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太阳》教后反思

2024-08-27

《四个太阳》教后反思(共11篇)

《四个太阳》教后反思 篇1

《太阳》教后反思

学完《太阳》一课,我鼓励学生提出有关太阳的问题。于是,有的问:“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呢?”

有的问:“太阳每秒钟能发出多少能量呢?”

还有的问:“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呢?”、“太阳会不会熄灭呢?”……

那么,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些提问,使他们的求知火苗得以越烧越旺呢?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接受的过程,那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独立探究知识的过程。我正是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带领孩子们去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文字资料,让学生自己在成为一个发现者。我让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太阳的文章,自己阅读并探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有的找到太阳发光的`原因是:太阳上的主要气体是氢,氢在高温、高压下产生核聚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有的了解到太阳每秒发出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的氢弹……

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小学生的课堂应当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创造各种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己思考,异想天开。在这一课中,我出的想象题为:太阳熄灭的那一年。当学生乘着想象的骏马飞到50亿年后的光阴里时,他们兴奋不已,有的想象自己和同伴把人造太阳送上天空,有的想象自己登上了已变成白色球体的太阳。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了太阳。

《四个太阳》教后反思 篇2

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渐渐远离了多媒体的热闹,渐渐没有了音乐的喧嚣,也渐渐摒弃了一些形而上的拓展。课堂上,我只是静静地带着学生在文章中穿枝拂叶,在字里行间玩味、品析、感悟。

我戏称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偶像派”向“实力派”的转型。

这节课就是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一个明证。

一、在文本中寻找巧妙的“关联点”,以此串构课堂。

这节课的设计,我从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入手“切入”,紧扣住“依依不舍”一词,追问“为什么会对南极依依不舍呢?”,以这个主问题为抓手,串起了文章写作手法中首尾呼应的问题,串起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景、人、情。

课堂的收尾,我仍紧紧扣住最后一小节,这样,既做到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品味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从一个板块到另一个板块的学习,我尽可能找到关联点,自然过渡,巧妙转折。例如从“景”到“人”的过渡,我就抓住“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他们抬着器材、建筑材料,穿梭似的飞跑着……”,对这段话中的“他们”进行提问:“他们是谁?”从而自然过渡到“他们”是科考队员们,是“南极人”。

串构,就是串联和结构的意思。串构既包括课堂的切入和收束,更包括过渡和照应。串构的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各种“关联点”。串构是形式,串构也是“小技”。我认为,正如《三个太阳》这样一篇人物通讯富有文学性一样,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一次富有文学意味的愉悦之旅,课堂设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起承转合如珠联璧合的审美艺术建构。

二、在设计中体现活动的“多样化”,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活动的内容较广,包括把文本读好并借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等方面。

语文课堂,应以设计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为主。鉴于这种思想,我认为,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上,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言,小组合作交流、质疑、补充,教师倾听、点拨、归纳,如此多样丰富的语文活动让整节课显得活泼灵动。

这种多样化还体现在语文活动的设计方面。

这节课比较新颖的一个活动是让学生为所给图片配文章中的文字。学生对南极很陌生,借助图片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了解南极。但,语文课毕竟不是地理课,也不是美术课,这些图片如何有效地为语文课所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要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的要求,而我设计的这个语文活动恰好能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概括要点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对文字比较熟悉,并能把握其要点,才能与图片配得完美。

再有,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形容一位‘南极人’”的提问,既培养了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的习惯,又训练了他们准确概括的能力。

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不等于活动设计的眼花缭乱,也不等于活动形式的千变万化。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一是要体现文本展开的变化特点,关注文本的显著特质;二是要通过变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三是要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体味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

三、在对话中紧扣“文学性”,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通讯。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如是解读作品》中说:“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此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性。”

《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有着与一般通讯相似的地方,如真实性、及时性,但在文学性这一点上,又与其他通讯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重在对这篇通讯的文学性进行把握。

其一,这篇文章的构思很巧妙,以一位女画家的眼光来写南极景、写这群“南极人”,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以画家的笔触来表达在南极的感受———画三个太阳,这既符合画家的身份,又使人回味无穷。

其二,文章是以时间作为行文线索的,小标题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同时,如果深入钻研文本,就会发现文章的写景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由陌生到渐渐熟悉到欣赏再到不舍的顺序。这也是文章构思的巧妙之处。

其三,以画家的眼光选材,以“美”的标准选材,写出一些前人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这也是一般通讯所不及的。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抓住了这些,也就紧扣了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学习之源。

“语文味”还意味着带领学生在辨析中、品味中体会语言文字之妙。

例如“‘终于’能否改成‘就’?”,我在追问中让学生比较这两个词的差异,让他们品味文字的妙不可言。

无论是对南极景的欣赏、感悟,还是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我都能紧扣文本展开,避免“空对空”的分析,力争使学生概括出的内容有理有据。这个“理”和“据”,就是文本。

例如,学生说到考察队队长的“流泪”,我就追问下去,为什么而流泪?联系到前面内容中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呕心沥血”等词句,学生自然不难推想出他的泪里含有民族的自豪感、喜悦和创业的艰难等意味。

语文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反省我的这堂课,主要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是太在意整节课的完整,忽视了每一个生成点的精彩。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因为多媒体的运用而束缚了学生的动态生成。这节课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多媒体的预设性太强,一环扣一环,我担心学生的回答离开了自己预设的环节,就不能充分展开,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整节课形式上的完整与完美,因而放不开手脚让学生充分思考与发言。

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而非教师的精彩。

反观自己的课堂,正是少了那种气度和挥洒自如,却多了禁锢和匠气。

二是备课时对文本的研读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实这一点与前一点是相通的。如果对文本的挖掘能再深一些,视野再广阔一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可能会更大一些。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篇3

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好奇

在课的开始,我出示太阳图片,让学生说说太阳的颜色、样子,认识它的作用。告诉学生书上的小主人画了四个太阳,让孩子们说说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问了:“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紧接着又有同学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营造环境,朗读感悟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借助文本,再造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四、发散思维,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想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接着播放音乐“种太阳”。学生边听边画太阳,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

这是《四个太阳》点亮了学生们想象的明灯!

这,是教师放飞了学生们的想象!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篇4

《四个太阳》是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我讲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下面就具体的环节反思一下自己教学的优缺点。

一、导入环节。

我以谜语引入:“圆球红彤彤,挂在天空中,雨天看不见,晴天热烘烘。”谜底是“太阳”,这是和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以此引入课题。接着又以“有个小哥哥画了四个颜色不同的太阳,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环节既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引入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梳理生字,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即了解“’我画了四个怎样的太阳? 分别送给了谁?”学生边说老师画出相关太阳的简笔画,让学生从色彩上直观的了解“四个太阳”,从而吸引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识字环节。

这一环节设计的很细致,虽然有学生自由谈论识字方法的环节,但反馈时,是让单个学生来回答,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写字环节。

学生的书写习惯还算不错,也有提醒重点字,但给学生写字的时间太少。说明前面时间的把握不够好。

总之,本节课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充分的自主性,如果能教给孩子识字方法,让学生采用这些方法从字音、字形、组词等各方面全面的合作学习,再来展示交流,这样老师教的比较轻松,孩子学得也会很积极。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篇5

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这是一个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现实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一、我到底想教什么呢?

1.认识“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因、季”13个生字。会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以上三点是我几次教学设计中能够清晰把握的,困惑的倒是教师如何在备课时与文本产生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互动,从而挖掘出文本中蕴藏的合理的语言训练点?在我的备课中,我“贪婪”地寻找每一自然段都可能加入的训练点,不知不觉中把这所有的发现都堆砌到教学设计中,对于这些语言训练点的不断筛选也是我几次重写教案的一大原因。同样的文本,读者不同,读的状态不同,对学生学习训练的目的不同,解读也会不同,教学大纲中对于《四个太阳》的教学目标是简练的,是基于认字写字,读文,理解课文内容这些而设的。

那么需不需要挖掘教学大纲之外的语言训练点,尤其是低年级又该怎样筛选出合理的科学的语言训练点呢?

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教学论基础》,有这样一句话:“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

可是在教师尚未形成游刃有余的教学机智以及对学生准确的诊断能力的时候,我们有应该如何驾驭文本,与文本合理互动?继续读王教授的书:王教授对语文教材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他认为不同类型的语文教材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语文教学任务。换句话说,不同的教材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选文都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里的“学件””,在定篇里,学习经典的丰厚蕴含,在例文里,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里,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 一篇文章,如果是“定篇”处理,那么教师参与课程主要是对该定篇的阐释把握以及多种课程资源的配置,引导学生透彻、明了地理解。

如果作“例文”处置,那么教师参与课程主要是准确、具体选择语文知识,并能对自己所生产的语文知识加以学术的审议。

如果作“样本”,那么重心应该放在对学生听说读写实际情形的了解,并在教学后检验依学生的情况所生成的课程内容,对解决学生现场问题和现实困难的有效性。

如果当“用件”,关键问题是规划听说读写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活动的同时,进行相关的、有意识的语文学习。”

这些极富创造性的见解为解决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思路。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类型来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我实际教了什么?

《四个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明显,我在备课的时候是把《四个太阳》当作了“样本”来处理的,这样的定位应该让我的教学实践有效才对啊?实际上,我在当时的课堂实践中未能很好地围绕自己的目标而开展师生活动,以至于课后我无法回答“我实际教了什么”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反复看自己的教案,逐渐地把焦点聚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因、季”13个生字。会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一则教学设计的目标不仅是写给听课者看,更是写给执教者看,怎样表述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执教者应对一节具体的真实的语文课时在原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技巧层面上的重视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遵循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我在《四个太阳》的设计中明显是轻视了“过程和方法”,我对于达成“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策略没能明晰。我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没有看到我在“过程与方法”上的思考。

如果我尝试这样表述我的教学目标会否更好地为我的课堂实践找到纲领式地指导?

知识和能力:认识“挂、街、熟、伙、伴、尝、甜、温、冻、脸、该、因、季”13个生字。会写“园、因、为、脸、阳、光”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模仿句式说话。

过程和方法:通过集中识字,读文识字,检测巩固的方法掌握本课生字词;通过创设情境,感悟情境促成感情朗读,适时采用多种读书形式,达成熟读成诵,进而迁移运用课文句式说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并由此懂得用一颗善良的心去传递生活中的美好。

三、学生实际学了什么?

执教《四个太阳》,最关注的是学生到底学了什么。回想当时的课堂,诸多枝节引发了许多“弦外之音”。

学会了质疑?

学生没有按照我预想的那样,用上课文中的内容来持续学习,而是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耿耿于怀,频频质疑“老师,冬天里有了红红的太阳,为什么小朋友还可以堆雪人?雪为什么不会融化呢?”“老师,秋天是金黄色的,为什么果园里的苹果是红通通的呢?”……我很清楚孩子们喜欢质疑源于我在预习中开始强化的一个习惯“学贵有疑”,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反复读文解决问题。但对于孩子们判断所提问题的价值这一点上我指引仍旧模糊,我平时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读好课文的,能够通过一遍又一遍读课文找到答案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在这节课上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其弊端,孩子提的这些问题虽然源于课文,但是与课文内容和情感无关,而是自己生发出去的一些“离题”问题,可是这样的问题不解决,他的兴趣点就无法回到我们学习的正轨,如果要解决,又该怎样回答孩子呢?因此,我不禁要问自己: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吗?质疑式教学适合这篇课文吗?

感情朗读做到了吗?

学生在朗读课文之时,有强烈的挑战读的兴趣,纷纷提出“我想跟……比一比””我想自己读一读,不想齐读”“我觉得我能读得比他更好”“我想听……读一读”“我要有感情地自信地读书”的自主要求,我很高兴在课堂上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自主要求,我想学生之间的互动倒是可以这样开展吧?可是有了形式,却没有激发出读书的进步来,孩子们一次次的读书,似乎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以至于有一个学生要跳出来说“老师,他读得并不是很多感情,只有一点点感情!”是的,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到位的!孩子的这句话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经常回响在耳边,连学生自己都觉得没有进步,那这种形式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仅是创设一种孩子间的竞争氛围吗?

会认字了吗?会在情境中想象说话了吗?会背诵了吗?会模仿句式说话了吗?……

《四个太阳》课文教学反思 篇6

一、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放飞想象。

在读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当学生读得特别有感情的时候,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有感情啊?当学生把自己读文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时,不仅加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更给其他学生起了示范引路的作用。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一边想象一边读,带来美的享受。

二、“画太阳”、“说太阳”——发散思维,创造想像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画心中的太阳,唱《种太阳》的歌曲,因为“画”和“唱”都是小学生乐于为之的,所以学生特别投入。读文、画画、唱歌有机结合,使语文的天空在孩子的眼里更广阔,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语文教后反思“六问” 篇7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四个太阳》优秀教学反思 篇8

通过这次执教,我觉得还有很多想法需要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阅读内容的取舍要得当。对于这篇课文来说,我想把教学重点放在”感受四个太阳的不同形象与作用、明白小朋友美好的愿望“这两个问题之上。通过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说明自己的判断走向基本正确。我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也应该明白作者画这四个太阳的动机是什么。作为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肢体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学会表达不正是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吗?因此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上好一节课的开始。

二、读时别”雾里看花“。第一次教学时,我总是怕示范,怕戴上”牵引痕迹明显“的帽子。结果可想而知,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朗读根本没有进步,虽然读了一遍又一遍,但孩子们越读越糊涂,都不知道老师究竟在让他们干什么。最终孩子们没能到达我希望他们到达的目的地,原本想象中的模糊处理真的把孩子们弄糊涂了。下来之后,同组的老师都说我太高估孩子的能力了,一年级的孩子需要的是具体的、细小之处的点拨。后面的教学中我用心确定了朗读指导的重点,在这些地方耐心地进行老师示范、同学互相学习,并把具体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清清楚楚地传授给学生,孩子们明白了那些重难点句子该怎么读,从哪些词语入手去理解和感悟句子。读需要”明明白白“而不是”雾里看花“。

三、与文本的对话要彻底。这篇的课文文字很浅显,比较容易弄懂意思。但我觉得光明白文字的表面是不够的,穿透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画面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部分时间放在了把语言形象化上,通过各种对应的画面把文字动起来,让文字活起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语言生活化、形象化,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才能表现出这些文字该表现出的意境。例如通过绚丽的画面把孩子带进秋天的田野和果园,带进寒冷的冬天,带进多彩的春天,让语言变得更加丰满,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没有与文本的彻底对话,孩子们只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四个太阳》课堂教学反思 篇9

1、创设情景,重整体感知

这节课一上课,我首先巧妙地利用四幅图和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创设出情景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一猜什么样的太阳配给什么季节,那学生到底猜对了没有呢?

“让我们赶快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学生立刻有滋有味地读起了课文,这是我引导学生第一次读课文,并要他们从课文中找有关的词句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目的是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语言文字。

然后,请每个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全文,朗读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多练习练习,并让同桌听听你有没有把喜欢之情读出来。这是引领学生第二次与文本亲密接触。这里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学会倾听。

2、营造环境,重朗读感悟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

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请学生在邀请说话的情景说话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夏天“绿绿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夏天炎热的情景后,并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3、借助文本,重想象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生活在自己的想像王国里驰骋。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篇10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并且仿照课文实行想象,流利表达自己喜欢的太阳。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欣赏音乐,指导学生听一听这首歌的演唱内容。

单击课件展示“太阳”指导读准音“阳”。同学们,你们了解太阳多少呢?谁可以画出太阳?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讲得也是小朋友画太阳,请同学们一起读出课题:四个太阳。

设计意图:通过创立情境,通过歌曲引出这一孩子们熟悉的太阳,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借助音乐带给学生美感。

(二)初读课文,综合感知

1.指导读法

同学们,我们一般在读课文时碰到不会的生字都会怎么做?

生:看拼音、问同学老师、查字典等。

那就利用你们的方法读一读这篇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语句通顺连贯,可以反复多读生字。

2.自读课本

教师随时准备接受学生的请教。

3.组成小组,记忆生字

以四人为一组制作一套生字卡,由组长带领其他同学读一遍课文,之后学习生字,说一说将它们记住的好方法。

4.认读字词

老师发现同学们合作的非常好,那么你们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吗?

(1)教师单击课件:展示13个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分别写在不同颜色的13个小太阳上,教师指名认读,学生读出一个生字,教师就单击该字,写有生字的小太阳就会上升,并且发出一个你真棒的声音。

(2)不用拼音,随机进行认生字。(设计与应用课件与上一环节相同,只是没有拼音)

(3)认读词语。不用拼音也可以读得这么棒,那么老师要再提高下难度哦。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们还能够读出来吗?(课件展示出本文中的词语)

5.通读长句

老师这里有几个不好读的长句子,你们有信息可以读出它们吗?自己可以尝试读一读;安排全班读一读;集体读。(课件展示出课文中的长句子,都是本文比较难读的句子)

设计意图:教师并没有采取先读课文的方式,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记录不认识的字,这也是对学生原来知识与经验的充分尊重,进一步建立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现学生的个性。在学生自由学习的前提下,设计小组学习,最大程度发挥小组学习作用,强调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这也是不断的自我完善。同时教师并没有放任不管小组学习,而是有计划、有导向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识字,这与他们的心理需求相符,同时也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

(三)朗读课文,感受想象之美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设计情景,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作者在画太阳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同时体会课文文字之美。

(1)学生主动读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多读几次,并且向同桌听,促使学生饶有兴趣的诵读课文。

(2)以学定教,学生喜欢读哪一段,就引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绿绿的太阳这一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夏日炎炎的图片比较课文中的绿太阳,请学生讲一讲炎热夏天、烈日当空时的体会,理解作者画出绿太阳的目的是想送给大地一片清凉,在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金黄的太阳一段:请喜欢这一段的学生读完以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秋日硕果累累的情景,教师一边引读一边指导学生观察,之后邀请学生台上表演将水果提供给小伙伴品尝的情景,培养学生读书和表演的兴趣,再将他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阅读,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趣味演讲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画金黄的太阳时联想到了秋天的收获情景。

多彩的太阳一段:请喜欢这一段的学生一起朗读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春景,鼓励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综合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了解到春天季节的多彩特点,体会到作者美好的想象,在帮助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3)背诵全文,累积语言。

①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在以四人一组的形式互相交流,之后对其他段落进行背诵。②根据课文讲解的季节顺序,通过教师的帮助实行背诵。③配置音乐对课件进行演示,在情景中一起背诵全文。

(4)教师范读: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向同学们进行挑战。(学生们十分欢迎)请你们闭上双眼,一边听一边想你最喜欢的太阳是哪一个?(教师单击课件,放出《种太阳》的优美音乐,教师饱含深情的进行朗读,学生陶醉其中,有的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

(5)体会交流:你最喜欢的太阳是哪一个?想一想文中的“我”画这样的太阳的原因,指名交流,并且及时补充。

(6)感受四季:一年包含了四个季节,小作者画的太阳充满想象力。现在我们对课文产生的美好感受再一次体会一下。

(教师单击课件:展示出一年四季美好的景物,形成了十分显著的特点,对人们形成了美好的享受。下面是教师展示课件时,产生的旁白:

炎炎夏日,烈日已经吞噬了清透晶莹的露珠,一直照射大地到黄昏,这一段时光是多么沉闷啊。人们都变得懒懒的,仿佛丧失了生命力。画个绿色的太阳吧。为大地送上一片清凉。金色的秋天,望远登高,大地呈现出一片金灿灿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个丰收的季节。画个金色的太阳吧。它比春天体现出了更加灿烂的色彩,使人们享受收获的喜悦。寒冷的冬天,寒风凛凛,天冷的使人缩手缩脚。画个红色的太阳吧,让阳光为人们送出温暖。美丽的春天,万物复苏,山清水名,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装。画个彩色的太阳吧,为人们送去惊喜,使人们产生希望。)

(7)课文美读: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你可以不可以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美?(利用各种形式的读)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同时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在课堂中引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

学生认识理解课文的外化表现是通过朗读完成的,因此朗读必须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点。本次设计并没有从技巧着手,没有过分追求齐整的朗读效果,转变了传统教学中通过齐读营造课堂氛围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感受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听众,以及朗读方法。在本次设计中,朗读并非是机械的播放,而是学生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四)书写生字,激发创新

请学生一起朗读生字字音,寻找相同偏旁的两个字,分别是园和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媒体课件展示书写园字的过程,找出书写大口框的特点以及笔画顺序,先里头后封口,在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书写因字的过程,检验自己的发现,之后书写,最后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过程,并且科学评价。具体是采用自评与互评的方式。此外,教师点拨学生重视不能顶格写大口框,稍微写大一些,里面字稍微写小一些。

设计意图:本次设计帮助学生总结识字心得,也可以养成多动脑的习惯。

通过本次教学,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作为发展这一基本,尽可能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去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合作精神,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批评,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角。

作者简介:

小学课文《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篇11

当我出示课文题目《四个太阳》时,学生自然会有许多疑问,可以请学生说说大家平时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问学生觉得四个太阳会是四个什么样的太阳?这样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更加强烈。

在语言和教态上,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面对一年级的孩子,语言和教态要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具有亲和力,语言需要儿童化。

在朗读课文上,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做到有感情,抑扬顿挫,不仅起到能让孩子们融入到课文中去,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作用,还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随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读的不好的地方。

在读生词的时候,教师需要先整体读,再开火车。这样能给掌握不好的同学再多一次一会来熟记、巩固。单个学生读生词出现错误的时候,要找学生来帮助他。

在个别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倾听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同时让其他学生思考的问题也不要出示在白板上。

上一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下一篇:lng接收站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