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2024-06-08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通用12篇)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1

一、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广东省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对外经济贸易获得得了迅猛的发展。1978年, 广东的出口贸易额仅为13.876亿美元, 到1986年时出口贸易额已达42.8216亿美元, 并从此成为全国出口额最高的省份。1987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210.37亿美元, 其中出口为101.40亿美元, 进口为108.97亿美元, 逆差为7.57亿美元;198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虽有增加, 但逆差增大到13.85亿美元;此后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并实现了顺差。2000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1701.06亿美元, 2010年则上升至7846.6亿美元, 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4%, 比2000年增长近4.6倍, 比1987年增长近37.3倍。由此可见, 广东省外贸依存度逐步提高, 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广东省出口的商品结构中, 机电产品的出口占大部分。2000年—2010年, 广东省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 由2000年的499.7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156.48亿美元, 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4.4%增至63.56%;其次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由2000年的170.20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753.39亿美元, 由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8.52%增至35.3%;农产品出口最少,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不到2%。总体上广东省是以机电产品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的省份, 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2012) 》。

广东省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广东省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也带动了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 从而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思考。同时, 人们也在关注广东省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问题, 这个问题的研究是要建立在对比较优势的现状及其转变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来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如何将其转变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的问题。

二、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是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建立起来的, 指对于生产某种产品来说, 一国比另一国生产效率更高的状况。他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的。相对优势是李嘉图提出的, 指在同时生产数种产品的时候, 对于某种产品的生产来说, 一国的相对生产效率比另一国更高的状况。李嘉图认为, 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没有绝对优势, 贸易仍然可能在这两国之间发生, 这是由于各国生产产品仍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

我们通过对广东省的区位、自然禀赋、政策支持和要素投入等进行分析, 从而可以得出广东省的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基础。

(一) 自然禀赋及区位优势

广东省人口众多, 并且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 劳动力资源丰富。广东的矿产资源丰富, 但是由于燃烧及使用量需求量大, 因此矿产资源不充足。且广东地处南方丘陵地区, 水资源虽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有些地方极其缺水。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广东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而缺乏重工业基础。

另外, 广东省临南海, 有很多优良的深水港湾, 为广东省的产品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海上交通条件。广东省临近港澳台, 深受港澳台发达经济的影响, 承接了港澳台和内地的联系, 方便了和港澳台的技术交流, 促进了技术的发展进步, 也是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地区首选。同时, 香港是世界自由港口, 经营许多转口贸易, 这也刺激了广东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充分发挥广东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因此, 以上这些广东省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政策支持

广东省是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地区, 最先发展市场经济, 并且国家给予了税收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 拥有比其他省份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深圳市和珠海市是广东省的两个经济特区, 拥有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深圳市也是国家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是副省级城市, 计划单列市,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已发展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深圳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 其高新技术产值居全国第一。广东省的其他城市如东莞、中山等, 发展各具特色的制造业,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 要素投入

广东省邻近经济发达的香港, 资金基础雄厚, 可获得大量的资本投入来发展本省的对外贸易。劳动力投入方面, 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 但是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偏低, 素质需要提高。技术投入方面, 珠三角有中山、珠海、佛山、广州、深圳和惠州6个高新技术产业区, 2001年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255亿元, 居全国首位, 其中深圳的产值高达1321.21亿元。但是近年来借助国际产业转移引进技术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的创新能力低。

三、广东省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开始面临了外部和内部的挑战, 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依靠自己的比较优势, 建立起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基础, 广东省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不太高、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 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需求性越来越小, 并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 附加值低, 如果坚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而不是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不仅其优势地位会逐步丧失, 而且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基于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是不能持久的。

另外, 广东省在全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政策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但是技术劣势却逐步显现, 并且广东省相比长三角、环渤海地区, 其作为一个单独省份的政策协调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且广东省临近港澳, 经济上容易受港澳经济的影响, 如果太过依靠港澳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则一旦港澳经济出现困难, 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必定受到极大影响。

四、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

国际贸易利益的源泉, 一是基于低成本的比较优势, 二是源于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竞争优势。根据对广东省的对外贸易的优势分析, 我们看到了广东省的比较优势基础。但是,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推进, 要想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 广东省必须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 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首先, 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前的比较优势, 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对外贸易的利益。创造竞争优势并不等于放弃原有的比较优势, 广东省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基础仍有发展空间, 对对外贸易仍有很大贡献。

其次, 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 需求弹性小, 且存在引进技术但消化、吸收、创新不够的缺憾, 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所以广东省的对外贸易迫切的需要从引进模仿向创新技术的方式转变, 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发展。

利用外资方面, 一方面要保持和港澳台的合作, 香港领先于内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和经验, 有利于推到广东的贸易结构转换。另一方面也要多与欧美公司交流合作, 吸引跨国公司到广东投资, 提高转移来的产业的质量, 并且多元化合作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最后, 政府要发挥自身在促进出口结构转型方面的职能, 做好对外贸易支持的体制保障, 为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M].广东统计年鉴出版社, 2012.

[2]黄静波, 赖伟娟.广东省出口产业比较优势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1) .

[3]邝国良, 房少帆, 李晓涌.“珠三角”制造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向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 (7) .

[4]胡萍.2000—2011年广东省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11) .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2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是当地要有独特的资源。宁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3

【关键词】技术壁垒 竞争情报 情报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F75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27-01

技术壁垒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国家以保护人类、消费者权益、环境以及国家安全等目标而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食品安全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措施。目前技术壁垒已经超过传统配额、许可证措施以及反倾销,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第三大障碍。

1、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技术壁垒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根据调查显示,2010我国年有31.74%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82.41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69%;企业新增成本243.91亿美元。而欧美、日本和韩国是技术壁垒主要实施的国家。技术壁垒增加企业出口成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为了技术创新、环保和工作条件而投入的生产成本,其次是为了检测而引进的先进测试设备,第三是进行相关认证提交的费用。

2、企业对外贸易中情报信息的需求

本文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对外贸易情报信息需求内容和信息服务方式,为技术壁垒竞争情报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本次调研使用邮寄问卷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电话追踪。本次调研回收130份有效问卷,行业涉及食品、纺织、电子、轻工以及钢材五个行业。

2.1 企业需要的情报信息内容

企业对所需的情报信息内容反馈如下表所示,整体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都希望能够获得情报信息的有关支持。而相关调研数据也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都急需贸易环境分析等在内的信息,其次是贸易风险预警的通告和标准。

2.2 企业情报信息源使用情况

通过对10个类别情报源使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使用最为广泛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出版物,比如说企业内部研究报告、规章制度以及产品标准等,另外政府网站也是企业获取情报信息的主要来源。

2.3 企业需求的情报信息的服务方式

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获取企业所需信息,这也与上一部分情报源的调研相符合,剩余三种方式企业使用差别不大。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在使用互联网搜集免费的竞争情报信息,但是由于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因此大部分企业都在使用搜索引擎来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选择收费数据库,期望获得相对高效、精确地情报。而同时也有将近六成的企业从不使用竞争情报专业软件。

2.4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满意度

通过文章的第二部分了解到,企业情报信息主要是来自企业自身进行的情报工作,其次依次为专业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以及政府机构。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得到的情报服务支持比率以及企业满意度如下图所示:

3、对外贸易企业竞争情报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根据调研数据,企业竞争情报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要结合企业不同的情报需求在技术壁垒危机还未发生、但却存在很大可能性的时刻,及时有效做出警示,并在接收到相应警示后迅速采取措施,经技术壁垒的危机扼杀在襁褓中,或者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3.1 建立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协作网络

在原有质检体系的检验标准基础上加强信息交流,扩大竞争情报的信息来源,建立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评定信息、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网络,由相关部门带领三资企业、出口企业在内的的横向信息协作网络,以达到相互协作、互通有无的目的。充分利用WTO关于技术壁垒咨询窗口的作用收集相关信息,及早获取其他贸易国相关技术法规和评定信息,加强对其他国家技术政策、标准结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法规的研究,密切关注全球技术壁垒最新动向,帮助我国产品满足国际标准或贸易国要求,避免陷入技术壁垒陷阱,无法补救。

3.2 技术壁垒竞争情报信息的推送

目前,国内很多出口城市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体的技术壁垒预警网站,比如上海是的贸易监控预警体系、深圳的技术贸易壁垒资源网等。但是这些系统或网站并没有真正发挥预警效果。虽然这些系统都涵盖了很多国内外的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的变化,但是信息滞后严重,并且服务主体严重偏差。要帮助企业因信息不畅通造成的经济损失,借助推送技术可以真正达到预警的作用。

企业根据自身个性化的需求,对技术壁垒相关情报信息进行筛选,享受推送服务的企业在独立频道内,依据企业的行业特征、相关贸易出口国等信息实时获得技术壁垒竞争情报,并按照预警的级别进行排序,定期推送给相关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由专家组进行情报分析,形成情报简报和经典案例,供企业进行检索和参考。

4、结束语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知识产权,竞争优势

新兴技术作用下,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地位提升, 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主要媒介, 各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更高要求。因此, 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要求、利用知识产权培育辽宁对外贸易竞争的新优势,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辽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战略调整

辽宁对外开放布局实施以来, 对外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制约着对外贸易的持续、升级发展。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方式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对辽宁经济的拉动链较短;对外贸易结构知识化水平较低,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小, 技术和项目引进情况不尽如人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过度集中, 对日本、韩国、美国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近一半左右;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不稳定,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与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等环境变化, 给辽宁外贸企业带来经营压力, 增加了贸易增长的外部制约。上述问题表明, 目前辽宁传统出口优势难以为继, 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采取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知识经济作用下,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贸易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同时, 新技术下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平衡, 国际经济发展起伏动荡, 新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在知识经济发展和贸易自由化不确定性的影响下, 各国都积极寻求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技术的创新和积累更多地转化为知识产权形式,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因素大幅增加, 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维护市场竞争地位、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手段。因此, 利用知识产权培育辽宁对外贸易的新竞争优势, 既符合国际趋势, 也是实现辽宁对外贸易持续升级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贸易竞争优势中的知识产权因素——理论研究

1. 利用知识产权培育贸易竞争中的创新机制。

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对外贸易竞争更关注创新基础上的非价格竞争及其持久性。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机制, 是把科技、人才、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依托知识产权贸易竞争优势要求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作为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 将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提升贸易竞争力。

2. 知识产权的外部效果提供产业发展支持。

知识产权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果, “在产业链条中, 具有竞争优势的有关知识产权可以通过向下游产业供给成本低廉的上游产品、上下游厂商之间协商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和技术改善等方面”, 从而增加相关支撑性产业容纳创新的可能, 为产业发展提高新技术、新资源、新竞争方式等。

3. 利用知识产权提升现有比较优势。

贸易竞争优势的培育不能脱离现实, 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比较优势, 这要求重视比较优势的提升。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技术要素以产权形态物化到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中, 丰富了比较优势的源泉。一方面, 知识产权自身是最有价值的要素之一, 从资产角度, 它是产品成本和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 知识产权具有扩大效用的功能, 创新技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树立产品和企业形象、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产品附加值。

4. 创造贸易竞争中的知识产权优势。

贸易竞争优势的具体实现路径可以依托知识产权优势, 即逐步拥有以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名牌为主要内容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优势, 这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出口竞争力的关键。知识产权优势特别突出了以技术和名牌为核心的经济优势或竞争优势, 扩大知识产权运用差距, 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三、培育辽宁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实践探索

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培育和累积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过程, 培育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应用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 其中创新是竞争基础, 保护是制度维护, 应用是效益源泉, 人才培养是重点途径。

1. 培育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创新机制。

一是明确创新主体是对外贸易经营企业。为确保市场竞争力, 企业应探索适应高附加值的“知识创造”新增长模式, 从组织结构、人才培训、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硬件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鼓励发明创造, 培育企业内知识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体制。二是依托辽宁省内各大学、公共研究机构, 培育产学研高效结合的路径, 重视科学研究的知识产权成果培育。三是政府部门应配合营造政策环境, 凭借政治权威并加大宣传, 改造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竞争意识, 确实将创新机制和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2. 完善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基础设施。

完善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基础设施是构建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文化基础, 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 民商立法领域重点应逐步转向知识产权制度, 优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产权制度, 如发明专利、商业秘密、计算机程序、驰名商标等, 填补不断涌现的新型知识产权立法空白, 避免已有法律规范间的交叉冲突;在管理体制方面, 应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建立有活力的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创新, 从相对集中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管理向统一管理过渡, 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都由知识产权专门审判庭审理, 减少“冲突判决”, 方便权利人维权, 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

3. 促进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应用是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使用策略, 有助于实现知识价值, 并形成“知识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活用—知识创造”的良性循环。为促进知识产权成果在辽宁对外贸易中的充分应用, 政府层面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拓宽知识产权向产业转化的途径, 促进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流通, 加强应用科学研究, 提供信息服务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更要依靠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推动, 企业内部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与企业生产、营销部门相互合作协调;应重视专利信息工作, 定期发表实施公报;按技术类别、产品类别建立适合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有目的地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对发明人实施激励机制等。

4. 重视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主体是人才, 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培育离不开知识产权人才战略, 这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源头。政府应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重视培养知识产权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给予充足的空间与资源, 发挥人才在知识产权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主要包括: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包括技术人才和法律专家;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 使知识产权创新机制能顺利实施;培养精通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人才, 通晓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培养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与谈判的人才, 增强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知识产权创新队伍培养, 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竞争水平。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5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资源消耗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同时相关生态压力也不断的增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众多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生活实践率先在发达国家兴起,作为一种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逐步完善以及进一步深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能看得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所取得的成绩,循环经济下我国坚持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来合理和珍惜利用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每一份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而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随着国际化贸易在业务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我国在赢得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产生危机感,因此我国应采用比较的优势来赢得国际市场的份额,在国内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并为国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协同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应的我国出口行业已经面临的高壁垒也在日益增大,由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率先提出循环经济这个概念,因此许多发达国家以此为由来设置众多的相关标准来限制和制约我国产品或者服务的出口,并相应的对我国出口产品或者服务所使用的配套原材料、包装产品以及相应的生产过程来实施众多的限制,来打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缩小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来考虑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关生产过程,因此也就对我国的产品或者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包装物品必须是绿色的,所谓绿色的也就是利于回收的,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减少废除产生的,并且在大自然环境中有利于自然分解,不会对土地、水及空气产生长久的污染。如今我国正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拟定包装材料回收率应达到40%;而同为亚洲的日本对回收率的规定为50%到60%,并且依据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回收率;而欧盟对包装品的回收提出了高达80%的回收率,远远高于我国所制定的标准这对我国出口包装产品的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出口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析

1.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我国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比来看,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的是最大的,并且由于历史背景原因,大量的华人留在了美国这就为我国出口产品迅速占有美国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得知,我国出口产品占美国市场的`7%,韩国占3%,其他各国所占的比例就更加小了。从另一方面也发映出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已经摆脱了只会复制粘贴的模式,我国众多引入的技术或者理论理念都结合了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和优化。

2.我国出口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中国和日本是非常重要的贸易火把,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出口日本的产品,所占其市场份额比美国的份额还要多,达到了13%,韩国产品在日本所占的份额同样也比在美国所占的份额大,由于同处于亚洲,日本又是亚洲发达国家,但又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岛国,好多生产原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与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我国地大物博同时经济在飞速的发展,日本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我国的贸易往来,因此我国产品在日本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和增长速率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也是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唯一一个不断增长的国家。

3.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由于获取每个国家的数据有些现实性的困难,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欧盟市场仅包括12个国家,通过这12个国家与我国贸易往来的频繁度以及贸易额来观察和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根据现实发生的具体情况,由于英国脱离欧盟,因此此次讨论也就不包括英国,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及其众多的竞争对手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都是很低的,且远远低于我国出口产品在其他发达国家的所占比例,这是一个共性,这也与欧盟的性质有关,但在这其中,我国的出口欧盟市场的总额在总体上仍然是竞争对手最高的,这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有关。综上所述,在比较优势的比较中可分析发现,循环经济下我国出口的产品在美国和日本所占的份额比较大,在欧盟所占比例则很小。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较,我国在这三个市场中的比较优势都处于大幅度领先地位,这种领先优势在日本市场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美国市场据后,欧盟最小。

四、总结

本文总结了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内外实践的众多先进理念,认识到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来渐进的发展循环经济,不能急功近利。目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我国将会长期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仍需要努力发展,在此阶段应选择在不同层次上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探讨的基础上,来对比较优势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并结合我国与美国、日本及欧盟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的对比上,来进了行比较优势的研究。

作者:周艳阳 单位: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林.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程博琦.人力资本要素对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

[3]刘建江,张显春.论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A].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0.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6

关键词:后发优势;服务贸易;竞争力

1 关于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主要是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追赶理论。

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选择一是跟随战略、二是追赶战略、三是超越战略。与其相对应的一是比较优势战略、二是后发优势战略、三是自主创新战略。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以比较优势战略为主。

2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各个具体行业上看,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正数状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的基础一向比较薄弱,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的比较劣势。

3 发挥后发优势,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发挥后发优势,优化中国服务贸易结构。

后发优势之所以会存在于后发国家,是因为:第一,相对落后会造成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激发制度创新。第二,替代性的广泛性存在。在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进行模式设计时具有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第三,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后进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可以节省科研费用和时间,快速培养人才。中国在推进服务贸易发展中,一方面在按照比较优势继续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应大力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2)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构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国家竞争优势。

作为一种全球趋势,国际服务贸易对扩大社会就业、增加收入成效显著。我们要把竞争策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优势上,从而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构建国家竞争优势打下基础。因此,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供给能力,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长足进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目前缺乏一种科学、合理的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机构和领先学科等要素的培育与发展,存在盲目扩张、急于求成的误区,对高等要素质量的检测与监督机制也不健全。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政府完全有能力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相互配套的科技评估与检测机制,提高开发、研究质量,保证优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潜在竞争力。

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本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其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但目前中国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数据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势单力薄,中国政府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辅之以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大对服务企业创造力的激励,努力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潜在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6,(8).

我国家电产业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篇7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家电行业从一个基础薄弱、年产值只有8.6亿元的产业, 发展到今天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年产值将近50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的家电生产大国, 取得的成绩足以令中国产业军团骄傲、令世界为之惊叹。30多年来, 我国家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家电产品种类丰富, 质量可靠, 性价比高, 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 年销售规模达7000亿元, 冰箱、洗衣机产量占全球40%以上, 空调、微波炉占全球70%, 小家电占全球近80%, 中国已成为全球家电产品制造大国和主要供应国。

2 我国家电产业对外贸易优势分析

2.1 传统优势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中国家电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家电行业靠政府政策的良好引导, 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 然后消化吸收, 攻克技术难关,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 电视机产量约为9033万台, 家用电冰箱、洗衣机、规模超过4000万台, 电风扇以及众多小家电的规模达到或接近上亿台, 均列世界首位。

其次, 和其他行业相比, 家电行业受国家关税和政策保护的力度不大, 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高, 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企业对市场的运作能力较强。因此, 在竞争环境中成长的家电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低成本优势使得我国家电具有了价格优势, 有资料显示, 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普遍比日本、韩国的产品低20%以上, 而根据H—O模型, 国家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价格差异。价格的低廉, 毋庸置疑会使得产品能赢得一部分市场份额,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那么, 比较成本优势具体来自于哪里呢?

(1) 劳动要素禀赋。

众所周知, 我国是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足。按照H—O模型, 劳动要素的供给充裕使得劳动要素的价格较低, 而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决定因素之一, 所以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这样产品的生产成本较其他国家而言就具有了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增长一大优势。

(2) 规模经济。

中国家电业在2004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并购风潮, 从而促成了规模更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的家电生产集团成为了市场的主导。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彩电、VCD机和电风扇等产品的最大生产国, 其中国内彩电的年生产量已经接近全球彩电总产量的1/3。另外, 电冰箱、家用空调器、洗衣机等产品已成为全球的主要生产国。

2.2 新兴优势

我国家电业在发展的前一大段时间靠的都是以劳动力低廉为基础的低成本优势, 走的仍然是靠引进技术来发展, 这样得来的优势只是静态的短暂的优势, 面对劳动力工资水平不可避免的上升趋势以及国际市场的巨大竞争力, 并不能取得长远优势。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一项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产品的创新阶段, 二是产品的成熟阶段, 技术创新国家因为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在这两段时期赚取了大额利润, 赢得了生产与市场主动和先机;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 是进行产品的标准化阶段生产, 最后一个阶段, 买进他国技术, 依赖于别人的技术, 即使能够自主, 也已经失掉了先机, 而且赚取的也只是相对于技术创新国家的小额利润。这促成了该产业的软肋。这说明技术创新对一个产业尤为重要, 技术优势是一个产业取得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3 结论

以上即是对中国家电产业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原因的分析。我国的家电产业从只具有传统的基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而具有的价格优势, 到近年来逐渐拥有在国际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创新优势与品牌优势, 经历了大的发展, 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家电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的成就, 运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了我国家电产业传统的成本优势。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8

关键词:九江,区域优势,对外贸易

1 九江市区域优势分析

“九派浔阳郡, 分明似画图”, 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九江秀美壮观的山水胜景。九江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 有400多个景点景观, 已开发景点120处, 旅游线路30多条, 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六山二水分半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 九江“途通五岭、势拒三江”, 具有“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由于得舟楫之便, 加上物产丰富, 九江自古就是通都大邑, 是人流和物流中心城市, 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九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 是京九、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的交叉点, 九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 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开放带的“北大门”, 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九江市的劳动力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且这种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1) 九江市劳动力总供给将长期严重超过总需求;2) 九江市农业人口比重高,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向非农产业;3) 沿海产业和世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伴随着人才的转移, 宜居的九江在这次转移中对人才极具吸引力;4) 九江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也为其储备了大量后备人力资源。

2 九江市对外贸易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九江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但依然很低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强国。但是九江市的对外贸易一度低迷, 一直在低水乎、低层次上徘徊, 对外贸易依存度长期偏低, 根据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 2005年为1.97个百分点, 2006年为2.09个百分点, 2007年为3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0.45个百分点, 外贸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 全市外贸出口12.12亿美元, 约为深圳的0.58%, 仅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0.0007%。

2.2 九江市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梯级转换趋势但仍不合理

九江市处于能源、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期, 原材料供给较为充足, 因而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钢材、化工材料、汽车及其配件、化肥、农药等物资生产资料, 且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 如美国、德国、意大利、香港等。从出口来看, 九江市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 出口商品结构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工业品为主的第一梯级转换。2008年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占11.5%, 工业制成品占88.5%, 其中, 工矿产品占78.4%, 农副加工品占12.6%, 农副初级产品占9%。九江地区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的是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大部分初级产品出口都接近或超过30%, 出口产品的低技术、低附加价值导致九江市的出口商品不仅表现为结构不合理, 而且在国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9%, 而九江市的加工贸易仅占出口贸易总额的20%。

2.3 九江市各类型企业对外出口贸易都有涉及但比重失衡

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民营和合资企业占比很低。九江市的出口贸易则以国有企业为主, 国有企业出口占该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3%, 外资企业出口只占出口总额的12%, 甚至比该地区其他企业的出口比重还低。

2.4 九江市对外贸易占GDP比重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小

2008年九江市的GDP为700.60亿元, 对外贸易总额为4.79亿美元, 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 只有4.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低于东部地区近57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十分有限。

3 九江市发展对外贸易策略分析

(1) 利用九江市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不但可以缩小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连带效应”和“波及效应”, 带动九江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能为九江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2)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九江市要抓住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 探索产业转移的新方式, 做好园区产业承接的规划。发挥九江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地理优势, 吸引更多的产业向九江转移。

(3)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合理规划布局, 对各个港口进行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沿江开发”, 把港口开发建设与发展临港工业、物流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9

(一) 地理、自然等要素条件。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 国土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战略资源丰富, 是我国向西、向中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 是“亚欧大陆桥”及通往中亚的必经之地, 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陆路通道,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陆地边境线长达5, 600多公里, 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 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巨大。新疆在地理、自然等要素条件方面对中亚国家优势突出, 是保持新疆对中亚国家外贸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二) 需求条件。

内需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内需求条件的制约对新疆出口企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形成负面影响。但从总体来看, 随着新疆经济的迅速发展, 区内消费市场也日益完善, 一方面, 伴随信息、知识的以及进口产品的冲击, 消费者更加成熟, 对产品的甄别能力大大提升, 抓住有限的市场需求, 产品多样性明显加强, 市场结构进一步细分来说, 新疆面临的需求条件呈逐步改善之趋势, 但是由于新疆人口素质、人口规模、收入水平等因素造成新疆市场容量小, 市场需求不足。从国外需求看, 新疆的贸易对象以中亚国家为主, 虽然近年来, 中亚国家市场对新疆产品需求增加, 新疆对中亚国家出口也连年增加, 但是由于中亚国家人口规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其需求结构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新疆出口中亚国家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 也就导致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不利于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情况。

相关产业的表现与能力通常能够自然地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创新。近年来, 新疆一直致力于对产业布局的合理安排, 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优势产业逐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 新疆纺织品的出口带动了新疆棉花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疆食品出口带动了新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新疆化工产品的出口带动了新疆石油开采化工加工业的发展, 陶瓷等建筑材料的出口带动了新疆钢铁建筑材料加工与生产的发展, 家具文化用品的出口带动了新疆木材加工与生产以及造纸业、化工业的发展, 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 钢铁、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化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新疆制成品出口中近60%以上来源于中国内地省份, 对新疆产品出口造成挤占, 较大地制约了新疆工业的发展, 制约了新疆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 再加上新疆工业基础薄弱, 新疆在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上表现出相关支持产业不足。但是从新疆外贸发展本身而言, 内地产业的完善与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内地产品通过新疆出口到中亚国家, 同样促进了新疆对外贸易整个行业的发展, 对新疆对中亚国家贸易竞争力及对外贸易陆路国际通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国内外投资的增加, 新疆跨越式经济增长模式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新疆产业结构会出现大幅度的跃升, 在产业支持方面会形成对中亚国家出口贸易更强的互补性和竞争力。

(四) 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

当前, 新疆对外贸易额的近70%来源于私人企业进出口, 对外贸易竞争环境大大改善, 实现了政企股份制改造, 2010年新疆工业总产值为5766.5亿元, 其中非国有经济5358.97亿元, 占92.93%。建筑业2010年产值9, 694, 741万元, 非公有制经济为7, 087, 946万元, 占73.1%。而且新疆从事国际物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为主, 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竞争活力。企业都能够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企业也都能够自主设计自身发展战略。因此, 从新疆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看, 已经具备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竞争也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竞争。但是新疆的企业缺乏长远经营理念, 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国际化眼光。尤其是新疆进出口企业对中亚国家的出口规模较小, 贸易额小, 科技投入不足, 贸易方式、产品结构都不能够满足对中亚国家出口结构优化及提升竞争力的要求。

(五) 政府与机会。

对外开放30年来, 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与新疆政府及中央政府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从深入研究外贸发展战略到给予指导、咨询, 从出口信贷政策到优惠税收政策, 政府因素在新疆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再到新疆经济工作会议, 新疆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与正确领导, 也离不开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努力。机会因素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中也日渐凸显出来, 由于海洋贸易在受国际经济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 中国海洋贸易通道受到较多的制约与威胁, 在此情况下, 中央提出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由新疆通往欧亚大陆的陆路通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受到国家的逐渐重视, 也就给新疆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带来了较好的历史机遇。再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中央对口支援, 也都给新疆带来了良好的对外经贸发展机遇, 随着由印度洋经巴基斯坦进入新疆的运输通道的打开, 向西开放日显重要, 尤其是新疆贸易通道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会给新疆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中亚国家贸易发展越来越多的机遇。这一切都将是提升新疆对中亚国家出口竞争力的机遇所在。因此, 新疆对中亚贸易竞争力在政府与机遇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六) 跨国公司商务活动。

新疆一直以来都是跨国公司商务活动较弱的地区,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小, 水平低, 企业赢利能力较差。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计72个, 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企业分别为36个、25个、10个、1个, 金额分别为1.08亿美元、0.58亿美元、0.09亿美元、0.15亿美元。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计55个, 下降23.6%, 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分别为35、16、4, 金额分别为1.43亿美元、0.39亿美元、0.24亿美元。新疆出口产品大多来自内地, 本土出口产品主要是肠衣和纺织品等, 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附加值低。外资企业大多是资源加工企业, 初建时主要基于新疆和内地市场, 大多数企业的最终产品不能出口外销, 没有形成自成体系的外销网络。外商投资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为主, 如服装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较少,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引进更为滞后。新疆实际利用外资构成也不合理, 国别单一。从利用外资构成情况来看, 新疆外资构成主要以对外借款为主, 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为辅。新疆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占投资总额的71.8%, 且多为一般加工工业, 以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8.2%, 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很低, 与新疆为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 从跨国公司商务活动方面看, 新疆对外竞争力尤其是对中亚国家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新疆对中亚国家贸易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分析

整合、集群与创新是竞争优势形成的三大关键词。产业结构不合理使新疆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发展模式。新疆在产业结构布局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化关联度低、波及效应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在第一、二产业中, 公有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地区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分布不均衡, 严重制约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并最终制约着新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点状式的分散经营格局, 也制约着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 使新疆尚未形成集群发展模式。企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新疆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导致新疆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新疆的企业布局分散、点多线长, 大规模的企业数量较少, 规模效益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成分比重过高, 资本单一, 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基本是纯国有的, 机制不活、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三是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过高、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继续提高和生产的持续增长;四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受区域限制, 市场信息相对滞后的影响, 产业链较短, 初加工产品多, 成为制约新疆集群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的缺乏阻碍着新疆集群发展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语言、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 新疆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等诸多方面与内地省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疆虽然先后诞生过30余个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区, 但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到十个。在科学研究方面, 新疆科学研究投入少、研究规模小、技术引进少、消化与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连接, 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新疆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创新情况来看, 新疆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目前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 在12个西部省区中也仅处于第六位。新疆目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其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综合创新能力全面落后, 亟待加强。所以, 从形成机制看, 新疆对外竞争力不足, 关键由于科技水平落后, 投入不足。

三、结语

通过对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因素分析, 新疆对中亚的贸易优势主要表现在通道优势与政府和机会方面, 通道优势源于新疆的地理位置, 政府与机会方面是中央对新疆的支持。新疆对中亚贸易经济优势缺乏内生优势, 因此新疆在发展与中亚国家对外贸易时, 应该首先要用好通道优势, 为进出口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力更生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持, 对新疆进行产业结构改造, 发展与新疆相适应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而不是简单地将内地产业转移到新疆, 将新疆打造成贸易通道与制造基地融为一体的面向中亚、欧洲的货物流通、商品生产、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体。

参考文献

[1] .庞玉兰.新疆出口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 2008

[2] .王海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 2005 (7) , 1

金砖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篇10

作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总体实力可观。五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6%。GDP占世界总量的14.6%,贸易额占世界的12.8%。[1]经济数据显示,2000-2008年,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而在金融危机重挫西方发达国家的2007-2009年,这一比例更上升至45%。进入21世纪,金砖五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见表1。这成为金砖国家影响力及期待值空前提升的重要背景。进入2010年,在中国、印度和南非经济发展势头依然看好的同时,巴西和俄罗斯也迅速重回快速增长轨道。从地缘上讲,金砖国家有着广泛代表性,新兴大国的代表性体现在它们代表了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相当部分人口及多种族性质。

为了推动中国及世界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许多学者对近几年兴起的金砖国家对外贸易的现状、比较及其成因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但研究的深度和精密度仍可进一步提高。南非的加入,使得该经济体更具广泛型,就需要采用更合适的方法,本研究也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金砖国家手册》。注:(1)“-”表示数据缺省;(2)俄罗斯是2010年1-9月数据。

二、金砖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比较

金砖五国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彼此之间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

1、从规模上看,中国对外贸易逐渐与其他四国拉开了差距,南非规模最小。中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始终位列五国第一,2009年,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为24466亿美元,是排在第二位的俄罗斯的4.1倍,在五国中遥遥领先。在五国中,南非的对外贸易规模很小,2010年,南非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不到巴西的1/2,与其他三国的差距更大。2009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90.2%,规模同样是五国中最大的,相比之下,中国的服务贸易有所欠缺,而巴西的服务贸易处于优势地位,占巴西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20.4%。

2、从对外贸易增速上看俄罗斯、中国、印度的增速比较一致,南非、巴西略有逊色。2000-2008年,俄罗斯、印度、中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5%、22.7%、23.7%,巴西为16.0%,南非仅有14.3%。2009年,受危机影响,五国的对外贸易额都下降,其中,俄罗斯环比下降了32.8%,是五国中波动最大的,南非和巴西均下降了20%左右,对外贸易规模最大的中国也下降了15.8%。可见五国的抗危机能力有待提高。

3、除中国外,其他四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小,且近年来,五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能力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高技术产品出口强劲增势的推动下,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亦势不可挡。尤其是“科技兴贸”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8.58%增长到2005年的30.6%,现已发展成为五国中该比重最大的国家。印度和南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不高,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的数据仅为5%左右。俄罗斯的下滑更明显,2000-2005年,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减少了9.08%。2000年时与中国、巴西相当,但2008年的6.52%仅为中国同期数据的1/5。相对而言,巴西的下降幅度缓慢,一直保持在五国中第二的位置。总体而言,金砖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都在下降,需要加大鼓励自主创新的力度,让科技创新投入在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从竞争优势指数看,五国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普遍下降,产业内贸易深化,但印度、南非无法摆脱制成品净进口的现状。目前,对于一国比较优势的经验研究大都借助于竞争优势(TC)指数,它表示一国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其公式表示为:TCi=(Xi–Mi)/(Xi+Mi)其中,TCi是该国i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势,Xi为该国i产业的出口额,Mi为该国i产业的进口额。TC指数能很直观的看出一国某产业在国际上是否具有相对的竞争力。TC=0时,表明该国该产业进出口相等,贸易竞争力一般,产业内贸易水平可能较高;TC接近1时,表明该国该产业出口远大于进口,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TC接近-1时,表明该国该产业进口远大于出口,国内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该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弱。[2]这里主要通过制成品的竞争优势指数来比较对外贸易竞争力,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9》和《国际统计年鉴2011》计算得出

从表2可以看出,俄罗斯的表现最突出,不仅由负数转为正数,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制成品在货物出口中占的比例是五国中最小的,但其制成品贸易正在由中性优势向强势转变。巴西的竞争优势指数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制成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部分,在货物出口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近年来,中国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制成品的竞争优势指数趋向于0,产业内贸易加强。南非和印度始终摆脱不了制成品的贸易逆差,国内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制成品贸易竞争力较弱。

5、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角度看,美国与欧洲的发达国家是五国的贸易重心,不过,贸易伙伴的选择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中国香港、欧盟、日本,2010年中国向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21.5%和18.1%。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伙伴对一国经济增长往往有重要影响,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量增加,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巴西的主要贸易伙伴地区分布于与中国相似,但由于地缘关系,巴西与南美洲一些国家贸易频繁。俄罗斯也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其主要的贸易伙伴集中在欧洲,还有中国。印度与中东的产油国贸易十分密切,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频繁。南非传统上是西方经济的一部分,与德、美、英、日等国贸易关系非常密切。亚洲已成为南非第二大贸易伙伴,南非与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地区关系日益紧密,多领域合作正逐步展开。当然,南非还非常重视发展同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促进非洲经济的发展。不过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经济脆弱,贸易过于频繁可能会拖垮本国经济,所以巴西、南非在这方面应有所注意。

三、提升金砖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20年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目前印度贸易的增长主要靠信息技术、服务贸易拉动,吸纳劳动力有限,而其制成品一直是逆差,注重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印度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但相对忽略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现阶段对印度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所以振兴制造业是符合印度贸易根本目的的正确政策选择。[3]

2、20 0 0年以来,俄罗斯外贸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但俄罗斯的外贸模式并未使其具有绝对的国际竞争优势,20 0 9年金融危机使得俄罗斯遭受沉重打击,特别是贸易方面。要想成为世界贸易强国,俄罗斯必须改变目前的外贸发展模式,确立其国际竞争优势。俄罗斯是个工业化大国,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科技潜力很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拥有相当的智力资源。但目前俄罗斯过分依赖原材料、能源和初级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结构,因而俄罗斯必须对当前的外贸发展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强国际竞争优势。[4]

3、作为新加入的成员,南非外贸的总体特征是:外贸增长较快、规模不断扩展;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比较弱小;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仍占重要地位。南非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在促进与非洲国家、发达国家贸易的同时,追求贸易伙伴的多元化。与印度一样,南非的制成品出口能力弱,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小,所以要推进制造业的发展,鼓励创新。由于黄金价格下跌和资源减少,南非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对传统资源型经济的依赖程度,提升产业结构。

4、中国对外贸易与其他四国拉开了差距,保持着优势,中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始终位列五国第一,即使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仍在五国中遥遥领先,增长速度亦毫不逊色。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金砖国家中的发展优势明显,但是发展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不足:贸易结构调整缓慢、发展不稳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过低等等。为此,我们必须必须继续实行“科技兴贸”战略,[5]优化产业结构,将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建品牌优势相结合,[6]降低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汲取发达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寻求对外贸易的新发展。

尽管金砖国家近几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在现有世界格局下,金砖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金砖国家要想有突破性发展,应密切注视国际经济领域的发展动态,汲取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力求在国际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金砖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共同发展。

摘要:2009年6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传统“金砖四国”(BRIC)机制建立。2010年11月,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合作机制。12月,“金砖四国”决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由此正式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这也使得金砖国家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金砖国家现有的贸易规模,利用贸易增长速度、竞争优势指数等反映五国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了五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揭示了各国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关提高贸易竞争力建议。

关键词:金砖国家,贸易竞争力,竞争优势指数

参考文献

[1]杨鸿玺.“金砖四国”冉冉升起又任重道远[J].学习月刊,2009,(15).

[2]丁振辉.张师飒.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市场论坛,2010,(8).

[3]李好.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的经验教训[J].南亚研究季刊,2010,(3).

[4]王维然.俄罗斯对外贸易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3).

[5]郭红斌.科技创新投入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31-01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一)服务贸易依存度。

服务贸易依存度是指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比重越大,依赖程度越大。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对服务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开放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

中国服务贸易对外依存度从2001年的5.4%上升到2013年的5.7%,上升幅度比较小,基本是在小幅范围内波动。期间服务贸易依存度最大也只不过达到7.1%,大部分时间在6%左右波动,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还不大,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里,依存度出现明显的下降,并且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对一国 (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较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于测定一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TC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l,则竞争力越大,等于l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指数值越接近于-l,表示竞争力越薄弱,等于-l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

2001—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指数均小于零,反映了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竞争指数出现明显的下降,中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所下降,说明中国服务业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差。

(二)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用公式表示:

RCAij =(Xij / Xtj)÷(XiW / XtW )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中国服务贸易RCA指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中国出口总额)/(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世界出口总额)

一般而言,RCA 值大于2.5表示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RCA值小于0.8表示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弱,基本没有优势可言。

从2001—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RCA指数整体呈现上涨趋势。2010年之前,RCA指数都是小于0.8,这段时间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但是从2009年以后,服务贸易RCA指数增大较快,并且大于1.25,说明自0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强。2010年两者RCA指数基本持平,货物贸易RCA指数略大于服务贸易RCA指数,之后服务贸易RCA指数大幅增大,货物贸易RCA指数下降,这段时期服务贸易竞争力明显大于货物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服务贸易各行业竞争指数(行业TC指数)。

2001—2013年中国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TC指数全部小于0,尤其是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TC指数接近-1,说明这两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差,近年来保险TC指数有所提升,但幅度较小,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TC指数十几年来几乎不变,国际竞争力竞争力基本没有提升。传统行业中建筑服务業发展良好,近年来TC指数不断增大,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新兴服务业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广告宣传TC指数也小幅增加,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型服务贸易发展。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逐步扩大保险、金融等行业的对外开放度,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并加强在国际市场中的斡旋能力,实行渐进式开放。大力发展潜力大服务行业,促进其贸易出口,培养新的贸易增长点,稳步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领域。

(二)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

目前我国服务业知名企业并不多,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不足, 要把扶持服务贸易自主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打造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游刃有余的企业集团,增强中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全面研究规划有服务出口的品牌,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要重点扶持,逐步做大做强中国服务。

(三)完善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服务贸易的立法,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现有的法律未成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现有的行政法律法规比较多,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森.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吉林大学, 2010.

[2]王忠锐;潘伟光.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经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1).

[3]王晓东,胡瑞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12).

[4]吴丹,王中涛.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分析[J].国际商务, 2011(6).

[5]崔玮.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及战略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6).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篇12

关键词: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呈强劲增长态势,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以及各国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都选择了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这种相似的主导出口产业导致了中国和东盟各成员的出口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来。

在东盟五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中,新加坡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占了其出口总值的63.0%,其次分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光学等仪器设备、塑料制品;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产品出口也与此类似。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都是机电产品,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国家总出口的比例最大;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但纺织品在中国的出口中占到20%多, 而其他东盟国家比重最大的印度尼西亚也不过12.1%, 这说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仍然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互补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利用资源、技术或规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采取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可以为该国带来福利。中国和东盟成员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相互贸易中就可以实现贸易互补。

选取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五国作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出口与东盟国家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有所减弱。中国在与东盟国家的相互贸易中面临着出口的压力。而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不断增强。中国在进口方面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显现出比较大的依存关系。

这样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在与东盟的相互贸易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少,在双方贸易中,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压力,而从东盟进口则表现出依赖加强的趋势。

三、贸易竞争

在比较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国家的贸易竞争时,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品出口市场的优势呈总体下降趋势,同时在农业原料出口市场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出口竞争中总体处于不利的劣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贸易是双方贸易的重要部分,这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形成冲击。

四、应对措施与策略

(一)进口策略

在进口战略中,应尽可能使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避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石油进口为例,中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内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正积极地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道,以减少对中东和非洲石油进口的依赖,而东盟国家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又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各种能源,在我国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战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出口策略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以农产品的双边贸易为例,我国在今后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我国同东盟国家之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 合理配置地区内的资源, 避免恶性竞争, 是我们今后同东盟合作的工作重点。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协议分工发挥各自所长, 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才能促进区域内双边贸易更紧密的结合。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恰恰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 通过各国之间的协调机制, 可以在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协作分工体系, 进行产业间的横向协作与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 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 实现有序竞争, 共同打开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潘青友,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07年第7期

[2]、邹春萌,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 东南亚纵横, 2008年第8期

[3]、吴艳,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

[4]、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上一篇:探究性学习法下一篇:产业与资本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