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教学的思索

2024-08-14

VB教学的思索(精选12篇)

VB教学的思索 篇1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现代阅读理念认为, 阅读是一种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培养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起引路人的作用, 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认识, 如何有效推进阅读教学的开展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 进行了一些思索。

一、更新阅读理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认为, 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 而在现代社会, 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获取信息和知识, 发展智力, 充实精神。这种过程是一种心灵对话、动态的智力发展的过程。因此,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 就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

二、在慢慢浸染中培育阅读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 把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一一落到实处。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目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文章,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增加对生活阅历的积累。

至于学生能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深刻, 能否体会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并不重要, 只要学生能理解一些东西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现在的感受很朦胧, 但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 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所以, 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体现出来的, 而会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显出来。

三、在革新创造中研究阅读

部分初中生没有自己的阅读爱好, 缺乏一定的阅读速度, 没有阅读积累的习惯, 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 无疑使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教师应把阅读放在重要地位, 通过开展诗文诵读、美文赏析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强化阅读,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生的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并增加了文学名著阅读与考查。要真正按要求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就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 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教师可以安排一、两节课, 让学生上阅读课, 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 学习写读书摘记、做资料卡片、写读后感等。在阅读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在寒暑假期间, 教师把名著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在阅读前, 教师可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评价、鉴赏的方法, 开展一些假期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同时,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阅读材料, 如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媒体, 让学生每天都在阅读, 每天都在积累, 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评价灵活, 珍视学生的理解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后, 教师应及时加以评价, 多肯定其优点, 少指出其不足, 不能不管不问, 因为不作任何评价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 开展学生互相评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评价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发生交锋, 碰撞出新的火花, 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阅读的热情。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本身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 有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后提出:文章不全是表现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理由是菲利普一家确实有不能接受于勒的困难。问题一经提出, 便立即引起其他学生的疑问。不少学生又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样,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在评价和语言交锋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思考, 都有所收获。

2. 注重教师评价的多样性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可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 客观、公平地加以“裁判”。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 我要求学生对秦王进行评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多, 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骄横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阴险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狂妄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狡诈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前倨后恭的人……对于这众多的感受和体验, 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 我都加以肯定, 而不依照我的“成见”来个“一刀切”, 因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每位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人生经验积累, 是语文教师的责任。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大潮, 语文教师应以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 不断探求、开拓创新, 让教育之花越开越艳。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学重点的阅读课, 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围绕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思索。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理念,革新创造,理解体验

VB教学的思索 篇2

陈牛生

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

技工学校是我国建国以来发展比较早的职业学校,是为第二产业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最主要的基地,在我国职教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职教的迅速发展,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工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

(一)办学主体发生变化。由于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再加之政府行业部门的调整,技工学校的办学主体发生了变化。

(二)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主要接受劳动力行业的吸纳能力急剧减弱,如铁路、邮电、石油、石化、冶金等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进一步改变,由单一技能向复合型转化。

(三)由于城镇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价值取向和择业观的改变,技工学校招生遇到比较大的困难,特别是苦脏累险专业。

(四)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三类中等职校(技校、中专、职高)的激烈竞争。技工学校过去固有的“阵地”受到其他类学校的冲击。

(五)技工学校的教学基本沿用老一套,尽管部分技校在教学模式上先后引进了德国双轨制、加拿大的CBE或国际劳工组织推广的MES,但技工学校的总体教育思路没有做根本的调整,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新的特色尚未形成。

(六)单纯以技能鉴定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的苗头逐渐显露,对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工人的根本目标有所忽视。

(七)追求招生数量,忽视教学质量,急功近利,管理滞后等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存在。整体师资水平低,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一体化教师极缺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设备落后,教研跟不上等问题依然存在。

(八)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的观念、模式、方法和内容,人才的培养体系,学校的管理机制等,还远远不能适应为21世纪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要。

二、技工学校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技工学校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范畴,属于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因此,技工学校教育实际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个人由未成人向成人转变时期的教育。这一阶段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非常关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职业”为核心,围绕着职业来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

广义地说,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是统一和联动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是统领,是纲。教学改革是手段,是措施,它要依据素质教育而动。狭义地讲,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完成的过程,就是教学改革本身。因此,不应把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对立起来,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三、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确定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实际上是依据技工学校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形势而提出的,因此整体思路既要有适用性,又要有前瞻性。针对技工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将要承担的任务,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可确定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树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服务的思想,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更新观念,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专业领域,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学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适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需要。

(二)技工学校的自身“定位”。几十年来技工学校的毕业就业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很多技工学校本身就是企业办学,培养的目标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其二是由于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因此技工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十分紧密(尽管当时沿没有出现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而目前在用人的需求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用人的主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向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转化;从单一的第二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化);二是对培养目标社会呈现多样化要求(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化,从单一的中级技术工人向初、中、高各档次人才转化);三是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从单一的学历型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并存、长短班并存、就业前与在职培训并存的多种形式并举的方向发展)。技工学校实质上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唯一培养目标和以获得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凭为唯一标志的中等职业学校了。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必须重新审视技工学校的“定位”。只有比较好的确定了技工学校的“位置”,才能使教学改革有明确的方向。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技工学校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培训中心,它可以“多种经营”,但必须以“一业为主”。

(三)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界出现了两种可喜的现象。一是引进了很多国外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学模式,例如德国的双轨制、加拿大的CBE和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MES等,这些模式都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起到了促进改革的作用,也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界接触到了所谓“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些教学模式的引进,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随着我国职业分类体系的建立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健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开始逐步向职业分类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靠拢,这就意味着培养人的标准正在主动地向用标准靠拢,学与用正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步吻合。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各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岗位”为核心设计的教学模式;而依据现行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教学的设计,又往往突出了“工种”的特点(因为现行的职业技能标准还囿于过去的以工种为依托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因此一般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的现实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用人标准已经由过去的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转变,因此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就应该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之上向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方面转化。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技能型转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要摸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复合型人才,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材、配备教师、完善实习实验设备等等。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并不是说国外的教学模式

可以不学了,国家的职业技能标准不能作为依据了,而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使人才的培养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更符合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四)素质教育。前面已经提到了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实际上狭义的素质教育就是教学改革本身。在技工学校中目前存在着一些需要尽早解决的问题,如重经济效益,轻质量效益;重单一技能,轻复合技能;重技能鉴定,轻综合素质考核;重动手能力,轻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技工学校整体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把抓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对技工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按照面向21世纪、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的目标设计技工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环节,然后逐步进行改革。

(五)技工学校教育必须兼顾就业和发展两个方面。技工学校教育仍属于中等教育范顺畴,它的根本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为学生的现实就业作好准备,更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既要使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的初步教育,也要使他们受到未来社会劳动者理应受到的文化科学和现代价值观的基础教育。我们不应当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当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培养的愿望。

四、技工学校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新一代劳动者必须具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自己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技工学校在教学中应不断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需求,科学地确定种类课程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能,能够接受继续教育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使劳动者的整体智能水平,能够与科技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一致。这是科学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因此,技工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普通教育水平,大多数学校和专业的文化课应当保持高中标准。这些课程的作用有三:一是为学生学生专业打下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为良好的高中文化基础,是学习现代技术知识和能力所必需的;二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也为转岗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良好的高中文化知识基础,也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人才的基本条件;三是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的价格奠定知识基础。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也很难培养出学生强烈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对这部分课程内容,国家应明确规定为技工学校的必修课,并以此起彼伏作为技校学历教育合格的量化标准。这关系到全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不可随意处置。

五、技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初步的职业能力训练

从能力结构分析,职业能力属于特殊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不同,是在特定职业活动领域所需要的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能力。因此,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养成,既要有学校教育的分科教学和职业活动的综合训练,形成入门能力,更要有实际职业岗位的反复实践。因为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包括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两个方面,而“经验”包括“实际情境的感受”和“时间”两个因素,这些在学校里只能初步地接触。

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不同,前者主要指某种单项的操作能力。例如钳工、车工、汽车驾驶等技术能力。这些技术能力的养成,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衡量其技术合格的主要指标,是操作的熟练程度。培养这类人才,应是职业培训机构的任务。而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的合格标准应当是具备本专业入门的职业能力。在当代,这种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应当是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本人认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上,是降低了技工教育水准的。

六、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不是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课程结构。它源于我国的中专课程结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演变而来的。这种课程结构,既保存了较高的文化起点和较浓厚的专业理论,又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它之所以受到广大职教工作者的重视,是因为它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需求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要求,也能满足学生近期就业的要求。由于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自我完善,是在原有的专业设置、师资、设备等物质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的,对现有条件冲击较小,所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有利于学校的规模建设和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宽基础是指:文化课应坚持“高中”标准,必须注意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活模块应当是在本专业基础上的专门化,是与基础紧密相关的,是本专业基础的延伸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从而形成特定的专业能力或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人才,一个完整的人。这种课程结构,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兼顾了终身发展和当前就业两个方面,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技工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宽基础,活模块”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有一个如何科学概括的问题。现在的概括只能包括智力课程,对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如何做人等没有包括进去,因而缺乏科学的严密性。“宽基础,活模块”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提高,是要造就具有现代精神、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全面的提法应当是“宽基础,活模块,人为本”,这样可以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七、在教学改革中,技工学校必须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兼收并蓄

技工学校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充分体现出它的不可替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特色又再一次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且证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企业需要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一是要始终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强学

校内外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和建设,在人才的培养上始终瞄准用人市场。

二是突出技能训练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知道应该怎样做并会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期间就树立明确的职业观。

三是走产教结合之路。产教结合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体现在办学上就是将教学管理与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这互为补充。

四是在专业设置上以第二产业为主兼顾第三产业。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技工学校已经建立起强大的为第二产业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专业体系,并且摸索出一整套教学规律。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技工学校也已经设置了相当数量的第三产业专业。这种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相补充的格局,使得技工学校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相当稳定的份额。

五是灵活的办学机制。经过近几十年的改革,技工学校办学机制越来越灵活,特别是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和集团化试点的出现更为技工学校的办学增加了活力。变单一的面向城镇招生为面向城乡招生;变每年一次招生为多次招生;变单一的学历教育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变单一的职前教育为职前职后教育相结合等等。灵活的办学机制使学校更加贴近市场,越来越发挥出学校的规模效益。

八、政府对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应进行分类指导

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为了使技工学校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但是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到技工学校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因此绝不可以简单地搞“一刀切”。而是应当把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交给学校,让学校根据本身的特点,自己设计改革的方案,自己制定改革的计划。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和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把指导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专人协助学校搞好改革,应根据不同类型技校的特点分类指导。

(通讯地址:421001湖南省衡阳市大庆路1号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7342529152;电子信箱:cccnnnsss@sina.com)

小学英语入门教学的若干思索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入门教学;态度;习惯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应用最广的外语,在现代已经成为必备的素养,如我们外出旅游,常会看到很多景点用英语标示,所以学习英语不单单是考试的问题,更多的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起点,抓好学生英语入门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非母语的英语学科,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加上有的单词读起来比较拗口,所以造成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又不出国,学好英语无关紧要。正是因为这种想法在作祟,让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之初感受不到学英语的乐趣,从而萌发“放弃”英语的想法。殊不知,英语的学习不但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是提高国家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所以,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对学生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认真研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要想学好英语,就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端正心态,才能让他们爱学、乐学、好学。为此,我们英语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不妨先有节奏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听起来也是一种很动听的语言,然后鼓励学生“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学,一定会比老师说得更好”,让他们爱上英语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从学习说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在每节课开始,师生可以用英语问候: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Good morning,teacher. 可以将每次新学的问候语融入课堂一开始,让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增强学习信心。

二、重视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英语学习的规律是一开始学不好,学生就会丧失自信,认为英语很难,越往后随着词语、单词的积累更加困难。所以要打好基础,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单词、语法开始。

1.字母教学

英语字母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记了忘,忘了记,反反复复,很多学生很头疼。作为教师要遵循记忆规律,从少到多,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多花一些时间在字母学习上。

2.发音教学

英语发音是英语基础学习的重要环节,一开始尤其是字母的发音,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对字母发音认为学生会了即可,这样给音标教学带来很大困惑。同样音标教学也需要长久的练习,并且可以放在句子中练习音标。

3.单词教学

单词是构成句子最基本的单位,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同样应该从最简单的练习开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尤其是日常词语的练习。

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共同学习,要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入戏”,在活动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开展字母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摆字母造型来一个字母造型“模特会”,这样字母的轮廓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图形”,从而使英语变成一种活的语言。然后再将这些图形有规律地排列,从而组成单词。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来一个“单词接龙”比赛,还可以让学生自制“大小写字母牌”,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字母组成词,近而组成两三个简单的句子。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既迎合了他们爱玩的心理,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

一定的有效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任何教学有效的学习氛围比直接教授要来得更有效,同样英语教学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形下,通过创设学习氛围更加有效,为此,小学英语入门教学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下相互用英语问好,模拟打电话,甚至回家用英语和父母交流,甚至充当父母的“小老师”;还可以利用自习课每周开设英语角活动,让学生进入情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多说。还可以适时举办英语朗读或演讲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良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做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小学生作为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影响重大,甚至是一生的影响。要想做好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是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

在学校可以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练习英语单词、词语,让学生形成晨读的习惯,并养成积累日常英语用语的习惯,并练习经常说英语,养成说的习惯。还要增加学生简单英语课外读物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学生自觉去遵守,家长监督指导。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旦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希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我,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入门时积极引导,抓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英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林红.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1).

关于杂技教学的改革与思索 篇4

一、适应社会发展, 营造杂技专业新格局

我们本着建立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理念创办了杂技专业, 而杂技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教学系统管理上、教学计划上、教学依据上都无章可循, 而且在参照有关资料上也只有关于技术上的经验之谈, 很少能看到有关杂技教学的理论文章,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集中的分析了社会的发展形势、创办杂技专业的社会需求, 总结了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 并制定了办学的方向、目标。在对人才的培养上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杂技艺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并具备表演才能的学生。另外要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加大力度, 重视人文教育,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缺少人文精神的艺术教育, 必然流于轻佻浅薄, 而固守人文传统的艺术教育也是趋于僵化, 缺少生命力的, 因此我们在育人上要以发展的、开放的观点对待传统艺术形式。吸收民族的优秀成份, 摒弃那些不科学的落后的习俗与方式。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培养杂技人才的状况是以心传身教为主, 即没有严格的教学规范, 又没有系统的办学理念, 更没有对未来的关注, 只是日复一日的在技能上爬行, 培养自己的得意门生, 为传了宗、接了代而忙碌, 甚至这些被传宗接代了的后人们在世界领奖台上的表现是空泛的语言, 呆滞的目光。因此很多人提出了改革这项古老传统的艺术方式, 把杂技艺术教育与全民族、全人类的文明教育同步化,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一改前人的培养模式, 创办高层次的艺术团体与教育力量, 改变了培养技能单一的不识时代烟火的“另类”“艺人”, 从现在的杂技艺术发展面貌来看这项改革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现代意识, 促进教学质量

1. 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未来的社会里, 艺术人才除了具备“基本能力”、“品德素质”之外, 还必须具备与时代相应的广泛能力。现代教学在教学中应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 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高效的信息检索方式, 从而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习得型向能力发展型过渡。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而达到培养多方面能力的新的教学目标。因此制订大学大纲时要着眼于能力培养, 特别是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现有知识的传授和书本内容的背诵。

2. 教学内容的变化

利用现代教育对陈旧教学内容进行改造, 把现代科技文化成果及时完整地反映在教材中, 促进教材内容的现代化。不仅教材内容得以更新, 教材形式也要发生变化, 教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根据自己的基础进度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 满足学生个体兴趣及专业需求, 使每一科《课》目互相交叉, 互相渗透。总之, 封闭僵化的训练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现实。

3. 教学方法的变化

从教学方法来看,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 对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变化中, 教师在这个新的教学环境中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应采用引导方式, 启发方式教学, 随时与学生保持交流, 进行讨论, 让学生自主的进行个别化的独立训练。

三、素质教育, 加强文化修养

中国的杂技艺术早在几十年之前已誉满全球了, 在世界演艺圈里中国人的不俗表现足以证明了中国杂技的独特性与发展性。我们在制定办学目标时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文化修养放在了首位, 使我们的教学在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格局中发展。一个学生他只有多元化、全方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在国内以及国外舞台上施展才能。我们可以学习俄罗斯在育人方面的经验, 在俄罗斯培养一位体操运动员, 学校不仅仅教他如何完成高难度动作, 而且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对他的文化素质、舞蹈训练、音乐欣赏、体能科学、心理学知识等多种课程的学习上。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俄罗斯体操表演充满了文化教育和深厚的艺术品位。

四、抓住教学重点、增强创新能力

“当我们把传统杂技的表演者、表演的节目、表演的场所这三种杂技构成要素合为一个整体时, 便是这样一种图式:技———技巧的完成过程———多种技巧完成过程的集合=杂技。” (引刘斯奇才) 。在体现技巧的方面,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角色, 因为角色的确立是对节目整体表演的定位, 角色的优劣代表着节目层次的高低。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集中精力培养重点学生, 延长教学时间加大教学力度。使学生从“技”到“艺”的转变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东西。

根据学生少儿时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及规律, 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在2000届学生中有一个《晃梯》节目, 底座小演员仅有14岁, 过去只有上面托起5人的先例, 为了增强节目的难度, 根据这个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们设计了托7人的表演。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拼搏终于成功, 《晃梯》节目一举荣获第四届全国新苗杯东北三省赛区的金奖。

藏传美术的发展和教学的思索论文 篇5

目前藏传美术的目前状况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我区和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非凡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内地及国外的交流从开始到深入,大量信息的互换,使得有机会把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介绍到其它地区和国家的同时把别人的各类文化艺术得以介绍和引进,从而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面前,我们的艺术家们,画家们,学子们反过来都在对自己民族的造型艺术进行着重新思索,重新熟悉和重新定位。

目前藏传绘画领域中持有不同观念的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别,第一种为摘要:坚持完全彻底地固守沿袭几千年的传统模式,把它当“佛语圣旨”而决不可更改,这一部分人基本为传承某一派别风格的藏画专家及他们的弟子们,他们的作品也处在民间收藏为主兼以不同需求而流传的范围,并具有一批支持拥护和持同样见解的追随者。第二种是持折中观念的,他们认为摘要:如各类佛,菩萨等主题部分还是应按照传统规律而保持下去,其它表现世俗类的各种题材可应按画家个人的愿望和能力而进行变动,这一部分人受到过系统的藏画传统教育的同时又接触了国内外及其它画种,他们的作品在保持藏画传统绘制方法的基础上或者在人物造型、背景、陪衬物的表现上吸收写实技法(如吸收素描技法、国画技法等等),或者用传统风格技法来描绘风格,故事等现实题材作品,此类作品基本上处于大众所能接受的范围内。第三种是持比较激进的观念,这一部分画家认为不管是佛类,菩萨还是附属人物,景物等所有的内容都可改变(甚至包括佛祖在内)按作者自己所能表现最佳效果及最理想化为标准外不应受这样或那样清规戒律所束缚,他们是完全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包括国画、油画等),同时他们针对性地对藏族传统美术的审美观念,造型特色规律等进行探究,并把自己经分析为可取的部分溶入到个人的作品当中,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及表现手法创作作品(也就是所谓的当代宗教画及当代宗教画家)。此类作品属于现代革新性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民族造型艺术发展领域。

同样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中把传统藏族美术得到较正规和科学地传受继续的同时如何进行藏传美术的教学改革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其发展路子和观念如上所提,各有不同。当然学术观念不同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事,从古至今不相同,至未来也会一直不同下去的。可是关键新问题是某些保守的、过于禁固、顾虑重重的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产生真正按照艺术规律从事的思想和作风。如不尽早澄清和破除的话,会直接阻碍藏传美术的事业发展,也很难解决目前大学生的藏传美术作品和社会上的家教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作品相差无几,很难体现出受到现代高等艺术教育后各方面素质和视野广阔的印迹。因此我认为解决这一系列新问题归根结底关系到目前的美术教育学术思想是否需要来一个大解放的新问题,关系到如何理解艺术本质的新问题,关系到迷信和宗教,宗教和艺术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关系到现成的艺术模式如何随时代发展同步推进的新问题。

从历史和主流看藏传美术

我认为藏族传统美术出现清规戒律和程式化的倾向其实是近代所形成的现象(我所指的近代是从藏民族绘画艺术产生发展的整个长河而言的)。综观藏传美术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不断变化和革新的,从完全照搬其他民族的方式方法到逐渐进行消化的过程。即如从尼风画派(十一至十三世纪)到久吴岗巴派(公元十三世纪)到勉、钦、噶儿赤派(公元十四至二十世纪)等等。又如,有关藏传造像量度新问题本人和闻名藏传绘画大师安多・强巴交淡后所知摘要:它可能完整于勉拉・顿珠(1400年)时期,而其根据往前推至“工巧之王”比首揭摩,这是目前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在西藏中世纪后期(14―16世纪)后藏不少地方已产生了地方画派而且是大师云集,他们在吸收总结前人的绘画造像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地把本土藏式绘画语言巧妙地揉进,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各类画派(勉塘画派和钦则画派等),从而象征着西藏本土绘画的成熟。非凡是勉拉・顿珠嘉措不仅画艺高超,在绘画理论上亦颇有建树,并编著有阐述绘画、雕塑理论,后来在藏族美术领域中深受影响的名作《造像度量如意宝》,成为勉派造像遵循的标准,并在17世纪发展出的新的绘画流派――新勉画派的广泛传播,甚至其艺术样式代表着西藏本土绘画主流风格一至延续至今,直到它后来走向程式化倾向。

我们可以断定早先藏民族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也没有目前这种严重的模式化,就从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约762年)的兴建和绘塑寺内各类佛像过程就能有力地证实那时的艺术创作还是很有注重表现艺术风格个性化的一面,当时塑、绘家加才布向国王请示佛像的造型用印度样还是汉样时赤松德赞说摘要:“我认为假如用西藏的风格,此地的人们更轻易接受和信仰,因此无论如何也要照西藏样塑绘”。后来根据藏王的建议,下令从藏民百姓中挑选体形最好的库达参等四名模特儿塑了观音萨巴赤、马头明王、度母、具光天母等像(但大的度量比例上当时是根据《舍利子问答要点》及热那热吉的《注释》而成)。但如今没有哪一个藏传画家在绘制菩萨时参考什么人物,难道古人能用的好方法如今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这些更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有关藏传美术造型量度和广大群众的认可新问题

藏传美术造型创作空间的解放新问题本早已有争论,只是近来由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美术创作队伍的团体化,专业化及国内外广泛交流的诸多条件才被正式、大范围、深入地进行讨论。由于藏传美术如同其它所有藏族文化门类一样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其改革发展新问题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而有其非凡的复杂性和难度。其中在传统教育中非凡强调的是“对佛像等的比例量度进行变更或不准确,那是极大的犯罪,作者在来世会受到各种报应”说法及对此进行大的改变,能否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思想障碍等为两个较突出的例子,也是藏传美术改革路上的两个最大的“拦路虎”。而对于这些新问题就象前面所提到的摘要:最终关系到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关系到迷信和宗教,宗教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的新问题。对“艺术”一词的定义应是摘要:通过塑造形象来具体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反映艺术家头脑中,再经过加工创造而成的(《学生辞海》第613页),从国内外宗教艺术历史发展足迹中不难看出,宗教和艺术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来都是互相借用,互相补充发挥,从而达到各自的目的。但往往这种关系变成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附属或“俘虏”时它自身的生命力也将大大地被折扣。要想把这两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应首先解决你对宗教内容的理解是教条的还是辨证的,一但这个关键新问题得到解决的话那么其它就好办多了。伴随着这个新问题可不可以把我们的视野再深入一步,再扩大一步来说明,寻找答案。从西方的主流绘画形式“油画”而言,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众多优秀作品,非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很多都同样为宗教题材和传说故事,圣母圣子各类神像,圣经故事内容等如摘要:《玛利亚的诞生》、《受胎告知》、《最后的晚餐》、《创世纪》、《末日裁判》、《亚当和夏娃》、《维纳斯》等等,虽然这些全都表现宗教题材,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千变万化,本来在这些作者中有信仰宗教的,也有不信仰宗教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尽各自所能把作者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实质”充分地表达出来为目的的,把圣母形象大都表现得漂亮、温良、贤淑,已是人间母性的理想化身,而往往把基督・耶稣为高尚人格和具有光辉道德思想形象而表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们通过对耶稣及信徒的深刻描绘,告诉人们什么是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人,对于真理、正义的热爱和追求,渴望生命、聪明和力量,希望现实社会中也能出现象他们所塑造的那样的英雄人物,能领导和唤起人民坚持正义,揭示和鞭挞社会邪恶势力,并勇敢地和之做斗争,歌颂和热爱大自然,增加对人的信心,寄托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从而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等,当时的西方艺术家们一开始就没有如同藏传绘画中表现宗教题材时的那种清规戒律,(比例、颜色等)对于他们来说取得了完全按艺术规律而发展的自由。

就藏画本身的发展足迹而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各类风格并存,停停进进,始终处在变换的过程,从上千万年的藏画艺术的形成发展长河中,由程式化绘画倾向成为西藏半官方的一种绘画样式而处于统治地位的时间只不过短短一瞬间而已,对于广大群众能否接受的新问题其实也不必过多担忧,远处不论,近来本人在许多群众和场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观察发现广大群众的接受力和包容面比艺术家们所想象和猜测的深广得多,在众多大型的寺庙到个人家庭的小经堂,从正规严厉的佛教活动重要场所到遍布各地,形式多样、活泼轻松的民间活动场地所供佛、菩萨、护法神等的造型风格,面貌美丑、时期和各种材料无所不有,而对于这些群众是“一视同仁”,同样视为圣物,并且在广大信徒口传中所说的一样“只要有虔诚之心,狗头也能发光”,说明心诚为主,外在形式并不是决定因素。对于作品赋予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才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境界和标准,再者只要是通过人手所制的所有东西不可能达到像机器或电脑所完成的乡系毫不差,这种要求是否也太违反自然规律。何况如摘要:同样的佛祖像,换一个地方就随这个地方的人物形象特征而出现,西藏、内地、印度及尼泊尔等地的佛祖像不都是如此吗?从内地、印度、尼泊尔等地处传来的带有强烈当地人物特征而未经过严格量度绘制的佛祖像不是也被藏族广大信徒同样摆在佛完中烧香磕头,从来没有受到任何以未按本地清规戒律绘制的理由而受到冷落。 藏传绘画大师安多・强巴在罗布林卡新宫内所绘他的闻名作品《二胜六严图》又是一个最具典型和说服力的例子之一,当时作者用了完全不同的视角,独创性地,大胆地在创作该作品中的佛祖在内所有人物的造型等方面根本没有采用传统量度经中规定之法,甚至定中手势,莲花座等配物都全方位进行变动和取消,从而画中的佛祖完全以一位慈爱亲切,学识渊溥,平易近人的导师的形象出现,虽然那时他的大胆行为在因循守旧者的眼里可能视为大逆不道和处于“白色乌鸦”的境地而受到议论嘲讽,但是该作品不仅被广大群众完全接受,并且成为藏传绘画发展史上产生划时代影响和里程碑式的.不朽之作而广为传播。作者本人也以该作品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面貌的创作和他的创新精神成为藏传美术改革的先驱和公认的艺术大师。

关于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思索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办学定位 应用型人才 教学管理

独立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是指我国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和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公办二级学院,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办学模式。独立学院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

本人在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从教多年,华软软件学院的管理模式主要为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经历了学院从广州大学二级学院到独立学院的转变,现就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管理提出以下观点。

一、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大学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规定,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者要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自1995年全国首家独立学院——四川师大影视学院创办以来,独立学院在这10来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13所。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在扩充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高教事业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兴起和发展的新型大学,与现有的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把办学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本科应用型教育为主体,少数研究生或高职高专为辅助;服务对象主要为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科特色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区域的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从目前来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要专业特色显著、质量好,各类高校均可以办成名校,而且只有“错位经营”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高校林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空间。所以,独立学院在其办学定位上应注意与“母体”错位办学,独立学院与校本部相比,相同专业要办出不同的特色,不能一味沿袭本部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院就定位来说就特别强调了应用型、操作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不仅加大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把计算机编程语言和算法,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另外,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日益兴旺,我院早在03年就开设了游戏、动漫专业,现在这些专业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独立学院办学历程较短,很难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办学起始时就坚定地树立特色发展意识,最关键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独立学院在强调必需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更要强调面向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跨专业学科。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和渗透到目标定位与整个办学活动之中。为此,要善于寻求并强化自身的优势,在优势中求发展,创特色;要注意利用民办机制的优势,在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开拓创新,力争形成特色,创出品牌,赢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技术思维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大学的一种新型办学实体,它既适应了我国经济和社会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独立学院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主要开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一般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比“本部”低50分左右,这些学生受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归结如下:(1)动手能力较强,但书本知识不够扎实,自学能力较差,甚至有偏科现象。(2)思想活跃、信息量大、接受新鲜事物快,但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表面化。(3)心理素质相对较好,但缺乏远大志向。(4)多才多艺、爱交往、表现欲强,但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较差。(5)做事方法灵活,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一般说来,这类学生的性情和奋斗目标使他们不愿意也不适应做研究型人才,而比较适应做应用型人才。另外“民办本科生”这个称呼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独立学院生源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成为了对于独立学院如何培养顺应时代需要、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最大瓶颈。鉴于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便有利于不同潜力、不同志向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健康发展。从社会对大众型人才的需求素质来看,当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很受欢迎。独立学院应针对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准确定位本院学生主体的培养类型和目标方向,紧密结合学科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学生。

三、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既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服务于教学工作,更要行使学术管理职能;规划、设计、组织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整体提升到应有的层面上运作,由高水平的教师,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由于独立学院的建校历史短,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学校的分类差异、层次差异,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应在遵循高等学校共性的教学管理规律、内容、任务之外,还要有其独有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下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1)认真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是独立学院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学基本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一方面包括常规性的建设,可以参照传统高校教学要求去建设;另一方面包括以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建设。如:教材建设——编写出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实验课程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建设应当从应用型教育的理论出发,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教学基本建设。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教学为指导思想,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扩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融合,通过各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所需的各种能力。针对学生多样化特点和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切实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穿插的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抓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试卷及毕业设计等各项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关键

教学管理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基本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教学进度表、课程介绍、教案等)和工作制度(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实验室管理、课程管理、档案管理等等)。独立学院制度的建设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从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活动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深入教学管理的问题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对教学制度问题——实行学分制还是学年制;一些课程成绩的认定问题——英语课程成绩即A级、四级考试;收费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实践证明,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3)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核心

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逐渐趋于合理。事实证明,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无法保证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队伍包括校长、院系领导、教辅人员与教学秘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是独立学院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要把队伍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校内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应用能力;同时要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和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兼职等手段,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又懂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4)校企联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独立学院要大力开展应用型的产学研合作,利用本身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吸引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习基地。要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构建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产学研合作可与实践教学、“双证书”教育、就业工作有机结合。目前与我院建立合作伙伴的知名企业近30家,领域涉及到我院开设的各个专业以及留学深造等,并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地位。如:我院与IBM公司(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达成软件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将IBM用于全球的高级职业培训(ACE)的系列课程融入专业教学中,成为IBM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高校合作伙伴;与Microsoft(全球第一大软件公司)的合作协议也在洽谈中。从而开创了软件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时,掌握先进实用的软件从业技能,获取权威技术认证证书,形成核心竞争能力。鼓励学生“考证”,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独立学院在建设应用型大学时,要采取开放式办学,一方面是按照应用性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的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沟通社会,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紧密联系,积极寻找新的办学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扬长避短。要重视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同时拓展境外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外教育宣传和输出的力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上,仅从一般教育规律谈到独立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几个关键因素。应用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应用运而生的新型办学实体,它也代表了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办好独立学院的先导;追求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创新体制、机制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article/20060724/3201247.shtml

[2] 张保庆;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质量 严格管理 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J];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05期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思索 篇7

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教学理论, 轻实践

目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的问题, 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理论课程过多过繁, 实践教学比重较小。而且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 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有些高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 认为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 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 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

(二)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的课程由于理论偏多的关系, 老师按课本传授知识, 学生记笔记, 然后通过解题的方式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 最后通过试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也是高校中的主要授课方式。而案例教学、启发性教学方式应用较少, 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教学效果又不好, 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这样只注重考察学生的记忆力, 必定会忽视对学生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他技能的培养。总体来说,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 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由于外贸经营活动涉及双方企业诸多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 外贸企业一般只是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安排工作, 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打杂的工作。又由于涉外贸易的一项业务活动涉及时间较长, 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中间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见一笔完整的贸易业务。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一) 务实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中, 最有发言权的专家, 不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 而是从事外贸多年的业务员。课堂上告诉学生的是外贸具体的操作方法, 当他们毕业面临国际商相关职务的面试时, 考官也会问他们贸易实务相关的常识, 而不是理论方面的。与这个领域相关的资格考试, 也几乎与贸易实务相关, 如报关员、报检员、物流师、外贸单证员、国际商务师等。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 可以给将来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最全面、最务实的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二) 综合性

与外国人进行商务磋商时需要用到他国语言, 一项业务中所有的单据、票据也要书写成英文。这就要求从事外贸的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从事货代、物流方面的工作, 装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从事跟单方面的工作, 计算换汇成本、利润率、运费、保险费、折扣、佣金、退税和报价等都需要与数字打交道。从事单证方面的工作, 制单结汇是必须要掌握的。

三、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策略

针对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述两个特点, 笔者认为要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重视实践教学

从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要求出发, 开设《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高校可定期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公司业务员、单证员到学校课堂讲学, 为学生传授国际商务运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行家指导下, 参与企业外贸业务操作。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积极思考,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应在继承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 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哈佛首创,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 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见解, 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 在共同思考中完成学生能力的提高, 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录像教学等, 以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 引入外贸模拟软件

外贸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必经环节, 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 运用外贸基本业务知识, 对虚拟的外贸业务进行处理, 包括外贸业务的流程、基本的单据缮制和处理。学生在老师的分配下, 扮演外贸业务中各当事人, 比如:进出口商或银行。在老师指导下将所学外贸业务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操作。做的事情包括商务谈判、英文函电、信用证的审核、各种单据的填制等。通过“外贸模拟实验”环节将各部分知识整合起来, 并通过电子模拟操作的手段,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训, 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质。

(四) 提高教师的调研水平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 不涉及理论模型, 而是传授给学生做外贸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具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亲身体验。特别是, 要熟悉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实践。如此才有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随着科技发展, 外贸手段也逐渐升级。其次, 老师去企业调研, 还可以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增加就业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 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而且要走出去, 参加外贸实践工作, 及时将外贸业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总之, 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学生, 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技能, 而这些技能一定得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更是一个人才培养战略问题, 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目标而开展的行为便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研究, 就看什么方式更有效。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丰富了教学;通过开展案例分析、主题讨论、调研、软件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了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商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 2005.

数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思索 篇8

教师有效地教是学生有效学的前提,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发扬教学民主, 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鼓励质疑问难, 发表不同意见, 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提高业务素质, 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 予以情感投入, 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 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 那么, 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到渠成。

二、强调有目的的教与学

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 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 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制定教学目标, 要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 整体把握, 统筹安排, 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列出学科知识体系, 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 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 每一课时, 形成学科“目标群”。具体操作时, 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 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 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中, 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 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 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 矫正与目标的偏差, 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三、恰当的创设问题情景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的有效学习, 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须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提高教学的实效。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许多, 如讲故事、多媒体演示、问题生活原型化、设疑…等等。

四、灵活应用教材, 做教材的开发者

合理的利用教材, 删减教材中与学生不适应的内容。增益贴近中学生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 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手段。只有教法、学法设计的科学合理,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灵活性、创造性。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一是要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二要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 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四要综合应用讲解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五要体现教学效益, 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教学有法, 重在得法, 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 积极探索, 重视教法的创新, 形成一套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论职专素描教学的看法与思索 篇9

关键词:职专素描教学,基本原则,基本训练

在职专素描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眼睛。要塑造一个形象, 首先要认识这个形象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眼睛, 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认识对象的方法, 而不是从局部的细节来认识, 不是只看见眼睛、鼻子、嘴等一个个的局部, 而是应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画头像, 不管从什么角度都要对整体头的形体有一个鲜明的认识, 才能动手, 要抓住大的轮廓和五官的位置, 从整体着眼, 从局部着手, 而不是靠拼凑完成形象。首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要掌握大体、整体, 查其究竟, 抓住一点, 即主要的东西, 以统全局。对象中所要表现的东西很多, 不能繁琐地对待它, 而一定要“举要”“举治繁”。对学生一开始就这样要求, 经过长期实践, 他们的眼就能训练出来, 并能听指挥, 看到的不是繁而是“要”, 不是“万”而是“一”。

学生初学时就把形象画完整是不容易的, 不仅要把形象看清楚, 而且一定要下手勾。怎么才能下手勾呢?那就要脑子里有形象。画中国画不是看一眼画一笔, 不是拼凑成的, 应当下笔就有形, 看准了, 脑子里有形象, 就会下笔成形, 所谓“意在笔先”就是如此。画素描把轮廓大体画好, 画好明暗交界线, 大的东西就是这样, 不要这个阶段画到这样, 下个阶段再画到那样, 那样慢慢地一步步表现不符合绘画艺术的法则。勾线应当对形有充分的认识, 对形缺乏认识, 就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线有时隐藏到后面去了, 有时从后面伸引出来。不少学生画正面头像觉得很难找出线来, 其实形象本来没有线, 而是块面之间的结合、明暗之间的对比。学生应当理解线是面的侧视, 理解到线, 要有来龙去脉、起伏显隐, 要有轻重、转回虚实, 体现出韵律和生命的流动, 以及热情的奔放。

学生开始学习素描时大多眼看不准, 手不听指挥, 脑子里没有生动的形象, 只有反复锻炼才能做到下笔有形, 才能得心应手, 才能对形象有明确的认识。不管学习什么画种, 学生都必须先锻炼造型基本功, 要掌握完整的形体, 就必须下功夫。画素描习作, 作稿子, 画油画、水粉、水彩, 都要下手勾, 要多作速写, 一边画素描, 一边画速写, 两者同时并进, 画一小时素描习作要先画半小时速写。速写就是对整体的一种认识。有的学生画素描, 眼睛看到什么画什么, 在对象上看不到线就不画线, 只画明暗层次, 画成照片一般。如果加强速写练习, 这种现象就不可能发生。初学素描, 画完一张素描后, 最好能够大致背出来, 这样学生在脑子里就会有形象的认识。

有些素描用线很多, 表现的是结构, 也是块面之间的结合。要画好这种素描, 学生就必须将素描同油画结合, 对素描和油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此才能实现块面之间的结合。

什么是素描?我认为素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没有一个规定的形式。但作为造型基础基本训练, 它是有一些原则性法则要求的。一切造型艺术都需要基础锻炼, 画画也必须有很好的基础。有的学生认为画西画需要素描, 画中国画就不需要素描。这是错误的认识, 目前我国比较成功的画家, 在素描方面的功力都比较扎实。

学生练习素描, 主要是培养塑造形象的能力, 不管是学习任何画种, 培养这个能力都是必要的。在基础素描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 并善于把自己的热烈感受准确地反映出来。素描的意思也就是单色画, 即运用线条的勾划分出对象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从广义上说, 素描也是绘画的一种, 素描既然是绘画的一种, 那当然也就有千姿百态, 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对于学生来讲, 作为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训练, 应当有一些共同的原则要求, 没有这种共同的原则要求, 那就谈不上掌握基本规律, 就会流于各自标新立异。

素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我的看法, 是学生通过素描练习, 除了锻炼了眼、脑、手的合作外, 还要在一个平面上画出客观自然的体积和空间感觉。学生们常问画中国画要不要体积和空间感觉, “应物象形、随类搏彩、黑分五色、石分三面”等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所遵循的要求。没有气韵生动, 没有传神写情, 没有明确显隐, 没有阴阳向背, 没有虚实轻重, 就不会有好的艺术作品。不管是中国画, 还是西洋画, 工异趣同。我们要在一定的素描锻炼的基础上, 为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充分发挥各自的独创性。基础训练是为艺术创造培养表现能力做准备, 是手段, 不是目的, 如果不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不但中国画有可能成为素描的牺牲品, 而且雕塑、油画都可能成为素描的俘虏。

西方的绘画表现出量感和空间感, 表现出明暗的变化, 现在的西欧基础素描教学强调线与面的结合, 借以构成形体。但不少教师却习惯让学生画长期素描作业, 对形体轮廓的处理往往是慢慢地看模特与静物形体拼凑而形成的作业, 这样不利于学生在脑子里保持一个完整的形象。西方有很多大师都是通过理性的记忆, 用肯定简练的线条, 画出高水平的作品。培养学生记忆非常重要, 我们不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素描, 而应让学生在素描写生课中对所画物象的主次关系多记忆, 这样以后的绘画创作才能达到高水平。

如果脑子里有丰富的形象, 那么学生在绘画创作中随时都可以用。在教学素描时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整体, 不能只识局部。在基础锻炼的基础上, 不固定在一个课题上。在素描写生课上教师要让进行多方位的观察, 认识物相的主次关系。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法练习认清结构, 使学生多次重复遇到的同类问题, 经过反复实践来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增强记忆, 把各个形象的结构牢牢记忆在大脑之中, 为以后绘画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还要善于放手让学生画画, 不轻易动手改学生的作业, 只是加以指导。有才能的学生, 是不愿老师动手改他的作业, 替他画的, 我认为动手改学生的作业无助于他自己直接感受。作业经过老师的改动, 学生很难按照老师的路子走下去, 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吸收能力、反应能力都不可能跟老师一样。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 锻炼学生自己去看, 自己去感受, 自己去反应, 只教给学生基本的原则、基本要求———所造形象的基本要求。素描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基本原则。有缺点, 向学生指出来,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独立思考, 反复实践, 不要包办代替, 最多只能是示意、提示, 例如某一部分毛病在什么地方, 注意什么, 怎样找出结构, 可以只讲几句, 点到即可。

一个学生素描完成得非常细腻, 并不决定他将来的成就会很高, 关键要看他是不是理解了, 是不是有创造性, 而不是依样画葫芦。教师应根据各个学生的区别, 因势利导地去让他们发展。用直线画出曲线, 用平面画出球面, 只有学生理解了, 画出的形体才结实、有力量, 而不像是吹起来的。在画明暗交界线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用直线, 宁拙毋巧, 宁方毋圆。

学生之间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在学生成绩评比时, 分类过细不一定有益。基础素描有一些基本要求, 但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走同一样步子。素描的要求, 简单地说, 就是把所看见的形象, 所产生的感受, 用工具、用眼睛和手的联系表现出来, 能感觉多少就表现多少。这样, 不同的人之间就必然会产生差别。所以我一向主张新生和老生同堂上课, 很多时候老生会带着新生走, 有不少新生会超过老生。有才能的学生, 不会泥古不化, 他一定会在老师的指点下迅速成长。

小学英语入门教学的若干思索 篇10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要想学好英语,就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端正心态,才能让他们爱学、乐学、好学。为此,我们英语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不妨先有节奏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听起来也是一种很动听的语言,然后鼓励学生“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学,一定会比老师说得更好”,让他们爱上英语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从学习说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在每节课开始,师生可以用英语问候: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Good morning,teacher. 可以将每次新学的问候语融入课堂一开始,让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增强学习信心。

二、重视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英语学习的规律是一开始学不好,学生就会丧失自信,认为英语很难,越往后随着词语、单词的积累更加困难。所以要打好基础, 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单词、语法开始。

1.字母教学

英语字母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记了忘,忘了记,反反复复, 很多学生很头疼。作为教师要遵循记忆规律,从少到多,反复练习, 强化记忆,多花一些时间在字母学习上。

2.发音教学

英语发音是英语基础学习的重要环节,一开始尤其是字母的发音,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对字母发音认为学生会了即可,这样给音标教学带来很大困惑。同样音标教学也需要长久的练习,并且可以放在句子中练习音标。

3.单词教学

单词是构成句子最基本的单位,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同样应该从最简单的练习开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尤其是日常词语的练习。

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共同学习,要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入戏”,在活动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开展字母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摆字母造型来一个字母造型“模特会”,这样字母的轮廓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图形”,从而使英语变成一种活的语言。然后再将这些图形有规律地排列,从而组成单词。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来一个“单词接龙”比赛,还可以让学生自制“大小写字母牌”,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字母组成词,近而组成两三个简单的句子。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既迎合了他们爱玩的心理,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

一定的有效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任何教学有效的学习氛围比直接教授要来得更有效,同样英语教学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形下,通过创设学习氛围更加有效,为此,小学英语入门教学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下相互用英语问好,模拟打电话,甚至回家用英语和父母交流,甚至充当父母的“小老师”;还可以利用自习课每周开设英语角活动,让学生进入情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多说。还可以适时举办英语朗读或演讲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良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做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 小学生作为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影响重大,甚至是一生的影响。要想做好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是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

在学校可以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练习英语单词、词语,让学生形成晨读的习惯,并养成积累日常英语用语的习惯,并练习经常说英语,养成说的习惯。还要增加学生简单英语课外读物的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学生自觉去遵守,家长监督指导。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旦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希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我,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入门时积极引导,抓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英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摘要:做好小学英语入门教学,需要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

平行班教学的实践和思索 篇11

一、基础较差需要我们耐心对待。

我觉得平行班学生基础较差表现在知识和智力两个方面。

新知识的学习是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平行班学生较差的知识基础必然会影响到其对新知识的接受与学习。

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但据我观察,平行班的确有一部分学生智力上有点欠缺,不能适应高中较为复杂的知识的学习。对英才和重点班学生一点即通甚至不点就通的知识对平行班的某些学生反复讲解也不能使其领会。

有这样一个学生,她学习很努力,但是理解能力不太强,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理解不上去。去问老师,还怕老师不耐烦,于是在问题之前,先说:“老师,我问你题,你千万别烦我。”可见平行班学生也有求知的欲望,只不过是能力有限,需要我们耐心对待。

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把复杂问题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平行班讲课一定要将最基础的东西讲明白。对于平行班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心理准备,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要打击或者嘲笑。否则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二、学习习惯和方法较差需要我们引导和督促。

平行班的学生大多是被家长逼着,被老师一步一步引着学习的,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一些学生上课前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了,老师强调了,才拖拖拉拉地找出书本;上课的时候爱说话、吃东西、看课外书、做小动作等;一些学生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好多学生课后没有及时巩固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去完成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让自己看书或没布置作业,他们就会觉得无所事事;在考试前,许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复习或复习的效率不高;平时周检测考试的时候拖拖拉拉,开始的时候做小动作,吃东西等不做卷子,等到要交卷子了,又要求老师延长考试时间;考试后就把卷子给弄丢了…..这些都反映了平行班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上存在问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和纠正。

对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及时纠正和监督,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不时地加以提醒和强化。但如果仅依靠老师作用,会耗费老师大量精力,耽误授课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因为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因此,要改善班级的大环境。要加强学生的集体监督作用,养成班级学生自律自管的习惯,要在班级弘扬一种正气,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当课上有人讲话或做其它事而扰乱学习氛围时,其它学生要群起而攻之;当某个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时,他在班级大环境的影响下能产生一种羞愧感。班级形成了一种内部制约机制,有良好的氛围,这样能促使学生自觉自发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师要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加以详细指导,如:如何去听课和做听课笔记,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把握书本的重点,钻研解决难点;如何去分析题目,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去复习,整体上把握和融汇贯通学科内容等等。指导的同时还要检查和落实,如不定时检查笔记、提问、谈话等,给他们自主学习的锻炼,以督促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信心不足需要多方面激励。

平行班学生成绩差,而学校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成绩。所以成绩不好,教师心里肯定上火。如果上火的话,就会影响到情绪。而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带给学生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一定要对学生有信心,摆正心态,用自己的信心去点燃学生的信心。

平行班学生表现出对自己及班级缺乏信心。许多学生在分析自己的成绩、在年级中的名次和学校以前的录取情况后,得出自己考上大学无望的结论,于是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许多时间都是混沌而过。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在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与重点班相同,可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中多让他们共同参与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多体验学习中的收获感和成功感,从而可调动他们学习的劲头,逐步培养对学习的信心。

平行班还有一些学生成绩还可以,也愿学学肯学的学生,他们往往对自己所处班级不满和没有信心,觉得班级学习氛围差,自己处于这样的班级中,对自己学习的提高不利。因此他们的心理不稳定,有时会很沮丧,有时候也会受其他学生的影响,在学习上走下坡路。因此在平行班也要做好提优工作,把几个成绩相对好的学生作为将来考取大学的重点培养对象,给予特别的关注。这样既可提高高考升学率,又可在班上树立榜样,带动整个班级共同进步。

四、叛逆心理较严重需要科学疏导。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为普遍,我觉得平行班要比英才、重点班严重一些。这与他们在学习上长期没有成就感,得不到教师和学校的关注有关,与他们成长生活的环境有关。他们期望得到重视、得到认可,但是往往不被重视和认可。所以,他们感到自己被忽视、淡漠,自我价值没体现出来。

于是,有些学生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以吸引别人的关注;有的则破罐子破摔,继续堕落消沉下去。平行班有不少问题学生,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与老师对抗,上课不听讲或对老师怒目斜视,有时候发出怪声,故意做出带有很大声响的动作;作业不做,被老师叫过来教育,则一声不吭,或者与你讲道理甚顶嘴。这些都是叛逆心理的表现。

作为平行班的老师,要多给予他们关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被关心、爱护,认识到“我也很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努力挖掘他们的优点,多加以表扬和鼓励;多找学生唠唠嗑,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要求等;尊重他们,将他们看做大人,和他们平等相处,给他们一定权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一些事情。

他们犯错误时,要正面引导,少些严厉的批评。严厉的批评或惩罚可能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毕竟年龄还小。老师要将他们看做小孩,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不要给他们太多的责备。学生只有内心接受了你和你的教导,才能在行为中真正地努力进步。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思索 篇12

当今社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 国家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重视并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和创造素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加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在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有必要对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寻求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

一、人才培养现状

推进信息化, 人才培养是关键、是基础。目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而根据国际经验, 合理的软件专业人才结构应为金字塔型结构, 高、中、初级软件专业人才应基本维持在1:4:7的比例。而我国有高级软件人才, 中级软件人才大学里面也培养了一大批, 而中职学校培养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初级软件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大部分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 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底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 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学校毕业生, 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计算机教学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中初级计算机人才质量方面的要求, 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硬件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中等职业学校平均每生拥有仅0.1台计算机, 近60%的中等职业学校尚未建有校园网。在这样的条件下, 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设,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教师的数量不足、素质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

3、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是专业名称混乱, 办学重点不突出;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

4.适合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真正针对中等职业教学设计、编写的计算机类教材资源很少,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实习方式不合理。在教学方法上, 多数职业学校还停留在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的方式。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不必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应当面向应用, 采用案例教学、基于项目任务的实训教学, 这已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计算机教学的定位

尽管近年来中职教育有衰落之势, 但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仍然是一个热门的专业, 可是现实却不容乐观, 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说, 我们要认真思考:中职计算机教学应如何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领域的培养学生的应从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培养:

(1) 计算机软件:培养了解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 能够从事计算机初级编码或开发、软件调试及技术服务与软件销售等工作专业人员;

(2) 多媒体应用技术:培养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与应用技术, 能够进行平面图形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培养熟悉相关网络配置和维护过程, 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网络搭建与应用的专业人员。

计算机教学的定位, 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设置计算机课程?要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就要好好研究一下以下三点:一是学生, 二是教师, 三是市场。

(一) 学生

我们教学要面向学生。商家是把顾客当成上帝, 而我们教师则常常把自己当成上帝, 要学生绝对的服从我们。所以, 我们要改变观念, 面向学生, 从目前学生的实际出发, 仔细分析目前学生的现状, 做好教学工作。现在学生喜欢电脑, 每个人也都想学好电脑。学习计算机是需要有一股钻劲的。我们说, 计算机不是教出来的, 是靠自己不断学习、探索, 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得到提高的。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这种思想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想这个道理应该大家都明白。

(二) 教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一个主导的作用。但教师并不是百宝箱, 学生要什么就有什么, 市场需要什么教师就可以教什么。作为计算机教师, 他们的翅膀也相当沉重。从课程设置我们可看出, 时代对计算机教师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 因为每个计算机教师都要面对十倍速更新的计算机知识, 还要“学会动手”。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 差不多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作为计算机老师, 我常常有一种感觉:“计算机越学越不会, 越教越不懂!”

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 除了计算机教师自身努力外, 单位、领导和社会也应该给予计算机老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没有好的计算机老师, 如何去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二) 市场

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但我们并不是在办兴趣班, 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不受欢迎, 因为我们是职业学校, 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直接面向市场的。所以, 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市场。但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呢?市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 市场对中职计算机类专业需要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我们要深入了解社会, 了解人们需求, 了解市场的需要才能科学的设置计算机课程。课程的设置也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结束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要关注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 作好市场需求分析, 给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个很好的定位。中职学校就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

参考文献

(1) 陈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出1997 111-115

上一篇:高校信息技术下一篇:子宫内膜去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