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1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本节课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此时,不如我们把要求拎高一些,把这些生字、词语领出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读、念念。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2
在当今互联网普及的时代, “空中课堂” (或名师课堂教学录像剪辑) 是优秀的教学资源。把“空中课堂”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客观上形成了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的“双师课堂”, 因此, “空中课堂”应用课的教学是“‘一课双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内容之一。在“双师”教学的课堂中, 视频教师 (以下简称师1) 和现场教师 (以下简称师2) 角色不是僵死的、无生气的、强制性的, 而是互动的, 呈现一种双向对话和沟通 (现场教师通过播放视频, 与视频教师进行对话和沟通。) 。“一课双师”的教学形式, 就在于通过“双师”之间互动式的教学, 来调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3]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一课为例, 谈谈“空中课堂”教学中“双师”角色转换。
一、以视频教师为主讲, 以现场教师为辅助
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时期的教师角色范围有所拓展, 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 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 教师1为课堂教学主讲,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1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教师1立足于以“知”为主线的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是以教师2为辅。教师2积极组织现场学生与教师1进行教学互动和交流, 积极配合教师1的教学活动, 及时解决现场学生所产生的生成问题, 及时进行解疑, 及时给予评价, 解决视频教师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2立足于以“情”为主线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状态, 和学生发生情感信息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在“一课双师”的课堂教学中, 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一唱一和”,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调整各教学因素及其关系, 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下面是《荷花》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2: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课, 因为这节课上有两位老师和两个班级的同学。其中有我和大家, 还有…… (播放视频)
教师2:认识这位新老师吗?
生:视频上显示了, 是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游彩云老师。
教师2:我们和游老师、视频上同学打声招呼, 好吗?
生: (齐声) 游老师好!同学们好!
教师2:今天上课老师有一个要求, 希望大家能听游老师的教学要求, 游老师让我们读书、思考、交流或回答问题, 我们就和视频同学一道读书、思考、交流, 再回答问题。
下面我们看视频, 看游老师给我们提出哪些学习要求。
…………
教师1:下面, 我请同学们读课文。把课文好好读一读。要读准字音, 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喜欢的地方也多读一读。
教师2:我们也一起按游老师的要求, 读课文。
教师1:有的同学读了一遍, 还在读, 真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到第3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你们看看, 课文中的荷花, 你觉得是怎样的?
(师配乐读课文。)
教师1:听老师的朗读, 你觉得课文中的荷花是怎样的呢?
生1:千姿百态。
生2:各种各样。
生3:听了老师的朗读, 我觉得每一朵荷花就像仙女挺立在荷叶中间。
生4:如果是一朵荷花, 她婷婷玉立在池塘中, 散发出幽香;如果是一池的荷花, 就像点缀在夜空中的星星, 很美。
教师1:他说得真好!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他把荷花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教师2:老师觉得, 回答问题不要只用一个词语, 要用完整的语句。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荷花的美, 就更好了。
听了游老师的朗读, 你觉得课文中的荷花是怎样的呢?
生1:荷花清香扑鼻, 令人陶醉。
生2:荷花姿态万千, 美得像一幅图画。
生3:一池的荷花, 就像一大片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的一朵朵花儿, 这儿一朵, 那儿一朵, 真美。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视频教师不论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进程等方面, 都处在教学的主导位置上。现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学习者和现场学生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一方面组织现场学生学习交流, 进行互动, 并根据学习实际提升教学要求, 让现场学生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老师觉得, 回答问题不要只用一个词语, 要用完整的语句。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荷花的美, 就更好了。”
另一方面学习视频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等,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双师”双主, 即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都是主讲教师
教师1: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己进入课文, 学习这部分。请你尽情地读第2自然段, 找出好词好句, 想一想, 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再和周围的小朋友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生1: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因为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人一样紧紧地挨在一起。
教师1:相邻的两个小朋友, 你们挨一挨、挤一挤, 是什么感觉?
把荷叶的动感写出来了, 真好。
教师1: (出示荷叶教具, 在黑板上摆放) 到底怎样才是“挨挨挤挤”呢?
教师1: (“荷叶”挨挨挤挤地贴在黑板上, 播放风吹得满池荷叶摆动的视频) 请你读出这种情境来。
教师1: (教师随意贴荷花教具) 你发现什么了?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1:那应该怎么做呢?
(生1上黑板, 把荷花贴在两张荷叶之间。)
教师1:这位同学真会读书。老师随便贴荷花, 他说不对, 因为课文说,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看他多会思考。
教师1:这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你最喜欢哪一种, 就把写哪种的内容背下来。等一下, 我请同学出来, 指图背诵。
指名分别背诵写全展开的、花骨朵儿和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课文内容。
教师2:我们也能美美地背一背课文吗 (配乐, 生背诵) ?
教师2:这一池荷叶、荷花很美, 这段课文也写得很美。老师觉得有一个词用得特别生动, 特别好……
生:冒出来。
教师2:“冒”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
生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还可以说,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
生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冲出来。
教师2:能用这么多词替换啊!那为什么用“冒”?怎么样长才叫“冒”呢?
生1:使劲地。
生2:不停地。
生3:急切地。
生4:争先恐后地。
…………
教师2:他们为什么要“冒”出来?想干什么?
生1:荷花想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生2:荷花想早点看看荷塘风景如画的美景。
生3:荷花想感受一下夏天凉爽的风。
生4:“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想让蜻蜓早点落在自己的身上。
生5:荷花想让蜜蜂和蝴蝶来采花蜜呢。
…………
教师2: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啊!那么, 我们能通过朗读, 把自己想象的情境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5]在“一课双师”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 阅读教学是“双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教师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本来是以视频教师为主讲, 以现场教师为辅助。但是, 由于两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同, 教师2的角色在后来发生的转变, 变成了主讲教师, 引导现场学生学习、理解、感悟“冒”字。
对同一教学内容, 由两位教师用不同理解或风格来教学, 实现角色之间的迅速转换, 丰富了教学内容, 展现知识结构和问题结构的多样性,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 现场教师和视频教师的互动, 时而活跃在讲台, 里面穿梭于学生中间, 带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凸显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以视频教师为辅助, 以现场教师为主讲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 现场教师处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他根据本节课堂的学情和教学需要, 选择视频中的部分教学环节或某一教学片断, 作为自己的教学组成部分进行教学活动, 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师1:荷花确实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课前, 老师和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我们把它放在荷花“小站” (注:文件夹名称) 上,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欣赏一下, 然后选择一幅图, 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师2:大家明白了游老师的要求了吗?我们这里也有一些荷花图片, 大家欣赏一下, 然后选择一幅图, 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课件展示更丰富的荷花图片)
生1:一只小小的荷花从水里冒出来, 一只小鸟飞来了, 站在尖尖的小荷上, 多美啊!
生2:一只荷花刚刚张开花瓣儿, 看上去就要开放了。
教师2:从同学们回答中, 我感觉到叙述图片内容的话比较多, 而描绘图片内容的话比较少。
我们看看视频上的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生1:我觉得加上一些描写的词语, 句子就更生动了。比如说挂在花瓣上的小水滴像晶莹透亮的珍珠。
教师1:花瓣上挂满了像晶莹透亮的珍珠似的小水滴。
生2:小昆虫正在采摘晶莹透亮的小珍珠。
教师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 要想写好这句话, 我们首先要做好什么?
生1:要观察好这幅图画。
生2:心里默默地想好要写的这句话。
生3:把平时用的一些好词好句, 像打比方的句子, 尽量地用上去, 这样就能生动具体。
教师2:听了视频上的师生交流, 想一想, 我们怎样把这句话写好?
生1:一只荷花刚刚张开花瓣儿, 看上去就要开放了, 像露出笑脸的小姑娘, 多可爱啊。
生2:花瓣上挂满了小水滴, 像晶莹的珍珠, 像透明的水晶, 像闪亮的露珠。
生3:小蜻蜓从远处飞来, 在荷花的尖尖角上歇息。他看着蜜蜂在采蜜, 鱼在水中游戏, 开心极了。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现场教师指导现场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图画的内容。如何把图画内容描写得生动, 这是教学难点。现场教师把视频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手段, 通过“双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具体生动地描写图画内容。从教学效果来看, “双师”教学的有效性非常显著。
摘要:“空中课堂” (或名师课堂教学录像剪辑) 是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双师”教学的课堂中, 视频教师和现场教师角色不是僵死的、无生气的、强制性的, 而是互动的, 呈现一种双向对话和沟通。“一课双师”的教学形式, 就在于通过“双师”之间互动式的教学, 来调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
关键词:空中课堂,一课双师,角色转换,“双师”互动
参考文献
[1][5]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附: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 2.
[2]王沛贵.“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甘肃教育, 2005, (Z2) .
[3]王瑶.双师课堂协同教学探索[J].现代语文, 2008, (6) :48-49.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3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4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学习课文2、3、4、5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二、学习重点: 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学习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理清脉络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吧。一起读:31女娲补天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当时人类遭遇了一场怎样的大灾难?(课件出示词)——天崩地裂,因此人类陷入了(课件出示词)——水深火热之中。3女娲为了拯救她的子女,做了几件事?(板书:求雨灭火、造船救人、炼石补天)在这三件事哪件事最困难?(炼石补天)炼石补天女娲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板书:求、造、补)二感受女娲补天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女娲一起去补天把。1“几天几夜”见辛苦
师:(出示投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女娲是如何寻找五彩石的。生自由读。师: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寻找五彩石的困难? 生:“忙了几天几夜”(师板书:几天几夜)师:从“几天几夜”你感受到什么? 生:寻找五彩石时间很长。师:有多长时间呢? 生:一天一夜 师:找到了吗? 生:两天两夜 师:找到了吗? 生:五天五夜
师:找到了吗?引读:就这样,她忙了一天一夜,„„。她忙了三天三夜,„„。她忙了七天七夜„„
师:就是这样不知找了多少天多少夜,就是—(几天几夜)。你还从“几天
几夜”体会到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白天寻找五彩石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因为女娲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谁能说说“零零星星”是什么意思? 生:石头东一块西一块,像星星一样到处散落。
师:“碎块”你们见过吗?敢摸吗?我们知道“碎块”的棱角很锋利,一不小心手就会被割破。可女娲却要在这些锋利的碎块中寻找五彩石,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女娲很勇敢,辛苦。师:女娲白天寻找五彩石不容易,那晚上呢?
师:孩子们让我们想象一下,白天女娲是怎么寻找五彩石,夜晚女娲又是怎么寻找的?
生:白天女娲在山上到处找,翻开石头 生:晚上,她摸黑找,没有光明。找起来更麻烦
师:是啊,女娲寻找五彩石确实有够辛苦的。所以,从“几天几夜”我们再次感受到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辛苦。
师:让我们把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辛苦读出来吧。点名,齐读。
师:就这样寻找了几天几夜,找得那么久,找得那么辛苦,五彩石找齐了吗?
生:没有。
师:怎么办?怎么办? 2“找啊找啊”更困难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出示句子)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动?
生:找啊找啊,感受到了女娲寻找五彩石找了很久,找得很辛苦。师:那你们能读出女娲寻找五彩石的不容易辛苦读出来吗?(生试读、点名读、齐读)
师:一个“找啊找啊”写出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让我们想象女娲会在哪儿找?怎么找?遇到些什么危险和困难呢?
生1:女娲在森林里找啊找啊,她的手被树枝划伤了,脚被荆棘刺破了,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2:女娲在山石间找啊找啊,她 爬过了一座高山没有找到,又爬向另一座高山,一次不小心从山上跌落下来,但她站起来继续寻找纯青石。师: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生:女娲到火山口去寻找五彩石。那熊熊大火烧焦了她的衣服,她一点都不怕,一心只想早点找到纯青石。
师: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就是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现在请拿起笔,把你想到的女娲寻找五彩石时历经的艰辛写下来吧!生写话:
为了找齐五彩石,女娲 找啊找啊,她遇到了,但她!同桌互相读一读自己写得话,个别生朗读自己写的话。
师:她走遍了大江南北,踏遍了天涯海角,不畏艰险、历经艰辛。但,女娲放弃了没有? 生:没有
师:老天不负有心人。女娲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引读:女娲寻找五彩石,她原以为——(出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可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女娲面对这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出示: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女娲为了找齐这五彩石,于是她又——(出示: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孩子们,五彩石找齐了,此时女娲的心情怎么样?(非常高兴!)是啊,让我们共同读出女娲找齐五彩石的快乐心情吧。(出示: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五彩石找齐了,接下来要干嘛了?(冶炼)孩子们,回顾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女娲寻找五彩石这部分内容的?先朗读找出能体现困难的词,然后分析,最后有感情朗读。(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现在请四人小组自主学习女娲冶炼五彩石这部分内容。
3炼石,体味“五天五夜”的辛苦和争分夺秒为救人的精神
师: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孩子们,读读这句话,有让你感动的词语吗?
生:我从“五天五夜”感受到女娲冶炼五彩石很辛苦
师:女娲在这不眠的五天五夜里一直在做着什么事呢?(冶炼五彩石)师:什么是冶炼?
师:孩子们,把钢铁冶炼成液体需要多少度的高温?猜一猜?(2千摄氏度)女娲把五彩石冶炼成液体也同样需要—— 生:很高的温度
师:如果让你们在这样的神火旁呆上一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难受、痛苦„„ 师:你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而女娲却要在温度这么高的炉火旁呆上五天五夜。女娲放弃了吗?她退缩了吗?她知难而退了吗? 生:没有!
师:这注定是怎样的五天五夜?(饥渴交加、千辛万苦、不眠不休„„)师:你们已经体会到了女娲炼石如此艰辛,相信再来读这句话就更有感觉了。(请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舍己为人、甘愿奉献、了不起、伟大„„)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写下“冶炼”这两个字,感受一下女娲的勇敢、坚强、舍己为人、甘愿奉献、了不起、伟大。生提醒注意事项,师范写,生描,写;同桌互评。
师:下面就带着你对女娲独有的情感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谁来读。
生读。(这真是勇敢的女娲。)生读。(这真是坚强的女娲。)
齐读。(这真是舍己为人、甘愿奉献的女娲)4补天成功,感受快乐,感受神奇,感激女娲
师: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女娲终于可以补天了。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投影出示: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师:读到这里,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快乐
师:试着把这种心情带进去读一读吧。点名读
师:读得好。细心的孩子会发现这里连续用了好几个动词。请听老师朗读,拿起笔在动词下面画上“△”。
现在请同学们边读边配上动作,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读得好,也表演得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看,女娲补天只要往上一泼,天就被补上了。神奇吧?这就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板书:神奇)一个“泼”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女娲的神力无边,法力高强。
师:女娲把天补上了,女娲看到了大地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人类又重新开始了生活。
师:是的,人类又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谁的功劳?你想对女娲说
什么?
生:我想感谢女娲娘娘为了人类吃尽苦头
生:我想说:女娲娘娘,谢谢您,如果没有您的帮助,就没有人类了 生:女娲,你真勇敢,无私 „„
师:是啊,正是女娲的勇敢、无私、甘于奉献、坚强才使得我们人类繁衍生息。再多的言语都无法表达我们对女娲的感激赞美之情,千言万语化作三个字“了不起”
出示:女娲真了不起,让我们为她点赞吧。孩子们竖起拇指夸夸女娲,让这嘹亮的声音在宇宙间回响。
5师生合作朗读,回顾女娲补天过程,体会女娲精神 男生读找五彩石,女生读冶炼五彩石,老师读补天。
三总结留念
师: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彩,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每当看到天边五彩的云霞,我们总会想起一位神仙,她就是——
一定会想到这样一个神奇的神话故事,那就是——
时间过得真快,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回去的作业任选一题。
四诗歌拓展:让我们把诗歌《女娲,了不起的女神》送给女娲吧。五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摘抄课文中生动的语句,把故事讲给家人听。2对神话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5
新城小学 丁华娟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叼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同学提到了直播威海中倡议大家关爱白天鹅,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我无须多言了。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
一、“阅读”的层次要清晰
把教学感受深刻、有创意、效果好或失败的课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喜人变化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在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调整了教学的内容。在充分理解“人们为燕子作了什么?”这一问题后,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去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呈现出来。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课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层次不够清晰。应该是“自读──交流──再读──展示读(评价)”的过程,而在实际课堂中,将“学生的交流”与“学生的再读”进行了两次,这没有必要,并且没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经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读”的层次显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闪光点,推动教学进程。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这是我要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
当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课堂上的学生是“活”的。有时候,我上课上考虑的只是教案、环节、过程。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状况,应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发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习,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但我是个唯美的人,当好一名教师,拥有一节无撼的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学的难
点是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教案一改再改,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教学的设计在头脑里过电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营造出理想中的课堂,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几点反思: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过: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们无法把每一堂课都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体等有效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新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欣赏了笔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词语,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当读到平坦、挺拔等词语时,头脑中会显现出相关的画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种联想,也会延伸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中,看到类似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把这里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另外,课文中有一个很生僻的词:锲子。我查了相关的词典,发现里面的解释是越解释越模糊,其实这是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木钉子。于是,我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个锲子,当学到这个词时,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语言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生活。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
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纵观这一册实验教材,审视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凸现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记得前几天参加小学语文的培训时,虞哲中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课堂要呼唤工具性的回归。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到以前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是要努力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课堂里大谈特谈环保,可是学生走出课堂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桥时花大量的资金移香樟树的事例,二是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的苍白。
只要是真实的课堂,就会有遗憾。虽然自己也努力过,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列举几点:
1、可能是理解课文时每一个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一开始我出示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写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那时,我们都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没有环保意识的觉醒,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阅读理解中却忘了这一环节。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6
课题
9古诗三首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分析朗读背诵了元日,今天,我们继续品赏古诗三首后面的二首古诗。
学生听讲
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
一.
《清明》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纷纷”形象描写了春雨的特色。“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
“行人”“断魂”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分组活动,构图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教师适当的优劣点评。
二.
同学们,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
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重阳节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汉初,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你了解茱萸吗?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山东”是什么意思?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你了解诗人王维吗?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意思?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个性化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三.拓展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课堂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五.
作业布置
默写这一节学习的二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下面的字:独
异乡
异客
逢
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
学生分析朗读背诵
学生理解背诵
学生练习
理解后背诵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背诵了古诗三首里后面二首古诗。感受了诗人在节日里的不同心情。
板书
古诗三首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7-26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27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29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翠鸟》08-09
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学反思11-08
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的教学反思10-11
三年级下册语文《小河的歌》教学反思07-26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