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动

2024-10-03

高效生动(通用9篇)

高效生动 篇1

摘要: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使课堂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价值取向上取得大的突破。那么,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用心营建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师行为教学相长;鼓励学生以问促思。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气氛,质疑,思维方法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树立教育新思想,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价值取向上取得大的突破。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用心营建快乐的学习氛围

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1.精心设计导语。设计叩开学生心扉的导语, 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情绪很重要。如学习《三峡》一课, 导入时放映三峡风光的短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神奇和美丽, 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2.丰富教学手段。把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成功的愉悦, 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 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二、教学行为教学相长, 共徜学海

教师应当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把课堂当作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理念的过程, 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观念,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教师也将在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中发现精彩, 师生共进, 教学相长。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以问促思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参与他人的解疑,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 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 效果截然相反。

四、多方向、广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1.打破定式思维, 引导反向思维。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 发现问题。2.曲设情境, 培养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学会梳理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积 极性

教师要“放权”。首先, 下放导语权。让学生在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 教师乘势上课。其次, 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让我们深入探究新课程,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 构建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得有情有味的初中语文课堂, 为学生终身快乐学习奠基。

高效生动 篇2

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关注,缺少的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认为自己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我们必须尊重事实,考虑到学生接受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方案。课前的准备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照搬,因为课堂情况是多变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

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马虎不得的。否则,只能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所以,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揣摩、感悟,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取长补短。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同学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生成能力,这才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克服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必然带来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标志。许多教师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活跃起来,将会导致课堂混乱,自己难以驾驭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设法提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勇于合作,乐于合作,并在合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合作技巧,从而使他们的合作学习更加实用和高效。

重视学生的思考、讨论与交流,是对学生学习感受的一种尊重,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课堂。

创设生动情境构建高效课堂的探讨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作为数学教师,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据此创设出一些真实的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本质,成为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的事实,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时,我带了一只足球,提问:“同学们,这只足球的表面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皮和白色六边形皮围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块数的比是3:5。你能算出两种颜色的皮各有多少块吗? ”同学们立刻就被这真实的情境所吸引,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强化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激活思维,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段。师:请小朋友拿出小棒,用小棒表示出34。( 学生操作,几乎每个学生都只有20根小棒,学生中一阵骚动。)生1:老师,我的小棒不够啊! 师:真的? 那怎么办呢? 生2:能摆。虽然我的小棒不够,但我和同桌把小棒合起来了。摆了3个1捆的,4个1根的。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懂得合作来解决,真不错! 好的,再摆一个65。( 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 ) 生3:老师,小明不和我合作,他还玩水彩笔! 小明:老师,我不用和他合作,也能摆出65。师:是吗?把你的想法给大家介绍介绍。小明:我用1支水彩笔表示十,用1根小棒表示一,6支水彩笔和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5。

初见此案例,在惊叹于小明创造性的发现的同时,我更感受到了教者的匠心独运。正因为先有了教者的精心设计———每个学生手中的小棒不足以摆出教师规定的数, 就产生了合作的需要,才有了学生创造性地想出了新颖的表示方法。学生用水彩笔进行“实物替换”,创造了“假设”和“对应”的方法,绝非无心插柳,彰显的是教师的智慧。

三、创设悬念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性质、关系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自主学习。

如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笔者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无论你将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几份,我都能很快说出1面、2面、3面涂色的正方体各有几个。相信吗? ”同学们一开始都不信,于是轮番出题考老师,我轻松应答。接着,我继续引导:“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到的吗? 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都知道啦! ”悬念情境的创设,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想早点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很自然地激发出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整节课学生学习都非常投入,在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后,学生发出阵阵的感叹,都惊讶于数学的奥妙。

四、创设矛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特点,在呈现一些看似矛盾的故事情境时,教师如果能及时设疑,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能促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

如在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创设了如下矛盾情境:有位国王,要在两个王子中挑选王位继承者。他让两个王子比赛骑马,但特别的是: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获胜者。两个王子一听,都愣住了:有比马跑得快的,哪有比马跑得慢的呢?哥哥心里琢磨:既然慢者为胜,那我就先洗个澡,睡个觉, 然后再骑马慢慢跟在弟弟后面走就是了。令大王子感到奇怪的是, 小王子纵身跳上大王子的马, 扬鞭向终点飞奔而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聪明的小王子把“比慢”变成了“比快”———大王子的马先到目的地,不就说明小王子的马走得慢嘛! 小王子获胜的关键在于变换了角度,通过解决问题的反面,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既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篇4

【关键词】他山之石;中西结合

1.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钱理群先生说过“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意义的,有的意义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这个观点在《乡土情结》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乡土情结》是柯灵先生一篇经典散文,原是作家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位世纪文化老人对故园挥之不去欲说还休的款款真情,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故乡那种绵延不绝难以缱绻的挚爱。

如文中有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如何把诗人那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复杂幽妙的心境讲透,让学生达到“于心有戚戚焉”的效果呢?我引用了另两首诗作诠释。

其一《近试上张水部》(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其二《新嫁娘》  (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第一首诗是唐 朱庆馀赴京考试,考试前,想走朝中很有名望的水部郎中张籍后门,把自己26篇诗文呈给张籍,但还不放心,又写了这首诗询问试探。诗中将自己比作新嫁娘,把张籍比拟夫婿,公婆比拟考官,塑造了一个既沉溺于新婚之喜又因拜见公婆忐忑不安忧心忡忡,心理复杂的新娘形象。第二首诗同样表达了新娘行将接受公婆“考察”時那小心翼翼聚神凝气难以言状的心情。试问:这和我们自己参加重大考试,在分数尚未揭晓之前那坐立不安提心吊胆的心情有何两样?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谙诗歌的内涵,体会到那千肠百转的怅惘,感悟到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希冀与落寞,察觉到那若有若无的恍惚与真切,渺茫与企盼,从而有效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在分析《长干曲》时,由于课文只选了其一,不能有血有肉的展示其完整而丰满的意境,有断章取义之感。因此我将此诗补充完整。

唐 崔颢  《长干曲》

长干曲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干曲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一问一答相应成趣,把男女之间的质朴、敦厚、激动和兴奋的情绪表达的水乳相交,融为一体。如不做补充,如只见虎尾不见虎身,真是大煞风景。就它语言通俗、简洁,文白意晓的特点,我还选取了另一首词作比较。

卜算子   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作者以一江春水连接相思的双方,空间距离之辽远、彼此思念之绵长,尽在不言之中。男女主人公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悱恻,双方的情感融入滔滔江水,是那么的清醇、真挚。这种富有民歌风味的清新隽永之格调,玩味起来,难道不正与《长干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2.中西结合 洋为中用

让我们看一首当代抒情诗。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江河

(3)

我们结识了。岩石

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

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

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

飞去又回来,我们就这样和天空对话

我们相识了。江河

蔚蓝地在黑土地上流过

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

闪闪发光,颤动着金碧辉煌的梦

点点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们伴随着我们

山上长满倔强的针叶树

在冬天也是绿色的战士

此诗作者江河,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中国现当代诗人。此诗的创作正是朦胧诗派在中国诗坛崛起的年代。因此作者不可避免的受到朦胧诗派的影响。

本诗除具有朦胧诗所具有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把诗行排列成岩石状,巧妙的把诗歌的意象和主旨(诗歌所表达的坦诚、和谐、信任、纯洁的关系)糅合起来,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形体诗。

在教授这首诗的过程中我精选两首国外形体诗,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开了眼界,请看下面两首外文诗歌:

A CHRISTMAS TREE

William Burford (b.1927)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r feet

这首诗的形状正和诗歌题目《圣诞树》一致,作者巧妙运用单词和句式的拆分把诗歌组织一棵“圣诞树”的形状。

诗无达诂,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有此一说,外国诗歌赏析亦然。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一定的表达技巧;在欣赏时,它们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多义性。随着欣赏对象的不同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想象、理解和享受,读来颇有趣味。

【作者简介】

陈权,男,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高效生动 篇5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 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 将自己的体会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达到共鸣的境界,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对此,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现状, 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感知—体情”或“寻句—明体—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 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 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 积极引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 因为创新思维是课堂活跃的活水。在课堂教学中, 我尝试以下一些做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鼓励质疑, 发挥创新潜能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 疑是创新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 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 有学生对杜十娘最后的投江自杀体现她的刚烈性格提出异议。学生问道:“杜十娘如果是坚强的, 已经脱离了苦海, 即便离开李甲又何妨?为了一个不值得自己爱的人去死值得吗?”这两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哗然。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为了突出杜十娘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有的学生说作者这样写是故意让杜十娘通过死来反衬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是服务主题的需要;还有的学生说杜十娘之前很有心计, 到最后却计划落空, 绝望的表现……学生都各抒己见, 随意发挥。我没有对他们的意见作出任何的评价, 而是鼓励学生都回去查阅资料。第二节课伊始,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武则天以及《烈女传》《红楼梦》等都被学生拿出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一步步禁锢女子的思想, 扼杀她们的天性的。课堂上有女同学发出了“我真幸运, 我生活在现在社会”的感慨。

从讨论的结果来看, 我们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质疑, 让他们自己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 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 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二) 引导求异, 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一种不墨守成规, 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 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 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 发展创新思维。在语文课中, 教师可进行课题变换训练。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学生将文章加工成一幕三场的剧本, 第一场为《沧州遇故知》, 第二场为《风雪草料场》, 第三场为《山神庙杀敌》,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调整文章的详略和层次结构。如《荷塘月色》一文按“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结构安排, 在学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变换行文思路线索, 转换文章结构, 这样可使学生更加明确情景关系、时间空间行文设计以及明暗线索在文中的重要性。

(三) 展开想象, 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但想象力不是天生的, 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 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 让他们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 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空间,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学生在理解什么是残缺美这个概念时, 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象, 由维纳斯的断臂想到贾平凹的《丑石》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想到泰坦尼克号不完满的结局, 齐白石绘画的留白艺术等等。再如, 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 依托现实生活阅历展开充分想象, 学生作文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生活美景, 从文学家到科学家, 从教师到宇航员, 从乡村新城到移居月球, 从新型农民到世界金融巨头, 学生从大胆奇特的创造成果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三、做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桥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 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好沟通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阅读感受和人生体验起着桥梁作用, 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使学生阅读更为丰富的内容, 获得更为多彩的体验, 从而领悟作品深刻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进而痛快地把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和教材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 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 学生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 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 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 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在教学中, 我经常运用移情体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走入人物内心。

比如, 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 我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军训时, 学生与教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我就以此来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以及当时内心的感受, 唤起了学生的亲身感受。然后, 我再来让学生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 学生感悟很深, 朗读得也非常好。

叶圣陶说:“一个教师, 四五十个学生, 心好像融化在一起, 忘记了旁的东西, 大家来读, 来讲, 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 当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融合性的时候, 情感的陶冶便变得轻而易举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并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创新性思维, 同时, 教师做好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 就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感情和谐, 也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 不难发现, 语文的学习除了被学生表面的繁荣所覆盖, 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所充斥, 语文的人文性很少得到体现, 所谓的高效课堂难以和学生产生共鸣。因此, 本文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做学生与课本之间的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

高效生动 篇6

新课改对中学数学教育最大的触动是人们的教学理念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不仅关注教学内容, 更注重知识发生与发现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相应情感的变化,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这些方面既有专家引领, 又有很多一线老师参与, 同时很多专业杂志积极配合, 形成了好多优秀的案例包括经典的课堂教学实录, 充满了活力.但在解题教学尤其是复习教学中, 却相对比较沉闷, 因受教学容量、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影响, 常常又很容易回到老路上, 不是用教学案就是用PPT一道接着一道地往前讲, 有时学生还没有把题目的意思完全弄明白, 就已经到了下一个题目, 把学生晾在了一边.作为老师, 该讲的虽然都讲了, 但有不少学生有时却是一头雾水, 似懂非懂, 效果自然不会好.我们认为, 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数学解题课教学也需要注入活水, 开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数学解题课堂教学, 首先是要选题, 现在教学资料满天飞, 题目五花八门, 选题的首要条件是体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其次是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再次是需要注意所选题目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不只是一个题目给了一个解答就算完事了, 要引导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条件的分析与寻找思路的过程中去, 给各种不同的想法发表见解的机会, 鼓励一题多解, 既促进个性发展, 又拓宽解题思路, 增加课堂思维的容量, 进行不同知识板块间的联系与整合, 同时进行变式训练, 以变求新, 以变求实效, 提升数学素养和能力, 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 有利于构建活泼、生动与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一题多解、纵横联系, 让思维活起来

同一道题,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可以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解法,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调动思考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可以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容量, 有效训练基本技能技巧, 提高课堂效率.这里选题尤其重要, 既要难度适中, 能够让学生动起来, 又利于“借题发挥”,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如向量的综合运用, 我们选择了例1进行训练与研究, 收到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1 如图, 在△ABC中, AB=4, AC=3, D是边BC的中点, 则ADBC=____.

解法1 常规方法:先选择好基向量, 用基向量表示出BCAD, 然后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进行计算.

AB=aAC=bBC=AC-AB=b-aAD=12 (a+b) ADBC=12 (b2-a2) =-72.

这里解法1是处理这类问题的通法, 基本出发点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将ADBC用基向量ABAC表示出来, 然后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

解法2 用余弦定理处理:设AD=m, BD=DC=n, ∠BDA=θ, 则在△ABD中,

42=AB2=m2+n2-2mncosθ.

又 在△ADC中,

32=AC2=m2+n2-2mncos (π-θ)

=m2+n2+2mncosθ,

mncosθ=-74.ADBC=m2ncosθ=2mncosθ=-72.

二、类比联想、点面结合, 让题目变起来

例2 已知数列{an}前n项的和是Sn.若{an}是等差数列, 比较Sn+1+Sn-1 (n≥2) 与2Sn的大小.

分析 设{an}的公差是d, 则Sn=na1+n (n-1) 2d,

于是Sn+1+Sn-1-2Sn=d (n≥2) .

所以当d=0时, Sn+1+Sn-1=2Sn, 等价于数列{Sn}成等差数列.

当d>0时, Sn+1+Sn-1>2Sn;

当d<0时, Sn+1+Sn-1<2Sn.

即d≠0时, 数列{Sn}不能成等差数列, 这里n-1, n, n+1成等差数列, 推广一下有什么结论?

变题1 若{an}是等差数列, n<m<k且n, m, k成等差数列, 试比较Sn+Sk与2Sm的大小.

分析 易知Sn+Sk-2Sm= (n-k) 2d4, 结论与原题相同.

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类比又有什么结论?

变题2 若{an}是等比数列, n<m<k且n, m, k成等差数列, 试比较Sn·Sk与Sm2的大小.

分析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是q, 数列n, m, k的公差是d.

则q=1时, Sn=nSnSk-Sm2=- (n-k) 24<0;

q≠1时, Sn=a1 (1-qn) 1-q, 设a11-q=A, 则

SnSk-Sm2=A (1-qn) A (1-qk) -A2 (1-qm) 2=A2 (-qn-qk+2qm) =A2 (-qn) (1+q2d-2qd) =-a12qn (1-qd) 2 (1-q) 2.

当qn<0时, SnSk-Sm2>0;

当qn>0时, SnSk-Sm2<0.

显然, 数列{Sn}不能成等比数列.将数列{an}中的项作点微调便有精彩的变题:

变题3 设{an}满足a1=1a2=2anan-1=qn-2 (n3q>0) , 若{Sn}成等比数列, 求q的值.

分析 由条件a1=1, a2=2,

当n≥3时,

Sn={2n-1 (q=1) 1+21-q-21-qqn-1 (q1)

当q=1时, {Sn}显然不成等比数列;

当q≠1时,

Sn+12-SnSn+2= (3-q1-q-21-qqn) 2- (3-q1-q-21-qqn-1) (3-q1-q-21-qqn+1) =2 (3-q) qn-1.

所以当q=3时, SnSn+2=Sn+12, 数列{Sn}是等比数列.

当q>0且q≠3时, 显然Sn-1Sn+1≠Sn2.

三、及时反思、揭示本质, 让知识长起来

例3 已知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 (x) 满足条件:f (x+1) =-f (x) , 且在[-1, 0]上是增函数, 给出下列关于f (x) 的命题:

f (x) 是周期函数.

f (x) 的图像关于x=1对称.

f (x) 在[0, 1]上是增函数.

f (x) 在[1, 2]上是减函数.

f (2) =f (0) .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

分析 由f (x+1) =-f (x) 推出f (x+2) =f (x) , 所以f (x) 是以2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所以f (1-x) =f (2- (1+x) ) =f (1+x) , 即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故真命题的序号是:①②⑤.

本例中函数f (x) 的图像有一条对称轴x=0, 当推出其是周期函数时, 我们推出其又有另一条对称轴x=1.那么函数的周期性与图像对称性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 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结论1 一般地, 函数y=f (x) 是周期为T的周期函数且有一条对称轴x=a, 则它必有另一条对称轴x=b, 且T=2|a-b|.

所以x=b是函数f (x) 图像的一条对称轴.

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函数y=f (x) 有两条对称轴x=a, x=b, 则它是周期为T的周期函数且T=2|a-b|.此命题亦为真, 与结论1互相为逆定理.类似地,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结论2 函数y=f (x) 满足:

(1) f (a-x) =f (a+x) , 则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反之亦然.

(2) f (a-x) =f (b+x) , 则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a+b2对称, 反之亦然.

(3) f (a-x) +f (a+x) =m, 则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点 (a, m2) 对称, 反之亦然.

(4) f (a-x) +f (b+x) =m, 则函数y=f (x) 的图像关于点 (a+b2m2) 对称, 反之亦然.

四、灵活转化、辩证思考, 让思路宽起来

例4 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 焦点Fx轴上, 设A, B是抛物线C上的两个动点 (AB不垂直于x轴) , 若AF+BF=8, 过两点A, B的动圆C恒过定点Q (6, 0) 且QCAB, 求抛物线的方程.

分析 这里AF, BF是抛物线的焦半径, 抓住抛物线的定义, 条件AF+BF=8可转化为xA+xB+p=8.而条件“过两点A, B的动圆C恒过定点Q (6, 0) 且QCAB”等价于线段AB的中垂线恒经过定点Q (6, 0) , 则有多种转化途径.

转化1 设直线AB和抛物线的方程分别是y=kx+n (k≠0) , y2=2px (p>0) .联立方程并消去x, 得ky2-2py+2pn=0.

A (x1, y1) , B (x2, y2) , AB的中点T (x0, y0) , 则

y1+y2=2pky1y2=2pnkx1+x2=1k (y1+y2-2n) =1k (2pk-2n) .

x1+x2=8-p,

∴有4-p2=pk2-nk.

Τ (pk2-nkpk)

AB中垂线的方程是y-pk=-1k (x-pk2+nk) ,

Q (6, 0) 代入, 得pk2-nk=6-p.

由①②, 得p=4, ∴抛物线的方程是y2=8x.

转化2 设抛物线的方程是y2=2px (p>0) .

A (x1, y1) , B (x2, y2) , AB的中点T (x0, y0) , 则有

y12=2px1, ①

y22=2px2. ②

两式相减并整理, 得y1-y2x1-x2=py0.

∴线段AB的中垂线方程是y-y0=-y0p (x-x0) ,

Q (6, 0) 代入, 得x0=6-p. ③

x1+x2=8-px0=4-p2.

由③和④, 得p=4, ∴抛物线的方程是y2=8x.

转化2采用点参数结合点差法处理, 巧用抛物线中点弦性质, 过程流畅、简捷, 是解决这类题型的通用方法, 这种处理比转化1实用、方便.

转化3 设抛物线的方程是y2=2px (p>0) ,

A (x1, y1) , B (x2, y2) .由条件

|QA|=|QB|⇒ (x1-6) 2+y12= (x2-6) 2+y22⇒ (x1-x2) (x1+x2-12+2p) =0.

x1≠x2, ∴x1+x2-12+2p=0.

x1+x2=8-p代入, 得p=4.∴抛物线的方程是y2=8x.

这里线段AB的中垂线恒经过定点Q (6, 0) 有三种基本的转化途径.转化1思路自然, 但参数个数多, 处理难度大;转化2用点差法揭示弦中点坐标与弦斜率的关系, 处理起来相对比较简便;转化3紧紧扣住条件|QA|=|QB|进行处理, 实质上还是点差法, 但表达更加方便.同一个条件有多种转化, 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转化, 只要能够解决问题, 都是可以的, 应该鼓励学生灵活转化.当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长处与不足, 在今后学习中借鉴.

解题教学是引导同学由知识上升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揭示方法的本质, 举一反三, 减轻学生负担, 实施高效率的解题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里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值得探讨的价值.我们提出让题目活起来, 增强师生互动, 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动有效教学的展开, 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一直坚持做下来, 我们的学生会更有灵气, 更可爱.同时我们也希望学习到同行更好的做法, 推动新课改不断走上新台阶.

高效生动 篇7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直观、形象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汉字最初出现的是象形字,它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教学中我利用这一特点,按照“实物图→抽象图→小篆→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从而降低了汉字字形的难度。如教学“象”字,我先出示大象的“实物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出示比较接近文字的“抽象图”,依据它的主要笔画线条与小篆文字对照,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图与字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楷体的“象”字,并对其进行分析(鼻子、耳朵、身子、尾巴、腿)。当学生看完这一神奇的演变过程时,他们豁然开朗:噢,原来汉字是经历这样的演变而来的!此时的“象”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头活生生的大象了。借助图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字义。如教“牧”字,我先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再动画演示“牧”的古汉字——一只手拿鞭子正在赶一头牛。学生从动画中就了解到了“牧”的本义是放养牲畜。

通过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展示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将汉字的形与义联系起来记忆,有效地加深对汉字本意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发展了思维。

二、析部首,寻规律,触类旁通

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类字的共同特性,与字的意义密切相关。科学地解析了某一个部首的形义,就相当于帮助学生学会了具有相同部首的一串同类字,正是“教好一个字,学好一大串”,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例如学生常常把“却、脚、印……”右边的单耳刀(卩)写成双耳刀(阝),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明白“卩”和“阝”的含义。为此,我引导学生对“卩”和“阝”进行对比辨析。我先出示“卩”的甲骨文,问学生这像什么?(像一个人蹲坐在后脚跟上。)由此可知,带“卩”的字很多都与人的腿脚活动有关。“却、脚、印……”为什么用上“卩”?(因为“却”就是退的意思,如“望而却步”;“脚印”就是脚走过后留下的痕迹。)说说还知道哪些字带有“卩”?为什么这些字带有“卩”?最后总结出“凡是与腿脚有关的字都带有‘卩’”。接着我又出示右“阝”的甲骨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带“阝”的字与地域、地名、城镇有关,如“邦、邻、郊”表示地域、地区,“邓、邢、邱、郑、邯郸”都是古国名,“郡、都、郭”都与城市有关。通过这样的对比辨析,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只要看到带“卩”和“阝”的字,马上就会联想到它们的含义,不会再写错了。渐渐地,学生在头脑里就会建立一种科学的汉字体系,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编字谜,揭字理,突破难点

有一些汉字,笔画多,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如果让学生通过机械识记,即使抄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记不住。要是利用这些字的构字理据编成谜语让学生猜一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教学“藏”字时,我告诉学生草丛便于隐藏,所以上面是“艹”,“爿”是床的竖形,意思是床下可藏东西,“臣”像人低头向下看时的眼睛。接着,我又给“藏”编了一个谜语:一臣被追杀,刀戈身后扎,躲进草屋里,钻进床底下。结果学生对“藏”字的字理谜语很感兴趣,读了一遍又一遍,说是要背下来回家让家长猜。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怎么记不住“藏”字的写法呢?还有“染”字虽不太复杂,但右上方的“九”往往容易写成“丸”。我也把“染”字编成谜语: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搅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孩子写错“染”的。又如把“盗”编成谜语:一人欠着身,俯看皿中物;此物真是美,两滴口水出;于是起坏心,把它偷回屋。这样一来,再也不会有学生把“盗”左上方的两点水写成三点水了。

猜谜让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猜这些形义结合的字谜,既增强了思维训练,又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四、辨形义,明内涵,受到熏陶

高效生动 篇8

去年暑期我到英国进行了一次短期培训, 上课的Fiona老师对我触动很大。他告诉我们, 一堂课老师讲解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一堂课时间的20%。是啊, 有句话说的好: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 understand。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学习才会是一种乐趣, 知识才能得以巩固, 而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学期开始我就开始进行了一些尝试, 就目前来看, 学生的反应还不错, 效果应该还是可以的。下面就我的一些做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设计活动, 激活大脑

高三学习强度大, 课程紧, 上课往往比较枯燥乏味, 而我根据所复习的每个语法项目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活动, 如做游戏、听歌曲、讲故事、听写、填空、竞猜甚至表演魔术等方式作为导入。比如在复习代词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个猜东西的游戏。我事先在口袋里准备好一些能握在手里小东西, 如糖果、硬币、橡皮檫、口香糖等, 一只手里有东西、另一只则没有。然后告诉学生:There is something in my one hand and there is not anything in the other。让学生猜一猜, 猜中就把东西给他们。之后让他们自己想出一件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同学之间相互猜。学生互猜的同时, 在黑板上写上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在复习介词的时候, 我选择了一首由黑人女歌手Gloria Gaynor演唱的歌曲I Will Survive, 把歌曲里面的介词挖掉, 在放歌曲之前让学生们自己先填写一遍, 让后再放歌曲进行核对;在复习时态的时候, 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哭脸, 然后问学生:Why is John so upset?要求学生想象出各种理由并写下来, 尽可能使用各种时态。比如:John is going to take an exam.John has lost his key to the door.John was scolded by his father.John is working on a difficult math problem now等等。然后再画一张笑脸, 说:A week has passed, and john is happy now.But why was John unhappy a week ago?学生们很自然就会回答:John was going to take an exam John had lost his key to the door.John had been scolded by his father.John was working on a difficult math problem then等。这样基本上就把应掌握的时态复习了一遍。

当然, 学习语法的目的在于交际, 除了这些活动外, 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们能熟练地运用语法, 鼓励学生进行对话。

二、设计课件, 理清脉络

经过前面设计的一些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完全融入了学习当中, 这时候, 就应当进行适当的点拨, 使他们明白这些语法项目在高考中是如何考的。因此, 我在课件中主要先展示近三年来语法项目在浙江的一些典型真题, 如复习形容词和副词时, 设计这样一张表格:

然后进行语法要点的知识梳理, 同时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边做边讲解。讲解并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覆盖到基本考点即可, 切不可占用过多的时间。

三、设计学案, 提升能力

如果复习语法, 光是讲例题是不够的, 那充其量只是知识的堆积, 还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而精心设计的学案可以弥补这一点。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有句子改写题, 如在复习动词时态时:Rewrite the sentence so that it means the same as the first sentence.Use presen perfect simple or continuous.

(1) I came here at3:00 and now it’s 5:00.Ihave been here for two hours.

(2) I haven’t seen this film before.This is______film.

(3) Mark is asleep.Mark_____to bed.

此外还可以有判断题、连线题、句子排序题、翻译题、选择题、选词填空题等等。在学案中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语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材料可以选自报纸杂志, 如21stCentury, China Daily等, 也可来自网络。难度的设置应有梯度,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我们学校还订了一份全国各地的真题, 可以用来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巩固。

只要老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每堂课都上出亮点, 上出精彩, 相信只要持之以恒, 经过这样一轮语法复习, 学生不仅能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他们的语言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为将来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J].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0.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总复习引导[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高效生动 篇9

一、了解学生, 认识自我,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1)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一堂生动高效的课的形成, 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形象思维, 而到了初中, 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一学生已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 但多停留于事物表面。他们喜欢听历史故事, 有英雄主义情节和强烈的好奇心。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 为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开个好头。例如, 在每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和方法, 力戒千篇一律, 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如歌曲导入、影视片段导入、自编历史剧导入、英雄事迹导入等。

(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没有一个好的引路人, 学生们将会迷失方向, 结果必然是学习无效。古人云, “吾日三省其身”,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及时把课堂上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 并积极寻求对策, 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强化自身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3) “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 也不是学生个人习得学科知识的课堂, 而是教师与学生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与平台, 在教师的精彩教学之中, 在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过程中,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向老师学习的同时, 老师也从学生身上学得了很多, 师生间相互学习, 相互激励, 正所谓“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用好多种教学资源

1. 实物展示

实物的展示是最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亲近感的。有的历史实物学生们甚至可以在身边找得到, 这时, 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实物。例如, 在学习“文化大革命”这一课之前, 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有“文化大革命”时代特点的实物到课上展示, 学生们都非常积极, 在课堂展示时, 他们搜集到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 有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像章, 粮票, 甚至还有一些家里的老照片。

2. 文书资料

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运用PPT展示一些课外的文本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引入和对比, 也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辩证史观的形成。

3. 音乐、图片资源

音乐和图片所带来的直观印象是文本资源无法达做到的, 也是增强课堂生动性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简单高效的手段之一。如在学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 在导入部分我用PPT播放了一首蒙古风情的歌曲《天堂》, 同时配以蒙古族风情图片, 这种直观的配乐图片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 激发他们思维的同时还点明了本课主题, 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 视频、动画资源

历史课中视频资源的引入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时常能感受到:费尽心思描述的一段历史, 还不如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表达得全面、清楚。当历史古老到没有影像资料可寻的时候, Flash动画便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了。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观看, 学生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对他们充分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激发情感体验、价值感悟,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趣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历史课离现实生活太遥远, 他们无法感同身受, 自然无法培养对历史课的兴趣。因此, 我们需要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如在讲到“元朝行省制度中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时, 就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联系热点, 出示关于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的视频, 奥运会期间藏独分子抢夺火炬的图片, 以及台湾地区“入联公投”的文字材料, 之后请同学们对西藏、台湾古今状况进行对比, 并且谈谈这些事件发动者的企图;再结合古今史实说说自己的感想。这种加入社会的热点问题以及对古今状况进行对比的方法, 不但可以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感悟, 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在于帮助学生们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上一篇:生态现状调查下一篇: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