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后反思论文

2024-07-22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论文(通用4篇)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论文 篇1

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最后一段写到:“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学到这儿,我让学生说说: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呢?很多学生说到希望爱心能够像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一样,永存人间。引导交流后,我让学生带着这美好的愿望,有感情地读这一段。读完后,一位学生举起手,他说:“我觉得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会变成大雨下了下来。”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是以水罐的神奇变化为主线,教学中,根据水罐的“神奇变化”,我指导学生品读、感悟小女孩广博无私的爱心,让学生想象小姑娘睡着后会做什么样的梦。学生们兴趣盎然,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既是课堂的延伸,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让童话的特点在这里得到体现。接下来,小姑娘的爱心换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流,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又是一个想象的空间,能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学生把身边关于爱的故事写下来,使语文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享受爱的同时懂得奉献爱,让爱的种子再一次悄然无声地融入孩子的心田,使情感得以升华。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论文 篇2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论文 篇3

《七颗钻石》是一篇极其精美的童话, 教学预设时我就想好了就想象思维作一个拓展训练。于是在研读文本之后我设想了两个教学目标:1.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2.能运用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课堂上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品读课文、感悟爱心这两个教学环节之后, 我便开始进行拓展训练, 要求学生围绕爱心, 想象补白。所设的问题是我课前反复思考, 挖掘文中空白而定下的。问题一共有六个:

1.小姑娘在哪儿也找不到水, 那小姑娘会到过哪些地方找水呢?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她会梦见什么呢?

2.小姑娘脚下的狗会是什么样的?小狗喝了小姑娘的水后, 又会怎么样?

3.想象向小姑娘讨水喝的那个过路人的情形。

4.小姑娘与过路人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简短的对话。

5.小姑娘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小狗、过路人会是谁变的呢?

6.水罐里涌出的水流到大地上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你能把它描绘出来吗?

因为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 我把这六个问题分给各个小组完成, 每三个学习小组思考回答一个问题, 这样全班十八个小组都能有一个任务, 我以为自己的设想还是比较完美的。等到我把六个问题口头授予各个小组之后各小组便都开始活跃起来。我巡回了一番, 见他们讨论差不多了, 便组织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好的“精英”也都跃跃欲试。场面很“热闹”。

有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梦中小姑娘会到哪些地方找水”时, 别的小组中也有同学要回答, 答案便丰富多样起来。有说小姑娘梦见上帝了, 有说小姑娘梦见巫婆了, 有说小姑娘梦见下雨了, 也有说小姑娘梦见妈妈死了……一个想象题已经不止三个组的回答了, 似乎其他几个组的同学更热衷回答这个问题, 而就自己本组所回答的问题却是语言平平。同样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各个小组不断有同学补充, 有很多不乏精彩的想象, 一时我竟拿不定了, 是让他们不断补充还是让他们只回答自己小组的问题, 如果不断地任他们想象补充, 课堂时间是不够的, 如果让他们只回答自己小组的问题肯定会抑制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听着他们丰富而精彩的想象, 我最终没打断。结果可想而知, 不但拖堂了, 而且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交流, 就如问题4:小姑娘与过路人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简短的对话。问题5:小姑娘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小组的回答并不出色, 其他同学的补充也很少。为了弥补不足, 我布置了课后作业:把自己组内分到的问题用书面形式回答上交, 另可挑选其他问题中自己感兴趣的, 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这节课上完了, 我却感觉设想的这种训练似乎在课堂上操作时并不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字:乱。为什么?很显然:

1.有的小组没听清我分配的问题, 因为我是口头分配“任务”的, 且问题又较多。

2.对自己小组分配的问题兴趣不高。

3.对其他小组的想象作了补充或创新, 导致时间不够, 来不及交流。

4.小组间分配的问题难易度不均衡, 问题1、2、3可以即想即答, 问题4、5、6在语言组织与表达上花时要多一些。

5.因为都是进行口头交流, 语言表达欠顺畅、精炼。

问题过多、过细, 又对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了限制, 导致未能全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和创新。由此可见, 一堂课“主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么, 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该如何设计?

根据教案上的这几点反思, 我对教学环节作了些调整。从文章的主题入手, 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天, 我在另一个班上这节课时, 在品读课文, 感悟爱心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小姑娘给过路人水喝, 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的水流后, 我因势利导, 启发他们:文中的“涌出”、“巨大”“清澈”都是形容水的, 那么大地上有了水会怎样?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 便能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青翠欲滴”等词语去形容大地重生的景象, 这样为学生能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爱越无私, 爱的境界越高, 爱的价值就越大!”再次蓄势, 也因为有了这一问题的铺垫, 下一环节的想象补白就有据可循了。

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 我引导学生围绕“爱心”想象补白。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美丽的童话也一定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想象。现在我们围绕小姑娘的“爱心”去找一找,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通过想象让故事情节更加具体生动呢?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更加清晰, 我把问题投影了出来, 这是吸取了昨天课上的教训, 又特地把“还有”一词用红色字体强调, 我想不要我再指导, 他们应该能找到文中的空白了。接下来让他们每个人独立寻找空白, 独立思考想象, 并以书面形式来表达, 我也得以有充分的时间巡回指导, 大约三四分钟之后, 各小组陆陆续续在组长的组织下出现了低声地交流, 短暂的等待之后, 各小组的代表开始主动请缨, 展示成果了。

生:小姑娘抱着水罐走出家门, 去为妈妈找水喝, 她找了很多很多地方, 都没找到一滴水, 她累极了, 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一个天使, 天使微笑着给她的水壶装满了水, 对她说:“你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上帝保佑你, 你一定会创造奇迹的!说完便不见了。小姑娘醒来一看, 水罐里真的装满了清澈透亮的水。

师:那是一位爱心天使呀!

生:小姑娘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她梦见了一个巫婆。 (同学们都笑起来) 巫婆说:“我可以给你水救你的妈妈, 但是你会变得和我一样丑, 你愿意吗?”小姑娘连忙说:“我愿意!只要你能给我水就行!”于是巫婆便把水倒进了小姑娘的水罐。 (其余同学举着手正跃跃欲试呢!不容我插话了。)

生:小姑娘被小狗绊倒以后并没有生气, 她看见脚边的小狗是那么可怜, 褐色的毛上沾着泥土, 小小的、瘦瘦的身躯, 耳朵轻轻地颤动;短短的尾巴, 有气无力地摆动着。它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小姑娘, 似乎在说:“我快死了。”小姑娘蹲下来, 倒了点水在掌心里, 给小狗舔了, 不一会儿, 小狗便活蹦乱跳了, 还围着小姑娘团团转呢!

……

小姑娘的爱心就在这一段段精彩的描述中演绎着。这节课不知不觉接近尾声了, 我作了一个简短的总结: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没有把这些情节写出来呢?就是为了给我们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深刻感受爱心的魅力。

回顾这两堂课, 同样的内容, 只是在围绕主问题的设计上微调了一下, 提问的方式改变了一下, 课堂的氛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兴趣不再被限制, 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 因为他们都是自主选择文中的“空白”, 也因为是书面的回答, 学生的叙述也相对完整、流畅、自然些, 与前天的课堂相比, 再没有一种乱哄哄的感觉了, 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同样是拓展训练, 我的问题从六个变成了一个, 却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表明文章中的“空白”学生能够自行找到, 而我在最初的问题设计中却犯了越俎代庖了的毛病, 代替学生思考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让学生在文本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自主想象, 自主体验, 他们更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堂语文课, 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我们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 但只要我们能够精心设计好课堂的“主问题”, 就能真正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为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直抵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思考, 并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 有着“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篇4

又一次上语文课,依旧带着深切的焦虑与压力。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你预备的怎么样,那么你讲的便怎么样。”课堂讲的怎么样取决于你预备的是否充分。

这节课内容很简单,可是课堂却不是我最想要的结果,对于本节课我预备的的确是不充分。上课前感觉心里很没底,又有两个研究生去听课,我更害怕了。就这样带着焦虑和恐惧就去上课了。由于担心小孩子的注意力会被新去听课的老师吸引而不好好听课(以前发现他们上课时总是回头看新去的老师,也许是好奇吧!),我就和学生们以一个特别的方式介绍了一下两个新去的老师顺便引导学生做好集中注意学习。一开始讲课时我比较放得开,语言语调自我感觉也比较好。我的情绪没有受听课老师的影响。可是由于我对教案内容不是很熟悉,还有一些地方设计不合理,导致了我的课堂条理性不高,思路也有一些混乱。语言不能那么精炼、内容安排不够紧凑,所以课堂不是很理想。

对于学生听课我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了,这是一个小的进步。看到一些课堂上不常发言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特别高兴,就好想喊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于到课堂中来。只是对于课堂我还要更多的改进,比如课文学习要更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设计更合理一些等。下次上课要用充足的时间预备我的课。加油,鼓励一下自己!

上一篇: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下一篇:医院建筑日本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