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课堂实录论文(精选4篇)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论文 篇1
课前出示童话图片。
师: 同学们, 看着这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你想起了哪些童话?
(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阅读了很多童话,喜欢童话吗? 为什么?
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生:可以回忆我们的童年。
师:童话是一种记忆。
生:童话的结局很美好。
师:童话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美丽。
师:老师也喜欢,因为在我女儿小时候,她睡觉之前,总要缠着我给她讲故事。于是,我就打开书, 开头总是这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生齐说)
师:今天这节课,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带来了一段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课件)。大家觉这段文字讲给谁听,更好呢?
生:(儿童)
师: 下面就请小组内一个代表用讲给儿童听的口吻读读这段话, 看看能否读出童话的味道。
(生读)
师:她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景象,同学们,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凄凉、悲伤的景象。
师:老师想提醒一下,“悲伤”这个词是形容人的心情的。可以这样说,凄凉的景象,内心感到很悲伤。
生:土地开裂,一片荒凉,了无生机。
师: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干涸、干枯、焦渴
师:这样的景象,你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沉重、悲痛。
生:感觉没有希望了。
师: 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就要读出灾难来临时的沉重、悲痛之情。
师:大家想想,在这样的场景之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啊?
生:(齐说)水
师:是啊,水成了生命之源。
师:接下去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小姑娘非常有爱心,很善良,能够舍己为人。
师:小姑娘做了哪些事呢?
生: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找水。
师:这是对母亲的爱。
生:小姑娘把水给小狗喝。
师:这是对动物的爱。
生:小姑娘给过路人水喝。
师:这是对他人的爱。
师: 你从哪些细微之处体会到小姑娘的爱心的?
生:“小姑娘喜出望外……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这句话中“赶紧”一词写出了小姑娘担心家里生病的妈妈,她内心非常着急。
师: 能把这种内心的着急融入到你朗读中吗?
(生读)
生:我有补充,如果发生了大旱灾,我得到水之后,肯定是边喝边走,可是小姑娘却是想着自己的妈妈,抱着水赶紧跑回家去。
师:将自己和小姑娘做了对比,更看出小姑娘的孝心。
生:第二节的第一句“一天夜里……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小姑娘独自一人在夜里为她生病母亲找水,可看出小姑娘的勇敢,因为她非常爱母亲。
生:“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句话中“再也忍不住”可以看出小姑娘太想喝水了, 但为了妈妈她没有喝水。可是看到了过路人的焦渴,她又把水给了过路人,她很有同情心。
生:从“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自己也想喝,她如果不喝,可能会渴死,但她看到过路人,她毫不犹豫地把水给了过路人, 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小姑娘。
师:有人说,最大的爱是爱别人。
生:第三小节中,小狗绊倒了小姑娘,小姑娘不仅没有责怪小狗,而且把水给小狗喝,说明小姑娘太有同情心了。
师:因为在小姑娘眼里,小狗也是一条生命啊。
师:列夫·托尔斯泰用他丰富奇丽的想象带给我们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法国诗人儒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想象, 用小姑娘的口吻讲出这个童话故事呢?
师:假如你是小姑娘,你准备怎样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呢,要注意什么?
生:要生动有趣。
生:变换人称。
师:对,用第一人称。
生:多些情节想象。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讲童话故事的提示。
角色转换细腻的心理描写
环境渲染情节的适当补充
口头语言注意营造童话氛围
(小组活动,生准备)
师:下面就请小组内选择一个情节,充分想象,以小姑娘的口吻讲讲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生: 我们组选择的是“小姑娘给过路人水喝”的画面。这时,我真是再也忍不住了,那泛着银色光芒的水仿佛诱惑着我, 我捧起水罐正准备使劲地喝一口的时候, 突然门前走来一个过路人,他倚在我家的门槛上,面容憔悴,哀求道(另一生扮演路人 ):小姑娘 ,给点水喝吧 ,我快要死了。我望着他憔悴的样子,心想:这个路人太可怜了,我还是把水给他吧。就在我把水罐递给路人的时候, 水罐里突然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
师:虽是男孩子,同样和小姑娘一样富有爱心。
生:我选第一个画面“小姑娘给母亲找水”。依稀记得,那天夜里,母亲焦渴地躺在床上,嘴唇都干裂了,我望着母亲,心疼。我咬了咬牙,捧起水罐就走出家门,我走过村庄,走过山谷,可是哪里也找不到水,我努力地拖着沉重的双腿,期待不远的地方有希望存在, 可是我再也没有力气往前走了, 我累得倒地而坐, 可不知怎么的,眼皮打起了架,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师:这是一个勇敢的小姑娘,夜里,独自一人出去找水,因为有一种信念支撑着她,那就是她对她母亲的爱。
生:我们组选择的是“小姑娘给小狗水喝”的情节。我欢天喜地抱着一罐水匆匆忙忙回家了,我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小狗痛得“哀哀”地尖叫起来,它奄奄一息地倒在地上,伸长干燥的舌头, 耷拉着耳朵。当它看到我手里的水罐时,浑浊的眼睛立刻燃起了生命的亮光,它费尽最大的力气伸出爪子想要触碰那水罐, 哀求着看着我。我难过极了,把一点水倒在掌心里,小狗迫不及待地伸出舌头舔得一干二净。当我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师:想象力如此丰富,让我也感受到了你心底的善良。
生:老师,我们想走下位置到讲台上去讲。
师:好,就请这位小姑娘和她的同伴上来。
生1:我们两个人讲的是“涌出巨大水流后……”的画面。水罐里突然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这清洌的泉水汩汩流动,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前奔走……它流经了小屋,流过了村庄,流向了那饥渴难耐的大地。大地上无数张开的大嘴痛快地畅饮这琼浆玉液, 它们吸足了甘泉,片片叶子都伸展开来,“啪啪啪”在风中热烈鼓掌,迎风而歌……(带动作)
生2:饥渴的人们纷纷跑出家门,他们围着我的水罐尽情畅饮,纵情高歌。人们用这甘甜的清泉亲吻每一寸饥渴的皮肤, 让这清泉漫上几欲枯萎的身体, 而他们干涸的躯体也在这泉水中,一点点复苏,一点点醒来,一点点飞扬……他们在泉水边尽情地舞蹈,欢庆着旱灾的结束!
师:听着你讲的故事,老师仿佛也徜徉在这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了这份喜悦,这份美好。
师:想象让童话如此美丽和神奇,小姑娘的这份爱让水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同学们到课本上去找一找,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生: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
生: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师:质地发生了变化。
生: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生: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 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水罐从木到银,再到金,到钻石,这一次次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越来越值钱了,越来越有价值了。
生:都是小姑娘爱心的神奇力量。
师:假如你是小姑娘,看到了这些变化,你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很惊讶。
师:仅仅是惊讶吗?
生:还有喜出望外。
生:十分神奇。
师:夸张的语言、神奇的变化,这是童话非常重要的特点,那下面请同学们组内合作,选择一种朗读方式,读一读,读出这种神奇、惊喜的味道。
(生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加入)
师:果真是神奇无比啊,由此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爱的强大力量。那么,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结尾的,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你了解大熊星座吗?
生:北斗七星。在古代航海的时候,北斗星是指引航向的。
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师:你真正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吗?
(生摇头)
师:(投影)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思想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1871—1872年期间亲自撰写了《启蒙读本》,共373篇。《七颗钻石》就是其中一篇,这些作品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博爱、怜悯的情怀。
师:托尔斯泰创作《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时,43岁左右的大文豪写一个小童话故事 ,是很有深意的, 你知道作者最后为什么让水罐变成北斗星,而不变成其他什么呢?
生: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这样一份爱,有这样的一种悲悯的情怀。
生: 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普照人间。
生: 更希望在我们迷途的时候为我们指明方向!
师: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美好愿望,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朗读)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论文 篇2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是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体裁为童话,符合本单元“奇思妙想”的主题,符合初中学生爱幻想的特点,深得学生喜爱。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以课本为引子,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感悟生活,关注社会。《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本着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懂故事,积累词句,培养理解、鉴赏、想象创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悟----赏---写等过程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美,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自主地感知并理解本文的内涵。
教学难点:分类积累与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是如此来设计教学过程的:
1、课前准备:
把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找来,再读童话,每人至少收集一则故事。
推荐资料:《安徒生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
2、 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童话?请说出你的理由。
3新课讲授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学生配乐朗读
要求:边听读边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童话?
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够细心领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
教师引导多角度感知课文
(2)精读课文,多角度品味
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四个话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话题①:不写开头不行吗?
话题②:不写小狗路人不行吗?
话题③: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④:请自己设计一个问题
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3)寻读课文,分类积累:
教师引导分类收集雅词佳句,当堂记诵
(5)回读课文,想象写作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三题(学生任选一题,发挥想象,然后全班交流):
1、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
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2、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人们、大地……将会怎样?
3、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怎样的世界?
4、课堂小结:
5、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童话的内容(包括童话的含义,优美的童话故事,童话作者等),做成手抄报。
2、你是什么星座?以自己的星座为题材,写一篇童话。
附: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二、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老师能和七年九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课,老师觉得非常高兴,希望通过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这节课上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生(众):有!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平时读过哪些童话呢?
生1:《丑小鸭》《七个小矮人》《睡美人》
生2:《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
师:还有许多同学举手,老师看出同学们的阅读是非常广泛,大家之所以喜欢童话家,老师觉得童话确实充满魄力,它确实是为儿童写作的,它往往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及夸张的手法来反映生活来塑造形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课外的童话,它的题目叫《七颗钻石》。老师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都能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等到学习教材第六单元童话时,能够拿到一把登堂入室的钥匙。好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把童话读起来。
师:大家想一想童话应当怎样读呢?
生1:速度稍慢,有感情。
生2:读的生动一些。
生3:像讲故事一样读。
生4:读人物时,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老师综合了的大家的观点和想法,提出这样的阅读要求:(展示投影)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
师:(解释)“读出故事味”就是要想象自己周围坐着许多小朋友,把故事读给他们听,像讲故事一样读给他们。“读出文中情”要用稍慢的语速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
师:(范读)第二自然段。本段朗读时是如和处理的?
生1:稍慢。
生2:读的有抑扬顿挫
师:把哪个字读的重一些?
生:“竟”字。
师:对!把关键的影响故事发展的字突出一些。下面请同学出声练读!(生练读)
师:好!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同学们想听谁来读,推荐四位好不好?
生:推荐三位(表扬一名自荐的同学)
师:老师给配上音乐。请听读的同学思考这是一篇怎样的童话呢?(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以上四位同学的朗读。
生1:胡静文读的很好,注意了抑扬顿挫。
生2:胡静文读的很好,很富有生机,给别人的感觉就像真的一样。
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听者带入一种意境当中......
生3:我感到肖翱同学平翘舌应注意一些,分不清,希望他改正
生4:我听到 卢毅 把干涸的涸读错了。
师:你听的很仔细。请同学们动笔标上字音。
师:四名同学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表扬读的好的同学)纠正最后一名同学语速过快,应尽可能读得有种余味无穷的感觉
师:(范读)结尾的语段!朗读就指导到这,大家课后还应多多 练习!
师:(展示投影)提问这是一篇怎样的童话?说说你初读的感受吧!
生1:这篇课文是美好的!
师:怎么“美好”能解释两句吗?
生1:人物的性格、品质是美好的!
师:他从人物形象上感知了课文。
生2:文章赞颂了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他从主题思想上感知了课文。
生3:这篇寓言童话讲小女孩为母亲找水喝,表现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寓言和童话还是有区别,他从情节上感知了课文,此外还可以从语言,画面,技巧等方面再谈......
生4:这是一篇深刻有哲理的童话,语句也很优美
生5: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有爱心!
生6:这是一篇很生动的童话,人物和情节很生动
师:什么样的人物情节能说的具体些吗?
生7:这篇通话描写了一个非常善良的小女孩。
师:(追问)他有哪些善举呢?
生7:他找水,找到水不自己喝给生病的母亲喝,看到小狗,给小狗喝,看到过路的人给路人喝, 表现他舍己为人的孝敬母亲的美好的心灵。
师:(评价)你概括的比较简洁,确实是写女孩为母亲找水喝而母亲给女孩让水喝,而女孩又把水让给路人的故事!(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角度--可以从语言情节、 主题、人物。写作技法等方面多角度感知。这一环节同学们评价活动的很好。
师:(出示投影)下面我们来品读课文--局部感知课文。 老师设计了四个话题:
(一)不写开头行吗?
(二)不写小狗和过路人不行吗?
(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四)请你自己来提一个问题
要求:四人一小组,每个人主讲一个话题,其他三个人来补充!
生:四人一组研讨 全班共议四个话题
生1:不写开头不行。开头讲到“所有的河流,水井都干涸了” 不写他不能突出这罐水的重要性。
生2:说明水来之不易非常珍贵
师:和人物有关系吗?(来之不易的水、旱灾)
生3:不写不能突出小女孩谦让,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第一自然段哪两个字非常重要?
生(齐答):旱灾
师:(板书)“旱灾”两个字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也可以说是背景。把人物放在比较困难的背景当中,然后再展现人 物的行为,然后进而更能突显人物的品质。在如此大旱的条件下,女孩能为母亲找水,母女俩还能双双让水,体现人物什么精神?
生:无私的爱心!
师:(板书) 爱心
生1:不写“小狗和路人”不能表现女孩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具体点说说。(追问)光写为妈妈找水不也可以体现 这一精神吗?
生2:光写为妈妈找水只能体现出他对亲人的关爱加进“小狗”可以体现他对动物的关加进“路人”可以体现他对陌生人的关爱
师:(强调)更好地体现小女孩对所有人的“关爱”之情,同时加进“小狗”“路人”使文章有了波折,也更能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讨论话题三:不写水罐“变”不行吗?
生:不写水罐的变,文章就没有层次感。直接写水罐变成七颗钻石没有经过。
师:水罐的变围绕什么“变”?
生:围绕小女孩的善良
师:怎么“变”?
生:木罐-银罐-金罐-七颗钻石
师:人物的每一次善举之后,水罐都要发生一次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做好事有好报
生:爱不分大小只要你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师:实际上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这样写,也表达他个人内心的美好心愿,当你无私奉献的时候,当你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你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实际上水罐是不能变的,大作家这样诗意的写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诗意的烘托。
师:文章开头背景的铺垫,中间情节曲折,结尾诗意的烘托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指导)旁批
讨论话题四:让同学提一个问题
生1:不写结尾不行吗?
生2:让读者知道七顺钻石怎么样了!
生3:作者想让读者知道钻石任务的并置同时永恒存在的。
师:在夜晚有什么作用?
生:发光,闪亮
师:是什么变成生的啊!
生:作者希望小姑娘美好的心灵永存。
师:作者希望让小姑娘的爱心能永远普照人间,能够永存。经过上述的品读活动。我们情节、人物、主题、技法等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这么好的文章有哪些地方可以积累,哪些地方的技法可以学习,可以将来为同学们所用呢?(出示媒体)寻读课文----分类积累
师:要求边勾画你喜欢的语句边读出来,同时将勾画的语言材料整理归类!
师:(出示媒体)提示积累的角度
我积累了一批动词…………………….
我整理出一组美词
我找到一组美句
我归纳了比较雅的四字词语(鼓励多角度积累)
生:我找了四字词语 端端正正 匆匆忙忙 喜出望外 焦渴而死
师:(表扬)并希望“另辞溪境”
生:我找了几个形容词。哀哀地 满满的 端端正正的
师:纠正有些不是形容词。例如“哀哀地”可以视为修饰性用语。在名词或动作之前脚上修饰性词语能更生动形象。
生:我找了几个心情的词语。喜出望外 欢喜
师:有找动词的吗?实际上文章动词的运用更叠的很频繁
生:第二自然段 拿 找 抱 跑 。
师:为什么积累这些词?换个词体会一下例如小姑娘拎着水罐走回家不可以吗?
生:“抱”体现出水的珍贵。“跑”体现了急切的心情。用“拎”和“走”不能体现小姑娘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情感。
师:看来作家在运用词语之前还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动词的运用并非随意使用
生:我积累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这时 一瞬间 很久很久以前
师:(出示媒体)赠给同学语言积累卡
字形、字音 舔净 干涸 绊倒 唾液
四字词语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端之飞飞 哀哀 尖叫 越升越多
一组量词 一次 一天 一个 一条 一下 一点 一罐 一口 一粒
鲜活动词 跳出 涌出 讨水 咽 睡着 装满
近义词 干涸 ---干枯 匆忙---赶紧 很大 ---巨大
开头结尾 句子
师:(指导)积累的事做实 适当的归类 将来便于查找
(出示媒体) 回读课文----学用实践
1.想象小姑娘累倒之后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2.描述一个好梦
3.想像一个场景
(生动笔写作)
生1:她装了一满罐的水, 送给母亲 ,母亲的病好了。
师:她心系母亲,表达希望母亲病好的美好愿望,她会做到这样一个梦。讲述的比较真实,好贴近文章情节,语言还应该美一些。
生2:梦见了地球下了一场大雨, 河流、 水井都丰盈不在干涸。
师:噢,你给罐中涌出巨大的水流一个合理的解释。
生3:梦见一位老爷爷, 给他的罐中加入了水------
生4:小姑娘找不到水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一位神仙, 神仙来到小姑娘身边问她为什么哭?小姑娘说了实话, 神仙以为小姑娘所感动了,把手一挥, 水罐里有了满满一罐水。 小姑娘笑了,醒来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师:他的想象非常好。加入了神仙帮助的情节,而且叙述中还有神仙与小姑娘对话的描
生:路过的人头发零乱,衣衫褴褛地讨水喝------
师(小结):好 ! 同学们将要写的地方课下完善。实际上我们今天亲身体验了阅读童话的过程 ,实践了阅读童话的方法。
(出示媒体)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整体式概括
析读课文---------多角度品味
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
回读课文---------学用式实践
师: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祝同学们语文学习之旅一路欢歌马到成功!
三、教学反思
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只存在于对它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经成我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我进行了思考及探索性的尝试。
(一)深入备课,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开掘。
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和深度的解读。《七颗钻石》一文参考资料较少,但它也给了我更多发挥的空间。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文章,反复咀嚼,感受童话曲折的情节,质朴的语言,出人意料又极富哲思的结尾。每读一遍都有思想的火花,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同时读出疑难处,精妙点。进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易掌握什么,还应该学什么。哪些地方是兴奋点,疑点,
难点,这样教学的内容也就成竹在胸了。
(二)感知品味,扩宽教学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必然使命之一应是引领学生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去,和作者一道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品味。应营造一种实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开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操作中我借助练读、朗读、寻读、回读等多种针对性的读,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思考,激活其个性化体验,使其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互相启发,品味语言的精致与微妙之处,同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尽情表达,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态度情感价值观获得提升。同时在感知,品味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语言表达习惯和人际合作交往习惯,一点一滴地为学生终身发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三)积累与写作--嫁接有价值的语言点
在整体感知和品味之后,教师在教学行为操作中设计了积累这一环节,表面上看是词语教学,但实质上是在学生对文本阅读深度加深之后,引领学生多角度广泛积累,将有价值的语言点嫁接,拓宽、分类、归纳、并深刻体会,以便使知识量增加获得巨大空间。如,故意改换重点词语,设置比较点,让学生分析后有感而发,深刻体会“字斟句酌”、“遣词造句”对写作的重要影响;同时较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语言的学用课,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设计了几处切入点,敏锐地设计恰当情境,给学生一双挥洒灵性的手,让他们将心语尽情书写出来。
由理解---发现---积累---创造,逐步使学生把浅层的语言表象变成深层的语言积累,从“读的进”一步步提升到“用的出”,进而在一套时效性很强的语言实践体系中,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作好了积淀。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1-12期
2、余应潮《阅读艺术》
3、《有效教学策略》丛书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论文 篇3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你们的手也不要闲着,一起书空。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师读后请学生再读。)
师:告诉于老师,这课的生字,哪一些你很久很久以前就认识?
【学生字,就是学课文。话中不经意的一个“很久很久以前”———文中的首句已然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在课本里。
生:在电视里。
……
师:哪些字是你通过预习认识的?
生:“瞬”。
师:还有哪些?(生全部读出)
师:你真厉害,来,握个手。(与学生亲切握手)
师:哪些字需要老师教呢?(无人举手)没有了?都认识了?不用老师教了?(生点头)
师:真好,来,请你读。
【明知学生没有说出实话,先不问原因,依然鼓励、表扬,同时又做了检查。】
(生读生字:旱、涸)
师:请你读这个词。(干涸)
师:好!再读这句话。(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生读“咽唾沫”时不连贯。)
师:把三个字连起来读。
生:咽唾沫。
师:好,非常好,后面的轻声读得好。
师:找到这句话,读。
生: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是字的教学,是词的教学,更是句的教学!同时也为难点的突破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我们读一下这个句子: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过路人。(师范读,生读。)
师:看这个字。(板书:凑,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文中哪个地方出现了这个字,找到那个句子,读。(指名读)
生: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读得一字一顿)
师:你—怎—么—这—样—读—书—呢?
(师范读,学生继续读,仍是一字一顿。)
(师再次范读,请大家齐读,请该生再读,有进步了。)
(师指导后请该生再读)
【不抛弃,不放弃!是老师的坚持才使这位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诲人不倦,此之谓也!】
师:看来预习的收获很大啊!下面我们读一遍课文。注意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师:告诉老师,第1自然段有哪些词不理解?
【把握分析学情,以学定教,目标极其明确。】
生:大旱灾、干涸、焦渴。(师板书)
师:哦!所有的词都不理解。(生笑)
师:第2自然段有没有?
生:哀哀。(师板书)
生:喜出望外。 (师板书)
生:匆匆忙忙。 (师板书)
师:再往下看, 还有哪个词不懂?
生:凑上。
师:他说“凑上”不懂,谁懂?(生摇头)
师(笑):来来来,你来,到前面来,跟于老师说句悄悄话。(师俯下身子,听学生说。)
师(面向学生):他的嘴凑到于老师的耳朵旁,这就叫“凑”。懂了吗?再来一次。(老师的嘴凑向学生的耳朵)
【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动作,悉心的教导,既教书又育人,两者相得益彰。】
师:实际上,这些词都不难懂,只要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就能读懂,我们一起读第1自然段。
师:大旱灾的意思读懂了吗?你们读的话就是对大旱灾的解释。(再请学生读)
师:干涸———河里一点水也没有了,井里一点水也没有了,就叫干涸。好多东西都干死了,这叫什么来着?
生:大旱灾。
师(指“喜出望外”):找到有这个词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师:小姑娘想到没有?
生:没有。
师: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这就叫“喜出望外”。
师:“匆匆忙忙”谁不懂?(生举手)
师:请你来,快步走到那边去。(生表演)
师:不是跑,是走。(生再演)
师:这就是匆匆忙忙。
师:词语都懂了,为学课文扫清了障碍。好,看课后第一题(请学生读题目: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这篇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前三段,齐读最后一段。)
师:想不想听于老师读?(想)看于老师是不是带着美好的感情读的。
(师范读后,学生热烈鼓掌。)
师:要想读好课文,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非下苦功不可。
【意犹未尽!声犹在耳!吊足了学生“读”的胃口,激发了他们“读”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语文课才有“情趣”,才有“滋味”!一个人如果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的训练就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就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
师:怎么读才能带上一点感情呢?先看第1自然段。(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读)
师:第2自然段谁来读?你想想于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小姑娘没有找到水,她太伤心了,(师:不是伤心)她太渴了。
生:她太累了。
师:她太累了,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同学们,不要惊醒她,轻轻地读。
【入情入境,教师动情地言语也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浸其中。】
(读到“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句时)
师:想一想,小姑娘的母亲年纪那么大了,又生着病,说话时的声音应该怎样?(生再读)
师:有进步,但只进步了一点点。
师:看谁能把母亲的“心”读出来,把母亲的“心”读出来,那你就理解母亲了。(生读)
师:再听于老师读。
师:下面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我第一次读,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太让我感动了,你们猜,它是哪句话?(生读“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句。)
师:记住这句话!记住小姑娘咽唾沫这个动作!记住这一瞬间!
师:最后一段,于老师怎么读的,还记得吗?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
(请学生齐读)
(师读课后第二题:让我们默读课文,再一起讨论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从这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师:具体一点。
生:亲情。
生: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
师:这就是罐子一次次变化的主要原因。同学们,冰心有一句名言:(课件出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师读课后第三题:这个故事真神奇,我要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师指导复述课文。)
师:好,同学们,课文后面的三个要求,我最不满意的是讲故事,最满意的是你们的读书和对生字的感悟。没关系,慢慢来。
师:送小朋友们三句话———字是写出来的!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做出来的!好好练字,好好读书,好好写作文!记住没有?(生:记住了)那咱们就该说再见了!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论文 篇4
《七颗钻石》是一篇极其精美的童话, 教学预设时我就想好了就想象思维作一个拓展训练。于是在研读文本之后我设想了两个教学目标:1.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2.能运用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课堂上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品读课文、感悟爱心这两个教学环节之后, 我便开始进行拓展训练, 要求学生围绕爱心, 想象补白。所设的问题是我课前反复思考, 挖掘文中空白而定下的。问题一共有六个:
1.小姑娘在哪儿也找不到水, 那小姑娘会到过哪些地方找水呢?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她会梦见什么呢?
2.小姑娘脚下的狗会是什么样的?小狗喝了小姑娘的水后, 又会怎么样?
3.想象向小姑娘讨水喝的那个过路人的情形。
4.小姑娘与过路人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简短的对话。
5.小姑娘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小狗、过路人会是谁变的呢?
6.水罐里涌出的水流到大地上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你能把它描绘出来吗?
因为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 我把这六个问题分给各个小组完成, 每三个学习小组思考回答一个问题, 这样全班十八个小组都能有一个任务, 我以为自己的设想还是比较完美的。等到我把六个问题口头授予各个小组之后各小组便都开始活跃起来。我巡回了一番, 见他们讨论差不多了, 便组织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好的“精英”也都跃跃欲试。场面很“热闹”。
有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梦中小姑娘会到哪些地方找水”时, 别的小组中也有同学要回答, 答案便丰富多样起来。有说小姑娘梦见上帝了, 有说小姑娘梦见巫婆了, 有说小姑娘梦见下雨了, 也有说小姑娘梦见妈妈死了……一个想象题已经不止三个组的回答了, 似乎其他几个组的同学更热衷回答这个问题, 而就自己本组所回答的问题却是语言平平。同样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各个小组不断有同学补充, 有很多不乏精彩的想象, 一时我竟拿不定了, 是让他们不断补充还是让他们只回答自己小组的问题, 如果不断地任他们想象补充, 课堂时间是不够的, 如果让他们只回答自己小组的问题肯定会抑制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听着他们丰富而精彩的想象, 我最终没打断。结果可想而知, 不但拖堂了, 而且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交流, 就如问题4:小姑娘与过路人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简短的对话。问题5:小姑娘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小组的回答并不出色, 其他同学的补充也很少。为了弥补不足, 我布置了课后作业:把自己组内分到的问题用书面形式回答上交, 另可挑选其他问题中自己感兴趣的, 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这节课上完了, 我却感觉设想的这种训练似乎在课堂上操作时并不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字:乱。为什么?很显然:
1.有的小组没听清我分配的问题, 因为我是口头分配“任务”的, 且问题又较多。
2.对自己小组分配的问题兴趣不高。
3.对其他小组的想象作了补充或创新, 导致时间不够, 来不及交流。
4.小组间分配的问题难易度不均衡, 问题1、2、3可以即想即答, 问题4、5、6在语言组织与表达上花时要多一些。
5.因为都是进行口头交流, 语言表达欠顺畅、精炼。
问题过多、过细, 又对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了限制, 导致未能全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和创新。由此可见, 一堂课“主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么, 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该如何设计?
根据教案上的这几点反思, 我对教学环节作了些调整。从文章的主题入手, 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天, 我在另一个班上这节课时, 在品读课文, 感悟爱心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小姑娘给过路人水喝, 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的水流后, 我因势利导, 启发他们:文中的“涌出”、“巨大”“清澈”都是形容水的, 那么大地上有了水会怎样?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 便能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青翠欲滴”等词语去形容大地重生的景象, 这样为学生能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爱越无私, 爱的境界越高, 爱的价值就越大!”再次蓄势, 也因为有了这一问题的铺垫, 下一环节的想象补白就有据可循了。
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 我引导学生围绕“爱心”想象补白。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美丽的童话也一定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想象。现在我们围绕小姑娘的“爱心”去找一找,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通过想象让故事情节更加具体生动呢?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更加清晰, 我把问题投影了出来, 这是吸取了昨天课上的教训, 又特地把“还有”一词用红色字体强调, 我想不要我再指导, 他们应该能找到文中的空白了。接下来让他们每个人独立寻找空白, 独立思考想象, 并以书面形式来表达, 我也得以有充分的时间巡回指导, 大约三四分钟之后, 各小组陆陆续续在组长的组织下出现了低声地交流, 短暂的等待之后, 各小组的代表开始主动请缨, 展示成果了。
生:小姑娘抱着水罐走出家门, 去为妈妈找水喝, 她找了很多很多地方, 都没找到一滴水, 她累极了, 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一个天使, 天使微笑着给她的水壶装满了水, 对她说:“你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上帝保佑你, 你一定会创造奇迹的!说完便不见了。小姑娘醒来一看, 水罐里真的装满了清澈透亮的水。
师:那是一位爱心天使呀!
生:小姑娘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她梦见了一个巫婆。 (同学们都笑起来) 巫婆说:“我可以给你水救你的妈妈, 但是你会变得和我一样丑, 你愿意吗?”小姑娘连忙说:“我愿意!只要你能给我水就行!”于是巫婆便把水倒进了小姑娘的水罐。 (其余同学举着手正跃跃欲试呢!不容我插话了。)
生:小姑娘被小狗绊倒以后并没有生气, 她看见脚边的小狗是那么可怜, 褐色的毛上沾着泥土, 小小的、瘦瘦的身躯, 耳朵轻轻地颤动;短短的尾巴, 有气无力地摆动着。它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小姑娘, 似乎在说:“我快死了。”小姑娘蹲下来, 倒了点水在掌心里, 给小狗舔了, 不一会儿, 小狗便活蹦乱跳了, 还围着小姑娘团团转呢!
……
小姑娘的爱心就在这一段段精彩的描述中演绎着。这节课不知不觉接近尾声了, 我作了一个简短的总结:作者在文中为什么没有把这些情节写出来呢?就是为了给我们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深刻感受爱心的魅力。
回顾这两堂课, 同样的内容, 只是在围绕主问题的设计上微调了一下, 提问的方式改变了一下, 课堂的氛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兴趣不再被限制, 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 因为他们都是自主选择文中的“空白”, 也因为是书面的回答, 学生的叙述也相对完整、流畅、自然些, 与前天的课堂相比, 再没有一种乱哄哄的感觉了, 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同样是拓展训练, 我的问题从六个变成了一个, 却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表明文章中的“空白”学生能够自行找到, 而我在最初的问题设计中却犯了越俎代庖了的毛病, 代替学生思考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让学生在文本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自主想象, 自主体验, 他们更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堂语文课, 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我们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 但只要我们能够精心设计好课堂的“主问题”, 就能真正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为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直抵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思考, 并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 有着“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论文】推荐阅读: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论文07-22
七颗钻石05-29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06-30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08-24
读《七颗钻石》有感09-03
第19课七颗钻石05-19
七颗钻石阅读附答案09-21
七颗钻石的读后感07-17
三年级七颗钻石教案07-25
《七颗钻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