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2024-08-19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通用8篇)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篇1

浅谈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陕北矿业包头运销公司杨志强)

【内容摘要】:管理的本质是让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保持平衡并获取利润,信息化是为这种平衡提供一个环境、或者说是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日益紧迫, 我国已有许多企业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实践,但成功率不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化理念的指导。信息化给企业能带来什么?这是一个讨论了很多次的问题。信息化可以给企业带来管理提升与财务效益,管理提升与财务效益两者不相冲突,是因果的关系,管理提升能促进财务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必要性,并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措施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管理信息化的体现

企业的信息化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网的只占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我国加入WTO,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机制、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品行和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等。

2.对目标设定的影响。内部控制是一个人为制造的系统,而设定目标是任何一个人造系统的首要环节。企业信息化虽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并未改变其总体目标,只是在各项内控活动内容和具体目标范围上会有所拓展。

3.对风险管理诸要素的影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

总会面临着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风险。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间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内部控制的执行显得非常必要。可见,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这三个风险管理要素是提高企业内控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降低了传统方式下人工错弊的风险。但是,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使得企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运用更加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而信息系统条件下,信息在生成和传输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都增加了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执行的难度。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应该特别关注与信息、信息系统方面的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回应。因为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系统失灵导致重要信息的遗失或泄漏,都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减少引起带来损失或灾难的可能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企业也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回应的有效工具。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数据处理能力,企业可以搜集和处理大量涉及企业风险方面的有关数据、信息,设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型系统,为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提供基础。而且,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支持,构建起自身的数字神经系统,提高企业对数字等相关数据的敏感度,对相关数据的异常变动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个积极、有效、及时的风险回应。

4.对控制活动的影响。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保证管理指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而制定实施的控制政策与程序。由于控制活动必须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而企业信息化极大影响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控制点,因此,控制活动必然受到企业信息化的直接影响。信息化环境下的控制活动分为两部分: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自动化业务控制是指以计算机程序为主要方式的信息系统中,业务的经营控制都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自动化业务控制的对象仍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但其形式和手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信息系统控制是企业对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为保证其系统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对象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相关人员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使得对传统的控制活动均产生了变化。

5.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为识别、评估和回应风险而有效地管理组织并实现其目标,组织的各个层次都需要信息。管理层建立信息系统来获取、捕捉、处理、分析和报告有关的信息,将他们转变为行动的指南。信息是沟通的基础,沟通须满足各个团体和个人的预期,使他们能有效地执行其职责。

6.对监督的影响。监督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存在、运行和结果进行适

时评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就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二、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将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指导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1年我们在江苏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省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今后打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

1.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

4.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三、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

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这是设计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政府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1.进一步明确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将推动系统应用纳入发展规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2.政府适当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系统。

3.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先进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系统。为此,可以采用选拔、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或直接组织等形式,利用社会资源,并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

4.建设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注意对示范工程的跟踪评价并引入滚动机制,确保示范工程的示范性。

5.要有直接的政策激励(直接政策激励通常包括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贷款安排等)。这类激励政策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效果,但亦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只能将其作为推动系统应用的辅助手段。此外,要采取措施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

6.加快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先进软件系统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直接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面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重要的是要保证事业责任心强、注重学习、勇于和善于领导变革的领导者走上岗位,并使他们具备推动变革必要的权力和影响力。

7.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系统建设水平。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应给予充分肯定,除财务指标外,企业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的进步亦应考虑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8.充分认识和遵循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规律。“一把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试点推进企业首席信息执行官制度。

四、企业信息化在管理中的体现

企业的根本是追求生存和发展,相应地,能推断出企业信息化的价值是追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进一步,能推断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及建立、保持乃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信息化在管理提升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以顾客为中心的环境下,企业要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对商品个性化的需求并做出快速反应,必须具备对信息的快速搜集、处理和利用的能力,这就要借助以IT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借助于信息化,企业能够实现内外网络化,信息顺畅,大企业敏捷化,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和经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其将成为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撑。

2.基础管理。所谓的基础管理也就是一个企业编码是否完整与规范,组织结构是否健全,权限的分配是否合理等等这些基础性的问题。

3.信息共享。很多企业在上信息化的时候,一个初衷就是销售能够看到成品库存的数据,生产能够看到材料数据,管理者能够查询到基本的报表,这些初衷均来源于信息不共享。信息不共享会造成企业的信息孤岛,导致业务流不能顺畅,部门之间推诿责任。

4.流程管控。基础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共享是导致流程不畅的重要原因,流程不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流程执行的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没有管起来。企业在销售开单的时候,对于客户的信用问题不设定标准,就容易造成坏账,这就是关键控制点没做好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关键管控针对的是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约束理论之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瓶颈定义,即整体产出是由其中的关键瓶颈决定的,同样,企业的内部运营是否健康,也是由关键瓶颈决定的,这些瓶颈就是流程作业中的关键问题。

5.精细作业。精细作业实际上是对流程管控的深化。我们在谈到精细的时候,需要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企业业务的更细致化的体现,比如生产的工序转移的作业;

二、企业的行业与个性化的业务操作层次的诉求,注意,并不完全是管理控制层次的诉求。信息化让企业做到精细作业实际上难度很大,试想通过系统在各车间实现工单的转移,可以解决部分信息统计与共享问题,但往往会增加业务操作量而引起员工的抵触。

6.集中控制。这主要是针对于企业的跨区域管理而产生的管理提升,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需要对跨区域的分子公司的人财物实行集中监控,我们熟悉的集团财务、集团业务、分销、连锁等都属于此类范畴。

7.建立、保持乃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竞争模型,信息化有可能使企业在与竞争力量的对比中改善竞争态势。但如上所述,当信息化成为一般企业的基本支撑时,信息化并不必然能建立、保持乃至改善企业的竞争态势,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借助于信息化,使企业建立、保持乃至增进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目的,只有这样,信息化才可能使企业更好地赢得发展。

结论: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面临规范化管理问题,这也正是目前信息化所能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的范畴。信息化的良好应用可以让企业的基础管理更加健全,同时让企业不同部门能做到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企业的关键性问题如库存积压、应收账款、业务追踪等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企业业务流程能得以顺畅,同时企业的财务效益会做到自然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将获得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莉.企业理念影响企业竞争力[J].企业活力,2003(12)

【2】.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管理信息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唐予华,李明辉.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篇2

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 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 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 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信息化运用的本质就是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 增强核心竞争力。

信息化在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时, 通过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来节省信息的处理时间, 并且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使企业满足自身对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加工速度的需求, 提高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一般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 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 横向沟通困难, 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 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 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 实现建立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以便于信息沟通的畅通、及时, 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 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使企业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涉及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 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费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相关竞争信息等方面的成本降低。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企业降低产品设计、生产时限。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控制库存量, 降低了管理成本。在引进信息技术时, 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 进行管理创新。进而建立更优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 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 实行科学管理,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从而增强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 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 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企业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 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在推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 上至高层领导, 下至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将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 学习信息技术, 学习新的管理理论, 实现已有知识的更新和掌握新知识的应用。在促进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学习先进技术, 使得整体员工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 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实践证明,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为组织行为的深入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并直接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服务。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组织行为管理的核心意义, 就在于建立企业信息门户, 建立协同工作的平台, 围绕组织信息, 组织行为管理与人的管理来展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使得游离于企业内部各个角落的组织与管理信息, 包括大量存在于纸质文件、宣传栏、各类信息系统、乃至领导与员工意识中的管理思想、知识积累, 得以集中的展现。实现了企业资本积累的信息化、集中化, 企业知本资源既得到充分挖掘又便于提取与共享。同时, 协同工作平台的建立, 直接而快速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效果立竿见影, 使得企业领导者对工作事务和人员管理能够全局掌握, 得心应手。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没有信息化的支撑, 企业就像一艘没有帆的小船, 无法远航。

摘要: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根本保证。本文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入手, 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发展带来高速快捷的信息服务,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游文丽, 王彤.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 2003 (2) .

[2]宋玉贤.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建设 管理 策略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而所谓的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业务活动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技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上面的一些缺陷,使得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生产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即可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又可提高产品质量,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1.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要,就必须要对员工经常性地进行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1.4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企业在大大改善自己形象的同时,也通过方便的对外交流模式,创造更多的商机。

2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尽管目前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大多数企业对于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以及如何实现信息化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不少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原业务流程进行“原版复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不同步 企業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根本上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来为企业服务。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和整理应该是同步进行的,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往往先行一步。

2.3 企业重视信息化的硬件投入,而忽略管理方面的建设 目前,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只是一味地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从而忽视软件系统的建立。使得许多单位的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基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转变观念,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意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其自身竞争力的基础,做为企业领导者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并把这种观念传达给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3.2 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人才是关键。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就需要对这些进行统筹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在平时注意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

3.3 扎实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3.4 开展企业信息化咨询和监理服务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为软件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必要管理和规范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行为,使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初,得到良好的信息化咨询服务。同时,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有良好的监理服务,以确保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间的良好合作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8年.

[2]周建群.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张延斌.成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素[J].中国招标,2011年33期.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企业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如何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快速、准确、高效地整合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对某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对系统性质、系统目标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首先,本文在分析某企业总体流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给出了网络安全、数据库分级以及编码等规划;其次,对销售管理子系统、采购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和仓库管理子系统等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结合其流程给出功能设计;最后,对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如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能力校核、工时计算和工序工时统计报表等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计算方法。

论文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 管理变革

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之一,是组织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利用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高效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面对不断出现的关乎企业生存的挑战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选择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性支撑。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宏观上看,它影响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经济规则;从微观上看,它将导致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行为方式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制定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用于系统决策,例如,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找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层管理人员,使他们了解当前工作发展的进展或不足。换句话说,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一个完整的MIS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DSS)、工业控制系统(C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企业内部网)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MIS不能没有Intranet,但Intra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传统的MIS系统的核心是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而基于Internet的MIS系统的核心是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BS架构比起CS架构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MIS系统依赖于专门的操作环境,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BS架构则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环境,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够操作MIS系统,这其中的优劣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深入和拓宽,信息化进程将大大加快,传统企业在这一外部环境的作用下也将显示出一定的变革趋势。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变革趋势

传统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将由“金字塔型”的直线型结构转向“扁平””的矩阵制结构。“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是由从低到高的业务处理、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战略管理四个层面构成。从信息处理的工作量来看,信息处理所需资源的数量随管理任务的层次而变化。一般业务处理的信息处理量较大,层面越高,信息量越小,塔型结构也由此形成。这种组织结构尽管实现了企业内部组织间职责明确、工作任务标准化和专业化、上级对下级的权威,控制了潜在的冲突,从而有效的管理了大量投资、单调重复性分工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但它也存在着信息传输途径过长、速度过慢的缺陷。此外,官僚主义盛行、企业员工的创造性思维

受到压抑、市场应变能力差、管理效率低下等不足也存在于这种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内。显然,这种陈旧的组织结构已经阻碍了当代经济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引入先进的组织架构。虚拟化企业的出现也要求企业组织实现虚拟化,即它的生命周期仅仅同某一特定的市场机遇相联系,因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了“扁平型”的结构。此种结构的信息传递途径短,对信息反应的速度快,而经济信息是速度经济,对信息反应的快慢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必须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变为“扁平型”的矩阵结构,这一趋势意味着以下6个方面的发生将会成为必然:①处于“金字塔”组织中塔尖和塔底间的中层组织将逐步弱化;②技能单一的专才将不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而被逐步淘汰;拥有多种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重视;③部门和个人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组织和个人可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得到增强;④对信息的迅速、有效传递将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⑤企业总部趋于收缩,业务和技术外包的范围将不断扩展;⑥企业的机构的人员规模将适应组织架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团队化的要求,日益向小型化发展。经营模式变革趋势

企业的经营模式将从以批量化为核心的“产业中心主义”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企业关注的焦点也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来。在信息经济社会,传统的先实行单一批量生产再靠庞大销售队伍推销产品的旧思路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个性化信息和个性化商品,以提供多样化的和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竞争合作方式的变革趋势

战略联盟将成为企业间加强竞争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的而以协议或联合组成新机构的方式而形成的联盟,它是一种松散的、动态的和开放的企业间组织形式。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发挥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共同进行市场预测、共同开发设计新产品、共同生产制造、共用所有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产品营销,实现联盟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新的经营环境已经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基础、内容和形式,管理变革势在必然。企业需要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自我完善,MIS将在企业的管理、运作及可持续发展中独挡一面,成为管理者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篇5

自从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投入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双语教学的成功模式。但是,从作者检索到的资料看,双语教学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功的模式,甚至对双语教学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广西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多年的试行,探索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寻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们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问卷参考了教育部本科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同时结合三名双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设计而成。问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

①学生是否能接受双语教学?他们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怎样?

②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③学生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④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改进?

⑤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何建议?

我们选择2004级和2005级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填写问卷的时间都是入学第5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均已接受相同的3门双语课教学。这样选取调查样本的好处是,样本条件相似,便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虽然问卷数量不多,但是从收回的问卷看,学生参与填写问卷的热情较高,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建议,问卷质量较高。从回收的问卷可统计出,被调查学生66%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5%还通过了六级考试,34%虽未通过四级但已达到学校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学生低于学校外语教学基本要求。他们对自己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描述是阅读能力较强,写作能力和听力一般,说的能力比较欠缺。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我们设计了3个小问题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分别是“双语教学是否有必要”、“双语教学是否应该稳步增加”和“每周用于双语课程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统计结果显示,86%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且88%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对于课外学习时间,51%学生表示每周学习双语课程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花半小时和一小时的学生比例分别为l0%和29%,10%学生课后没有投入时间来学习,而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课后学习时间远远不止2小时。综合这三个小问题,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实施双语教学,并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他们课下花了很多时间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上。

2.教学效果

问卷中有3个小问题可以反映教学效果,分别是“您觉得自己能否适应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您觉得采用双语教学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和“学完双语教学课程后,您的收获是什么?[可多选]”。对于第一个小问题,8%学生表示一直能够适应双语课,83%学生认为自己“开始不适应,慢慢适应”,9%学生认为自己一直不适应双语教学。对于双语课堂教学效果,5%学生表示“听不懂、不想听”,54%学生表示“想听、能听懂”,4l%学生想听而听不懂。对于双语教学的收获,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双语教学给他们带来了收获,仅10%学生认为带来了学习的负面影响并产生厌学情绪。6l%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5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3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擘握了前沿学科知识,开阔了国际视野’。综合上述调查可知,我们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仍有近半数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想听而听不懂,他们希望双语教师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听懂双语课。

3.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

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其次要提高外语使用水平,进而开拓国际视野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我们设计多选题“您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来考察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认为双语教学是为了‘A.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B.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C.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和‘D.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6%、61%、37%和32%,同时选ABCD的百分比仅为17%,认为双语教学仅仅是为了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的占到了20%。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误将双语课与英语课等同,甚至有44%学生不清楚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这提醒我们,需大力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双语教师的授课也应强调学生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4.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最大困难

对于“您觉得学习双语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听力”、‘饲汇量”、“口语表达’、“阅读速度”和“时间或精力不够”的个案百分比分别是15%、64%、27%、47%和32%。由此得知,词汇量是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障碍,由于教学资料中生词太多,导致阅读速度很慢,查阅生词花费了大量时间,获取知识的效率很低。

5.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双语课程的开设:从统计结果看,72%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而24%学生认为任何课程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仅有4%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双语课程的开设学期,学生对于哪个学期开设双语课态度并不统一,四个选项的支持率差别不大,其中‘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支持率分别为24%、39%、12%和22%。关于开设频率,64%学生认为每个学期开设一门双语课比较合适,认为“每年一门”、“两年一门”和“无所谓”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2%和17%。作业与考试形式:对于双语课程的考试,96%学生认为试卷应该用英文命题,27%学生赞成用英文答题,20%学生反对英文答题,他们认为英文答题会大大阻碍他们表达专业知识,他们担心出现题目会解但用英文表达不出的情况,而49%学生认为应该允许自由选择中英文来答题,这样不会影响其表达。对于平时作业,尽管英文答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由于可借助英文词典等工具,所以88%学生表示可接受用英文答题,他们还认为,通过用英文完成平时作业,可大大提高英语使用能力。

教材: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双语课程应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教育理念,而且,国外教材由浅入深地描述,比较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引进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只有10%学生建议采用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或讲义,而值得注意的是,42%学生认为在采用原版教材的同时应配有中文注释的导读本。

双语调查的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国内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时机已成熟

自从教育部出台文件号召全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我国的不断拓展,国内双语教学不断升温,双语教学已经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他们表现出学习国际先进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渴望,这说明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2.加强双语教学目标的宣传

从调查可知,被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一致,有近半数学生不知道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有两成学生认为双语课是为了学习英语知识。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双语教学是借助英语学习国外先进知识与技能,英语是工具,基本目标是专业知识的提升,副产品是开拓国际视野、领会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3.解决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困难

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瓶颈在于英语知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的缺乏和使用英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上。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双语教师在课前将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和四级以上词汇的英汉注释发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统一对专业术语的翻译,也可以减少学生查阅词典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对于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先行解决,我们建议,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及双语课程的教学结合成一个单独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应解决双语课程需要的词汇量及英语应用能力,包括听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常用的专业词汇,这样可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而双语课的学习则可巩固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所学知识,三者相辅相成,不但可以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实效低的问题,还有助于双语教学成功实施。

4.双语课程如何开设

从调查分析可知,双语课程在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开设效率更高些,各学校并不需要对双语课的开设学期一刀切,可视本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决定开设学期。重要的是,不要让双语课变成让学生学习英语生词的课。如果双语教材中有一半以上的生词,则此双语教学效率必然低下。从调查结果看,具备四级水平的大学生接受双语教学要容易些。

另外,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在大学一年级要学习高等数学及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这两门课程课时多,学分重,课后作业也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而且,学习压力也很大。他们希望在此阶段开设的双语课不要过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

5.对双语教师的建议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开展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学生认为双语教师不但要口语发音标准,还要专业水平高,要能熟练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所以,双语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使更多学生能接受双语课。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篇6

给企业带来什么,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事企业信息化这个概念: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成化,综合利用帮助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的有效利用,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称之为企业信息化。

知道了企业信息化后那我们公司建设信息化平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因为不知道目的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怎么干。在说我们做信息化的目的前,我对我们建筑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做了个分析,大家看看自己的公司里在这里占了几条:

 集团总公司对于分公司、子公司的运转情况不能及时的获悉;

 管理工作中公文和会议繁多;

 办公成本费用较高,但工作业绩不明显;

 成本控制困难:成本控制乏术,边计划边干、边干边算、事后核算,成本测算不科学,项目制作成本不准确,项目成本核算滞后,时间较长,难以做到按单位工程、单项工程进行成本核算和量价分离的项目成本责任制的有效实施;

 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方便,公司领导决策难以

集思广益;

 部分管理重叠,责任不清:在管理链条中,存在着管理不全或管理不力,管理交叉或管理断档,部门间存在着无形的壁垒、相互间既难以沟通和难以科学地衡量和考核部门工作的价值等问题,又经常出现该管的没人管,不该管的抢着管的现象;

 公司内不能快速的传达公司上层领导的最新决定,传达公司新的管理制度,并立即实施;

 绩效考核困难:由于无法积累绩效考核数据,难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对于项目管理,项目进程、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开支以及资金占用等情况,无法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因此难以评价项目管理绩效; 上述8个问题就像8条铁锁一样锁住了我们公司的手和脚,使我们有种有力使不出来的感觉,而上述8个问题产生的核心是什么,就两个字—信息,上述8个问题其实就是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出现了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的管理公司的重要资源——信息那?这就是企业推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解决好企业信息传递的问题。

而我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决绝好信息传递问题后实现:

 信息资源共享化:建立全集团共享的网络基础设施;综合开发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集团内部形成较完

整的产业价值链。

 标准规范统一化:加强数据规划,从数据、应用和展示三个层面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易于系统的集成和扩展。

 客户服务综合化:有效整合集团范围的产品、渠道和服务,给客户提供综合性、多样化的服务,让客户满意,提高竞争力。

 后台处理专业化: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提供专业化、高水平、高效率的运算处理和运行维护,满足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 管理模式集中化:IT资源统一调度。IT应用促进流程优化与管理规范,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管理层次的扁平化。

以上5条就是我公司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目标。

知道了信息化的概念,有了信息化建设目标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信息化规划了,我们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该如何规划,不要急,因为已经有人给我们规划好了,依据国家建设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针对施工企业信息化规划如下

工程总承包类建筑企业信息化需建立一个平台、三大系统

那这一大平台是什么?以我们公司为列是以“长业建设

集团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三大系统是项目管理系统、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这里重点是项目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下面我们就这连个系统来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项目管理主要采用以进度为主线、合同为约束、成本控制为目标的管理模式,主要完成四控四管一协调的工作,即过程四项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四项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以及项目组织协调的工作。同时针对项目管理的每一过程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的管理思路,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闭路循环。重点目标为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对项目的管理和监控力度。

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管理、合同管理、进度计划、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篇7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场管理革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哈默教授,在《企业再造》中对“流程再造”定义为“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实现在关键业绩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响应速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流程再造对许多传统组织架构下的流程提出了挑战,处理的流程不再局限于职能和分工的界限,而是以主流程为中心的新型流程向导型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管理变革与流程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其影响必然波及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等。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应该是流程驱动的管理,但是如果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就要进行变革,流程就必须要再造。流程再造的目的也是要通过对企业和产业流程的梳理、精简,来实施流程化管理。也只有在流程经过优化的企业里,实现流程导向,推行流程管理才可能成为现实。

1国有企业管理流程现状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职能型管理模式,其组织体系是金字塔型层级命令控制体系。职能管理的重要特点是重视职能管理和控制,关注部门的职能完成程度和垂直性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在职能管理模式中多数部门职能是相对独立的,虽然有很多制度和流程,但这些流程也仅限于部门内部或与上一层级之间互动,部门间的工作衔接一般要通过上一层级来安排、协调。这种组织结构优点明确,一是工作程序和职责规范明确;二是垂直型权责结构,便于实现很好的工作控制;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业务流程较为分散,运行不规范,环节较多。部门职责较为模糊,不利于业务的整合,事务性工作占用大部分时间,整体表现为效率低下。另外,随着企业业务与地域的拓展,管理层级增多、成本高、管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信息传递不顺畅。而在流程管理模式下,所有的部门或岗位,都是流程的一部分,他需要完成的工作是流程中的一个阶段,他是流程中上一环节的最终节点,同时又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节点,这样部门之间的绝大多数工作衔接将按照确定的流程及标准进行,企业管理将更趋于扁平化。

2国有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思考

由于国有企业无论在企业经营方式还是管理模式上都有其特殊性,对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确切讲应该是利用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整合。而且很多有远见的国有企业已经在利用信息化为手段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整合、重塑。比如有些零售批发类企业业务模式经历了坐销、客户经理访销、电话访销及网上订货等多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的过程,其结果就是由推动式营销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拉动式的营销模式,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显著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有些企业更是开展了全面提升基础管理工作,力求在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管理流程再造。有些企业建设的诸如办公协调系统、权力监管系统就是比较典型的利用信息化对原有流程进行整合、重塑,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信息资源汇集并在多个部门间共享,信息的传递及过程处理更加高效、规范且不失真,不同部门对流程的控制与协调更加方便快捷,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必定伴随着组织架构的重组和流程的重新设计,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组织管理变革与流程创新的过程。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基础,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离不开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新设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成功实施流程再造的重要应用手段。首先,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实现共享,为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条件。第二,利用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企业信息传递问题,可以使管理者与员工进行信息传递,避免了传统方式带来的信息失真、过滤问题。第三,通过网络技术,企业能同时对不同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与协调,及时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评价,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第四,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辅助功能。第五,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流程再造的范围应用于组织的任何一个业务部门。企业流程再造是发挥信息技术效用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只有从流程再造入手,分析和重新设计原有流程,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流程整合成单一流程,删除流程中不合理的环节,尽量缩短流程的运行环节,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最后将优化的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系统,以固化的流程将企业内部业务资源集成,使其协调发挥功能,从而实现整体的工作绩效提升。流程再造和管理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提高,如果没有流程再造,那么管理信息化系统水平就不会高;反之,管理信息化程度高,又能促进流程的改造,提升流程运行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根据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流程再造理论,流程再造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部分,一是营造环境。在这一阶段要树立流程再造愿景并制订计划,开展相关培训,并对核心流程有最基本的认识,同时要建立项目团队,并就愿景、目标、再造的必要性和再造计划达成共识。二是流程诊断。重新审视企业现有业务流程,从有无效率、是否合理、改造可行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审视,找出没有效率且不合理的流程,逐一规范与调整。三是设计新流程。在流程设计时,注重整体流程优化,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资源在整体流程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实现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转变。在设计全新流程时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四是实施新流程。新的流程是否可靠、方便和完善,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检验。在这一阶

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关于企业工会强化维权的思考

Research on Hot Topics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Right-safeguarding of Trade Union

范建华Fan Jianhua

(张家口卷烟厂有限责任公司,张家口075000)

(Zhangjiakou Cigarette Factory Co.,Ltd.,Zhangjiakou 075000,China)

摘要: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企业工会怎样抓住历史机遇,强化维权,加快实现从活动型工会向维权型工会的转变,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Abstract: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how trade union seize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to strengthen rightsafeguarding,accelerate to change the activity type trade union into the type of right-safeguarding,which is new problems that w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关键词:强化维权;维权型工会;科学维权;合力维权

Key words:reinforcement of right-safeguarding;rights-based trade unions;scientific right-safeguarding;together to safeguard their rights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企业工会怎样抓住历史机遇,强化维权,加快实现从活动型工会向维权型工会的转变,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 企业工会强化维权的重要作用

新《工会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企业工会强化维权,有三个重要作用:

1.1 能够塑造维权型工会新形象

维权是党和政府对工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需要,更是职工群众的共同意愿,还是工会与时俱进的根本标准。企业工会强化维权,可以改变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四项职能并重、基本职责不突出的活动型工会旧形象,能够塑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突出维权基本职责的维权型工会新形象。企业工会强化维权,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依法维权的新工会,是一个代表和维护员工权益的新工会,是一个协调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员工双赢双发展的新工会。

1.2 能够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作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改革发展稳定是企业的大局,建设现代化企业、科学发展企业,和谐企业是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企业工会负责群众工作,为企业加快改革发展提供队伍基础和内在动力。企业工会强化维权,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限度地维护员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具体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员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用员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力军作用推动企业加快改革发展。

1.3 能够切实增强企业工会的活力

企业工会要加快建设维权型工会,就要善于把机遇变成动力,把挑战变成活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工会组织的内在潜能。企业工会通过强化维权,一是能够开发联

作者简介:范建华(1960-),男,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法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现任张家口卷烟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段,工作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困惑,需要企业领导层、项目组合部门及员工之间进行沟通来消除矛盾。五是流程评估与持续改进。业务流程再造结束后,可以根据项目开始时设定的目标对当前流程进行评估,看新的流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需要结合新的业务流程的应用和使用者的建议逐步完善。

在流程再造过程中,要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化与流程再造过程有效融合。用信息化支撑流程的精细化,用信息化提升流程的高效化,用信息化提高流程的规范化。在信息化与流程融合过程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将流程中的节点、标准固化到信息化系统中,使流程执行过程严格高效、规范有序。同时也需要信息化具有更强大的流程管理能力,做到流程的可监控、可优化、可配置和可评价。二是如何通过信息化使不同流程间更好相互衔接。在信息化过程中发现流程冲突,挖掘流程瓶颈,推进各流程之间的融合,实现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体化。三是要在流程完全重塑后再与信息化融合。在没有对原有流程弊端进行改造之前,就简单地运用信息系统去描述企业原来的做法,不仅不能创造出新的高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93-02

系群众的活力,增强工会干部深入员工群众的主动性,加强政策研究、调查研究、职工意愿研究,增强企业工会维权的针对性。二是能够开发依法维权的活力,增强工会干部依法维权的主动性,推进企业工会实现科学维权、合力维权、敢于维权、善于维权、成于维权。三是能够开发夯实素质能力的活力,增强工会干部成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协调劳动关系专家的主动性,推进企业工会成为学习型工会、维权型工会、创新型工会、和谐型工会。

2 明确企业工会维权的基本内容

企业工会组织要履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就必须搞清工会维权的基本内容。工会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基本内容具体概括为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精神文化权益。

2.1 依法维护员工群众的经济权益

经济利益是员工最基本、最切身的利益。工会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首要的就是维护员工的经济权益。员工的经济权益具体包括员工的劳动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安全卫生权、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等。企业工会组织要理直气壮地依法维权,保障法律法规赋予员工群众的各项经济权益的落实到位。

2.2 依法维护员工群众的政治权益

员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主人,是加快企业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工会维护员工的政治权益,从本质上讲就是确保员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员工的政治权益具体包括:企业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厂务公开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评议认可权;参与工资协商、集体合同的共决权;参加工会组织的权利。企业工会组织要高举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的旗帜,保障法律法规赋予员工的各项政治权益的落实到位。

2.3 依法维护员工群众的精神文化权益

员工的精神文化追求是最高层次的追求。员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具体包括接受学习培训权、企业文化参与权、文化设施享用权、精神文明创建权。企业工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员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绩效流程来,反而会使流程中原本无绩效的各项活动被固化在流程中,那将是低效的、失败的管理信息化过程。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流程再造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巨大。同时,流程再造必须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再造转换管理模式,使先进的信息技术真正发挥管理效益。对国有企业而言管理流程再造虽然不会像其它企业对原有管理流程具有颠覆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原有无论是业务流程还是管理进行逐步变革和整合,是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Joe peppard.Philip RowLand.BUSINESS PR0CESS RE—ENGINEER—ING.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Michael Hammer.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Business Revolution.

[3]徐瑾,魏锋.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流程再造.广东科技,2008.

[4]王有文.管理流程再造的创新理论思考.冶金管理,2008.

浅谈信息化与企业管理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措施

财务部门是企业内部管理与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转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式,建立了企业会计信息化。但是基于我国经济处于转折发展时期,科技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发展不成熟。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发展。因此,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优化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当前最不容忽视的举措。

一、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为企业的发展、经营、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等各方面提供充足、有效地信息。它是企业会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一)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推广。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基于各类因素的限制于影响,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发展速度缓慢,进展不明显。

同时,由于国外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垄断性行为,高级阶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我国企业中未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其高级应用阶段的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其运行效果缺乏有效性。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与局域网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二) 存在问题

1、 对会计信息化缺乏认知。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不全面,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混为一谈。导致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硬件设备配置相对完善,而缺乏对信息软件的运用与开发。

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已然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发展的重要部分,积极建设会计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层与财务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化的运用未能充分的理解、掌握,导致在运行过程中系统的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 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基于我国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我国会计人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严重缺失,同时缺乏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规划、整合的分析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企业缺乏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性培训,致使信息系统缺乏管理、维护,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缺乏会计信息整合,导致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

3、 会计信息安全性缺乏有效保障。由于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会计的结合,会计信息化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存在相应的安全隐患。企业的会计信息容易被人恶意泄露、串改、截取;会计信息的传输与存储难保其安全性、真实性、可靠性,这些都无疑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4、 缺乏完善的管理系统。许多企业在建立会计信息化是为能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导致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各个业务系统的分离,企业信息缺乏有效的关联性,不能及时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与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的分离,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与企业的生产、销售进行有效连接,数据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应用于共享,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三、 优化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策略

(一) 强化认知,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及时企业发展的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在企业内部,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会计工作者,都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进而顺应发展趋势与市场发展需要,从而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推动作用,加强对企业的领导与财务工作者的指导,进而提升其对窥觊信息化的认知,促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

企业会计人员是财务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要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进而更好的协调、配合会计信息化工作,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二) 强化人才培养

企业会计工作者是去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加强理论、技能培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综合能力。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与法律讲座,充实会计工作者的思想层面,树立法律意识,从而提升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会计信息的安全、真实、可靠。

国家方面,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强教育投资,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加强市场调研,合理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的推广力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一批符合社会要求、企业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三)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会计信息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安全防护系统的建立,采用实名制管理,确保信息管理者、使用者的信息使用安全性;采用信息防火墙,确保会计信息安全;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备份处理,定期检查、复制,防止计算机病毒漏洞危害。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通过法律来约束会计信息化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有效地维护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权益。

(四) 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

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最佳途径,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根据自身性质以及经营模式,经济发展状况来合理的对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业务进行分析、整合,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与经济责任,对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规范管理,建立高效、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从而使得信息全面化、完整化,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基础、必要选择。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款及信息化的内涵,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全面、完整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承德兴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周迎春.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4,07:102.

上一篇:三年级科学培优辅差总结下一篇:物理专业美国留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