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

2024-08-20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精选12篇)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 篇1

听课反思

——自治区教研室送课下乡暨同课异构英语研讨课

惠农区回民学校周玉玲

3月15日星期四,自治区教研室送课下乡暨同课异构英语研讨课在市九小顺利举行,来自自治区教研室及惠农区的36位小学英语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惠农一小的张敏老师和银川二十一小的段晓洪老师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四模块Library第一单元Where are the books about computers, please?给我们提供了两节小学英语高年级口语交际和语篇教学的研讨课。

就在本周二,恰逢教研室领导及老师到我校做听课指导工作,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孙建梅老师连听了我两节英语课,其中就有五年级的这一课。虽说我上的是一节家常课,但听了这两节公开课以后,我十分惭愧。对我的那节课反思如下:

一、态度不认真,治学不严谨。没有认真、精心备课,导致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联系不紧密,过渡也不自然。上课开始直接运用课本上的插图练习句型,然后利用 单词卡片学习新单词,接着学习课文。

二、重点句型练习不够。句型练习只练习了:Where are the books?They are on shelf A.没有进行拓展,这类句型Where are the books about computers, please?没有练习到,可以说本课的重点句型没有处理。

三、脱离语境地进行单词教学。单词教学太单一,完全脱离了语境,就是一味的学习单词,欣慰的是语音渗透的还算可以。

四、语篇教学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糟糕的就是课文的学习,完全是思路混乱,没有目标,尤其是没有针对课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读的少,听的也少,课文也没有理解透彻。

课后我校胡学林老师和孙老师又给我了一些建议,得知星期四在九小要开展这个大型研讨活动,我就特别期待,尤其是语篇教学方面希望有很大的收获。

果然,在这次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中,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困惑已久的问题。在听课的时候,我特别关注了两位老师分别在单词、句型和课文这三方面的教学策略。听课反思如下:

一、单词教学,词不离句,句不离境。两位老师在单词教学方面都创设了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力图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学习单词,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是她们呈现单词的方式。张老师把本课的生单词教学分散到了各个教学环节,在句型练习中自然学习library, shelf 这两个单词,在引入课文的教学中自编复述课文的短文学习card, use, find这几个单词并出示了课文的重点短语good at,在分段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CD---ROM, bring back, in two weeks’time, easy这三个生单词和两个难理解的短语。整个单词教学的设计思路非常的巧妙,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把单词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减轻了学生一次性较集中地学习单词的压力和记忆单词的难处,把单词融入到课文教学中,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句,又教会了学生如何来运用这些单词,而且在其中又进行了情感教育的渗透,教育学生书很有用,应该多读书。段老师

在热身后借助图片、食物和多媒体集中地进行单词教学,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教读和操练单词,如大小声、看口型猜单词、男女竞赛读单词、升降调读单词等,还把单词教学拓展,如card一词拓展为 library card, e---card, bus card, bank card。她的情境创设是运用语言和动作把这些单词自然地串起来了,就像一根线穿珠子一样。这样的单词教学,生动、丰富、有效。段老师在教学library一词的时候,进行了图书馆规则的情感教育渗透。两位老师都注重语音教学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两点是许多小学英语教师容易忽视的方面。

二、句型教学,层次清楚,扎实有效。两位老师在句型教学中都花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张老师直接由“记忆大比拼”活动练习重点句型“Where are the books about computers, please? They are on shelf A.”由机械练习逐渐过渡到意义练习。她精心制作了许多图片,准备充分,只是发给学生用图片进行意义练习句型的时候,没有说明练习方法,学生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学生有点被动,而且还用小组齐问齐答的形式练习句型,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检测和纠正,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有点欠妥,句型也没有进行拓展。段老师在进行句型练习时,她的思路非常清晰、层次清楚。先由超市找物品,练习句型“Where are the books?They are on shelf A.”再过渡到句型“Where are the books about computers, please? They are on shelf A.” 始终都是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这样设计很有坡度,句型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

杂,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三、语篇教学,巧妙引导,抓重突难。两位老师运用不同方式,来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理解的句子。张老师自编复述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听录音,用问题的形式逐段理解课文,引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句,最后再跟读课文。段老师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先引出重点句,然后听录音,先提出几个简单问题,引导学生总体感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跟读课文,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语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如果把他们两位老师的方法好好整合一下的话,将是一个很好的语篇教学的范例。

四、Chant相同,位置不同,效果不同。两位老师都用了一个相同的Chant,但是在整个的教学程序中出现的顺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张老师把它放到了课的结束,而段老师放在了句型练习结束后,巧妙地引出了课文,自然地衔接了句型教学和课文教学这两个环节。Chant如下:CD---ROM, CD---ROM, in the books.Books, Books, on the shelf.Shelf, Shelf, in the library.Library, Library, Let’s go to the library.总的来看,这两节课上的都是比较成功的,这两位老师都是比较大胆和冷静的,她们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比较注重激励性评价。从她们身上,让我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也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 篇2

一、情境设置, 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 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 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 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 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 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 并且耗时, 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 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 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 开场精彩, 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 才有学习的动力,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 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 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 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 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 这样, 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 陈老师揭示谜底, 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 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 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 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 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 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 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 并引导学生, 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 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 由此, 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 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 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 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 于是, 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 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 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 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 大胆取舍,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 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 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 “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 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 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 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 内容不可谓不全, 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 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 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 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 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 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 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 帮学生明内容, 给学生讲方法, 让学生练答法, 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 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 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一节课是面面俱到, 一节课是重点突出, 哪节课的学生有实质的收获自然不言而喻。

甘肃省实施新课改已进入了第四年, 如何在授课时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水平、理解程度、个性差异, 充分、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问题的规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无疑给了我借鉴和思考。

摘要: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 两位教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给参会教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同样精彩的教学导入让人回味无穷, 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引起了广泛的思考。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 篇3

【关键词】诗歌语言;同课异构;情景设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二十几节课异彩纷呈,让我对各学校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叹服不已。其中,来自外国语高中的陈晓翠老师和来自新亚中学的高志军老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使我有了较深的感想。

一、情境设置,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并且耗时,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开场精彩,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这样,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陈老师揭示谜底,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并引导学生,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由此,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于是,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大胆取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内容不可谓不全,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帮学生明内容,给学生讲方法,让学生练答法,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一节课是面面俱到,一节课是重点突出,哪节课的学生有实质的收获自然不言而喻。

甘肃省实施新课改已进入了第四年,如何在授课时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水平、理解程度、个性差异,充分、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无疑给了我借鉴和思考。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 篇4

任梦送

上周我校与实验学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活动,我们数学组听的是有我校成望东老师和实验中学张海英老师的数学课,授课内容为不等式及其解集。听烦了两位老师的课,收获颇多,现整理总结如下:

1、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把握很到位,如成老师在课前添加一个选择不同超市购物活动,在那家超市购买商品更便宜,引入不等关系的概念。张老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总结得到不等式的定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两位老师都引用了教材的问题情境导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不等式,从时间上考虑,从路程上考虑,只是学生在列不等式时,有点难度,个别同学理解不清楚,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3、成老师对待概念的教学方法、理念。给了我们一种焕然一新的方法。淡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是更加注重了学生对概念的应用。通过较多的练习能够辨别不等式和整式。两位老师都提到了不等符号大于、小于号和不等号。

4、成老师还提到了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这个复合符号。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老师会忽略这个问题,而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5、两位老师都用了小组教学,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尤其程老师的学案习题设计循序渐进,难度逐步提高,在列不等式找到关键词列出不等式。

6、张老师的评价语言,很优秀,确实值得我们在课堂上应用。如:试一试,你一定行的。请声音最洪亮的同学回答、你如果……的会更好、你的回答很好,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讨论问题的积极性。

7、实验中学的刘主任给我们讲了影响课堂的几个因素,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如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小组评价、个体评价对课堂的影响。在上课过程中重在要求学生理解问题以及概念的本质,如方程的意义,什么是方,什么是程,无理数为什么叫无理数,这个概念的来历,使我想到了像梯形的概念,与三角形的关系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概念。

“同课异构”的听课心得 篇5

杨为闯

五月八日上午我和李守坤老师在定远一中多媒体教室听了李祝圆等三位优秀老师上的课。三位老师上的课有声有色,激情四射,令人耳目一新,现将上课的感受与大家共享一下。

第一位上课的是李祝圆老师。李老师年轻潇洒,精力充沛,上课充满着愉快的气氛。他首先以一首优美的英文歌曲拉开了帷幕,课堂就在这样轻松云快的情况下开始了。这一课内容是unit22 communication workshop, writing a letter.开始,李老师让大家看一张照片,照片是他的同学以前的照片,已经很久没见了,写信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交流方式,从而导入了这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李老师让大家读一封信,并把这封信粘在纸上,读完之后需要回答一些问题,找出每一段都是什么大致意思,把意思写在方框内。在这过程中,这封信是打乱的,学生需要整理她的顺序,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老师又是轻松愉快的,改变了以往那种一言堂的现象。

在这一堂课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写信时要注意非正式用语。李老师让学生把非正式用语都画出来,并朗读一下,这一过程加强了影响,学生对非正式用语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平时写作时语体的运用有帮助。如果把正是用语和非正式用语放在一起运用,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之后,李老师总结了一些写信的常用步骤,如称呼(greeting)提出问题(what)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信的结尾(end)签名(sign off)。这样学生对如何写一封信就一目了然了,写起来也很有条理。

接下来就是写作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给自己想写的人写一封信。在明白了写信的步骤,格式,文体,常用语之后,学生对于写一篇文章已经很轻松自如了,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最后是评价。把写好的文章相互评价一下,找出对方的亮点。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犯了哪些错,及时进行改正。

这一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既传授了知识,又充分调动了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大量的问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把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乐园。李老师口语流利,发音准确,课上尽量使用英语。我觉得只有教师说英语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李老师还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

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是非常愉快的,是积极主动的。

这一堂课也有一定的问题。如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好,是自我评价变得有点匆忙。不过这不影响大局。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市优的差距。从以老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及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可采用多种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配合就非常好了,课就能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 篇6

七级小学 牛立沙

2017年 月 日,安州总校组织了语文“同课异构”听课活动。在短短的1上午时间里,聆听了3位语文老师的课,分别是安新小学徐丽娟老师,安新二小刘素红老师和芦庄总校李林静老师的《月光曲》,我受益匪浅。聆听这些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我从中领略到每位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设立,重难点的确定,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是以新课标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熟读教材,掌握学情,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勇于创新,大胆尝试。

2、注重阅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最为重要。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注重阅读训练指导,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如有的老师,预设阅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批注,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增强了自主探究的研读意识。有的老师采用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迅速浏览,寻找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词语,研读分析,掌握文章主旨。还有的老师以朗读训练为主要形式,井然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的目标。

总之,老师们在阅读训练中,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有效方法,经过各自的精心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老师们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自己精美的课件,为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4、板书美观,设计精巧,书写流畅。

活动中,老师们的板书设计美观精巧,新颖别致,使人耳目一新。板书是教学思路的体现,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缩浓功能,老师们在板书设计中,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形象地再现了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准确地凸现了文章的重难点,将中心思想巧妙地寓于其中。

5、藏拙示优,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风格

这次教学竞赛活动中,老师们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6、锐意创新,亮点频频

对一节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篇7

关键词: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教师潜能,课堂质量

“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教材内容按照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由一位或多位教师,运用不同的理念、构思、设计、方法,面向不同的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由于教师不同,上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课。评委通过对比不同教师所上的不同的课,找出几位教师的亮点和不足,然后反思本节课所经历的过程。通过交流反思,教师之间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指课题名称相同和教材内容三维目标的一致性;“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同教材内容,根据学情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二是相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而“构”则是“建构”,是指按照某种操作方法来达到某种目的。由此可见,“同”是基础,有“同”才有可比性;异是发展,通过异构才能在比较中扬弃,才能形成异彩纷呈的教学风格。

一、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潜能

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参考教师用书,罗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基本的框架建构出来,征求本组优秀教师的意见,然后做了大量的修改。接下来的工作是搜集资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引课环节的精彩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经过多次实践后,我确定通过做实验、设置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后面的习题选取,要掌握难度梯度和知识点的关联,明白每一道题的作用。在比较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环节,我汲取了以前校内同课异构课的教训,设置问题要按照课本的知识顺序,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层层递进,注重引导,避免步子迈得过大,让学生吃夹生饭。这样不仅复习了以前的知识,还增进了知识间的联系,最终得出结论,达到目的。通过这次准备,我对教师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只要自己努力,深入研究教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滋润学生,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潜能。

二、有利于校际交流互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

曾有一句名言“时尚的任何一件事物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它一定会在不同的方面给我们带来帮助”。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正是如此,在多次不怕失败的实践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改进品质为的就是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帮助效用。通过不同上课方式的对比,找出更适合我们学校教学的方法提高有效课堂的效果。比如兄弟学校的BCA教学模式,很实用。这种教学模式注重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及考点,课后巩固复习,落实很到位,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基础十分牢固,并且能够做好充足储备去迎接各种考试,这对后期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像自己这样的新教师,能够学习到兄弟学校成熟的教学模式,并学以致用,收获颇丰。通过校际交流互通,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效率。比如用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方向时,由于本校实验设备的陈旧,这个地方设计起来非常麻烦,效果也不好。通过与其他学校交流,使用了兄弟学校的力传感器来演示实验,简单明了,效果极好。成功的方法可以复制、可以效仿也可以借鉴。在评课过程中,三个学校的老师聚在一块进行学术和教学上的经验交流并不时记录下来亮点运用于本校学生。

三、有利于展现教师的个人风采

对于本次同课异构课,四所学校的老师都很重视。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老师们还要突出个人特色,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备出亮点,备出特色。教学有法而无法是我们常说的。有法要求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进行我们的教学,还要求我们知道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教学环节……所有这些都是教学中共性的东西,但是共性的东西往往无法鲜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有别于其他的东西。我们就说,教学还需要进入“无法”的境界,即我们不可能要求很多的教师的教学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情况,鉴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我们无法将每个人的教学归结为一个同一的模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知道了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时,我们应该承认,只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就好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一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与其他三位老师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授课思路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了个人特色,同时也在相互交流和展示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让参与者进行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本次同课异构中,没有一位老师不使用课件开展课堂教学,这体现了参与者的现代教学意识。“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是一种求变求新的创新设计,根据这次经历,我认为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前应组织教师对“同课异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应只是参与者,所有教师都应该融入其中,使“同课异构”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前面的观课,请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示范具体的策略与方法,并解读异构的理由和产生的效果,让所有教师学会同课异构;再次,在教师学会异构的基础上,再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逐步培养教师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教学的能力。

“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塑、完善自我的平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有很多内容给我们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因此,开展同课异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可以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展开,不仅让课堂教学丰富与多元,而且更好的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吸收教学要点。正所谓“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参考文献

[1]张臻.同课异构高校课堂——对“同课异构”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2013(25).

[2]陈云生.浅谈高中课堂物理教学实施“同课异构”的方法和实效帮助[J].文理导航(下旬),2015(8).

[3]汪友红.高中物理“同课异构引课”赏析与感悟[J].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85).

[4]汤文俊,徐毅.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超重与失重为例[J].亚太教育,2015(12).

[5]张广宇.对一节物理同课异构课的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5(17).

[6]陆永华.关于“力的合成”的省优质课观摩的思考[J].物理教师,2014(10).

[7]次央.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研究[M].2009.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 篇8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较新颖的校本教研活动,该如何评价其课堂教学效果呢?在本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我校地理组选派的两名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面笔者就以这两位教师设计的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大洲和大洋》为例浅谈一下体会。

一、二者的共同之处

1.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位教师均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课堂这宝贵的45分钟,不向课前延伸(即不布置课前预习),也不向课后扩展(即不布置大量课后练习),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这种理念很好,可以让学生的“学”与“做”都在一节课内完成,从而在课下有虹多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二人的新课导人也很有新意,让学生眼睛一亮,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2.透彻理解课标,营造高效课堂,两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取舍,重新组合、整理,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1.课堂结构的设计不同。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叶老师采取小组合作,分小组竞赛,课堂活动热烈;陈老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活动紧凑,学习时间较充裕。

叶老师的导入由微信启动画面(一个人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创设情景,进而联想后羿和嫦娥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样子,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陆地的分布,这样就通过演绎神话把学生的注意力带进了课堂。从学生的角度设置导学案,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先把陆地分布的问题解决了,这样就有了合作学习的基础。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大洲展示,使得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大洲知识。最后再通过画大洲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大洲的地理分布的记忆。

陈教师则是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动画场景,用以吸引学生,帮助记忆。①开篇动画“外星人上学记”,以泉州五中为场景,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这也是笔者最满意的一个校本资源开发与设计案例。②海陆面积比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海洋,2971(谐音:饿就吃呀)。③南北两极的海陆分布特点,设计“隔山打牛”动画,帮助记忆。④设计“飞碟导航员任务”,带领外星人游览地球七大洲,通过“谷歌地球”或“虚拟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与开篇动画进行前后呼应。

2.课堂教学的展开方式不同。叶老师的教学比较生活化,课堂开放创新,他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体现出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上课积极性非常高,比较开放,课件做得好。比如,识记七大洲的地理位置是教学重点,很难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对其牢固掌握,但叶老师开创性地设计了五步教学法,分别是“看图说名”、“大洲自述”、“画大洲”、“猜大洲”、“拼大洲”,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画图、拼图活动,使学生在一节课内就掌握了这些知识重点,收效良好。纵观这节课,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比月球、地球差异,海洋分布等设计,符合初中生心理认知特点;每个活动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强的延展性,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让课堂精彩纷呈;注重校本资源开发,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形象生动地化解教学难点;重视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向世界”;关注易错点,激发学生课堂回答积极性;前后衔接巧妙,对知识点的落实到位;传授记忆技巧,如“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3.课堂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叶老师重视活动,注重地理兴趣的培养;陈老师注重学生地理素养、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 篇9

一、拓展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我。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够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在准备这次课的过程中,大家就每一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我的心扉,发表自我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我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年轻教师也进取献言献策。思想发生了碰撞,讨论的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三、相互比较,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我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到达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课标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看,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资料。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善和完善的设想。经过这次活动我更加认识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我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当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我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构建自我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资料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异常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的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我更好地成长。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 篇10

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中心小学 彭 利

2014年11月8日--9日,有幸听了萍乡市芦溪县“2014国培小学数学班‘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这里,可以接受到比较前沿的教育理念,让我觉得自己的头脑得到了洗礼。通过倾听谢翌教授,胡美贵教研员他们的讲座,观看芦溪第二小学教师陈莎,芦溪宣风小学教师刘恋礼,及江西师大初教学院张珂老师的三堂《确定位置》数学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下面我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所谓“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让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让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课上展现自己的教学构思,最后对各个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分析其利弊与优缺点。“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的智慧碰撞,让参与者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具开放性,“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课异构,不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名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迥异的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亲自参与同课异构活动,我也感觉到同课异构中的“异”带来的不同教学方式、风格的复杂性和困惑,因此,本文我就浅谈一下同课异构的作用和困惑。

这次听课我主要听了芦溪两位年轻的数学老师和江西师大初学院的张珂老师讲的《确定位置》。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这样,学生主动思考、各抒己见,不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个人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

正如陈莎老师这节课里:她在尝试着用最朴素的方式把自己藏在背后,把学生推在前头。一堂课,如果看到的是老师完美的表现,总觉得有某种遗憾,因为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有时候尽管看到学生踉踉跄跄的表现,但在这踉踉跄跄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数学素养在提升。

而刘恋礼老师在新授《确定位置》过程中,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珂老师设计的教学形式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且授课老师功底扎实,课堂掌控技术娴熟干练,语言风趣幽默,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非常高,学生参与率百分之百。

在这三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同课异构《风筝》听课反思 篇11

关键词同课异构阅读课导入

一、 对阅读课导入教学的认识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入很有讲究,它如同交响曲的前奏曲,有效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元认知知识,让学生明白 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How I get to know 的强烈意识。正如常言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高质量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来帮助他们降低阅读难度,培养阅读能力。

二、 课例背景与主题

本次百花奖活动选用的文章“A letter to my son”是一篇英语美文。一位父亲写给三岁儿子的信。文章较长,有一定生词和难句,但文章很美,父亲的建议探讨了很多人生哲理。本次研究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记录了五位老师对同一内容的导入教学的授课过程,授课班级均为省重点中学高二物化班学生。

三、 课例呈现

下面笔者从五位教师设计和实施的导入教学活动入手,分析和探究有效的导入教学。

教师A的设计:影视导入。

Task 1:在课间播放《幸福来敲门》中父子打篮球的一段对话,然后问学生Do you agree with the father in the video? Will the son follow the fathers advice?

教师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作答。由于是上午第一课,课间学生刚吃完早餐匆匆赶往教室,有的还没看懂视频,所以对问题只是传统地配合老师说了“Yes”。

Task 2: Do you follow your parents suggestions?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但确实有点突然,学生很难回答yes 或no,若再次追问,可能耗时太多,影响后面的教学

进度,所以

随后教师自己总结。

When we are very young, our parents guide us in our life and we believe whatever they say.

But in adolescence, we often doubt what our parents tell us, and still behave in our own way, which we believe is the most correct.

And when we grow into adulthood, we finally realize that most of our parents advice is valuable. And we also want to give good advice to our kids based on our own experiences.

Task 3:Have you ever read any books about advice from parents—Letters from Fu Lei?

教师由《傅雷家书》It is about selected letters by Fu Lei to his children. In the letters which were full of love, Fu Lei taught his children to learn how to be true persons and to build good characters.

导入文章题目“ A letter to my son”。

教师B的设计:情景导入。

Task 1: PPT上呈现一个温馨的画面:父亲微笑看着熟睡的婴儿,边抚摩边似乎在思考着。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Can you imagine what the father is thinking about?

学生的回答各异,但有趣丰富。有的学生说这孩子要是像他妈妈一样漂亮就好了,有的说真希望孩子一直能这样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教师又展示了一个画面再问:What kind of things should a father give to his son?学生明白了不仅是物质上的,更要精神上的,说到爸爸希望孩子以后如何做人,

对人生提出了建议。

Task 2: What can I do for my daughter, as a mother and teacher?

教师提到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因工作很忙,和自己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让学生建议为女儿做些什么来弥补她,培养她。有学生说有空时带她出去玩,有学生说多买书、玩具,也有学生说给出好的建议指导,培养孩子的性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C的设计: 音乐歌曲导入。

Task 1:放一首感人的歌Mothers Love然后问学生在歌词中“ What impressed you deeply in the song?”

教师在学生谈了感受随后自然地总结Mothers love is like ocean. Fathers love is like mountain. It gives us power and love.于是自然进入课题。

教师D的设计:直观导入。endprint

Task: 放了《爸爸去哪儿》 提问: Among the five fathers, which father do you like best ? Why?

教师用热播的电视节目来抓住学生眼球,学生有话可讲,风趣幽默。随后过渡到本课主题。

教师E的 设计:趣味性导入。

Task 1:教师先用A Brain Twister导入,

Who is closer to you, your mom or dad? Why?

Mom, because dad is “farther”. 学生对脑筋急转弯很感兴趣,都跃跃欲试。

Task 2:介绍周国平的的书《宝贝,宝贝》。

Task 3:展示了很多女儿一岁生日的生活图片后,问学生应该把女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Whats your advice? 在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呈现参考答案:respectful,independent,optimistic,positive,confident,forgiving,polite,honest,brave 等。

四、 对比分析

教师A的第一个任务中,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A没有给出提示和指导,而是直接给出答案。学生可能不知道往哪方面思考而无从下手,很难说出达意、合理、完整的句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语言支持。

教师B给出的情景生动形象,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进入话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耗时过长,影响了学生后面深化理解整篇文本。

教师C和教师D的导入简明扼要,目标性明确,节时高效。

教师E的趣味式导入,一开始就吸引了青少年天生的好奇心。之后用女儿的生活照让学生感受并回忆了孩子的童真与浪漫。随后对话题的讨论自然亲切,有话可讲。其实似乎在讨论建议这一问题的同时,是对阅读的文章父亲的建议做了预测。这样带着问题阅读,研读自己预设的问题,实在微妙,效果甚好。

五、 体会与反思

同课异构的各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都坚持了趣味性、情景化、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有兴趣,有话可讲。但似乎下面几个原则还考虑不足。

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灵魂。课堂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目标展开,阅读课的导入理

应也按阅读的目标进行精密安排。

质疑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导入时教师要以“疑”激“趣”,以“问”导“思”,这样导入才会带来思考。

简约化:这一原则操作中较难把握。严格说导入时间不应超过五分钟,否则会显得头重脚轻,影响阅读效果。

课堂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交谈式、小品式、问题讨论式等。总之,阅读课的课堂导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坚持合理的导入原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王雪娇.从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反思阅读课的读后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2)

“同课异构”话有效 篇12

一、课例与点评

教学课型:高三复习课 (45分钟)

复习内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六第4单元

(一) 话题回顾

课例1:T: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UN—bringing everyone closer together

What is the UN?

Who is Tang Ning?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课例2:T:What’s the theme of this module?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is theme?

T:What’s the unit title?What type of text is the reading passage?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a speech?And how do you understand a speaker’s attitude?

[对比分析]

本环节两课例的最大区别是课程观的不同。课例1中教师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 以阅读课文为单位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大意, 课堂复习仍按照课文→词组→句型→练习的模式。教师忽略了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 把教材的大话题和小话题分解为零碎的部分, 导致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课例2中教师能以模块主题为“魂”, 帮助学生构建模块主题 (Making a better world) 和本单元所涉话题 (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的语言知识系统和网络, 即力求把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整体复习。这样的复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语言信息储存、词汇及表达方式的积累, 拓宽思维空间和语言运用空间,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 词语过关

课例1:Read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get ready for a dictation.

operate, honour, purpose, co-operate, touch, peacekeeping, operation, conflict, worthy, labour, voluntary, press awareness, sum, fund, urgent, lack, poverty, earthquake.

课例2: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Mr.President, Mr.Secretary-General, Ladies and gentlemen:

Eight years ago today, the United Nations solemnly adopted the Millennium Declaration, offering new hopes to the people living in (1) poverty around the world.China is a responsible, large (2) developing country.Though not rich, it has (3) honored its commitments to the Millennium Declaration and done what it can to help som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对比分析]

教学中我们发现, 学生词汇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词汇的正确运用上, 具体表现在近义词间的辨别能力欠缺、正确的搭配知识欠缺、词汇派生知识欠缺。课例1中教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记忆单元重点词汇, 然后再给出中文意思让学生默写或说出英文单词, 这仅仅是个死记硬背的过程。掌握单词的正确拼写固然重要, 但这只是学生能听懂、读懂、说出、写出孤立单词的能力, 不是词汇的运用能力。课例2中教师能根据学生词汇掌握中的薄弱环节精心设计呈现方式, 把词汇、语法和篇章结合起来, 通过提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语言实践机会,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语音和拼写的识记, 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意义、构词、句法结构、文体、搭配、语用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词汇上发展语义网络, 从而促进学习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认知能力, 内化语言规律。

(三) 考点梳理

课例1:重点词汇:operate (1) vt.操作, 经营; (2) vi.动手术~on somebody

别担心, 将有人给我们演示如何操作新机器。

Don’t worry!Everyone will be shown________________the new machines.

这家公司在60多个国家经营快餐店。

The compan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n over 60 countries.

Phrases:in operation;come into operation/effect;put/bring...into operation;perform/make/do an operation on somebody.

课例2:T: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nd map out the format of a speech.

[对比分析]

课例1中教师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讲授模式, 仍采用对所学知识面面俱到再逐一梳理的方法, 学生已有的零散的知识难以在头脑中得到整理、分类和集合, 这种机械的没有探究和思考的复习和识记是不牢靠的, 不利于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律, 对提高学习效率,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不大。课例2中教师能采用以话题—语体—词语句式为脉络的思维模式开展复习教学, 在考点梳理上结合语篇内容优先考虑那些适合比较、对照、派生、转换和搭配等应特别处理的项目。另外, 教师不是把这些内容以现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而是作为思考的任务促使他们尽量深刻地去感悟各种语言现象之间的差异、联系和规律, 实现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和解决。

(四) 能力训练

课例1: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made in brackets.

1. operate (n.) ________2.purpose (adv.) ________

3. press (n.) _________4.conflict (adj.) _________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He______ (honour) with a knighthood for his scientific work.

2.The British______ (cooperate) with the French in building the new craft.

课例2: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wo paragraph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and vice versa.

1.世界需要和平, 和平才能发展。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渴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愿同各国加强合作,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WHO Director-General Dr Margaret Chan has appointed international film star Jet Li as WHO Goodwill Ambassador.On his appointment as WHO Goodwill Ambassador, Jet Li said:I would like to thank WHO for this great honor and opportunity.Health is essential to the well-being of humanity, and...

[对比分析]

课堂上实际收效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少教师将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当成能力的培养。如课例1中的用规定单词形式填空和完成句子, 这两项练习均属于以形式训练为主的练习, 与在真实语言使用中考虑语言情境来选择合适的形式存在天壤之别, 练习没有为学生创设学会选择和使用语言知识的情景和机会, 因此, 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形式仍然无法具备应用能力。课例2中教师能突出知识的活用, 重视语言形式训练和思想表达的统一。教师采用话题和语篇文体整合的语段翻译形式对同范畴话题和本单元阅读文体作适当延伸,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练习语言运用, 从而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语言知识, 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宽语言知识范围, 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五) 作业巩固

课例1:T: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on the handouts.

课例2:T:Read the report Millions Threatened With Hunger and Disease in Horn of Africa and write a proposal to The U.N.Children’s Fund about how you can help children in the Horn of Africa.

[对比分析]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掌握与运用情况的重要方式, 同时又为教师了解、反思和改进教学提供一定的信息反馈和依据。[1]但课例1中教师在这一环节比较随意, 仅让学生完成所订资料中某一部分, 对题量、题型、难度以及和本课内容的相关度未作认真研究和选择, 这样的作业缺乏迁移性和实践性, 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触类旁通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课例2中教师采用基于主题的读写结合作业形式, 努力扩大学生接触英语的范围和语言实践运用的量, 通过类似内容和文体的迁移训练, 使学生从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三个维度得到锻炼, 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达到加深理解促进积累的目的。

二、启示与建议

有效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模式, 倒不如说是一种对教学行为的评判。[2]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复习课例的对比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和十分恰当的设定,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有了如指掌和融会贯通的把握, 在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魅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也一定会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盼, 它包括认知的挑战、思维的碰撞、文化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等。为此, 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应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教和学的效果出发, 从质量目标的实现出发, 努力使每一个教学行为和方法都是有效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一) 有意图的预设

复习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具有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内的“扎实的学力”“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体, 而不是各种子能力或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与特定教学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得与运用。[3]因此, 在复习教学伊始, 教师就应对复习模式作高屋建瓴的思考和规划, 有效的设计一定是整体的和系统的。本文课例2中教师所采用的主题式整体建构的复习模式 (见下图1) , 符合现代语言学理论。该模式将话题和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有机结合, 然后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话题目标的深度以及形式。学生在完成有关主题的各种任务中理解话题语篇中的语言形式和意义, 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反映该主题和交际需求的知识系统, 实现由死记硬背到意义建构、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转变, 达到提高自身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 有意思的联结

“联结理论坚持模仿应该在一定的语义指导下进行, 也就是说, 不是单纯机械模仿所输入的原始信息, 而是产生出组合了的新的信息内容, 形成一种反复回归式循环”。[4]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坚持从语篇中来到语篇中去的教学理念, 尽可能扩大输入信息, 无论是在选择语言素材方面, 还是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方面, 都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语言实践机会。其次, 提供的语言输入要和主题有一定的相关性, 且具有挑战性, 语言难度尽可能比学生已有的水平和能力高一个层次, 从而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复习过程不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和模仿上。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 以提供词汇或句式在口语和书面语等各种语境中运用范例的基础上, 使学生大脑中的神经元产生联结, 语言素材进入他们头脑中的语言体系, 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输入与输出的语义联结。这样当学生被要求使用语言的时候, 脑子里就有库存, 就能作出反馈产生信息, 从而完成相关的任务。

(三) 有意识的学习

崔义平、汪少华在“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意识活动有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Brewer (1974) 认为没有意识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还论证了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Schmidt (1990) 指出第二语言的运用必须以理解为前提;同时他认为分析语言形式有利于掌握语言。[5]因此, 复习课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语言特征的敏感并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理解、分析过的语言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有关词汇、句法、语篇及其功能的思考、比较和分析才能发现特征与规律, 才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语言, 并在使用过程中增强对语言形式与功能的感悟, 加深对语言本质以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敏感性和自觉性, 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适切性。另外有意识的学习还能促成学生的有效参与, 推动学生对未知的探求与发现, 从而在改组与重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四) 有意义的应用

“新的语言观向我们揭示, 除了语言本身的规则外, 还有更重要的使用语言时的社会准则。外语学科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其他学科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外, 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实际使用外语的能力”。[6]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英语复习课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内容。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单元内容整体设计各种具有内在联系并与现实生活融合的言语表达的任务。课例2中教师在学生获得该主题的基本的认知结构后, 又有目的地通过语段翻译的形式, 引导学生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空缺, 把深入探讨同一主题的其他侧面确定为新的话题。学生把在“话题回顾—词语过关—知识梳理等环节中的语言和信息输入作为话题语言输出的范例学以致用。通过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训练, 既丰富这一主题的内容, 深化并拓展原有的知识, 也有助于学生挖掘及理解话题语篇的行文思路和精彩语句, 提高其语言输出能力和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有意味的言说

“教师教学语言的质与量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 更重要的在于它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7]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 而且还是给学生做出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因此教师要自觉追求教学语言的最优效果, 不能满足于消磨时间的照本宣科。有意味的言说要求教师首先应避免频繁使用结构简单, 词汇量小, 语速较慢, 重复率高的语言, 因为学生习惯了这种语言后, 在正式交际场合会感到困难, 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另外有意味的言说也需要教师懂得运用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自觉把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教师要相信学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通过置疑问难, 创设问题情境和布置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作业, 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和思悟中获得真才实学。

三、结语

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它是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是深化有效教学的较好载体, 只要教师把反思自身教学作为一种职业意识和自觉行动, 就一定能在对照和比较中寻觅到有效教学的途径和突破口, 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理念, 迸发灵感, 创造智慧。

摘要:“同课异构”是目前一种较为理想的教研模式。同课是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异构是指两位 (或两位以上) 不同教师设计的不同课堂结构。“同课异构”比较式的课例研究有利于阐释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技能、完善认知结构。本文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课例的分析, 指出了目前高三复习课教学中的一些低效行为, 并就如何实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比较分析,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军熔.高中英语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4) .

[2]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陈莉萍.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5]崔义平, 汪少华.语言意识活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 .

[6]左涣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2024届毕业生顶岗实习离校通知下一篇:高考恭喜考上大学的祝福短信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