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的售后服务(精选10篇)
军工企业的售后服务 篇1
随着军事工业的迅猛发展, 军工产品技术的更换、更替加速等原因, 我国军工产品的售后服务及维修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以往部队针对特定的武器装备积累的管理方法、维护保养方法等已不能适应新的军事装备的需求。因此, 军工产品售后服务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售后服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保持良好技术状态的必要手段。
1 售后服务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助力
售后服务是体现和折射企军工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企业的售后服务直接面向部队, 通过售后服务, 军工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部队需求, 更好地实现军工产品的技术升级;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够迅速提升装备的战斗力, 从而使部队产生良好的信任感, 并形成作用于军工企业的良好推动力, 形成了对军工企业其它环节的理性推动, 这是一个连锁正反应的过程。
产品售后服务管理是军工产品可靠、安全的重要保证。产品的质量问题尽量要消灭在产品研发阶段, 对于操作不当造成的也要进行及时的现场维修。由此, 通过产品售后来改进产品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让使用人员正确地掌握装备使用维护的方法不仅可以通过售后服务拉近军工企业与部队的关系, 保证满意度, 也可以及时得到产品使用相关信息的反馈, 有利于装备地持续改进和升级, 有利于不断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 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军队服务, 为国防建设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2 从军工产品生产设计和技术培训环节入手, 为部队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2.1 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其服务意识
要想塑造好企业的服务形象并不难, 企业要把使用单位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对于使用单位的服务需求不能敷衍塞责, 推诿扯皮。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 而且会拖累国家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因此, 军工企业必须要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 首先要端正态度, 把军事工业、人民安危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其次是要切实提高售后服务工作人员的水平和综合素质, 使其真正地意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 军工企业要建立起系统的培训与考核机制, 保证企业售后人员的技能水平能够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军工企业的售后服务来不得半点虚假, 无论是网点的建设, 还是人员的培训, 都要扎实而稳步地推进, 最终要在具体的服务中得以体现。因此, 以服务为基础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是最为稳健的一种方式。没有捷径可走。
2.2 提供使用说明书
售后服务与军工产品的生产设计质量紧密相关, 售后服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应从产品的生产设计环节开始, 从部队官兵使用者的角度设计和制作界面友好的使用说明书, 全面系统地介绍装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技术参数等, 并保证说明书的良好操作性, 对于达不到指标要求的产品, 不得转入下一设计研发阶段。产品说明书的语言要清晰易懂, 必须标示常见使用故障、解决方案、应急措施等。
2.3 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
军工产品的售后服务技术培训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技术培训规划, 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培训任务等确定技术培训教程和课时安排, 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等。明确编写内容、详细程度、通俗性等, 并组织对培训内容进行评审。对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随着大量新装备的更新使用, 技术性能更加先进, 结构更加新颖, 导致部队必须重新学习和培训, 以往的经验做法不能适应新装备的需求。对于部分首次装备使用的大型军工产品, 必须要进行必要的使用单位技术培训, 必要的培训可以使使用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装备, 以及排除装备常见的技术故障和使用不当造成的故障。
通过对技术骨干进行统一培训及全程参与装备的组装操作。使大家对使用说明、维修手册中的产品结构原理、维护保养、操作使用规程及故障排查等得以更好地理解。使得部队能正确的使用装备, 降低装备的故障发生率, 减少现场维修次数, 提高装备的完好率。由此, 良好的售后服务也塑造了军工生产企业的良好形象。总之, 产品售后培训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技术培训工作的推广, 对企业和使用单位都是极为有益的, 有助于使军工产品发挥更大的战斗力。因此, 搞好产品售后培训工作, 是军工企业重要的技术保障工作, 也是军工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
3 提高军工企业现场维修服务的质量
装备故障的发生, 将直接影响部队作战训练计划。因此, 应在得到产品质量问题信息后, 迅速组织专人到部队故障现场与使用单位一同排查故障原因及时维修, 恢复部队作战计划。于此同时, 为了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 还应尽快通知其他相关使用单位尽快排查故障, 正确使用装备。并在设计生产环节找出并排除故障, 保证再次出厂的产品不会发生类似的故障。并将上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以保证产品质量。除此外, 企业还需定期进行产品使用信息的收集整理, 与使用单位定期沟通, 保证顺畅的信息传递机制, 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故障, 通过共同的分析、判断产品的设计缺陷。
4 军工企业要不断探索售后服务新模式
售后服务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必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实行新的模式, 通过售后服务质量改进产品的质量, 又或者让部队官兵掌握装备产品正确的使用的方法, 为部队排忧解难。良好的售后服务能让使用单位尽快了解和熟悉装备的结构性能, 使用和维修的方法, 避免不必要的损坏。售后服务是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 售后服务的质量的提升将直接推升产品的质量乃至于推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产品质量管理、售后服务质量是决定了企业的兴衰的重要因素。可以推动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探索军工产品售后服务新模式是军工企业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要在不断严把质量关,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 建立良好畅通的渠道, 加强与使用单位的沟通, 更多地获取产品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实战使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故障, 及时准确的对问题和故障进行最短时间的排查和修理, 定期地总结使用经验, 发现潜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
军工企业对军事装备的良好的售后服务, 不仅关系这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军工企业要不断地开拓进取, 不断创新, 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崔毅勇, 崔晨, 苏建勇.装备售后技术服务质量模糊层次评估模型[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6) .
军工企业专用设备管理的探讨 篇2
军工产品所需的专用设备是指为产品特殊的加工工艺而专门设计制造的设备,这种非标准专用设备在军工企业被广泛使用。凡是只用于加工制造或检测某项产品而设计制造的设备,均属企业专用设备。包括:自行设计、制造的非标准设备;国家定型产品,购置后做不同程度改动的设备;非国家系列产品,也无任何标准可查的设备。这些设备具有涉及面广,性能高,系统复杂,特殊要求多,专用性强等特点,而且比同类设备投资大,单台生产,周期长,可靠性要求严格,一旦出现故障或运行不正常,无法以其他设备代替,由于这类设备在企业生产加工中的特殊性,企业称这类设备为“独生子”设备。
二、专用设备设计制造要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
设备前期管理是后期管理的基础,而作为前期管理第一步的规划决策,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不仅关系到设备效能的发挥和直接影响设备的投资效益,更重要的是涉及军工产品型号研制计划的完成。所以当产品规划一展开,就应提出专用非标设备的要求。对产品生产线上需要用的专用设备及非标试验设备,必须通过技术经济论证及审核程序,尤其对其可靠性及适用性要严格的认真评价。论证时要充分考虑设备的使用条件、配套设施、加工原料、产品特性、操作人员等因素,避免盲目自制。制造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选择价格合适的材料、部件和加工单位。设计任务书应根据工艺技术方案的要求,详细说明设备应具备的功能、精度、效率等技术参数。
专用设备制造过程中,要严格地对设备进行调试。调试过程应对设备的技术性能、可操作性、安全性及稳定性进行全面考核。设备试验要求控制系统、机械系统、传动系统、循环系统等的技术性能参数均符合设计任务书规定的功能、效率要求。调试中还要对设备的几何精度、工作精度及动态精度等进行检查,对设备的精度及效能应做完整记录,对在调试期间排除的故障应分类归纳做好记录。总之,设备投入使用前的工作做得越充分,产品的研制、加工、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就越少,损失也会相应减少,从而达到产品研制周期的缩短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的。
三、专用设备使用的管理
1.建立专用设备有效的管理机制。专用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求管理工作更具系统性、前瞻性及有效性。首先,应建立专门的专用设备台帐,台帐内容包括设备分类、设备编号、设备型号、使用部门、主要负责人、设备使用状况、设备附机的名称型号等。同时建立规范的信息资料库,通过财务决算将固定资产转入使用单位后,根据设备台帐明细逐台将设备的可行性报告、技术经济论证、设计任务书,以及设备的设计图纸、说明书、安装验收凭证等,全部转入信息资料库。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设备维修、设备保养、设备改造、设备搬迁等资料信息也要及时录入资料库。其次,建立设备使用过程的管理制度,主要制度有:(1)专用设备使用维护规程。专用设备使用维护规程是操作人员正确掌握使用维护技能的技术性规范。其内容是根据专用设备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以及安全运行等要求,规定操作人员在使用维护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事项。(2)建立设备完好标准,为设备日常使用维护的提供依据。设备完好标准要根据设备的功能特性和使用的具体要求,确定设备应具有的各项功能指标,指标的确定应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产品工艺要求的实际出发,着重在安全、可靠、准确等方面制定完好标准。
2.建立挂牌制度。挂牌制度是控制和反映设备管理和设备技术状态的有效手段,能及时准确反应设备状况,有效预防无证操作,设备带故障运行等事故的发生。每台在用的专用设备必须在明显位置挂有有效的设备标识,做到定机定人,定期保养,定期检测。设备“定机定人”是在牌子明确标明设备编号、设备名称、操作者姓名。实行“定机定人”是明确操作人员岗位责任,确保正确使用设备和落实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有效措施。每台专用设备必须由专人操作及保养,多人操作的设备,应指定机台长负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主管部门签发操作证。“定机定人”应保持相对稳定,确实需要变动时,要报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设备挂牌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反应设备状态,是设备技术状态控制的重要手段。设备使用部门要根据设备完好标准的指标,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测,一般专用设备一年检测两次,由技术人员和工艺人员对检测指标进行评定,检测工作要求操作规范、科学严谨、按时进行,检测合格的设备挂“准用”标识,检测不合格的设备挂“禁用”标识。
3.大型专用设备的使用,在关键岗位上应实行“双岗制”。“双岗制”即主岗操作、副岗监督。做到操作正确,责任分明,记录清楚,交接有序。关键操作岗位要实行自检和互检制度。当大型专用设备根据试验大纲、工艺规程、开机规范调整各项技术参数后,检查人员应按程序认真进行检查工作,自检、互检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有技术总负责人处理,将处理结果记录在案。总之,对大型的专用设备使用,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定操作,避免造成设备事故和产品损失及人员伤亡。
4.专用设备的维修。设备维修是恢复设备功能,保证科研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军工企业专用设备具有性能专一,利用率较低,但使用过程中性能要求高。因此必须结合军工专用设备的特点,从科研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保养和维修。在专用设备的维修中做中,尽量应用设备的状态检测和诊断技术,对设备的故障进行预测,达到及时发现和预防故障的发生。因此维修工作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
预防性维修是指为了防止设备的性能、精度劣化或降低设备故障率,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技术状态,按计划和相应的技术条件规定进行的维修工作。预防维修通常根据设备实际开动台时或状态检测的结果进行安排。根据状态检测提供的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判断设备劣化程度和发展趋势,在设备故障发生前进行相应的维修。状态检测维修没有固定的设备维修周期和修理间隔,修理内容视实际需要而定,这种维修方式由于时机掌握及时,设备部件的寿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比其他维修方式更为合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状态检测维修方式在企业中已不断推广应用,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高精度、大型专用、关键设备的维修。
5.专用设备计量器具的管理。专用设备上的计量器具是指安装在专用设备上用以直接或间接测量的计量仪器仪表或计量装置。专用设备计量器具直接或间接指示着设备的运行状况,部分计量器具属专用计量器具,因此,专用设备上的计量器具检定应由计量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凡提供工艺参数或有精度要求的计量器具应列入周检计划,按检定周期执行。没有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计量部门按计量器具的质量和使用要求确定其检定周期。专用设备计量仪器仪表的检测率应为100%。同时应建立“专用设备计量器具周检台帐”,台帐对本企业所有专用设备上使用的计量器具的台数、所属设备、周检日期、检定状态等情况逐一登记。另外,要明确送检程序及职责,避免重检或漏检的现象发生。
四、专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军工企业的售后服务 篇3
国防军工计量是国防军工行业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随着计量科学的不断发展, 和国防工业的飞速进步, 国防型号工程中越来越多的需要准确、科学的计量和计量结果。下面就结合案例, 分析一下国防军工计量为型号工程服务的现状, 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计量的意义
计量是保证测量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一门科学。计量是利用科技、法制和管理手段, 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为使用被测量的单位量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或者给定的测量不确定度内溯源到基本单位的测量。计量也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监督管理手段实现测量准确和可靠的一种工作, 计量不同于一般的测量, 在整个测量领域起着指导、监督、保证和仲裁的作用。
计量对于国防军工, 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国防高科技系统庞大复杂, 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广, 技术难度高, 要求计量的参数多, 准确度高, 量程大, 频带宽。在国防建设中, 计量测试是极其重要的技术基础, 具有明显的技术保障作用, 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争取时间, 而且还为国防各个领域如研究、生产、使用等都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与决策的依据。
二、服务的现状
2.1现状论述
国防军工计量中存在军事效益和政治效益两种状况。从军事效益来讲, 同样的仪器、装备在不同的型号工程中使用所需要的参数不尽相同, 在量值传递和溯源时这些被型号工程中所使用的参数不仅不能遗漏而且还要重点检定、校准的, 而其他的参数在实际的型号工程中却基本不会被使用, 那么对它们进行严格的检定、校准在军事效益上就意义不大。从政治效益来讲, 计量保障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检定规程对仪器、设备做检定、校准, 任何一个参数都同等重要。
2.2现状举例
对电阻式同轴衰减器提供计量保障时, 行业中大都采用《GJB2214-94电阻式衰减器检定规程》为依据。按照这一检定规程对型号为8494B, 编号为MY42146211的同轴衰减器在2GHz、12.4GHz、18GHz进行检定, 根据计量结果可以判定为合格。但是经了解, 这个衰减器在某重点型号的现场测试使用的频点为8.15GHz, 那么对该频点下的衰减量进行检定时我们发现其误差较大, 已经超差。一个按照检定规程检定为合格的衰减器, 在型号工程使用中实际却是一个不合格品。这样不仅计量工作失去了其现实意义, 而且更严重的误导了实际使用者, 使他们在现场测试中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真实的测试数据, 必然对型号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
2.3现状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计量保障单位与型号工程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保密等多种原因, 计量保障单位不能够及时、准确的知道仪器、设备在型号工程中的具体使用情况。二、计量保障单位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法律、文件的要求来开展工作, 计量保障工作是在一个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上进行的。这就造成国防军工计量与型号工程不能够高效、科学的互相了解、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现状。
三、改进建议
计量保障单位如何进行检定、校准才能够即满足现行文件、法规的要求又能够满足型号工程的实际需求呢?首先, 计量保障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深入到型号工程一线, 不知道型号工程对仪器、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所以关于仪器的实际使用信息应该由型号工程单位来提供。计量保障单位有了这些信息之后, 在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时对对应参数进行重点测试, 其余参数可以在满足检定规程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一般检定、校准, 这样就可以为型号工程提供更准确、更有实际价值的量值传递。
在仪器、设备上我们一般可见到两种标识, 一种是设备的统一编号用于资产登记;一种是计量保障单位所标识的计量状态。除这两种标识以外, 为了型号工程单位和计量保障单位能够有一个即简洁又准确的沟通方式, 我们加帖“重点待检参数”标识。该标识由计量保障单位出具, 由型号工程单位填写贴于显著位置, 当仪器更改使用状态时, 可重新填写、贴具该标识。
四、结束语
型号工程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好的计量保障服务提供准确的量值传递, 计量保障单位能够准确的知道型号工程单位的实际需求, 才能够提供全面、细致、科学、准确的计量保障服务。在计量保障与型号工程间架设起信息沟通渠道是解决二者之间问题的简洁有效的方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防军工计量中的军事效益和政治效益, 并借助具体案例分析了国防军工计量为型号工程服务的现状, 提出了一些改进现状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国防军工计量,型号工程
参考文献
[1]黄涛.计量技术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年5月
军工企业的售后服务 篇4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走出去”的行列中,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及“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的要求,中国军工企业进行国际化开拓成为新的光荣使命。
在经济学中,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而国际化开拓就是企业因各自不同的情况,为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走出国门,在全球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开发新市场、寻找新顾客、发掘新资源,并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境外企业数量达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形成海外资产近1.6万亿美元,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开拓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众所周知,中国军工企业早已在国际化开拓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不论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形势,还是进行“中国梦”的崭新实践,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国军工企业国际化开拓应首先确立国际化开拓的原点思维。
所谓“原点”,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确定的具有某种功能和意义的中心点(基本点),或是某一事物的起始点。而“原点思维”就是围绕“原点”,始终突出所要实现的目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使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要确立中国军工企业国际化开拓的原点思维,就是要找到中国军工企业国际化开拓的起始点,并始终围绕这个“点”进行思考和行动。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CEO”的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企业成功的秘诀时说:“与其说我是靠规模和实力取胜,不如说我的通用公司主要是一个有无限文化底蕴的公司,是无限的文化底蕴领导通用公司走到今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军工企业是中国军工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军工企业诞生的“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军工精神为核心的军工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优秀代表。由此而论,军工文化就是中国军工企业国际化开拓的“原点”,而大力加强军工文化建设,以文化为“走出去”战略的源动力,就是中国军工企业国际化开拓的“原点思维”。
我们相信,以先进军工文化为引领的中国军工企业,定能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出国门,在国际化开拓中不负众望,再创新奇迹、再立新丰碑、再写新史诗。
规范军工企业间的交叉持股 篇5
军工企业交叉持股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加强军工集团公司
之间的联合与协作, 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行政性的任务区分和资产重组配置行为, 在十一大军工集团之间并未形成“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各有侧重、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例如, 核工业是按照上下游划分, 除了基建在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外, 其余能力都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航空、航天和兵器主要是按照型号任务划分, 可以竞争的领域非常少;军事电子领域仅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一家, 连形式上的行业内竞争也不存在。这种局面一方面使军工集团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小, 投一条线、做一种产品, 固定资产形成周期长, 国家投资成本高、效益低;另一方面, 国家为了解决一些集团生产能力与科研能力脱节的问题, 又自觉不自觉地帮助它们搞重复建设。鼓励军工集团公司之间交叉持股, 允许重点保军企业在行业内部或跨行业实施重组、联合或兼并, 有利于它们打破行业和领域的限制, 实现资源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优化配置, 使军工集团公司真正走上做大做强的道路。
2.军工集团公司之间交叉持股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 可继续保持对军工企业的控制地位。军工集团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可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减少被敌意收购、改变企业经营性质和方向的风险, 保持对军工企业的控制。一是交叉持股有利于稳定上市军工企业的股权结构。如甲军工集团公司持有上市子公司35%的股权, 乙军工集团公司持有上市子公司16%的股权, 它们通过联合控股, 保障了那些必须实行国有绝对控股的上市子公司的安全。再如, 甲军工集团公司直接持有上市子公司的股权虽只有35%, 但通过交叉持股又间接控制了上市子公司16%的股权, 从而成为该上市子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 使其避免了被敌意收购的风险。二是交叉持股有利于军工企业发展战略的稳定。军工上市公司发展战略具有长期性, 往往与一些投资者的短期获利倾向相矛盾。为了防止有短期获利倾向的投资者“用脚投票”, 上市公司不得不与他们妥协, 把用于投资的利润改为股息, 减少长期投资活动。军工上市公司通过交叉持股可避免被敌意收购的风险, 其经营者就可多一些战略眼光, 少一些短期行为, 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军工集团公司之间交叉持股有利于军工企业提高经营水平。从决策制定方面看, 通过交叉持股, 有利于改善大股东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提高军工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从而实现军工企业的科学决策。从经营成本方面看, 交叉持股的军工企业可降低军工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减少军工企业在重组过程中的运行成本。由于交叉持股实际上是军工集团公司之间签订的“长期契约”, 因此军工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在同等条件下低于外部企业。从经营风险看, 当军工企业因经济形势变动出现业绩恶化时, 交叉持股的其它军工集团公司往往会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帮助它渡过难关, 因为它不能克服风险, 意味着自己也要为风险付出代价, 这实际上是在军工集团公司之间建立了风险共担机制。
军工企业交叉持股的风险
一般来说, 交叉持股的风险可从资产虚增和弱化公司治理机制两个方面来考察。
1.交叉持股容易导致军工企业资本虚增, 引发金融风险。根据新的会计准则, 企业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 应以市场价格来计量并记入当期的净利润。以甲和乙两家公司相互持股为例, 如果甲的股价大幅上涨, 则乙按持有甲的股权投资相应地增值, 推动乙的股价上涨, 而甲此时又从乙的股价上涨中受益, 如此循环往复, 财富被反复放大, 也吹大了股市泡沫。当市场发生逆转时, 交叉持股减值又会“一损俱损”。德隆系等曾以交叉持股为手段,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掀起了“资产重组”、“相互担保”、“增发融资”的风潮, 实现了资本的迅速扩张, 但同时也埋下了使其轰然倒下的危机。同时, 由于交叉持股引起的资本虚增, 也给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评估带来了账面虚增的风险。
2.交叉持股在稳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同时, 也有可能走向内部人控制的反面。在交叉持股公司之间容易形成一个博弈, 交叉持股公司的管理者会在相互“尊重”的状态下达到均衡, 并根据对方的意愿来行事, 相互投赞成票;同时交叉持股使公司的外部投资者的股份在总股份中所占比例下降, 其表决权即公司支配权亦随之稀释, 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在交叉持股公司相互之间具有信息优势, 因此很容易诱发内幕交易行为, 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 使众多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同程度地被消解和侵蚀。
规范军工企业交叉持股的措施
从国内外企业交叉持股的实践看, 交叉持股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运用不规范可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军工集团公司实行交叉持股应分析利弊, 科学选择交叉持股的方式。
1.将优化结构作为交叉持股的重要目标。我国六大军工行业的大而全结构、十一大军工集团公司的小而全结构, 虽然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规模小、成本高、经济效益差。要通过交叉持股来实现资源共享, 使通用设备设施和辅业资产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大范围内重新配置, 通过租赁、转让或拍卖把多余的非核心资产比重降下来;还要通过交叉持股大力合并“同类项”, 例如除了核工业以外的五大军工行业都有雷达研制能力, 完全可以以股权为纽带把它们组成两大雷达公司。通过优化结构, 交叉持股带给军工集团公司的将不是大而肿而是大而壮, 从而提高军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防科技工业的投资效益。
2.科学选择交叉持股的方式。交叉持股主要有单纯型、直线型、环状、网状和放射型五种方式。军工企业的特殊性要求它们在交叉持股时要认真区分下属企业的性质和类型, 严格界定股份制改造的范围和程度, 科学选择交叉持股的形式。要根据下属企业的性质和类型, 既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 也要对非上市的股份公司交叉持股。对于重点保军的核心军工企业, 要保持绝对的控制权, 宜采用环状型、网状型、放射型交叉持股。即使参与交叉持股的每个企业所持的特定公司的股份仅属少数, 但通过交叉持股所形成的企业集团所持有的该特定公司的股份却足以防止敌意收购, 确保公司的控制权。对于资产专用性较高的企业, 宜采用线状交叉持股方式, 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对于一般的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 可在下属企业之间采取环状、网状等横向水平式交叉持股方式, 增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对于不同军工集团之间的企业, 根据资产重组的要求具体选择网状或环状交叉持股方式。垂直式交叉持股和水平式交叉持股的比例确定, 要根据军工集团公司本身业务对国家安全的重要程度, 尽量多地以水平式交叉持股为主, 充分发挥交叉持股的积极作用, 减弱其消极影响, 从而使交叉持股有利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保护国家核心机密和军工产业的安全, 有利于军工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浅析上市军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军工的投入, 军工企业自我生存能力普遍增强, 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国防科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 军工企业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军工资产高度分散, 一些军工企业盈利能力较差, 传统的军工体系远不能够适应未来战争网络分布式体系对抗的要求, 军事工业也必须完成装备制造向系统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从国外经验看, 军工资产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整合是必然规律,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军工企业由50多家经过并购整合形成五大军工集团, 并促成了今天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国防工业巨头的诞生。因此, 军工行业资产整合、并购重组是大势所趋。
一、军工企业上市的发展概况
1、国家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 军工资产进入上市公司的进程明显加快。2006年以来, 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在不同程度上为国防事业投资体制改革和国防资产证券化带来了新的思路。
2007年11月, 国资委出台的《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军工企业外, 绝大多数具备条件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军工企业都可以上市融资, 军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借助收购、重组等手段发展壮大。该办法开辟了军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途径, 对军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1年初, 中央军委下发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 明确提出“用三至五年的时间, 基本完成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这意味着未来三到五年内, 国防工业中除战略装备外, 资产质量最好、盈利能力最强的研究所等所有军工业务资产都将进行市场化改革, 在未来一段时间, 随着军工产业的大发展以及军工企业改革、重组进程的提速, 相关投资机会将日益明晰。
2、上市军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2006年46家军工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1077亿元, 而2001年营业总收入是428亿元, 增长152%。2008年, 53家军工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为2604.77亿元, 同比增长33.53%;工业总收入1768.34亿元, 同比增长29.22%。按2008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 军工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1186.75亿元, 占A股市场的2.63%。到2010年末, 军工上市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可见, 军工企业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中重要的一个板块。
发展是推动军工集团走向大融合、大整合的根本动力。通过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 实现产业的整合与发展, 是军工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上市军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盈利能力欠佳
据2007年三季度季报显示, 我国十大重点军工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只有17.48%, 较A股平均值23.35%低了5.87%, 其中, 有10家公司的毛利率低于10%。
据2008年长城证券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军工资本报告”显示:2006—2008年三年来, 累计有15家军工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和资产注入, 融资金额达225.9亿元, 资产注入150亿元, 使得军工板块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规模和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成本费用控制力增强, 军工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逐年改善。但是, 由于目前已有的大部分军工上市公司以发展民品业务为主, 真正以军品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不到10家, 加之民品产业利润水平低、业务品种单一、产业规模小、上市资产质量差, 产品缺乏竞争力, 从而导致上市军工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低于A股市场的平均水平。
2、融资渠道单一
2007年国防科工委出台的《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 打破了军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瓶颈”, 开辟了军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途径。国家将鼓励军工企业整体改制上市, 以发挥军工企业的整体优势。这些都表明国家希望上市军工企业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筹资的意向。
但限于改革方面的不彻底和市场的不完善, 加上企业本身的特殊性和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我国上市军工企业在股权融资方面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股权融资的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军工企业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良好的政治关系或企业高管的政治关系从银行等机构获取债务融资, 这一方面导致军工企业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 企业筹资的风险加大,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
3、股权高度集中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也是股份制度比较规范的国家。美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经营者在公司中占有支配地位, 且随时都受到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在日本和德国上市公司中占据控股地位的是法人股, 且法人股可自由流通, 法人之间可相互持股, 减少了股东们的投机性行为。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军工企业的股份制度相比, 我国军工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现象较为严重。在我国的军工上市公司中, 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较高, 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占30.61%, 处于相对控股地位的占59.18%, 且多数为国有法人股, 其他法人股及社会公众股所占比重小且较为分散, 无法形成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由于军工背景的特殊性, 使得第一大股东的存在有助于军工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 但同时也应认识到, 国有股主体缺位及其非流通性, 却会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在公司经营中, 存在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随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行为, 给军工上市公司造成了较大的经营风险。
4、信息披露产生利益冲突
作为上市公司的一种, 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上市军工企业需要尽可能多、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其真实的信息。但是, 作为军工企业的一部分, 上市军工企业具有很强的军事属性和有别于一般民用企业的特殊性。就信息披露而言,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上市军工企业最好尽可能少地披露其相关信息, 因为军工企业的任何信息都可能被他人不正当地利用, 成为对我国军事、国防情况进行推断的依据;对于所披露的信息, 最好是比较模糊、简单的, 时间上力求滞后。
由此可知, 上市军工企业的双重属性使得它们的信息披露既关系到国家安全, 又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而国家安全和投资者的利益却对上市军工企业的信息披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这两方面的要求甚至有时是相反的。这样, 就在上市军工企业的信息披露方面形成了利益冲突———国家安全和投资者利益之间的冲突。
三、建议
1、注入优质资产, 提高上市军工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以发展民品业务为主的军工上市公司, 要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最主要的是要提高民品收人。
首先, 需要股东注人具有竞争力或者具有技术垄断的优秀资产, 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其次, 需要上市公司在相关领域进行公开的市场竞争, 解决目前军工民品公司普遍存在的成本核算和关联交易问题;最后, 推进寓军于民、寓民于军, 、军民互通、互补和互动的一体化体系的快速发展。军工类上市公司拥有大量先进技术, 研发能力强, 其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既可以用于军品, 也可用于开发民品, 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这些都是民用企业所不可比拟的。如果把军用的技术民用化, 不仅可以提高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 还可以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2、完善上市军企投融资体制机制, 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通过政策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根据军工建设项目情况和性质, 不仅要有直接投资, 还要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 积极探索采用代建、租赁、借用、补偿、调配等新的投资方式, 以适应股份制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新的形式, 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和效益。
其次, 深化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 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以资本市场为纽带, 逐步打破部门、行业、军民、所有制界限,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科技和经济力量进行国防建设, 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提高社会融资效率, 分散投资风险, 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同时较好地满足投资者与融资者的不同需求, 使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从而促进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
3、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
有效的股权结构不仅能提高公司的市场绩效, 而且能保障公司绩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难以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符合条件的军工上市公司应改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实现股权结构的优化, 使股权集中度达到合理的程度, 各大股东之间既相对集中又相互制衡,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规性、透明性, 有效地规范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在优化军工企业股权结构过程中, 一方面, 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股吸引外资、民营资本进入, 实现股权多元化;另一方面, 可通过股权重组, 建立国有股和法人股流动化机制, 解决股权流通性分割问题。允许和鼓励现有上市公司的法人股在产权市场上进行合法化、规范化的转让和流通, 建立竞争机制, 促进持股法人股东加强公司治理, 提高公司绩效。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平衡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安全和投资者利益的平衡, 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在对上市军工企业的信息披露义务进行规制时要兼顾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法律对于上市军工企业的信息披露事务所作的各种规定也不能只照顾一种利益要求而忽视另一种利益要求。
当然, 目前我国军工企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国防科工委和证监会的有关法规衔接不够;涉及军品业务的非军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相应的规定及程序;军工类上市公司或者涉及军品业务的非军工类上市公司过度利用、滥用信息披露豁免等。因此, 军企上市公司应尽快健全完善军工企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实施细则, 使涉及军工业务的信息披露制度化、程序化。为平衡国家安全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军企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全过程中都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包括在确定信息披露范围、把握信息披露标准、进行信息披露执法等过程中均应考虑两者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罗开元:军工企业上市之我见[J].中国军转民, 2007 (6) .
[2]董新凯、王烈:上市军工企业信息披露之利益平衡[J].学术论坛, 2011 (1) .
[3]马睿、傅建设:上市军工企业债务性融资便利性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6) .
[4]黄越、朱丽娜:我国上市军工企业财务风险等级评价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7) .
[5]康月东:现代企业的投资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 2005 (17) .
基于军工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思考 篇7
军用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军用工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国家经济、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是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保障。军工企业在核、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且随着“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民两用、寓军于民”方针的贯彻实施, 逐步向民用工业、农业等领域转移和延伸, 军工企业从按政府计划指导进行生产转变到按市场需求自行开发民用产品, 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作为技术密集型的军工企业, 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相当大。但新科学技术的获得必须依靠大力的研发和不断的投入, 正是研究与开发支出在军工企业中具有特殊且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其支出金额占军工企业总支出的比重也相当大且呈上升趋势, 因此本文以某军工企业为例, 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到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展开剖析。
一、军工企业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相关规范
界定军工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是进行探讨其会计处理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军工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 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确认为无形资产, 不能满足下述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能够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 将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依据无形资产会计准则, 公司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由以往的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变更为将符合规定条件的开发支出予以部分研发支出的资本化, 积极带动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国长期以来采用某些指标体系评价企业的业绩, 研发支出的费用化, 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企业投资者和高管人员为了短期利益、为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而大幅削减研究开发经费, 这极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有一些已经上市的企业, 为了达到配股的目的, 要极力迎合配股资格要求的盈利标准, 削减了形成企业未来竞争力的研究开发成本, 影响了企业投资与研究开发项目的积极性。如将研发支出有条件的进行资本化处理的方式, 将提高了企业投资研发项目的积极性。
二、研发支出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现状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伊始, 我国军工企业研发支出的投入额度呈显著上升趋势, 之后的几年间, 比例有所下降。大额投入的研发支出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选用A军工企业2009年至2011年财务报表相关数据, 对比同行业进行分析, 从多个角度探讨研发支出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 军工企业研发支出的投入方向。
(一) 研发支出转化为自创无形资产的能力分析
企业在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研究开发活动之后, 若开发成功, 设计出了新的产品, 形成了新的技术, 则构成企业的一项自创无形资产, 若开发失败则研发支出成为企业的一项沉没成本。
通过分析2009年至2011年财务报表相关数据, 可以看出军工行业研发支出所占比例的变化特点 (见表1) 。
在此基础上, 再抽取一家重要的军工企业的研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2的A军工企业研发支出所占比例中可以得知, A军工企业2009年度开发支出占当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比例的51.76%, 按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 开发支出是研发支出可以资本化的部分, 即2009年度A军工企业可以资本化的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例超过50%, 显示出超过同行业指标的较强的研发能力。而且从表中得知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为36.01%, 自创无形资产能力较强。
2010年度开发支出占当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比例为21.20%, 与2009年相比有所下降, 而且也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010年研发支出费用化所占比例较大, 研发效率有待提高。但是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为36.23%, 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显示着该军工企业在同业中居于较强的自我研发的地位, 并且一直以来保持着自创无形资产较高的占比水平。
2011年度开发支出占当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比例为16.79%, 相比2009年、2010年有所下降, 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处于低水平, 但是研发支出投入居高不下, 而且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A军工企业对自我创新和研发的重视, 但同时也揭示出提高研发效率的必要性。
进一步从图1的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A军工企业自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 三年年均超过30%, 表明该军工企业相当重视研发, 重视企业的自我创新, 这种勇于研发创新, 提升竞争力的精神值得彰显。但具体对比分析, 还可以揭示出一些问题。2010年资本化部分的研发支出比例较2009年下降30.56%, 而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比例较2009年上升0.22%。2011年资本化部分的研发支出比例较2010年下降4.41%, 但是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比例较2010年下降5.94%。一方面, 该军工企业投入大量研发支出进行科技研究与自我创新, 但是可以资本化的研发支出比例在逐年下降, 证明了该军工企业研发效率有所降低, 大量的研发支出发生时计入到了当期损益中, 增加了企业的总支出, 形成低效的耗费。因此, 提高企业研发支出转化成无形资产的能力, 减少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 提高研发效率的要求成为了该企业的重中之重。
(二) 研发支出的抵税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所得税实施条例第95条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单位:元
军工企业的研发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大, 企业的研发投入可以减税, 必然会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表3的A军工企业2009年研发支出披露中的数据为例, 2009年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为9, 709, 719.08元,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还可以加计扣除50% (4, 854, 859.54元) 。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为25, 971, 618.35元, 可按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150% (38, 957, 427.53元) 摊销。
然而, 现行会计准则关于研发费用的处理规定, 也为企业通过调节研发支出的费用化与资本化界限, 来调节利润、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军工企业无形资产比例较高, 无形资产比例的提高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会比较大, 由于军工企业研发费用多, 研发费用确定的多少, 对利润表的影响也会比较大。
可是现行会计准则关于研发支出的处理规定尚不健全, 研究与开发活动区分的标准方面, 未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 企业可能会利用费用资本化操纵利润。仅仅根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来划分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 势必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给企业留下较大的操作空间。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只要合理地分配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比例, 使当期的期间费用相应减少, 利润相应增加, 就能在盈利的情况下得到节税的好处。
(三)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问题
军工行业的创新能力与研发费用的投入息息相关, 它关系到企业长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保持。所以研发费用支出的合理与否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至关重要。IAS38指出, 研发与开发支出信息披露应包括: (1) 财务报表应披露本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总额; (2) 研究与开发支出由直接归属于研究或开发活动或能够以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给这些活动的所有支出构成。因此, 一方面, 上市公司在按现行会计准则披露当年研发数据时, 应分项目披露其构成情况, 使投资者能够查阅所有明细项目;另一方面, 企业还应披露截止到某一时点的企业研发支出总额、已投入尚未确定结果的研发资金额度及研发支出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率等, 以便投资者能结合企业连续的研发费用投入及其经济效益来做出评价和预测, 避免忽视研发成果较研发投入的滞后性。
从A军工企业2009年研发支出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的表3中可以看出, 军工企业研发费用的披露格式是在各相关研发项目中列出期初数, 本期增加数, 本期减少数 (包括计入当期损益, 即未开发成功的部分, 计入管理费用的部分;以及计入无形资产, 即开发成功的部分) 。期末数等于期初数加上本期增加数减去本期减少数。较详细地披露了研发费用的增减变动, 但是并没有披露已投入尚未确定结果的研发资金额度及研发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率, 准则实践应用中的信息披露不足, 也有待完善。
三、改进企业研发支出的建议
通过A军工企业研发支出数据与同行业的横向对比, 以及自身的三年数据的纵向对比, 显示出研发支出投入较高的军工企业, 研发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 对此, 亟需找出解决研发效率低下的对策。为此, 针对研发支出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 提高研发支出效率
军工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研发支出效率:第一, 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研发平台, 节约研发成本, 提高研发效率。为此, 可以积极建立同军事大学等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研发。签订研发协议, 加强双方的立项管理, 并且重视保守研发机密;第二, 应该选拔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并对其进行培训, 提高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 并及时汇报研发进度, 提高研发完成率;第三, 建立内部奖惩机制, 提高研发人员积极性。为提高研发人员研发积极性和主动性, 掌握好奖罚举措,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奖惩机制, 对贡献突出的研发人员, 可以根据其取得的政策效益情况, 年底按一定的比例一次性给予奖励, 对于主观问题导致的工作失误要坚决给予惩罚。
(二) 明确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国际会计准则在“研究”、“开发”的定义段后面详细地列举了属于研究与开发的活动及不属于研究与开发的活动。我国无形资产准则在研究与开发的定义段后并未列举此内容。建议像国际会计准则一样, 根据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能力及所处的程度, 以列举的形式明确一部分研究和开发活动, 以使企业可以明确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 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降低对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划分时的主观因素影响。
(三) 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改进
1. 培养管理层责任感, 加强信息披露的约束力度。
不管是哪一种制度设计, 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因为执行制度准则的始终是人。因此各个主体对制度、条例运用时存在主观性。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的经验告诉我们, 会计政策的弹性越大, 受到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研发支出资本化在实际操作中极有可能成为管理当局通过主观判断来操纵利润的工具, 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管理层应该遵守相关会计准则, 加强信息披露。
2. 制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监管措施, 规范研发费用数据披露内容。
在研发支出活动的信息披露方面, 应将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相融合, 予以多层次披露:在会计报表中报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信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以表格的形式揭示有关研发支出的信息:企业对研发支出采取的会计政策、研发支出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转出额、本期摊销额和期末余额、研发支出的摊销方法以及摊销期限、研发支出当期应计提的减值准备等;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告知披露以下信息:当年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取得的专利数、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研发合作联盟和合作企业的投资等和投资者决策高度相关的信息。
我们欣喜的看到, 一系列的举措都在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爆炸搭建制度框架, 甚至于2012年5月举行的“首届上海文交所艺术金融高峰论坛”上, 中宣部也聚焦到这方面的话题, 授权上海、深圳两地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要在两年内研发出一套中国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来完成无形资产定价、研发等问题。相信不远的将来, 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管理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张若如, 许敏.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探讨 (J) .财会月刊, 2007 (2) .
适应军工企业的ERP实施方略 篇8
1 ERP实施目的
ERP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产品中的各种物料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从而解决库存物料订货与组织生产问题;按照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根据产品结构的层次从属关系,以产品零件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计划基准倒排计划;按各种零件与部件的生产周期反推出它们的生产与投入时间和数量,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种物料下达定单的优先级,从而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配套齐备,不需要时不要过早积压,达到减少库存量和占用资金的目的。
三十三所实施ERP系统既是院任务的要求,更是所在惯控领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迫切需求。三院从2004年起在各部厂所实施ERP系统,159厂生产管理目前以全面运行,成为三院ERP系统实施的亮点单位,三十三所把ERP系统的实施作为年度18项重点工作之一。
2005年之前该所研制、生产型号不足20个,目前批产、研制型号有50个之多,质量要求随着管理体系日趋完善,院考核目标从责任令任务的完成到经济效益指标的要求。目前粗放式人工管理、靠调度救火的方式解决各种资源的矛盾、不计成本的完成目标任务的弊端日益突显,改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用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业务流程资源重组已势在必行!
2 三十三所ERP实施步骤
ERP项目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大、实施周期长,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三十三所作为国有军工企业,自身的生产管理模式具有国有企业的特点,型号产品有严格界限,零件的专用性强,军方对生产周期要求短,这就决定了三十三所ERP的实施过程不能简单的“削足适履”,而是一个相互磨合,循序渐进的过程。
2.1 确定ERP实施总体规划
面对三十三所业务流程复杂、变化多样的特点,根据三十三所生产的现状确定实施总体原则是“以人为本,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布实施”的原则,采用从易到难、由点及面的思路,选择三十三所批生产急需解决的物资问题和ERP实施物流见效快为融合点入手,通过对人员、数据、培训教育、系统模块进程的控制来实施ERP。
实施ERP不可能短期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在实施步骤的安排上,须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可见的、公认的阶段成效,从而保证持续深入的开展这项工作。
第一步,公用基础数据、产品结构是各模块运行的基础,采购库存既是基础模块,又是最易实施的,也是目前三十三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将为企业提供共享数据,应该最先实施。
第二步,运行ERP项目级闭环管理,从典型产品开始扩展到全部产品,从采购项目到自制项目,这部分实施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大,但能解决企业物流这一基础流的计划和控制问题,通过大面积应用实现企业物流及相关信息流从人工粗放到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化。
第三步,运行财务总账模块,解决账务处理并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
2.2 实施前期准备
ERP实施要做到“量体裁衣”,实施人员首先分析了三十三所业务流程特点,总结了兄弟单位实施成功的经验,在ERP实施前做了以下工作。
2.2.1 设立专项小组
三十三所成立了ERP实施组织机构,并明确了实施小组成员的职责,领导重视管理信息化,由副所长担任ERP系统实施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总体方案的审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及相关资源保障方案的审定;审定项目目标、实施范围及考核标准,批准项目计划,监控项目进程,指导实施过程相关工作,审定考核结果;审批相应的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
2.2.2 ERP软件选型
有了良好的实施基础选择一个适合本企业的ERP软件也尤为重要,根据多方面调研,参观学习与三十三所业务流程相似的企业实施ERP情况,由于北京并捷公司软件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培训及时,技术与服务人员队伍稳定,并具备开发航天企业软件的丰富经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十三研究所决定委托北京并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定项开发软件。
2.2.3 数据准备
ERP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信息的整合,而信息的载体和表达都要通过数据完成。ERP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之上,才能发挥实际作用。所以在实施ERP项目时,三十三所花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准备基础数据,包括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各模块的基础数据等。
三十三所利用半年的时间集各机关、研究室及生产部门的同事共同完成了基础数据的准备与校对,其中的数据信息包括:订单号构成、数据编码定义、计量单位、部门参数、部门、部门职员、物料分类参数、物料分类、会计期间、客户及供应商图纸图幅、产品系列、有效期编号、供应商级别维护、供应商类别维护、省份地区码维护、行业代码维护、单据类型、库房、物料说明构成等。
对于数据量很大及准确性要求很高的数据信息如:物料主记录、产品结构、库存期初数,需要通过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唯一性检查。
2.2.4 流程设置
并捷公司提供的软件系统是适用于一般企业的通用化软件,而三十三所作为生产军品的国有研究所,与民用制造企业相比有其特殊的管理要求,所以在流程设置方面及二次开发需求清晰明确。以三十三所物资模块运行为例,三十三所物资处将各岗位流程图绘制完成后传递并捷公司,如图1所示,并捷公司就采购基本流程与三十三所进行了三轮讨论,完成了初期采购模块的试运行。
2.2.5 教育培训
三十三所ERP实施的教育培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所领导及各中层领导关于ERP理念的培训,由生产处组织,三十三所所有中层领导全部去并捷公司进行ERP知识的培训,并参观了三十三所将要实施的EMIS5.0系统的全部功能演示。第二层是技术人员的培训,实施小组成员参加了院组织所有包括PowerBuilder和Oracle方面的培训。第三层是对操作者方面的培训,由于三十三所以采购模块和库存模块定为一期工程,对物资处的计划员和产品配送部的库房管理员进行了不同阶段的软件应用培训。
2.3 以软件运行为阶段性成果
三十三所ERP软件实施是从物资采购模块开始试用,从批产型号开始试用的方略,打通计划线和物流线,重点解决批生产产品和状态相对稳定的研制型号产品的主生产计划、能力平衡、物料需求计划、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跟踪和反馈,及产品质量的跟踪和反馈等。
系统运行首先要通过技术人员、操作者的反复测试,因为三十三所需求与开发者对需求理解之间存在差距,软件的设计与实施之间也有差距、提供的信息服务与操作者期望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这就一方面要使操作者和管理模式适应软件的环境,另一方面是软件的某些程序要进行二次开发和修改,国有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完全套用标准的ERP软件,生产要求也不允许以过度的资源成本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企业生产方式,所以把握实施的尺度,根据三十三所生产特色结合发展趋势,和并捷公司技术人员做好二次开发工作,并保持良好的开放性,才能有利于软件的实施和操作。
3 军工企业实施ERP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3.1 观念意识差距
靠通过实施ERP将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彻底改变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在生产高峰不允许的,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乃至普通员工投入大量的精力,有些员工会产生抵触情绪,在项目实施之初可能对于业务人员的工作精度及流程规范化要求很高,软件实施对于以前人为错误的随意更改做出了很大的限制。
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训转变业务人员的观念,选择比较容易的模块优先上线,让业务员及领导看到管理信息化的成果,保证持续深入的开展这项工作。
3.2 基础数据的整理和规范
ERP包含了企业中所有可见信息和不可见信息,这些信息都要通过数据来表现,而计算机处理数据信息要通过编码来实现,所以编码规则的制定和数据的正确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标准化先行。例如,在三十三所接触ERP之初,没有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而国家对于军工企业的零件、器件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军工企业的产品也不同于其他民用制造业,以致于元器件重复多次整理物料主记录,影响采购模块上线进度。
3.3 系统实施的流程管理
ERP系统的实施既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实施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整个系统的实施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仅靠一两个部门很难实现,目前缺少相应的管理文件,没有处理问题的流程,各部门职责的划分不清楚,实施工作也缺乏必要的策划、计划、调度、考核、奖惩。
建议制定ERP流程管理文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严格实施工作的策划、计划,严格考核和奖罚,建立ERP实施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总结、检查、部署工作,分析、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4 结束语
三十三所ERP系统还处在初期运行阶段,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在逐步探索总结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的实施之道,由于在刚刚起步阶段,认识和体会还是初步的,今后还面临着艰巨的优化、提升和扩充任务。我们将全力巩固信息化建设阶段性成果,不断积累ERP系统运行经验,向信息化要效益,建立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优化企业物流;记录、跟踪、分析物流信息,优化企业信息流;根据物流价格掌握企业资金占用情况,优化企业资金流,为提升三十三所在惯控领域的竞争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毅.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游天嘉.试析ERP在国有企业的实施问题[J].宁德师专学报,2002(2):5-9.
[3]韩长军.ERP在我国企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经济管理论坛,2005(19):64-67.
透析军工企业项目管理 篇9
关键词:军工企业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61-01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项目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一个系统、一个专业,每一个项目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有项目管理的参与,尤其是具有特定属性军工企业当然也是需要有项目管理的参与才能顺利完成进行。项目需要项目管理的支持,项目管理迄今已经成为一门科学贯穿于始终。本研究主要是对军工企业的项目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军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概述
1.1 军工企业以及军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含义
军工企业,是指以研发、生产军工产品为主的企业,建立的目的是为捍卫国家主权、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防御外来敌军的侵略和颠覆。军工企业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军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手法为主要手段,对军工企业的项目进行科学化管理的行为。当前我国的军工企业项目管理主要是采用以WBS为中心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军工企业在对国家而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军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就成为了其发展的重中之重。
1.2 军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军工企业不仅具有普通企业的一般固有属性,而且具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国防建设的属性。所以目前的军工企业急需开展项目管理也有着一些特殊的特点,主要是有以下六点:第一是对项目管理的需求迫切;第二是需要密切配合网络计划,使其技术应用广泛;第三是军工项目的风险管理要求比较高;第四是贯穿“竞争、评价、监督、激励”这四个机制;第五是需要彰显并实现自主创新;第六是寓军于民,军转民的应用,也就是军民结合[1]。
2 军工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2.1 军工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调查显示,我国的军工项目进行施行项目管理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统筹方法的运用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研究,尽管项目管理的应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的军工项目管理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关于军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的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项目管理方法在执行时遇到了难处;其次是广大的工作人员对项目管理的认识程度偏低,造成了项目管理方法推广难;最后是高素质人才稀缺,因此出现了项目管理方法应用难的情况。
军工产品是国家的特殊商品,为保持军品研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或军队不可能一下子把军工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因而有可能会造成一部分的干部领导出现了国家需要他们,离不开他们的错觉,随之出现了不思进取、居功自傲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老国有军工企业和军队企业里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高,总是在从经验式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学习热情不够,这就造成了一大部分的推广阻力的出现。
由于缺乏有效的强制执行贯彻措施,在一些老的国有军工企业中执行现代管理方法的难度相当的大,同时一些年龄层偏大的领导也出现了不思进取的情况,不能够与时俱进,同时还不注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上原因就造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项目管理方法应用难的情况。
当然在军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的研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信息反馈不够及时;项目进度和状态监控上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资源统一协调机制不够完善;流程效率不高;人为因素影响管理的规范性;网络通讯受到多方面的制约[2]。
2.2 军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解决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现提出以下的建议,希望对军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的顺利案发与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抽调得力人员,组建强力团队。这样就能够在项目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有一位驾驭全局、高瞻远瞩的领导,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又能够有专业的操作实施人员组建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这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每一步都是出自专业之手。这样也就能够保证项目管理中的项目范围明确,合理进度制定。因为任何项目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以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和严密的项目管理为核心的。
其次,要协调内外力量,争取各方支持。这样才能够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梯队建设。项目经理就应发挥良好的协调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取得保障。在问题出现的时候,项目经理或者团队成员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对某些意见进行合理的解释与正确引导。另外,企业应大胆地引进一些高校毕业生,使他们能够在科研一线进行锻炼,在实践中连续不断地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3]。
再次,加强创新能力,加强新品的研发力度。在现代市场中,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要明确创新是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今后的发展。
最后,健全监控机制,保证信息安全。军工企业员工要把产品研制、质量监督结合在一起,在军工生产的过程中重视信息安全,加强军工企业的保密性是防止技术泄露的重要举措。
3 结语
众所周知,军工企业不仅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军工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军工企业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属性,因此军工企业必须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此,军工企业要注意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的修正,引进需要改进项目质量管理方法,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贺新闻,李佳路,王艳,等.国防科技工业的信息化发展:一个军民融合的战略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38-40.
[2]陈宁.多型号项目之间资源冲突问题解决方法探讨[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0,102
(3):374-377.
[3]杨国平,邱苑华.军工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洪都科技,2008,101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研究 篇10
为改善我国学位体制中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于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8年成立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和组织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的组织机构,同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学校与工矿企业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P82自1997年设置以来,清华大学等11所大学招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迅速,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共招收4万8千多名工程硕士生,[2]目前工程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
工程硕士是具有与工学硕士学位同等效力的专业学位,是对工学硕士学位的补充和扩展,与偏重于理论研究相配合的偏重于实际工程应用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工矿企业的在职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而工程硕士学位的培养要求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掌握所从事的工程领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因此,工程硕士的办学思想是“服务于工程企业,培养高级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弹性的、宽松的,能体现个性培养的全新的模式。
二、我国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困境
美国等国部队在海湾等局部战争中的胜利说明传统的机械性的武器已经被具有高科技的巡航导弹、远程空地导弹和各种隐形、夜视、激光制导等先进武器所替代,现代高技术战争已经是科技战、知识战、信息战,并进一步扩展了武器研究及生产领域,如控制、制导、光学、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同时知识的交叉性要求现代军工企业的武器研究和生产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等壁垒,而战争的高对抗性也要求我们必须跨越式地加快知识更新和管理思想的转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由于武器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性较强,保密性较高,在培养上,我们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提高军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研究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而从历史上来看,造成我国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处于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强烈的“备战”色彩使我国军工产业从建立起就被赋予特殊地位,即保密性,这种特殊性造成我国军工产业具有垄断性和特权性,使得企业经营观念僵化、落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缺少市场风雨的严酷洗礼,制度上的僵化直接造成人才难以系统培养和交流。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进行了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国防开支占整个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大大降低,人才培养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了我国军工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的步伐放慢,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最后,伴随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军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企业改制与创新方面严重滞后,曾一度连续多年成为亏损行业,直接造成大批军工企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向“三资”“合资”等企业流动,军工产业一度出现大范围的技术人员流失和断层。
目前,全球化已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面对国外先进的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我国的军工企业急需引进、消化和创新,而现有的我国军工企业难以与外国军工企业通过合资等渠道来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此外,一国之中,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隔绝对彼此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制约,国防经济只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加速发展,军民兼容,开发技术资源,才能将大量尖端技术相互转化,才能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
国防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中最宝贵的资源。今后一个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保留和培养关键技术人才。多年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同时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如何加强军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怎样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军工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实地摆在我国军工企业面前。
三、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工程硕士培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主要是指根据行业和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甚至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和科研需要增加或调整相关课程,从而使高校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直接服务现实的科研和生产,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学位论文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不同于在校的双证生的学术论文,工程硕士论文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当前工作实践,尤其在军工科研企业,即论文大多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正在进行的科研和实验,而且论文的成果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既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即生产和科研大多涉密,这就限制了科研交流与合作单位的范围,以及科研应用的范围。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即目标管理可以把客观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成就,并达到相关目标,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关键是两点,一是目标的确定,根据所在组织的最终目标和组织外部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小目标和组织目标;二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以此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和“异地办班”的办学模式比较吻合目标管理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在企业的联合培养,既不脱离工作岗位,又通过办班学习而形成一个组织,组织的目标就是全体毕业,而这又需要每个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取得学位;同时学习既是组织行为,又是自己行为,因而过程是自身可控的。目标的确立需要学校和企业作为管理者通过协商和沟通来共同确定,而学员则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进行选拔。许多企业通过是否给予“公费”学习指标而来进一步实现“有责任心的人”的人性假设,从而有效实施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工程硕士目标培养机制。
军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生产和科研的保密性,直接限制了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和培养专业的范围,也要求其在培养目标和选择培养单位上要求较严,范围较窄,尤其对以提高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创新为目标的企业而言,合作单位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作为原兵器工业部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现归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源于哈军工,以兵器研究和教学起家的南京理工大学,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在的科研和人才培养,都与我国的军工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和培养兵器科技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且具有国家一级保密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的南理工,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进一步强化这一合作关系,自1997年以来,通过与我国军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办班培养工程硕士这一人才培养途径,已经为各地的军工企业培养了数百名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军工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机制。
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之初,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根据企业情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顺利地拿到学位,更为重要的是以解决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为最终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而对于从事管理的人员来说,则主要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因此,整个过程是通过调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来具体体现,对于课程学习则不拘于原有的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对口的课程学习,尤其是那些企业急需的课程,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与此同时确定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两个地方的科研情况,共同进行理论探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培养人才,进一步实现企业和学校更多、更高层次的科研合作,实现多赢的目标。
四、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
课程学习是基础,论文写作是关键和目标,而中期考核则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估。通过阶段性的中期考核来实现对目标实现进程的管理,这个进程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后的开题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又是论文的开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工程硕士通过与导师的直接交流,共同研究和深化学习目标,明确已经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科研和论文的内在关系,细化论文开题内容,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始论文工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要求直接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和职业上的局限性。首先,《方案》要求明确界定论文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统计,工程硕士的选题有超过40%来源于学生所在工矿企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其中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论文,如兵器工程、机械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近65%来源于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并且都是自己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其次,进一步明确选题范围,即“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这些技术性的划定直接决定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研究类型,即某一工程、工艺、产品或品种,以及生产技术和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以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方案》要求和实际的培养情况,许多涉及自身生产和科研项目的论文,仅仅需要对“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进行整理和研究,满足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即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同时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相关的技术水平。
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是论文写作阶段,企业和学校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相关的科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有效检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这就涉及军工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人才培养的价值,付出几十万的培养费,是否人有所值?通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检验培养的质量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主要手段。就一般而言,人才培养的成果短期是很难评估的,但在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却可以通过科研合作,在科研过程中完成相关的论文写作,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完成学业,顺利拿到学位,又通过完成科研项目,通过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来评估和检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期的成效和价值。以南京理工大学与军工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校方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或是校友、或是科研合作,通过这种联系而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其中将近70%的对口培养与科研有关,而论文的写作则有近64%是直接来源于科研,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军工企业通过评估和反馈更为广泛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
五、结语
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不仅克服了军工企业国有的专一性、保密性等自身的人才培养的难题,更较好地增加了军工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延伸了科研合作范围,尤其是解决了处在较为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军工企业人才难招、难留的困境。同时,目标管理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也为其他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提供了思路,也为更为广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文修.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数据来源于学位办[2008].32号和学位办[2008].33号文件.
【军工企业的售后服务】推荐阅读:
军工企业10-07
中小军工企业09-03
军工企业集团07-23
军工企业资本运作09-02
军工企业项目质量管理06-17
军工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论文09-25
军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06-15
军工特色07-16
军工建设09-30
军工能力建设论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