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生作文

2024-05-14

思索人生作文(通用11篇)

思索人生作文 篇1

思索人生-高中作文

静坐窗前,展开思想的翅翼,回忆起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十七年晃然而走,就要踏进18岁的门槛了,此时此刻,我的心潮滚动,思绪万千。

仰望夜空,回想十七年来的人生旅程,我才发现那原来曾经被我视为无所谓的点点滴滴,在此时对我来说竟是那么的重要。如果失去它,就没有我的人生,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虽然我未能很深地去体会它们 ,却也曾经有所领略过。

望穿夜空,在深蓝色的天幕里,洁月和耀星在如纱的云里穿梭。无数个夜晚都曾回忆着往昔,无数个夜晚都在憧憬未来。回想着童年的纯真快乐,憧憬着未来的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美好人生,然而在无数次跌倒之后,又在无数次爬起之时,我才真正知道,原来人生并不是事事都能一帆风顺,事事都能成人之美。

曾几何时,我都沉浸在回忆童年的幸福之中。童年的趣味,童年的纯真,童年的`快乐,以及对童年的怀恋,都铭刻于心。长大后,心海中随波逐流的苦恼不约而来,过失与错对,这些都曾让我感到沉重和烦闷,都曾让我不知所措,甚至想就地放弃一切,情愿做一个平凡乃至平庸的人。但是,随着岁月的向前近步,我的思想逐渐减少了幼稚,对人和事情有了一定的主见,对生活不再是迷茫,并懂得了不少生活的道理和内涵。从此,我更能体贴别人,为别人着想,我的无知随生活阅历增加逐渐减少,我的人生从此在平凡中蕴育着追求的伟大,这一点一滴,难道不是我生活的收获吗?

十七年来,生活中的辛酸事很多,但欢声笑语也不少,而且我还能真正地感受到柔情的无限温暖,虽然有些时候有些隔膜。

深邃的夜空,透过皎洁的月可以看到有丝丝烟云溜过云际,使月色显得有几分暗淡。我知道,人生的美好乃至人生的成功的喜悦是隐藏在众多的挫折与苦难之中的,这就要用我们自己的努力与素质去奋斗和创造了;我更知道,我将会以更崭新更活力的面貌去面对未来,面对人生的每个春夏秋冬。

挪动对着月色的视线,窗棂上布满了一层金黄色。十八岁的钟声就要敲响,我坚信希望的钟声也会在我内心最深处敲响,音韵清晰、悠远……

思索人生作文 篇2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结构艺术,人生思索,宇宙意识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仅存的一篇作品。但它的影响和地位却是非一般作品所能及, 清人王闿运称之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陈兆奎辑《王志》卷二载王闽运《论唐诗诸家源流》) 。后人甚至称其为“以一篇压全唐”。闻一多评价其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2可见它的地位和影响。

全诗以江月起笔, 又以江月落笔, 结构回环往复, 韵律优美, 描绘了一幅“江连海, 海生月, 月照春江、花林……”的美景。在结构艺术上, 本诗集“景色清丽明净”、“感情真挚”、“意境含蓄深远”、“韵律和谐婉转”、“语言优美流畅”、音乐美”为一体, 达到了醇美的境界。同时, 面对春花春月、流水悠悠、无穷宇宙, 诗人意识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思索和强烈的宇宙意识, 且赋予了它诗意化的表现。使诗情和人生、宇宙哲理意识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1诗人以“江月”起笔, 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美景: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江潮浩瀚宽广, 如同跟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壮阔。此时一轮明月在远方随着潮水升起。一个“生”字, 将明月和潮水的出现写得活灵活现, 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无限生机。月光照耀广袤的大地, 有哪里的春江不在明月的映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1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野, 月色倾泻在花树上, 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将万物映照成美丽的银辉色, 故诗人感到“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完全沉浸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之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 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美妙的境界, 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1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 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 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在这江畔上是何人最开始看到明月的呢, 这江畔之上的皓月又是何年照向行人的?诗人此时思绪飞跃, 但又终不离人生, 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深沉发问。紧接着, 诗人又感慨:人生一代代无穷尽, 只有这江月一年年总是相似。感慨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的同时, 诗人对此又有新的更高的领悟。在诗人看来, 人作为个体, 生命当然是短暂易逝的, 而作为一个群体, 人类则是绵延不息的。因此, “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得以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存在于一个共同的时空当中。诗人似乎从这江月美景中得到了一种人生的慰藉, 诗中虽然包含着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伤, 但并没有为此感到颓废和绝望, 这正缘于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何处相思明月楼?”1第一句紧承上一句, 人生一代又一代, 而江月却年年相似, 孤寂地悬于天空, 像是在等待着某个人的到来, 然而在月光下之下, 只有大江奔流不息。看着奔腾的江水, 诗人的感情也像波涛一般推向了一个更为宽广深远的境界。江月纵然有恨, 而流水却无情……接着诗人又用“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 象征行舟人的行踪不定, 而“青枫浦”也寄予了诗人的感伤。“谁家”“何处”二句更是把诗中感伤之情推向了一个更为深远开阔的境界。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1这几句中, 诗人要表述的是思妇的思念之情, 然而诗人却没有采用正面描写, 而是用“月”来烘托她对未归的爱人的思念之情。“玉户”一句生动地表现出了思妇此时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此时此刻, 思妇因为明月的映照, 想到了远方的爱人, 遥想此时思念之人也在明月的映照之下。然而, 尽管他们共望一轮月光却天各一方, 得不到所思之人的任何消息。希望追逐月光, 见到月下的爱人, 思妇的相思之深不言而喻, 尽管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却通过明月寄托了思妇深切的思念之情。紧接着, 视线又转向了高空、江面的景物:鸿雁高飞, 却终究飞不出月的光影;鱼儿潜游, 却也只能激起阵阵波纹而已。寓情于景, 倍添伤感和相思之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1诗人的笔触由思妇转向游子。诗人通过落花、流水、落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春日已逝去大半, 游子却仍然漂泊在外, 因此连做梦也想念着像花落闲潭一般回到故乡。江水流春, 逝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春景, 更是游子归家的希望。“江潭落月”、“斜月沉沉”衬托出游子的凄苦之情。斜月藏在海树间, 就如同游子的归家之路被阻断一般, “沉沉”二字更加渲染了他的这种孤寂、乡思。在这春江花月之夜, 诗人不禁思索:不知道有几人能乘月归乡!他的离情也随着斜月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诗人篇末以“江月”落笔, 回应开头。将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 洒落在江树之上, 把全首诗情归结于一处, 令人回味无穷。

诚然, 《春江花月夜》的结构艺术美能从本诗的韵律和节奏上得到反映。全诗韵律抑扬回旋, 宛若一阙如梦似幻的夜曲, 美妙、含蓄、隽永, 令人神思飞扬, 浮想联翩。可以感觉到, 在自然优美的旋律下, 脉动着诗人深沉热烈的内在情感。意蕴深广, 情韵悠扬。在朗诵此诗时, 随着诗的节奏, 使人仿佛进入一幅幽美、柔和、恬谧、感情丰富而又宛转缠绵的春将花月夜的图画里。

然而最为可贵的是, 诗人张若虚并没有去刻意雕琢结构艺术上的外在美, 而是借诗将眼前景物内化为诗人对人生、青春、宇宙等广袤意识的哲理思考。使“江天月色”等景物和诗人的情感意识延伸到了宇宙、人生的高度。

因此, 《春江花月夜》是由“江天月色”引发的人生思考和宇宙意识的诗意显现, 超越了其诗歌形式本身的内涵, 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发出的深沉绝响。呈现出内外统一的结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80:267.

人生价值的思索 篇3

一个极其古老,却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将人们引进了这样的梦境,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何在?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荣华富贵?为了上帝?还是为了美好的理想?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的背景下展开其全部情节的。它通过男女主人公淮平与南珊的相识与爱慕、楚轩吾一家两代人的命运与情操,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它除了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还贯穿着艰难的哲理思索;它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却又在真实的思索中散漫着淡淡的宗教迷雾;它并不悲观于人生,却又在充满了爱和同情的心灵间涂抹上一层薄薄的宿命色彩。所有这些,既表现出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个性,又使人感到它是比较难读的作品。

从逻辑上说,这部小说对人生价值的思索,首先是在“命运”与“人格”的冲突之间展开的。它通过原国民党中将楚轩吾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了这一冲突:

“楚轩吾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矛盾表现为一种淳厚的个人品质与那段罪孽深重的政治历史的尖锐对立。”

在一次红卫兵的抄家行动中,李淮平意外地发现,他的革命对象楚轩吾,也正是他父亲当年在淮海战场上的手下败将。然而,他同时也发现了一个“人”,一个有着渊博的学识,有着同情、友谊、谦逊和尊严的人。这个人,曾与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一样,怀抱着复兴民族的强烈愿望,真诚地探索过、奋斗过、追求过。但是,在他度过了整整三十五年戎马生涯之后,面临着全军覆没的绝境,他发现自己错了,历史违背了他的本意。面对这样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矛盾,作者提出:难道一个人“犯了可怕的错误,他就必定有一颗邪恶的心么?”如果不是,那又怎样解释楚轩吾这一矛盾的存在呢?楚轩吾作为个人,他抱有的十分善良的道德动机,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但是悲剧在于,这种个人的道德动机并不等于历史的必然性。正如在卑劣的个人品质背后可能隐藏着伟大的历史前进的契机一样,在高尚的个人品质下面,也同样可能掩盖着历史的反动。因此,楚轩吾一生的失误,并非是他个人品质的过错。他的命运是与他所从属的阶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个阶级,决定了他的事业的反动性与非正义性。无论他个人具有怎样的“人格”,只要他的这一阶级局限性没被突破,那么,他的悲剧的一生就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作品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其实只是历史的必然性与楚轩吾所属阶级局限性之间的冲突罢了。然而,作者并没有这样地得出结论,而是将这一过程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偶然的、不可知的“命运”,是“命运捉弄了”楚轩吾。按照这一观点,国共一战不仅是偶然的、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根本无所谓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仅如此,人类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斗争、生产实践,也都是毫无意义的:

“几千年来,人类为了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文明而艰难奋斗,然而野蛮的事业却与文明齐头并进。人们在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斗争和冲突中,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宗教,为了阶级,为了部族,为了党派,甚至仅仅为了村社和个人的爱欲而互相残杀。他们毫不痛惜地摧毁古老的大厦,似乎只是为了给新建的屋宇开辟一块地基。这一切,是好,还是坏?是是,还是非?这样反反复复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个过程的意义又究竟何在?”

作者这一段近乎哲理的叙述,要说明什么呢?一切都是偶然的,不可知的,它就是“命運”。在“命运”面前,人类再也不具有任何历史的主动性,因为他自己并不知道他所从事的是些什么事业。如果人类无法对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就是说,人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并不是作为自觉的主体,而只是被动服从某种命运的工具。命运作为对人生的某种异己力量,主宰和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这种由命运占居统治地位的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生价值当然也就不能够得到体现。人的价值是一种人生的自觉,是对必然命运的逐步掌握与驾驭。

作者认为,人生价值本质上是通过人的道德价值——人格而体现出来的。由于他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分析,因此把这个人格表现为一种独立的,超然于偶然、不可知的命运之上的抽象演绎。如果说,作者以楚轩吾一生奋斗的失败要说明的是对现实的人生价值的否定,那么在南珊这一形象中,他则展现出对一个完美而又完全虚幻的人格——“善”的执着追求。

南珊的生命是从楚轩吾——她的外祖父的失败开始的。他使她从小就陷入了一种包含着尖锐矛盾的生活之中。这种生活一方面使她很早便摆脱了精神上的愚昧,另一方面,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又使她几乎没有希望摆脱在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卑微,其结果是使她的精神长期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从而促使她在灵魂的磨难中过早地开始了对于人生价值的思索。作者认为,正是这样的思索,使她在屈辱之中树立了自尊,在强权面前保全了人格。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尊和人格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它必须以一定的信念为基础,并且只有在为了一定的信念而从事、而奋斗的事业中才可能得以实现。对于一个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人格与自尊。

因此,南珊的生活便面临着两个出路:或者用仇恨去反抗给她带来屈辱的生活,——这是与前面小说中关于命运及不可知的思想相冲突的;或者在某种超现实的精神中寻找解脱。作者为她选择了这后一条道路:以“善”作为自己全部精神的寄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笔下这个“善”不是凝炼着现实生活准则的单纯道德范畴,它是一种脱离现实关系的、被神化了的道德感情,是一种宗教的信念。在南珊那里,这个“善”被想象为一个“公正的老人”,有着伟大而神秘的力量,“高踞在宇宙之上,知道人间的一切,也知道我的一切。我并不怀疑我的生命和命运都受过他仁慈的扶助。因此,尽管我不可能见到他,但是我依恋他,假如他真的存在,那么当我终于有一天来到他面前的时候,我一定为我自己,也为他所恩赐给我的家庭,向他老人家深深鞠躬,表示一个儿女的敬意。”

到此为止,小说基本上完成了它对人生价值的追究。这一过程从不可知的命运开始,到主宰命运的上帝结束;从追求某种尽善的人格开始,到依附于上帝的神格告终,其中表现出极大的内在矛盾性。上帝作为对人生价值思索的归宿,一方面是“善”的化身,具有着伟大而又仁慈的博爱精神;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命运的主宰,同时表现出极大的野蛮性与残酷性。毫无疑问,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上帝,不但不能使南珊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相反,它如同麻醉剂和鸦片烟,只能使南珊深深地麻木于现实矛盾之中而无力解脱。我们在小说最后所见到的上帝身边的南珊,其实早已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躯壳,她的生命的火焰已经永远地泯灭了。

现在,我们又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上来了:人生的价值何在?很显然,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尽管如此,这部小说却仍然以其独特的方式,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时代特征。梦,无论怎样飘渺虚无,终究离不开现实的人生。近年来,文学作品对人性的细腻描写,对人情的热烈抒发,对人道主义的竭力张扬,已经成为很多作家在创作上的共同追求。《晚霞消失的时候》作为这批创作之一,虽然它的结论是虚幻的,空想的,但它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以及它那虚幻的、空想的“梦”境,也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文化大革命”十年,犹如一场巨大的灾难,在人们的心灵里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楚轩吾和他一家的遭遇是有真实性的。不错,楚轩吾作为国民党战犯,是一个历史的罪人。但是,既然他也是一个人,即使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的罪人,那么,从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出发,我们除了能够谴责甚至处罚他的错误以外,却决不应当去亵渎与污辱他的人格,特别是在楚轩吾已经悔悟到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回到人民的怀抱以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把他的这段历史子子孙孙地传下去,使所有的南珊们都永世不得翻身呢?!在这个意義上,作者在这里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做法作了高声的抗议。

然而,比仅仅提出人的问题更加耐人深思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能够把以上关于人的思想贯彻到底。神的尊严终于战胜了人的尊严,脱俗出世的玄思代替了现实人生的认真思索,梦境的虚幻变成了真实情感的主调。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思索,是以一系列道德范畴为核心的。他从这里出发,根本否定了整个人类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也创造出人类本身的全部实践活动,从而使道德脱离了现实生活,变成为人生最高的抽象目的,即变成一种宗教信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作者肯定了宗教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在人生中所具有的价值:

“艺术的意义不在于真而在于美。同样,宗教的意义也不在于真而在于善。世上的宗教,西方有耶稣、阿拉,东方有佛祖六师,支派纷繁,何止百种,难道都是真的不成?但那教义尽管纷纭,主旨却终不过是劝导人间,使强者怜憨,富者慈悲,让人生的痛苦得到抚慰,于灵魂的空虚有所寄托。所以,只要善行布于天下,我佛究属有无倒在其次。……可见,宗教以道德为本,与科学并不相干。”

这段看起来十分深奥玄虚的话,正如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时所说的:“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在小说中,南珊及老和尚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在抽象概念中的抽象个人。他们作为艺术形象只能是一种纯粹的想象,与现实缺少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的进步决不是靠人性善来推动的,任何道德观念都决不是抽象的,更不是永恒的,它总是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并且归根结底,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小说作者忽视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因此他在作品中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并终于导致了对自己的否定。

除了理论上的原因以外,这部小说在思想与情感上的混乱与迷茫,也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一部分青年在动荡不安的乱世无常的十年中所感到的人生的虚假与空幻。从领袖到内奸,从座上宾到阶下囚,一落千丈与一步登天,一切都是那样的偶然、迅速、出乎意料与不可理解。固有的尊卑、秩序,神圣的理想、追求,仅仅在几昼夜间便被动摇了、打碎了;而新的标准还未来得及重新建立,便又开始了新的崩溃。一切都有待于重新估价,同时,一切又都无从进行估价。善恶是非、真假黑白,统统混淆了、颠倒了,只是在无数次的反反复复中,充当着阴谋政治的标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呢?于是,宗教便成了一部分青年的精神寄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在一部分青年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种社会效果也多少说明,我国整整一代青年,在挣脱了现代迷信的束缚之后,有人在思索着,也有人在彷徨着,他们中也许会有迷失,也许会有陷落,但是,我们深信,他们通过这痛苦的思索与奋斗,一定会摒弃种种出世观念和宿命思想,走向自己的未来。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特点的。作品的构思巧妙;它以“春”作开头,“秋”作结尾,两头虚,中间实,梦中来,雾中去,思绪飘忽却前后呼应,内容庞杂又情理贯通,思想矛盾但又浑然一体,从而使故事情节、情感抒发、理性思维错综交织,展示出一幅丰富而又朴实、广漠而又亲切、蒙胧而又清晰的画面。

在人物的刻划上,作者以“线描”的方式勾勒表现出人物的神情风貌与性格特征。少年时淮平的娇憨与任性,南珊的早熟与深沉,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照。整个说来,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与线条感,特别是“春”、“秋”两节,产生了动如诗、静如画的艺术效果。可惜的是,作者这一切艺术手法在意境上只是为我们开拓出一个虚幻的“梦”境。

一九八一年五月

生命的思索作文 篇4

我第一次对生命的思索,是来自于这堂意义不凡的语文课。我第一次数到了一分钟的脉搏。在这短短的一分钟内,我的两指按在脉上,一次次地跳动,像欢乐的音符,又像是一个个玩耍的小精灵,神秘又神奇。这61次的跳动代表着我的生命。

接着,老师要我们写出五个生命中必须物品。生命中的所有在我脑海中一一闪过,太多了,太多了,第一次感觉自己这样富有,但是这么多东西里,只能选择五样,太少了吧,我眯着眼大脑高速运转,好难的选择,费尽心思,我终于选择了——大自然、空气、水、家庭、同学,我的手心里已满是汗水。

老师温柔地声音响起:“请划掉你认为不太重要的一项。这不只是两个字的问题,这代表着你的生命里,从此再也没有这项了。”我犹豫了片刻,划去了大自然。可我又后悔了,没有了大自然,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哦,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吧。但再看看其他四项,都更加不舍。

“现在,请再划去一个。”

接着,我划去了水。没了水,我要怎样活下去?我又一想,现在的许多地区的人们还喝不上纯净的水呢。他们的命运由谁掌控?水吗?

“好,再划去一项,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该怎么选择?还让人活吗?我心里不禁嘀咕道。没有了空气,一分钟都活不下去。可如果没有了家庭和同学,这恐怕比没有空气更可怕吧。于是,我好艰难地涂黑了空气,我将不能呼吸,我顿时有种窒息的感觉。

“很不好意思,你还要再划去一个选项,留下唯一的项。”没有家庭,相当于没有了生命。而没有同学就相当于没有灵魂,我又划去了同学。

对于这次的游戏,几乎耗尽了我的脑细胞,我有种虚脱的感觉,没有了家庭就像没有了生命,那么我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义?不就和死掉一样吗?想到这些,我不禁掩面痛哭。

思索作文600字 篇5

中午,赵老师让我上楼让我上楼催王展博快一点吃饭,当我进了办公室,发现他不在。呵!以我对他的了解,绝对去厕所了!果不其然,路过厕所门口,他正从厕所里面出来。“赵老师让你速度快一点!”我说。说罢,我便去帮黄老师买红笔,当我买完回来后,王展博才刚刚端着碗给赵老师。我迅速上楼写作业,途中,赵老师进来交代了王展博的任务。

我在教室里边写作业,便等着王展博的驾到——等啊……等啊……等的花都要谢了,他才从后门进来,他抱着书一步一步地走进来,如同骆驼走路一样:“慢慢地走,总会到的。”看着他不紧不慢地走着,不紧不慢地放下书,不紧不慢地拖出椅子,不紧不慢地拿出笔,我一下子便火冒三丈,大声说:“你能不能快一点啊!”他这才从骆驼的世界里出来了,开始做阅读。我才放心地低下头写起作文。

就在思绪连篇之时,王展博问:“姐姐,这一题怎么写?”我只好讲给他听,我告诉他在文中找到“和谐”一词,再读上下文,总有一句能代表他的意思。我想我讲的够详细了,突然他来了一句:“是不是‘大家庭’的意思?”大……大……大家庭?!什么?!我顿时火山爆发,淡定淡定,我安慰自己,又说:“你再看看。”终于可以了,他做对了……

我继续低头奋笔疾书,脑海中无数句子涌现出来,不错,到结尾了。写完我读了一遍,改了改不通顺的地方,抬头看了看王展博。我的老天爷呀!我一篇作文写完了,他才十个问题的阅读还没有写完!忍住,忍住!深呼吸……我终于体会到赵老师管王展博的心情了……用我们古筝老师的话来说:“肺都要气炸了!”

思索的高中作文 篇6

寓言诗《鸟的评说》,趣味无穷,意蕴丰富,引人遐思。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濡夫……喜鹊说苍鹰好高鹜远……各种鸟都敏锐地发现了他鸟的“污点”,从而鄙视对方;而对他鸟发现的自己的污点却浑然不觉或反唇相讥。这是因为它们犯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以鸟喻人,其理亦然。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标榜自己是个辩证唯物主义者,而应在实际生活中改变思维定势和以偏概全的错误,在评说他人和自己时,不要下意识地采取双重标准,而应实事求是,看本质、重主流,从而正确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完善道德修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贾谊才华横滋,却识见不足;周瑜文韬武略,可心胸狭窄;杨贵妃狐义,西施脚大……由此可见。即使是“名人”、“美人”,也不是完美无疵的,正如灿烂的星星会坠落,太阳也有“黑痣”那样。人们追求完美,遗憾的是,完美只存在于虚幻的想象中。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苛责他人,更不能对他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乃至全盘否定;而应该宽以待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为此,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换一种思维方式,你就会意识到,燕子春来秋去,这是战略战术灵活性的表现,苍鹰飞得高,这是志向、勇气、力最的体现。们心自问,我其备他们的察赋和能力吗?人们大多生活在集体中,奔波在社会上,同形形色色的人共半「打交道,如果我们不换一种眼光,不改变思维方法,不去发现他人优点而一味苛责于人,那就会严重影响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会使团结涣散,纠纷不断。鉴此,“躬自厚而薄贵于人”(《论语》)、“无求备于一人”、“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礼记》)的古训,应成为我们的人生准则。

行文至此,我得郑重申明,笔者无意于搞一团和气,无意于“你好、我好、他亦好”。笔者强调“待人轻以约”,并不意味着主张抛弃积极的思想斗争;相反的,笔者认为善意指出他人瑕疵,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是成人之美,是对人的一种尊敬。海涅在《论浪漫派》中说:“我知道,尊敬伟大人物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把他的缺点就像美德一样仔细认真地揭示出来。”毋庸置疑,这有助于伟人(他人)道德、修养、人格的完美,善莫大矣,何乐不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揭”,而在于能不能“纳”,而这又取决于被“揭”者有没有雅量和气度。有些领导于部。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正中要害的话就火冒三丈,张日就是“麻雀鄙视孔雀,喜鹊攻击苍鹰”,闭口就是“蜕虾撼树不自量”,仗势凌人,大搞打击报复。其必然的结果是伤害同志,自己电难免垮台,历史上的周厉工、“四人帮”江青之流就是明证。

思索作文300字 篇7

即便那犁杖是粗笨的浑身霜结着斑斑锈迹和遥远年代的尘土,那犁铧,也会让人感受到智慧的锋利;即便它只是简单木架与粗制铁器的结合,也不能不使人体会着一种垦殖者的庄严,开拓者的坚毅。

给这尊雕塑起个题目,就叫《思索》吧。

思索,为理想所牵引,被开拓者所驾驭,以它犁一般的锋刃,从人生的道路上深插下去,从未知领域的旷野上深插下去,并由一代代的创造者接替,留下生生不灭的花朵、果实,留下岁月的风尘掩埋不了的足迹

每一块心灵世界的绿洲,都是这样出现的。

我们把对未来的思索称作幻想,我们把对历史的思索称作回忆,我们把对今天的思索和因思索而来的行动,称作自觉和生活。

岁月思索作文700字 篇8

小溪轻轻地流淌着,流淌着,最后流入东海,再也不返回了;流星划过天际,瞬间,再也找不到踪影了。是谁把这一切给安排? 难道这就是宿命的注定? 不,是岁月的流逝?那为什么有去无回?又无影无踪呢?

太阳出来了,一天的活动开始了;太阳下山了,短短的一天又结束了。是谁拉开了黑夜的帷幕?又是谁狠狠地把这一天给带走?我知道,今天过去了,就不会再有今天。可是白白浪费一天,是多么的可惜。在我还没想好要做什么的时候,时间早已悄悄地过去;当我准备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天已经结束了......在匆匆的日子里,我有何付出,有何收获呢?

我迎着晨风想,今天该怎么努力?踏着夕阳问,今天有多少长进?可是,到头来,我努力了多少?又学会了多少?心底悄悄告诉我,我又失去一天了......我是很伤心的,在重重复复的日子里,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价值。于是,眼前开始茫然了,接着偷偷地掉眼泪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从我身上溜走,它走得轻悄悄,然而我心头却沉甸甸。天真的我总认为,我还有许多许多的明天,可是,我错了,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只有珍惜时间,才会得到心灵的慰藉。

我曾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为自己的过错感到惋惜,有时候,还会偷偷地哭泣,让泪水洗掉满脸的忧伤。我恨自己,我真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时间,利用时间。过去的日子如泡沫,眼见地消失了,流逝的岁月如轻风,无声地走了......再也不回来,不再回来了。其实,客厅的钟早已悄悄地加快了脚步,而我却无动于衷,是时间忘却我了吗?丢弃我了吗?不,是我把时间荒废了,时间便把我荒废了,这是我犯下不能原谅的错!

我对创新作文教学的思索 篇9

关键词:创新作文

教学

思索 内容摘要: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过程,从仿写开始,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素材资料,进行创新教学。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创新作文,同时督促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

新的《语文大纲》明确规定,初中作文“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教师往往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教师把创新作文指导提上日程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个人认为:写作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宜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仿写作文,丰富学生文学积累,诱发学生写作欲望。

写好作文,要有丰富的积累。包括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其经验的获得有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直接获得经验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体验,这是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的最直接来源;间接经验的获得要经过“阅读——感受——共鸣——吸收——运用”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仿写过程。这一过程充实了学生的文学积累,便利于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闪耀出创造的火花。开启学生的丰富积累、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仿写。

同时在指导仿写作文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素材,收集名人、名家写过的旧素材,要求他们从平凡的素材中,展开合理想像,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如学过《背影》后指导学生仿写散文《妈妈的手》鼓励学生在模仿中练笔、在仿写中超越、不落窠臼。

仿写架起了学生直接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的桥梁,有利于初步学习写作的学生完成“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出自己的路”这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三、平时注意督促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

要想写出美文必须做到胸有锦绣。就是心里要有足够的、恰当的作文材料。例如:我们在进行习作“记住这一天”训练时,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作文,有的选材于自己学习时成功如何擦肩而过的遗憾,有的选材于陪同学800米跑所遇的坎坷经历,有的选材于阖家互相提携登山旅游的乐趣„„这些文章都做到了叙事感人、情意真切。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为了学生在写作时能得心应手,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周一抄(每周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2、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3、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四、进行专题集中式作文训练

1、划分专题。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四步完成:

(1)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2)自评互评: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3)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4)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他方面的内容无须啰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有代表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从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从简单到复杂,每一学期都练有专题。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大部分同学在写作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的人文主体性,放手学生自由地、大胆的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去尽情展现带有他们生命痕迹的心灵和风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地球引起的思索-400字作文 篇10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到广场去游玩。忽然,一向身体健壮的爸爸连续咳嗽了几声,我抬头一望,只见空中弥漫着一股浓烟,我也情不自禁的咳嗽起来。爸爸说:这都是人类惹的祸。我不禁沉思起来。

现在的地球,简直就是病魔缠身。我们就说说发生在湖北省的那场洪水吧!那次洪水造成了不计其数得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是个多么惨重的教训啊!

记得去年的那场杜鹃,吹塌了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砸死了不计其数的贫苦百姓。我想:这就是对人类的报应?

像这样由人类亲手造成的破坏还数不胜数呢,如沙尘暴、龙卷风等等,它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是什么原因使地球环境恶化的呢?是人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呀!

有些人,为了取眼前利益,不惜采用非法手段破坏环境,大量开采底下资源,使得地球的毛病越来越多,形同一位枯槁老人。如果人类在这样不加制止的破坏下去,那地球的后果会不堪设想。

一件值得我思索的事六年级作文 篇11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去思索问题或事情,我也同样是。

记得在五年级时,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份报告,上面写着一位小伙子在街上走的时候,突然一辆摩托车骑了过来不小心撞上了在他前面的`一位老人可是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逃逸了。那位老人顿时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头上还流了点血,旁边围聚了许多人,都在七嘴八舌的说道:“这可怎么办呢?”有的人还拨打了120,却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助,他们,都怕老人醒后会赖上他说他是他撞的,这时,那位小伙子挺身而出,扶起了那位老人,让她靠在树底下不让她中暑,过了一会救护车来了,老人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但她并没有说赖上了那位小伙,而是让自己的子女送了点钱和水果给那位小伙,并要好好感谢他,那位小伙拒绝的礼物后说:“乐于助人,是每个人都有义务的。”

上一篇:校本研修教师自培计划表下一篇:局文明机关创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