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2024-05-27

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通用6篇)

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篇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宜家在华营销策略文献综述

一. 引言

1.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是一个产品过剩的经济时代,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的影响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赢得顾客就必须使顾客满意,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能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消费者在购买很多产品的时候都需要有“体验”的过程,并且体验还会成为最终是否产生购买决策的关键。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提供充分的体验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机会。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将其联系到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家居行业,我们就会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家居时是非常渴求体验的。

随着“体验”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体验式消费”或者说是“符号化消费”的旋风开始席卷全球产业,继“服务经济”之后,“体验式经济” 已开始大行其道。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而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它强调消费者的参与性和接触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正在成为企业活动获得竞争优势的锐利武器。“能否有效的管理客户体验将决定企业在下一个十年的生存”。《商业周刊》的断语映射出营销界的新动向。为了走出传统营销的陷阱,更好地抢占市场,赢得顾客的忠诚,使产品和服务品牌在顾客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顾客的首选。

宜家家居是全球最大的跨国家具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12 年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了宜家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中所采取的本土化对策。本文试图通过对宜家居在中国营销战略的考察与探究,对其体验式营销体系进行研究,为企业在体验经济阶段的营销提供一种前瞻性的思考方式,以期解决企业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市场业绩。

2.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营销理论与方法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现在,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或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功能

上的利益,更重视购买和消费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感受,即体验。在现实意义层面,任何公司都要懂得要努力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必须激起人们的兴奋,把他们从满意的购买者变成忠诚的倡导者。它应该表明自己的深切关怀,并且不断地让顾客感到惊喜。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比创造一种让顾客和公司相互作用的体验更好的方式了,它把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与顾客的生活方式相连,赋予顾客的个体行为和购买时机广泛的社会意义。宜家在华营销战略秉承了其一贯的理念——体验价值,它将和产品价值、服务价值等一起,构成整体的顾客价值。

因此,本文对宜家在华营销战略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宜家家居在华

营销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使中国家居行业的企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满足顾客需求,更好创造顾客价值,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二. 综述

1.国外经济形态研究及发展

最早把“体验”作为经济价值来看待的是社会学家著名未来学家阿尔

文·托夫勒。1970 年,他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他认为体验是商品和服务心理化的产物,并指出“体验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将以模拟环境为基础,让顾客体验冒险、奇遇、性感刺激和其他乐趣”。

1970 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的《未来的冲击》一书

中指出,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体验经济的消费动机问题,1980 年埃索·欧达通过研究指出,休闲

为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酣畅”或“迷狂”的心灵体验提供机会,提出以休闲体验的这些高层次的新的社会心理功能,已被旅游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应用。莫里斯和伊丽莎白于1982 年将消费者体验分为幻想、感觉以及趣味,并认为消费者体验来自于幻想、感觉以及趣味的追求。他们认为消费作为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意愿,更多的是受到消费体验的影响,而不是基于产品的特点和利益分析上的临时决定。换句话说,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对其生活的影响。消费者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思考者。

1998 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 公司的两位创始人B.约瑟夫.派恩和詹

姆斯.H,吉尔摩在《哈佛商业评论》7/8 月号期刊上发表《欢迎进入体验经济》一文。1999 年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两人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体验经济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在书中作者指出:服务经济已达顶峰,一种新的、更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即将到来。顾客想要一种体验来替代商品,体验“演员”必须在顾客中创造大量的感受。作者将体验分为四类: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在阐述审美体验时作者说:“每个人沉浸于某一事物或环境中,而他们自己对事物或环境极少产生影响或根本没有影响,因此环境(而不是他们自己)基本上未被改变。”我对这一说法不敢苟同。作者还提出“工作就是剧场”,并以剧场为模型(而不是比喻)来阐释商业交易:体验消费者是观众,体验表演者必须考虑剧场环境、产品、导演、演员、道具、表演等,为了获得真正的价值,表演必须比娱乐做的更多,它对顾客必须是有意义的,甚至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改变顾客。

伯恩德.H.施密特在《体验式营销》中指出:市场营销人员正从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转向为客户创造体验的营销方式,即体验式营销。书中提供了这种新型营销方式的战略构架一一战略体验模块,它包括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创造性认知体验、身体体验和全部生活方式,以及与某一团体或文化相关所产生的社会特性体验。作者建议管理者利用以下媒介来创造这些体验:沟通、视觉和口头特性,产品的存在,联合品牌营销,空间环境,网站及电子媒体和人。最后作者就如何组建一个以体验为导向的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组织结构和战略问题。

2.宜家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

宜家自1998进入中国,在中国家居行业产生了不菲的影响,国内研究

者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度的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篇:

●白 嘉,张会新著的《宜家(中国)的本土化营销战略》,文中提出了一

种新的营销观念—体验营销,并阐述了其含义及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分析了体现“体验营销”思想的五种营销策略;最后给零售业应用体验营销提出了几点建议,针对性很强。

●谢婉欣的《体验营销:一种新颖的营销模式》,文中对体验营销的含义及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教育体验及遁世体验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属于一般性的介绍观念的文章。

●祝合良与其导师伯恩德.H.施密特合著的《体验经济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改革》,文章对体验经济兴起的背景、体验经济的内涵及其与服务经济的关系、体验经济出现的意义及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王竹的《宜家体验营销的整合营销模式》文章在阐述了体验及体验营销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体验营销的模式和整合营销模型,提出了体验营销的定位决策,对于主题公园实施体验营销极具借鉴意义。

●王建玲的《体验营销:品牌塑造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运用体验营销塑造品牌形象,构建竞争优势,是体验营销应用的又一个新亮点。

●韵江、陈丽合作的《服务体验融合管理:超越竞争的新视角—以软件为例》,文章针对软件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合体验经济的新趋势,从分析软件企业的内在特征出发,提出其超越竞争的发展模式:服务体验融合管理。

●周岩、远江合著的《体验营销》,为研究体验作为战术手段的实战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周岩率领她的“中国体验营销第一团队”认真地梳理了他们的营销新思维,并把它演绎成一道道实战程序,提出了“创造市场十引导消费十顾客满意度十体验营销”的核心理论以及以“直效营销、体验行销、组织经营、循环服务”为四大策略的运营实战技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营销管理新理念。

三. 总结

宜家家居与中国传统家具零售企业的营销差别,也就是他最大的成功之

处在于它创建了最独特的营销模式—体验式营销,宜家家居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人的舒适感受为出发点,无论是零售企业内布局还是产品种类、售后服务等都以消费者的方便、快捷和舒适为原则,使消费者无论购买与否,都可

以体验一种轻松快乐的购物过程,赢得了市场,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宜家创立的体验营销模式是一种竞争力,但是在这个竞争力中间,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质量当然是第一重要的,宜家的产品设计师来自北欧,零售店分布在全球,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宜家会从 10000 多种产品中挑选几千种来中国销售。因此,对于国内家居企业来说,体验营销的模式可以学习,可以复制,但是其背后的产品设计等标准并不是能够学会的,这就是宜家独特的地方。国内企业也可以借机思考一下,除了营销模式,哪些是竞争对手复制不了的,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参考文献

[1] 尤齐钧.全面进入中国:五种模式设计 “中国版图” [J].In- ternational Wood Industry,2003.[2] 徐剑敏,李雅榕.宜家是如何成功的—— —瑞典宜家家居的 观念营销案例[J].沪港经济,2001.[3] 崔本顺.透析宜家 IKEA 的中国攻略[J].中外企业家.[4] 吕萍.宜家(IKEA 家居国际化市场营销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5] 汪旭晖.从塔斯科与宜家的海外扩张时间看跨国零售本土化[J].经济理论研究,2005.[6] 沈晗耀,王少杰.国际化战略的黄金律:宜家成功之道[J].董事会,2007

[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5.[9] 王竹.体验营销的整合营销模型[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9.[10]谢婉欣.体验营销——一种新颖的营销模式[J]·企业活力,2001,6.[11]沈瑞山.体验营销——现代营销的趋势[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2]张世举.体验营销的本质内涵及运行模式[M].商业研究出版社,2005.[13]B.H.Schmitt.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9.[14]M.E.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0.[15]M.E.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 [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0.[16]D.Day and George.Market Driven Strategy[M].New York: Press.1990.

汽车网络营销文献综述 篇2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身边,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汽车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受到了由互联网带来的无障碍沟通方式的空前严重的挑战。汽车销售业也已经开始进入到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意识到网络对汽车销售带来的重要推动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营销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1、我国汽车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欧阳丽转在文献[7]《我国汽车营销策略初探》中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策略:(1)强势品牌逐渐降低价格,品牌和价格的双优模式;(2)强势品牌的策略与结构性 价格—产品调整;(3)品牌价值定位和价格优势。并以此得出四点启示。(1)了解顾客需求,针对竞争对手实施差别化战略;(2)构建服务于独特针对性的价值链;(3)以差异化战略避免价格战;(4)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高志杰在文献[27]《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研究》中阐述了影响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的主要因素。指出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价格低廉,相对于其他国际品牌的价格来说,其价格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自主品牌汽车存在诸多的劣势,首先品牌专营店的数量不多,地理位置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亏损严重,同时现有自主品牌汽车营销渠道模式较为单一,同时营销服务体系质量不高。并进行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探讨:(1)发展适合自身的营销模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改变汽车消费观念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3)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建立起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效应,巩固自主品牌汽车的地位。戚金凤在文献[20]《汽车营销策略研究》中对汽车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其次,建立汽车营销的模块化战略发展模式。最后,环保型营销策略。并列举了汽车营销策略的新发展趋势:(1)“微”营销。微博、微视频(电影)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就很快地被一些勇于尝鲜的汽车厂商所拿来,运用为其主要的营销手段。(2)“炫”营销。简单的游戏机制“,嘿,顶一个”让网民可以有效及时分享,“炫”不仅是80后的主流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汽车品牌传播核心DNA。(3)“互动”营销。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商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不互动,不营销!所以,互动是一个在制订营销方案时的最基本的考虑,如果没有广泛的观众参与和互动机制的形成,那这个活动基本可以说是失败的。互动的本身,并不在于为了互动而互动,更重要是一个能否让观众自发形成一个互动机制。(4)“跨界”营销。通过跨界合作进行营销。李昕在文献[26]《浅谈我国国产品牌汽车营销策略》中及刘海涛在文献[3]《探讨我国汽车营销策略》中提出自主品牌经销商市场营销策略:(1)多品牌营销策略、降低经营风险;(2)加大售后服务的力度,提高服务水平;(3)积极发展下线,广泛布点。并提出了自主品牌制造商市场营销策略:(1)品牌设计变化;(2)培养顾客忠诚度;(3)培养顾客忠诚度。

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篇3

(宁妍芬 英本101 1003401117)

英语课程在小学开设以来,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总体农村现状分析、改进策略进行综述,并力求从中寻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新切入点。

一、总体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2010-2012的研究成果看来,各个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普遍存在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的问题,同时各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也有特殊性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抓普遍性的同时要根据地方的特殊性对农村小学英语进行有目的的提升和改革。下面我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其总体的改进策略,为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改进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农村小学英语的整体提升。

(一)师资力量薄弱,(彭娟 201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蔡文文 2010)农村的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性的,真正从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寥寥无几。由于大多数英语教师未受过正规的英语新课程教学法的培训,所以对英语教学规律及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

(二)教学设备落后,(彭娟 2011)不能为英语教学提供可靠的物质环境。农村各个小学、特别是乡镇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多媒体教室,也没有语音室,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用具都没有配备,各学校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观念滞后,(赵丽丽 朱亚星 2009)学校及家长对荚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辅导缺失。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和数学就可以了;还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考大学,学习英语就没有一点儿用途,更不愿意花钱为孩子买录音机、磁带等学习用品。

(四)农村小学生“羞于开口”(赵丽丽 朱亚星 2009)学生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会显得胆小,久而久之,开口讲英语更成了难事。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因而羞于说英语。

(五)学生兴趣难以保持,缺乏正确的学习认知和学习氛围。在农村小学里,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课堂是学生唯一能够比较有

机会接触英语的地方,但由于教师水平的原因,许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是讲汉语。

(六)英语接触量太少。(李阳阳 吉哲民 2010)农村小学生英语接触量非常有限,除了在课堂上接触英语之外最主要的课外英语活动恐怕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大部分学校图书馆英语图书严重缺乏,或者根本就没有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的图书需求。

(七)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出现“低效费时。(李阳阳 吉哲民 2010)农村小学英语开课范围小,课时安排不合理,开课年级不统一,有的学校只在三年级开课,有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课,还有的学校只在六年级开课。

(八)教学评价机制不恰当。(喻晓)现在小学英语教学缺少合适的评价机制,主要以期中、期末测试为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评价指标。考试的形式主要是笔试,考试 的内容主要为教材内容。

(九)教学制度缺陷。(彭娟 2011)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各学校培养目标不一样,应用教材版本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

(十)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吴 静 2011)由于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不是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角度出发,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的教学流程仍然是: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提问朗读—讲解语法规则—布置作业—考试。

二、改进策略

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十大问题,由此得到的解决方案如下:

(一)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谢琴玉 2012)政府部门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加大先进教学设备的配备和普及。另一方面颁布制定教师工资待遇及教师编制,为乡村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留住专业的有用人才。政 府要通过制定纲领性的文件从根本上抑制乡村小学中英语教育被严重忽视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教师自身建设,加强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援。首先,重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要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提高农村教师自身授课水平。

(三)主抓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1、按照学习程度不同,分层有效教学。

2、注重家庭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择业”,合作作业,游戏作业,创新作业。

(四)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赵丽丽 朱亚星 2009)

1、教学目标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中,重视实践联系生活。

3、教学评价中,总结成绩,及时鼓励。

(五)教学更加生动化。(赵丽丽 朱亚星 2009)让歌曲充满课堂,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将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育。给学生起一个通俗易懂,而又别致的英文名字;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度或小演讲;

(六)加大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吴 静 2011)对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可以有很多种模式,既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进行脱产培训,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城区与农村英语教学的交流活动,自行组织老师进行校本培训。而对于转岗教师比较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农村学校,还可以通过和师范院校合作,尝试实习支教等形式。对在岗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着眼未来,培养骨干教师;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轮换,优化教师队伍。

(七)借助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蔡文文 2010)教师恰当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把文字内容演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只有老师讲要强许多。

(八)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喻晓)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的功能。

(九)学校要重视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工作。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为英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要重视学生发音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英语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学校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学校可分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让他们切实意识到小学英语是义务教育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多多帮助孩子学习英语,买些关于英语方面的书籍、录音带等。

三、思考与总结

从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造成的设备落后问题及英语教师聘用与培训问题,加上学校的以及家长的重视度不够,造成英语教学课堂的低效率,及应付了事的局面,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此外还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及教学制度缺陷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但要解决现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艰难局面,我们首先要从内因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及家长对英语学习的态度,这需要加大对英语重要性的宣传,要慢慢转变学校及家长对英语的态度。这就要求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多开展有关英语方面的比赛及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从外因方面考虑,应加大对英语老师的培训,这也需要基金的投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改革英语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通过内外因的修整,才能给小学教育带来新的曙光。、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英语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承担启蒙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师比初中英语教师更为重要。因此,对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有赖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去发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法。

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篇4

一、前言

从幼儿个体发展来看,早期阅读深深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儿童适应社会变化、跨越文化沟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保障,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关键;从时代背景来看,知识经济时代对早期教育应然的需要及网络时代对其实然的忽视使早期阅读成为当今早期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是幼儿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影响着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推动着幼儿深入钻研问题,获得系统的知识。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越来越被广大幼教工作者所重视,因此本文结合区域,旨在探索如何创设具有发展适宜性的语言区以激发大班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从而丰富激发大班幼儿阅读兴趣的途径,对教师利用语言区培养大班幼儿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幼儿园语言区的创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在理论上拓展早期阅读研究的内容,丰富早期阅读理论体系。

文献部分主要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共53篇,其中硕士论文共9篇。从文献的检索来看,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涉及到早期阅读的本质、早期阅读与儿童发展、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和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研究等。但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专门研究较少,结合语言区培养大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专门研究也鲜少有人涉及。

结合相关文献,笔者认为语言区是指与语言活动相关的区域,幼儿在这一区域中可以进行讲述和表演、创编和仿编、前书写准备练习等活动;早期阅读兴趣是指学前儿童力求认识、探究色彩、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刺激视觉器官的符号信息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机。

二、国内关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我国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幼儿早期阅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关于早期阅读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早期阅读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价值,早期阅读概念的初步界定,以及实践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经验总结等。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阅读已不仅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休闲娱乐的方式,更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特别是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意识到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乃至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推广着早期阅读教育理念,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从相关文献的检索来看,就研究内容而言有很

大的深入和扩展,表现在:

1、对早期阅读基本观念的思考(张明红,2000;周兢,2005;余珍有,2005;罗咏梅,2010等),归纳起来说:早期阅读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形式和运用的机会,是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是儿童掌握词汇构成和文字表征的机会,同时也是儿童发展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的机会。早期阅读具有广泛的内容:色彩、图像、符号、文字等等主要要有视觉活动参与的一切感知活动;具有多元的参与途径:视、听、触、肤、嗅、动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参与丰富了早期阅读经验;更具有分享的活动特点:获得成人、同伴的帮助,分享阅读带给彼此的愉快情绪体验,积累有益的阅读经验等。

2、关于早期阅读材料的研究(朱润鱼,2005;贺红、蒋惠,2005;张明红,2007),朱润鱼针对3~5岁幼儿群体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探讨幼儿园、家庭如何为3~5岁幼儿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怎样进行科学的指导;贺红、蒋惠主要论述多元化早期阅读材料的种类、投放方式和指导策略等;而张明红则从精加工的策略出发,论述早期阅读材料的种类,提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提供支持性阅读材料,并引导幼儿阅读创意性阅读材料,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3、关于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徐光荣,2006;周兢,2006;朱鸿菊,2007;吴凡,2007;季红,2007;潘爱珠,2008;李桂芹,2010;林黎珊,2011;魏林彤,2011;胡春春,2011等),他们从信息技术环境、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区角活动、幼儿园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氛围的营造、分享阅读、家庭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策略。

4、关于早期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张明红,2005;金小梅,2005;程丹琳,2008;谢兰燕,2010;翁艺薇,2011),主要教学策略归纳为:⑴复述策略(反复阅读、材料操作、重点标识、肢体语言和分角色表演、绘画再现);⑵精加工策略(补充细节、回忆联想、推论判断、创造类比、自主思考、合作探索);⑶组织策略(内容架构、线索搜寻、主题概括、网络构建)等。

5、关于早期阅读环境创设的研究(刘春宁,2002;何琦,2003;沈姚,2006;王旭冉,2009;沈淑卿,2011;李慧,2011),他们的主要观点归纳为:㈠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⑴显性的物质环境的创设(阅读材料、装备环境、声控环境、照明环境、卫生环境);⑵隐性的心理环境的创设(人际关系环境、阅读指导、阅读组织形式);㈡在幼儿园创设宽松、丰富的阅读环境(提供多样化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㈢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

境(亲子共读,激发阅读兴趣;树立良好阅读榜样;营造良好阅读环境;传授有效阅读方法;利用社区阅读环境和家园联系的条件)等。

6、关于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傅敏敏,2005;马晓莉、姚艳梅,2007;王洪者,2007;胡薇薇,2008;姚江萍,2009;张柏华,2010),研究内容集中于提高幼儿阅读兴趣的策略,主要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环境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方法、家园合作等方面阐述;胡薇薇则从亲子阅读的角度,阐释了母亲指导对婴幼儿阅读兴趣的影响。

7、关于亲子阅读方面的研究(朱从梅、杨鲁虹,2003;赵琳,2003;伍新春,2004;余珍有,2005;朱从梅、周兢,2006;李琳,2006;谢倩,2007;张晓怡,2008;胡珊,2008;张筱叶,2009;尹国强,2010),主要集中于亲子阅读的独特价值(情感价值、发展价值);亲子阅读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父母和儿童;外部因素—阅读材料和阅读环境);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朗读、提问与讲解)。

8、关于早期阅读障碍和阅读困难的研究(缴润凯、路海东,2003;李静,2003;赵微,2005;卢英俊,2006;彭虹,2007),主要的研究涉及阅读困难的概念阐析;阅读困难的诊断;病因研究的主要方向(神经结构及技能异常、认知心理机制、家族遗传);治疗及矫治(药物治疗;技能训练,包括听觉途径训练、语音及语素的训练、触摸途径、联合途径)。

9、关于早期阅读发展趋势的研究(周兢,2005;张明红,2005等),主要观点认为:⑴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意识将更为强烈(向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整体、深层次的阅读,充满创意的阅读,亲子共读等方向发展,而且注重幼儿自主阅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阅读的素质教育,注重早期阅读的师资培训等);⑵早期阅读的能力结构将更为立体开放;⑶早期阅读的研究将全面、科学地展开(包括对早期阅读的价值及概念的再认识等);⑷早期阅读的时空领域将大大扩展。

三、总结

就以上文献检索来看,对早期阅读的研究已经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关于亲子阅读的研究、早期阅读能力的研究、早期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等已形成较完整的研究体系。而对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较少,虽然对可能影响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具体某方面的单因素提及较多,诸如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材料的选择、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等都有涉及,但对早期阅读兴趣的专门研究较少。而从对早期阅读兴趣的专门研究来看,如傅敏敏《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2005)、马晓莉、姚艳梅《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初探》(2007),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阐释提高幼儿阅读兴趣的策略,如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教师为幼儿提

供支持性的材料和创设相应的环境等方向进行分析,而鲜少有人从微观的层面研究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更少有人从区域的角度对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进行专门的研究。综上所述,我国关于早期阅读的研究至少存在着以下局限:

1、缺乏对“早期阅读兴趣”微观层面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

2、倾向于大样本的研究,缺乏对具体个案(包括各年龄班)的深入研究。

3、倾向于对集体阅读教学活动的研究,缺乏对区域活动中的早期阅读教育的专题研究。

四、参考文献

①编著

[1]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06. ②期刊

[1]张明红.早期阅读教育改革趋向前瞻[J].幼儿教育,2005(03). [2]张明红.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0(04).

[3]张明红.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看早期阅读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4]张明红.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J].幼儿教育,2007(18). [5]周兢.早期阅读—让孩子终生热爱学习[J].幼儿教育,2005(02).

[6]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7]周兢.幼儿识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J].幼儿教育,2006(10).

[8]朱从梅,杨鲁虹.对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现状的调查[J].早期教育,2003(07). [9]朱从梅,周兢.亲子阅读类型及其对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2006(Z1).

[10]朱从梅,周兢.母亲在亲子阅读中的语言运用特点分析[J].幼儿教育,2006(09). [11]余珍有.学前早期阅读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第二次全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2005(02).

[12]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3]谢兰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14]程丹琳.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J].海峡科学,2008(08). [15]翁艺薇.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教学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16]金小梅.浅述早期阅读教育中的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02). [17]贺红.多元化早期阅读材料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2).

[18]朱润鱼.3-5岁幼儿早期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指导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4).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篇5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

本小组于2013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经过小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这9篇论文之中有7为期刊论文,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为文科类的论文,1为理科类的论文。这9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年到2011年。

2.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

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2]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 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首 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然后介绍 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以留京就 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 比较分析,预测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精度;论文根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优化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 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3]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 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 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 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立 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4]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5]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6]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朱绵庆等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7]中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特点和原因,阐述了转交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并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的措施。

刘金升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8]中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供需不平衡,专业、就业领域不平衡,现实与期望不平衡。解决三大不平衡,大学生应该就业方向多元化。

李玉芳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9]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如下三点: 1.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2.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3.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3.文献观点的总结与提升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 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二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 太合理。客观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 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大学 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存在不良就业。一是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和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三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并且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专越好,无形中为各专业之间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上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导致大学生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

政府积极实行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2、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确实解决“三农”问题,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走经济平衡发展道路

3、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速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限,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中心,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促进就业信息畅通。4.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得实现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校应该采取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一,要调整专业结构,按需培养,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不太紧缺的专业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主办人才交流洽谈会,而应系统地给学生开设就业方面的有关课程、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聘知识和技巧。三,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既让学生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又要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冷静地对待就业。学生在应聘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增加被聘的机率,减少受挫的打击,使学生满怀希望与信心去择业、就业。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方法来看。仝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中提出三个贴近[10]。

一、必须注意贴近社会需要实际,贴近学生特征实际.贴近社会需要实际就是说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要深入研究社会形势,特别是就业形势的变化,准确分析社会有关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要注意研究大学生所具有的身心特征。不但要了解大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就业指导理论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近学校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不但要研究高校就业指导的共性问题。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进行研究。

从本小组查找的9篇论文来看.虽然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研究内容上,针对某类型、某地区、某所高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论文只是泛泛而谈的规范分析,概括了一些观点。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 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

5.成员及分工情况

小组成员姓名:吴锦涛、汪竹清、王润芝、王淑仪、蒙根、艾海涛。分工:艾海涛等上中国知网查找相关论文以及写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的综述。其他成员负责修改和润色本篇论文综述。文献类型:期刊论文。检索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信息源:一次信息源、文献信息源。

参考文献:

[1] 俞晓勤、周莹莹等.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0,422.[2] 王娜.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3]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4] 赵明君.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才智.2010, 1:262-263 [5] 慕丽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69-70 [6] 吴宜.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1,12:311

[7] 朱绵庆、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2:11-13

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篇6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法观经济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不能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国内已有的研究基本都是针对整个大农业的角度来分析,较少关注结构的变动,更多的关注投入产出的分析。另外,对农业部门的研究以及内部农林牧渔结构的变动较少关注。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丰富产业结构研究内容,将研究内容深入到农业行业内部,有利于形成对农业发展的新认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正式基于以上考虑,通过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动的探讨,为推动中国农业内部结抅升级及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但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乡镇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缺门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火车头为落后。缺培训、少成本。生产规模小,销路不畅。产品加工率低,贮藏保鲜技术滞后。缺龙头,缺中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关键是产品要有市场,农村普遍存在“不怕生产风险,只怕市场风险”的现象。目前在种植、养殖方面缺乏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也不多,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张鲁源(2013)《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省讷河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对农业大县如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粗浅的思考与探索,以求与同志们商榷,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原则。

吴晚霞、曹正勇(2013)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全面多层次的分析了当前阶段四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揭示了农业产业结构从过去单纯产量比例调整转变为农业生产结构、行业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区域布局、农业组织全面调整的新趋向,并分析了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李邦熹(2013)《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指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大模式创新。该文简述了特色农业的内涵与特点,并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特色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定位。

苏久华(2013)《乡镇如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党委政府如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是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手段,抢抓机遇,借鉴成熟经验,继续延续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杨立勋、刘媛媛(2013)《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文章根据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和本质,选取了粮经比等十一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1978_200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进行了测度,并据此得出: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历经增量调整、非农产业发展、结构优化、追求效益、可持续发展共五个阶段。

郭衍(2013)《庄浪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的思考》中提出了庄浪县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认为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我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进展缓慢,存在诸多制约冈素。还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中国农业产业变化产生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刘易斯、费景汉等从研究初始条件及经济制度相似的一组国家来探索经济结构变化和高级化进程。钱纳里、赛尔奎因根据大量数据设计出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市场占有率模型,用回归方程对样本国家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以产值结构、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指标的“标准结构”,这些“标准”常被用来衡量某些特定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一)中国农业产业变化的影响因素

杨靖(201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结果分祈进一步表明,需求结构、要素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确有重要影响,影响最大的是需求结构,其次为制度结构,最后为要素结构。

赵耀东(2013)《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对策》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探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量变与质变,总结了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对策。

(二)中国农业产业变化产生的影响

1.对农村的影响

陈心颖(2013)《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福建省的观察数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具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擎肘的关系,根据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同度和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认为政策性壁垒、资本——劳动力替代过度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是造成福建省当前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主因。因此,破除政策性壁垒、理顺资本与劳动的价格。

张胜达、敬莉(2013)《新疆收入分配、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进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试图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一2010年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阐释新疆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杨竹莘(2013)《中国区域就业结构与区域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一基基于datapanel一data模模型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2.对农村的影响

袁文斌、王宏蕊、刘普(2012)《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其指出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陈万明、石丽(2013)《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本文研究了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协同性分析显示,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步优化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动态计量方法,建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产值变动是引起就业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刘松颖(201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和节能降耗影响实证分析》,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有关理论,着眼于中国西部农村整体水平和增长动力两个角度,收集西部十省市1985-200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能源效率指标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析西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和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农业内部层次的结构优化对农民增收、节能降耗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效应。

刘淑兰《调整庄浪县农村产业和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对庄浪县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不成熟建议》过对庄浪县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当前全国经济形势的分析,粗浅地从十个方面提出庄浪县农民增收的几条重要渠道,从而提出了如何调整庄浪县农村产业结构,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二是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富裕劳动力不能就近转移就业;三是农业布局不合理,品种单一,种植、养殖、加工没有形成规模,集约化程度不高: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主要靠第一产业。五是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无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收入低。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国内市场需求相应发生变化,导致更加偏向于养殖业产品需求,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外需角度来说,由于我国种植业产品相对于养殖业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因而在国际贸易方面,养殖业产品的外需上升速度更快,更加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变革。在要素供给结构方面,分别从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四个方面来论述,土地资源的限制、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资本相对于土地的易获得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导致养殖业的相对较快发展。在制度结构方面,土地流转的逐步放松、农产品流通制度的变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对养殖业的促进作用到高于对种植业的促进作用,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抅的进一步变化。

对产业结构整体分析,大多数学者是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产业结构。结论认为,在2002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制度改革和第三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近几年来,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从最近一两年来最新的研究可以看出,农村小额贷款对于产业结构影响显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 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

3[2]姜珂.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和理淮.古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J].古城区植保植检站.2013

[4]董锦耘等.立足梯田依靠科技积极推进梯田产业开发[D].庄浪县水土保持局.2009

[5]温利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河北省曲周县农牧.2013

[6]王文中.贫困县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思考[D].中共灵台县委党校.2013

[7]龙文军等.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执行效果评价研究[D].农业部研究中心.2013

[8]李邦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征探析[A].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2013

[9]杨立勋等.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D].2013

[10]郭衍.庄浪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的思考[D].甘肃林业.2013

[11]苏久华.乡镇如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B].贵州六盘水.2013

[12]赵耀东.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对策[A].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013

[13]刘松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实证分析[A].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3

[14]陈心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A].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2013

[15]张胜达.新疆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进关系[A].财大经济学院.2012

[16]郝小宝.人口量质偏好转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A].陕西师范大学.2012

[17]张志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A].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

上一篇:担当强军使命征文下一篇:区卫生局工作总结及14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