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2024-10-21

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精选4篇)

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篇1

我们学校的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我是重庆市两江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德育教师,我从1995年调入学校到现在已经有17年的时间了。在这17年中,我经历了我校的一系列信息化进程。

记得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我们学校是以计算机专业为主的职业高中,但学校的机房都是配置黑白版的苹果机,教学用的幻灯机还不普及,老师们上课还都拎着小黑板。往往因为小黑板不够用,很多教研组的老师偷偷把自己班级的小黑板藏起来,怕被其他老师拿去用了就不归还,这样的教学日子一直持续到1999年。1999年以后,我们学校的教学用计算机得到了了很大的改善,3个机房有配置386的计算机,学生上课也不用在对着呆板的黑白屏了。学校还专门为我们每一个教研组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老师在自己的办公室备课了,也可以在网上查阅各种教育资料了。学校还专门建设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幻灯机和计算机教学就可以用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了,这时候我们老是感觉真好,教学的过程也成为了老师享受成果,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大家都觉得上课方便多了,课堂容量明显增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02年,学校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看到各种录像资料,丰富了课堂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011年,学校进行了校园网络化改造,每个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每个教室可以上因特网,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样我们终于把信息化的硬件都配备齐全了。配备了电子白板,在这样的教室上课,可以随时把课堂实况录下来,便于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为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可以把每节课录下来放到学校资源库中,方便学生回家随时学习。我想以后每个教室都可以有这样一整套系统,这样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可以实现家校联动。

当然,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说,设备的损坏维修、赔偿等问题,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不但要与教师讨论,还要与家长讨论,这样才能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我们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新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会越来越高。

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篇2

请大家跟着他们笔下记叙的故事, 重温信息技术教育十年来经历的成长和变化, 感受曾经的激情和信念、付出和收获、感悟和感动, 甚至是迷茫和委屈、困惑和坚守……不管怎样, 这十年, 我们共同经历过, 对于未来, 我们要用激情继续去书写、去创造!

2000年:机房的变迁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学校周泰麒

刚工作那会儿, 我在市区一所普通新村配套中学, 是学校第一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当时, 机房里的电脑配置很低:486的处理器、16M内存、Windows9 5操作系统。学生在上课时经常反映机器速度慢, 容易死机。为了方便维修, 修过的机箱都没上螺丝。笨重的显示器放在机箱上, 整个电脑就有点儿摇摇晃晃了。更“恐怖”的是联网, 需要上网时, 从二楼校长室引来一根电话线, 用当时最流行的A D S L上网。在工作的第二学期, 也就是2 0 0 0年的一天, 运来了一卡车的品牌电脑, 很多教师都围过来看这些新家伙。原来是学校决定把会议室改成电脑教室, 并且连接宽带!为此事我兴奋了好几天, 开始每天倒腾那些新机器——从拆封到装机、装系统、装应用软件, 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折腾了大半个月, 终于将新电脑全部安顿好, 新机房正式启用。新机房成了全校师生最喜欢去的地方。

回想当时再对比现在, 当时让我骄傲的新机房有很多的问题:地板是地毯, 灰尘多且不符合机房的要求;显示器是C R T, 既笨重又有辐射;电脑以及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基本没有……但事物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谨以此段回忆作为十年来信息技术变迁的缩影。

2001年:带着理想上路

浙江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邓亚玲

2 0 0 1年, 我大学毕业, 应聘到一所民办初中任教信息技术。那时, 大家习惯把信息技术课叫做计算机课、电脑课。同行们倒是无所谓这样的称呼, 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上课, 课余修修电脑、上上网、看看《电脑报》、学学Authorware做课件。

我所在的初中与高中共用两个机房, 教师也共用一个办公室。在清一色的男人堆里, 我就像一个点缀的符号。尽管我是正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但在这几个地方师院出身的男教师面前, 我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形见绌。不过, 相对比于男教师偏爱简洁明了地讲技术操作, 我则更希望让课堂多一些生活气息和感性的情感认知。看到当时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主要介绍常用软件的操作应用步骤, 我就利用学校顺畅的上网条件, 每天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并随时搜集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我边学边教,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品读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话题, 向学生及时播报最新I T业界资讯和病毒查杀信息, 搭建网上论坛引导学生发言, 等等。事实证明, 只要心存一份对于理想的激情与执着, 有时劣势反倒可以创造更好的成长契机。在随后的几年里, 我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风格。我还以课堂教学探索和实践为源泉, 尝试写随笔、案例和反思, 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带着理想上路, 如今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追逐理想的路上, 哭过, 笑过, 有困惑、迷茫和踌躇, 也有自豪、惊喜和收获。路仍很漫长, 理想依旧炙热, 我愿意继续走下去。

2002年:相遇是如此美丽

福建宁德师范附属小学肖克成

翻开2 0 0 2年的记忆, 我们这儿没有第一场“雪”, 却有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那年, 我们学校建起了一间有2 0台电脑的无盘网络教室, 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我也从数学教师转为学校第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

孩子们无比兴奋、好奇, 伴着几分敬畏, 来上信息技术课。我也使出浑身解数, 卖力地讲授信息技术教材里的操作。可每当让学生实践操作时, 耳际总是一片“呼救”声, 让我应接不暇。眼看信息技术课就这样一节节地过去了, 我在教学上却一直没有摆脱疲于奔命的状态, 内心很焦灼。没有同行交流, 便想与同事一起探讨, 但很多教师总以“不懂电脑”而避之。我只好自己努力回想几年数学教学经历中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如生活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 并思考它们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结合点在哪里、如何应用等。“摸着石头”, 我慢慢地开始了教学方式上的改变,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那年, 我还利用组织少先队活动的机会, 在课下给优秀队员讲解用Word制作网页的知识, 组织他们分工制作相关网页。不久, 无盘服务器上建起了“数字少先队网站”, 很受孩子们关注。于是, 我把教学素材和操作教程制作成网页也挂在这个网站上, 引导孩子们遇到问题, 先浏览网站自己解决。渐渐地, 我发觉信息技术课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尝到甜头的我, 又搭建了邮件服务器、FreeICQ服务器和B B S平台, 让孩子们在没有互联网的环境下也能体验到网络沟通的便捷。我也从此体会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一发而不可收拾。

2 0 0 2年是留在记忆里难舍的情结, 虽没有骄人的成绩, 却有着难忘的经历。相逢是首歌, 相遇却是如此美丽。

2003年:设计学生喜欢的课

广东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梁锦明

2 0 0 3年的信息技术课, 充斥着任务驱动, 而其他学科则忙着整合信息技术学科, WebQuest模式方兴未艾。网络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 而且基本上都是基于Web形式的应用。

2 0 0 3年年底, 我应邀出席广东省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 并上了一节基于网络的示范课。但我这节课并没有“赶时髦”, 而是回到了局域网的应用。课堂上我用游戏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再进行了一个口算比赛, 并让前几名孩子现身说法, 说说自己的口算技巧,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键盘上数字小键盘的正确操作指法。接着进行新一轮的比赛。最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小键盘活动,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正确指法的重要性。

学生在这节课的训练量非常大, 为了让他们更加投入, 我设计了两个亮点:一个是龙虎榜, 按成绩把前五位学生的名字即时显示在教师机屏幕之上, 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是否上榜。另一个是同电脑赛车的小游戏。这两个设计让整节课的气氛非常热烈。

课上完后, 我发现主评委桑新民教授拉住身边的几个小朋友在轻声地问着问题。我知道, 他一定是在为我这节课打分。这让我有些忐忑, 但桑老师在点评时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他说:“我刚才问了几个小朋友, 他们都回答喜欢上这样的课, 都愿意继续用这种形式上课。很明显,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因为梁老师已经非常到位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与孩子们的心。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上, 那么孩子们肯定是非常喜欢学习、非常愿意学习的。我们的课就要上成受孩子们喜欢的课!”

设计孩子们喜欢的课, 设计孩子们愿意上的课, 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2004年:熬夜换取的表扬

江苏淮安外国语学校陈仕洪

这一年究竟熬过多少夜已经无法清晰地忆起, 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太多繁重的任务将我的信息技术教学挤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 常常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后由其自学, 似乎总是有更重要的任务在等着我。帮助教师做课件, 只要哪个教师要上公开课, 我注定要熬夜;每个教室里新装了投影机和视频展台, 经常是一上课就打电话请我去帮忙;每个年级总有考不完的试, 在试卷改好的第二天, 我必须连夜将成绩处理好, 而且处理标准经常变动;两个机房的电脑还会周期性地出毛病……

这一年, 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那就是根据上级的要求建学校网站。这对当时不懂多少建站知识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从网上下载了一个网站管理系统后, 我发现太多的代码看不懂, 只好从书店里买了两本书开始攻克新的“技术难关”。那个夜里, 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调试程序, 突然听到敲门声。大概两三点钟了吧, 谁会来呢?打开门, 校长进来了, 看到了我正在调试中的网站页面。校长说的话令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领导关怀的温暖:“小陈, 工作重要, 身体更加重要, 以后不允许这么迟。”我内心的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我多么想告诉他, 我这是被逼无奈, 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我没有说出来, 学校每个部门的事情都很重要。网站很快就正常运行了。在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上, 校长表扬了我。也许没有多少人记住这次表扬, 但我永远忘不了。

2005:“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出炉记

山东青州第一中学王爱胜

山东省是首批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 我也有幸在2 0 0 4年成为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首批实践者。在新课程实践中, 我发现大部分实验教材都是以方法、过程为主线来安排内容的,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始终贯穿一条“信息需求”的线索, 学生的技术练习则超越了“零起点”和软件技术体系。这种编写思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却给一线教学实践带来了难度。由于一节课中的技术跨越过大, 造成实践任务难以完成, 在教学中普遍形成了技术操作盲区, 素养教育因而被孤立。回忆成为省教学能手时的创新, 联想对教学资源的改进, 我突然悟到, 可以用“半成品加工”的方法调和技术跳跃和素养教育的矛盾。为了“解救”更多新课程实施的困惑者, 我将这一实践层面的新课程创新梳理成文字, 于2 0 0 5年6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发表, 遂被业内瞩目。

我认为, “半成品加工策略”的实质是, 利用半成品的作品资源, 故意给操作留白, 供方法、过程的讲授和体验。其核心价值是, 在新课程弱化软件体系、提升素养教育的背景下, 给技术操作和方法与素养之间架一个桥梁。

2006年:在观察课上“解剖”教学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胡晓军

2 0 0 6年, 有效教学的概念开始从高校专家们研究的术语逐步走入课堂实践, 我校因势利导开始强力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 重点引入了课堂观察的技术手段。经过一次精心准备的观察课, 我发现原来听课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被听课”有时也是一次涅槃。

那次观察课是这样进行的:我作为执教者, 先进行说课, 再正式讲课。在我上课时, 听课教师带着各自的量表, 根据自己观察维度的需要, 选择便于观察的位置, 一边听课一边在量表上面做记录, 统计相关的数据。课后进入评课环节, 同事虞老师拿出了关于提问的量表:课堂上总计提问8次, 其中发散性问题1次, 思维强度等级为高;复述性问题为5次, 思维强度等级为低;无效问题2次……魏老师拿出了语言表达量表:口头禅是“那么接下来”, 出现了1 2次;语言表述流畅但是偏快, 带手势和表情的讲述时间超过一半, 口误2次……刘老师观察的是课堂走动:走下讲台流动辅导时间约为2 3分钟, 其中无效走动时间4分钟;辅导学生8人次;举手时间超过1 0秒仍未注意到的1次。最后, 组里的郑博士从宏观上总体点评。

一堂课被这么多教师从不同角度专门听、评, 仿佛把自己的课堂放到显微镜下, 被解剖得淋漓尽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课堂组织的紧凑性、课堂驾驭能力一直是弱项, 通过课堂观察这一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 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改善, 可以把课打磨得更加精细, 离有效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007年:我的数字文化创作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继华

2 0 0 7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一位五年级的女生, 新年送给了我和学生们一个美轮美奂的礼物——圣诞节的动画P P T。她从网上下载了不少G I F动画素材, 通过各种动画的交错运用, 通过图形图像的布局组合, 再配上有趣、俏皮的对话, 一个生动的动画故事呈现在大家眼前。随后, 这种动画故事的创作在该班成为“时尚”。这是2 0 0 5年以来我们实践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结果, 让我意外的是, 小家伙们竟然能创作出这么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一年还有一件引起我们关注的事, 美国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 0 0 7学生版。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个标准时, 眼前不禁一亮!在这个标准的描述中, 关于技术工具的学习已经退居如何让学生在数字世界中富有创造性地学习的诸多标准中的最后一位了, 而“创新与变革”跃居第一位。我敏锐地觉察到,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带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信号!

在我所思考和实践着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中, 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端倪——儿童浸润在他们的数字文化生活中, 我们必须顺应儿童的生活去培养他们的数字文化创新能力。儿童绘画软件KidPix、PPT、博客、网络相册以及近年来在国外越来越风靡的儿童程序设计软件Squeak、Scratch等, 给儿童带来的创作环境越来越直观、简便, 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专注到儿童的创作活动而非技术操作中。我相信, 随着儿童创作作品数量和交流频率的激增, 属于儿童自己的亚文化将会逐步形成。

2008年:“做一位称职的老师”

江苏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南珲斌

2 0 0 8年, 我来到了新的学校, 幸运地遇到了汪老师。和她朝夕相处, 让我受益匪浅。她也是信息技术教师, 不同的是, 她还是位特级教师。一直被我认为只是带着学生玩玩的信息技术课, 她却取得了甚至主科教师都没有取得的成绩。她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 或者说是当教师的另一种活法。按照我原来的想法, 既然已经是特级教师了, 还要那么努力吗?可她每天还在抓紧一切时间不停地看教育方面的杂志、专著, 认真地上课、反思、写文章。她说:“做老师不是为了评特级, 更不是为了名和利, 只是做一位称职的老师而已。”“做一位称职的老师”这几个字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是啊, 长久以来, 作为教师最根本的东西是不是被我忽略了?在她身上, 我发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如果说我在为生活而工作, 她就是在为工作而生活, 她在教育中享受人生的快乐。真是相见恨晚, 如果我早点儿遇到汪老师, 那该有多好!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开始觉醒, 并把教育教学当做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目标, 当做自己的事业。现在我上课已经摈弃了原来的浮躁, 每节课都认真准备, 一星期1 7节课, 再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我发现, 原来用心上课是这样有成就感。由于每上完一节课, 我都会有很多想法, 并把这些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学校里每两周交一次的教学随笔, 也不再觉得是难事。因为不是为了应付才去做这件事, 而是真的有感而发, 为自己而写。渐渐地, 写随笔成了我的工作习惯, 也能主动地去看一些教育专著、杂志, 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育理论。开始写文章, 并试着投稿。当我手捧着刊登我第一篇文章的杂志时, 我真是激动万分, 兴奋得不知所措。那种被认可、付出得到回报的幸福感无与伦比!

2009年:在远程研修中分享幸福

山东邹平一中郭凤广

“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 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 脚下勇于探索。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一蹴而就, 但‘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仍是我们前行的准则。”熟悉我的朋友对这几句话并不陌生, 在五年多的教学生涯中, 我对此的体会尤为深刻。一路走来, 有太多的记忆值得珍藏。这其中, 参加远程研修工作带给我的感受、感动与感悟难以忘怀。

2 0 0 9年暑期, 我被山东省教育厅聘为“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程团队专家”, 和其他国家级、省级专家一道负责指导全省2 9 2 5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研修。在研修期间, 我心里时刻承载着学员的期待, 丝毫不敢懈怠。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编辑课程简报、定期与学员进行在线交流、批阅作业、对典型问题进行答疑……为了给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专业引领, 我每天工作时间都长达十四五个小时, 可谓殚精竭虑, 即便如此, 还唯恐辜负了同仁的信任和重托。

在研修过程中, 我不仅和全省同行一道交流、研讨专业问题, 还和大家分享自己从业的感受以及对职业的认识。在一份简报寄语中, 我这样写道:“曾经被人忽视的信息技术教师依托研修走上了灯火辉煌的前台, 他们忙碌的身影以及挥洒的汗水, 被同事、领导记在脑海里, 刻在心坎上。最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在保障单位研修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 在中午、深夜挤时间认真学习和思索, 将遗漏的火花一点点拾起、汇集、分享, 将短暂的瞬间一次次化为永恒……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而言, 在素质教育的蓝天下, 放飞理想与希望, 突破职业生活的拐点, 已成为我们共同的期待。”无疑, 这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是一种唤醒、激励与鼓舞。

讲述我身边的优秀党员故事 篇3

新学期开学了,湖南省宜章县迎春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吟唱着当地人创作的歌曲《黎明要远行》:“昨夜蜡烛泪涟涟,今朝春蚕丝已尽,摘朵山花送黎明„„” 慢慢地,就只听到一片哭声了。

2009年9月14日,郴州宜章县迎春镇中心小学校长李黎明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年仅46岁。

“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对我们很好,就像我们的爸爸一样。”迎春镇中心小学学生李玉爱l流着泪说。

一双胶鞋、一把雨伞、一把砍刀、一顶草帽、一个头盔,李黎明生前的“全副装备”现在依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静静地等待着主人,而它们也见证了李黎明为改善全镇小学办学条件付出的操劳。

这里大部分学校破破烂烂,唯一的一栋教学用房都是危房。没有仪器、没有图书„„除了那些破烂的房子,作为学校应该有的这里都极度缺乏。由于教学设施的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成了迎春镇小学教师上课的三大法宝。

想改善全镇小学的办学条件,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为了做好这次“体检”,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全镇每所小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认真查看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房间,甚至学校覆盖的入学人数都做了仔细了解。

在李黎明的心里有一本“账”,他熟悉全镇每所小学的具体情况。哪所要改造、要改多少面积,哪个要新建、要建成什么样子,他不用翻任何资料就能说得一清二楚。比起为教育事业的付出,他对自己却是出了名的“抠”。他们夫妻穿的衣服都是十几元、几十元一件。“李校长在世时一餐饭不到3毛钱,后来物价涨了一些,每餐也不到5毛钱。”学校食堂一位工友说。

正是凭着这股“磨”劲和“抠”劲,三年中李黎明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县乡财政支持及向社会筹措等渠道,先后筹集建校资金200多万元。

三年后,他的承诺得以实现,迎春镇现在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在迎春镇中心小学,高4层、建筑面积700 多平方米、造价近50万元的综合楼,除了外墙贴好瓷砖外,还全部安装了铝合金防盗网,看上去美观大方;学生宿舍楼扩建到2080平方米,并安装了铁架床,改变了128个学生在大寝室打地铺的拥挤现象„„

桐木坑村支书彭海亮说:“为了新建村里小学的钱,他硬拉着我跑了七趟县城!现在学校建成了,他却看不到了。”

新学期开学,预备钟敲过后,校门口再也看不到李校长笑容满面迎接学生的场景,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李玉爱有些不习惯。她的目光转向校门口左边的房子,三楼是李校长的宿舍。一年前,这间不到50平方米的住房里,曾是他们13个留守孩子的另一个温馨的“家”。

在他工作的3年时间里,他的宿舍一直有十多名低年级的留守儿童住在这,他将两间大一点的卧室全部让给了留守儿童,自己住进了仅6平方米的小杂房。

直到李校长去世,翻开这13个留守孩子的学生档案,家长的联系电话填的全是他的号码。

“学生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

下面有一首短诗献给敬爱的李校长:

草帽

残破、泛黄、孤独的旧草帽,挂在墙上。

现在,它很安静。

之前,它是忙碌的、活跃的。

一直在与风争先,与时光赛跑。

戴在一个人的头上,在村镇之间,在学校之间,不知疲倦的行走,到那,那儿阳光明媚。

迎来黎明的是它,送走黄昏的还是它。

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篇4

记者:请问什么是教育叙事?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如果人们知道什么叫做故事,那么,就基本上不需要界定什么叫做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理解什么叫做教育故事。这里面没什么神秘的含义。在听故事的时候,人们知道什么是出色的故事,什么是比较差劲的故事。这里面还是有差别的。讲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一个故事是否能够打动人,总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巧。这些技巧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的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或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因为它是意外的、反常的或突法的事件,所以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一直生活在日常的、正常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中,那些意料之中的、理所当然的事件虽然也是事件,但人们对这些事件已经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没心思去关注、关心、关怀这些事件。因此,提交一个或一些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这是讲故事的第一个要素。它让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这个故事所讲述的反常事件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教育故事当然可以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惟其真实,所以可信。但是,讲述真实的事件并不完全排斥讲述虚构的事件。如果是讲述虚构的事件,必须告诉或暗示读者或听众:“本故事纯属虚构”。虚构的、想象的故事是有价值的,人们也愿意欣赏。人们比较反感的是“已假乱真”并因此而“被蒙蔽”。有人拒绝虚构的教育故事,把虚构故事完全排斥在教育叙事之外,其实并无必要,也不合理。只要人们愿意欣赏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戏剧故事、电影故事或电视剧,那么,就应该承认虚构的教育故事也是有价值的。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虚构的教育故事在教育界广泛流传,比如《跳蚤变爬蚤》的故事、《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动物学校》的故事、《钻石就在你身边》的故事、《快乐的渔市》的故事等等。人们知道这些故事是虚构的成人童话,但中小学老师还是愿意欣赏这些故事,还是从这些故事里面获得不同的益处。第二个要素是,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事件隐含了某种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或教育困境的价值不只是使故事具有内在的情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是:他们隐含了教育道理。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是“教育道理”、“教育规律”栖居、寄生的地方。一个故事是否能够给人带来震动,除了这个故事在感情上引起人共鸣、同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从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中领会教育道理。教育故事本身不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故事不承担教学读者和听众的责任,但是,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甚至可以认为,凡是发生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隐藏了相关的教育道理。第三个要素是: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主题显示了某个或某些人性的弱点或人性的优点。真实的人总是有自己人性上的弱点和优点。比如对性爱无休止的追求、对名利无边无际的追逐、对权力的渴望与侵占、复仇、窥探或猎奇、误解、愚昧与迷信、残忍、暴力倾向、偷窃、压抑与恐惧,等等,这是人性的弱点。比如爱、意志力、为自由而战、好奇心、宽容、赏识等等,这些是人性的优点。不同的教育故事可以讲述不同的主题,但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触动某个或某些人性的弱点或优点。正因为这个故事揭示、公布了人性的某个或某些弱点或优点,它才引起读者普遍的共鸣或同情。反过来说,某个教育故事之所以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或同情,是因为这个教育故事所敞开的人性的弱点或优点在读者或听众自己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含量。每个人都有这些人性的弱点和优点,只不过弱点和优点的含量不同、比例不同。2.记者:如何来认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故事? 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意义首先并不在于这个故事多么精彩,而在于讲述故事已经成为教师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的一种形式。有些教师讲的故事可能具有可读性,这当然是好事;也可能没什么可读性,但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在思考、考察自己的教育生活。每个人都会出错,有发展潜力的人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发展的资源。没有发展潜力的人拒绝思考自己的做事经历,拒绝从自己的错误中积累经验。从教育研究方法的视角看,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显示为教育“经验总结”(或“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或“行动研究”)对教师来说有多大程度的意义,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就有多大的意义。目前看来,中小学校长普遍重视教师的经验总结,很多学校已经形成制度:教师在学期结束之后被要求提交本学习的教学经验总结。按说,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不困难,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活中总是发生了种种教学事件。教师在处理这些教学事件时显示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但是,由于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生活及其事件塞进概念和口号中,不太注意以教育故事的形式提交整理自己的经验总结报告,结果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相互趋同、相互接近。反过来,由于很多教师习惯于用相互趋同、彼此接近的教育概念、教育口号想象自己的教学行为,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步失去自己的自由创造。一般而言,一个教师如果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则可能暗示: 第一,这个教师可能不太自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可能不太认可。第二,这个教师的教育行为可能没有自己的个性化创造,总体上与周围同伴接近,所以感觉无话可说。第三,这个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他习惯于用他的日常经验来处理教育问题。做事之前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做事之后也就没有什么明朗的“报告”。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意义,也就在于让教师自信、有自己的个性化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3.记者:您认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怎样做才能创造出经典教育故事? 没有必要期望教师创造出“经典”的教育故事,但可以期待教师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创造故事”这个说法很有意义。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创作故事与作家创作故事不同:教师用自己的教育行动创作,作家用自己的想象创作。教师虽然也可能像作家那样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教育故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自己的教育行动。也许反过来说更有意义: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教师就无话可说。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主要是因为这个教师的教育生活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习以为常。这样看来,所谓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上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1]

上一篇:承包车主和驾驶员协议下一篇:化工行业发展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