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育

2024-10-08

高校英语教育(精选12篇)

高校英语教育 篇1

一、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现阶段, 我国英语教育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而且呈现出落后的趋势, 英语理论研究的意识严重缺失。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工作起步较晚, 忽视理论研究

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起于近代, 鸦片战争以后在国门被迫开放的情况下, 出于学习外国先进工业、军事的目的而进行的。我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起步本来就晚, 而且一开始就以“学以致用”做为立足点, 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到翻译国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专著和书籍上。因此, 受这一总体导向的影响, 教育机构并没有针对英语理论研究安排专门人员, 设置专门的机构。由于存在体制机制上的根本问题, 所以英语理论研究也就没有受用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可以说, 认识层面上的却是, 直接导致了英语理论研究工作的难以开展。

2、学习借鉴不到位

语言理论的研究对于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十分重要。同时, 语言理论的研究又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 而英语理论更是如此。但是, 在我们学习和掌握英语技能的过程中, 很少涉及到英语理论研究方面的知识, 而且与国外交流不足, 很少借鉴和学习国外已有的英语理论研究。这就导致了我国英语教育理论的薄弱。其实, 一门语言就代表着一种文化, 如果缺乏长期、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 要掌握其实质和精髓是十分困难的。

(二) 教学模式与方法滞后

目前, 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从教学向学生的单一方向的知识灌输, 而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而且,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英语教学的需求, 所以“满堂灌”便成为了部分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模式。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语法条文和句子结构的讲解上, 导致学生误以为只要掌握的语法、记住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 结果使得学生学了多年英语, 连生活和工作中的日常英语也应付不来。

(三) 高水平人才培养不到位, 教育心态浮躁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英语教学将应付考证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考试中考试什么, 教学中就教什么, 考试怎么考, 教学就怎么教, 将考试做为教学的指挥棒, 导致学生将获得高分做为学习的目标, 进而死记硬背、死扣书本。这样就十分容易诱发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 使得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英语人才严重缺失。此外, 教育心态浮躁也是当前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 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练投入到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上, 因此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遭到了排挤,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方法

鉴于上述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改革的方法, 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 加强英语理论研究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果在理论研究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所以, 各个高校应设置专门的组织, 安排一定的专门人员, 并与国内其他院校以及国外院校加强交流与联系, 以提高英语理论研究水平。在加强理论研究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英语历史与文化方的研究, 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平台, 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只有细致、全面地进行了解和研究, 才能从更深层次上掌握英语语言理论, 领悟英语语言魅力。

(二)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

现代高效英语教学应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传授英语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 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为内容、以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突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发展。其中,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可有效帮助教师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形式与内容, 拓展学习渠道, 而且还可以实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三) 营造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对于英语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三点措施。一是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将英语教育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二是开展第二课堂, 积极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表演等活动。三是师生与学生之间多用英语进行交流, 扩大学生的接触英语面。

三、总结

21世纪的高校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就要在了解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 就是要认真总结, 学习和借鉴一切有利于高校英语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的方法和手段, 敢于改革, 勇于创新, 善于探索, 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赵咏梅.浅析高校英语教育的历程、问题及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1, (9)

[2]周瑞.浅谈大学英语教育.职业技术[J].2011, (127)

[3]田敏敏.高校英语教学浅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51)

[4]吴晓鸣, 卢英.对提高普通高校英语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04, (3)

[5]郑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08, (12)

高校英语教育 篇2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言语在外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改请求学习英语并不是只需求学生背单词、背课文和进步书面成果,而且要发掘并传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在高校英语教材中,有许多优秀文化值得自创和学习,将讨论并剖析高校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途径。

中国一向坚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洋为中用的文化交流与创新准绳。在西方,有许多先进文化值得自创,经过文化交流与传播,既能够学习西方文化,也能够传播中华文化。如今的高校英语教育在不时地变革与完善,以顺应时期开展的趋向,但是英语教育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探求如何做好高校文化教学途径的办法,希望对文化教学有所协助。

一、高校英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文化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优秀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只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化学问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够在无形中进步学生的道德涵养,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英语教材中有西方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西方的先进文化,学生能够从教材中学到很多学问。但是,高校英语教育在施行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文化教育。很多教师仍然依照传统教育形式,只是解说一些重要的单词和语法,教师本人翻译英语课文的意义,无视了英语文化教育。这样的教学办法不只不能激起学生对英语的兴味,也不能有效的传授学问,更不能让学生理解到英语的文化学问。如今的国际竞争日益剧烈,不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且也是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英语教材不只是传播英语的言语文化,它还包含了许多西方国度在文学、历史、政治、传统习俗、天文、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教师要做好高校英语文化教育,只传授课本学问显然是不够的,需求发掘并传授教材中的文化学问,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的乐趣,经过翻译学习西方文化,并传送中华文化。

二、高校英语文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办法不利于文化教育

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果和英语的.听说读写才能,在课堂上,教师只解说比拟重要的英语单词和语法,没有灵敏的把英语文化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没有解说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对英语文化并不熟习。固然课本中也有细致的解说,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英语文化教育,学生不一定能吸收教师在课堂上解说的学问和课本上的文化内涵。

2.学生学习英语的观念不正确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观念不正确。很多学生以为本人学习英语是为了考级,或者是为了就业,为了能拿到更高的薪水,没有认识到英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工具,不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也就不会认识到学习英语能够传播中华文化,能够为国际交流做奉献。

三、有效的传授英语文化教育途径

1.转变教学方式,进步课堂教育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上应该把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中,传授英语文字学问的时分要注重传播英语国度的文化学问。经过联络教材,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试讲、做PPT等,将文化教育浸透到英语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多交流,注重灵敏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课堂教育能让学生在理解英语世界的同时增长学问,学习英语不只是学习英语单词和语法,还需求学习英语国度的文学、历史、传统风俗和天文科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研讨英语并喜欢英语、学会享用英语的乐趣。英语中有许多漂亮的诗歌,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雪莱的《西风颂》、《云雀颂》,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等,教师能够让学生试着翻译这些诗歌,以进步学生的翻译程度和文学素养。同时,中国的古诗词和现代诗也特别美,教师理应让学生练习把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语,在进步学生翻译才能的同时能够传播中国文化,在进步课堂质量的同时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到达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文化效果。

2.教师理应引导学生阅读英语国度的文学作品

如今的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厚,也有许多中英对照的文学作品,例如《傲慢与成见》、《明智与情感》、《基督山伯爵》、《汤姆叔叔的小屋》、《德伯家的苔丝》等不朽的文化典籍。教师理应引导学生阅读英文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英语了解才能,从英语原文中感受英语文化,享用英语的乐趣。教师也能够让学生读完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后用英语写读后感,能够进步学生的英语表达才能。

3.学校应该定期展开英语文化活动

高校英语教育 篇3

一、我院2006级某班新生英语阅读现状

笔者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里就对该班32名学生进行了阅读问卷调查,以真实了解学生在中学时的英语阅读水平及现状,便于今后教学的开展。问卷调查的情况如下:

以上调查结果足以表现出该班学生严峻的英語阅读现状,也让笔者深感肩上的任务有多艰巨。

二、造成学生英语阅读水平低下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由以上问卷可知,其原因一是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大多数学生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是为了家长、老师而学,又加上对英语有一点敬畏,所以心里就越怕就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着急,到最后是欲速则不达,在学习上又反倒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二是学生对基本的阅读方法没有掌握。在“应试”的影响下,学生只停留在做题和死记硬背。自己不会摸索或总结出一条学习英语的好方法,也就更不知怎样去进行有效阅读。在“应试”驱动下的“题海战术”虽让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练习,但到最后,自己也不知自己是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因为他们没有一种在做题过程中边做边总结的意识。三是学生词汇量太少。读一篇文章时,一碰到生词就停下来去研究它是什么意思,或是硬要把它翻译成汉语,边读边停,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四是学生阅读习惯不好。学生在上我的第一堂阅读课的时候,我专门留心观察了他们的阅读习惯,那些在阅读理解中所应忌讳的“指读finger pointing”、“唇读vocalization”、““回读regressing”、“边读边查字典to look up words”、“逐字读reading word by word”等不好阅读习惯,在这些学生中都普遍存在。他们大都是一拿到一篇文章就从第一行用笔或手指一字不漏地划着读,要不就是读出声来,或是一遇到生词就又从头开始读和边读边查字典。因为“指读、唇读、回读、查字典”这一过程即影响了阅读速度,也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为他只停留在个别字面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整个大意的把握。五是学生的家庭状况影响学生的学习。如很多学生在初、高中的学习过程当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所能接受的唯一的家庭教育就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弊端就不言而喻了。

2.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太陈旧。由于多年传统的结构教学法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应付各种考试所需的语法知识,而严重轻视了学习语言的实践能力。这种“应试”观念冲淡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由此可见,学生“读”的能力水平是何等现状了。

3.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教师为了“应试”而采取了“题海”战术,老师让学生先读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再做大量的打钩练习(multiple choice),做了之后对答案,这种模式已成了他们教学生“阅读”的主要手段。更有甚者,有老师因为题太多,一一讲解又没时间,就直接将答案发给学生让他们课后核对。这种让学生做“不知错、对为何”的练习,只能让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毫无兴趣而言。

4.教学资料、信息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图书馆供师生查阅有关英语国家知识背景的资料、期刊太匮乏。众所周知,“英语阅读”就是要读英语文章,而要读懂,就得了解该篇文章的出外以及文章和作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没有背景知识作支撑,也就无法去理解文章,更无法去做打钩练习。另外,图书馆供教师参考的有关英语阅读技巧方面的书太少,老师在给学生对答案时,提及阅读技巧时就只根据“上下文”猜词和增加词汇量来减少阅读理解障碍这两个常见的基本的技巧,其他的技巧连老师本人就没有成套的理念,就更谈不上给学生指导阅读技巧。

三、启发与建议

1.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各中学条件设施改善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改善图书馆条件,充实供全校师生查阅的英语阅读杂志、期刊。

2.加大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一是通过校内及相关师资培训中心让教师们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二是可以请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新生的听、说、读、写的教师去中学给他们培训,讲解各门课程的特点和目的。有意识地让他们熟悉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材,了解更多的阅读技巧,有利于他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地贯穿进去,让学生留有第一印象,到大学学习时,对阅读这门课程也就不生疏和陌生了。

3.大一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师要做到,“上”、“中”、“下”。“上”是指从事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老师有机会多去深造,或趁着寒暑假多外出去参加大型的培训及各类研讨会。“中”是指上阅读课的教师可以多去听本校及其他兄弟院校同行的课,学习他们的经验。因为同样是上阅读课,使用的教材也一样,但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思维及侧重点。说不定他们的一个微小的补充会给整个课程带来气氛。“下”就是大学老师主动将教研活动深入开展到中学里去,去跟中学英语教师探讨他们的教学法,以了解我们学生的中学阅读现状。

4.大学英语老师可以在入学时,采取问卷,做模拟测试等方式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真实阅读现状,以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5.大学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师还得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进行教学科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己边教学边总结经验的过程,这对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6.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除了材料的题材要广以外,还要注意选一些新闻,自编成reading comprehension来给他们做,在选新闻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好”。比如说可以选他们所关心的super voice girl contest(超级女生)的新闻来做。让他们在做题的过程当中了解时尚新词,更增加其学习兴趣,避免阅读课的枯燥乏味。

对英语专业的新生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词汇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提高阅读速度的过程。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笔者结合自己所担任阅读课的教学体会,提出了一些拙见,以向各位教学同仁学习,为让学生进校时就能过好阅读关做出应有的努力。

高校英语教育 篇4

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于1810年, 有“现代大学之母”的美誉。它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其创校元勋威廉·冯·洪堡 (1767-1835) 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点: (1)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3) 培养“完人”的全面人文教育。鉴于教、学、研三者相结合已在当今中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 以上三点中 (1) 和 (3) 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倡议开设的“博雅清谈”活动2008年10月30日正式实施, 他主张“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受“博雅清谈”的启发, 感于尼采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一文里的思考———德国“到处盛行着一种无礼的匆忙”, 德国文化衰落的由来是“缺少教育家”。本文从柏林洪堡大学办学理念中得到启示, 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试图评议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二、问题

(一) 英语教育之得失

要谈人文精神的追寻, 不能不先提英语教育之得失。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可聊举四例证明: (1) 中国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1977年恢复, 自1980年起外国语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英语作为非“小语种”, 每年牵动着数万至数十万考生的心。 (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十多年来严密组织, 如期举行, 考试成绩与证书被作为大学生毕业与求职时表明英语水平的有效凭证。 (3) 到2007年, 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消费群体, 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 英语培训市场年产值已达到近200亿元人民币。 (4) 北京大学在新世纪里曾大力主张教师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拟在职务晋升标准中规定“除少数特殊学科外, 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重视之下, 学生英语水平的日益提高、普遍见长自不必说。

但是, 缺失了什么?中国高校晨读中“朗朗书声多诵英语”之怪现状, 是否真应了鲁迅早年的激愤之辞“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 (《青年必读书》)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化的主旋律使很多东西物化, 使人异化。在全球化思潮“高歌猛进”时, 被利益驱动的高校中英语已成为美元的替身、超级大国文化的符号。“旁采泰西”已被“出国”和“西化”取代。在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呼声中, 中国文学与“本土情怀”被轻视, 甚至被忽略。警醒者一语中的:“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 缺的不是‘国际视野’, 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今日的中国大学, 能生产出英语完全合格的学士和硕士甚至博士, 但亟须作为“教化之重镇” (梅贻琦) 而融入并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二) 政治教育之利弊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 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中宣部理论局近年连续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高水平理论读物。其独到之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现实问题, 或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作出了深刻阐释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起到了指南针式的引领作用。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 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政治教育, 尤其是高校的政治教育, 优点突出的同时, 其弊彰显。

1. 政治学习成为升学升官的门径。

政治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应对每年一月份的考试, 各种考研政治班整个秋冬季节都很红火,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是永恒的主题。很多考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政治, 硬着头皮背题, 腻烦与逆反心理很重。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只在写党课作业时抄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不求甚解, 仅要形式 (作业) , 只重结果 (入党) 。尼采戏仿教育中“出自一次博士考试”的几道问答题似乎讽喻了这种使人丧失创造力的教育:“———‘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用什么方法?’———他必须学会厌倦自己。”

2. 哲学学习没有融入生活, 深入人心, 未达“提高心灵的境界”。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是全民性的, 但是, 这种全民学习从一开始, 就被抽象地架空:一个学生入小学到考博士的近二十年的成长中所看到的永远不变的第一条政治要求是“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然而可悲的是, 政府投钱最多的某些著名高校的众多学生毕业后最大的理想是———“移民”。如果比较一下中美小学生守则, 我们能看到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 我们能发现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和可行性。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烂熟于胸, 可是, 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心灵的提高。我们需要一种深入心灵的哲学教育。

(三) 管理模式之利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中国任何一所公立大学, 党委常委会都是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委员会, 其中党委书记位列校长之上。其利在于, 党委常委会是绝对管理层, 能很好地执行传达中央精神, 对学校进行最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

其弊在于, 学校并无真正学术自由, 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术机构关注并致力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长远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高瞻远瞩, 必须有既受国家保护又不受国家过度控制的自由机构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然而目前, 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基本上是由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没有真正体现教授治校的原则, 很难实现教育发展的独立自由和高瞻远瞩。

三、方向

(一) 全面人文教育

从“问题”部分的“英语教育之失”与“政治教育之弊”, 我们很容易从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找到中国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哲学与文学 (尤指国学之中国文学部分) 并重的全面人文教育。

1. 哲学之基。

洪堡将哲学看做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中国高校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注意化空洞为具体, 变理论为实践。在哲学教育主渠道———政治课堂上, 引介多种哲学思想代替一种主义, 用中外哲学经典熏陶学生, 真正“提高心灵的境界”, 培养振兴中华文明的“完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大家的思想被束缚在一个主义上, 何谈发展的“全面”与“充分”?江泽民曾经说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全面学习是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精华, 提高心灵的境界, 走向“完人”发展。

2. 文学/文化之石。

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全面人文教育还应该有文学, 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因为英语冲击等因素而被忽视的国学中的中国文学作为基石。

“国际视野”吞噬“本土情怀”, 以至于“国学根底”几无。国学学人的忧虑是:“今人之不读中国书, 将如何接地气、续血脉, 重建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可见,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学名家袁行霈先生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主的意识, 如果没有文化创新的精神, 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竞争剧烈的世界中立足和生存。科技要自主创新, 文化也要自主创新。一味地照搬古人和照搬外国, 都是不足取的。”因此, 在传承中我们要把国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使其充分实现其价值, 保持其生命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学思潮逐渐出现了市场化趋势。事实上, 文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心灵影响是不可用商品社会的金钱来计算的。推广开去, 整个国学也如此。正如袁行霈先生的自问自答:“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 这是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深谙中国文学及包括经、史、子、集的整个国学之妙, 心灵中有诗意, 记忆中有历史, 思考中有哲理, 能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定更丰富。

(二) 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

这一点虽然在现阶段只算愿景, 但却是高校发展的未来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高校教育改革上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注意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这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观点契合。

在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愿景中, 大学之长是校长, 他是平等的教授群体的一份子, 各项事务皆由教授会决定。这样, 一是可以避免管理者位高于教学者, 校园成为官本位官僚机构。二是在国家的保护支持与零干涉下, 高校作为纯学术机构能更注重教育的长远利益, 尽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为国家和社会生产、创造最高价值的财富。

比较而言, 我国现阶段的教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未来, 大学的目标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 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根据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进行其活动。教授委员会管理、指导下的高校师生服膺科学的内在要求, 独立自由且甘于寂寞地进行学术探索。政府在利于高校自由学术的前提下, 为学校服务, 只给学校当“后勤部长”, 无权干涉学校其他事物。

通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英语学习和政治学习思潮、国学思潮、管理体制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我们可知, 教育改革三十余年中国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问题和缺失仍在。全面人文教育和学术真正自由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摘要:“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文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试图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高校安全教育汇总 篇5

假期临近,请辅导员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假期安全教育,内容如下:

1、各班在放假前务必召开以假期安全为主题的班会,并认真做好班会记录。

2、学生放假前请认真组织填写假期去向登记表,并指定留校负责班委。假期去向登记表请在12月31日前交。

3、学生放假后请宣传尽快离校,没有办理留校手续的学生,尽量要求在教师放假前离校。如有要求留校的学生,要求家长致电班主任申请,并做好联系记录。

4、学生离校前,请认真检查宿舍门、窗、水、电关闭;禁止摆放贵重物品在宿舍,如有贵重物品不能携带回家,请学生务必存放宿管科。

5、学生放假返家请尽量选择比较安全的、有保障的交通工具,不允许乘坐黑车;在路途中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6、学生放假期间,禁止到江河湖泊等没有安全设施的地方游泳。

7、学生放假期间,注意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谨防上当、受骗;特别是谨防传销陷阱。

8、学生放假期间,尽量避免一个人外出;不允许到偏僻地段玩耍。

9、学生原则上不允许提前返校,如有特殊情况提前返校的同学,请返校后第一时间报告辅导员、班主任。

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 篇6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 文化意识 培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和普及后,教育结构和英语教师开始致力于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本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二是外国文化意识的培养。综合培养学生的本国文化意识和外国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和塑造健全人格。

一、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英语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并顺应潮流积极变革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且可以带来诸多益处。

1.有利于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学习并了解国外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国家,对英语的使用背景以及西方生活、沟通方式有更好的理解,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学生在对国外文化有深刻了解基础上,能够使单词、语法的学习更容易。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在世界各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语言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传承和变迁的过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利于减少理解偏差。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又有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分。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决定的。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英语教师不向学生讲述相关背景文化,学生在理解一些本土语言时便会出现错误的认知。例如,对于一些特定的口头用语,是无法用主谓宾结构套用的。为了避免学生对此类现象出现理解上的偏差,高校英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使学生在学好语法的同时,在一些特定知识的学习上,能够跳出语法,从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并将其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取长补短,塑造自身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人格。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革新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英语教师也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选取一些时下流行且发音纯正的美剧或欧美电影进行播放,这种方式无疑更新颖,也更能吸引学生。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老师从国外的名著中选取精彩的部分,带领学生自导自演,将名著内容以话剧的方式搬上舞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外国文化得以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英语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西方的教学方式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是任务型教学方式。而中国的教学方式则不同,在中国的课堂上,教师通常处于主导位置,学生主要听老师讲授知识,对所学内容被动接收,没有选择的空间。

3.鼓励学生多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它可以让学生所掌握的英语不至成为“哑巴英语”,学生可以和外国人进行自如沟通,满足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英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与外国友人进行沟通。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了解一些短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这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使学习过程更灵活、更有效。

结束语

改革開放以来,不同国家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英语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每一名高校学生,掌握英语已成为一项基本素质。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本国和外国文化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英语和理解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语法、短句,同时,对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更好地做到这一点,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贾黎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2]郭祯.论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张玲.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19).

[4]赵星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0(16).

[5]庞秀,王惠.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分析[J].海外英语(上),2012(7).

高校英语教育 篇7

(一) 我国西部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它虽然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 但不论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深度和广度方面, 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甚至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处于经验式、教条式的落后状态,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 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大部分高校仍认为没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认为那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 学校至多是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就业指导就可以了。这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时的就业指导, 满足于顺应上级要求和追逐潮流, 只在口头上或文件里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视, 实际却很少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其次, 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柔性不足, 导致学生在专业调整及课程选修上的自主性明显不足, 很难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再次, 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掌握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 还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由于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经费紧张等原因,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么是由刚刚毕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临时充任, 要么就是随便安排一个未考取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的教师客串。最后,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相当多的国外研究成果采取的是拿来主义, 没有创新和“本土化”, 在实际运用中无法适应西部的现实情况。而在对大学生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中, 没有充分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 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可能遭遇的具体问题的剖析和指导, 把规划的着眼点放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程序上, 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

(二) 日本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日本提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把这种规划的制定列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校期间由学校辅导, 进入社会后由社会组织通过再培训加以促进。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 政府相关部门担负组织、指导、协调的责任, 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 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从2005年开始, 对于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教育训练费用, 按一定比例从法人税额中扣除。

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文部科学省于2004年4月就全国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 结果发现“培养专业能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以前“T”字型人才受社会欢迎 (“T”字的“—”表示教养, “丨”表示专业能力) , 但如今需要的是“大”字型人才 (“大”字“丿”的下部表示专业, “丿”上部表示创造力;“”表示外语;“—”的左半部表示教养, 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 , 至于IT能力, 已是普及的要求。现在日本的大学以培养“大”字型人才为目标。在研究生阶段, 近几年开设了专门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

现在, 日本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和学生的人生出路相联系, 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

我国西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 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 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 以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 未来如何发展。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 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引起高校及大学生的普遍重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教育观念更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 等到面临就业的时候, 难免会出现困惑。

学校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两个重心, 职业生涯辅导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 更没有人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门领域, 导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不足, 在各种教育资源本身就不足的西部地区高校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当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 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引起了西部地区高校的关注, 但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就业率, 做好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较低层面的就业服务, 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 以至于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西部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观念陈旧西部地区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固守以往模式的基础上适当模仿东部地区高校, 而东部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目前正在摸索过程中, 这样, 时间上的延误在所难免。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应定位为必修课程日本的学校均有依法设置的专门教师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的必修课程, 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选择和决定过程中的苦恼和困惑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信息。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 大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键时期, 西部地区高校应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 并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人文类或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应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要体现面向大学生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应逐步实现全程化的课程指导日本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 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西部地区高校也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争取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传授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与策略以及进行积极的辅导咨询等。考虑到任课教师不足, 可以先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 引导学生自主选修, 再以必修课的形式巩固, 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使大学生明确适合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 从而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应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设计安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 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在低年级学生中可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大学生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等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体现实用性日本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 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效果显著。在我国西部地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学校也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校可结合本地区的形势, 优先建立职业咨询及推荐室,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锻炼服务, 如职业测评、个人发展方案设计、就业咨询服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网站, 开展网上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 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学校还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团体咨询、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实践体验以及模拟演练等方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基地, 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岗位上锻炼, 与社会互动, 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 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毕业实习等, 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机会。这样, 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 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在日本, 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不光有本科层次的培养, 在研究生院还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上其他有需要的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及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由专门人员来从教, 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 它比就业指导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到地区实际,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当逐步专业化、专职化。首先, 各高校可从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班专职辅导员以及两课教师中挑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研究、具备就业经验、愿意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骨干组成基本教师队伍, 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其次, 要逐步组织这些骨干教师考取国家承认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并提供条件使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保持接触, 从而提高教学和咨询水平。再次, 要不断吸收、培训相关人员, 直至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课教研室, 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梯队, 不仅要有一线专门任课教师, 还要有一支经过良好职业辅导训练的辅导员队伍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重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大量毕业生宁可有业不就, 也不考虑去广大基层地区, 更不愿意选择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从毕业生流向来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而西部所能吸纳的高校毕业生不足20%。加上每年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有近一半以上选择了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大城市等地就业, 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不到20%, 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着重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工资薪酬等及时做出合理调整,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到基层去就业, 到西部地区去就业。

总之,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借助于课程设置的形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 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 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谷峪.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观察——贯穿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J].职业技术, 2006, (17) :55.

[2]谷峪.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10) :81-84.

高校后勤为高校教育优质服务探析 篇8

高质量的高校后勤服务是我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的后盾, 高校后勤服务的改革已经在政策指导下开展了很长时间,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旧的高校管理体制基本已经被新的管理体制所取代, 但是旧的管理体制遗留下一些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彻底解决的, 例如学校浪费资源的问题;我国引进的新的理念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不是很完善, 这其中包括:1.高校后勤服务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即根据高校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策略;2.我国高校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 存在一定的垄断性, 这就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定位和目的有些偏离轨道, 有的强调自己的管理职能, 有的则强调盈利, 不能充分的做到为学生、为学校的教育考虑。

二、高校后勤应对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高校后勤的优质服务能够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为了向高校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后勤工作应该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优质的生活服务与充足的物质保障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良好的生活服务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顺利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这里从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 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为学校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做好后方物资补给工作, 这里包括学生和学校的一些日常用品, 比如在学校内部开设超市、书吧、咖啡吧, 尽量满足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日常需求。

其次, 落实好卫生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我们首先要把控的环节, 因为安全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生命、身体、财产安全, 这里以食品安全为例, “民以食为天”而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 老师跟学生都会在学校食堂就餐, 食堂又是后勤部门的组成部分, 后勤部门肩负着保障全体师生食品安全的重任。这就要求后勤部门要严格控制准入环节, 提高食品准入的标准,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严格管理, 严格监督, 监控原辅材料的购入, 防止腐烂变质原料进入, 严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现象发生。

第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包括办公、住宿、食堂清洁、通讯、运动等诸多活动进行的场所, 比如建筑设施要定期检修加固, 建筑内部的零件比如门窗桌椅板凳要定期进行报损并即使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要做到“以人为本”, 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尽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为学生创造更先进便捷的学习环境, 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支持。

(二)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

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除了受硬性条件的约束外,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即后勤工作者, 因为后勤工作者是后勤服务的实施者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 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就等于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 也就更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取得好成绩。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后勤工作着的素质:

首先, 做好招聘工作。招聘工作是吸收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第一关, 谁把握人才谁就能把握无限的生命力, 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招聘标准, 因为高校后勤针对的是高素质人群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后勤工作人员的质量就要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把好招聘这一关, 从源头上保证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

然后, 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使人上进, 在正式从事后勤服务工作之后, 我们要通过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法律常识的培训, 定期组织这些培训并确保全员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维权意识。

最后, 要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增强服务人员之间的协同性有利于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后勤服务工作。

(三) 参与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沃土, 包括和谐的物质环境、和谐的制度环境、和谐的精神环境。

1. 后勤部门在物质环境方面肩负着美化校园环境和提倡节能的重大责任。

美化校园环境, 让学生感受优美的人文环境。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总是能让人感到美好、心情愉悦, 后勤部门应该重视绿化校园的工作, 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 还要精心设计出符合学校教育环境的装饰, 比如在花园中设置读书亭, 在鱼塘边多设几把椅子, 同时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如在走廊或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打上名人名言或者校规校训, 争取做到“一草一木都能讲话, 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效果。

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节约的道德观。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肩负这培养学生节约道德观的重要责任。后勤部门是学校的能源管理部门, 要在节约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校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不断探索构建节约型学校的新思路, 从源头上形成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加强节约理念的宣传, 调动老师跟学生进行节约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也要从自身建设入手, 学校在提倡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 高校后勤也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用电管理系统、用水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维修管理系统等, 更加合理调配和利用资源。不断引进先进的节能产品, 如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光源改造等。

2. 后勤部门在制度环境上要做到的是要制定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规范学校资源的使用者, 使与后勤服务相关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用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后勤部门不是经注册的法人, 但是在管理模式上却大多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后勤部门在相关的思想指导下, 综合考虑学校的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 能够保障后勤工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制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近年来许多高校把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入, 利用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控制管理系统来加强后勤服务质量地提升, 这也起到了规范后勤部门自身管理的作用。

用制度规范资源使用者的行为。这种规范因为涉及到学校的所有单位 (如超市、书吧、咖啡厅、餐厅) 和个人, 因为受约束主体不一样, 所以必须制定出公平的资源使用制度。以水电管理为例, 对单位采取有偿适用的办法 (收费标准参照居民用电收费标准) , 对学生可采取, 以宿舍为单位, 每个月给予合理数量的免费使用额度, 超过就付费。在房屋租赁方面, 学校办公用房和科研用房采用无偿提供的方式, 对经营性和闲置的房屋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 是学校资源得以公平使用, 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

用制度约束学生和后勤有关的行为。后勤部门管理这宿舍、食堂、教室等同学生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进行管理活动, 多进行换位思考, 以理服人,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以宿舍管理为例,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 适用不同的管理规定, 并尽量是这些规定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

3. 后勤部门在精神建设方面也要做到跟校园同步。

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 奖励奉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大力宣扬“以人为本, 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和踏实肯干的办事原则, 会在学校形成很好的文化氛围, 这样不仅利于提高后勤部门的办事质量, 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同时加强民主管理, 发展职代会, 切实保障后勤职工的权利, 关心弱势群体, 建立和谐的用工环境。以此来增加凝聚力, 提高企业形象和办事效率。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便更加确切的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 在整个后勤服务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作用, 使之产生对后勤工作不满意, 不配合。后勤部门服务中是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利用校内论坛、座谈会、意见栏, 来加强通学生的沟通, 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来改善服务质量, 同时讲出自己行为的原因, 可以更好的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加强沟通, 有助于和谐精神文明的建设, 可以保证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专心学习, 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三、小结

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又深刻的, 高校后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服务, 尽一切努力为高校的教育创造优良的环境, 物质环境是基础、精神环境是核心,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成培育人才的任务。为了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就要从参与高校后勤工作的人员素质入手, 还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高校后勤优质服务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程志勇.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05, 6.

[2]都蕴超, 吴汝玮, 周颖.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下德育工作实施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0, 3.

[3]侯文华, 浅析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江苏高教, 2004, 6.

高校英语教育 篇9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2]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高校英语教育 篇10

自20世纪末以来,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家和学者的重视。他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 如语言、中西方文化、学科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科研、教育技术能力 (夏纪梅2006;戴曼纯、张希春2004;吴一安2005;杨翠萍、刘鸣放2006;彭元玲2007;张卫红、孙成贵2010) , 专业发展模式如教学反思性模式 (高翔、王蔷2003;任庆梅2006) 和自主发展模式 (吕乐、戴炜华2007) 以及专业发展途径 (Bailey et al 2004;周燕2008a;2008b) 。但以上研究以思辨性为主的非材料性研究占大多数, 而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不多 (彭伟强等2008) 。

在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研究中, 周燕 (2008b) 研究了四种主要的教师发展途径 (暑期研修班、国内访学、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和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的成长) 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 短期和长期教师发展项目等途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她指出, 国内访学和出国进修的机会应该成为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然而, 究竟出国进修/培训的效果怎样、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如何等, 目前关于这些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很少。

近些年各高校都不断有英语教师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做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途径进行专业发展, 但这些的涉及面只是部分教师。为了大范围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某大学于2010年暑假派出两批共47名英语教师分别到美国翰林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行为期40天的教师发展培训。

本文拟对这两批参与出国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 以考察他们出国培训的效果, 进而探讨这种利用暑期出国培训的形式是否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高校开展有实效的师培工作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三个问题:1.教师认为出国培训的收获如何?2.出国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怎样?3.出国培训的效果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制约?

(二)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是某大学47名参加此次出国培训的英语教师。76.8%的教师都是40岁以下、硕士学历、中级职称, 从教时间6~20年, 除1人外, 其余都是第一次参加出国培训。培训的课程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和组织、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发展。

(三) 调查工具

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经过作者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自行设计, 经本学院3位有出国经历的教授和博士提出意见后进行修改, 并请一位出国培训过的同事做问卷以确认无歧义。问卷分为两大部分, 共42个问题。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信息6道题。第二部分包括22道Likert5级量表题、12道多选题及2道开放型问题, 调查问题直接或间接揭示了教师对此次出国培训的评价以及培训效果。此种数据收集方式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发出和回收问卷, 没有限制作答时间, 这样, 教师们以匿名形式并有充足时间作答和提交问卷, 有利于他们表达真实想法和评价。共发出47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43份, 表格和图表数据从“问卷星”下载提取。

2. 访谈

作为对问卷的补充, 笔者还对4名参训教师 (2名赴美国和2名赴澳大利亚) 进行了访谈。访谈问题是:1) 您对此次出国培训的地点、培训日程安排和培训者的看法如何?2) 您认为何种途径有利于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访谈平均长度5分钟, 访谈内容用录音笔录音并转写成文字。

三、调查结果和讨论

本调查从六个方面考察培训的效果: (一) 培训总体评价、 (二) 外语教学理念、 (三) 外语教学方法、 (四) 科学研究方法、 (五) 西方文化体验、 (六) 教师专业发展。其中 (一) 至 (五) 方面用于回答研究问题1, 第 (六) 方面用于回答研究问题2。其中前五个方面的问卷结果如下:

问题1:教师认为出国培训的收获如何?

(一) 培训总体评价

问卷第7~9题和第42题揭示教师对此次出国培训的总体评价。

第7~9量表题结果列表1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 本次出国培训项目获得参与教师的高度评价, 42人 (97.7%) 认为此次出国培训使他们颇有收获 (第7题) , 43人 (100%) 认为此次培训将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积极影响 (第8题) , 42人 (97.7%) 希望此类培训继续办下去, 使更多的高校英语教师受益 (第9题) 。

第42题是开放型问题, 要求教师谈本次培训未能满足需求的内容。总体上教师们认为培训时间太短, 教育技术的实践不够, 科研方面的培训不足。

(二) 外语教学理念

问卷第10~15题、29~31题考察此次培训在外语教学理念方面的效果。第10~15量表题结果列表2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教师 (95.4%) 认为通过此次培训了解了国外的教学理念 (第10题) ;95.4%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外语教学理念 (第11题) ;97.7%坚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第12题) ;97.7%加强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心 (第13题) ;坚定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83.8%) 和自主学习能力 (86%) 的理念 (第14、15题) 。

从表3得知, 当回答第29题“您出国培训前主要根据哪个或哪些外语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时, 30人 (69.8%) 选了“任务型教学”, 30人 (69.8%) 选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28人 (65.1%) 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当回答第30题“此次出国培训了哪些外语教学理念?”时, 41人 (95.3%) 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38人 (88.4%) 选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2人 (74.4%) 选了以“任务型教学”和“反思性教学”;当回答第31题“您认为适合应用在自己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哪个或哪些外语教学理念?”时, 38人 (88.4%) 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35人 (81.4%) 选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2人 (74.4%) 选了“反思性教学”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察第29和31题居前3的选项变化、选项A~H选择人数的增加以及前后增幅大的理念 (反思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 我们可以看出培训后教师们在教学理念上有不同程度的更新。通过此次培训, 教师们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并将用之指导教学实践, 从而更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有成效。理念的更新对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深远而且持久的 (夏纪梅, 2006) 。

(三) 外语教学方法

第16~20、32~37题考察外语教学方法方面的效果。第16~20量表题结果列表4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教师们 (97.7%) 认为通过此次培训了解了国外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和课堂活动 (第16题) ;培训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41人) 、课堂组织 (41人) 和课堂活动 (42人) 对自己的教学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第17, 18, 19题) ;88.4%懂得了一些有助于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20题) 。从结果可以得知, 教师们经过这次培训, 学到了能适用于自己课堂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第32~37属多项选择题, 结果列表5如下:

表5显示, 当回答“培训前您期望在国外进行哪些语言技能的教学方法培训?” (第32题) 时, 前3位的是:D.写作83.7%, B.口语79.1%, C.阅读69.8%。当回答“您将运用培训所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哪方面的语言技能教学?” (第33题) 时, 前3位的是:D.写作74.4%, C.阅读72.1%, B.口语67.4%。我们从访谈得知, 美澳两边的写作和阅读培训内容较多, 故教师们亦将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希望加强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第34题是“培训教师哪 (些) 方面令您印象最深刻?”, 前3位的是B.课堂组织和管理88.4%, D.教学活动76.7%, C.教学方法60.5%。值得注意的是, 这三方面正是从事教学的教师们所关注的重点。这次美澳培训教师都是语言教学专家 (TESL证书培训者和RMIT语言培训机构REW专职教师) , 擅长教学方面的培训, 故让教师们受益匪浅。访谈中教师们都表示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如任务型教学、交际法教学、用wiki进行写作等小组合作学习等、有趣的分组法 (grouping) 及用graphic organizer, jigsaw等课堂活动。

第35~37题是关于教学观摩的。大部分老师认为观摩语言培训学校 (65.1%) 和大学 (58.1%) 对自己的教学启发大 (第35题) 。对这点我们的解释是, 参训者都是高校教师, 自然关注对口课堂的教学。他们认为所观摩课堂的课堂组织形式 (79.1%) 和课堂活动 (76.7%) 令他们印象深刻 (第36题) ;当回答第37题“您认为观摩什么样的国外课堂教学活动会对您的教学有帮助?”时, 90.7%的教师选了“A.语言教学类的课堂”, 这是因为参训者绝大多数都从事基础英语教学, 他们关注更多的自然是在语言教学课堂中如何组织课堂和课堂活动。

从上面结果看来, 此次培训令教师们在教学方法方面受益匪浅, 学到了能适用于国内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课堂组织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 有助于教学灵感的激发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 科学研究方法

第21题和第38、39题是考察科研方面的效果。只有接近半数的教师同意 (39.5%) 或完全同意 (9.3%) 此次培训增强了其科研意识 (第21题) 。第38、39题结果显示, 半数以上的教师 (53.5%) 期待得到“如何确定研究课题”指导, 但只有14人 (32.6%) 表示得到指导;24人 (55.8%) 期待得到“如何在ELT, TESOL等外刊发表论文”的指导, 然而只有3人 (7%) 表示得到指导。这说明教师们认为本次培训没有得到科研方面实质性的指导, 希望能够加强如何在ELT等外刊发表论文等指导环节。由此可见, 此次培训对教师科研方面的指导略显不足。究其原因, 本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教学法内容, 而且培训教师是语言教学专家, 将重点放在了教学法内容上, 而令科研内容有所缺失。看来教师还是有较高的科研期待, 以后的培训应该加大科研方法内容的比例。

(五) 西方文化体验

第22~24、40题是考察文化体验效果的。43人 (100%) 同意或完全此次培训加深了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 (第22题) 和增强了文化/跨文化意识 (第23题) 。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认为, 此次培训中获得的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将对其英语教学很有帮助 (第24题) 。第40题“您认为培训期间去过的哪些地方对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阔文化视野有帮助?”, 居前3位的是博物馆 (90.7%) 、当地人家里 (88.4%) 和历史名胜 (83.7%) 。无疑, 出国培训增加了英语教师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直接接触机会。英语学习不限于语言本身, 英语国家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师如果不注重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 就无法承担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就无法实现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张卫红、孙成贵2010) 。从结果可看出, 教师们切身体验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体会到了中西文化差异, 丰富了跨文化交际知识。这些宝贵的文化体验和知识都将有助于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从以上培训的总体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文化体验的数据可看出, 教师们通过此次培训近距离地接触了国外大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习到国外新颖、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活动;开阔了视野, 体会到英语母语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人文思想和风土人情并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差异感受和反思。由此可见, 教师们收获了新的教学理念、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及活动, 丰富了文化体验和拓宽了文化视野。

本调查问卷的第六方面问题 (共5题) 的回答, 也就是第2个研究问题的结果和讨论如下:

问题2:出国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怎样?

第25~28量表题结果列表6如下:

从表6可以看出, 42位受培训教师 (97.6%) 赞同在培训期间培训老师对其提出的进行教学实践反思的要求 (第25题) 。40人 (93.1%) 表示培训期间学习了进行教学反思的一些新途径 (第26题) , 33人 (76.8%) 表示培训期间学习了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些新途径 (第27题) , 36人 (83.7%) 认为此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 (第28题) 。从以上数据来看, 教师们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学习了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些新途径。

第41题是开放型问题:“您认为此次培训有利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吗?如果有, 在哪些方面?”在回答该问题时, 大部分教师表示受训期间听力 (34人, 占79.1%) 和口语 (40人, 占93.1%) 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这是他们每天上课, 参加文化活动以及接触当地人的机会多, 较多地锻炼了听力和口语而有利于英语听说技能提高的缘故;43人 (100%) 认为此次培训有利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他们认为通过此次培训对教学理念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丰富了文化体验和拓宽了文化视野;学习了教学反思和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并提高了专业发展意识。此外, 大部分教师表示培训期间反思了自己的教学, 认识到自己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技能、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找到了今后努力和进步的方向, 同时也反省了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与规划。所有教师都认为暑期出国培训虽然时间短, 但还是适于自己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他们希望培训时间能长一些, 以更有利于深化学习内容和将学习内容系统化。总之, 教师们认为出国培训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和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问题3:出国培训的效果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制约?

第42题是开放型问题, 要求教师谈本次培训的不足之处。接受访谈的4位教师一致认为培训时间太短, 如果能有三个月以上的培训时间, 效果会更好, 能更系统学习和深化培训内容以及丰富文化体验。3位教师认为教学法相关的课和观摩课安排得太紧太密, 培训期间90%以上的时间用来坐在课堂里听课, 导致大家忙于上课听课, 少有时间走出校园去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 因此文化方面的直接体验和感受还是显得不足, 而且, 因上课时间多, 也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图书、电子资源进行一些研究。4位教师都认为培训方安排观摩的大学课堂太少, 而语言学校和中小学课堂的观摩次数占的比重大。教师们更想多到对口的国外大学进行课堂观摩, 了解与他们的教学对象相似的国外大学课堂教学情况。4位教师都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课时少 (4~6小时) , 因此只是对新学的语音分析软件PRAAT有所了解但没有充分的实践, 也没有安排专家讲解如何运用教育数据库或软件来开展科研活动;培训教师基本上是语言教学专家, 擅长课堂活动与具体语言技能的培训, 对科研方面的培训不足, 科研方面的实质性指导 (比如, 如何进行科研研究、如何撰写科研论文以及如何能在外国期刊发表论文等) 较少, 提供的科研资料有限。另外, 培训期间美国团的教师们被安排一起住学生宿舍;而澳洲团的教师们则分散在当地人家里住 (homestay) , 这样, 美国团的教师们每天在住所都自然用汉语交流, 而澳洲团的教师们则必须用英语与host family交流。相比之下, 到当地人家里住的住宿形式更有利于教师们每天沉浸于英语语言环境中和每天近距离地感受澳洲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美国团的教师还表示此次的培训学校翰林大学不是名校, 如果以后的培训能安排到州一级的大学如明尼苏达大学, 师资等条件会更好, 学习效果也必会更好。可见, 培训时间、课程设置、师资和住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本次出国培训的效果。

四、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出国培训, 教师们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验了真实的英语语言和文化, 开阔了国际视野, 提高了专业发展意识, 对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都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因此, 出国培训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至于培训对教师们回国后的教学实践指导作用如何, 还需后续的追踪调查。另外, 培训时间短, 课程设置不够多样化, 课程安排较密, 科研指导不足等因素, 是今后类似培训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更好地发挥出国培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要求高校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1,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培养国际化人才, 先要有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因此, 高校应抓住机遇, 加大经费投入, 重视教师的国际化培训, 定期派英语教师出国培训, 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是:1) 基于一个高校的部分教师, 不具有普遍意义;2) 只探讨出国培训一个途径, 以后的研究可探讨更多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可行性;3) 没有报告问卷信度, 影响问卷结果的说服力。

五、建议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 作者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出国培训这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的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 高校应建立教师出国培训机制。

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接受时间较长的培训, 如7月初到8月底的一段时间不会影响教学。另外, 可考虑选择层次高一些的英语国家的大学和教师作为培训方。

(二) 优化培训课程设置。

可考虑内容多样化和课时安排合理化。内容除了教学法, 还可增加翻译和跨文化研究等以满足教师个人的专业兴趣。观摩的课堂应以大学课堂为主, 以中小学课堂为辅。加强对教师科研方面的培训内容。课时安排要考虑给教师们一定的自由度, 让他们有时间到图书馆或走出校园与当地人交流, 以增强文化体验。

(三) 增加受训教师实地考察和了解当地多个层次的文化和教育机构的机会。

可考虑由主办培训机构统一组织了解当地最为重要和具有特色的一些文化和生活情况, 如参观银行、医院、救济中心等部门。

(四) 采取安排受训教师分散住在当地人家里的住

高校英语教育 篇11

[关键词]国外高校 我国高校 英语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郑素杰(1968- ),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教学法。(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GZG0619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56-03

有学者和媒体把中国的英语语言学习比喻为“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温水”。在十几年的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此同感。带着这个课题,利用学术交流、参加国外英语学习班、走访海归专家、查阅文献等形式对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日本医科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进行了观察、了解、研究,并把这些国家英语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与当前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感到这些高校具有突出的共同点和较强的经验性可供借鉴。

一、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看,“应用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日本和韩国的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中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就不再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过级或考试而学习英语,而是应用英语,将英语作为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学习英语也就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上升到应用学习阶段。而美国由于是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外语语言教学一直比较活跃,特别是英语语言教学,从小学开始就以应用为主导教学。到了大学阶段,英语语言教学更是把学为所用的教学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在那里应用语言教学已经成了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实验场。从了解的情况看,美国、日本、韩国的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提高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交流中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和教师在整个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应用教学体系。相比之下,我国有些地区的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指导思想与中学相比较,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充其量只是在中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巩固基础语法、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大部分还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学习的基础阶段。

在课程设置上,日本医科大学,甚至全日本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选修课特别多,都没有固定的统一教程教材;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英语语言课程全部是选修课程;韩国延世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每个教师开设的课程都不尽相同。道理很简单,老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开设课程,学生是为了自己专业方面的研究或今后工作目标的需要选修英语课程。而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课程,几乎是一个模式,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自主选修的余地相对较小,有的高校因外语选修课少最后开成了必修课,有的高校外语选修课名义上开了,距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却相差很远,有的高校外语课根本就没有选修的余地,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材选择上,这三所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教材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每年的教材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社会的发展需求、语言的变化、文化的差异来定。像韩国延世大学有的英语教师综合多部教材的新观点,自编教材,发给学生,实用性很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使学生能紧跟时代经济科技、语言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教师自己设定开设课程,自己选用教材,自己指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就不得不迫使自己随时追踪世界语言发展的动态,随时研究学生情况,随时补充所需教材,随时考虑具体教学方法,随时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这对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所以,在这样的高校任教,其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之相比,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教材,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乃至学生科研及专业不同的实际需要挂起钩来的还不是很多,内容也不够丰富。教学还是以精读、泛读、听力为基本课程,采取一个学校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评教的方法。大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单纯讲解语法、语言点,分析课文,就理论讲理论的层面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空间很少。由于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也很难有创新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展现。

在检测教学效果方面,这三所国外高校考试题均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除了应用英语课程有少量的基本的综合题外,多数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试。我国的高校考试形式种类繁多,用的时间总和也比较长。因为我们把考试、过级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过级。考试、过级一旦合格,学生所学的东西能否在实践中应用,也就不是学生在短期内要考虑的问题了。

二、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课堂看,学生是中心,是课堂的主角

由于教师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课堂上,教师没有满堂灌的现象,而是把主要时间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具体目标,叫学生扮演课堂上的主角,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在实际运用语言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通过增加对所学语言的接触(exposure)来增加对学生的输入(input),进而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口语这类语言技能训练课中,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活动。教师事先给学生留讨论题目,叫学生课外进行准备,课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旁边听,时而进行指导,一堂课在要结束时进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而且为组织和上好这堂课,在课前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细致和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和选择相关的资料,拟订会话题目,如何安排讲课的步骤,如何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哪些思考问题,如何总结,等等。在教学中,他们所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效果。当学生直接参与,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或者说进入了输入输出的状态中,他们就会学习到新的东西。

而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不要说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活动,对有些课来讲,甚至1/3都做不到。授课方法基本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时而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做法。对于“口语”一类比较容易组织学生活动的课程,学生活动相对多一些;而对于理论课,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整堂课包办,学生听课记笔记。这种状况,尽管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中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日本医科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相比,我们还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本质”上的改革。我国高校在专业外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外语教学,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出好的语言环境。然而应该注意到,如果整堂课教师在讲英语,学生只是听讲,受益大的往往是教师一方,可能是教师的口语提高很快。所以,建立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应用语言环境,使学生语言学习在应用中得到快速提高。

三、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内容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

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上英语语言课,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讲英语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英语的基础不同,有些学生的发音不准。然而上口语课时,无论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是进行小组会话,他们都能积极踊跃地参加。其结果是,久而久之,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过去经常犯的语法错误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了纠正,他们的发音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在这里,看不到老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发音(除非是在练习发音阶段)或指出学生说话中语法错误的情况,见到的只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Good!”“Very good!”“Excellent!”即使是句子中有很严重的语法错误,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反馈还是鼓励。教师所注重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与之相比,在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中,尽管很多教师都已注意不要过分指出学生的错误,以防打消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多数教师还是把当众纠正学生英语错误当做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问题时害怕出错的心理负担,往往使学生渐渐地从被动地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到彻底失去了主动讲英语的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了。有的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甚至走到工作岗位之后,都无法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可见,从开始学习外语时就有害怕出错、害怕出丑的心理,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也会在后来的工作中产生不良的后果。这种害怕心理的长期存在,不能不说与语言环境、与在整个学习阶段中教师不断地在其他同学面前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适当的机会和场合下,老师强调出正确的用法或通过老师本人的正确使用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用法,是英语语言授课的技巧。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要经常作讲座或报告(presentation),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或教学目的给学生指定题目,或由学生自定题目,然后由一名或两名学生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讲授一节课,或是针对一个问题由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或是讨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在进行讲座或报告之前查阅收集资料,编写讲座内容,打印讲义,准备各种教具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主持讲座的人要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进行参与,或是叫同学们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讨论。在讲座之后,教师发给同学一个评估表,组织他们对这次讲座进行讨论评估。对于一个讲座来说,老师叫同学在评估表中就整体组织、语言可理解程度、表情及形体语言、讲座目的性、讲座的效果、各种授课技巧的使用、讲座中最佳之处、讲座中需要改进之处等发表意见;对于一个辩论来说,评估表可能包含引言介绍、论点、论述的条理性、例证及数据材料、反驳情况、结论、讲演者的神态、语法、语音语调、提示卡的使用、辩论的精彩部分、需改进之处等。这类讲座有些环节,很像我们高等师范学院毕业班教育实习前的试讲,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一节课,之后由大家对讲座提出意见。不同之处在于讲座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他们的讲座不仅仅是主持者的活动机会,也是全班同学共同的活动机会。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踊跃地发表意见或回答问题。他们对这类讲座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由此提高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日本医科大学的学生到了大学四年级以后都要进研究室,每一个研究室每周都要召开一次与专业有关的研究会。主要是让学生阅读、翻译其他国家在自己这一专业方面新近发表的文章,并将文章从英文翻译成日文,既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情况,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如果所译文章有社会价值,研究室的教授就会立即整理,交由杂志社或出版社发表,使之立刻产生社会效益。这一时期的工作不再由专门的英语语言教师担任,而是由各个教研室的教授来主持。

四、从国外高校英语语言教学的手段看,现代化教学,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是学习信息快速、准确输入的保障

在韩国延世大学的英语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已不再停留在录音机、投影仪、VCD的使用上。课堂上用电脑向学生展示讲稿,并根据需要插入图像、有声资料或影视节选,因而使课堂教学比较生动,比较形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和范围上,不仅在高年级理论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口语、听力这类基础技能的训练中也使用。在布置学生做的讲座(presentation)时,也要求学生使用PowerPoint。因此,通过观看老师用PowerPoint展示讲稿和自己用PowerPoint做presentation和作业,学生也学会了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用很少的时间获得信息,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上。在对信息进行搜寻、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效能的提升。学校把计算机辅助语言列入教学计划,教师以此来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英语会话和写作方面的练习。在对语言中心和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上,学校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可以免费自由使用,包括教师和留学生的家属。

我国高校目前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很普遍,但普及程度、应用范围、使用频率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个别学校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师不会使用internet,不会用FrontPage及PowerPoint编写讲稿。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有的英语语言教师甚至连投影仪也不会使用。所以,各高校应组织教师培训扫盲(计算机语言)。

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都会感到,如果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工作。有时我们遇到一个词组或一个事件,不懂其意义或不知其历史背景,在词典或参考书中又查不到答案或弄不准确时,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校声乐教育探究 篇12

一、存在的问题

1. 将声乐等同于歌唱。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经常会认为声乐和歌唱是一样的,以至于会增加声乐教学的负担。稍微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声乐与歌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声乐和歌唱其实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声乐包含着歌唱,自身范围比较广,只要是人声演唱出来的音乐形态都属于声乐,比如戏曲、说唱等;歌唱被声乐包含着,自身范围比较窄,一般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进行分类,比如民歌以及艺术歌曲,等等。声乐以及歌曲都属于声乐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必须要加强引导,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落后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其原因一是学习该课程的人数比较少;二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现如今为了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许多高校放宽了入学门槛,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到学校接受教育,以至于学习声乐教学的人数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下一对一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不仅会影响声乐教学进度,而且还会让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同学生互动的次数比较少,几乎成为了一个传输知识的机器人;此外,大多数教师在声乐教学时主要是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几乎不会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常常会对声乐知识不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3. 很少鼓励学生。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发现教师很少说一些鼓励学生的话,反而“你这里没有做好”“你怎么又做错了”类似这样的话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听了否定自己的话后,会觉得学习压力特别大,进而会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逃课的行为。

二、改革对策

1. 教师要提高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提高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注重基础声乐知识的教育,来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最后要将情感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来不断加深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感受。

2. 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因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教学模式可以为合作讨论式,首先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其次让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答案,再次让合作小组依次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合作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还可以采用以优带劣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挑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其次为其讲解一些难度较高的声乐知识,帮助此类学生提高声乐水平;再次,让这类学生指导成绩比较普通的学生,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3. 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由于教师的语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师必须多对学生进行鼓励,首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课下要积极同学生谈心;其次在学生表现突出时要对其进行鼓励,比如说“你真棒”类似的话语,学生听了以后会特别满足,因而学习也会更加努力;最后在学生有所懈怠时,要说一些激励的话语,比如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学生听了以后会干劲十足,从而会赶上教师的步伐。

综上所述,声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最后要多鼓励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日常工作作总结,对声乐教育进行更好的改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方方.关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 .董卿基.探究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黄河之声.2013,(03)

上一篇:检验条件下一篇:正弦曲线的画法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