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2024-09-21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共12篇)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篇1

摘要: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全新阶段, 虽然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也遇到了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旧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就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观念、意识、资源、硬件、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

起步于1995年的我国教育信息化, 到2017年是第22个年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尤其近5年, 发展速度快, 发展质量高, 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法》, 国家鼓励学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最初的只是硬件投入, 到现在各种平台的建设。多数中小学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互联网全覆盖、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实现了教学设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随着校园网及其资源库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逐渐走向日常教育活动,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杠杆,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和创新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中学的教育信息化正面临着关键的转型期, 转型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很多问题。

1 教育教学资源需合理建设利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快, 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展还是滞后的。资金短缺是影响全面平衡发展的重要阻碍, 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化过程, 没有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就无从谈起。但现实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受地域和生产力等限制, 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比如笔者所在的辽西县城, 2016年县区内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受到资金影响还没有配备。有些地区的中小学虽然也购置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但对这些学校来讲只是利用率很低的摆设, 很多学校将计算机集中在微机室, 而且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随着信息化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大力发展农村等资源匮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 可以使这一地区师生与发达地区的师生一样同步共享最新的教育信息资源。

2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南国华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在一些中小学中, 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方式是对立的。许多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 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是资源共享的教育。错误地认为学生上课会被课堂引用的影像所吸引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却忘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会让课堂更生动多彩, 如优秀的课件制作使用, 会使地理、物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更加直观。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初阶段就存在, 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一些学校管理者反对教学信息化,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使用, 这样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所以, 观念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 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推进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

3 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通过手机、电视、电脑获得信息、学习知识, 其中的文字、声音、影像等信息生动、形象、活泼, 学生很容易接纳。在信息时代, 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有绝对的优势。与知识传授相比, 方法的学习、知识的选择以及对知识的态度更为重要, 所以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 获取、利用信息资源, 以此提高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但有些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应用能力差, 计算机、网络操作不够熟练, 很大程度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基础的课件演示水平, 最常用的形式就是PPT讲稿的演示, 教师虽然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 但是进行的却是传统课堂授课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课中的演示工具。教师的多媒体、网络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要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能力。

这几年国家建设了“一师一优课”公共资源平台, 教师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晒课”, 既充分调动了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 并且可以运用平台上的其他“优课”资源辅助自己的教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相互竞争到相互学习, 最后共同发展。

4 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但在不同地区, 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在农村等偏远地区, 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只是简单上机, 有的根本就被其他课取代了。一些家长和老师也错误地认为孩子过多接触电脑与手机会使孩子沉溺网络, 而忽略了信息时代学生不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规范行为、明确是非观念, 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娱乐功能。有益的电脑游戏对练习学生的协调能力、判定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 但假如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 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要教育学生, 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

也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设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创设班级QQ群或微信群、网络资源共享库及精品课程。以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为例,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创设班级内部计算机操作比赛, 做课件。让学生上网搜索素材, 并科学地围绕课程内容完成课件制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辛苦, 并珍惜学习机会。

所以,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要让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媒体信息, 自觉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5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在发展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 如教育教学资源需合理建设利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找出相应的对策,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琳, 李冰冰, 黄蔚, 中国教育信息化20大庆之年新发展——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6 (2) :80-87.

[2]张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5) :39-43.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篇2

工作单位:宜城市小河镇新庙村小学 联系电话:15549872369 电子邮箱:xiangdongyun2@163.com 邮政编码:

441402

中小学体育管理信息化初探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采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上网搜索等方法,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管理、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工作档案及体育宣传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总结,为学校体育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方向迈进,提供一些参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 :学校体育;信息化;应用调查方法:文献法、调查法、搜索法。人类迈入了21世纪,迈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实践证明,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与同门类的相邻学科或不同门类的相关学科渗透交叉。将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引入体育教学课程当中,与体育教学课程整合并对体育课程进行管理、控制,加强体育教学课程的信息化管理。体育教学课程管理模式包括体育课程项目设定、教师信息管理、体育特色设定等。体育信息化要指导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目标,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积累知识的过程,即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更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技术和体验乐趣的新的教学过程模式。学校体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也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这一时代的要求,从整体上保证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学校体育的科学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体育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学校体育管理又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工作枢纽,它能保证学校领导及师生融洽的配合,把工作能耗降低到最低水平。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运用,传统的学校体育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必将进行相应地改进和完善。运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紧跟科学的、实效的管理理念,是学校体育管理者应当注重的方面。因此,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科学现代化,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辅助管理,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体育管理的辅助作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的管理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体育教学的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档案、上课、分析与评价、教学研究、学生体育课成绩档案、工作总结等。在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和减少工作量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1、体育教学计划过程的辅助管理

在以往体育教学管理的计划过程中,对制定、检查、落实各项体育教学计划,包括水平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等,往往采取上交、定期审查、临时抽查等手段来保证各项计划的按时制定完成,这种管理手段既增加了管理者的负担,又造成管理过程效果的低下。而采用计算机及网络管理的话,就会大大提高管理效果。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校园网、局域网也在快速普及,这就为管理提供了方便。我们要求每一名体育教师直接把各种计划输入计算机,再通过校园网把计划文件共享,这样体育管理者只需手指点击鼠标就可以详细、及时的检查、审阅各项体育教学计划了,使管理工作高速高效。

2、体育教学过程的辅助管理

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被广泛重视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管理也在被日益加强。通过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可以使多项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和改进。其中包括:(1)体育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教师的合理配置;教师的备课等都可以由计算机预先排定(2)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要求组织教学(3)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评估教学效果,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4)严格制定考试制度与标准,作好考试成绩的分析与统计,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体育教学的检查评定和总结反馈过程的辅助管理

学生体育信息成绩管理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对体育成绩能够实现技能成绩、理论成绩、体质测试和体育综合成绩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定,如果多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人为情感评定的情况,使得检查评定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考试项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体育常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评价包括体育课出勤率、课堂表现、考试项目、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方面。

附:学习成绩评定操作公式(仅供参考)(1)体能评定操作公式:

基准成绩分为A(均值);终结性成绩分为B(均值)体能最终等级分=B+(B-A)(2)知识与技能评定操作公式:

知识与技能最终等级分=若干项学习等级分之和/项数(3)学习态度评定操作公式:

学习态度最终等级分=(自评等级分+互评等级分)*50%+教评等级分*50%(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定操作公式: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最终等级分=(自评等级分+互评等级分)*50%+教评等级分*50%

最终等级分=(体能最终等级分+知识与技能最终等级分+学习态度最终等级分+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最终等级分)/4

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的检查与评定,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评定;教学效果的评定以及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等。利用计算机,我们把每一次的检查数据及时准确地输录到计算机中保存整理,在学期或学年结束要进行评定时,就可以全部调出资料和数据,结合相关的标准给出准确的评定。另外对反馈信息的搜索、全面分析及加工处理,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会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有效,也会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二、信息技术辅助课外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运动竞赛的管理

学校课外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活跃学校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发现和培养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及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抓好课外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是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必备的条件。但往往由于实施起来过于繁琐,成为令体育教师头痛的难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管理,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1、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助管理

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课间体育活动;班级体育锻炼;校外体育锻炼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行。早操和课间操的管理包括出操人数和做操质量两个指标,我们可以把每次出操的人数、做操质量的检查打分输入计算机,给每一个班级制作综合曲线示意图,每隔一定时期就进行评比,以此来督促管理各个班级的出操。班级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里的个人网页或共享文件夹,把制定好的全校各班级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表,安排的活动内容,以及出借体育器材和体育锻炼的辅导等情况,及时向各个班级和班主任传达、发布,使班级体育锻炼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展。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大量原始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进行各项指标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总成绩进行合格率、优秀率的统计等,为管理决策及科研提供大量的分析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

2、课余运动队训练及运动竞赛的辅助管理

体育训练有严格的规律,课余体育训练管理要遵循运动训练原理,着重抓好选材、训练、学生思想及学籍管理。

计算机在运动训练管理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教练员就可以把队员日常训练的素质测试成绩,各种生理、心理测试指标及时做出科学的统计分析,帮助教练员更好地安排训练内容,也使得运动训练管理科学化。在运动竞赛中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会使组织比赛更加合理、有序、快捷。利用计算机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制定编排比赛的秩序册,归纳统计管理各项数据,及时发布每项赛事成绩,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而且还提高了管理效能,使管理更加科学化、自动化。

三、信息技术辅助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学生体质与健康管理工作可包括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登记、学生卫生行为登记、学生健康卡登记,做好从整体上对学生体质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做好学生的体检工作及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从本质上说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果,主要是体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上。因此,加强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管理,对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在校学生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学校也都要定期对学生做全面的身体测定。在以往检测后,要人工进行各种数据统计,并将测定结果逐年登记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卡片上,建立健康档案,入库保存,其工作量是很大的。利用计算机管理我们就可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各种表格进行处理,使得健康档案保存容易,检索更加方便快捷。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时对总的检测数据或某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存在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具体改进实施建议。有自己网站的学校还可以把相关的健康资料发送到Internet上,使学生家长通过网络就可以详细查看自己孩子的情况,协助学校作好孩子的健康工作。

四、信息技术辅助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

计算机辅助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主要是按照国家及省的场地器材配备标准进行分类设置,做好场地器材的购置、保管和维修、借用等工作。在体育经费的管理上主要是运用校园网,把用于购置体育器材设备和维修、扩建体育场地,以及各种体育活动所需的经费,及时、详细向学生和家长公开。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使得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透明、严谨。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尤其是器材的管理,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体育器材用品按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三类分别进行管理,并要健全器材的购置、保管、借用、维护等管理制度。如果这些全部依靠人工管理,就会使工作量增大,管理效率低下,并容易出错,但如果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就会使这些工作事半功倍。首先,计算机可以对总的器材按照类型、采购时间进行分类管理,到期或损坏无法修复的可及时注销,管理的目录使人一目了然。其次,利用校园网可以把向班级和学生出借的器材定期公布,这样就方便了学生的选择借用,使得器材的利用率提高,让学校体育得到蓬勃发展。

五、信息技术辅助管理体育工作档案

体育工作档案一般可分为保存及公布两方面。对学生体质状况、学生体育课成绩、学生运动成绩、开展学校体育的有关资料都应作为档案保存好。对日常工作、上级部门要求上报的材料及学校近年来体育发展状况、学生锻炼情况等常用指标可分表公布。

要充分重视并认真搞好档案、资料的积累、整理、统计、分析,发挥其信息储存和反馈作用。一方面能使外人及其他科任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有整体的印象,另一方面能从表中的状况激励自己的工作。由于档案管理需要及时更新,所以计算机应用的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及时地对数据自动进行分类处理、快速和准确地评判、提供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指标、成绩排序汇总、各种统计报表的打印等等。对于上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发布的各种法令、条例、决定、指示等文件;本校有关体育工作的规则、制度、决定;教学计划、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历;业余训练计划、日记;各项工作总结,以及教师的单元和课时计划;学生体质健康卡片;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运动成绩等,我们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把他们分类存放在磁盘或刻录到光盘中去,制作成电子档案,这样档案管理就更加有序,查阅就更加方便快捷。

六、信息技术辅助体育宣传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

体育宣传可分为定期宣传和专题宣传。④定期宣传主要是有计划地进行板报、知识讲座、体育表演、图片展览、电影录像等形式的宣传;专题宣传是根据奥运会、校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有组织地进行短时间的较大规模的体育宣传活动。体育科研管理主要包括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内、外体育交流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有目的开展学校体育专题研究、有意识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级部门举行的学校体育科研活动。当前,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教职工的科研成果统计并核查,减少了手工统计的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

假如这些活动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应用,实施、开展起来将会耗资巨大。通过扫描仪器、数码相机、摄像机把大量的图文信息资料、体育表演、运动会实况输入到计算机,经过编辑分类把各种信息资料制成不同形式的板报、课件,即可以满足各种宣传的要求又便于日后的查阅存档,还为学校节省大笔的财务支出,是一举三得的事情。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普及,每天都会有大量新的体育信息、文章、图片出现在网上,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网络学习,利用“校校通”工程,使各个学校、各个区域的体育教师通过视频组织网络会议,开展体育交流活动。对于大幅度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科研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配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迸行体育管理与教学,将有效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时空限制,从而对体育管理机制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只有正视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体育管理的推进、辅助作用,才能正确、合理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信息化的管理时代。

注释:

①引自网上信息《信息化基本概念》

②引自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2002 ③引自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87页 ④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88页

参考文献:

英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篇3

笔者十分荣幸地参与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境外(英国)培训项目”。期间,听了近10个专题的30场讲座,参观、考察了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学校近20所,参与座谈、交流近30场,对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远期规划及建设、应用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其许多做法对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以应用导向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英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整体水平普遍较高,以应用为导向驱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明显。笔者所到之处,各学校均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教育信息化环境,突出务实应用和特色应用,但校际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差距,应用有差异。在学习、考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追求的都是适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技术。这与我国当前推进教育中小学信息化的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是基本一致的。

英国学校类型和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规模大小不一,学校自主权较大。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出台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意见,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划拨教育经费。经费支配由校长及校委会和教师、学生家长代表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共同商讨并决定信息化环境项目建设。比如,Rugby High School是一所女子文法学校,教学质量较高,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广。经费虽然比较充足,但是要满足学校信息化全面建设还是捉襟见肘。于是,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优先建设了支撑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云平台,满足了更多学生课程选择、学习的多元需求。

英国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常规化应用基本普及,部分学校正在深入探索更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应用。比如,伯明翰的South & City College 是一所英语语言培训学校,为了掌握入学新生的语言水平层次差异,确定学生学习起点,学校建立了学习测试与学习行为过程跟踪管理网络平台。平台能够从收集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历次测试成绩、出勤率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授课教师、学生提出施教、学习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笔者在深入感知、体验英国教育信息化成功做法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一是英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可能会拉大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带来校际间的不均衡;二是教育信息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带来规模效应,同时还可能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应用驱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据了解,英国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没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项目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主要以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为主,通过应用驱动等方式来实现。当前,英国中小学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追求技术“高大上”的“发烧友”,也有得过且过的“南郭先生”,还有“谈技色变”的“小菜鸟”。

基于此,学校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主要采取如下做法:一是部分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直接与薪资挂钩;二是营造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以氛围感染,以应用倒逼,逐步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校在假期集中安排时间,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英国在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自身的主动发展和学校展开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学校考核认定。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培训、研修的有效性。

另外,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培训与研修方式,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同时,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与研修的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或不同研修方向的群体,会借助网络平台或社会性软件,产生更多的自组织,其研修组织更灵活,组织方式更便捷。但是,这种教师培训研修组织的课程方案、培训标准及培训研修过程、结果及其质量很难监控与评价,也给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云技术成为课程建设实施的核心支撑

在英国,国家只颁布课程标准或考试标准,不统一编写学科教材,在学校组织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编写学生学习材料,设计与制作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特别是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实施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应用。据了解,在英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或地区教育云平台,而是由学校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师生开展协作学习、性能稳定、体验性较好的社会性云平台作为底层支撑,由任课教师和参与的学生共同完成教与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据所参观的中小学来看,多数学校选择应用Google Drive、Google Classroom、Frog等或者组合应用多个云平台作为课程建设、实施的支撑平台。

考文垂西部的Finham Park School是一所综合性中学。学校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需求,开发了近300门课程,大部分课程都是通过利用Google Drive云平台的协同和分享功能,实现师生群体协同工作、互动交流、发布作业、分享资源、家校互动、学生反馈等课程建设和应用服务,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从英国多所学校基于云技术的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发现:云平台只是为学校课程建设和使用者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特征、评价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的要求由师生共同建设、实施并动态生成。同时,随着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应用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云技术将成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核心支持。

学生自带设备学习成为发展趋势

英国的中小学学校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的需要,建立起了较好的学生课程学习平台,搭建了良好的网络环境,配备了供学生学习需要的终端设备。多所学校都已建成基于云平台的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系统,基本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据走访、考察的学校反映,学生终端设备仅靠学校配备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大部分学校鼓励学生自带设备。最近,欧洲某机构调查了包括英国在内的500所学校学生自带设备学习的结果:72%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作业,52%的学生在课堂里使用自己的设备,89%的大学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完成作业,95%的机构允许学生自带设备接入网络,仅有6%的学校没有实施学生自带设备的计划。

自带设备学习已经成为英国及欧洲大部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解决学生学习终端不足的有效办法。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反映:虽然学校通过技术手段对接入校园网络的信息做了较好的过滤,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学生自带设备学习表现出担忧。即使如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没有人可以阻止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终端,如果强力把学生与移动学习终端隔绝开来,将会使他们错过一个时代。

连通共享学习资源达成社会共识

在英国,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市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科学馆等社会教育资源能够较好地为学校、学生、社区提供免费共享。在学校,图书馆是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资源是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有效媒介。因此,英国政府、中小学学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

随着网络与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图书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学图书馆新增图书的主流选择。同时,大多数大学、社会机构及其中小学的图书基本上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在线网络图书检索、借阅、共享、校区调拨等功能。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特别是中小学图书馆与社区教育对接紧密,本社区的人员可以免费使用区域内学校图书馆的学习资源。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篇4

1 特殊教育课堂中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1.1 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的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1994定义中提到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学习类型的资源和过程。目前, 很多学者对于教育技术在普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地十分透彻, 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模式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在特殊教育中对此方面的研究, 却十分稀少。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很容易导致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个体间的差异性更大。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大多数的儿童的心理, 特殊儿童的教育更适宜用个别化教学。特殊教育从个别化教学到家庭教育到现在的学校教育, 特殊教育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

1.2 特殊教育课堂中的现状

(1) 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

自建国以来,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但是, 根据我国残疾人统计数据以及残疾学校的比例来看, 远远达不到要求。特殊儿童的权益的保障仍然是法律中的薄弱环节。

(2) 教学设备教育资源滞后。

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是有硬件资源作为基础。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硬件设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条件较好的学校, 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 甚至还有其他的设备, 例如摄影摄像机、摄影棚等等。对于条件不好的学校做不到一人一机, 2人甚至是3人一台, 学校效率可想而知。

(3) 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各个方面的压力, 高校学生毕业以后选择各个行业。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别的学科经过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还有一部分从高校毕业的学生, 由于进修机会很少, 所以对于新技术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所以, 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制度存在不足。由于现实的要求, 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十分重视, 所以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于选择成为一个特殊教育教师十分犹豫。

2 教学设计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迪克—凯瑞模型是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同样的模型因为教学对象、教育者、教学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现在的特殊教育模式与普通教育相似, 也是在一个学校班级的集体授课模式, 所以此模型对于特殊儿童的信息化课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 分析阶段

(1)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三个原则: (1) 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 (2) 能够利用现有的条件个资源可以解决, (3) 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特殊教育学生的教学目标的分析, 必须以现有学生的技能以及学生的缺陷设计教学目标。例如:相同的都是学习一篇课文, 对于眼盲的学生就可以利用动画。带有字幕的慢动作的影片和动画, 教师讲解每一个情节、而对于耳朵残疾的学生来说, 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播放教师提前录制的对话。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计的缓慢。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其次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在动机;最后必须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喜好。教师对于特殊儿童的分析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需要更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生的心理状态更是需要深入教师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特殊儿童的学生的心理更敏感脆弱,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可能更适宜用针对性教学, 采取面对面直接服务的教学方式更佳。学习情景的分析, 主要是对于外在物理环境。主要在于适用于教学的外在设备, 眼盲的学生所需要的盲文键盘、耳聋的学生所需要的i Baldi此类软件等, 许多学校都是不具备的。

2.2 组织阶段

组织阶段包括书写行为目标、工具开发、教学策略开发、教学材料开发。在经过了分析阶段之后, 教师就可以进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书写。可以罗列出学生一节课过后学会的动作, 充分发展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运动技能。教学工具地利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有技能。例如, 眼盲和耳聋的学生同样要学习一篇课文, 眼盲的学生的教学设备更注重于音频设备的利用, 教师的语言重复。依据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主要是对于个人教学。但是特殊儿童的课堂, 由于个体分化较大, 所以斯金纳的教学理论比较适合。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的设置, 程序教学理论是其理论依据。

教学材料和资的选择, 现在众多的实体教学资源和教学网站针对于特殊儿童的就十分稀少。国家在特殊儿童信息化方面相较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差较远, 存在资源短缺设备落后, 资源分配不均, 资源缺乏规范等问题。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教材的开发, 要符合特殊儿童年龄较小, 认知结构不完善, 心理和身体缺陷的特点。所以相对于普通儿童来说, 特殊教育的教学资源更加难以选择。

2.3 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在教学设计的始终。在进行教学分析阶段就开始了形成性评价。教学材料的呈现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教学结果的五种分类;对于特殊学生是否适合;学习者能否得到提高, 能提高什么程度;教学材料对于学生是否有动机激发作用;教学材料对学生而言是否清晰易懂;教学环境是否适合教学的实施。

总结性评价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学期末的考试测验, 但是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多的是其触觉, 听觉, 视觉等行为功能的提高。

3 结语

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认知行为方式的特殊性、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导致了特殊教育信息化实施的难度性十分大。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让他们能在辅助工具的帮助下自主的使用电子化设备, 帮助特殊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摘要: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化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最常用手段。由于特殊教育的发展的不完善, 教育体制的缺陷, 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的教育课堂模式的异化, 利用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模式, 教育信息化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作用对于特殊儿童的学习有极大地支持作用, 研究中小学特殊课堂中的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以提高儿童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乔贵春, 李娜, 彭文辉.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 (6) :23-25.

[2]郑权, 陈琳.教育技术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 :65-69.

[3]张家年, 朱晓菊, 程君青.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盲区[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4) :13-15.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篇5

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内容提要:

本文选取了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二十四个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的选题论述,内容涉及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课程改革、课程整合、电子教材、人才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技术、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络伦理、师资培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政策法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产业等多个方面。文章对关注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研究动态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 研究 热点

作者简介:陈海洋教授,原为大学系主任,近年转向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网络科技时代》杂志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电教办电教技术开发专家组成员,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会理事,海南省科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海南省中小学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政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海口市计算机教研会副理事长,海口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海口景山学校校长。

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我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战略的英明决策: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际,决定从起用5至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跨越式的发展。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场全球瞩目的中国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浩大系统工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迅猛速度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方兴未艾。一直作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强国之梦的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在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有着数千

[1] [2] [3]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G434

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扶持,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国家也通过各种网络研修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但是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与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中小学信息化现状

(一)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矛盾

由于灾后重建等原因,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的中小学和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有“等待论”、“多事论”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信息化的设备没有到位,那么先等待设备基本完善后,再全面开展信息化也不晚;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给我们“找事”,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本来就忙了还要鼓捣新的信息化,这么多年没用信息化也教出了不少的人才,对信息化很有抵触情绪,相对于设备的可快速补充和发展,信息化师资的缺乏和培养乏力更是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

(二)信息化与传统教法的矛盾

传统教法是以“教师授课”为核心,教师倾囊而出,将毕生所学“传功”给学生,是私塾式的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起着“引导”的作用,更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

(三)信息化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的矛盾

由于学历层次和年龄的原因,更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较多为高学历或年轻教师,他们更能吸收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思维更开阔。但是农村中小学大多远离城市,这部分教师的因为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流动性很大,使得信息化的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产生较大的矛盾。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出现某个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核心骨干流失,信息化教学中途搁浅的情况。

(四)课堂教学“中心”的矛盾

关于课堂教学“中心”的争论已经展开了很多年,教师和学生,谁是中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的“两主一线”教学原则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放任自流的现象。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较多农村学生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学习能力,还会出现差生放任自流,不参与的情况出现。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加强注重主体,加强协作学习,重视课堂拓展和教育的全员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与培养

(一)继续加强信息化硬件的持续投入,避免“无源之水”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由于农村的财力有限,信息化投入自主筹资能力较弱,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系统建成后往往因为“一锤子买卖”导致维护跟不上而造成闲置。如何保证信息化硬件的可持续是需要各个层面思考的问题。

(二)推进教学资源库形成网络,避免“各占一城”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网络化,使信息与知识共享。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近些年来的教育硬件建设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力量和标准,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1.学习资源繁杂,通用性较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是这些资源没有通用的标准,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组织,普通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或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资源。

2.教育资源库制作水平较低,更新缓慢。

目前的教育资源库形式一般为各种题库或者课件的集合,大多数为课本的电子化,表现形式为简单网页或者直接上传PPT,形式简单,缺乏交互。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数字化的资源不仅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在开发后不再更新,缺乏后续的改善和服务。

3.资源库的管理亟待加強

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库来源途径一般包含“自建库”和“商业库”,“自建库”一般由学校或者教研机构开发,商业库来自于商业机构的开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自建库还是商业库,都只注重资源数量,不重视质量,资源库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三)继续加强信息化师资培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信息化师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要改革培训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四)加强中小学师资可持续发展,增强合理“流动性”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突出的问题,如何保证师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1.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及师资结构,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教师。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3.探索建立中小学城乡教育“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模式,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教师交流和调配,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在交流与沟通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为基础和攻坚的部分,通过解决现有矛盾,加强信息化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我们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崔燕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奚天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卢云霞;鲁西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篇7

信息技术实践的分层次进行和具体步骤

1. 信息化要区别三个层次

教育信息化涉及相当复杂的系统建设, 首先要能够区别三个层面的教育信息化。第一是理念层面的教育信息化, 即对于人类认知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的掌握, 这就把各学科的学术研究也包括在内, 这是居于信息技术之前的层面, 可以先不谈信息技术。第二是技术层面的教育信息化, 掌握人类认知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之后, 还要进一步细化, 可以编程, 可以操作, 可以运行, 可以复制。这里可以显示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威力。第三是社会层面的教育信息化, 这里也有理念与技术的阶段区别。到了社会层面的教育信息化, 就开始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当然这三个层面也是相互促进的。技术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可以再加以细分 (见表1) 。

低层次的信息化还未完成, 而后面层次的信息化已经逼上来。教育者要注意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并行的深入。譬如, 在社会层面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扩展和普及时, 还要大力深入理念层次, 与课堂模式、课程层次的变革和改进。这样的均衡必然会催生高层次的能力与高质量的教育, 避免出现新的两极分化。这就要求一开始就进行恰当的顶层设计。

2. 课堂信息化的具体步骤

课程的改革, 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小学从信息技术课程的Scratch教学开始, 研究如何结合动手、探究活动, 如何用多媒体制作更多的创意作品, 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 让学生用编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如温州地区针对学生的Scratch培训。让学生熟悉现成的优秀案例, 设法先模仿, 然后在模仿中改进, 再进行自我表达和创新, 不断地通过群体研讨、点评、改进, 自然地改变学习的理念, 发展创新的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让其他地区学习和推广, 然后再创新。因为创作的主题涉及许多学科, 其他小学学科教师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 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创意的主题活动, 从而体会创新的精神, 并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步开展主动的改革。在有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条件下, 这样可能是自然合规律的改革过程。那么, 如何保证教师有持续不断的改进动力呢?笔者认为, 可以帮助教师建立一个网站, 进行教师群体的协作。

中学阶段, 教师可以进一步结合编程来教数学, 学生有了小学阶段编程的体验, 再有我国几何画板的扩展版——超级画板的辅助, 采取以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是可行的。然后可以从数学学科扩展到更多的学科课程。每人有一台设备可以主动操作来学数学, 即通过思维可视化, 可以自我探究, 自主学习, 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与传统教学单纯的思维训练相比, 信息化教学有很多优点。

国外近年时兴翻转课堂, 很多课程都可以实现“翻转”的思想, 取得好效果, 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即“翻转课堂”关注学生自学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这已经被近年来的许多实践证实是有效的。从另一角度看, 翻转课堂是“四个要素”、“四个中心” (美国原总统教育顾问约翰·布朗德斯福200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所讲的思路) 发展到一个阶段, 出现质变的结果, 即颠覆性创新 (见表2) 。

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将学生自学转移到课外, 把教室留给师生共同体的交互,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 强调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习的重要性。翻转课堂的实现需要基于自学软件或视频制作技术的发展, 语言类学科可以使用电子书等软件工具, 数学等理科则可以借鉴Scratch编程的模式, 教师制作帮助学生自学的课件。

课堂群体学习的有效模式是:在课堂反馈提问基础上的课堂讨论, 与课堂做题的群体点评。先在面对面的课堂上积累经验, 然后可以用远程会议系统实现更大范围的同步学习。这种模式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也方便进一步实现创新的教育。

“四个中心”分别进行的思路有利于翻转课堂的进一步深入。比如,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 这是一次成功的“翻转课堂”。太空讲课的实践是有巨大价值的, 应该保留这次太空讲课的视频, 学生在课下反复观看 (自学) , 学生观看结果必然产生大量问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 从而实现师生互相启发。学生先自己思考, 再生生讨论, 最后教师引导帮忙。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观察、思考、个人提出问题、设法解决等。这也充分体现以翻转课堂的精神来学科学:由自己提出与设法解决, 其他人只是帮助、引导, 使得学习者获得的是系统、完整的、真正属于自己理解的知识, 而不是外在、孤立的知识。按“翻转课堂”的精神,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后续的讨论活动, 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与高等职业学校也可以通过编程与数学建模, 做各种的创意作品与主题学习, 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也应该借鉴“翻转课堂”的做法。首先, 教师培训时, 可以把教学系统专家级教师的授课制作成视频, 发给受训教师作为自学材料。其次, 让受训教师有机会提问题, 同伴讨论。最后, 让受训教师自己设计上课, 再由培训教师点评。

课程改革改变过去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学, 因为信息化设备不够, 课堂上以集体观看为主, 只能利用多媒体单向讲授。现在每人有可能有一台计算机设备, 用信息技术引领教学, 可以进行师生互动, 甚至生生互动。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作品, 然后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学校教育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师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真正威力。在这个基础上, 信息技术要与管理对接, 从而改进学校的行政管理。目前, 市场上已有一些好的管理软件, 学校可在应用中不断促使其修改完善。这就为学校间特别是区域间云环境的构建打下基础。我们不必为每所学校搭建服务器, 而是为全区的学校建立统一的后台, 所有的师生与领导可以按各自的需要自由地沟通、应用各种软件来工作。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远程教育工具使用对“三通两平台”实现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大体上可分为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结构化与信息的处理加工三种类型。我们看到, 信息传递的应用就相当于出现了全球互联的网络;信息的结构化应用就相当于出现现在的各种新媒体;而信息的处理加工的应用, 就相当于学习者可以通过操作各类应用软件进行思维训练。但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真正高效应用, 应该是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整合起来, 一种形式就是现在的远程会议系统。远程会议系统可以将多种新媒体囊括进来, 可以将内容传递给远方的师生和教育同行, 并且可以反复快速同步交互, 进行各种活动。近年来, 远程会议系统在国际上发展很快, 出现了MOOC与翻转课堂, 使得教育可能出现变革。我们应该扩展网络的带宽, 充分发挥远程会议系统的作用, 让大家有机会熟悉它。在这个基础上, 就能加快云环境的搭建, 从而发挥“三通两平台”的作用。网站平台、视频软件与远程会议系统三者的结合, 可以实现每人有账号、有学习空间, 从而初步搭建云环境, 实现师生、生生相互间的人人通;就可以实现翻转课堂所需要的群体讨论的环境, 生生可以分组讨论, 与教师小范围的接触, 不限于学校内, 更不限于班级内。这样就打破多年信息技术一直在一个较小范围的应用, 要交流就要大量旅行的限制。资源从开发优质的视频 (现在视频开发不难, 而且支持有效可视化) 案例后, 应该利用校本教研进行示范研讨, 通过集体备课, 将其改造成适合本校、本班的自学材料发给学生, 所以教师的班班通应该与教师个人的人人通在云环境下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会出现质的飞跃。

还是以王亚平的太空授课为例, 这次太空授课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让广大师生真实体验了一次“翻转课堂”, 为千万听众的大课堂提供非常难得的学习材料。王亚平的讲课视频内容丰富, 可以反复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在此基础上, 还要与同学有效的讨论结合。学生先自学、思考, 提出问题, 教师在班级精心组织讨论, 这时远程会议系统可以用上, 充分发挥人人通的好处。在讨论基础上会产生大量次生的优秀资源。师生可以多花点时间, 在有效讨论基础上的自学, 要比肤浅的学习要有价值得多。以山西新绛中学的“人人通”教学为例, 从课堂上师生的集中讨论, 发展到学生实际任务的解决, 需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与更频繁的人人通, 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有效之处。

同时探讨班班通的资源灵活制作问题, 好的模板资源可以拿来利用, 设想课件都采用模板加数据的模式开发, 进一步用学习元的思想修改与创新, 就容易实现修改基础上的创新, 而不必一切从头做起, 这种机制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讨论, 然后形成校企联盟进行合作开发, 可以早日实现“三通两平台”。自上而下地设计、开发, 与自下而上现有设备的整合同时进行。学校的经验为整体教育的装备设计提供必要的案例, 这样交互进行, 整体的系统开发好推出后, 就不至于出现不好用、不爱用的尴尬局面。

各地区有信息云中心, 不必各校园分别去建立服务器。交互大量是在地区内部进行, 中国之大, 各中心间可以互相交换经验。跨区也可以交互, 但相对较少。在这个前提下, 有了宽带与“三通”的平台, 就可大大改善课改的环境。

课堂反馈积累大量数据, 还应该研究题目的分类, 并积累大量优质题目, 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 对于积累数据进行挖掘, 或多元的统计分析来研究如何评价学习的成效, 这是非常有前景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知识—智能的统一框架[D].信息科学交叉研究研讨会文集.2005.10.

[2]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赵姝, 赵国, 吴亚滨, 徐宁仪.思维训练:技术有效促进学习的催化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 (4) .

[4]宋伟, 张铭.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符美瑜, 符元明.LOGO数学实验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祁靖一, 王晓波.整合创新:“三通两平台”推动教育变革——专访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5) .

浅析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 篇8

财务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财务人员对单位组织的流程进行再造, 建立起与之相配合的财务组织结构模式, 积极地挖掘财务资源的信息潜力, 充分开发财务信息资源, 不断提高财务活动的效益, 从而更好地进行财务活动, 妥善处理好财务关系, 实现组织权益最大化这一终极财务目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在财务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为了领导者获取价值信息的主要途径, 它不仅能够增强中小学的竞争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地位, 增强会计管理的决策力是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根本措施。

二、现今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况以及存在的不足

1. 中小学校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忽视信息化的建设

在中小学校里, 有部分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有错误的认识, 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其劳动效率, 加快信息输出的频率, 而忽视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财务管理信息化缺乏制度理论的支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化的重要性。但财务管理信息化还是会计发展的新兴事物, 现代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但是在运用中, 财务管理信息化也有很多问题仍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摸索和改进。从外部环境来说, 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远远不够完善, 缺乏能够确保财务信息工作安全和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

3. 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技术支持和安全环境有待完善

因为学校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让学校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易泄密, 会计信息系统易受到攻击, 这些风险将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由于会计数据用电子符号代替了, 磁介质也代替了纸介质, 这些数据的保存相对传统数据对环境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会计档案的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风险。

4. 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限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网络会计基础之上的, 因为网络会计是网络和会计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所以也提高了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不仅需要他们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技能以及管理的能力, 还要求他们精通网络知识、计算机基本的维护应用技能。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是比较匮乏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又将随之提高, 而现实中人才供不应求, 这又将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推进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中小学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基础薄弱, 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因此在现实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针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 从理论上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

要正确地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 谁能迅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就要求中小学注重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 加快推进学校的全面管理信息化进程。必须对会计信息化保持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度, 充分发挥当今财务软件的作用, 让会计信息系统给学校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学校员工进行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培训, 培养出自己的人才。

2. 确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地位, 健全网络财务

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 因为它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一直都是管理者进行治理和控制, 配置相关资源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就必须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 建立以控制资金流为重点的相关管理理念。在学校的管理中, 只有切实抓好学校的财务管理, 加强对资金的监控, 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一定要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核心和切入点, 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从而强化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 不仅可以加强管理制度的约束, 防范资金的风险, 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避免了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失真。

3. 培养学校的信息化人员, 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

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相关培训, 不断地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 提升他们的管理理念。熟练地掌握财务技能是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的关键, 从广义上说, 财务人员是集中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他们的操作并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是确保财务管理系统顺利运行, 发挥管理系统作用的重要前提。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使其能尽快地掌握系统的操作技能并主动地适应管理工作方法的改变, 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的任务之一。尤其是建立起一套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相配合的工作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更是迫在眉睫, 只有切实地抓好这几方面的相关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进行。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人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所以要把人才培养放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位置。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更是每个单位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都要面临的课题,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人员和制度上的各种缺陷, 但它的核心地位是无法改变的, 中小学只有更新观念, 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培养, 才能在信息时代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英亮, 谢林海, 等.系统动力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 2000 (10) .

[3]陈翔.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发展——业务事件驱动[J].四川会计, 2002 (9) .

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构建 篇9

一、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从内容上看, 学校基建档案主要是记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资料, 是项目施工整个过程最为完备的信息汇总, 反映基础建设项目的真实具体情况。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小学基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更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 基本内涵是:在基建档案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 结合学校的信息技术平台, 合理使用数据通信和大数据、云存储等先进技术, 对基建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化统计分析, 实现存储与调用的信息化、自动化。

二、中小学基建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一) 政策层面的规章制度, 为基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2003年我国颁布了《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2005年提出了《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 同年又制订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的这些规章制度中可以看出, 国家是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档案信息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这就为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管理指明了发展的基本方向, 使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 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处理庞杂信息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持。

近些年, 档案信息管理领域逐渐开始应用大数据管理, 这种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 可以对大量的基建档案信息进行快速整理、筛选、分析, 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对于基建档案信息资料中的图形、图表、照片等处理也非常高效, 存储结构不断优化, 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及时调阅和查询。在未来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 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庞杂的档案信息处理提供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 档案管理逐渐标准化, 中小学相关软硬件设

施不断完善, 这是实现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条件。随着档案管理日渐朝着更加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学校基建档案的管理标准、统计分析标准、查询调阅标准也不断规范, 这使得档案利用的效率得到很大程度提升。

三、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构建的基本路径

(一) 注重及时收集工程项目的过程性材料。

中小学基建档案的时效性很强, 有些资料具有隐蔽性, 有些资料甚至稍纵即逝, 如质量监督的过程资料等, 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和现场施工人员、监管人员相互配合, 要和相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协商合作, 充分利用他们手中的一线工程资料, 及时采集并保存相关过程性材料, 提高项目资料收集的真实性、有效性。

(二) 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平台。

规范的数据标准平台, 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建档案信息管理效率, 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统计技术的优势。中小学要配备专业、统一的数据管理软件,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 及时做好数据的存储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电子图形、图像进行合理的编排, 实现分类存储的最优化。对于数据资料的上传工作, 要做到系统对数据资料能进行字符的自动识别和转化、目录的自动编制和排列、基建档案信息的自动检索和下载、文档的一体化管理等。

(三) 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责任制, 明确责任人, 在施工方和档案管理人员出现流动时, 要做好相关工程资料的交接, 做好资料检查、复查工作;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交接时, 要做好系统及硬件操作的移交工作;在实现数据信息化之后, 严把档案管理权属, 明确修改权限, 同时要做好数据的日常维护和安全工作, 确保数据及时更新, 发现相应资料明显失真的, 要及时寻找原因、尽快纠正。

(四) 保障基建档案信息安全。

中小学在管理基建档案过程中, 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对一些工程招标、施工方案、采购计划等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 这些资料事关重大, 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当前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中小学基建档案的信息管理要切实按照相关保密原则进行加密, 无论是在基建档案的信息化处理时还是在后期档案的开发利用时都要做好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防护工作。

(五)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一批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因此, 学校基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 无论专职还是兼职, 不仅要了解档案知识和基建知识, 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力, 通过培训提升其使用和创新现代化信息管理工具的水平, 充分发挥一线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谢君.建设大档案, 应用大技术, 实现大服务——大数据时代下的大档案观[J].办公自动化, 2015.2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篇10

全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测量框架

2003年在日内瓦及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两次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WorldSummitsontheInformationSociety),重点关注了教育信息化的教育作用的测量,在行动计划中概述了其使用“跟踪和评价”来测量教育信息化的构想。

为了发展现实的度量方法、建立国际可比性和政策决策因素,世界信息社会峰会邀请了很多国际组织参与测量。测量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组织成立于2004年6月,目前成员包括欧盟统计局Eurostat、国际电信联盟IT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DES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联合国区域委员会UNRC、联合国拉丁美洲的美国和加勒比经委会UNECLAC、联合国西亚经社委员会UNESCWA、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UNESCAP、非洲经委会UNECA和世界银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定义了初始的教育信息化教育指标的定义和数据搜集方法。2009年2月,在其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上,UIS提交了一个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的测量方案:《教育信息化测量指南》。这一文件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提出了主要概念的标准化定义,并合理地、详细地解释了其测量规准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教育信息化测量指南》进一步细化和建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指标,为教育信息化的问卷调查提供了搜集和计算的方法,为解决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问题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和备用方案。

教育信息化测量合作组织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2007年2月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八届会议上获得了认可。为了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核心列表,合作组织还建立了一个教育课题组专门从事研究和测量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框架

1.主要政策问题

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新千年人类发展目标》指出了国际社会的新千年发展目标和教育将要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机制难以可持续地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终身教育最大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建设可以提供培训或者学习机会的大量教育机构,更重要的是改善现有的学校教育和面向边缘化的群体。根据Haddad和Draxler的研究,基础教育传递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成本,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支持不足,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较差,诸多不平等的情况会导致失去很多优秀的学生。

《新千年人类发展目标》指出,在新千年对劳动力的需求中,传统教学的挑战被技术迅速放大。在教和学中,新教学模式更注重学,学习者不局限于物理空间,学习者根据需要,不再受限于僵化的教育路径或预定的认证目标。而教育信息化则可以超越文化的限制,挣脱物理空间的束缚。技术可以改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先进技能的形成,维持终身学习,以及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表1总结了各种全球政策组织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使用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这些组织包括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新千年人类发展目标MDGs、全民教育EF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WSIS会议的第一阶段行动计划包括两个目标:一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内,用教育信息化连接大学、中学和小学的信息资源;二是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适应国情与所有小学和中学的课程。行动计划还认为,对所有人而言,在信息社会中的教育信息化素养都不可或缺。

2.全民教育目标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支持被认为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关键,联合国提出的具体全面教育目标见表2。

其他组织在教学信息化测量上的工作进展

1.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的工作进展

作为一所非官方的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其总部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主要职能是组织全球性的跨国家、跨地区的教育研究合作,利用现代化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各类教育项目的评价研究和比较研究,资助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就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结果会产生的影响没有达成一致。研究者们只是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小学生教育中有积极影响,对数学、科学和英语三个科目有最显著的影响,而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不那么显著。研究者们非常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应用,他们指出,教师使用信息化融合的教学法,能较长时间地将教育信息化嵌入他们的课程中。

传统的课程为导向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个体的数据搜集和分析上,而第二级的指标在办学条件层面,搜集学校和教师水平、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数据。IEA进行了国际比较评估,在数学、科学和阅读科目测量学生的成绩。

2.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工作进展

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世界银行是一个国际组织,起初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破坏的国家进行重建,近年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和提高生活水平。在2012年,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贷款或帮助。

在世界各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存在的目的是刺激社会发展。在富裕国家,教育信息化已经在教育中应用超过20年。虽然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不能被准确地测量出来,但是大家普遍认为它是有益的。世界银行得出结论:缺乏广泛接受的标准方法和评估指标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3.第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所(SITES: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udy)的工作进展

第二信息 技术教育 研究所(SITES)是一个国际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研究教学实践创新的研究所,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资助。28个国家参与了这项研究,确定174个创新课堂。国家研究团队使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搜集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环境因素的支持和对他们的影响。国际协调委员会(ICC)进行了跨案例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和课堂实践。

评估最大的挑战就是工具的复杂性,因为测量需要考虑成本(时间或资源)、文化和语言等各种因素。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篇11

与电视、投影、幻灯为主的第四代教育技术相比较,教育信息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分别体现在教学活动与技术手段两个方面。

教学活动的视角

1.教学场所的变化。广播电视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只能在具备影视播放设备的多媒体课室中进行,从教学者与学习者整体上看,它的教育范围扩大了,但对作为个体的教学者与学习者而言,传统的教学形态依旧没有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多样化地教学场所,教学者与学习者可以在家中、课室、办公室等配备计算机设备的场所轻松上网,随时随地的展开教学活动。现代教育的先进手段重新定义了课室的概念。

2.教育空间上的拓展。通过卫星传输的广播电视教育,只能局限于某一国家和地区范围内传播,教育所占资源比较有限。随着网络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技术的日趋成熟,远程教学活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消除了空间的距离,使得远距离“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成为了现实。教学者与学习者可以利用E-mail、QQ、MSN、网络聊天室、论坛等网络工具,与任何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对话、讨论,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了知识建构的途径;通过浏览器对世界上的任何网站与资源库进行访问、浏览,搜索、查询资源,鉴别与选择有效信息,加工处理信息;通过网络视频,远程教学的实时、非实时教学赋予了“课堂”全新的概念。

3.教育时间上的延伸。广播电视教学只能实时传播教学内容,限制了教学的时间。教育的信息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同步和异步的教学机制,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两个过程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展开;教学者与学习者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教与学的时间;两种机制的教学过程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时间上的差别,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课后学习和反复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频度与强度,有利于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

4.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正向网络化交互式教学转变,广播电视教学以传播课堂的影像为主,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与传播范围的扩大,但其本质依然没有改变,其教育信息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由教到学。而在网络教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中,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由教到学、由学到教,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师——教师、学生——学生、人机之间,进行交互的探索式、探讨式的教学,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双向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与方法,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习者及时获得学习反馈,提高对自我认知能力与水平的正确认识,从而改进学习策略与方法,促进学习效果;有利于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

5.教学角色深度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产生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主动地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启发和引导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6.教学过程的可再现性。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中,随着一堂课的结束,整个教学过程随即消失,过程是不可逆的。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可以运用高清摄像机将一堂课录制下来,把教学视频放在网络空间,供学习者访问下载,学习者只需点播视频,教学过程就可无限次地重复再现。学习者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学习需要,播放课堂视频的部分或全部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技术手段的视角

1.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了涵盖自然、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文娱、体育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学习内容与信息,学习者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自由地检索,获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加工、处理、内化学习信息,有意识地建构知识。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习者可获取的知识面更大了,信息量更丰富了。教育信息化拓宽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与视野,使学习者能够系统、全面地获取信息。

2.信息更具有教育性。随着各类学习支持系统、教学资源库、专家咨询库等的建设与完善,使得信息更具有教育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教学资源库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而且,更直接、更形象地演示抽象的知识,展示知识的内涵,使学习者更易于理解、掌握知识,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专家咨询库通过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交互式的交流与商讨,给学习者更好的指导、启迪、帮助、协作,有效引导学习者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手段,促进学习者自主地建构知识;学习者通过学习支持系统强化与巩固所学的知识、测试掌握知识的程度,获取有益的反馈信息,自动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教育信息化激发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强化了个性化教育,构建学生的主体建构。

3.教育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计算机硬盘作为主要存储介质的教育资源,为教育信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以及这几种形式的有机组合,构成的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流媒体、虚拟空间等教学媒体,拓宽了教学的领域,深化了教学的层次,更有效地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以高速光纤为介质的网络传输,更为教学信息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有效的保证,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4.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育资源具有共享性。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的静态共享,还可以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分工合作,共同分担所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实现动态的共享。不仅学习者之间可以实现共享,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教学者与教学者之间,也可以实现教学问题、方法、策略等的共享,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提供了多维度的共享。

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许多研究者从教育政策、教育措施、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对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专家学者们对于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少,下面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所帮助。

问题一:缺乏网络行为的监管资源

青少年的可塑性强,思想容易波动,判断力、自制能力差,有必要对其上网内容进行监控和引导,但目前市场中缺乏针对青少年上网的专业监控系统,且监控手段与技术还有待成熟与完善。主要包括:1.缺乏鉴别、判断网页内容的有益性和有害性;2.缺乏全面跟踪上网记录;3.缺乏辨别交互性信息的正确性;4.缺乏自动警告、提示、限制青少年的网上行为。总之,未能实现对青少年上网的全过程监督与指导。

方法:加强监管资源建设。改善网络跟踪技术,实施实时跟踪、记录上网踪迹,反查、抽取、调查上网记录,重现上网内容,自动或半自动鉴别网页内容,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不良的上网行为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规范网上行为;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对网页的文字、图片、图像、视频等内容进行实时监管,对学习者违规的网络行为及时提示和警告,对于情节严重者,自动关闭网络,禁止上网功能。

问题二:缺乏符合学生特点、

遵循教学和学科规律的信息资源

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网络等教育资源,其格式和内容多是文字、图片、动画的堆积,是书本内容的多媒体和网络表达,未能结合教学规律,体现资源的教育性。其缺点在于:一是没有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制作具有学科特色的资源,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二是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特征,制作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资源;三是没有根据教学的特点,制作符合教学过程规律的资源。总之,各类资源虽具有信息性,但缺少教育性。

方法:创建依据学习者特征与遵循学科与教学规律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思维的发展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如童年期(6岁~12岁)的学生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易理解。少年期(12岁~15岁)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常需具体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持。青年初期(15岁~18岁)的学生,抽象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关怀未来职业。因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设计开发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信息化资源:对年幼的学生,资源要体现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诱发学习动机;对于年长的学生,资源应增加逻辑性与抽象性,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及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一部分体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引起求知欲,二是感知教材,三是理解教材,四是巩固知识,五是运用知识,六是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信息资源的设计过程应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对知识点的展示要遵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自然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体现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对信息技术需求。

问题三:缺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

需求的信息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设计者与建构者只注重统一性:标准的统一性、内容的统一性、对象的统一性、操作的统一性。使得现行的教育信息网站,以及各型各类的信息化系统,包括:考试系统,作业系统、课件系统、课程系统等,在设计、开发、运用过程中,只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群体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忽视了专门人才的培育。教育的信息化在提倡大众教育、全民教育的同时,也要兼顾个别教育以及精英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学生个性的发展。

方法:开发适应学习者需要、支持个性化学习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存在差异,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进度、方法也各不相同,开发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系统,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需要进行学习,有利于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培养学习者专长的信息化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专门人才;改进专家答疑系统,知识丰富、反馈及时准确的专家系统,可以解答学习者的疑问,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指导,支持学习者的探究学习,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问题四:资源库建设方面差强人意

综观我国现有的多数资源库建设,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五类:1.资源库建设不健全,资源不完善;有些资源库中缺少资源;有些资源库信息更新不及时,资源严重老化;有些资源库中资源质量不高;2.资源库提供的检索条件比较单一,没有进行二次检索,或多重条件检索,使得检索结果不够精确,检索结果难以满足检索者的需求;3.资源库中资源的提供者,一般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则较少参与到资源的制作中。教学资源与其它资源最大的区别是,教学资源的教育性,教学资源不只是呈现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中蕴含着教育性。缺少教师和教育专家所开发出来的资源,缺乏教育功能;4.资源库中发布的是资源的最终成品,使用者不能下载资源的开发源码与设计原型,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对资源进行二次编辑、设计,资源缺少再生力。5.资源库没有良好的评选功能与机制,使许多优质的资源未能选入库中,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与共享。

方法: 完善资源库的建设。其具体措施包括:1.提高库中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及时更新资源,使之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要,自动记录资源的下载次数,以此为指标评比资源的质量,鼓励优质资源,淘汰不良作品,保证库中资源的质量;2.添加资源库中资源的详细相关信息,增加检索的条件,提供资源的高级检索功能,提高检索的质量与命中率;3.资源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具体实施,测试四个阶段。资源开发者要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学科领域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与开发全过程。需求分析阶段——充分咨询、调查教育专家与教师的意见,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资源原始模型,降低开发成本。总体设计阶段——提出几个待选解决方案,由专家和教师选择、确定最佳方案,并听取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将资源功能模块化。具体实施阶段——按专家和教师的要求设计资源,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修改、完善资源,形成作品。测试阶段——由专家、教师、学生形成测试小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资源,反馈建议,综合测试小组的意见,反复修正资源,完成资源的制作;4.发布资源的同时,公开资源的源码,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对下载的资源进行再编辑,赋予资源再生力,使之更符合教学活动的实际,提高教学的效能;5.设计资源评价与筛选模块。在资源接收系统中,添加用户上传功能,用户在完善原有的资源或开发新的资源后,将制作完成的资源上传回资源库。传回资源库中的作品,通过评价模块,以下载点击率、访问次数,使用者的评价等为指标,对库中的同类资源进行自动评价,同时广泛组织学科专家和资源使用者,对新资源进行评价,结合自动评价与人工评价,筛选最佳资源,替代先前的资源,完成资源的升级更新,为学习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篇12

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湖南省花明楼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近几年的建设,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农村学校, 其推进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课题就是选择花明楼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 对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推进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本阶段的研究的任务与目标

1.进一步熟悉、了解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调查并分析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剖析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际困难和可行性。

3.初步建立一个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资源库, 从中分析并了解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的影响,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初步构建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建立适合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

5.构建加快花明楼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的实施方案。

6.建立大力开展各种网络应用与维护的实施方案。

7.构建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实施方案;初步解决教师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困惑。

8.通过研究活动, 让教师更新观念, 拥有新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理念, 并积极探索创新, 大胆实践, 变知识的灌输者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合作者。

●本阶段研究内容及情况

1.课题组各成员积极熟悉、了解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但各成员掌握程度差别较大。

2.课题组成员大多能按计划按要求分头行动, 如, 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花明楼地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处, 收集花明楼地区各学校的相关信息;实地调查、了解花明楼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分析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际困难和可行性。

3.进行适合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设计探索, 期盼构建一种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但目前还不大成熟。

4.根据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的实施方案, 正在设计制作一些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课件, 但共享的不多。

5.进行调查研究后的交流, 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相互讨论热烈, 得出了阶段性结论, 但个别成员工作被动, 没有很好的收获与体会。

●本阶段研究措施

1.课题组从实际出发, 以“先吸收, 再培养”为宗旨, 吸收了学校优秀的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加入课题组。现在课题组教师基本上有先进的理念、厚实的理论修养、优秀的业务水平。

2.规范制度, 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抓研究机构的完善、抓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工作、抓调研报告的书写质量、抓各环节的管理。

3.加强学习, 提高课题组成员自身素质。 (1) 强化理论学习。课题组通过订阅、邮购等方式购置了一些教育专著、信息教育杂志等供教师借阅;组织教师外出培训, 更新教师的观念, 开阔了教师的眼界;邀请专家、上级领导来校作讲座, 把国内外教育资源信息化的新动态, 特别是区域推进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时让教师了解;鼓励课题组成员上网查阅资料, 学习国内外教育资源信息化理论和经验。 (2) 组织各类培训。要求并落实课题组成员参加省市县校各类培训和课题研究活动。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成绩

1.2007年4月~9月, 以谢延昭老师为主, 进行了“对花明楼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的个案调查及思考”, 认为教育资源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安装远程教育设备之后, 用与不用没有制约机制, 存在大量设备资源“浪费”问题;一些学校教室里没有计算机;不根据实际情况配置软件或者根本就不配置;生源减少, 义务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减少, 设备老化落后, 却没有经费维修, 更没有经费扩充新设备, 即使维修, 实质性维修也不多;教师设计并制作课件主要是为了参加竞赛, 而不是为了日常教学;教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水平参差不齐, 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太少, 虽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 但不能真正利用教育资源, 相当多的大龄教师和偏远农村教师不能正常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还得依靠信息技术教师;撤销乡镇联校以后,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缺乏具体管理主体;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的制度不健全, 学校内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少, 不同学校的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不存在共享;领导重视不如从前, 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督促。

2.2007年4月~9月, 以刘畅老师为主, 对花明楼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初步分析了花明楼希望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花明楼希望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后, 我们认为:农村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要从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 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从关注农村短期行为, 转向关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 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并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采购器材和装配维修, 要让学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自主面向市场决定, 而不是老走计划经济的划拨之路;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国家出大头、集体出一部分、学生 (家长) 也出点的资金筹集方式, 还可以引进社会资金投入, 采用租赁的方式合作有偿开发。

3.2007年9月~2008年6月, 以谢延昭老师为主, 对花明楼农村中小学调查统计后提出了花明楼教育资源信息化推进策略:农村教育信息化, 是实现农村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达到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 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目标, 必须根据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 积极探索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

4.2007年9月~2008年7月, 课题组对花明楼教育资源信息化现状研究后, 开始了运用博客模式开发、共享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尝试, 并选择了“研究性学习”来做研究:学校3000多名学生申请课题、开题论证, 进行理科实验和文科调查;190多位教师适时辅导, 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和分析教育资源信息化的问题, 特别是方法指导和分析问题、归纳观点、组织答辩、进行评估等;研究打破了以往的教室授课制, 实施了博客化模式, 借助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手段进行研究;学校还设立了对照班, 在学校内确定了若干个班级为实验教学班, 确定了一批教师为实验教师, 进行自然常态下的教学实验。

●下阶段研究计划

上一篇:树木的嫁接技术下一篇: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