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2024-06-29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共9篇)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篇1

一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 (1) 高校经费收支渠道出日益复杂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经费收入项目越来越多, 预算内教育经费收入来源渠道中的资金流情况也开始出现变化, 科研拨款收入越来越重要。从学校支出看, 工资福利支出、助学金、商品和服务支出及专项公用支出、基建支出等支出项目越来越繁杂。 (2) 高校经费收支的复杂化增加了财务风险。资金流动形成的高校利益相关者的网络日益庞杂, 增加了高校财务运行风险发生的可能。高校经费收支复杂化所引致的财务管理对象与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化趋势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专业化。 (3)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专职化倾向需要设置专职高校财务管理职位。高校财务资金的多元化趋势增加财务风险的同时, 也促使财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专职化。这种发展趋势必然需要高层次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参与管理、监督及执行相关管理决策活动。因此, 随着我国高校经费收支渠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不断深入,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 乃至高校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设置总会计师职务来规范经费收支管理, 以规避风险, 提高资金运作质量和效率。 (4) 国家相关制度安排对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 顶层设计已经对高校等事业单位设置总会计师职位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经费的不断增加, 促使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机构提出新的改革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提出“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 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 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 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成为相关制度建设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是提高高校经费收支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的改革尝试。

二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合理性。 (1) 高校组织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为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奠定了基础。大学已经难以回到经典大学理念中的“象牙塔”之中, 而逐步与社会、公众及其他组织之间构建了紧密的联系。从“多元巨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 大学不断演化出新的组织特性, 这些新的组织特性逐步缩小了大学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差异。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大学组织开始在处理复杂的市场环境及大学组织内部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在市场化的背景下, 高等学校经费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大学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提供了条件。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高校调试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实践, 但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与企业组织设置总会计师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等学校应根据高校组织的根本属性, 结合现阶段的组织特性, 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 以提升高校应对复杂财务环境的能力。 (2) 高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为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提供了契机。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来, 高等教育系统内也掀起了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高潮。高校领导能力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民主决策的能力、驾驭学校发展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交往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稳定高校办学方向, 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就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 经费越来越成为决定高校发展水平与质量的核心要素, 筹措及合理控制经费支出在高校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 高校领导班子驾驭高校经费收支的能力日渐成为衡量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准。鉴于此, 高校领导班子关注财务资金专职管理岗位的设置是优化领导班子的专业结构, 完善领导班子民主决策,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有效路径。在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中, 高校通过设置总会计师职务提升财务管理在高校决策中的话语权, 形成管理决策首先要结合学校经费收支实际的管理路径, 明确高校决策的经费支撑能力, 以保障领导班子决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这也是提高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影响力与渗透力的重大改革举措。综合来说, 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完善高校领导班子结构,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 促进高校领导班子科学决策的有益尝试。总会计师是对高校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的补充与完善。根据《总会计师条例》有关规定, 总会计师的职责包括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 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 开辟财源, 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 督促本单位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 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承办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交办的其他工作。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生的转型相似, 已经逐步实现了从利益核算向利益调节转变, 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从被动保障向主动引导转变。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涵盖了高校财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与要素, 并且强调财务管理中的利益协调, 关注财务管理与学校系统管理的整合, 是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整合。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步骤。 (3) 国外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实践为我国高校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改革取向提供了作证。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经费收支数量与项目庞大。充裕的经费来源为高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 同时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 为提高资金利用的透明度及资金利用效率, 它们采取公开年度财务收支明细的形式监督高校财务经费收支管理。学校大多数是通过发布年度财政报告公开学校收支, 其中详细的阐述了经费收支的监管及明细。以澳大利亚堪培拉TAFE年度财务报告为例, 其内容主要包括运行报表、余额表、权益变更报表、资金流报表、拨款报表及附录, 其中各部分是由高校负责财务的行政主管负责监制, 并由责任人发布责任声明。其年度财务报告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公开、透明、科学、专业。其财务报告的专业化水平及财务收支与高校运行情况相结合的财务报告的撰写方式表明其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高校系统管理实现了整合, 在强调利益核算基础上, 不断拓展为利益协调提供管理决策依据的管理能力。综合来说, 国外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诸多实践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改革, 高校总会计师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

三是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建议。 (1) 明确高校总会计师的职责。总会计师既是行政领导成员, 又是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对校 (院) 长负责, 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与经济核算。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既是高校的管理者又是财务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高校总会计师不仅要熟悉会计工作流程, 而且要了解高校管理活动、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综合来说, 高校总会计师的职责应包括执行经费预算与决算, 结合高校运行实际情况起草并执行年度财务计划及财务报告, 监督经费收支管理活动, 加强部门员工的引导、教育及员工培训, 并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财务运行状况的依据。 (2) 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高校设置总会计师是加强高校会计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契机。高校需要围绕总会计师的任免、职责权限及监督等方面,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 出台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应围绕总会计师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专业化, 运行效率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 制度建设应强调总会计师在参与高校重大宏观决策中的职责和权限。高校总会计师要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 保障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依据, 达到资金利用的最佳效率。 (3) 坚持公开选拔与内部挖潜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诚然, 国家有关法律已经系统规定了高校总会计师的任命, 但其任命程序仍然需要高校与任免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目前来看, 我国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已经着手部分部属和省属高校总会计师的遴选及任命, 并以公开招聘形式进行遴选。但是,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有步骤的开展总会计师的选择与任命。高校总会计师担负着高校经费收支有关的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及高校决策等多方面的任务, 因此, 不仅仅要熟悉会计工作的专业技术要求, 高校财务环境, 还要对所任职高校的运行状况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因此, 高校总会计师任命的主管部门通过公开选拔与内部挖潜的方式有利于总会计师选择与安排的针对性。 (4) 完善监管机制, 进行高校财务管理改革。高校及总会计师主管部门应设置考核机制及监督机制, 加强对总会计师权力行使的监管。高校内部可以通过民主参与, 公开财务年度报告等形式监管总会计师的管理活动及工作绩效。总会计师主管部门通过实地调研, 汇报材料等了解总会计师的工作绩效及工作成就, 并通过学校反馈信息了解总会计师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同时, 主管部门应着手建立总会计师的培训及再教育工作, 切实提高总会计师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篇2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在管理形式、学生规模、资金来源、管理方法、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各项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内部的变革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工作增加了许多新内容,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怎样建立健全与高校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相关操作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如何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会计控制对高校的促进作用,是当前财务会计工作面临的一个迫切新问题。

一、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而在学校内部所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其他调节方法的总称,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机构控制。主要是对高校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为保证高效各项活动有序地协调进行,就必须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实行统一有效的指挥。

人员素质控制。目的在于使每个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所在岗位的要求相适应,完成各自岗位的任务,因此,必须加强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授权批准控制。主要是规定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级人员在进行各类经济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必须遵守批准程序,按权限办事,即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批准权,所有活动不经批准,不能执行。

职务分离控制。主要根据高校内部的经济业务活动情况和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控制,重要的经济业务必须有几个人或几个部门分工处理,以达到内部牵制的目的。

法规制度控制。指高校内部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国家规定的财经政策、法令、规章和制度为标准,以此监督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业务程序控制。主要是结合高校有关业务特点,按客观要求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确定业务处理程序,再统筹安排,制订出业务活动的标准,使业务处理规范化。

内部审计控制。通过设置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健全有效、规范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以确保高校财务收支活动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真实,达到目标、计划的合理有效控制。

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以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宗旨,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控制。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

针对目前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在具体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全面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及人员,即对一级财务部门(含预算内账务、预算外账务)、二级财务部门、校办产业及后勤实体等部门及其会计人员都按照统一的内部会计控制标准进行控制。

合法性原则。就是指高校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校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

合理性原则。高校应将财政性经费和包括创收经费在内的预算外经费都统一纳入到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中来,摒弃按经费来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标准的做法。

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针对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高校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高校的财务会计水平。

一贯性原则。就是指高校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适应性原则。指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高校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高校的财务内控制度。

经济性原则。是指高校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高校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

发展性原则。制定高校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重要性原则。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突出重点,抓重要部位、重要环节、重要岗位,要重视对人的风险的控制。

内部牵制原则。控制论指出,有效的牵制、制衡能保证决策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决策内容的准确。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重大投资决策的集体审议联签及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对预算内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的内部牵制方法等,对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及内容进行有效的内部牵制,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为保证对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有效控制,高校应坚持业务控制与业务循环控制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对具体业务的控制,也有针对业务循环及关键控制点的控制。为此,高校应及时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流程再造”,设置切合自身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并将对流程中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负责人制原则。《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则进一步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因此,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不能也不应该独立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应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项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在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明确设计主体。为了保证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高校管理当局。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设计得既要熟知高校管理政策,了解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还应熟悉内部控制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高校内部具备这样的人才,高校可自行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否则应聘请外部专家来设计。

找出关键环节。在设计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前,应首先分析在高校当前会计工作和管理中存在问题多、漏洞最大的环节有哪些?在这些环节或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预防或纠正。只有找出高校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中的这些关键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做到防范于未然。

明确控制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觉和纠正。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明确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认真检查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实现。

加强内部监督。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为了确保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和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所以,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注重人员素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执行者的素质。因此,为使内部会计控制的功能近预定的目标正常发挥。必须配备与承担的职务相应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即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是完善的,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或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败。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篇3

据笔者调查影响高校发展的“要命的问题”的是省外两所大学发生的惊天大案。

第一个大案是《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和党委书记受贿双落马》[1]。2006年6月20日, 因涉嫌重大受贿, 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被刑事拘留。两个月后, 该校原党委书记吴国民也因涉嫌受贿被刑事拘留。该案件有三点颇具讽刺意味:1、2006年初, 在武汉科技大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报告会上, 当时的书记吴国民、校长刘光临公开承诺:廉洁自律, 从我做起;严格要求, 接受监督。2、校长刘光临的落马, 居然起源于校党委书记吴国民的举报。3、如果不是因为涉嫌重大受贿, 刘光临将会以一位有成就的大学校长身份, 体面地退休。对此案件摘要介绍和分析如下:

刘光临, 1946年5月出生, 案发时刚刚年过六旬, 曾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 (正厅级) 、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是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2006年6月20日, 在即将退休的前夜, 因涉嫌重大受贿, 刘光临被刑事拘留。在刘家里, 搜出现金300多万元, 加上存款, 总计超过500万元。两个月后, 之前配合检察机关调查刘光临案的武科大党委书记吴国民, 也被刑事拘留。

校长刘光临的突然出事, 以及书记的相继被拘留, 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谁也想不到的是, 案件源于2006年3月某日湖北省检察院反贪局收到的一封神秘举报信, 举报武科大校长涉嫌贪污受贿问题。信中有每次受贿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随后几封举报信与第一封署名相同———樊府哲 (反腐者, 说明举报者不愿公开真名) 。根据举报信所捕捉到的信息展开调查, 终于查明校长刘光临重大受贿的全部事实。最终, 省检察院报告:2002年至2006年初, 犯罪嫌疑人刘光临在担任武科大校长期间, 利用职务之便, 为他人在承建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及工程结算方面谋取利益, 多次收受贿赂总计折合人民币185.8308万元。

在调查刘光临犯罪事实的同时, 省检察院也通过审讯一名相关“中间人”获得的线索, 对吴国民进行秘密调查一个多月, 使吴国民的受贿事实浮出水面:2001年至2006年, 吴国民在担任武科大党委副书记、书记期间, 为他人在承建工程及工程款结算等方面谋利益, 多次收受建筑商贿赂总计折合人民币67万余元, 收受武科大下属部门及个人贿赂近14.8万元。

在调查吴国民犯罪事实的搜查中, 发现了一封与检察机关收到的举报刘光临的信的内容完全一致的举报信。这封信也证实了当初检察机关的最初怀疑———举报信的内容非常具体, 写信人应当就是校长的身边人。通过审理, 吴国民承认了自己就是举报信的写信人。

通过分析, 笔者明白了, 原来在刘光临受贿之前, 吴国民就已经先行利用职权, 在新校区的工程建设上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贿赂。他自己对“写信举报刘光临”一事所作的解释:“因为我感觉校长调来以后, 对人、财、物的事项很感兴趣, 插手也插得比较重, 我感觉恐怕对学校不好。”这个不充分的理由后面, 其实也包含了刘光临的重大受贿也影响了吴国民自己的受贿, 引起了自己的嫉妒心。正如吴国民所承认的, 他跟校长刘光临有矛盾, 而且矛盾很大。出自“狗咬狗”的犯罪心理动机, 吴国民显得很沮丧:“我如果不说, 也许学校的事出不来, 现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个大案是《津门“地”震李宝金》[2]一文所涉及的“另一起被披露的案件”。此案是说天津南开大学有一个1997年创办的校办企业——注册资金8000万元的允公集团。2006年6月, 南开大学校领导向全体师生通报了允公集团发生的一件涉案金额高达4亿多元的巨大案件。其中1.1亿元资金被杨育麟在担任允公集团总裁期间贪污挪用, 另外3亿元为杨育麟“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因为案情重大, “不等学校做出反应”, 即被集团所属化工厂的职工们反映到了教育部。后经教育部连同中纪委的干部直接来到南开大学督办此案。“迫于各方压力, 12月9日南开大学对允公集团的班子进行了调整, 集团总裁杨育麟被撤换。”奇怪的是, 就在主办该案的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受天津检察院一位领导指示正在和杨育麟谈话时, 陈洪副校长又接到检察院这位领导的短信:“现在就派人拘捕杨。”杨育麟却借故说上厕所, 自此一去无踪, 逃往国外。

据事实背景调查, 杨育麟当上允公集团总裁后, 与天津市公、检、法关系密切。其中, 杨与李宝金更是称兄道弟, 关系非同寻常。作为天津市反腐最高机构的最高领导———天津市检察院检察长的李宝金, 由于涉案天津市浩天集团女董事长王小毛经济问题的直接原因“轰然落马”。杨育麟2、3月间出逃, 李宝金6月份被“双规”, 杨的出逃是因李宝金的保驾护航。

分析了上述两所高校的惊天大案, 起初笔者还认为这两起案件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应该是偶然的、个别人的犯罪事实吧!却没有想到更多的成批的高校犯罪事实接连不断地呈现在笔者眼前。仅从被各级人民法院判刑的案件中举例如下:

1997年至2005年陈少岚在担任湖北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三峡大学党委书记等职务期间, 收受贿赂36万元, 构成受贿罪, 判处有期徒刑6年, 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万元。

湖北民族学院原党委书记彭振坤受贿159万元, 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0万元, 并追缴其违法所得。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高勇在2004年~2008年间, 先后33次收受个体建筑商7人贿赂共计人民币65.5万元, 为该校新校区工程建设承包商等人谋取利益。

武汉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杨永才收受多家知名院校独立学院贿赂, 帮助解决违规招生的学生的学籍注册问题, 以及在湖北省教育厅工作期间先后共11次收受12人贿赂的87.8万元和价值2000元的购物卡, 被“双规”, 受庭审。

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2000~2006年间, 利用分管学生招生、基建等工作之便, 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多万元 (先后被追回赃款人民币1068万元、430万元和3万美元, ) , 被终审判决执行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没收财产人民币100万元。

再如:武汉大学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和原常务副校长陈绍方涉嫌巨额受贿被批捕, 广东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经济犯罪。最近三年北京市, 查处高校腐败案猛增, 案发数上升1倍, 案件近一半涉及招生、人事等问题。就全国而言, 近年大案也有所增加。

日前, 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提出, 高校领导干部要紧抓腐败现象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严把工程建设、财务招生、领导班子决定等四关。日前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专题会上王立英表示, 高校领导干部要认真查找干部廉洁从政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突出角。

依照海淀区检察院前年的调查, 高校贪污案件主要发生在财务部、医院收费处等财务管理部门和有关资金往来的部门, 受贿案件主要发生在仪器设备采购、医院药品采购等部门, 挪用公款主要发生在房地产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在高校集中的北京市海淀区, 目前高校职工犯罪发案部位相对集中, 基建、采购、后勤和招生等领域, 成为高校腐败重点区域。针对上述领域的腐败势头, 王立英提出, “在领导干部层面, 要加强权力运行监督,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 领导干部要做执行力度的表率。”她提醒说,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干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表现, 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使干部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 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尤其要加大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

影响高校发展的第二个“要命的问题”是债台高筑。这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虽然官方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高校欠债统计数字, 但从笔者陆续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所见所闻来看, 这是高校存在的严重问题。根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可知, 到2006年末, 全国高校贷款总数在4500亿元~5000亿元之间[3]。另有资料表明, 仅仅全国72所教育部所属高校的负债就超过360亿元, 平均每所高校欠债5亿多元。2008年3月6日, 教育部党组成员田淑兰接受《法制晚报》专访时说:“我国高校欠债问题非常严重, 目前全国高校共欠债务2400亿元”。提到欠债原因, 她说:这主要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的基建造成的。本来国家应该对高校进行资金投入, 但由于经费没有到位, 高校只好自行解决。

笔者认为, 田淑兰女士所说全国高校巨额欠债的原因在于扩招, 她只说对了一部分。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乘扩招之机, 不计后果的负债经营。从相关资料可知, 全国公办高校欠债率超过90%, 其中, 因合并而扩大招生的高校不超过高校总数的20%, 其负债率几乎是100%, 但合并后扩招的高校并不等于必须易地盲目搬迁, 只扩招不合并的高校难道也一定要有新校区?需要有新校区的高校是否都可以盲目增加校园面积?

举例说明如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 每年招生约3000人, 从来没有扩招, 更没有迁校, 并非高校中的航空母舰;但其教学质量及其名望, 却排名在世界高校的前列。清华、北大近几年来也进行了扩大招生, 又听谁说过有新校区?

笔者实地调查的江苏省一些高校实例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例如, 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工程学院原是南京老市区相邻在一起的两所普通高校, 仅仅一墙之隔, 校园面积分别为170亩和166亩, 明显地校园面积太小, 影响两校的发展, 经过扩招, 艺术学院通过3亿元, 置换工程学院2.4亿元, 另由省财政拨款6000万元, 基本无外债, 使得校园面积扩大一倍, 在校学生人数由4000人规模扩大到近10200人, 资金流量由约1亿元扩大到2.5亿元。工程学院全部动迁至江宁大学城建立新校区, 总面积一下子扩大到2550亩, 在校学生人数由近5000人规模扩大到22000人, 资金流量4亿元, 却负债约6.4亿元。走在南京工程大学新校园里, 校舍建筑物之间显得太空旷, 闲置的土地面积太多, 显得很浪费。尤其是学校全部搬迁到江宁大学城, 全校教职员工近1700名仍住老市区, 学校自备20多辆通勤客车疲于奔命, 员工免费乘车, 仅每年的380多万元交通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该校财务处有3名高级会计师只是干着急, 无权解决问题。学校经费怎样安排使用, 精打细算, 很需要一名总会计师统筹负责, 进行科学管理。

再如, 笔者所工作的扬州职业大学与另一所由中专升格成的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原来也是一墙之隔的两所高校, 校园面积分别为286亩和100多亩。都因为扩招, 分别易地搬迁, 新校园现有面积分别为897亩和300多亩。原职业大学仅以8000万元贱卖给了江苏油田下属部门, 一方面造成江苏油田大量房屋、土地闲置;另一方面造成职大至今负债近3亿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校区却高不成、低不就, 始终卖不掉, 除了一小部分建筑用于出租外, 大部分闲置, 至今负债近2亿元。两校教师普遍认为, 如果当时只有一所学校搬迁, 另一所置换给对方, 就地改建, 最多再适当扩大到周围一些民居。那样将会比今天的结果好得多;既不会出现江苏油田土地房屋的闲置, 两校的负债至少将减少一半。诸如以上高校浪费土地, 增加负债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仅从江苏省内高校看, 至少说大批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欠下大量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与南京工程大学新校区毗邻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 全日制在校生13000名, 占地面积达1048亩, 负债3亿多元;苏州大学摊子大, 有5个校区, 各类在校生5万多人, 占地面积3121亩, 年资金流量7亿元, 欠债10多亿元, 等等。目睹这两所院校的新校区, 耳闻不少城市的大学城, 那些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现象, 实在令人感叹:这些高校多么迫切地需要有一名总会计师带领, 按照经济规律, 实行科学化管理啊!

高等学校的债台高筑, 不仅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扩大招生与扩大校园面积的关系, 而盲目地负债经营, 还因为日常工作中缺少经济责任制, 浪费现象严重。现行非财会专业职称却分管财经工作的副校 (院) 长不懂得也没有考虑到高等学校也应当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绩效对比。2009年12月10日《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首次对教育部所属72所高校进行的绩效评价显示, 近3年只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 其余半数以上高校投入多产出少[4], 为什么?原因在于浪费现象严重。

举例说明, 在投入产出评价所涉及的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投入评价指标中, 必要的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它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条件;但一些不必要的固定资产的建设, 却会浪费大量的金钱。曾经在网络上受到广大网民关注和批评的“聊城大学豪华校门事件”, 曝光该校门造价竟然高达8000万元, 网络上还公布了其他一些大学的校门造价, 同样令人吃惊:南昌大学校门2000~3000万元, 西安文理学院校门888万元, 浙江城市学院北校门800多万元, 合肥工业大学校门500万元, 等等。对比这些高价豪华的校门, 笔者所看到的清华、北大的校门却几十年如一日, 朴素、典雅并不豪华, 值不了那么多钱, 却在中国高校绩效排行榜上, 争得了第一、第二的“门面”。

如果说, 花高价建校门的浪费现象只是出现在部分高校, 那么, 行政人员办公必定进高楼, 有高楼必定安装中央空调的现象, 还有高校领导必定有专车, 有专车必定公车私用胜过私家车的现象, 却是许许多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春秋两季闲置不用是中央空调的季节性特点, 冬夏两季中近两个月的寒暑假是学校工作的季节性特点, 高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场所在课堂和实验室, 不实行坐班制, 这是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的特点。每周除去双休日, 高校教师只有半天时间集中开会和学习。可以说, 对于广大的高校教师来说, 中央空调只是摆设。购置一部中央空调, 成本近200万元, 使用养护费每年约20万元, 仅为每个院系三五名坐班人员从早开到晚, 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浪费。中央空调和公车私用之类的浪费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债务。

此前,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重点在领导干部, 责任也在领导干部, 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他说, 要严格责任追究, 领导干部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必须追究责任, 领导干部如果对上级领导机关部署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内的工作任务, 不传达贯彻、不研究部署、不督促落实, 或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压制不查, 必须受到责任追究。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全国高校特别是江苏省高校, 迫切需要推行总会计师管理制度, 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高校经济责任制。使各高校产出多投入少, 产出高于投入, 提高各高校的绩效, 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教强省, 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和党委书记受贿双落马[N].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7-6-17.

[2]津门“地”震李宝金[J].中国新闻周刊, 2008, (26) .

[3]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J].中国青年报, 2009-7-3.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篇4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筹资渠道多元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在注重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本文拟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在强化监督职能及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检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在各个高校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制度,但完整的、统一的、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尚不普遍,有的是传统的习惯做法,有的是形同虚设。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强,各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从而使得资金来源多元化、各类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和复杂化,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及其原则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

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总的目标,那就是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使用效果,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促进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有效控制各种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是通过高校内部部门和人员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联系、相互协助、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行为规范;是单位内部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对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细化与补充;是国家法律规范与单位内部科学管理需求的有机结合。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按照《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合法性、全面性、及时性、适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七项。合法性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全面性原则要求对各项经济活动加以规范、对人财物全方位管理进行覆盖;及时性原则要求随着高校发展战略、方针、理念等内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实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用性原则要求针对本校实际管理需求和特点,制定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内部相互协调在内的方针、措施等;可行性原则要求对经济业务处理程序有明确规定,并简便易行,便于实际操作和运行;有效性原则要求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和处理,保证落到实处、发挥实效;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该成本与效益之间应保持适当比例(该比例的高低在实践中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的主要原则

目前,结合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践,需强调的基本原则是全面性、适用性和效益性原则;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平等性、可监督性及科学性等要求。平等性要求约束高校内部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求的权力;可监督性要求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注重有效监督、相互牵制、不相容职务切实分离;科学性要求结合高校的实际,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本校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及其内容

(一)按照一般内部控制的方法,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结合高校固有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一些基本方法,按需进行加强或者简化,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一般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成本费用、担保、预算、固定资产、存货等方面的控制内容。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具体内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有经常性和偶尔发生之分。因此笔者认为,为便于加强财务管理、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应参照一般控制内容结合高校自身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将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划分为预算计划、审核录入、货币资金、人员工资福利支出管理、项目收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对外投资和其他控制等方面,并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除国家财政拨款(财政补助收入)外,高校创收收入项目日趋增多,同时,近年来各高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竞争实力,基本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日常经济活动日趋繁多,会计业务工作量急剧加大,造成财务管理的不相适应,原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显现出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陈旧、适应性较差。有些高校虽然制定有较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有关财务管理制度,但多为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如差旅费控制的标准不相适应,会计人员人为控制因素较大,极易造成失控。二是零散、集中操作度差。也有些高校虽有一些制度,但较为分散,甚至一个很具体的事项单独作为一个制度,不便于集中查阅操作,极易造成顾此失彼,内控制度进一步失效。三是不全面。有些高校虽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出台一些相关管理控制制度,但范围和内容十分狭窄,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形同虚设。部分高校虽然制定有较全面的、适宜度较高的管理控制制度,但由于权力的不匹配和不平等,执行效果较差。五是受限于人员机构的不匹配。大部分高校虽然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或者得不到有效补充,使得实施较为困难。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草率行事,做表面文章,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条条框框,挂在墙上仅仅是为了好看。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关键是学校领导对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大环境的认同,从机构设置、人员补充方面给予坚定有力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之克服机关作风带来的慵懒等不良习气。

五、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会计电算化迅速得到普及,电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电算化功能进一步延伸。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均已建立了会计账务处理、工资核算管理、项目收费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信息系统,极大的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网络化程度和加密技术的提高也减少了人为控制的因素。因此,根据高校会计电算化现状,除制定相应的制度用以加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和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外,应将控制的重心转移到人为操纵控制环节,或者是电子信息技术难以替代的各个环节。实践中笔者认为这些环节包括:预算计划控制环节、原始资料的审核录入环节、出纳控制环节、子系统之间的人工衔接环节、最终结果输出转报环节,以及并行体系的独立控制环节。

(一)预算计划控制环节

高校的全部收支活动均需纳入预算计划,包括上报财政预算收支计划和高校内部执行预算。作为基层预算单位,高校的一切经济活动应围绕预算而展开。因此,加强预算环节的控制,是其他各环节控制的先决条件。应强调集体审议联签、授权批准恰当、编报预算与执行预算数额一致以及执行预算的严谨性、及时性和调整预算的合理性、可行性等具体内容。通过控制使之达到科学、合理、公平,便于有效地执行。

(二)原始资料审核录入环节

这一环节是指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核算的第一道环节,是体现财务管理和会计控制水平高低的核心环节,分为批准、审核、录入三个步骤。批准:在预算计划的范围内,应合理划分授权批准界限,各高校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度下放审批权;审核:应重点要求对会计业务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制度性、政策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控制,对特殊业务事项要有跟踪调查控制措施,对其他控制系统转来的原始资料至少要有两个环节的复查核对,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建立明确易行的岗位责任制,本岗位可设置多人,围绕着执行预算进行跟踪控制;录入:要求做到各要素的完整性、摘要格式的统一性(注重特殊事项特别说明以便加以区分)、会计分录的准确性和相同事项前后的一致性。

(三)出纳控制环节

本环节主要掌控着学校货币资金的来龙去脉,加强本环节的控制,有助于对货币资金的整体控制。本环节在高校可能不止一个岗位,除主核算系统出纳外,许多高校设置有单独的资金结算机构(大出纳),收费有单独的收款人员,这些都应并入出纳控制环节一并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建立本环节控制制度除基本要求外,应特别注重其他系统出纳职能与登记(除现金、银行日记账)账目或记录的相分离,切实避免由一人负责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印鉴管理,严格执行印鉴控制制度;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严格银行结算纪律,在具体措施中出纳与银行对账是否分离需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确定。

(四)子系统人工衔接环节

除主核算系统外,高校还有工资核算系统、收费管理系统等。在目前尚未形成系统自动衔接的情况下(即使自动衔接也应增加中间控制环节),应要求至少有两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不能简单地以子系统转来的资料直接进行处理,需加强与子系统记录的复核控制。

(五)最终结果输出转报环节

本环节是指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成果的产生与上报,包括计算机系统财务报表输出、自我检查、转换上报。重点掌控输出报表的完整性、自我检查执行结果的合法性、转换上报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要求对全部会计事项从不同的角度予以综合反映;自我检查要求对执行情况是否合法进行检查总结,以便后期进行纠正;转换上报要求根据反映结果格式或指标的不同进行一致性转换上报,合并与拆分数据要准确并有说明,以真实地反映其财务成果。

(六)并行体系独立控制环节

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工资核算管理、项目收费管理,以及基建财务管理、资金结算中心管理、往来款项核算管理和融资贷款或创收管理等,都要制定相适宜的内控制度,不应忽视。

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重在强调监督检查,有力的监督检查是有效执行的根本。根据目前高校现状,可适当增加监督检查环节的成本,在外部监督的作用下和相互监督制约措施的基础上,充实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同时,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应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充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总会计师制度对高校财务影响探析 篇5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高校在资产规模、资产组合和管理方式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此同时, 高校为求发展, 创办民办附属学院、向银行贷款融资、开立校办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等, 这些都会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财务、法律、管理等问题。从1990年国家颁布《总会计师条例》开始,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高校总会计师知道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面对高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 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2 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计财处只是大学的一个辅助业务部门, 围绕财政实行预决算管理, 财务管理模式十分传统甚至有点陈旧, 还存在不少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2.1 高校财务经济责任关系不明晰

高校经济管理改革进展较快, 经济决策机制尚不完善, 财经法规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岗位的经济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并不具体和明确, 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 如果财务上出现重大问题, 由校长还是相关部门的处长来负责, 责任关系界定不明确。高校在资金安排上, 决策缺乏科学性, 未能从学校的全局和发展战略出发, 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未能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安排资金, 使资金使用结构达到最优状态;经济决策中的各种信息资料往往带有各部门主观成分。根本原因是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 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部门在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2.2 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财务分析是运用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及其它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 以求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重视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 而忽视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工作基本处于未开展状况, 致使目前学校教育资金管理松散, 使用效率不高。

2.3 高校财务管理层次低

由于高校隶属于教育部, 大部分的经费都来自财政拨款, 绝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围绕财政部门展开的, 其会计核算的都是日常的收支业务, 是很简单很基础的会计。与精打细算的专业会计相比, 高校会计核算层次偏低, 会计核算的意识淡薄, 还停留在能核算, 不出大差错的阶段。

2.4 财务管理工作不够深入

由于历史原因和实际情况, 我国高校财务工作的范围比较窄, 只限于记账、算账以及报账, 提供一些基本的会计数据等。部分高校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的地位与权力不够, 监督的流程也很有限, 只负责事后监督, 忽视财务业务事前, 事中, 事后的管理和监督。

3 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对高校财务制度的影响

当前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相关的法规政策已经初具雏形, 为高校财务管理中引入总会计师制度, 就能很好的完善高校领导班子结构,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 更好的发展学校财务管理模式和体系。

3.1 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

根据会计法和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规定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明确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总负责人, 将总会计师制度融入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中, 明确学校财务处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 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 学校二级财务部门核算的全部收入、支出必须纳入校级综合财务计划。将总会计师的行政地位提升到校领导层次, 统一负责领导全校的财务相关事项, 并对经济行为负相应的责任。

3.2 排除干扰, 强化高校内部控制管理

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总会计师行政地位高, 可以有效排除其他部门的干扰, 完全从经济财务角度出发,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严格执行内控机制。同时要求总会计师要定期把学校的财务状况向相关校领导汇报, 校领导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核实和监督, 做到这两点就可以有效地监督总会计师, 使总会计师在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真正服务于学校。

3.3 总会计师统一领导, 切实强化财务分析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 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得到加强;与此同时, 高校的快速发展对整合资源、拓宽收入渠道、对外投资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 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 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由总会计师统一领导, 兼顾统筹各方面信息, 分配工作责任, 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 建立完善财务分析系统, 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 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为学校的高效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4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4.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高校都是校长负责制, 都是以科研教学为主, 在大多数高校中, 财务部门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辅助部门, 并不能很好的引起校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高校财会的职能也仅仅限制于传统的算账、记账以及报账, 提供的分析数据也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数字。一旦实行总会计师还可能引发与校长“争权夺利”的嫌疑, 阻力可能会比较大。

4.2 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由于一直以来都是财政拨款, 实行收复实现制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相对比较简单且变化相对较少, 高校原有的财务人员由于长期在高校内部从事财务工作, 与外界沟通较少, 市场化运作经验十分缺乏不是非常熟悉。近年来, 高校内部结构、管理体制、办学规模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高校内部、外部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与之相适应的财会制度及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变化, 这些变化, 使得高校在财务关系上, 不仅对内要处理和理顺一些可能从未出现过的复杂问题和财务关系, 而且对外需要处理好与银行、税务、保险、企业等部门的关系, 经济业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且在高校各项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 要求总会计师专业必须具有较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沟通协调水平, 从而保证学校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避免出现重大财务漏洞和经济损失, 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5 结论

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是解决高校财务经济管理弊端的一个途径。但从目前的形势看, 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还需要高校内部和外部的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在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财务人员自身也得加强学习, 提高经济业务素质, 为总会计师制度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高校产业化的发展, 国内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对高校财务的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普遍存在债务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业务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 因此为了适应高校的现代化发展, 解决和克服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出发, 拟就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总会计师

参考文献

[1]王荣琦.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作用及有效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12, 5.

[2]谢远东.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1, 10, 9, 20.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篇6

一、导致我国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一) 导致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调查

组织经营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 但不同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高校也不例外。因此探索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分析这些因素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机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是解决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的关键。为此设计了问卷对各高校财务人员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份, 全部回收, 有效问卷52份。涉及财务风险主要因素的问卷包括两个问题, 分别调查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第一个问题是让被调查者选择导致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直接因素, 要求被调查者在给定的选项中选择1-6个主要的直接因素。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针对第一个问题中提出的直接因素, 选择相关的间接因素。被调查者可以针对一个直接因素选择1-3个间接因素。

通过表1可以发现, 前四项主要因素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后两项, 因此, 本文略去后两项因素, 只研究前四项重要因素。各间接因素对直接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二) 关于高校财务风险调查结果的分析

依据前文调查结果, 选择导致高校财务风险最重要的四个直接因素, 结合对直接因素产生影响的首要间接因素对高校财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

1. 学校规模过快增长, 伴随高校财务管理不当导致高校负债快速增加

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 在校生快速增加, 各高校的基建需求快速增长, 教学实验设备、科研设备等投入也随之增长。高校为追求超常规发展, 普遍提高项目投资水平。在已有财务管理体制下, 一些项目实施前未经过科学论证, 投资规模明显超出自身承受范围, 还本付息压力超出学校的财务承受能力, 学校背负上沉重债务, 部分高校由于过度负债影响了正常的资金需求, 导致经营困难。

2. 高校政府出资人财务监管角色缺位, 资金监控机制不健全

投资人应该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监管, 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如果这种监管不够规范严格, 会给投资人带来重大损失, 但这种理念并未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得到有效体现。我国多数高校为公办性质, 主要由国家出资办校, 政府是高校产权持有者。但政府对高校进行投资之后, 并没有设置专门人员代表政府监督财务工作, 投资者利益保护角色处于缺位状态。现有制度下, 高校管理者拥有独立的管理职权, 不需要直接对投资人负责, 政府并不能严格地对高校的资金预算及使用进行有效监督, 存在投资风险隐患。

3. 内部财务监督不足导致高校不合理的对外投资较为常见

随着市场经济理念逐渐渗透到高校, 一些高校对资产有效利用的意识日益提升, 这有益于促进学校闲置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 学校可以联合其他单位开发产业, 以部分货币资金或无形资产开展投资活动, 但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这一规定对高校防范投资风险有一定作用, 但在高校管理实践中, 仅依赖外部制度并不能有效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还需要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来防范高校财务风险。一些校领导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 有着强烈的政绩工程意愿, 过度关注可能实现的收益, 对投资风险研究不够充分, 引发投资损失。一些高校投资的项目与学校关联并不紧密, 投资额占学校总资产比重较高, 经营活动脱离了学校监管。而学校作为主要投资人, 一旦出现经营亏损, 则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4. 高校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控制措施欠缺

在制度层面, 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缺失、职能弱化、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由于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 一些高校对外签订经济协议时, 常出现条文不严谨, 存在风险敞口等问题, 导致学校购买商品已到位却因学校资金短缺而无法履行合同规定的支付义务, 或货款已付但货物无法正常到位, 造成支付风险, 甚至引发财务纠纷。

二、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现有制度明确规定了总会计师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从制度法规层面看, 我国确立总会计师制度已有较长时间, 该项制度在企业和行政机构已有较好的实施成效。1990年, 国务院就针对行政机构财务管理问题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该条例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 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负责, 职能是协助主要领导进行财务监督与风险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是一项规范我国高校财务运作的重要制度。该制度要求所有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协助校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承担相应的领导和风险控制责任。该制度将总会计师的级别确定为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 提升了财务监督职能在高校的地位, 强化了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职能。

(二) 总会计师制度在高校实际管理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确立始于1979年, 当年颁布的《部属高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对总会计师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要求各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并要求总会计师对高校经济责任负责。但该项规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后来我国又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在该条例的指导下, 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已逐渐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并取得良好效果, 但该制度在高校中并未广泛实施。至今为止, 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高校数量不到我国高校总数的1%。

三、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及必要性

(一) 高校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对于财务风险防范作用的调查

问卷调查中有两个问题与总会计师对高校防范风险的作用相关。第一个问题是调查总会计师制度对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数据表明, 总会计师制度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有79%的被调查者认为, 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有益于解决高校财务风险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总会计师制度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开放式主观题。依据调查结果, 本文将高校实施总会计师制度防范财务风险的必要性作以下分析。

(二)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1.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要实施总会计师制度进行资产监督管理

2012年以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 高校可控制的资金数量快速增长。如何对学校庞大的资金和各类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防止财务风险形成, 是对高校高层管理人员的严峻挑战。总会计师既懂财经政策又熟悉资金运作规律, 有助于高校在预算经费管理、基建资金筹集、化解债务风险等方面提升学校资金管理和经费使用的专业化水平, 有助于健全专业化管理团队, 防止出现财务决策失误, 堵住财务管理漏洞, 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总会计师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科研和教学, 我国高校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特征表现得并不突出, 财务管理职能长期得不到重视。在机构和人员配置方面, 校级领导通常以教学或科研人才为主, 很少有专业财务人才进入校领导系列。实践中, 各高校通常会指派一名校级领导主管财务工作, 但该领导多为学术性人才, 不熟悉财务工作, 且身兼数职, 很难保证财务工作高效运行, 无法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管理。各高校在进行资金使用时, 往往缺乏专业的财务论证, 对财务风险没有充分认识。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后, 总会计师可以从财务角度对高校的各类经济活动提出专业建议, 从源头上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3. 总会计师制度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总会计师对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可以体现为资金筹集、使用两个方面。在进行筹资活动时, 总会计师可以负责前期论证工作, 保证融资期间的收支平衡, 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在资金使用上, 总会计师对资金使用进行统筹负责, 专门负责可能的风险预测与评估, 在保证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投入, 防范财务风险。

4. 总会计师制度可强化领导班子财务管理能力, 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在高校进行财务管理决策过程中, 财务数据是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依据。总会计师能对高校财务数据进行专业解析, 提升管理决策能力。根据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规定, 总会计师为校级领导, 在涉及发展方向、风险防范等重大问题上有发言权、表决权, 对高校重大决策可以提出专业建议。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有利于为高校科学决策、防范财务风险提供专业支持。

5. 总会计师制度是对政府教育资金安全使用的保证

我国高等教育主体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希望所投资金有效、安全使用,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而使用者则冲动性较强, 较少考虑资金安全性, 甚至存在大量低效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加大了政府资金风险。总会计师可从财务角度对资金的使用成效及风险进行监督,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提升政府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及建议

(一) 管理实践中应明确总会计师的地位、职责、权限

在各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应对总会计师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授予其执行经费预算与决算、起草并执行年度财务计划及财务报告、监督经费收支管理活动的权力。应该明确高校总会计师在重大项目决策时, 依据财务运行状况提出专业建议的职责, 如果项目有重大财务风险, 总会计师应该有否决权。

(二) 为总会计师增设一名副校级领导岗位

从企业和其他行政机构的经验来看, 总会计师应该设置为该组织的高层领导这一点得到广泛共识。但我国高校的领导职数有明确规定, 各高校无权为总会计师增设校级领导的职数, 因此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应当取得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 增设副校级总会计师职数1人, 不挤占原有副校级职数。

(三) 开展总会计师资格认证, 明确规定专业背景和任职资格

总会计师相关配套制度已经在企业推行, 其成功经验可以为高校总会计师认证和评估提供借鉴。在现行体系下, 高校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任职资格没有明确规定, 这给选拔合格的总会计师人选带来一定的困难, 不利于高校总会计师的专业化要求。因此, 应建立高校总会计师考核认证机制, 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合作, 依据现有的会计类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和职称制度, 制定高校总会计师资格确认机制。同时组织各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参加总会计师培训和选拔工作, 经考核认定高校总会计师资格。

(四) 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总会计师人选综合素质

总会计师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岗位, 与高校其它岗位领导有较大区别, 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不利于专业会计人才的成长。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 应当大力支持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会计人才积极参加高级会计师、会计专业硕士、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等项目的深造学习和培训选拔, 通过这些方式促进青年会计人才逐渐成长为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能全面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总会计师人选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莹.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6) :76-81.

[2] .赵欣, 汤建华, 蹇登霞.论高校财务风险[J].中国市场, 2015 (11) :71-72.

[3] .王超辉, 付希贤.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法规变迁及执行现状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1) :30-32.

[4] .李克勤.高校设立总会计师制度的职责定位[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2) :115-116.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篇7

关键词: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责任,权限

一、引言

总会计师在高校的经济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 我国早在1979年11月22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 (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实施细则》中就规定了总会计师的设置、职责和权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许多高校在大宗物资采购、科研经费支出、资金来源等方面的业务模式趋于多样化, 这相应增加了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和管理的难度。在新形势下, 如何合理安排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 建立完善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 充分发挥总会计师的权威领导作用, 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当前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并据此分析高校总会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拥有的权限。

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执行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对高校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 使高校之间争夺优秀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 高校资金的来源结构趋于多元化、对外投资与合作活动更加广泛, 客观上使高校财务会计、管理、法律等方面工作的内容与难度加大。而与之相对应的实际现状却是当前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设置不一、人员素质不齐、责任与权限不清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设置不一, 人员素质不齐

1991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贯彻 (总会计师条例) 的实施意见》规定:学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和年经费收入达到规定数额的高校应设置总会计师。然而,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设置正规的总会计师岗位, 有些高校直接由校长担任总会计师的职责与权限;有些高校管理者认为没有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 只要有会计主管就行了;有些高校将不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安排在总会计师岗位上, 使该职位形同虚设。例如, 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有33家, 其中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仅有12家, 还有60%的高校并未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会计核算。然而, 当前高校的总会计师队伍中, 有相当一部分总会计师不仅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 有些人员甚至没有达到基本的任职资格, 许多人员没有进行严格的系统培训, 没有掌握现代财务新知识与新理念, 从而很难保证总会计师制度实施的效果。

(二) 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受局限

高校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参与高校战略的策划与实施。然而, 由于当前许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总会计师在学校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也没有对总会计师的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甚至不给予总会计师参与学校高层领导会议的机会, 导致总会计师的决策职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许多总会计师的工作仍局限于会计核算监督和财务管理等范畴, 使总会计师的制度价值未得到真正实现, 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三) 没有明确规定总会计师的权限, 也没有进行科学定位

在高校治理结构中, 要求高校总会计师既对国家负责又对校 (院) 长负责;既掌握高校财务会计管理权, 又拥有高校会计监督权。另外, 一些高校的总会计师还监管审计处, 行使审计监督职权, 这种不正确的职权定位导致一些高校的总会计师滥用权力, 做出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

三、完善高校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 实现责权统一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工作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 文章从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限等方面进行分析, 切实维护总会计师制度的权威性, 提高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水平, 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一) 健全总会计师准入机制, 进行科学定位

2010年, 教育部联合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总会计师的任职条件。总会计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同时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具有经济、管理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从事财务、审计、资产等相关管理工作经验, 担任正处级职务三年以上;具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类等相近专业背景,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我国高校在选拔总会计师时应严格遵照以上资格条件, 同时在任职后要加强对总会计师的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 提高总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总会计师在财务工作与战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让总会计师积极参与学校的高层领导会议, 依法保障总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提高总会计师的地位, 优化总会计师的队伍结构, 使其职能得到真正实现。

(二) 统一规范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置

高校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并不断完善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校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对应设而未设总会计师岗位的高校规定明确的设置时间表, 并对已设置的学校监督总会计师制度的执行情况, 从而强化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 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 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

高校应当根据《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 明确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权威领导地位, 在全面领导学校的各项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上, 组织好高校的经济核算, 从而实现总会计师职责的规范化、制度化。高校的总会计师应当履行的职责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总会计师应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和管理方法, 进行高校会计核算的改革, 以适应高校体制改革的发展需要。

2. 总会计师应当根据高校的各项资金收支计划合理安排资

金的使用方向,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要加强对材料、实验设备、科研成果等各项资产的管理, 努力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从而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3. 总会计师应当全面了解各部门的经济运行状况, 并运用科

学的方法对他们的会计、业务等方面进行业绩评价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环节, 发挥监督职能, 协助校长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 明确总会计师的权限

有责必有权, 有权才能尽责, 有权无责必然产生官僚主义, 甚至滥用职权。因此, 必须实现职、责、权三者的统一。高校总会计师享有的权限包括以下三点。

1. 监督考核权

监督考核权既是总会计师的职责又是他的权力。按照《会计法》第十九条的规定, 总会计师对高校的财务工作具有监督权, 对违反财经纪律, 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者有权加以制止, 并应及时向上级单位行政领导人提出书面报告, 请求处理, 并报审计机关。同时, 对各部门的财务收支和物资管理的效果具有评价考核权, 对检查出的问题应明确相关责任实施改进措施。

2. 参与决策权

总会计师有权参与学校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和发展规划的讨论制定, 有权参与学校高层领导会议并发表相关意见。

3. 一定程度的人事任免权

高校的总会计师管理学校所有财务人员的工作, 并有权对其进行业绩考核, 从而有初步的任免、调动、晋升和奖惩权利。

四、总结

高校总会计师既是行政领导, 又是专业技术人员, 组织领导学校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我国高校的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总会计师承担的责任与拥有的权限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高校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 建立与现代教育体制相适应的总会计师制度, 从而提升学校各项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娟, 邹晓红.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8) .

[2]苏佳萍, 刘海燕.探析高校总会计师的责权[J].黑龙江金融, 2011, (1) .

[3]付希贤.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探讨[J].财会通讯, 2011, (8) .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 篇8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

现代企业理论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 而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逐渐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内外部控制机制。

现代企业理论表明, 企业是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现代企业的标准组织框架是: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职工, 对应的治理框架是:权力机构—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在这条线索中, 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将企业的许多经营决策权限委托给董事会行使。而董事会又以委托人的身份, 将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委托给经理层处理, 经理层再下达各项操作指令, 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便形成制约、监督和激励机制。

在上述治理结构中, 执行层的最高负责人被称为CEO (Chief Executive O f f i c e r) , 是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官员, 向董事会负责。C F O (C h i e f Financial Officer) 制度是为保障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以专业人员、机构、制度和措施为依托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的总称。在公司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CFO制度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CFO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差别甚大。

(二) 公司治理变迁与CFO制度

传统的公司治理注重权力制衡, 强调对人的控制和约束。这一阶段大致持续到二十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C F O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账房”、“管家”, 即进行会计核算并将结果反映给C E O、董事会和投资者。这一阶段, C F O参与管理的层次不高, 主要履行监管职责。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者机构化, 企业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企业的各项决策影响巨大, 公司治理功能转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要求企业股东、董事、经理充分参与决策过程, 尤其是战略决策。这一时期, 管理职责成为CFO的首要职责, CFO在价值链分析、战略投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业务流程再造等管理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成为C E O的战略伙伴。但是, 物极必反, 由于过分强调C F O的管理角色, 忽视了其监管职责, 从而为二十一世纪初“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系列会计造假丑闻埋下了隐患。

安然、世通的会计丑闻促使美国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 (Sarbanes-Oxley Act) , 简称萨班斯法案。该法案要求CEO和CFO必须在公开的财务报告上签字保证其真实性, 并确立了二者在建立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权力制衡在公司治理中被重新提起, 从而使公司治理在权力制衡基础上促进科学决策。至此, C F O在公司治理中承担了监管与管理并重的职责, C F O在公司中也处于仅次于C E O之后的重要地位。

(三) 现代公司治理中CFO的职责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管理信息化、运行环境金融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大背景下, C F O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责包括管理和监管两方面, 管理职责又可以细分为战略管理、价值管理和流程管理职责, 监管职责衍生为绩效评价和风险管理职责。

1. 战略管理职责

从公司治理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到, C F O的战略管理职责已经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C F O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资源和财务分析技能, 为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建立一套战略控制系统来保证战略的实施, 为战略实施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资源开发和资源配置工作;选择适当的控制评价指标, 监督战略实施, 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互利共赢。

2. 价值管理职责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 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效益已经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而仅仅利用企业内部积累实现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太慢。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 实现企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懂得资本市场运行规律, 通过制定与经营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 利用现代理财手段进行并购、分拆、重组等实现价值创造,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实现保值增值, 已经成为CFO的重要职责。

3. 流程管理职责

随着企业内外部分工越来越细化, 职责分工越来越明确, 现代公司治理要求企业必须对流程进行精细管理, 如何制定合理的流程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C F O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者, 掌管着企业的会计与财务信息系统, 对于理顺企业流程、实现流程再造也具有天然的优势。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 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流程再造更是企业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再生。

4. 绩效评价职责

用数字说话是C F O的职业要求, 为此, C F O必须履行传统“账房先生”、“管家”的职能, 这是C F O职责中最不可缺失的内容。企业经营的所有信息最终都归集到财务, 反映在财务报告中。CFO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者, 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中拥有最权威的发言权, 设计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管理效率、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 成为CFO监管职责的新内容。

5. 风险管理职责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 不但会面临宏观的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等系统风险, 还会面临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外汇风险、控制风险、操作风险等非系统风险, 如何管理风险成为企业管理的新内容。如何分析风险、量化风险并选择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特别是如何利用远期、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成为现代公司治理赋予CFO的新职责。

(四) 现代公司治理中CFO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坚持以现代公司治理需求作为C F O职业能力建设为导向, 是C F O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 职业价值观、专业胜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共同构成CFO职业能力框架。

1. 职业价值观

C F O职业能力框架首先应强调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C F O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居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肩负着资本市场、董事会、经理层的重重委托代理责任, 其道德水准往往比专业技能更重要。众多财务丑闻的发生也往往是由于C F O违反职业操守所造成的。强调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 才能避免“屁股决定脑袋”、“坐什么位置讲什么话”现象的屡屡发生。

2. 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政策掌握水平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审计内控、税收筹划、战略管理、风险管理、资本运作以及软件运用等涉及专业技术领域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现代公司治理中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发生。

3. 组织协调能力

现代企业是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 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 如何避免冲突, 寻求利益共同点, 实现互利多赢, 凝聚各方力量实现股东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需要C F O与C E O默契配合, 发挥组织协调能力, 处理好股东、董事会、外部审计机构、监管者、金融机构、供应商、经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4. 学习创新能力

作为现代公司治理关键职位的C F O, 必须善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才能制定出适合行业特点的公司治理措施, 才能带领和培养企业组织内的人员, 才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总会师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借鉴原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模式而形成的。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总会计师条例》, 要求“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 规定“总会计师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 (或聘任) 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如今,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规定总会计师职责权限的法规地位不高

我国的《总会计师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也仅仅是部门规章, 其地位远低于美国总统签署的萨班斯法案, 这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是一大硬伤, 使得有关人员无法充分履行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相应职责。

(二) 总会计师制度的适用范围较窄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 仅仅要求“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也只是规定:“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而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更是只适用于中央企业。这对提高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是不利的, 特别是民营企业。《2013中国企业家犯罪 (媒体样本) 研究报告》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该报告显示, 在全部270例民企企业家犯罪案件中, 提及案发领域的案件共有252例, 其中融资、财务管理和合同纠纷是民企案发的主要领域。

(三) 总会计师职责权限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总会计师职责主要包括编制和执行预算、控制成本费用和会计核算等监管的职责, 规定的权限则主要包括组织经济核算, 审批财务收支, 签署财务报表、考核会计人员等。总体来看, 这些职权主要是履行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 并且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局限, 这些职权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公司治理中对战略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绩效考评等职能的要求。虽然2006年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对《总会计师条例》的上述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其明确规定了总会计师应履行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职责。抛开其适用范围较窄等缺陷以外, 其对于建立真正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四) 总会计师制度无法满足公司治理的职业能力要求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都是原则性的, 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并且对履行现代公司治理职责所需能力毫无提及, 如“坚持原则, 廉洁奉公”, “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 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有关知识”, “具备本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 熟悉行业情况, 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此, 《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如规定“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财务会计制度, 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熟悉企业所属行业基本业务, 具备较强组织领导能力, 以及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但是对于建立能履行现代公司治理职责的能力体系建设也未进行更深一步的规定。

三、实现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的战略转型

(一)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的必要性

1992年10月, 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之后历次党的全会均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新的论述,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我国遵循市场规律的必须结果, 也是党审时度势的英明决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味着所有经济成分都按现代产权制度平等组合, 按现代企业制度良性运行。这一方面在宏观上要求政府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机制, 另一方面微观上也要求我国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因此, 作为借鉴原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与模式而形成总会计师制度也到了必须向C F O制度战略转型的当口。总会计师制度与C F O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 总会计师制度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而C F O制度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公司治理架构不断完美而一步步演变而成的, 也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组织制度。只有向C F O制度转型, 我国企业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运行, 才能避免西方企业所走过的弯路, 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的可行性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至今这套准则已经实施了7年之久, 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对新准则都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这套新准则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为C F O制度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目前, 大多跨国企业都在我国开展业务, 其在公司治理构架中基本都实行了C F O制度, 这对我国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国的国有企业都推行了总会计师制度或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暂行办法》也有很多内容是借鉴C F O制度制定的, 所以我国也初步具备了CFO制度实施的实践经验, CFO对我来说也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

我国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 F O制度转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 现在实现从总会计师制度向CFO制度的战略转型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窗口。

(三) 从总会计师制度到CFO制度转型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以人大立法的高度来推行总会计制度向C F O制度的战略转型。出台一部具有萨班斯法案地位的“中国C F O法”, 而不是对《总会计师条例》进行修修补补。用法律形式规定C F O的职责与权限, 才能避免过去总会计师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 总会计师“没有位、不到位、放错位、排末位”的现实境况。只有法律才能体现政府对公司治理的高度重视, 才能完全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

2.CFO制度应适用于所有性质的企业, 而不仅仅局限于国有企业。只有所有性质企业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才能实现我国公司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才能为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3.CFO制度应注重CFO的职业能力建设。CFO制度运行的基础是CFO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并且其职业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会计核算专一能力, 而是具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

4.CFO制度应加大CFO法律责任, 提高C F O的违法成本,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和行业禁入制度。只有通过C F O职业资格测试的人员才能担任企业的C F O, 而一旦违规, 则根据其严重程度禁止其在一定期间直到终身不得从事该职业。

参考文献

[1]王跃武.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与CFO的制度比较与演进[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1 (2) .

[2]杜胜利.CFO制度与公司治理[J].中国总会计师, 2003 (9) .

[3]张瑜.关于总会计师设置等若干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 1998 (2) .

浅谈医院总会计师制度 篇9

第一, 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重要性。一是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效益的有力保障。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医院进行经济宏观调控、推行全成本核算、降低医疗费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力保证。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 建立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科室核算员”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 贯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会计管理原则, 组织医院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有效地与医院的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经济管理融为一体, 共同组成一个高效的医院管理体系来服务监督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 为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二是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完善医院领导体制、优化领导结构的重要措施。医院需要有一个懂医学、善经营、会管理的领导班子, 来组织管理医院切实解决近年来医院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固定资产流失、不合理收费等现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之一, 是医院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过渡的有效途径。三是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健全内部职能、完善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需要。医院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行职务分管制度, 从权责划分入手, 对医疗服务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医院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对于医院内部复杂的经济管理,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去分析掌握, 这样才能确保医院财产安全, 全面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第二, 总会计师的含义与任职资格。国务院1990年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定位是“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 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 主要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负责。凡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 在单位行政领导成员中, 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医院的总会计师要协助医院的主要行政领导, 对医院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负责, 并参与全员重大经营决策活动。总会计师的设立将对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加强现代医院管理, 保护所有者权益, 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及对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 担任总会计师, 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后, 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部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时间不少于3年;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 熟悉国家财经纪律、法规、方针和政策, 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有关知识;具备本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 熟悉行业情况, 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身体健康、胜任本职工作。在医院工作任职的总会计师还需要懂得医务知识, 可按照新会计制度, 根据医院的情况编制确定相应的会计科目。

第三, 总会计师的职责与任务。一是建立健全的医院财务制度, 加强经济核算和监督管理。医院是承担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医院维持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 力求保持用收入足以补偿支出, 减少破产的风险, 并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来取得效益。建立健全的医院财务制度, 使医院的各种经济行为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实现规范化管理, 让医院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二是编制和执行医院预算, 规范并强化医院的预算管理。医院的预算是一种“全面预算”管理, 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 它通常以医院经营发展目标为预算目标, 以前期业务收支为预算编制基础, 综合考虑医疗市场、医院本身特点及医院发展的要求, 由医院通过一定程序讨论通过的, 对医院未来一定期间经营目标、经营决策进行财务数据说明。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 医院实行“核定收支, 定额或定项补助, 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其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收支计划和信贷计划, 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 有效使用资金。总会计师在编制医院预算时, 要从医院整体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科室的历年经营状况和所承担的职能来编制预算, 在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指导下, 在不断地整改中通过对会计信息反馈、输入、加工、分析、输出, 使医院预算系统达到最佳, 从而增加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实行成本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医院要以低耗高效实现效益最大, 就需要全面地实行成本管理, 正确反映医院的经营耗费状况。总会计师可带领自己的团队, 根据医院提供的全方位医疗信息, 通过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医院运营成本,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效益。还可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办法, 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 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 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 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 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都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医院加强经济核算, 强化医院人员的成本费用意识, 倡导勤俭办院的方针, 努力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的成本, 提高技术经济效益, 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加强会计监督职能, 维护医院经济效益。总会计师要运用自己掌握的经济信息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事先的预测、核算和分析, 比较所用与所得, 运用系统理论的方法, 从中选出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大的最佳方案, 提供给院长及相关领导, 作为医院重大问题决策的经济依据。而且作为总会计师, 须配备一套有实力的会计人员协助其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总会计师通过医院会计工作对医院经济活动全面进行监督, 在维护医院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和有序的基础上, 制止和避免医院经济活动普遍而严重存在的损失和浪费, 保障医院的利益不受损害。

上一篇: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研究下一篇:断路器机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