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共10篇)
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 篇1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内发展迅速,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通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也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指导思想。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存在的瑕疵, 借助通识教育观念加以完善十分必要, 因此加强对通识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念, 在19世纪20 年代, 美国著名学者第一次将通识教育的内容融入大学教育之中, 更提出没有通识教育就没有大学的言论。推行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类潜能, 培养智慧, 而通识教育理念的本质, 就是从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入手, 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是非功利、非专业的知识, 但是涉及面广。
中国在通识教育推广过程中借鉴了美国的经验, 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原型。到2009 年, 我国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百多个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同时也将素质教育逐渐渗透到各大高校、高职高专等院校中, 在各大院校的课程上设置选修课以及素质课等课程。同时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 将学生素质评价作为一种特别的学分, 对素质教育的推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利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有益经验加深英语专业学科改革的力度, 着重专业课程的设置, 促进英语专业教学和通识教育的融合, 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深厚人文底蕴和深刻思辨能力的国际性、通识型外语人才, 来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崛起的时代挑战。
2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在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教育部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对高等学院英语专业进行了改革, 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教学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高等学院英语专业教学, 应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为目标, 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教育、外事、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工作,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教学大纲中, 将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种类型, 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以及相关知识课程。其中专业技能课程包括英语各类单项英语技能训练, 如, 单词、听力、阅读、写作等;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文化、英语语言以及英语文学等相关课程;英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就是与英语专业具有某种联系的课程。同时, 在大纲中还对这三类教学的课时做了比例安排, 以英语专业技能为最, 其他两方面相差不多。
但是在大纲实施的十几年中, 英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情况较为平稳, 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不科学等等。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方面, 语言技能类所占的课时较多, 但是学校英语文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在英语课程内容方面, 英语专业教学内容深度不足, 也缺乏必要的延伸内容;在教材选择方面,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比较重视口语, 但整体文化内涵低;另外, 大学生英语阅读量少, 学生缺少长期的英语阅读训练。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导致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有违我国素质教育推行原则, 因此亟需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 加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3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3.1 做好英语专业教学的定位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做好定位, 把握高校英语专业的走向。外语专业人文性共识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下的产物, 十分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为素质教育推行提供帮助。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将艺术、文学作为必修课。只有将英语当作一种文化代码, 做好专业教学定位, 达成人文共识, 学生才能通过英语认识世界, 提出自己对世界发展的看法。
历年来, 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定位的研究也不在少数, 有人将其定位为应用英语, 也有人将其定位为英语语言文化专业。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定位, 都应该达成共识, 不能将英语专业教学与功利性文学以及语言工具混为一谈, 还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 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还应该根据专业定位的不同, 注重侧重点不同, 在应用英语专业定位中, 应该将语言作为教学导向, 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对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定位方面来说, 应该将优势外语人文教学作为侧重点,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2 提高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 应该做好针对性的改革。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三种类型课程的比例做出重新的调整, 特别是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过高, 应该增加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以及相关知识课程的比例, 减少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
同时, 应该注重设置课程中的阶段性问题。根据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内容,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课时安排一般都是每周13~15 节, 专业课程更是在大二才开始设置, 并且专业课程都是每周一到两节, 到大三或大四才会增加专业课课时。然而,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专业课课时安排很难得到保证, 学生受到实习、考研因素的影响, 在大四很难安心接受专业教学, 同时学校还预留了教学实习、实践环节。
针对这些情况,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设置课程过程中, 还需要从大一开始就设置专业课程, 特别是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将西方文化入门等课程列为专业课程中的基础, 重视基础课程。
3.3 促进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教学的融合
通识教育在我国推行的几十年间, 英语专业教学应该加强对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教学融合方面的研究, 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模式。现阶段, 在此领域我国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 英语专业以及通识教育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 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随机应变, 且不能将英语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对立起来。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 应该重视阅读教学, 将阅读、写作以及听力、口语等作为英语教学专业的核心内容, 增加人文素质类型的选修课, 包括美国社会与文化、国际文化史、英国文学发展等等。但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 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增加师资力量。
另外, 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因此, 通识教育背景下, 英语专业教学应该提倡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技能化改革, 以及技能专业教学知识化, 并不能将人文共识的通识教育融合寄托在增加课时方面。还需要加强对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增加英语专业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促进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推行。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通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起源甚早, 但我国对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视与应用起步较晚, 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在本世纪初开始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 在课时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给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首先应该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准确定位, 然后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并加强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教学的融合。
摘要:本文首先从通识教育的起源以及发展入手, 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 然后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有效措施, 希望能够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江浩.通识教育背景喜爱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2) :85-86.
[2]刘凤娥, 高举.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通识教育中受到的改革启示[J].教育教学导刊, 2012 (3) :147-148.
[3]曲朝霞, 贾霞.通识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创新模式[J].现代交际, 2015 (8) :125-126.
[4]吴丽农.论通识教育背景喜爱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3 (7) :24-26.
[5]闫志荣.通识教育背景下专业教师的发展要求——以英语学科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2 (13) :99-100.
[6]朱秀芳.通识教育背景下医学院校成人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J].海外英语, 2015 (3) :17-19.
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 篇2
关键词 国际交流 通识教育 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这种交流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就教育方面来说,既存在机遇,也具有挑战。一方面,我们利用国外优秀教育资源,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间合作日益紧密,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并且不断地改进。将通识教育引入到英语教学领域,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探究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种新的改进。
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最早产生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后来成形于美国。美国高等院校协会对于通识教育的定义:“一种促进个人发展,开发智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的哲学教育”。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了解;而是贯通的“通”,即能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遇到问题时能够用开阔的视角进行思考,能够多方位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它应该普及到每个大学生;其目的在于培养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它是一种非功利、非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2 通识教育与国际合作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使得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不同国家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就教育而言,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引进,使得对于培养出综合素质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现今的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基础知识的吸收、基本技能的培养、文化交流的实践,使学生从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掌握良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契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3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还是单纯性的语言工具的培训,在文化范围的理解还相对有限。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听力的培训中,完全能够听懂具体内容的人数很少,多半是半听半猜的情况。有许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非真正为了掌握一门语言的目的去学习的,因此,学习动机也是造成英语学习的不积极的原因。并且,现在英语考核机制,听力考试没有理论性考试多,并且对于其他专业考试或专业来说,英语也是笔试较多。学生把拿证当成目标,从没有真正下功夫去了解英语文化,英语语言的真正内涵,即使掌握的也是一知半解,并没有举一反三,反复对应所应学习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牢固性的英语学习。
(2)在阅读方面,多半的学生只注重语言点的分析,而往往忽略对于整体结构和一些文化背景的把握。这样一来,有许多学生对于英语的背景文化掌握不多,如同屋内失火只知躲在桌子或床下,而没有真正考虑着火后长远的安全处境出发。只看到局部点,没有把握整性。对于语言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正确全方位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从古到今,英语词汇的变化,全面了解英语发展的状况,从而会对当时英语词汇和整篇英语作品有个正确理解,不至于盲人摸象,在学习中误入歧途,反而欲速则不达。
(3)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一些话题和现象没有太明晰的观点,表达起来层次不太清楚。现在,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写作依然处于幼儿期,只能写一些简单的语句或篇章,对于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却苦于英语写作水平有限,有其心无其力。平时大多数学生更不习惯于用英语来写作,有的也是说得多,写得少。写作事实上成了一句英语教学中的空谈,有的也只是走走过场。即使有的能写,也有许多语法语句表达不正确,写出来的整篇让内行人看起来也很漠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中比较常见,有许多学生大多写作水平也是同样如此,彼此也挑不出个所以然。
(4)口语能力普遍较弱,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很少。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来说,用英语口语表达,在将来也是比较常用的。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的到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变成了“村落”。其中,英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英语只有26个字母,这也是易于应用的重要原因。英语口语表达虽然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高校英语教学中,仅在有限的课堂上来进行英语口语演练显然不能满足学习需要,而且,英语高校的英语口语表达语境也不是很好,甚至人们把英语口语当成日常生活的运用语言,在心理上也不是那么极容易接受,因此,英语口语欠缺也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设立高校英语的口语练习环境,人为制造英语视角,打造一个高校独特的英语口语场景,也是需要在实践中改革的问题。
4 通识教育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通识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学的方向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好、喜欢的话题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双语教学、多媒体、自由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得通识教育能够渗透到教学的细节中去。同时,语言类的教学,它不仅仅是文字类的理解和学习,还承载着在不同文化范围内对于不同民族、不同风土人情的了解与领悟。引导学生能够以文化为载体去掌握一门语言,才能更好地提高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对于学生的考量,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文化背景的掌握、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估测,从而达到通识教育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统一。
注: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改项目:“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通识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
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 篇3
一、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
1. 打破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壁垒
长期以来拉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就是两架马车—“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二者虽然都是英语教学但是由于所属部门不同、授课对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任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等诸多的不同, 使二者长期以来都是平行站位, 没有交集。这样的设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有其合理性, 在肯定这样的模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大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教育、文化、人才培养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趋势。其次, 高校入学新生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之后, 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英语水平, 完全胜任大学期间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资源也已极大丰富, 无论是教学设备等硬件还是师资力量的软件都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已经可以胜任更大规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 通识教育衔接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纽带
首先通识教育既是针对大学阶段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的全面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吻合。也就是一种“全人”的培养模式。所谓“全人”就是全面发展的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这也就是立项中“专业英语‘公共化’”的内涵。而公共英语“专业化”也并不是对通识理论的否定, 相反是公共英语学习者在广泛涉猎英语文化、历史、语言、戏剧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喜好、专业发展需要、就业取向所做出的有选择的细化强化学习。由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较高的综合素质, 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具立体化。
二、大连地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趋势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的优质良港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截至2009年, 大连纯进口公司有13000家;外资银行19家;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结算网络, 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结算中心。据省统计局联合年检 (2007) 统计资料表明, 在全省进行联合年检的外资企业9053家中大连市达4570家, 占全省比重的50.5%, 居全省14个城市之首。大连正向着国际化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随着交流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大连对于外语的人才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反观大连地区高校每年输送约7万毕业生, 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都经过两年的公共英语学习, 且绝大多数通过非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但是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却面临着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却缺乏对应专业的英语知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对旅游、会展、物流等专业知识一无所知。这种状况困扰着在连发展的众多企业。在大连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 全面的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正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人才。
三、大连高校英语通识教育调查
大连外国语大学作为大连一所省属外国语大学, 肩负着为大连的发展培养专业外语人才的重任。大连外国语大学于2011年出台了《大连外国语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2011-2015) 》提出了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课程国际化特色建设等四大建设为核心的“十二五”时期学校课程建设体系整体框架。明确了课程格局立体化、课程内容现代化、课程发展个性化和课程视角国际化建设目标。把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课程的国际化建设等七个方面作为主要工作任务, 并从课程管理机制、课程团队建设、沟通与合作、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保障。由此可见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被高度重视, 为培养全面应用型外语人才奠定了基础。
大连工业大学引进了超星尔雅通识课作为该校“通识教育网络学习平台课”。超星尔雅通识课是北京尔雅卓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教授、学者, 通过专业制作、强大的技术团队倾力打造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包含了2000多位全国一流名师的课程资源, 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军事法学、经济管理学、教育社会学、工程技术、医学、农学等10个方面。该校以超星尔雅通识课平台为依托开通“通识教育网络学习平台课”,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网上辅导、课堂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网络资源的开放、共享、异步交互的优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专业发展的需求选择自己想学习的课程, 在校内享受国内一流课程资源。这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知识结构立体、有针对性的通识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满足未来人才市场需求, 服务大连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连理工大学将通识教育融入现代教育理念, 强调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该校启动了2012-2015年为期三年的通识课程建设项目。在该项目中着重建设30门通识课程。逐步达到每门核心课程5-7名高水平主讲教师, 每门扩展课程3-5名主讲教师。逐渐形成发散式立体课程网络。并进一步打造完善系统的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教材、评价标准、实践体系。最终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中心, 扩展课程为延展的较为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为了保障通识课程的顺利开设, 学校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主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以教学团队的形式逐渐形成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保障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每门核心课程建设经费为10万元, 每门扩展课程建设经费5万元的经费
四、大连高校英语通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1. 提高学生所选课程的质量
通识课的课程设置还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的需求。既然通识课程的设立是为了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那么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全校绝大多数学生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中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就业所需相关课程。面对这样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网络实现课程共享。全国所有相似类型的高校的通识课整合在一个网络下建设通识课程共享平台, 既可以保证学生有课可选,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所选课程的质量, 保证通选课程的学习效果。
2. 通识课程的评价标准单一, 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甚至是一些专业能力考试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一卷定乾坤”。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毫无例外的以一次性结课考试为主。这与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熏陶优美情感的通识课程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 结合课程的具体要求灵活地将试卷与融入学生个人学习感悟的研究报告将结合, 鼓励学生基于课程的创造性思维。评价标准也应全面而具体化。
3. 市场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必将走向多元化。例如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势必要涉及到法律翻译、旅游翻译、会展翻译、新闻翻译、人力资源管理等, 因此在校期间有必要通过辅修、通识选修课等方式研修法律、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等课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由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师资优势、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据全院之力开设一个方向的通选课, 并可以借鉴大连理工大学的成功经验以校内立项的方式保证所开设通选课的质量和课程开设的连续性, 保证知识传授的系统性。
五、结束语
通识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也是必由之路, 但是目前通识课程的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细节上, 深入探讨了通识课程在某一专业方面课程设置单一, 缺乏系统性, 连贯性;评价标准显效性差, 无法反映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问题, 并通相关研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善建议, 望对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为“服务大连”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 履行作为高校教师的社会职责。
摘要:本文调查研究了大连高校开设英语通识课程的基本情况, 以及大连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大学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对现有大学英语教育中出现的难以顺应时代要求, 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考证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通识,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公共英语
参考文献
[1]大连市政府统计局.http://www.stats.dl.gov.cn.
[2]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http://www.ln.gov.cn.
[3]滕芳.大连市对外语人才的未来需求方向[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1 (1) :17-18.
[4]大连外国语大学.http://www.dlufl.edu.cn/jxky/.
[5]大连工业大学.http://jiaowu.dlpu.edu.cn/news_show.asp?id=1400.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篇4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7-0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培养,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通识教育则不直接与社会职业活动相联系,它的目的是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专业教育只有以通识教育为背景,才能使专业学习走向深入,不至于陷入过偏过窄的怪圈;通识教育也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才能明确方向,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它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2]。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分工、科学发展相对应,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性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要素必须和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也必须协调平衡,也就是说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专业素质。通识教育是专业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是科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以分化与综合为基本特征。科学的发展中既有分化,也有综合,现代科学中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鲜明体现。要实现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格等。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必须借助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科学发展的形势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不断产生。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要与一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的。
(三)它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单纯的专业化教育体系产生很多弊端,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是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引起关注的直接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崇拜物质和金钱,很多人可以说是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技能而没有教养,大学也日益被人们视为职业的培训所。因此,在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取得平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教养的人,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任务各不相同。专业教育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具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培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它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但却适用于所有专业领域。它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强调培养文化品性,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培养“又红又专”人才教育方针的导向,我国高等教育过分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专业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因而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前,虽然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教育观念和认识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从高校领导的角度看,虽然他们在认识上一般也会提倡通识教育,但考虑到专业教育的近期功利性与领导者自身的业绩评估,他们最终在实际上会倾向专业教育,从而忽视通识教育。从各院系的角度看,由于他们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者,深知开展通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但出于对狭隘利益的考虑,一般只重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得不到开展。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看,他们大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是专业教育的精英。由于对本专业的承诺(commitment to profession),他们可能认为实施通识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功利导向及学生发展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大学被认为是提供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训练的场所,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份与专业教育相适应、发挥专业特长的好工作。毕业生的情况成为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专业教育与市场的当下需求相适应,可以“快出人才”,但是国家的长期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是更具有战略性的,也是更重要的。实施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出好人才”。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载体,没有合理的课程,再完美的培养目标也无济于事。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没有取得很好的平衡。它表现为:体现专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过多,体现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过少;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必修课过多,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过少。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工作场所不断发生变革,如工作围绕团队重新设计、工作轮换和全面质量管理等。个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从事多种工作,凭一种专业技能在一个岗位上发展的时代已不再来。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设置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消除狭隘的专业教育局限,避免过度专业化与业绩评估的功利化。他们应该放眼长远,从学校、学科的长远发展与学生一生成长的高度,认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现代社会是变化的社会,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是不变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职业更替正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呈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它不可能一应俱全地社会上有什么职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因为职业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变的。如果高校采取那种僵化的应对方式设置专业,以专业教育为唯一或偏向专业教育,则学生势必难以适应未来的多变性,在专业知识更新或工作场所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学生将无所适从。因此,在一定学科专业领域开展通识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整合与迁移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既有岗位的适应者,也成为新岗位的创造者。
从专业院系的角度来说,它更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它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是对立、互斥的,并要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各种保障和便利。如在课程规划中,要拓宽通识课程的范围,只要不抵触,凡是具有通识性的专业课程都可作为通识课程,如理科中的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文科中的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不仅要在认识上,还要在方法上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他要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中给学生引申出通识的道理。在通识课程教学中,他通过与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互动,可从中获得不同于讲授专业课程的回应、反思与启示。
(二)以融合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
“融合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融合的前提是二者之间有交集、有连接、有一致性,即要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综合性、不同课程间有联系性”[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借助于课程这一载体。这需要从改革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两方面来思考。从专业课程上说,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改造。其原则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也要突出其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特色;既要注重专业课程改造的个性化与专业实用性,以突出校本特色与主干学科的建设要求,又要注重课程改造的可拓展性与跨学科性,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适应学科的不断更新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通识课程上说,要真正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上。如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减少必修课,适当增加选修课,充分发挥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载体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开设适当的跨学科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人文问题,加强学生的人文训练,引导其感受人文精神,追寻人生意义,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
(三)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体制和制度的保障。要正确处理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学校与院系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要淡化对专业的控制,使高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来设置专业,改造专业。各高校有权根据自己的特色与学科特点,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以适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需要。同时,学校也要淡化对院系的控制,减少对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学活动及过程的过多束缚,从体制上保证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要有利于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又要有利于通识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四)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要注重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界线,使学生能从自然科学中体会出人文的意蕴,从人文科学中发现出自然的法则。其次,要改变传授记忆式教学,实施启发教学,尤其提倡互动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5.
[2]古建春.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J].求
索,2004,(12).
[3]陈小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与一致性:美国的
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 篇5
一、概念
通识教育是从古代的希腊一些自由教育的理念不断演变发展出来的现代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推崇的是教学的自由发挥,强调的是一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的针对性。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包容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学对象,可以兼顾工学、理科、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对英语学习的全方位整体的认识,水到渠成地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向,这种教学就是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区别就在于教学的目的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将英语的学习当成一种考学、找工作的手段,延长学生学习目的,拓展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随着我国的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要不断变化,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一门大学的公共基本课程,教学时间跨度在两年至两年半左右。这种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全方位的教学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为纲,以人才需求为基本要求,不同文化的交融为手段。这种立体教学模式要求积极转变教师的主角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主角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二、教学意义
高校的扩招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的迫切程度不断增加。那种以前只关心英语的单词的记忆,特殊语法的学习,完全的应试教学的那一套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了,笔者也进行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只能占到15%,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占到50%以上。这一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出,现实情况下,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不佳,学校的教学目的很难完成。
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靠上课的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学习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效果。现代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在学习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掌握一些其他知识(例如英语),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复合型。同时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欧美的文化了解,加深这种对英语语境的掌握,才能应用好这门语言工具。
三、学习误区
在中国,现代人的功利心理作用,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考学,就是为了找工作。笔者不是反对目的性较强的学习,至少这种学习的动力很足。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类的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在阐述英语课程重要性的时候,总是说“英语是一种技能,可以给大家带来升学、找工作的便利”,但是学生以这种心态去学习英语,升学之前,他们的学习劲头很足,但是一旦升学完成,工作稳定,这些学生还会学习英语吗?这就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功利心理的作用,不能使得学生长期坚持学习英语。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英语教学的过程才能流畅,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才能从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理念的转变。为了学生的这种思想转变,笔者一直在探索一套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通过通识教育思想的引入,摸索出一条适合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新方式。
四、具体实施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方式和相关内容。教师在及时的转变教学思路,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进行有效的单词语法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将英语语言文化的教授,提高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上要转变为了考学、找工作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要利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手一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摸底,掌握学生的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时难点,教师教学就游刃有余了。
2.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教学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学,更需要的是,学生课下不断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同时要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下学习,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聊一些英语学习的经验和困难,有效解除学生学习的疑虑,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通信方式和学生交流,建立起现代化的“英语角”。建立一个以教师为核心的微信朋友圈,QQ群,通过网络多交流一下。
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 篇6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兴起于美国的哈佛耶鲁等名校,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定位为哈佛校内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校外的社会实际生活连接的途径,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并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尚道德情操、宽广胸怀、博雅精神和健全身心的综合性人才。通识教育强调对人文社科和科技知识的教育,除了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内心的道德和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的主张,目前各高校虽然早已开展了通识教育,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结构刻板、教学内容不具时代性,课程之间衔接少。北京大学的王义遒教授明确指出我国通识教育现存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理解通识教育的教师,可见,教师的素质发展是通识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时侧重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倡导进行通识教育,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依然是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补充,其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是互相补充、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尽管很多学者都认为ESP才是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英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担负起通识教育的重任,ESP和通识教育的结合才是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是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语言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同时也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文化素养高、思想道德高尚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才能迎合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要让学生掌握语言专业知识、必备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学生个人的身心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进行语言工具性教学的基础上努力拓展视野,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内涵,创新教学理念和思维,不断提高自己。
首先,通识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多年来我们侧重强调英语的工具性特点,轻视了其文化性的特征。大学英语教师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不应固守在语言技能的教学中,要注重拓展英语的人文性特点,从英语语言基础技能、ESP英语和人文通识三个方面结合的角度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及时增强自身的人文综合素养,使自己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英语人文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性的哲学思想,人文知识指的是语言相关的人文、社科、哲学等通识类内容,当然也包括汉语文学或哲学等内容,由于英语可以充当文化大使的角色,通过英语既可以学习西方文化精华,同时也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人文性的哲学思想涉及到人的思维逻辑、理性和思辨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自身提升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做到博闻强识和思维开阔,才能在人文通识教育中做一名合格的执行者。
教师还应培养创新思维,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前,由于现在高考取消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考试,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严重失衡。在非重点大学里,学生英语成绩偏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是教育资源不足,学生语言综合素质差,学习自主性差,因此这些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偏重语言基础教学,忽视了专业用语英语和通识教育。为了将通识教育和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有机地融合,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开拓创新。在保证英语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网络课程、课外活动、翻转课堂等多种混合教学方法进行通识教育。同时注意转变思想,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助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向“专业化+通识化”方向发展势在必行,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等多方面开展通识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开展人文通识教育取决于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本文在分析了通识教育和大学英语课程的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英语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师发展,通识教育,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刘艳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之路探索[J].海外英语.2013(12)
[2]刘茂玲.通识教育视角下创新型复合英语教师培养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3]朱永君、马凤余.通识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三明学院学报.2015(2)
[4]汪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3)
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 篇7
慕课发源于美国, 是英文MOOC的音译, 本意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Coursera, Udacity和Edx三个慕课运行公司商业资本开始大规模投入, 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纷纷加入, 给全球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风暴。2013年7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几所国内高校也加入到慕课阵营之中。至2014年5月, 在三大慕课网站上已有近千门课程。慕课的兴起, 给传统大学教育, 尤其是普通高校的英语通识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2]。本文将从慕课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特点出发, 探讨慕课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挑战, 并提出应对策略。
1 慕课特点
慕课, 同样是使用网络进行在线教育, 却具有远程教育、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等网络教育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3]。
1.1 开放性
无论身在何处, 无需参加入学考试, 没有人数限制, 也没有学习时间的限制, 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平板与网络连接, 就可免费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师课程学习。慕课的开放性为全世界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入校门槛“开放”与学费“开放”, 是千百年来学习者和教育者对大学教育的追求与向往, 慕课毫无疑问解决了这个难题。
1.2 精品化
每一位学习者都希望能进入最好的大学, 跟着最好的教师学习, 慕课的出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目前慕课的共享课程主要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师或者著名教授团队, 他们学术水平高, 又精通教学规律, 还有一流学校先进的硬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撑, 因此所授课程从内容到形式, 从活动设置到作业布置, 从配套视频、课件到录制效果, 无一不是精品。另外, 与传统的40~50分钟的课堂相比, 慕课每小节控制在10~15分钟, 相当于把传统课堂的学时精品化, 因此能够在授课时间内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
1.3 沉浸感
慕课通过拍摄方法和拍摄角度, 给学习者营造一种教师与其面对面交流、只给学习者一个人上课的感觉, 通过动画、视频、游戏、测验等手段促使学习者充分投入, 让学习者体会到学习环境的沉浸感, 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1.4 互动性
慕课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这种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学习者越多, 互动性越强。在慕课的在线课堂上,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讨论;学习者则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解答、互相评分、小组合作等方法来推进教学, 或者在课外利用一些网络社交平台相互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分享学习体验和心得, 形成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社区。
1.5 碎片化
慕课的碎片化特点包括两个方面: (1) 课程设计的碎片化; (2) 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慕课的每个视频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恰好是学习者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 通过把整门课程碎片化, 使学习者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处于注意力最集中的状态,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慕课不仅在授课视频的时间上给学习者带来了碎片化的体验, 还保证学习者可以随时加入、随意延长学习期限、甚至随意退出。此外, 它还通过开班时间不同、网络社交平台有不同进度讨论区等方式, 保证随时学习都能跟得上进度。
2 慕课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挑战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陶冶学生情操。在教学中,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通过阅读课文、讨论话题、了解文化等把学生培养成知识渊博、文化修养深厚、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在课程设置上, 随着中高考英语分值的大比例下降,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在一些重点院校已经被列为选修课, 在大多数普通高校虽然目前仍然是必修课, 但不会也不可能在非英语专业院系成为核心课程。
基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普通高校中通过慕课的形式学习英语在很多方面都比现行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大学生[4]。首先, 绝大多数中国学习者都认为, 跟着英美人学习英语, 要比跟着中国的英语教师学习地道得多。因此, 通过慕课, 跟随英美名校以英语为母语、精通欧美文化的教师进行学习, 不仅能够学到更标准的发音, 还能了解西方时事以及教师用西方思维分析的问题, 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欧美文化、历史、流行等。即使是跟着国内的英语教师学习, 学生也希望是跟着重点院校的、有多年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进行学习;其次, 学习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 在慕课的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通过听课锻炼英语听力, 通过回答问题、完成测验提高英语阅读、写作、翻译能力, 通过课后与全世界的学习者在网络社交平台的沟通交流, 锻炼英文的说、写能力, 同时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与思维方式, 由此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总而言之, 慕课所要求的英语能力也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目前还存在大班授课、质量不高、个性化不强、授课时空固定、优质师资缺乏等缺陷。普通高校的英语通识教育由于学生人数过多, 容易导致课堂互动减少,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进而影响学习效果[5]。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进度, 个别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辅导就会受到影响。同时, 要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统一的英语学习时间, 大学英语课只能统一安排, 而不是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大学英语的通识之路, 应该是开设多门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 但由于大多数学校缺乏优质师资, 目前还不可能开设足够多的课程以供选择。这些问题慕课都能够很好地解决。同样是选课人数众多, 在慕课中, 无论多少学生, 教师似乎都只是在给看视频的一个学生授课, 并且慕课的人数越多, 互动性越强。随着越来越多的名校推出慕课, 在网站上可供选择的名师英语课程也越来越多, 学习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并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学习。
3 应对策略
大学英语改革应将慕课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结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优势, 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 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6]。
3.1 教师角色转变
慕课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跟着名师学习, 慕课以大投入精心制作, 希望能得到比面授更好的效果。这种大投入和精心制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 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支持。理论上, 全中国学生、甚至全世界学生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只需要一个名师来讲课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由于各高校办学特色的差异, 在大学通识教育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如此, 一个学校需要一两个主讲教师来讲授符合本校特点的英语通识慕课也足够了。其他教师则可以转变角色, 成为这些主讲教师背后的团队, 如备课教师、课件设计教师、答疑教师、科研教师、助教等等, 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团队里的每一位教师都同样重要。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能让每一位教师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也解决了部分教师对慕课“打破饭碗”的担忧, 达到优化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效果。
3.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后通过看视频来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并完成作业。慕课出现之后, 翻转课堂模式可设计为学生课后在网上跟名师学习;在课堂上, 与本校教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练习, 在当面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学生可以结合本校、本地特色进行学习和深化, 再到慕课的社交网络上与国内外其他学生交流。而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的问题, 又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慕课时所产生的疑问, 同时还解决了慕课目前广受关注的承认学分的问题。
3.3 注重特色教育
大学英语慕课, 在看视频的时候感觉是一对一的上课, 但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 必定无法照顾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因此, 普通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在慕课时代依然很有必要存在。本校的教师熟知学生处于何种水平、需要在哪方面加强辅导、需要加强哪方面的内容等, 这都是名师慕课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样的学科不同的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方能长期发展,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也一样, 在接受慕课的基础上, 可以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 如科技英语、旅游英语、艺术英语、体育英语等;或者为东盟自贸区服务的英语、为上海自贸区服务的英语等等。这样, 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就能和英语慕课并驾齐驱, 起到培养地方特色人才的作用。此外, 普通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 制作英语通识教育慕课, 以供世界各地的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特色。
4 结语
慕课在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 它对普通高校英语课堂的挑战是巨大的, 但它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取代课堂教学, 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互取长补短, 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挑战, 不断思考, 共同推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3) :145-146.
[2]张男星.“慕课” (MOOCs) 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2014 (1) :5-15.
[3]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EB/OL].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30821/t20130821_1004086.shtml.
[4]张骞, 崔翼琴.复旦教授:慕课更适合通识课程[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3-09-25/130028297175.shtml.
[5]陈丽娟.论慕课视野下的通识教育[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105-108.
高校书法通识课教育探究 篇8
一、高校书法通识课设置的必要性
1. 识读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完善人格情操
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以文化人, 方能致远”。鲁迅曾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依托。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她以甲骨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书体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文明的进步, 一笔一划都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神奇和瑰丽。加强书法教育将提升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认知, 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学生在临摹和欣赏书法作品过程中将深入体会书家“人品”, 领悟经典诗词、智人睿语中孕育的高尚道德情操, 逐渐内化完善自身品德修养, 有助于完善人格。
2. 帮助青年学生养成积极心理、提高情商
练习书法能影响青年学生的气质、个性和情绪情感, 对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练习小楷能调节胆汁质学生的暴躁情绪, 书写狂草能疏解粘液质学生的抑郁情绪。写字时血流量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和循环, 比如书写篆书可以调节高血压。
3. 帮助学生健康大脑、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和判断。涉及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能力。写汉字的过程对左右半脑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长期联系能健脑安神。专业研究证明书法对空间智力、内省智力产生显著提升。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林语堂先生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 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鲁迅先生品评书法“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书法教育将促进青年学生审美趣味的高尚化, 提升审美能力, 丰富审美知识, 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书法通识课注重传统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
书法教师向学生讲述书法史论、技法论。作为通识课教育培养而非专业书法家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案准备较为简单, 如果融入书家轶事、历史历程会增加授课内容的生动性, 学生容易接受。尤其是初学者在建立书法学习的基本脉络。
2. 书写示范
书法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楷书、隶书的技法演练。书法实践教学是重点环节。教师需要走下讲台, 融入学生当中逐一指点示范, 一对一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小班授课。如果班级容量多大, 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面面俱到, 此时公开板书。
3. 作品赏析
书法教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书法审美和鉴赏的认识。赏析主要包括书体的区分和欣赏、历代书家的风格和作品欣赏、作品样式的区分和欣赏等。引导学生体验书家的情感和作品的技法美、风格美和意境美。
三、书法通识课教学主旨论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目标, 高校书法通识课教学可以在理论层面拓宽历史广度和文化深度, 树立审美观念和品位, 吸纳借鉴西方优秀艺术成果, 发展形象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1. 通过书法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是以汉文字为书写对象, 文字本身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它记录着国家的兴盛衰败”。季羡林曾言“学中国文化, 就离不开中国书法”。因此, 高校书法教育应当以书体变迁、书风流派特色为切入点, 打开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帮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书体演练, 站在文化的高度俯视历史的长河, 了解中华民族的足迹变迁。
2. 通过书法解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 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中。解读民族精神的传统, 指导青年学生的三观成长, 对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书法作品的题材上, 通过书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解读精神主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解读爱国情操, “民贵君轻, 天下为公”解读民本思想,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感悟英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民族气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政治抱负, “横眉横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受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中正”之气, “天人合一”, 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书法的追求境界完美融合。通过书法实践与赏析, 体悟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发展。
3. 通过书法徜徉世界艺术之林
通过书法鉴赏、展览赏析、多媒体展示等, 将中国书法放入世界艺术之林, 通过赏析不同时期书法代表性作品级书家流派, 对比同期的西方艺术发展史和代表作, 体悟东西方世界人文艺术的差异与共性, 感受东西方美学。青年学生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 将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使者。
对比学习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审美价值观, 有利于矫正当代青年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浮华思想, 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解读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 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4. 通过书法怡情养性、受益终身
陈鸿寿《书画禅》有言“书画虽小技, 神而明之, 可以养身, 可以悟道, 与禅机相通。”从养生美学的视角看, 理想艺术地享用闲暇, 最佳方式之一便是静心书法。蔡庸《笔论》“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 虽山中兔毫不能佳也”青年学生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研究状态, 并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通过书法学习, 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的生活艺术, 并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家庭等问题。解读书法作品、临习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体会书家词句的意境和笔墨情趣, 以此调节身心。正如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中的感悟“自言其中有至乐, 适意无异逍遥游”。
摘要:信息化社会开启了“键盘时代”, “提笔忘字”成为一种通病。键盘输入颠覆了汉字的成字形式, 淡化了汉字的表意结构, 消解了书写意识, 弱化了书写能力和个体创造性。基于书法教育对个体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价值, 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秉持“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守护中华文化精神”的宗旨, 通过书法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 懂得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学会运用书法健康身心, 调节生活。本文着重探讨非书法专业院校开设书法通识课教育的必要性、书法通识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主旨。
关键词:高校,书法通识课,教育
参考文献
[1]曹裕林.新时期高校书法教育探究.第三届国际人文会议文集, P134-138.
[2]《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P559.
[3]金学智.寿从毫端来——书法养生功能简论.P118-132.
[4]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5]朱明秀.关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书法教学改革的探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李亮, 周彦.书法教育的时代挑战与现实应对.课程教材教法, 2012.11, 第68-73页.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63-01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顺应时代的潮流,在高校的课程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在一些名牌大学的大力推行下,通识教育被广泛认可。并带动了更多的高校加入通识教育改革的行列,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通识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高校的通识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不准。有的高校把通识课程定位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其他专业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学识。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通识必修主要是“两课”、英语、军训和体育,而通识选修更侧重于工具类的课程,人文类的课程较少,课程的设置更是倾向于学生的兴趣,例如,养生与美容,美容与化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高校在对通识教育定位不准的情况下开设的娱乐化的快餐课程。通识教育要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人”为目标,所以高校应该以此为据,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要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通识课程资源结构不合理。
通识教育的中心应该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个领域范围内,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人”,所以高校在要再三大领域内培养学生成为“完整人”。通识教育,是指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培养“完整人”的目标。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目标模糊,缺乏明确的理念,课程量设置上有的必修课程多选修少,有的国家课程居多学校课程少。课程的设置上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课程的规划和课程的体系明显不成熟,无论是课程的设计思路还是课程设置的整体系统上,都体现着“散、乱”的特点,所以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结构有待优化。
(三)课程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缺乏。
我国目前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修课,这些课程是“两课”、英语、体育等,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都是由国家规定的,这部分的课程总学分所占比例较高。另一部分的课程是由学校自行设计开展,而这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小。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具有健全的该方面的能力,所以专业授课在于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和学习。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全的“完整人”,培养人格健全、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功力、非专业广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定位错误,认为通识教育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或是把它定位为职业技能的训练,这些都是对通识教育的错误解读。要想对通识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必须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目的,领会它以培养“健全人”的宗旨。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行动上做好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二)优化通识教育资源结构。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存在的历史较短,通识教育的一系列体系不健全,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通识教育的经验,学习国外的做法,明确不同类型的课程所起的作用,完善对通识教育的整体规划,在实际中通识教育资源能够得到优化。课程类型设置上要有跨度,既有课程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合理的规划,要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国内与国外相融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要促使课程资源结构的合理优化,提高课程的适用性。
(三)丰富通识教育资源,提升优质资源的比例。
要想丰富通识教育资源,需要学校加大此方面的投入,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据了解,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只知道有通识教育这样的一种说法,并不了解通识教育的具体情况。所以学校有必要加大对通识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专门对通识教育进行开发研究,提升优质资源的比例,使得通识教育能够走上逐渐完善的道路。
三、结语
本文在通识教育呈现一系列问题的现状下,笔者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从课程的目标定位到资源结构的优化都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有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加林 徐谅慧.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80-85.
[2]任初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16-118.
课题:《开放式文史类通识课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沈阳大学校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1141。
作者简介:
关于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 篇10
通识教育在当前教育领域是一门学科,国内外学者从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外通识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在我国,通识教育源于六艺教育思想。
我国再次对通识教育的关注是改革开放以后,自1994年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就被纳入到了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范围。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李曼丽教授关于通识教育的界定,从性质来看,通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从目的来说,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对人的生活、情感以及道德和理智予以关注,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就其内容来说,通识教育内容非常的广泛、没有功利性,同时也没有太强的专业性。(1)
目前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研究显示,通识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广泛的内容和无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使之在知识上广博通达,在道德上谦恭自律,在综合发展上能够不受任何束缚,最终实现身与心各方面全面发展。
第二,培养和塑造具备道德觉悟的人。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对道德和伦理等问题的认知,进而促使他们形成道德基础上的智慧。在当前的价值观体系下,教育所秉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诚信教育,同时还包括民主理念、正义与平等观念以及现代多元文化的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面对社会、市场和人性以及人的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具备较高的道德觉悟。
第三,培养和塑造有使命、有责任的好公民。所谓有使命、有责任的好公民,是指那种热爱祖国、人民的公民。其有效思维主要是取决于事实真相、逻辑思维,同时可以以此为基础准确地发现实践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正确把握和认知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该种能力。实践中,通过对有效思维能力的培训,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判断事实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具备准确分析和应用各种条件的能力,具有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能力,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并正确对待之。(2)
2 西藏高校发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西藏特殊的区情对通识教育的呼唤。
首先,西藏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的需要。西藏地处祖国的边陲,再加上高寒缺氧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交通非常不便,经济也相对比较落后,要想实现西藏现代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尤其是西藏的高等教育事业,只有西藏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才能改变西藏的落后面貌,缩小与国内其他发达省市的差距。西藏高校发展通识教育突破了专业与职业的限制,着重关注个体的发展,目的在于使学生思维开阔、知识结构全面、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在将来的人生发展中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自由和谐地发展,使西藏高校真正成为“育人之所”而非“置器之地”。可见,寻求“通识”与“专业”相统一的高校通识教育,是西藏高校势在必行的选择。
其次,西藏特殊的反分裂战略环境的需要。邪教、分裂分子、反华势力等都想利用西藏这个国家反分裂的前沿兴风作浪,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作为高校应该从受教育者个人的角度考虑,大力提倡通识教育,利用通识教育的功能更多地培养出具有价值理性、人格独立、热爱西藏、愿意建设西藏,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为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人,能够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事实和根据,有效地区分真善美和假丑恶。这种能力对于有效抵御达赖集团分裂思想的渗透、国际国内反华势力的利诱、多种多样邪教的毒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需要更多具备较强人文素养的劳动者,人文教育经常被认为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教育,第三产业往往面对人,即从业人员应当对社会、人性、市场以及单个的人实际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握。人文素养是具有生产性的,通识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专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对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西藏的市场经济已初具雏形,人才流动更加频繁,西藏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西藏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既面向整个西藏地区,毕业后为西藏发展建设服务,同时也是面向全国,培养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是为培养而培养,必须为学生将来发展着想,西藏高校要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主动把握“专业教育”的另一端,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通识教育,提高西藏高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即将来临的职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西藏高校发展通识教育的途径
第一,建设西藏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模块背后的课程之间也存在着较密切的关联性。基于此,在西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秉承融会贯通的理念,体现通识教育的课程特色。西藏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史学为纲,以经济性、政治学、法学以及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社会问题为内容,使其经纬交织。
第二,构筑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社会实践体系。该种体系可以将人的知识逐渐转化成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将知识有效地转化成社会财富。实践中,通过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掌握的知识是否可以满足社会要求,二者之间所存在着的差距,正是学生所要努力之处。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自律、负责、勤劳以及互助之美德,同时还要对学生社会感进行培养,透过服务与反思让学生从服务与被服务者的互动中培养人文关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与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
第三,营造满足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的环境体系。营造满足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的环境体系是有效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营造通识教育的环境体系可以从如下着手:(1)教师正确的引导,身教胜于言教,老师言行的引导、良好的垂范能给学生无形的榜样力量,这在学生人格的形成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2)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包括硬件方面的校园布置和软件方面的行为要求。校园布置涉及到:“教室文化墙、楼道展板、校园板报”等地方的条幅、标识的设计都应该结合通识教育的目的进行内容的设计。行为要求涵盖:“读书计划、言行规范、课外生活”,等要求,将使通识教育的理念内化为学生的做事风格。(3)校风建设的影响,校风建设主要集中在校园的管理上,严谨的校园管理常常能够给学生井井有条的印象;优良的校风建设,能让学生在优良的校风中实现身心的强健。
第四,设计适合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发现、挖掘学生的的潜能,全面了解其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真正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要根据西藏高校的现状,针对西藏高校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思维方式设置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以选拔性评价来取代日常的评价,基于此,实践中要求教师应当将日常评价、选拔性考试明确分开,将学生的评价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以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本质功能。
摘要: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责任、有使命又全面发展的优秀公民。为了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结合通识教育的功能,探索西藏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西藏高校,通识教育,功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高校英语教师通识教育】推荐阅读:
高校优秀英语教师09-05
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07-22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10-15
外语类高校通识教育08-12
高校英语教育10-08
高校英语教师的教与学06-18
2019高校英语教师工作总结12-20
跨文化教育高校英语10-29
高校英语的教育信息化06-26
英语教材通识教育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