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2024-08-20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通用8篇)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篇1

《构建学校观课议课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感想 8月25号下午,市进修学校施丽聪老师就《构建学校观课议课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讲座。施老师围绕教研的有效性问题、课课堂教学改进的目标方向问题、学校新文化建设3个方面,结合教师日常的观课、听课、评课活动为新老师们敲响了警钟。

施老师向我们提出了教师向往的理想生活课堂:改善生活的实践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脉搏特征的真理观。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强调了合作的同事之间关系一旦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则一日不能成功。老师的教学不是付出,而是收获。

我们要懂得科学的观课。听课关注的是有声之处。与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是,观课具有日常性、普遍性,要求一线老师主体参与。如何有效的观课议课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倾听察看,通过品味交谈达到课堂教学与目标的实现。教师听课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二、创设怎么样的教学情境,结合哪些生活实际。

三、设计怎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

四、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

五、学生是否乐于思考、讨论、辩解、动手操作。

六、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反应。作为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实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听课老师要做执教老师的助教。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篇2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推进, 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进程中, 我校迎来了发展契机, 于今年乔迁进新校。在新校建设过程中, 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学校的文化建设, 思考构筑学校品牌的基石。

●确立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明确办学方向

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是从校长到教职工的一个共同理念, 即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 它是一所学校共同思想认识与共同价值观的引领, 具有导向性。

1.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 具有继承性, 必须总结学校发展历史, 筛选学校发展经验, 反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办学理念不会因校长的更替而随意改变, 反而会因时间越长久而越根深蒂固。因此办学理念的确定要考虑时限性, 尽可能地使它与时代同步, 具有前瞻性。

3.办学理念的形成还应进行学校发展环境分析。我校地处金阊新城, 金阊新城的定位是“综合物流园”, 将着力打造专业市场集群和货物运输交易中心, 成为全国各地商人的经商天堂。可以预想到金阊新城的未来将是个开放包容、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

4.办学理念的形成还应考虑生源因素。金阊新城的发展定位决定了我校学生生源的构成必定是复杂多样的, 在这样的大家庭里, 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 因此必须把他们“融和”在一起, 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

5.办学理念的形成还应考虑学校的建筑风格。我校是一所全新的学校, 建筑风格与苏州古城风格截然不同, 体现了新城的“现代风格”。

综合以上因素, 我们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和合文化, 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灿烂。

“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能。“和合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灿烂”蕴涵了为学生提供最优质服务, 使学生获得终身眷恋的幸福童年和少年的回忆。

●确定符合办学理念的三风一训, 实现办学理想

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校规、校歌、育人取向、培养目标、育人途径等方面。

1.校训的确定

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面貌, 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 作为一名校长, 我一直在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认为:从教师工作的任务来看, 无非是两方面:教书和育人。教书是育人的途径, 而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用通俗的话来讲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基于此,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建设主题, 基于老师、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 我校确定了校训——学为乐, 和为贵。

学为乐——以学为乐。把学习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 学会学习, 乐于学习, 能抓住一切时间, 一切机会学习, 终身乐于学习, 让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

和为贵——以和为贵。“和为贵”一词首见于《论语·学而》, 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特征, 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 是理论理性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高的道德境界和最高目标。

2.三风的确定

三风的确定, 始终围绕着办学理念, 围绕着校训。

校风:和生、和处、和爱

和生、和处、和爱来源于和合学“五大文化原理”, 这是和合文化的具体体现, 是整个学校文化的体现, 表达了办学的目标、向往、追求, 集中体现了“和”。

和生——这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的体现。人和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的生命, 都有存在的权利。只有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村”中, 才能使各自的生命延续得到保障, 因此要建构共生意识。而学校就好比“地球村”, 每位师生员工都有存在的权利。

和处——这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的体现。在共处中, 由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 亦会发生冲突和竞争, 人类应以温和、善良、宽容、同情、恭敬的态度互相共处。

和爱——这是“泛爱众”精神的体现。和合学“五大文化原理”的基础和核心是共爱, 即和爱意识。对于自然、社会、文明, 也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人类要懂得爱、学会爱, 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第一要义。

教风:立德、立功、立言

中华文化中有三不朽, 即“立德、立功、立言”。教育是一种良心的事业, 更是积善积德的事业。所以说, 教育就是我们躬身践行“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良好契机。

立德——树立自己的德行。立德于教育, 正其心, 诚其意, 修其身, 学而不厌, 不断完美老师品德学识修养。

立功——建立自己的事业。立功于教育, 规范、改进、探索、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言传身教, 做教学能师, 挖掘学生无限潜能, 爆发无限的创造力, 驾驭科技发展之潮流, 开创美好未来。

立言——建立自己的学术。立言于教育, 探索真知, 在实践之后对教育教学再次表达和反思, 发表观点言论, 写文章, 积累经验, 总结成果, 丰富实践。

“立德、立行、立言”循环往复, 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的成长过程, 让教育成为事业。

学风:乐学、乐思、乐行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快乐成长”、“快乐学习”、“愉快教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给他们提供想和做的机会,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营造民主和和谐氛围, 让孩子乐学、乐思、乐行, 乐此不疲, 哪怕苦, 也是苦中有乐, 乐在其中, 心灵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使之成为终生发展的动力, 让学习成为习惯。

●建设学校环境文化, 外显学校特色

学校搬迁, 给环境文化的整体重构带来了契机, 围绕“和合文化”这一核心主题, 我们在外显文化上做好文章, 以期给师生扑面而来的“和合”文化的感觉。

1.标识系统, 给人以视觉冲击

学校标志取材于“和合”两字的共同部分。整体标志像两个手拉手做游戏的小朋友, 体现了学校氛围的和合融洽。同时该标志也像两本打开的课本, 体现了学校读书育人的特点。辅助标志四个圆圈相互相连, 相互依存, 代表了学校相互包容、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博大情怀。两个标志遍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 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冲击。

2.环境建设, 主题鲜明突出

走进校门, 展现在眼前的是雕塑“和合之路”及校训“学为乐, 和为贵”, 让师生时刻牢记学习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事原则。穿过门厅, 以校训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展现了校园、自然的美好, 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来到运动场, 以“和”、“合”为核心的楼名、路名跃入眼帘, 时刻提醒师生该怎么做。运动场边的足球雕塑及足球运动员雕塑在展示足球运动魅力的同时, 突显了学校的一大特色, 使人立刻想起足球俱乐部“健康活泼、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创新求精”的足球精神。景观和走廊文化展现的则是“和合文化”、“和谐社会”的四个领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集中体现了校训中“和为贵”的思想。

当然, 学校毕竟是学习场所, 环境建设中除体现“和合”思想外, 我们更多地考虑是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感受“学为乐”, 抬头驻足间, 激发学生学习的冲动。休闲的座椅让学生能随处坐下学习、交流、倾诉。漫步校园, 宁静安逸, 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净化和陶冶心灵的精神圣地。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篇3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为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办,博大精深的行知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厚重的晓庄历史文化,悠久的办学历程,筑构了代代晓庄教育人的梦想。建校88年来,学校一直扎根于“行知文化”的土壤,统合历史和文化资源,谋求教育的历史深度和人文厚度,以“陶”树人,做“真”教育,培育“真善美”的现代公民,对素质教育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和实践。

一、追寻行知印记,清晰“行知文化”之哲学基础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图谱,而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就是学校文化弥足珍贵的精神积淀。追寻行知先生的思想印记,准确解读行知教育思想,我们才能清晰自身办学的哲学思维,找到行知文化之根脉。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今日之学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因此,我们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与社会中学习知识,练就本领,并用所学知识与能力,去创造生活,服务社会。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我们主张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做”与“学”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从而达至教学做的完美统一。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解放孩子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办“活的教育”。“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创造的教育。1932年,陶行知以“活的教育”为题,写了一首三句短诗:“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猛勇如斗虎的狮子。”意思是教育有时需要默默孕育,有时需要自由翱翔,有时需要气势猛勇。因此,我们主张用活的教育内容、活的教育方法,办“活”的教育,培养出“活”的真人。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当下教育的时代特征,我们建构了“行知文化”的教育发展模型:

我们希望通过解放师生的“大脑、眼睛、双手、嘴巴、时间、空间”,让学校教育与生活相联、与社会相联,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办真正“活的教育”,培养“活的学生”。用“活的教育”映衬“行知文化”的本质特性,即“科学与民主,博爱与包容,本土与国际,开门与开放”。

二、弘扬行知情怀,确立“行知文化”之文化识别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只有既立足自身的文化积淀,又体认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内涵,学校及其文化才能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和“知行合一”真人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本源。行知先生诸多教育思想与理论对当下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融入当下的教育理想追求与价值取向,确立了学校的独特文化识别。

教育理念:求真。现代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尊严,有宽容与合作精神,有理想与科学探索精神,有道德守秩序,有爱心知责任,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具有初步科学知识与兴趣的民族与国家之未来公民。学校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思想,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校训,涵养“求真、至美、创新”之校风,“求实、求新、求严、求活”之教风,“手脑并用、勤奋守纪”之学风,希望能够在晓庄土地上,用“求真教育”践行“活的教育”。

行动纲领:以“陶”树人。“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陶行知”,希望每位师生都像老校长陶行知一样,具有“爱满天下”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情怀。二是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希望学校的人、财、物、事都能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引下致力于培养人、发展人、教育人。

学校使命:为每一位师生创造值得终身回味的真教育。学校通过“仁爱校园”“书香校园”“墨香校园”“数字校园”“创造校园”“快乐校园”建设,让师生在充满灿烂阳光的校园里健康成长,让师生的学校生活有着饱满的记忆。学校通过“国际化、现代化、人文化”发展目标的建设,资源天下,办学天下,育天下之学生,为学生的六年着想,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学生形象:陶娃。依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由学生设计了六个陶娃的形象,分别取名思思、巧巧、明明、问问、宽宽、多多,分别赋予的意义是:思思——解放头脑,使之能想;巧巧——解放双手,使之能做;明明——解放眼睛,使之能看;问问——解放嘴巴,使之能谈;宽宽——解放空间,使之能飞;多多——解放时间,使之能闲。据此,学校明确提出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框架式目标(见下图):

晓院附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建模图

以上目标包含三大内容:“陶娃”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友善;“陶娃”发展的素质架构:良好的道德品质、强壮的身体素质、丰富的科学知识、高雅的艺术品位、独特的创新思维;“陶娃”发展的特质愿景或理想的教育成果:乐观自信、自主学习、关心社会、行动积极。

我们希望“陶娃”是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提问、善于表达的人;是善于研究、善于合作、知行合一的人;是富有个性的人。“陶娃”长大成人、融入社会后,能够真正成为行知先生所期望的“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猛勇如斗虎的狮子”般的具有独特气质的人。

三、践行行知理念,构筑“行知文化”之生长路径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与关键,“行知文化”的生命力必然根植于课程。走出狭义的德育实践,将“行知文化”融入课程建设,进而融入学校全域,才能最终使这种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独特气质。为此,我们立足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架构了“陶娃发展计划课程”。

“陶娃发展计划课程”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利用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优势,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素质目标的达成方式,以及对“行知文化”本质属性的追求,涵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生活教育课程和E学课程四个板块,形成了“行知文化”课程谱系(见下图)。

晓院附小“陶娃发展计划”课程谱系

1.生活化课程,让陶娃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因此,“陶娃发展计划课程” 立足陶娃素质发展目标,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用“行知文化”赋予国家课程新的文化内涵,主张学生在生活与社会中学习、感悟、发展,知行合一,并用所学知识与能力,去创造生活,服务社会。

学校注重“数学”与“科学”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设“数学与生活”“科学与生活”“走向户外综合实践活动”等生活教育课程,主张让学生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区,从社区走向社会,在生活与活动中运用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立足“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分别确定以“合唱”“陶艺”“篮球”为特色发展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在国家课程安排的课时中,拿出一定课时进行校本化课程的专项教学。各学科都对必修课程的内容、目标等作校本化、生活化开发,致力于用“行知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对于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学生,拓展其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学会尊重差异,是培育“真善美”现代公民的必然选择。为此,学校设立了“走向户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年暑假,学校以“陶娃行天下”为主题,以友好学校为联系点,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希望通过游学,让学生认识与理解多元文化差异,学会博爱与包容,并在国际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此外,学校通过“手拉手”“友好学校”联谊等活动,让学生与国外学生建立友谊,相互吸纳,共同进步。

2.个性化课程,让陶娃独具个性地成长

陶行知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行知文化”的核心是蕴育“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现代公民,为此,学校立足陶娃素质发展目标,构建个性化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阳光悦读”:让孩子气质天成。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遵循先生的思想,我们设立了“阳光悦读课程”,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学会读书。

“阳光悦读课程”以全体学生为实施对象,制定了课程标准,安排了课时,开发了教材和系列主题活动;研发了网络读书平台,建立了网络测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在阅读中有收获。同时,配合“阳光悦读课程”,我们将学校建成了一个大图书馆,不仅建有教师和学生阅览室,还建设了6个开放式诚信书吧,在每个班级建立流动书台,让学生想读书时随手可以拿到书,随地可以找到地方坐下来读书。我们相信:孩子书读多了,厚积薄发;孩子书读多了,其心自定;孩子书读多了,气质天成。

自能实践:让学生喜悦于独出心裁的创造中。行知先生曾说:“创造教育,即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因此,我们创设了自能德育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的创造呈现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喜悦于创造奇迹的校园生活中。例如,在每年六月开展“毕业班留给母校的礼物”活动,每届毕业班在离开母校时,都会留给母校一件别出心裁的礼物。其中,2013届毕业生用改编歌词的形式,为母校献歌,并录制成MTV赠给母校,学校将其中的歌曲《母校会更好》镌刻在校史馆外墙;2014届毕业生则巧妙利用青奥会元素,用一个个学生拼组成奥运五环,并采用高空俯拍方式制作照片,送给母校。

毕业礼物充满了学生的独特创意和青春活力,既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学技能,更留下了个性成长的印记。

3.数字化课程,让陶娃学会自主成长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判断与选择,才能真正解放学生,成长为乐观自信、自主学习、关心社会、行动积极的陶娃。为此,学校设立了数字化E学课程,系统开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体系,助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013年以来,学校分三期投资近500万元建设了数字化校园,建立了校园发布系统、体现互动性能的校园电视台、电子报刊阅读屏等。我们整合这些资源,以“快捷、尊重、童真、互动”为理念,开发了视频校园E学课程。通过德育体验、校园风采、阅读分享、魅力陶娃、名著视频作品赏析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学校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以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人机交互合一为研究点,前瞻性地建设了Intel未来教室。这一课程不仅着眼于信息化发展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还建设了数码社区。在传统的校园网站、办公平台、阅读平台基础上,设置“微校园”项目,通过微信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

以“空中课堂”微视频学习资源库、社团活动网络选课系统、“陶娃梦想秀”网络投票系统等为依托,学校逐步建构学生素质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在这里,陶娃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成长。

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教育的精彩在于行动,在于教育行动中的生成与生长。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国人要有“中国梦”,附小人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以学陶师陶做陶为主线,构建具有晓庄特色的,以科学与民主、博爱与包容、本土与国际、开门与开放为精神内核的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学校,在晓庄这面大旗下,弘扬行知精神,携手行知路,共做行知路上后来人。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丰南区王兰庄学校文化理念 篇4

一、1龙文化的要素

中华龙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是炎黄子孙的魂。龙是历代中国人心中的正义.自立自强的象征,是雄伟朝气的中国人梦想的图腾.积聚着所有中国人血液中的凝华,有着无穷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斗志。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徜徉在龙文化的海洋里,才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龙的传人。2体现龙文化的关键词 容合,谐天,福生,奋进

二、核心理念: 龙的传人传承龙的精神

核心理念释义: 学校,是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传播圣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龙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不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民族强大,匹夫有责。所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龙的传人,传承龙的精神。

三、校训: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校训释义:学校校训的整体含义是: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意志,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意志、学习、技能等方面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四、学校精神:

奋发开拓的精神,诚信和谐的精神,包容团结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校徽释义:

1、校徽以龙舟为设计基点,传达出王兰庄学校的学校文化——智慧文化。龙是中国的象征,每一个王兰人都是龙的传人,不管身在世界何方,我们都是骄傲的中国人,自豪的王兰人。龙又是王者,智慧的象征,具有神圣的领袖精神,体现了学校的智慧教育,传达王兰庄学校努力办好学校、做好教育,争创市、省级、国家级名校的理想。

2、校标的整体图案是激流勇进的“龙舟”,“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传达了学校团队的奉献精神,奋发开拓、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

3、校标图案有王兰庄学校拼音首字母“W、L、Z、X、X”,双色呈现,体现学校归属性。

4、三人为众,驾驭龙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即象征了王兰庄学校是一个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团队。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篇5

CHENGXIANGJIAOYUXINXI

区教师进修学校增刊

(第1003期)

莆田市城厢区教育局 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2010年12月18日 区教师进修学校全新确立三个方面工作理念

一是办学方面。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工作,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以“内涵发展,服务至上”为办学宗旨;以“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校”为办学目标;以“抓规范、建队伍、提质量、求发展”为办学策略;以“人本、民主、务实、高效”为管理方针,全新确立办学理念。二是教研方面。学校以提升教研员队伍整体素质为要务,通过鼓励培训进修、专家引领、聘任兼职优秀教研员等途径,努力打造师资队伍,提出“三三三”教研员必备,即“三心”:潜心教学研究、悉心指导教师、热心服务基层;“三求”:以有为求有位、以有为求提升、以有为求有威;“三会”:会研训、会评价、会上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师纪严、师风正、师学博、师业精的教师队伍。三是培训方面。学校是基层教师进修提高的基地之一,承担着为教师奠基或加油的重任。学校提出“三三三”培训思维,即“三突出”:突出学员主体性、突出内容针对性、突出方式灵活性;“三层次”: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三平台”:学习提升平台、实践历练平台、智慧展示平台,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办公室)

我区四举措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是重视工作开展。将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开展。二是推进硬件建设。投入资金改造区级培训基地硬件设施,目前 1

拥有一间52台高配电脑的电脑室;一间容纳230人多媒体教室,三间简易型合作学习教室。三是依托骨干先行。先后选拨200多

名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为我区开展全员培训奠定了

坚实基础,从2010年12月起我区将培训100名区级骨干教师。四是保证培训质量。我区在省市骨干教师中选拨七名优秀教师组

成教学团队,确保学校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吴少凡)

我校领导重视提高教研员评委素养

日前,市教育局挑选我校六位中学教研员参与一级达标高中

优质课评选工作。区教育局副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永贤就

优质课评选工作提出三个要求:一要提高认识。被选调研究员要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握机会,充分展示我校形象。二要充分

准备。作为评委要熟悉业务、精通业务,要备好课,做好准备,力求评选公正公平,做到给分有理,扣分有据。三要做好评课。在评课环节,既要评价执教老师的个性教学风格和亮点,又不回

避教学中的遗憾、漏洞。更重要是要通过有效的辨证评课来展示

自己的教学底蕴和教研水平。(林慕容宋益清卓秀如)

我校三举措推进校际结对工作

一是签订协议。期初学校召开教研例会,宣布结对帮扶学校

名单,牵头签订《学校结对帮扶协议书》,明确帮扶双方学校的任务和要求。二是搭建平台。我校努力为结对帮扶学校搭建平台,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育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共研。三是重点突破。着重落实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模式、数学科低年级数感

培养,就当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突破。

(何玉章林海萍陈冬梅朱秋海)

我校教研员参加第三届粤版《思想品德》国家级评选活动

近日,第三届粤版《思想品德》全国优质课大赛评比活动在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二百多位代表参

加。我校中学政治教研员作为听课代表,在活动期间认真学习,把全国一线优秀教师的目标理念、教学环节、课堂活动等教学要

素加以消化吸收,用于指导本区思想品德课教学。(陈霞金)

我校徐副校长参加省名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会

12月3-4日,我校徐国裕副校长参加省名师工作室建设研

讨会。徐副校长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设立名师

工作室是培养本土名师、打造本土教育品牌的重要形式,是提

高区域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名师工作室的有效工作需要教育

行政部门的支持,需要经费的支撑,需要团队成员的热情和专

业智慧;名师工作室本身也需要高端引领。(吴丽琴)

我校“四举措”规范完善学校档案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需要,调整充实

了学校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二

是健全工作制度。修订完善《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

案材料归档制度》等工作制度,确保制度健全,管理到位。三是

做好移交工作。投入人力、物力,对库存档案进行了全面清理、移交。四是改善办公条件。优化档案室环境,添置部分专用设备,初步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卓秀如郑超青)

我校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我校注重幼儿教师教科研研究,目前有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省级立项课题3个、市级立项课题2个。其中福建省普通教育教

学研究室立项课题《乡土材料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研究》

于2010年11月结题,荣获省级优秀课题奖,并在全省经验交流

会上展示。(叶蔚青)

我校开展“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跟踪考核工作

我校培训处对全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

满五年的教师,进行跟踪考核。考核内容为近五年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及课题研究、撰写专

业论文或经验总结等情况。(郑超青吴少凡)

全市小学音乐教学开放日在逸夫实验小学举行

近日,全市百余名小学音乐教师来到逸夫实小,参加市教育

局组织的“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逸夫实验小学两位教师分别展示了一节各具特色的精彩观摩课。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和各县、区教师代表对两节音乐课进行了点评。整个现场呈现着浓郁的研讨气氛,活动实效大,教师收益多。(黄柏娟)

我校教学调研变“看公开课”为“推门听课”

12月 8日,由技能组教研员组成的学校调研组对区第二实

验小学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成员按该校课程表安排,分别到班级进行“推门听课”(随堂听课)。课后,调研组成员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和上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并该校相关领导就学校技能学科的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研讨。“推门听课” 最大的优点在于看到了真实的课堂,为领导、专家或听课者提供了真实的研究素材。

(黄柏娟陈冬梅何玉章朱秋海)

我校在常太中心小学开展新教师帮扶调研工作

12月8日,我校培训处赴常太中心小学开展调研工作,培训

处教研员认真听取了新教师和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着重指出要扎扎实实开展帮扶工作,努力促使新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常太中心小学领导表示要高度重视,确保指导老师对新教师的带教帮扶工作扎实、深入、持续开展。(吴少凡)

我校采取“师带徒”方式促进新教师成长

11月30日、12月3日,我校教研员深入逸夫实验幼儿园

和第二实验幼儿园开展“师带徒”教研活动,通过对新教师听、评课,对指导教师传帮带工作检查,有效促进新教师和指导教师共同成长。“师带徒”即骨干教师助新教师成长的工作方式,深受广大基层教师欢迎,得到基层学校充分认可。(叶蔚青)

校园简讯:

12月1日,陈洪元书记带领支委成员深入灵川、东海各校开展调研座谈活动,倾听基层学校的建议和意见。(郑喜燕)

12月2日,我校教研员深入文献中学与省级课题《中学生体日前,我校在西许中学开展“骨干教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11月26日,我校音乐组在多媒体教室举办中学音乐学科“ 同说一节课”教研活动。(郑喜燕)

11月30日,我校在文献中学围绕国家级课题《历史活动课12月1日—3日,我校组织逸夫实小教师赴农村小学送教。本活动为历年来规模最大、学科最齐、节数最多。(黄喜洋)

日前,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结果揭晓,我校教研员指导的筱塘小学蔡海清老师和南门学校李丹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均获得一等奖。(吴丽红)

11月30日,小学音乐教研员组织农村片区“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黄柏娟)

11月30日,我校培训处、相关教研员到逸夫实验小学开展新教师听课、评课活动。(刘俊赞)

日前,我校领导深入常太下莒村了解村部建设和下莒小学办学条件,并与村两委、下莒小学校长进行了座谈。(吴少凡)

12月10日,我校组织莆田五中骨干教师送教莆田第十八中。

(宋益清林维铭林慕容)

11月29日至12月4日,我校范国强老师应邀参加省“学校办学行为五规范”督查。(林秀金黄柏娟)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篇6

新形势下,学校工会该如何准确定位自身职能?这个问题成了我们江阴市祝塘中学新一任工会领导机构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作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工会理所当然应当为学校发展服务;作为教职工最温馨的精神家园,工会毫无疑问应当为教师发展服务。因此,作为学校工会,应该搭准学校发展的脉搏,应该把握当前甚至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思考:工会应该如何为学校服务;同时,学校工会,还应该配合学校教务处、教科室抓好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考:工会应该如何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两方面究其实是同一个方面。因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就能得到发展。而要实现学校教师共同发展的目标,加速造就、稳定一支高素质的敬业、勤业、乐业的教师队伍是根本。

经过以上思考,我们找到了新形势下学校工会自身应该担负的职能的准确定位。那就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工会凝聚人心,团结同志的功能,力抓全校教师思想素质的提升,使所有教师凝聚成一个价值观趋向同一,积极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师团队。

为此,有必要阐述一下本人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我认为,教师专业化涉及多个方面,但主要涵盖下面一些内涵。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知识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变化的。当今信息社会,知识可以说日新月异,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广泛、渠道日益增多。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专业技能并不是掌握了一些技能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了。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不断的更新内容、提高要求。一开始,教师的基本功比赛往往只是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等所谓的“三字一话”,慢慢的,各校开始比试教师解题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教师说课水平等。进而,各校和上级教研部门又开始比试教师教学创新设计的能力,而现在我校又开始比试教师原创题命题水平。今后,将有可能评比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技能。可以看出,这一系列的比武,难度和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教师管理学生能力的提高。一个好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依靠强大的集体组织,一所教研氛围浓郁的学校,必然能依托体系健全、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校本培训培

养出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物;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强大的外力支撑,需要行政干预,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活动推进,需要考核激励;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要有教师的强烈的心理需求,最终必须要以教师的自我造就,自我发展为落脚点,这样才能让教师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这些方面,都有学校教育工会的可为空间。

为之,教育工会必须协同学校行政管理各部门营造一种志存高远、精益求进的先进的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具有一种发展自我的心理期许,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参照标准,即发展指归,这是基于当下的着眼于未来和可实现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境界。教师要有把专业发展视同为生命价值丰富的必由之路的动力。

同时,教育工会还必须全力以赴,了解教职工群众的教学、生活和学习情况,倾听、研究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动向,教师全面提升专业情意,引导教师自愿树立“教好书、育好人”的服务意识,引导教师团结拼搏、敬业奉献,为创建和谐校园、幸福校园,奉献自己的力量。即教育工会要营造一种“服务至上、奉献快乐”的先进校园文化。

因之,我校提出:努力发挥教育工会的职能,建设活跃的有生命力的先进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发展教师,进而发展学生,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文化建设,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人 理念决定行为,思想指导行动。我校十分注重宣传各种先进理念,我们已然看到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后会使教师的教学变革教学方式,开拓文化视野,提高教学效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总结提炼了几代祝中人奋斗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我校以“发展为本,和谐树人”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品位的人”为育人理念。学校非常注重三风建设,尤以锤炼“教真导善,敬业致远”的教风为教学过程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校面向全体教师提出了以下四个观念:教师首先应在三尺讲台上站直、站稳、站潇洒;不会管理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好教师;工作即研究;超常人的努力是成为名家的基础。这四个观念,目前在我校已深入人心,正发挥着无形的战斗力,这也是祝塘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很重要的一种文化因子。每年新教师培训,我们都用大量案例,证

明这四个观点,让新老师深入认同这些观念,为他今后施教、治学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模范教师姚止平的先进事迹,以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感染和教育全体教职员工,恪守师德规范,努力具有高尚人格魅力、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同时,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八荣八耻,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内涵,通过学习、讨论形成了富有我校特色,体现我校实际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教师荣辱观。我们认真引导教师履行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践行教师荣辱观。

新课改以后,我校尤为注重宣传新课改精神。用新课改理念武装教师。我校特别注重如下一些观念的校本宣传、校本实践。一是“赋予学习以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二是“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关注课堂文化与学科素养生成”。我们期望,通过这些观念的宣传、实施,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课改宗旨。

二、规划职业生涯,以崇高的目标鼓舞人

教师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规划。教研室对新教师有三年达标考核,叫一年入门,二年过关,三年达标,这很好;对教龄稍长一点的教师,又有四手评比考核,即教学新秀评比,教学能手评比,学科带头人评比,各教师评比。受此启发,我校引导教师分阶段自我规划职业生涯,5年以下教龄教师争取成为“合格型”教师;6-10年教师,争取成为“特色型”的教师;11年以上教龄教师争取成为“导向型”教师。我们的三级培养可以说言虽简明,但“其义大矣”。它能引导教师制定专业自培目标,在此前提下,我们请教师拟定自培计划,规划自培措施及明确自己确保用多少年时间成为相应称号的教师。

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引导教师经常对照目标,对照计划,反思自身的工作、学习和计划有无距离!同时,学校也应针对教师不同的自培目标予以不同的帮助。

三、开展系列活动,以广阔的视野鞭策人

活动是展现教师风采,展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很好的载体;活动也是培养教师,拓展教师视野的一种途径。学校教育工会在这方面也完全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祝塘中学历来注重开展系列活动,以广阔的视野鞭策人。我们十分注重,通过专家引领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近年,我们邀请了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市北中学名誉校长方仁工先生回母校讲学;邀请

了上海市名校长、生物特级教师、上海市北中学校长沈黎明女士来校作教育报告;邀请了栟茶中学副校长王东宁作教育教学管理专场报告;邀请了原无锡教育学院副院长胡治华先生来校讲学;邀请了天一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何志奇来校上示范课并作报告;邀请了木渎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曹锁海来校上示范课。这许多活动的确拓人视野启人心智,催人奋进!我校也十分注重“同伴互助”。“同伴互助”在我校主要体现在教研组活动方面。我校教务处比较注重教研组文化建设,经常在教务处工作计划中明确每一学期甚至每一月教研组活动的要求、主题,借此推进教研组建设。实践证明,成效良好。

我校同时十分关注引导教师“教后反思”,为之,我校曾采用教师论坛形式,举办“我最难忘的一堂课”系列演讲,这一活动,活跃了教师教研文化,深受教师欢迎,每一次演讲,都能博得教师热烈的掌声;我们更注重引导教师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经常引导教师积累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反思”大赛,为教师更新观念,积累论文素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渠道。

我校同时坚持不懈开展重大教学展示或比武活动。为教师搭建舞台,让他们尽情书写教学人生。我校每一学年都要举行“一年教龄教师汇报课”、“新教师亮相课”、“‘希望杯’教学大比武”(至今已满十届)以及全市公开课。一般来说,新教师亮相课可以课题自选;一年教龄教师汇报课尽量“同课异构”,若同一学科新教师只有一位,则另当别论;第一轮教学比武为公平起见,一般为同课异构且借班上课。而且展示或比武结束,我校都要组织骨干(特聘评委导师团)进行详尽点评,有时还要引导教师写一些心得文章。

学校工会高度重视发挥退休教师作用,2008年11月,我们邀请了12位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返校听课,累计听课25节,并组织他们与10位年轻教师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课堂教学的艺术和经验,使青年教师深深受益。

四、创新考核机制,以完善的考核评价人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看到:在业务上多钻研,在专业方面谋求发展,是学校要求,是时代要求,更是自身安身立命、发展自我之需求。这需要学校创新学校考核机制,以完善的考核评价人。

评价亦是一种导向,评价亦是一种激励。

我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分为三块,一块为工作量,视所教年级和学科,有不同的难度系数,视周课时不同,就有不同的工作量津贴;一

块为教学效果考核,分三级指标评估,以年级为单位最重,以备课组为单位次重,以个人为单位最轻;最后一块为综合考评。这一块对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最为细致具体。实际上是多主体多元评价。它包含了年级组教师评价、教研组内全体教师的评价、政教处师德师风考核;教务处教学表现考核及教科室科研情况考核。在部门考核中,我们有一系列量化表,其中就专门涉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情况。

同时,我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纳入先进教研组的评选中。我校制定的《先进教研组量化考核条例》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参加比武获奖、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多纳入了考查指标。今后,我校计划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指导等纳入考量指标。另处,我校又根据学校津贴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奖励。这方面,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做法不得不提,即骨干教师评定。目前,我校已进行到了第五批骨干教师评定,这做法,给了教师以无上的光荣,也给了他们沉甸甸的责任,也为他们加注了一份教学的热情。

五、加强对话交流,以领导的信任激励人

我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发展为本,和谐树人”的办学宗旨,故我校非常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我校非常重视“集思广益”,非常善于听取群众意见,总是欢迎教师为学校建设方方面面出谋划策。为之,教师在我校有一种被尊重的感受。

同时,对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不足,我们十分注重创造一种“开诚布公”的校园文化,学校经常让工会负责同志能约请教师商谈教学困惑,指出其不足,同时表明:学校信任教师,也只有依托教师,才能办好学、育好人,这样教师充分感受到领导的信任,责任感也就更强了。

六、大力促进和谐,以组织的关怀温暖人

学校工会应该在创建和谐校园方面做好一系列工作,我校工会认真组织了暑期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活动,认真开展好女教工妇检工作;认真组织好退休教师的“八个一”活动。特别是2008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我校工会举办了 “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暨迎元旦 展风采”为主题的教工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教工拔河、合唱、书画比赛,在此次系列比赛中,全校教工分7个代表队共220名教职工都参

加了比赛,参赛队伍和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我校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工会主席张学新同志的组织下,从校领导到教工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热情参与。特别合唱比赛中尽管排练的时间很少,但是每次排练大家都积极参与、高度配合,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工强大的凝聚力。2009年1月,还举办了退休教师团拜暨祝寿庆金婚活动。认真做好送温暖、帮困助学、教师慰问活动。另外,我们在做好常规性、制度化的帮困助学、困难教师职工慰问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对病重老师、同学进行捐款帮困,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让他们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这些活动,使教师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 培养,许多教师以学校的光荣为自己的光荣,使他们增强了感恩组织关怀,服务学校需要的意识。

七、克服职业倦怠,以持续的热情塑造人

我们认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可以理解,但不能无限制延长其倦怠期。为之我们对如何引导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作了一些思考。最后有了一些粗浅认识:

1、专业自培目标达成后,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制定自培目标,要打破教师对现状的满足感。

2、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多宣传,创建一种“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

3、创设条件,寻找差距,引导教师看到自身不足,借以激发其不甘沉沦的雄心;

4、“多压担子,勤搭台子,早铺路子”,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展示、比武、进修学习的机会,在厉练中发展教师!

以上,是本人对“履行学校工会职能,建设学校先进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粗浅思考。其中有许多做法是我校近年来师资建设的比较成熟的做法,但我深知,有许多方面,我们还要探讨,还要创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篇7

一、优化办学策略, 探索发展模式

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 是指导一切工作的核心, 是师生员工统一教育信念和行动的纲领。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确立了“建设名师队伍, 打造名师群体”的办学目标和“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跨越”的办学理念。

(一) 确立科学的办学思想

我们遵循一个办学理念:创建学习型学校, 打造研究型教师;围绕两大主题:内涵发展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提高学科发展层次, 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 提升品位 (创设学习、研究、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氛围, 争做学习型、发展型、幸福型教师, 构建研究型学校文化,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建设三种文化:读书文化、讲堂文化、论坛文化;实施四个工程:教学研究“百师工程”, 教师培训的“百家工程”, 课程改革的“百课工程”, 教育科研的“百题工程”;拓展五项功能:把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教师培训的基地、干部培训的摇篮、教学研究的中心、教育科研的前沿、信息技术的平台。卓而不群的办学目标, 奋发进取的竞争机制, 宽松活泼的学术氛围, 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科学严谨的工作环境, 使教师进修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实现办学目标, 我校须深刻地诠释“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跨越”这一办学核心指导思想。学校办学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向性指针, 是学校一切思想和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要充分结合办学历的史、办学的现实、时代的责任、教育规律的要求及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的期望, 不断赋予办学思想新的内涵, 以此提升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

(二) 锻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团队

研训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拓展视野, 丰富知识底蕴, 才能完成学校的使命。

1.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建立读书文化。

研训教师要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 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从而不断吸取新的理论、新的知识, 提高理论水平, 增强道德素养, 更新知识内容,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能力。

2. 营造研究氛围, 建立讲堂文化。

“兴城教育论坛”是教师进修学校为全体教师搭建的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每月安排一次讲堂学习, 两名教师各主讲90分钟。登坛主讲的领导、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实践、教学水平等方面内容进行讲解, 选题科学, 视角独特, 内涵丰富, 学术严谨。讲堂学习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针对教育教学规律提出独到见解, 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既有宏观的表述, 又有深层次的思考分析, 使研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学识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3. 应用学习研究成果, 建立论坛文化。

把学习、研究、应用结合起来, 把学习做长, 把研究做深, 把工作做实, 在学习研究中解决工作上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学习研究的成效。选准研究专题:每位研训教师都要确立研究专题, 明确研究方向, 推广研究成果, 解教师之所需。面对基层, 面对课改, 面对课堂, 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丰富研究载体:不断提高教育论坛质量, 丰富培训内容, 组织“沙龙研讨”, 在教师进修学校兴起“三风” (即学习新知识, 兴起“充电”之风;开展专题讲座, 兴起“研究”之风;引领教师成长, 兴起“培训”之风) 。

二、践行办学思想, 丰富发展内涵

办学思想是在办学实践中产生的, 又是在办学实践中发展的。办学实践是办学思想的源泉, 也是检验办学思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紧密结合, 使办学思想落实到学校的一切工作中。

(一) 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推进课程改革

1. 教学研究“百师工程”。

我们挑选城内百名骨干教师“送教下乡”, 内容包括:解读课标, 建新理念;教研指导, 互动备课;业务辅导, 专题讲座;送课下乡, 教学研讨;问题探究, 信息交流。采用研训教师、城内骨干教师、被支教学校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 开展有针对性的送课活动。城内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的经常化, 推动了城乡交流, 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了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我们组织中小学共计25个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 各学科教师对任教年级的教材有了完整、系统的了解, 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有所提高, 对重点课时与篇章的把握更加透彻。

2. 教师培训的“百家工程”。

我们组建了“兴城市教师培训讲师团”, 讲师团成员由教师进修学校研训教师和基层学校推荐的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 每名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 有针对性地准备1~3个专题讲座, 建立“兴城市教师培训专题讲座菜单系统”。“培训“选课点菜单”, 已成为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种有效模式。几年来, 培训菜单不断充实完善, 由最初的120个增加到305个, 并全部上传到兴城教育网, 内容涉及学校管理、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科研工作、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学科教学、校本培训、干部管理等方面, 调动了参培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菜单式”培训体现了培训内容科学、方案设计周密、人员组成合理、培训实效性强等特点。

3. 课程改革的“百课工程”。

“光盘式”培训是我们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的培训形式, 几经实践, 深受基层学校的认可。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光盘式”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共开展了8轮“光盘式”培训, 录制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光盘100余张, 立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和教师的成长需要, 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光盘”培训内容包括专题讲座学习、中小学教师优秀课例、说课及教学研讨。光盘式培训, 主题鲜明:无论是讲座、课例、说课, 都紧紧围绕“聚焦课改, 关注教师, 研究课堂”这个主题;理念前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演绎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讲座注重教学案例, 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寓于现代信息技术中, 动静结合, 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课例能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 教者能以多方面的视角构筑课堂结构, 巧设课堂教学情境,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4. 教育科研的“百题工程”。

我市教育科研工作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相结合, 坚持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方针, 坚持“冲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快些再快些, 贴近课堂教学近些再近些,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紧些再紧些”的指导原则, 确立了“科研引领改革, 成果彰显发展”的科研方略。我们收集和整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手段, 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着力创新研训模式, 提高工作质量

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 我校创新工作方式, 追求工作高质量, 以科学的方案为起点, 加强创新意识, 转变服务方式, 用创新的方式, 传递先进的教育思想。

1. 创新教研模式。

教研工作“以问题为抓手, 以课例为载体, 以校本研训为支撑, 以读书为导向”,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教研工作原则:分组下乡, 独立工作, 集体教研, 跟踪研讨。备课模式:定量主备, 集中评说, 完善印发, 复案补教, 教学反馈。研究模式:同课异构, 一课三议, 三课一评, 一课三备, 一课三讨论。研讨模式:读书沙龙, 课例研讨沙龙, 沙龙式教研, 工作学习化, 问题课题化, 成果多样化。教研模式:在困惑中学习, 在研讨中反思, 在领悟中探索, 在实践中培训。对话式研讨:以合作者的身份, 聆听教师的倾诉, 体味教师的困惑, 深入到教师的内心世界。参与式视导:把学校的问题视为自己工作的问题。菜单式服务:让教学研究更加贴近学校的需求, 关注学校到底需要什么, 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叙事式研究:为教师和教研寻找反思的切入口。

2. 创新培训模式。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健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实践中要坚持留长补短, 提高教师, 改善管理, 建设学校文化。干部教师的全员全过程培训, 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 为兴城教育发展服务。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支教的空间流动主要以“物理变化”为主, 而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 则是促进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化学变化”。教师培训工作做到两个一体化:教师培训的纵向一体化, 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衔接, 实现教师实践成长和理论学习的无缝衔接;教师教育的横向一体化, 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 量身定做的培养培训方案, 以不同的组合满足不同阶段、不同教师的需求。

注重培训对象的层次性。认真做好教师全员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学历培训, 教师全员培训, 不断完善片区培训模式, 建立片区培训组织;坚持培训教师集中备课制度, 坚持培训内容与课改实践的有机整合。注重培训模式的创新:建立以校培训为基础, 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 课程改革为核心, 学分制为管理手段, 任职学校培训机构共同管理, 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互结合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新路径:坚持职前职后培训相衔接, 坚持网络教育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坚持开放式培训与规范管理并举, 推进教师培训的信息化进程,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建立教坛新秀, 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的递进式的梯队队伍, 建立学术交流平台、网络互助平台、实践展示平台、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注重培训途径的多样性:培训上超市, 选课点菜单, 是我们几年来积累的一种新的培训形式。要切实对菜单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 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 力求做到培训内容科学, 方案设计周密, 人员组成合理, 培训实效性强。开展光盘式培训:光盘式培训要立足及早策划, 精心准备, 期初确定讲座内容, 主题鲜明, 理念前瞻, 每个学期要有不同的主题,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演绎课堂教学, 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精湛的说课、细致的点评, 帮助教师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困惑。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送教下乡要完成解读课标, 单元备课解析。送课下乡, 力求通过同课异构的模式, 实现相互借鉴, 互动研讨, 有效提升校本教研能力。我们搭建“三格”培养层次, 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

学校理念文化教师感想 篇8

绿色,有有形的,是目之所及的绿色。我校拥有丰富的绿化资源,时刻吸引着学生探究的目光,校内外又有许多植物专家和植物爱好者关心着我校的成长。绿色,也有无形的,是心之所感的绿色,包括氛围、机制。我们按照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在开展“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着“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我们依托“植物探究”特色平台,精心开辟“校本型探究性体验教育”活动途径,由“实践”提升到“探究”,逐步培育“生态德育”的亮点,并提炼出“绿色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重点放在营造绿色自然的校园环境,构建绿色和谐的校园文化,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从而促进学校、班级、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两个根基:课题研究和特色建设交融互补

第一,以省级立项课题为根基,全力打造学校绿色文化教育。

第二,以“植物探究”特色建设为抓手,深化学校绿色文化教育之内涵。

“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两个根基交融渗透,相辅相成,为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搭建了较高的平台。

三、构筑三大支柱: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同生共建

第一,营造绿色教育的空间,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

绿色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育人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为此学校在“环境也是教育者”的理念指导下,以“天和”的平等精神,精心营造绿色环境文化,促进教师、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绿色家园。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说话,从而打造出一个绿色灵动的生态教育空间。

第二,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倡导绿色教学理念,打造“绿色课堂”。并专门建立“青研中心”,实施“青蓝工程”,关注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月举办一次周末茶座的教育沙龙活动,每月一期校刊《成长快车道》,每学期结集编写教师论文,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教育共享。

全力打造绿色课堂。绿色课堂是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有二个要素:一是学生的“自主生长”,二是教师的“引导激发”。它与传统的“知识课堂”“技能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的重构——由“指向于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课堂”向“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绿色课堂”转变。

“绿色课堂”是在扬弃“知识课堂”、“技能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一代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也提倡创建积极的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绿色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且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提出了“绿色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学在自主生长中”:肯定了最首要的是“生命自主生长”,这是自然的,学是服从于生长的,是服务于生长的;“教师在过程中激发”:绿色课堂是在尊重学生自主生长的在基础上的,是一个“重过程、重激发”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作用也重要,是引导激发学生成长,让学生的生命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达到更高层次的生长目标。“学是为了更好的生长”:课堂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享受生命的快乐。

着力开展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植物探究”学生特色活动是我校长年坚持开展的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志趣,在“生态德育”中让学生实践探究育孕“灵性”。

编制教材,开展活动。 “植物探究”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走近校园植物”、“学校的香樟树”、“叶趣”、“大义草莓”、“农家蔬菜”五个单元;下册也分成“虞山植物大搜索”、“虞山绿茶”、“家居植物研究”、“花粉趣探”四个单元。根据这地教材各班再次备课教研开展实践活动,如:五年级各班围绕“叶趣”专题分阶段开展植物探究活动,第一阶段通过采叶、赏叶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感性美”,第二阶段通过写叶、制作叶画,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艺术美”,第三阶段深入探究植物叶子的作用与奥秘,感悟植物的“理性美”,第四阶段通过与语文(古诗文、美文的赏读)等学科的整合,领悟植物的“人文美”,由表及里,点面结合,拓展延伸。在“植物探究”的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实地考察、实验探索、网络搜寻、写作绘画、摄影展览、竞赛游戏、音乐律动、伙伴合作等鲜活的方法和手段,从训练观察、发展语言、启迪思维、激发想象、自主创造、审美教育等方面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

各科渗透,拓展活动。“植物探究”除了通过校本活动和班队活动具体实施之外,还注重在其它学科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在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组织辅导员老师编制校本性的《植物探究与学科整合序列》,寻求在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科学、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中探究植物的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对活动课程的辅助作用,深化学生对植物世界的科学探究。

雏鹰争章,引领活动。学校大队部为各中队确立了不同的“队树队花”作为探究重点,并在中队园地中精心开辟“植物探究”特色展版,要求各中队定期展示研究成果,以争创“绿色中队”。大队部还要求少先队员人人争创特色奖——“绿色章”。

每学期,学校都要利用每周“红领巾”广播与“七色光”电视台及时宣传报道“植物探究”最新动态,并通过“植物探究”专题网站和展示大厅,全方位展示学生在校本特色活动中取得的个性化成果。2008年我校获得了“常熟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班主任的活动案例、德育论文,学生的植物小论文、手抄报绘画、摄影等作品,也纷纷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开出了鲜亮之花,结出了特色之果。

上一篇: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综述下一篇:单片机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