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2024-05-09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精选12篇)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1

1 相关概念

1.1 价值链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最早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波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活动的集合体,包括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等。企业的价值创造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了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相对应的,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发展的价值链观点则引入了“作业”这一概念。每种产品或服务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最终的消费,需要经历一定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这些活动的载体就成为作业。每一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形成一定的价值添加,转移到下一作业,直至最后通过顾客的认知实现企业的收入,这种价值传递系统成为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是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企业每一项成本都能够分摊到相关的价值活动之中。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价值链分析一般区分为内部价值链分析和外部价值链分析。外部价值链分析又可以区分为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

1.2 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和控制的思想。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 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 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2 高校战略成本分析

2.1 高校价值链分析

价值的牺牲即是一种成本,最终表现为对于资金的投入和消耗。就高校而言,其价值就在于相关的教学科研成果被社会接受,因而成本得到了偿还。高校价值链是指高校按照教学科研等具体活动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为了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发生的诸多价值创造活动。高校价值链分析,即从分析高等教育市场、高校设计、高校目的及其需求等入手,而后相应地产生一整套高校运行系统,创造出更多的顾客和更多的效益。

由于高校属于教育组织的特殊性,高校价值链具有其独具的特殊性。体现在:(1)高校价值链的产出产品主要是教育服务,学生既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也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于企业的生产活动,其产品一般是物质的价值转化形态,不具有主观意识。(2)高校价值链内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与企业价值链内的相应活动差异较大。高校价值链的作业链是平行关系;而企业价值链的作业链是不可逆转的顺序关系。(3)高校价值链的存在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前提的,是以社会效益为基础的,而企业则是以经济效益作为其目标,二者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

同企业价值链分析一样,高校内外部也存在着种种价值链联系,包括高校内部价值链分析和高校外部价值链分析。

1)高校内部价值链活动主要包括与教学科研有关的基本活动和日常运营有关的辅助活动。

(1) 教学基本活动:招生是高校生源的最主要来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环节;就业指导是将高校教育成果推向社会的有利武器。

(2) 科研基本活动:项目申报是整个科研过程的开始;组织实施是组织相关科研人员进行具体的科研实验;成果鉴定即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过程;成果转化推广是指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3) 高校内部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主要由基本建设管理、设备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四条作业链构成,辅助高校两大基本功能的实现和六项基本活动的实施, 并以相关服务和设施来相互支持。

2)高校行业价值链分析主要涉及三大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纵向价值链管理主要解决企业的产业定位问题,如产业的进入与退出等;高校竞争对手价值链是指那些与本校办学定位相同或相近的高校的价值链。

2.2 高校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顾名思义,是指引起一个项目活动的成本发生和变化的原因。分析成本动因能够有效地识别出企业相对成本地位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成本控制的加强提供了有效路径。成本动因分析包括了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三个层次。战术成本动因分析可以通过作业成本分析来进行。战略成本动因与高校的长远发展关系更为密切。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高校规模

与企业规模相类似,高校规模也是高校长远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应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同时在学校能够承担的规模下, 实施合理有序的招收计划。招收各层次学生多少才可以保证财务、收支平衡, 并且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高校投资结构合理,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相反,如果高校投资结构不合理,不仅会导致高校培养成本的上升、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形成恶性的投资循环,阻碍高校的发展。

2)高校师资力量

高校师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在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情况下,任何改革必将大打折扣,很多宏伟的目标也只会是可望而不可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各高校竞争实力的焦点和高校改革发展实践和探索的重点。因此, 高校应对现有的师资状况进行调整,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使现有的师资状况达到最佳。同时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使教师能发挥其各自的潜能。这样, 高校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增强。

2.3 高校战略定位分析

高校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面临战略定位与选择的问题。高校办学定位,就是关于“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即明确高校在世界、国家、地区或行业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高校办学定位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等等。

随着高校越来越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高校的自我竞争力已经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使科研与教学工作相平衡,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对高校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此,高校必须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赛中拔得头筹,以利于长远发展。

3 加强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建议

3.1 树立起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高校的成本是由所有教职员工形成的,特别是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所以,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树立起成本管理的意识,技术性与经济性较好结合,以期促进高校成本的降低和办学科研效益的提高。

3.2 健全高校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不仅包括高校自身内部各项制度还包括国家制定的高校教育制度。国家规定的高校制度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与国际接轨,修改那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应当今高校发展的条款。而高校,更应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内部控制制度、权利监督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

3.3 增强高校战略成本管理技术

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先进工具的帮助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战略成本管理效率。建立一个高校信息网络并开发一种适用于高校成本管理的软件系统,可以提高高校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高校运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高校资源使用的效益和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最终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但是,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增强防范意识,防止不轨之徒以此盗窃高校内部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马发生.中国高校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及应用研究[J].湖北承认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7 (1) :20-21.

[3]崔荣芳, 杨海平.高校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2) :107.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2

摘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关于辅导员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引导着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和成长的不断反思。本文运用管理学中战略分析的观点,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辅导员进行了分析定位。

关键词:辅导员;战略分析;swot

经过几年的发展,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座谈会上,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必须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因此,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的研究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swot分析法是企业战略咨询及管理咨询实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同样,战略分析也适用于个人的发展,明确个人所处的位置,从而指导个人更好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现阶段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的战略分析,寻求高校辅导员更好的发展路径,从而解决问题、缩短差距,以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辅导员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辅导员的进入门槛、工作内容等诸多方面,辅导员相比学校的其他教师员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表现为综合素质强、战略位置优、交际范围广、党性觉悟高。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各高校在选拔辅导员的人才队伍时越来越严格。硕士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学生干部经历等已经成为辅导员“入口”必不可少的门槛。

大部分学校规定的辅导员进驻公寓,辅导员带班制度等等,让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沿,具有非常有利的战略位置。

辅导员工作内容繁多,涉及范围较广。因工作需要,辅导员与教学单位、行政部门、后勤公司等各项学校工作的开展都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因为辅导员还涉及学生处分、平时考勤、招生就业等各项工作,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有了交集,成为了涉及学生成长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一个中心纽带。

一般来说,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都规定必须是正式党员身份,这样就保证了学校思政工作的统一。

2.劣势分析。高校辅导员并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背景,也没有师范毕业生的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学历背景复杂,对于专职学生工作的人员来说,知识结构稍显不合理。

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各种新思潮影响着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在社会转型期,包括辅导员和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都会遇到前进中的问题。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非常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工作。但是由于职业倦怠感突出,加之对个人前途、待遇的过于偏重,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缺乏,都使得辅导员们的工作情感不够理想。相比其他职业来说,辅导员这一职业更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

3.机会分析。,全国首批建立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浙江省举办“第一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据了解,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将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测评标准。国家重视程度高,发展潜力大,是辅导员存在的机会。

4.威胁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形成影响着我们的青年学生。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产生了扭曲,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因为网络的困惑、情感的受挫、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形式。加之,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多属于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了很多人宠爱,导致现在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一切都成为了辅导员工作中的一大威胁。网络造成了学生诸多方面的问题,也已经成为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难点。

二、swot的分析模型

将个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因素定位在swot分析图上的四个方位,呈现出四种不能的发展方向,具体如下:

从下图(图1)中可以看出,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因素定位在swot分析图上的四个方位之后,出现四种发展方向,分别是扭转型发展、防御性发展、增长型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其中东北方位成为最佳方位,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机会的增长型发展成为个人发展的最有利发展方向。

辅导员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战略分析的最优结果是,利用自己的综合素质高、战略位置优、交际范围广、党性觉悟高等优势,抓住重视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外部机会,将个人处于最有利的战略地位,朝着最优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能力,实现自己的战略理想。

三、swot分析的战略结果

对于辅导员这一工作来说,角色定位旨在帮助辅导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素质要求旨在帮助辅导员了解胜任这一工作的能力具备。swot的分析模型仅仅帮助辅导员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我们还要尽量增加优势,减少劣势,扩大机会,战胜威胁。

高校辅导员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于一身,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重要角色,在高校工作的维稳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定位,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研究非常重要。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经常反思,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都要不断地分析总结,帮助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为祖国培养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16号.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3]尹舟会.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8-51.

[4]周宪斌.当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43-145.

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战略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竞争情报 战略分析

一、竞争情报的含义及发展情况

(一)竞争情报的含义。竞争情报英文名称为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其含义包括竞争情报和竞争谋略两重意思,主要指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等信息的研究,情报竞争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市场环境的监察、施行技术的跟踪、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和对现有市场的预警等多个方面。竞争情报的服务既是企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又是对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的拓展和创新。

(二)竞争情报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引入了世界先进的竞争情报的概念,为加强竞争情报的理论研究和提高实际的操作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教育学府先后开设了关于竞争情报的相关讲座,并开设了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竞争情报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在新的世纪里,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的大背景,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一批批影响力巨大的竞争情报研究的书刊专著相继出版;各类竞争情报的咨询服务中心和和理论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国内有关竞争情报服务的专门媒体刊物出版更是首次发行;竞争情报的研究成果在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当下竞争情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信息界和高等学校、大企业都大力支持对竞争情报的研究,不断向地区、国家等层面进行了拓展。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尤为激烈,高等教育学府肩负的是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的重任,人才培养、科技进步需要吸收、运用大量现代化信息,所以,现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是新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为学校的管理决策者、教研人员、在校学生等人全提供快速准确、全面完善的竞争情报服务。

(一)对高校施行有效管理要求开展竞争情报服务。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其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教育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高校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要想在市场立足,学校只有积极面向社会、增强社会影响力、掌握市场航向,才能避免落后和被淘汰。高校竞争情报服务可以使学校的管理者拥有强大的情报信息资源,洞悉竞争对手的动向和行为,紧密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威胁和机遇,准确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战略方案。

(二)高校教研的发展需要图书馆情报服务。评价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研究成果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体现。高校的教研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评估科研课题、获得科研成果整个过程中,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可以为他们提供竞争环境和对手完整准确的竞争情报,在人员和技术、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三)高校在校学生对竞争情报有需求。近年来,高校扩招,高层次人才增多,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学生能否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术氛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学术、文献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给竞争情报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能不断提高在校学生的问题分析、操作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就业。

(四)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需要开展竞争情报服务。面对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信息早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校园文献资料的中心,竞争情报服务为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介入高校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寻找服务项目提供了机遇,所获得成果为图书馆增加社会、市场效益,另外,还可以吸引专门的人才加入图书馆管理中,这样既解决了图书馆面临的经费开支问题,又为自身发展招纳人才,可谓一举数得。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优势和不足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工作的优势。

1.信息资源储备量丰富。作为校园的文献资料检索中心,历年来,高校图书馆系统的、有目的地收集了大量图书、报纸、期刊、专利文本、学术论文等信息资源,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献资料信息。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更为整理、保存图书管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充分的网络环境,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经过不断地互享成为图书馆信息源的主要保存类型,最大程度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丰富,竞争情报信息更是海量增加,这些资源若得到市场的有效利用以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2.具有网络媒体的强大支持。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储藏除了书刊等纸质媒体的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制作音像制品、输入电脑保存等网络媒体途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校园局域网的开通,保存了大量的竞争情报资源,能够让师生迅速获得所需信息。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设备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的价格比盈利性企业低,也使高校情报信息服务优势顿显。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工作的劣势。

1.竞争情报的服务较为落后。高校图书馆的在信息传播方面表现出形式单一、仍处在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查询和资料检索的地位,图书馆对外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还未真正起步,浪费了海量情报资源的利用价值。

2.竞争情报意识不强。在多数高校内,对竞争情报的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高校图书馆服务意识也比较欠缺,科研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关注程度不够,在这几方面原因的作用下,社会公众对竞争情报的意识比较淡薄,竞争情报方面的科研成果比较缺乏。

3.行业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竞争情报服务属于信息服务行业,需要通过工作人员的对外沟通和协调落实,因此对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现在高校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多未受过正规系统的竞争情报教育,工作内容只是简单的进行文献资料信息的整理和收集,竞争情报信息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比较低,部分人员甚至对竞争情报的概念似是而非。

三、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对策

(一)加强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系统化服务,其目的在于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竞争情报系统。这一系统既是信息系统,又是管理系统,要求不仅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而且可以统计、分析校内外的信息和环境的变化,为高校管理的竞争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专业性人才的队伍建设。开展高校竞争情报服务需要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特别对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一个优秀的竞争情报工作人员要掌握现代化地专业知识、拥有对竞争情报的对比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图书馆情报人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再教育。

第一、培养情报分析能力:服务人员加强准确的判断力和清晰的思路的能力训练,快速掌握丰富的行业知识;

第二,养成敏锐的观察力:服务人员应培养在大量未经加工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表述准确的信息的职业技能;

第三,加强竞争情报意识:服务人员须充分意识到竞争信息情报的重要性,加强对竞争情报工作的认知。

(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竞争情报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得到很好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帮助。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和快捷性,实现网络信息库的建立,构建覆盖全面的竞争情报系统,尤其注意符合不同类型学校的竞争情报特色信息库的建立。

图书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情报服务,可充分利用网络发达的沟通功能,加强不同信息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对服务对象的竞争对手的环境和各类信息进行分析、预警,为科研人员、管理者等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竞争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军亮.论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2]石桂珍.构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策略分析[N].中国信息导报,2007,(4).

[3]侯惠芬.高校图书馆的创新之路——竞争情报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5).

[4]沈嵘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探索,2009,(4).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4

关键词:战略管理,教育质量,中医药高校,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的发展, 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局域, 再加上经济的进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政府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和指明前进的方向, 有效提高了同类高校在区域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 这些有利条件都极大的推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良好发展。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战略选择

(一) 做精中医。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医学类人才培养模式, 显示出地方在院校教育方面的特色, 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根据传统专业的优势, 增加一些新的专业, 如:美容医学、护理、国际交流等, 根据专业课程的不同方向, 赋予传统专业新的内涵, 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为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更强, 和专业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

(二) 做活做特医药相关类。

高等中医药院校采取的战略是扩张型战略, 需要加大专业扩充的力度, 在当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规划发展进程, 设立一些新型的专业, 如医药管理、医药信息、医药人文等, 再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新兴专业的发展, 同时新兴专业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传统专业实现人文给养, 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

(三) 做强做大药学。

在创新和改革医药学类的过程中, 根据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使用思路, 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 分别从三个方向, 即药品生产与研发、药品检验与监督管理和药物应用与经营, 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

三、中医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战略的实施

(一) 严格教师之“教”法。

首先, 不断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加大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要求力度, 对以往课堂教学评测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 分别是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同行评教。其中, 学生评教指的是, 确保大多数学生在网上参与评教。将评价结果整理成档案, 以便于为以后教师的岗位聘任、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以及先进评选等方面做理论依据。

其次, 还要完善干部和教师听课制度。要求学校的各级领导干部, 走进教学第一线, 通过调查研究, 掌握师生的要求,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再次, 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新进教师必须要经过岗前培训和试讲。对于在校任教多年的教师, 校方要安排他们进行继续教育, 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教师要安排他们进行在岗培训, 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

(二) 培育学生之“学”业。

完善学生信息员制度, 学生信息员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是重要的纽带, 能够实时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 建立信息员制度, 能够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各项意见, 并反馈到相关部门及时提出改善策略。构建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建立人才培养监督和反馈体系, 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学校要调查毕业生的情况, 能够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意见, 同时也能够收集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相关意见。另一方面学校每年对毕业生进行一次跟踪调查, 能够准确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培养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三)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监控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合格, 在此基础上还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出现偏差是在所难免的, 这样一来很难保障监控机制原动力的发挥, 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发挥监控的作用, 经过近年来教育环境的变化, 教育教学在监控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 对监控造成很大的阻碍。

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有效控制, 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安排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各级听课、课程考核监督和巡查、教师和学生评教、教学督导专家的检查等方式, 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督, 此外还要制定完善的课程考核工作制度, 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

四、结语

高校办学长期以来坚持的宗旨都是教学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 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标准,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 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通过制定战略, 促进中医药高校教育的发展, 首选要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 制定具体的实施战略, 构建完善的教学规范体系, 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党艳芳.高等教育质量经营战略初探[J].教育与考试, 2013 (05) .

[2]孔伟.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2.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论文 篇5

成本是多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种成本动因会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尽管可能某一个成本动因对一类价值活动的成本产生最大影响,但若干个成本动因常常相互作用以决定该项成本。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为各战略成本之间相互加强或相互对抗,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总体运营成本,其效果体现在企业总成本的高低。企业应在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各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相互间的抵触,充分利用成本动因间相互加强的效果,找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战略成本动因,进而对现实系统行为状态进行评价和改进,引导企业战略成本的态势下移,使企业的成本在既定战略下持续降低,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3.2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企业的战略环境相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从企业长期、整体的内外环境出发进行成本管理。为此,首先要对战略环境做出分析,找出引起成本发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成本动因进行选择和分析,以做出战略规划。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切入到成本形成的内因、结构性选择与执行性技术运用中,其实质在于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定位下的战略成本管理功能的具体展开与效用强化。

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了解,也就是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做出分析,充分认识企业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的优势和劣势,可通过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具体来说,首先确定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战略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政策动因、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本动因、自身及对手价值链中的动因;然后,对战略成本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与企业事先要求的环境条件相比较,分析的环境条件优于或等同于预期,则接受此环境。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有利的战略成本动因,控制或降低不利的战略成本动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4]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合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57-02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下,对人力资源进行使用、管理、控制、检测、维护和开发,借以创造协同价值,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方法体系。高校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对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活动进行计划的模式[1]。高校合并后出现了各种问题。为实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它要求对学校的教师资源等进行战略性配置,以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高校合并后出现的问题

(一)部分教职工存在抵触情绪

一方面,高校合并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组合。利益重组势必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造成了被触动利益的人群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校合并后学校层次会以合并各方中较高层次的一方为标准,这就给那些原来层次较低学校的教师带来了压力或者是思想包袱。

(二)学科和专业难以整合

高校合并后,必须要面对学科或专业的融合和发展,而在现实中,这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第一,相同类别的学科或相似的专业在学校合并后发展的方向很难确定。合并后,由于资源有限,或学校战略定位和目标发生了改变,一些重点学科或专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重视,造成教师流失或消极怠工。尤其是高质量的教师流失,会给学校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云南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合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学科存在冲突性[2]。第二,同类学科或相似专业的发展层次存在着问题。学科或专业的发展与学校的定位一致。合并后高校的战略定位一般会以合并中较高层次学校为标准,这就容易造成原来较低层次学校的发展面临困难,要想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合并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包袱或负担。

(三)办学特色难以整合

合并之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都有自己的学校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合并之后,原本就不同的办学精神、办学风格、学术传统、管理方式要想得到完美整合确实不是易事。

三、高校合并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的配置

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战略要求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对现有员工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建立有效人员退出机制以输入满足组织需要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高校合并以后,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合并后学校确立的新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要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合理的配置。在配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配置的数量和质量要合理,符合合并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防止机构人员臃肿。(2)各学科和专业的配置要合理。高校人力资源配置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需要来配置,因为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依托,是高校发展的助推剂。只有学科和专业取得了应有的发展,才能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3)学识层次配置要合理。高校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和教师队伍内部结构的合理。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是对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

满足组织战略的需要。根据组织需要,组织相应培训,并通过制订领导者继任计划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来促进教师和学校同步成长。合并后的高校人力资源丰富,其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进行高层次培训,以满足高校合并后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是带动其他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实现新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力量。如果不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培训或关注,可能会使他们自认为不再受到重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轻者消极怠工,重者选择离职,另寻发展空间。这对学校将是重大的损失。

2.对普通教师进行职业发展培训。高校合并之后,各个学校的教师水平定然是参差不齐。合并之前,每个学校的教师都有各自的学术习惯、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合并之后,学校有了新的战略目标,为了适应新的战略目标,必须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培训,以尽快地整合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

3.制订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合并之后的学校教师都应该顺应学校新的发展需要,制订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教师能一步步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教师个人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学校的发展,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同步成长。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的评价

人力资源评价是组织根据人力资源的心理、兴趣、知识、能力、身体和工作绩效等基本情况对人力资源的价值(包括现有价值和潜在价值)作出估计和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为组织甄选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提供合理的和客观的决策依据。合并之后的高校在评价人力资源过程中,要选择新的评价指标并形成新的评价体系,不能再继续使用之前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应基于绩效,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绩效评价是根据教师个人需要达成的绩效标准对其在当前及(或)过去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首先,要制定新的工作标准。其次,根据制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最后,为激励教师消除绩效缺陷或继续保持优良的绩效水平,要向教师提供反馈[3]。

2.评价要避免几个问题,以免影响对教师的公正评价。评价标准模糊不清;晕轮效应,即评价者对于被评价者在某个具体特征上得到的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的总体印象所产生的影响;居中趋势,即评价者把所有被评价者的成绩确定在平均水平上;近因效应,即评价者由于受到被评价者最近表现的蒙蔽,忽略了其在过去的整体的表现。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激励

高校合并后,对学校全体员工的激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采取合适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合并后高校的发展。高校合并后应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以促进组织战略的实现。

1.完善聘任、考核以及人才引进机制。首先,高校合并后要在原有聘任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立各类人员新的聘任条件,以适应高校合并发展的需要。其次,要进一步更新完善考核的指标和考核体系。要根据高校合并后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最后,高校合并后要有新的引进人才标准和程序,以适应合并后学校的新的战略目标,促进合并后的学校不断发展。

2.对教师进行激励。首先,学校要形成一个尊师的氛围,重视教师的各项成果(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教师对自己的成果相当重视,同时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成果能否得到学校或社会的认可,所以,学校在实施激励时一定要符合教师的需求。其次,要为教师的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促进教师的职务晋升。职务晋升能使教师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教师来说,对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视要远远高于行政职务晋升。因此,把教师的技术职务晋升作为激励手段将会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3.对学校领导进行激励。学校领导是学校管理、决策、政务执行的核心力量,也是高校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对这部分人的激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强调实际工作成绩,实施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金钱有其特殊的价值,但是在利用这一激励手段时要保证公平合理。让不同职位、不同等级的领导能感受到激励是公平的。其次,要合理利用精神激励,促进领导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而精神上的满足就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对学校的领导来说,精神激励是不可忽视的手段[4]。

4.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激励。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后勤工作人员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对这部分人实施激励,以促进他们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促进科研、教学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首先,对后勤工作人员应实施工资激励。工资是人生存的基础,是职工劳动所应得的报酬。高校合并后,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让后勤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挂钩,以此来促进其更好的工作。其次,要有适度奖励。基本工资只是薪酬的一部分,适度的奖励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要有精神奖励。对那些优秀的后勤工作人员要给予口头表彰或给予相对的荣誉,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守先,山鸣峰.高等学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江苏高教,2004,(2).

[2]王顶明.云南省学校合并的总体情况、问题及对策建议[J].红河学院学报,2012,(5).

[3][美]加里·德斯勒;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36.

[4]刘广林.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6).

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简介:甘宜涛(1988—),男,山东滕州人,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7

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1.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分析 (strenghs)

(1) 学生资源丰富

“人”是所有事业发展的基础, 要想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首先必须有固定的生源。我国是人口大国, 学生资源丰富,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近千万的学生参加高考, 其中不乏热爱体育的学生。每年都有大批青年才俊步入各大体院院校, 这为推进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的战略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2) 政府与社会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以来, 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 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步入了历史的春天。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体育教育事业,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重文化课成绩忽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们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这种形势受到社会的关注, 现在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升学成绩当中, 还体育教育应有的地位。市场经济中体育行业的冷淡也受到政府的重视。为了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将目光关注到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上来, 这些因素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2.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劣势 (Weaknesses)

(1) 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各大体育院校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全国高中中的体育特长生, 这些学生的体育素质都很好, 在招生考试中文化课成绩相对要求低一些, 比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分数线要低几十分甚至更多, 这种模式虽然是人才定向培养的特别举措。但却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 面对体育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常常表现出畏难的情绪。从而限制了他们在专业道路上的发展前途。

(2) 师资力量方面

由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起步较晚, 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所以, 现在在高校任职的专业体育教师, 尤其是对体育经济、管理领域的知识有全面了解的体育教师还比较少。要想做好体育管理教育就必须有具备体育技能、外语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律学知识等诸多门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很多高校还不具备从事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3) 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陈旧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缺乏发展的眼光,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不能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体育教育专业专攻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学校运动常识, 教学生们如何做好中学的体育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体育经济理论和体育对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等方面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思想太过保守, 不能把体育教育放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束缚了学生们和老师的思想, 不利于他们树立把国家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伟大理想信念的养成。

3.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Opportunities)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规定, 例如《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法》等, 在《体育产业发展纲要 (1995—2010年) 》中还对培养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求。指出人才培养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去培养体育管理人才。这为高校加快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2)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个行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于文体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 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 中国的特色品牌可以更加方便的走出国门。体育产业具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实现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势, 多年来国外知名体育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乔丹等一直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很大比重。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运作, 国家体育市场的开发和发展需要大批的体育经纪人来为之努力。

4.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威胁 (Threats)

(1) 缺乏社会认可

体育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在社会中很多人还不了解这一个专业的具体概念, 对于这一专业的设置必要性和将来的发展空间表示怀疑。加之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师资队伍短缺, 配套的硬件设施和实践空间有限, 更加重了人们对这一专业的不认可程度。从而影响到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生源的招收数量和质量上不尽如人意。

(2) 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发展面还比较窄, 市场发展的程度限制了体育管理人才的就业发展, 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体育资源尚未被开发, 或是被政府垄断, 具有研发、运作能力的企业还比较少, 这使得体育管理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差距拉大, 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目前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克服不良因素的影响, 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战略作出调整, 改变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 实现知识学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紧密联系,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调整: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庞大的事业, 如果笼统的将这一产业体系灌输给学生, 学生们肯定会不知所以然!面对未来的事业发展看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所以, 进行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教育部门需要做好市场调查, 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设置相对应的培养目标,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针对竞赛表演市场的实际, 应当设置的教学内容是运动心理学、体育标识推广和转播权销售等。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体育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 建立强大的师资团队

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是促进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 这需要教师们既要有深厚的体育教学理论基础又要具有实际的产业经营经验。为此各个体育院校可以鼓励教师们走出校门, 参与到社会体育行业的运营管理实践中, 加深对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体育产业经营经验。这些教师在学校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们的精神导师。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选择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 求得收入稳定、待遇较好的工作, 进入社会打拼、创业反而成为无奈选择。事实上这正是他们缺乏对体育行业的认识, 缺少榜样带头力量。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介绍未来体育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 使学生树立对自己专业的发展信心。

3. 拓展实践学习平台

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的关键, 一方面强化文化理论课程学习, 帮助学生确立知识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未来发展打下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 参与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开展合作办学, 积极和社会企业、团体组织开展合作办学, 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 拓宽视野, 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确立职业目标。

三、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充分利用人员、政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克服不良因素的影响, 通过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推动国家的体育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魏火艳.体育管理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 2011, (3) :86-87.

[2]李萍.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9) :106-107.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 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迅速扩大, 国家和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等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 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价值多元和道德滑坡等现象, 使我们传统的价值观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胡锦涛总书记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是否能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生, 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现实却是,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似乎长期处于滞后和失效状态。因此,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以新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

SWOT分析法又称之为态势分析法, 它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 (Heinz Weihrich)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是strength (优势) 、weakness (劣势) 、opportunity (机会) 、threat (威胁) , 其中strength (优势) 、weakness (劣势) 是对分析对象自身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 而opportunity (机会) 、threat (威胁) 则是分析外部环境对分析对象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这种分析法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策略管理中, 是一种企业通过对自身正反两面的认识和对外部环境的全局把握得出企业发展的各种策略 (即SO策略、ST策略、WO策略和WT策略) 的方法。我们把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并使其发挥其长、克服其短, 积极地抓住外部环境赋予的机会, 而对其带来的威胁进行主动防御, 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 培养出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 (strength优势)

1. 大学生普遍素质较高、思想较为单一、可塑性强。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 受过良好的正规学校教育, 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是一个具有高文化和高知识水平的社会团体, 素质普遍较高。再加之他们一直生活在学校中, 以学习为中心, 与社会接触较少, 使得他们的思想较为单纯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2. 校园特有的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有效进行。

大学校园各种设施都蕴含着文化底蕴、渗透着人文气息。有着浓厚的学术气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院校都不断地通过提高其“软实力”使教育主体和客体在饱满的文化气息下得到心灵的涤荡和情操的陶冶,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这种效果是潜移默化且不容忽视的。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W (weakness) 劣势

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就教育的内容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过于强调国家的政治需求和单一理论知识, 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就其教育方法而言, 一味的对其教育客体进行灌输,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直进行重复性的灌输,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一种“盲目的教育”, 学生对此非常反感和厌恶, 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包括四门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 他们自身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党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道德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重要的正面或负面的榜样作用。目前,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完善的录用、监督和绩效考核制度。有些教师甚至自身没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学术态度, 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 反而给学生起到一个“负强化”的作用。另外, 大部分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实行“大班上课”, 不利于师生互动, 也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 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 高校辅导员的职位缺乏吸引力。辅导员的现状是:责任大、地位却低;付出多、得到却少。使得多数辅导员工作态度不端正, 只是把辅导员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而已。第二, 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 各方面的经验都很匮乏, 缺少锻炼, 甚至连他自身都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对象, 难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缺位。

正确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职能, 是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管理意识, 把教育与管理相剥离, 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缺乏及时跟踪和调查, 而任其“自由”发展, 最后导致偏离教育目标却未得到及时的纠正, 最终只能以“有头无尾”收场。

(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O (opportunity) 机会

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可以看出,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下, 思想政治教育“硬”环境不断的完善, 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潜心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硕果累累。

2. 教育全球化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

全球化使大学变成全球各国文化思潮的汇集地, 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其精华, 西为中用, 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外, 全球化使得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加, 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思潮, 还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队伍注入“新血液”。

3.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信息平台和交流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 互联网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而互联网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和资源。另外, 互联网还是一个交流平台, 教育主客体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四)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T (threat) 威胁

全球化和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威胁, 机遇与危机同在。载舟覆舟, 不在于全球化和互联网本身, 而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 取决使用者的思想、感情及其精神境界。

1. 全球化带来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全球化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但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鼓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所谓的“人权”、“民主”等“文明”意识, 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学生中受到严重冲击。更令人堪忧的是, 部分大学生对发达国家盲目崇拜, 从而滋生严重的“崇洋媚外”心理, 爱国热情早已消散无疑。

2. 市场经济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不相适应。

目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快速发展, 而市场经济中的求利、等价交换、独立自主、优胜劣汰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相矛盾。市场经济中一切向“钱”看的原则使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不断滋生。

3.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威胁。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对于信息的监控和过滤是很难的, 几乎所有人、任何机构都能在网络上不负责任地“播放”、“出版”和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 致使网上垃圾堆积。诸多消极因素对高校思政教育形成强大的反作用, 造成大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不清, 思想和行为与主流价值观日益渐远地偏离, 进而不断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另外, 网络内容的丰富多彩弱化了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网络的巨大吸引力使得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业余时间, 甚至上课时间全部交给了网页浏览和网络游戏, 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SWOT矩阵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优势、劣势, 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整合成一个矩阵, 得出分布于四个象限的SO、WO、WT、ST四种战略。其中, SO位于第一象限, 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处于有利状态的策略, 正正 (++) 是增长型战略,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抓住机遇, 大步向前发展;WO位于第二象限, 内部因素处于劣势, 而外部环境却处于有利地位的负正 (-+) 策略, 是一个扭转型战略,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 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WT位于第三象限, 无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处于被动状态的负负 (--) 策略, 是一个消极防御的战略,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减少内部弱点, 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技术;最后一个ST位于第四象限, 内部优势和外部威胁共存的正负 (+-) 策略, 是一个战略, 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 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以上策略的思考和总结, 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全面和准确的客观认识, 我们沉浸在自己优势和大好环境下的同时, 要以锐利且警惕的眼光看到我们自身的不足和伴随着机遇背后的危机。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宏观入眼, 微观入手,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外部环境, 不断地就教育内容和方式改革创新。教育是一项需要慢的事业, 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慢中求慢的事业。但只要我们怀抱愚公移山之志, 我们就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路上, 执着地前进。

摘要: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尽完善, 党和国家领导人虽然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也为此做了不少工作和努力, 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却不尽如意。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文章应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态势分析方法来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S优势 (strength) W劣势 (weakness) O机会 (opportunity) T威胁 (threat) ,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系统的整合分析, 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部机会去避免和改善自身劣势和抵御外部威胁, 从而得到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 进而真正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robbins) , 玛丽.库尔特 (Mary coulter) 著.孙健敏译.管理学 (第九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9

一、战略规划的制定

战略规划是通过明确目标和总体规划对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的确定性思考。

1. 分析环境, 确定目标。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整个系统网络上的一个个网格,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做任何事情, 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即定位, 是基础和前提。在全球化日益突出,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大环境下, 高校要以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来分析国内外环境, 把握时代脉动, 抓住主流, 找准定位。制定战略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校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稳定和持续的发展空间, 使学校不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随波逐流, 而是在变化中抓住机遇把握发展大方向, 完善学校各项政策、机制与措施。

2. 协调各部, 总体规划。

大学发展规划并不是一个单一体系, 而是由学校中各种子规划组成的一个复合体系。这些子规划的形成又是根据学校里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其中会包括学科建设规划、教学工作规划、科技研究规划、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 还会包括系、院、校三级各自的规划。而这些子规划由于为各部门制定, 难免会有局限性, 所以学校的总体规划需要整合这些子规划, 使子规划相互协调, 相互融合。在明确学校定位、把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 使子规划更加合理、有序地统筹为学校总体规划, 为学校的发展增强动力, 指明方向。沟通是组织的生命线, 传递组织的发展方向、期望、过程、产物和态度。由于各部门的职责不同, 在统筹子规划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障碍, 而沟通与交流正是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制定总体规划过程中要多听取各方面意见, 尽量使大学成员参与其中并提供给不同部门成员交流的平台, 使信息公开、共享。

二、战略规划的实施

规划实施是将规划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它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主体。之所以说, 实施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主体是因为没有实施的规划是毫无意义的。

1. 分解目标, 明确责任。

严格来讲, 学校的发展规划是通过学院规划与重点项目规划来支撑和落实的。但不少高校在总体规划制定后, 往往没有分解落实的办法。因此, 要实现总体规划的全面落实, 必须总体进行详细的目标、任务分解, 以此作为学院落实规划的基础, 使总体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在战略实施中, 学校可以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 从而制定出年度工作计划, 各学校下属部门和二级单位将学校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自部门、单位, 制定各自部门、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 由此明确各自责任, 年终进行考核, 保证规划的落实。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实行二级教学单位目标责任制。年初, 各二级教学单位将年度工作计划上报学校, 待学校批准后, 学校负责人与二级教学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年终, 学校对二级教学单位进行检查, 验收目标责任落实的情况, 并做出相应的奖惩。

2. 资源导向, 保证重点。

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中, 一定是有主次之分, 所以优化资源配置, 保证重点发展就成为了规划实施中的十分关键的环节。学校主要发展目标与战略优势的保持与进一步发展需要资源的合理配置。无论多大规模的高校, 资源都是有限的, 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提供给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 是保证学校战略规划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发展战略规划要真正得到落实与执行是离不开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的, 是需要围绕优化资源配置这一关键环节而展开的。资源的配置往往是学校内部各学院、部门之间出现分歧甚至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战略规划的评估

战略规划的评估是对战略规划的实施进行的监控, 并对战略规划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评估是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少了这一环节, 战略实施这一环节就得不到保证。

1. 建立战略评估的长效机制。

主要包括: (1) 监控战略规划实施的环境基础。通过监控, 及时了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环境的变化是否影响到了规划实施, 对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进行评估。 (2) 衡量战略绩效。比较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 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果, 对实施过程进行绩效评估。 (3) 调整战略。通过战略评估, 对战略管理整个过程进行分析, 充分认识过程中的优势与弱势, 总结经验, 为以后的战略管理提供调整的方向。

2. 评估学校各二级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对比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成本分析, 并综合分析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 对各二级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作出评价。

3. 在评估内容方面, 高校发展规划评估应主要集中于规划基础与规划绩效的检查、评估。

(1) 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一种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在这个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各方面环境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战略评估就要及时地捕捉到环境基础所发生的变化, 并准确分析出环境变化对规划的实施的影响程度, 特别是对发展规划实施有着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密切关注, 作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评价, 为规划的调整及完善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2) 高校发展规划评估应对规划绩效进行检查与客观评价, 准确地衡量与评估总体规划的落实情况、规划实施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找原因, 由此杜绝相同的问题在以后的规划中再次出现。对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的整体评估, 有利于整体把握发展战略规划的全面情况, 掌握实施进度, 及时提供由于环境变化作出动态战略调整的决策依据, 以保证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顺利落实。

摘要:高等院校对于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日渐重视, 但其中存在着重视规划轻视甚至忽略规划实施的现象。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 高校的发展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战略规划, 随着战略管理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中, 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构建起了高校战略管理的整体架构。本文对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进行了简要阐释, 希望对高校管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新华文摘, 2003, (6) .

[2][美]查尔斯·E·贝克.管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交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36-65.

[4]刘向兵, 李立国.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2) .

战略地图——高校绩效管理的基石 篇10

卡普兰和诺顿在他们的《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结果》一书中, 创造性的提出了两个等式:突破性成果=描述战略+衡量战略+管理战略;突破性成果=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中心型组织。第一个等式说明了成功实现组织战略的三个步骤, 第二个等式是进行第一个等式中三个步骤所需的工具——战略地图用来描述战略, 平衡计分卡用来衡量战略, 战略中心型组织理论用来管理战略。他们指出:如果你不能衡量, 那么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你不能描述, 那么你就不能衡量。所以, 清晰的描述战略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

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未实现从绩效管理到绩效考核的实质性转变

虽然许多高校都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未真正做到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种封闭的循环过程, 着眼于组织的愿景和战略性目标, 在整个绩效管理中要将愿景和战略目标融入其中。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小部分, 绩效考核的结果应通过信息沟通和反馈, 运用到绩效管理的循环过程中。所以, 单纯的绩效考核不能为实现战略服务。

2. 未彻底施行绩效管理的闭环系统

有些高校在实行绩效管理中, 有的环节过于肤浅。例如, 对于绩效结果的反馈, 有的学校不是干脆省略掉, 就是反馈的方式不恰当。省略反馈容易使教师认为缺乏公平待遇, 不顾及教师想法和面子的反馈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校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归根结底, 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个源头——高校在绩效管理的循环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整体的愿景和战略目标, 未将战略贯彻到底。这种绩效管理方式只着眼于过去已存在的绩效和目标, 脱离了高校的发展愿景和使命, 会导致高校发展缓慢, 抑或原地踏步, 甚至走向衰退。

未成功执行发展战略的首要原因是未成功地描述战略, 所以高校应运用战略地图来解决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地图在高校绩效管理中的适用性

平衡计分卡已越来越多地被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所运用。所以, 在运用平衡计分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地图也必然适用于这些组织。在国外, 有大量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在成功运用战略地图描述组织战略的基础上实现战略目标。

英国利兹大学拥有三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它的愿景是到2015年成为全球前50强大学。该校的战略工作小组制定了包括四个战略主题的战略地图, 四个战略主题是:提升本校的国际地位和成绩;取得具有影响力的、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激励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加强计划和知识的转移。在这一战略地图的指引下, 该校采取了一系列完整的战略行动方案, 最终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2008年世界大学排行榜比2007年前进了41名。

可见, 平衡计分卡可成功地运用于高校。我国高校也可采用这一管理模式, 解决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战略地图的模板

在平衡计分卡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战略地图分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层面, 每个层面都包括不同的组成要素和相对应的目标。这四个层面的目标又都为组织实现使命而服务。高校的战略地图与企业不尽相同。企业一般更关注财务, 所以除了使命、愿景和战略以外, 企业的战略地图往往“把财务角度作为最高的层面来考虑”。而高校等非营利组织“获取财务结果并不是其首要目标, 因此平衡计分卡架构可以调整为把客户或委托人放在最上层”。因此, 笔者将支撑高校运作的财务维度目标作为基础置于最下层, 通过分析, 设计出适合于我国高校的战略地图模板 (见图) 。

组织的使命展示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它是组织中最为广义的意识。四个层面的目标都要围绕使命而制定。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也必然有其自身的使命责任, 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使命。

1. 客户层面

高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用人单位、投资者和捐助者、国家和社会。

(1) 学生。高校的一切事务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

(2) 用人单位。高校要着力使学生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 为用人单位提供品学兼优和具备实际能力的专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3) 投资者和捐助者。他们为高校注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 高校应将他们作为服务的对象, 让他们满意。

(4) 国家和社会。国家既是高校发展的政策支持者, 也是高校发展的受益者, 同时还是高校服务的对象, 因为高校每年都承担着国家科技和人文发展所需的大量科研任务。社会要发展进步, 归根结底是需要人的发展。高校承担着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 所以高校不论从哪方面发展都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为社会提供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2. 内部流程层面

高校要完善教学流程、科研流程、服务流程、法规与社会流程, 后两个流程为前两个流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

(1) 教学流程可针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别设定, 然后再细化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具体工作中。需注意的是, 编制教学流程要针对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未来愿景的实现, 编制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否则不利于学校自主发展。

(2) 在科研流程中, 首先是要加强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科研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设备齐全、人力充足, 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 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知名度。此外, 制定科研流程要做到节约管理时间和资金占用成本, 提高科研效率。

(3) 服务流程包括:学生服务——招生和就业、课外活动场所、饮食住宿等, 这些环节都要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教职工服务——教职工的招聘、考核、福利、薪酬等, 教职工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教学科研水平直接关系着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所以高校要为他们切实做好各项服务。

(4) 法规和社会流程包括校园安全和社区伙伴。高校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保障校园安全, 如饮食安全、环境设施安全等, 同时高校还要与所处社区的其他组织和居民保持和睦的关系, 与国内外的兄弟院校建立相互交流的合作关系。

3. 学习和成长层面

高校的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

(1) 当前,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高校要适应这种竞争, 就要不断提高教学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素质, 还要引进优秀人才, 丰富人力资本。

(2) 扩大各级人员的信息来源, 增加图书馆藏书, 完善数据库, 优化校园网络。文化是

组织的灵魂, 所以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从物理环境到制度建设再到人文环境都应有助于各级人员发挥才能、获取信息。

(3) 领导力, 特别是管理转型变革的领导力, 是战略中心型组织的核心要素。高校的领导班子要整合各方力量, 创造一种协调一致的合力, 从而推动高校进一步发展。

4. 财务层面

(1) 经费来源。高校要顺利发展, 必须具备充足的经费, 可采取让商家承包校内超市或食堂、组织教师在校外办培训班等方式自筹经费, 也可向银行申请贷款, 还可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个人筹集经费。

(2) 日常开支。高校应加强日常开支管理, 合理配置现有资源, 避免浪费。

以上四个层面, 不仅各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横向因果关系, 而且各层面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彼此紧密联系。高校的绩效管理目标能否实现, 由客户层面的目标能否实现来体现, 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层面是为了实现客户的价值而运行的, 而这两个层面的成功运行又需要财务层面的有力支持。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 篇11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成本驱动因素战略定位

现代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引入了战略管理新理念。为了顺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融合,无疑是传统成本管理会计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本文把价值链分析法应用于成本管理,构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界定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辞海》(1979年版)对战略的定义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一词最初由美国学学者安索夫(Ansoff)在其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近年来,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典型的战略管理过程包含企业环境分析、确立目标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等阶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实质上就是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成本分析与成本信息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与影响战略的相关要素结合在一起,通过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木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框架

1.价值链分析

每一种最终产品从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Value—chain)。

行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由作业特性决定,价值链一般按行业构成,相关行业之间有交叉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均位于某行业价值链中的某一段,企业内部也可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往往突破企业自身价值链,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行业中往往存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并与之进行比较,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以争取成本优势。

2.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成本动因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产品制造成本要素),而代之以更宽广、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 Cost Driver)和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 Cost Driver)两大类。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规模: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方面的投资规模;范围:指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前者与业务范围有关。后者与规模相关;经验:即熟练程度的积累。通常与企业目前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技术:指企业在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多样性: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服务的种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最终可归纳为一个“选择”问题:企业采用何等规模和范围,如何设定目标和总结学习经验,如何选择技术和多样性等,这种选择能够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根据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选择。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劳动力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能力利用;联系。企业的各种价值链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执行成本动因与结构性成本动因有着不同的性质。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高各种生产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优化而降低价值链总成本。

3.战略定位分析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诸战略中最为明确的一种。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近平均的水平,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所以,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2)差异领先战略。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如能获得差异领先的地位,就可以得到价格溢价的报酬,或在一定的价格下出售更多的产品,或在周期性、季节性市场萎缩期间获得诸如买方忠诚等相应的利益。差异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选择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自己的经营独具特色的性质,重在创新。虽然经营差异包括了质量,但其含义要广阔得多,经营差异领先战略是通过价值链全方位为买方创造价值。经营差异的代价一般较高,它不能直接降低成本,但可以通过价格溢价或增加销售量相对降低总成本。只要企业获得的总收益超过为经营差异而追加的成本,经营差异就会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3)目标集聚战略。如果企业能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竞争优势,回报将是巨额的,因为收益是累加的—差异领先会带来价格溢价,与此同时成本领先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想全面地、长期地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是不现实的。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种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以取得在某个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寻求在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则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目标集聚战略通常选择对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竞争对手最弱之处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同样具有取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的能力,如果企业能够在某个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并且这一目标市场的产业结构很有吸引力,那么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将会获得超过其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4)生命周期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产品从导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分别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因而需采取不同的阶段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可采取固守战略,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5)整合战略。整合可以扩张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横向整合扩大企业业务规模,纵向整合则往往超越企业的业务范围,沿行业价值链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整合。运用整合战略,调整(增加或解除)整合程度,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

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受制于规模经济或规模的不经济。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能力,意味着满负荷运行的活动在较大的规模上效率更高。横向整合扩大规模。规模与经济并不是正比例直线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协调的复杂性和非直接成本的跳跃式增力。可能导致某项价值活动中规模的不经济。正确运用横向整合战略,控制规模适度,可取得成本优势及最佳成本效益比。

一项价值活动的纵向整合的程度也会影响其成本,如有关“自制还是购买”的战略决策就涉及到前后整合的选择问题。纵向整合可以避免利用市场成本回避强有力的竞争供方或买方,也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等,从多方面降低成本。纵向整合不可避免地有成本支出,也不言而喻地有利益期望。在任何战略成本决策中,成本和利益都是必须同时考虑的。当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或更加有利可图、更加容易实现时,也可采用有限整合或准整合战略。有限整合对供应商与顾客设立了严格的限制。可以避免为抵消侃价实力而进行完全整合的必要性。准整合是指在纵向相关的业务间建立一种关系(介于长期合同和完全拥有所有权之间),可以在不发生全面成本的情况下取得纵向整合的一些或许多利益。

当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进行战略目标调整,根据企业现有内部职能,若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时能够降低价值链活动成本而又很少影响企业收益时,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也是一种可选的方案。整合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全局性思想。

总之,价值链分折、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为企业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树畅:相机财务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财务行为选择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Roh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1992

[3]Roh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 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高校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篇12

我国高校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高校不能像企业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是目前高校已逐步走向市场化,高等教育也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状态,成本控制的不确定性使得高校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比企业困难得多。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巨额成本耗费和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建立一套适应高校发展的战略成本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现阶段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上世纪80年代战略成本管理提出后,许多企业进行了实践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战略成本管理的一些优势,如信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能通过不同的价值链对不同级别的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系统动态性等,与高校组织的特殊性质相契合。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创立的平衡计分卡,帮助企业成功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他们在论述了平衡计分卡兼顾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特点,使其也能适用于高校等非营利组织。[1]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第一所将平衡计分卡全方位应用到高校管理中的大学。国内学者郭彩琴等认为,在我国高校中推广使用是可行的。[2]杨诚初步提出了在高校引用平衡计分卡管理的观点。[3]沈鸿根据高校的环境改进了平衡计分卡,创建了一个五元模型对高校绩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4]麦海燕等从四大维度出发,对学校的绩效指标进行量化。[5]李长青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分别对高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改进意见。[6]马亮以虚拟的S学院为范例,构建了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覆盖全校的整体的绩效评价系统。[7]王彦对高校战略定位在制定平衡计分卡前是必要的。[8]张男星研究了西方高校改革的历史后发现,许多高校把平衡计分卡引入绩效管理。[9]

高校根据定位不同,可分为综合型、教学型、科研型等不同类型,这就要求战略绩效评价体系要也应有所不同,但目前的研究却未注意分类。

高校战略成本结构分析

虽然在高校战略活动中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产生的成本纷繁复杂,但是大致可分为这几类:

1.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

现阶段,各高校普遍采取两种方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种方法是在原址基础上扩建,另一种方法则是在城市郊区的大学城建设新校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可节约购买土地的成本用以对原有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的维护和对师生的培养,但由于许多高校原址多处于市中心,所以不利于高校进一步发展;后者不仅能为高校扩展留下空间,而且能通过集聚效应推动高校之间的合作,但缺点是兴建新校区从选址到竞标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这些设施建成以后维护成本也应核算在内。

2.人力成本

教师的人力成本不仅仅包括教师的薪酬福利支出,更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教师的培养教育费用。对于高校而言,直接外聘的优秀教师往往数量有限,而且高校还要付出很高的人力成本,因此高校还是要自己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每年教师培训进修支出、举行学术交流研讨会的支出都应算作教师人力成本加以计量。

3.学生培养成本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围绕学生培养产生的支出也将是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活动外高校最主要的开支。广义上的“学生培养成本”是既包括教辅费等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的成本也包括教职工薪酬、后勤服务成本等,这里所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学生培养成本”,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的成本。其中比例较大的是学生的教辅费用,这是培养学生的根基。此外,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奖助学金、保险费、文体活动费、实习费用等必要开支,高校的创业管理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机构产生的成本,也应进行计量。

4.科研活动成本

科学研究也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目前,随着高校转型,不少高校开始致力于打造科研型高校,正确计量和评估科研活动成本,有利于有效利用科研经费,防止浪费。科研活动中产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科研人员的薪酬劳务费、科研活动中的材料损耗、科研设备的折旧费、科研资料管理费、差旅招待费等。

5.社会服务成本

社会服务也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应发挥其公共组织的职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社会服务中产生的成本主要来自于高校的附属机构(如附属中小学、附属医院等)和校办产业。同时,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类和实践类活动产生的成本也应归入社会服务成本之中。

6.行政服务成本

由于我国高校的特殊性,学校存在着行政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学校的全局,尽管高校目前进行着去行政化改革以削弱高校的行政管理,但是现阶段行政机构依然存在于高校内,因此还需对行政服务的成本加以计量。行政服务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服务人员的薪酬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开支、行政服务人员业务差旅费用、行政管理设施的折旧费用等。

7.后勤服务成本

高校的后勤服务门类较为复杂,因此产生的成本也多而杂,食堂的材料采购成本、学生被服采购成本、水电气供应成本、卫生保洁费、维修费、后勤人员薪酬福利,都应计入后勤服务成本中。

高校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分析是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而高校的战略定位需要明确自己的类型、层次、学科、功能等方面的定位,以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在高校是不可行的,因为高校是非营利组织,外部人士更关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如何很少关心这家高校的学费即背后的成本方面如何,所以低成本竞争战略显然不可行。高校最佳的选择就是实施差异领先战略,通过分析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软硬件条件,打造自己的强势学科和特定的服务对象,营造起区别于与其他高校的优势,这样虽然一开始不能直接降低成本反而还有可能增加一定的成本,但在优势确立以后,会在学生招生、就业和科研等方面带来不少便利,间接降低成本。然而遗憾的是,国内不少高校无视自身情况,盲目建设所谓“国际一流大学”“大型综合类大学”等,在许多软性条件都未达标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扩建动工,甚至完全模仿国内外名校的环境建设校园,丢掉自己传统的强势学科“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了资源极大浪费,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应用平衡计分卡构建高校绩效评价体系

1.四个维度

将高校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应用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1)财务维度。高校虽然不像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充足的资金是高校运营的基本保障,因此,仍然要选取企业常用的财务指标,如资本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2)客户维度。高校的客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以学生为主,社会公众为辅,在客户维度下选取的指标也多与学生利益有关。

(3)内部运营维度。所采纳的指标大多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活动有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

(4)学习与成长维度。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培养,而这支队伍学习效果的反映则是科研成果如何、对社会的反馈如何,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考虑这些因素。

2.权重确认

权重确认采用配对比较法(两两比较法),但与传统的配对比较法只用0和1两个分值作对比相比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将比较差别的打分由两个层级改为四个层级:0表示没有差别,1表示有一定差别,2表示比较明显,3有显著差别。而后,根据在校内对师生进行随机调查的结果列出相比而言占优的维度和它们之间的差值累加后进行处理,取平均值确定四大维度的权重。由于高校的非营利组织特性,所以财务维度所占的权重并不像企业那样要占到50%以上,三类高校的财务维度所占比重大致相同。区别在于非财务指标的比例不同。综合型高校管理的重点在于内部管理,教学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处于主要地位,而科研型高校以科研活动为主,因此就造成了三类学校分别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方面突出的情况。以综合型高校为例,演示各维度权重的确定过程。

对各指标差别系数进行相加:

F=2,C=1,I=2+2=4,L=2

确认权重比例:F=2÷(2+1+4+2)×100%=22.2%,C=1÷(2+1+4+2)×100%=11.1%,I=4÷(2+1+4+2)×100%=44.4%,L=2÷(2+1+4+2)×100%=22.2%

对权数进行取整为:22%,11%,44%,23%

教学型和科研型高校维度权重确认过程同上。

3.指标体系构建

经过对一些高校的研究,选取一些与高校科研和教学活动相关的指标,以构建平衡计分卡。

结论

高校改革目前仍在不断深化中,平衡计分卡能充分反映高校主要指标的状况,并在国外多所高校进行了成功实践,证明了其在高校的适用性。

本研究对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考虑的普遍因素进行了初步归纳,并简单地构建了一个绩效评价表,细节上的优化还待以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卡普兰,戴维·诺顿.战略中心型组织:平衡计分卡的致胜方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彩琴,张正义.论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6(1):68-69.

[3]杨诚.高校平衡计分卡适用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7(2S):16-17.

[4]沈鸿.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五元结构高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8(1):61-64.

[5]麦海燕,麦海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定性指标的量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107-110.

[6]李长青.构建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高教探索,2014(6):137-141.

[7]马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管理的构建——以S学院绩效管理为案例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王彦.高校战略定位的内涵、误区及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6-140.

上一篇:纤维环切开下一篇:调度操作任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