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2024-09-14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通用12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中小学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电化教育发展以来,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随之变革。但是, 信息技术并未普及到每一个学生。残疾儿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教育, 更是涉及甚少。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对于特殊学生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 特殊教育课堂中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1.1 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的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1994定义中提到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学习类型的资源和过程。目前, 很多学者对于教育技术在普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地十分透彻, 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模式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在特殊教育中对此方面的研究, 却十分稀少。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很容易导致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个体间的差异性更大。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大多数的儿童的心理, 特殊儿童的教育更适宜用个别化教学。特殊教育从个别化教学到家庭教育到现在的学校教育, 特殊教育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

1.2 特殊教育课堂中的现状

(1) 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

自建国以来,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但是, 根据我国残疾人统计数据以及残疾学校的比例来看, 远远达不到要求。特殊儿童的权益的保障仍然是法律中的薄弱环节。

(2) 教学设备教育资源滞后。

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是有硬件资源作为基础。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硬件设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条件较好的学校, 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 甚至还有其他的设备, 例如摄影摄像机、摄影棚等等。对于条件不好的学校做不到一人一机, 2人甚至是3人一台, 学校效率可想而知。

(3) 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各个方面的压力, 高校学生毕业以后选择各个行业。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别的学科经过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还有一部分从高校毕业的学生, 由于进修机会很少, 所以对于新技术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所以, 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制度存在不足。由于现实的要求, 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十分重视, 所以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于选择成为一个特殊教育教师十分犹豫。

2 教学设计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迪克—凯瑞模型是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同样的模型因为教学对象、教育者、教学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现在的特殊教育模式与普通教育相似, 也是在一个学校班级的集体授课模式, 所以此模型对于特殊儿童的信息化课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 分析阶段

(1)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三个原则: (1) 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 (2) 能够利用现有的条件个资源可以解决, (3) 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特殊教育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分析, 必须以现有学生的技能以及学生的缺陷设计教学目标。例如:相同的都是学习一篇课文, 对于眼盲的学生就可以利用动画。带有字幕的慢动作的影片和动画, 教师讲解每一个情节、而对于耳朵残疾的学生来说, 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播放教师提前录制的对话。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计的缓慢。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其次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在动机;最后必须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喜好。教师对于特殊儿童的分析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需要更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生的心理状态更是需要深入教师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特殊儿童的学生的心理更敏感脆弱,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可能更适宜用针对性教学, 采取面对面直接服务的教学方式更佳。学习情景的分析, 主要是对于外在物理环境。主要在于适用于教学的外在设备, 眼盲的学生所需要的盲文键盘、耳聋的学生所需要的i Baldi此类软件等, 许多学校都是不具备的。

2.2 组织阶段

组织阶段包括书写行为目标、工具开发、教学策略开发、教学材料开发。在经过了分析阶段之后, 教师就可以进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书写。可以罗列出学生一节课过后学会的动作, 充分发展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运动技能。教学工具地利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有技能。例如, 眼盲和耳聋的学生同样要学习一篇课文, 眼盲的学生的教学设备更注重于音频设备的利用, 教师的语言重复。依据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主要是对于个人教学。但是特殊儿童的课堂, 由于个体分化较大, 所以斯金纳的教学理论比较适合。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的设置, 程序教学理论是其理论依据。

教学材料和资的选择, 现在众多的实体教学资源和教学网站针对于特殊儿童的就十分稀少。国家在特殊儿童信息化方面相较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差较远, 存在资源短缺设备落后, 资源分配不均, 资源缺乏规范等问题。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教材的开发, 要符合特殊儿童年龄较小, 认知结构不完善, 心理和身体缺陷的特点。所以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 特殊教育的教学资源更加难以选择。

2.3 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教学设计的始终。在进行教学分析阶段就开始了形成性评价。教学材料的呈现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教学结果的五种分类;对于特殊学生是否适合;学习者能否得到提高, 能提高什么程度;教学材料对于学生是否有动机激发作用;教学材料对学生而言是否清晰易懂;教学环境是否适合教学的实施。

总结性评价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学期末的考试测验, 但是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多的是其触觉, 听觉, 视觉等行为功能的提高。

3 结语

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认知行为方式的特殊性、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导致了特殊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难度性十分大。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让他们能在辅助工具的帮助下自主的使用电子化设备, 帮助特殊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摘要: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化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最常用手段。由于特殊教育的发展的不完善, 教育体制的缺陷, 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的教育课堂模式的异化, 利用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模式, 教育信息化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作用对于特殊儿童的学习有极大地支持作用, 研究中小学特殊课堂中的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以提高儿童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乔贵春, 李娜, 彭文辉.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 (6) :23-25.

[2]郑权, 陈琳.教育技术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 :65-69.

[3]张家年, 朱晓菊, 程君青.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盲区[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4) :13-15.

[4]宁丽静, 贾军, 王丽.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284) :39-42.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2

(一)贵州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

(教育局教育信息化负责人填写)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本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仅限了解该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现状,问卷数据仅用于研究,请不必担心相关数据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请按要求填写和回答问卷中的全部问题,本问卷中的“教育局”均指贵单位,感谢您的配合。

基本信息填写:

教育局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州 _________________ 区/县

一、选择题。(题后无[可多选]字样的均为单选,部分选择题后有 的,在 上填答)

1、教育局是否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A、是 B、否

2、教育局是否制定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A、是 B、否

3、(1)教育局是否有自己的教育局门户网站?()

A、是 B、否

(2)若有,那是否有完善的网站管理制度来保障网站的健康发展?()

A、是 B、否

4、教育局是否有“教育行政办公系统”,或其基础上的二级平台?()

A、是 B、否

5、(1)教育局是否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校进行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从未组织

(2)若有组织过资源共建共享,资源种类包含以下哪些?()[可多选]

A、电子教案 B、精品课程 C、多媒体课件 D、优秀试题 E、教学光盘

6、(1)教育局是否购买过中国学术文献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电子图书或资源库供学校教师、学生免费使用?()

A、是 B、否

(2)若购买过,那么其中电子期刊种类有 种,电子图书计 册。

7、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的实施情况如何?()

A、已全面实施 B、正在进行试点 C、尚未启动

8、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否已纳入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A、是 B、否

9、教育局是否设立了专门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部门?()

A、是 B、否

10、教育局是否为本地中小学校建有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

A、已经建成 B、正在建设 C、正在筹划 D、尚未筹划

11、教育局是否每年都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专项经费投入?()A、是 B、否

12、(1)教育局是否每年向该地区中小学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及维护费用?()

A、是 B、否

(2)如果有固定投入,那么每年投入经费为: __________________万元。

13、您认为以教育局自身的技术力量是否足以解决本地教育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

A、可以全部解决 B、可以部分解决 C、大多不能解决

14、教育局是否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估?()

A、是 B、否

15、教育局建有下列哪些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库?()[可多选]

A、中小学数字化管理系统 B、教师管理系统 C、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D、安全管理系统 E、教师远程培训系统 F、其他:____________

16、您认为在推进本地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可多选]

A、缺少硬件条件支持 C、缺少优质教学资源

B、缺少足够的计算机技能 D、没有足够的设计和准备的时间

E、没有足够的行政支持

G、没有足够的指导性支持

F、没有足够的技术性支持

H、学生难以适应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I、学校领导及教师观念陈旧 J、应用的效果不好,容易挫伤教师积极性 K、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

17、教育局是否有过和地方企业合作促进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可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教育局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应用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哪些新举措?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乡镇;教学点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即使在偏远的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的2015也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关键的一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也大步跃进。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然而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尽管乡镇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提升工程的开展以及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2.以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为例,最偏远的观音教学点的电脑在2015年都实现了光纤100M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乡镇中小学校园网的接入,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3.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十堰云平台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好的应用和转变。

4.基本所有乡镇中学、小学都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但是村小及教学点还欠缺,网络教室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的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

2.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基本每节课都会使用信息化设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乡镇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停留在找课件修改后上课的层面上,特别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上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3.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教学设备的使用不充分。在乡镇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在乡镇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

三、如何解决现阶段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乡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只有领导重视了信息化建设,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领导重视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同时,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資金管理、人力调配、政策制定等都要靠领导的决策,这样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正常推进。

2.加大培训,首先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其次培训教师。教师信息化提升工程恰到时机,教育局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之中,学校把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之中,通过三级考核全面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极大地促进中小学教师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3.争创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做好资金的统筹管理,努力配足配齐硬件,丹江口市已经建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开放型教育信息网络;各级各类学校建成局域网,校际之间应该真正实现相互访问,资源达到共建共享,组织全市相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用教室建设,每个学校要配齐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录播室、网络监控系统等。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篇4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

起步于1995年的我国教育信息化, 到2017年是第22个年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尤其近5年, 发展速度快, 发展质量高, 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法》, 国家鼓励学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最初的只是硬件投入, 到现在各种平台的建设。多数中小学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互联网全覆盖、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实现了教学设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随着校园网及其资源库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逐渐走向日常教育活动,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杠杆,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和创新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中学的教育信息化正面临着关键的转型期, 转型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很多问题。

1 教育教学资源需合理建设利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快, 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展还是滞后的。资金短缺是影响全面平衡发展的重要阻碍, 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化过程, 没有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就无从谈起。但现实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受地域和生产力等限制, 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比如笔者所在的辽西县城, 2016年县区内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受到资金影响还没有配备。有些地区的中小学虽然也购置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但对这些学校来讲只是利用率很低的摆设, 很多学校将计算机集中在微机室, 而且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随着信息化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大力发展农村等资源匮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 可以使这一地区师生与发达地区的师生一样同步共享最新的教育信息资源。

2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南国华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在一些中小学中, 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方式是对立的。许多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 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是资源共享的教育。错误地认为学生上课会被课堂引用的影像所吸引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却忘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会让课堂更生动多彩, 如优秀的课件制作使用, 会使地理、物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更加直观。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初阶段就存在, 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一些学校管理者反对教学信息化,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使用, 这样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所以, 观念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 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推进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

3 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通过手机、电视、电脑获得信息、学习知识, 其中的文字、声音、影像等信息生动、形象、活泼, 学生很容易接纳。在信息时代, 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有绝对的优势。与知识传授相比, 方法的学习、知识的选择以及对知识的态度更为重要, 所以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 获取、利用信息资源, 以此提高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但有些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应用能力差, 计算机、网络操作不够熟练, 很大程度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基础的课件演示水平, 最常用的形式就是PPT讲稿的演示, 教师虽然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 但是进行的却是传统课堂授课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课中的演示工具。教师的多媒体、网络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要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能力。

这几年国家建设了“一师一优课”公共资源平台, 教师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晒课”, 既充分调动了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 并且可以运用平台上的其他“优课”资源辅助自己的教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相互竞争到相互学习, 最后共同发展。

4 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但在不同地区, 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在农村等偏远地区, 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只是简单上机, 有的根本就被其他课取代了。一些家长和老师也错误地认为孩子过多接触电脑与手机会使孩子沉溺网络, 而忽略了信息时代学生不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规范行为、明确是非观念, 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娱乐功能。有益的电脑游戏对练习学生的协调能力、判定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 但假如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 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要教育学生, 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

也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设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创设班级QQ群或微信群、网络资源共享库及精品课程。以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为例,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创设班级内部计算机操作比赛, 做课件。让学生上网搜索素材, 并科学地围绕课程内容完成课件制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辛苦, 并珍惜学习机会。

所以,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要让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媒体信息, 自觉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5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在发展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 如教育教学资源需合理建设利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找出相应的对策,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琳, 李冰冰, 黄蔚, 中国教育信息化20大庆之年新发展——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6 (2) :80-87.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5

古浪县十八里堡初级中学陆兴芳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校是普及信息化教学的基地,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就硬件系统而言,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统一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的抓紧对软件方面的建设,如培养一批专业性比较强的信息化师资队伍。

二、建设和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

四、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6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评估

效益是现代社会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效果和收益。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效果或进展如何;二是指有多少收益。教育信息化效益与教育效益密不可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效益就是教育效益。教育效益就是教育的效果和收益,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价值,包括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价值。价值与目标有关,本文用目标实现程度来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体系包括过程性目标和最终目标,所以教育信息化效益也可分为过程效益和最终效益。

教育信息化效益包括过程效益和最终效益,全面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非指标体系不能完成。概括地说,国内外对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和研究均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还没有普遍认可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已存在的并得到执行的有市级和区级两个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常州将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纳入了常规中小学教育督导范围内。苏州的评估指标设计比较全面具体,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很好的导引作用,但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指标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起来也可能会造成重视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数量,忽视质量。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估指标均为衡量教育信息化过程效益的指标,但这些指标还没有涉及有效的常规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效益体现为教育系统培养的是否为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最显著的能力特征是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即使只考虑创新思维能力,在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时也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和困难。能力是潜在的,不能直接测量,人们只能通过测量某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他的能力。既然是推测,就有犯错误的可能性。较完备系统的能力测量体系意味着时间、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这对于需要随时进行的测量来说显然是不经济和不现实的。由于教育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以教师行为为中介,所以笔者认为评价教师行为是效力更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替代性方案。

本文下面将讨论一个评估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综合指标——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

二、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

1.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综合指标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行为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时比率能够集中体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施加影响的强度,能够较好地指示学生获得的创新能力水平的增长情况。

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高意味着信息技术设备有效使用效率高;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条件普遍具备的学校,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越高则意味着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况越好。这也同时反映了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核心效益的获得情况。

学校要获得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高比率必须保证有基本硬件设备支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学校软环境支持(包括制度、组织、激励等)、教学资料获得便利(以学校资源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为基础)。这些条件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因素。所以,这个指标既具有较好效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对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一直重视硬件设备的评估,而且学校内部硬件设备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所以追求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并不会导致学校放弃硬件建设,反倒会使学校改变只重视硬件设备建设的状况,逐步理性考虑如何将硬件建设与教学应用联系起来,把以前忽视的环节(教师培训、软件、资源)重新纳入系统思考的范畴。

因为某一区域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一致,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R)在区域内部当然具有可比性。又因为它是个相对值,所以,这个指标在地区之间也具有可比性。如果出现地区性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暂时偏低也很正常。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区域差异很大,先进区域会逐步影响到其他区域,各地区的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会趋于一致,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实际才会健康发展。

2.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计算公式

R(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EC(每学期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时)C(每学期总课时) (公式1)

EC是指每学期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教学的课时数。有效使用是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提供生动有趣的教科书要求的内容,扩展教科书内容,信息技术设备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学习伙伴等参与、引导或辅助学生学习过程,但不包括教师只用信息技术设备展示板书内容的教学行为。EC可以通过学生随堂填写定制的记录表来获得。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已经普遍开设,对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的评估方法也已经形成,本文认为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启动阶段推进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可以不将信息技术课时排除在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外。

当学校提供的信息技术设备不能满足所有常规课使用时,C是指学校环境可以提供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大课时量( ),减去开设信息技术课时( )。此时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用于反映现有硬件设备的教学应用情况。

当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条件普遍具备时,C为学校所有开设科目加权总课时之和。某一门科目加权总课时(T )由该学期这门科目的总课时( )乘上本科目建议课时比率( )。j表示学校开设的学科科目。科目建议课时比率由学校所在的区或市学科教研室确定。

3.教师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数据的获得

学校教师在专门教室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可以通过专门教室的使用记录和学生随堂填写的定制记录来获取。

学校教师在常规课堂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可以通过学生随堂填写定制记录表来获取,并根据学生记录来界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行为是否有效应用。供学生随堂填写的定制记录表可由区或市甚至更上一级具有评估权的组织确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在课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生动表现了课本内容;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拓展了课本内容;4.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5.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做练习;6.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在常规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符合2~6中的任何一个,即可视为有效使用。如果表格记录显示教师行为符合2~6中的所有项,多项,或者没有选1就选了2~6项,就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校内的教师互相听课,或评估人员抽查听课来相互验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完成表格发放,数据收集,数据处理。

有限条件下每学期总课时数据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日程推算得出;条件普遍具备时,每个科目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由区或市,甚至更高级的学科教研室给出。学科教研室每学期都会开展常规的教科研活动,主要形式是听课、评课。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得知,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应用已经成为公开课,示范课,赛课的不成文标准。在已有教科研积累的基础上,教研室已经可以初步给出本区域某学科“建议使用信息技术课时比率。”

以上是从教育的主要功能,培养人才角度出发,来讨论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此外,教育系统还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而存在,它由各级教育组织构成,为相当多的利益人提供工作机会。这些利益人的行动目标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另一个目标集合。所以,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可以从培养信息时代要求人才和教育系统内各主体目标两个角度来衡量。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利益主体的效益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陈敬良等.教育成本管理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37.

[2] 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5(6)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付一静)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7

全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测量框架

2003年在日内瓦及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两次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WorldSummitsontheInformationSociety),重点关注了教育信息化的教育作用的测量,在行动计划中概述了其使用“跟踪和评价”来测量教育信息化的构想。

为了发展现实的度量方法、建立国际可比性和政策决策因素,世界信息社会峰会邀请了很多国际组织参与测量。测量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组织成立于2004年6月,目前成员包括欧盟统计局Eurostat、国际电信联盟IT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联合国区域委员会UNRC、联合国拉丁美洲的美国和加勒比经委会UNECLAC、联合国西亚经社委员会UNESCWA、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UNESCAP、非洲经委会UNECA和世界银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定义了初始的教育信息化教育指标的定义和数据搜集方法。2009年2月,在其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上,UIS提交了一个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的测量方案:《教育信息化测量指南》。这一文件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提出了主要概念的标准化定义,并合理地、详细地解释了其测量规准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教育信息化测量指南》进一步细化和建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指标,为教育信息化的问卷调查提供了搜集和计算的方法,为解决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问题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和备用方案。

教育信息化测量合作组织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2007年2月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八届会议上获得了认可。为了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核心列表,合作组织还建立了一个教育课题组专门从事研究和测量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框架

1.主要政策问题

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新千年人类发展目标》指出了国际社会的新千年发展目标和教育将要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机制难以可持续地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终身教育最大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建设可以提供培训或者学习机会的大量教育机构,更重要的是改善现有的学校教育和面向边缘化的群体。根据Haddad和Draxler的研究,基础教育传递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成本,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支持不足,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较差,诸多不平等的情况会导致失去很多优秀的学生。

《新千年人类发展目标》指出,在新千年对劳动力的需求中,传统教学的挑战被技术迅速放大。在教和学中,新教学模式更注重学,学习者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学习者根据需要,不再受限于僵化的教育路径或预定的认证目标。而教育信息化则可以超越文化的限制,挣脱物理空间的束缚。技术可以改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先进技能的形成,维持终身学习,以及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表1总结了各种全球政策组织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使用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这些组织包括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新千年人类发展目标MDGs、全民教育EF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WSIS会议的第一阶段行动计划包括两个目标:一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内,用教育信息化连接大学、中学和小学的信息资源;二是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适应国情与所有小学和中学的课程。行动计划还认为,对所有人而言,在信息社会中的教育信息化素养都不可或缺。

2.全民教育目标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支持被认为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关键,联合国提出的具体全面教育目标见表2。

其他组织在教学信息化测量上的工作进展

1.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的工作进展

作为一所非官方的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其总部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主要职能是组织全球性的跨国家、跨地区的教育研究合作,利用现代化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各类教育项目的评价研究和比较研究,资助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就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结果会产生的影响没有达成一致。研究者们只是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小学生教育中有积极影响,对数学、科学和英语三个科目有最显著的影响,而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不那么显著。研究者们非常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应用,他们指出,教师使用信息化融合的教学法,能较长时间地将教育信息化嵌入他们的课程中。

传统的课程为导向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个体的数据搜集和分析上,而第二级的指标在办学条件层面,搜集学校和教师水平、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数据。IEA进行了国际比较评估,在数学、科学和阅读科目测量学生的成绩。

2.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工作进展

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世界银行是一个国际组织,起初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破坏的国家进行重建,近年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和提高生活水平。在2012年,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贷款或帮助。

在世界各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存在的目的是刺激社会发展。在富裕国家,教育信息化已经在教育中应用超过20年。虽然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不能被准确地测量出来,但是大家普遍认为它是有益的。世界银行得出结论:缺乏广泛接受的标准方法和评估指标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3.第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所(SITES: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udy)的工作进展

第二信息 技术教育 研究所(SITES)是一个国际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研究教学实践创新的研究所,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资助。28个国家参与了这项研究,确定174个创新课堂。国家研究团队使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搜集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环境因素的支持和对他们的影响。国际协调委员会(ICC)进行了跨案例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和课堂实践。

评估最大的挑战就是工具的复杂性,因为测量需要考虑成本(时间或资源)、文化和语言等各种因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8

经过多年办刊实践,刊物内容新颖、视角独特,而且日益凸显前瞻性、专业性、学术性和指导性,深受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研究团队、电教装备系统、教研系统、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喜爱。通过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及不断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形成了稳定的读者群体和客户对象,打造了专业引领、系统服务、广泛互动的媒体平台,具有了较高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2017年,本刊将继续通过封面人物、刊中刊、数字校园、行业观察等模块,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和更好的策划,服务于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发展,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封面人物

为教育信息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先锋人物(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企业领袖、学校校长、优秀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重点介绍个人发展经历、成就及思想方略,树立榜样,宣传典型。

◎数字校园

聚焦学校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凸显教育信息化特色与亮点,让读者阅读后有实际获得感。

◎刊中刊

以图文并茂的彩版形式,展示区域、学校、企业推动教育信息化成果,交流经验,分享智慧。

◎行业观察

宣传企业教育信息技术类产品,搭建区域合作、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合作伙伴的“双赢”。

在此,本刊欢迎更多的学校、企业与我们精诚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咨询电话:010-83555283

联系人:王老师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9

2011年是我国进入“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第一年, 从“九五”计划开始, 教育信息化就大踏步向前, 经过15年的磨砺, 信息化的正确理念逐步推广, 先进技术的应用推陈出新, 不断推动信息化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教育部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等文件和政策, 推动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普及, 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开创了从无到有、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先行一步, 把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打好。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目前远远滞后于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育装备管理模式的落后早已成了制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 推出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二、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

1.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界定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 就是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中小学教育装备中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教育装备管理系统, 能应用于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的各个方面, 如实验教学管理、图书管理、校产管理、电教器材、音像资料、体育、卫生、音乐、美术、劳技器材管理、专业教室应用管理等。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必须全面贯彻本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精神, 实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装备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 实现教育装备管理信息从学校基层的数据录入、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上报 (含网上上报等多种方式) 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系统应将省装备管理中心、县 (市) 教仪站、学校通过城域网、广域网等连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整体, 从而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2.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作用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在学校实现教育装备工作的计算机管理,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服务, 通过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装备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 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教育信息, 为本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 实现教育装备管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为政府的科学、准确决策 (特别是与教育有关的宏观决策) 提供依据。

3.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重点包括学校基本信息 (含学生、教职工、开设科目等信息) 子集、仪器装备与实验室信息子集、图书管理信息子集、音体美卫生及劳动技术信息子集、信息电教信息子集、办公管理信息子集、食堂宿舍管理等信息子集。省、市、县教育装备管理中心作为系统的管理端, 学校作为系统的学校端, 管理端和学校端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连通, 管理端可以即时查询到学校各种装备数据, 如装备账目配备信息、实验开出情况、图书借阅情况等。学校端也可以同样快捷地得到管理端下发的数据, 如装备管理相关标准、制度及文件规定等, 不再依靠邮件来上报或下发相关数据, 真正实现网络化管理。

4.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教育装备管理软件设计上应该满足:装备管理方向全面, 管理体系标准, 管理流程规范, 管理功能模块操作简单易用, 充分体现出教育装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同时, 现在不同的学校管理模式不尽相同, 教育装备管理过程本身复杂、烦琐, 装备管理系统应当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能与其他教育管理软件兼容以方便以后增加数据接口符合国家标准或跨平台使用。

(1) 各个子集均采用无纸化、电子化方式管理所有资产的入库、定位、借用、报损、赔偿、盘点、采购、退货、管制审批等功能, 达到资产账目建立、分类一应俱全, 账账相应, 账物相符, 采购、管理自动化。 (2) 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与实验教学活动过程管理相结合。实验计划、实验通知、实验安排、实验确认、仪器设备维护、自制研发实验教具、教改科研等功能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动态化, 实验教学可配置不同教材版本的实验目录, 由不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操作。 (3) 图书管理通过自动化管理系统轻松实现图书登录、分类、编目、典藏管理、流通控制、期刊管理、馆藏查询等业务。 (4) 装备管理系统智能化、网络化管理教育装备活动产生的各种记录、数据、资料档案, 实现即时自助查阅、统计、导出、打印, 实时无缝上传等功能, 并完全能与教育部《教育技术装备统计系统》兼容, 让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更客观、更真实、更快捷, 导出数据格式完全与Word, Excel, WPS和PDF等兼容, 方便用户在其他办公或管理软件上直接使用。

装备管理系统同时包括对装备管理队伍培训、考核、评聘、档案等的管理和装备效益情况、教学教研成果的体现。

5.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推行

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要集中统筹、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密切配合。省市教育装备中心统一建立软件平台, 组织、宣传、实施。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分管校长总负责, 信息技术教师及管理人员负责业务和技术指导, 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学习和参与, 并将此工作纳入检查评估验收内容。推行时可先选择一些装备条件、信息化基础相对较好, 管理比较规范、标准的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建立装备管理信息化应用示范区, 通过示范区发挥对其他学校的示范、指导与辐射作用, 再逐步全面推广实施。

三、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 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科学化管理、促进教育装备管理手段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第一, 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建立起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基础数据库, 确保基础数据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二, 强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自动化功能, 让决策更加快捷、准确和科学。强大的采购系统功能, 让采购流程变得更容易;物资采购、管理, 实验教学常规管理与教育技术装备综合统计等工作, 均可采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作为运行平台开展工作。第三, 对各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开设情况及其他教育装备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应以管理系统为准, 信息来源精确、真实、完善, 使评估结论更准确、客观。第四, 海量基础数据与标准代码, 让系统维护更灵活、更容易。

2. 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 大大提高教育装备管理的效率、透明度, 节约资源、突显网络化功能

全面实施管理信息化以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查询、统计、入账、资产盘点、数据传输等极为便利, 通过市级管理平台可以查看全市图书、仪器等教育技术装备情况的翔实数据, 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每一个县市区和所属学校的装备情况。管理信息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落后的统计模式。

3. 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也是贯彻落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内容要求, 是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保障“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完成措施里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 。

4. 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可以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专业的高素质装备管理队伍

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高, 系统应用后, 装备管理人员面临新的挑战, 不但要精通装备管理理论、规则、技能、流程等专业知识, 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为此必须要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进行有针对行的继续教育,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

通过推广应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 建立与现代教育装备标准适应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将彻底改变目前教育装备管理的落后现状, 教育装备管理事业便如同插上翅膀, 实现质的飞跃, 迅速与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接轨。

摘要:通过推广应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建立与现代教育装备标准适应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将彻底改变目前教育装备管理的落后现状,教育装备管理事业便如同插上翅膀,实现质的飞跃,迅速与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接轨。

参考文献

[1]竺春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 7:47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0

1 建立民族教育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思想

在本文中, 笔者主要从当前民族教育的属性及内涵出发, 认为教育信息化指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 加快民族教育的管理、改革及教育教学的过程。其中包括信息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及应用管理等多个要素。在建立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连贯性原则

教育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不仅对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到国家对信息化指标体系要求 , 还有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 ,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评价要素 , 构建指数要反映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完整系统。

1.2 前瞻性原则

教育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 , 其指标体系应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3 合理性原则

每个索引系统设计和评价的选择必须基于合理性原则 , 可以客观地反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条件 , 可以全面反映真正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4 易操作性原则

指数选择尽量简单明了 , 容易收集、索引应该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2 构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指标体系有因素分析法、等级量表法和个案分析法等, 本文中采用综合分析法 , 采取文献资料 , 依据国家关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 , 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 在充分调研当地民族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 划分多个评价指标, 最后利用Yaahp分析软件对各指标分配权重。

3 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构建了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5个一级指标 , 18个二级指标。其评价架结构及权重如下图 :

通过Yaahp分层软件, 构造出的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模型为A=B1×0.3885+B2×0.3261+B3×0.0722+B4×0.0817+B5×0.1315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B1、信息资源建设B2、教师专业发展B3、资源利用B4、综合管理B5)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配置比率、校园网覆盖率、生机比、师机比4项, 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教学资源库容量、图书馆资源量、传递课、名师、名校堂量、教师、班级学生空间比率4项,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任教师在职、全日制进修学习人数、教师制作教学资源数、专任教师数、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4项, 资源利用包括学生使用数字资源频率、教师使用数字资源频率、教师参加课件比赛或信息技术论文比赛获奖人次2项, 综合管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系统、经费保障、信息安全4项。

4 对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结及展望

(1) 国内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研究较少 , 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 本研究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许多缺点。今后, 对该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及属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2) 指标并不完整 , 许多重要的特征描述教育信息化指数只能使用替代甚至有空缺的间接指标。一些指标已确定的量化标准 , 如应该更合适 , 如二、三级指标目前只能使用通用索引的数量。在以后的研究中, ,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认可程度提高 , 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将不断更新和修改。

(3)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 信息技术更新周期短 ,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变化, 评价指标应该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 以确保有效性指数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可比性 , 需要增加新的指数 , 及时消除过时的指数 , 要保证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 ,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设置指标体系 , 必须有可延伸性。

摘要:信息技术成为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助推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发放问卷和咨询专家, 建立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适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实际的均衡发展评价多指标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党小超.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及远程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3) :69-71.

[2]刘升弟.农牧区学校机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与技术, 2011 (1) :08-09.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师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7.5

前言:教师在教育活动层面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的影响到未来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小学教育中要想提升信息化的进程就一定要重视起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促使教育得到完善。下面将对影响中小学教育新化进程的教师因素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一)年龄和性别

当前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人群普遍为女性居多,男性数量较少。同时教师的年龄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下,40岁以上年龄教师则能达到总人数的25%左右。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当前阶段我国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起素质教育,并且将信息化教育手段逐渐的融入到了日常教育中去。教师的年龄对于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普遍在信息化教育能力上差一些。年轻的教师则因为我有着更多的精力和接收能力在教学中更愿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加敢于创新。同时年轻教师由于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信息化内容,因此在操作能力上也普遍较强,在使用信息化教学中要比年长的教师更加有优势[1]。

(二)学历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普遍以本科学历为主,其次是专科。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明教师的能力受到学历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学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但并不会影响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应用。但教师仍然需要重视起自我的不断提升,只有自身高度重视,才能将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当前阶段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中,相关数据显示,一般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科目中教师所使用的信息化方式比较普遍,在其他的学科上则参差不齐。尤其是美术、历史和体育等教学在信息化使用上普遍概率较低。这些研究结果中充分的显示了我国当前的教育状态。语文数学和英语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重点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这些科目的信息化使用情况也比较好。同时在这一类的科目上网络资源也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直接下载资料,然后进行应用。而其他的学科由于本身资源限制,也就直接的影响了其信息化使用的情况。

二、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态度与认识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教育方式的普及和应用,很多的教师都认为信息化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促进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教师认为在这方面的应用仍然有待观察,甚至少数的教师会认为没有必要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因此可以说教师们对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应用在态度上是不统一的。同时,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大多数的教师对此都持有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但真正面对信息技术的时候却只有少数的教师能应用有效,得心应手,可以说不少的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仍然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2]。之所以教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是现代化产物,其发展速度是十分快的,对此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需要,但同时也有另外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会让自己丧失一些教学中的控制权,因此主观思想上是不愿意接受信息化的。

(二)实践应用中的惰性因素

对于我国来说有着一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教师,这些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往往态度要更低于城市教师,同时在教学态度上也远远不如城市教师。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教师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等都要远远的高于农村地区教师[3]。同时,农村地区教师由于接触到的信息化内容较少,因此对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有所怀疑,面对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会显得更加谨慎。城市教师对于信息化应用之所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各种不同的因素促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教育规律因素以及内心的惰性因素。这种惰性的产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教师认为造成心理惰性主要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影响,在面对考试的压力下教师更愿意选择使用一些传统保险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受到了影响。农村教师则是因为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而导致内心产生了压力和焦虑感,因此演变成为内心的惰性。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教师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重要性。首先,学校方面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要给予大力的支持,积极改善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同时,学校方面要对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更加重视,提倡并鼓励教师采取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教学[4]。其次要重视起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积极的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或者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使教师的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此外,要引导教师重视起信息化应用方式,只有让教师本身的应用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才能更好的提升其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结语: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进程中,只有采取全面性的措施,从环境、意识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的提升,才能促使信息化的应用性得到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得到推进,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谈福媛.基于SWOT分析的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65—69.

[2]许红平.影響中小学信息化发展中的教师因素探究[J].新课程(下),2016,(05):45—48.

[3]郅庭瑾,尚伟伟.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J].现代教学,2016,(Z3):11—15.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12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 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带动下,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至2009年底, 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已装备计算机808595台, 计算机总值达35.59亿元, 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10.42亿元, 多媒体教学设备总值18.37亿元。全省中小学生机比7.06∶1, 农村中小学生机比8∶1。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5933所, 占中小学总数的94.03%, 其中80%的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有5068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 占中小学总数的80.32%, 70%的农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全省中小学的班套比达到1.18∶1, 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班套比达到2.2∶1。至2009年底, 全省共有29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 32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校园网, 15个县的所有普通农村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2)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从2004年开始, 浙江省组织发动各学科特级教师、省级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有关学校参加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光盘资源编制。开发了面向学科课堂教学的“我们一起学”系列, 面向教师培训的“走进新课程”系列, 引进了面向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综合类资源, 为农村中小学开发、配置了100G的小学版或初中版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2008年底建立了涵盖各学科, 容量超过400G的58800条资源, 包括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多媒体素材库等内容。许多农村学校也逐步建立了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3) 农村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多年努力, 农村教师普遍接受了以设备操作技能、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 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 为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 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98.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 96.6%的农村教师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问题与挑战

(1)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差异较大, 如繁华都市宁波海曙区的生机比为4.5∶1, 浙西南山区常山县生机比为16∶1。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及应用水平差异更甚。

(2) 软、硬件建设不同步。在信息化建设中, 没有结合地区或者学校的实际情况, 片面追求硬件环境建设, 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建设成为普遍现象。农村中小学的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建设的投入普遍落后于硬件建设的水平, 不少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服务器CPU使用不足2%, 制约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3) 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总体缺乏, 特别是优质资源匮乏, 资源分散, 标准化程度较低, 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 支持“教”的资源多, 支持“学”的资源少;静态资源多, 动态资源少;教学资源多, 教育资源少;一般资源多, 特色资源少。

(4)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程度、研究应用水平和绩效评估等都有待加强。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总体策略

(1) 坚持政府主导。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重点, 基础薄弱、涉及面广、区域差异大等特点, 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 从政策、资金、管理体制上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 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2) 坚持统筹规划。要系统筹划, 明确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 既要考虑当前信息化的实际情况, 也要考虑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既要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 也要考虑人才培养、应用和考评;既要考虑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 也要考虑信息技术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

(3) 坚持项目引领。从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政府通过设立重大项目指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是带动信息化建设的最有力的手段。例如, 2005年开始实施的浙江省第一轮农远工程, 中央和省政府在三年中为此项工程共投入0.4亿元, 但带动各地投入的金额超过3亿元, 推动了全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4) 坚持共建共享。政府要将教育、文化、组织和电信等部门的力量整合, 并积极争取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 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国际企业, 把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党员干部远程培训和农民网上实用技能培训等项目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信息化建设, 共享信息化成果。 

2. 具体策略

(1) 规范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坚持互联互通, 规范标准, 政府采购全覆盖策略。浙江省第二轮农远工程的硬件建设以互联互通为目标, 建设内容除了为农村中小学配备6500套多媒体教室设备、1500个计算机教室, 还包括省、市、县、学校四位一体的远程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制定了《浙江省农远工程多媒体教室建设规范》、《浙江省农远工程计算机教室建设规范》及《浙江省农远工程远程平台建设要求》, 为硬件建设统一了技术、外观、安全、安装和验收等标准。硬件采购 (包括资源、软件等所有项目) 全部纳入政府采购, 确保硬件建设的质量、规范和安全。

(2) 优化资源建设。目前引进或开发的资源有特级教师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网络课堂、教师学科协作组、多媒体素材库、素质教育光盘、浙江乡土教材、浙派教育家进乡村、阳光心理室等十二个项目, 所有的资源全部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呈现并免费向全省师生开放。资源建设上注重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相结合、助教资源和助学资源相结合、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相结合、一般资源和特色资源相结合, 不断优化资源结构。 

(3) 突出人才培养。要建立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覆盖管理者、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等、内容各有侧重和特点的人才培训体系, 培养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在培训对象上, 应当首先培训管理者, 如教育局长、校长, 而后是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等。在培训形式上, 应当使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 现场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 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还可以通过指导和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各类活动, 如电脑作品制作比赛、多媒体教案比赛等锻炼和培养教育信息化的人才。

(4) 深化研究应用。学校及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通过专项课题、专项调研和校本教科研等形式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研究, 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5) 推行绩效评估。推行绩效评估是当前政府项目实施的普遍要求, 也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效益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估主要指的是建立监控、评价制度。通过评估, 有效进行调控, 保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建筑物屋面防水问题下一篇:主轴螺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