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2024-08-17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共11篇)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篇1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者要深入钻研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同时又须跳出教材、重组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的提高, 努力构建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学习情境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成因之一便是数学脱离实际。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有这样的经验,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四年级《搭配的规律》关键是在搭配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序。本人在教学时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老师要跟班上的每一位同学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在握的时候如何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自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按一定的顺序去进行, 也就是有序。从而为本课的搭配作了方法上的有效铺垫, 确保了后面学生能较准确的找出搭配的种类。新课时, 我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早餐搭配问题, 也就是从牛奶、豆浆、蛋糕、面包、馒头中选取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共有多少中选法, 引发学生进行搭配, 寻求规律。练习时所选取的素材也都是生活中的例子, 如午餐的搭配、回家的路线图等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充满了生活情境、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经历过程深入化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的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自己思考之后, 才能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如《搭配的规律》一课教学时, 以选取一种饮料、一种点心共有几种搭配作为载体来探索搭配的规律。先是让学生以实物来进行有序搭配, 这里让学生进行了实物搭配操作, 主要产生两种搭配法:一是以饮料为基准与其它三种点心搭配;另一种是以点心为基准与其它两种饮料进行搭配。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虽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 但这样的教学却是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相符的, 是直观的、有效的。在此基础上, 对搭配的事物抽象化,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文字等来代替实物, 体会数学符号化的思想。这看上去是对实物的简单替换, 但更是对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不同的两种符号A、B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事物, 也就是由具体的实物搭配抽象到两类事物的搭配规律。之后再对搭配的两类事物中每类事物的数量进行增加, 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逐渐总结出搭配的规律。

这样的教学遵循了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规律探寻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实效性强。

三、学习方式互动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 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 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性思维。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 相互交流, 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出8400÷40的结果, 然后直接出示: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0除外) , 商有什么变化?采取小组合作教学, 先讨论怎样做, 再进行尝试。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再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在小组里交流他们各自丰富的例子“以事实说话”, 从例子中, 让学生对照分析做出推理。同他人的交流时, 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以详细的回顾、提炼和完善, 学生之间“捕捉”着对方的想法, 产生积极的互动、各自的想法自行实现补充或修正, 学生在交流中又提高思考水平。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 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一节课的练习阶段是对新知进行有效巩固, 形成技能的重要阶段, 因此练习阶段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搭配的规律》教学的练习阶段笔者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 层层深入, 如衣服与领带的搭配种数、蔬菜与荤菜的搭配种数、周六与周日学习辅导班的搭配种数等, 有效的巩固了本课的新知。尤其是我在这里设计了王叔叔有一些领带和衬衣, 共有12种搭配的方法, 问王叔叔可能有几条领带、几件衬衣。这不但对新知作了较好的练习巩固, 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提升。它是学生从探寻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一次质的突破, 学生在变式应用规律的过程中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对本课的新知有了一个更为清晰、深刻的掌握。

如四年级《找规律》教学时, 一位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出示了练习:红、黄两种棋子一一间隔排列, 已知红棋子有5枚, 黄棋子有多少枚?在这样开放的练习中, 学生自觉的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几种不同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当红、黄两种棋子围成一圈时, 两种棋子的个数相等;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 两端都是红棋子时, 黄棋子就有4枚;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 两端都是黄棋子时, 黄棋子就有6枚;当两种棋子排成一排, 如果一端是黄棋子另一端是红棋子时, 黄棋子也是5枚。这样的练习,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使练习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构建生动、主动、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 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篇2

——以《鸟的天堂》为例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

随州市经济开发区陈畈小学

陈启刚

朱春秀 [理想描述]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个性化阅读”的阅读理念也应然而生。“个性化阅读”提倡打破传统模式、尊重学生阅读需求,要求教师不能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让阅读教学成为多声部思维的合奏曲。那么,阅读课该如何上呢?一堂优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认为根据课程改革新理念,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

(4)注重朗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实践呈现]

如何引领学生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他人交流,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领学生去学习语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其中教师的教学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教学评价宛如一把“双刃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结合亲身的阅读课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学评价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这个问题做如下分析。

下面是笔者执教《鸟的天堂》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一、引言:我们已经陪着作者两次游览了鸟的天堂,那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学生快速读文,找书上的句子来回答。)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课件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

师:观察句子,发现了什么?

生:有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一个有引号,一个没有呢? 生:为什么说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师:同学们问题抓得真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教师板书: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 师:好,以上问题我们在学习课文中逐步解决。

〖点评:由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感受谈起,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发挥了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二、学习新课

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鸟没有? 生:没有。

师:那看到了什么? 生:大榕树。

思考:那文中是怎样描写大榕树的呢?(学生自由读描写榕树的语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后交流。生:我读懂了:“有机会看清它的„„伸进泥土里。”这句话是说榕树枝干多,不可计数,也从侧面讲榕树非常大。生:我读懂了:“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句话是讲榕树特别大。生:我读懂了:“那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句话是讲榕树的叶子多而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枝干不可计数

茂盛:叶多而密 师:“不可计数”怎么理解?为什么会枝干这么多呢?想知道么? 生:想知道。(学生理解“不可计数”)

师:继续看书,你还有新的发现吗?文中除了描写榕树大、茂盛外,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绿。

师: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生:“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说榕树不仅绿,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师:(出示媒体课件)美吗? 生:美。

〖点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品词析句,感受到了榕树的大、茂盛、勃勃生机,进而感受到了榕树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应怎样读?

生:应用喜爱和赞美的语气读。(老师指多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感情真充沛。

师:看到这美丽的榕树,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那么,作者除了对榕树的赞美,还有怎样的感情呢? 生:热爱。

(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的感情读。)

〖点评: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多种感官使文字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使他们有了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做到“情中研读,境中探究”。〗 师:还有发现吗?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为什么?(指多名学生读、理解,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的原因。)师:同学们,这部分中,哪自然段写得最美? 生:第八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榕树正在茂盛时期„„那么多的绿叶„„那翠绿的颜色„„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写榕树枝干,根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生:静态。师: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有什么感受呢? 生:美、大、有生命力。

师: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那第一次和第二次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激烈的讨论)师:这就是作者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的原因。那么哪部分是描写鸟的呢? 生:12—13段 自由读文

师:你喜欢哪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师:那这句说明了什么呢? 生①:鸟多。

生②:景色优美又壮观。

师:这里描写鸟的动词说明了什么? 生:多、动作千姿百态。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看到了解在榕树上快乐生活的情景啊?(多媒体课件:榕树、鸟,想象鸟在榕树上飞舞,歌唱)〖点评: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师读文,学生体会理解

师:这地方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生①:美。

生②:这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生③:这的景色壮观。

师: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这里是鸟儿生活、繁衍、栖息的美好地方。写鸟与写榕树相对比,写鸟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生:在写鸟时,采用的是动态描写的手法。

〖点评;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了个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基础知识,发展了智力,养成了乐学善思的好习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应为学服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 师:那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生: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而且当地人不许别人去捉它们。所以这里是鸟的天堂。生:这里有适宜鸟儿生活的环境,人们不去捉它们。所以成为了鸟的天堂。师: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由于这里的人们在保护它们。

可是据我所知,现在这样的地区很少很少了。由于人们不注重保护环境,乱捕乱杀,导致鸟类大量死亡,直接威胁着生态平衡,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鸟类,保护我们的家园,使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都成为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我紧密结合“情中研读,境中探究”的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充分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给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一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研究重点句,让学生提出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我又不断深化这一做法,引导学生去研究发现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3、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我果断地放手,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活动:“直奔重点,提出问题━品词析句,理解描写方法━美读感悟,体会中心”,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探究,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人人动脑动口的机会,才形成了会学善思的好习惯。

4、师生、生生互动。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种种有利的条件,通过引导、启发、讲解、积极评价等等手段,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辩论、认识等活动的机会,让学习的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活动成为“立体的结构”。学生课堂发言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恰到好处的评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正是“以教师的善教之情激发了学生的乐学之趣。”

整个课堂教学,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营造了一个生动而又鲜活的语文课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创设情境,构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创设;生动课堂

情景教学法即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历史课的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的教学方法。那么,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如何创设情境,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在的几点尝试:

一、利用材料,想像场景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小字部分和史料,对于正文所涉及到的具体人物或史实都做了较生动的描述和补充。比如《元朝的统治》中引自《蒙古秘史》中的“星天旋转,诸国战争……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就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名人名言,都是很好的素材。

如“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从中学生体会到了戚继光平息倭患的决心和不羡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则体现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以及全心为国的勇气……这些名人名言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另外,教材中许多实物图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成就,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并做生动的说明。

二、创设问题,引领情境

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而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创设问题情境:(1)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2)红军为什么长征?(3)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三、创设角色,体验情境

所谓角色情景,是透过历史史实和问题情景的设计,没有舞台限制、不必经过排演,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尝试扮演历史中的人物,然后经由全班同学的共同讨论,再次尝试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增进学生洞察历史环境、解决各种问题、适应生活的能力。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不再是被迫的思考,而是在扮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主动的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并从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这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演员演的也非常投入。表演中,观众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扮演者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到历史当中去了。同学都认为这种形式很好,一改历史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面貌,能够激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例如《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讲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问题在本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我们可以将书上提到的明朝小说《醒世恒言》中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作为材料,让学生自编自演。看完短剧后,教师提出问题,先使学生对于什么是机户、机工,以及两者产生的背景和两者间的关系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比较机户和地主,机工和农民的异同。这样就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因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比平时要积极,准确率也相当高。

四、运用媒体,创设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视听,创设情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录音)像(CAI课件、电影、投影、幻灯)等手段,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前先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

接着再围绕着电影片段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这些问题分别是“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

我们的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情景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学生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景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从而构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仕卿.《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创设和构建》.《科教导刊》,2013年18期

创设生动情境构建灵动课堂 篇4

一、创设活动情境, 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可以把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引进课堂, 将新知寓于活动之中,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玩中探求和应用新知.如教学“两个数的平方和与平方差”, 教师可与学生开展形如“a2±b2”的计算竞赛活动, 活动中教师总是领先与学生, 于是对老师的“高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向往.在愉悦身心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迫切心情, 激活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使学生真正切入“玩中学、学中玩”的境界.

二、创设操作情境,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直观操作情境,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 靠已经形成的表象作为进行抽象、概括的支点, 理解记忆知识, 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 促进感知, 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教师则只须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这样更能锻炼学生动手、合作交流、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充分让学生探索、发现, 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 百听不厌, 好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如教学“无理数”时, 给学生讲述“2000多年前希巴斯因发现无理数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 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无理数的热情, 更可以充分体现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 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再如教学“乘方”时, 可以先讲述故事“棋盘上的学问”,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再引出问题:国王有那么多的米吗?学生此时感到非常好奇, 注意力特别集中,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感受的到了数学的无限神奇和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 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肯定是“活”的数学, 运用于生活的数学肯定是“有意义”的数学.过去的数学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应试”, 大多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 学生碰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新课程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须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挖掘数学资源, 创设生活或者准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学习和应用数学, 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生活成为数学的生活”.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得出了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 以班级座位的某一排为x轴, 某一列为y轴, 并且分别规定它们的正方向, 随着x轴和y轴的不断变化, 让学生找自己的位置, 并说出自己所代表点的坐标.事实证明, 这种做法比单纯出题让学生解答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五、创设问题情景, 给学生研究的空间

“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可以使我们从中体会到问题的重要性.学启于思, 思源于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 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或围绕情境提出问题, 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 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 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要求是:美观, 合理, 实用, 给出设计效果图, 并附设计说明和详细数据.”这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 学生必须整合所学知识并融入个人的独特见解, 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束语

除了上述各种情境, 教师还可根据需要创设其他情境, 诗画、音乐、游戏、实验、任务等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资源.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 同时又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素材,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与现实相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得到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 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 (1) 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 对掌握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 (3) 对学习有鲜明的情感.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关注学生的这三个倾向, 要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 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得果子”的成功之感, 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 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 教学情境的创设, 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但要注意情境事实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美, 切不可人为编造虚假事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应该追求以下的价值目标:

1. 应该让学生明白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 这是对学生学习新知的最好“诱惑”.

2. 应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产生冲破认知不平衡的心理欲望.

3. 应该为学生所熟知且难度适宜, 切忌虚幻莫测或高不可攀.

4. 应该体现数学美, 具有人文价值, 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弗赖登塔尔说过,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实践证明, 教师找准知识的切入点, 结合教学实际, 为学生创设体现科学性和数学美的生动情境, 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 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实现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 并最终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 使学生对数学具有亲切感, 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必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想方设法将数学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的无限向往, 实现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使命.

如何构建生动有效的中职日语课堂 篇5

【关键词】中职日语课堂 ;生动;有效

H3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近邻日本在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语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仅次于英语的最重要的外语之一。因此,中职学校的日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們的重视。但是当前中职学校的日语教学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改变以往日语教学中的弊端,研究适合中职院校特点的日语教学模式成为当今中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课题。笔者将围绕如何构建生动有效的中职日语课堂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日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中职日语课堂仍然大量采用师教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用“独白”、“传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课堂呈现出 “填鸭式”特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首先关注的只能是“批量”的学生,很难关注到个体学生的独特性,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往往只能看到那些与学生相关的物化的因素,如作业、试卷、分数等。学生真正的需要的是什么,反而被教师忽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彰显,而是被压抑或处于沉睡状态以致缺失,“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只能成为空谈。在这样的课堂上,无法形成全方位的课堂教学交往,导致教学交往固定、单一,而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主动交往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

2、学生缺乏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中职日语课堂中,学生凡事只要等待老师的安排就好,课堂上只需要被动听讲和记笔记,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鲜有学习的快乐感、自信感、成功感;自己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知道要展示自我个性,不知道要创新,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淡薄,势必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3、教师面临重重压力

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职教师面临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更新专业知识的压力。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对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寄予了很高期望,但学生却对日语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不令人满意。这给中职教师带来了深深的失落感。

二、构建生动有效的中职日语课堂的方法

想要构建生动有效的中职日语课堂,首先要深刻理解生动有效的内涵。所谓“生动”,是指课堂教学有活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生动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出水平。所谓“有效”,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1、生动有效的中职日语课堂要具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首先突出民主交往方式,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使学生不断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了哪位老师,才对其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的。

2、生动有效的中职日语课堂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 就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就要求中职的日语教学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比如说,教师教授旅游专业的学生和软件信息服务专业的学生,日语教学的侧重点肯定是不同的。

3、生动有效的中职日语课堂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这并不意味对教学方法单纯的求新、求异,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1)模拟生活情境,创设语言环境。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日语学习必须贴近生活。与生活脱节,语言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在日语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看到、感受到生活就在你身边,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记忆、学习。例如:在学习“人は名が好きです·嫌いです·怖いです·上手です·下手です·分かります·できます”这个句型时,课前要求学生查找面试时的注意事项,在课堂上创设面试的情境,要求学生做包含姓名、年龄、性格、喜好、特长等内容的自我介绍,这样不但可以将新旧知识点融会贯通,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学生在真正面试的时候也会更加的从容吧!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初级阶段日语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课堂内外知识相互结合。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融入一些其他知识,以促进教学。例如:在讲授“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时,会向学生渗透店员向顾客问好以45°为宜,并督促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查找日本人鞠躬度数代表的含义。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日语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游戏引入到日语课堂。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游戏正好有这种魔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日语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入竞争奖励机制,分小组进行比赛,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参与,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通过拍皮球学数数的小游戏来学习日文数字。

(4)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日语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及影像等结合起来,创设真实、丰富和立体的日语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通过观看学唱《挨拶の歌》,快乐轻松地掌握基本寒暄用语。在学习“温泉”的对话时,观看《雪猴泡温泉》的视频。另外还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共享日语学习资源,如:日语微课程,日语学习软件等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构建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篇6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人们的分散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由此可见, 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比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 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传说, 它们是: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千百年来, 这些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究其悲剧的根源, 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摧残的结果, 除了这些民间传说外, 历代都有反映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 其中在古代乐府诗中就有与“梁祝化蝶”类似的作品,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孔雀东南飞》。

这样的导入就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联想到与此相似、相关的内容, 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声情并茂的朗读

对于朗读的重要性与功能, 古人早就有大量精彩的论述。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千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但现在许多高中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 往往一上课便讲开了, 把—篇课文分析得高深莫测, 用繁琐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消化。用这种方法教学, 会说的讲得眉飞色舞, 神采飞扬, 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 过后烟消云散, 脑子空空的;不会说的讲得枯燥沉闷, 索然寡味, 学生听了大打瞌睡。这样做永远无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我认为应该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尤其是有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 老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饱含深情地朗读, 使学生产生共鸣, 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课文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比如, 我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 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 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 情不自禁地读起来, 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

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在教学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 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技的发展, 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 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的研究思路, 围绕着思路, 们就利用课余时间, 利用网络调阅史料, 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协同作战, 去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不久一份集合着图片文字、排版精美的《天堑变通途──中国桥的研究》的调查报告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实践证明, 结合课堂教学所延伸的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引导学生表演

表演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或角色感较强的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 将课文的情节、内容改编成课本剧,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从而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课文《茶馆》《雷雨》《荷花淀》《殽之战》等篇目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是在讲课时就提出表演要求, 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选好各组的编剧、导演, 布置排练任务, 然后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排练, 教师做顾问进行指导。演出时, 学生能按课文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甚至一些学生还通过化装、道具、场景布置等烘托气氛。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 表演热情十分高涨, 从而带动了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再由指定学生组成评委、评出最佳剧组、最佳演员。

五、开展竞赛活动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篇7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笔者在教学中, 充分尊重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更加乐意学习生物,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情感基础。首先, 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和蔼, 和学生讲话的语气要温和, 不能带着居高临下的语气, 让学生感受到“师可亲”, 在情感上能够接纳教师, 从而为教师的生物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其次, 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部分学生因为初中阶段生物学习基础差,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生物学习会存在较大的难度, 对于这样的状况,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应当给予积极的帮助, 和学生一起分析生物学习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应当抓住哪些知识点, 及时进行弥补, 为下一步的生物学习夯实基础。实践证明,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爱, 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回报,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生物教学成效得以提升的重要促进因素。

二、引入先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演示效果

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高中生物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 但是一段时期以来, 这一点并没有为全部的生物教师所领悟, 有些生物教师认为现代教学手段费时费力, 还不如自己多讲解几遍, 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演示生动形象的显著特点, 并且还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因素制约的优势, 对于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帮助较大。例如, 在教学“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 笔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图片以及数据、文字材料, 制作成“20年前后变化”对比课件, 通过数据、文字以及图片的形式, 直观形象地向学生揭示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教学课堂的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成效。除此之外, 在涉及生物演变过程等复杂现象的环节, 笔者也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模拟展示, 如向学生演示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 效果非常显著。

三、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培养思维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生物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教师不注重这一点, 还是沿用灌输的教学模式,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教学中也深有感触, 只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开动脑筋, 并相互合作研究, 活跃课堂氛围, 才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例如, 在教学“人类遗传病”这一课的时候, 笔者没有采取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而是设置了一组思考题, 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 人类遗传病具有哪些特点?主要发病原因是什么? (2) 掌握单基因遗传病的概念、类别以及具体表现。 (3) 了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病因与种类。 (4) 理解遗传的分离定律以及自由组合定律, 并举例论证。 (5) 分析遗传病与癌症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一组探究题, 笔者将教学的主要环节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 自主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遇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模式, 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构建丰富学习载体, 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除了抓好课堂教学环节之外, 高中生物教师还应当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将生物课堂演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课堂, 对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效具有较大帮助。笔者在抓好课堂45分钟的同时, 将生动课堂向课外外延伸, 首先设置了专题研究小组, 凡是在生物学习中有困难的, 都可以借助于小组进行研究讨论, 提高了学生掌握的实际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课外学习生物的难度明显降低了, 起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效果。另外, 笔者还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 将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整理与筛选出来, 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中提高生物学习成效。笔者还鼓励学生借助于网络等手段, 汲取生物学习方面的知识, 拓展知识面, 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现状, 培养生物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在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当注重创新, 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以及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综合着力, 构建高中生物生动课堂, 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应当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 努力构建生动课堂, 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引入先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演示效果;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培养思维探究能力;构建丰富学习载体, 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动课堂,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进福.高中生物课堂师生互动问题浅析[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06) .

[2]荣文琴.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成效[J].新课程 (教研) , 2011 (03) .

构建生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刍议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气氛,质疑,思维方法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树立教育新思想,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价值取向上取得大的突破。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用心营建快乐的学习氛围

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1.精心设计导语。设计叩开学生心扉的导语, 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情绪很重要。如学习《三峡》一课, 导入时放映三峡风光的短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神奇和美丽, 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2.丰富教学手段。把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成功的愉悦, 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 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二、教学行为教学相长, 共徜学海

教师应当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把课堂当作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理念的过程, 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观念,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教师也将在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中发现精彩, 师生共进, 教学相长。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以问促思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参与他人的解疑,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 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 效果截然相反。

四、多方向、广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1.打破定式思维, 引导反向思维。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 发现问题。2.曲设情境, 培养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学会梳理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积 极性

教师要“放权”。首先, 下放导语权。让学生在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 教师乘势上课。其次, 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创设生动情境构建高效课堂的探讨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作为数学教师,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据此创设出一些真实的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本质,成为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的事实,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时,我带了一只足球,提问:“同学们,这只足球的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皮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你能算出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吗? ”同学们立刻就被这真实的情境所吸引,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强化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激活思维,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段。师:请小朋友拿出小棒,用小棒表示出34。( 学生操作,几乎每个学生都只有20根小棒,学生中一阵骚动。)生1:老师,我的小棒不够啊! 师:真的? 那怎么办呢? 生2:能摆。虽然我的小棒不够,但我和同桌把小棒合起来了。摆了3个1捆的,4个1根的。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懂得合作来解决,真不错! 好的,再摆一个65。( 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 ) 生3:老师,小明不和我合作,他还玩水彩笔! 小明:老师,我不用和他合作,也能摆出65。师:是吗?把你的想法给大家介绍介绍。小明:我用1支水彩笔表示十,用1根小棒表示一,6支水彩笔和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5。

初见此案例,在惊叹于小明创造性的发现的同时,我更感受到了教者的匠心独运。正因为先有了教者的精心设计———每个学生手中的小棒不足以摆出教师规定的数, 就产生了合作的需要,才有了学生创造性地想出了新颖的表示方法。学生用水彩笔进行“实物替换”,创造了“假设”和“对应”的方法,绝非无心插柳,彰显的是教师的智慧。

三、创设悬念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性质、关系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自主学习。

如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笔者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无论你将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几份,我都能很快说出1面、2面、3面涂色的正方体各有几个。相信吗? ”同学们一开始都不信,于是轮番出题考老师,我轻松应答。接着,我继续引导:“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到的吗? 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都知道啦! ”悬念情境的创设,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想早点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很自然地激发出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整节课学生学习都非常投入,在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后,学生发出阵阵的感叹,都惊讶于数学的奥妙。

四、创设矛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特点,在呈现一些看似矛盾的故事情境时,教师如果能及时设疑,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能促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

如在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创设了如下矛盾情境:有位国王,要在两个王子中挑选王位继承者。他让两个王子比赛骑马,但特别的是: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获胜者。两个王子一听,都愣住了:有比马跑得快的,哪有比马跑得慢的呢?哥哥心里琢磨:既然慢者为胜,那我就先洗个澡,睡个觉, 然后再骑马慢慢跟在弟弟后面走就是了。令大王子感到奇怪的是, 小王子纵身跳上大王子的马, 扬鞭向终点飞奔而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聪明的小王子把“比慢”变成了“比快”———大王子的马先到目的地,不就说明小王子的马走得慢嘛! 小王子获胜的关键在于变换了角度,通过解决问题的反面,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既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生动课堂构建策略 篇10

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使课堂变得生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目标做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也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应多营造一些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如《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教师出示一个方盒,让学生猜:“里面可能放了什么?”学生猜了几次都没猜中,打开一看,是一个方形的西瓜,这种新异奇特的东西,极大地激起了学生興奋和愉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怎么会有方形的西瓜?”“为什么要生产方形的西瓜?”引入方形西瓜的表面积、包装纸、包装带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也是促进数学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二、提供切实有效的探索方法让学生变得主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切实有效的探索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再创造”,让学生经历探知的过程,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如三年级下册的《三位数加法》,教师先回顾: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好的经验?再把两位数改编成三位数,让学生分分类,可以分为进位加和不进位加两种。鼓励学生用原来的经验计算不进位的?让学生回忆哪些经验有用?然后对进位加法再一次分类,哪些是个位进位的?哪些是十位进位的?会算的学生计算。重点讨论百位进位的情况,借用计数器理解算理: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这样的学习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究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得来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营造和谐课堂,来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创造力。

构建生动活泼的音乐新课堂 篇11

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是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 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是音乐教学的新趋势, 是现代音乐教学的新形式。多媒体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颜色变化多样化, 还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无法展示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音乐是情感性艺术,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 往往需要借助情境, 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 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渗入, 从而激起活跃的课堂气氛, 轻松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讲授《长江之歌》时, 教师让学生欣赏《话说长江》的音乐画面,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仿佛置身于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之中, 此时教师再用优美的伴奏, 抒情的范唱向学生介绍作品, 那么学生对《长江之歌》的美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 在学唱和欣赏的过程中, 更加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如:贺绿汀著名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那悠扬清丽的琴声, 配上画面, 将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以及牧童们嬉戏的乐趣, 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息, 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乐趣融融。音乐与媒体技术的整合运用, 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 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通过对媒体创设的情景, 使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媒体技术达成学习目标, 既学习了知识, 又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下受到了熏陶。使音乐课堂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情感投入活跃课堂教学

情感如同一片沃土,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里。音乐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一定要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音乐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少, 一周内只有一课时的课堂交往时间。怎样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活动这个客体达到情感交流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在爱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第一, 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第二, 课堂提问要经常而随便, 这样会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心理。当学生唱歌跑调或者唱错歌词, 或回答不上来问题时, 要及时耐心指出或者给予帮助鼓励。第三, 要用热情关注的目光注视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生病、咳嗽、嗓子哑了, 下课后不要不闻不问, 一定要及时给予关注, 帮助学生找药或告诫学生要变声了, 应当注意平时不要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 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 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像思维等。另外, 美术课程中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 (前苏联)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教学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2页

大声说话, 不要多吃刺激性的食物。第四, 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和课后十分钟的时间, 了解、掌握学生在社会、家庭中接触的音乐作品, 并对此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 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倾向。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体贴、关心的情感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三、转变课堂结构共筑活跃课堂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与其他学科一样大多遵循着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教学结构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也是上课、导课、授课、学生做作业、最后讲评等。怎样才能让你这45分钟的课, 使学生感到生动活泼呢?我觉得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大家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节目, 这个栏目被人们关注的原因, 首先是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而在形式上也是非常的别致, 有主持人的引导、嘉宾的点评, 观众的参与, 整个节目都在平等中进行。另外, 《综艺大观》也改版了增加了新的亮点和看点, 《墙来了》, 除了在内容上的精彩之外, 演员精彩的搞笑表演让人们在疲劳之余享受到了开心的快乐。一节音乐课也像一个节目、一个晚会, 我们也可以策划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在上课时提出了一句口号:“走进我课堂, 快乐共分享!”在我的课堂上我改变了过去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 而是让学生唱主角, 给她们在课堂上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让她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就行了, 也就是教师的角色从主角转变为配角。我在音乐教学中允许学生大胆地对音乐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可以提出质疑, 甚至对课本上的作品进行批判。一节欣赏课不但让学生学会欣赏而且还能得到学生创新式的观点, 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每次上课前和上课的过程中, 你不再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孤独的舞台, 而是“站在这舞台, 掌声想起来”的美好感受!前不久学校组织教研活动, 其中大家在谈到:“当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你出丑时, 你会怎么处理?”我的回答是:“正常现象, 对这样的学生提问, 像高尔基的文章里所写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样的现象越多越好, 这样可以教学相长!”所以说改变课堂结构,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我们不能保证节节课都精彩, 但至少我们的音乐课, 不会让学生感到平庸。

活跃课堂, 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除了以上论述的三点之外, 我们广大教育同行一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娴熟的掌握这一法则, 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方法, 做一名合格的, 全能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2]巴班斯基 (前苏联)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教学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5页

[3]刘舒生《教学法大全》,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0年版, 第121页

[4]姚亮《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 中国美术教育, 1996年第二期

[5]《学会生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 1972年版作者简介:

上一篇:提高学生写作业的兴趣下一篇:小儿急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