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2024-10-16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1

《认识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4)齐读图形名称。(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板书: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2

一、通过曲面与平面的引入, 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

儿童的生活是多彩的, 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 这种多彩、这种感性铸就了儿童天真烂漫的一面, 这种多彩、这种感性也决定他们很难对多彩的世界进行理性的剖析, 当我们试图把学生从多姿多彩的世界带到客观理性的世界时, 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 更多地考虑知识所呈现的逻辑。

例如, 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教学。该课是小学生第一次在书本中接触“几何图形”, 而在这之前, 学生已有了大量的“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如球类、魔方、卡片、饼干盒等, 只不过他们还处于“了解事物属性”这一认识层面上, 即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怎样用等。为了把学生带到数学的世界, 也为了对学生进行“图形启蒙”, 我在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实物入手, 一步一步慢慢地将他们带入数学世界, 并帮助他们从感性认知层面上升到理性认知层面。我先呈现一个球形积木, 让学生看、让学生摸、让学生说, 当学生通过“看、摸、说”的环节得出“滚圆”或“圆”的结论时, 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图形概念:“同学们, 这种‘滚圆’或‘圆’的特征, 在数学上叫作‘曲面’。”接着, 再呈现一个长方体积木, 再让学生看、让学生摸、让学生说, 在“看、摸、说”的环节中, 我先让学生感知“平平”的认知, 再导出“平面”的概念。最后我再通过圆柱体积木的呈现, 帮助学生细分“平面”与“曲面”。这样, 就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 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世界”里。

二、通过单面向多面的过渡, 体现知识呈现的逻辑与学生发展的规律

苏教版教材在编排时采取了“先体后形”、“先简单后繁杂”、“先感知后学习”的策略, 并在一年级“图形认识”中, 有序地安排了常规的四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 我觉得, 这样呈现的次序还是有一点违背学生发展的规律, 于是我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大逆转, 从球入手、到圆柱、再长方体与正方体。

从计算的角度来说, 球的体积与表面积计算最难, 而正方体最容易, 但从感知的层面来说, 球的感知应是最原始的: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头是圆的、眼睛是圆的……更重要的是球只有一个曲面, 最容易感知, 而长方体与正方体却有六个面, 为此我在教学时, 先从球的感知入手, 当学生从球的感知中认识到“曲面”后, 我再引出“圆柱”的图形, 帮助学生产生“曲面”与“平面”的认知, 再接着, 通过“长方体”的呈现, 帮助学生生成6个平面的感知, 最后再引出6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正方体。这样以“面的变化”为线索, 从曲面到平面, 从1个到6个、再到特殊的6个, 就形成了一个逻辑性的内部联系。

三、通过变式与对比的手段呈现, 帮助学生生成立体图形的原始判断

变式与对比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 更是图形教学必备的策略。变式就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和本质特征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对比就是通过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比较, 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性认识。为了让学生在启蒙阶段生成正确的图形判断, 我在教学时, 充分地运用了变式与对比的手段, 帮助学生生成立体图形的原始判断。

在“圆柱”认识的教学中, 我先通过不断地变换圆柱的位置、大小、外形、颜色等元素, 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从而让学生感知出:这些元素的变化, 丝毫不会影响它是一个圆柱, 从而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剔除这些非本质的圆柱特征;接着通过不断地变换圆柱上下底的大小, 以及侧面的形状, 让学生感知出:这些方面的改变, 就会将其变成一个非圆柱的东西, 从而帮助学生生成圆柱特征的本质认识。而在“长方体与正文体”的教学后, 我充分地运用“对比”策略, 首先呈现一对长方体与正方体, 让学生先行比较, 从而让学生区别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不同:长方体的六个面存在大小不一的情况, 而正方体的六个面大小一样。接着, 通过长方体与正方体缩小与扩大的对比, 让学生进行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通过对比, 帮助学生形成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正确判断。最后, 我对一年级的认识图形的内容又进行一个拓展: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对比, 帮助学生从具体实物的感知基础上, 并通过与平面图形的比较,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立体图形的判断。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3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材按“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三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在“知识的引入”部分,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在“知识的教学”部分,教材按“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依次呈现,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在“知识的应用”部分,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通过摸、滚、推、拼、摆各种立体图形,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箱,课件,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发给每张桌子一个纸箱,纸箱里分别装有积木块、魔方、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将纸箱盖盖好。)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做搭积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4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5

银州区第十五小学 刘国超 教案背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这块内容应做为重点来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多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找一找)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 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

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

师: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师不停地转着,指导小组合作。)

2、议一议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请小朋友们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咱们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二)、初步了解物体外形的特征

1、评一评

师:有的小组把以上物品分成了五类,即①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③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④积木块、魔方。⑤三棱镜;也有的组把这些物品分成了四类,即①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②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③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积木块、魔方。④三棱镜。大家有没有意见呀?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小组商量商量,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师肯定小朋友们的分法是对的。

2、讲一讲

(1)、为什么把“易拉罐、茶叶筒、接力棒”分为一类呢?

①请小朋友们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轻轻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②师指出:我们给这样的物品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学生发表意见后,师说,小朋友们说的名字很好听,老师也说一个名字行吗?“圆柱”,师用多媒体出示“圆柱”二字,并出示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2)、小朋友们把“排球、皮球、足球、乒乓球”分为一类,为什么呢?

①请小朋友们用手摸一摸,在桌子上轻轻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给予表扬。

②用同的方法给这一类物品起名字,并用多媒体出示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3)、小朋友们,我们为了给这些物品起名字,把“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积木块、魔方”分为一类好呢,还是分为两类好呢?小朋友们说说看。学生再一次交流,同意把它们分为两类。

①小朋友们准备给“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起什么名字?为什么呢?小组商量商量。

②学生交流后,师用多媒体出示名字和抽象出来的立体图形。

③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

3、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四位新朋友,他们的名字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三、实践操作

1、比一比

①请小朋友们每个人分别拿出一个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在桌子上滚一滚,推一推,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说说。

②组间交流,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③议一议。a.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吗?为什么?;b.圆柱和球一样吗?为什么?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2、搭一搭

①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桌子上的物品搭一种造型。

师强调:小组先想商量好要搭什么,然后再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小组的同学们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②小组展示成果,并介绍各部分的名字。

3、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P33第2题。

4、质疑:粉笔和削过的铅笔是圆柱吗?

5、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哪些物体是圆柱,哪些物体是球吗?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与已往“填鸭式”的教学相比,我认为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增长了一定的本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取合适的探究内容。

《标准》指出“空间和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化,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个内容,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而立体图形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接触到,所以在学习之前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他们的身边去寻找学习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尽量是大多数学生所熟悉的物体,所喜欢的物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描述。同时也体现了《标准》中所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个个的学习机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能始终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比较放得开,就敢于描述,敢于动手,敢于交流,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更高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采用了儿童化的语言,鼓励性的语句,交流的目光与学生拉近距离。在教学中我能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机会,如:说一说、分一分、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索新知,去合作交流,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知。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 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教具:课件、几个实物 教学活动 :

一、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他是谁呢?喜欢吗?你知道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图形吧。(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 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鞋盒、奶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骰子;一 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筷子;一堆是球、弹子。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 圆圆的球。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滚一滚、推一推。请同桌的小朋友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它们的名称。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巩固训练

六、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试论立体图形在女装设计中的塑造 篇7

关键词:立体图形,女装,塑造依据,塑造方法

前言

随着服装设计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 依托高科技材料与工艺技术手段的丰富。服装塑型愈来愈趋向立体化、多样化。但如何充分运用材料与工艺手段, 结合人体基本特征进行立体图形的塑造, 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有助于服装塑型过程中合理并创新运用立体图形, 以满足现代设计师与服装消费者的视觉及心理需求。

一、立体图形与服装

立体图形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具有长、宽、厚 (物体) , 又称“空间图形”[1]。通俗的讲, 由一个或多个面围成的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三维图形就是立体图形。服装作为一种包裹人身体的艺术, 因要符合人体特征和运动规律, 本身就具有一定立体感。从“立体”的概念上讲, 两者具有一致性。数学理论中, 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发展而来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当图形中的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时便形成了立体图形[2]。而服装形成的基本元素也是点、线、面, 体。例如, 针织服装就是由线集圈而成, 而普通的梭织面料服装更是通过缝合、熨烫、编结等工艺手法成形, 是平面材料立体化的过程, 因此从“立体”的成因上讲, 两者具有共通性。

近年来Crossover (跨界) 设计日渐兴起, 伴随着人们审美包容性的增强, 服装行业正悄然发生着“跨界”革命。立体图形作为一种形式在诸多设计领域中被广泛运用, 例如建筑设计 (如图1) 、产品设计 (如图2) 等等。从发展趋势上讲, 立体图形与服装的融合是必然的, 也必将引发设计思维的嫁接, 基于多样性元素的交叉结合产生了设计变异, 背后隐含的是更为深刻的意义创新。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 文明时代工业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人类更加崇尚科学, 更能理性的思考问题, 这一切改变都影响着消费者的审美取向。那些或规则或有序的几何形态直指人心, 无论是服装图案上的直线型、棱角型, 还是服装款式上的硬朗廓形、块面分割, 都直观的反映着人们的心理状态。加之立体主义的盛行, 服装设计师们也在不断的创造和完善服装中各种立体形态的塑造和表现手法。在设计师和消费者以及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立体图形在服装中的运用从模糊试探一步步走向清晰明朗, 从前卫到普及, 引领着时尚的潮流 (如图3) 。

二、现代女装中立体图形的塑造条件

立体图形对服装形态的塑造日趋丰富、多样与普及, 但设计师对于立体图形在服装中的塑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盲目进行的。基于女性体态的特殊性和女装分类的多样性, 需要在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

1. 生理适应性原则

服装是软雕塑, 所服务的主体是人, 即以人体为依托进行立体的、空间的形态塑造。同时人体又包括静态和动态的体态, 因此不论是使用立体图形还是其他设计元素, 都不能违背人体的基本生理状态:基本的静形态与动形态。

从正面看, 静态女性体型特征一般为臀部最宽, 胸部其次, 腰部再次:大致呈现为两个对立的等腰梯形;从侧面看, 胸部向前凸起, 臀部向后翘起, 呈现S形曲线 (如图4) 。这种曲线体型特征既限制了女装设计必须遵循女人体的形态规律, 又给予了塑形变化的空间。因此, 应借助“立体”的优势, 配合形式美法则的规律, 对需要修饰的身体部位进行重点塑造, 例如:凸显胸部造型;削弱腰部体积感;丰盈臀部曲线等等。当然, 立体图形塑造时, 应注意尽量避免在人体可活动的关节周围出现过分累赘或有障碍性的立体造型。以肘关节为例, 此处宜在外侧塑造立体形态, 不适宜在内侧, 否则会影响人的屈肘运动。

2. 使用限制性原则

女装的种类有很多, 按照“TPO”原则可以分为创意类和成衣类。创意装大多为表现设计师设计理念或达到某种舞台效果而制作的服装, 此类女装造型的特点往往是比较夸张。因此, 形态尤其是立体形态的运用较多, 若想着重突出女性胸部的形态, 便可以利用立体形态的塑造达到“更立体”的效果。而成衣类女装则有所不同, 其特点是实用性、机能性要求更高。因此, 立体形态在成衣类女装的塑造则需谨慎, 重点放在整体廓形的塑造或局部装饰的塑造上为宜。

3. 时尚流行性原则

任何艺术形式都必须遵循形式美法则, 它包括: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夸张与简化。除了要遵循这一基本的美学条件之外, 立体图形在服装中的运用还需符合时尚流行原则。从上文图3中不难看出, 近几季秀场中立体图形主要是运用在服装总体廓形的塑造上, 但随着消费者低调小众的心理诉求越来越强, 立体图形在女装中的使用必然会朝着小面积塑造或局部塑造的趋势发展。

4. 材料满足性原则

立体图形在女装中的塑造还应考虑到所选材料的风格特征。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塑形特点, 使用方法自然也有所区别。一些质地柔软的面料适合塑造平滑、曲线较多的立体造型, 柔软的质感与流线式的造型相得益彰;而硬朗挺括的面料则适合表现棱角分明的立体形态;若有意表达特定主题或理念, 也可选择非服用面料, 此时需注意与主体面料保持和谐。

三、女装中立体图形的塑造方法

基于上文总结的现代女装中立体图形的塑造原则与必要条件, 辅以秀场和成衣市场中现代女装的调研资料, 本文对女装中立体图形的塑造方法进行了梳理归类, 见表3-1。

重复叠加法——同一或不同立体图形体量、等节奏的反复出现。当立体图形重复出现时有强烈的对称美感。此塑造方法在满足生理条件的同时, 极大程度的吻合了“使用条件”, 重复叠加的元素使用量多时, 可给人强烈的视觉反复冲击感, 宜出现在创意装中, 使用量小或出现面积少时, 则可以营造成熟稳重的服装风格, 宜于在职业装中使用。

循环递进法——同一立体图形依势有规律的渐变出现。这种塑造方法在极富秩序美感的前提下, 强调的是依势。所谓依势即依照女性身体走势进行立体图形的排列组合。使用得当可以在视觉上起到引导作用:放大甚至夸张女性身体的优点, 或是设计师着重要表现的身体部位。

偶发随机法——同一或不同立体图形无规则的在服装中出现, 但整体视觉效果调和且均衡。此方法的特点是趣味性足创意性强。不确定的立体图形的随机出现为服装营造了活泼、动感的气氛。但偶发随机发也并不是无所限制的, 也需符合基本的女性人体的生理状态, 即基本的静形态和动态。

辅助材料法——采用与本体服装不同的材料, 采用植入的方法塑造立体图形。根据“材料满足性原则”中的具体分析可知, 辅助材料一般指有别于服装本体面料的服用或非服用材料。这些材料与本体面料的色彩、形态、质感有所对比, 因而塑造出的立体形态格外醒目突出, 更加丰富的层次也必定呈现出更为饱满的视觉甚至是触觉效果。

综合组织法——以上几种方法的交互或叠加使用。几种塑造手法的混搭出现, 使得此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要求设计者有较高的统筹规划设计能力, 兼顾各种塑造条件, 摆脱固有的塑造模式, 让立体图形在女装中更自由地出现, 达到最优。但在多种手法、材质运用过程中, 要注意轻重主次之分。

四、结论

本文基于女装设计的特殊性和基本审美要求, 具体地指出了其特定的塑造原则和方法。尤其是塑形是有一定的必要条件和规律的, 因此设计师有必要在得到方法论指导的同时, 开拓设计思维, 完善立体图形在女装中应用的创新实践。此外立体图形有诸多分类, 例如规则立体图形、不规则立体图形, 本论文仅作为一个研究立体图形在女装中应用的开始, 该领域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本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定能为推进服装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2]http://baike.baidu.com/view/1644539.htm

[3]孙涛, 吴志明.论服装设计与人的形体再造[J]装饰, 2003, 11.

[4]崔娜.立体裁剪中创意思维的研究及应用[J]2009, 12.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  )m3

0.09dm3=( )cm3   60cm3=(  )dm3

1.04L=( )mL 75mL=(  )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2000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油桶:底面半径4dm 高12dm;水桶L底面直径40cm  高50cm;通风管:管口周长0.628m长1.2m。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   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老师敢于放手,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将带给你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篇9

1.课前准备充分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2.活动组织有序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3.课堂教学扎实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是平面图形;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的示意图;

(3)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简单物体的形状.(4)使学生通过研究简单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来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普遍联系性、规律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难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的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学生的认知难点是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突破方法是:(1)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和它们的简单组合,说出看到的平面图形,或画出示意图;(2)比较给出的多个平面图形的异同,从中辨认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视图;(3)用课件的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3.例、习题的意图:

例1(补充)、例2(补充)、练习1、2(1)(2)(补充)和习题3.1第10题都是通过让学生画(或辨认)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的三种视图,使他们感觉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些题在“几何体的组合”的结构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认知特点.习题3.1第4题和练习2(3)(补充)体现的是生活中实物的视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113页探究,让学生画由多个正方体组合成的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教师还可改变正方体的个数和码放秩序,来改变立体图形的形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抽象能力.二、新课引入:

1、欣赏诗句,引入新课.不远横识近看庐高成山低岭真各侧面不成目同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句(《题西林壁》),你能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吗?

2、欣赏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图片:

(1)

只缘身 在此山中

(2)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3)请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图1中的长方体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图1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就会得到平面图形,把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立体图形的视图,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从上往下看得到的视图称为俯视图;从左面看得到的图形叫左视图.探讨立体图形的视图时,由于从正面看与从后面看、从上面看与从下面看、从左面看与从右面看所得图形相同,因此,一般只须了解以上的三种视图就可以了.这三种视图,简称三视图.设计师画一个立体工件的设计图,往往只画出它的三视图,工人师傅可根据三种视图做出立体图形,另外,计算机可将三种视图合成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研究简单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说明:引入1和2(1),为了让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所得的图形不同;引入2(2)让学生体会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实物所得到的图形,为下面打下基础;引入2(3)通过画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正方体得到的不同的平面图形,自然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并简单说明三种视图的作用、研究它的必要性.三、例题讲解:

例1(补充)、画出图2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的视图(只要求形状正确,不做尺寸要求).图2 说明:先请学生凭想象画,再摆出实物模型,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检验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再展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视图.答案: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例2(补充)、图3是由几个正方体组合成的一个立体图形,请画出它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的视图(只要求形状正确,不做尺寸要求).图3 说明:先请学生凭想象画,再摆出实物,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检验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答案: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3、教材113页探究.说明:先请学生观察探究中的图形,凭想象画出三个视图,再利用正方体实物(如粉笔盒)摆出“组合立体图形”,请学生从三个方向看一看,验证自己画的三个视图.再通过改变实物正方体的个数和码放秩序,来改变“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请学生再练习画视图.四、随堂练习:

1、(补充)选择题

图4是由7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则从图4左面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答案:B

图4 A B C D

2、(补充)填空:

(1)图A、B、C是图5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得到的视图,则

从_____面看得图A 从_____面看得图B 从_____面看得图C 图5

A B C 答案:正,左,上.(2)图A、B、C是图6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得到的视图,则图6从上面看得图_____;从左面看得图_____;从正面看得图_____,A B C 答案:B,C,A.(3)图7是圆锥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从左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从上面看它的视图是_____.图7 A B C 答案:A,A,C(4)一辆汽车从小兰面前经过,小兰拍了一组照片,如图7,并编了号,请你按照汽车被拍摄的先后写出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图8 分析:此题从多个方向看汽车,注意小兰是观察点,汽车由远及近,经过小兰,又往前走,致使观察的方向不断变化.答案:②①③

五、小结

1、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是平面图形,这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又一密切的关系.2、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会画出示意图.六、课后作业

1、教材习题3.1第4、10题

“认识图形”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图片,以及各种实物。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个盒子,是老师给你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想。

师:你猜猜里面是什么?

生:我猜是糖果。

生:我猜是玩具。

…………

师: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看一看。(学生打开盒子观察。)

师:能不能把这些物体分分类呢?(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感知图形

(一)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生:球分一类,长方形、正方形分一类,圆柱分一类。

生:方的和方的分一类,圆的和圆的分一类。

生:圆的分一类、方的分一类、圆柱一类。

生:我们把长方的放在一起,把正正方方的放在一起,把球放在一起,把圆的放在一起。(图略。)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分法吗?有什么不同想法吗?

生:我同意第四组的汇报,他们分得很细致。

生:我也同意第四组的分法,他把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这组同学把这些图形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同学一样,按形状来分吗?

师:请你们组的同学把每一种物体举起一个让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师:按照形状的不同,我们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各类实物。)

(二)摸一摸

1.认识长方形。

师:请大家拿起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然后把它举起来,看谁举的高。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其实这些物体在数学王国里也有好听的名字。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贴到黑板上。)你喜欢的物体是这样的,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

生:长方体。

师:它不叫长方形叫长方体。同学们说一遍。

生齐:长方体。(教师板书:长方体。)

师:你能在桌上找到长方体。(学生举起一个长方体。)

师:请你像老师一样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学生观察。)

师:谁能说一说感觉怎么样?

生:看起来长长的。

生:有一面是长方形。

生: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认识正方体。

师:再看一个,这是什么?(出示正方体贴在黑板上。)

生:正方体。(教师板书:正方体。)

师:跟老师说一遍——正方体。

生齐:正方体。

师:像刚才摸长方体一样仔细看一看是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硬。

生:方方的。

生: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手拿一个长方体。)摸一摸是不是平平的。

(再拿起正方体。)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老师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长得差不多。你们能区分开它们吗?

师: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再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请你举起一个正方体。(学生操作。)

3.认识圆柱和球。

师:看看桌上,我们还有哪几个物体不认识?拿起一样你最喜欢的物体,像刚才一样认真看一看长的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和同座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物体介绍给同学听?

生:我喜欢圆柱体。

师:老师把你喜欢的圆柱体贴在黑板上。(教师出示圆柱体贴在黑板上。) 有什么感觉?

生:圆柱体摸起来滑滑的,上下摸起来平平的。

师:谁来介绍你喜欢的物体?

生:我喜欢球。

师:它是什么样的?(教师拿球贴在黑板上。)它和我们玩的小球长得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球(板书课题:球。)(图略。)

师:刚才这个叫圆柱,把“体”去掉,读一遍“圆柱”。

生齐:圆柱。

师:还有一个没发现,老师把圆柱和球放在桌子上,轻轻一推,发现什么?

生:它们可以滚动。

师:球可以这样滚。(教师演示前后左右滚。)圆柱可以这样滚。(前后滚。)endprint

生: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师:对了, 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三、生活中的图形

师:看黑板,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生活中的物体,如果他们跑到书上、纸上、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我们试试看。

师:(教师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图片)这是——

生:球。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

师:大家都是火眼金睛。

师:生活中认识了新朋友,可别忘了我们身边的老朋友。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四、巩固练习

师:找到你们的朋友了吗?生活中的老朋友和认识的新朋友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让我们再跟新朋友聊一聊。

师:你们还记得这些新朋友的样子吗?

生:记得。

1.猜谜游戏。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找一找。老师来说儿歌,小朋友轻轻找这些物体把它举起来。

师: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是哪一个?

生:球。(学生举起球。)

师: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它是谁?

生:(学生举起正方体。)正方体。

师:上下平平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生:(学生举起圆柱。)圆柱。

师: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常常随处见。

生:(学生举起长方体。)长方体。

师:在生活中,像这4种形状的物体还有很多很多。看一看我们教室,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图形一样。

生:我们教室里的灯管是圆柱体的。

生:我们教室里的粉笔盒是正方体的。

…………

2.蒙眼猜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呀?

生:愿意。

师:游戏的名字叫“蒙眼猜物”。这个游戏要3个同学一起玩,第一个蒙住一个小朋友的眼睛,旁边的另一个同学递给他一件物品,让他摸一摸,猜猜手里是什么图形。你猜是什么?(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游戏的方法和步骤。)

生:球。

师:大家看懂了吗?3个人一小组,游戏开始。

(学生游戏,老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你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露出长方体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那部分,让学生猜猜。)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

生: 我认为是长方体。

师:这一面可是正方形。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因为露出的这个面是正方形。

师: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大家看。

生齐:长方体。

师:为什么有一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它反而是长方体呢?说说你的发现。

生: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所以它还是长方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有理有据。像这样,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它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有些牙膏盒和药盒,就是这样的物体。(屏幕出示。)

3.数一数。

师:大家看——(出示多媒体)看这是什么?

生:一只小狗。

师:你们喜欢它吗?看一看它是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生:球。

师:那你来数一数,球有几个?

生:2个球。

师:数数长方体有几个?

生:4个。

师:正方体有几个?

生:1个。

师:圆柱体有几个?

生:4个。

师:小狗陪我们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想回家。请大家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把它送回家。

生:用圆柱和长方体搭个车,就可以把它送回家了。(教师演示。)

师:用两个圆柱,上面摆一个长方体就成了一辆车,小狗坐在小车上回家可轻松多了。

五、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哪几种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师:其实,在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其他形状的图形,大家看这是三菱柱,这是六棱柱,这是圆锥,这是三棱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物体,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探索数学奥秘的心灵,那么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本领。老师给大家留一项作业,在生活中也找到这些物体画出来给老师,好吗?

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有关几何的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除了着重体现“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课标的要求,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学校的大门,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通过“猜一猜”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复习巩固部分,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蒙眼猜物”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以及互相沟通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面很广,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

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尤其是当一个正方形的面朝向学生时,学生易认为这是正方体,虽然也会有学生会认为是长方体,但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这就须要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去判断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在“蒙眼猜物”结束的时候,我把这个难题很自然地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及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能力,更加进一步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不足:

上一篇:内科院感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尖尖的草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