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构建运用

2024-05-18

策略构建运用(精选10篇)

策略构建运用 篇1

俗话说:“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对课堂教学起着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 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目前, 仍存在着一些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没有自己的思考, 没有依据课标的要求, 单元的要求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只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目标要求”一抄了之。

例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常常出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 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只是教学要求, 不是教学目标。首先, 因为“通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叙述, 其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 而非学生, 而“判断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而是看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其次, “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如何考量和评价, 显然难以操作。再次,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表述作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它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 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 应该多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体现学生行为主体的动词。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做到“以生为本”。

二、精心的课前准备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课前准备即教师备课, 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 离不开备课这一环节。实践表明,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磨刀不误砍柴工”, 观摩教学时, 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交流、课堂教学效果等等一般都比平时好, 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时通过不断收集资料、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研究教法和学法, 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 而不是仅仅考虑教师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准备。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做到:科学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研究切实有效的教法、学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施教于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丰富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途径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展开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例如,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利用生活中分月饼的经验引入新课: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逐个列出算式后, 教师追问:1个月饼呢?可怎样列出算式?同学们知道列式为“1÷2”, 也清楚结果是每个同学分得“半个”月饼, 可“半个”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应该怎样表示呢?大家都感到疑惑。此时教师及时点拔, 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更科学、更简便呢?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 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问题有易到难, 让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数不能用了, 自觉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接着在学生大胆创造、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分数, “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顺应儿童的天性,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究, 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获得体验,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为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三角形的彩纸, 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学生运用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边思考、边操作、边讨论, 不断地折、剪、摆、拼, 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同学把三角形沿两边中点的连线剪开,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 (钝) 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同学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 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灵活多样的练习与检测是有效课堂的巩固与延伸

课堂练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开放作业, 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习题设计针对性要强, 教师要对课堂练习与检测进行有效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急于求成, 不心浮气躁, 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对于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 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排除谬误, 获得真知。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策略构建运用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探究

人文素养和智能素养是能力素养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小学语文教学应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理念,制订兴趣性、自主性、生活化、个性化等战略性策略,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发展与时俱进、善于创新,从而实现高质量教学。文章主要从以下六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以主体性为指向

教育改革之后,新课标提出“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关系,并确定了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能力素养的培养,新课标的新理念为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当然,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并非固定时间内教授内容的多少,而是固定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大小。这也正是逐渐用“导师”代替“教师”头衔的原因,突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课外的拓展活动、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巩固、课程评价还是授业解惑等环节,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以学生的进步程度为衡量标尺,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成果化低效为高效,否则所做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将事倍功半。

二、以兴趣为指向

成功的教学并非强制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意识。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在告知广大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要想进行高效教学,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符合学生心智发育、以其兴趣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活动。如《长江之歌》,讲述这首歌词的大意时,如果只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将会极其枯燥乏味,教学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气势磅礴的旋律之美,学生对歌曲所描述的情境将会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生活化为指向

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因此,将语文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既能展现语文的魅力,又能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从而使课堂知识与课下实践融会贯通。

以语文读写教学为例。首先,教学内容应以校园生活为基础,让学生感悟到童真童趣的同时又能发展自身的个性化读写。其次,以家庭生活为基础,这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满和温馨。第三,以社会生活为主,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为其树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第四,以自然生活为基础,这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足够多的人造美之后,不忘记自然之美。例如,春天来临,带领小学生到野外为小鸟搭窝;夏天来临,带领小学生去感受夏日蝉鸣;秋天来临,让小学生欣赏落英缤纷,品尝香甜硕果;冬天来临,让小学生感受银装素裹的天地之气。

四、以自主性为指向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学,教师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教学内容,因为这项举措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战略之举,当然,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在《哪吒闹海》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该动画片,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概了解,对各个角色有所定位。其次,列出自学目标:哪吒闹海是为了什么?是因为好玩吗?全文中表现哪吒有勇有谋的词语有哪些?哪吒闹海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播,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终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锻炼了其团队协作能力。

五、以激励性为指向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世界”,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缺少一句鼓励,多了一句嘲讽,便与机会擦肩而过,从此便泯然众人矣。学生个性鲜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无法避免,但是教师不能根据单方面的判断决定学生的优良差等级。教师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一方面积极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自信学习,快乐成长。

六、以个性化为指向

小学生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巧妙利用此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语文有效教学并非易事,它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侧重教学相长,这将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重大考验。

参考文献:

[1]张惠英.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15-116.

运用教育策略构建和谐班级 篇3

关键词:集中办学,关爱,包容,教育策略,构建和谐

我们绥阳林业局第二小学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 每月连续24天上课后连续休息7天。孩子很小又远离父母, 作为一名班主任, 不光要“教”好学生, 还要“爱”好每一个孩子, 关心孩子的思想、身体、学习以及生活, 让每一个孩子感到亲人的温暖、家的温馨。面对来自不同林场所, 不同家庭, 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习惯的孩子, 在管理上难度很大, 这对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教育策略, 才能构建和谐班级。

一、“关心”构建和谐

教育无小事, 处处皆育人。作为全封闭寄宿制学校, 孩子连续封闭20多天不能和父母见面, 不能回家, 作为班主任要从细处给予关心。

入学第一学期, 师生之间还比较陌生。无意中听到张梦园同学问:“7月28是哪天?”开始我没往心里去, 可后来一想, 这一天一定是特殊的日子。经过调查, 得知这一天是张梦圆同学的生日。我想孩子都对自己的生日很重视, 希望在生日这天得到祝福, 而此时他们在二小, 二小是一所封闭式寄宿学校, 第一次远离父母过生日, 即见不到父母, 又没祝福, 心里一定很难过, 势必会影响学习情绪。为了稳定学生情绪, 尽快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我决定买两个蛋糕集体为学生过一个生日, 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老师的关爱。晚自习写完作业, 我把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拿到讲台上, 并宣布:“今天是张梦园同学的生日, 是他远离父母的第一个生日, 今天我们全班集体为她过一个生日, 老师在这里向她送上最忠心的祝福, 同时也祝同学们在我们六年三班这个大家庭里学习愉快、健康成长!”起初班级鸦雀无声, 继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争着插蜡烛、点蜡烛, 全班同学含着热泪唱起了生日歌, 张梦园流下了激动而幸福的泪水, 他们手捧着并不大的蛋糕却怎么也舍不得吃。

从此, 我和同学们成了好朋友, 师生之间相互关心, 班级处处充满和谐氛围。

二、“关爱”构建和谐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心里会产生不安, 甚至恐慌, 这时老师“关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句问候, 一种行为往往会使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采取艺术的施爱策略, 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他。

第二届六年三班有个叫舒畅的小女孩, 非常瘦弱, 性格比较内向, 很少与别人交流。一次意外造成胳膊骨折住进了医院。起初刚住院时, 总是哭跟谁都不说话, 甚至也不吃饭。开始我以为伤口疼的原因, 就劝她:“谁没有磕磕碰碰呢?你要坚强些, 过两天就会好的。”可她哭着对我说:“老师, 其实现在不疼了, 我不是因为疼才哭的。”“那你为什么总哭, 还不吃饭呢?”她哽咽着说:“老师, 医生说要我住半个多月的院, 出院后让我回家养病, 等拆了石膏再回学校, 那时就期末考试了, 我该落课了, 还怎么考中学呀!”“原来是怕耽误学习, 你不用担心, 老师每天中午来给你补课。”听了我的话, 她不哭了, 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真的吗, 老师, 太好了!”从此在她住院的半个多月里, 我每天中午都去给她补课, 终于在她回家之前讲完全部课程, 她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养病。后来她在作文中写道:“老师, 您就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我, 在我住院时, 是您天天利用休息时间给我补课, 使我没有掉队。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 从来没向您说一个‘谢’字, 今天在作文里我要真心地谢谢您, 是您的精神鼓舞了我, 是您的真情打动了我, 我一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后来舒畅同学在全局统考中两科均取得高分。

三、“关注”构建和谐

在班级管理中, 我努力将自己的爱心倾注在后进生身上, 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 更多的投入。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二届的毕业生小洋, 在接这个班之前对他早就有所耳闻, 一教果然“名不虚传”, 成绩差、纪律差、难管理, 违反纪律次次落不下他, 不交作业次次少不了他, 考试成绩不高, 站没站像, 坐没坐样, 每天上课懒懒洋洋, 下课却活蹦乱跳判若两人, 犯错记录频频。难道他就真的“无药可救”了吗?观察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他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尤其在寝室, 同学们比较听他的话。于是我安排他当副寝室长协助正寝室长做好管理工作。两周以后我期待的结果初见成效了, 针对他的进步我在班级及时表扬并给予奖励, 还多次与他谈心, 交流管理办法, 让他感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关注。后来的工作越来越好, 他不但以身作则而且管理有效, 连续获得文明寝室的称号。优秀的表现和巨大的进步多次得到生活老师和舍务主任的表扬, 期末由副寝室长转为正寝室长并被评为学校优秀寝室长。毕业时, 他以良好的成绩、优秀的品行回报了我的付出。

四、“包容”构建和谐

每个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头疼”的学生, 有的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差和品德顽劣的学生很厌恶, 见到这样的学生, 气就不打一处来, 根本不从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去关爱他。其实,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要允许他们有缺点或错误, 只是有了缺点或错误后, 老师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包容他们, 促进他们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班级的小石是个难缠的学生, 干了坏事不抓住把柄是不会承认的。有一天早自习, 开完早会我回到班级, 走到门口, 只见小石手拿着尺子往脖子上一划, 仰身便倒, 此时他才看见我站在门外, 可已经晚了, 100多斤的体重失去控制, 只听咚的一声他“壮烈牺牲”——身体重重地砸在了地上, 引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一看便知, 他在演“王二小”呢!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他从地上爬起来。我走上了讲台, 心想这回可抓住你了, 看我怎么收拾你。可看他又好气又好笑的狼狈样又一想, 只要批评, 这堂课就别想上了。于是我压下火, 面带笑容地说:“××同学演王小二还挺逼真, 下次我向学校推荐你去演。”然后就开始上课了。本以为会来一场“暴风雨”, 可我却出奇的平静, 他心里没底了, 上课也不那么好动了, 精力也集中了许多, 那一天正赶上有他最喜欢的体育课, 以往他早就跑出去玩了, 可今天上课铃响了半天他也没动地方, 我问他:“小石, 你怎么不去上体育课了呢?”“老师, 我犯了错, 您……”本想大发雷霆, 看他那好笑样, 还是决定跟他“和平解决”吧!于是对他说:“老师发现你平时挺愿意聊天的, 今天没有别人咱俩聊聊。”我的话更让他出乎意料, “老师你咋知道的?”“其实老师每天都观察你, 发现你有很多优点, 比如有领导能力, 在班级一呼百应, 更有表演能力。”听了我的话他低着头说:“老师我知道错了, 您别说了。”我诚恳地说:“老师说的是真心话, 你看全班男同学是不是很听你的话?这样, 你来当咱班的纪律委员, 相信咱班一定会好起来的。”推心置腹地恳谈, 着实让他感动, 快下课的时候他对我说:“老师, 其实我不是跟谁都聊, 只是跟朋友, 原来您对我们那么严格, 我始终敌视您, 但现在您算我半个朋友。”听了他的话, 我对他说:“能成为你半个朋友我很荣幸, 但我更希望我成为你整个朋友, 好朋友。”一番谈话后他在纪律、学习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五、“释放”构建和谐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由于管理、成绩等诸多因素, 导致师生压力过大, 师生关系不正常。如果处理得当, 教师和学生就会相互信任、和睦相处, 教师才会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整个教育过程就会顺利地进行, 教育效果也必将是理想的。反之, 学生和教师不合作, 产生敌对情绪, 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往往在敌对情绪时, 坦诚的“释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教第二个六年三班的最后一个学期让我终生难忘, 面对相差悬殊的成绩, 面对状况不佳的学生, 从教近20年的我感到那样的束手无策。最近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纪律散漫, 注意力不集中, 似乎在有意跟我作对。想想自己的付出, 看看学生的表现,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哭了, 哭得伤心极了。我觉得一个老师让学生气得直哭真是太无能了, 真是做老师最大的失败与耻辱, 当时的一个念头就是坚决不教了。我哭着对学生说:“从教你们到现在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不是担心学习就是担心纪律, 每天跟生活老师交接总是提心吊胆, 怕出什么事。为了你们学习, 我绞尽脑汁, 放弃休息时间给你们补课, 把生病的孩子锁在家里吃方便面, 嗓子哑得说不出话, 可你们给老师的是什么?”班长李先锋说:“老师您总拿我们和别班优秀学生比, 对我们要求太严!”我说:“你们究竟比别人差什么?你们傻吗?笨吗?不优秀吗?班级成绩的稳步上升, 十余次流动红旗的获得, 多次受到的表扬……这些都说明你们并不差, 你们差得是没有志气, 差得是没有自信, 差得是不求上进!我不相信我的学生差……”我已经泣不成声, 也许是我的话感动了学生, 也许是我的眼泪打动了学生, 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 班级哭声一片, 每个人都表示让我给他们一次机会, 今后一定努力学习, 遵守纪律, 不再惹老师生气……积压了半年的“火山”得以“释放”, 我的心里痛快多了, 也舒服了许多。从此我们师生的关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此后, 他们学习很努力, 纪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策略构建运用 篇4

1.引言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分层教学是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组,教师根据不同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将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练习和作业更有针对性,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习不同的素材,即使是“同质”的学生也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质”,学习能力水平欠缺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反之高层次组的学生则容易产生优越感;再如教师容易给学生“贴标签”,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所以,分层学习可能在学生的知识方面会起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其作用未必令人乐观。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将分层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研究分层与合作教学策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以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这两种教学策略的结合使用能体现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2.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教学策略的

界定

同质分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相近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水平进行教学。与分层教学不同的是,同质分层不进行明确的分组,这种分层是隐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内容、指导、练习、评价分出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由于接受和掌握的水平不同可能处于不同的层次,所以这种分层又是动态的。

“异质合作”是以美国学者格拉塞等人首倡的“4人异质小组”教学模式为基础。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学习速度、学习习惯、个性心理、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性别等因素,将不同学习层的学生按一定层次和比例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般每四人为一组,在四人小组中,一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薄弱生);组内异质,但组间同质。在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知识,检测学习效果。小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小组负责,成员互帮互进,共同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学习任务。

3.“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的优势

“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分组时组内异质,但组间同质,教学内容分层递进,既结合了分层和合作学习的优势,又对学生的分层不存在“标签”的负面效应。它着眼于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向上递进。分层、合作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这种教学策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为特征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肯定差异、面向全体”的原则下,通过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指导设置、不同层次要求的练习设计、多元层次的评价总结等,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或层次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赞扬,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3.2帮助学生找准定位

通过同质分层异质合作,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隐性分层使他们既得到了尊重,同时也更客观地认识了自己,确立了合理的奋斗目标,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能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使学生明白:“最合适”就是“最好”的。

3.3为学生搭建 “交流平台”,培养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课堂上异质合作小组成员间学习中的互助,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索、锻炼和交流机会,使得每个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里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这样的朋友式学习氛围便于学生之间沟通、研讨和交流。思维的火花有了更好的碰撞空间,每位学生尤其是中下生有了更多锻炼和发挥的可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3.4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方法参加学习活动。如上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学、课后的检测练习都提倡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让学生静听或静观教师的讲授和操作。这样既能使学优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发挥,又能让普通生更了解和把握自己,也能使学困生增加学习兴趣并学会一些学习方法,使其人人学有所得。

3.5促进学生“合作竞争”

“异质分层”的动态调整和动态管理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或层次相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竞争的良性循環。

4.同质分层和异质合作相结合的策略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1在课堂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策略构建运用 篇5

一、利用合作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合作教学是时下很多教师均十分乐意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促使学生对每一个发现的问题多次、反复思考。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就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尽量多地留出时间,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习小组合理分工, 要求每一个个体愿意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所得。在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之间的思维碰撞中, 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不仅仅要给予学生自主展现的机会, 更要意识到自身的主导作用, 对关键知识点、思维转折点及时点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加速度”的学习中, 就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内容是探讨物体的质量和力对加速度的影响。教师首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归类, 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 编成三个组, 每一组既要有高层次的学生, 也要有低层次的学生, 均衡组合。另外在分组时教师还注意了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每一组选派一个组长, 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活动。小组成员通过明确分工, 利用实验器材分别去测物体的质量、加速度以及物体受到力的大小。组长列出实验的要求, 主要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和力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 要注意物体的质量、力、加速度这些要素的变换。以第一次实验数据为基础, 分别改变物体的质量或受力情况, 再次进行实验。在实验时, 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到加速度知识, 让他们通过合作, 正确地得出和理解关系式。

二、利用活动式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物理很难学, 主要由于该学科不只需要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准确记忆, 更需要对相关原理和过程的深入思考。这些均需要学生能够将相对固化的知识点和现实实践有机联系起来, 活动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机械、抽象的知识鲜活呈现, 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活动式教学的内容可以有很多, 可以是概念性的活动, 也可以是实验式的活动,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还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快慢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式活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出概念的内容, 在讲解之前, 教师先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站在教室走廊的两端, 教师喊开始走时, 学生甲和乙同时以匀速向走廊的另一端行走, 教师提前安排了学生甲和学生乙的行走速度, 最终是学生甲先走到终点。其间分别要求两名学生记录时间。然后教师给出了走廊的长度, 让学生们计算两人的速度。第二次, 要求学生甲和学生乙仍然保持甲先到达终点, 让两人进行忽快忽慢式的行走。依据时间和路程, 计算两个学生的平均速度, 通过学生表演,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了物理运动中的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活动式教学,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方面, 非常有优势, 通过开展一些小的表演活动和实验活动, 使得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得到改善, 学生的主体性更好体现,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切实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探究式教学,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活力四射

探究式学习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 其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讨论方式探究所学内容。学生通过与同学的探讨,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 教师进行了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度, 同时研究质量以及力对加速度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前让学生说出猜想和看法, 接下来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本次实验提供的器材有:水平的木板、小车、细绳、纸带、定滑轮以及质量比较小的重物, 教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实验方法后, 由学生自己去实验, 证明或推翻自己先前的想法。实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解决了疑问,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关注物理知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课堂上的快乐学习与活学活用。

策略构建运用 篇6

一、创设有效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 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如:我在教《小露珠》这一课时,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闪亮透明小圆球, 不大不小像豆豆, 花草、树叶做摇篮, 摇来摇去真自在, 太阳出来去无踪。”这是什么?我话音刚落, 学生就争先恐后的抢答, 看着学生积极的气氛, 我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小露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经过几分钟的阅读, 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 有的说:是在夜幕降临时出现的, 在太阳公公出来时消失。有的说:夜深人静, 万物都入睡时小露珠出现, 在早上七点半消失。此时我点拨到:小露珠的出现, 为什么动物们和植物们都喜欢呢?小露珠要走时它们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小露珠要走时又是怎样和它们告别的呢?同学都很积极的带着问题去阅读, 然后抢着回答:就像万物都喜欢小露珠一样的心情。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 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 从而产生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欲望, 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 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 充分发挥教材效益。

新课程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教学的各项内容都紧密围绕单元专题而展开, 其中单元导语特别强化了导学功能, 给我们的备课和教学指明了目标、重点和难点。备课时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让课标思想在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得以充分体现。新教材课文中的泡泡图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 它给我们在阅读学习时提示了思考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就有两个泡泡图:一个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旁边提示“为什么这样说呢?”二是在文末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抓住这些泡泡图提示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后思考与练习是我们在备课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是对我们教学文本应达成各种目标的检测, 我们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突破难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抓住“文眼”, 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通过反复地读, 走进文本, 理解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 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 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 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 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 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 挖掘的艰辛, 永不放弃的信念, 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地个别读, 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 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在这36个小时里, 他顾不上 () , 顾不上 () , 顾不上 () , 甚至连 ()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 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 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 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 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及时反思, 重视提炼。

教学反思成就教育理想。任何工作都是需要事后总结和改良的, 有效性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就是自我反思和自身提炼, 做到及时反思, 不断优化教案,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进行主题性反思, 提高整体教研水平。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反思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主要工作。叶澜教授说过:一位教师, 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他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每学过一篇课文, 每上完一堂常规课、研讨课, 我们都应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反思我们自身的功底, 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反思自己的教学规范, 反思自己的教学艺术, 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 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长处, 好好欣赏自己, 把优点长处转换为个性、风格, 做大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短处, 好好欣赏他人, 争取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营养, 看透自己的问题。这样, 通过反思提炼, 我们的执教水平和能力定能得到飞速发展, 进而打造真正的有效课堂。

策略构建运用 篇7

一、“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提出的本意

在讨论中仇小进老师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单元一般是5~6个课时,如何在这小单元里体现?”,这也许就是一直以来体育教学“教教材”的原因之一吧。同时由于单元课时量少,设计时更多的只是考虑这个学期的教学,容易忽视或者不重视前后学期甚至更长时间范围的内容关系,从而不利于教师对某项技术教学的系统理解和把握。基于长期以来单元设计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研制《纲要》过程中提出了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策略,期望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并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从而能够较大范围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变小单元为超大单元。在教学大纲时代,单元教学计划是在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编制完成后才进行设计的,而现在使用的《课标》中的单元教学计划是在水平教学计划编制完成后将要设计的。因此,虽然同为单元教学计划,但是实践中计划的时间跨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容量也大大增加。在《纲要》中,根据《课标》,课程内容采用水平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呈现形式,明确每个水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虽然由于课时量加大而增加了设计单元教学计划的难度,但有利于促进教师比较系统地思考和把握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整体性认识会加强,就会大大减少一节体育课试图完成一个单元任务的现象发生。鉴于这样的课程设计理念,为了解决单元课时量加大而增加设计难度的问题,就有了“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期望一方面通过化整为零分解课时量的方式降低设计难度,另一方面更好地挖掘教材的全面育人功能,实现系统而全面的教学。

其次,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促进学生学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以往单元课时量少且教材内容大多来自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客观事实,单元教学设计被唯技术思想所禁锢是常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练习方法的设计局限性很大,基本采用的是竞技运动训练方法的简单移植,而对于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基本就是照搬,所以学练的简单重复和枯燥无味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普遍现象,这就是学生对体育教学不喜欢的根源之一。“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的提出,就是要引导和帮助教师打开设计思路,通过不改变技术教学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本质,借用教材作为一个教学媒介所包含的全面育人的价值,从一个不同的视角设计练习方法,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练习方法的数量,另一方面使得教学的多样性成为现实。学生在丰富的学练中既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又能够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有利于从“学会”转向“会学”,促进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提升。

二、“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在实践中易存疑问点

由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是《纲要》其中一个研究成果,限于《纲要》推广、使用时间不长,并仅是浙江省内使用,因此,对这个策略的相关概念等问题存在疑问也就很正常,下面就本次讨论中参与研讨的教师们提出的问题结合设计的本意,作出进一步的探讨,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1.“技术”、“体能”、“运用”中的体能和运用与通常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本次讨论中,部分教师由于不清楚“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中关于三个维度的概念指向,仅从文本字面上理解,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如,有的教师一看到“体能”,就只想到“体能课”和如何发展体能,看到“运用”就只想到项目内的运用和比赛。实际上“技术”、“体能”、“运用”中的技术维度源于某个技术动作作为教材内容,分析其教学内容有哪些即教什么内容,其中“技术”本身就是要教的一个教学内容,除此以外,用这个“技术”发展体能的方法和这个“技术”的运用方法也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因此,又出现了“体能”维度和“运用”维度。所以“技术”维度是将技术本身作为教学内容,“体能”维度是用“技术”发展体能的方法(更多的是从设计方法的视角思考,体能的增量是需要在掌握方法后利用课内外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成),“运用”维度是“技术”的运用方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体能”维度其实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掌握“技术”需要具备的体能有哪些,那么发展这些“体能”的练习方法可以作为教学内容选择;二是利用“技术”可以发展“体能”的方法作为教学内容;“运用”维度包含动作方法的运用、技战术的运用、锻炼方法的运用。

2.技术学习“会”的标准决定如何运用。讨论中以及前期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提出疑问比较多的就是,技术没有学会,怎么可以马上运用呢?关于这个疑问,讨论中一些教师的观点与我们设计的本意相同,如,韩会军老师说的:“技术掌握不好时,尤其是在篮、足球的学习中,完全可以‘运用’;这涉及到什么是‘会’,也就是说在一名教师眼中什么才是学会了下手发球的定性判断,然后是依据不同的任务和环境来判断学生的‘会’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在技术学习达到何种程度才可以运用,关键是对“会”的标准理解,因为通常教师心中“会”的标准是教科书上或竞技体育的那个终端标准,而过程中不同水平的“会”的标准往往不被引起重视,有的教师甚至根本没有理解这个过程性标准的概念,因此,认为技术没有学会怎么能够运用的想法也就很正常了。而“运用”维度期望教师们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掌握程度,设计相应的“运用”环境,让技术更多的是在环境中学练,改变以往就技术而技术的单纯重复操练模式。

3.“技术”、“体能”、“运用”三者课时分配比例取决于教材功能价值和教学对象特征。本次研讨中关于课时分配比例大家疑问较多,这也是我们在实践研究中感到比较困难的一个点。因为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一个单元构建时三个维度课时量分配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在《纲要》中提出的有关比例建议,即,田径、武术等的比例是1:2:1,球类的比例是1:2:3,这是基于不同教材功能价值的考虑。实践中最终比例如何确定,在考虑教材的功能价值定位同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灵活执行,当把教材内容的功能价值定位为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主时,特别是在低年龄阶段,无论是田径、体操还是球类,都建议采用的比例为1:2:1,也就是更多的是从用技术动作发展体能的方法维度设计练习方法,而把这些练习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是要在练会技术动作本身(复习)的同时,掌握如何用这些练习方法发展体能的知识(课外自学能力和知识的储备)。如果到了高年级,体能储备已经足够学练复杂技术动作即球类时,那么就要采用的比例为1:2:3,这也是项目特征决定的,要改变以往球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教学现象,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尽快转入有环境的学习中,不一定要等每个技术动作学精细了才让比赛,完全可以技术粗糙但更多地在环境中学练,让学生乐在其中,享受运动快乐,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学练技术动作。

4.“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是单元设计层面的策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构建单元,针对的是课程层面(相对于课堂教学),即单元设计时的一种策略,主要目的是在于通过这样的方式,确立一条实现用教材教的操作路径,期望教师用这种思维去构建单元,然后到课堂教学实践时自然实现用教材教。所以,到了课堂教学,这三个维度是一体的,我们在实践中或本次讨论中大家出现的诸如“本节课以‘体能’发展为主”或“本节课主要以‘运用’为主”、“其他维度为辅”或“这个维度显性一些,另外两个维度隐性一些”等等这些提法都是不对的。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技术课、体能课、运用课,无论哪个维度,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技术一定是主线,因为“体能”维度是“用该技术发展体能的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技术还是在的,同样运用是该技术的运用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技术也在,因此技术始终是教学的核心。

5.每个单元是否必须都有“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要视教材特征而定。“技术”、“体能”、“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技术”是新授、“体能”是复习技术、“运用”是更高层次的复习技术。《纲要》在水平一和水平二的内容标准描述中,基本采用“多种形式某某方法与游戏”、“多种形式的某某方法”等呈现方式,这是基于这个阶段的教材内容是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如,走、跑、跳、投等,而这些简单的教材内容,常规的动作方法学生都是会的,只是会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时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新授,通过教学改进动作方法,提高动作质量是主要目标,由此,在单元构建时,“技术”维度就不需要分配课时。还有,体育教育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某个技术动作会在不同学期重复出现,这就决定了重复出现该技术动作的单元时,也就不用分配技术维度的课时。

三、“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首先,自2013年6月提出“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以来,虽然经过近3年我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共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经验,但随着事物的发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继续完善和改进,更期待通过这次《中国学校体育》平台的研讨,得到全国各地专家和教师们的智慧指点,为形成更加成熟的操作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策略,在实践中从思路转变为实践操作时,仍然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策略构建运用 篇8

一、解放思想,解放课堂

实施“兵教兵”教学策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这是一种改革,是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改变。首先,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学讲课堂视频,让他们体会一下新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既惊讶又兴奋激动。他们觉得惊讶的是,原来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前给其他同学讲课,老师也可以像学生一样在下面听讲。他们觉得兴奋激动的是,他们也将要和视频里的同学一样去自学并教别人。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后的新型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二、兵教兵策略应从提高“讲”的自信心开始

由于多年来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加之农村孩子的英语口语和表现欲都较弱,现在让他们去“教”别人,他们跃跃欲试但又担心、害怕。基于这一点,课堂上教师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如:Come on!Now,you’re a teacher,just be confident!Believe in yourself.Excellent!You have done a good job.ⅩⅩⅩis indeed a good teacher because she has made full preparations for her lesson.在这些鼓励性语言的激励下,学生们变得自信、大胆,都争先恐后要当“小先生”。当然,在他们的教学中,教师也会委婉地提出一些建议。例如,张同学在讲解“call”的短语时讲得很精彩,而同学们却皱起了眉头。教师并没有打断她,待她讲完后问大家:“Can you keep all the phrases Zhang has taught you in mind?”同学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摇头。这时,教师把目光投向张同学温和地说:“You have made full preparations for your lesson and indeed a responsible teacher,but I think it’s better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mount of the phrases you teach next time,OK?这种委婉的建议张同学很乐意接受,以后再轮到她教学时,她都认真备课并向老师和同学征求意见,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而另一名学生,每次轮到她讲时,声音很小,其他同学都听不太清。于是,教师就说:“Your voice is soft and beautiful,Why not raise your voice to make all the students hear you clearly?Believe in yourself!”以后的课堂上,她都尽力提高自己的声音,讲的过程中还会非常关心地问同学们“Can you hear me clearly?”有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学生们的“教学”积极性就更高也更自信了,学讲计划的课堂效率也得到了保证。

三、兵教兵策略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兵教兵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如教授Moudle 4 Unit 1 Reading中的“Advertisement”时,各小组派代表口头展示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杂志所查阅的与“advertisement”相关的信息。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学起课文来就得心应手。在学生对课文掌握较好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文章的篇章结构,并有学生自愿当“小先生”为大家分析本篇文章的结构。最后又将全班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公益和商业广告进行辩论,每个小组的组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长负责记录并汇总出小组的共同观点再交给大组长,每一大组再派出代表发表观点并给出结论。之后,教师给出一问题供学生思考:“What friendly advice do you like giving when facing different kinds of ads?”

四、形式多样化的兵教兵策略使得课堂更有趣味性和活力

兵教兵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同位互教、小组内教、面向全班教学等。教师在排座位时可以将成绩好的与成绩较差的同学排在一起,便于一对一地兵教兵。优生在给学困生讲解知识的同时,又使得自己的知识得以内化和升华。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重点培养一些“小先生”,在适当时候让“小先生”上讲台前讲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教别人”的责任感,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结束语

兵教兵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学生们“动”起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们学得积极、认真,“教”得自信、高效。农村高中的孩子们也因为这种学讲新模式而“洋气”了、自信了,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费月正.高中英语:活力在于学生互助的策略[J].英语教师,2015(06).

落实运用,构建高效小语教学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应以第一读者的身份,静心凝神地对文本加以研读,用心阅读、潜心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对教材正确地、多元地、超越性地解读,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段目标,针对文本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进而有步骤地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1. 重视预习检查,落实识字、写字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训练。每学一篇课文前,布置学生读熟课文,自学字词,搜集整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不仅对生字的音、形、义能够准确把握,识字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也得到有效训练。

2. 重视阅读积累,在读中学习语言。语文学习需要厚实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读是理解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读懂词语、句、段的意义,疏通文意,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内容;精读,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意义的结合,读出节奏、情感,抓住文本的重点部分;诵读,读出文本的情趣,领悟到文本的主旨,读得声情并茂,回归文本整体。

(1) 紧扣重点词句,在阅读、倾听、表达、交流、分享中进行思维训练,学习语言。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体会词语和句子以及语气语调对意思表达的影响,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思维碰撞,能有效了解、体会、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可抓住“山上的积雪融化了”“融化”一词进行一系列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另外,文本中有许多典型句式,在阅读训练中注意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说话,落实遣词造句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更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有的……好像……”通过仿说这些典型句式,不但实现了对课文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只有融会贯通地掌握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说生动的方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为切实提高构段、谋篇的能力打下基础。

(2) 在研读重点语段中学习阅读方法。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说,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布局谋篇的精妙。如《莫高窟》第2、3自然段在表达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条理清晰,叙述具体,形象生动。我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想象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体会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好处,再要求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述一个熟悉的场面。

有学生这样描述课间十分钟:“下课铃一响,操场上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有的跳皮筋,有的踢毽子,有的丢沙包……最引人瞩目的的是那群玩‘老鹰抓小鸡’的,你看老鹰张牙舞爪地正在吓唬那群小鸡:‘你们哪是我的对手?快点乖乖束手就擒吧!哈哈哈……’说着就向小鸡们扑去,小鸡们吓得浑身发抖,鸡妈妈却十分沉着,‘孩子们,老鹰并不可怕,它只是在吓唬我们。别怕,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一定可以打败老鹰!跟我来——’”

3. 读写结合,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体验创作乐趣。教学中读写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

(1)按课设练,从读学写。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引导学生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静态景物的特点;学完《三亚落日》我布置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动态景物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2) 巧用空白,展开想象。文章中的空白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放飞思绪,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黄河的主人》一课可设计:① 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驾驶筏子破浪前行写具体。② 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的表现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具体。

(3) 改写文本,体验创作。例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学习本课后,我就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发挥想象,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我坚持学习课文后十分钟小练笔的做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舒缓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效果明显,让学生的课堂充实且高效,还给学生一个无负担的课外时间。

二、 积累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不仅在积累语言,更在运用语言上。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实践中综合运用阅读、习作的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1. 鼓励广泛阅读积累,内化语言。结合课文特点,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是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方法。如学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推荐学生读与春天和植树相关文章;学完《海伦·凯勒》,我鼓励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夹竹桃》,我鼓励学生阅读季羡林的其他作品;学完《二泉映月》,我鼓励学生查阅阿炳的相关资料……通过广泛阅读,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增加了语言储备,还内化了语言。

2. 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感受,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完《三打白骨精》,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学完《神奇的克隆》,围绕“到底该不该克隆人”组织辩论会;学完《三顾茅庐》,我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并开展“走进三国城”班级读书会;学完《海洋——21世纪的希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丰富了内心感受,在沟通、表达、交流中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强了语言积累,发展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搭建展示平台,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乐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享受创作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用语文,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策略构建运用 篇10

如何对待生成点是一种文化, 需要我们去学习;如何处理生成点要讲点科学, 需要我们去研究;如何开发生成点更是一种艺术, 需要我们去追求。因此, 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 教师如果能善于发现, 捕捉、引导、利用好每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生成点, 那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命之树就一定能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为此,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研究, 谈一谈有效运用教学生成点所采取的方法策略。

一、善抓, 化无意为有意

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这许多不可控制的生成性元素, 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都是一些可用性资源。要抓住这些生成点,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 只有善于发现, 才能抓住课堂上转瞬即逝的教学契机。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独具匠心, 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生成点, 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 由无意生成转化为教师的有意而为, 达到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案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师讲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新知识点后, 设计了8道计算题:

82-53=?, 65-59=?, 82-48=?, 76-23=?, 54-45=?, 97-67=?, 76-70=?, 62-14=?。

待学生计算后, 老师让他们观察哪几道题比较特殊。

生1:有3道是不退位减法, 其余5道是退位减法。

(老师非常满意, 正打算继续教学。)

生2高高举手说:我认为比较特殊的应该是54-45这一题。

师追问:为什么?

生2:被减数和减数个位和十位交换了位置, 它们的差等于9。

老师马上意识到, 这是一个让学生发现此类题目计算规律的好时机, 立刻接着发问。

师: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的两位数相减都等于9呢?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很快发现, 相差为1为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得数都是9。学生们为自己的这个发现兴奋不已, 课堂上一片沸腾。于是, 老师请学生有顺序地列出这种类型所有的题, 学生很快汇报出:21-12=9, 32-23=9, 43-34=9, 54-45=9, 65-56=9, 76-67=9, 87-78=9, 98-89=9。

此时我不禁为这位教师敏锐的眼光而喝彩。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 需要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 搭建展现精彩的平台。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 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需要, 案例中“所有的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的两位数相减都等于9”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关注的结论, 但却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了!面对这一“意外”生成点, 教师没有惊慌失措, 而是顺势利导, 抓住契机, 以此作为一种活性的教学资源, 化无意为有意, 让学生开展了系列的探究活动, 在独立思考与实践中获得了结论, 真正实现了由“本本”向“人本”的转变。

二、善引, 化无序为有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动态”的课堂, 教学中往往会因为一些意外生成点的出现而打破教学预案,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暂时性无序的状态, 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 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 使课堂重新纳入有序的轨道。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善于抓住教学生成点以外, 更需要具备将教学生成点及时引导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提高应变能力, 更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 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 使生成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从而创造出精彩而互动的课堂, 化无序为有序。

案例2:《统计与可能性》练习“抛硬币”教学片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师:我有一枚硬币, 写有1元的是正面, 画有国徽的是反面。我把它往上抛, 大家猜一猜, 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生猜师抛)

生:“正面朝上”“反面朝上” (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生:啊!是正面! (猜对的兴高采烈)

生:再来一次! (猜错的有点不服气的样子)

师:好, 大家都来试一试, 比一比。 (生摩拳擦掌, 师窃喜, 要的就是这个“镜头”) ……

学生间相互合作, 一抛一猜, 并拿出练习纸记录着, 场面非常热烈。

师:正面的朋友赢了, 还是反面的朋友赢了啊?

生:“正面赢!”“反面赢!” (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师:想一想, 抛硬币时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有时正面朝上, 有时反面朝上。

师:再试一次, 真是这样的吗? (欲擒故纵)

生:真的, 是这样的!

师生:抛硬币的结果, 可能正面朝上, 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老师, ×××的硬币立在那儿了! (这位同学一直抛啊抛, 就没停手)

师:是吗? (很显然教师没有想到“抛”也会遇到这种特殊情况, 真是芝麻掉进针眼里——巧了。)

怎么办?怎么回答?这位教师从没想过抛硬币也会出现特殊情况!

师:让我们先来做个小统计, 观察统计表, 根据刚才出现的实际情况, 你觉得表格应该怎么修改?修改后把你统计的数据填入表格, 看看你对可能性情况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起先, 个个都皱着眉头, 或许他们也奇怪这一点吧!过了一会儿, 有一两个学生举手了。

师:你从统计中发现了什么?

生:正面有18次, 反面有16次, 立在那儿0次。

师:大家说说硬币下落后都有哪些可能? (“0次”——怎么引导好呢?)

生:正面, 反面。

生1:还可能立在那儿。

生2:不会, 统计表上没有立在那儿的情况。

生1:可能的, ×××的硬币就立在那儿了! (嘿!还举例说明呢!)

生2:统计表上是没有的嘛! (事实面前还是有点不服气)

生1:事实摆在那里! (哇!一个哲学家出现了!)

师:现在大家有新结论了吗?

生:硬币下落可能是正面, 也可能是反面, 还可能是立在那儿。

看得出学生2还有些不服气呢!

师:现在让我们来研究这三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问题。我想学生1肯定能有“重大”发现的! (生积极寻找)

生: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差不多, 立在那儿的可能性比较少。

生1:不对, 立在那儿的可能性不是比较少, 而是很少很少! (居然能进行重复强调啦!)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啊?

生:从统计中看出来的。

我刚刚试过, 有时正面, 有时反面, 立在那儿的一次也没有。

对, 我也是。

只有×××有一次立在那儿, 我们都没有。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吗?仔细观察硬币, 找找原因。

(原来安排在摸球游戏中领悟的道理, 提前啦!)

生:立在那里会滚动, 不容易站住, 很容易倒下来的。

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觉得正面、反面的机会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两边一样大的。

……

上一篇:自主品牌下一篇:高校科研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