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服务体制构建

2024-06-10

对外贸易服务体制构建(共3篇)

对外贸易服务体制构建 篇1

在世界贸易快速增长、货物贸易的发展已不能满足需求之际,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攀升,但是,由于我国的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制造业等产业发展较晚,基础较差,从而导致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为了弥补我国服务贸易的不足,提高其贸易竞争力,构建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的促进体制变得非常重要。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延伸,效益也在不断增加。据WTO统计,我国服务贸易额已经从1982年的55.3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870亿美元(按当年价)。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也已经超过了其他几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开放领域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共计160个小类中的100个。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56家;服务业领域在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9年服务业(含金融业)实际利用外资达385亿美元,占吸收外资总额的43%,比2004年的比重提高近1倍。

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源于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整个贸易局势的发展不相匹配,存在着很多需要弥补的缺陷,表现较为显著的就是滞后性。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实力不容忽视,但与服务贸易高度发达的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还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步晚且管理滞后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是我国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一个发展战略,且服务贸易的规模也是近几年来才得以扩大的,然而美国和欧洲等国家早在二战后就已着手并大力发展。同时,我国在服务贸易的管理方面基本上采取垂直的管理方式,直接由商务主管部门和各级直属部门负责管理,很难真正地深入到企业内部,且容易造成分工不明确,政策不落实。此外,由于管理落后造成对服务业统计的不规范,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等,都是阻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规模小且基础较差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且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就已超过了我国货物贸易,但依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另一方面,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吸纳就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吸纳就业人员26603万人,仅占三次产业全部就业人数比例的34.1%。这一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坚实基础,服务业如果严重滞后必然会对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服务贸易作为我国出口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三)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主要支柱就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领域,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等传统服务也占有一部分市场。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我国还是薄弱环节,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四)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国内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几年来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广告法》等一系列关于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虽然国家已制定出这些法规,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相对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且针对外国对于我国服务贸易的歧视性壁垒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必然会使我国企业利益受损。因而在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完善。

(五)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

从整体来看,在服务贸易的交易过程中,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对于服务提供者的要求尤为严格。而我国在服务行业人员的教育与科技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直接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构建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制的必要性

(一)完善我国服务贸易政策制度的必要

商务部是我国服务贸易主要的协调和管理部门,然而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因而仅靠一个商务部门,难免会造成管理分散,服务行业之间各部门的职责模糊,服务业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等管理上的缺陷。而且中央和地方之间对于国际服务贸易之间的政策差异,也会导致地方在执行有关商务部门政策的偏差。另外,在统计方面也不规范,在行业的划分标准方面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服务贸易促进体制来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再者,我国政府在服务贸易的政策管理中,对教育、开发、研究的指导和投入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力度不够。对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最主要的还是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支持,我国在这方面仍然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我国有能力增强科研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措施。

(二)适应当今国际市场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必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变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力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也在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于服务贸易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促使国际服务贸易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WTO《世界贸易报告2010》的公布数据,2005—2009年,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同期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为4%,增速远高于货物贸易。同时,新型服务产业不断涌现,例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中去,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由于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使贸易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一直占据着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新兴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却在不断上升。

自从2001年11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后,作为其重要成员,我国不但可以更大程度地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服务贸易的最大程度的优惠与便利,而且可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因而只有合理地构建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制,使与之相关的金融、外汇、财政、税务、商务管理和服务产业发展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调统一,为我国各类服务企业提供有力支持,才能将我国加入WTO以后所获得的各项优惠及有利条件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的必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各国政府为了能在全球经济事务中占据重要一席,通过行使各种政府职能,例如宏观调控等政策手段,不断地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实际上更多的是履行经济促进的职能。这是由于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与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由国家宏观经济部门,如财政、税收与货币等部门制定的,且这种宏观经济政策一旦制定便很少会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而相应的市场管理则更多地需要市场监管部门来进行执行与监督,政府经济部门特别是有关地方政府经济部门更多时候则是为其提供一些相应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经济职能也在加速转变,在2005年初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但要我国的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经济管理部门更多、更全面地延伸到企业中去,还要制定促进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发展的政策,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管理。因而我国的商务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也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更多投放到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的商务促进服务中。

三、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相关行业协会的发展

行业协会在整个服务贸易发展的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一,行业协会是服务贸易企业间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可以解决企业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其二,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和宣传服务贸易的品牌形象,进而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因此,应当按照现行的市场机制和准则,加快培育出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从而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连接作用。对于那些已经建立的行业协会,应当按照现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制定并实施符合职业道德准则,推行行业诚信建设且完善行业管理约束机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不能只着手于国内的建设,还应当与国外服务贸易管理协会紧密联系,深入行业调查,及时了解到国际市场上服务贸易的动态与走向,参与相关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研究。积极为国内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紧密联系企业与政府,推动行业发展,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更好地步入国际市场。

(二)培养优秀的人才

由于我国新兴服务业的不断涌现,新兴服务贸易的人才相对稀缺。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发展服务贸易所需的、各层次的、以及相应管理部门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大力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修养等,培养出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人才。同时,还要适当地组织培训,让其熟悉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以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此外,企业自身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内高校也应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三)促进市场化机制的运作

服务贸易促进体制的有效运营要以市场化为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化机制,在促进服务体制的规划和资金方面主要由国家政府服务贸易管理部门负责,而运营操作方面则主要交由地方商务机构管理执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向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例如信息咨询、市场调查、技术调查等服务项目。第二,向企业提供商业化服务,或者政府不提供,但在项目完成后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评定。第三,建立合理的评估方式,以便于评估各类贸易促进服务。

(四)建立核心服务贸易中心管理体制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且管理模式一般由商务主管部门和直属地方部门直接管理,使得这种模式难免会因为管理多头、交叉、力量分散等促使各部门之间难以相互配合,以至于不能有效地发挥协调和管理优势。因而,这种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加强制度的建设,健全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商务部为核心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即由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战略的制定、日常的管理、统计以及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等措施的管理工作,并负责协调各服务贸易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发生问题的服务贸易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式,使服务贸易的管理更加有效。同时,还应建立一些健全的服务行业组织协会,发挥其对服务市场的调节作用。

(五)完善现有服务贸易促进机构

各地方商务部门的职能是大力开展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促进活动,提供贸易促进服务。商务部贸易发展局,发挥在境内外举办一些全国性服务贸易类发展活动及服务贸易类相关信息的发布职能。中国贸促会及其分支机构及其地方分会、行业分会,应充分发挥其海外影响力,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开展服务贸易促进工作。

(六)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立法

由于服务业涉及范围广泛,例如运输业、交通业、保险业、教育等部门,涉及一个国家的基础结构,同时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因而还存在着服务贸易逆差的问题。所以,不但要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并推动进出口,还要对我国一些新兴服务业给与相应的保护。在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将健全的贸易立法、合理的机构设置、配套的管理体制、有效的市场机制、优秀的人才以及相关的行业协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建立符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实际情况的促进体制。这一体制不但可以促使我国服务贸易正常有序地进行,也可以促使我国商务部主管部门及其地方政府部门合理有效地制定有关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只有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相互完善和促进,才能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促使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只有在国际市场中占据到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地扩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利益,打造出属于我国的服务贸易品牌。当然我国服务贸易还应利用有力的促进体制,在完善现有服务贸易产品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水品,保持服务贸易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服务贸易才能真正地走向繁荣和蓬勃。

摘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起步晚且管理滞后,规模小且基础较差,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国内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服务贸易行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完善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制应促进相关行业协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促进市场化机制的运作,建立核心服务贸易中心管理体制,完善现有服务贸易促进机构及服务贸易相关立法。

关键词:服务贸易,贸易促进,贸易体制

参考文献

[1]郑吉昌,夏晴.服务业、服务贸易与区域竞争力[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1.

[2]余九华,曹鹏飞.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12):24-26.

[3]沈丹阳.商务促进[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17.

[4]刘绍坚.服务贸易在中国的发展[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47.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构建 篇2

为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需要政府和银行等部门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保增长、保稳定、促就业”的战略高度, 在体制、机制上采取新举措, 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备受关注。为战胜金融危机, 国家出台积极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上半年出现了贷款井喷现象。然而很多数据显示, 中小企业未收益贷款井喷, 甚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以建设银行一季报为例:2009年前两个月, 建设银行新增贷款50%投向了基础设施, 20%投向了制造业, 15%投向了住房抵押和房地产开发贷款, 其余15%为小企业、涉农贷款和信用卡。交通银行季报也显示, 信贷主要投向电力、交通、能源行业。为此, 国家工信部上半年派出5路人马, 分赴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部湘鄂、西部川陕等地, 就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当前运行状况、经营及融资难等问题密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 我们可大致勾勒出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基本状况: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 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 外源融资比重过低;2.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 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 很少提供长期信贷, 直接融资比例则更小;3.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 非正规金融在江浙、中西部地区发育程度差异极大;4.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 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5.资产规模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银行借贷及长期债务资金的决定性因素。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之一。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中小企业自身与金融体系特点相冲突的一般因素与源自中国体制转轨时期经济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的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一般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自我约束力差;财务管理制度薄弱, 透明度较差;经营方式粗放, 重视规模扩张, 轻风险控制;信用程度低, 经营风险大, 诚信意识缺乏, 授信违约率偏高等。

第二, 银行方面的原因。1.银行多年来习惯了对大、中型企业贷款业务, 习惯了沿袭的贷款审批流程, 不愿意轻易改变;2.大企业贷款占现行经营利润比重太大, 以至于整个管理层不得不倚重;3.银行业一直受到政策照顾, 人民银行对贷款利率底线有限定, 使得大企业对贷款利率的议价能力被限制, 充分地保障了银行的收益, 使银行对大企业贷款乐此不疲;4.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心有疑虑, 担心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难以控制、收益不足。

第三, 经济体制原因。1.政府主导下投资体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最重要的原因。目前, 我国尚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投资还是以政府为主导。为缓解此次金融危机, 刺激经济发展, 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这种体制必然刺激银行抢占这些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 银行会认为政府是铁打的, 不会关停并转, 而且政府的财力连续多年以每年10%速度递增, 有的增速达到20%。在此情况下把钱贷给政府和大企业, 在政治上没有风险, 经营风险也要小得多。因此, 投资型公共财政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生了“挤出效应”, 直接导致了银行“垒大户”现象, 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2.金融服务体制单一, 缺乏直接的融资渠道。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服务于大型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 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上市机会。不过, 近期开闸的创业板市场将会给中小企业带来一定转机。3.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 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如财税优惠政策, 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4.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经营模式和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缺乏, 以及社会信用环境相对缺失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的不足, 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构建

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必须坚持两点, 一是观念创新, 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遇到困难不是小事, 是关系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大事情, 要从“保增长、保稳定、促就业”的大局出发, 站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呵护中小企业发展, 与中小企业同呼吸、共患难, 帮助中小企业共渡时艰。二是体制创新, 给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在贷款政策上予以倾斜。下面结合浙江省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的实践, 笔者谈几点建议:

(一) 政策创新, 发挥公共财政扶持效应, 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引领

浙江省政府一直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2006年颁布了《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这是浙江第一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政策创新和法制保障。随后, 《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实行办法》、《浙江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办法》相继出台, 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扶持效应, 很好地调动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积极性。其中, 对小企业贷款实行风险补偿是浙江在全国的首创。文件对小企业的标准、风险补偿资金来源、补偿范围和标准以及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创造了一个新的浙江模式---政府出面为银行向小企业放贷的风险适度“埋单”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模式。政府通过“适度补助”的方式, 与金融机构共同承担为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这一模式的实际效果非常明显, 以“工农”两家银行为例, 原先对小企业贷款管理非常严格, 根据信用评级办法, 小企业很难获得授信和贷款。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实施后, 试点银行在政策上将小企业列为特殊支持对象, 并从实际出发, 适当放宽了对小企业贷款的一些要求, 降低了小企业的贷款准入门槛, 着重根据经营效益等标准来考察是否作为优质客户, 从而使小企业享受到了大企业的贷款待遇, 使这两家银行无论是中小企业授信总户数、小企业贷款总量和增量, 还是小企业贷款质量都有大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 在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国务院决定把政府援手贷款风险补偿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在全国推广。会议“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浙江银监局作为省内主管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部门, 也加强了对辖区内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引领。具体做法是:第一, 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挂钩。对中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健全、运作良好、市场拓展力度较大、贷款增长较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对其分支机构的设立、新业务的开办, 监管部门在审批上积极给予支持。第二, 加强大额授信集中度的监管力度。对授信集中度超过监管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督促其调整, 限期压缩至监管标准。第三, 将中小企业贷款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监管评级、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评价。对中小企业贷款组织推动有力、业绩突出的机构和个人予以表彰宣传。

(二) 机构创新, 扩大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2008年9月, 浙江海宁宏达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开业, 这是浙江省首个小额贷款公司。截至目前, 浙江已经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44家, 注册资本金共计61亿元, 累计发放贷款91亿元, 成为中小企业新的“输血”通道。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特点是“短小快”: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办理速度快。客户办理贷款最快只要几小时, 最慢也只需几天, 比银行动辄上月的审批程序要快得多。这说明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还是切合市场需求, 有生命力的。

(三) 组织创新,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架构, 增强专业性和保障性

各银行业机构加快了内部机构重组, 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 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和营销队伍, 提高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华夏银行为例, 2009年5月27日, 华夏银行总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 按照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 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营机构, 实行独立的信贷计划、独立的财务资源配置, 独立的信贷评审体系。8月, 华夏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就在杭州分行和绍兴分行设立了2家中小企业信贷地区分部, 极大地提升了该行在浙江省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水平。

(四) 机制创新, 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加快了机制建设步伐。第一, 努力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通过科学定价, 既要有效覆盖风险, 又要尽可能减轻小企业的利息负担。第二, 改造小企业授信流程, 建立一套区别于大中型企业、适合于小企业特点的授信管理体系, 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和各银行特点, 制定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小企业授信评级制度、小企业授信调查制度和小企业授信退出标准, 制定适应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高效的授信审批制度。第三, 改革内部核算体制, 建立小企业授信的分账核算、单独考核体系。第四,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适应各银行实际的小企业营销发展导向的奖惩制度, 激发小企业授信管理、营销人员的积极性。第五, 强化小企业营销队伍的培训力度, 加强同业间小企业资信情况的共享, 增强整体风险防控能力。第六, 完善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不仅强化各银行系统内部的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而且也加强了同业间的沟通协作, 在本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期通报违约客户信息, 实现信息共享, 共同防范风险, 改善信用环境。以农行为例, 始终把简化流程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 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和突破:一是简化信用等级评定, 专门制订《财务信息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 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标准, 简化了评定程序和内容。二是简化业务审批流程。三是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通过系列创新,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提高了融资效率, 更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规律性差、时效性强的要求。

(五) 产品创新, 探索开展新型信贷产品和中小企业开发性贷款融资服务

近年来,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整合与创新, 针对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和推出了与之相配套的若干信贷产品, 如小型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循环贷款、整贷零偿贷款等。此外,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合作, 探索开展了中小企业开发性融资平台建设, 使中小企业可以借力国家开发项目。

(六) 担保创新,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2007年浙江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鼓励多渠道筹措担保资金, 多元化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 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依法通过多种渠道增资扩股或资产重组, 进一步增强担保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在继续做好以企业房产、土地等为主的传统担保的同时, 积极探索其他不动产、动产以及债权、特许收费权、工业产权等方面的担保新品种, 努力挖掘各种合法有效的担保资源。鼓励中小企业以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动产, 以商标、专利、技术成果等权利, 以应收账款、保单、出口退税、经营权等担保物开展抵押或质押。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政策扶持, 包括风险补偿、税收减免等。

(七) 渠道创新,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

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 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改变中小企业传统的间接融资单一渠道模式, 让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是浙江省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 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要坚持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特别是将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好的实践、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加以推广, 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炜.小企业未收益贷款井喷[N].中国经济时报, 2009-10.

[2]邹靓.工信部兵分五路调研中小企业融资状况[N].上海证券报, 2009-2.

对外贸易服务体制构建 篇3

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开始正式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是增强高职院校的的社会服务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社会服务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它的竞争力,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实力, 应该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共有100所国家高职教育示范校和100所国家骨干校参与建设计划, 有效的促进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 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体制机制构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从多方面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构建进行探索和研究, 比如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政策咨询等。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不仅为社会输送着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 同时也对服务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现在, 市场经济日益完善, 经济周期缩短、金融危机频发, 处于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的构建

2.1社会服务体制创新, 建立专门社会服务管理和执行机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构建社会服务体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健全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服务体制的成功构建。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处于建设发展阶段, 缺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观念意识, 因此几乎没有高校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职能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变成了一种形式, 没有相应的、有效率的管理措施, 很难真正的发挥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发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应该坚持社会服务体制创新, 建立专门社会服务管理和执行机构。

2.2社会服务机制构建有资料显示, 通常一个基本的社会服务机制至少应该包括“制度安排、实施运行、激励措施、信息分享”四个层面,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2.2.1制度安排制度不仅是实现社会服务目标的工作规范, 也是保护相关人员权益的基本措施, 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地方政府应该主动联系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进行沟通协调, 共同制定出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构建的宏观指导意见, 同时参考现阶段地方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 出台配套的社会服务政策宏观层面上的操作和评估方法, 对社会服务的目的、参与形式、参与人员、范围、内容和程序等细节做出具体规定。

2.2.2实施运行在社会服务运行管理的实施运行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确保各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结合地方和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 制定合理的社会服务短期和中期规划。首先,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建立社会服务的沟通渠道, 保证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以便及时的了解各方的需求和信息, 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做出反应。其次, 高职院校把部分社会服务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上去, 充分的重视社会服务工作, 增加社会服务的执行力, 同时为了提高社会服务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 使社会服务体现在实施项目的整个过程当中。最后,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的调动自身的专业和人才优势, 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社会服务管理当中, 建立一支社会服务骨干管理人员队伍, 有效促进社会服务运行管理机制的良性互动。

2.2.3激励措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是社会服务实现目标的动力源。从政府管理部门角度而言, 有责任从外部创设激励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良好环境, 建立和完善校企社会服务的协同合作制度, 制定出台相应激励措施和评价机制, 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等方式为社会服务提供必要保障。从高职院校角度而言, 实现社会服务工作的具体承担和实施者是高职院校优秀的专家团队和教师群体, 但是由于专家团队和教师群体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 真正投入到社会服务里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 再加上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 认为教师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就是做做样子, 走走形式, 根本不是真正的在进行社会服务, 面对这种情况, 使得很多教师即使在社会服务方面有了一些业绩, 也不愿意分享出来。因此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现状, 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实践里, 并且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大家, 必须制定出台社会服务激励措施。对于参加社会服务项目的教师, 高职院校不仅要提供时间、信息、人员、经费和设施, 也应该把社会服务业绩依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工作量, 纳入到绩效考核管理当中, 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使更多的教师自愿加入到社会服务项目中。另外, 除了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外, 还应该加大社会服务宣传力度, 使教师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对于区域经济、高职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2.4信息分享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处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中, 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是高效开展实施社会服务的资源保障之一, 也是社会服务中各参与方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决策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 构建社会服务信息分享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它可以准确提供和分享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构建社会服务信息分享机制应做到建设和完善信息数据库, 此时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参与进入发挥作用。信息的不对称, 注定了政府是信息分享机制和数据库建设的主体, 社会服务信息的公开和分享机制是政府对社会服务进行支持与引导职能的重要体现。另外, 如果政府行政职能有限, 应该考虑让更多的第三方机构和民间中介组织参与进入, 如此有利于社会服务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分享机制, 从一个新的角度加强社会服务的宣传引导工作, 推广社会服务经验和做法, 实现信息数据的合理共享, 营造良好合作氛围, 进而推进社会服务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3结论

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的构建为社会服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不仅能够建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专门管理和执行机构, 而且还能制订和完善一系列社会服务管理制度, 明确社会服务实施机构的地位、职责义务、组织要求和服务流程, 理顺企业、政府与学校社会服务实施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由此建立起一个有章可循, 管理有效, 运行有序的社会服务运行环境。参与社会服务的专家成员及教师群体, 不仅是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和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 也是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 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资源载体, 其社会服务行为和职业素养对社会服务环境的规范起到了标杆和示范作用, 同时, 社会服务也给专家和教师群体提供了与行业社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提高了他们理论联系实践、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社会服务能力。与企业社会之间社会服务的双向互动和合作, 能够直接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F.Gai.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based on system science theory[J].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2012, 21 (1) :23-26.

[2]S.Q.Zhou.Thought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J].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09 (12) :112-114.

[3]盖馥.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2 (1) .

[4]林胜, 黄政艳.增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2 (08) .

[5]袁红萍, 朱红.江苏省常州科教园区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07) .

上一篇:蛋鸡难养要点下一篇:住院死亡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