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2024-09-25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共10篇)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1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与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取向

这个问题上,应少一点彷徨、犹豫,多一点参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在干中求发展。

对于第二种说法,多数人不认同。认为,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不会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印刷媒体和其他视听媒体会依然存在。网络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其局限性。如对情感的陶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方面,它比传统教育并没有什么优势。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不是万能的。当代媒体理论所揭示的:“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某一种媒体,对某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可能比别的媒体更为有效,但是没有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万能媒体。这个理论并没有过时。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取代教师。有人说:实施网络教育,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但学生不能没有教师。因为网络教育不是自学,学生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国外有种说法:网络可以克隆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不需要教师本身,只需要其克隆,即虚拟教师或教师的图像。多数人对这种说法持否定

态度。认为,网络教学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发生了角色的改变,由知识提供者转变成为学习引导者。他们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如何分析从网上取得的资料,并把它们运用得当。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让学校消失。传统学校会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有一种看法认为,未来的教育会有机地融合虚拟的网络学校和现实的传

这里,我想针对人们认识上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几个论点进行讨论: 1.互联网不是“围城”也非万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

设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兴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我国也是如此。在这期间,社会上出现了几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一是互联网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冲进去,而里面的人不想出来。

这个说法,借用了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中的用

语。钱钟书在《围城》中将社会的某个局部(如大学、婚姻)比喻为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并提出其经典名言:“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而互联网不是围城。二是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将取代其他媒体,取代教师,让学校消失。

对于第一种说法,多数人都是认同。认为,互联网确实有着巨

大的吸引力,它是信息的海洋,交流信息的快捷通道,它能超越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进行量体裁衣的学习,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极为有力的支持。开展网络教育是大势所趋,一切可能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育。在20 统学校,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校体系。这种看法颇有道理。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而不迷信。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这里介绍一种简洁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是:(1)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2)强调“情境”与“协作”用;(3)主张用探索法、20世纪90生自己选择,自我实现。以上可以看到,三者都有它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解决不同的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赞同以下几点认识:(1)要重视和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为它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更有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各种学习理论都,解决不同的学习中的问题。对待理论的态度,应是不盲目崇拜,不简单批判,不机械照搬,兼容并包,择善而从。

3.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学生掌握知识、拥有知识;而对教学生应用知识、用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知识产生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或有所忽视。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新的理念: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和一次演讲会上谈到两件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件事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先生回答说:“在国外,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量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创造性、创新精神相对来说要差一些。”

另一件事是在一次演讲会上,杨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过去的十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而这十年也是美国年轻一代在世界基础科学大赛中考分最差的十年。”确实

如此,近些年,国际化学、生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美国学生的成绩都落后于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那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为什么考分最差的十年,反而成就了美国最辉煌的十年,杨先生回答是:美国不是看重分数这种知识拥有的形式,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应用,用知识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他们比较重视科技创新。美国在学科竞赛中落后于许多国 21 教育教学领域,。在教育科研中、研究生选题中、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推进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他的学习理论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就不必去研究了。它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对立起来,并全盘否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认识恐怕是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他们对改进学习都可以起作用,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对我们的教改实践都有用处。三者的主要区别是:从教学目标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智能 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从教学任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怎样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如何“自我实现”。

从媒体作用来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思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教学设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控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的指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放手让学

家,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却是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20世纪的重大发明大致有29项,其中19项属于美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多数是美国人。一个是重视知识的拥有,以“学富五车”、考试高分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知识的应用,以知识的价值化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学科竞赛明星;一个是重视科技创新能手。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培养哪种人呢?这是新世纪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4.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创造型人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介绍三种:(1)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素质,a.受过

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b.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c.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品质和构成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所在。创新精神三要素:拚搏、开拓、发展。;对新技、新产品的发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观的指导,才能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品性。

什么是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管理、,“三发展”作。

素质教育观是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那以后,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十年来,不少同志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的文章有上千篇,出版的专著有上百种,人们对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也有几十个。但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能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明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这仍然是当今不少人心目中存在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的最简洁方法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最要紧的是记住三个数字:3、2、1。

3是三个字: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

;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开拓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

(3)创造型人才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既是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即a.全面+个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

b.人脑+电脑。既善于用人脑,又善于用电脑。

善于用人脑就是能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尔?斯佩里说,整个大脑的两半球,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同步运转,车子才能前进。人的大脑,只有左右脑协同运作,才能发挥它的聪明才智。

c.智商+情商。既有较高的智商,又有较高的情 商,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的人。

记住上述三个字、两个重点、一句话,这就是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概念的最简洁的方法。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三件建设,都要有助于“三发展”,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两个实际问题1.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 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有人将素质教育又叫做三发展教育。应

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两个字:三死。即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人们把应试教育称作三死教育。2.是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

近几年来,我国学校对建设校园网的热情很高。但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呢?人们都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而这是不容易的。下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我曾参加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鉴定工作。鉴定委员会认为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是很成功的。教育部韦钰副部长于1998年10月8日在该校主持了有200多位教育系统领导、专家参加的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1是一句话: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素质教育所22 现场会,同时,为了推进我国校园网的发展,该校正式被确定为教育部电教办“全国电教多媒体网络应用培训基地”。我对该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构建的系统模型、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很是赞同,认为是合理的。特(建网、别是对他们在网络系统建设中采取“三建”建

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方案,以七个大功能模块为主体:校园信息中心、多功能教室、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办公室、电子图书馆(方案服务全面亮相,联想教育航母扬帆远航。电化教育研究,2002,10)。(5)校园网建设,既要着眼未来,又要面对现实。

库、建人)同步以及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采取“四代同(既有多媒体计算机、堂”数字投影机、视频展示台、银 不要贪大求全,盲目攀比,一步到位。可分期、分块进行,如分三步进行:a.在各个学校建立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和教育教学资源库;b.建设信息中心、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信息库;c.、远程教学、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2

有学者指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对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 不仅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而且要做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年轻教师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可他们往往不得不经历初为人师的尴尬:处处碰壁, 甚至有点四面楚歌。一方面年轻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他们身上总是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应试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部分年轻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欠缺、陈旧。“严师出高徒”, “孩子不打不成才”, 这些对教育的习俗性认识大量地存在于他们的教育生活中。

因此, 对年轻教师来说, 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更新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可以帮助我们“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这里所说的“科学”是一种借助于“猜测”和“反驳”而进行的从旧问题到新问题的认识活动, 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对于问题的“终极解释”或“绝对真理”, 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更有效的”, 因而也向进一步批判“开放的”解释。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它是以观念或信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看法。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体现教师的所有努力都要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格尊严的维护和美好人性的成长。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等。

一、学生观的更新

许多年轻教师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 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 大大制约了学生在当代背景下的发展。在20世纪末, 有研究者对学生观进行过比较综合的研究, 具体指出学生观的更新包含对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承认学生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关注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的潜能充分自由地发挥、发展;关注学生差异, 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 充分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

二、教学观的更新

教学观, 顾名思义是对教学的总体性认识或基本看法。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有些年轻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成绩, 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强迫灌输, 机械背诵。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意外答案、质疑、有价值错误等, 一律采取压制、不理、或者简单处理的方式和态度。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所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不是‘教’, 也不是‘学’, 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这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珍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的非预期现象,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 关注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地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真实状态, 使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使课堂上能够涌现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三、教师观的更新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用汗水浇灌幼苗”,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 这些话语勾画出教师是一种“奉献”的道德形象和比较刻板的“匠人”形象, 但并未真正涉及教师职业劳动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 以及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欢乐的满足。

《教师法》把教师的职责表述为“教师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教书育人, 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教书与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然而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今天的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 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 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强调了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使教师职业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发挥;使教师职业内含着对人的内在力量的挑战和激发, 在促进从业者个体生命发展的同时, 享受从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使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及不同的教育条件, 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能, 进行科学创造, 设计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方法, 机智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

教师的专业成长, 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依托专门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 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1998年12月, 国家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其中包括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跨世纪园丁工程”, 突出了提高教师基本学历、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和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年轻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在教育生活中尝试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探究教育问题, 研究教育对象, 通过即时性的反思与重建, 使教育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形成新的经验和体悟。

摘要:本文借助一个案例说明了年轻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讨论了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的更新, 及其对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年轻教师,教育理念,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第二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2.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 服务 三农

党中央多次反复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农村建设已然成为党中央和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将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工作重点。而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农民。为此,必须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民族素质和开发人力资源、加速农村现代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只不过,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的培养,而现代远程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补充、增新和职业技术的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完全是为了提高全民工作质量和竞争能力;

2.发展快、规模大、经费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3.国家立法、企业资助,产学研合作;

4.手段越来越先进,覆盖面越来越宽;

5.地区性合作不断加强。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为了贯彻落实成人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江阴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建设现代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实现远程教育“天、人、地网”合一,建立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信息中心,为农村农民浏览时事新闻、获取科普知识、搜索致富信息等提供便捷渠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研究课题——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大国,60%的人口在农村,50%的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到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一直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反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大头,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解决“三农”问题,首要和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嚴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笔者对江阴地区某乡镇村干部作了调查统计,该镇共设11个村,而笔者调查的某村共有大大小小干部103人,定员干部62人,村书记11人。其中村书记11人中,高中学历3人,其余8人类似大专文化程度。定员干部62人中,初中学历占25.8%,高中学历占19.4%,而大专以上学历54.8%。再从所有村干部103人去分析,初中学历占15.5%,高中学历占12.6%,中专学历占3.9%,大专以上学历占51.5%,其余为空白(小学文化程度),占16.5%。考证整个文化层次,大大低于城市学历文化百分点。试想:村干部的学历文化程度是如此之境况,那么,那些来自农村相对贫困的农民就更不用说的了。另据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2004年在“农民培训暨中国农民大学发展研讨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已是刻不容缓。

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统计数据表明: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不仅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获得的一个共识,而且为远程教育发展的实践所验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扩大教育机会,其实质是要扩大“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远程教育为农村服务,是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理论的实际体现,也是远程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机缘。因此,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教育“三个面向”,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锐意创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的研究探索

江苏历来是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尽管江苏的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但“三农”问题仍是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引进奥鹏VIP示范性学习中心、数字化学习港等项目的一系列精髓,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抓好业余大专、联办本科等众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成人教育的规模建设、质量控制、示范效应纳入到学院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充分利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优势,紧扣“稳定增长保质量,注重转型求发展,服务社会创亮点”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成教品牌金牌子,质量内涵命根子,学历教育台柱子,培训转型硬凿子,网点布局好棋子,项目研发牛鼻子,服务咨询小袄子,两高工程压担子,学历培训一揽子,政府资源金票子,领跑江阴明靶子”的战略口号,联络社会办学机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江阴招聘网等大型合作单位,紧抓学历教育招生与非学历培训,全方位、全立体地宣传远程教育服务,指导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为培养地方性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而不断超越,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整个三农领域的发展。

多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强应用性和灵活性,努力为地方、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及中小型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质量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专门人才。广大本校毕业生在人才匮乏的小城镇和大学生下不去、留不住的乡镇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伸向农村办学,可以为农村提供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乡镇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服务;二是为农村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是为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四是为乡村党政干部自身的“四化”建设服务;五是为乡村举办其他高等教育提供基础服务;六是为农村青年自学成才提供服务;七是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八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教育培训服务。

三、求真务实——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院引领实践的研究思路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不仅是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更是一个需要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漫长历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以更强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集中精力,创新克难,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我们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重点——坚持服务“三农”的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是衡量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科研兴校,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教学,以高质量的科研促进学校发展。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现阶段要把握重点,以“三农”问题研究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要认真研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要求;研究电大系统服务“三农”的实施的意见,如办学机制、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技术保障、支持服务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化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研究,学校对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结合”、“四坚持”的要求,“三结合”就是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研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四坚持”就是要做到:坚持科研来自实践、坚持科研结合实践、坚持科研用于实践、坚持科研超越实践。

2.创新思维——确立服务“三农”的研究方法

要用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服务“三农”的现实问题。解放思想,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提高科研的创新能力。要倡导严肃的学术风气,扎扎实实做学问,与时俱进求创新。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要合理定位,注重结合省情、县(市)情,提倡本土化研究。本土化原来是指国际间文化的一种接受模式。这里强调的本土化问题,是由于各地“三农”问题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远程教育的适应性问题研究。我们成教院为“三农”服务只有与各地“农情”相符合,合理定位才能取得成功。众所周知,全国有个东西问题,江苏则有个南北问题,江苏的南北差距甚至超过了全国的东西差距。目前苏南的农村多数已进入小康阶段,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数量多、层次高,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条件比较好,因而可以多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3.协同攻关——整合服务“三农”的研究资源

要组织动用全系统的研究力量,形成团队,做到集体攻关、集体“克难”。为保证服务“三农”研究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是:(1)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列入成教事業规划和年度工作,列入期末考核和评估体系,其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2)设立重大课题,重点对远程教育伸向农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与学模式、发展模式、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及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等问题进行研究;(3)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科研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原则和项目包干责任制,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4)做好教育科研服务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特别要在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加大力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5)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奖励和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对影响大的课题、论文给予重奖。(6)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培养和形成一批科研骨干,保证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7)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为现实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鼓励和支持对有研究价值的阶段性成果的后续开发和研究,以追求更大的效益和成果。(8)努力完成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建设理论课题的研究,为热心科研工作的同志提供研究论文发表的园地。

四、提升素质——增强服务“三农”的研究能力

做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大课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长期以来,成教院科研相对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人员科研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就是自身素养和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现代研究表明,科研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拥有量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受方法论水平的制约。因此掌握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员的基础性修养,也是我院对科研人员培养的重点和要求。科研工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尤其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以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提高水平。我们期望通过深化研究服务“三农”这一系统性大课题,解决实践中的一些紧迫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成教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成教科研队伍,增强服务“三农”的研究能力。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必须继续深化研究,认真总结提高,积极探索“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促进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这项“重中之重”工作,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为全面实践“三个代表”、服务“两个率先”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良生.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马良生.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真心实意服务“三农”[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4

随着国家对经济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教育的公平均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已经关系到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呢? 教育公平就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是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需求和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二、目前,我国存在的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现状

第一、群体间受教育机会不公平、不均衡。一是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的个体受教育机会不均;二是家庭社会地位和背景不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三是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均。五是不同民族之间受教育程度不均。

第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首先表现在区域间失衡。我国教育失衡既表现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表现在同一地区内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

其次表现在城乡间失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子女获得教育机会和享受到的资源绝对是不一样的。

最后表现在校际间失衡,同一个地方,学校资源的配置成不均衡状态。

三、教育信息化是解决教育不公平、不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信息化对区域教育均衡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共享,使经济落后地区也能有拥有和发达地区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对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扩大教学规模,客服传统教育的众多局限,为更多的人,尤其是偏远和欠发达的孩子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同群体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不同的方式得到学习的机会。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策略

1、开展制度创新,建立教育机制均衡,是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首要的政策选择。目前,我国政府为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高校招生倾向于西部、农村和贫困人口,这为解决群体间受教育不公平不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但这条路是漫长和艰难的,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投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关键和保障。

2、强力推行教育技术硬件均衡,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平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间的互连互通为我们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教育部门应该增大这方面的投入,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配置良好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特别是薄弱地区和贫困学校的设备资金投入。同时还要搭建完善的教育网络平台,让学校与学校,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无障碍。只有构建好了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可能,才能为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提供基础。为保障区域间、城乡间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河北省邯郸市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经费优先落实、专业教师优先保障的三优先政策,先后吧教育城域网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和班班通纳入每年的民生实事。这种做法为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可借鉴的实例。

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师资力量的差异也是导致教学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出来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有大量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乡村偏远地区由于资金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出门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利用网络平台的远程学习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网络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吸取和借鉴别人的优点,从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为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提供可能。

4、创建电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化高效课堂竞赛活动,对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电化教育教学模式,帮助薄弱学校找到适合本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电化课堂教学模式,不是要求所有的学校遵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个模式群,即让各个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特点以及地域、师资和生源差异,吸收全国各地先进课堂教学模式之长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自己的教育特色,极大的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5

尚凡国 薄纯胜

一、北岭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北岭中学是一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学生1700人,专任教师156人。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开展电脑制作活动,打造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学校。

1、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网络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软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学校修订、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情况与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和学生的评优评先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为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有效保障。

2、加强对信息技术费和电教教材费的管理,严格执行县教育局的“两费”管理要求,做到专款专用。先后购进东师理想信息化平台、数字图书馆、浙大办公平台、VOD点播系统、网络版诺顿、安博士杀毒软件等,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和信息化平台。现有微机室1个,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基本实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资源库建设。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校、县、市三级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在引进、购买现成的教育资源的同时,更注重校本资源库的建设,鼓励各学科各专业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形成了学科广泛、内容丰富的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论文库等,把这些优秀作品搜集在学校教育资源库中,也为同类学校同学科的教师提供了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同时学校积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评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有多项教师课件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

二、打造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学校

1、多媒体教学在全县成为学校发展特色。以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北岭中学校园网,另外开发建设专题网站、教师个人博客。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老师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鼓励老师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实现电子备课。我校开展的“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精讲点拨、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就是依靠网络优势得以顺利实施的。目前,我校多媒体教学,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先后多次承办全县多媒体教学现场会。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以《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等课题为载体,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撰写的教科研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并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

2、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享誉全市。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兴趣小组。该小组每学年自愿报名的学生多达100多人,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主要进行电脑动画、电子报刊和电脑绘画的制作。学生作品在各级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屡获佳绩。2005年学生制作的电子报刊《朝花夕拾》,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为我市获得第一个全国二等奖,2009年我校师生又凭借作品《吕剧故乡唱吕剧》,为我市捧回第一个全国一等奖,2010年,学生作品《我不想撒谎》再次在全国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6

二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行的时间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完善,影响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发展。

1、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观念较陈旧。在教学管理上,习惯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反馈和交流,甚至有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在办公室摆上几台电脑就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由于教学管理思想落后,不注重信息化综合技能的提高,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仍然陷于繁琐、复杂、混乱的状态中。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硬件建设,系统使用效果不显著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更新周期短,但许多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硬件设施和网络硬件的配置,同时各教学管理岗位彼此孤立,没有实现教学管理数据的充分共享,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同时也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

3、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

由于教学管理队伍组成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其中既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教学管理人才更是紧缺,多数教学管理人员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对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多采用手工的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没有使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在常规管理实际工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不够,软件的适用性较差

高校的教学管理软件一般都由外部专业的程序员来设计,但由于设计者本身并未亲身参与教学管理的相关环节,对其内在联系不甚了解,同时往往是不同的学校使用同一套软件系统,使得软件的适用性很低,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的,有的甚至出现软件重复开发、中途搁置等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更新观念,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此,转变观念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服务习惯和指导原则,要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日常教学运行、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的步伐。同时要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制定规范、严密、适应计算机管理需要,并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硬件建设

为了使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能够高度共享,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质量,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更新落后的教学管理硬件配套设施,同时建设性能优异的网络技术设施,实现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的链接,以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需要,形成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管理队伍结构

教学管理人员是系统的操作者,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高校应首先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管理能力的训练,加强考核。其次,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自觉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强化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和辅助决策职能,推动现代化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三要引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专业人才,做到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硬件、软件建设并重,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4、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优质的教学管理软件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要实现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在网上评教、教学运行、考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必须在开发研制教学软件时,调动所有的技术力量,最大限度的与软件公司一起进行前期的需求分析,而且在开发期间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要适当的介入,以求对软件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在使用过程中还要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改进和完善,力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周新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3):75~76

[2]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4):26~27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7

编者按:“变异理论”是世界数学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马飞龙基于传统的迁移理论创设的一套教学理论, 超越了传统迁移理论对不同情境间的共同要素的重视, 注重对所学内容的关键属性进行区分, 从而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概念。“变异理论”作为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学理论,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合作研究的“变异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引领下获得了本土化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本期《专题策划》栏目呈现了“变异理论”在北京市部分学校数学课堂中的践行与反思, 具体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学有效性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变异理论”的实践价值。

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 篇8

当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迎面袭来时,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等方面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适应及有效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我国教育必将迎来深刻的变革,而这决不简单表现为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网络这么简单。因此,我们既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迎接这一挑战。

一、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面向社会的信息改革,使信息化在新世纪异军突起,对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信息化的到来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深刻,而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教师会经常教育学生善于利用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只是传统的直接"灌输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他们眼里普通的信息化设备已经不再属于"高科技",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接收的信息和从网上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远远超过过去大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一代人的行为习惯,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2、推动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终身化。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发展,社会的许多就业者,通过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了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一定非得走进学校才能获取知识,如网络教育、网校培训和各类学习网站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平台实现终身教育。

3、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总是单一、枯燥、乏味、静止的。但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系统增加了多媒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利用其音像效果、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优势来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在教学方法上,如将讲授的特点和媒体播放的特点结合起来的讲授演播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过程的探索发现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学法等等。

二、信息化下的教育变革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一些已具有一定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技术运用和设备有效利用、人才问题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学校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备闲置和浪费。伴随社会转型的教育变革过程会给教育的诸方面带来许多不适应,具体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将会面临如下挑战:

1、教育教学工作者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Intemet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资源库。掌握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则成为教师教学的必需。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不熟悉教育教学软件的使用。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5.38%的教师认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部分教师存在信息技术焦虑症,惧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有的教师只是初步地学会了PPT的简单运用,没有深入灵活地去挖掘,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相适应。以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一般都是直接文本阅读,思考时会在文本上写写画画,做上记号。现在的学生都是超文本阅读,进行电子读物的阅读,然而现在的电子信息量巨大,诱惑性极大,学生往往选择阅读与学习无关的电子读物。在写作方面,学生都是采取手写,然而现在都是键盘输入,是否会影响学生识字。在计算方面,以前都是算盘、手写,现在都是用计算器、电脑来计算,是否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教育公平。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各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差距仍很大,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例达到15:1的学校占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这就意味着与城镇小孩相比,许多农村小孩子因为条件不同,无法享受到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

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信息化的教育变革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经。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已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迎接挑战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呢?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建设适应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出资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实用的培训,例如,着力提高在职教师的编辑、修饰、处理、存储、使用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对于网络信息方面比较好奇,再加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因此,教师、家长和社会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另外,学生在信息技能的培训不够充足,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正確收集、提炼和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9

关于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9‟26号),深入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子,经研究,决定从2011年起,在全省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缩小数字鸿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为核心,从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点、难点问题入 手,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技术和策略上的瓶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强化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效能,整体推 进、深化应用、培育特色,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资源一体化、服务均衡化,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从质量层面、内涵层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统一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效益为重”为原则,结合“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建设20个左右的“实验区”。

二、建设要求

“实验区”经过3年至5年的建设,达到以下要求:

(一)领导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当地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范畴,从领导、投入和督导考核等方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二)全部学校均成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校园网络、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等信息化装备均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要求。

(三)基本实现“校校通”。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以10 兆以上光纤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其他独立建制学校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以4兆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

(四)基本实现“班班通”。全面推进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进班级,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100%班级有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其他独立建制学校60%以上班级有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

(五)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应用广泛;45岁以下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比例达到100%;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中小学全部按照国家、省的标准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程。

(六)建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基于远程的校际合作机制,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校际合作的学校参与率达到100%,校际合作活动常态化。

(七)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丰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用特色鲜明,有一批远程校际合作示范学校,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数量达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实验区”主要开展以下建设:

(一)制订规划,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城乡统筹的长效工作机制。结 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制定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的政策、标准 和规范,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逐步实现 县(区)域范围内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统一、农村山区县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镇内编配统一、城乡教师培训标准统一,以及中小学信息化设施建设维修改造经 费、网络接入资费和电费等的标准、分担比例和拨付方式统一,探索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管理、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

《广东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另文印发。

(二)推进城乡中小学信息化装备均衡化。以基础教育专网“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进班级为重点,加快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终端设施设备建设,全面实现城乡中小学信息化装备基本均衡。在偏远山区推广“流动电脑室”模式,逐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

(三)探索基于远程的城乡中小学师资均衡发展策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以“送培训下乡”为重点,以专题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培训、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信息化促进城乡中小学师资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四)探索以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机制和策略。加快优质、精品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引进和整合,通过开展“一校一课”资源共享活动,利用网络汇聚每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远程帮扶”、“校 际联盟”、网络课程互选和“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远程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扩大优质资源效应,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五)开展教育信息化特色创建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校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目标,以课程和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开展信息化支 持的学校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努力营造“信息化促优创特”、“信息化引领现代化”的良好氛围,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特色创建活动,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特 色,培育一批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龙头的优质学校和现代化示范学校,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组织实施

(一)成立“实验区”建设工作机构。“实验区”建设是我省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着力从质量层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实验区”建设实行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省教育厅成立“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厅长任组长,教育厅 有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审议“实验区”工作方案、评估结果和重大问题协调。省领导小组下设“实验区”工作 办公室,设在广东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实 验区”的日常管理,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实验区”工作方案、标准规范和验收办法,具体组织“实验区”申报、培训指导和评估表彰等工作,总结推广“实验区”建 设工作经验等。“实 验区”的组织实施由各市、县(市、区)具体负责。各市要相应成立“实验区”工作机构,根据省的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地区工作计划,组织辖区内县(市、区)的申报、资格预审和监督指导。各县(市、区)建立由县(市、区)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实验区”工作小组,切实推进各项实验任务。

(二)落实“实验区”建设经费。“实验区”建设采取“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建设方式。各地特别是“实验区”要设立义务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并确保专款专用。省对积极开展“实验区”建设的县(市、区)予以表彰。

(三)定期组织申报和评估工作。“实验区”的申报和评估工作采用定期组织的方式。从2011年起,各地市于每年的5月底前完成辖区内“实验区”的基本条件审查和初评工作,并于每年6月底前向省“实验区”工作办公室报送申报材料。省组织专家评审后公布“实验区”建设名单。

(四)加强督导检查工作。“实 验区”工作纳入教育强市、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纳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 任考核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范围。“实验区”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对各有关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并定期开展“实验区”的自查自评工作,定期 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实验区”工作情况。省将建立“一县(区)一案”制度,开展“实验区”专项检查,并根据督查和验收结果实行奖补。

《“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验收指标体系(试行)》另文印发。

附件“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申报表.doc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10

多元智能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是“多元+智能”。多元,侧重于多种方法和多种维度;智能注重个性、共性与发展性。

加德纳教授提倡用情境化评估替代传统的标准化的考试方案,立足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终身发展。所以,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及每个学生独特的智能特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评价应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评价应是情境性的,评价应是体现“智能公正”的,评价应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可参考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动态观察学生的表现,作好观察记录;审视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建立档案袋;灵活制定多元智能评价量表;从学生、家长、教师等多角度评价同一个学生;学生展示个人实作、才艺等。

可见,多元智能教学评价为我国传统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不同评价方式之间的整合和渗透,也有助于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智能成长和学业进步,为教育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并进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及学业的更大进步。

本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讲授操作时应在数控机床实训场地现场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基本加工操作能力。

本实训为突出学生个性,培养个人能力,以课题项目形式发布任务,一人一题,自主完成。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自主编程、自主加工,使之对零件生产流程有个初步概念,并在实际加工中能解决一些常见的工艺问题,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高职教育是一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移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完成的项目可大可小,主要通过项目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并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在一个班级整体进行,也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成员则围绕项目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讨论确定课题有关内容,拟定具体计划,拿出完整实施方案。如在铝合金材料上加工手机面板模具曾是我们实施过的一个教学项目。模具设计、实体造型、程序生成以及毛

坯的准备、夹具的确定、刀具的选择,直到最后工件的加工均成为一个个攻克目标,学习计划、实施方案便由此产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从技术资料的收集、样本手册的查阅、技术参数的分析、C AD/C AM 软件的应用,直至完成课题要做大量的工作,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从而树立起较完整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每个课题小组进行全程监督和适时的指导,对其间所包含、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选择进行重点,也可以全面讲授;对完成该项目所需掌 握的实践技能技巧进行言传身教,可亲身示范,也可旁加指导;全面掌握课题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使学生少走弯路,促成教学项目的完成。

在营销过程中审时度势、即时变化营销策略、判断市场购买力、合理定价等职业实践则需要得到逻辑一数学智能的支持。

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坎贝尔等人提出在教学中实施如下一些策略可以开发并增强学生的逻辑数学能力:(1)运用不同的提问策略;(2)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解决;(3)为核心概念建立模型;(4)让学生运用具体的物体来演示他们的理解过程;(5)预测并验证逻辑结果;(6)在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中辨别其中的模型及事物之间的关系;(7)让学生去修正、完善自己所提出的观点;(8)为学生提供观察和调查的机会;(9)鼓励学生自己研究或学习,以习得其意义;(10)把数学与其他学科或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7)为学生提供观察和调查的机会;

(8)鼓励学生自己研究或学习,以习得其意义。

多元智能究竟包括哪些智能呢?

园丁教授于一九八三年首次介绍该理论时,提出有七种智能;后来在一九九五年又提出第八种智能。所以目前研究出来的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语文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 肢体运作智能, 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

1、语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文智能的职业。

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数学家、税务人员、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

3、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向导, 猎人, 室内设计师, 建筑师, 摄影师, 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

4、肢体运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演员、舞者、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肢体运作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常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例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

5、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歌手、指挥、作曲家、乐队成员、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

6、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人际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例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例如:慢跑,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

7、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内省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

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对自然的景物(例如:植物、动物、矿物、天文等)有诚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及敏锐的观察与辨认能力。自然生态保育者、农夫、兽医、宠物店老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等是几种特别适合自然观察者智能强势者从事的生涯。

“多元智能”理论坚定地认为: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区分的只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七种智能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人显现得较早,有人显现得较迟。受到良好的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开发,反之,遭遇不良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压抑,甚至摧残。传统的教育侧重的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训练、开发和评价,使相当多的学生潜能被忽视、被压抑,而“多元智能”理论为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开发潜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指挥交响乐的周舟,就是音乐潜能被开发的成功范例。

上一篇:VFP教程 十一、 应用程序开发下一篇:体检介绍信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