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钻石分布

2024-07-11

中国的钻石分布(共4篇)

中国的钻石分布 篇1

中国的钻石在哪里?中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位左右, 年产量在20万克拉, 主要在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和湖南沅江流域, 辽宁瓦房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矿山。

中国于1965年先后在贵州和山东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钻石原生矿床。1971年辽宁瓦房店找到钻石原生矿床。仍在开采的两个钻石原生矿床分布于辽宁瓦房店和山东蒙阴地区。钻石砂矿则见于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广西以及跨苏皖两省的郯庐断裂等地。

中国钻石主要产地有三个:辽宁瓦房店, 山东蒙阴—临沭, 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 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矿.其中辽宁的质量好, 山东的个头较大.

中国现存发现的最大钻石为常林钻石, 于1977年12月21日发现于山东, 由常林大队魏振芳发现, 故而得名“常林钻石”, 现藏银行国库中。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 呈八面体, 质地洁净、透明, 淡黄色。

另据传, 中国最大的钻石曾是金鸡钻石, 也发现于该地区, 重281.25克拉, 但在二战期间被日军掠走, 至今下落不明。

中国的钻石分布 篇2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刘学忠 崔茂森

论文关键词 钻石理论/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

论文来源 农村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总体上有所减弱。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减少,并从2004年开始出现逆差。加入WTO以后,中国要履行有关农产品的入世承诺,这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钻石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农产品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钻石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行为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4个因素,也对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体系,也就是著名的“钻石理论”。[1]

1.生产要素

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半熟练和不熟练的劳动力等,这些要素不需要进行开发或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高级要素则是通过投资开发创造出来的,包括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力、现代化的电信通讯基础设施等。初级生产要素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基础,但是一国想要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后者的可获得性与精制程度也决定了经济主体能否获得较多比较利益的能力。

2.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需求对一国企业和产品竞争优势的作用表现在:①老练的、挑剔的买主有助于产品高标准的设计、生产。②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③ 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相关产业的产品有效率,主导产业才会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主导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

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国内竞争的存在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企业去改进技术、进行创新和寻求更多的可持续竞争的来源,从而有利于该国竞争优势的形成。

此外,发展机遇和政府作用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起辅助作用。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可能会打断事物的正常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落后国家的企业则可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并后来居上。政府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政府可通过管理制度、法令与条例、金融、投资、税收等政策来影响该国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从而加速或者增加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点是:①在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了确认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用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②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利益理论,不仅考虑现实存在的利益对比,而且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强调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从而能够解释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并给后进国家争取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③进一步探讨了需求与需求结构对一国竞争优势的作用和影响。[2]

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整体竞争力:水平低,出口增长缓慢,竞争力薄弱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但中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一直很低。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33.9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32.7%,但在世界排名中,仍居于美国、加拿大、巴西之后。从占有率上看,农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94%,占农业总产值的5.3%,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2%;从人均出口额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的农产品出口额为76美元/人,与发达国家相差三四百倍,是世界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199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7.2%,之后各年除了1994年略有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而工业制成品大幅增长,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上升,1990至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以年均6.2%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工业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及中国统计数据库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如果仅从“入世”以后看,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如何呢?

从表1可以看出,“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如下特点:

(1)农产品进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2002~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分别为13%、18%、9.1%和17.9%,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75.8亿美元。但是,在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的同时,农产品进口增长更快,2003、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52%、48.1%,2004年进口额达到280.3亿美元。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进行了控制,进口额增速回落到2.4%。

(2)农产品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2005年仅占3.6%。其原因是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不大,而中国出口总额则由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

(3)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入世”前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

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入世”后,由2002年的4.22%上升到2004年的4.99%。其主要原因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大豆等进口大幅攀升。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的控制,比重稍有下降。

(4)顺差逐年减少,并在2004年首次出现较大逆差。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56.9亿美元,2003年减少为25亿美元,2004年逆差达到46亿美元(按WTO口径,即不含水产品,则接近84亿美元)。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加大农业开放力度,粮食进口大幅增长,是出现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结构竞争力:优势正在减弱,劣势正在加大

(1)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到60%,加工产品仅有4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的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

(2)出口产品中,传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正在逐步丧失其优势。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大类出口农产品具有劳动力成本或资源优势,但目前国际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越来越高(譬如荷兰设施农业生产的蔬菜),劳动生产率也增长很快,中国的传统优势正在不断丧失。

(3)从资源禀赋来看,受国内资源的制约,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不具有优势。其中,属于典型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小麦生产;食品中的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出口也不占优势。

(4)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虽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一些产品的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并未取得明显增长。以蔬菜为例,1995~2004年,中国蔬菜出口数量占世界市场同类产品出口总数比重由16.5%上升到21.2%,但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总额的比重却仅仅由16.7%提高到16.8%,只提高了0.1个百分点(根据FAO数据计算结果)。

3.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指数=(行业出口值—进口值)/(行业出口值+进口值),其取值范围为-1至1。一般认为,当0.8≤TC<1时,该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5≤TC<0.8时,该行业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TC<0.5时,该行业具有竞争优势,但并不明显。当-1<TC<-0.8时,该行业处于非常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8<TC≤-0.5时,该行业处于较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5<TC<0时,该行业处于竞争劣势,但并不明显。当TC接近于0时,该行业的竞争力呈现中性,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笔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和几大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

(1)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0.33下降到2003年的0.06,2004年起农产品总体TC指数由正值转为负值,即进口额超过出口额。这说明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强。

(2)水产品、蔬菜及水果的TC指数全为正值,说明中国这几大类农产品有竞争力,但同时

可以明显地看到,两大类农产品的TC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中国这些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3)畜产品的TC指数大部分年份为正值,从2003年开始转为负值,由竞争优势转为微弱的竞争劣势。当然这并不表明中国所有的畜产品都失去了竞争优势,中国活动物、肉及肉制品出口有一定的竞争力,乳品没有竞争力,而生皮及毛皮由于服装业的需要进口量较大(笔者将另文对此进行分析)。

(4)油籽及含油果实、动植物油脂及蜡两大类产品TC指数全为负值,而且逐年增大,分别由1997年的-0.52、-0.45增大到2005年的-0.84、-0.85,其中动植物油脂及蜡2003年和2004年的指数甚至达到-0.93,说明其劣势正在逐年加大,由一般竞争劣势下降为明显的竞争劣势,基本上全是进口,表明其受外来竞争的冲击相当大,自身竞争力非常薄弱。

(5)谷物及制品除了2004年以外都为正值,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的谷物都具有竞争优势,对此应作具体分析。F2QC06.JPG src=“/pic/J4/J41463251433036.JPG” border=0>

数据来源:根据FAO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小麦TC指数基本上为负值,2000年以前TC值在-0.7左右,说明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劣势,之后劣势有所减弱,甚至在2003年表现出微弱的竞争优势,2004年再度表现为明显的竞争劣势。玉米的TC指数变化较大,半数年份为正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优势;半数年份为负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劣势。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多;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3]

中国大米的TC指数基本上为正值,1999年以前TC值呈上升趋势,之后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0.54,甚至在2004年表现出微弱的劣势(2004年粮食进口具有特殊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大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谷物进出口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进出口极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受产量、价格和粮食安全政策的影响。

三、钻石理论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

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薄弱与对农业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农业、农产品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都不到位,即使在发展战略上,也往往是停留在口号上,得不到彻底执行。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农产品贸易对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必须把发展农产品贸易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除了政府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外,生产者、加工企业也要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增强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转变思想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先导。入世后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要清醒地看到这个严峻的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其二要发挥民族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开辟无竞争对手的领域。特色就是竞争力。各地都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发展特色产品,打入无竞争领域。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其三是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树立新的竞争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和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潜在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强调现实的利益对比,还强调潜在的利益对比。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农产品要努力保持其优势,提升其竞争力。随着当前这些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充分注重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传统优势。同时更需要挖掘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有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培育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挖掘内需,以高质量农产品的内需市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使国民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以此提高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通过高质量需求的扩大和结构升级,带动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调整农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着重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前景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要继续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生产高质量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二是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农产品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引导农民、加工企业运用标准化技术生产农产品。

4.加大对相关和支撑产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相关和支撑产业,如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这些行业的产品成本降下来,价格降低了,有利于农产品降低成本;这些行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了,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机遇瞬间即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政府作为建立创新机制的牵头人,要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国际合作,使企业在对外开放中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次,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找寻强劲的竞争者与之公平竞争,主动挖掘国内不同层次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积极走向国际市场;要瞄准本行业科技发展前沿,抓住那些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管理规范,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保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6.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引导农业生产及加工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作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农业教育、科研、开发等诸多高级要素的投入;要充分利用中国WTO框架下的“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建立起适应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要求的支持与保护体系。首先是增加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良种化、农业生态环境等的财政投入,加快出口基地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

钻石在中国有大机会 篇3

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全球第一的国家,也是众多奢侈品品牌竞相争夺的一大市场。产品质量当然是品牌赢得市场份额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品牌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中国消费者的特点与偏好,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出更能迎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在永恒印记(Forevermark)的首席执行官Stephen Lussier看来,产品应该根据市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中国市场的钻石质量会更高,而美国市场的钻石尺寸会更大、设计会更复杂。

C:永恒印记是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当时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市场策略是否有所影响?

L:是的,的确有些人问我为什么会在那个时期进入中国市场,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总得在某个时期进入,而且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是长期的,所以我们相信情况总会慢慢好起来;其次,那段时期,中国的经济表现远远优于欧洲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决定进入。永恒印记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品牌,因此不论是在“好”时期还是“坏”时期进入市场,其实都是更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对永恒印记而言,全球有3个非常重要的市场:美国、中国和印度,这3个市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总结了中国市场的3个关键特点:第一,谈到钻石,中国消费者更在乎的是质量而不是尺寸,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高质量消费偏好的市场;第二,中国消费者更为年轻,比起其他地区年长或已婚的消费者,中国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第三,中国消费者大多是第一次购买钻石,他们会在购买前做大量研究。

C:永恒印记并没有自己的独立门店,而是通过分销商销售。为什么选择这种销售模式?

L:这种销售模式的确和大多数奢侈品品牌不同,有两个原因致使我们选择这种模式:首先,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专长是挑选钻石;其次,我们意识到要想让一个品牌迅速扩展,就要利用合作伙伴分销商的专长,因为它们比我们更了解当地消费者,更知道他们想买什么,偏好怎样的设计、价位、尺寸等,这种方式能够帮助钻石品牌获得更强更大的发展。比起拥有自己的独立门店、自己掌控一切,这种模式的确比较难建立品牌知名度,因此我们会更聚焦于产品本身的理念,同时利用广告、网络等传统营销工具来提高品牌知名度。此外,我们还培养了一批接受过培训“品牌大使”,他们会佩戴品牌的胸章在各分销店内专门销售永恒印记的产品并向顾客阐述品牌故事和展示钻石。

C:钻石品牌在中国市场就产品而言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市场的考虑?这个市场未来有什么趋势?

L:钻石品牌的产品会根据市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永恒印记在中国市场的钻石质量会更高,以此来满足中国消费者高质量消费的需求。而在美国市场的钻石尺寸会更大、设计会更复杂。另外,在中国,年轻顾客似乎比他们的父母更有钱,这种情况并不典型但却是有趣的一点。我们曾经的调查显示,中国有67%的新婚夫妇会以钻戒作为订婚信物。我相信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崛起,这个数字一定是大幅增长的,预计可以达到80%。针对更为年轻的中国消费者,钻石品牌应该利用不同的营销工具。比如年轻人喜欢上网而他们的父母可能更爱看杂志,那么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网络营销的利用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在钻石产品市场未来的趋势方面,结婚钻戒依然很重要,拿永恒印记来说,这是它的核心市场。而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是结婚周年纪念品市场,这里说的也许不是20周年,或许只是5周年甚至2周年、3周年。这是潜在的第一大机遇市场,比结婚钻戒市场更长期,也能吸引到更大群体的消费者。第二大机遇市场则是女性的自我购买。拿香港来说,目前有一半的钻石首饰是女性为自己购买的。总的来说,整个钻石市场是可以持续保持迅速增长的。(采访:张静怡)

中国的钻石分布 篇4

钻石被称为“宝石之王”,以其为代表的宝石收藏风行世界,但国内少有人涉足。而在中国,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玉石文化盛行数千年,但藏家群体却一直限于中国。这是两个看似无关的收藏类别,然而稍加对比就会发现,有没有清晰明确的鉴定标准,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收藏风险,与钻石收藏的透明和稳定相比,和田玉收藏基本靠拼经验和眼力,不仅收藏门槛高,而且为炒作和坑蒙拐骗留下了空间。

标准之缺

钻石与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这四种彩色宝石并称“世界五大珍稀宝石”,它们均有全球公认的鉴定机构和鉴定标准。

钻石最权威的鉴定机构是GIA(美国宝石研究院),该机构是钻石4C(克拉、净度、色泽和切工)标准的制定者。通过4C指标,每颗钻石都可以在钻石的鉴定体系中锁定一个坐标。经该公司检测的每颗克拉钻,腰线上都用激光刻出一组防伪码,并配上鉴定证书。输入防伪码,购买者即可在GIA网站上查到钻石的内部结构图。每颗钻石内的瑕疵都不同,就像DNA信息绝不重合,通过比对瑕疵位置,即可杜绝造假可能。而彩色宝石的鉴定机构以GRS(瑞士宝石研究鉴定所)为代表,宝石与证书一一对应,可以登陆网站查询宝石独一无二的结构信息。

和田玉的检测则显得相对简单。拿了一块和田玉挂件到江苏省黄金珠宝检测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后说,挂件的确是和田玉,没有经过人工洗色、染色和充胶。但当问这是否是和田地区所产,得到的答复是“只检测材质,不检测产地”。也就是说,尽管和田料、俄罗斯料和青海料的市场价格差别很大,但它们在检测证书上都叫“和田玉”。在采访中,检测中心主任朱德茂说,专业检测员可以判断和田玉的产地,然而国家标准不分产地,因此鉴定证书只能统称“和田玉”。钻石检测,除了切工和重量依靠科学仪器,色泽和净度还是要靠肉眼进行比对和观察。仪器和眼学互补,才是科学的鉴定方法。和田玉检测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检测机构只凭仪器说话,而收藏者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各说各话。

钻石追求无色、纯净,只看等级不注重产地,而彩色宝石因产地不同品质也有差别,因此GRS的检测报告里都会注明产地,有些名称则是产地专用,比如只有缅甸出产的顶级红宝石才能叫“鸽血红”,斯里兰卡的顶级深蓝宝石才能叫“皇家蓝”,而和田玉检测不论产地,无法为其价值定位,使检测价值大打折扣。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从事玉雕51年,他说,自己采购玉料都是靠看:“对于消费者,检测证书会显得权威些,但做玉和玩玉的圈子里,大家基本是靠经验来判断。检测部门只能告诉我们是不是玉,但质地的优劣,产地是哪里,能卖什么价格,只能靠自己判断。”

市场之乱

“宝石是单晶体,体积不大,通透性好,加工的形状也是方形、圆形等常见的几种,相对容易鉴定。而和田玉和翡翠等玉石,体积有大有小,内部结构复杂,加工的每件作品都力求各有特色,因此玉石出台鉴定标准的难度要高于宝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接受采访时说,“没有公认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是玉石市场不如宝石市场成熟、规范的原因之一。”

高级珠宝定制商上宝会执行董事廖禅女士说,全球的钻石主要产自非洲、澳洲和俄罗斯,经GIA定过级的同等级别裸钻,不同商家的报价相差不会超过5%。近150年来,钻石的价格除2008年金融危机外,基本以每年15%以上的增幅升值,这是一个除了资金没有门槛的收藏领域,透明且成熟。在国际市场上,钻石甚至和黄金一样可以被当作硬通货,在一些国家,钻石可以抵押给银行申请资金。

而收藏和田玉、翡翠的门槛和风险则要高得多,打眼、“吃药”让人防不胜防。“太极雅玩”是新浪微博上的玉玩名博,在圈内颇有声望。他说,藏家刚入行时都得“交学费”,自己当年就曾被人忽悠,把一般的山料当成了珍贵籽料。现在还有人用进口染料给玉料染上皮色,老玩家也得打起十二分小心。而蚌埠一带的仿古玉,造假者使用传统工艺,按照各种图录制作高仿古玉,辨别难度极大。“网上报价5000块的和田玉,我看只值200元;而市场上批发价8元的油青翡翠,我亲眼见到卖了800元。”他说。

在市场的爆炒下,和田玉的价格近10年来涨了几百倍,而翡翠则高达上千倍,更有所谓的黄龙玉,竟然高达几万倍。原先流行于翡翠市场的“赌石”,也蔓延到了和田玉领域。曾经在扬州玉器厂做过20年厂长的省工艺美术大师夏林宝说,现在顶级和田玉料,一公斤可达上百万元,如果一块10公斤的玉料看走了眼,一刀下去顿时血本无归。翡翠在疯狂上涨10年后,今年出现了暴跌,而和田玉的泡沫却越吹越大。

暴富之梦

南京圣诺彩色宝石公司总经理李星华每年都到斯里兰卡南部的拉特那普勒矿区采购彩色宝石,但是他不会把宝石直接带回国内,而是在当地将宝石寄到GRS的香港鉴定中心,拿到全球通用的鉴定证书后再到国内销售。收藏这样的宝石,能有每年15%的增值幅度,省心省力。他说:“国内的宝石收藏才刚刚起步,规模做不大,利润肯定比不上和田玉。但是玩和田玉风险大,不如宝石保险。”

和田玉价格的暴涨,让早年大量囤积玉料的房产商、煤老板身价倍增,但也让很多人暴富梦碎,甚至倾家荡产。夏林宝曾经亲眼见过这样的事情:一位大款囤了几千万元的和田玉料,几年后想变现,请专家估价,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是低档的灰白玉料,不值什么钱;北京的一位藏家更离谱,他专门建了一个花园,布置了亭台楼阁,把自己认为最珍贵的和田玉供在其中,直到请专家鉴定,才知道那些不过是水石,虽是和田玉却卖不出价钱。和田玉市场,有多少暴富的传奇,就有多少受骗的故事。

上一篇: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下一篇:临床试验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