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共13篇)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篇1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我想,课文最吸引孩子的地方应是爱迪生想出办法那段文字了,在教学第一课时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照着做一个小实验。大多数孩子亲自去做了这个实验。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整个课堂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了开放性。
首先,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说说爱迪生的办法好不好?”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教学中,我没有什么机械的所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第三,课堂教学体现了体验性。
第二自然段对人物神情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当全家听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而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显示出不同的神情:“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针对这些人物的不同神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表演,在表演朗读中抓住这些神态描写的词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且学生也在表演朗读中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篇2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 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 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 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 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 就是教育。新学期, 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 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 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 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 课堂上思维活跃, 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 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 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 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 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 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 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 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 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 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 小身板坐得笔直, 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 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 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 细致看图, 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 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 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 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 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 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 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 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 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 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 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 水下一个世界!”此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 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 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 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一边读着词语, 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 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 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 插上想象的翅膀, 和着动人的语言, 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 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 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 不仅夯实了基础, 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 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 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 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比起死记硬背,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 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 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 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 孩子们积极思索, 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 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 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习得的知识, 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 篇3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1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情况的紧急和爱迪生的急中生智,我先让学生默读后思考:当时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油灯的光线很暗”、“犹豫”、“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等来明白当时情况很紧急。然后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说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学生们通过讨论,明白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真是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语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手心攥出了汗水”来想象、讨论: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在想象说话中引出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从而感受爱迪生的急中生智。
最后,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们都读得入情入境。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妈妈生病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创造了光明,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爱迪生的智慧。同时也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这节课是新授课的第二课时,在孩子们已经读通读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首先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1.复习本课已学生字,学习、理解生词呻吟。会写四个生字。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本,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爱迪生在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其中,第2点为本课教学重点。而对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而如果理解不了,就无法体会到爱迪生的智慧。所以,我把体会爱迪生的智慧设定为本课教学重中之重的教学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感觉,这节课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一、自主探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导入之后,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术明明是医生做的,为什么医生却说,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妈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由寻找答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同样,在识记生字时,我也让生自主记生字。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记住生字,这也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习能力。
二、角色体验,注重朗读能力的提高。
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角色,朗读感悟。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本,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感受当时情况危急的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爱迪生的心情,抓住他紧攥的拳头,焦急的神情来读出他的焦急,孩子很快感同身受,读得绘声绘色。再比如,在感受爱迪生的智慧时,我通过动画的演示,用爱迪生的办法,让原本昏暗的房间变得明亮起来。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的同时,也体验着爱迪生的智慧与快乐,于是,接下来的,朗读更是水到渠成,无需赘述。读的方式上,采取个别朗读,另生评读,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教师情境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三、课堂练习,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
在本节课上,我一直坚持学生说完整的话,对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学生给予及时提醒和说完整的机会,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另外,在理解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时,我设置练习:爸爸一边搓着手,一边说:__________。让学生练习说话。在手术成功之后,我又设置了练习,让学生想象妈妈会怎样夸儿子,再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夸他。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说完整话的能力。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3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以前教学过一次,效果不太好。后来总结经验,发现课堂我那么激动,孩子们却无动于衷的原因。因为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语学生不理解。
所以在解读课文时,他们并不能身临其境。这次教学我吸取经验,先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从难词出发,深入到课文,从来理解整篇课文,体验《晚上的太阳》中所讲述的争分夺秒的救母事件,从而感叹爱迪生的智慧!因而教学时,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不是就词语讲词语,而是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体验,比如“犹豫”一词,抛出问题后,出示了:“医生既想马上动手术,因为( )。但又不能马上动手术,因为( )。”就这样,医生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这就叫——犹豫。通过这种方式来题解,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更能深切体会。另外在教学时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例如,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时,有学生皱起了眉头,我及时抓住这一细节,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了眉头?”让学生说出了各自的情感体验,一种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思考。针对人物的不同神情,可引导学生想象。
讨论:医生犹豫什么?妈妈会怎样痛苦地呻吟?你能表演出爸爸的神情吗?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样?抓住这些神态描写的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然后抓住“他眼睛一亮”这个词以及他所说的话,体会爱迪生急中生智的喜悦和激动。接下来的教学,仍然可抓住一些神态描写的词句展开,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心情,让他们更好地走近文本中的人物,体悟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精彩的神态描写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4
今天听了四堂《晚上的“太阳”》,石鼓路小学的杨敬花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堂课——与众不同!
1、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揭题时模仿电视节目“夺标800”所出的联想题;整体感知课文时用词语串故事等,体现了教学的特色。
2、在指导朗读,理解词语时提出的问题精炼明确,如理解“犹豫”这个词,体会医生的心理,她不同于其他老师的设计,而是将一个“什么意思?”分解成两问:如果做会怎么样?如果不做会怎么样?这样一问,既没有直接将答案给学生,又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分解了难点。
3、在指导体会爱迪生焦急的心情的时候,她利用嘀嗒的重重的钟声,加上叙述,这钟声好似敲在了学生的心上,这样的设计说明这位老师是个怎样的有心人!
4、在解决难点时,爱迪生的做法,如果完全地搬到课堂上有难度,但这位老师是将书上的步骤简化为生活中的常见品,但原理相同,有利于学生亲自去做一做,学生做过了,便能说出方法好在哪里,难点迎刃而解。
5、在指导读爱迪生想出办法,感到高兴的一段语句时,其他老师基本是按照课文的顺序,让学生从上文中的情况紧急,爱迪生着急来体会想到办法后的高兴,让学生读出高兴的口气,但学生没有什么激情。而她的处理与众不同,她打破常规,等学生从实验讨论中获得喜悦后,再来指导读,此时学生的情绪与爱迪生相似,便准确而又富激情地读出了高兴的感情。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5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讲述了爱迪生的妈妈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的了急性阑尾炎,爱迪生急中生智利用镜面反射油灯灯光,使医生顺利做完手术,进而使爱迪生产发了造一个晚上的“太阳”的愿望,并且后来他真的发明了电灯的故事。
第一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天气恶劣、病情危急。第二节写当全家听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而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显示出不同的神情:“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这些词语我让学生找出来,更能让孩子体会爱迪生当时的急中生智,从而明白当我们遇到事情不能慌忙,要积极动脑思考,想出解决办法。这也是文章的重点。针对这些人物的不同神情,我有个孩子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展开想象讨论:医生犹豫什么?妈妈会怎样痛苦地呻吟?你能表演出爸爸的神情吗?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样?抓住这些神态描写的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然后再了解爱迪生的急中生智——“眼睛一亮”,就水到渠成了。
课前,我又让孩子查阅了爱迪生的故事,结合这一件事,学生对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6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讲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小时侯在妈妈生病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妈妈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爱迪生遇事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课文语言生动,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观察、想象能力的好材料。
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我进行了重点讲解。当全家听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而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显示出不同的神情:“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针对这些人物的不同神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讨论:医生犹豫什么?妈妈会怎样痛苦地呻吟?你能表演出爸爸的神情吗?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表演,在表演朗读中抓住这些神态描写的词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且学生也在表演朗读中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
《晚上的“太阳”》一文所展示的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爱迪生所做的实验涉及到一些浅显的物理知识,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上课前,我就布置了一个作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照着做一个小实验。大多数孩子亲自去做了这个实验。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爱迪生的办法是怎样的?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教学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视频,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议一议、看一看、说一说来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究、发现、获得,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中,把自己想像成那个勤于动脑动手的小爱迪生。
对于课文的第三至五自然段,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夸奖爱迪生?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感受体验更深刻。
当然,课堂中的许多问题在上课前我都没有预设到,但在上课后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如,感受人物焦急的心情时,学生不能感受到位,说说实验的体会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等等,不经如人意,特别是电脑的问题让我也措手不及,看来,课堂教学之路我还有很长一段要走啊。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7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就题设疑:课题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晚上有太阳吗?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学生读的有目的,有兴趣。
2、由于本课内容生动易懂,叙事层次清楚。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默读时请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要边默读边记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是要重点抓住文中的“焦急”、“手心攥出汗水”、“眼睛一亮”等词语来体会爱迪生当时由“焦急——紧张——激动”的心情变化,从而考虑自己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怎样插进自己的语言。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小组内说,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向别人讲述故事,既完成了课后练习,也达到了让学生全面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的目的。
3、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抓住重点,归类进行指导。如“医”的偏旁是匠字框,是新偏旁,最后一笔是点。“请、性、何、秒”这些左右结构的字都应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左右两部分之间的比例。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8
本课的课题新颖,引人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话题:如:晚上怎么会有太阳?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是谁发明了晚上的太阳?晚上的太阳用来干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在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后,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索到的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从而更好地了解爱迪生,结合课外知识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知识,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做手术的后果,加深学生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油灯的光线很暗”,结合“犹豫”请学生想象医生在犹豫些什么?动作演示“爸爸无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爱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结合“妈妈痛苦地呻吟”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糟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接着我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爱迪生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好办法?”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扣住“眼睛一亮”、“医生的摇头”体会爱迪生想出了好办法,可医生却还不明白,间接衬托出爱迪生的聪明。我预计学生对爱迪生想出的方法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情境,来体会简易手术台前的一片光明,进一步感受爱迪生的善于思考。
抓住“妈妈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请学生想象此刻妈妈最想说些什么,来体会妈妈以有这样的儿子引以为豪,理解爱迪生所说话中第一个太阳是指白天生活中能发光的太阳,联系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阳是指“电灯”,结合学生回答及时点明课题。扣住“一本正经”“真的”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因为爱迪生从小就善于动脑,并且一直这样去做,长大才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9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讲述了爱迪生的妈妈突发阑尾炎,爱迪生想方设法利用镜面反射油灯灯光,使医生顺利做完手术,进而使爱迪生萌发了造一个晚上的“太阳”的愿望,并且后来他真的发明了电灯的故事。
我想,课文最吸引孩子的地方应是爱迪生想出办法那段文字了,在教学第一课时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照着做一个小实验。大多数孩子亲自去做了这个实验。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爱迪生的办法是怎样的?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实验来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中,把自己想像成那个勤于动脑动手的小爱迪生。
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对人物神情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当全家听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而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显示出不同的神情:“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针对这些人物的不同神情,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讨论:医生犹豫什么?妈妈会怎样痛苦地呻吟?你能表演出爸爸的神情吗?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样?抓住这些神态描写的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晚上的太阳》一课上完以后,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具体表现在:
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体验探究性。
首先是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例如,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时,有学生皱起了眉头,我及时抓住这一细节,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了眉头?”让学生说出了各自的情感体验,一种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思考。
其次,让学生在明白爱迪生的好方法之后,抛出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假如是你,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妈妈手术的照明灯呢?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各抒己见。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再如:在课的结束部分并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又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号走出课堂,到课外继续探究。让学生继续探索爱迪生的其它发明故事,阅读《世界名人传记》,《科学家的故事》等等,充分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求知的欲望从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学习探索。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整个课堂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了开放性。
首先,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说说爱迪生的办法好不好?”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教学中,教师没有什么机械的所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第二,课堂教学体现了实践性。
首先,课堂上创设了诸多学生言语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其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布置学生回家做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小实验,写一写实验的过程与体验,想一想实验的收获。然后在课堂上巧妙合理地运用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结果,调动学生的体验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感。
第三,课堂教学体现了体验性。
首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悟。例如,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时,皱起了眉头。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眉头?”其次。利用学生做实验的体验来感悟爱迪生的聪明。再者,教师有机地调动学生的体验去感悟,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验。
第四,课堂教学体现了探究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来探究问题;最后,课的结束部分并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教师又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号走出课堂,到课外继续探究。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10
今天学习第15课《晚上的“太阳”》。文中有不少新词,比如:急性阑尾炎、犹豫、呻吟、一本正经等。在领读课文以后,我让多名学生读,他们一直读不顺。杨冠华还问我:“老师,急性阑尾炎是什么病?”我告诉他:“下一节课会专门讲,你要注意听。”“嗯?唉——”好多学生叹息。
在第二节的讲读课上,学第一自然段,学生又读到“急性阑尾炎”时,我出示了幻灯片:一位“医生”正在介绍这种病。当学生自己读到得这种病的人会很痛,如果不能及时医治甚至会有死亡危险时,十分震惊。好,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凶险,便为下面学习“犹豫”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学习第二段。我出示了文字“那时还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我问:“‘犹豫’”是什么意思?云开说:“停住了。”他有感觉,但是没说到点上。于是我出示了心理活动描写练习:医生想,不做手术吧,;做手术吧,。好几个学生发言。大体意思是:不做手术吧,病人可能会死;做手术吧,油灯的光线这么暗,这要是把哪割坏了,出了危险,那可怎么办?这时,我说:“心里这样想想,那样想想,不能打定主意,就叫‘犹豫’,所以,医生会停下来。”然后,出示“犹豫”的意思:拿不定主意,让学生连读三遍,我想他们一定能理解。
接下来学习“妈妈痛苦地呻吟着。”我问:“呻吟是什么意思?”学生都不说话了。我提示:“你们疼痛过吗?痛了会怎么样?看这两个字的偏旁。”有的说:“会大叫。”我顿时无语了。只好使出绝招:“拿出字典,查一查。”学生纷纷掏出字典,查到的同学磕磕绊绊地读着:“哼哼,病痛时发出声音:无病呻吟。”我专门给学生读了一遍,问:“病人被疼痛折磨得没有力气了,还能大叫?只能哼哼。”然后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下(我自己学得还是比较像的)。然后让学生也来表演一下“呻吟”。有的学生嬉皮笑脸地哼着。我说:“你们没病,哼得也不像,好像在装病,这就是无病呻吟。”
以上三个词语的教学,分别采用了三种方法,有对专业词语的直接介绍,有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也有查字典。每一种方法用得都很恰当,教学效果让我满意。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11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就题设疑:课题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晚上有太阳吗?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学生读的有目的,有兴趣。
2、由于本课内容生动易懂,叙事层次清楚。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默读时请学生注意两点:一是要边默读边记忆故事的主要情节,二是要重点抓住文中的“焦急”、“手心攥出汗水”、“眼睛一亮”等词语来体会爱迪生当时由“焦急——紧张——激动”的心情变化,从而考虑自己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怎样插进自己的语言。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小组内说,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向别人讲述故事,既完成了课后练习,也达到了让学生全面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的目的。
3、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抓住重点,归类进行指导。如“医”的偏旁是匠字框,是新偏旁,最后一笔是点。“请、性、何、秒”这些左右结构的字都应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左右两部分之间的比例。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12
在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索到的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从而更好地了解爱迪生,结合课外知识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知识,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做手术的后果,加深学生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
引读课文第2段,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油灯的光线很暗”,结合“犹豫”请学生想象医生在犹豫些什么?动作演示“爸爸无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爱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结合“妈妈痛苦地呻吟”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糟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接着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爱迪生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好办法?”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扣住“眼睛一亮”、“医生的摇头”体会爱迪生想出了好办法,可医生却还不明白,间接衬托出爱迪生的聪明。我预计学生对爱迪生想出的方法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情境,来体会简易手术台前的一片光明,进一步感受爱迪生的善于思考。
在引读第3段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结合医生的话感悟爱迪生的聪明,从小遇事就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自读课文第4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表演情境,通过采访形式,抓住“妈妈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请学生想象此刻妈妈最想说些什么,来体会妈妈以有这样的儿子引以为豪,理解爱迪生所说话中第一个太阳是指白天生活中能发光的太阳,联系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阳是指“电灯”,结合学生回答及时点明课题。扣住“一本正经”“真的”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因为爱迪生从小就善于动脑,并且一直这样去做,长大才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13
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可以称之为《晚上的太阳》一文的中心句,智慧是课文的中心词。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医生说,爱迪生是用智慧救了自己的妈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能体现爱迪生智慧的词句?学生找到的都是课文中直接描写爱迪生想出办法的句子:突然,他眼睛一亮镜子放在油灯后面。为什么找这句话?学生的回答是,从这些句子中能看出爱迪生聪明,是他想出了用镜子集中反射灯光的办法救了他的妈妈,所以说他有智慧。虽然经过了几遍初读,但是能看出孩子们的理解感悟,还是停留在字面的表层意义上。
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这一回,学生们找到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这一句。原因是从这一句话中能看出爱迪生见到妈妈生病非常焦急,特别紧张。这一遍的读书能体会到爱迪生的焦急紧张,说明学生读书能联系到课文的有关内容,但是思考的程度不够,还没有悟出言外之意。
再来读一下前面3句话,找一找描写其他人的表现的词语?
学生也找到了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犹豫、痛苦、无可奈何。
这些句子、词语都是写别人的,好像与爱迪生无关,能不能删去呢?
故意设障,使学生的读书很投入,学生的回答也很坚决,不能删去,因为这能看出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大家都特别着急。再次的读文,就会感觉到学生能够联系到当时的情境,能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所体会。
查一,看看智慧到底是什么意思?
字典中正好有现成的答案:(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医生和爸爸都特别着急,怎么就说爱迪生有智慧呢?再来读一读: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里攥出了汗水这一句,你可能还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们经过再读书,恍然大悟,爱迪生手心里攥出了汗水,有焦急紧张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他是在思考着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面且迅速、实际、有效地解决了别人看来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才算是真正超出常人的智慧。
思考:爱迪生手心里攥出了汗水。表面上看有同于常人的紧张、焦急,但是,更有超出常人的突然,眼睛一亮,能根据周围实际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真正的智慧。读懂了这句话,也就读懂了爱迪生的智慧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力求从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联系中去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其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含意,并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讲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在第一课时请学生读文感知,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时,有同学提出两个问题:一为爸爸请来的医生说,为什么“说”的后面不是冒号和引号,而使用了逗号;二是文末爱迪生说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此处的太阳不是双引号,而是一个单引号。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发现他们不能形成科学认识,就决定自己讲解。
对于学生无法了解、认知的东西,教师应不避嫌地讲出来,让他们有正确的认知结构。
晚上的太阳的教学反思15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我想,课文最吸引孩子的地方应是爱迪生想出办法那段文字了,在教学第一课时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照着做一个小实验。大多数孩子亲自去做了这个实验。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主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整个课堂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了开放性。
首先,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说说爱迪生的办法好不好?”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教学中,我没有什么机械的所谓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第三,课堂教学体现了体验性。
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教学反思 篇4
1、了解太阳的特点。
2、知道太阳与地球的内在联系。明白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教学说明方法。
开篇先找学生读第一段,后汇报知道了什么。生“太阳离我们很远。”一个字概括“远”板书“远”字。你从哪里看出离我们远呢?生继续说“太阳离我们1.5亿……。”提到说明文、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知识了。这一句中有一个说明方法,谁知道?生沉默。师引导的“1.5亿,3500年。”生开始激动“数字、列数字。”板书第一个说明方法“列数字”“对啦,其实他还隐藏着另一种说明方法呢!举例子。这一系列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证明?”生“证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以此方法,教学第2、3段。先让生读文,在汇报出太阳特点,远、大、热。再板书特点。再说说你从哪句话中发现这个特点的,抓关键句子。接着找说明方法。本文一共运用了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而在第3段中都有体现。目的是巩固发现说明方法,让孩子在具体、通俗、明了的理解课文。生依次进行了汇报“太阳像火球就是打比方。”“钢铁碰他变成汽就是举例子。”“6000摄氏度,2500倍是列数字。”“表面温度、中心温度的对比就是在作比较。”生易把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搞混,师需反复强调、纠正。
板书“远、大、热”形成一个圆。太阳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温暖。”太阳大呢?师开关灯提示。生“光明。”那太阳热我们为什么没有被烤焦?生“因为太阳离我们远。”太阳那么大,为什么没晃得我们睁不开眼?生“因为太阳远。”你可以看出太阳的特点与地球有什么?生:“有联系。”
第四段第一句是过渡句,让学生自己发现,作用是承上启下。
单元预习课上,学生说过“太阳和地球有关系。”4-8段就讲了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让学生挨段汇报。因为有太阳所以有花草树木,有吃的穿的,有风雨雷电,有美好生活。反之,没有太阳、没有一切,还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应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篇5
歌曲《种太阳》是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儿童歌曲。歌曲用一个课时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不仅仅教会歌曲,还要让学生明白其中深意,小学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歌曲教学,学生学会演唱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要让孩子们体会音乐内涵的魅力,在歌唱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所以多媒体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音乐离不开声音,声音需要借助媒介传送,多媒体就成了很好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材配备的多媒体课件,将歌曲《种太阳》分成三个部分来学习,并且根据歌词内容运用了倒叙,也就是不按照正常的顺序来教唱,而是一、三、二的顺序,灵活操作课件,不仅给了学生新奇感,而且使学习歌曲中的听唱法得到充分运用,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在解决部分难点的时候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我用的是情感体验模式,就是在将情感教学自然的融合在整节课中。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写下自己愿望,带着这个愿望学习歌曲,将自己的愿望和歌曲的深意相结合,不仅理解了歌曲的思想,也升华了自己的理想。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篇6
《晚上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4册的第15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小时侯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妈妈的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爱迪生的母亲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第二自然段写爱迪生动脑动手用油灯创造“光明”,达到医生做手术的照明要求。第三自然段写医生夸爱迪生用智慧救了母亲。第四自然段写爱迪生在妈妈面前许诺将来造一个晚上的“太阳”。第五自然段写爱迪生后来真的发明了电灯。文章的线索是晚上的“太阳”,文本体现出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智慧”二字中。课文的情感性很强,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学生提升感悟的最佳依托。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爱迪生遇事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课文语言生动,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好材料。
我在设计《晚上的“太阳”》一课的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一个“急”字,紧扣文章线索“晚上的‘太阳’”,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始终以情境创设、朗读品味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要学多一点。”为教学目标,尽力把学生引上自己去理解课文的轨道,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是“少教多学”的关键,只有教师少讲,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探索,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将来适应他所面临的环境。
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课堂伊始,我先板书太阳,然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太阳,在我们心中太阳是光明的化身,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补充板书晚上的“太阳”接着我让学生质疑,质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的质疑中增长知识,学会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快速读文,感受一下文中人物的心情。”学生读文后回答“着急、难过、伤心、焦急、害怕、慌张”等。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词语,同时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了学习兴趣,因此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动画演示字义,生字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炎”是本课的生字,当学生提到是因为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人们才会这样焦急时,我适时地出示“炎”这个生字,让学生观察分析,看到这个“炎”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是两个火组成的,所以发炎的话一定像火烧一样很热。我马上出示动画演示,形象的动画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同时也说明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病情十分紧急。
三、围绕线索展开,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全文我是围绕一个“急”字来教学的。首先是爱迪生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病情急,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妈妈的病情紧急的呢?接着引出周围人的急,医生急、爸爸急、爱迪生急,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从哪里能看出这些人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你是怎样理解的?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不用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学得不亦乐乎。
正当学生积极地把自己置身故事之中时,我适时出示钟表的滴答声,开始范读这一部分内容,制造紧张氛围,让学生的心都跟着揪了起来,突然,音乐声止,我出示句子,让学生接读“突然,他眼睛一亮:‘医生,我有办法了!’”引导学生体会此刻爱迪生的心情,进而引出板书“急中生智”,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不用交学生就能够理解“急中生智”的意思。而文中爱迪生的办法是分了几个步骤的,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同桌交流爱迪生是怎样做的.然后仅用了“先……接着……然后……最后……”这几个词语让学生填空,学生轻松理解了爱迪生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平时自己是否玩过小镜子反射阳光的游戏,明白爱迪生是怎样想出办法的。请同学到前面摆一摆,演一演。然后又出示了Flash课件,让学生体会这个办法到底怎样呢?为什么?最后抓住句子“顿时,简易的‘手术台’前一片光明”,就像是“晚上的‘太阳’”紧扣课文主题,真正做到了“少教多学”。
四、搜集整理资料,拓展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妈妈化险为夷了,医生对爱迪生说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爸爸又会怎么说呢?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对爱迪生说什么?爱迪生自己又是怎么说的呢?学生的思维飞到了故事中,想象自己身边就站着爱迪生,因此都积极地想要对爱迪生说点什么。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关于爱迪生的各项发明、小故事、名言等。因为要在大家面前展示,所以学生都积极努力地完成,课堂上学生到前面展示,其他学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这调动了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同时更极大地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还会有意外的收获,而不是坐等老师的给予,偶尔还会给老师带来惊喜呢。
五、学习语言,仿写中的“少教多学”
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借助范文指导学生练习写,学完课文后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到描写人物着急的句子再读一读,交流体会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说情况紧急,并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果像课文这样,描写几个人物着急时的不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就能把当时的气氛烘托出来,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人物的特点突出。现在请同学们好好的想一想,当看到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在百米接力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时。你们能结合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描写一下吗?同学们思考片刻后纷纷发言,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描写的真实、生动,仿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掌握写作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特点。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秉承“少教多学”的理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快乐地多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少教,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益。21世纪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彻底改革。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能力型的人才,这样的人自学能力强,能够与时俱进,新的知识能够立刻掌握,能够最快地学会新的技能,我们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成为了“‘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师。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验,小有收获。教学中,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让“教”为“学”服务。
关键词:少教多学,感情朗读,动画演示,拓展
参考文献
[1]彭勇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J].教育研究,2013,(09).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7
1.激发其好奇心,诱发学习动机。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看见学生们高兴的样子,于是,我就让他们边做游戏边自我介绍。看着他们的表现,我知道,第一步目标我已经达到了。
2.安排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倾听。低年级的学生有一种这样的特点,当他们的说话欲望被激起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迫不及待地向别人诉说,哪怕别人没在听他说话也无所谓。这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时,我特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倾听的必要性。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已经在尝试怎样倾听了,这点让我兴奋不已。
3.创设说话情境,体会交际方法。我认为,学会交际,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参加实践活动。所以,我又设计了上讲台自我介绍并表演一个小节目的活动,鼓励学生上讲台,让其它同学记住自己。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交际的方法,锻炼交际的能力。
4.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大胆活动。在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在班中做流动性交际活动,让他们运用刚刚学会的交际方法,大胆地去实践一下。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篇8
语文天地的古诗《春晓》是众所熟识的名诗,在学习之前我就估计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发现其实好多根本读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课堂上的那一刻,我心里着急起来,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篇9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教学时,我都努力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运用教具和多媒体让整堂课充满活力。这次的期中考数学成绩不太理想。全班11人、只有4个人及格、及格率是百分之三十六。我觉得考得不好主要是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的给学生复习,练习题做的不够多。
2、是我个人的教学进度太慢!期中考到第六单元,而
我只上到第五单元。
3、个别学生的一位、两位数相加减能力太差。
4、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做好后没有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5、复习时忽略了口算、估算、和竖式计算。
在以后的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生的口算、重点对象是后进生。
2、按要求完成教学进度。
3、做到深入教学,及时的给学生复习。
4、把数学教学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植树的季节》,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万物复苏,一切充满了生机。这么清新优美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入脑入心,备课方面我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星期一,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周末的愉快中静下心来,如果仅是单纯的说教孩子们肯定散若盘沙。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生本语文也强调“你读懂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等这样一些发散而又统领全文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参与率。今天这节课亦是如此,虽然准备了大量精美的图片资料,可孩子要有自己的想象才好,于是在他们充分读文识字后,老师真情朗读,请孩子们边休息边想象画面,然后与同伴交流,有的孩子看到了大家植树的情景,有的孩子看到山坡上一片青葱翠绿,有的则通过读文知道了我们要多多植树,保护树木,绿化环境,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口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坚持以读为本,将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我立足文本,着眼课外,精心设计拓展训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图片资料,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植树对人类的好处,当学生都了解到植树能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时,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最想对小树说些什么,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种树、爱树、保护树的重要性。最后则是将写落在实处,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有写话练习,这是根据孩子们因多读少写而书写速度较慢的一项新举措,同时也是为今后进入三年级写作文、应考做准备。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篇12
由于从事培智的数学教学时间短,对培智数学教学研究还不太深入,《时分的认识》这节课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总结反思有以下几点得和失。
教学所得:
1、形象化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2、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3、德育化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小学二年级音乐下册教学反思 篇13
《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结合本单元主题“到郊外去”,引用导语:“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春天也是个郊游的好季节,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火车开了》动起来,想象着你都来到了哪些美丽的地方?”伴随着轻快的歌曲学生边唱歌曲边做律动,老师将他们带到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南山寺、平天山。我运用课件《山谷回音》,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大自然的回音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同时学生们也发现了山谷里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回音。师问:你们在那里听过“回音”?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在空旷的田野、在大桥下,在山洞里、在楼道里等。为了让学生更真实的体会到山谷回音,于是我乘胜追击,告诉学生将我们教室当成是一个大山谷,用游戏的形式,开始人与自然、儿童与大山的对话,模仿了山谷回音,也让学生感受了声音的强、弱。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双休日,或假期间和父母一起到山谷去亲自体验回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体验、感受、创造、表现音乐的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因为学生成了主动学习者,所以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而且歌曲的强弱关系表现得非常准确。在唱歌教学中我运用以下的教学手段:
一、用多种形式教学,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低年级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在学唱歌曲时,我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歌词,再分角色对唱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歌曲,有了对唱的比较,这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唱好歌曲。通过《山谷回音真好听》的学唱,再让学生自编歌词,来体现学生的创造与表现 能力。
二、多给学生体现自主与合作的机会。
新课程要求我们体现学生的自主与合作。不论是在编创歌词,还是在创编与活动中,我都让学生自主去参与、去表现。如在编创歌词中让他们小组合作,自编自排,再演唱表演,让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给予最后总评,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定结果。让他们在以后的编创中知道怎样与同学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三、艺术的本身起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以南山寺、平天山这条旅游线为主线,让学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景,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回音效果,通过回音模仿、聆听歌曲、演唱、创编舞蹈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发现美、寻找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明白美妙的音乐并不遥远,我们只要认真观察,随时可以发现。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管弦乐 出发
学生的生活体验太单调,缺乏判断力和模仿力。
放牛放到小河边
《放牛放到小河边》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的四小节山歌,四小节起承转合。歌词为上下句结构,上句六言,下句七言,音域不宽。曲调采用Sol(5)----La(6)-----do(1)----mi(3)----Sol(5)的音列,围绕主音do,以其下方三度平稳进行为主,每小节节奏前紧后松,第一拍上附点八分音符构成歌曲的特色。《放牛放到小河边》为平调山歌,节奏简洁,音域较窄,起伏教小,以唱似说,亲切欢快。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聆听和演唱,老师的点拨,语言渲染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民歌音乐的形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通过学生的演唱与表演,让学生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并对江西民歌的曲调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音乐活动中,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演,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课堂语言组织有序才是创设情境的保证。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使我认识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到带领学生邀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引入人胜。因此,课堂语言的组织有序就显得很重要。试想,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语无伦次的音乐课,能创设出什么样的情景来呢?更不用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2.运用面部表情,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情境。眼神和面部表情密不可少,需要尽自己的表演让学生进入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面部的表情是最直接的让学生感受情感的一环。高兴的表情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忧伤的情境之中呢?而忧伤的表情又怎能带领学生进入快乐又轻松的情境之中呢?特别在欣赏课中,当学生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后,教师多余的言语解说很可能就会破坏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时为了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乐曲有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在一些情境的变化上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可又不能立即打断聆听的过程,这时教师如果能发挥丰富的面部表情,就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郊游
《郊游》为台湾儿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歌曲描写了儿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要求学生在演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音乐方式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做游戏,创设了郊游的心情和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使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表演,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用心感受、体验了音乐的情绪。提高了自己的音乐表现力,最后我还设立了个人表演奖,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评价,并提出新的努力目标。
在这堂课上让学生亲身去参与郊游的音乐活动,体验生活中音乐的乐趣,自己去寻找春天郊外的景色,体验大自然的变化,并运用音乐方式同他人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通过讨论,创编歌词,歌表演,从不同层面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提供了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学生在一开始复习歌曲《只怕不抵抗》时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在结合图示,模仿造型表演歌曲中“只怕不抵抗”这一句歌词的环节中。学生对模仿英雄造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表演的过程中主动提出:歌曲中出现了两句“只怕不抵抗”可以用两种不同的造型进行表现。这个提议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于是,第二次的歌表演采纳了学生们的意见。学生在这次的演唱中不仅准确地演绎了歌曲的情绪,同时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唱准了两处“只怕不抵抗”的旋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学生的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但本课的教授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如:学生在欣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了很多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但在实际教授过程中如果教师拿捏不准的话会出现脱离音乐课变成班会课的现象。因此老师们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在不背离音乐性的前提下切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一些体会与感悟,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小号手之歌
1、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基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带领学生听着《小号手之歌》进教室,高亢有力的旋律立刻让学生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昂首阔步的走进教室,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后来,通过师生交流,创编出军号的节奏并模拟军号的声音进行的发声练习,为学习歌曲中的节奏打下了基础。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2、在学会歌曲后的音乐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创编出主人公平时练习刺杀、吹号、冲锋、打枪、走步的节奏整个课堂成了学生训练的舞台,场面充满了整个教室,表现了学生和创造能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不足之处:
1、歌曲的艺术处理仓促了些,不精细,学生的演唱情感表达不够,应在唱好歌的情况下,再进行表演,效果会更好。
2、小组进行音乐活动时,有一组的学生相互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在集体展示时动作和节奏不大整齐的现象。
3、没有加强范唱的作用:教师的范唱是最直接、最有魅力的,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体验,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这些都是机器办不到的,歌曲中力度和休止符的处理还不是最理想。
如果让我再上这节课,我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找出两种不同效果带来的感觉,同时在唱歌时加上能表现力度的动作,如:握拳、跺脚或叉腰等等动作来增强力度。另外,我还会在每个组里安排一些能力较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起带头作用,在平时课堂上多设计些相互协作环节,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精神.进行曲
在二年级的一节音乐课上,欣赏了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根据大队部现有的鼓号队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各种打击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学校的鼓号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出旗》曲节奏练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模仿使用打击乐器的方式打节奏,先分乐器练习,然后合在一起练习。我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一下就被找到了。看来这种教学形式以及这样练习节奏的方法,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当然,有所得也有所失,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美上,由于参考材料准备不是很充分,在模仿主题中队会时,还没有大的突破。上课的语速有点偏快,语言应该更慢些。今后我会不断地学习探求总结。
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劳动最光荣>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欣赏《劳动最光荣》为主线,把欣赏、拓展、创造等形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在音乐欣赏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感受音乐的美。首先是情景式感受,创设学习情景是认知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学主题及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所以,我将节奏儿歌《快乐的美发师》作为导入部分,让学生在儿歌情景表演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并且懂得虽然美发师的劳动很平凡,但是只要自己努力劳动一样是十分光荣的。
其次在教学中我以听为先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聆听音乐”。本课教学的主教材是《劳动最光荣》,在听赏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聆听有童声演唱的《劳动最光荣》,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再听由木琴演奏的《劳动最光荣》,感受木琴独特的音色,从而知道它正因为具有清脆、明亮的音色所以能更好的表现劳动时欢快的情绪。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口动,让学生说说歌中哪些小动物是十分光荣的。体态动,让学生表演歌中小动物劳动的动作。手动,让学生通过自己演奏来感受木琴的清脆,音色的明亮,使学生从动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劳动的>幸福。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情景,听觉,动觉来感受歌曲活泼的欢快情绪,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劳动的光荣。
在音乐欣赏中创造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本身就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表演校园劳动的情景时,让学生回忆真实的劳动体验,启发学生自己创编劳动的项目,模拟劳动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创编劳动时产生的节奏和动作,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表演来培养他们分工合作的精神。但是,二年级学生的小组活动能力还不是十分好,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及时地帮助和指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学习。但在创作内容安排上有点过多,时间短,学生有些无法及时完成创作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遗憾,所以,我应该及时调控,根据实际情况减少创作内容或者延续到下一节课继续进行。
风车咿呀呀
四年级在本月学唱了歌曲《风车咿呀呀》,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收获很大。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的唱,把自己对父母的爱,融进了歌声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不但使学生的情感有所依托,还让他们的情感能够表达出来,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由想、听、唱、演、奏等音乐实践,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达到了激发情感体验的目的,也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能力。我们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人,首先,是爱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我特别强调这一点。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是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就怕孩子受委屈,这样天长日久,就成了溺爱,孩子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目无尊长,事事都要服从自己的意愿,稍一违背,就大吵大闹。为此,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要做一个怎样的人非常重要,这要比学习知识还重要,绝不可掉以轻心。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有爱父母,才能爱身边的其他人,如:爱同学,爱人民,爱党,爱国家,爱身边周围的人。从爱自己的小家,到爱大家——祖国,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我们做父母和做教师的辛勤培养和教育。才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以达到我们教育目标,使每一名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猴子蒸糕》教学反思
《猴子蒸糕》这课我设计的主体思路是让学生多接触音乐实际,参与音乐的实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他们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他们才乐于学习。因此,我在设计《猴子蒸糕》这课时将节奏、音准均溶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项音乐课常规、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出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游戏中,学生有个体的独立活动,更有充分的师生、学生合作活动,在这些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本领,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意识。
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加入到这首歌的教学中来。还请学生来情景再现了一番,学生亦学亦乐!没用多久,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我在教学完歌曲后,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歌曲的创编,学生的兴致很高,我以一个小问题导入:那如果你是小猴,你还会请谁来帮忙蒸糕呢?学生说:“我想请小羊。”我又接着问:那你能为小羊创编一段歌词吗?这一设想,还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堂顿时成了学生们想象、创编的天地。有的说要请小猪,有的说要请大象等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创编着,为了不和别人一样,他们努力地寻找表示快乐的近义词。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也从中体验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
是一首一段体结构的西班牙儿歌,歌词有四段。最后八小节衬词句的出现,使歌曲格外欢快、紧凑,尤其是歌曲演唱中既有间奏的呼应,又穿插着动物的模拟叫声,更增添了儿童们演唱的兴致,使歌曲从头至尾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充分表现了西班牙儿童的热情与好客。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使学生在动态中用饱满的情绪表达歌曲所塑造的形象,能身心愉悦地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歌曲中弱起节奏及前八后十六(xxx)节奏。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感知、想象、实践以及创新等各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他们渴望自主探究、乐于合作实践、并且敢于凸现自我个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不断形成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非常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创造的过程,以“启发质疑”为学习手段,以学生“探究实践”为教学宗旨,注重音乐性贯穿于其中,环节设计丝丝入扣、循序渐进,用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天地中漫游,动用学生的一切感官最终实现音乐的核心目标。
根据这首歌的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小天鹅舞曲》教学反思
欣赏课要求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获取美、表现美。
它是培养学生感知、理解、鉴赏、体验、评价、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怎样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按自己的理解去表现作品呢? 《四个小天鹅舞曲》选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片断,这个芭蕾舞剧取材于优美的传说故事,乐曲短小刻画了小天鹅天真可爱的形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培养学生听辨音乐情绪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及纪律性。
通过律动、故事情景,创设情境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一种怜悯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乐趣,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螃蟹歌》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中的一课歌曲教学。这是一首四川民歌,要求用四川地方方言演唱,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诙谐幽默,再加上方言演唱,不仅学习了歌曲,还体验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
一、教学设想:
1.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联想——认知——理解”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力求在教学中体现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力求在每个环节中突出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表现音乐。
二、教学特点: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善学成为本课的亮点问题。我设计了“请你向我这样做”律动《赶海的小姑娘》,学生们边舞蹈边欣赏歌曲,随后,我用赶海的话题调节气氛,接着又引出谜语,通过这样导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且热情高涨,我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展开教学。
《杜鹃圆舞曲》是挪威作曲家约纳森的一首作品。曲调优美,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婉转的鸟鸣和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形成了温和迷人的气氛。这是一节欣赏课,其中包含两个知识点:3/4拍节奏和圆舞曲的特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很有限,而且圆舞曲相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新鲜,但不易理解。在课堂上,我首先是让孩子们完整地聆听;其次是分段细听,并在欣赏每一乐段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参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最后在完整听并能总结出圆舞曲的特点,学生基本能够把握。我认为,在课堂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感受乐曲不同的情绪以及舞曲轻快活泼的特点。
整节课上下来,我感觉,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思维十分活跃,学生在听、想、舞中感悟了春天,找到了春天的美。通过这三段式聆听教学,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进入了音乐的美丽殿堂。这节课,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基本思路与环节还是比较正确的,有人说,在孩子欣赏的时候,我们不能去打扰他们,不要加上语言的描述,应该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可是,他们真的能随着音乐的高低变化想象到杜鹃飞上飞下的情景吗?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既然要让学生感受到,偶尔加上语言辅助孩子引导他们去欣赏,也未尝不可吧!
一节又一节的课,每一节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问题,每一节课都可能有不足,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进步和学习的过程,我享受着每一节课堂,我喜欢课堂,我愿意在每一次课堂里面付出、汲取,然后慢慢成长!
《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歌曲是根据苗族芦笙调的旋律填词而成的。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歌曲旋律欢快、跳跃、流畅、节奏感较强,具有舞蹈性和浓烈的苗族民间音乐风格。
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1、通过《苗家儿童庆丰收》的演唱,感受苗族民间音乐的美感和苗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掌握“xx x ︳”“ x.x xx ︳xx x ”两种节奏。感受歌曲三、四句的不同变化,以更好的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在掌握这些音乐要素的同时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等。
3、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简单苗族集体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音乐作品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着力抓住“感受、体验与创造”这些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感受是基础。
1、视觉的感受。柳州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亲自去苗寨感受民间音乐,他们对苗族的风情文化了解得也很少。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我特地从网上精选了苗寨风景、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人民的节日庆典视频作为课程资源,将苗族音乐、舞蹈中的精彩画面展示给学生,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其从看中充分感受苗族的人文风情,孩子们在这艺术的氛围和感受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由于制作技术有限,视频的画面不够清晰,没有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2、听觉的感受。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我引导学生从听赏中审美,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本课从一开始剪辑的音乐《苗岭的早晨》和苗族山歌,到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到听拍歌曲的节奏、最后上升到听辨三、四乐句的不同变化等环节,都是让孩子们从听中充分感受苗族音乐特有的音韵美
《其多列》教学反思
对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走进音乐的最好方式就是“游戏”。他们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上还不能要求自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把这个重点加入到教学设计上。由于第二单元主要是和学生的生活化相关贴近生活,学生接受理解上就更容易了。
《其多列》这首歌曲是比较欢快活泼的,旋律简单易懂,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偏难了一点,为了能让孩子们掌握好这首歌曲,我通过介绍好朋友“1、2、3、5、6”这五个好朋友来让学生掌握本首歌曲中出现的音,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让学生认识这几个音的,可没想到孩子们学的很快而且很积极,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跟着琴将歌谱唱下来了,出乎我的意料。而这首歌曲的节奏孩子们倒是掌握得很好,通过上节课的节奏练习,孩子们都掌握了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节奏了。而我觉得比较难的一个地方就是歌词,首先是孩子们识字不多,无法念整齐;其次歌词太多,学生记不住;再次学生兴趣不够高,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就放慢了我的“步伐”,一段一段的教学生歌词,可孩子们在前面的节奏练习以及唱歌谱环节中已经用掉太多的激情了,所以学习歌词的兴趣并不是很高,一节课下来也就唱了第一段歌词。回到办公室后我就开始想,怎么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以及兴趣从头保持到尾呢?在反复的思考中,我突然想起在以前上课过程中我设计的“闯关游戏”,因为利用游戏的方式可以提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不会使识谱环节以及按节奏念歌词环节显得枯燥乏味,我可以利用这个方式来让孩子们提起学习的兴趣。希望我的方式在下节课的实践中可以成功
《小放牛》的引子,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第二部分在唢呐与人声的对话中,学生模仿歌曲中有趣的人声,欢快地与老师进行着音乐的对话。而《牧歌》这首作品,又将原来热闹的场面带入了平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仿佛走进了美丽祥和的大草原,感受草原上的牛羊和微风,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在上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流程比较顺畅,第一个环节上下来比计划要快了五分钟就结束了,尽管第二环节上的尽可能细致了,在拓展的时间时间还是多了三分钟。只能把原先不准备上的乐句对话创编加了进来,仓促地结束了。不过这个环节却意外地被教研员表扬了,肯定了我们注意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藏族是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而西藏的音乐舞蹈与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学生了解音乐的同时,也要适当了解一些西藏的人文风情,这样,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西藏的音乐。但是西藏本身的文化过于厚重,而我的学生只是一群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介绍过多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因此我确定让他们也在课堂上来一次旅行,让孩子们欣赏西藏的美丽风光,听藏族欢快的音乐,跳有代表性的藏族舞蹈,进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日喀则”是地名,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全曲热烈欢快、充满谐趣,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唱起这首歌,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身着彩艳盛装的藏族人民跳着欢快舞蹈的热烈场面,歌词中的衬词“啊嗦啊嗦马里拉”贯穿全曲,使歌曲的欢乐气氛更为热烈。西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神秘、遥远的地方,怎样让懵懂无知的孩子们了解民族大家庭中的藏族,并在课堂中学习藏族的歌曲和舞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视觉、听觉的冲激下进入今天的音乐课堂。开始部分我设计了一段很有藏族韵味的音乐做律动,让孩子在律动中初步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和韵味,然后我用一段非常美的藏族舞蹈吸引孩子的视觉,激发孩子学习藏族音乐的兴趣,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又在优美地藏族音乐中欣赏一组很具有藏族特色的图片,加上老师优美地语言介绍让孩子们走进藏族,利用视觉图像法创设情境,在听觉地刺激下使学生初步了解西藏,及藏族的风土人情。并且设计悬念,在藏族小朋友的歌声中知道日喀则,不只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更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音乐的学习。让孩子们在无边界课堂中充分了解藏族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充分感受我们民族文化中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元素,激发孩子们对西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我想这应该就是对知识无边界的培养。在学习歌曲中,我创设了学生二声部创编,加入衬词使歌曲更加欢快,这是对音乐的横向拓展,让学生增加知识的融通性,让课堂更具活力。最后在舞蹈的欢乐中结束本课。让孩子们通过本节课学习,感受到音乐课不仅仅只是学唱,它可以无限地学习到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也可以用欣赏、聆听、学唱、创编、舞蹈等等多种不同地形式来体验感受歌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知识的无边界,思维无限界,体会到音乐内涵无边界。而我们所提倡的无边界课堂也不会止步于此次教学展示,它将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素养,感悟音乐的魅力;它将带领我们的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水牛儿
教学反思:孩子们都喜欢听唱童谣,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动画来导入,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学习这首童谣的兴趣。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师一味地讲解也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歌曲教学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听唱的教学方法,在唱中学生逐一找出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及弱起小节的唱法,为歌曲的演唱扫清了障碍。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所以最初设计本课时,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我要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以游戏的方式来贯穿整节课。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全班做跳大绳的游戏进教室,让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就感受到了这节音乐课的乐趣,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编花篮的游戏,我是通过三次做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这首歌曲,第一遍我让孩子边做边拍手,第二遍我们是说着编花篮的儿歌来做游戏,第三遍我们边说儿歌边听音乐来进行游戏,让孩子们在感受了三次的游戏后,体会到音乐与游戏的密切关系,有了音乐的游戏会让人们更能尽兴的进行游戏,同时我们也在游戏中更加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这时引入到这首歌曲的歌词,让孩子们在静静聆听歌曲的演唱中,了解了歌词的内含,其实是在歌唱牡丹花,这时适时的引入本课的欣赏歌曲《牡丹之歌》,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将孩子们带入到了欣赏牡丹的情境中,并在欣赏花的同时,聆听了本课的歌曲《牡丹之歌》,并了解的牡丹花,对歌曲就表现得更加的喜爱。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了出来,让孩子觉得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的。这时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点,通过一个趣味化的动画片片断《猫和老鼠》,让孩子对河南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那通过用方言来跟节奏读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熟悉歌词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说方言的乐趣。并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学唱的同时,我也是让孩子自己来找必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句,通过孩子的发现,我们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难点就是装饰音中的前倚音,那么我通过让孩子来听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无装饰音的不同变化,并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这两种声音,接着通过孩子们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区的演唱风格。我们看了一首河南豫剧《花木兰》先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从中我们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从河南豫剧中演变过来的,让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
课堂的最后,我是以前后呼应的方式来结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来创编歌词,我们分成了几个大组,孩子们在老师给出的游戏项目中进行小组间的配合,有负责写歌词的,有负责编动作的,有负责演唱的,并且每个组在最后时,都很圆满的完成了本组创作的歌曲并进行了综合性的表演
《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比较老的童谣,但是童谣诙谐幽默,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今天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有个别孩子已经会唱了这首歌曲。活动时,我先出示PPT小老鼠,吸引孩子的兴趣,接着老师根据童谣内容提问,“小老鼠在做什么?小老鼠什么时候出来?为什么小老鼠要晚上出来?小老鼠最怕谁?为什么?”孩子们根据我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紧接着我请孩子们再次欣赏PPT 动画,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幼儿边看动画边学习,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在让幼儿完整欣赏儿歌的时候,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来激发幼儿的情趣,这样孩子既能理解故事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清楚的听清楚儿歌,理解儿歌的意思。在学习时用动作表演时,我是利用课件,幼儿说出哪句,大家就一起学哪句,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儿歌的难易、孩子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引导。
游戏是小班孩子的最爱,这个活动中自然也少不了。游戏《小老鼠上灯台》我做鼠妈妈,小朋友做小老鼠,我还帮小朋友做了老鼠的头饰,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在游戏中孩子比较关注猫什么时候出现,而不是儿歌本身。我想,小班孩子要求他们边念童谣边游戏还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孩子的注意点不是在童谣上,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猫给抓住。
活动中的调整:
1、老师提问:小老鼠怎么了(老师发出闻东西的声音)?小老鼠闻到了什么味道?孩子们看着图片中的老鼠说是,老鼠在揉肚子,肚子饿了。老师就把提问进行了调整:问老鼠肚子饿了该怎么办呢?使孩子们顺利过渡到。老鼠肚子饿了,想去找东西吃,一个孩子还说到:老鼠要偷吃油了。
2、孩子们对“灯台”这个古老的事物不明白,不了解,只有一个孩子在平时听妈妈说过灯台是装菜油点火的,所以,在这个环节,老师增加了一个步骤,简单解释了灯台所处的年代和用途,并用一句话概括,灯台是古代人们用来晚上照明用的,相当于现在的电灯。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五声商调式。旋律欢快、流畅,有着浓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调。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曲游戏。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游戏歌曲,我不想以已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套牢了,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教师教一句歌词,学生跟着唱一句歌词,就象鹦鹉学舌一般,毫无生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了游戏教学,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一开始,我就和学生们一起做从小就会玩的拍手游戏,从一拍到十,一边拍一边数,这个游戏和打花巴掌游戏很像。学生的兴趣自然很高,也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创编歌词做了铺垫。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二十一世纪是创造的年代,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要从小对学生进行高层次思维方法的开发。在重难点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歌词创编活动,鼓励音乐创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设计用先由教师领唱,然后学生自己学的方法。为了给识谱教学打下基础。
这次设计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组织教学环节上还不够完善,学生走进教室时,应该设计播放聆听管弦乐《玩具交响曲》的音乐,把学生带到音乐中来。整个教学过程太过于仓促,不够详细。
总而言之,这次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可以的,作为一名第一线的音乐教师还需要更加努力,有待提高各方面的业务素质,在今后的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太阳出来了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听中学,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课的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的享受,轻松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导入环节上,首先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声音描绘的意境,自觉的融入到音乐的情景中。通过自身聆听对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使学生更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教师与学生演唱时的不同点,融入上波音记号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耳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是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充分挖掘歌曲除演唱外的其他作用,歌曲教学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巩固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在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歌曲演唱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唱的同时仔细聆听,并“对口型”,这样的学习方式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将歌曲学唱中比较顽固的问题暴露出来,便于进行分层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本课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疑问之处。
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教师的肢体语言上没能放得开。其实不管是指挥手势,还是舞蹈动作,教师都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
总之,我们要发挥自身特长,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总结,让我们的学生真的做到学有所“乐”
《森林与小鸟》这首乐曲由两部分和尾声组成,第一部分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第二部分表现了欢腾的大森林中不时出现模仿小鸟的叫声,表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通过欣赏乐曲,能够区分乐句的两个段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记忆摸唱乐曲的第二主题片段,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非一日能做到的,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
音乐学科除了教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歌唱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教学任务就是音乐欣赏,这种欣赏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在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因此,音乐欣赏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陶冶。新教材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教师应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集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总之,在新课程领域中,通过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现实的、必要的、可行的。利用音乐学科特殊性,扬其长,避其短,采用“水滴石穿”、“移花接木”“触类旁通”的方法,使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小树立优良的品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良知、有理性、有道德的新一代。
《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
《美丽的黄昏》这一课的难点就在于二部轮唱,所以教案的重重设计都是为着歌曲的二部轮唱做着充分的准备。教案的设计分六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引入教学(引发问题,引出主题);第二步骤是结合太阳下山的情景,练唱“mi re do sol”;第三步骤是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第四步骤是听音乐:欣赏黄昏的景色,感受黄昏的意境;第五步骤是学唱歌曲;最后一步骤是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第一步骤,我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下一个太阳,问学生这是什么。越是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越显得兴奋又好奇,思绪紧紧地跟着。“这是太阳!”此时我可以感觉到聚焦在我脑后的好奇的眼神。我再次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这下你觉得太阳是要下山了还是刚刚升起来呢?学生一片议论。“我们都不确定太阳到底是要上山了还是下山,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吧!”(我慢慢地弹奏mi re do sol)并朗诵似的说道:“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吧!”
第二步骤就是练唱mi re do sol。通过优美抒情地多次练唱,分齐唱、二部轮唱,从这里开始的设计是为后面歌曲的二部轮唱做充分的准备了,课堂也开始在我的调度之中,我要根据实际情况听学生练唱的效果和程度再做出相应的指导,注意音色美、声部齐、声音慢慢渐弱等的要求。学生在达到一定的效果后我继续引导下去,“再过一会儿,你们说太阳将怎么了?是上升还是继续下降呢?这下我们唱的音乐应该高起来呢?还是要唱得更低了呢?你听,太阳慢慢下山了,这个是什么音?”师逐个慢弹do si la sol ,最后停在sol上,唱准低音sol。
第三步骤进入正题,结合图形谱,唱唱“美妙的钟声”。我首先引导:“黄昏的景色真美,黄昏的音乐也美,让我们变化着来唱唱黄昏的音乐”,接着我画一图形谱,让生认出是:3 1 2 |5-‖ 和3 1 2 |5-‖让学生来画图行谱,这一设计又是考验学生对音高的线条概念,学生上来后不是很清楚,我就让他观察刚才老师是怎么画的,学生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但我知道坐在下面的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的,课后我才想到应该给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代表上来画图形谱,老师再加以指导会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要点。最后一环节我用另外颜色的粉笔慢慢把图形谱连起来问学生这个音乐像什么?先是让一个学生起来唱唱,再小组讨论,再一起来唱,最后得出像钟声。
二部轮唱的铺垫练习到了第四个步骤,我打开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美丽的黄昏的图片我找了十几张,并且都是很迷人的照片,我的用意在于给学生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美丽黄昏那醉人的意境,这一步骤主要是带学生进入意境中来,并且在欣赏图片的后半部分时间我播放出歌曲的音乐,让学生听觉与视觉结合,并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旋律。
第五步骤也是课堂的核心,学唱歌曲。第一环节是读歌词。虽说读歌词,但一点都不约束学生,我只需加以引导,黄昏的景色美吗?谁能陶醉地来说说“啊,那黄昏,美丽的黄昏!”就这样很自然的过渡,引导学生有节奏、陶醉的念歌词。再来一句:“听,那钟声,美妙的钟声!”就这两句歌词连起来感叹,让生先念前一句我再念后一句示范,再把学生分两组来感叹,前后高低起伏。有老师在此处评价道:“发现王老师期间的感情朗读,还真的有点语文老师的感觉。”也有老师指点到:“艺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之美直接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冲击,如果音乐、绘画能再配上教师的语言渲染,艺术课堂会真正体现‘美’的特点。这与语文老师的文学化语言有很多相通之处,希望音美专职老师也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给学生‘美’的感受。”第二环节是歌谱学习,让学生跟着我分句学唱歌谱,再连起来唱唱看。第三环节就是唱歌词了。我先范唱,学生跟着琴一句句地学,期间点到要求学生注意强弱弱的三拍子感觉,再一起有感情的唱歌词。在学生熟悉掌握歌曲的时候再进行二部轮唱的训练,先是我示范,和学生进行二部轮唱,再是请两个好点的学生上来示范一遍,再就全班分组尝试练习了。这节课应该是学生体验的多,说的少,老师引导的多,提问讨论的少,一路跟着感觉走的一节课。因此到了最后一块,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原先沉浸在昏昏状态下的学生一下子被唤醒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对于打击乐器学生一直都是很喜欢的,课堂也因此被带入了高潮。我选用铃鼓和三角铁为伴奏乐器。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应该多多运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
森林的故事
教学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从中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结论,具体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操作情况:
一、优点:...用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演唱歌曲《不得了》,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及表现力。在创编合作等形式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习惯。缺点:串词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精炼,在课堂中要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多表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评价,多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
《可爱的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英国歌曲。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对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上完课后反思如下:
1、将培养学生能力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传输、技能训练的倾向,更加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兴趣态度。但新课程下的音乐老师,理解和表现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出现了不敢触及“双基”的错误倾向,面对“传统”与“创新”,音乐教师呈现出进退两难的局面。在执教《可爱的家》一课时,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创设“对比法学乐谱”,有机的将“双基”教学融入到音乐活动之中,从聆听入手,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结合情感渗透,充分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音乐记忆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和感受与创造能力等等。从而较好地体现了音乐审美功效与提高学生技能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
2、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整堂课,教师通过音乐活动、唱歌教学、创编歌词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情”的感受当中来感受音乐,在“情”的呼唤中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渴望。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发了孩子去爱自己的家。充分的体现了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艺术原则。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本节音乐课教师激情、投入和感染力还不够深入。在新歌教学环节上,对学生难点点拨不够。由于受学生的家庭条件、居住环境以及音乐基础等影响,许多学生课外很少接触音乐,学生对音乐知识、音乐术语很陌生,在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的情况下,学生课堂发言准确率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创设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小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中的第一首歌曲,这个单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主题单元。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家庭温暖,希望永远得到父母关爱的心情,抒发了对美满、温馨家庭生活的渴望和...《小船》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爱的家》中的第一首歌曲,这个单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主题单元。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家庭温暖,希望永远得到父母关爱的心情,抒发了对美满、温馨家庭生活的渴望和赞美之情。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是以唱为主的。首先学唱第一段,跟录音学唱一遍,跟老师学唱两遍,教唱过程中,老师讲解歌曲中的休止符、全音符、依音等音乐知识点,并反复指导唱不准的旋律。然后找两名学得快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通过反复学唱,最终学生能完整的演唱歌曲了。在学习四四拍强弱规律时,先让学生来设计怎样用身体来表现强弱规律,然后老师总结:第一拍拍手,第二拍双手摊开,第三拍拍手心,第四拍双手摊开,学生都能做到。内依巴河
在律动环节,大部分同学能用形体动作打出节拍来,并能辨别出老师弹奏的不同拍子。在新授环节,我采用的是听唱法,首先师生对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说的部分不要大声喊叫,师在领唱时,要边唱边跳,这时学生也跟着跳起来
《共产儿童团歌》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二课《难忘的歌》中的第一首表演的歌曲。
本课我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学习方式,兴趣也各不相同,同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们的反馈也肯定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学唱《共产儿童团歌》时,我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你知道哪些小英雄的名字?”同样一句简单的问话,有的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有闪闪红星里的潘冬子、有小兵张嘎、刘胡兰、王二小等等。也有的却一无所知。再比如在聆听歌曲时,有的同学能够跟着音乐小声哼唱,有的同学干脆手舞足蹈,还有的就是一板一眼的看书听歌。观察到同学的这些表现,使我清醒的认识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求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探讨更适合我的课堂教学风格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使老师乐教、爱教,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卖报歌》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由今天学生所熟知的卖报纸自然的引出一位特殊的卖报人物——解放前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报童,并以故事形式介绍了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自然的引出课题《卖报歌》,使学生感受到了小报童悲惨的生活环境,把学生很快的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接着通过欣赏、感受、学习歌曲,进一步的感受并发现小报童对待这种悲惨的生活环境的态度——乐观、自信、向上!让学生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刻认识到多么值得珍惜,要学习小报童在逆境中要乐观、向上的去面对。《卖报歌》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由今天学生所熟知的卖报纸自然的引出一位特殊的卖报人物——解放前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报童,并以故事形式介绍了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自然的引出课题《卖报歌》,使学生感受到了小报童悲惨的生活环境,把学生很快的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接着通过欣赏、感受、学习歌曲,进一步的感受并发现小报童对待这种悲惨的生活环境的态度——乐观、自信、向上!让学生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刻认识到多么值得珍惜,要学习小报童在逆境中要乐观、向上的去面对。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情境导入——教师范唱表演——-学生感受——学唱歌曲——情感处理——总结。
在整节课中体现:
一、注重音乐的本质特点——感受。首先为学生创设歌曲中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更好的感受歌曲打下基础,其次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通过聆听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等,通过对歌曲进一步的理解,感受到歌曲三段歌词表达了不同情感,通过不同的适合歌词表现内容的节奏、速度、力度就能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些音乐元素的变化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二、音乐的思维特点——想像。我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后,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歌曲进行生动的表现,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用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进行生动的表现,并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大门,从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注重音乐的组织特点——民主。在歌曲学习中,我采用了师生共同学习、学生自学、齐唱、接口唱等教学形式,体现了新课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地位,注重学生感受,放手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信心的增长中独立自信的表现音乐,并喜欢上音乐。
四、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与正确肯定,体现评价的真正价值。
但课堂中依然存在不足,对学生倾听的不够,指导就会不及时、不到位,再有还需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
《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反思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六课的欣赏曲目。此曲是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描绘了小骑兵门扬鞭催马的威武形象以及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暴风雨的喜悦心情。
对于本节微格课我的设想是:从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着手,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视听、律动、舞蹈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音乐用心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反复多次的聆听,寻找正确的情境切入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参与与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明白了这点,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后,我都必须思考:这个情境所激发的兴趣是针对学习目标吗?是否是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修改教学设计时,针对《我是人民小骑兵》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聆听音乐时,能够想象出小骑兵的故事。于是,我把创设情境的兴奋点设定为“小骑兵”,所以我以歌曲《轻骑兵序曲》为切入点,通过看、听、想的环节,了解骑兵战士,抓住学生好奇——想了解小骑兵的心理,使学生主动产生想听音乐的欲望,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去。
二、层层深入的剖析,合理设置情境活动。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的万金油,并不是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所有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三年级的学生知识基础不深,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基本情感(欢快还是优美)到音乐的基础知识(节奏、音的高低、连音线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教授,才能为他们拥有一个音乐的耳朵提供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的“欲要取之于鱼,必先授之于渔”。要想学生能听得懂音乐,必得先教授他们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听音乐的方法。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变化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我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欣赏中有序地安排了以下活动:听每段音乐的主题旋律,?(初步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教大家蒙古族舞蹈动作:骑马、挥鞭、硬肩等的动作”(参与并感受情绪的变化)、“用动作表现不同的主题旋律和音乐形象”(动听结合,感受音乐营造的情景)等,由点到面,学生从了解到领会,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三、合情合理的鼓励,强化情境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兴趣”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还告诉我们获取和维持对知识的探索兴趣的途径,那就是肯定学生的行为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我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并处在培养音乐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获取成功的体验更是确保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全心投入和增强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抓住“了解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形象”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情抒发、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哪怕是粗糙的、随性的,我都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持、强化学生对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从学生表现音乐上看出平时训练没有严格要求,动作不到位,老师的讲述语言缺乏生动性,语言的设计稍显随意,这些都是我今后应爱注意的问题。在这次短短的音乐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了最大的收获。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体验蒙古音乐中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方面特点,在感受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并创造性地表现乐曲。这种教学将和学生的主体动作与富有情趣的体验以及自由的氛围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特点。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这节课为欣赏课,这次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导入部分显得过于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这直接导致了新课教学的时间不够用。
2、新课教学我通过聆听歌曲内容、演唱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段落、用朗诵等形式表演歌曲,试图让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能自觉的抒发情感。但是课堂进行中,由于引导的不够细致,提问设计的不够明确,学生未能如预期那样完成要求。比如在学生欣赏音乐让他们找出音乐主题旋律出现次数时,自己就只说“当你听到刚刚唱过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时,请举起你们的手”,由于之前学生不知道“主题旋律”为何物,自己也没向他们解释清楚,因此学生听过音乐后不能正确的回答出问题。
3、对学生评价的不够具体,显得有些单调。
以上的这些需要我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反思和纠正,备课时需要更加细致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分配好上课的时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需要去备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音乐水平,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蜗牛与黄鹂鸟教学反思
本周我们学习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歌,这首儿歌节奏轻松、欢快,歌曲诙谐、幽默。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我先设计了一个flash小故事,通过讲解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歌曲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又能对记忆歌词有一定的帮助。
在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唱读歌词来记忆歌词。歌词的记忆是我们学校学生的难点,他们的智力情况决定了他们很难记住复杂、很长的句子。但是如果记不住歌 词,唱歌更无从谈起了。我采取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忆歌词,例如:随节奏唱读歌词,句子接龙。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记住了歌词。
本节课的表演,我让学生自己想了小蜗牛、黄鹂鸟的动作,让学生随音乐边唱边表演。学生们开始比较拘谨,动作也有点僵硬。通过我的表扬、鼓励,学生们兴趣越来越浓厚,最后都能自如的表演节目了。
《采山》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必唱曲目。就教材本身的目标我对整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课后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与总结。
1、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
重、难点在突破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它是一堂课的中心目标,课堂的设计要围绕它进行开展。而重、难点并不一定要跟学生反反复复的强调,花大力气去解决。实际上把他们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如:念词、生活中的用语代替等等,将其“淡化”,并且在这些方式中得以“化解”,效果应该会更好。
2、身势动作的循序渐进原则。
身势律动节奏图是解决节奏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的将其落实下去。就《采山》而言,在处理上,如脚(3拍)就可以首先进行单一的练习,然后再进行轮换。接着加入手的节奏击拍,合上音乐演唱。在身势与演唱的协调上还可以将学生分成:打击组和演唱组,同时进行练习,这样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更好掌握、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性和音乐形象。
3、重视师生演唱时声音的美。
音乐课重在是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能力,在演唱与练习中,不论是处于什么状况、环境,在学生演唱方法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马上停下来,进行及时的指正,千万不能放松音乐本身应该表现的魅力。他们是最直白、最真实的。此刻更加能够体会,孩子的眼里都在注意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在这堂课结束以后,他们在课堂上的反映给了我很大的启事,其实教师时常要注意“照照镜子”,时刻检查、改正、弥补自身的不足,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那样才会真正意义上取得收获。
《贝壳之歌》是荷兰的一首三拍子二部合唱儿歌,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乐句,但是歌曲旋律优美流畅,充满童趣。第一乐句旋律跳跃,交代了大海边有可爱的贝壳,第二三乐句加入了简单的合唱,两个乐句是一个变化重复的体现,第二声部基本是第一声部把中间的两个音符省略了的首音再现,和声简单和谐,展现了活泼可爱的小贝壳形象。
我以他们的体验为教学起点,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首先我创设一个在柔软的沙滩与贝壳亲近的画面,让学生感觉是在美丽的大海边,有海风吹拂着我们的头发,有柔软的沙滩让我们的小脚丫轻轻踩踏,有小嘴巴红嘴唇的小贝壳和我们嬉戏玩耍。学生看着画面随着《贝壳之歌》的伴奏音乐轻轻摇晃,感受三拍子的律动感。
学生感受完音乐,我将低声部的旋律设计成海风的旋律,并带学生用柯达伊手势跟钢琴学唱,在熟悉旋律后用歌词演唱。低声部的先学打破了一贯合唱的教法,学生即学习了低声部,又更好的感受到三拍子的律动。歌曲的高声部我运用了5种不同的歌唱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歌曲:对口型、轻声跟唱、师生接唱、生生接唱、跟音乐唱。学生很快就能将歌曲学会,我将学生的高声部用棒铃(椰树的声音),低声部用三角铁(船铃的声音)这两样乐器也加入到歌曲中,刚好帮助高低声部的合作。
在课的设计上,我始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图片、感受音乐和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通过范唱,再次感受音乐风格,熟悉旋律,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景。根据歌曲的内容,通过合作表演,加强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一起感受音乐合唱的美。
综上所述,这节课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上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需要加强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对于学生演唱时的要求还不够细致,情绪引导上还可以更加突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打字机》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的,乐曲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快速的旋律中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诙谐有趣,表现出紧张忙碌的办公室里人们愉快工作的情景。而我在本堂课上,对于音乐的色彩变化、情绪、主题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课后陈善冰老师对我进行了指导如下:
1、“以趣引情”的导入。
陈善冰老师说当今的欣赏课,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惯例,让学生参与音乐世界中,体验与感受音乐的乐趣。首先让学生在“音乐节奏大猜想”的游戏中感受生活中的节奏和音乐的紧密联系,之后引入《打字机》教学:“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也是取材于生活中的动感节奏而创编的音乐,它又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它像是在表现什么呢?”学生在开门见山的问题下会直接进入对乐曲的关注,并带着兴趣展开想象,创设自己的音乐情境。让音乐的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第一份快乐。
2、引导学生歌词“即兴创编”的创作。
这首乐曲分三段体,ABA的结构,陈善冰老师说,A部分的音乐我们已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B部分是曲子高潮部分,是很有特点的部分,我们应该抓住曲子的特点,发挥出他的特色。这部分我们抛砖引玉,让学生根据旋律的节奏特点,进行歌词的创编,第一,可以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第二,更能从中体会旋律中的美妙。这不仅发挥他们对音乐的创作,而且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教师的姿态。
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是老师的课堂魅力,课堂上我们更应该放松自如,要老师和学生融入一体,语气和语调要起伏,这样更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更能清楚的了解旋律中的美妙。
师傅的这几点指导让我茅舍顿开,课堂上我们不仅让内容有趣味性,而且在旋律情境化的同时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音乐要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自然获取音乐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并自主归纳、发现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教学更需要时时反思。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感谢师傅对我的指导与点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小松树》可分成两段音乐。因此,在第一段音乐中,我从其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段音乐速度稍快,富有弹性的节奏让人感到明快、活泼的气氛,旋律上下起伏,让学生感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启发:“你们想到了哪些钟的声音呀?”他们联想到了“有小钟,大钟,还有布谷钟,他们正在进行唱歌比赛。”于是我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表演中,让他们来表演: “用你的手指当分针和时针走路,注意要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 如:有的用手指划圈;有的左手上举不动,右手划圈;有的几个小朋友一起围成圈,中间两个小朋友扮分针和秒针走动„„。伴随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接下来在第二段音乐的欣赏中进行与第一段的比较得出这段音乐比较安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你们听那是老爷爷在为小闹钟看病呢?”让学生不仅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形象,也可以用口头来表达所听到的内容。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对于小学一二年级低龄儿童来说,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学反思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中根本无法把它全部讲完,因此,本课选取了最为重要的京剧的形式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目的在于激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和自豪之情。本课教学内容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基点,加入创新,将更多的京剧知识,如京剧的功夫、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京剧的艺术魅力等溶入其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京剧的美。灌输一种保护国粹的思想。(整个教学设计中应当涉及到这一剧目中的唱词、唱腔、服饰、装扮、行当等方面的渗透了解,因为这是一出现代京戏,与传统的京剧有所区别。)
3、在教学目标中,有提到“感受剧中人物李铁梅、李奶奶、李玉和的坚毅、勇敢”。在分析角色和故事情节时,老师讲述得过多,可多让学生感受与揣摩,老师再做引导式的小结。
4、戏曲的学唱学习要结合戏曲本身的韵味和特点,要与歌唱教学区分开来,多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如:学唱环节,学生可模仿听戏者“摇头晃脑”的神情去唱,还有每一句的“亮相”,京剧的“精、气、神”方面的引导等等。
5、京剧的伴奏乐器介绍是不容忽视的,应加以适当介绍与参与。
6、课堂的结束可以设计“念白式”的师生告别和学生走“台步”离开教室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使教学得到升华,别有一番韵味。
《幸福花儿开心上》教学反思
我讲的这节课是一首柯尔克孜族民歌,课堂上通过带背景音乐的影像资料向学生介绍了柯族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并通过边看边听的形式,让学生反复听了4遍《幸福花儿开心上》这首歌的音乐,这也是遵循音乐课以听为主、以音乐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反复听记音乐,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铺垫。在各环节之间,我不断的插入柯族的民俗、礼仪、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渗透,拉近学生与柯尔克孜族的距离,使学生对歌曲的学唱更感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歌曲的感知、理解和表现力。
在学唱歌曲之后,我又及时进行情感激发,拓展延伸,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另外一首柯尔克孜族的歌曲《纳孜尔库姆》,这是一首活泼、幽默诙谐的柯族歌曲,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歌曲的MTV,使学生通过视听结合来进一步感受柯族音乐活泼欢快以及浓郁新鲜的草原气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柯族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在选择这首歌曲时我费了很多功夫,因为在网上搜索的柯族歌曲很少,我最先搜到的就是一首爱情歌曲,歌曲的旋律很美,画面也很美,可是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首歌曲不太合适,后来我又搜到了一首在2000年中央春晚的歌舞晚会上的一首柯尔克孜族弹唱歌曲《美丽的仙女》,可是这首歌曲时间又很长,大约6分多钟,而且画面不是很清晰。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这首《纳兹尔库姆》。可以说,在这首拓展延伸的歌曲欣赏上我下了很多功夫,我反复的听,反复的看,我是为了精选课件素材,尽量使每一个被我挖掘到得课程资源都能在我的音乐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从挖掘课程资源到备课以及课件的制作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我增长了很多有关柯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有关知识。所以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不只是这节课能讲得怎么样,而是准备这节课的过程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平时上课我们不可能花这么多心思、下这么大的功夫去做这些事情,但我想,如果我们能多注意生活中的积累,这样就会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促进我们的教学不断进步。
《打秋千》是首讫佬族民歌,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曲。如何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互相配合完成二声部的合唱,并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标。由于第二声部具有伴唱性质,所以音量较弱,学生不易听出旋律来,也就不能感受两声部的和谐美。我就让学生从模唱第二声部旋律入手,使他们巧妙地在不知不觉中唱会了第二声部。然后再进入第一声部的教学。课中我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学唱第一声部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问题,只是在结束句的换气记号处有些慢,经过老师的示范、指挥,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在两个声部的配合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当学生两个声部第一次配合时,学生的节奏感完全没有了。尤其是第二声部越唱越快。同时我还发现为了能唱好,有些声部的学生还使劲喊唱、抢拍唱。我纠正了他们这种不好的习惯,告诉他们合唱的要领,给他们信心。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很强,经我的示范与点拨,学生唱得越来越好。
总之,这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一些不足。如有些地方处理地不够细致、鼓励性语言有些少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多鼓励学生,给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月光下的凤尾竹》为已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老师的经典之作,几乎人人都会哼喝,此曲用葫芦丝来演奏较优美,但用一支葫芦丝同一种指法来演奏存在一个音域的音,这样一来破坏了音乐旋律的完整性、流畅性和优美性。解决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采用转调来解决,这样一支葫芦丝便可演奏全曲,也就是第一部分简音作5来演奏;第二部分简音作1来演奏,这样一来两段的调就不一样,出现了转调,前55等于后1,也就是前半部分的5音和后半部分的1音音高是一样,这样听起来效果不是太好。
二是为了保证调不变,保证音乐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只有更换葫芦丝,这样一来,回出现前后音色不一样,如小D调和大G调配合或是C调与大F调,bB调与bE配合,都存在音色差别的问题,但这样配合演奏,不需要转调,音乐的整体感和流畅性会比第一种方法效果要理想,在说两支葫芦丝,两种味道,有角色变换之感,有男女对唱之感。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第一种办法。原因有两个其一,用两支葫芦丝来吹对教学来说不现实,我们不可能去买一支大葫芦丝来进行日常学习。其二,采用第一种办法可以让学生多掌握一种演奏的指法,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第二种指法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当我们习惯了一种指法以后,再学一种指法等于重新学习一样,所以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学生的表现与我预设的完全不一样。这也是这节课教学效果最不理想的地方。当然,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新指法并去演奏乐曲,难度是很大的。于是我就让学生跟着我吹,能够跟上多少跟多少,这样可以让学生保持一定学习积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傣族音乐的特点介绍的非常少,甚至是一语带过。既然让学生欣赏了乐器的演奏,也要让学生去演奏,那么对于音乐的风格把握是很重要的。由于一直把重心放在乐曲的学习上而忽略了音乐风格的认知,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不利。
【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学反思11-08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6-01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教学反思07-15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9-24
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10-12
二年级语文下册《月亮湾》教学反思10-15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图》教学反思08-28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30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