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精选12篇)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1
摘要: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 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以一个目标, 两个方向, 三个平台, 四个管理体系为内容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应用性专业, 主要以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案主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旦脱离了实践操作, 就无法完全掌握。所以,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可能和实践教育相脱离。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也因此一直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时也是难中之难。目前,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往往成效不高, 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的目的。而立体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提升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
一、立体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立体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上位概念是实践教学和立体化实践教学, 因此对该概念内涵的界定必须建立在实践教学和立体化实践教学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上。
(一)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关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环节的实践性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专业技能,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现实问题,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 立体化实践教学。立体化实践教学是指将实践教学的实验、实践、实习等环节紧密相连, 层层递进, 多维度、多元化、全方位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现高校、专业机构、用人单位、政府的多方合作, 使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深层次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 社工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社立体化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指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的立体化实践教学, 对突破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实效性实现的主要障碍有积极的作用, 具体是指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宗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多层次、多方向、多平台、多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立体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 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 社会工作专业应运而生, 发展迅速, 社会工作专业从无人知道到很多省份开始考试录取专业社工, 可以说, 社会工作者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泛, 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三个方面:教师督导能力弱, 缺乏专业社工机构和案主资源不足。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克服上述三个难题有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 最终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二) 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理解,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一贯受到相关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 同时也是难中之难。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都纷纷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提出了多种理念。但这些尝试都由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的局限而不能满足提升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立体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直接面对现实需要, 立足社会现实, 整合现实中的各项资源, 强调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加强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发展。
三、立体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 以培养合格社工人才为实践教学的目标。社工专业实践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培养新时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都能符合社会需求的社工专业人才。具体来讲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价值理念。其中专业知识是其内在品质, 专业能力是其外观特性, 专业价值理念则是统领核心。专业知识具体又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二是要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知识, 主要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知识;三是要掌握特定主题的知识, 如妇女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等。在这些知识中不少部分需要通过实践训练, 只有在实践中领悟知识, 才能将知识转化为专业素养。合格社工应当具备的能力素养则包括自我素养和人际互动素养。一名合格的社工在自我成长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 勇于承担责任, 善于沟通, 具有团队精神。除了相关学科知识、开展社会工作的知识外, 合格社工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 只有秉承专业的价值伦理的内涵, 才能恰当地进行专业行为, 具有对伦理冲突的应对能力。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 合格社工素养的具备, 只有在实践当中进行体验感受领悟才能具备。社工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开展不能脱离培养合格社工的目标, 只有在知识、能力、价值理念三个方面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发展的, 才是有意义的实践教学, 社工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紧密围绕促进社工学生成为合格社工人才这一目标进行。
(二) 纵向实践教学和横向实践教学相结合。纵向实践教学是指实践教学环节的层次性, 即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差异安排教学内容。按照基础性、技能性和综合性三个层次循序渐进来安排。从大一到大四按照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校内实验室活动、校外专业机构的见习、政府机关社工项目的承担以及专业社工机构的实习顺序进行。其中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校内实验室活动属于基础性实践教学, 校外专业机构的见习和政府机关社工项目的承担是技能性实践教学, 校外专业社工机构实习则是综合性实践教学。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把课程学时分为授课学时和实践学时。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仅仅针对某门课程进行, 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 使学生对社工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 属于基础性的实践教学, 是社会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实践。技能性实践教学是在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在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社工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 开始对社会工作的一些工作技能进行实践训练。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是进入社工专业机构见习, 主要是在专业机构内进行访谈和参观, 体会和感受现实中社工专业机构的工作状态, 对社会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体会。第三个层次是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到专业机构去实习和承担政府的一些工作项目, 直接进入专业社工的第一线进行实践学习, 由本校的带队教师和机构的专业社工共同进行实习督导。这三个层次在纵向上由浅到深, 逐层递进, 环环相扣, 顺序不能打乱。而横向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每一年级、每一阶段学生的实践教学有其特有的实践课程内容。由于每一年级、每一阶段的学生素养不同, 因此要达到高效率的实践教学, 除了纵向的实践教学方向, 还要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横向实践教学内容。
(三) 构建社会、政府和学校多个平台。
1.搭建学校课堂教学平台, 构建系统的实践性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应用性较强, 因此针对应用性强的课程, 教学内容都包括课堂讲授和课堂内实践两个部分。课堂内实践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 包括课堂上模拟, 课外开展活动和校内实验室实验。我校社工专业实验教学现有良好的条件保障, 建有社工专业实验室, 有一定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场所, 能够保障课堂内实验教学活动的有序发展。
2.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 建立实践基地。要求学校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 建立良好的资源互补关系, 安排学生到专业社工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并且促进学生通过见习、实习与机构进行双向了解, 促进学生实现就业, 成为一线社工。
3.承接政府项目。开办社工专业的学校通过积极申请承接政府项目, 从而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目前政府非常重视民生项目, 每年都有一些项目面向社会招标。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研究资源, 积极申请, 选派每届学生去咸阳市的街道办事处参观实习。
(四) 软硬件共同支撑。软件指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硬件指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设施建设。
1.软件的建设。
(1) 强化教师的专业背景。各院校不仅要引进有相关学历教育背景的教师, 还要引进优秀的一线社工。因为他们经过了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对社会工作的知识和理论更为深入, 有亲身的社工实践, 有利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2) 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目前社工教师的培训和开会的机会比较少, 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多种渠道, 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提升, 如通过派相关教师出去脱产学习, 参加各种培训, 和其他院校的教师进行合作交流, 参加社会学的年会或者是到社工专业机构进行参观访问。
(3) 建设双师型的师资力量。所谓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出台导向性的政策引导代课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工作者考试, 到专业社工机构接受督导, 开展个案和小组活动。
2.硬件建设。应该建设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 配备多媒体教室、机房、办公器材、心理测量仪器桌、注意力测试仪、空间知觉测试仪、光标扫描仪等实验器材, 为社工专业开展校内实践活动提供较好的条件。
(五) 完善的管理体系。立体化社工实践教学体系在管理方面包括实践内容管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学院和系部关于学生社会实践有一定的管理制度, 社会工作教研室在严格遵守学院、系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文件。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由代课教师先提交实践教学的计划书, 经由系部批准后, 交教务处进行审批。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则严格按照实践教学的计划书进行。实践教学结束后, 进行实践的教师和学生要提交实践报告, 代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计入课程的考核分数。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对实践教学过程的严格监控, 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内化起到积极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迎生.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3
[2]史柏年, 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9
[4]李娟.“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假设的探索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5]曾华源.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理论、实务与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7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2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只有满足基础教学要求才能够进入到实践学习阶段。当然,该阶段也被称之为实践教学的理论准备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理论知识也相对丰富,在该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应用、社会交际、专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强化与完善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作用显著。为满足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即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具体包括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的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行业服务意识。
2.2 校内外实训为核心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完成之后,则进入到实训阶段。实训阶段的内容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在实训教学阶段主要将其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两个阶段,校内实训内容更强调基础知识的转化过程,将其转变为实践操作知识来完成,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各个业务流程。依托于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来做好模拟教学,让学生处于一种更真实的教学环境下,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校内实训内容是以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灌输式学习方式相比优势明显;校外实训则是学校与相关的旅游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实现人才的`对口输送与订单式的培养,不单单能够持续的输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还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校外实训与校内实训不同,校外实训是让学生真正在自己的岗位当中进行实习,而不仅仅是通过模拟的方式完成技能的锻炼。这样的训练方式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校内的实训内容完成转化,培养从业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
2.3 毕业论文为重点
综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即通过毕业论文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深化与研究,通过发现与挖掘岗位实训的相关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实用性课题。毕业论文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训情况的关键手段,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不单单能够通过规范性的文章来检验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还能够通过在完成文章的全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勇于创新的研究精神,最终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决策能力。
2.4 课外活动为保障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立体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2-4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巨大。但市场出现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用工荒”现象,其根源在于专业教育与市场用工需求的差异。专业发展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就应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理论依据
1958 年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波兰尼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 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 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又例如, 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上的表情, 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如果非说不可的话, 那也是含糊其词。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就是那些平时我们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他不但填补着显性知识遗留的空隙,甚至构成了显性知识的基础,在显性知识的各部分之间着连接、润滑的作用,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自身掌握的显性知识,做到“可意会可言传”。如何有效掌握缄默知识,这就需要大量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身动手领悟,学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因些,教学不光需要理论教学,还需要大量实践教学。特别在管理类教学当中,有许多管理类知识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例如:管理是一门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缄默知识运用,做到“可意会可言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的“用工荒”现象。
二、嘉兴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差距
1. 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基础, 实践课程比重较少。平湖校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理论课时占70%,实践课程占30%。从而影响技能素质能力的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实际物流工作部门的岗位职能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提高两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2.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案例分析,学生学完后普遍反应课上听得懂,课下不知道怎么用。缺乏实践性,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 实践教学体系平面化。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四学期,前三年实践教学相对较少。学年与学年之间相对独立,缺乏递进关系。缺乏立体式教学的意识, 认识不够深, 思路不够清晰, 建设仍不到位。
4. 缺乏实践教学中实验数据和资料。实践教学开展少,实验后保存数据与资源少,不利于以后实践教学的改进。
5. 实践教学队伍需要加强,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所讲的内容无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 教师基本上都是高等教育完成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很少参与实践部门的实践, 从而缺乏专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技能。因此, 实践教学的受到教师水平不足而无法深入开展。
三、嘉兴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要求,各本科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实践教学环节,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所以,本文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四个层次:
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和操作技能养成的阶段性规律, 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在一年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为以后的实验实践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 在二年级安排到物流相关管理部门和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部门等一定时数的实践认识,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三层次: 在三年级安排实践教学, 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 初步掌握各实验环节的要点。
第四层次:在四年级安排以实习为主的实验教学,将学生安排在实践部门的顶岗见习实训。缩短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到工作岗位上手快, 更快地独立工作。
(二)四个系列
结合学校实际和物流管理专业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四个系列。
第一系列: 人文系列。主要包括:社会实践、 社团活动、 文体活动、 挑战杯等。
第二系列: 理工系列。主要包括: 物流设计比赛、 计算机等级等。
第三系列: 专业基础系列。主要包括: 上机实验、 会计实习、 实验课程等。
第四系列:专业综合系列。主要包括: 实践部门认知、 学年实习、 校内综合模拟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等。
(三)四個模块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 可把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实验型、 实习型、 活动型和研究型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 实验模块。通过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现同一课程不同内容之间、 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实践技能得到强化。本模块的检验手段是实验报告。
第二模块: 实习模块。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构成。校内实习主要式模拟专业实践真实环境的实习, 使学生得到更为具体的专业实践训练。校外实习主要使让学生直接参与专业实践部门的各个环节的实习。本模块的检验手段是校内和校外实习报告及实习日记。endprint
第三模块: 社会活动模块。主要包括社会实践、 社团活动、物流设计大赛、 挑战杯等第三课堂活动。本模块的检验手段主要是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第四模块: 研究模块。主要包括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等环节。学年论文是初步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而写作的论文。主要是锻炼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撰写论文的经验, 初步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过程, 学会拟题、 收集资料、 构思、 谋篇布局以及写作修改等的基本知识。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在学完所有课程后, 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而写作的论文, 要基本反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本模块的检验手段是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四)四個阶段
四个层次、 四个系列、 四个模块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平台, 形成了四个阶段滚动式的实践能力提升机制。
第一阶段: 认知阶段。包括专业认知和实践部门认知, 这一阶段使学生认识与清楚本专业内涵和专业方向, 及早进入专业门槛。
第二阶段:基础阶段。在认知阶段的基础上, 及时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课程内容的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 初步掌握各实验环节的要点, 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通过学年论文的写作, 初步养成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 进行校内综合模拟实习和校外岗位实践实习, 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第四阶段, 成熟阶段。在提高阶段的基础上, 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 全程教学工作结束, 一个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形成。
上述四个层次、 四个系列、 四个模块、 四个阶段,纵横交叉、 相互融合, 不同层次、 不同系列的实践教学分散在各个模块、 各个阶段, 各个模块和各个阶段的内容又分布不同层次、 不同系列之中, 构成了具有链式连接、 网格结构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四、实现嘉兴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模式建议
(一)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实质化
想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在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延长大四实习时间,一般物流管理培养方案实习期是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我们为了强调实践重要性,可以把学生实习期延长到大四一年时间。在平时课程中加大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实践课占总课时数比例要大幅增加。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议,既是理论指导教师, 又是实践指导老师。教学应该深入企业,掌握物流企业的操作流程。在平时教学中加入企业元素,让课堂丰富化,实践化,让学生更好接受企业的操作。鼓励教师编写实践性强的教材。所以,学校应该培养“双师型”为主,并为此提供一些政策性的保障。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目前,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与学校所培养物流人才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是因为学校与企业合作较少,教学与实践脱节。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广泛联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解决企业问题同时,促进学校物流教学实践性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Polanyi, M..TheStudyofMan,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7.
[2]王桂英,徐淑艳等. 应用型本科人才“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包装工程系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年12期
[3]姚凤民. 广东商学院财政学(税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年03期
[4]吴文辉.论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途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张淑芳.高职外贸英语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6 (06)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4
一、国内外细胞生物学教学状况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 国内外综合性或专门性的教学机构都将细胞生物学教学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教学手段的建设也发展迅速。
细胞生物学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多、理论推导复杂, 学生平时的学习会遇到理解方面的困难。因此, 国外许多教学机构很早就开展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学生教授的模式探索。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 他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动画, 演示细胞生物学中抽象难懂的内容, 例如, 细胞分裂、细胞骨架蛋白的组装与去组装、肌肉运动、白细胞运动、细胞衰老等。这些平时没有直观感受的、关于分子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抽象内容转换成教学动画素材后, 形象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相关知识内容, 使得他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深入的理解, 并进一步对细胞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最终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从近50年来诺贝尔奖颁布情况来看, 接近90%的诺贝尔奖项目与细胞生物学有关, 这个情况一方面表明细胞生物学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外重视细胞生物学的教学, 从而培养大批专业基础扎实而富有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人才。
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也都非常重视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 从1950年细胞生物学的正式诞生开始, 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就建立了专门的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科研机构。目前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85、211高校先后建立了细胞生物学教学网站。近年来, 根据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审批情况的不完全统计与分析, 国内这些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所申报成功的项目里细胞生物学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高。例如, 北京大学承担的生物方面国家自然基金中, 近五年来细胞生物学领域有关研究从50%上升到近8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学校学科发展战略性政策倾斜思想指导下越来越重视细胞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国家自然基金获批数量飞速增长, 这也与对细胞研究的重视有关。这些国内情况表明, 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科研工作人员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而大学要培养高水平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就必须要重视包括细胞生物学在内的三大基础科学的教学与研究, 这对高校教师完善科研思维、促进他们的科研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 细胞生物学内容繁杂, 抽象的地方多, 而且新方法、技术、观点层出不穷。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细胞生物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同一个班级, 不同学生个体差别很大, 特别是传统的、单一进程的输灌式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学起来产生枯燥感, 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状况不利于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因此, 建立一套立体化教学体系, 启发式、探索式的学习也许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以便更好地学习[2]。
二、立体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立体化教学包括立体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层次和立体化教学评价, 主张综合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循序渐进地传授基本知识, 形象而系统地传授抽象的内容, 因材施教, 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广度和深度不同的个性化教学内容, 基于“厚基础、重个性”的理念开展立体化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都有许多好处[3,4,5]。
(一) 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依据教学大纲设置内容合理、多媒体丰富的学习平台, 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6,7]。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首先在资源上能把细胞生物学抽象的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 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 通过将教学内容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不可见为直观可见、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 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 在绪论中引入哈佛大学制作的白细胞在毛细血管内壁滚动和钻入发炎组织部位过程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的动画, 让学生体会到不起眼的生命活动现象中原来也有如此多的奥秘, 好奇心被激发出来, 从而对课程各部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细胞骨架章节中回顾并详细讲解这段动画, 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 并能够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中心法则、蛋白质分选等内容开展知识点之间的立体化联系。又如肌肉运动中的肌丝滑行过程反应步骤多、抽象而复杂, 用动画可直观地演示动作电位产生、钙离子释放、钙离子结合、原肌球蛋白位移、ATP分解释放能量、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运动、钙离子回收等生理过程。原来枯燥、呆板、深奥的科学原理, 从多角度、多层面以更真实、更直观、更立体的方式表现出来, 更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艰深的专业知识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讲解这些内容面向不同班级的学生要多次反复地在黑板上画图、板书, 有时因为内容艰深容易顾此失彼, 徒增学生的困惑, 而形象生动的动画能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 大大增加课堂内的有效讲授时间, 较好地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通过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向学生提供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课件与网络平台, 对传统教学时间、空间是一种突破, 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后学习资源, 作为学生补充学习之用, 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领域自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深入思考的空间。
(二) 教学层次的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学习网站和向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 而是要在教学大纲与具体标准的合理化调整中优化教学内容, 面向个性化的学生, 提供不同的学习通道, 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这就要在教学中认真研究知识模块与教学重点的安排[8,9], 形成一个从结构到功能、从基础知识到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完整教学体系。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认真贯彻“厚基础、重个性”的教学理念。第一, 打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前提;第二,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提供个性化发展研究能力锻炼平台, 以便他们将来面向自己的专业研究是关键。近年来, 我们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了教学改革探索。
1. 指导建立学习小组, 互帮互助, 课堂内外开展讨论活动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 很多学生养成一种较为封闭的学习性格。要么是遇到问题等待老师讲解, 要么就是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逃避的方式。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有些学生逐步落后并发展出对专业的冷漠情绪, 最终导致部分学生毕业状态不理想, 最后转行另寻出路。因此, 我们在教学开展的初期就组织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或者学号段为单位的方式组成学习讨论小组。各小组每个章节开始前根据分配的任务, 将章节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点带领大家预习;每个章节结束后, 引导小组总结知识网络体系, 注意讨论某些重要概念、重要理论。以细胞程序性死亡为例, 科学家是发现了哪些现象?他们在思考相关机制问题的过程中, 选择了什么样的研究思路?采用了什么技术手段?这些相关的技术手段能够提供什么结果?这些试验数据、图表之间的科学逻辑关系是如何组织的?因此, 学习小组的建立, 以先进带动后进, 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互相帮助的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打开科学视野, 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 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与思维。
2. 布置学科发展前沿的讨论与演讲, 挖掘苗子, 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布置相关领域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 特别是诺贝尔奖项中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前沿研究领域;向学生介绍周围一些教师的科研计划, 从而鼓励和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对某些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当然, 本科生个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能从科研论文中提炼出科研思维、研究方法和思路, 而有的学生这方面的理解能力尚未开发, 因此, 在安排这方面的课堂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提醒学习小组通过讨论, 摸索学会阅读科研文献。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与动手能力发展较好的学生, 鼓励他们阅读经典SCI文章, 用自己的话在课堂讨论中讲解经典文献中的科学研究思路。通过课内外讨论, 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较高评价, 鼓励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写专题课程论文或者综述性文章, 帮助他们修改, 并介绍他们参与全程科研训练。
从近两年教学改革探索来看, 本硕博连读、参与大学生科创计划的学生因为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较早, 我们适当安排这些学生在课堂讲解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专题或者所在实验室的一些研究背景。通过这种方式, 既锻炼了优秀学生, 也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介绍他们参与我们的研究后, 做了一些基础的工作, 直接参与到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全程科研训练。这种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通道, 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 教学评价的立体化
细胞生物学课程旨在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及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 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立体化的教学评价。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活动中, 实验教学单独设置学分、列为专门课程, 以小班的形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多前沿进展放置在“现代细胞生物学导论”本科生公共选修课中, 以额外延伸的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主干理论课程的最终成绩评价中, 我们设置30%—40%的比例作为平时成绩, 综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 评价其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科学表达能力的发展程度。在期末考试中, 根据“厚基础、重能力”的原则设置考试题目。除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试内容外, 适当引入与编制一些能够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这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尽量摆脱死记硬背的陋习, 更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好奇心,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立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反馈
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特色是: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自主式、互动式学习。立体化教学对学生而言不再是被动与输灌, 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控制与探索,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集中精力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 充分利用举例、图解、动画、比较、归纳等方法, 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透彻, 并且还有时间讲解细胞生物学最新的前沿知识及科研思路,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课堂信息量, 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水平和授课效果;同时, 专题讨论、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立体化教学的探索已经开展两年, 学生在交流信件中说:“……课程内容是很丰富的, 远至生物学的启蒙时期, 近至近期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的重大发现和最新的研究热门, 都有所涉猎。除了比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之外, 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让同学们自己探究、钻研。……除此之外, 教师还让我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向看一看文献、写一写综述, 还表达了希望我们能够自己发表的愿望。顷刻间, 我看到了动力所在, 于是整理平时看过的一些文献, 用自己很拙劣的语言去组织拼凑出自己的第一篇文字, 很荣幸地, 它受到了教师的好评。受到肯定的这刹那间的欢愉是无与伦比的, 它坚定了我继续自己理想的信念, 让我为自己的梦想去继续努力地付出。”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种立体化的学习, 学到了重要研究成果中的科学研究思路。通过这些立体、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育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热情, 促进了大学生主动采用细胞生物学手段开展创新实验计划, 部分学生专门选择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导师报考, 立志于该学科领域的研究。
开展立体化教学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 因此, 根据细胞生物学的学科发展特点,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全方位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遵循“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立体化教学的核心价值。实践立体化教学, 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研究, 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与引导, 并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调整, 及时自我更新, 提高教学能力, 以进一步完善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体系。
摘要: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 也是生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指导来源与常用研究手段。在本科教学中建立和完善立体化教学体系, 有助于学生建立牢固的生物学理论基础与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完善多媒体素材与网络平台、在课堂内采用引导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专题研究、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养成探索式、主动式学习风气, 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翟中和, 王喜忠, 丁明孝.细胞生物学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3]张雪娟, 李珊珊, 杨研.研究型教学:大学教学改革的诉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 (12) .
[4]曾军, 陈宏远.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4) .
[5]曹卫星等.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 .
[6][8]邹方东等.“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1) .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5
会计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旨在向社会提供完整 的教学产品,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将单一分割的教学要素扩展为全要素的、多功能的和立体化支撑的完整构架。
(1)会计立体化教学模式应从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工具上入手,立足于解决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2)会计立体化教学模式应向师生提供该课程全套的“教与学”解决方案,缩小教学质量的品质差异,提供 保证教学质量和稳定教学质量的打包措施。(3)会计立体化教学模式应发扬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统一。
三、会计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
会计立体化教学的架构及其构成组件包括5个方面,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手 段。各要素内部存在若干子要素,前者为横向组合,后者为纵向组合。各要素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这种立体组合结构,可以确保教学理念的先进、教学内容的准确适度、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工具的有效适用。1教学理念
传统的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基本 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主考,学生应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会计教学过分重视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课堂教学缺乏活力,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会计教学理念成为创新教育的前提。
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①师生和谐平等;②“主导”和“主体”兼顾;③不断的知识更新。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式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教会学生判断是非曲直,并帮助他们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会计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处理方法,要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运用技能,并发展成灵活运用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尽量把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例子搬上课堂,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创造条件。这种教学理论突破了原来以讲授理论为主,而不是以实际运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实践运用能力培训的方向改变。2教学内容
会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融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为一体的特种专业会计。随着税制 的完善,会计的发展以及税收、会计的国际协调,会计的作用也将日益突出,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分析当前的财税政策的价值也将越来越大。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体系来看,会计课程基本上以各类税种的相关税收政策为主,缺乏与当前热点经济问题的联系,难以为学生提供新的科学分析方法。另外,在会计处理上,目前的教学内容缺乏财税对比,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容易混淆。因此,如何使会计的讲授与当前财税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会计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 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财税专业人才。3教学方法 对于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传统上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则采用“启发式”教 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构建,首先,教师先设定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目标。不断为学生营造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要与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课堂信息的交流应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以及学生的自我反馈的知识、情感交流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网络,使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和反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其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动求学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对学习有既定的目标,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对学习有责任感,有自强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情感专注,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勇于提问、质疑,敢于想象;手脑并用,独立完成课堂练习,争取新颖别致;与教师、与同学配合默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思路去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概括起来,会计立体化教学模式是4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一是课堂精讲,辅以讨论、答疑和无纸化考核;二是案例教学;三是项目研究教学法,四是模拟仿真教学。4教学手段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单一,主要的教学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会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三应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既有较强信息能力又有扎实专业基本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立体化的教学手段由以下3方面手段组成:一是传统教学沟通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文字图表语言、形体语言;二是现代近距离沟通手段,如计算机、计算机小程序、计算机局域网络、网络论坛、网络答疑、网络测验;三是现代远程(师生分离)沟通手段,如因特网、专线网、网络课程、网 络论坛、网络答疑、网络测验等。通过立体化教学手段的组合应用,可以把原来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学习会计课程的基础知识制成相关电子课件,使教学成为一种流动的过程,既满足外部世界和社会需求快速更新的需要,也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呈现出生动、形象、人机交流、即时反馈等特点。它改变了过去简单文字或孤立图形传递信息的状况,能多角度、高效率地呈现与描述同一教学内容,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感官参与,身心投入。如此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能保证学生学习兴趣持久旺盛,学习内容经久不忘。5教学工具(含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有黑板、纸质教材、纸质教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简单的教学工具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工具,特别是现代的高新教学工具,以此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立体化的教学工具见表1。
表1 立体化教学工具 工具类别教学工具 内容载体
教学大纲、实训大纲、纸质教材、实训教材、教案、电子
教案、光盘、软盘、硬盘、网络课程等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模拟实验室、因特网、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等 辅助教具
投影、图表、数据、纳税申报表实物、黑板、白板、电脑、电子助学课件等 教学资源
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税务案例库、税务网站库、自
编试题库、自编案例库等
四、结 论
“税务会计”立体化教学是以系统科学等现代教育理论
为指导,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为中心,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
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
模式。该模式调动了各方面的人力资源,激活了教学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如教书与育人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教改与学
改并行、教研与学研并行、课内与课外并行,并将教学实践上
升到教育教学理论层面,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它将打破
“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成为“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和
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表1 立体化教学工具 工具类别教学工具 内容载体
教学大纲、实训大纲、纸质教材、实训教材、教案、电子
教案、光盘、软盘、硬盘、网络课程等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模拟实验室、因特网、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等 辅助教具
投影、图表、数据、纳税申报表实物、黑板、白板、电脑、电子助学课件等 教学资源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6
关键词:纺织工艺;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实践教学
一、前言
人类认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1]。纺织机械设计专业,是天津工大的特色专业,从1978年成立以来,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为该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纺织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的研究,实施六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机制,有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和环境。但是,要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构建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平台。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离开了实验平台,实践教学就成了一种形式和口号。下面针对纺织专业中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在新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纺织工艺及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的方法、途径进行分析探讨。
二、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不仅要受到实验场所、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而且还要得到社会、企业的支持,操作起来有更大的难度,所以实践教学是当前高校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问题[2]。
1.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教育观。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被摆在次要位置。这种观念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实践教学队伍力量不足。由于实践教学在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中长期不受人重视,教学资源分配相对较少,造成实践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而长期以来由于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导致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学生科研立项数量有限,这些已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不成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大多围绕理论教学进行设置,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很多学校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天津工大的纺织机械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纺织工艺及设备》《测试技术》,专业课为《纺织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原理》《纺织机械控制技术》等。可开设的实验是各自独立、偏重印证性的实验,这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创新性试验构成了瓶颈。而使用的实验设备陈旧,能耗大,噪声大,不能体现现代工业的发展水平,不利于测试和数学模型的简化,且硕士研究生和本专业的博士生能开设的实验也是寥寥无几,特别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即将开设的《机械振动学》、《摩擦学》等课程没有相关的配套实验设施。国内能够生产和制作集纺织工艺、机电一体化及检测于一体的实验平台的厂家尚是一片空白。
为了直观地、综合性地、创新地及前瞻性地把该系专业的课程实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构建集工艺、机械设计及机电一体化控制、检测技术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纺织工艺及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必要性
随着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进程不断深入,纺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织新设备中的应用,使得纺织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高等纺织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在已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综合实验成为一种必然[3]。
该实验平台的构建,一方面,可把几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基础课机原机设、材力理力、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具;一方面,还可开发新的实验平台来满足硕士生、博士生的教研需要。
通过该实验平台,能够更好地与前期的改革相呼应,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特别是通过该实验台的研制,可把该项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真正地实现教研相长,学能并进,探索出一条走产、学、研的科技创新之路4],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化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四、构建纺织工艺及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方案
众所周知,当今的纺织机械是最复杂的机械之一,被称为"工艺机械",它集机、电、气、液、仪器仪表、传感器、检测技术于一体的。机电一体化在纺织机械的应用,着重于PLC、变频器及触摸屏通过设定程序实现不同的卷绕形式。采用模块化设计,集纺织工艺、机械传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四位一体,满足卷绕工艺要求。而该实验平台源于实际纺织工业的发展,而不苟同于现有的纺织机械,该试验台既有设计理论作支持,又有独立自主、创新开发的成分。因此,该试验平台的研制是切实可行的。构建纺织工艺及机电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具体方案如下。
1.进行模块化设计,制作一多功能的集纺织工艺、机械传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于一体的小型卷绕机实验台。
2.满足卷绕工艺要求,实现直边、锥边卷绕;动程长短变化;卷绕角变化;螺距变化;卷绕密度变化;智能防凸、防叠、断头自停,满纱自停等功能。
3.机械部分采用积木式组合,可随意拆装、组合;可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满足不同卷绕工艺要求。
4.采用工控机、单片机或PLC+触摸屏三套控制方案;采用步进电机驱动、交流伺服驱动、变频调速驱动的三套方案;采用开环、闭环及混合环控制三种控制方法。
5.采用张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实现开环、闭环或混合环的控制。
6.利用振动测试系统,进行小波分析、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也可进行功率分配的研究。
研制的实验台便于拆装组合,稳定性要好,可靠性要高;便于简化、建模;便于进行测试分析;便于学生进行安全操作。该实验方案设计先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设计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要求。
五、教学效果分析
该实验平台已在机械工程学院新型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系应用实施,并取得了卓越的效果。该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通过在该实验平台的学习,创新型设计思维得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纺织设备卷绕的工艺原理、工作原理、相关控制理论、调试方法、常见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维护方法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报告,并能够提出新的见解。
2.实验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拟好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合理分组,加强指导。让学生应用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纺织设备的局部功能部件进行自动化改造设计或改进设计。
3.自该实验开设以来,很受学生的欢迎,使以前所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地综合起来,突出强调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当前纺织行业设备和技术相适应,针对性强,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六、结论
1.集纺织工艺、机电一体化、测试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平台,填补国内同类型实验平台的空白。
2.采用模块化设计,积木式组合,可组建多种实验方案,做到一机多用。既可满足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实验,又可进行科学研究。
3.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训练,在实践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设计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在学校的实验平台上体验和学习各种实际生产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经验,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殷祥超,刘玉庆.改革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31-33.
[2]陈曦碧,吴剑锋,吴立经.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8,(5):20.
[3]田慧云,张娟.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6,(4):63-66.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7
关键词:蔬菜育种学,立体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蔬菜育种学作为园艺学一级学科重要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在园艺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蔬菜育种方面的理论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 要求学生理解蔬菜繁育调控规律, 掌握重要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性,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课程[1]。
“立体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更具优势[2]。该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进行立体化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根据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 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创新蔬菜育种学课程教学模式, 采取“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 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 立体化课堂教学
通过学分制改革后相关课程的课时数有所减少, 为保证学生的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应针对课程实际与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 合理地构建理论教学内容。同时,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水平的提高, 培养全面综合性专业人才。在蔬菜育种学课堂教学中, 涉及到细胞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微观知识,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PPT投影, 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内容用幻灯片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 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课本死板的知识点以多彩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还可以将一些试验操作等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 有效提高了知识点的针对性和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枯燥讲授的教学模式, 融合声音、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因素于一体, 将本来复杂难懂的课程知识趣味性地传授给学生, 不仅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高,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堂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程知识,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 开放式网络平台自主、协作学习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建起新的学习互动空间, 通过网络学习每个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并以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样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作品, 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激发。同时,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内容的丰富性, 在课堂上提出与蔬菜育种前沿相关的开放性研讨题, 指导学生创建学习小组, 并自主通过网络查阅资料, 整理归纳, 最后在下堂课上要求各个小组通过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研讨结果。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解放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束缚, 突出教学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 同时延伸课堂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能够主动学习与探索[3]。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网上查阅所需资料,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扩展了专业知识面。
3 科研互动型的实习实践教学
蔬菜育种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在注重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的同时, 还需兼顾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科研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4]。在蔬菜育种实习实践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 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蔬菜育种生产基地观摩、实习, 了解蔬菜育种过程,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工作。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活动, 可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综合性实验的准备工作。通过科研互动型综合实验实践教学,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又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加深了对蔬菜育种技术和原理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语
蔬菜育种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教学体系由传统的灌输式知识教育转化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型素质教育;教学形式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由学生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研究[5]。以教学资源为平台,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轴心,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灵活动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从而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双创型人才提供保障[6,7]。
参考文献
[1]宋江华, 刘童光, 汪承刚, 等.将科研实践引入蔬菜育种实验教学环节的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 2013, 17 (3) :94-96.
[2]郭琴.松绑教育、整合教学及其建构主义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1) :15-19.
[3]倪师军, 曹俊兴, 孔繁津.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68-71.
[4]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2) :6-9.
[5]刘春艳, 杨艳.高校立体化课程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 2014, 286 (8) :1-2.
[6]赵文燕.大学数学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 (13) :159-160.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8
由于旅游类专业应用性、实践性极强,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 强化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目标不明确、实训内容不成体系、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教学时间不连贯等诸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在岗位上的核心竞争力, 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学生就业困难, 行业流失率高。为此, 必须运用科学的理念和理论, 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 完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概念界定
(一) 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指的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与公办高校相比, 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 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 旅游类专业
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 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 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 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三)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合理配置实践教学环节, 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重在强调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政多方协同合作, 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 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立体化。
二、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 实践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模拟实验、专项实训、专业实习三方面内容, 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能力训练, 坚实了实践教学基础。制定教学安排时须注意三方面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二)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
学生从进行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到就业需完成三种能力的培养, 即通识能力、专业基础技能、职业发展素养, 这三种能力是逐层递进的。旅游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 校内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 而顶岗实习将完成学生职业发展素养的培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 人才培养方式的立体化
高校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企业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政府明确社会的发展趋势且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要把以上几方面内容科学组织成立体化的教学支持体系,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实践教学, 监管教学流程, 评价教学结果。
三、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 推进立体化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课程设置的基础, 系统规范的实践教材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 目前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资料相对匮乏, 大多数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师都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课程的需要选择实践教学内容, 缺乏科学规范的系列化实践教学教材, 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科学的指引和规范的蓝本。
因此, 民办高校构建旅游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要深化对旅游类专业实践教材的认识与研究。应成立由教师和旅游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实践教材编审委员会。实践教材主要应用于学生, 编写工作应紧密联系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求, 要符合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要。实践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参与编写实践教材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 鼓励专业教师投入实践教材建设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教学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知识维度和考核方式, 综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教育研究成果, 编写兼具学科特色和行业需求的旅游类专业实践教材。同时, 开展实践教材质量反馈及评价工作, 引导教材编审人员不断改进教材, 推进旅游类专业实践教材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 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 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内容。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要依据专业方向对于学生的发展要求, 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规划, 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一定的先进性。
根据实践教学过程的开展, 可将旅游类专业立体化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分为课堂专业实验课、专业实训课、校内外实践课程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各环节应相互连接, 逐层递进。课堂专业实验课中主要进行的是旅游类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课堂模拟实验, 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并训练其基本专业技能;导游实训课程、客房服务实训课、餐饮服务实训课等专业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顶岗实习阶段,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受到良好的教育与训练, 从而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应具有统一性和完善的课程目标,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的相关性, 设置不同的课程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能力培养的综合要求, 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自主选择。
(三) 培养立体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条件。旅游类专业不仅知识性强, 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目前, 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多为经济、管理、地理和历史等相关专业, 许多教师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跨科进入旅游教育工作中的, 加之受整体教育观念和工作制度的长期影响, 大部分旅游专业教师重视理论授课和科研成果,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训练, 使得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提高。因而, 旅游管理专业需要不断完善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可促进专业稳定发展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1. 重视师资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 民办高校可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到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还可选派专业实习教师定期到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 (点)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 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这样, 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 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2. 注重人才引进, 丰富教师队伍层次结构
招聘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 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其对旅游类专业的认识和理论更为深入, 有利于旅游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 也可聘请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等经验丰富的一线服务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开阔学生视野。
(四) 建设立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教结合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和提高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 也是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1. 丰富建设资金来源, 增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效性
首先, 旅游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 民办高校仅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不仅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且建设时间相对较长。民办高校应开拓思路, 积极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 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企业支持、与区域内学校实行优势互补、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各方面解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同时, 可依托旅游类专业的优势, 建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经营性组织, 充分利用好其经济价值和教学价值。
其次, 民办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 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 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并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布置实践教学任务, 根据旅游岗位设置实践教学任务, 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优化校企合作方式,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一方面, 民办高校旅游类专业在选择实习合作单位时, 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运营良好、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 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可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 互为基地、相互支援, 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 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 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参考文献
[1]邓小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4, (35) :169-170.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突出强调教育的实用性。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在国民经济地位的增强, 近年来金融学科在校学生大幅度提升, 金融行业日益得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构建一套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可以改善教学效果, 增强教育实用性, 更能促进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以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理论为依据的能力本位教育观念, 强调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这种教育理念在国外成为主流。借鉴该理论,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对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主要分三个方面: (1)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增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王庆红, 2008;任云晖, 2009;赵黎、董科, 2011) ; (2) 基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 建立教学与实践, 研究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彭晓英, 张庆华, 2011;曹伊, 2011) ; (3) 作为提高金融学科课程实践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针对性地探讨模拟实务实验课程的建设 (蔡宁伟, 2009;祝文峰, 2010) 。这些有益探讨对提高金融学科实践性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即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 从金融学科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 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体化融合, 学校与金融企业联合培养的一体化结合, 各种资源一体化整合。
2 目前我国金融学科一体化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融合不充分
金融学科大部分课程业务变化快、操作性强、与金融行业实务联系紧密, 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紧迫需求。近年高校对实践教学日益重视, 通过开设实验课程、社会实践、单位实习、毕业设计等方式, 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但仍然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割裂, 并分别由不同机构来组织管理的现象, 使理论与教学一体化融合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增加了其就业难度。
2.2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一体化结合不紧密
由于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方面, 与金融企业合作不充分, 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规格、水平、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培育出的金融人才不能够快速适应金融行业要求。
2.3 金融学科实践教学建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规划, 资源一体化整合不深入
高校现有对金融学科实践教学的研究, 更多地局限于某一课程的建设或某一种方式的一体化研究, 未站在整个学科体系建设高度。不同实验课程在师资、实验室、硬件、操作系统等配置上没有系统规划, 未实现充分整合和资源共享, 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4 对实践教学的师资培养与激励不够, 一体化实践教学缺乏内在动力
高校对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力度有限, 使得金融学科缺乏兼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 长期以来, 对教师考核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 导致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3 构建金融学科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建议
3.1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改善教学效果, 把理论与实践紧密接合
通过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 切身体会业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和实现机理, 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也促使学生就业后迅速掌握业务操作技能。
首先, 建立系统性、特色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我国高校金融学科建设层面, 部分高校分别在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的结合, 而其他大部分课程, 则尚未实现。对于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保险学、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结算、银行会计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还要逐步引进操作模拟系统, 开设实验课程。
其次, 增强实习项目、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选择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实验基地, 为“教、学、做”一体化提供硬件环境支撑。通过学校与金融企业的近距离接触, 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间的差距, 培育出能够快速适应金融行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再次,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 通过企业兼职、国内联合培训、高校教师互访、国际交流访问等方式, 丰富教师学术与实践经历, 培养兼具理论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紧跟国内外动态的复合性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重视校企师资合作, 促进横向交流。通过校外聘认, 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 使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走进课堂。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行业专家纳入金融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校内外团队合作机制并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
3.2 实现“教、产、研”一体化改革, 建立高校与金融机构的实时联络机制、联合培养机制、人才输送长效机制
第一, 建立学校与金融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 致力于解决用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实现校企双赢, 缓解就业难题, 建立人才输送长效机制。
第二, 以学生的最终择业与继续教育为导向, 通过把理论教学、模拟实验、金融企业实训、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规划与一体化整合, 使使实践教学与其他各个环节无缝对接, 实现实习、论文和就业一体化的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 建立实践与创新激励考核机制。通过“双证融通”考核办法, 把学生的在校学习考核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水平考试融合在一起, 促进学生加强对实践性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主动性;把教师在实践教学取得成果纳入教师科研考核体系,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切实提高教师改进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3 实现资源整合一体化模式改革, 在金融学科的各个课程之间、学校与金融企业之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 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通过资源优化整合, 有利于资源共享, 提高效率, 节约成本
第一, 以金融学科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 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获取的行业和人才需求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调整意见等信息为指导, 统一规划实践教学内容, 修订实践教学计划,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培训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金融学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二, 通过一体化、综合化的金融业务理论与实践培训, 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各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复合型人才。通过构建校企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 建立人才输送长效机制和用工信息沟通机制, 实现校企双羸。
第三, 在金融学科实验课程建设上, 统筹规划, 通过资源优化整合, 进行适应性改造。使模拟金融实务的各类实验课程, 在师资力量、实验环境、软硬件设施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和深度融合, 发挥协同效应。
摘要:针对高校在金融学科一体化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 从金融学科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 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体化融合, 学校与金融企业联合培养的一体化结合, 各种资源一体化整合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学科,实践教学,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彭晓英张庆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改革的研究[J].经济师, 2011, (4) .
[2]王庆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4) .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10
1“五进”内涵
所谓“五进”就是指:“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
1.1 进课室
课室分为课堂与教室。《辞海》对教室的解释是“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对课堂的解释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学生必须进好课室,掌握好基本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对大学生来说“进课室”就必须认真聆听老师对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聚精会神上好每一堂课。课前须对上课内容做好充分预习,课中对老师的授课能做到理解透彻,课后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反复温习与实践。下课后能自觉到教室做作业、复习、看书、自习或与同学讨论有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只有正确理解何为真正意义上的“进课室”,才能掌握好所学专业的精髓。
1.2 进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现状及其对未来的需求,通过搜集、整理、保藏和提供书刊资料等来为广大读者服务。对大学生来说,它是知识之源,良师益友,是终身学习的场所。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学者,毫无例外地都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图书馆”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巩固知识点,提升自身素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人们都把图书资料看成一种“国家资源”,是无形的财富,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同材料、能源,是科学技术三大支柱。[1]对于大学生来说,图书馆是除课室之外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1.3 进实验实训室
实验实训室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的主要教学场所。实践教学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而理论又是指导实验的最好依据。实验实训教学既能使大学生更形象生动地掌握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1.4 进体育场馆
体育场馆是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身体锻炼的专业性场所。拥有强壮的体魄,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充足的求学精力,也为青年学子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体质。为此,大学生应该常进“体育场馆”,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健强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
1.5 进社会
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精髓所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是一个大学堂。通过“进社会”,接受社会实践的磨砺,才能了解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条件,才能学有所用,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每一位大学生必须让自己拥有立体的人生,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技能,而且还要有大格局大梦想,更要有积极的行动。[2]大学生通过进社会活动,将课堂延伸到社会,这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无论是“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馆”,还是“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2“五进”理念推动营销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五进”育人理念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简单地说就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整体的培养目标体系,然后通过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逐一落实各实践教学环节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3]
2.1 深刻理解“五进”内涵,转变人才培养思维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五进”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学习间接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两大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高峰阶段,是大学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知识能量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长期作用。
2.2 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结合“五进”之“进实验实训室”的要求,构建校内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内实验实训有助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形式。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让学生受到最基本的营销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需要,通过校内实训可以就某一技能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进入职业角色,了解生产经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按照“进社会”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大学生,深入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分析“90后”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创建东方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活动,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引导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在高等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五进”育人理念、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
此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业务技能。
3 用“五进”指导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3.1 全面整合实践课程,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深入理解“五进”的深层次含义,使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得到全面整合,包括整合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实践模式。实践课程的整合可以通过项目课程的组织来实现,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程,也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来组织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当课程内容以工作项目或者问题为中心而被组织时,课程内容就与工作任务、查找问题解决办法紧密相关,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或者回答问题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3.2 整合实践教学各资源,强化实践过程管理
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强调各项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利用。这里所说的整合利用,就是将学校各种实践教学资源视为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促使各项实践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与课程教学设计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优化,最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这既可以提高教师利用资源的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有效、高效地使用资源,同时又可以发挥整个实践系统优势,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或者浪费。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学校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修订和出台一系列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要求与规范、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规范及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与整体评价等标准,切实履行好指导、检查、监督、监控、引导、协调的作用。
3.3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分为两个部分:过程评价与控制、结果评价与控制。营销类各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控制应以过程评价与控制为主,通过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分析调研,结合本校实验实训实际状况,确定评价要素与指标,在此基础上设定量化评定指标,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完整、可行,自成体系,然后用该体系对教师、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与调控。
3.4 注重“双师”教师在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从教育目的来看,拥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更好地构建专业特色。在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发挥作用,“双师型”教师会选择与课程结合紧密的、综合性强的多题量课题。这可加强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以便学生在新的层次上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双师”教师培养可以充分体现“五进”内涵。
3.5 不断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11
关键词:一体化 政治课教学 评价体系
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视察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并对技工教育提出了殷切期望。这不仅是对全国技工教育工作者、全体技工院校学生和广大技术工人的巨大鼓舞,更传递出国家对推进新时期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技能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地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技工教育的热门话题,省内外很多学校都提出并积极实践一体化教学。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化教育思维定势的习惯使然,学科化的思想与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彻底改革,甚至对一体化教学产生了片面理解。
技工教育如何不辱使命,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高技能人才”,是自身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从多方入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技能实施教学,对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就笔者所担任的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作如下探讨。
一、相关问题的引入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调整,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一线产业和服务工人的技工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办学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1.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高速度必须与高水平相匹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不足、敬业精神欠缺、适应能力差等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及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是改变技工教育现状,实现技工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2.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提出
当前,技工院校政治教学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政治、经济及哲学教学和入学、日常、毕业三个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并通过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技工院校仍然保留着较为陈旧和落伍的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至今没有形成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科学、公正、可操作性强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却都存在着片面重视学业成绩评价、轻视综合素质评价,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轻视社会实践评价,重视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等问题。由此看来,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良性发展,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进行改革。
3.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这一重要指导意见不仅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加强教学评价研究和改革提供了契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力争在改革政治课教学评价方面取得突破,以服务于该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的主旨诉求
政治课是技工院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领域,承担着思维引导、德育锤炼和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功能,因此,其评价体系应避免单一化倾向,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标准,将为教师教学指明近期发展的方向。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能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能动态地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起到积极的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1)在评价方向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近年来,技工院校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生家长也渴望让子女“上好学、就好业”,对技工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期盼。因此,迅速地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就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观。
(2)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全面性原则。技工院校的新发展越来越朝着多专业、多学科的方向靠拢,由于各专业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大,因而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以笔者所承担的政治教学实际为例,中级工段和高级工段不仅内容迥异,而且要求相距甚远。同时,数控、机电、药剂、服装、装潢、会计和网络等专业之间跨度很大,如果片面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统一,很难具有说服力。因此,政治课的评价也应该和学生平时的德育评价、社会实践评价挂钩。例如,每学期的操行评分、每年的奖学金德育评定均可纳入政治课评价的范畴。
2.政治课的多元化功能
首先,政治课肩负的理论要求对于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过于苛刻了,要求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诸多原理来思考问题绝非易事,而且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很难博得学生的好感。相比于知识点的条条框框,我们应该重视考查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积极的消费者、生产力的推动者乃至革命的支持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类事件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树立公共道德意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以人为本”,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健全的道德素质。endprint
其次,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传统考试方式偏重于对知识点的掌握,高分低能现象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对于政治科目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并且将他们参与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查的重要指标。通过讨论、提问、发言等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尽量使学生享受到政治课教学的乐趣。
三、评价体系构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教学目标的新定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影响教学实施过程,特别是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众多因素中,剔除若干影响教师教学的个性因素,提炼出若干具有共性特征的评价要素,并将其定性和量化,形成具有新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常规教学中,不能单靠《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传统德育教学(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若干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将岗位素质要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缩短学生与岗位职业人的差距,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技能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全员育人的思想。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2.教学过程的新展示
近年来,随着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入,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授课借鉴了专业课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将知识点“分割”“打包”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由传统的灌输变为启发教学,教师角色变为授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评者,把“听、看、读、议、写”(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看视频资料,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议即讨论,写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五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政治“动真格”的,即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例如,在讲解“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时笔者引出了“蝴蝶效应”: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战国时宋玉《风赋》中讲的“风起于青萍之末”,逐步升级为“盛怒于”山下的飓风,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堂上播放视频,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观点,最后指出,生活中的“蝴蝶”现象俯拾皆是,只是缺少发现和总结。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高,以往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几乎没有出现。
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是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和方向,而教学质量评价则会是一个被各界持久关注的课题。当然,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尚处于由理论上升到实践的探索过程,但其解决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技能实习“两张皮”脱离的核心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丰富理论的引导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将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训练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为纽带,联系相关学科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则是摆在所有政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和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孟秀娟.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J].成才之路,2007(25).
[2]徐漪平,武银华,王建林.浅析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3]杨延.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
立体化实践型教学构建 篇12
在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中,教学环境与平台属于重点,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其中,前者可简单理解为教室,设置时需以学习情境以及岗位要求为依据,并注重企业元素的渗透,以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产氛围;后者作为教学实施的支撑,应囊括教学内容与任务。鉴于一体化实践教学对电子电器专业教学成效影响较大,中职学校有必要加强对此的重视,并切实做好相关设计。
二、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构建策略
1.教室建设。结合中职教育要求而言,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教学应以工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即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实现二者的一体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室建设中就要以教学模式及教法为依据进行科学布置,并选择与教学需要相吻合的设备。需注意的是,这个方面的设计要留有调整的余地,确保教室能够始终与教学需要的变化相适应。此外,教室建设还需做到实事求是,与企业实况相符,无论是布局还是空间划分,都要具有真实感,以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实效。假设一个班级有三十名学生,教室设计就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思路展开:首先,学做一体,指的是按照分组讨论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学生可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练习。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通过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来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设计时应以建立学习台为主。其次,做学交替。此种模式主要针对的是理论难点,指的是教师在简单讲解之后为学生布设任务,使他们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知识,设计时需同时满足理论教学及实践操作两项要求。
2.平台建设。在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下,平台是教学活动进行的支撑与渠道,所以,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与教室建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平台建设旨在为教师教学与学生训练提供条件,是实现学做一体的基础。教学平台分为真实平台与虚拟平台两种,相比之下,后者的建设较为方便,一般只要选用恰当的仿真软件即可实现,而前者的建设则需按照一定原则来实施。
本文认为,中职学校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真实平台建设理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普遍性。职业人才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而教学也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活动,做好普遍教育是基本要求,再加上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学平台建设中必须要实现基础内容的全覆盖,并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的共同要求。其次,互换性,指的是必须在保证平台操作可视化的前提下确保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使学生能够利用互换模块实现知识面拓展与能力强化。为此,设计时需确保平台模块支持互换。再次,完整性。完整性是学习情境的特征之一,也是情境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因而,完整性也是教学平台建设中必须要保证的一点。最后,安全性。平台建设目的是服务专业教育,但在突出实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安全。结合此类教学平台的特点来讲,平台建设需遵守的安全性原则指的就是要考虑用电风险并尽可能的降低短路的可能性。除了设计时需注意之外,确保使用安全也是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力求杜绝误操作。
在构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建议按照下述步骤规范实施:第一,分析调研,了解实况。这个步骤十分关键,主要任务是调查并分析学习领域囊括的教学内容及市场产品,即了解情况,为平台建设提供参照与指导。第二,通过提炼研讨来合理确定情境。上文强调过,平台建设必须保证普遍性,所以,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应在了解市场实况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为了保证情境确定的合理性,建议学校将分析工作交由专家来负责,并将学校实况纳入考虑。第三,根据分解之后的情境进行模块搭建。在确定情境之后,中职学校应对其进行合理分解,并据此进行模块搭建。第四,调试并完善平台。在平台建成后,应进行调试,对其满足需求的程度进行确认,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构建需要以教室与平台的建设为重,做到科学设计、有序实施。基于教学视角来讲,这种做法不仅是改变电子电器专业教学现状的有效举措,还是推动中职教育质量改善的重要方式,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中职学校有必要在明确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尽快将建设思路付诸行动,以尽早摆脱电子电器专业教学成效不佳的困境。
摘要: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实践至关重要,对学生技能水平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但是,由于现阶段教学理念陈旧、模式传统等原因,不少中职学校对于实践都不够重视,致使电子电器专业教学陷入了成效不理想的困境。对于此种局面,广大教师应主动反思,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来寻求改善。本文立足中职电子电器专业教学要求,探讨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子电器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谷彩勇.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英语课程校本教材的研究[J].内江科技,2014,35(12):126-127.
[2]田文彬.中职电子电器专业教学探究[J].学周刊:中旬,2014,(1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