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2024-08-04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共12篇)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1

普化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学校教育信息化要求各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拓展学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为使我校在教育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方面尽快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特制订以下制度:

一、学校根据管理要求使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进行管理,做到“校务、政务公开”网络化。

二、学校建设好自己的校园专题网站,有互动的教师主页,能够围绕课堂学习实现师生交流,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学校领导率先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

四、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各项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竞赛活动。

五、学校组织定期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特色活动。

六、教师应该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使现有设备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每个教师要根据自身水平制订计算机操作提高计划,每个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自制多媒体课件比赛。

七、对幻灯投影机、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常规电教器材,应经常性地使用,尽量的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八、要求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按学校规定完成信息化教学应用课时。

九、全体教师的论文、计划、总结、备课、试题等各方面逐步实行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活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十一、积极为学校教育资源提供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每学期每位教师提交的资源数量不少五份。

十二、学校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考核办法和标准,对教师信息化应用学期考核成绩计入教师绩效考核。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2

1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信息资源的计算机管理、流通和共享, 减少管理工作中的大量重复劳动, 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1]。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可使成人教育管理者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高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的管理水平, 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 全方位实行数据化管理, 极大地解放劳动力, 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 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因此,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大学的教学管理不可或缺的支持平台。

2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涉及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由于各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办学方式存在不同, 加上传统的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 导致现有的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2.1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某些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人员把信息技术当成额外负担, 认为传统纸质内容真实可靠[2], 或者认为通过计算机来写报告, 收发电子邮件就是实现了办公网络化、信息化。某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本校的校园网, 但网站内容贫乏, 更新缓慢。

2.2教育管理系统功能单一

目前, 各成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不平衡。有的高校开发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C/S或者B/S模式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但这些系统多是政府部门或行业部门开发, 功能比较单一。同时, 部分高校还停留在单机处理信息阶段, 仅使用简单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报表统计、打印及文字处理等, 不能在校园网上运行, 不具有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标准等[3]。

2.3 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

现在多数高校已经添置了计算机, 开发了自己的管理系统, 建立了校园网。但是, 由于对教职工培训少, 软件和资源建设投入不够, 造成校园网成了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的工具[2], 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管理系统的作用。

2.4 信息化管理欠规范

各高校对历史教育管理数据保存不够重视, 各种教学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导致各级教育管理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去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 效率较低, 严重影响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3.1 实现教育管理网络化, 日常管理办公自动化

为了全方位地进行信息化管理,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应该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招生管理、教学点管理等多个模块, 并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和输出、打印功能。各模块间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以方便管理人员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

3.2 实现数据共享, 充分满足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的要求

该管理系统要求功能强大、界面清晰、操作简便, 要满足成人本科护理教育的多种管理职能, 使管理人员能进行实时管理并能根据管理权限对各个部分进行各种增删、恢复、录入和修改等功能;通过高性能网络设备将包括高校与函授点在内的各种PC、工作站和终端连接起来, 组成分布式、开放性的网络环境, 从而完成与Internet的通讯, 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

4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4.1 转变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 它的先进性和渗透性, 使得当代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敏捷、快捷和高效的利用信息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能。因此,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成为信息化管理的前提。高校有必要加强领导, 统一规划、统一指挥, 协调职责, 改变重硬件、轻软件, 重网络、轻应用的思想, 加大投入, 进一步开发使用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4.2 提高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素质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包括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因此, 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同时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化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 可以集中讲课, 也可以分散指导或开设讲座及经验交流等。培训内容包括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系统的操作培训, 包括对其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终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培训, 鼓励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用好管理系统, 还应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批判性建议, 进行创造性思维。当然, 也可以引进一些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方面专业人才充实教务管理队伍, 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使管理不断完善, 以实现高效、优质的管理。

4.3 规范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程序

实现管理信息化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因此, 信息化管理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舍得投入。首先, 要根据教育管理的需求分析和调研, 吸收教务处、继续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和各函授站有管理经验同志的意见, 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块。其次, 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 选择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同时聘请专家作论证、评估和招标等方式来保证投入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再次, 规范管理程序, 制定工作流程。以教学开始的招生信息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为起点, 毕业环节的管理和毕业生电子注册为终点, 构建信息化管理流程。最后, 制定规范、严密的教学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 包括信息的发布、更新和维护等方面。通过对整个程序与操作进行优化组合, 真正实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4.4 建设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不仅需要校园网和中心服务器等硬件的支持, 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网站以及与之匹配的软件系统。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的用户较多且分布于全省甚至全国, 因此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网络建设尤为重要。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统主要依托校园网和Internet网, 采用C/S和B/S两种网络模式, 根据用户权限实行分散操作, 集中管理, 最终实现招生、教学、教务等信息的资源共享。各教学点 (函授站) 可通过拨号、ADSL等方式上网, 再由Internet网接入教育网来访问校园网中的中心服务器;也可以申请ASSL或DDN专线, 让挂在校网上的服务器直接接入Internet网, 方便各地教学点 (函授站) 用户登录服务器;或者在教学点客户端建立本地数据库, 本地数据信息可以通过Ftp, e-mail等网络传输方式自动发送, 中心服务器自动接收, 再由成教学院管理员导入数据库中。为防范外界病毒侵入和人为地攻击等, 可采用用户登录IP和密码的验证, 或者通过安装防火墙。

教育管理系统应包括招生计划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籍变动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环节管理、教学点管理、往届生管理和统计打印等子系统, 还可根据需要增设教材管理和教师管理子系统等。子系统间应相对独立, 又密不可分、相互依赖。教育管理系统可以避免大量的人工输入、手工操作,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使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人员能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实现高效的计算机管理。

4.5 完善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

该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求功能强大、界面清晰、操作简便、内容丰富, 满足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的多种管理职能的需要, 能实现智慧化管理、无纸化办公。系统能根据用户信息自主识别身份;用户也可以根据管理权限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各种增加、删除、恢复、录入、修改的功能。系统应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 如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录取号、入学年份、专业、课程信息、收费标准、缴费注册、成绩和教材情况等;各函授站可以在线进行收费统计、学员人数统计、成绩统计、学籍变动统计、学员人数统计、成绩统计、学籍变动统计、教师课时及工作量统计和教学评价等;高校的主管部门可以掌握所有一级学院 (教学系) 和函授站的学生基本信息、学籍变动、收费、成绩、课程安排、教师安排等情况, 还可以发布信息、进行网上调查或常见问题解答等。通过管理系统及与之配套的网站, 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查询, 跨越了时间的界限, 缩短了管理的距离, 克服了成人教育学员分散学习带来的管理不方便的缺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应具有便捷的输出、打印功能, 能以多种形式 (如Excel, Word, html, pdf等) 输出各种信息、统计结果, 并根据用户的要求方打印各种结果。此外, 整个管理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拓展性, 要有利于今后升级, 满足不断增长的访问量以及增设新的模块和功能的需要。

总之, 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连续的过程, 只有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转变观念, 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程序, 建设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完善功能, 才能全面推进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深化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改革, 最终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

摘要:阐述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分析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成人护理本科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成人护理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姜为, 刘华.关于成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3) :8-9.

[2]王健.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9 (1) :14-16.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3

一、加强《标准》的实施应用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作了“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应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报告,其中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几项工作:

1. 《标准》的发布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是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提高教育行政效率、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对社会的服务质量的重大举措和有效手段。对此,教育部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于2002年9月正式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开始朝着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标准》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开发以及全国教育信息基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发布。因此抓紧落实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完善、推广和应用就成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 《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配合《标准》的发布,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标准》的实施,包括:制定和发布《标准》实施办法,开展《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准入制度,加强《标准》在教育政务信息化工作的应用等。经过5年的推广和实施,《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卓有成效。目前,已经有20个省(自治区)内的42个地区获得教育部关于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批复,其中正式授牌的13个;内蒙古、海南、湖北等省区正在积极申报中,《标准》应用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已经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3. 《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成效显著

示范区建设不仅对各区域《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宣传作用,而且由于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在地方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示范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城域网建设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示范区在建设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队伍和专业人才,为教育部今后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试点和试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已着手全面实施《标准》,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掌握《标准》、应用《标准》已成为整个战线的共识。

4. 巩固成果,积极推进

《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今后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进行,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与《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使《标准》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落实,以教育信息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特别是把应用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二、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在会上总结了江苏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并明确指出:

1.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全省广大中小学已全面实现“校校通”,苏南不少地区实现了“班班通”,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教学观念、教育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盛赞苏州所取得的成绩。他说, 苏州是我省经济、科教、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率先做了许多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教育宽带网,实现了独立建制中小学全部建有多媒体教室,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接入10兆以上光纤,重点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苏州还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 “班班通”,今年又成功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标准》应用示范区,这不仅是对苏州五年创建工作的肯定,也是苏州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和应用成果的一次生动示范和展示,更是为将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作出了表率和积累了经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力争打造首个教育e城市

苏州市教育局鲍寅初局长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他说,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苏州始终以信息化为纽带,并坚持以应用为指导,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004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确定我市为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从那时起,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试点,分步实施,全面推广。今年年初,创建工作高标准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苏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创建工作的规划与领导

信息化是当今现代化建设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007年底随着5市、7区先后通过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苏州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正在向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大目标迈进。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高度重视。1998年,我市召开首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信息化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实施的五个教育行动计划之一;2000年,我市正式成为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连续两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200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工作任务。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市教育局又召开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行政推动力度。2006、2007连续两年,创建《标准》应用示范区被纳入各市、区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及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创建工作格局的形成,从组织和政策的层面上保证了“示范区”建设在全市所有独立建制学校得到贯彻落实,解决了“示范区”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

2.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苏州市建设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是指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符合《标准》的区域管理信息系统,为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并建立一条快捷的教育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可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面推进苏州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教育公共信息服务,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具体来说,明确了以下任务和目标:

(1)通过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逐步完成教育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工作的标准化。

(2)通过建设区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系统,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率达到100%,初步实现学生、教师、教学、科研、体卫、设备、房产、办公等业务管理信息集中化、标准化、电子化。

(3)通过《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加强全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地级市、县级市、区和学校之间教育管理信息的双向交流,拓宽教育管理信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服务面,尽快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教育统计及管理信息等教育数据资源的网上收集与发布、采集与抽样、交流与共享。

3.落实创建工作的步骤和重点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条线分割产生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和利益,创建的推进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我市采取的办法是试点先行,分期推进。

2004年,市教育局制定《苏州市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分解阶段性任务。2004、2005年,平江区、金阊区教育局先后进入试点。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试点采取组织培训、安装软件、录入数据与上传,全区统一安装教育部《标准》示范软件,进一步取得了开展“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为全市启动“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2006年,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沧浪区同时启动“示范区”建设,创造了“做中学”的新型培训方式, 2007年,教育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在全市所有辖区全面推进。到目前为止,独立建制学校全部完成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平台初步建成,为在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实现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4.做好创建工作的提高与扩展

《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成,为新形势下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促进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张家港市和沧浪区的学校有效地运用示范软件提供的成绩统计柱形图功能,快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策略调整,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平江区在完成学生基本数据和教师基本数据的基础上,自觉完成了全区学校资产管理数据录入,充分发掘“示范区”软件的功能,把资产管理也纳入了统一标准的管理平台,扩展了统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领域,使之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

其次,促进了管理平台与其他项目的整合应用。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等地都出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软件应用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平台与学校使用良好的其他应用平台的有机整合,逐步形成诸如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学校安全保卫电子化管理、学生学籍与缴费信息化管理、组织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等信息化公共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应用水平,充分彰显了区域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

第三,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技术工作的教师全程参与了“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技术工作,在培训中创造了“做中学”的好方法,在数据录入、上传过程中与教育部委托技术部门共同指导学校的数据录入、上传、统计报表生成与上传,指导各市、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对各种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技术水平提升很快,形成了自我服务的技术队伍。

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制度 篇4

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的配备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任何人不得挪作私人用途。本制度规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有电脑及其外设、投影仪、打印机、视频展示台、扩音器、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网络系统、语音教学系统、广播系统及其它电子教学设施。

一、班主任为各班教室内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主要责任人,有权利和责任监督每位科任教师正确使用和维护好本班的各种电教设备;各副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共同管理各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各功能室、实验室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责任人为该室管理人,对该室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负责管理责任。

三、每位教职员工有责任维护电脑的稳定和整洁,不得随意安装和删除电脑中的文件及程序。不得随意使用由他人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四、各室主要责任人负责保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钥匙和密码,离职换岗者需在办理手续时移交钥匙和密码。

五、严禁私自拆卸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得随意换机。

六、学校信息化管理负责人为全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主管和主要维护人;其可以授权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自行维护信息化基础设施,但管理和维护责任不变。

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人为损坏赔偿责任由使用人承担,丢失赔偿责任由视具体情况由相关人员承担;赔偿比例根据责任大小分配;责任的划分由学校教育化管理中心负责人与学校主管行政调查研究后确定。

八、所有教职员工在使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过程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在不熟练的情况下操作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报修。

九、电脑的主要用途是查阅教育教学资料、制作和播放教学课件,不得用电脑播放用于个人娱乐的歌曲和影片,不得用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不得上不良网站。不得在电脑中随意安装与办公无关的软件,个人资料保存需定期备份到其它电脑或存储器。

十、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要定期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检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一、下班时一定要安全关闭信息化基础设施,拉下场室的电源总闸。

十二、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每学期组织一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

学校办公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一、学校根据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将计算机配发给相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二、办公室计算机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使用者要妥善保管和维护好办公设备,设备丢失或人为损坏,使用者要负相应责任。

三、办公室计算机定人使用,办公室内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电脑、偷看他人资料;因教学任务的变更,办公室需要搬动,基本上坚持“机随人走”,特殊原因要报学校批准。

四、不得在办公室利用计算机上网聊天,玩打牌、下棋等游戏或浏览反动、黄色站点。

五、使用完毕后要按照正常的关机方法关机,不得强行关闭电源。

六、办公室内不得随意调换计算机的某些部件,如鼠标、键盘等。

七、机箱后有封条,使用教师不得擅自拆开机箱,如机器出现故障或需要添加新硬件,须向学校信息化管理专人报告。

八、学生一律不准进入办公室使用电脑,特殊原因需使用电脑,教师必须在场指导。

九、办公室电脑需定期清洁,做到通风透气,防水防潮,以防主机、显示器设备损坏。

十、离开办公室要关好门窗,断开计算机电源,注意防火防盗。学校普通教室电教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普通教室电教设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

二、各班班主任为电教设备的第一责任人,可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电教设备管理员,负责电教设备使用的监督(包括:录音机、电子白板),并协助教师上好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三、对信息化基础设备做到定期清洁,做到通风透气,防水防潮,切忌用湿抹布清洁,以免产生安全事故。

四、所有任课教师应掌握各种电教设备使用方法,使用前应认真检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完好程度,使用时严格按不同设备的操作要求规范操作,时刻注意设备运转情况,如有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五、未经班级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擅自拆卸电教设备,不准擅自把电教设备拿出教室外使用。

六、因操作失误造成人为损坏及不良影响者要照章赔偿,学校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七、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积极收集教学成果。

八、离开教室要关好门窗,断开总电源,注意防火防盗。

新营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2013年8月25日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5

第三,良好的创新素质。创新,这是党的17大以来定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其最为关键也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承担着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因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具有创新素质的导师,要求具有创新性的一系列培养政策,而且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管理人才。没有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为处在管理过程中的研究生们提供洋溢着创新氛围的培养环境,而没有能够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培养环境,创新性的火花往往容易被闭塞僵化的培养模式或管理风格所窒息。这是一环套着一环的,不容我们轻视。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6

榆林市电化教育馆

一、实施背景

中小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的重要手段。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理科教材中大幅度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然而,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却一直沿用传统的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汇报等纸质报表手段。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简单易行,并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它的间断性、松散性和滞后性,不能实现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精细管理,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从2015年开始,榆林市电教馆一方面起草制定了系统的《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常规要求》,为学校和学科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另方面根据实验教学管理的流程和特点,自主开发了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将我市的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推向网络化、智能化。经过半年的使用,初步发挥了平台在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促进课改方面的功效,我们体会到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推动各中小学实验教学及时、规范、高效开展方面的巨大优势。现将有关情况分享如下:

二、解决思路及方法

近年来榆林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在全省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先后为榆林市电化教育馆投入资金约4000余万元,建成了榆林市教育网络数据中心、榆林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榆林市教育信息网教学资源平台等。为增强技术力量,市电教馆通过各种渠道充实了专业技术,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论证,我们认为市电教馆现有技术力量完全具备自主开发一个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能力。实验教学管理平台需满足PC端和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能通过手机拍照上传等方便快捷的对一些数据采集功能和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公开透明地管理每一个教师的每一次试验,先核定每一个教师的试验任务数,教师每做一次试验,到管理平台上传各个角度的3张相关照片,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任务可以落实到人,自动统计教师个人和学校整体的完成进度。

(一)思路

为保证管理软件可实用,必须采用B/S架构,采用通用成熟的语言开发,兼容各种电脑浏览器和手机浏览器,不仅可以在电脑上上传实验照片,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拍照上传。每次实验必须通过审核员审核才有效,拒绝无效实验和充数实验,通过各项数据的采集,自动计算开出率和及时率,其他如分组率、成功率和覆盖率由于容易造假,无法有效监管,不作为考察数据,教师自己录入供自己做大数据参考。

(二)方法

流程设计:

数据采集:

任务核定:

教师进度报表:

学校进度报表:

四、效果与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7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手段落后, 效率低下

各高校基本还在用手工管理, 虽然有的高校编制了一些应用软件, 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不能与网上录取系统、电子注册系统衔接, 不能与银行收费衔接, 更不能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了。

2管理任务重而管理能力不高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很多高校少则几千人, 多则达到了几万人。由于成人教育的学习对象不在校内, 而在校外, 工作单位不一样, 组织下站面授、辅导、设立教学点、组织生源工作等等, 经常要与教育行政部门 (如教育厅、招办等) 、学生单位、教学点等联系, 因此, 管理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3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一般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通过成人教育职能管理部门 (成人教育学院或函授学院等) 来实现, 但参与成人教育管理的还有各二级学院或教学系、函授站、学员单位等, 管理结构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然而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又没有机会培训。因此, 往往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没有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和理念、缺乏对成人高等教育概念、规律、特点的认识与把握, 使得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地进行, 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往往变成一句空话。

二、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技术己经成为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 其先进性、渗透性、带动性正在使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管理职能己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以及敏捷、快捷和高效、协调统一成为管理的重要职能。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 已刻不容缓。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措施1做好信息化管理软件研制工作

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 不舍得投入, 是无法进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的。首先, 在管理业务方面, 需要选派熟悉管理工作、责任心强、富有创新精神、素质好的人员作管理需求的分析、调研, 并吸收一级学院 (教学系) 、函授站有管理经验的同志参加,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集思广益, 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块。其次, 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 选择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进行软件开发, 尽量避免落后的、低水平的不能适应多种需求的软件开发模式。再次, 在经济投入上, 作科学核算, 既舍得投入, 又不浪费, 可以聘请专家作论证、评估、招标等方式来保证投入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2加强网络建设

规模较大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一般用户比较多, 而且地域分布广, 有分布于全省甚至全国的用户。故网络建设相当重要。系统应主要依托于校园网和Internet网, 满足广大用户对数据库的操作, 实现招生、教学、教务等信息的资源共享。根据用户权限实行分散操作, 集中管理。对于教学点 (函授站) 用户可以通过拨号、ADSL等方一式_L网, 再由Internet网接入教育网来访问校园网中的中心服务器。学校可以申请ADSL或DDN专线, 让挂在校网上的服务器直接接入Internet网, 方便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教学点 (函授站) 用户登录服务器。

3完善系统维护升级工作

为使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系统维护是系统正常工作所不可缺少的, 它对系统各种数据进行必要的维护。系统维护可以有用户管理、校区、院、系、专业设置、教学点及各教学点专业设置、学生数据备份及往届生信息转入历史库等部分组成。用户管理是系统管理员对使用此系统的用户进行增加、删除、密码修改及分配等级权限等操作;数据备份具有对相应数据进行备份、删除和恢复等功能。

4建立稳定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现行成人高教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应加强培训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集中讲课, 也可以分散指导, 或开设讲座及经验交流等等;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是对管理系统的操作进行培训, 还应整体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培养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鼓励管理员、操作员不仅用好管理系统, 还应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批判性建议, 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 来积极推进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从而使管理不断完善, 以实现高效、优质管理的理想。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本文在分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解决成人高等教育适应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景美:《21世纪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1]张景美:《21世纪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朱涛:《论成人教育科研资源及其开发》,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2]朱涛:《论成人教育科研资源及其开发》,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8

“管理”与“治理”,一字之别蕴含着深刻的观念创新。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对我国的教育系统提出了诸多全新要求:一是参与力量将更加多元。要办好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单靠政府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吸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建设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关键。二是主体权责将更加明晰。在“教育治理”这样一个多元体系中,要更加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在其中的功能地位、权利职责,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基础。三是体系运行将更加高效。走向“教育治理”要求体系中各主体的运作更加科学、协同更加精细、响应更加即时、流程更加优化,这是达成“教育治理”各项目标的保障。

从当下来看,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是“管办评的分离”,其中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口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格局。由此,管理信息化在此格局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管办评”体系的构建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职责关系的明晰,教育体系的运作优化、精细治理、即时响应,都离不开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正印证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论断的正确性。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9

目前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中,我省部分地区教学点的填报数据跟实际情况差别很大。请有教学点的市县管理员对本地区教学点的填报情况进行核查。

一、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 根据我省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教学点已经全部加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并配备了项目设备。但是根据目前教学点的填报情况,只有4040所项目学校,其中只有2795所学校安装了资源全覆盖设备。请各地区管理员核实项目学校数量,和已安装设备的学校数量。

二、教学点教师培训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10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全面扭转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对继续教育的认知,要意识到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面向成人的再教育形式,以提升成人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为宗旨,进行学校后教育和再培训的有效方式,在这种创新的继续教育理念之下,可以使继续教育的形式更为灵活,也使继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继续教育理念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所特有的主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模式,该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互联网还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开放性和多样化的知识平台,受教育者可以在这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中,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全面地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3.2积极探索以高校资源为主体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模式

继续教育也称职后教育,它可以充分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要以高校最为宝贵的教师资源为主体,利用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为继续教育提供服务。还要充分利用高校的课程资源,根据继续教育的需求,对高校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创建稳定、安全、高效的高校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平台,创建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支持下,为继续教育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3.3全面优化继续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

在继续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由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网络信息进行开发,重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平台,形成先进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使教研人员开发高标准、规范化及特色化的继续教育信息资源,要注重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制作、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于一体,在统一的标准前提下,实现优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3.4重视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师资力量

在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只有让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技术维护等技术,才能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添加助力。因此,有必要在高校继续教育教师聘用和晋升评价的内容中,涵括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内容,以强化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师资水平。

4结束语

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方法

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播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校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为了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各高校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从尝试引用计算机技术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前各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共同存在的阶段。本文对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

规范、有序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的前提,教育管理的最大目的并非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相关教育者要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将结果处理转变为过程监管,将信息化管理转变为知识性管理,把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学资源转变为相互联系的知识集合,并为这些知识开展开放式的管理,实现知识资源的制造、传送、运用及共享,反映出适当的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中开展实时掌控、决策及咨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建立健全“一卡通系统”,合理归整信息资源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一大标志。建立“一卡通系统”,可以使原来信息管理系统的孤立、不协调得到一定的归整,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达到管理流程重组的目的。

“一卡通系统”包括统一的身份确认系统及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确认系统中有全校所有使用该系统用户的基础信息,这些用户的基础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标准,该数据库中的信息发生的变化可以立即在一卡通的数据库中得到反映。学校有关用户及行政工作的数据均统一存储于身份确认系统中,并被身份确认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以确保数据能够同步;校园门户网站是把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为使用、归类并组织所有数字及信息对象,创建索引,并提升筛查、整合及检索的能力,对信息目录及内容开展有效的管理,进而让师生使用这些信息时更为方便。

三、设立新兴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

高校应转换现有的以业务机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运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情况下,统一创建一个校园公共教育网站,加入与信息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兴网络管理系统,改进并完善校园网内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让全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全方位的流通及共享,为整个学校提供现代化的网络办公及教学环境,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中的沟通。同时,学生运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推动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网络办公、教学、管理及服务于一体的校园公共教育平台。

四、全面促进学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取得成效,就要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团队,在专业的技术团队中加入全能型人才,以促进全校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组织一定的在职学习及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组织一些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与技能等与综合素质有关的培训,提升全校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质,让其养成一定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依据其岗位特点,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此外,对各层级教育管理者开展岗前培训及综合信息素质的考评,从而提升其综合信息素质。

五、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制订、颁布并实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及评价体系,使学校各个管理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时,遵照相关的规定得到共同发展,从而引导并促进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并提出要求,而规范是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保障教育管理的质量得以提升的需要。学校在开展管理与决策中更加注重教师及学生的发展,并关注对过程进行管理及控制,这是一种大家参与、全程监控的具有群众监管及高透明度的管理方法,在客觀上使管理无序产生的责任推脱得以消失,确保管理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除上述之外,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庆.关于建设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7-10.

[2]黄宏伟.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思考[J].才智,2014(14):126.

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 篇12

然而, 在我们的实际管理当中, 由于教育硕士学员大多采取寒暑假集中上课为主要形式, 较全日制在校学习的统考硕士来说, 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根据一段时间的调查和了解, 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管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集中学习时间与学校的沟通较少:由于教育硕士导师、教务员往往由于还有很多全日制研究生任务而未能主动与各个教育硕士学员一一联系, 而教育硕士学员回到各自学校后往往沉浸在教学工作中, 难以做到经常主动关心留意培养院校发布的相关活动, 更有很多来自外地中小学的学员, 与培养院校的联系更加少, 从而造成了教育硕士学员的孤立感, 觉得自己不像是学校的一员, 难以融入于大学环境。

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目前, 大部分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还是采用了假期集中上课的教学方式, 加之受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传统模式影响, 课程学习仍然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未能走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学员在假期课程结束就回去工作, 繁忙的教学工作使其对所学理论与方法难以很好地消化并应用于工作实际, 造成了学习、工作、科研的脱节。

课程、作业管理上的混乱:有一些教育类公共课, 例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原理等, 由于课程结束之后需要学员进行一段时间的消化和尝试才能够完成课程论文, 因此造成了许多学员未能按时提交作业或交作业渠道不统一而丢失作业的现象。对课程管理造成影响。

以上问题的存在, 使教育硕士过程管理面临一些困境。教育硕士应当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又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 能够把教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教育硕士的过程管理, 能够提升教育硕士的积极性, 使其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现代教育管理的新手段, 新技术, 我们尝试了一些方法, 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教育硕士的过程管理提供方便。具体做法包括:

1. 开设计算机应用课, 提升教育硕士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教育硕士学员进行管理, 首先需要学员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 由于前些年入学的教育硕士学员大多为无学位的中教一级以上教师, 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 不少教师只会使用Microsoft Word当中的简单功能, 有的学员甚至不会收发E-mail (这类情况在近1~2届的教育硕士学员中有所好转) 。为了与时代接轨, 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也为第二学期即将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做好准备, 我们增开了计算机应用作为公共课, 主要教授学员有关Excel、Power Point、基本的网络搜索、下载和文件收发等。在几年的尝试中, 我们通过问卷发放和访谈等形式了解到此课程深受教育硕士学员好评。通过这一门课, 也为我们加强教育硕士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础。

2. 采用校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促进教育硕士与培养院校的沟通。

我校自主研发了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 不同身份的管理人员 (包括研究生处管理人员、教务员、导师等) 能向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布各类通知和公告。在教育硕士入学培训时, 我们就将登陆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项硬性的任务进行要求, 学员在登陆系统后立即能够查看到与自己相关的各类通告。另外, 在系统中, 管理者也能够方便的查看到学员登陆的情况, 包括登陆时间与次数, 以此确保有关重要通知能为学员所知晓。通过这样的方法, 拓宽了教育硕士与培养院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使教育硕士学员与大学不相往来的状况有所好转, 作为管理者-学员以及导师-学员交流的一种方式为教育硕士学员的管理提供了方便。

3. 采用网上提交公共课作业的方法, 提高课程作业管理效率。

针对教育硕士学员提交作业渠道不统一的情况, 自2007年起, 我们尝试使用了网上提交作业的方法。对于每门课程, 我们申请了一个容量比较大的免费电子邮箱, 在课程开始前便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将作业发送到指定邮箱, 邮箱在收到邮件后将会自动发送一个回复, 通知学员作业已提交成功。对于迟交作业的学员,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将会给予一定的降分。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 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采用的以上信息化手段只是培养管理过程中一些最粗浅的尝试, 针对教育硕士管理上的特殊性问题, 我们采取了一些信息化手段之后, 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育硕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肩负两重身份, 在教学管理上增加了难度, 培养院校应当充分重视教育硕士这类非学历学员, 积极调动其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使其真正能够学有所得, 更好地为所在中小学教育发展服务, 成为中小学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和带头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管理困境, 并结合自己本校的教学管理实践, 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管理的几个方法, 为广大教育硕士培养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硕士,过程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飞.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的思考[J].中国教师, 2006.

上一篇:小学宪法活动总结下一篇:住建部推动智慧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