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后反思(共13篇)
《风筝》教后反思 篇1
“教后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且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地限制,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赞可夫曾经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能否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我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写好教后反思,而怎样写好教后反思,教后反思都反思些什么问题,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学习,结合部分教改资料,我觉得教后反思可以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例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在“教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和再编再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和谐的统一体。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的教学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彩的片段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去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作为教研的第一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论。
四、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同事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
五、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对于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还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
1、我对学生的个性关注够吗?
2、我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3、如何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学生?
4、如何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我的课堂管理和落实上还有什么漏洞和失误?任何人的教学都是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任何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实。
总之,写教后反思,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漏出来,通过教后反思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曹 双 喜
2013年4月11号
《风筝》教后反思 篇2
教学中有些问题, 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抓住这样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去熟悉和把握内容, 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性格, 当然也可以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文章的精彩布局和行文技巧。
依据个人经验, 这样的问题需要去开掘, 如题目的开掘, 《药》、《项链》、《祝福》, 如主题句的开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又如《米诺斯的维纳斯》中“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 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失去双臂使她获得了什么”, “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如此环环相扣的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 进行深度探究。
《雷雨》中有这样的主问题吗?中心人物周朴园, 以他为中心, 连接起侍萍、繁漪, 进而连接起鲁大海、周萍、周冲、四凤, 以及鲁贵。所以围绕中心人物周朴园我们可以设置问题。课文节选自第二幕, 有两个矛盾冲突, 一个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 另一个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 可以说三十年恩怨一朝爆发, 在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中, 周朴园的性格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在这里, 可以设置讨论话题,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感情”。
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剧情变化, 随着鲁侍萍身份由模糊变为清晰, 周朴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富有代表性的语言如“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来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进一步, 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得周朴园变得如此冷酷无情”, 进而来思考人的命运, 人性的问题。
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深入剧本, 分析人物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 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的过程。
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学生思考判断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时, 举出的证据, 如关窗子的习惯, 记得生日等等。但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即没有结合当时的情势。这时, 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 思考说话的用意, 所谓“察心”。学生这才发现, 原来为了让情绪激动的鲁侍萍平静下来, 周朴园才这样说的, 这是周朴园在打感情牌。果然, 在周朴园说完后, 鲁侍萍叹一口气, 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周朴园立马就说那更好了,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眼前, 这时引导学生去看三十年前, 结合课本的注释对之前情节的介绍, 联系鲁侍萍的语言来解读, 进一步来看周朴园这一人物。鲁侍萍说:“三十年前, 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 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的无情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
进一步, 再看鲁侍萍真正站在面前时, 周朴园的反应, “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忽然)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由衣内取出支票, 签好) 很好, 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 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引导学生从周朴园的台词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周朴园迅速稳定鲁侍萍的情绪, 果断打发鲁侍萍离开, 并且要求鲁家人永远不到周家来, 没有一丝的犹豫。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就是叶公好龙式的感情。所以周朴园不是真要对鲁侍萍好, 而只是给人看, 看自己多么有情有义, 看自己对感情多么的忠诚, 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一个好丈夫的形象。
这样, 自然就得出结论, 周朴园这一形象:伪善、冷酷、狠毒、可怜。
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点拨思维方向,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 细读文本, 揣摩体会;二是传授方法, 分析人物要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心。
三、问题的梯度
由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感情, 到周朴园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再到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 由浅入深, 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 探究命运。
周朴园既是被扭曲者又是扭曲者, 他的种种性格都是被所处的周公馆和时代塑造的, 同时他扭曲着众多的人物, 鲁侍萍、周繁漪、周萍。一场大雷雨, 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了读者;一场大雷雨, 将病态展示给了读者;一场大雷雨, 一场人性和命运的大悲剧。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 只是走在完美的路上。以上是一点反思和心得。
摘要:《雷雨》中设置主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全面把握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 注意问题的梯度。
对“教后反思”的思考 篇3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因此,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地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即便同一个教案,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因此,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这面镜子不能变形,变形了。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后反思时,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其二,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表现在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寻找教学实际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根据课型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侧重于教学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有形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导而有序,导而有效。因此,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更具可行性,更具有效性。
四、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虽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然而,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在二次执教时,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变为先写后读,“未读背影先有情”,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关爱自己的背影,艰辛劳动的背影,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教后反思,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教后反思 音乐 篇4
永中二小王思思
10月16日至17日,龙湾区小学音乐新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分别在龙湾区永中二小及中通国际举行,八位新教师共聚一起,轮流上课,进行教学观摩听课,课后评课。活动安排:10月16日上午第一节永中二小王思思四(4)班《愉快的梦》;第二节永中一小朱希特四(2)班《阿凡提》;第三节永昌三小潘慕娴四(1)班《摇篮曲》;第四节海滨三小张梦雅三(2)班《捉谜藏》;下午第节天河二小陈聪三(3)班《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第二节永中一小张朦五(3)班《牧场上的家》;第三节由音乐教研员王良勤老师进行研讨活动。10月17日上午
第一节中通国际朱怡静一(1)班《其多列》;第二节元庄小学韩雪雪三(1)班《桔梗谣》;
第三节8位音乐教师自弹自唱;第四节由王良勤老师进行研讨活动。
王良勤老师对每位新教师都进行了详细的评课,并提了五个字“静、美、准、连、粘”。“静”是境界,是课堂表现的安静的状态,一个教师要想完成一节完整的课,课堂纪律一定要把握好。“美”是学生的声音要美,钢琴伴奏要美。“准”是教师提问要准。“连”是整体课堂要连贯,要有情节性,有所波动。“粘”是教师要融入音乐,与音乐粘在一起。王老师还强调不能停留在唱会,要唱好,并且课堂上要多运用手势与表情,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好的模仿对象。
此次活动进行了一整天,虽然有点辛苦,但新教师都觉得意犹未尽,都认为此次活动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本次活动还得到区教师发展中心12届新教师班主任陈育文老师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总结的最后陈育文老师还给我们提了几点教学建议:
1、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转变到关注学生;
2、教学环节要从繁琐转变到简单有效;
3、要负责地批评转变到真诚地赞扬。这次活动我对自己的这课也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反思。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日本歌曲,它描绘了儿童在梦中神奇的想象,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理解。歌曲具有摇蓝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快,节奏变化不大,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整首歌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我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教案,但是这个教案在开始备课到试课到真正上课的这段过程中被我改了又改,我得到了导师徐向晖老师的帮助,她也听了我的试课,给我提了一些建议,都非常好,虽然最后整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能够顺利下来我还是很感谢她的帮助。
课的一开始,我就努力营造共同参与的氛围,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活动中分享梦中的情景,他们会感到新鲜、好奇,享受到快乐,能安静地聆听乐曲,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音乐。第二次聆听前我先让学生认识了解6/8拍,并了解其强弱规律,在聆听时能用划圈的方式表现,这里我有点设计不好,应该板书写出来几拍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直没弄明白。接着就是学唱歌曲部分,歌曲的前半部分我是让学生用竖笛与我合作学习曲谱,熟悉曲调,再让他们直接带歌词演唱。第二部分因为换气地方有点难度,我让学生通过听我范唱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我加入了乐器辅助教学,加强学生乐器的训练,我发现有的学生竖笛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在以后的时间里尽量让全班同学都学会吹竖笛,并了解竖笛的作用。但是整个学唱环节我的速度还是快了些,学生可能只是学会了歌曲,而没有很好地把歌曲表现出来,这也是评课时各位老师给我的建议。
教后反思 篇5
本节课的教学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和人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本课中通过问题启发、动手实践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精神,丰富了学生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并通过设计与制作的练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唤醒他们想象的欲望。
整堂课融看、想、玩、做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因课时有限,学生完成的作品并不都是非常精细完美的,但同学都积极思考,充分的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观察、动手、动脑发现了果蔬雕刻的不同技巧,并勇于实践,完成了许多精美的雕刻习作。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教后反思 篇6
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
刘永祥
本节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经过物理组的研讨,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开始提出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十足的经历一个个探究环节,降低了学生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难度。而且教材内容的编排非常合理,特别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每个步骤都很详细,分析归纳结论时,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给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方便。
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若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还较弱,进行这样重要和相对复杂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很有可能有些学生不会探究。具体表现为不知如何猜想或猜想的内容与探究课题相去甚远、实验中顾此失彼操作失当、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不知道如何将实验数据分析转化为实验结论等等,这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
同时在物理研修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降低实验难度,设计学案,节约实验时间。帮学生细化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全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本节实验中发现了学生实验时,还存在的问题,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提前预习。学案如图虚设,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该试验的具体内容,到实验室才开始翻看课本,临时抱佛脚。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动手操作时丢三落四。教师讲解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一些名词和步骤不清,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教师的指导难度大大增加。实验中不清楚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对看到的现象的意义。基于这种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探究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效果,对实验讲解中明确要求听课态度对实验过程理解的重要性,加强实验记录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苦与乐——《水》教后反思 篇7
回想整个课堂教学, 回顾这次的名师引路活动, 给了我许多反思, 让我在感受课堂无穷魅力的同时, 更加体验到了课堂内外的苦与乐。
一、课堂教学中的收获——乐
1. 抓住关键, 直奔中心
课文紧扣“水的珍贵”这一中心展开, 叙述了三个场景:挑一担水、淋一回雨、浇一勺水。教学时, 我就以感受水的珍贵作为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来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重点品读第一个场景, 抓住关键词“一个村子”“十公里之外”“一处很小的”“一个小时”“一担”感受这个村子十分缺水, 挑一担水极为困难, 得出水的珍贵, 悟出村里人生活的苦。
第二课时, 带领学生重点品读第二、第三个场景, 抓住关键词“脱得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感受村里孩子淋一回雨水澡时的痛痛快快。抓住第五自然段中的三个“滑过”, 感受母亲为“我们”兄弟四人浇一勺水时的舒舒服服。在学生体验快乐的同时, 悟出这快乐的背后隐藏着缺水的痛苦, 这也正表明了水的珍贵。这样的教学以点带面, 牵一发而动全身, 思路清晰, 整体感悟深刻。
2. 注重朗读, 感悟文本
以读为本, 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 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课堂中, 我不仅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 快速读、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等。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还注意到了层次性。学生在交流汇报时, 先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这时并不做具体的要求。接着, 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 让学生进行独特体验, 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这时再让学生读句子, 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 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
在教学中, 力求朗读与品词析句相结合,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在品读课文时, 以读为主线,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的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 对水的珍爱, 对水的满足……
3. 关注表达, 渗透写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先以引导者的身份, 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 后鼓励学生动笔尝试运用。这样先读后写, 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这篇课文最大的写法就是以乐衬苦。因为之前在学习三个场景时, 做了很多的铺垫, 所以课尾问学生:“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 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时, 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反衬, 这样引导水到渠成!
反衬, 这种艺术手法因其鲜明而强烈的表达效果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所青睐。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要让其理解并运用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再三后, 还是放弃了上课时让学生用反衬的写法来写一个片段的想法。
第二次试上后, 同事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感觉整堂课悟和读的比重比较多。一直在引导学生往下钻, 钻进去了, 如果停下来, 有一处展开的过程就更好。”他说的, 我明白, 只是不知道在哪里“下手”。我再次研读课文, 终于找到了读写结合的点———第五自然段慢镜头的写法。
课堂上, 我先带着学生体会三个“滑过”的妙处, 再引导学生探究“缓缓地滑过”的原因, 揭示慢镜头的写法, 然后找到作者写作的顺序, 即由上到下, 由外到内, 最后让学生动笔写写夏天吃棒冰或者吃其他冷饮感觉。
我充分利用了这篇教材, 让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 议一议, 写一写, 在文本中感悟内化, 在对话中引发学生思考, 在小练笔中学以致用, 让学生从认识走向自我发现再到学会简单的应用。从课堂效果看, 大部分学生的小练笔都主动运用了慢镜头的写法, 写出了吃棒冰时冰凉冰凉、舒舒服服的感觉。
二、课堂教学中的缺憾———苦
1. 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
这堂课一开始, 状况就不断, 而我面对这些问题, 显得很紧张, 导致有些环节的处理上有些瑕疵。当学生朗读完语句时, 我一时语塞, 不知道怎么样评价了, 所以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很好”“是的”“真棒”这些简单的评价语。当学生默读课文, 找到关键词句后, 由于生怕超时, 所以没有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只让一两位学生蜻蜓点水似的做了汇报, 没有起到检查阅读的效果。在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片段时, 我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 因为之前几次试上都没有写过, 而且也不可能预设到学生写的语句。
2. 解读文本的能力薄弱
这篇课文, 我前前后后研读过很多次, 也从网上学习许多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等, 还观看了薛法根老师上这一课的录像。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开始备课、磨课。期间, 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大力帮助, 还得到了殷特、侯主任等多位专家的指点, 深受感动。最后听了管特的课后, 又让我为之震撼。他的课、他教的写作技法如流水般渗入我的心田。虽然我也重点让学生品悟的是第五自然段, 我的解读比较浅, 教给学生的也很浅。而管特教的, 特写镜头的秘诀———分步、内心感受, 层次清晰, 一语中的, 学生可以拿来就用!看来, 要上出一堂好课, 教师一定要深入研读文本!
3. 关注学生的时间偏少
好教师上课时, 应该有激情。说话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表情自然大方, 肢体语言丰富。而我在上课时, 表情一直紧绷着, 动作很僵硬, 声音的抑扬顿挫就更不用说了。不过, 我觉得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课堂上应该始终关注学生, 关注生成。而我在上课时, 一直想着的是自己的教学设计, 真正关注学生的很少, 竟连班里缺了两名学生 (外出参加舞蹈比赛) 都没有发现, 惭愧!
三、课堂教学外的惊喜——乐
1. 同事们的帮助
为了这堂课, 不是只有我一人在忙碌, 而是大家一起为我出谋划策。有的和我一起解读文本, 有的给我提建议, 有的帮我找课件素材, 有的替我准备上课的材料纸……我想:在这个团结互助的大家庭中工作, 何乐而不为呢?
2. 学生们的道歉
上完课后, 当晚就有学生发来短消息向我道歉, 说:“老师, 我们这节课表现得不好, 向您道歉!”我看见后, 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来。这些孩子, 真的是太好了!他们怎么会觉得自己表现不佳呢?在我心中, 他们一直是很棒的!第二天, 我进班后, 立即向他们道歉:“你们表现非常好!只是上课时, 老师太紧张了, 且水平有限, 没能够上得很出色, 向你们道歉!”孩子们直摇头, 纷纷表示不是这样的。我想: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相处得这么融洽, 还会不快乐吗?
2.学生们的练笔
我是在自己班里上这堂课的, 学情这关我不用多考虑。我们班的这些孩子能读、能说、能写, 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但是正儿八经地开课还是头一回, 而且在课堂上要写, 这个写还不是一般的难度。之前, 还担心孩子们不能接受这份挑战。不过从课后上交的片段仿写来看, 每一段的质量都很高, 几乎都学会了上课我教的方法。我想:作为教师, 看到自己的学生全部掌握了知识与方法, 并在不断地成长, 还有比这个更快乐的吗?
《高中函数的概念》教后反思 篇8
【关键词】函数概念 衔接 评课 反思
课题: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函数的概念》
课堂简要实录:
1、提出问题: 初中所学的基本函数,初中所学的函数概念。“Y=1”是不是函数?
2、创设情境:
例题1:关于炮弹发射的时间和高度变化问题;存在一个关系式。
例题2:关于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和时间变化问题;曲线图表示。
例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表格呈现。
设问:三种关系有哪些共同点?
3、引入新知:
函数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 x∈A。
4、概念辨析:
练习1:根据椭圆形对应关系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练习2:根据图像关系判断是否为函数;
练习3:根据表达式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函数:
① ② |y|=x ③ y=x 2 ④ y2 =x ⑤y2+x2=1 ⑥y2-x2=1
画出以上五种式子的图像来说明,他们是否为函数 。
5、能力提高:
提出问题:下列三个式子是否为函数?
6、补充知识:
1.判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求已知函数的定义域和特殊值;
3.函数三要素;
4.判断函数相等的条件;
5.引入区间的概念;
6.练习;
7.总结。
授课老师自述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函数的概念,是函数教学的第一课。函数这一内容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高中是从集合的角度定义函数,角度不同、高度更高。
对本节课的设计分两条线:
明线:对函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初中所学习过的函数以及函数的概念,再由“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导入新课;紧接着通过对三个实例(重点放在实例1)共同点的分析,归纳出函数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概念,设置问题“理解函数概念时关键要抓住哪几点?”,以及“三个实例中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吗?”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紧跟着让学生从对应关系(椭圆、表格)、坐标系中的图象、解析式三个角度进行思考辨析和练习。同时对初中学习过的三种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进行重新认识。接着导出了集合的区间表示法,最后对函数的三要素和函数相等作了简单的说明和判断。
暗线: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高考有何帮助”展开,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后续函数其他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主要体现在:
1.初高中函数知识一脉相承,但高中的角度更高,从集合角度来定义函数,让学生明白为何高中还要学习函数;
2.三个实例,以及椭圆框图表示函数关系、坐标系中的图象、解析式等,为后续函数的表示方法做铺垫;
3.通过探究函数的概念,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复合函数时,学生能更好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和理解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高考中对学生考察的重点。
备课组内集体评课:
一、本节课存在问题:
1.课堂容量比较大,区间的引入比较突兀,该内容可以放到下一课的教学中;
2.辨析函数的例子课适当删减,其中有些例子难度过大,如“ ”两例;
3.课堂中学生多以口答方式参与课堂,课堂节奏过快;
4.课堂后半段的应用教学中,各个例子顺序可做适当调整;
5.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是很足;
6.课堂引入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的三个实例可以进行适当更改,尽量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7.数学语言要精炼,精准;
8.为保持课堂节奏感,几何画板不宜使用太多。
二、建议和补充:
1.本节课的地位:承上启下。集合论下的函数概念以及为下阶段学习函数的性质、研究幂指对函数做铺垫。
2.为何要重新定义函数?是因为初中函数知识满足不了目前的需要,要从集合角度来研究函数。
3.课本上三个例子是为函数的表示做准备,也是对学生从小具有热爱科学、爱护环境、具有经济意识等要求;
4.“函”字的本来意思是盒子、信函,函数也有把自变量x通过信函送给y的意思。一说“函”为包含之意:y的变化包含在x的变化之中;
5.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最难的,如何水到渠成的将新概念引出是难点,全国卷较之广东卷难度更高,要求学生从知识要从本质上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后反思 篇9
一个小小的笔误,虽然不是知识性的错误,不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但这种粗心造成的错误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看到个别学生眼中不屑的表情,我忍了忍心里的怒火,不能在课堂上训斥他们,错是自己酿成的。以后一定注意课堂的细节,借机课下我要强化对学生的细节教育,不要在做题过程中出现我所犯的低级错误。
关注细节,完善课堂和各个环节,不留遗憾,提高质量。
反思二: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应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同时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问题也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通过引例对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多样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理解图像方法与代数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各自的优劣,从而对方法作出正确的选择.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进一步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练习,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在技能上作出强化.在内容上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求解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本堂课的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像方法和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才会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这一方面的题目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其理解才会深刻;同时要以这一部分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的,结合函数的图像,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鼓励探索方式、表述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和解决过程中的表述水平,关注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相关问题的提高.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做一做”的探究情况和学生对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认识状况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反思三: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今天2015年12月8日我们在保中进行了第九次的流动学院的学习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是由保中的陈小妹老师和琼中思源的简雪峰老师上的课,课题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很深,陈老师的课是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设计连接比较好,但是,在整堂课上老师在学生练习的时候巡视的比较少,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没有及时的进行辅导,其次是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上也比较少;而简老师的课是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采用的是分组的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被老师的问题所吸引了,整堂课上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并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回答的时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简老师也在此同时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引导学生的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渠道,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及时的做出了适当的评价。
对比这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亮点,对于这样的一个课题,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在理解接受上是比较难的,而简老师却能让学生感受到了这其中的乐趣;还有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式教学,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个人认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根据学生而异,如果我们盲目的去追求某种模式,得到的效果反而更差。
反思四: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相对前面两课内容来说,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再加上有前面两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好学习些。因此,这一课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图形解方程组的画图规范,利用图形进一步理解前一课的内容:“当x为何值时,y1<y2,y1=y2,y1>y2的题目类型”。
《背篼》教后反思 篇10
《背篼》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语言很优美恬静,简练而富于情趣。文章选取一个农家小孩黄昏打柴归来时的情景,小孩与晚霞,小鸟,小溪,山风等为朋友,这样写使文章更加清新活泼,描绘出了一副和谐,耐人寻味的美丽画面。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我只强调在朗读中感悟。所以在教学时整体进行了两个轮回的朗读。一是教学生字新词时朗读,完成朗读目标的第一阶段:读通字词。二是找出表达“勤劳”的段落读一读,完成朗读目标的情感阶段。应该说整个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重点解决字词的读法,写法和词义并加以拓展。重点指导朗读,读中感悟。通过优美语言的朗读欣赏,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温度,感受到小孩的勤劳。
上完课后,我发现课中出现了很有问题。加上领导、老师们的指导评议,我认识更认识到了很多不足:
1、蜻蜓点水,落实不到位。
(1)字词的认识不到位。如:“篼”,没有强调它的写法。
(2)找形近字,,一两个即可。
(3)学生朗读不够,朗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全体朗读一般不能放在初学课文时,一般在朗读到位时再进行。
(4)点到的课文内容没有直接全部讲解,这样就造成了蜻蜓点水的情况。对于课文内容,不要全抓,重点部位要讲深点透,这样情感就容易通过朗读流露出来了。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语气。
(5)学生读书时要带着要求去读书。
2、口号式的表扬
(1)有一个学生在造句时说:“小红积攒零花钱,交下学期的学费。”
我就说要向小红学习。这样的“向某某学习”不必要,这样的表扬太苍白了。
(2)有一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特别积极,平时的时候不发言的。因此我情不自禁地表扬他说:“周萌力同学今天表现特别好,以前从不发言积极的.。”这样的表扬语表面上看起来在表扬他,其实是先在否定他。应该说:“周萌力同学今天表现特别棒,老师相信今后会更棒的。”
3、没有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找课文的重点句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以先让他们默读,然后再说说重点句是哪句,并说说理由。
《风筝》教后反思 篇11
创设情境
(课件:3只丹顶鹤)师:认识它们吗?生:丹顶鹤。
师:对呀,美丽的射阳就是丹顶鹤的故乡。从图上你看到有几只丹顶鹤?生:3只。(课件:从空中慢慢又飞来2只丹顶鹤)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又飞来2只丹顶鹤。
师:那合起来有几只丹顶鹤?生:5只。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图的意思?生:原来有3只丹顶鹤,又飞来2只,现在有5只丹顶鹤。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原来有3只丹顶鹤(板书3)又飞来了2只(板书2)我们来数数合起来是不是5只,师生数有5只(板书5)。
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加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2=5,你认识它吗?生:加号。
师:真聪明,对了,它叫加号,(板书:加号,)跟老师读一遍。写加号时先写横再写竖,横要平竖要直,跟老师书空写一遍。你会写了吗?
师:这5是怎么来的?生:把2和3合起来是5。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生2:就是把2和3加起来。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那么这个算式我们就读作:3加2等于5,板书:3加2等于5,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先读给你身边的小朋友听一听,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师:(指算式)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呢?“2”呢?“5”呢?
生汇板。
师:3+2=5是什么意思呢?先想一想,再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师小结:(指算式)原来有3只丹顶鹤,又飞来2只,合起来是几只呢,我们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试一试。
师:看完了美丽的丹顶鹤,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吧。课件:小朋友荡荡板的情境。师:你刚才看到什么?生:我看见一个小女孩来荡荡板,又来两个小男孩。
师:谁再连起来说一说图的意思?
生:……
师:原来有1个小朋友,又来2个,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3个)怎样写算式?
生:1+2=3。
师:1+2=3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身边的同学。
生:我是数的。
师:还有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生:从拍手游戏中知道1和2合成3。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拍手游戏中我们知道1和2合成3。
2.摆一摆。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1)左边摆2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合起来有几根呢?你是怎样想的?
(2)第一排摆2根小棒,第二排摆2根小棒,合起来一共有几根呢?算式怎样列?你又是怎样想的?
(3)老师给出算式,你能摆出小棒吗?
1+4= 2+3 =
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算的呢?
三、轻松时刻
师:学了这么多知识,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小朋友们请起立。课件:歌曲《动物说话》。
四、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4题。
2.送信游戏。
3.日字格里写算式。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生汇报。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的本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市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低年级段观摩研讨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由于学生在幼儿园里就学习过了5以内数的分与合,计算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年龄特征,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学生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5以内加法的计算。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5以内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拍手游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5以内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主要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1.认识加法,理解含义。因为本次活动在射阳举行,丹顶鹤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动物。因此,我以丹顶鹤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在教学中发现小朋友都能认识到:把原来的3只丹顶鹤和又飞来的2只合起来一共有5只。然后,我小结引出加法的算式,再引导学生交流算式的含义,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主题图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掌握方法。再次创设学生玩荡秋千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把1个女孩和2个男孩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知道把1和2相加就是把1和2合起来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3.动手操作,深化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教学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第三层次的摆小棒活动使学生对加法意义及算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风筝》教后反思 篇12
关键词:私有云,以学定教,分层教学,适切教育,大阅读观,高效课堂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同时也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关注度最高的议题。类似的思考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我们能针对他们进行真正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吗?”传统教学中,尽管我们倾尽所能地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但是仍无法有的放矢地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需求。
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过去无法收集与分析的数据都被新的技术手段赋予了可能性。谁能对大数据的挖掘更为深刻,谁就会在行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教育领域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的“云课堂”。笔者执教的《夹竹桃》便是一节基于云平台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云平台将语文学习工具、语文学习资源库集于一身,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同时,它的及时反馈系统、强大的交互性功能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以及生生之间进行交流。
一、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切发展———以学定教,分层教学
1. 前置性学习———及时反馈,以学定教
课前,通过云平台发布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平台强大的及时统计反馈功能,了解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哪些是他们学不会的,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笔者针对本课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和质疑问题,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凄”,正确认读多音字“参差”,并理解“叶影参差”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3)品读课文,体会双重否定的表达效果,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会作者对夹竹桃赞美喜爱之情。学习运用“无……不……”“无不”造句。
另外,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提前观看三段微视频《季羡林生平简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句子摘录发》《双重否定句》,为课堂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从而使得语文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2. 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分层施教
探究阅读和高效阅读环节的教学设计如下(见表1):
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平台强大的及时反馈系统,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例如,在高效阅读闯关过程中,平台可以及时统计出学生的答题进度、正确率等,老师可以及时对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进行讲解,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巩固教学重难点,保证学习质量。
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施教。在背诵环节,我们同时发送了3个级别难度的背诵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题目来当堂背诵,每个人都可以在课堂上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愉悦感。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阅读季羡林的资料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完3篇文章,这时,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篇阅读,在交流中互通有无,实现了容量大且高效的课堂。
3. 课后作业———查漏补缺、有效巩固
课堂学习结束,除基础性作业外,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份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作业,这部分作业一方面来自于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如,没有选读的拓展文章,没有背诵的文章片段等。另一方面,平台会提供大量的相关文章供孩子们自由选读。
大数据支持下的“云课堂”已经不仅仅只是应用了网络技术手段的课堂,更是充满人文关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堂的代名词。
二、构建并实现大阅读观———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实用的阅读能力训练功能
一方面,平台开发了实用的阅读训练工具。如:眼脑机能训练功能、高效阅读答题系统。
另一方面,云平台局的资源库中收录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资料,《夹竹桃》一课,由于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所以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课堂上给了孩子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大量阅读的时间。而平台中的资源库可以方便地服务于课堂,在课堂上孩子不仅阅读了关于季羡林的文章,还进行了高效阅读练习,拓展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更在课后给孩子们推荐了大量的文章自由阅读。云技术平台就像一个大大的图书馆,任凭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三、营造随性、自由、从容的高效阅读课堂———实用的语文学习工具
就像之前提到的阅读训练工具———眼脑机能训练功能。点击按钮,屏幕便会出现定点凝视训练、横向移动训练、纵向移动训练等图片,孩子们不仅可以看图,更可以通过系统及时记录自己的成绩,并且系统会将学生每次的成绩记录下来,方面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再比如:高效阅读答题系统。根据高效阅读训练的一贯模式,系统会先向答题者发放文章,答题者读完点击按钮,文章消失出现题目,答题结束,系统自动判断对错,根据阅读时间、答题正确率计算出阅读效率,记录后入数据库。传统的高效阅读训练一般一篇文章从发题到完成并且订正答案计算阅读效率至少需要30分钟的时间,而阅读答题大约只占用其中的5到8分钟,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发题、批改、计算成绩上了。高效阅读答题系统的出现,将这些事务性事情的时间大幅缩短,同样的一节课,过去只能练一篇,在云课堂上一般可以练3到5篇,大大提高了课堂训练效率。
类似于这样的语文学习工具,平台还有很多。如对于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阅读批注功能、查字典功能、录音功能、拍照功能、分组交流功能等,为阅读教学扫清障碍,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得孩子们的阅读更加的随性、自由、从容。
《画风》教后反思 篇13
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突出了教学难点,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董老师抓住重点句教学,让学生多种形式去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中,董老师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课前首先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认识。接着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开始就用孩子们喜欢的谜语导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记住“宋、涛、陈、丹、赵、艺”。又采用了减一减的方法记住了“显”。之后又进行了扩展延伸,组织学生练句,读儿歌。抓住学生都想争当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朗读,引进竞争机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语文教学上得生动有趣。
3、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突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董老师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吹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进行了在黑板上画风,编儿歌等多种形式进行画风练习。 4、突出语文教学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语文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姓语,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感受并通过听将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
【《风筝》教后反思】推荐阅读:
风筝教后反思08-13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09-14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08-20
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风筝》及教学反思10-21
幼儿园中班综合优秀教案《放风筝》含反思09-27
猫教后反思10-09
《行路难》教后反思10-24
春酒教后反思10-24
教后反思写话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