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的钻石模型

2024-08-21

修正的钻石模型(共6篇)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成都作为我国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的14个示范基地之一, 近年来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采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后的钻石模型来分析成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升成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钻石模型,成都

一、引言

我国服务贸易开展较晚, 虽然增速仍然不及货物贸易, 但是自2003年以后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尤其自2000年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持续增长, 服务贸易实现顺差 (见表1) 。

成都作为我国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的14个示范基地之一, 2007年上半年, 服务贸易进出口5.56亿美元, 同比增长110.8%;其中, 出口2.61亿美元, 同比增长166.8%, 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 以其提出的钻石模型为分析依据, 结合服务贸易的特性以及成都地区具体的情况, 通过修正后的模型来探讨影响成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升成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及“钻石”模型的修正

在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问题上,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某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状况、支持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政府作用等六大因素, 其中前四个因素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然而, 波特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和产业, 并没有专门涉及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而郑吉昌、夏晴 (2004) 则以波特的观点为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 结合服务贸易的特征探讨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这说明波特钻石模型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情况, 本文对钻石模型做出了修正。新模型保留了波特“钻石”模型的基本内核, 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服务业及关联产业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仍然作为一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同的是, 根据成都地区发展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和处在发展初期的现实情况, 以及从美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经验可以得知, 政府在服务贸易发展初期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新模型突出了政府的作用, 并将其放在中心位置。此外, 新模型的外面表示成都本地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环境的影响, 作为辅助因素进行分析, 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商业环境等。由于机遇的不可控性, 本文将机遇也作为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修正后的模型如图1所示:

三、影响成都服务贸易的因素分析

接下来本文将以修正过的钻石模型对影响成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重点分析其要素条件与政府的作用。

(一) 要素条件

服务贸易的生产必须依托一定的生产要素, 如旅游服务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环境, 金融、保险、银行离不开雄厚的资本等等, 生产要素是服务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成都地处中国的西南部, 在地理位置上来说,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处于劣势, 这势必会造成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降低成都的竞争力;在高新技术上, 以成都的软件出口为例, 2006年, 成都市软件出口1.4亿美元, 而同年上海软件出口9.9亿美元, 深圳市软件出口额2006年为29亿美元, 在全国几个软件出口的城市中仅比西安市出口额0.56亿美元多。因此, 在科技密集型行业上,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但是发展增速很快。自2002年以来, 成都市软件产业平均每年35.98%的增长幅度, 2006年, 成都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6.2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2.30%。在人力资本上, 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 人力资源储备丰富,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63万人。与上海相比较劣势并不明显。在要素条件上, 我们可以看出成都与东部城市相比处于劣势, 所以对于成都地区仍要加大各个方面的投入,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

(二) 需求条件

一个国家需求的特性, 将会直接影响该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对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来说, 需求条件则是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成都市经济连续多年保持稳步快速的增长势头, 200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50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15.98%, 人均GDP24923元人民币, 比上年增长13.74%。2001--2006年成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3%。随着成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GDP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 居民的消费水平将持续上升, 对服务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三) 服务业及关联产业

一国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始终是其对外贸易的基础, 没有国内服务业的高度发展就没有对外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服务业比重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乃至国际贸易地位, 必须突破国内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当前成都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之上海等东部城市落后, 以其龙头产业--软件业来说, 仍落后于东部上海等城市。加上本身的产业基础不劳, 制造业不发达, 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脱节, 连锁效应微弱, 同时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联动效应也不明显。

(四)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

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 是决定一国的企业如何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长期以来, 中国大量服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起来, 产权界定不明, 存在着封闭、保守、垄断的色彩, 这些情况对于成都的企业而言也不例外, 这些无疑会降低成都的竞争力。

(五) 政府的作用

在现代全球经济中, 政府不可能通过其政策扶持创建出竞争性产业, 但政府可以创造一个公司能够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同时, 结合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可以得知, 政府在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期对于保障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成都市政府为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 先后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成都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试行) 、《成都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以及配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意见》, 制订了一系列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融资、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产业集聚发展、扶优扶强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六) 成都本地环境和国内环境

任何一个企业、产业的成长与发展都会受到该国国内环境的影响, 国内环境包括文化价值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近年来, 成都市的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达7.1∶45.2∶47.7。但对照国内外发达城市, 差距仍然明显, 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 增速不快, 核心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加之汶川大地震对成都服务业带来的较大影响, 在此关键时期理清成都服务业的发展思路至关重要。

四、对策建议

(一) 实施服务业与工业并举战略。

制定包含财税、金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成龙配套的政策体系,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使服务业的发展处于与工业同等的地位, 形成服务业和工业并驾齐驱、融合互动的发展态势。

(二) 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成都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在生产成本、人力资源供给和承接科技信息外包的行业成熟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面临各城市抢抓服务外包发展先机的激烈竞争, 成都要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医药研发、工程设计等服务外包, 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阎星, 李霞, 汪欢欢.加快发展成都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成都日报, 2008年9月8日

[2]、郑吉昌、夏晴. 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模型. 《价值工程》, 2004年第4期。

[3]、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世界经济》, 2006年第8期。

[4]、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状况 (2005年度) , 成都市软件产业推进办公室, 2006年5月

[5]、黎德光.惠普推动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战略.第五届中国软件洽会, 2007年4月19日。

[6]、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 《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1997年。

百度挖掘“钻石模型” 篇2

所谓JBP,是指客户与百度在生意策略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一定时期内的销售计划,从而提高投入产出的一种客户管理模式。“这里有三个关键点,即联合、生意、计划。”百度副总裁王湛表示,联合是跟客户要有共同的目标,生意要在双方可持续、可盈利的成长方面下功夫,计划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定期回顾以及战略的制定。

据百度最新财报显示,2012年,百度的广告收入为222.46亿元,同比增长53.5%。此前宝洁、平安保险先后成为百度的JBP伙伴。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百度正在其商业化布局中探索非搜索竞价排名之外的盈利方式,JBP多条产品线合作的模式,有助于百度在技术开发和数据挖掘方面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此次1号店与百度的合作将通过制订共同合作目标,开放资源并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合作。按照王湛的说法,借助百度JBP,电商网站在百度的广告投放将由关键词为主的老模式转向“钻石模型”的合作方式,从管理层至执行层均实现对接。具体内容包括产品创新、无线战略合作,以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网购人群研究和公信榜单的发布。

1号店董事长于刚介绍说:“2012年,1号店销售额增长2.5倍,非上海区域市场销售额占比翻番;无线业务增长超过26倍。同时,1号店今年1月已成为第一家具有进口直采资质的电商平台,并启动进口奶粉海外直采。”

“这种战略合作,强强联合,不光是像以前做广告投入的合作,而是让我们共同来了解我们的消费者,了解我们的顾客,利用互相之间的资源更好地为顾客服务,这是我们的宗旨。”于刚举例说,“现在,我们推出的样品中心每天要发出将近3万个样品,包含120多个大品牌商,在顾客免费领到这些样品的同时,顾客会反馈对这些新品的喜好给我们,我们再把这些反馈到供应商,让供应商作为借鉴,这就是创新。”

作为合作的一部分,通过对1号店3000万注册用户对进口食品的搜索、购买行为和百度热搜词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1号店与百度还联合发布了一份“进口食品网购品牌风云榜”。

此外,近日百度悄然推出了一款应用“百度微购”,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商品来源基本为1号店商品,而且该商品支持货到付款,只需简单的提交信息便可购买商品,可以理解为是与1号店共同合作推广的应用。目前百度微购四拼域名也已被抢注。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3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以有形产品为基础的竞争逐步向以无形服务为基础的竞争转变, 服务贸易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贸易竞争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之处, 而贵州又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 因此贵州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激烈地竞争和挑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问题。

2 理论基础

当前被人们广为接受和使用、用来解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是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为“钻石模型”, 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有关分析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分析研究了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以及如何能使该产业保持这样的相对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一国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有四个因素, 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状态, 这四个因素之间都具有双向作用;此外, 在这四个决定因素之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 即政府作用和机会。以上六个因素互相作用、渗透和支持, 构成了竞争优势理论最核心的钻石体系。

3 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本文根据贵州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特殊性, 综合考虑各要素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对原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正, 建立起新的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本文所建立的新模型是对波特的模型的延伸和发展, 这四个要素在新模型中仍然处于关键地位。“政府”这一要素, 在原模型中只是居于辅助地位, 但在新模型中, 我们把“政府”这一辅助要素的地位充分提升, 把它作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新模型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另外两个辅助要素, 分别是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 是因为包括“政府”在内的五个要素, 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 因此增加国内国际环境这两个辅助要素十分必要的。这五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是互相影响、协调统一的, 只有相互协调好, 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新模型如图1所示。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的选取

本文在选取了6个指标来分析影响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具体计算标准为:

(1) 服务贸易开放度, 以贵州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贵州GDP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2) 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贵州服务业产出来表示;

(3) 外商直接投资, 以外商投资的实际流入额来表示;

(4) 人力资本, 以贵州省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来表示;

(5) 城市化水平, 以贵州城镇人口数占贵州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表示;

(6)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 以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服务性消费支出来表示。

4.2 对数据的综合分析

根据整理出的数据, 通过相关系数分析, 上述6个指标与贵州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这6个变量与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相关程度按照大小顺序依次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服务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在相关系数保证的基础上, 我们将对各个变量与贵州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t检验值来看, 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α=0.05, 自由度为3 (n-2=3) , 通过查t分布表得到t0.025 (3) =3.18, 表4-3中所有变量的截距项的t值均大于3.18, 即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 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 拒绝截距项为零的假设。

从一元回归的结果来看,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与贵州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 模型拟合度良好, 可决系数分别为0.8917、0.8813和0.8652。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进口额之间的模型拟合度稍差, 可决系数分别为0.6970、0.5323和0.4932, 这一点和之前相关系数分析中, 这三个变量与服务贸易出口额间的相关系数较低相吻合。

5 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培育对策

5.1 大力发展本地服务业

在保持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 还要积极推进新兴服务部门的发展。对于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服务业, 政府应当鼓励这些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行业走出去,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从而使传统服务行业的优势得以提升。对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 也可以适当发挥比较优势, 通过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等方式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5.2 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平台,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贵州若要发展服务业, 必定要加快自身的城市化进程, 着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有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 这些基础设施会影响服务部门发展的质量、方式和速度。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 服务贸易才能独立的发展。

5.3 培育精通国际服务贸易的高级专业人才

人力资本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贵州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就必须大力培育精通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人才, 尤其是需要培育既懂得专业服务知识的, 又懂得规则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依托贵州现有的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 建立人才实训基地, 加快紧缺人才的培育步伐。

5.4 积极开展服务贸易的国际合作

贵州可以利用我国与别的国家或地区所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 开展服务贸易的交流合作。2007年1月4日, 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 贵州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 可以以此为契机来开展服务贸易的国际合作, 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贵州处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积极培育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是保持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影响贵州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修正, 分析了影响贵州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 从而提出了培育贵州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

参考文献

[1]M.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中译本)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丁平, 徐松.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8) .

[3]张蕴如.中国服务业开放度与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02, (4) .

[4]陈双莲.浅析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J].北方经济, 2008, (4) .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4

关键词:钻石模型;产业集群;能源化工

一、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陕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蕴藏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矿和油页岩多种能源资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布局以三大产业链为核心:一是煤向电转化,发展载能工业,形成了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二是煤、煤电、煤制油、煤化工产品的一体化开发,形成了煤电油化产业链;三是以煤油气盐化工产品综合开发,形成了煤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目前陕北初步形成了四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一是石油天然气及化工产业集群;二是煤及煤化工产业集群;三是电力产业集群;四是盐化工产业集群。

二、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本文运用钻石模型分析工具,对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从能源化工产品和能源化工设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产业切入点和进入方式提出相应观点。

(一)波特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质和量(需求结构、消费者行为特点等);相关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二)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1、钻石模型分析

生产要素。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初期,基本要素,如资源储存量、地理位置、廉价劳动力供给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很大。从基本要素角度看,陕北资源储量大、质量好,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低,在能源重化工的发展初期具有先天优势;从高级要素看,陕北由于地处西部,而且环境艰苦,附近只有两所高等院校(榆林学院和延安大学),因此高教要素的初期供给上略显不足。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联合省内外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加大高科技投入的比例、通过联合培养或引进高科技人才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需求要素。化工产品的消费需求状况,影响着该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目前,世界有机化工原料几乎依赖于石油的炼制。但从长远来看,石油价格提高不可避免,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会逐步显示竞争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需求迅速增加。煤化工产业前景广阔。

相关产业。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还会受到于能源化工产业相关的产业影响。如汽车工业、建筑业、石油等。由于汽车需求越来越大,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未来化工产业对煤为原料的化工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医药、塑料、橡胶、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随之发展。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产业的竞争力还来源于现有体制下,集群中的企业能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企业的经营管理。由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属于市场行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挑选最具实力的企业,进入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并且随产业和区域差异而不同,在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中,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可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吸引的企业成为推动陕北当地产业发展的有机动力。

对陕北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该以此作为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进入方式。

2、能源化工产品产业进入点与进入方式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中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盐化工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新的化工产品和替代产品,延长产品链条。深入开发煤油盐气综合化工,首先打造以甲醇为起点的化工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根据陕北能源的性质,建设完善的生态产业链,循环利用,物尽其用。立足于煤炭转化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支撑,陕北煤化工应将重点放在发展市场潜力大、有竞争力的三大产品链:一是甲醇-烯烃产业链。以煤制甲醇为原料,重点发展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醋等下游加工产品,形成甲醇-烯烃煤化工产品链;二是甲醇-碳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醋酸、二甲醚、甲醛及下游深加工產品;三是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煤焦油、烯烃深加工产品。

随着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及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甲醇消费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同时,国内对甲醇燃料汽油的提倡以及甲醇燃料电池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甲醇产品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为我国甲醇产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看,甲醇化工产品的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以甲醇作为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集群培育的切入点,围绕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制新的,清洁能源化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以甲醇为龙头,发展甲醛、醋酸、甲胺、磷酸甲酷、碳酸二甲酷、二甲醚、甲醇蛋白等产品,采用新技术发展以甲醇制乙烯、丙烯及合成燃料等。

硝基苯主要用于合成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苯胺,随着下游产品的开发,近年来硝基苯的非苯胺用量不断在扩大,如硝基苯替代硝基氯苯与苯胺缩合生产重要橡胶防老剂中间体对氨基二苯胺;开发先进的硝基苯催化加氢制备对氨基酚等,这两大工艺均是绿色清洁技术,值得开发与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硝基苯也可以作为能源化工产品产业链延伸的产品对象之一。

(三)能源化工设备产业集群钻石模型分析

1、钻石模型分析

化工生产是以流程性物料为原料,以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为手段,以获得设计规定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业生产。化工机械是化工生产得以进行的外部条件。如介质的化学反应,由反应器提供符合反应条件要求的空间;质量传递通常在塔设备中完成;热量传递一般在换热器中进行;能量转换由泵、压缩机等装置承担。同时化工机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能促进新工艺的诞生和实施,如大型压缩机和超高压容器的研制成功,使高压聚合反应得以实现。

生产要素。在能源化工设备方面,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了重大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盐化工项目,发展加氢反应器、精馏塔、闪馏罐、反应系统装置、结晶系统装置等大型化工设备。在高压厚壁设备、特种材料设备制造等方面,承担大型成套加工装置生产和改造修理任务。从原始生产设备还是相关附属材料,基本上具备了发展能源化工设备的生产要素条件。

需求要素。最近2年化工机械出现产销两旺的爆发行情,国内外市场对石油及化工设备需求旺盛。因原油紧缺价格上涨,为在炼油过程中获得更多轻质油(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炼油企业掀起建设或改造石油加氢装置的高潮。市场对化工设备的需求量放大,为石化设备行业带来转机,化工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售额大幅上升,利润也开始大幅增长。

相关产业。陕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和盐化工的产业集群雏形,而且与之配套、相关和辅助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大量能源化工设备技术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研发了许多核心技术,为陕北能源化工设备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陕北地区能源化工设备相关产业大量涌现,油、烟、气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除尘设备、光固机辅助设备等设备产品的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中小型企业增多。其他产业,如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进驻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各种能源化工设备生产企业,科研实力雄厚,技术创新领先,在全国能源化工设备供应市场占有很大比例。神华、华电、大唐、华能、国电、长庆油田、延长石油、陕西煤化、陕西有色、兖矿、鲁能、榆天化、兴茂等14家大型企业集团都纷纷进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化工机械的需求不断扩大,一个乃至数个能源化工设备产业集群有望形成。由此可见,能源化工设备产业同样可以作为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口,积极探寻发展能源化工设备产业集群的路径。

2、能源化工设备产业进入点与进入方式

化工机械设备是陕北能源化工制造业的重心,可分三个阶段梯度发展。能源化工机械设备具体分类: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化工设备产业进入的起点:泵、阀、仪器仪表、塔器等常用的、更换频率比较高的零部件;环保设备如通风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油、烟、气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除尘设备、光固机;辅助设备如管材管件、密封件、密封填料、滤布、滤网管道;储存(运)设备如储运容器、储罐(贮罐)等。

产业发展中期:逐步引入传热、分离、制冷、干燥、混合、反应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先进制造设备。可进入包装设备、橡胶专用设备、塑料专用设备、成型设备等的制造领域。

产业发展成熟期:结合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在建工程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煤炭综合利用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煤炭气化及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煤炭液化技术及装备以及大型炼油厂成套装备(包括催化裂化、再生器、循环氢压缩机、原油储罐等)、大型乙烯成套装备(包括大型裂解炉、冷箱、裂解气压缩机、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大型球罐、急冷锅炉、反应釜、新型高效换热器、挤压造粒机等)和合成原料加工成套装置(包括立式螺旋卸料离心机,脂化、缩聚、终缩聚反应器、氧化反应器、流程泵、挤压造粒机、挤压脱水膨胀干燥机、蒸发器以及化工单元设备等)。

三、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一,进驻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企业应分析其产品化学和物理构成元素,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新的能源化工产品,充分利用现有的原始矿产资源:石油、煤炭、盐、电力等,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

第二,深入研究能源化工产品的产业链,从能源化工产品的开采、生产、加工、运输、包装、销售等所有产业链出发,寻求新的产业发展项目,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形成能源化工产品的全方位生产和销售模式。

第三,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结合石油开采和炼化、煤矿开采及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石油钻采设备、煤炭采掘机械和设备、化工设备等,开展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等业务,为陕北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

第四,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依托,联合最具实力的能源化工教学基地,针对能源化工专家或具有扎实的化工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博士、硕士,采取灵活的学制,系统培养和建立陕北能源化工专家学者队伍。设立陕北能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陕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走能源工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

四、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工具,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形成,在原有的产业规模和软环境制度下,应该以能源化工产品和能源化工设备为产业切入点和进入方式,促使企业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延长能源化工产品生产链条,研发能源化工设备生产技术,快速形成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抓住机遇,制定大量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形成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陕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2、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张连业.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

4、于立,姜春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J].改革,2008(6).

5、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Z].2009.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5

波特钻石模型概述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发表了说明竞争力状况的“钻石模型理论”,该理论是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和同行竞争这4个基本要素,以及机会和政府2个辅助要素组成的。其中,生产要素主要由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要素构成;需求条件包括国内外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主要涉及产业园的建设以及本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策略主要讲到是竞争能力。两个辅助要素中,机会则是分析企业遇到的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政府是推动和引导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和决定性因素。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主要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其中,前者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是一个国家起码具备的资源要素;后者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网络、高级人才、尖端研究机构等,是通过产业长期发展后开发创造出来的。要想提高国家竞争力,丰富的基本要素不能完全决定,还需要对国际的高级要素的积极开发。

(二)需求状况

决定行业或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研究因素是需求条件,当企业决定进入国内外市场时,它的市场目标、市场营销、投资和生产都要从国内外此类行业或产品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决策。国内的需求市场是一类产业的发展动力,企业以本国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产模式、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是否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竞争,是决定企业是不是具有国际间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内需求是不是有着全球性和预期性的特点,决定了本地企业是不是更容易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指与行业相关的具有辅助作用的产业,一国优势不仅仅是单独企业的竞争,还包括本国生产体系与营销体系的竞争。在众多产业中,企业的隐藏优势是和它有关的其他产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相关产业的优势对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起到相互促进、扩大优势的作用,例如大连高新软件园区、上海浦东软件园、深圳光谷软件园,这些产业集群在带动地区竞争力方面有着巨大作用。

(四)企业策略和同行竞争

企业策略的制定是企业能在行业市场中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各个国家和行业之中,各家的组织方式、目标策略、竞争手段都很不同。只有与特定产业相匹配的企业策略才能将各种竞争优势发挥到极致。另外,推动力也十分重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除了市场需求的拉动力,来自同行竞争者的压力也是一大因素。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能给企业带来危机感和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的压力,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五)政府和机遇

在国际竞争中,政府的角色是通过在资本市场、生产补贴、产品标准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为行业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充足的后部力量。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中,政府的规划、引导、推动和合适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税收方面,税收政策适当的减免可以使企业更好的控制生产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随着社会发展,政府部门的职责会更加重要。

大连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

大连市一直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其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点城市之一。大连高新区更是世界一流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截止2014年9月底,大连市已吸引IBM、简柏特、思科等世界五百强企业超过百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超过1200多家。2014年1至8月,全市软件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软件产品出口近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在全国服务外包业良好发展的大环境下,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在近几年也呈现出了优异的表现。(见表1)

如表1所示,2013年、2014年大连市在线登记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稳定增长。2015年合同金额、执行金额都出现了下降。另外,全市服务外包的企业也在每年逐渐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基本稳定。由于全球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服务外包的行列中来,现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就数据来看,大连的服务外包产业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例如在2015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榜单中,大连本土企业华信公司光荣上榜,这是对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一个肯定。另外,在2015中国服务外包十大在华跨国服务供应商榜单中,安永全球商务服务(大连)有限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大连)有限公司也占有一席之地。

基于钻石模型的大连市服务外包业分析

(一)生产要素

大连具有丰富的基本要素,如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和环渤海经济圈,与日、韩毗邻,对日韩外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据大连市统计信息网公报,2014年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31.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85.5%。在高级要素方面,目前大连有很多高校所设有计算机和相关专业,此外还建立了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及多家培训中心,为大连服务外包产业输送高级人才提供了丰富资源。但是,人才流失也正在成为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问题。

(二)需求状况

得益于天然地理优势,在对日本、韩国服务外包出口方面,大连占有绝对地位。在享受地理优势的同时,也受着业务市场单一的困扰,欧美业务仍然是一大缺口。由于国家“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大连接包国家已经从日韩扩展到西亚、北非一些国家,需求量也有所增加。以前,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BPO、ITO方面,其技术含量较低,不涉及核心技术,所以在接包业务方面比较受限制。而现在,因为技术含量的提高,大连的外包企业也开始接一些KPO方面的外包业务来增长业务量,说明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开始向附加值较高阶段发展。

数据来源:2014、2015、2016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相关产业

于1998年创建的大连软件园,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很多国际大中型IT相关企业的软件发展以及资讯服务基地,2012年成为国内第一个软件和服务外包千亿产业集群,并且入围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十强。目前,入驻大连软件园的企业已经超过1220多家,例如埃森哲、索尼、惠普、甲骨文等这些国际知名软件企业,他们的入驻为带动大连的服务外包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吸引更多同行进入大连,增加了大连的跨国直接投资经济的增长。这些企业一定会将大连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使大连从“交付中心”升级为“接包中心”和“发包中心”。另外,华信、文思海辉、东软对日的软件出口额继续保持全国前三,使大连在国内服务外包城市中保持竞争力。截至2014年,大连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已经实现营业收入1470多亿元,出口额也累计到46亿美元。

(四)企业策略和同行竞争

经营策略是企业整体管理规划的核心。大连与韩国为邻,与日本隔海相望,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大连当地有很多精通日语的人才,所以在吸引日本企业投资和日本发包任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企业竞争战略中,提高行业竞争力是主要着手点。大连的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在国内排名前列,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发展脚步有点停滞不前,所以仍需在提高服务供给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稳定存储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做出改善。只有在同行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才能把世界服务外包市场的目光吸引过来,使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

(五)政府和机遇

大连软件园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官助民办”的软件园,实际是说“民”为主体,“官”为助力。为了保障大连的服务外包行业顺利发展,大连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例如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在一定程度和规模上给予减免政策;在人才政策方面,对于企业员工及其家属给予落户指标、补贴政策;在创业政策方面,设有专门的创业中心和创业基金,为中小创业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除此之外,大连政府开发了旅顺南路作为大连软件园二期,为软件企业提供足够的工作地方。当地政府的引导推动、宏观调控使大连的服务外包产业迅速成长,使大连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成为大连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大连的服务外包业也面临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利好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低端化发展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如果想让企业、行业走在国际市场前端,就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创新,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以新的技术使企业保持自身市场竞争力,同时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服务外包业务按照业务层级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商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等外包形式。从ITO到BPO再到KPO,表示了服务外包从低端代工到高端创新的过程,也代表着利润从低到高的演变。大连的服务外包业务结构中ITO业务占比接近50%,BPO业务比重不足30%,KPO占比较小份额。这种局限于传统外包业务上,仍在从事着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不高的外包业务的现状必须改善。

(二)复合型人才资源储备不够

人力因素对于软件技术发展和服务外包都是至关重要的。服务外包业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及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大连的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以及产业基础的软件蓝领严重短缺,而处于中层的系统工程师阶层却极度膨胀。另外,我国教育体制培养的软件人才缺乏项目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同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

另外,大连虽然有众多高校,但目前开设与服务外包相关课程的高校大学生,一旦工作时,他们的短板就显露无遗。一般大学设置课程只是浅显的教授学生有关服务外包的知识,并没有系统的教导学生怎样在服务外包中实践工作。这样就出现了教学中知识资源的浪费和真正人才缺失。

(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在服务外包的协议交易和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外包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山寨、盗版这类词汇充斥的我国市场的各行各业,已然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相当一部分外企出于对保护知识产权力能力的不信任,并不愿意把真正高端的业务交给我国。

促进大连服务外包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企业方面

如表2所示,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已经基本摆脱了低水平外包的限制,逐步涉及高科技、核心知识的业务范畴,以研发和知识为主的离岸流程业务比重持续提升。但是低水平的外包业务仍然占到很大比重,并没有完全实现由劳动力成本推动向价值驱动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的目标。

如前所述,大连的服务外包企业主要还是承接像单体测试、程序录入等的这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序,而涉及到核心技术的智力密集型工作仍大多掌握在日企或美国、印度等外国企业手中,这样的模式只能使当地企业取得很有限的附加价值。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速推广应用,大连的服务外包企业应该加强产业技术的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服务更能满足国际高新技术的要求。国际服务外包集中了研发、信息通信、金融相关等大量知识密集型服务,因此,大连必须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方面

1.提供规范的法律环境

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发展领先于中国,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人力成本更低、语言优势更强,还因为印度有可以和国际惯例相提并论的法律制度,印度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严格程度在国际上都是公认的,所以印度可以以巨大吸引力使众多国家将业务外包给他们。与印度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法律体系存在漏洞,执法水平不高,这些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大连市政府应该从这些问题着手,制定与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在保护企业利益、人才稳定方面加大力度,让企业拥有顺利开展工作的有保障的法律环境。还应该尽快针对目前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查缺补漏,同时也要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具有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维护知识产权环境。只有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才能使这些法律法规振中要害。

2.培养与引进复合型人才

制约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问题,2014年,大连引进“海创工程”海外高端人才12名、“千人计划”高端人才5名、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2名,引进重点产业高端专业人才5000名,组织政府公共培训30余次,培训专业人才近3000人。由此可见,大连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引进高端人才的重要性。在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大连的相关高校应该注重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接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大连外包服务行业注入新鲜力量。

(三)行业协会方面

行业协会能进行行业监管,规范行业操作,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目前,大连的服务外包业相关的协会有大连服务外包协会、大连软件行业协会等,每个协会都会将历年的大连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情况公布报道,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过,目前这些部门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只是针对一些表面现象进行分析,将政府的一些政策进行公告,从他们网站中并没有看到他们为行业监管做出太大的努力。这些行业协会应该根据国家服务外包相关政策和大连市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需要,为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通过为会员及相关企业提供业务咨询、信息服务、组织培训、开展国际国内交流、技术考察和市场开拓,促进大连市服务外包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全球市场趋于饱和以及加工制造业国际竞争的升级,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会加入此行列,这会使大连和国内其他外包城市都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问题。大连在发展服务外包业方面要发挥其具有的众多优势,同时还应该开展新思路,解决离岸外包业务单一,人才短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取得可持续增长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峰.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广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91-97.

[2].徐铁英.看大连软件如何从产业洼地成功突围[DB/OL].辽宁日报,2015-07 -20.http://ln.people.com.cn/n/2015/0720/c340418-25644161.html.

修正的钻石模型 篇6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2010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加快建设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现代特征、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省区。2011年2月广西自治区政府下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下,利用(见图1)“钻石模型”来研究广西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生产要素的分析

文化产业生产要素一般包括高级生产要素和低级生产要素,表现为人力、天然、知识、资本等4个资源及基础设施等几个层面的发展状况。

1.1 人力资源

据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2](以下相关数据都依此),2010年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机构个数是10 279个,比2009年多431个;从业人数是67 980人,比2009年多848人;总产值为3 762 307万元,增加值为289.6205亿元。广西2010年的GDP为9 569.85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到3%,可以看出,广西的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偏小,从业人数偏少。而作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的大省,广西的人力资源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尽管广西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普通高校每万人在校学生数2010年才为123.3人,并且高层次人才比例更低,这直接导致了广西文化产业人才支撑的瓶颈。因此,为了实现广西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引进人才,同时加强区内人才的培养,从而形成广西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1.2 天然资源

广西素有“文化富矿”之称,文化底蕴深厚,突出显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典型的的喀斯特原生地貌孕育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世界级的自然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驰名中外,“桂林山水甲天下”成为中国旅游的标杆。二是广西作为唯一与东南亚有内陆相交的省份,是中国-东盟的主要集散地,同时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和大西南出海通道,使广西成为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的融合处,文化的吸纳和辐射空间极为广阔。三是作为传统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品相丰富多彩,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经过不断的创新,形成了独具广西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精品。这就给广西文化产业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3 知识资源

2010年广西文化系统内有艺术业机构共172个,从业人数5 339人,比2009年分别多13个和241人;图书馆业有108个机构,从业人数达1 509人,比2009年增加8个和38人;群众文化服务业机构共1 284个,从业人数共4 075人,比2009年增加30个和99人;艺术教育业只有6个机构,从业人数只有217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有8 278个,从业人数共51 973人;文艺科研机构数仅有10个,从业人数82人;文物业机构共计135个,从业人数1 515人;其他文化产业机构有80个,从业人数为3 127人。可以看出,广西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还是比较明显,与文化大省的地位也远不相称。因此,必须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力度,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才能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

1.4 资本资源

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1 827项,比2009年增加538项,完成投资206.69亿元,比2009年增长22.8%。从分层看,核心层投资53.58亿元,占25.9%;外围层99.46亿元,占48.1%;相关层53.65亿元,占26.0%。分行业看,投资项目超过亿元的涉及博物、互联、游乐、电影、书报、玩具、群众文化、造纸、休闲等行业。计划总投资超过亿元的项目有86项,比2009年增加28项,其中有超过10亿元的包括北海生态旅游区、漓江小镇、中国(南宁)五行生态城、相思江生态家园工程、桂林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等项目。但相比广东与云南等省,广西文化产业的投资额还并不充分,这对于发展中的广西文化产业来说必须要有所加强。

1.5 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利用自身的文化积淀,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在基础设施方面成果显著。2006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时任厅长容小宁提出广西文化产业要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地一品”,以项目的滚动发展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推进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带的建设。目前“一地一品”格局基本形成,独具广西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创意精品,如靖西的传统绣球、临桂新兴的“三皮画”、阳朔经典画扇、钦州坭兴陶瓷、博白手工芒编等,经过现代科技的融入,很快整体进入了国际市场。这些具有浓郁壮乡民族特色的“一地一品”,有力带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建设,为广西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需求条件的分析

经验表明,人均GDP进入3 000美元后,社会消费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文化消费比重逐渐上升。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为4 382美元,广西人均GDP达到3 406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10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 490元,比2009年增长11.0%,其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790元,比2009年增长11.6%,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3 455元,比2009年增长6.9%,其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83元,比上年下降5.2%,占生活消费支出5.3%,比上年减少0.7个百分点。

按照2011年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联合发布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表明,广西保持和扩大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速创近3年来新高,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从人口数及构成看,2010年,广西常住人口5 159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1.71%,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9.05%,65岁的占总人口的9.24%;在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中,小学占38.85%,初中占42.64,高中(含中专)占12.14%,大专及以上占6.58%。可见,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区内文化消费的潜力需求不断上升,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人们消费并充分调动本地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文化产业就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不断增强消费意识,拓宽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层次,使本地群众乐意提高文化消费意义重大,因为满足本地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会直接刺激文化企业不断地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3 关联及支持产业的分析

3.1 关联及支持产业

从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其相关产业首先是旅游业,其次是教育业。

3.1.1 旅游业

广西历来都是旅游大省。2009年广西旅行社为434个,2010年增至448个。来自国内的游客从2009年的11 805.9万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4 073.5万人次;入境旅游者从2009年的2 098 516人增至2010年的2 502 363人。广西的国内旅游收入从2009年的6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98.1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009年的6.4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67亿美元。目前,广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一直努力把旅游产业作为拳头产业,从刘三姐的一枝独秀到北部湾文化产业圈,广西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加快文化创意的融入,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2 教育业

广西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教育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广西的教育水平不但与发达国家远不能相比,就是与我国其他教育强省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截止2010年,广西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毕业人数5 396人;普通高等学校共70所,毕业人数13.8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57所,毕业人数16.36万人;普通中学2 437所,毕业人数85.56万人。这对于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2 相关及支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从2010年的统计来看,广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工业企业2010年拥有资产194.39亿元,利润达23.07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1.6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制造,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书、报、刊印刷和家用影视设备制造,这些产业产值占文化工业总产值的83.5%[2]。其他文化及相关产业批发零售业2010年拥有资产40.55亿元,固定资产原价8.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9.45亿元,利润总额1.72亿元,比2009年下降14.4%。其中,营业收入最大的行业是家用电器批发和零售业与图书批发和零售业。而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相关层增加值是42.11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3.4%,比2009年减少16.7个百分点。因此,必须加快关联及支持产业的竞争力才能有力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的分析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3]广西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2010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文化产业作为千亿元的产业来抓,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结构必须协调发展,各个层次按照经济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均衡调配。

当前,广西正在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逐渐调整,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建设;各个地市也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依据“一地一品”,突出地方的特色文化。如柳州通过实施“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开展“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年”活动,把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掘出来,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4]。其他地方也以旅游业为重点,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加大投资力度,倾力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继旅游业之后,把文化创意业、文化娱乐业、出版产业打造成广西文化产业支撑产业;辅以互联网文化业、信息文化业、工业文化业等新兴产业促进广西第三产业不断奋进。基于此积极引领餐饮业、休闲业、演艺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精心打造具有浓郁广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等新的文化形态,全方位地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国内的很多省份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近年来,云南坚持“三个结合”、推进“三个创新”、打造“四大品牌”、培育“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由量的扩张向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并重的新阶段,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的六个省份之一[6]; 经济大省广东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从投融资到项目对接、到交易平台、到消费市场,一个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聚变”效应明显,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7]。广西可以借鉴这些省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5 政府的分析

5.1 政府全面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政府针对文化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决心把文化产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国务院发文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了一些政策规定,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主要战略发展层面,政府正在利用各种政策法规来保证、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产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2010年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要求金融业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并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其直接融资规模;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广西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也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 00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产业。

5.2 政府的财政投入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政府投入作用重大。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广西财政支出在文化产业方面整体投入冷热不均。2010年广西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为33.9亿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7%,比2009年低0.2个百分点,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少、区域国民经济收入低、文化产业基础条件不足、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而直接导致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差距明显。从目前来看,财政支出仍然是广西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地方政府在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和资金保障方面的基础。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广西自治区文化厅订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把文化产业作为广西重要的千亿元产业来培育,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5%以上,到2020年占全区GDP的6%以上,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形成北部湾经济区及柳州、桂林等区域文化产业聚集区[8]。

6 机会的分析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的一致认可,各级政府在政策与措施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这对我国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广西以其地理、历史、民族传统等方面的优势,更是具有了其他省份难以比肩的绝好机会。

6.1 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广西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增强,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也与日俱增,2005年签署的“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更是开启了文化合作的新篇章。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中国和东盟各国推动和加强了新闻交换、节目制作与营销、技术合作与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2009年7月,中国和东盟国家一致通过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和东盟将实质性地开放贸易、服务和投资市场。2011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举行,以“博物馆运营管理及其文化产品创意开发”为主题,探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如何进行运营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博物馆间的产业交流与合作。目前,广西借助自然风光、民族遗产、历史传承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利用处于中国和东盟合作交流的前沿枢纽,率先开发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随着中国-东盟的深入合作,在携手东盟建立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6.2 旅游业焕发新的生机

广西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旅游业驰名中外。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将广西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充满生机的人文底蕴、潜力无限的产业项目有机融合了起来,在国内和国际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市场上屡结硕果。桂林“印象·刘三姐”,的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公演至今,观众超过4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7亿元,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堪称我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2004年到2006年,柳州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在北京、香港等地演出了160多场,票房收入高达800万元。作为广西目前最大的外商投资旅游项目——占地面积6 000亩的桂林乐满地度假世界,开业6年来接待了将近500多万中外游客,已成为旅桂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必游的新地标。广西文化创意仅旅游业一项,2009年广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4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 2010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0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4%,国内旅游收入898.1亿元,比2009年增长36.7%。正是这些文化旅游创意的响亮品牌引领了广西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据一位英国学者测算,目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便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可以看出,广西的文化产业借助旅游文化创意,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国际化轨道,有力提升了广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通过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广西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非常迅速,但在具体的指标上还远没有达到广西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准。在大力打造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方面有足够的改进或提升,更需要广西地方政府全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需要大力扶持关联及支持产业的增长,扩大国内的需求。因此,广西当前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广西文化产业的各种优势,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广西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胡锦涛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N/EB].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7-24).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2238490.html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广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保持健康发展[EB/OL].中国新闻网,(2011-10-25).http://www.gxtj.gov.cn/tjxx/yjbg/qq_267/201208/t20120818_15521.html

[4]方凤琪.柳州要在文化产业上“掘金”[N].南国今报,2010-02-25(2)

[5]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10-18).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6]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文化产业:云南快马加鞭[EB/OL].中国在线,(2011-10-14).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1-10/14/content_13902408.htm

[7]新华社.媒体称广东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EN/OL].南方日报,(2011-10-23).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0/23/content_7017833.htm

上一篇:容错管理下一篇:穿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