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语文

2024-10-03

教育信息化语文(精选12篇)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1

摘要:“班班通”已走入教师的生活。如何利用“班班通”工程, 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文章提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充分准备, 激情投入。二是要创设引人参与的教学情境。三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切忌装点门面、越俎代庖;追求形式, 盲目使用, 或以“机”代师;或捉襟见肘, 望“机”兴叹。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语文教学,“班班通”

目前, “班班通”已走入教师的生活。如何利用“班班通”工程, 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是值得每个教师研究的课题。近年来, 通过实践和探索, 我取得了点滴成绩,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充分准备, 激情投入

“班班通”作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种有效认知工具, 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呈现出来, 实现特色教学。要充分备课。只有教师课前充分准备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 或“化废为宝”, 或“点石成金”。教师对教材内容如何处理, 教学方法如何设计, 教学重点如何落实, 教学难点如何突破, 以及课堂哪个时间可以利用引入网络教育资源, 要“花絮”的点、激情的渲染, 等等, 都要做到胸有成竹。二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课堂上教师精神饱满, 讲课充满热情, 运动身体的每个部位, 以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课堂语、肢体语感染学生。三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师生产生共鸣。前苏联位诗人说:“教育者重要的也是第位助手就是幽默。”高超的课堂驾驭者会运用幽默增加课堂情趣, 缓解课堂冲突, 消除学生疲劳, 让幽默成为课堂上有味道的“佐料”。

二、创设引人参与的教学情境

创设引人参与的教学情境, 是构建学生激情参与课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课堂上, 我坚持从以下几点做起, 努力创设引人参与的情境。

一是从体现文章主旨和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着手, 进行情境开发。如在执教《祖国, 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 在学生从课本中理解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后, 我发现学生对钱学森的内心感受不够强烈, 于是用视频《钱学森》辅助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多媒体上高亢激昂的旋律让学生热血沸腾, 真挚而热烈的朗诵让学生对钱学森爱国情怀的认识变得生动而具体, 产生强烈的共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们要牢记于心。由此, 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是展有趣的活动和好玩的游戏。如讲解《夜莺的歌声》课时, 我让个学生站在讲台上, 边表演, 边朗诵。通过这个表演活动, 既活跃了气氛, 又启发了学生思维, 效果非常好。在执教《雨燕》课时, 我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模仿各种动物的表现, 以玩促读、以玩解读、以玩辅读, 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和兴奋中, 不知不觉地迈进了知识的殿堂。除在课堂上展有趣的活动以外, 我还常常把游戏引进课堂, 让学生重新思考, 手脑并用。在执教《睡莲》课时, 考虑到内容枯燥难以理解, 学生比较疲倦, 为活跃气氛, 我就穿插些王小丫常用的脑筋急转弯, 学生立即兴奋起来, 投入到学习中,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鼓舞学生激情参与。教学中, 我把教师激励性评价归纳成五个字:即“夸”、“启”、“逗”、“赛”、“激”。所谓“夸”, 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夸奖和赞扬;“启”, 主要表现在教师激励学生展思维活动上;“逗”, 接近于相声表演艺术中说、学、逗、唱中的“逗”;“赛”, 就是“竞争”, 就是教师刺激学生增强竞争、竞赛意识;“激”就是从外界向学生主体输入的刺激, 也就是通过教学语对学生的刺激和影响,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的鼓动方式和 “逗”、“启”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激 ”的语比较强烈直接。由于学生间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 我们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激励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 满足学生的情感要。

四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关爱、信任、鼓励和尊重, 从而有效促进他们的参与。慢慢把他们拉回课堂, 跟上集体的脚步。这样, 不仅能让他们参与学习, 而且会滋养学生的心灵,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班班通”远程教育资源要注意的 问题

远程教育资源以计算机为中心, 集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于体。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重在坚持, 贵在用得精当。如果使用恰到好处, 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而且能突破教学难点, 起到省时、省力、增效的作用。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到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时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现象:是装点门面, 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二是越俎代庖, 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是追求形式, 盲目使用, 以“机”代师; 四是捉襟见肘, 相当多的教师遇故障就束手无策, 只能望“机”兴叹。

针对上述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是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进步掌握运用“班班通”工程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 丰富教育实践;二是在教学中, 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远程教育资源, 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主动探究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三是力戒形式, 能运用资源的就利用, 不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就不用, 坚决杜绝盲目使用。

总之, 我认为随着“班班通”教育资源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只要教师正确运用, 正确看待, 就定能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从而打造出激情四射的语文课堂。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语文;重要性;教学策略

受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随之出现,被逐渐引进了课堂教学中,和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其占据的优势更大,它可以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本身是一门语言,它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性学科。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在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比较注重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死背硬记,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落后,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无法全面的掌握知识点。我国人口规模较多,在选拔人才等环节中,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只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应试教育氛围明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好坏,仅仅评价分数和成绩来判断,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自身思想理念有了明显转变,它们对学生全面发展方向加大了关注程度。

1.2应用案例

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信息环境下开展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为了更好理解这一观点,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展开论述。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咏鹅》为例,首先,可以使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模拟描述,然后配上中国的古典音乐,对整首诗展开配音。在课堂上播放这一课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中的画面更加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教学,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另外,从信息技术来看,将智慧教学方式引进课堂教学中去,可以起到良好的反馈作用,对于智慧课堂而言,需要教师对相关概念加以理解,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寻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置场景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的`讲解知识。

1.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 篇3

信息时代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挑战,从深远的意义来说,既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新的机遇。传媒信息所提供的便利、快捷、丰富的信息,是公开公平的,是人人都可取而用之的。它是知识的宝库,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生动的世界。做一个有心人,紧跟时代潮流,机遇便在眼前。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认为它将为广大学生和其他语文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驰聘、遨游的广阔天地。

1.通过互联网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阅读材料

由于学生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其实,从语文阅读的角度看,存在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和形式相近的文章,如果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话,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一定会提高。

互联网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呈现阅读材料,同一主题或同一形式下可以有多种选择,阅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和目的自由选择链接的方向和分支,可以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阅读的需要。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以“圆明园”为关键词,通过网上查询,找到关于圆明园的各种文章,然后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要,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再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就会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过去的屈辱和今天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具体的了解,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通过互联网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

文字不等同于语言,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体检都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何况,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还不能顺利地阅读。

实际上“听”和“看”也是一种“阅读”,但这是传统的阅读材料所难以提供的。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语言(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声像结合的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感悟社会、感悟人生、感悟自然的過程。

我们不防把这种形式的阅读叫做“声像阅读”,我们相信,大量的声像阅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使阅读的起步进一步提高,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学生无法通过文字阅读读懂的材料,有可能通过声像阅读读懂),还可以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把这种“声像阅读”作为独立的教材(不依附于课文)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把它确定为近期语文教学课堂体系改革和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3.通过互联网提供自由交流、表达的场所

由于互联网可以提供千万人同时阅读的可能,如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书,还有其他以往需要传阅的材料,如果发布到网上,就可以让众多的读者同时、异步阅读。一篇让人感兴趣的文章、一件引起共同关注的事、一首好歌、一幅好画、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可能成为学生乐于谈论和交流的焦点。

通过互联网主页上的相关栏目,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而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心理顾忌,所以也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最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的兴趣。这不仅从一个侧面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良好的表达心态和交流习惯。

4.通过互联网建立展示才华、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台,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作品,如一篇习作、一幅绘画、自己录制的一首歌、一篇配乐朗诵,或者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课本剧、一个小品,提供到展示台上。同时我们还可利用校园网开展写作比赛、讲故事比赛、各种知识大赛,进行好文章、好作品评比、优秀个人或集体的评选、民意测验或调查,这都会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 篇4

关键词:语文教育,信息技术,融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语文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 实现教育目标, 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技术教育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新的现代教育体系, 而且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 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

首先, 以计算机为“课堂”, 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 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 在时间上, 在空间上, 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 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 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 其地点是固定的, 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 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通过互联网,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 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 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 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 真是时时是课堂, 处处是课堂。

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 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 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 不但数量是固定的, 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 师是师, 生是生, 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 学生通过网络, 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 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 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 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 通过网络, 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 (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 , 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 自己摇身一变, 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 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 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 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 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 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其次, 以计算机为“教材”, 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 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 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 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 可以通过网络, 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 或遥相呼应, 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突破教材的极限, 弥补教材的缺陷, 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 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 抓住某一结合点 (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 , 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 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 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 完善起来, 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 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 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 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 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 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 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 相补充, 相促进, 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再次, 以计算机为“工具”, 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 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 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作为“资料搜集工具”, 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 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 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 面对陌生领域, 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 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 去创新, 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 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 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1) “任务驱动式搜寻法”, 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 (分析研究课题, 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 →确定检查标志 (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 →选定检索工具 (”搜狐“等搜索器) →输入检索途径 (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 →查找原始文献资料 (浏览、筛选、摘录、整理) ”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 (2) “自由浏览式搜寻法”, 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 (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 →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 搜寻查阅文献, 选取所需资料; (3) “分类下载存贮法”, 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 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 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 便于进一步查阅; (4) “资料处理利用法”, 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作为“学科中介工具”, 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 软化学科界限, 进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 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 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沟通交际工具”, 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 更新变化极其迅速, 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 才能集众人之力, 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 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总之,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 作为21世纪的一名教师, 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 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为提高学生的能力, 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5

摘要:我国在7000多年前就注重营养学说,如今经济迅猛发展,人们所关心的仍然是自身的营养健康,可见从古到今营养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来说,教育也需要营养。教育在不断创新,“营养的教育”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你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取之精华中正确、恰到好处的应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积极转变到积极主动的探索,由普通教学转变成“营养”教学。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行教育教学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教育

信息技术与创新

营养教学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教育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新是本世纪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和新视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引入到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技术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好处,也为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给教学补充了“营养”,其主要表现为:

1、神奇的演示效果吸引学生

现代多媒体电脑能将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通过屏幕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讲,学生只能听的教学形式,神奇的演示效果不仅深深地吸引学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

2、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拓宽了视野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老师和学生都可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比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新课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教学有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传统教学只能让教师进行口头描述,而信息技术则能为教师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再现,让教师的情境创设不至于是空口白话,让学生不自觉的就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学生自己回家做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的家庭作业成为每个学生回家的必修课,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主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更能为学生在课后的主动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增长了,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健康、营养的观念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显而易见营养对人得重要性。人需要营养,动植物需要营养,教育更需要营养。营养教学势在必行。什么是“营养教学”?我们通过上述的总结已经知道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教育的营养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的补充,营养教学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一种教学。对比中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远比我国学生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更为这些国家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供选择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内陆和沿海地区差别较大,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不容回避,可见农村信息技术相对落后,教育的营养状况另人担忧。很多农村地区存在“营养不良”的教学。

营养不良的教育在边远的农村比较常见,由于经济的落后,信息技术的缺乏,教育与信息技术很难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课堂对教师来说有很大要求。首先教师要熟悉信息技术,要会查找适当的信息,要回运用信息技术,要能把信息技术与枯燥的课本结合起来,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面设计教学环节等等。总之教师自身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应用能力越高,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好,也就更容易、更乐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但是对于我们身处边疆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说教育设施受到限制致使很多教师与信息技术相脱节,为此信息技术课堂感觉就是天方夜谭了,更不用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了,正所谓边疆农村教育的“营养不良”,营养的教学也就缺失了。

面对这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常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学生担心,为农村教育担心。为此我们必须马上解决这“营养不良的问题”,把营养的教学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补充营养,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要求

1.能够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方面的要求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5.积极努力,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而言,不同的年龄层的教师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设施的完善不同。在我所接触教师中,有很多人表示他们认可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呢?这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此我仅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各位商酌。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事物之间是矛盾的,教育也一样,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教育来说都是不利的。教育也常常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这无形中也制约着教育。当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多媒体。要把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但绝不是唯一工具。课件的研制、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要以学生现有的状态、实现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多个层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各自基础上得以提高为支撑点,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所谓的“营养过剩”的教育就是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只是单纯由“人灌”变为“机灌”,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往里装填的袋子、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学生被动的接受不重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所以必须进行营养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我们怎样解决这种营养过剩的教学问题呢?

1、观念的改变

有的老师说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本身是没错的,而将书本知识直接转移到屏幕就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所以要改变我们的观点,要学会在信息技术中取之精华,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多媒体,我们要选择适合学情的方法。要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否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起到反作用,不利于教学。

2、精心的教学设计

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到底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的、成 功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的补充“营养”,切忌“营养过剩”

3、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的引入,不言而喻,将我们的课堂从书本扩展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世界,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如何采集选取适合教学的素材资源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探索的内容,过多的素材往往会给课堂造成“营养过剩”的效果,教师应注意素材的取舍。

4、合理利用,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索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学生往往只能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和完成作业,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受到抑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多媒体能力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但是,电脑和网络是信息技术构成的两个主要实体,而正是这两样东西,正在改变着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尽管我们有很多家长对电脑和网络心存余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电脑和网络游戏所毒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样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断在发展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定义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限制我们的下一代尽量少地接触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在此我只想说明过多的“营养”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也不断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融,我们不能只将它当作一种传统教学的新工具来看待,应该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注重“营养”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相当大的差异,而每个人的需要和目标也千差万别。当一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时,凭其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再者,现代社会知识的产生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使每个人的学习需要也就各不相同了。每个人要在这样的社会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是人们一直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模式。但是以信息技术为认识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基于学习资源和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的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能,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性、个性的压制,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完全是在一种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主动、自觉、有创造性地学习,并且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纳最具吸引力、最新鲜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融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艺术等问题,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和引导传达给学生,紧密结合相关学科,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从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中重新得到组建,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延伸,增强其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但是,切忌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参考文献:

1、苗逢春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

2、郑国锦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

3、莫邦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4、飞鹰教育资源网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和思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6

一、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传统模式,也像别的学科一样,利弊共存,且弊端明显。

程翔(2004)认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趣,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等优势。张廷凯(2012)则指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生产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们的交流、促进人类的文明和推进社会的前进,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丰富课堂内外教与学的信息量,使教学更贴切信息时代的节奏和特点,课堂教学的物理时空被突破,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时空也在不断扩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与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具体有“1.突破教学难点……2.优化教学过程……3.强化教学反馈……”。这些正是人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当然包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中的作用的普遍认识,正因为如此,正如张廷凯先生(2012)所言,“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促进有效教学,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但是,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流程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也像别的学段、别的学科一样,作用有限,远没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先教后学流程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严格说来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功模式可言,一定要概括的话,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教师“用课件”,也就是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就只是教师“用课件”而已。遍观这些年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实质上还只是纯粹教学手段的变更,即由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的状况变成利用多媒体手段(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用课件”)辅助教学而已,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状况没能根本改观。也就是说,这仅仅是教学手段(或者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化,而教育理念以及根本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却很少有实质性变化。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先后指出过。吴伟民、李婷、杨玉洁(2011)总结出了三大误区,即“课件使用不当(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课件控制欠缺灵活(教师被课件控制,按照固定程序演示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同等看待”。朱晓民(2012)指出的“多数课堂教学的课件数量与用时过多,课件主宰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提升与‘延伸存在明显不足”的毛病,尽管是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而说的,其实也十分符合高中语文课堂现状。这种被张廷凯(2012)称作“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偏向”,孙绍振(2013)有着更加形象的揭示,斥之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华包装”,孙氏还概括出这种“假繁荣”的“豪华包装”的三种类型,指出,“第一类,音像资料与课文完全游离,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但未起任何作用,成为空热闹,而且干扰了学生兴趣的焦点”;第二类“音像资料表面上与课文相关,但是,在内涵上却与课文矛盾”,因而“则更为严重一些。如果说第一类造成的干扰还是隐性地转移了学生兴奋点的话,这一类就是显性地遮蔽了”;第三类则“一味以感性的图画展示为务”,它“更复杂一些,因而有更难以觉察的歪曲性”,并毫不客气地指出,“沉溺于多媒体的豪华包装,不能不对文本解读造成遮蔽”。而吴康宁(2012)的分析与揭示更理性、更深刻,他把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分为四种类型,即“塞入”式、“加入”式、“嵌入”式以及“融入”式,而前三种类型基本上就是先教后学流程下学科教学(当然包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运用信息技术的常态,尤以前两种类型最为常见。吴先生(2012)指出,“塞入”式的目的基本上是“点缀”,“塞入教学的信息技术便成了‘无关教学的技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可以说只是一种陌生‘路人的‘凑合关系”,“此时的教学也就可称之为‘疏于技术的教学”。这种“塞入”式教学类型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地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但为了论说的方便,只称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下同)中普遍存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应景”(即吴先生所说的“点缀”)课件甚至是直接下载的结果,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不加任何修改,就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加入”式则“是想针对教学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弥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前一种类型的‘点缀变成了‘改善”,尽管它“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有用的因素”,“不过,由于其作用仅限于对个别教学环节的改善,故其在教学中也只是处于‘边缘的地位”,“从对教学的作用的角度来定性,‘加入教学的信息技术便属于‘辅助教学的技术”,“此时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联系状态便可称之为‘若即若离”。这种状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很普遍的。说句老实话,处于这种状态的教师其实是应归入“较有头脑”、“较认真”之列的。而“嵌入”类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不是为了点缀,也不再是为了局部性的弥补,而是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学效果整体性地上一个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教学中的‘边缘变成教学中的‘要件——用以改变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支撑教学的技术”了,“此时的教学便可称之为‘基于技术的教学”。这种类型已是先教后学课堂中的最高境界了,而能呈现出这种境界的绝大部分只是大中城市尤其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语文课堂;能做到这种类型的虽说不是凤毛麟角,但实在也不是普遍现象,就是在大中城市,为数也并不太多。虽然如此,这种类型其实还有待提高。

二、先学后教的融合模式

丁念金(2014)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学习。古代的教育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近代教育的主流转向以教为中心,当前教育又重新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优质学习是以学习为中心,并自觉地追求高质量的一种教育理念——实践”。陈佑清(2014)指出,“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其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学习中心课堂的特征是以学为本、少教多学和以学定教”。方展画(2014)也强调,“先学后教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但是目前许多的课堂包括高中语文课堂却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先教后学的课堂。林良富(2012)通过大样本的调研,指出“‘重教太过、‘重教轻学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他大声疾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革传统意义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课堂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教模式,并最终导向学习者的理想家园”。

时代呼唤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内在要求,正是时代精神的高度体现。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吴康宁(2012)指出的“融入”模式恰好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精神实质。吴先生(2012)指出,“融入”表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之中已达到了这么一种境界,即“相互调适、相辅相成、相互贡献,以至于亲密无间、最终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融入”即“创构”,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而创构出全新的教学时空,这种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联结学生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造,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完整地感知尽可能完整的世界”,“此时信息技术便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关键因素”,“在这种类型中,信息技术的性质便会出现一种根本性变化”,“它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了,因为它已经按照育人的要求自然地、无缝地乃至艺术地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无法再把它从整个教学时空中分离出来”,这时的信息技术可以称为“教学化了的技术”(或“教育化了的技术”)。而这正是人们苦苦追寻的最高境界,它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尤其省会都市中已有了先行者,取得了值得人们珍视、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宝贵经验。

杨甲寅(2014)介绍了广州市番禺区的好做法,他们对“电子书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有益而成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四种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模式:“自主合作导学模式”、“读写互动展示模式”、“随机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正如杨先生所言,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变革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学习方式改变要以教的方式变革为前提,教的方式不变革,学的方式改变就无从谈起。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当优化教学环境,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他们总结出的那四种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就是在先学后教教育理论指导下探索出来的“融合”(吴康宁2012)式高效模式,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具有“学习活动的目标都指向语文课程目标,学习活动的内容都是语文学科的内容,学习活动的策略都符合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学习活动的结果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特色,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胡慧莉(2014)具体介绍了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文学写作活动的做法,胡培兴(2014)也介绍了微电影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而王湘英(2014)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Moodle平台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这些在先学后教理论指导下的教与学模式的探索,都有很实在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三、对我们进行课题探索与实践的启示

我们承担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之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当中,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积极借鉴他人的经验,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来。我们拟开展的“基于电子书包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学模式”,符合吴康宁(2012)“融入”式要求,只要坚持下去,是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的。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bxj002)之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XDJK13ZX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程翔.试论阅读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J].教育研究,2004,(8).

[2]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3]吴伟民,李婷,杨玉洁.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堂整合的再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4]朱晓民.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5]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4).

[6]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7]丁念金,陈佑清,方展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索课程改革深水区的问题——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专家精彩内容集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

[8]林良富.学教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9]杨甲寅.电子书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J].语文月刊,2014,(4).

[10]胡慧莉.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文学写作活动初探[J].语文月刊,2014,(4).

[11]胡培兴.浅谈微电影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月刊,2014,(4).

[12]王湘英.Moodle平台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优化的研究[J].语文月刊,2014,(4).

[13]张荣华,刘电芝.高效学习:学习策略的生成和掌握[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14]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7

●立足“文本”, 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语文的课型改变很大, 除了传统的阅读和作文课型外, 综合性学习课已悄然成为第三种常见课型。由于课型的变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需要立足的“文本”不尽相同, 在不同课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也有所区别。

1.发挥直观优势, 展示阅读课“文本”魅力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大量经典名家作品就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这些名家经典往往超越时间而存在, 相当数量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相去甚远。为了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 渐趋完善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在教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 教师截取鲍西娅假扮法官出场到裁决夏洛克财产一半充公一半归巴萨尼奥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播放, 使学生对戏剧艺术形式有了直观的认识, 而人物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又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戏剧情境, 展示戏剧的魅力, 有效增进学生的理解。除了影像资料外, 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能做到综合运用图片、影像、名家朗读、动画制作等手段将文字转化成静态或动态形象, 直观展示阅读文本魅力, 使学生获得视听方面的多重感受, 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2.发挥高效优势, 促进作文教学

作文课的“文本”与阅读课的“文本”有所不同。阅读教学基本是一课对一本, 作文课的“文本”则应该理解为是范本——可以是名家经典作品、学生优秀习作, 甚至是教师“下水文”。从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和方法看, “文本”主要起到示范性作用, 与传统作文教学相比, 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文课容量更大、效率更高, 技巧训练也更加到位。在一堂特级教师的《记叙文环境描写》作文训练课堂上, 教师先概括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几方面作用, 之后提供了一些范例并进行练笔指导, 学生根据教师规定的情境模仿范例完成环境描写片段训练。最后, 教师展示学生练笔作品, 并进行点评、总结。在这节并不喧闹的公开课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了作文课的宽度与深度, 多媒体信息技术便捷地为学生模仿提供了直接的文字参照;学生练笔作品的投影展示更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

3.发挥综合优势,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 综合性学习课没有固定的教材, 教师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完成专题训练, 课程容量大, 专题归纳性强, 这样的课型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运用空间。一节成功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课能够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直观展现专题资料, 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寻觅春天的踪迹》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完成组词竞赛、回顾积累、激情朗读、鉴赏品析等教学环节, 收效良好。最让人难忘的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的“诗配画”、“画配诗”环节:教师出诗, 学生通过想象画在纸上, 投影出的画生动活泼, 尽显春之美好;多媒体投影唯美画面, 学生为画配诗, 诗歌短小灵动, 出人意料。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运用中充分体现出直观性、高效性和综合性特征。

●关注“人本”,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新课程改革进入反思阶段,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育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媒体技术滥用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学中应遵循“必须时充分运用, 需要时简单运用, 无关紧要时坚决不用”的原则。“必须”运用时应该大胆地用好、用充分。对于在文中起到锦上添花作用的环节大可以删减展示内容, 能简洁就尽量简洁些。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还可以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为语文能力训练赢得更加充裕的时间, 使训练更到位。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本质上就是对“人本要素”的关注, 只有关注了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困难,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突破, 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现在, 多媒体课件不但教师会做, 一些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够做得很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对学生主动性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一节《走进小说世界》的综合性学习课上, 学生在分小组实践活动后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制作出了精美的PPT课件。学生选材广泛, 既研究了古典小说名著, 又涉猎了像《哈利波特》这样的畅销作品。他们的PPT课件呈现了学生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充分表达出了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在这样的课堂上, 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但是教师教学的推手, 还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手段, 更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提升到了较高的层次, 让学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个性阅读体验的表达,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师生主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未来的课堂上, 唱主角的不该只有教师。

●提高“技术”水平, 为开放式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技术的更新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 当我们开始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操作运用自如时, 更新的技术手段已经迅速装备到了教学领域。“AMD”技术平台就是基于传统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升级, 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教师操作系统与学生实践系统的完美融合。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上网浏览、整合信息, 课堂已经从封闭环境走向开放。语文课堂的开放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才能够最快地适应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要想不落伍, 教师应有主动学习意识, 要乐于接受新的技术, 提高自身技术运用水平, 并通过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发挥出技术手段更大的价值。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8

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有效性学习的方式及途径更加快捷方便并且多元化,对于多元化学习的内容——学习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有效建设、挖掘和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将是各个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构建和利用学习资源呢?对于构建多元化学习资源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做过很多的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把学习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教材资源、人本资源、校本资源和网络资源几个方面来进行开发和构建。但是,在开发和构建学习资源的目的——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问题上,却往往忽视很多。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一、教材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新时代的学生,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乖巧”、“听话”了,而是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张扬的个性,好多行为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想,对于新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深层次地研究和掌握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探索出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并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动态的教与学的方案。对于有效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首先,活化教材资源。不能把教材看成“圣旨”而是要看成充满变化的活的文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求,对教材进行探究和思考,来做到活化教材。其次,利用课外资源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验,有效挖掘和利用多种格式(比如:图片、动画、视频等)的语文学习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第三,要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产生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学会融会贯通各科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教材,合理有效地选择、搜集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学习资源。

二、校本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之处。对于校本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地挖掘和利用。首先,利用图书馆让学生博览群书。各个语文教师要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阅读书籍,并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督促学生有效完成,让学生能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拓展视野、收获智慧。其次,利用空闲时间定期组织多样的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在学科课程教学实施的同时组织开展古诗诵读、口才演讲、篮球、乒乓球及羽毛球比赛等各项活动。再次,利用校园环境挖掘校本文化。盛开的鲜花,碧绿的草坪,整洁的教室,丰富多采的展览室、黑板报、作品展等都是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校内丰富的隐形学习资源。

三、人本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马斯洛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挖掘人的创造潜能,人是最具活力的学习资源,把人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把学生、教师和家长作为最重要的“人本”资源。从教师角度来讲,学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是学习资源选择利用的主导者,教师本人更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学习资源,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好语文和用好语文的同时,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所以,学校要重视师资能力的培训,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自身的价值是毋容置疑的。另外,学生的个人经验背景、信息的多元化途径以及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差异都是可供挖掘和利用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极大的耐心去挖掘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发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习资源群体;而家长资源,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种学习资源,家长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配合者和支持者,许多家长的教育热情高,而且是各行各业的人才,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中很可贵的资源,所以,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的积极配合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

社会教育资源涵盖面极广,是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同时,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是学习语文知识丰富的土壤,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社会方面的教育资源,一定要解放思想,从多个方面来展开。第一是家庭资源。每一个家庭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电视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网络和报纸杂志等都是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这些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学生语文学习影响也很重要的是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成员的学习要求、学习习惯和安静、舒适、优雅的家庭学习氛围以及一些邻居或亲戚家的学习环境等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当然像旅游、探亲访友等一些有益的家庭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第二是生活资源。语文学习资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常生活,让学生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还是学生感受最深、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看似平常普通的点点滴滴都会闪出珍珠般的光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身边的世界。第三是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是各个民族的风俗人情和民族民情,以及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深厚底蕴。第四是影视资源。影视资源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动画、广播等,是一种比较活跃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开发和利用这种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学习资源,学习效果将会达到最大化。

五、网络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开发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更新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地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资源获取方便快捷,它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和使用网络资源是研究者当前研究和思虑最多的问题。为了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如何避免网络资源的弊端,充分发挥其优势呢?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第一,转变学习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使信息源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转换周围的人和事物为学习资源,转变仅仅局限在教材上以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当然在利用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并尽最大可能的避免网络资源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个也是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并能正确地收集、选择学习资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第二,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社会最简便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方便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第三,增加师生交流信息的机会。在网络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登录论坛、QQ聊天等多种形式查看或是发表个人的意见,或通过专门的学习网站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学习,还可以进行网上观摩课、网上作业批改、网上辅导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多种能力。

六、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9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说明文和文言文不少, 但由于说明文和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甚远, 联系又不是那么紧密, 传统的讲解, 既让学生很难听懂, 又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自然不太理想。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 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 他才会认真地听, 积极主动地去学,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鉴赏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丰富的文化涵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去认识作品, 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 与作家作品进行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 进一步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中蕴含的审美信息。?语文教学中对美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的欣赏阅读, 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培养欣赏感知能力、多角度鉴赏能力, 在文化素养应具有的各种能力中, 最重要的是审美创新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的完美结合。课本上选取的作品的美学理想和文学价值来源于文学大师们丰富的想象力, 为读者阅读欣赏的学习提供了创新意识和最适宜的想象空间。教师应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或从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去体验,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印证。最终鼓励他们通过讨论、交谈和写读后感等手段, 学会了解来自身体的感受、眼睛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 认真听取同学在阅读欣赏过程中的各种意见, 进一步感受体验世界精神文化宝库的魅力, 加强阅读欣赏与焕发自身美好情感体验的结合。

3 促进语文教材中审美导向的开发和应用

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普遍对课文内容进行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 力求将具备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积极健康思想文化品位的优秀作品选入, 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师对入选作品中蕴藏的美学理想和美育功能没有有效开发利用, 这是素质教育的莫大损失。同时,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对阅读欣赏中的美育内容虽然在逐步增加, 但在考试评价方面仍然缺乏审美角度的全面统畴考虑, 造成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各不相同, 但共同的是都没有把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理想纳入考核范围, 教学中缺少与生活中美学理想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以致用。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我们明确了语文教学有利于强化审美教育与生活、学习环境的结合, 作为教材补充教师可根据当地教育资源, 开发地方性学习内容构建特色课程。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阅读欣赏实践中, 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作品中蕴藏的美学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学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促进语文教材中审美导向的深层次开发和有效应用。

4 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人文性

中学语文课改革的课程评价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知识为表,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本, 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文性。在课文阅读欣赏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多元性活动, 出发点不是为了简单的学习和欣赏, 而是为了进一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具有健康审美价值的情感因素, 在阅读欣赏中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审美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也是人文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审美愉悦为主的感性欣赏是拓展的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欣赏行为, 它具有感性的、形象的文化表述形式美和内在的情感动人力量, 这更有利于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

5 结束语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优美典范之作。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 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 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 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 美必将会战胜丑。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时代的要求, 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时机,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教科书、粉笔和黑板的固有格局,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 借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10

一、微课的内涵和特点

(一)微课起源与概述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由“1分钟教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国内这一概念由“中国微课之父”胡铁生首次提出,流行于2012年下半年的“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录制的视频。微课程是基于Microsoft Office办公系统之Powerpoint制作的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手段,以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内容的课程,围绕这个明确的主题制作5分钟以内的视频文件。这个视频文件可以广泛应用于网上在线学习和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和主题培训,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这种结构建构后呈现出的知识点内容更符合初中生的思维习惯与成长特点,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二)微课程的六大特点

1. 微课程的精美化。

“文字、画面和音乐”是微课程的三大重要的要素,能够分别从视觉以及听觉等诸多感官给授课者和学习者以美的感受。

文字的美,可以称为布局的美。语文课堂文字的展示也是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堂上板书设计无可厚非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板书如果设计的具有美感,那么学生也会被吸引,会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样的内容,只是因为设计的布局发生了变化,就能够更吸引学习者的眼球,使画面倍增丰富感,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画面的美,可以称作精秀的美。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微课程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给学习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课堂活力。同时,微课程需要画面的衬托,只有画面衬托出效果,才能让学习者理解更为直观。

音乐的美是一种心灵的美。音乐能让人平静喜怒,能让人淡忘怨恨,能让人转移痛苦,音乐能够给人内心深处最最原始的感动。语文课堂上的微课程正是因为有了音乐进而有了灵气,一首首动人的旋律能够把音乐与听众的情绪变化融为一体,激发教师对孩子最质朴的关注。

2. 微课程的简洁化。

微课简而言之就是短小的课程,其特点就在它的“微”,而所谓“微”就是指授课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炼,语言简洁明了。

微课主要围绕一个话题来讲,一事一议,直奔主题。微课设计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现在的老师很忙碌,很少有整段的时间。学生学习任务也非常的重,得到整块的时间来学习很难实现。而5分钟的学习时间恰恰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可以充分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自己要学习的知识点。微课的语言特点就是简洁明了。用简单的几句话阐述清你所想学习的内容。

3. 微课程的具体化。

微课虽然短短几分钟,但每个情节都是十分完整的,是一个具体的授课过程。微课程虽然授课时间很短,但是微课主题和教学目标都很明确,能够清晰明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4. 微课程的意外化。

很多人讲微课程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微课程所反映的问题都是大家所常见的,但总能从新的角度出发,总是有独到的见解、微课程鼓励给课程设计悬念,给学生巧妙设疑,使得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

5. 微课程的深刻化。

微课程就是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在最常见的现象中,引发大家的思考。微课利用新老策略,上下位策略,单一与循环策略来研究真假问题,大小问题,问题背后所隐藏的问题,问题之中的问题等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微课程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团聚,共同欢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冻死在街头,微笑却挂在了嘴角,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微课真实地还原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生活年代的画面,引发学生幻想,小女孩关于温暖的火炉、肥美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四个幻想片段,这正是那个年代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民众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不能保障自己的温饱的反映。

6. 微课程的情感化。

情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话题,有了好感就会产生兴趣,认同度也就会有所提升,微课程正是体验着情感教学。它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简单的方法传递着复杂的观点。用最直接形象自然的画面配合文章的写作内容,用最适合的音乐来感染学习者,它充分地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藏在心底的兴趣,综合来操作,这是微课所独具匠心的特点。

二、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在实践教学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微课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教师培训所设计的微课,主要是为教师呈现某一个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传授独特精湛的教学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另一方面是为学生设计的微课程,主要呈现在课堂上的是某一个学科的一个知识点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如:学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点、语文学习技能等。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欲望与需求,微课程主要是把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的结合,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很大价值。通过近几年教学研究与分析,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微课程的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的特性,能够把语文的知识点聚焦为一点,能够使单一的教学方式变得多元化,能够将单一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它同时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大多数教师所担心的自己的地位会被取代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认,微课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促进作用,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并对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

三、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微课程协助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无趣的教学模式,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对自身素养与教学技能的思考。三尺讲台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微课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增加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强化教学模式的时代,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将文字、图片和背景音乐三大元素组合在一起,强化教学方法方式的更新和应用,把教学文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微课的使用使课堂管理更为有效,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教学目标,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得到了突破。微课程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

1. 微课程在理论学习中应用,收获与付出成反比。

一位优秀的老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具备相应的教学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兴趣动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翻转课堂理论、高效课堂理论等等。单单看这些理论,可能我们教师也读不进去,不能很好地内化。然而微课的应用,可以深化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微课程《思维导图》中我们学会了教师集体备课的新方式。《两栏笔记》教会了教师如何在听课笔记上做好记录。《56号教室的奇迹》系列微课程向教师展示了雷夫老师的大智慧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留给老师无限的思考。

微课程的时间虽短,但是不仅在播放过程中没有像长视频一般增加老师的反感,反而给老师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引发了教师去思考。

2. 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点石成金引人入胜。

在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引用可以使语文的课堂锦上添花,在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堂上,我引用了一个沙画的视频片段,沙画所展示的是母亲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直到母亲老去的一个个呵护我们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也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评委老师。这堂课在情景导入的气氛渲染下,同学们整堂课都投入了深深地感情去学习,去朗诵,仿佛置身其中,也深刻地领悟了课文,读懂了母爱。微课程在这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微课程给平淡的语文课堂增添了一分色彩,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3. 微课程在教师评课中使用,无声胜有声。

目前很多一线名师建立了可以相互交流沟通的群,老师可以在群内相互沟通教学心得,和分享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在群内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也可以向群内成员传送讲课录制的视频,请大家指教。而利用微课的方式对课堂进行反思和点评恰恰引发了高度凡响,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微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1. 创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学习这件事上,只有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钻研,去学习。处在中小学的学生心理还没有健全,还属于思维的形成阶段。对简明易懂的事物,对光鲜亮丽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感,充斥着求知的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微课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变成了视觉,听觉等直观的形象,简明扼要地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将动态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下的月色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美丽的荷塘月色,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翱翔在语文的宇宙世界里。

2.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构建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微课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疑与点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去探索知识。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变得积极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就愉悦了。同时,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同学们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在《小巷深处》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将授课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同学们看到问题后就马上有所回应,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给出正确的答案。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经过全方位的调动,主动担当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生机勃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对语文也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显然已失去了优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21世纪也是网络普及的年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将信息技术和教学科目的整合也是素质教育必然发展的趋势。而微课的传播与发展对语文基础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微课程融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师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时代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铺天盖地的提出,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场新的革命席卷着中国教育事业。微课作为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转型的全新模式,有效地加以利用,充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11

一、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意识

就像新闻采访要求记者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意识一样,初中语文教学也要求学生对信息有强烈的敏感意识,要善于从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文字语言和生活环境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逐渐形成收集信息的好习惯,以便“闲时备好急时用”。在初中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不断地进入学生的视野和听觉中去,但相当多的学生不是熟视无睹就是充耳不闻,缺少对信息的敏感。在一份试卷中,笔者曾出了这样一道应用写作题:“根据办学特点,为自己学校拟一则招生广告”。考完阅卷,发现许多学生竟然对自己所就读学校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这说明学生没有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变无心为有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留心于身边的社会生活,关心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倾心于教材内容的认真研读。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把听觉功能和视觉功能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感觉信息、把握信息。勤记加多思。目前许多学生上课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不愿作笔记,从学生的“周记本”上看,学生记载的多是音乐课、体育课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对学校开展的一些专题讲座他们不懂得积累相关的信息。课外学习有“记事本”的学生也寥寥无几。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意识,当务之急是要求学生勤记,信息的千变万化和复杂多样,记什么和不记什么,反映了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判断能力,需要多思。

二、研究信息传播特点,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初中语文教学要走向开放型。首先,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关起门来教“之乎者也”,那是书呆子气,不能培养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初中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信息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机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吟”,这强调的也正是写文章贵在社会参与。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及时交流和共享,使学生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而进行自由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可以延伸到社会和网络,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实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目标。其次,初中语文教学要与高中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绝大部分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形成了脱钩的局面。其原因一是初中语文课教师局限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和考试;二是初中语文教学缺乏面向高中打基础的观念。初中语文教学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有服务于(服务不等于服从)专业教学的一面。许多初中生写不好一份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不能说与初中语文教学脱离社会教学无关。

2.加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信息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不少教师只会背教材,抄讲义,缺乏新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大量动态的信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学生认知决定学习效果。学生认知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这种过程是学生感知、记忆、控制、反应的互动联结过程。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信息教育技术集容量大,表现力强和交互灵活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得到更便捷的帮助,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信息网络

初中语文教材是教学信息网络的中心环节,教师的讲课、课外图书资料信息,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社会实践获得的信息都是这个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三点:其一,要求学生广泛阅览课外书籍、报刊,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对于农村中学,要充分利用好每晚30分钟的“新闻联播”。只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方位接收和感知各种信息,才能学好初中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二,重视对学生图书情报检索能力的培养。其三,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点,只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材中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它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信息网络。

我们正走向一个日益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究,还是市场经济的运转拓展;无论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正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革新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以知识传递的过程和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信息学,已成为信息社会最热门的科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和各种辅助读物就是学生最大、最集中的信息源,是信息载体,学生是信息的受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对信息的有效传播和阐释,教师要教会学生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信息化语文 篇12

关键词:信息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人类步入21世纪后,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表明教育将面临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战和竞争。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应用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学会学习”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其自身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空前地提高人类的学习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感染力,使信息教育从多种渠道去刺激学生的大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占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才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基于一体的功能,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使课堂教学更为崭新,更为广阔。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帮助老师更好的备课

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之前,教师备课时需要翻阅很多的工具书,查阅相关的知识。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和教学相关的知识,如:人物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等。还有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老师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互相切磋讨论教学方法。利用网上资源备课,既省时又省力,内容也丰富。我们的语文教研组,还实行了电子备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形成的教案,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我在教学陆游的古诗《示儿》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探究“陆游诗”这一课题。教师通过富有深情的语言介绍这位伟大的人物,介绍他突出的文学成就,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入手,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唤起学生探究“陆游爱国诗”的欲望;引导他们上网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并通过阅读、下载所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在网上发表见解,并通过在线互相讨论、交流、评议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提出修改建议。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占了一定的比例。然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交替等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正体会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更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

上一篇:审计专业判断研究下一篇:园林施工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