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共10篇)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篇1
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系统的教育成本信息提出迫切的要求, 而核算方法的选择是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应该建立在什么方法基础之上, 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 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 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 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 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和服务中。尽管作业成本法首先应用于制造业, 但其在服务领域、政府部门、高校等非营利组织中仍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特点
(一) 核算对象多元化
高校根据学科类别分成不同的院系, 各院系有不同的专业, 且分为不同的教育层次, 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消耗的支出结构有很大差别, 如理科专业学生占用的固定资产、实验费用较多, 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科研经费消耗多。为了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就必须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核算。
(二) 间接费用多
高校教育活动是一种协作性很强的活动, 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上, 更多地体现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各项教育耗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间接费用, 这些间接费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分配依据和分配标准进行合理分配。
(三) 成本计算周期长
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高校教育产品或教育服务的生产周期是高校学生的全部培养时间, 无论是固定学制还是弹性学制, 时间一般都较长, 显然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周期不像一般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周期那样比较短。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一)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适宜性
具体表现在:一是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相吻合。高校教育成本发生直接费用少, 间接费用多, 因此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方面具有优良品质, 运用此方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对产品成本的扭曲, 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从而更好地满足政府及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二是与高校管理当局加强成本管理的动机相吻合。构成教育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项作业相对于“人才”的生产而言, 有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之分。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而言, 高校管理当局只有深入到作业层次, 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计算, 降低增值作业的成本, 同时消除非增值作业, 才能有效地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客观上为管理当局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加强成本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 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现实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总体上具备了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现实条件, 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 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因此, 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核算的成本和风险是相对较低的。二是从会计机构的设置、硬件设施的建设、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及会计电算化水平而言, 大部分高校已经具备实施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人员和技术条件。三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通过将作业成本核算、责任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和员工业绩考核相结合, 有效地降低管理当局的代理成本, 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加强作业成本管理。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 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绿色”政绩观的要求。
三、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高校教师既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 又是高校事务的直接参与者, 在高校是否有必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乃至如何进行核算等问题上最具有发言权。基于这样的考虑, 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 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8份, 实际收回问卷126份, 实际收回率为91.3%, 其中, 有效问卷119份, 有效率为94.4%。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 5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应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之上, 60%的被调查者认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是可行的。由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分配间接费用上采用单一的数量分配依据, 容易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理论界普遍认为作业成本法是核算高校教育成本较为理想的方法, 调查结果基本验证了这一认识。
基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直接费用少间接费用多、成本对象多元化的特点和作业成本法自身的优点,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作业成本法是构建高校教育成本会计的首选方法。运用作业成本法构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有助于克服传统成本法的缺陷, 同时满足高校内外两方面的信息需要, 具有良好的功能成本比, 符合经济法则。
参考文献
[1]张友棠、周韵婕:《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 《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篇2
一、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构成
目前,广西区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耗费是与在校本科生、专业生一起按照事业支出项目列示的,主要包括人员工资、学生事务支出、教学业务费、科研费、行政事业费、业务辅助支出、后勤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等。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信息是教育经费支出项目归集出的数据在不同学历教育间分配得到的,具体核算指标的构成如下:
(一)人员支出
包括在职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课酬、各类津贴、奖金、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等。也包括对在职教职员工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如困难补助、住房补贴、探亲路费等。不包括科研劳务补贴支出、离退休员工的各项支出和后勤临时工的各项支出。
(二)学生事务支出
包括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金、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学生生活物价补贴、医疗费用、学生活动经费等。
(三)教学支出
是指进行教学活动发生的各种日常消耗性支出,包括教学材料购置费、教学器材购置费、实验器材购置费、实习费、学术会议费、培训费、印刷费、学术资料费、专家讲学费等。
(四)科研支出
是指高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支出。主要包括劳务费、补贴、课题研究费、会务费、图书资料费、设备购置费及成果鉴定费等。
(五)行政管理支出
是指为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而发生的日常消耗性公用支出,包括行政办公费、招生费、学生管理费、通讯费、水电费、差旅费、交通费、邮电费、租赁费、会议费、劳务费、招待费等。
(六)业务辅助费支出
指高校教育服务中的辅助活动所耗用的业务费用,包括图书馆发生的图书购置费、电子资源购置费、版权费等,电教中心发生的计算机、投影机、音响设备的购置费及其维护费等。
(七)后勤支出
指后勤部门为完成高校后勤保障任务所发生的支出,包括学生住宿、用餐、安全、卫生所发生的管理费、办公费、临时工工资及福利费、保险费、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等。
(八)离退休员工支出
指离退休员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福利费、医疗费、困难补助等。
二、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核算指标设置没有体现会计的成本计算原则
成本计算应以成本标的为对象进行成本的归集和计算,对于高校来讲,应该以学生为成本归集对象。而目前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信息是教育经费支出项目归集出的数据,不是以研究生为成本对象归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因为两者的内涵和口径不同。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是笼统的、综合的,不可避免地会将一些非教育成本支出计算在内,不能体现各学科、各专业教育成本的本质。
(二)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教育成本一起核算不尽合理
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授课人数等与本专科有较大的区别,在耗用资源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本专科生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来自于课堂上,所以在计算教育成本时按照课时分配耗费比较合适;但是研究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来自于课堂上,也来自于导师的课外辅导和研究生日常所做的自学研究,因此,以课时为耗费分配的唯一标准不尽合理。既然分配标准不同,耗费就不应该归集在一起,否则无法进行准确分配。
(三)将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计入成本不合理
研究生教育成本的核算必须明确会计主体,狭义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养研究生所发生的各项支出,高校进行研究生成本核算应该进行狭义研究生成本的核算,也就是说研究生教
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是高校,如果会计主体是高校,那么只有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才构成研究生的教育成本。在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高校正式员工在财政都有一份财政工资,也就是上述的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这笔支出不是会计主体的支出,这笔支出对会计主体的各要素也不会发生任何影响,因此,按照会计理论来讲,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就不应该计入研究生的教育成本。
(四)固定资产成本的分摊方法不合理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车辆等,大部分都是国家专款专用无偿投入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国家已经基本不对高校进行资本投入,大部分高校只能从政府获得很少一点的财政经费,对于高校教育事业来讲是杯水车薪。高校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支出基本都由高校自己解决,将这些费用和支出一次性计入高校的教育成本,显然会造成短期教育成本过高,教育成本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五)科研支出全部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不合理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研在高校当中是与教学活动相对独立的一项活动,一部分科研与研究生的培养没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设有独立研究机构的高校,因此,科研支出不应全部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但科研对于一所高等院校来说是衡量其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很多科研还可以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受益,并且高校科学研究用的`固定资产以及科研人员支出、科研费用,大多为教学与科研共用,所以研究生的教育成本需要承担一定科研支出。
三、广西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改进建议
(一)建立以研究生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教育成本核算指标体系
设置教育成本核算指标,专门用于核算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并在教育成本核算指标下分设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两个二级核算指标,这样就可以以研究生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并计算其所发生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和产品成本一样,分为直接教育成本和间接教育成本。直接教育成本,如教师上课课酬、导师指导费、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实习实验费、资料讲义费、教学器材费、试卷印刷费等,在发生的时候可以直接计入教育成本核算指标。间接教育成本可参照目前核算指标的设置进行核算,期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间接教育成本再分配计入教育成本核算指标内,这样就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成本。
(二)适当进行研究生教育成本与本专科生教育成本的分开核算
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的确定应该考虑到其分配标准的问题,适合与本专科生采用同一个分配标准进行分配的耗费,可以在同一指标中一起进行归集并分配,标准不统一的耗费应该分开单独归集,具体操作上可在同一指标下分设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两个二级指标分开归集耗费,期末各自用各自的标准进行分配。
(三)在研究生成本核算指标中剔除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
既然按照会计理论对高校研究生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就应该严格遵守会计假设,在研究生成本核算指标中剔除财政工资,即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使研究生的教育成本真正体现为高校发生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在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离退休员工的离休费、退休费可在人员支出和离退休员工支出核算指标下开设二级核算指标单独核算,期末不必分配计入教育成本。
(四)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指标
合理计算研究生教育成本,必须改变固定资产支出计入成本的方法。固定资产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固定资产的支出应该形成单位的长期资产,在其使用年限内以合理的方法分摊其支出成本,这个过程在会计上叫做计提折旧。由于高校本身非盈利的特点,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可以选择平均年限法计提,使固定资产的支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计入教育成本,以均衡各年教育成本。高校固定资产在进行折旧计算时,应区分自筹资金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和财政专款、项目专款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只有自筹资金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才需要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支出分摊到各年教育成本中;财政专款、项目专款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非高校支出,其成本不应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因此,也就不需要计提折旧。在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指标设置的时候增设固定资产折旧指标,对自筹资金建造或购买的固定资产折旧进行核算。
(五)科研支出按比例分摊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
科研支出可以使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受益,因此科研支出的一部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科研活动的支出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科研经费的支出,科研活动大多都有经费支持,如国家、自治区、各部厅的科研项目,高校为企业解决问题的横向课题等,支持经费基本上都能满足研究需要,甚至还为高校购建了很多科研用的固定资产;另一部分是高校科研支出,有些研究是没有经费支持的,比如高校鼓励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活动的支出就要由高校自己解决,高校科研支出的主要负担来自于专职科研人员的支出和部分科研用固定资产的支出。按照会计主体假设,由高校支出的科研相关费用才是科研支出核算指标真正核算的内容,这一部分支出有两个成本承担对象,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科研收入。高校的某些科研活动会带来收入,收入可以补偿成本,其他科研支出就要由学生承担,研究生按照本身教育的特点,可以比本专科生承担更高比例的科研支出成本。
【参考文献】
[1] 武荆会. 刍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财会通讯,,(11).
[2] 邓彦,魏良华等. 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难点及对策分析. 会计之友,2007,(3).
[3] 罗建文,周红康. 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结构及差异分析. 财会通讯,2007,(9).
[4] 周华云. 浅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会计之友,2007,(6).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4-0057-03
一、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分析
1教育成本核算理念的转变。我国加入WTO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服务条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多边贸易协议。国外机构和组织按照市场行为进行的一些教育产业经营活动,将教育市场、教育竞争、教育的投资与收益等概念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不仅要以为学生提供教育为责任,也要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宗旨。这样才能认真对待高校的教育成本问题,想方设法进行创新,不断降低高校教育成本,提高效益。
2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的不确定性。高校教育产品一般是指学生、学生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服务。教育产品的不统一使得高校不能像企业一样,以“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设计一套公认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成本核算最后要以产品为核算对象,编制出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单”。高校成本核算是否需要精确到某项“产品”,对此一直存在争议,主张以学生为最终产品的观点认为应围绕学生编制成本计算单,主张以教育服务为产品的观点则强调课程或科研项目。所以,一般的教育成本核算只将费用划分到教学院系,就不再向下分了,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3高校费用支出和成本归属的复杂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计算其成本总额时包括了几乎所有的费用支出,然而,从高校教育受益的对象来看,主要有学生、教职工和社会。学生受益是因为直接享受了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这种服务使其掌握了将来谋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职工收益是因为其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科研、进修等,在推动科研、教学发展的同时也获取了自身的利益;社会受益是因为高校教育尚具有半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通过各种途径从高校获取了一定的直接和间接利益。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摊方式就是根据受益原则来确定相应承担的成本。因此,高校成本的分摊应考虑以下因素:(1)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事业单位的特点使高等院校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考虑资产使用成本,高校会计制度也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要求。但学校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耗用了学校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应该根据学校的经营期限与资产的使用寿命计提折旧。折旧费用的归属也应根据使用的途径来细分。如作为教育用途的,应分配到产品直接成本中去;作为行政管理用途的,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生的,应先归为间接费用,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之间进行分配;作为其他用途的(如教师的科研支出,与学生无关),则不应归属于教育成本。(2)固定资产盲目投资所导致的资源闲置、浪费问题。不少高校为了追求量的规模和形象,出现了由于盲目投资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闲置现象,不仅浪费了学校的资源,还增加了将来的维护成本以及相关管理成本,势必导致学校潜在的风险成本增加,这些成本不应计入教育成本中。(3)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产生。虽然后勤与学校教育活动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现实情况是“分而不离”。高校后勤集团占用或耗用了学校的资源,并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是间接地转嫁给了学生。(4)科研支出问题。高校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应本着“谁受益谁承担”原则进行成本核算。
4高校缺乏“内在”的成本控制动力。高校是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社会赞助、个人捐赠以及部分学费收入,资金投入者一般并不要求回报。利润分配压力的解除至少在两个方面对高校产生重大影响:其一,高校不像上市公司那样具有投资人、证券监管委员会等强力外部监督者,其经营情况相对企业来说不够透明,不为社会关注;其二,高校缺乏成本管理的内部动力,存在为办事业不惜投入的潜意识。
由于举办并培养具有一定“声誉”的高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外部竞争对高校的成本限定作用不足,这使得高校客观上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定价时必须考虑对高校成本开支范围的限定,强调费用的“合理性”。美国OMB认为,合理的费用特征是:该资助项目必须发生的;是由资助协议或联邦政府认可的;个人在环境中审慎行动,考虑到对学校、雇员、学生、联邦政府及大多数群众的责任;发生的作业成本与学校的正常作业相一致。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法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采用作业成本法(ABC)。与传统方法不同,ABC法将各种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而不是组织的机构或生产部门;在分配作业成本时,ABC不但采用数量动因,还有非数量动因。高校产品多样化,并且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作业成本法可以提高管理者对价格和作业价值的了解,所以,高校在理论上是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的。
1高校间接费用比重大。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处理上。传统产品生产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比重大,因而间接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相对简单的分配方法,如按照产品产量、IAT资或原材料比重,这种分配选择的标准往往单一,但由于间接费用不大,对最终产品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然而,对于间接费用比重大的产品,采用多标准、因果关系更强的作业成本计算法比单一分配基础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有价值,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与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构成不同,高校教育成本构成中间接费用的比重大,高校教育产品中材料费用少,教师的人工费用大,教学辅助部门的间接费用比重高,一般来说,间接费用占实际费用的50%~70%。
2高校产品多样化。产品类别多,需要赖以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就复杂一些。高校产品从“学生”角度看,可以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全日制、在职学习;国内学生、留学生等等。从“教育服务”角度看,各类课程如选修课、必修课、实验课(实践课)、劳动课、毕业论文设计等,一名四年制本科生毕业需要修完大概五十几门课。
3高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组织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消费者满意度最大化为服务目标,顾客对消费品需求的层次类型越多,成本核算越要突出“个性”化特点。作业成本核算强调为顾客服务的管理宗旨,在成本管理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分析作业对于顾客满意度的作用,消除和降低影响顾客满意度的非增值作业,在增值作业上加强工作。
(一)作业成本法下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
1划分资源库,确定资源动因。借鉴高校会计制
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确定高校教育活动消耗的资源库。如工资及附加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办公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图书资料费、水电费、低值易耗品、科研经费和其他费用等。不同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和减少以上资源项目。
2分析作业消耗的方式,确定作业动因。根据教育活动的价值链分析将作业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两类。例如将高校培养学生作业分为招生就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科研和实践等;支持作业分为房屋折旧、设备折旧、资产维护、行政管理(包括日常管理、科研管理和教学管理等)、学生事务管理和福利性保障支出等。然后对各项具体的作业根据其相关性和同质性进行合并,分为几大主要作业中心(作业库)。
3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作业分配到产品。根据“资源-作业-产品”的分配顺序,首先将高校教育支出分配到消耗该资源的各种作业上,然后将作业分配到消耗该作业的学生中,最终确定高校教育成本。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助于明确高校教育支出中真正用于培养学生的成本。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改进增值作业,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准确和客观地计算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为高校规范收费标准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高校进行作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障碍
首先,学校缺乏有关教师工作时间的分配依据。比如一个医科大学的教授,同时负担教学、科研和临床指导工作,他每周查床就可能同时完成这三项工作:既指导了研究生,又为自己的科研积累了资料,同时还完成了临床指导工作。那么,如何分配他查床的时间?其次,学校的教育成本与学费之间缺乏直接的必然联系。所带来的问题是:采用如此复杂的成本核算方法,但却不能作为定价的依据,那么它的意义何在?人们会对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持怀疑态度。第三,学校要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来设计,这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第四,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难以得到院系基层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进一步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高校之间在发展规模、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重视办学成本控制,提高办学效益,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才能为精简人员、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供决策依据。为此,可从以下方面人手做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和控制:
1强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意识。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虽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和企业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为了持续发展,应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明确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因此,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学生。从理论上讲应以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类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全面地反映各类学生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可以培养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类学生,由于实行教育资源共享,难以区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各类学生的教育成本,所以,只能将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作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对于研究生和成教学生,可按一定的折合比例进行折算。
3明确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从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周期按学年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学费也是按学年收取的。但为了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保持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同,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为学年。
4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还无章可循,可以借鉴企业成本核算(如作业成本法)和高校教育成本构成自身的特点,利用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敬良,高等教育成本管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新华,地方政府行政运营成本控制和核算研究[J],2004。
[3]宗文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熊卫平,美国社区再投资法对我国高校学生贷款的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教育成本控制 篇4
1. 高校教育成本应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人员支出是指支付给教学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各类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指为学校教学及相关事务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的分摊;资本性支出是指高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支出。
2.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校办产业支出, 校内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各种附属单位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高校的赔偿、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3. 不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1.科研支出: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 和学生培养直接相关, 应当全部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为鼓励和支持科研, 对有关科研项目进行的配套资助与奖励所发生的支出应视为学校为社会的一种直接贡献, 也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 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 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 但是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2.后勤支出: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门给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必要开支。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 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对已经从学校剥离出去组建的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或经济实体发生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支付给这些单位的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允许计入教育成本, 未实行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支出中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应计入教育成本, 但属于有偿服务性的费用不应计入教育成本。3.奖助学金支出:不包括从银行取得的助学贷款和以单位或个人捐赠、赞助形式设立的专项奖学金, 因为这类资金属于社会资金, 其来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两项之外的普通奖学金、物价补助、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形式奖助学金均应计入成本。转贴
二、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 设立教育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分为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项。
教学成本:指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费用;业务辅助成本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支持教学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后勤服务成本指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学生事务成本指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开支;常规科研成本指高校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
2. 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高校的学生类型多种多样, 有不同的学历层次, 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年级。为便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可按学历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
3. 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 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由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 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 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 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耗费, 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科目, 该科目借方反映“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转入数, 贷方反映期末转出数, 在成本计算单中分配相关费用, 分配的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 通过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后, 各项相关费用已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相关成本项目, 从而可得到成本计算期内的总成本。
四、教育成本的控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财政拨款预算, 转向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多渠道创收的的财务管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 应从简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向以教育成本控制理财为主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必须在从计划到实施的办学全程中贯彻执行教育成本控制原则, 引入市场经济新理念, 把握办学过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 使高校的理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预决算计划中的教育成本控制
(1) 预决算计划必须以教育成本预测为基础。财务预决算是指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财务决策的全部, 决策的关键在于正确进行办学全过程的教育成本测算。教育成本测算是对未来财务预算真实性与决算可靠性的一种预期的推断, 是办学全过程各类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做好教育成本预测是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 是编制预算的基本依据。教育成本管理包括教育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教育成本预测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也是教育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事前控制为主的具体体现。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构成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 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科学方法, 对预决策意义重大。
(2)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预算计划中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高校的财务控制就是办学教育成本的控制,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教育成本费用预测和决策方案的具体化, 是教育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它以货币数量的形式预先规定高校各条块的教育成本费用水平和降低教育成本目标的书面文件, 编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加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 预算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
预算实施过程的教育成本控制措施。高校的财务总体有其特殊的一面, 科目繁多、细目复杂、分类错综等。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来理财与控制。注重月度各报表分析, 提出全过程“在线”控制策略。充分重视各报表的月度分析, 找出资金矛盾突出的主客观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在办学决策过程中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使单一依靠拨款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向多渠道创收的办学新模式。高校的运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既要讲社会效益, 也不能不讲经济效益。自觉运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则进行办学决策是决策者的必然选择。
(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教育成本控制达到最经济办学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按需办学”的同时考虑用最小的教育成本.完成最佳的培养人才方案。首先是市场先导原则。“人才市场”与“生源市场”合二为一, 而且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其次是投入产出原则。以往办新专业, 以填补计划空白为目的, 精雕细琢, 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目前高校经费的60%来自于学费收入, 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原则。一个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一般不少于300万, 规模过小, 无法摊销这些“固定教育成本”, 即使满足了社会需要, 也会给高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三是资产保值原则。高校办学与企业一样, 设备、房产、家具均存在大量的折旧。事业单位不提折旧, 不用“折旧更新”的办法, 久而久之, 设备陈旧老化会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一直在维修与更新部分设备, 使固定资产保值, 从而使高校的硬件不落后。
(2) 以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 在宏观管理中贯彻教育成本控制。在办学中会有许多教育成本, 最大的教育成本是人力教育成本。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 要宏观控制教育成本。一个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设备费, 成本如何控制, 评估指标给出了较合理的标准, 人为降低投入, 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任何一项投入, 绩效评估是最关键的, 离开了成本与绩效评价的项目, 会给决策带来盲从。
(3) 在办学决策中树立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的思想。教育成本比较分析是办学决策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 其内涵主要有:决策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对高校的发展规划, 年度计划的研讨、制定要进行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如基建项目的建设, 从立项、设计、施工到使用, 必须在方案中进行多个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比较;决策前期调研的教育成本测算与风险防范。在高校的许多决策方案形成前期, 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无论是新专业建设, 还是基本建设, 或是分配方案的改革, 都应一一仔细测算, 对基本建设、校宿扩建等重大项目, 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 设定风险防范。
由此可见, 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理财中的核心问题, 只有认真抓好教育成本管理, 才能使高校的工作绩效显著、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4期
[2]韦德洪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1期
[3]肖慕鸿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6期
[4]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财会研究》2009年第23期
[5]齐义山:高校成本控制问题初探《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6]张文昶:高校成本控制工作探析《经济师》2006年第10期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 成本核算
[作者简介]谭德旺(1953- ),男,江苏阜宁人,盐城工学院财务处处长,高级会计师,从事高校财务、审计工作。(江苏 盐城 224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5-02
一、教育成本的含义
教育成本是从经济学上移植而来的,是伴随着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是约翰·维泽。1958年,他在其专著《教育成本》中,对20世纪初到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当时他把教育经费等同教育成本。
科恩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也对教育成本进行了论述,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他认为,直接成本应该包括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因上学而发生的支出两部分,如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额外的吃穿住费用以及学杂费、书本费等;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学校享受的减免税款以及用于教育的建筑物和土地等资产损失的利息和租金等。
袁连生在《教育成本计量探讨》一书中指出,教育成本的概念体系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对实际发生或支付的教育资源耗费进行计量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主要包括财务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社會成本和个人成本、经常性成本等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根据教育决策和教育成本分析的需要对教育资源的耗费进行计量分类而形成的成本概念,主要包括机会成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标准成本和责任成本以及边际成本等概念。
从以上各位学者对教育成本的阐述可以看出,教育经济学界对教育成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就其本质含义形成了基本相同的认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它既可以表现为教育资源的购买价格,也可以表现为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称为实支成本或货币成本,后者称为机会成本或间接成本。
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教育成本核算是政府对学校拨款及制定学费标准的需要。国际上高等教育拨款按其拨款机制可分为协商拨款、投入为基础的拨款以及产出为基础的拨款。大多数工业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成本分析得出一组综合反映在校学生数和标准成本的公式,据此分配高等教育资金,实行以投入为基础的拨款。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可见,教育成本是政府对学校拨款及制定学费标准的依据。
2.教育成本核算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做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有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高等教育只有实行成本核算,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从而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高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高校创造条件。
3.教育成本核算是保障学生及家长的知情权的需要。随着学生缴费上学的普遍实行,学生(或其家长)已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他们对于教育服务价格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自然非常关心。1998年海南大学的自费毕业生就提出,学校应对他们两年来的各项费用进行结算,对不合理及超出部分应予以退还。他们认为,既然是自费,学生就有权知道自己的钱用在了哪里。
随着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经步入市场经济的竞争领域,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拨款占学校投入比例逐年下降,社会上的各种开支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只有走成本管理之路,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影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因素分析
1.理论研究的不成熟。目前,我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对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及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和成本所包括的内容范围等方面都仍存在着分歧。比如有关高校退休教职工的工资费用,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属于高校教育成本的范围,而有的学者认为这笔费用与培养学生无关,不应包含在高校教育成本范围之内,所有这些都无法在实践中对教育成本核算进行统一的指导。
2.成本核算意识不强。目前,高校(不包括民办高校)基本上是属于事业单位性质或按事业单位管理,财务核算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特点主要是以预算管理为主,虽是独立核算,但不自负盈亏。其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虽然在经济管理上强调增收节支,但实际还是“看菜吃饭”,多收就多支,少收就少支。因此,高校成本意识相对淡化,成本管理相对弱化。
3.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影响。(1)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是根据国家预算资金运动规律设定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它要求会计主体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均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显然,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2)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是按原值核算,不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就不能反映教育过程中的所有耗费,从而直接虚减了高校当年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影响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建议教育成本理论研究者多交流、多沟通,多深入实践,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上,尽快达成一致的观点,给高校成本核算以比较合理、标准统一的指导。
2.强化高校办学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意味着学校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到其他各个部门,形成全校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学校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并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3.改革高校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体系。要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教育成本核算需要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体系。以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状况,合理配比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既可有效地规避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也可明确界定收入与费用的成本归属期,正确地确定各期的高校教育成本,考核学校的经济效益。
4.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为了随时准确地掌握固定资产净值,应完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经验,对固定资产实行提取折旧制度。笔者认为,高校可参照企业会计制度,采取分类折旧率,按平均年限法、年数总和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法中的一种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项目。
5.确定成本计算期。理论上,成本计算期应与产品周期一致,但是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周期有其特殊性。以本科生为例,如果以四年为一个教育培养周期,那么每年核算成本时,存在很多“完工产品”与“在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工作量会很大,核算期长,缺乏及时性,加上物价变动等因素,会造成不真实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一学年可以作为学校进行成本核算的周期,即本年度9月1日始至下一年度8月31日止。
尽管目前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有很多的困难,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及相关政策有待国家整体改革的更进一步深化,对成本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但是,为了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借鉴国际改革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2]王耕.高等全日制学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8(6).
[3]杨丽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解决的问题探讨[J].事业财会,2004(4).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篇6
一、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成本计算期与预算执行期不一致高校财务管理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按自然年度编制,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各项经费收支是按自然年度统计, 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决算报表按自然年度编制与提供。而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是按学年来下达 (即当年9月至次年7月),高校的学费按学年收取,整体的教学活动按学年来安排,围绕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其经费支出也是随着教学计划的推进而发生相应的开支。因此,高校合理的成本计算期应为一个教学年度,这就使预算编制执行期与成本核算期发生矛盾,不利于高校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
(二)缺乏成本管理制度高校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计算学生培养成本,因此在财务管理上缺乏成本核算的相关制度,在会计核算上也缺乏相关成本核算措施,同时缺乏成本核算相关的基础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校管理层面普遍缺乏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在学校层面也没有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
(三)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存争议 《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指出“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支出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 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 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 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其它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对大学生的资助是否应计入学费,多数学者持否定意见,舒尔茨(1963)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不包括向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补助等 “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袁连生(2000)认为用于学生的支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生住宿、饮食方面的支出和补贴等,这些支出相当于学校收入的转移支付,与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无关,不应计入成本。温斯顿(2000)认为,对大学生的财政资助是“大学价格的折扣”,不应该计入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美国有学者提出了“净学费”的概念,净学费是指扣除补助金和优惠税金后学生家庭支付的学费。
(四)成本核算未细化到专业高校目前在会计核算上经费支出就是按“教学基本支出”、“教辅基本支出”、“行政基本支出”、“后勤基本支出”和“学生事务基本支出”等科目实行一级核算,人员经费也是按教学、教辅、科研、行政、 后勤支出等分类核算,但没有进一步按专业核算学生培养成本。目前国内高校学费标准根据专业不同分别设置,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学费标准从人民币4500至35000不等, 由于高校内部财力分化严重,各院系之间即使学费标准相同,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所享有的教学资源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仅仅按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各项事业支出,分类、统计计算的学生名义培养成本与学生实际培养成本会产生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公共学科涉及学校所有学科与专业的教学,但其教师课酬统计在公共学科所属学院,无法反映公共学科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贡献实际的教学课时,因此,在成本核算时也无法将相应的教学支出与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对应。
(五)固定资产折旧问题2012年12月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高校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201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也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存在以下问题尚待解决:(1)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图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高校每年用于图书的购置资金都相当大,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支出与成本费用调节表”的编制要求,需要剔除各项支出中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图书购置支出作为“其他资本性支出”将从成本费用中剔除,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又不能通过折旧或摊销方式计入成本费用,因而图书购置开支无法反映在学生培养成本中。图书损耗核算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因此无法反映在学生培养成本中。(2)固定资产折旧的分摊。固定资产折旧如何在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各项事业支出中进行分摊,特别是如何在教育与科研支出中进行分摊,目前尚无明确法规可循。高校的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是很难从严格意义上区分为教育支出和科研支出。另外,由于各专业性质的不同,高校各专业所占用的固定资产差别极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如何按学生培养专业分摊,对高校分专业学生培养成本计量的准确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六)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辅助部门的经费核算问题目前,各高校将图书馆、教务部、学工部、研究生部等部门的支出按“教辅基本支出”作为一级科目核算,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教辅基本支出”科目,将教辅部门的支出归集到“行政管理支出”科目核算,而这些教辅部门支出是有着明确的成本归集对象的,例如: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主要是面对计划内本科生服务的,其成本分摊对象应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部主要是为学校招收的各类研究生提供服务的,其成本分摊对象应为在校的各类研究生。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与学生的直接教育培养关联不大,其开支不应计入学生教育培养成本。
(七)分成资金分配问题高校各学院的创收收入主要用来弥补学校预算经费的不足,其收入来源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项目创收收入,其成本开支具有明确的成本归集对象;另一种创收收入主要为各学院面向社会办学获取的各类培训、辅导班收入,各学院创收收入用于学院人员经费比例高达70%,其中用于本学院职工的各类津贴发放比例超过50%,造成高校各院系之间内部财力严重分化, 也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困扰。如何就各二级学院创收收入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之间进行分配,既保障各二级学院的利益,有兼顾学校整体发展的平衡,成为困扰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大问题。
二、高校成本核算需解决的事项
(一)成本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高校应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开支和各类与成本核算相关的数据统计进行全面的规范,建立规范的数据统计内容和统计方法。各类数据尽量细化,并进行适度分类,比如教师工作量,按照授课层次细化到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层面,并进一步细化到专业、年级;教学用水电应按教学楼分别统计,能直接分配到各学院或专业的直接细化到各学院和专业;对资产的占用也应细化到各学院、专业、年级,图书馆的图书购置能细化到对应学院和对应专业的也应按专业进行细化。同时应在学校层面建立与成本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相配套的,统一的内部控制数据统计平台,并与教务部门的学生注册选课平台、研究生部门的学生选课平台、人事部门教师课时统计平台、资产部门的资产配置、后勤部门的资源配套平台等实现数据共享, 并保证数据一致性。
(二)成本核算机制的确立高校目前没有相应的成本核算机制,所有经费支出以预算分配金额为基础;而预算经费的分配,没有以相应的成本核算数据为依据,基本还是根据各二级学院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对经费总额进行简单的切块包干。高校应确立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机制。作业成本法是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这种成本计量方法按“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的逻辑,将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将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给成本对象,能较好的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高校成本核算引入作业成本法可以解决高校学生培养间接费用分配的问题。同时,高校管理模式是按职能部式设置的院系管理模式,由于院系财力不均衡,因此,在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时,需要对人工成本费用适当分离,与学生培养无关的人员经费开支不应计入学生培养成本。
(三)学生培养成本核算范围的确定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可以参考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按国际惯例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从当期损益中直接扣除。参照此种核算方法,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范围应是计量和学生培养直接相关的各项支出,对教学支出中超出学生正常培养范围开支的人员经费开支予以剔除,科研经费中将与学生培养直接相关的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纳入学生培养成本的计量,行政管理支出和后勤保障支出中与学生培养直接相关的开支按一定的分配比例的标准进行分配,其他开支则参照企业成本核算作为费用支出列示。
(四)作业中心的确定企业实行作业成本法,其作业分为四类:单位级作业、批次级作业、品种级作业、管理级作业四类。这与高校学生培养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校的作业也可为单位级、批次级、专业级、管理级四类。目前,我国高校各二级学院基本是按专业设置的,因此,应以各学院为单独的作业中心,同时建立学生事务管理、图书馆、固定资产、行政、后勤等作业中心。此外,学生大部分是按本科生四年、研究生三年学制进行培养的,可以按批次核算学生培养成本。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篇7
1.1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含义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人才培养过程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记录、计量,并根据成本对象加以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的会计行为。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既是对教育耗费进行归集、分配及其对象化的过程,又是对教育活动中各种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它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
1.2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虽然早已提出教育成本概念并进行了教育成本方面的研究,但学术界对教育成本概念的确切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教育成本核算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进展缓慢,没有真正确立教育成本核算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真正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高校的成本核算意识谈薄。在高等教育成本投资的各分担主体———政府、高校、个人及家庭中,高校是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进展与实施效果。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积极性,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动机。在日常业务活动中,不仅不注重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而且还有教育成本最大化倾向。另外,成本概念界定不明确。在对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与教育相关的成本概念有很多,如教育成本、教学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机会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等等,不同的成本拥有不同的内涵,相应地其外延也不同。因此,在高校教育成本研究过程中,正确界定与教育相关的成本概念,对合理划分成本核算范围、保证高校教育成本测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家及学者在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研究或探讨时,成本概念界定不明确,不仅使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缺陷
高校教育成本不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不计成本或者成本核算粗放,产生了一些弊端和缺陷。
2.1 教育成本主体的错位,淡化了高校的成本和效率意识
多年来,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供给制”,高等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学校需要多少钱,就向财政要多少钱,由财政来平衡单位预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家拨付的资金是无偿的,又没有具体考核支出效果,因而高校只管想办法把教育经费花掉,将财政的“拨入经费”转化为“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是否必要,则过问甚少、规范不够。高校既无筹措经费的压力,也无须承担经济责任,成了经济核算的从动者。当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明确高校财务主体的地位时,人们才意识到办教育也要讲求经济效益。
2.2 会计核算的单一性,弱化了成本核算的职能
旧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只核算经费支出,忽视了经济效益考核,排斥教育成本核算。因此,高校都未进行教育成本的科学核算。对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高校只是简单地计算生均经费支出数,据此作为向国家申请预算的数据资料。高校长期处于“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支出靠拨款,不足伸手要,教育成本不计算,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状况,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虽然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预算内外割裂核算和使用的办法,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并未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从而使高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成为一句空话。
3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与建议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弊病,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高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与目前高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同时,由于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计算,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3.1 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操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高校教育成本在范畴界定上不够明确外,主要是成本核算受高校现行会计制度的制约。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是采取以收定支的收付实现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可能直接反映真实、合理的教育成本。如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大修费用不按年分摊,等等。为此,必须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
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从而正确确定各期的高校教育成本。权责发生制必须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配费用。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计算高校教育成本,从而考核经济效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与此同时,改革现行的高校会计科目,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制定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科目,既能正确计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又符合国家预算管理要求。建议:(1)增加“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以便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严格划分费用的各个分担期限;(2)增加“累计折旧”科目,“累计折旧”科目用来核算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也便于计算固定资产净值;(3)增加“教育成本”科目,用来核算学校为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同时增加“公共费用”科目,用来核算学校为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这样便于在教育成本核算时,增设“教育成本”和“公共费用”帐户,直接费用可按成本对象直接计入“教育成本”帐户,而间接费用可先通过“公共费用”帐户进行归集,期末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后计入“教育成本”帐户,以计算出本期的教育成本。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们应从教育成本的构成着手,建立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以此来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2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与高等教育体制和各种机制的创新、与高校自身内部改革相结合,如人事制度、后勤制度改革等。管理目标是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总目标前提下,使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总的思路是控制成本水平,调整成本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
3.2.1 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增强教育成本意识
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国家无力也不可能支付高等教育的全部开支,因此,必须讲求教育成本核算。非赢利并非不注重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
3.2.2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目前,各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重复购置教学设备、重复建设实验室等现象,各院系、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现有资产的管理不到位,维护、保养不及时,由此而导致的资产流失、损坏、降低使用寿命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资产的管理,要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选择责任心强、懂业务的人从事该项工作。把好资产的采购、登记、检查、使用、维护、保养及报废等关口,使有限的资产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降低教育成本。
3.2.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员结构比例
据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共有教职工197.452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0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9.17%。我国大部分高校生师比较低,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校。据专家测算,如能将高校生师比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生均成本便可节约15%。因此,高校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尽量减少行政、后勤等部门非教师人员的比重,并按照《教育部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4稿)中生师比要求配备专任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师资源。
3.2.4 改革和深化后勤制度,降低教育成本
高校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将实物分房货币化,实行职工住宅商品化,实现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教职工住房经费、公费医疗费用、离退休人员经费交给社会承担,通过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形式解决。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后勤应按市场规律运作,与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相结合,逐步实行有偿服务。因此,必须将后勤服务部门,如校办企业、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从高等学校中剥离出去,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校间办学效益的评估比较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推动和保证高等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初.高等教育成本概念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
[2]王红娟.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一直以来, 人们普遍不关心高校教育成本信息, 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学费的节节攀升, 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开始越来越关注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类高校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它关系到广大居民、学校、政府进行教育的投资决策, 关系到政府财政的拨款及学费标准的制定, 关系到高校教育资源实际耗费的测算及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的度量。笔者认为, 规范教育成本, 是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走向科学化、实证化的必然。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所要研究的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 核算的仅是高校为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基于学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制约、学院教育成本核算意识薄弱、学校财务会计服务不到位等原因, 笔者在多年的成本核算工作中总结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常见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育成本计量不符合配比性。
该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性质, 会计核算上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采用“收付实现制”, 受此制约, 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不计提折旧, 也不分期列入教育成本, 均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的, 且单位价值较高, 使用年限较长, 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 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 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 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该校在教育事业支出核算中一直包含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 如校办产业人员支出、离退休人员的节日慰问费、部分科研支出和奖助学金支出、学校的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为了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校办产业人员的支出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部分科研支出指的是学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 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 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 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3. 教育成本控制不到位。
目前, 该校仅对印刷费、市内交通费、办公费、差旅费、电话费、招生费、就业费和实习费等八项费用进行成本控制。但这8项费用只占成本的一小部分, 而占成本大部分的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则没有建立相关成本控制制度, 固定资产购建不合理, 以及固定资产监管力度不够, 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 造成教育成本增加。
二、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策
1. 强化教育成本核算意识。
人的意识对认识客观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高校来说意义重大, 是节约事业经费, 增强办学能力, 提高科研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全院范围内宣传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 从而使有关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增强, 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识。
2. 建立科学的会计科目体系。
基于上述成本核算思路, 该校现行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均维持不变。该校可另行增设一套成本核算辅助账套, 比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并设计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 业务登记与高校事业账套平行登记。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五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等科目。 (1) “高校教育成本”科目。该科目用来反映和监督在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全部耗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是费用类账户。其借方归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 其贷方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成本, 期末余额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内在校生已发生的实际成本。本科目按学生类别设置明细科目, 对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明细项目分栏登记。 (2) “管理费用”科目。该科目借方发生额反映高校教学、行政、后勤等管理部门为管理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贷方发生额按全校平均人数分摊转入“高校教育成本”科目, 结转后无余额, 还应按费用设置明细账。 (3) “累计折旧”科目。该科目用来核算固定资产转移到高校教育成本中去的累计价值。计提折旧时, 借记“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报废时,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4) “待摊费用”科目。该科目主要核算已经支出但要在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在一年内的各项费用。如预付的报刊费、一次性的住房补贴、一次性的土地购置费等。 (5) “预提费用”科目。该科目主要核算按规定从费用成本预提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如预提的租金、借款利息、修理费等。
建立上述会计科目体系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 高校还必须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程序, 对高校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在各会计科目之间进行科学的归集、分配、再归集, 然后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指标。
3. 正确界定教育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为了保证该校教育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保持教育成本开支的可比性, 需要确定教育成本开支的范围, 以统一教育成本所包括的内容, 规范成本补偿的标准。教育成本开支的范围是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 该校应参考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明确其具体内容并严格执行。明确成本开支的范围要划清如下几条界限: (1)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在高校的支出中, 收益性支出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发生的人员费用和公用费用等经常性项目的支出;资本性支出通常是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 必须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前者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后者应先进行资本化处理, 然后通过折旧摊销方式计入成本。 (2) 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高校投入的各种资源, 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 因此, 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服务中而发生的各种耗费。高校发生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教学费用支出、科研支出和基建支出等。其中, 教学费用支出是为培养学生直接发生的耗费, 应计入教育成本;而科研支出如果是为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而发生的耗费, 应计入科研成本, 由科研经费予以补偿;基建支出是与若干个成本计算期有关的支出, 不能直接计入本年度的教育成本, 应形成学校的固定资产。 (3) 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费用界限。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 有些与本期学生培养有关, 有些与以前或以后期间的学生培养有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凡是在本期发生或支付的应由以后各期耗用和受益的费用, 应作为待摊费用逐期摊入成本和费用;凡是为本期受益或耗用, 但需以后支付的费用, 应作为预提费用, 计入本期成本和费用。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 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摊费用, 科学地计算高校人才培养成本。 (4) 划分各成本对象之间的费用界限。为了正确计算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成本, 必须按照受益原则, 把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划分。凡是能够分清应由哪种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直接计入该成本对象的成本中;凡不能分清应由哪些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采用一定的标准合理分摊计入各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中。
4.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考核与评价制度。
(1) 制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目前, 该校的成本核算制度比较欠缺, 这种局面造成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成本管理无据可依。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该校应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实行成本对象化, 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 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明确岗位责任和责任人责任,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规范支出范围, 改善支出结构, 严格支出预算管理, 从而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 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 划清责任, 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 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2)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制度。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是通过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的过程。
根据该校“八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 该校只对各教学系考核“八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此办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教学系八项经费的使用情况, 却不能反映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的节约额和节约率, 而且不能反映总的教育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对此, 该校应建立多方面的指标。要想做到公平、合理, 成本控制评价制度就需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主要针对教育经费预算的完成情况, 通过计算节约额和节约率, 以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形式反映各项预算的完成情况。其次, 建立成本控制奖惩制度。将成本控制工作业绩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责任制度, 奖罚分明。
结束语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成本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人通过在实践中的观察与学习, 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在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希望能有利于各高职院校能从根本上完善各项成本核算制度, 牢固树立成本观念, 努力争取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 做到人人、事事、时时讲求节约, 反对浪费, 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 使高校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萍.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5) .
[2]王卫东.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4) .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篇9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核算中的应用, 分为四个主要步骤:确定高校主要作业, 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 分析资源动因;建立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确定成本动因, 计算单位作业成本;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高校的生产过程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确定高校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 按照管理目的选成本控制要点, 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高校培养学生的作业主要包括:教材编审、讲义、教学仪器维修、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授课、实验、毕业设计、教师工资及课酬、招生 (宣传、邮寄、差旅等) 、入学军训、学生日常管理、助学金、学生补助、组织活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多项具体作业。
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 需要将作业耗费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去。所需的资源费用数据有些可以直接从原有成本信息系统中获取, 而有些需要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归集, 这一过程包括三项工作。
第一, 从财务账户中提取资源耗费。如将各种耗费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用其他费用。
第二, 对财务账户中的数据进行调整。我国高校目前仍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记录的各种耗费不等于成本。例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借款利息等数额大且受益期长的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 而资产折旧、预提费用 (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设施维修费用) 与待摊费用 (支付的保险费、资产的维护费用、办公用品的摊销) 等又应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 将调整后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将调整完的资源耗费按照归集部门的性质分配到各作业中。
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作业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的基本原理, 将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作业这一中介。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与确定成本动因, 而成本动因是由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构成的, 因此, 合理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成为更好地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为作业成本法研究的核心问题, 选择成本动因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成本动因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对于使间接成本分配最为准确的一些成本动因, 同样需要较高的资源投入和繁琐的实施程序, 可见成本动因并非越多越好, 因而, 应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 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二是作业实际消耗量与成本动因分配的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作业实际消耗与成本动因相关程度越高, 核算越准确, 产品成本信息被扭曲的可能性就越小。三是成本动因导致的行为后果。任何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 增加成本动因, 将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度, 但同时会加大工作量, 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总之, 在确定成本动因数量时应权衡利弊, 适当的进行成本动因合并, 简化作业成本系统, 提高作业成本系统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在分配过程中, 按照不同情况可以把资源动因分成三类。第一类, 某一项资源耗费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 此项动因的资源可以不经作业归集、分配, 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成本中。此时资源动因等同于作业动因, 该动因可以认为是“终结耗费”原则, 如高等学校发给特定学生的学生困难补助、助学费、活动费和实习费等直接与学生相关的资源耗费。第二类, 如果某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领域区分为各作业所耗, 则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 再根据成本动因分配到培养成本中去。此时资源动因可以认为是“作业专属耗费从最初消耗费”原则, 如招生费、考试费、毕业费等。第三类, 如果某项资源耗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形态, 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分解并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 如各作业中心的水电采暖费一般需仪表计量后按各作业的实际消耗量进行分配。此外, 确认作业种类, 要由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协同各作业中心来完成。根据以上原则, 我们可以把资源项目确定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人员工资及附加费、社会保险费、助学补贴费、办公费等。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 需要将作业耗费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去。所需的资源费用数据有些可以直接从原有成本住处系统中获取, 而有些需要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归集。高校人才培养成本资源动因可确定如表1所示。
根据高校组织机构职能, 通过对高校主要作业的分析, 如果用过多的作业来核算学生培养成本, 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 在核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时, 应将自然属性相同的作业归集在一起, 构成同质作业, 建立作业中心, 并将相应的作业成本进行归集, 在此基础上形成同质成本库, 这样可以简化核算程序, 降低作为成本法成本核算上的复杂性。根据高校教学活动的特点, 并考虑各个作业的相关程度予以合并, 可将高校与培养学生活动相关的作业中心简化为教学管理作业动因, 因此, 对作业中心的消耗方式进行分析, 根据作业中心不同的消耗方式确定作业动因。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职能, 可将高校作业中心简化为表2所示。
资源费用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上形成作业成本库后, 需要再依据各自的成本动因, 将费用分配到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身上, 形成学生培养成本。成本动因分配率为作业成本库与作业成本动量的比值, 即R=C/A, 其中R表示成本动因分率, C表示作业成本, A表示作业动因数量。用耗费在某专业学生身上的作业成本动因量乘以成本动因率, 即可得到该生在某项作业上的培养成本, 所有作业上的培养成本之和为该生年度的培养成本。
三、高校作业成本法应用实例
根据前面所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和步骤, 对高校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的资源动因进行统计分析, 并根据调查统计的资源动因量对M高校2007年的成本数据进行重新计算, 对非专属作业资源动因分解进行举例计算, 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高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 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明细账中可以确定高校教育成本资源项目的金额, 如表3。
(单位:万元)
然后, 根据对“教育成本支出”的详细分析, 将以上项目进行合并或分解计入资源项目, 下面举例计算, 如表4。
(单位:万元)
最后, 根据资源动因, 确定各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2007年该高校在校生12446人, 均为本科生;教师869人, 其中助教及讲师521人, 教授 (不含博导) 342人, 博士生导师6人;约当教师人数521+342×2+6×3=1223人, 教学管理人员203人, 教辅工作人员264人, 学生管理人员187人, 其他行政人员209人。
由于资源动因的不同, 资源项目需要分别按照不同的资源动因进行分配。下面对非专属作业资源进行归集, 如表5。
(单位:万元)
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 将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中心。
注:教学作业中心既包括任课教师, 又有教学管理人员, 本文所选择的消耗的工资及附加费按照任课教师约当教师人数和教学管理人员实际人数合计数计算, 其他按实际人数。
教学管理系统应分配:
工资及附加为: (1223+203) ×2.59=3693.34 (万元)
社会保险费为: (869+203) ×0.63=675.36 (万元)
办公费为:203X0.55=110.65 (万元)
同理可以计算其他作业中心所分配的工资及附加、社会保险费和办公费。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东北财政经出版社2001年版。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企业生产产品,核算的是产品成本,高校提供教育服务,核算的应该是教育成本,而教育服务费用多属间接费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无法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代表现代企业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业成本法,成功地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将间接费用合理地分配至成本,从而保障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准性与决策的科学性。
一、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
教育获益者是教育成本的分担者,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第一,国家与社会是教育的主要获益者。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是面向社会,培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人才,同时鉴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属性,其承担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功能具有较强的经济外在性,因而国家和社会是教育费用的主要承担者;第二,个人及其家庭是教育的最大获益者。人力资本不可脱离其主体单独进行资本流动的特性,使受教育者可以优先获得未来的个人收益,以及享有比较好的生活待遇和医疗保障。依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学生及其家庭应承担现阶段受教育的服务成本;第三,企业因雇佣关系而获利。因为雇佣受教育者从而提高了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企业也应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此外,社会的慈善机构与个人也是教育资助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脚步,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教育成本分担的前提是教育成本的核算。
二、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相关性与精确性,需要建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与制度,为优化高校有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实现高校科学决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保障,也满足了高校现代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的需求,为合理实现教育成本公平性补偿奠定基础。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需要。
伴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作为教育产业的高校必须依照市场导向确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与进程,引进市场机制配置高校教育资源,学习与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寻找与实践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模式,从观念上强化高等教育的服务与经营意识。
(三)高校国际化竞争需求。
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加速着国外教育资源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进程,同时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品质要求进一步提升。探索与发掘自身的教育资源潜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寻求核心竞争力,才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出路。
三、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的特征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性。
根据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组织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要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进行补偿或追加补偿;同样,高校持续运营以及提供教育服务和科学知识创新,亦依赖于对其支出成本的补偿或追加补偿,从而保证教学科研活动在原有或扩大的规模和水平上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偿机制,同时从教育收益角度出发,明确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规模经济效应。
著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认为,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为大,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现象,称之为规模经济。这一经济思想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为发挥这一规模经济效应,高校应通过积极投资教学科研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引进先进科研设备改善优化教学科研环境,从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获得良性持续发展。
(三)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增长性。
教育总成本在不断增加,教育专家霍华德·鲍恩(Howar Bowne)认为,高等院校为了实现诸如成绩卓越、声望显赫、影响深远等教育目标,高校所需的费用实际上是无止境的,无论开支多少也很难被认为是足够了。
四、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等教育用于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提供与消耗的教育服务资源,以及因投资该部分资源而不是去投资其他项目可能产生的损失,即由实支成本与机会成本两部分组成,通常属于国家宏观决策层面的衡量指标;高校教育成本,通常是指用于培养学生实支教育耗用的成本。
五、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极好地解决了高科技技术环境下,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部分与产品成本的相关性,得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针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教育服务项目的多样性,服务费用的公共性,加之教育服务对象类别、层次、专业的差异性,可以在高校教育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核算办法。
(一)作业成本法主要涉及以下概念:
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资源是指在作业进行当中被运用或使用的经济要素。高校教育成本中消耗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房屋折旧、维修、水电费、人工费、低值易耗品等。资源动因是指各项资源费用归集到不同作业的依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资源动因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其与所分配资源费用的关联程度,更重要的是受制于高校目标。具体包括:仪表数、作业领用数、评估工作量比例等。作业是指组织为提供产品或劳务所进行的各种工序与工作环节的总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作业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服务作业、教学组织作业、实习作业等,科研活动中的学科布局调整作业、重点学科建设作业、交叉学科发展、本科教育等,以及教学辅助活动,还包括图书资料服务作业、网络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等。作业动因是计量某一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量,将不同作业归集的成本分配到不同成本对象的依据。表1为高校作业动因部分列示。
(二)作业成本法分析与评价。
作业成本管理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及其核算结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作业动因与资源动因的分析,识别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消除不必要、无效作业,控制成本动因,提高组织竞争力。增值作业通常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第二,该作业能为教学服务对象提供价值;第三,该作业在高校作业活动中是必需的,无法替代。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前提。
1. 权责发生制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有效解决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大大降低政府财政风险;同时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区分,有效确保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体与核算对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提供教学服务的高校为核算主体,以高校内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
3. 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期。
以高校学年制(即从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止)为教育成本核算期。同时要求教育成本计量工作(包括教育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成本的结转)按月形成月教育会计报表,教育成本报告按学年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由1—12月份月教育会计报表自然汇集形成。
4.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作业成本法下,高校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没有相对应的账户,不利于教育成本的记录与核算,故应根据高校作业划分与成本归集的需要设置相应账户,如表2所示。
5. 高校教育成本报告设计与分析。
依据教育成本账簿记载以及教育成本计算单,编制各层次教育成本报告,汇总形成校级教育成本总报表,提供给学校管理层以及政府、社会、受教育家庭等,如表3所示。
6. 高校教育成本报告分析与说明。
(1)本文将教育会计核算明细账户设置至班级,即教育成本-学院-专业-班级,在上报教育成本报表时亦能够根据需要核算到学生层级,即教育成本-学院-专业-班级-学生。(2)高校教育成本报告根据学校层级的不同,可以生成校级、院级、系别级教育成本明细表,分别反映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教育成本组成情况。(3)账户设置至班级,可比性增强,可以直观地观察不同年份同一专业的成本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学校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与学院、专业更为相关,与单个学生相关性较小。(4)对于学生学费的取值标准,可以通过“某班级教育成本总费用/某班级学生数”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陈敬良等.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3]周艳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推荐阅读: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10-22
高校教育会计核算07-09
高校成本核算12-31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07-19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分析12-16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分析08-10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10-12
教育成本核算07-16
教育成本核算12-29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