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教学资源

2024-10-18

立体教学资源(精选12篇)

立体教学资源 篇1

16年的教苑耕耘, 他迷恋着“立体体验”。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这位江西省首批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如是说。从教以来, 他一直不满足于做个普通的教书匠, 他总是喜欢一边教学, 一边潜心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践行着立体体验的教育宣言, 书写着“焊接”“教”“研”的教育人生。

一、初识体验教学

踏入教坛的乡村教学伊始, 他也被低效率的教学困恼。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乐学?……他翻阅大量的教育书籍, 结果, 一段魔力般的英文吸引了这个小伙子:

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

(听过的, 会忘记;看过的, 能记住;做过的, 才能够学会。)

此情此境, 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一条夜行的道路。于是, 他像着了魔似地爱上了体验教学。尽管交通不便、信息不通, 凭借对体验教学的钟爱, 他如饥似渴地在仅有的教学杂志中吸取养分。没有专家指导, 就申请上公开课研讨;没有配套学具操作材料, 那就自己研制“土枪土炮”。不久在全县数学优质课竞赛中, 他突破重围取得了第一名, 打破了该乡教师还没谁获过县优质课竞赛一、二等奖的历史。2003年, 他在选调教师进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此,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研方向, 立体体验教学实践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实践体验教学

他的立体体验教学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通过观摩或教学活动再现, 使学生在具体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 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二是指教师在多角度、全方位地探寻从有效教学到追求优质教学的实战教学行为, 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真正做到把“教”与“研”牢牢地“焊接”起来。

体验式学习流程遵循着这样的模式:

对他的体验教学课堂调研过程中, 我们欣喜地发现以下特点:

1. 体验探究循序渐进

他说,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与要思考的问题之间的距离, 来设计分层学习, 设置的梯度过大, 学生的学习往往不能成功, 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就不会有愉快的体验;如果过易, 思维强度不够,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愉悦的体验就不够强烈。所以, 他总是安排由易到难的分层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课, 他喜欢把它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 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 创设了说一说、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 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迅速形成周长的概念。

2. 探究对象来源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基本上能找到其原型, 因此生活中的问题, 常常变成了数学研究的对象, 学生也感到亲切, 能主动学习。例如, 42个同学去公园游览, 售票处窗口写着:门票每人20元, 50人以上七折优惠。如果由你购买门票, 你会怎样买呢?有的说:每人一买张, 共42张票。有的说:这不省钱, 我们就在门口再等8人, 然后一起买票, 每人就只要花14元。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常常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3. 学习活动“瞻前顾后”

好的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学生感到抽象的新知, 他就在上课之前, 组织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 为学习提供感性认识, 此谓“瞻前”。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前, 便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百分数。而对于可以实际应用的知识, 则根据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验, 此谓“顾后”。例如, 学习了“估一估”后就补充问题:估一估一杯豆子大约有多少粒?孩子们在争辩中达成共识:先把这杯豆子分成大致相等的4份, 再数出其中一份有多少粒, 然后用这个数乘4就估算出了总粒数。于是,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如法炮制,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亲身体验的境界, 真正体会到“以少估多”的魅力。

4. 探究重视实践操作

体验的产生, 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非常注重提供学生体验地机会, 凡是学生能实践操作的, 都让学生去做。在活动中“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例如,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 他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如果将10盒火柴包一包, 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 你认为哪种好?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省料。学生因此进一步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5. 群体强调合作交流

体验有时可能片面、短暂, 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他十分注重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引导学生及时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强化个性体验。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就组织学生分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去拼摆, 来探索梯形面积公式。学生有的剪, 有的拼, 相互讨论, 几分钟后, 就拿出自己小组解决问题的办法。交流时,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 大家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分享着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三、享受立体体验

凭借着对体验教学实践的研究, 他多次地获得省、市优质课竞赛一、二等奖。2004年, 他研究出了“在幻灯机中使用简易电子幻灯片”的技术, 并无偿传授给广大教师, 开始走在“送教下乡”“示范帮扶”的大道上。2005年, 他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评为优秀教师。县教研室聘请他为特约教研员, 有关领导准备调他到教研室去。他说:教学一线丰富的土壤能开出更美丽的花, 只有真正“焊接”“教”“研”才能结出丰硕的果。2007年, 县政府招聘秘书, 有关领导主动邀请他来试用, 被他婉言谢绝, 因为12年的教研情怀深深地拽住了他。2009年, 他负责研究的中央教科所子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 课题研究团队被总课题组评为先进集体。2011年, 参编的教育专著《缺口教学与活动教研》由江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至今, 辅导十多位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竞赛获一、二等奖, 回馈着他钟爱的立体体验教学。

“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 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 而是生活。”这是对他的立体体验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让学生快乐体验着, 也让自己体验着快乐……

立体教学资源 篇2

贺卡是人们日常生活礼仪中,为联络感情或相互表示问候、道喜、道谢、怀念、赠言的信物。在教学进度中本课正值岁末,从而可看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贺卡,不仅仅是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还具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制作贺卡是对以前学过的色彩、剪纸、纸的立体制作、图案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下面是我这堂课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一、重视主体,展现主导。

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强调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弱化学生的主体。本节课在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合作探讨、动手制作、自我评价等环节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升,要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教学策略,敢于演示和示范,给学生直观的引导,还要有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不让学生去克隆或复制范图。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要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设计活动化的学习形式,提拱学习的情境,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要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作为一个合作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和交往,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面成长的平台。本课教师在引导启发、欣赏讲解、补充小结、示范演示、巡回辅导、适时点拨等方面体现了主导作用。

二、小组合作,互评互学。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有兴趣,乐意去学,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十分重要。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学习、认知方面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更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增进学生友谊。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能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再表现个性,进行创新,让每位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让学生相互评价,用学生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品,是老师不可替代的。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沟通情感,更能读懂其美术作品的内涵。小组合作中,相互的评价是随时随地的,他不但是对其作品的评价,还能对其行为过程、想法进行评价。

三、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能将艺术素养的培养蕴含在的有趣味、有情意、有一定文化情境的美术活动之中,不知不觉的、活泼多彩地进行就叫做巧妙!教学要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充满欢乐。充满欢乐的课堂不见得是一个优质的课堂,但缺乏欢乐、令人枯燥乏味的课堂一定不是成功的课堂。本节课力求以音乐创设情境、以演示创设情境、以亲切的言语创设情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激发学生的兴趣,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感觉到制作贺卡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制作中的问题,主动地参与、探究、动手。

四、因势利导,促进创新。

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 篇3

关键词: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2-02

随着电影Avatar的热映,立体电影、立体电视逐渐在影视行业中兴起。在新的形势下,人们的学习也慢慢由2D视频教学资源转向3D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学习。然而在社会和学校里,缺少立体视频教学资源,能够完成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制作的团队也不多。因此,从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技术探究出发,为制作优秀的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提供基础。人类眼睛在观看景物时,左、右眼睛观看景物有所差异,即人眼的“视差”。眼睛通过视差将观看到的景物传递到大脑中,形成立体影像并感知立体世界。立体技术就是模仿人的视觉系统,将两路差异的视频信号分别传入人的眼睛,通过大脑形成立体空间影像。

一、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制作

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有很多种制作方式,如立体拍摄制作、2D转3D制作和立体动画制作等方式,在实际中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更方便、快捷地制作出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教学。

1.立体拍摄制作立体教学视频资源。立体拍摄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阶段,前期拍摄利用立体摄像设备对画面进行记录,后期制作是对前期的拍摄画面进行编辑。在实际制作中,主要运用此种方式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①前期拍摄。立体拍摄有单机拍摄和双机拍摄。单机拍摄主要有单机单镜头拍摄和单机双镜头拍摄。双机拍摄主要有双机并排拍摄和双机垂直拍摄。单机单镜头拍摄3D立体视频时,单镜头系统通过使用反射镜替代快门,入射光线到达重放镜头的平行光区域,在此区域目标物体焦点处发出的分离光线变成左右两个平行影像,随后被左右影像感光器件分别处理和记录。由于左右眼的影像被捕捉时没有时间、焦点和物像差异,因此可以记录自然平滑的3D影像,甚至是快速运动的场景。单镜头系统的引入,解决了双眼光学特性产生的任何差异问题。双机拍摄主要是双机并排拍摄和双机垂直拍摄。双镜头和一个双记忆卡存储单元等都是整合在一个机身内。摄录一体式的立体调整系统,使得摄像机的操作更加简单。这款摄录一体机光学部分中安装的双镜头系统,使得可以方便调整汇聚点。同时,自动调整垂直和水平位移的功能也同样包含在其中。对于以上的调整,传统的3D摄像机系统需要使用一个PC或者一个外置的视频处理器,而对该款摄录一体机,却可以自动校准,而不需要额外的装置,使得用户可以即刻开始3D影像的采集。不同于大型3D摄像机系统,这个摄录一体机允许从多种角度视频拍摄,以更大的幅度来移动,大大地减少了调整和设置的时间,因此可以使用更多的可能性和时间来创作拍摄技巧。②后期编辑软件。ADOBE公司的编辑软件可以实现立体编辑,AE里的3D Glass特效能够合成色差式的立体视频。Premier CS5及更高版本和NEO 3D软件配合,实现对3D立体视频的剪辑和添加特效,该软件适合一般人员或者小型影视公司制作3D立体视频。首先,NEO 3D将拍摄的立体视频转换成可以编辑的立体格式,其次,Premier 实现对立体视频的剪辑、添加特效和输出。两个软件非常巧妙的结合,使立体视频的制作不再困难。AVID公司推出的AVID MC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在影视剪辑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最近AVID公司推出MC6.0,该版本能够实现对3D立体视频的采集、编辑、添加特效和输出。其立体制作过程是将左、右眼视频转化为立体视频,然后与2D视频编辑流程相似,对3D立体视频进行编辑并添加特效输出立体视频。宽泰公司以Pablo 3D成为了3D立体后期制作系统中的大佬。这套系统基于硬件DI系统可以同时播放两路2K信号,并翻新配备了专门的立体功能,具有分屏显示、深度调整及悬浮窗口等功能。另外,IRIDAS公司、Assimilate公司也在推出相应的3D立体剪辑系统。IRIDAS公司在2000年时就为其SpeedGrade和FrameCycler研发了立体扩展功能。当时立体视频不是很流行,所以IRIDAS公司就将其摒弃了。后来3D立体在后期制作中成了主流趋势,IRIDAS就依靠GPU处理,保持在SDL文件上的非破坏性立体校正推出了立体功能。Assimilate SCRATCH在2007 NAB展示第一套3D立体剪辑系统,当时3ality用它来进行《U2立体巡演》的制作。实际上这是一套DI数字中间片系统,不过可以同时处理两路视频流,还加强了剪辑功能。

2.2D转3D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2D转3D技术是将传统的2D视频转换为3D立体视频。有两种方式,第一,将2D视频素材转换为3D视频素材,以3D立体工程编辑输出,这种方式制作的立体效果比较好。第二,以2D的模式进行编辑、输出,并将输出的2D视频转化为3D立体视频,这种方式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考虑经济和效率问题也被采用过。通过第一种转换方式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时,运用立体剪辑方式对立体素材进行编辑。开始,对2D视频素材进行立体转换过程中,需要注意立体的空间感、镜头匹配等众多因素。然后,转换后的立体素材,在立体工程中运用立体视频剪辑规律进行编辑,并监看最终立体效果。通过第二种转换方式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时,在传统的2D工程中进行编辑,输出2D视频,运用立体转换软件将2D视频转换为立体视频,此种方式转换效果不好,一般不适用。

3.立体动画制作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动画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是在MAYA或3D MAX软件等三维中,通过建模将所需要的场景构建出来,输出模拟摄像机的两路立体视频,运用立体剪辑软件或者立体合成软件将两路视频合成立体视频。立体动画的制作省去了立体拍摄的人力、物力投入,只需在电脑上建模场景,模拟两眼输出两路视频合成立体视频。而且输出两路视频时,同步性、光学效果等匹配问题都很轻易的解决了。制作动画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写策划方案,包括制作计划、学习内容和制作人员以及资金投入等;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编写分镜头脚本;然后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分镜中的动画角色和场景建模,并制作动画运动;最后输出两路立体视频,运用合成软件合成立体视频,并观察和调节视频效果。

二、显示和传输技术

3D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显示方式主要有色分法、分光法和偏振法。色分法是以红蓝或红绿显示两路视频信号,其成像质量差,长时间观看容易疲劳。分光法是以高刷新频率来分开遮挡眼睛视线的,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偏振法是利用垂直偏振和水平偏振光分别进入人眼中,从而观看到立体图像。立体视频教学资源传输给学习者学习有多种途径。首先,通过网络模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在线观看视频主要是以红蓝形式呈现的,而作为资源的立体视频可以通过左、右眼编码方式或者其它编码方式供学习者下载。其次,新推出的蓝光碟支持3D立体视频的存储和播放,通过立体电视机播放立体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将高清机顶盒与3D电视机结合接收到立体电视节目,同样立体视频教学资源也能够通过此方式进行传输。最后,在课堂中可以利用3D投影与带有3D图形显卡的电脑结合播放立体视频教学视频,学习者在课堂中就可以感受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效果。

本文从立体视频教学资源制作的技术角度探讨了立体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过程。立体视频教学资源是未来教学资源的发展趋势,因此,及早地做好这方面内容有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2]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M].王小明,等,译.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孙伟杰.3D影视制作与播放技术探析[J].现代电影技术,2010,(9):18-23.

[4]Bernard Mendiburu.3D电影制作[M].黄裕成,刘志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初探 篇4

一、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重形式美感, 轻实际感知

从目前来看, 不少教师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造型、形状的丰富变化中, 而对于作品的大小、材质等实际效果却没有过多涉及。有一些教师, 为了片面突出多媒体的作用,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就是直接在电脑上运用3Dmax等软件进行三维模拟的构成练习, 有的仅仅通过平面画图的方式, 来实现立体构成的联系, 这些虽然方便了学生们完成课程作业, 但是却在客观上违背了立构这门课程的教学初衷。这样的教学主要以研究纯粹构成的形式变化为重点, 只重视了形式美感, 却忽略了触觉, 没有实际空间感,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感受不到空间中大小尺度的视觉变化, 也更加不懂得如何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立体构成课如果失去了“空间”这一概念, 其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2. 重“具象形态”, 轻“抽象形态”

作为一门设计基础教学课程, 立体构成课程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 那就是对于学生抽象思维和立体思维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训练, 这是该门课程内容安排的前提和依据。有的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 片面看重作品的“具象形态”, 而轻视“抽象形态”, 把“纸塑”这一以具象形态为造型追求的艺术形式, 也当作立体构成的研究课题, 将其以“仿生学”命名, 这也是立体构成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模仿自然形态受到客观实物的形体限制, 妨碍了单纯研究形体之间的形式美感。

3. 重知识灌输, 轻启发引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任务, 学生缺乏独立性的思考和主动汲取知识的机会,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一口气给全班学生灌输完理论知识, 然后布置作业, 要求全班学生统一去完成切割一个形体、使用某种材质、或折一个造型之类的练习, 学生只有被动接受, 对于立体构成的知识点没办法进行深入思考, 学习效率低, 没有创新意识, 导致大部分同学对于作业都是应付了事, 通常就直接选用老师推荐的或者是最容易找到的材料, 作品造型也是按照书本上的范例样子, 千篇一律, 制作单一, 毫无生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程中更加具有技巧性,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 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1. 培养学生从平面转向立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安排时, 立体构成课程是紧接着平面构成课来教授的, 为了使学生们尽快建立起立体的思维构架, 摆脱之前知识和观念对创造性思维的束缚, 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 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看很多优秀的立体空间的范例外, 还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练习来让学生把平面构成课程中点、线、面有关形式美的原则与方法运用到立体空间的构建中, 使学生们的思维迅速的从二维平面空间向三维立体空间过渡。

在具体的实践练习中, 我要求学生以平面图形作为构思原型来生成相应的立体构成作品;要求这一立体构成作品必须建立在平面构成作业基础之上, 允许适当的变化。这一练习可以使用纸塑等传统材料, 也可配合尝试运用新材料如雕塑泥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学生们逐渐掌握了二维的平面图形与三维实体之间的生成关系, 我再逐一加入各种限定条件, 对他们进行造型构思的指导, 并让他们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使他们发现即使是以同一个平面图形为出发点, 不同的构思也将带来效果各异的实体造型, 创造的乐趣由此而生。

2. 培养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 善于运用新材料

在材料的运用上, 建立材料认知与立体构成密不可分的教学观念, 我始终坚持与其让学生去想象某种形式或某种新材料然后闭门造车, 不如组织他们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参观讲授等方式, 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立体构成的形式美, 去了解材料的性能与特点, 去掌握其运用规律。不仅能快速的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的热情。

在具体的实践练习中, 我首先通过课堂讲述和范例演示, 使学生们认识到材料对于立体构成课程的重要性, 随后通过市场考察和调研, 引导学生充分的去了解各种材料的实际性能以及加工工艺, 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和运用各种材料来进行整体构成制作, 如PVC材料、泡沫、有机玻璃、铁丝等。

3.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

针对立体构成课程重知识灌输, 轻启发引导的问题, 我在授课时把原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改为重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 尊重他们的奇思异想, 并对一些好的创意进行鼓励和指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见解和造型技能, 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手段上, 力求运用多种手段, 使授课形式多样, 兴味盎然。针对学生们对学习资料的不同需求,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络等, 充实教学环节, 提供创意素材;同时组织学生去材料市场实地考察, 组织创意作品的图片交流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通过在教学中的摸索使我感到,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变化, 而教学模式的变化也可以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 其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在初步掌握各种材料特性及构造、形态、加工方法的同时,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美感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活跃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能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表现自己的创意和设想, 体会创作的乐趣, 从而提高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科立体构成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空间造型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但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际;重具象、轻抽象;重灌输、轻启发等问题, 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提高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质量方面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

关键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曾俊.设计基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教学立体几何心得 篇5

1.讲立体几何,由三视图还原直观图,从而求直观图表面积,体积,学生不会画直观图,不会还原,要弄清楚先还原底面,再确定侧棱,再想象出几何体。

2.证明线面,面面平行,学生不会找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外的直线平行,要把平面外那条直线往平面内平移,先看平面内有没有现成的线和它平行,如果没有就要想把平面外的那条直线往平面内平移,平移到平内的哪个位置,从而确定应该怎样添加辅助线。还有一种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那就是先证明面面平行,从而再得出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平行,即由面面平行也可以得出线面平行。

3.讲线面垂直,学生要去找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而面面垂直性质书写时格式混乱,故要强调条件是:α⊥β,α∩β=m,m[α,m⊥β共四个条件才推得α⊥β,并要强调书定格式。要区分好性质和判定,由线面垂直推得面面垂直是性质,由面面垂直推得线面垂直,由线面垂直推得线线垂直是性质。

4.棱柱,棱锥,正棱柱,直棱柱,正棱锥认识,正四面体要讲清楚几何体特征。5.等体积法要讲清楚几种转化的方法。立体几何的证明题中,底面四边形是含直角,或120度的角的四边形,要多想想是否可以补形成一个三角形。注意割补思想的应用。衡水的几何题,有些几何题很精典。

6.讲折叠问题时,要开清楚折线同侧元素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不变,折线异侧元素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要改变。

7.要给学生说,三棱锥的顶点和顶点在底面的正投影点的线段垂直于底面。如果是三棱锥中的三视图问题,还可以将它还原到正方体,或长方体中去考虑。还有一类问题,给出个几何体,又给出部分三视图,让算体积,和线面,或面面的垂直或平行关系。8.班上的女生多,女生立体几何都有点差,只要每次考试,三视图的题,和立体几何的题都要评讲。

9.立体几何题,要让学生充分去观察,思考,讲时语速要放慢点,不然说自己做还晓得,听我讲反倒不晓得,就是思维跟不上。书写上,可以多用分析法,并板书,用分析法找到充分条件,从而证倒题的过程。

语文立体活动教学法 篇6

关键词:情境;讨论;交流;评价

现结合平时教学感受,浅谈体会如下:

一、立體教学活动的情境设计

活动的情境是学生进入活动角色的背景和环境,是指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为此,课堂教学需要创造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氛围,我们应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实效性相统一的创设原则。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一课,作者在描写第二次落日时,为了突出黄昏前大地的那种混沌,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他说这时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当黄昏来临,血红的落日停滞在西地平线上,这音乐又让人觉得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讲到这儿,我们可以设置一种求生不能、绝望嘶喊的《泰坦尼克号》背景音乐,让学生全部起立,闭上眼睛来聆听,来想象,想象船舱里人们四处奔跑寻找一线生机的那种求生欲望,想象海水一次次扑向自己的那种恐惧,当然,还要想到面对死亡的那四位小提琴手,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何等的平静,想象电影中男主人公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人活下来,做的各种努力。但毕竟大自然太伟大又太凶猛了,船沉了,死一般寂静,想到这些,难道死亡不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吗?

只要我们正确、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感悟、收获,相信他们能够真正愉悦地投入到活动之中,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活动设计目标。

二、立体教学活动设计的多样化

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十八岁和其他》是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是父亲给东东的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为了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至爱无言,为了消除父母与子女思想观念上难以理解的代沟现象,我设置了“模拟对话”教学活动,让调皮、倔强、判逆的五位同学模仿家长,其他同学全部担任东东的角色,熟读文本后,让他们在活动中转变角色,在模仿对话中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切、溺爱、慈祥和期盼,感受自己对父母的急躁、无礼、不理解和不尊重。课堂上好多同学竟然不由自主地哭了。这节课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和洗礼,也是父母与孩子重新建立沟通、理解的桥梁。

当然,小品表演、辩论竞赛等较大的活动形式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但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一些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的活动方式。如语文教学中感悟自然类的文章,我们可以配乐朗诵一段,让学生伴随着轻音乐来聆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升华,只要能促进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它就是好的活动方式。

三、活动中的讨论和交流

活动中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积极发言、增强自信的平台。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就有两种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有成效的课堂讨论,必须提供给学生积极交流的机会。

高中语文课本《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人们坐上列车离家远行,前方则充满未知。文章说人生是一场苦旅,这就关系到学生对人生的探讨,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时则需要反思、讨论、交流。“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面对苦旅,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方式——消极、悲观,抑或积极、乐观?”五分钟后,每人准备一分钟演讲,下面有五人组成的评审小组。演讲结束后,评审小组可以提出质疑,就这样“演讲—质疑—思辨”,三个人演讲下来,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在活动中真正找到自己人生的心灵家园。

四、积极评价是立体活动教学的重要保障

由于课堂活动处于动态形式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教师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实施积极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除了要在宏观上把握好课堂活动的目标、内容与形式外,还要在微观上成为智者,不是简单地以对错而论,而是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平等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肯定,通过及时评价,达到预期效果。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教师的只言片语、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而教师的鼓励又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切不可因为迎合学生而一味地表扬,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作用和意义了。

评价形式还要注重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也可以采用小组捆绑评价机制等,以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晋中学)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 篇7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立体视频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虚拟现实、教育科研等领域, 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 同时产生大量立体视频资源。 常见的立体视频以双目立体视频为主, 通常采用双路分离、左右合成、上下合成等格式表示, 并通过红蓝或者偏光等形式显示和观看。 随着立体视频资源的增多,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解决双目立体视频的存储入库。

2.立体视频的本质特征

立体视频帧的本质特征是视频帧本身所蕴含的特征信息, 包括视频帧的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视差特征、深度特征, 等等。

颜色特征是数字图像领域中应用最广的特征之一, 提取图像的颜色特征分为三步:选取颜色空间、颜色区间量化、相似性计算。 颜色空间是一种通过特殊规则加以说明的颜色集合体, 数字图像上几乎任何一种颜色都能在颜色空间找到对应的点, 常用的颜色空间:RGB颜色空间, HSV颜色空间, YUV颜色空间。 纹理特征是一种不依赖于颜色或亮度的反映图像中同质现象的视觉特征, 是物体表面特性, 例如高山、小桥、石头、衣服等都有各自的纹理特征。 纹理特征包含物体表面结构组织排列的重要信息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形状特征是指一个物体的外部轮廓, 与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相比, 形状特征在描述立体视频内容时更具有语义含义。 形状特征首先需要对图像分割, 把对象提取出来, 再用各种方法进行匹配测量。对于形状特征的描述方法有: 边界特征法、 傅里叶形状描述法、集合参数法、最小生成树等[1]。

与2D视频相比, 立体视频增加了视差和深度特征。立体电影的制作就是利用了双目视差的原理。 在拍摄时, 使用两台摄像机相距几厘米同时进行拍摄。 放映时, 把两个影像同时放映在屏幕上, 观众戴上立体眼镜使左右两眼的像落在视网膜上的非对应点, 并产生一定的差异, 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双目视差是指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 两个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 距离和深度知觉, 主要依赖双目视差, 它是形成立体视觉的最重要的依据。 人的双眼结构相同, 双眼间的距离大约是6.5cm, 当人们观看三维物体时, 物体投射在左右眼睛上的像并不完全落在视网膜上的对应区域, 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 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 三维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的像就存在差异, 称为双目视[2]。 深度信息反映了所拍摄物体到相机的距离, 获得深度信息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拍摄仪器直接获得, 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深度信息往往分辨率低, 并且需要很大的计算复杂度, 对硬件设备要求很高, 一般情况下难以达到实时拍摄的需求。 第二种深度信息的获取是靠几何学知识, 利用已知参数的摄像机拍摄出的双目视频, 利用立体匹配计算出视差后, 反推视频对象的深度信息[2]。 随着立体匹配技术的不断完善, 现在已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匹配算法。 已有算法根据匹配准则的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局部匹配算法;另一类是全局匹配算法。全局匹配算法与局部匹配算法相比, 匹配准确性较高, 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稠密视差图, 但是往往计算量大、耗时比较长、不易于硬件实现, 无法应用于实时系统。 总之, 两类立体匹配算法各有优缺点, 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空间场景[3]。

3.建立立体视频存储入库模型

视频结构一般分为视频、场景、镜头、视频帧四个层次[4]。本文主要对立体视频资源的镜头、场景、关键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建立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模型。

3.1立体视频镜头分解存储入库

镜头是由时间上连续的帧构成, 同一个镜头内的内容具有一致性。通过判断连续帧之间的差异确定镜头的边界。 根据镜头边界的不同, 可分镜头的突变和镜头的渐变。 镜头突变是指一个镜头内容的变化发生在单个视频帧上。 镜头渐变是指相邻的两个镜头的变换是逐渐完成的, 在镜头切换的时候加入编辑特效, 达到视觉上平滑过渡的效果。 根据编辑特效的不同, 镜头的渐变可以分为淡入 (fade in) 、淡出 (fade out ) 、溶解 (dissolve) 、擦拭 (wipe) 等不同类型。 淡入是指画面亮度不断增强;淡出是指画面亮度慢慢变暗最终消失;溶解是指镜头的帧逐渐变淡退出; 擦拭是指后一个镜头的画面慢慢代替前面的一个镜头的画面。

目前立体视频镜头分割算法大多是基于2D视频的, 立体视频镜头分割算法还不成熟, 2D视频的镜头边界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像素域的方法和基于压缩域的方法。 像素域中镜头边界检测方法主要利用时空域中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进行检测。 像素域中的算法主要有像素比较法, 基于直方图的方法, 块匹配法, 基于边缘的方法。 由于现在大多数视频序列以压缩格式存储, 对这些压缩形式的视频流直接进行边界检测, 节省大量解压缩时间。 目前压缩域中的主要有基于DCT系数的方法, 基于小波变化的方法, 时空分析法。

虽然2D视频的镜头分割算法能完成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的预处理工作, 但是运用2D视频镜头分割算法处理双目立体视频时, 检测结果往往存在一定误差, 并且不能很好地检测镜头渐变的完整边界变化, 在2D视频的镜头分割算法的基础上, 提取立体视频的深度特征, 进行镜头边界检测, 从而提高镜头边界的检测精度, 实现对立体视频的镜头准的确分割。 基于立体视频镜头分割算法, 对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

3.2立体视频场景分解存储入库

场景是由连续镜头组成的视频片段, 是表达一个完整情节的逻辑故事单元。

立体视频场景分割, 以镜头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镜头的内容相关性和时间上的邻近性把相似的镜头划分到同一场景中, 这样一段视频被分割成若干个有意义的逻辑故事单元。

目前立体视频场景分割算法大多是基于2D视频的, 立体视频场景分割算法还不成熟。 大体上通过提取镜头的视觉特征, 把内容相关时间相近的镜头聚类成一个场景, 或者综合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划分场景[5]。

与传统的2D视频场景分割不同, 立体视频利用立体视频镜头分割算法的结果, 结合立体视频颜色特征、纹理等本质特征, 通过镜头聚类, 检测场景边界, 利用立体视频的深度特征, 实现对场景的准确分割, 基于立体视频场景分割算法, 对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

3.3立体视频关键帧分解存储入库

帧是立体视频的基本组成单位, 立体视频的每一帧都可以看成空间上独立、时间上相关的静止图像。 空间上独立体现在立体视频的每一帧都可以进行分析处理, 时间上相关体现在时间轴上相邻的帧一般会有内容上的相似性。

由于立体视频中, 帧的数量巨大, 可以用关键帧描述镜头和场景。 这样既充分描述了视频内容, 又减少了冗余信息。 关键帧就是能描述立体视频内容主要的帧。 根据立体视频结构的复杂程度, 关键帧可以由一帧或者多个帧组成。

目前立体视频关键帧提取算法主要是:基于镜头边界提取关键帧, 基于运动分析提取关键帧, 基于图像信息提取关键帧, 基于镜头活动性提取关键帧, 基于聚类的方法提起关键帧。

Zhang, Wu[6]等人依据帧间的显著变化来为2D视频选择多个关键帧, 首先把镜头的第一帧作为关键帧, 然后计算前一个关键帧与剩余帧之差, 如果差值大于某一阈值, 则再选取一个关键帧。 与2D视频不同, 立体视频依据帧间的显著变化, 再加上立体视频的深度信息构建相邻帧差, 实现对关键帧的准确提取, 基于立体视频关键帧提取算法, 对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

4.结语

在2D视频的镜头分割算法上基础上, 增加立体视频的深度特征, 得出立体视频镜头分割算法, 进而研究出立体视频场景分割算法和关键帧提取算法, 从镜头、场景、关键帧三个方面实现对立体视频资源高效的管理及利用。 对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的同时, 增加了立体视频素材, 缓解了立体视频资源匮乏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印勇, 侯海珍.基于直方图帧差的自适应镜头分割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09:186-189.

[2]王波.双目视差的立体视觉及其在技术课程教育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 2012.

[3]杨志荣.双目视觉立体匹配方法和遮挡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 2010.

[4]Yong Rui, Huang, T.S, Mehrotra, S, “Exploring video structure beyond the shots, ”in Multimedia Computing and Systems, 1998.Proceeding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 no, pp.237-240, 28 Jun-1 Jul 1998.

[5]王旭军.视频场景分割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 2010.

着眼学生能力探索立体教学 篇8

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调整学生学习心理, 提高学生的能力?笔者结合实践, 谈一些体会:

1 突破闭锁性, 激发兴趣

心理上的闭锁性, 使高中生有别于初中生课堂上的热烈活跃的气氛, 他们不再欢迎那种举手回答的教育方式, 对枯燥乏味的数学教育有厌烦的心理。为此, 教者要使问题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为此可使用:a.铺垫的方法;b.暗示的方法;c.化简比拟的方法;d.分解的方法;e.强化的方法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具体问题讲述与讨论, 调动学生的心理潜力和生理潜力,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无意识的积极心理状态, 然后把思维逐步向有意识的方向转化, 激发兴趣与灵感, 加深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理解, 强化对新概念的记忆。

2 根据学生性格的思考性, 在探索解题规律过程中训练思维

高中生在学习中的特征性, 表现在思维较初中更加独立, 即更加解放, 更加自我, 更加具有挑战性, 对别人要求更加严格。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拓进取, 不断规范自己的思维方法, 使自己更具备学习的能力, 驾驭数学的能力。

如对有些结论表述不唯一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

通过提问, 逐步引出上述结果, 并且让同学认定这几种解法的正确性,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唤醒自我, 加强挑战意识。当同学们有所感悟的时候, 再提出使用特征值 (由得) 代入上述五种解中, 上述各解都是, 各解都对, 且还可提示结果都与a无关。

3 根据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在综合归纳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

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喜欢讨论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 对别人的意见和老师的讲解都不愿意采取轻信盲从的态度, 喜欢怀疑和争论。这是走进青春期的思维的批判性的表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进行教学。所以, 我们教学时应用阶梯式设置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逐步深入, 拓广认识。

4 优化记忆品质, 提升学习效果

以数学材料为对象的记忆为数学记忆。有良好的数学记忆比有良好的推演与良好的反应更便于迎接考核。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宽广性在记忆的识记, 保持, 回忆和认识中为我们解决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所以我们的教学也要注意发展优化记忆的品质。

4.1 压缩信息, 便于存储

三角函数公式多且繁, 有些人提倡考核时给出公式, 其实真没必要。因为三角公式规律性强, 正有利于训练记忆。如诱导公式, 环环相扣, 提出任一头, 就可和盘拖出。

4.2 制造特征, 特殊识记

利用特殊事物的特殊表现形式采用容易识别的特征标签, 有利于直觉的保持。例如:集合中交集符号“”不是在扣吗?留下来的东西不是交下来的吗?并集符号“”不是接受, 吸纳往里装吗?那不是“并”吗?补集符号CIA不是在I中往出“C” (KO) 吗?

4.3 记忆要程序化

人在接受新知识之前, 头脑中不但存在着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 而且还存在着一些固有顺序所形成的一系列顺序心理。按照顺序心理变换, 改造信息, 会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寻找信息本身的自然顺序, 应该是建立合理记忆程序的有效方法。有的信息有自然顺序, 有的信息没有或表面没有, 此时我们可以人为地编码。

4.4 保护信息, 实现记忆持续

要优化学生的记忆, 使教学更加顺利, 必须根据数学学习的特征进行记忆优化。对数学定义及数学命题进行由具体到一般抽象, 这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之后, 我们可以揭示有关概念与性质的本质关系, 把它迁移到学生熟识的浅显直观的事物中来, 这便达到第二阶段。抽象直观可使数学信息进行直观保护。改变记忆形式是我们教学要引入的观念, 这种逻辑的类比, 不但有制造信息链的作用, 还兼有紧缩经济路径的特点, 同时用鲜明的形象有利于记忆的持久与敏捷。使用图形, 创造模型是两种记忆保持的好方法。

5 启发联想, 让思维立体化

联想是人的思维由一种事物转移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是连接未知问题与已知问题的桥梁, 达到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目的。联想是创造人才所具有的特征。从根本上讲联想实际是一种能力。

5.1 由特殊到一般的联想

5.2 类比是简化系统联想的好办法

有些问题是本质相同, 表象不同;有些问题表里如一。初等数学是以形式逻辑为主导的, 所以采用类比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捷径。如选择题中常有一般几何体的体积求解, 如用直接法求很繁, 我们只要化成特殊正方体, 正棱锥, 正棱住等, 只要将问题的特定条件代入其中, 问题其实很简单。另一方面, 如将条件很多的问题去头截尾去认识也可能很简单。所以类比联想能使我们将复杂问题映射到一个简单集合中。

总之, 当前的数学教学依据的是以经验为主的教材, 它体现了简化认识, 简单易懂的特点。但是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 它要求教者从知识开始, 将数学的方法, 数学的思维, 数学逻辑从心理学, 教育学, 哲学, 逻辑学上进行全面教育, 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更理性地进行渗透, 将教学立体化。

摘要:探讨了如何调整学生学习心理, 使其突破心里闭锁, 充分利用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 较好的提升记忆力与联想能力, 将数学方法、思维逻辑渗透到教学中。

立体教学资源 篇9

一、鲁迅作品教学面临的难题

鲁迅作品的特点有很多, 但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 特别是从解读角度而言, 有不少难点。要很好地解读鲁迅文章, 需要先找准这些难题及其成因, 进行科学破解, 从本源上找到适合鲁迅作品教学的科学模式。个人觉得鲁迅作品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难题。

首先是文字上难以理解。在不少教师和学生看来, 鲁迅的文字可以用诘屈聱牙来形容, 读起来觉得不顺畅, 不直白。这其实是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客观上,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大家都知道, 在1919年新文化革命后, 白话文才开始有了生存土壤。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以白话文创作了中国现代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可以说是白话文法的奠基者之一。但是, 同时, 鲁迅幼年所受的主要是古代私塾教育, 所学的主要是八股文等古文法, 古汉语文法、明清小说语言等形式的白话文,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他的文章中, 在文字、句式、文法上和现在的汉语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对于从小熟悉现代语言的初中生而言, 读起来自然是比较费力的。即使对于一些对古汉语和鲁迅文章有一定的研究的教师, 读起来也并不顺畅。主观上, 鲁迅文章中难以理解的语言、句式, 很多是鲁迅刻意为之的, 这主要是受限于当时时代因素, 鲁迅不想因文字获罪, 采用的隐讳等语焉不详的手法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稽查。

其次是思想上难以捉摸。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 文字还只是一点难以阅读、难以直观把握的问题, 但对于鲁迅作品的思想, 往往理解起来就是“一个头两个大”了。这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里主要是时间跨度导致的理解先天性缺失。鲁迅作品不管是杂文、小说、散文都喜欢有所喻指, 言之有物。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也就在于他的文章很少写个人兴寄, 更多的是现实情怀。鲁迅将他所处的时代、所看到的黑暗、所接触到的人物, 不管可写不可写, 只要有所动, 就将之纳入写作范畴, “立此存照”, 不仅如此, 还要在文中臧否、或讽刺或嘲笑、或揭露或批判, 总之是“金刚怒目”, 不假宽暇。这样就造成鲁迅文章的两大难以捉摸的因素。一是今天离鲁迅所处时代太过遥远, 八、九十年的时间足以让很多历史事实难以确解, 同时, 对于今天“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师生们, 除了在史书上大致了解那个时代之外, 也很难深入知晓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 遑论理解鲁迅的洞幽烛微了。二是上文所说的出于隐讳需要, 鲁迅在文字、句式等方面作了一些处理, 或语焉不详, 或反讽, 或隐喻, 或象征等等不一而足。为了不至于受到最直接的文字打击和黑暗势力的稽查。据鲁迅日记中记载, 即使这样, 鲁迅文章被改、书籍被禁也是常事。所以要解读鲁迅文章, 还要破译这些人为设置的“关卡”。

再次是作者情怀的准确把握。鲁迅很多小说、散文都有一个“我”, 这个“我”或多或少有着作者自己的一些影子。如《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如果对鲁迅的生平经历没有深入了解的话, 仅仅是对鲁迅作一些大事记般的文字理解则很难达到入情入心的效果, 也就很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 难以深入解读作者的个体情怀, 更不要说文本的主题思想了。

基于上述三个难题,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教学难也就不奇怪了。因此,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 决不能简单从文字上进行解读, 而要从主题角度进行立体突破, 充分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起探寻鲁迅作品的奥妙。

二、鲁迅作品互动立体教学的尝试

在鲁迅作品中采用互动立体教学法是基于其诸多理解上的难题的, 那么如何运用, 还需要不断探索, 不断补充。下面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谈谈初步的体味。

1. 准确定位教学范畴

虽然说鲁迅作品大体上在文学界都有了一些广泛认可的解读, 但作为教师并不能以此作为教学定位的范畴。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初中生, 要基于初中生的接受和认知来展开教学, 科学定位。同时, 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主题式、板块式教学, 主题内涵也应该作为界定教学范畴的依据之一, 不宜无边放大。

如《社戏》一文, 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课文, 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优美叙事散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孩子们的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读来充满生活情趣, 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在这里引入鲁迅原文中三次看社戏的对比, 以此来揭示封建的思想文化对老百姓的束缚, 进而引申到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根深蒂固, 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 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 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谈。这样的理解看似深刻, 却并无必要。对于初中生而言, 这样的解读有过深之嫌。其次缺乏支撑, 就像“我的院子里, 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还是枣树” (鲁迅杂文) 被解读为“国民党一党独大, 所见皆是”一样, 主题先入。据周作人回忆, 当时鲁迅先生居住院子里确实是只有两颗枣树, 解读成景色单调表现作者心情苦闷比较合适。再次, 就主题教学而言。这一单元主要是“民俗风情”,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看, 将课文定位成童年回忆、乡情动人比较合适。

2. 科学设置互动方式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内容确定后, 关键在于方式方法的科学把握。对于鲁迅作品要结合其教学难题把握互动的方式。涉及鲁迅生平背景的、文本背景的、文中难解词句的, 到写作技巧手法的、文章主题思想争议的, 都需要科学设置互动方式。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涉及到鲁迅幼时的一些经历, 比如家道中落、上当铺为父买药和寻药引等事情, 作者讲来平淡平静不带一点情绪, 但事实上这些可以说和鲁迅一生都有着莫大关联。因此解读这篇文章, 鲁迅生平是互动的关键之处。因此我在教授此文时, 设计了三个互动教学方式, 层层深入。首先是互动找“我”。在不阅读鲁迅生平背景的前提下, 让学生一起在文中找出“‘我’的一日”、“‘我’心所想”、“‘我’家概况”, 这样从文本中梳理出了鲁迅的生平;其次是互动比“我”。在下发的鲁迅少年生平中, 将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的“我”与生平中的“我”对比, 一起来看其中的异同, 让同学们明白鲁迅淡淡笔法下对于一个普通少年而言的不幸, 童年趣事对比的是少年不幸;最后是互动追“我”。结合鲁迅一生经历, 让同学们大胆寻找童年“我”影响其一生的事件、选择等, 明白文章所写的一些具体内涵。比如学西医又最终弃医从文的选择等等。在互动中, 学生由文本到资料, 由浅入深, 就很好地将互动引向深入, 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

3. 灵活深化互动结果

教学需要深化, 如何深化又不过分解读是个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教学鲁迅作品时尤其如此。对于其语句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 虽然在互动时也可以慢慢解决, 但不代表下一次在阅读到鲁迅文章时, 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深化互动结果。具体方式可以灵活把握。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对于小说的主题———封建科举制度吃人, 在互动教学中学生至少在概念上已经初步了解了, 那么如何深化呢?可以有很多方法。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三个方法。一是问题论辩式。引导学生就“孔乙己之死”从主观原因上的好吃懒做和客观原因上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两个方面进行辩论, 很快学生就能明白主观原因也是客观原因的附属物, 从而深化理解。二是课外拓展式。下发《范进中举》节选, 引导学生去对比阅读, 在拓展阅读中充分理解这一主题。三是思维迁移式。要求学生就“孔乙己穿越来高考”写一篇文章, 就孔乙己高考失败后的种种可能遭遇来看其究竟会不会走投无路, 引导学生去深思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孔乙己非死不可。

深化语文教学造就“立体”的人 篇10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 付出的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究其原因, 多是因为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 忽视了识字写字的人文性, 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 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作为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小学教师, 应该将人文情愫融入到识字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方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接受情感熏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 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 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三、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写作技巧训练与人文关怀

应提倡先放后收、多做勤改的学习方式, 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和规矩, 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 放开手脚, 放飞心灵。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信心, 掌握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 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 力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

《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重探究, 重应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2重过程, 重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 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3重方法, 重体验。在“综合性学习”中, 要求学生学会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由此在实践中体验、提升人文精神。

树立语文教学的立体观念 篇11

所谓语文教学的立体观念,就是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所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中心,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

应该怎样树立教学的立体观念呢?我觉得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以新知识为主。对于旧的知识,即学生原来学过的知识,当然是应该不断复习巩固的,但是与新的知识比较,就是次要的了。实际上,教材所编写的课后单元知识,都是新知识。让学生掌握单元知识,就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课堂的主体观念,正因为这样,现在有人就提倡“单元教学法”。这个“单元教学法”就体现了以新知识为主的原则,是可行的。新知识在教材中刚刚出现,是学生比较生疏的,有一定的困难,但同时学生具有新鲜感,有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兴奋点实施教学。比如同是议论文,一开始讲议论文就应该以论证结构为主体,对于字、词、句及写作技巧等几方面来说都有很多东西可讲。但这都只能略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以腾出时间突破结构关,基本弄清论证的几种结构形式。以后再讲议论文,则论证结构就是退居次要地位了,只需略讲,点到为止,而论证方法就成了主体,要学生基本掌握论证方法的使用。

二、以重要的为主。在确定了以新知识为主体后,由于新知识中还存在着主次的区别,因而还应遵循以重要的为主的原则。例如,学生刚学戏剧,新知识点就是戏剧冲突、戏剧情节、戏剧语言、人物形象、作者观点等等,如果对这些样样精讲,恐怕三、四节课也讲不完。应该说,戏剧的人物形象及富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是主要的。然而,人物形象的分析必然离不开戏剧情节,戏剧情节我们定为次要的。戏剧情节只能由老师边提示边分析边作简要介绍,作为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就行了,而腾出时间去把握人物形象和朗读课文,体会个性化的戏剧语言。这样,就能以主带次,花时少,收获大。

三、以难学的为主。依照上述两个原则确定了以重要的新知识为主体后,还存在着难与易的问题,容易的,只需略讲,难的呢,自然就要重点讲。难点的确定,教师同样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不仅要吃透教材,对课文反复琢磨推敲,而且还必须作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教议论文的结构方式,综合结构就是难点。一篇议论文既可以是总分式,又可以同时是递进式,是并列式。学生只有弄懂了综合结构,才算得上真正弄懂了议论文结构方式的知识。难点突破了,其他知识就在其中了。

生物实验中的立体教学 篇12

1. 横向联系

1.1 联系本学科,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把精力过分集中于单一的知识点上,在实验过程中也是如此,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联系前后知识点,更少有学生能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本上是比较零散的,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实验的外在现象,没有去真正思考其中所体现的知识点,也就是实验原理。我们在实验操作前应先引导他们复习回忆前面已学的知识,把那些知识点与实验联系起来,让他们透过实验现象,理解其中体现的实验原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有这样两份实验材料:质量浓度为0.3g/m L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对于细胞来说,这是两种外界溶液,前者比细胞液浓度高,后者则低。当细胞处于这两种溶液中时,就满足了渗透系统中的一个条件:细胞内外具浓度差。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作为一个整体———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在这里相当于渗透系统中的另一个条件———半透膜。这样,渗透系统就完整了,我们可联系渗透作用的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由于植物细胞原生质层外还有一层细胞壁,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当细胞处于0.3g/m 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整个原生质团缩小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而当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处于清水中,细胞重又吸水,原生质团重又增大恢复至原状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在分离后复原,即质壁分离复原。

1.2 联系其它学科,加强渗透。

“生化不分家”,生物与化学都是实验性较强的自然学科,生物学科中有许多实验都是与化学知识联系渗透、融为一体的。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联系化学中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的原理;另外,“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几种果蔬的VC含量的测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等都是与化学学科有联系的实验;此外像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实验中涉及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与物理学科联系的知识点;孟德尔揭示遗传定律的实验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涉及的统计学知识还可与数学学科相联系。通过与其它学科联系,可以加强学科间知识点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纵向延伸

纵向延伸,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事先精心设计,或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假设与猜想,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钻研课本,进行探究,使他们在提出问题,探究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到课本的实验方法并不是探究问题的唯一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验证原理,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学生已初步学会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并能够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实验中一些小的方面的问题,比如洋葱表皮细胞在质量浓度为0.3g/m L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如果浓度高一点,高到0.4g/m L,甚至0.5g/m L,或者浓度低一点,低到0.2g/m L,甚至0.1g/m L,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作进一步的实验探索,让他们对奇妙的生物界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浓度越高,质壁分离越明显,但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到了一定的程度,细胞会因过度失水而死亡,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就无法看到了。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材料中,植物细胞必须是活的;通过该实验也可以证明植物细胞是否是活的。而如果在该实验中,把蔗糖溶液的浓度慢慢降低,学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现象逐渐不太明显,最终,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当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约为0.09g/m L,相当于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时,洋葱表皮细胞就不再出现质壁分离了;如果蔗糖溶液的浓度再降低下去,植物细胞还会稍有胀大。由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的质量浓度约等于0.09g/m L,而当蔗糖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通过诸如上述的纵向延伸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作了进一步的探究,这无论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于他们自身在生物学科方面兴趣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

3. 回味思考

通过上述横向联系、纵向延伸的教学,学生对于本堂实验应该有所了解与掌握,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也应有所增强,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一下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与体会,进而有效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在实验教学的进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通过回味思考,会将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比如在本文所提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一起先没有观察到物像,后来重新取了表皮才看到了,原因在于原先所取的表皮上叶肉过多。有的学生在用低倍镜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很清楚,但用高倍镜观察则不清楚,原因是他在滴蔗糖溶液时不小心把高倍镜的镜头污染了。诸如上述的问题有很多,学生通过回味思考,可以为他们在以后进行类似实验时避免出现重复差错,同时也为教师在后面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注意点,这无疑会推动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课堂结构、教具准备、板书设计等的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上一篇:微生物课堂教学下一篇:伦理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