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

2024-05-29

七颗钻石(精选11篇)

七颗钻石 篇1

师:浩瀚的夜空, 神秘莫测, 让人们产生奇妙的遐想。让我们走近北斗七星, 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与它有关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七颗钻石) 同学们提前读了课文。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 (读) 很久很久以前, 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这次旱灾有多严重, 课文说了几点?

生:说了三点,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什么是“干涸”?

生:就是河里井里一点水也没有了。

师:“涸”就是“干”的意思。我们平常一般说“井都干了”, 在书面语里一般说“干涸”。“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又有一个词是“干枯”。

生:“干枯”就是花草没有水分, 都枯萎了。

师:这里的“枯”就是“干”的意思, 平常我们看到花草没有水分了, 说“干了”, 或者说“蔫了”, 写到文章里用这个词———干枯。再往下读, 还有一个词语。

生:“焦渴而死”, “焦渴”的意思是喉咙很干, 渴得受不了。喉咙就像冒火烧焦了一样。

师:这段用三个句子来描写旱灾之大。能不能先说“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再说“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生:不行, 因为最先发生的是“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然后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最后才是“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这样你就把每个句子的意思、词语的意思都准确掌握了;句子之间的关系弄得明明白白;整个自然段的内容清清楚楚。这样读课文就叫做“仔细理会”。现在请你再读这段, 想象旱灾之大。

(指名读, 齐读。)

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写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妈妈去找水, 在这个过程中, 好像有谁在施魔法, 让那个水罐发生了好几次变化。神奇吗?

生:神奇!

师:我们读课文, 体会每一次变化是怎样的神奇。先看第一次变化。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句子) 神奇在小姑娘醒来的时候, 发现空罐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什么是“清澈新鲜”?

生:就是水很清, 很透亮。

师:小姑娘觉得特别惊奇, 有一个词写出她的感受。哪个词?

生:是“竟”字。是没有想到的意思。

生:还有一个词语是“喜出望外”。特别高兴, 出乎意料的高兴。

师:读出小姑娘当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体会。)

师:再看第二次怎么变化的。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二次变化的句子) 这次水罐掉在地上, 没有倒, 而且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

生:还有就是那个罐子里的水应该洒了, 但是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这很神奇。

师:神奇的是罐子里的水很满吗?

生:不是, 神奇的是罐子里的水一点也没有洒, 还是满满的。

师:所以, 你再读课文里的句子, “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应该怎么读?

生: (读) 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重音落在“还是”一词上)

师:这就对了。你理解得准确了, 读得就准确的。再读第三次和第四次变化。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三次第四次变化的句子) 水罐由木头的变成了银的, 又变成了金的。

生: (读文中描写水罐第五次变化的句子。) 最神奇的是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 涌出许多水, 而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 变成七颗星星。

师: (拿一个杯子做道具) 谁来讲讲, 许多水涌出来, 是怎样一个情景?

(一名学生演示, 水从杯子里冒出后向四面流去。)

师:对了, “涌出”就是“冒出”, 水向上冒出来, 流向别处。这和课本图画里水向天上喷的情形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要注意。

师:这些变化太神奇了!神奇得让我们觉得好像有个人在施魔法。好像是这个人一路跟随小姑娘, 看着她的一举一动, 在一旁用魔法帮助她。你来想象, 可能是谁在暗地里帮助小姑娘?

生:是一位仙女。

生:一个有爱心的魔法师。

生: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巫。

生:是个好心的外星人。

生:是一位下凡到人间的仙人。

师:想象非常丰富。我们先采用第一位同学的说法, 是一位仙女在暗地里帮助小姑娘。现在我们再来读课文。 (请学生A到讲台前读课文) 现在同学们就是仙女, 一边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为什么帮助她?

生A: (读课文) 一天夜里, 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 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 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各位仙女, 你们是什么感受, 为什么帮助她?

生:她不是给自己找水, 而是给自己的母亲去找水, 她这样爱自己的母亲, 所以我要帮助她。

生:“哪儿也找不着水”, 说明小姑娘为了给母亲找水, 去了很多地方, 都没有找到水, 她太累了, 累得倒在沙地上了。她为了让母亲喝上水, 一点也不怕吃苦。所以我要帮助她。

生:我想, 这个小姑娘可能白天也出去找水了, 没有找到, 她在夜里接着出去找水。她为了妈妈真是很辛苦。

生:我从“一天夜里”想到, 她可能是为了不让妈妈为自己担心, 所以她才在夜里, 在妈妈睡觉的时候去找水。

师:于是, 你们决定怎么帮助这个小姑娘———

生: (齐读) 当她醒来的时候, 拿起罐子一看, 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生A: (读课文) 小姑娘喜出望外, 真想喝个够, 但又一想, 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 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 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 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 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师:仙女们, 你们是什么感受, 为什么帮助她?

生:我从“匆匆忙忙”这里看出她找到水之后非常高兴, 她觉得自己的妈妈有救了, 就赶快往家里跑, 想让妈妈快些喝到水。

生: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很有孝心, 她拿到了水, 自己也想喝一点,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妈妈在家里生病, 她就喝不下去, 她一定要让妈妈先喝到水, 就赶紧往家跑。这一点把我感动了。

生:我也觉得她很孝顺。这么小的年纪摔倒了, 本来应该疼得哭起来的, 可是她为了让妈妈快些喝到水, 她顾不得疼了, 赶紧去捡水罐。所以我要帮助她。

生:我从“匆匆忙忙”这里, 想象到她可能是怕妈妈担心自己, 所以她抱着水罐赶紧往家跑。

师:于是, 你们决定帮助她———

生: (齐读) 她以为, 水一定都洒了, 但是没有, 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 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生A: (读课文)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 小狗把它舔净了, 变得欢喜起来。

师:仙女们, 再来说说这一次你们为什么帮助她?

生:我觉得她很有爱心, 因为天很干燥, 小狗没有水就会死去, 她爱小动物, 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却给了小狗一点。

生:我也觉得她很有爱心, 她觉得一只小狗也是一个生命, 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死去。她把小狗的生命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所以我要帮助她。

师:于是, 你们决定奖励她———

生: (齐读) 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 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生A: (读课文) 小姑娘回到家, 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

师:仙女们, 这回可不是小姑娘感动你们, 而是小姑娘的母亲。

生:我觉得母亲很爱小姑娘。母亲都生病了, 快要死了, 这个时候最需要水, 可是她想的不是自己, 而是自己的孩子, 这个母亲真是了不起, 所以我要帮助她们。

师:是这圣洁的母爱感动了大家。

生:我觉得母亲可能是这样想的:我即使死了, 也要让我的孩子活下去。

师:于是, 就在这一瞬间, 你们怎么样———

生: (齐读) 就在这一瞬间, 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生A: (读课文) 这时, 小姑娘再也忍不住, 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 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生:小姑娘也很渴了, 但是她看到那个过路人讨水, 她能体会别人也很渴, 就把水给了过路人。小姑娘心地很善良。

生:她咽了口唾沫来忍住口渴, 却把真正的水给了过路人, 很了不起。

生:小姑娘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 这个人跟她不认识, 她连陌生人都能去帮助。这一点让我很感动。

师:于是, 你们决定这样帮助她———

生: (齐读)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 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仙人们, 刚才感动了你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是爱心。同情心。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都要爱谁?

生:要爱父母亲, 爱长辈。

生:要爱自己的孩子, 爱晚辈。

生: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要爱动物、植物, 动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

师:在人的一生中, 这几种爱每一个人都要拥有。

师:那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北斗七星。在人们迷路的时候, 北斗七星给人们指路。当人类遇到大的灾难的时候, 人们看到这七颗星星, 就能感到, 这星星在告诉人类一句什么样的话?

生:爱能帮人们渡过难关, 爱能为人间创造奇迹。

生:人与人要互相关爱。

生: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

师:到这里, 课文的情节还没有完。那些水流到一起, 在小姑娘家门前形成一个清澈碧绿的水潭。你想, 这时候, 谁最需要水?

生:小姑娘最需要水。

生:小姑娘的妈妈快要死了, 她最需要水。

生:那些小动物最需要水, 那些植物, 还有很多人都需要水。

师:这个时候, 小姑娘会怎么办?请你再想象一个情节, 作为故事的结尾, 拿出笔写下来。这个情节要很神奇, 比比谁最有想象力。

(学生续写结尾, 5分钟。)

生: (读自己写的情节) 小姑娘急忙拿着水罐, 来到水潭边灌了些水, 回到屋里, 把水罐递给了母亲。当母亲把水喝完的时候, 母亲的病居然好了。小姑娘看到母亲的病好了, 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她走出门, 把所有的人和动物都喊来喝水。

生: (读自己写的情节)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七颗星星。而那些水呢, 流到一起, 变成了一个碧绿的水潭。人们和那些小动物都到潭边来饮水。来喝水的人和动物越来越多, 而那些水喝完了又冒出来, 总也喝不完。喝完了水的人们都变得很精神, 而且他们的心地也都变得很善良。这个世界也充满爱心。

生: (读自己写的情节) 那七颗星星, 在天上变成了一场雨。雨从天上落下来, 动物, 植物, 人们, 都被雨水淋到了, 都复活了, 万物都复苏了, 地球上又充满了欢歌笑语。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老师留一个作业, 回家把你写的结尾修改好, 然后由会打字的同学帮忙把他们发到网上, 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来欣赏, 欣赏你们给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编的41个精美的结尾。这41个精美的结尾就是41颗晶莹的钻石, 代表了41颗纯真的爱心。

七颗钻石 篇2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板书钻石)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世界上最名贵的钻石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PPT)

师:漂不漂亮?(漂亮)

师:同学们,钻石不光漂亮,它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晶莹剔透,纯洁无暇,象征着高尚、纯洁和永恒。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钻石有关,请看老师写课题。

(书写七颗钻石)齐读课题。

师:读课文都是从课题开始的。读完课题,你们的脑袋里有没有什么疑惑? 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 — 七颗钻石。

师:把书本翻到80页。下面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出示词语:

钻石

焦渴

水罐

反正 绊倒

新鲜

干涸

涌出 递给

唾沫

旱灾 一瞬间 忍不住

匆匆忙忙

喜出望外 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等方式 师:干涸是什么意思? 生:······

师:同学们,注意看这个瞬字,注意看瞬字是什么旁,目字旁,说明它和什么有关?眼睛有关。哪位同学能表演一下瞬的意思?眨眼,瞬就是眨眼,一瞬间就是 一眨眼。说明时间非常的快。师:唾沫是什么?口水。所以唾字是口字旁,沫字是三点水。这两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尤其是这个唾字它的笔顺比较容易写错。现在老师就来写一写这个字,看仔细了。唾字右边的垂要先写中间的千,沫字有一横特别短,注意看是哪一横 师:沫字哪横特别短?唾字还有一横特别长。倒数第二横。看得准才能学得像,学得像才能写得好。把这两个字端正的书写在田字格里,写字前要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开始吧。

师:词语掌握了,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词语放在句子中你们还认识吗?

①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hàn)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hé)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②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师:第三句,我想请女同学一起读。

③她匆(cōng)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bàn)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

④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shùn)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⑤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còu)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⑥小姑娘咽(yàn)了一口唾(tuò)沫(mo),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师:正确流利做到了,那你们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

三、再读课文,感悟变化

师:那你们读懂了,老师这有一个问题:木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了银水罐?(板书 木 — 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是啊,多么善良的小姑娘,她自己得来的水都不舍得喝一口,却舍得分一点给小狗喝,多了不起。是她的善良使木水罐变成银的。再来,这银水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了金水罐? 师:不光是这样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师:谁来读?

同学们,小姑娘费劲千辛万苦得来的水自己不舍得喝一口却全都交给了自己的母亲,这是多么的孝顺!而母亲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儿,宁愿自己被渴死也要把水留给女儿喝,这是多么的慈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深情的朗读这段话,把这子孝母慈的感人一幕定格在我们的脑海当中。

师:同学们再来思考,这金水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这七颗钻石又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的呢?(板书星星)

师:看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水罐,一个空空的水罐由于小姑娘的孝心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一个普普通通的木水罐再因为小姑娘的善良竟然变成了银的,一个银水罐又因为子孝母慈变成金的,一个金水罐又因为小姑娘在极度焦渴的情况下把水罐递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竟然又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继而这七颗钻石又升上天空变成闪闪发亮的星星。这是多么的神奇,同样这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刚刚定格在我们脑海当中那子孝母慈的一幕已经让我们特别感动了,而最让老师感动的是小姑娘一个小小的一个动作,那就是她咽了一下唾沫。知道老师为什么为这个动作感动吗?

师:大家都来咽口唾沫。人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咽唾沫。是啊,小姑娘在这么口渴的情况下却舍得把水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喝,这就是令老师感动的原因啊。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感人的一段。

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神奇而感人的一幕吧。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篇3

这篇童话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感知“爱”的同时,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此外,初一学生虽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不少童话作品,但只是对童话有一些感性认识,缺少对童话进行理性分析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点:(1)知识能力目标,即了解童话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即完成预习作业,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明白童话的教育意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作品内涵,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方法与原则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运用导学案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合学生预习情形完成教学,以学为主导贯穿始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并诞生过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浩瀚宇宙,繁星耀眼,美丽传说,令人神往,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有关大熊星座的美丽童话—《七颗钻石》。

(赏图配乐:让学生在听、看、说的过程中,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走进文本。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2字词展示

本文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同学们熟悉他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学生四个人一组谈一下你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同时交流一下你在预习中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将组内公认的重要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这两个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形,扫清文字障碍。)

3感知深入

请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合上书本用生动的语言将《七颗钻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看谁讲得最好。

(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并实现学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4质疑解疑

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你在预习时质疑的地方有没有找到答案。如果还有问题先尝试着小组讨论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此环节对文本设疑,进行小组讨论。目的是引出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七颗钻石送给小姑娘,而让它们高高的挂在天空呢?为了表现小姑娘的爱心,只要写小姑娘让水给母亲,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地让水呢?以上问题的引出旨在实现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使生与师、生与生之间在互动合作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在这当中,教师始终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适时点拨,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实效性。)

5感悟仿写

当我们沉浸在爱的氛围中时,应该说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你的感受,尝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说一句话。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或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这一环节在预习作业中有所体现,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仿写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写作意识。)

6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有两项,它们是以“爱心”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和预习下一课:《蔚蓝的王国》

(课堂在《爱的奉献》歌曲声中结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达到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同时,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这样还体现了新课程中关于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的要求。这样安排,既符合新课程的原则,又完成了教学目标,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又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7板书设计

爱可以创造奇迹。

(板书既简洁、醒目,又能突出童话的主题,符合板书的要求。)

8预学案

预习要求:第一,要求学生查找、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第二,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第三,质疑:通过预习,对本文提出质疑。

教学步骤:第一,读一读。了解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童话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第二,找一找。找出文中对你而言重要的字词,并通过工具书给这些字词正音;第三,想一想;第四,说一说。试着用“爱心是……,使……”的句式写一句话。例如,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中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笔者按照教学要求设计预习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配合课前的预习学案,和孩子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议、写的多种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 篇4

师: 同学们, 看着这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你想起了哪些童话?

(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阅读了很多童话,喜欢童话吗? 为什么?

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生:可以回忆我们的童年。

师:童话是一种记忆。

生:童话的结局很美好。

师:童话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美丽。

师:老师也喜欢,因为在我女儿小时候,她睡觉之前,总要缠着我给她讲故事。于是,我就打开书, 开头总是这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生齐说)

师:今天这节课,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带来了一段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课件)。大家觉这段文字讲给谁听,更好呢?

生:(儿童)

师: 下面就请小组内一个代表用讲给儿童听的口吻读读这段话, 看看能否读出童话的味道。

(生读)

师:她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景象,同学们,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凄凉、悲伤的景象。

师:老师想提醒一下,“悲伤”这个词是形容人的心情的。可以这样说,凄凉的景象,内心感到很悲伤。

生:土地开裂,一片荒凉,了无生机。

师: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干涸、干枯、焦渴

师:这样的景象,你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沉重、悲痛。

生:感觉没有希望了。

师: 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就要读出灾难来临时的沉重、悲痛之情。

师:大家想想,在这样的场景之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啊?

生:(齐说)水

师:是啊,水成了生命之源。

师:接下去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小姑娘非常有爱心,很善良,能够舍己为人。

师:小姑娘做了哪些事呢?

生: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找水。

师:这是对母亲的爱。

生:小姑娘把水给小狗喝。

师:这是对动物的爱。

生:小姑娘给过路人水喝。

师:这是对他人的爱。

师: 你从哪些细微之处体会到小姑娘的爱心的?

生:“小姑娘喜出望外……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这句话中“赶紧”一词写出了小姑娘担心家里生病的妈妈,她内心非常着急。

师: 能把这种内心的着急融入到你朗读中吗?

(生读)

生:我有补充,如果发生了大旱灾,我得到水之后,肯定是边喝边走,可是小姑娘却是想着自己的妈妈,抱着水赶紧跑回家去。

师:将自己和小姑娘做了对比,更看出小姑娘的孝心。

生:第二节的第一句“一天夜里……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小姑娘独自一人在夜里为她生病母亲找水,可看出小姑娘的勇敢,因为她非常爱母亲。

生:“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句话中“再也忍不住”可以看出小姑娘太想喝水了, 但为了妈妈她没有喝水。可是看到了过路人的焦渴,她又把水给了过路人,她很有同情心。

生:从“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自己也想喝,她如果不喝,可能会渴死,但她看到过路人,她毫不犹豫地把水给了过路人,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小姑娘。

师:有人说,最大的爱是爱别人。

生:第三小节中,小狗绊倒了小姑娘,小姑娘不仅没有责怪小狗,而且把水给小狗喝,说明小姑娘太有同情心了。

师:因为在小姑娘眼里,小狗也是一条生命啊。

师:列夫·托尔斯泰用他丰富奇丽的想象带给我们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法国诗人儒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想象, 用小姑娘的口吻讲出这个童话故事呢?

师:假如你是小姑娘,你准备怎样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呢,要注意什么?

生:要生动有趣。

生:变换人称。

师:对,用第一人称。

生:多些情节想象。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讲童话故事的提示。

角色转换细腻的心理描写

环境渲染情节的适当补充

口头语言注意营造童话氛围

(小组活动,生准备)

师:下面就请小组内选择一个情节,充分想象,以小姑娘的口吻讲讲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生: 我们组选择的是“小姑娘给过路人水喝”的画面。这时,我真是再也忍不住了,那泛着银色光芒的水仿佛诱惑着我, 我捧起水罐正准备使劲地喝一口的时候, 突然门前走来一个过路人,他倚在我家的门槛上,面容憔悴,哀求道(另一生扮演路人 ):小姑娘 ,给点水喝吧 ,我快要死了。我望着他憔悴的样子,心想:这个路人太可怜了,我还是把水给他吧。就在我把水罐递给路人的时候, 水罐里突然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

师:虽是男孩子,同样和小姑娘一样富有爱心。

生:我选第一个画面“小姑娘给母亲找水”。依稀记得,那天夜里,母亲焦渴地躺在床上,嘴唇都干裂了,我望着母亲,心疼。我咬了咬牙,捧起水罐就走出家门,我走过村庄,走过山谷,可是哪里也找不到水,我努力地拖着沉重的双腿,期待不远的地方有希望存在, 可是我再也没有力气往前走了, 我累得倒地而坐, 可不知怎么的,眼皮打起了架,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师:这是一个勇敢的小姑娘,夜里,独自一人出去找水,因为有一种信念支撑着她,那就是她对她母亲的爱。

生:我们组选择的是“小姑娘给小狗水喝”的情节。我欢天喜地抱着一罐水匆匆忙忙回家了,我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小狗痛得“哀哀”地尖叫起来,它奄奄一息地倒在地上,伸长干燥的舌头, 耷拉着耳朵。当它看到我手里的水罐时,浑浊的眼睛立刻燃起了生命的亮光,它费尽最大的力气伸出爪子想要触碰那水罐, 哀求着看着我。我难过极了,把一点水倒在掌心里,小狗迫不及待地伸出舌头舔得一干二净。当我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师:想象力如此丰富,让我也感受到了你心底的善良。

生:老师,我们想走下位置到讲台上去讲。

师:好,就请这位小姑娘和她的同伴上来。

生1:我们两个人讲的是“涌出巨大水流后……”的画面。水罐里突然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这清洌的泉水汩汩流动,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前奔走……它流经了小屋,流过了村庄,流向了那饥渴难耐的大地。大地上无数张开的大嘴痛快地畅饮这琼浆玉液, 它们吸足了甘泉,片片叶子都伸展开来,“啪啪啪”在风中热烈鼓掌,迎风而歌……(带动作)

生2:饥渴的人们纷纷跑出家门,他们围着我的水罐尽情畅饮,纵情高歌。人们用这甘甜的清泉亲吻每一寸饥渴的皮肤, 让这清泉漫上几欲枯萎的身体, 而他们干涸的躯体也在这泉水中,一点点复苏,一点点醒来,一点点飞扬……他们在泉水边尽情地舞蹈,欢庆着旱灾的结束!

师:听着你讲的故事,老师仿佛也徜徉在这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了这份喜悦,这份美好。

师:想象让童话如此美丽和神奇,小姑娘的这份爱让水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同学们到课本上去找一找,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生: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

生: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师:质地发生了变化。

生: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生: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 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水罐从木到银,再到金,到钻石,这一次次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越来越值钱了,越来越有价值了。

生:都是小姑娘爱心的神奇力量。

师:假如你是小姑娘,看到了这些变化,你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很惊讶。

师:仅仅是惊讶吗?

生:还有喜出望外。

生:十分神奇。

师:夸张的语言、神奇的变化,这是童话非常重要的特点,那下面请同学们组内合作,选择一种朗读方式,读一读,读出这种神奇、惊喜的味道。

(生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加入)

师:果真是神奇无比啊,由此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爱的强大力量。那么,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结尾的,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你了解大熊星座吗?

生:北斗七星。在古代航海的时候,北斗星是指引航向的。

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师:你真正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吗?

(生摇头)

师:(投影)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思想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1871—1872年期间亲自撰写了《启蒙读本》,共373篇。《七颗钻石》就是其中一篇,这些作品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博爱、怜悯的情怀。

师:托尔斯泰创作《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时,43岁左右的大文豪写一个小童话故事 ,是很有深意的, 你知道作者最后为什么让水罐变成北斗星,而不变成其他什么呢?

生: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这样一份爱,有这样的一种悲悯的情怀。

生: 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普照人间。

生: 更希望在我们迷途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

师: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美好愿望,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七颗钻石》 1 篇5

七颗钻石

钦北区新棠镇中 黄充良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制定教学目标,用自主、合作、平等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童话作品的教育意义,体会博大无私的爱,陶冶情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

重点要求:1、体会文章的主旨。

2、想象方法的运用。

难点突破:利用丰富的想象构思课文结尾。

方法运用:朗读   讨论   想象

时间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思维导航[听、说训练]。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夜空中的银河、璀璨的星星和皓洁的月亮多美啊!在那里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谁能说一说?(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等)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你知道吗,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北斗星,也叫大熊星座。同学们,你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

(简述大熊座和小熊座来历:卡力斯托、狩猎女神、宙斯、阿卡斯、赫拉、狗熊、打猎、相认、升天。)

可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另一个美丽而又感人的故事,他重新阐述了大熊座的来历。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吧。

二、自读课文[读―探究训练]。

1.要求放声朗读,读准生字词。

(干涸、一瞬间、唾沫、清澈、咽)

2.课文一共分几段?请一俩位同学朗读来表现一下自己才华,怎么样?

(简评朗读情况)

3.请你再认真默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把它写出来。

(分组讨论派代表提出来)

4.预设学生问题:

a.为什么水罐里装满水?

b.为什么水没有洒?

c.为什么水罐变成银?

d.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e为什么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会变成水流?(主要问题――表扬)

f.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主旨――引入探讨)

三、探讨课文[知识―方法训练]。

1.真奇怪啊!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小姑娘一觉醒来,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这么神奇的变化?

为母亲找水,对母亲的`爱。真是孝顺啊!

2.小姑娘得到水后,心情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喜出望外”这个词?

因为有了水,母亲有救了。

3.小姑娘,你干吗那么匆匆忙忙,以至绊倒啊?[角色转换]

急着为母亲送水啊!

4.绊倒了水却没有撒出来,水罐端端正正,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

小姑娘找到水后真想喝个够,但她――后来居上没有喝。她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

5.明明是木头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迷?        自己舍不得喝却给了小狗。小姑娘不但爱母亲,也用诚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爱心如银。

6.文中有两句对小狗的描写,是否相同?在童话里小狗也能说话,你能模拟一下它当时的语言吗?

[启发想象和联想]:哀求――感谢

7.讲述:小姑娘把水送到母亲跟前,病得快要死的母亲却把水让给小姑娘,母亲对女儿的爱心使水罐由银的又变成金的――爱心如金啊!

8、后来水给了谁?

过路人。“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写下去呢?请聪明的你发挥奇思妙想,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并讲给大家听。[可在课后完成:迁移训练]

小姑娘把水送给了一个毫不相干的过路人,爱心如钻石般珍贵!使水罐跳出七颗钻石和一股巨大的水流。可以说爱心――生命之泉,就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齐读最后一段,交流体会这个句子表达美好的愿望。)

9.小结点题。(播放《爱的奉献》)

四、探究练习[写―技能训练]。

1.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发挥联想说说梦中的情景。

[好梦:找到水----欢乐         噩梦:找不到水-----悲惨]        只要合理均可,有奇思妙想的更应大力表扬。

2.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在课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拓展训练]

内容设计: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15

【内容分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五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后竟然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并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童话并不陌生的,故事的内容也一读就懂。但是,故事中神奇而又合理的想象,重复而又递进的讲述方式是学生难以发现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关注故事语言,发现童话中神奇而又合理的表达方式。

2.通过情节梳理,借助思维导图,揭示童话故事递进式重复结构的特点。

【课堂链接】

一、关注语言,体会想象的神奇

师:其实,在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物品是特别重要的,贯穿在整个故事中,那就是——

生:水罐。

师:看老师写这个词。“罐”是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左边一个“缶字旁”,右边是个“雚”。请大家在课题的下方端端正正地写一个“水罐”。

(学生练写“水罐”)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水罐非常神奇的句子。

师: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生2:我找到的句子是:“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生3:我找到的句子是:“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生4:我找到的句子是:“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生5:我找到的句子是:“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教师依次出示句子)

师:读读第一句,这个句子神奇在哪儿呢?

生:原来空空的水罐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很神奇。

师:这个变化出其不意呢,所以故事中就用了一个——

生:“竟”字。

师:(随机板贴:装满清水)那谁能读出它的神奇?

(学生朗读)

师:真神奇啊!那其他的几个句子,你能不能也找找关键词,想想它的变化,然后用朗读来展现它的神奇呢?自己先练练吧!

师: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第二个句子)

师:听出来了,水还是满满的,居然没有洒,真神奇!(随机板贴:水不洒)

(学生朗读第三个句子)

师:竟变成了银罐,的确很神奇!(随机板贴:变银罐)

(学生朗读第四个句子)

师:一瞬间又变成了金罐,神!(随机板贴:变金罐)

(学生朗读第五个句子)

师:这一处最神奇了!(随机板贴:涌出水流,跳出钻石)

师:是呀!水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起先水罐——(点板书)

生:装满清水。

师:接着水罐里的水竟然——

生:不洒。

师:然后水罐——

生:变银罐。

师:紧接着水罐——

生:变金罐。

师:最后水罐里竟然——

生:涌出水流,跳出钻石。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五次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水罐一次比一次变得神奇了。

师:是的,越变越好,越变越神奇。(教师随机调整板书)

师:让我们合作着来读读这五个神奇之处吧!老师读第一句,第一组读第二句,第二组读第三句,第三组读第四句,一起读第五句。读出这越变越神奇的过程。

(师生合作读句子)

二、聚焦原因,体会想象的合理

师:同学们,为什么水罐会发生这样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变化的过程吧!

(学生自由读文:“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说说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因为小姑娘给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而当她醒来的时候,水罐就发生变化了。

师:是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就把它写在这段话的旁边,一起读读。

生:给生病的妈妈找水。

(教师随机板贴词卡:给妈妈找水)

师:那其他几次变化又是因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像老师一样用波浪线画一画,然后在旁边写一写。开始吧!

师:让我们交流一下吧。第二次你画出的内容是什么?你写的又是什么?

生:我画的内容是:“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我写的是:“她先想到给妈妈喝水。”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教师随机板贴:先给妈妈喝水)

师:第三次请你说!

生:我画的内容是:“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我写的是:“她给小狗喝水。”

师:很好。(随机板贴:给小狗喝水)

师:第四次谁来说?

生:我画的内容是:“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我写的是:“妈妈把水给小姑娘喝。”

师: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随机板贴:给小姑娘喝水)

师:第五次请你说。

生:我画的内容是:“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我写的是:“把水给过路人喝。”

师:这次又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随机板贴:给过路人喝水)

师:同学们,水罐会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啊!有了它们,故事就变得既神奇又合情合理了!那现在就让我们合作着读读这部分的故事吧!

(师生合作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三、回顾主要内容,揭示反复结构

师:我们又读了一遍故事。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图,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给我们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生: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找水。在她醒来时,水罐里竟然装满了清水。小姑娘想到先给妈妈喝水,倒在地上的水罐居然水不洒。小姑娘给小狗喝水,水罐变成了银的。妈妈让小姑娘喝水,这时水罐又变成了金的。小姑娘给过路人喝水,这时水罐里涌出了水流,跳出了钻石。

师:真能干,把故事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大家能说吗?看着图,自己试着说说吧!

(学生自由说故事内容)

师:同学们,看着图你发现这个故事在讲述上有什么特点?

生:每次都是先发生了一件事儿,然后水罐就产生了变化。

师:是的,像这样,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就像爬楼梯似的,让故事读起来越来越精彩。

(教师随机补充板书)

师:其实,这样的讲述方式在童话故事中是经常用到的。选读课文中的《七色花》也是如此。请大家快速地把书本翻到150页,默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吧!

(学生默读课文《七色花》)

师:是不是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讲故事的?课后请大家也试着填一填这个故事的结构图,好吗?

(出示联系导图)

【点评】

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读懂内容到品味语言,再到关注童话的结构特点,由浅入深地步步推进教学内容,并配合导图的不断完善,让所有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童话内容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学有所获。

1.借朗读,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

本课的语言既不优美,也不生动,但它却具备童话故事的一大特点——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执教者关注到文本的这一特性,因此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特点:先请学生画出描写水罐神奇的句子,旨在梳理脉络;再请学生说说神奇在哪儿,旨在提取关键的词语;然后请学生读出水罐的神奇,旨在加深对语言的体会;最后,配合导图,师生的合作朗读,初步体会水罐越变越神奇的演变过程。

2.借导图,揭示构段特点,发现童话的反复

童话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常常会在故事中出现情节的递进式反复,本课就是如此。教学中,导图的使用对揭示这一特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先后展现了四次演变:

第一次,平行的呈现只为说明水罐的变化过程。

第二次,梯状的分布说明了水罐变化的特点。

第三次,一一对应变化的原因,初步揭示情节上的相同之处。

第四次,结合阶梯状的箭头,引导学生发现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的构段特点。

思维导图在童话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帮助梳理情节,又巧妙揭示构段特点。同时,在补充阅读《七色花》一课中,还起到迁移运用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填写熟悉的导图,自己读懂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谓一举两得。

《七颗钻石》十年三教 篇7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的, 两年后, 在所教的教材中发现了《七颗钻石》这篇课文。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 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出于爱心, 把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水奉献给别人, 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虽然童话的情节比较简单, 但是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善、美,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善良、美好的心在跃动, 一股爱的暖流在奔涌。

我被这篇课文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决定教研课就上这一篇, 于是向师傅们请教。经过研讨, 大家一致认为, 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让读者感受到爱的伟大, 爱的神奇, 爱能创造奇迹, 从而向小姑娘学习, 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因此, 让学生感受水罐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就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一份爱能理解吗?又能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反复朗读课文, 我理出了“一波四折”的爱:小姑娘连夜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这是对母之爱;小狗把她绊了一跤, 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 小狗把它舔净变得欢喜起来, 这是对动物之爱;母亲舍不得喝, 让给女儿喝水, 这是母爱;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小姑娘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这是对他人之爱。小姑娘由爱母亲到爱动物, 再到爱他人, 一次次升华, 这不是普通的爱, 这是一种大爱, 使她的人性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要求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到这一层显然比较难, 课后有一练习要求:“让我们默读课文, 再一起讨论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到了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力量促使水罐有这样神奇的变化。细读这一练习要求我豁然开朗, 于是沿着水罐变化的轨迹我设计了一个爱心, 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爱”字, 让学生能一目了然。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 让学生谈谈学完本课后的想法, 我也将自己的心声写成了一首小诗《爱的力量》, 与学生们分享。整堂课安排得比较有条理, 教学有条不紊, 同行们的评价也不错, 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来说感觉挺好。

对话:2005年的《七颗钻石》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 特别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出现,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 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以生为本”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人物, 与文本中所有的人物进行“对话”, 让学生用心灵感悟文本内涵,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于是, 我有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切文学皆人学, 读所有文章都应该重视人的存在。重新捧起《七颗钻石》, 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跃入眼帘:善良的小姑娘, 疼爱女儿的母亲, 渴望喝水的过路人。故事如果只有这些人物, 显然不可能这么生动离奇。细细想来, “人物”还有不少:多次变化的水罐, 尖叫的小狗, 晶莹闪耀的七颗钻石。但为什么水罐会一次次发生变化, 其背后必定有一股巨大的魔力在支持着它, 这应该就是那个神圣的上帝。“人物”找出来了, 怎样让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对话呢?要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 必须要对他人有所了解, 所以自然地想到了首先应该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不同的语言和动作能反映出人物不同的心理。显而易见的是, 全文只有母亲说的一句话是直接引用的, 其次就只有“小狗哀哀地尖叫”, 过路人“要讨水喝”。于是, 我为这些“人物”各设计一个问题, 让学生去叩问这些“人物”, 在叩问的过程中走近“人物”, 从而走进文本。如人人都那么渴望水, 但小姑娘为什么始终没有喝一口?为什么七颗钻石不在地球上, 而要升到天上去?

这样的教学更加关注了“人”, 关注了“人”的存在。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 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使学生领悟到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表达:2008年的《七颗钻石》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我在不断思考:这篇课文还有哪些内容值得特别关注呢?磨课后发现, 以往的教学强调了理解、感悟, 却一直忽略了表达。

大熊星座的故事, 既好玩又有趣, 充满了神奇色彩。现在的学生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星座, 所以我从“星座”入手, 告诉学生读这个故事, 其实就是在读一个星座的故事, 以此引领学生阅读课文, 学着来创编自己星座的故事。在学生读了大熊星座的故事后, 他们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星座, 想到了自己的星座是否也有如此有意思的故事, 因此我顺势引导他们去读自己星座的故事,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讲故事, 于是我让他们尝试学着课文的样子, 也来编个故事。给予学生这样一个全新的任务,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也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七颗钻石 篇8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你们的手也不要闲着,一起书空。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师读后请学生再读。)

师:告诉于老师,这课的生字,哪一些你很久很久以前就认识?

【学生字,就是学课文。话中不经意的一个“很久很久以前”———文中的首句已然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在课本里。

生:在电视里。

……

师:哪些字是你通过预习认识的?

生:“瞬”。

师:还有哪些?(生全部读出)

师:你真厉害,来,握个手。(与学生亲切握手)

师:哪些字需要老师教呢?(无人举手)没有了?都认识了?不用老师教了?(生点头)

师:真好,来,请你读。

【明知学生没有说出实话,先不问原因,依然鼓励、表扬,同时又做了检查。】

(生读生字:旱、涸)

师:请你读这个词。(干涸)

师:好!再读这句话。(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生读“咽唾沫”时不连贯。)

师:把三个字连起来读。

生:咽唾沫。

师:好,非常好,后面的轻声读得好。

师:找到这句话,读。

生: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是字的教学,是词的教学,更是句的教学!同时也为难点的突破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我们读一下这个句子: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过路人。(师范读,生读。)

师:看这个字。(板书:凑,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文中哪个地方出现了这个字,找到那个句子,读。(指名读)

生: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读得一字一顿)

师:你—怎—么—这—样—读—书—呢?

(师范读,学生继续读,仍是一字一顿。)

(师再次范读,请大家齐读,请该生再读,有进步了。)

(师指导后请该生再读)

【不抛弃,不放弃!是老师的坚持才使这位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诲人不倦,此之谓也!】

师:看来预习的收获很大啊!下面我们读一遍课文。注意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师:告诉老师,第1自然段有哪些词不理解?

【把握分析学情,以学定教,目标极其明确。】

生:大旱灾、干涸、焦渴。(师板书)

师:哦!所有的词都不理解。(生笑)

师:第2自然段有没有?

生:哀哀。(师板书)

生:喜出望外。 (师板书)

生:匆匆忙忙。 (师板书)

师:再往下看, 还有哪个词不懂?

生:凑上。

师:他说“凑上”不懂,谁懂?(生摇头)

师(笑):来来来,你来,到前面来,跟于老师说句悄悄话。(师俯下身子,听学生说。)

师(面向学生):他的嘴凑到于老师的耳朵旁,这就叫“凑”。懂了吗?再来一次。(老师的嘴凑向学生的耳朵)

【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动作,悉心的教导,既教书又育人,两者相得益彰。】

师:实际上,这些词都不难懂,只要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就能读懂,我们一起读第1自然段。

师:大旱灾的意思读懂了吗?你们读的话就是对大旱灾的解释。(再请学生读)

师:干涸———河里一点水也没有了,井里一点水也没有了,就叫干涸。好多东西都干死了,这叫什么来着?

生:大旱灾。

师(指“喜出望外”):找到有这个词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师:小姑娘想到没有?

生:没有。

师: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这就叫“喜出望外”。

师:“匆匆忙忙”谁不懂?(生举手)

师:请你来,快步走到那边去。(生表演)

师:不是跑,是走。(生再演)

师:这就是匆匆忙忙。

师:词语都懂了,为学课文扫清了障碍。好,看课后第一题(请学生读题目: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这篇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前三段,齐读最后一段。)

师:想不想听于老师读?(想)看于老师是不是带着美好的感情读的。

(师范读后,学生热烈鼓掌。)

师:要想读好课文,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非下苦功不可。

【意犹未尽!声犹在耳!吊足了学生“读”的胃口,激发了他们“读”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语文课才有“情趣”,才有“滋味”!一个人如果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的训练就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就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

师:怎么读才能带上一点感情呢?先看第1自然段。(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读)

师:第2自然段谁来读?你想想于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小姑娘没有找到水,她太伤心了,(师:不是伤心)她太渴了。

生:她太累了。

师:她太累了,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同学们,不要惊醒她,轻轻地读。

【入情入境,教师动情地言语也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浸其中。】

(读到“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句时)

师:想一想,小姑娘的母亲年纪那么大了,又生着病,说话时的声音应该怎样?(生再读)

师:有进步,但只进步了一点点。

师:看谁能把母亲的“心”读出来,把母亲的“心”读出来,那你就理解母亲了。(生读)

师:再听于老师读。

师:下面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我第一次读,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太让我感动了,你们猜,它是哪句话?(生读“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句。)

师:记住这句话!记住小姑娘咽唾沫这个动作!记住这一瞬间!

师:最后一段,于老师怎么读的,还记得吗?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

(请学生齐读)

(师读课后第二题:让我们默读课文,再一起讨论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从这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师:具体一点。

生:亲情。

生: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

师:这就是罐子一次次变化的主要原因。同学们,冰心有一句名言:(课件出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师读课后第三题:这个故事真神奇,我要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师指导复述课文。)

师:好,同学们,课文后面的三个要求,我最不满意的是讲故事,最满意的是你们的读书和对生字的感悟。没关系,慢慢来。

师:送小朋友们三句话———字是写出来的!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做出来的!好好练字,好好读书,好好写作文!记住没有?(生:记住了)那咱们就该说再见了!

七颗钻石 篇9

一、静心涵泳, 语悟其神

纵观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备课, 几乎都是这样的流程:匆匆看一下文章, 网上搜罗教案和课件, 然后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为自己的教案, 立马忙着做课件, 成形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要上好阅读课, 细读文本是基础。文本细读的起点必然是文章的语言。 触摸文本, 咀嚼语言, 悉心体味, 发掘内蕴, 是细读文本的必要过程。

如在分析文中第一小节:“很久很久以前,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无疑因为缺水, 动物植物甚至人几乎都面临死亡。”这里笔者提醒学生关注一处细节:河流和水井是并列的, 但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草木丛林、许多人及动物的关系, 强调旱灾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 给学生以人文感悟。

二、宏观细节, 尊路识真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仅仅解读为“爱”的话就会令阅读者产生重复选材的困惑。事实上仔细分析水罐的几次变化, 可以发现木罐变为银罐作者肯定的是救助弱小的善良;银罐变为金罐赞颂超越生命的无私;金罐中跳出钻石讴歌奉献大爱的纯洁。这几次的变化实际上存在着作者对不同程度的“爱”的解读。绝大部分的文章, 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 即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 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当在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文本, 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 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 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地、有方向地、有技巧地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认知建立在细节化的有意识咀嚼中, 两者有机结合方能找准文章的本真。

三、知人论世, 方显风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针对托尔斯泰的写作意图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因为爱, 水罐里流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这水流势必流向每一寸土地, 想象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小组写下来展示, 看哪组写得好。活动二:童话正是用夸张的情节和大胆的想象, 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所以那七颗钻石, 最后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大熊星座。这完全符合童话的特征。但教师有个疑问, 既然有了水, 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结尾呢?多余了吧?

实际上托尔斯泰是一个主张道德自我修养的作家, 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会透露出对人性美的颂扬。在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中, 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所以用流向每寸土地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来喻指爱的广博。爱心又是永恒的, 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 又像大熊星座有指引方向的指示作用, 普照人间。

《七颗钻石》的创作正是托尔斯泰力求以“优美、简洁和质朴, 主要是明白易懂”的创作, 来表达他对道德自我修养的推崇的实证。文章不用“一罐水”而用“七颗钻石”做标题, 用“钻石”和“星星”这些美好事物来象征纯洁的心灵, 告诉人们爱可以永恒地指引方向, 进而影响深远。

鲁迅先生说:“解读作品要顾及作者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精细化阅读的必要环节。

四、跳出文本, 头脑风暴

“爱”的内涵何等丰富, 在讲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 引出爱的主题是永恒的, 爱的内涵是博大的之后, 提问学生:“你如果是作者, 会向人们呼唤一种什么爱呢?”我们预设了很多答案, 如“承担”“包容”“理解”等。事实证明, 经历了前面的分析, 学生对于每一个“爱”都理解得很深刻, 整堂课下来, 学生真正地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体会了爱, 得到了道德修养的自我提升, 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蝶变。这就是语文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吧。这样的活动来自对文本的细致解读, 同时又高于一般的高度, 刷新了学生阅读的高度。

七颗钻石 篇10

唤醒童话初印象。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赵老师出示的一组童话图片,都出自于学生熟知的童话故事,勾起了学生曾经的阅读记忆,勾起了曾经建立起来的童话的最初印象。轻松的交流中, 唤醒的是学生对童话的由感性到理性的最初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 赵老师没有停留在泛泛的说教上, 而是有步骤地进行这种童话朗读的指导。第一步,请学生朗读;第二步,透过学生的朗读和文本的文字,想象场景;第三步,触景生情……这样的朗读指导有步骤、有层次,不仅让朗读教学容易落到实处, 而且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这样刚刚唤醒的对童话的最初印象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构建童话新印象。虽然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于这篇童话并不很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小姑娘形象的感知,是本堂课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去领会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很容易流于浅表,容易贴标签。赵海燕老师通过三个小问题的设计,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向更深处漫溯。

七颗钻石 篇11

《七颗钻石》是一篇极其精美的童话, 教学预设时我就想好了就想象思维作一个拓展训练。于是在研读文本之后我设想了两个教学目标:1.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2.能运用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课堂上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品读课文、感悟爱心这两个教学环节之后, 我便开始进行拓展训练, 要求学生围绕爱心, 想象补白。所设的问题是我课前反复思考, 挖掘文中空白而定下的。问题一共有六个:

1.小姑娘在哪儿也找不到水, 那小姑娘会到过哪些地方找水呢?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她会梦见什么呢?

2.小姑娘脚下的狗会是什么样的?小狗喝了小姑娘的水后, 又会怎么样?

3.想象向小姑娘讨水喝的那个过路人的情形。

4.小姑娘与过路人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简短的对话。

5.小姑娘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小狗、过路人会是谁变的呢?

6.水罐里涌出的水流到大地上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你能把它描绘出来吗?

因为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 我把这六个问题分给各个小组完成, 每三个学习小组思考回答一个问题, 这样全班十八个小组都能有一个任务, 我以为自己的设想还是比较完美的。等到我把六个问题口头授予各个小组之后各小组便都开始活跃起来。我巡回了一番, 见他们讨论差不多了, 便组织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好的“精英”也都跃跃欲试。场面很“热闹”。

有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梦中小姑娘会到哪些地方找水”时, 别的小组中也有同学要回答, 答案便丰富多样起来。有说小姑娘梦见上帝了, 有说小姑娘梦见巫婆了, 有说小姑娘梦见下雨了, 也有说小姑娘梦见妈妈死了……一个想象题已经不止三个组的回答了, 似乎其他几个组的同学更热衷回答这个问题, 而就自己本组所回答的问题却是语言平平。同样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各个小组不断有同学补充, 有很多不乏精彩的想象, 一时我竟拿不定了, 是让他们不断补充还是让他们只回答自己小组的问题, 如果不断地任他们想象补充, 课堂时间是不够的, 如果让他们只回答自己小组的问题肯定会抑制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听着他们丰富而精彩的想象, 我最终没打断。结果可想而知, 不但拖堂了, 而且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交流, 就如问题4:小姑娘与过路人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简短的对话。问题5:小姑娘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小组的回答并不出色, 其他同学的补充也很少。为了弥补不足, 我布置了课后作业:把自己组内分到的问题用书面形式回答上交, 另可挑选其他问题中自己感兴趣的, 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这节课上完了, 我却感觉设想的这种训练似乎在课堂上操作时并不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字:乱。为什么?很显然:

1.有的小组没听清我分配的问题, 因为我是口头分配“任务”的, 且问题又较多。

2.对自己小组分配的问题兴趣不高。

3.对其他小组的想象作了补充或创新, 导致时间不够, 来不及交流。

4.小组间分配的问题难易度不均衡, 问题1、2、3可以即想即答, 问题4、5、6在语言组织与表达上花时要多一些。

5.因为都是进行口头交流, 语言表达欠顺畅、精炼。

问题过多、过细, 又对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了限制, 导致未能全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和创新。由此可见, 一堂课“主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么, 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该如何设计?

根据教案上的这几点反思, 我对教学环节作了些调整。从文章的主题入手, 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天, 我在另一个班上这节课时, 在品读课文, 感悟爱心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小姑娘给过路人水喝, 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的水流后, 我因势利导, 启发他们:文中的“涌出”、“巨大”“清澈”都是形容水的, 那么大地上有了水会怎样?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 便能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青翠欲滴”等词语去形容大地重生的景象, 这样为学生能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爱越无私, 爱的境界越高, 爱的价值就越大!”再次蓄势, 也因为有了这一问题的铺垫, 下一环节的想象补白就有据可循了。

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 我引导学生围绕“爱心”想象补白。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美丽的童话也一定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想象。现在我们围绕小姑娘的“爱心”去找一找,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通过想象让故事情节更加具体生动呢?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更加清晰, 我把问题投影了出来, 这是吸取了昨天课上的教训, 又特地把“还有”一词用红色字体强调, 我想不要我再指导, 他们应该能找到文中的空白了。接下来让他们每个人独立寻找空白, 独立思考想象, 并以书面形式来表达, 我也得以有充分的时间巡回指导, 大约三四分钟之后, 各小组陆陆续续在组长的组织下出现了低声地交流, 短暂的等待之后, 各小组的代表开始主动请缨, 展示成果了。

生:小姑娘抱着水罐走出家门, 去为妈妈找水喝, 她找了很多很多地方, 都没找到一滴水, 她累极了, 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一个天使, 天使微笑着给她的水壶装满了水, 对她说:“你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上帝保佑你, 你一定会创造奇迹的!说完便不见了。小姑娘醒来一看, 水罐里真的装满了清澈透亮的水。

师:那是一位爱心天使呀!

生:小姑娘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她梦见了一个巫婆。 (同学们都笑起来) 巫婆说:“我可以给你水救你的妈妈, 但是你会变得和我一样丑, 你愿意吗?”小姑娘连忙说:“我愿意!只要你能给我水就行!”于是巫婆便把水倒进了小姑娘的水罐。 (其余同学举着手正跃跃欲试呢!不容我插话了。)

生:小姑娘被小狗绊倒以后并没有生气, 她看见脚边的小狗是那么可怜, 褐色的毛上沾着泥土, 小小的、瘦瘦的身躯, 耳朵轻轻地颤动;短短的尾巴, 有气无力地摆动着。它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小姑娘, 似乎在说:“我快死了。”小姑娘蹲下来, 倒了点水在掌心里, 给小狗舔了, 不一会儿, 小狗便活蹦乱跳了, 还围着小姑娘团团转呢!

……

小姑娘的爱心就在这一段段精彩的描述中演绎着。这节课不知不觉接近尾声了, 我作了一个简短的总结: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没有把这些情节写出来呢?就是为了给我们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深刻感受爱心的魅力。

回顾这两堂课, 同样的内容, 只是在围绕主问题的设计上微调了一下, 提问的方式改变了一下, 课堂的氛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兴趣不再被限制, 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 因为他们都是自主选择文中的“空白”, 也因为是书面的回答, 学生的叙述也相对完整、流畅、自然些, 与前天的课堂相比, 再没有一种乱哄哄的感觉了, 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同样是拓展训练, 我的问题从六个变成了一个, 却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表明文章中的“空白”学生能够自行找到, 而我在最初的问题设计中却犯了越俎代庖了的毛病, 代替学生思考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让学生在文本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自主想象, 自主体验, 他们更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堂语文课, 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我们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 但只要我们能够精心设计好课堂的“主问题”, 就能真正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为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直抵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思考, 并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 有着“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数字身份认证下一篇:财务经理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