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忠实履行“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职责。其次,要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普惠性是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在服务过程中,图书馆人必须对每一位读者一视同仁,不因其经济、身份的差异、身体的残疾、缺陷而厚此薄彼或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决不能表现出轻视和反感的态度,相反,更应该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其感到受尊重和被重视。再次,要做到“用”“藏”并重。文献的真正价值是在被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使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被读者利用。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曾说过,图书馆是一个成长中的事物,它的职能也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和发展。在馆藏文献上要改变以往“重收藏轻利用”的观点,实现从单一的文献收藏机构向民众教育机构的转化,使图书馆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
3.2 拓展服务空间
公共图书馆在完成本身主要职责的同时,应该拓宽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一是特色服务。特色服务是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深度服务。任何一个公共图书馆都处在特定的地区,有特定的地方文化。因此,每个公共图书馆都应该而且可以建设自己的地方特色。[7]同时,图书馆还应从自身特定因素出发发展其他特色,如对特色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查新服务,编制专题目录、专题汇编等。二是信息服务。通过搜索引擎收集各种信息,并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编制与之相同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形成序列化的有效信息资源;也可以采用在网上建立专业性的信息源指引库的方法,帮助用户集中查找网上相关的专业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数据库检索服务、网站导航服务、网络阅览服务、网络培训与教育服务等,使图书馆的服务进入办公室和家庭,形成藏书、借阅、咨询一体化的服务模式。[8]三是个性化服务。如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更深入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预约服务,针对专门的科研人员,可以采用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多种形式,送服务到家;针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如外来工、农民工等,可以为他们开设“特殊通道”,举办各类活动,开展各种咨询服务等;还可以针对盲残人、老年人、青少年等开展特殊文化服务,如“对面朗读”等。在美国,儿童和学生是公共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之一,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图书馆设有不同的阅览区;图书馆员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外加讲故事……透过这些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图书馆就像家一样亲切、舒适、便捷,真正做到以用户的需求和感受为第一。[9]四是文化休闲服务。图书馆可以开展音乐会、书画展览、珠宝鉴赏等艺术休闲活动以及适当的文体活动,如各种棋牌类活动等;也可以适当举办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专题研讨会、各类培训班、科技成果交易、音像视听等;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影视欣赏等现代化多媒体娱乐,开展“电影广场”活动。[10]通过文化休闲服务,使读者在休闲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缓解心理压力,品味生活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3 改进服务方式
在服务方式上,首先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未来,定期进行读者调研,组织读者座谈,及时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尽可能地做到文化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的作用。其次要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开设热门话题讲座,组办读者沙龙,就时事、政局等问题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应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开展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同时深入部队、社区、学校、企业,设立书刊流通服务点,定期更换书籍,方便基层群众的阅读。再次要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向读者开放图书馆的所有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和所有设施(如书库、展览厅、视听室等),最大程度延长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把方便读者,提高图书利用率,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放在首位,使读者服务工作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真正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四是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而是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知识库服务以及多种信息服务,如信息推送、知识发现、网络呼叫、智能代理等服务,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和研究中心;同时,图书馆应成为人们交谈、娱乐的场所,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文化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盘活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毛少莹.“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再造观念优势[N].深圳商报,2010-11-23(02).
[2]董克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3]赵龙.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142.
[4]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8-22,34.
[5]宫占凤.美国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2(8):81-83.
[6][10]王荣国,刘晓霞.文化休闲服务: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J].图书馆学刊,2005,(4):9-11,21.
[7]颜务林,李亚芬.地方性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特色[J].图书情报论坛,2006,(4):17-19.
[8]钟声,许云文.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EB/OL][2011
-08-10].http://www.ceiea.com/htlm/200904/2009042017
5537f4gf.shtml.
[9]邵燕.一位中国馆员眼中的欧美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邵燕赴OCLC美国总部和欧洲分部学习见闻[N]. 新华书目报,2009-8-12(02).
【文化艺术服务的感想】推荐阅读:
有关书法艺术的感想08-14
听彭教授课堂文化讲座的感想06-02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10-01
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06-05
艺术团培训感想05-14
艺术中专的文化课建构06-13
酒店服务中的语言艺术06-08
文化与艺术对人的作用10-20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05-11
文化馆的公益艺术培训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