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张掖

2024-10-13

生态张掖(精选7篇)

生态张掖 篇1

黑河是张掖历史文明的源头, 也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人类与黑河湿地长达数千年融合中, 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形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以黑河和广袤湿地为代表性的生态资源, 是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屏障, 也成就了旧时张掖“塞上江南”的美誉, 赋予金张掖独特的景观特征和人文底蕴。在黑河流域发展壮大的农业, 也是历代王朝所依赖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唐代就有了“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的赞誉。2009年12月23日, 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这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也是甘肃省和内陆河流域上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1]。

1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1.1 地理位置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郊北部, 与市区紧密相连,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06′~100°54′, 北纬38°32′~39°24′。区划面积4.135×107m2, 东至昆仑大道, 西至312国道新河桥段及黑河东岸, 南至城区北一环路, 北至兰新铁路。交通网络便捷, 地理位置优越。张掖南通青海, 北接内蒙, 东至兰州, 西达敦煌, 是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312、227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张掖军民机场和兰青枢纽铁路运输线即将开通, 交通快捷, 区位优势突出, 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 园区周边有亚洲第一室内卧佛——张掖大佛寺、中国最美七大丹霞之一的祁连彩色丹霞、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西北名胜马蹄寺石窟群等旅游景点, 同时, 与周边的武威、敦煌、青海湖、阿右旗、额济纳旗等旅游景区对接便利, 具有较好的竞争潜力[2]。

1.2 地质地貌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黑河中游祁连山洪积扇前缘和黑河古河道及泛滥平原的潜水溢出地带, 园区南高北低, 自然落差22m (1467~1445) , 是由河流、草本沼泽、湿草甸等天然湿地, 以及人工湖、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为主体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类型多样, 原生态特征突出。有文字记载, 张掖城北郊自古即有“甘州城北水云乡”之称, 自城区至北郊湖泊遍布, 百泉喷涌, 形成了2.001×107m2伴城而生的湿地系统。

1.3 气候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区气候属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3], 其显著特点是:降水稀少而集中, 年降雨量仅129毫米, 在时间分布上, 多集中在6~9月份, 约占全年总量的71.9%, 春季降水仅占14%, 年内降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际变化较大;蒸发强烈, 全区年平均蒸发量2047mm, 干旱指数高达10.3。日照充足, 温差大, 太阳年辐射总量147.99kcal/m2, 年日照时数为3085h;多年平均气温为7℃, 历年最高气温为39.4℃, 最低气温为-28℃, 无霜期153d。全年盛行西北风, 年均风速2m/s, 最大风速36m/s, 年均大风日数14.9d, 最多天数40d, 最少3d, 年均沙尘暴日数20.3d, 最多33d, 最少14d。灾害性天气有大风、沙尘暴、干热风、干旱、霜冻、初春低温等。

1.4 水文

按照水系分布, 湿地区自东向西主要由东泉渠系、阿薛渠系、庚名渠系、黑河 (滩) 水等四大水系构成, 天然河道、引水渠道、排阴沟、排污渠纵横交错, 有机井71眼, 泉眼 (泉域) 12202处。除黑河滩无污水排放、庚名干渠泉水与污水可以分流外, 其它渠道均为河水、泉水和污水混流。受南部潜水侧向径流和深层承压水的越流补给, 地下水自南东向西北运动, 水位埋深大部分在1米以内。规划区水资源总量为1.37×108m3, 其中泉水溢出量1.18×108m3, 城市污水排放量1.9×107m3。因牵涉到周边8.53×106m2农田灌溉, 目前的水资源量尚缺2.385×107m3, 需考虑补水。

1.5 植被资源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内有荒漠、草原、水田、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 完善了园区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由于地势低洼, 该区域的沼泽湿地植物主要有水生和湿生两大类, 但以湿生和挺水植物为主;灌溉地植被以水稻、玉米等为主。由于园区范围较小, 且海拔大致相同, 区域气候条件变化不大, 湿地植被主要以沼泽草甸植被和灌丛植被两大类型。按科、属、种统计, 分布的植物主要以木贼科、蓼科、藜科、毛茛科、豆科、兰科等45科124属195种植物为主。

1.6 湿地动物资源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的动物资源, 尤其是鸟类资源比较丰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典型的湿地动物及在湿地生境见到的常见种, 经调查有116种, 隶属于3纲23目39科74属, 其中两栖类1目1科1属1种, 鸟类17目31科62属100种 (其中留鸟26种, 夏候鸟45种, 冬候鸟8种, 旅鸟21种) , 兽类5目7科11属1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 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陆栖部分) 335种的7.16%, 占全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陆栖部分) 106种的22.64%,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4种,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为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鸢、苍鹰、棕尾鵟、大鵟、短趾雕、白尾鹞、白头鹞、鹗、猎隼、红隼、燕隼、灰鹤、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兔狲、草原斑猫20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白鹭、灰雁、红胸秋沙鸭、渔鸥、渡鸦、赤狐、沙狐7种, 国家和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分别为69种和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国家和省保护的“三有动物”共计102种, 占野生动物116种的87.93%。从种群分布数量看, 花背蟾蜍、家燕、大苇莺、普通燕鸥、凤头麦鸡、赤麻鸭、麻雀、根田鼠8种为优势种, 常见动物31种、可见动物67种、罕见动物10种。

1.7 社会经济与文化

公园规划区涉及新墩镇的流泉、白塔、北关村和三闸镇的二闸、三闸村, 工业园区的东泉村、乌江镇的谢家湾村、元丰村等9个自然村, 49个合作社, 6所学校、4个农林场, 总人口37665人, 其中农业人口11813人, 城镇25852人。该区是传统农业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 农业区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水稻等, 部分群众从事养殖、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园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 主要有种子公司、麦芽厂等。

2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特色

2.1 生态系统组合复杂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由天然湿地、次生湿地、农耕湿地组成, 各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

2.1.1 天然湿地

张掖湿地位于城郊, 主要是以天然湿地为主, 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内陆盐沼等, 其生态环境受城市化影响深, 因此表现出较明显的脆弱性特点。

2.1.2 次生湿地

张掖湿地是原生湿地, 有各种原生态低级植被。经过人类的干预, 一部分已经成为次生湿地。这样的生态系统不像原生系统那样完全排斥人的介入, 在适当的尺度内人类活动不会干扰到次生湿地生态的恢复。

2.1.3 农耕湿地

张掖湿地上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湿地的高生产力在这里具体体现在农业上, 这也就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 使得湿地与人类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2.2 生态系统具有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2.2.1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对气温的影响

和很多城市一样, 张掖也受到“热岛效应”的影响, 城市中心气温在中午会高出城郊2~5℃。湿地主要以植被、水域、土壤组成, 散热的功能大大高于城市中的建筑物, 并且在湿地中空气清新, 温室效应不容易形成。张掖市区的气温平均比郊区高出2~3℃, 如果没有张掖湿地, 这个温差可能扩大的还要多一些。

2.2.2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对鸟类的影响

由于地处青藏、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 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差异及繁多的植被类型使境内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湿地及其周边的动物资源, 吸引了大量的林鸟、水鸟在此安家。这里的鸟类17目31科62属100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大天鹅、小天鹅等都聚集到了张掖湿地。如果没有湿地公园, 有多少鸟类会离开张掖, 离开甘肃, 虽然这个数字不能精确表述, 但决不少于个位数。

2.2.3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影响

张掖湿地公园内多样化的湿地类型, 是张掖绿洲这一内陆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纳垢消污、净化水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不仅是水流的净化器, 还能减缓水流, 促进沉积物沉降, 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细菌、微生物和植物, 可以将一些有害有毒物质沉淀、附着和储存, 尤其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有较高的效率。这样不但能让水体水质得到净化, 而且大大降低城市污水的污染指标。

3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地处黑河中游河湾地带, 因张掖每年向内蒙额济纳旗调水9×108m3, 占黑河来水量的57%, 生态用水压力较大;再加上黑河季节性来水不均, 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湿地公园水位难以保持一种均衡状态, 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对张靖公路以北湿地上游水系进行疏理, 增设灌溉渠道, 保证水系畅通, 满足引水入城后集中流量和时段输水要求, 解决湿地、林地补水问题。

同时不恰当的人为干扰也是导致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湿地生态环境的核心在于水环境。环境污染也主要表现在湿地的水质下降。部分游客在公园内不遵守规定, 乱扔垃圾、攀折花草树木、甚至捕捉飞鸟等行为, 会导致土壤、水体污染, 干扰鸟类的正常栖息等, 这些都破坏了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因此约束游客的个人行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摘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甘肃省唯一一个湿地公园, 也是全国内陆河流域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张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复杂, 对气温、对鸟类、对区域水体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黑河水量季节性较强, 同时要兼顾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生态安全, 张掖绿洲的生态补水相对减少, 加之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关键词:张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十一五”张掖市生态建设回眸[EB/OL.]2011-1-20.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11-01/20/conten t_21915707.htm.

[2]湿地中国网.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EB/OL.]2009-11-6.http://www.shidi.org/sf_3D1A5FA50633444EB648FDB956FBC406_151_keying.html.

[3]杨晓玲, 丁文魁, 董安祥, 等.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S1) .

生态张掖 篇2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智慧。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在生态背景下建设城市、发展经济,推进张掖向更富特色和个性化的方向迈进。水是张掖的生命,这个戈壁滩和祁连山包围的大绿洲居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游河谷,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9%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当前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经济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巩固以往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持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关系

1、“生态文明”内涵: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人们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唯有生态

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表现的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重要领域的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基本宗旨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致力于探索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又一个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既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观念;又强调生态平等,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根本举措,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意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写进会议的所有文件中,成为这次大会的重要成果,而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党的十四大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对此作有重要部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到了我们党的旗臶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了党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渐深化。

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可知,建立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核心的文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它的必然途径。生态物质文明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生态物质文明的建设,才能使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得以实现。在加强生态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生态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生态文明的任务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待可持续发展,使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可靠的基础和目标。这就是要求我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正确对待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生态环境状况既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赋予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内涵,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我县属西部经济欠发达县,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是绝不能走 “先污染、后治理”,“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发展 的自身条件、外部环境和外部趋势,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去探索符合这三者要求的发展方式,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新机遇,做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赢得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动权。

张掖市境内祁连山森林、黑河湿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交错更迭,是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全市4.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50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有一半与黑河湿地紧密相连,使张掖在整个黑河生态流域乃至西北生态系统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臵。祁连山生态保护、黑河流域的湿地保护,国家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评审,张掖城郊湿地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初步奠定了张掖在中国西部生态屏障中的战略地位。以黑河生态资源为坐标,借生态经济之道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和眼界放的更远更长。把握好生态环境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发挥好在生态文明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既是我们抢抓政策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选择,也是立足张掖实际,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从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出发,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加大祁连山

水源涵养林保护力度,积极争取黑河二期治理工程,把张掖的生态保护好、建设好,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

张掖市地势低洼,地下水基本满足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但区内灌溉水源主要来自于黑河。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流经青、甘、蒙三省(自治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游的张掖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之要地,素有“金张掖”之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蔬菜基地。张掖是一个典型的绿洲城市,绿洲就是水资源的承载阈值。在国家主体功能规划中,张掖又是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立足这一功能定位,大满水电处广大干部职工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在绿洲背景下发展经济,只有将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建立以绿色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为支撑的经济结构体系,才能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强化建设,积极推进高新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区委、区政府把农业高效节水作为一项战略部署、一项革命性措施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出台了《甘州区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强力推进了我区高效节水农业迅猛发展。我区进一步深化奖补机制创新,形成了“国家补助、地

方配套、农民自筹”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新机制。区水务局及时总结汇编了《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服务手册》、《农业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模式推广手册》,提升了科学规范管理水平。

建设节水型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我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成为高效节水基地,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基地,运行管理基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科技集成推广基地,学习考察培训基地,充分体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两节、两高、两个促进”,即“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要求,甘州区全力实施打造示范区工程建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大满灌区高新节水项目为例。大满水电处位于甘民公路16公里处,是甘州区三大灌区之一,以引黑河水灌溉为主、井灌为辅,隶属甘州区水务局,辖小满、大满、党寨、碱滩、三闸、上秦6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和11个国营机关农、林场,总人口7.65万人。灌区农作物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包括小麦、玉米等,面积约占70%左右,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油料、蔬菜、豆类、啤酒花等,面积占30%。灌区现已建成干渠1条59.7公里;支渠31条201公里;斗渠259条376公里;建成斗渠以上各类建筑物3142座;农

用机电井953眼;小型水库1座,总库容400万m3;小型水电站1座,年发电量25万千瓦时。共承担7处78公里的防汛堤坝和二坝水库的防汛及10个村、1个集镇2.5万人的人畜安全饮水任务。设计灌溉面积33.9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0.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59万亩、林草面积0.61万亩、生态林面积7万亩;石岗墩、南滩、太平堡滩纯井灌面积9.18万亩。集中一切力量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资源配臵合理、建设标准规范、规模集中连片、整体效益显著,管理现代科学,代表性强的精品工程,引领高效节水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三、立足现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成在持久,贵在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大市,要切实抓好祁连山生态治理、黑河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工作,着力打造宜居宜游绿洲城市。张掖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发展滞后,这种工业上的先天不足,反过来又成为生态建设上的后发优势,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意见》提出,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研究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实验区,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要按照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要求,南部,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争取冰川、森林、草原、湿

地等生态保护项目,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北部,继续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构筑“绿色长城”,保护绿洲安全;中部,加快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天然湿地,建设滨河新区,彰显“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建立生态补偿试验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临的问题、涉及的内容、需要的措施都比较复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进行探索,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试验区建设科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1、重视整体规划,重点实现区域、流域综合节水突破。示范区坚持超前谋划、前瞻布局,做好示范区的规划工作,积极拓宽节水思路,拓展节水领域,高起点、高水平的编制好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可持续性。并在示范区规划中明确体现各个观摩点的优势所在,如技术优势、规模优势、成果转化优势、管理优势等,各个观摩点之间相互衔接,与整体示范区形成有机统一。

2、加强面积整合,形成规模效益。统一整合,在面积上形成规模,并且按照“五统一”要求,即统一作物、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收获,通过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3、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推广应用。大胆突破,率先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大节水科技含

量,提高节水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积极与水利厅农水处、科技处、信息中心、水科院等管理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联系,取得技术、人力、智力支撑。示范区整合利用综合控制中心的硬件设备及数据库软件管理系统,将高效节水信息电子上图、机电井智能管理、饮水安全管网监测、防洪预警等电子控制系统集成在综合控制中心,在大屏幕上完成现场控制、调度、演示、观摩等直观工作,利用高科技管理手段,实现对高效节水的在线远程监控、管理

4、加强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照州政府出台实施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高效节水工程设计、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建设、运行管理等程序,确保工程质量优良。严格按照水利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和农村供水产品认证工作的通知》、水利厅“取得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专业承包从业单位施工许可证的企业名录”要求,加大节水材料、施工资质管理,提高高效节水工程建设质量。

5、做好观摩点的美化、亮化工作。结合农村五好建设,将高效节水示范区观摩点选择在土地平整、道路硬化、林渠配套等相关条件较好的地块。并在观摩点处设臵永久性标示牌、示范区整体规划图、介绍图等大型说明图件。在观摩点处规划安排好停车位臵、人员停留位臵等。地面做到砂石化、10

硬化。固定建筑物上书写有宣传节水标语,设臵各种护栏、提示牌等安全警示。

6、加强成果的总结、提升。加强对先进技术、应用成果的总结,从开始建设到投入运行,安排专人注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通过示范区的建设、管理、运行、效益分析等环节,提炼出系统的、完整的技术、数据、图片、软件等资料,为进一步提升完善和在全疆推广做好基础准备。

7、采取集中打造方式,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整合资金,重点对示范区建设给予支持和倾斜,将重点县建设项目、高效节水补助项目、节水示范项目及其他涉农水利投资集中向示范区倾斜,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合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发展高效节水的积极性,大规模开展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再一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明晰水权,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水权转换,建立工业用水对农业用水的反哺机制,多渠道增加高效节水资金投入。

生态张掖 篇3

张掖比赛期间,正值酷暑,高达39摄氏度的闷热天气令车手叫苦不迭。参加CRC的赛车共有121辆,最终仅61辆完赛。

APRC:中国车队称雄

由中国车手王华与奥地利外援斯托尔领衔的杜邦拉力车队(Dupont Rally Team)是本站亚太汽车拉力赛中实力比较突出的,他们使用的是符合国际汽联标准的雪铁龙DS3 R5赛车。另一支实力强劲的MRF车队则使用斯柯达晶锐赛车。

从SS1开始,斯托尔就取得了领先。在第二天的比赛结束后,斯托尔已经领先印度车手吉尔5m12s!他在前六个赛段中,5次获得赛段第一,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领先优势。第三天,胜券在握的斯托尔稍微放松了节奏。最终,斯托尔以5m04s的优势夺取APRC张掖站冠军。赛后,斯托尔说:“我驾驶的雪铁龙DS3 R5赛车非常棒,无论整体感觉还是局部的减震等。在前两天,我们没有丝毫的保守,以全速的节奏去跑,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在最后一天我就稍微慢了一些。能取得这个成绩首先要感谢车队,他们做了十分出色的工作。事实证明我们的赛车拥有很大的优势。张掖的赛道很棒,在这里比赛能够让赛车和车手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曾经在张掖赢得过CRC冠军的王华/庞建东以APRC第三名完赛,这是王华在APRC中所获得的最好成绩。王华说:“我们的DS3赛车表现令人满意。我们拿到了APRC的车手和车队冠军,这是很大的突破,这也让我们在未来挑战国际拉力赛时获得了更多的信心。”

CRC:一汽-大众车队加冕

一汽-大众车队的车手阵容在张掖站前有了一个不小的变化,林德伟受邀加盟其中。自从老东家斯柯达退出2016赛季的CRC之后,林德伟就暂时处于休赛状态。在7月中旬,一汽-大众车队的第四台高尔夫赛车到港后,将交由外援阿特金森驾驶。而阿特金森原先的赛车成为了林德伟的座驾。林德伟在上赛季曾拿过三次分站中国车手冠军,在年青一代车手属于佼佼者。一汽-大众车队邀请其加盟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来夺冠拿分的。

作为一汽-大众车队的当家车手,阿特金森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把握赛事大局的能力。在前两个赛段,阿特金森以6.6s微弱优势领先于老对手辛吉斯。在SS3和SS4,辛吉斯展开反扑,夺得这两个赛段第一名。他的速度快得令人惊讶,两个赛段居然比阿特金森快了41s左右!对手的强势没有打乱一汽-大众车队的战略。阿特金森和Prodrive的技术总监汤姆森说:“论速度,高尔夫7可以更快,但是赛车需要保护。我们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这样下去对手的赛车会出问题的。”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了这神一般的论断,辛吉斯的赛车真的在第五赛段出现故障,能够坚持着跑完第六赛段进入维修区已属幸运。在时间上,辛吉斯已经落后阿特金森将近15m了。最强对手自废武功,阿特金森毫无压力地夺取了全场冠军。

林德伟有着出色的开局,他连续跑出了前两个赛段国内车手中最快成绩。但他在SS6遭遇赛车故障勉强完成这个赛段,但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回到维修区。后来经过检查,原来是赛车的涡轮出现问题。技术总监汤姆森说:“林德伟是第一次驾驶高尔夫7赛车,这车与他之前的有太多太多不同。林德伟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学习如何驾驭一辆世界级的赛车。”

赛前,陈德安坦言并不“喜欢”张掖的比赛:“几年来我们在张掖的比赛都不顺利,都在关键时刻出现诡异问题。”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某种暗示,恐怕会影响车手在比赛中的发挥。比赛中,陈德安给人的是过于平稳,大家都期待他与韩寒、王翔等老对手上演一番大决斗,然而他没有。陈德安说:“我们的四台赛车基本是同样的问题,感觉动力比之前逊色一点。技术总监说主要是天气高温和燃油系统调校原因。但赛车的基础好,这影响不大。同样的赛段,我今年比去年确实慢了一些,单纯看数据意义不大,今年的路况比去年要差。”拿到全场第四名的陈德安对车队的整体表现也很满意:“我们达到了预定目标。阿特金森获得全场冠军、车队也把该拿的冠军奖项都拿到了。在这样严酷的比赛条件下,还能要求更多吗?”

何勇携手奎媛媛夺N2组冠军

铃木永驰车队作为小排量组别的王者,从最早的S1组到现在的S2组S3甚至N2组,车型囊括雨燕、天语SX4、进口速翼特,每款车型都称雄所在组别。张掖站,铃木永驰车队所跨组别之广也是其他车队所没有的,雨燕参加S2组、天语SX4出战S3组、速翼特角逐N2组。

张掖站拉力赛,何勇的领航是体操世锦赛冠军奎媛媛。他们两人曾在去年的北京站比赛遭遇撞车受伤,奎媛媛在休整了大半年后重披战袍,与何勇携手再战2016赛季CRC。在第一天的两个赛段中,速翼特赛车就在路况极差的神沙窝赛段展现出了出色的适应能力。经过这个21.53km的砂石路赛段之后,何勇/奎媛媛就已经奠定了领跑N2级别的地位。第二天的平山湖与银河是两个最复杂的赛段,高速赛道里汇集了大量的上下坡和弯道,对赛车的刹车性能和整体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何勇/奎媛媛在当天的比赛中再次拿下了N2组的最快成绩。最后一天的比赛分别在36.64km长的红湾赛段和20km长的丹霞赛段进行。其中红湾赛段是张掖站最长的赛段,同时兼具弯道多和坡度陡的特点,并且使用了两遍。面对复杂的赛道,何勇/奎媛媛顶住了多方面的压力,最后成功守住位置拿下冠军。队友李威仪/罗乐将名次追至组别第二,表现相当出色。

赛后,车队主力车手兼负责人何勇说:“10多年来,我们从未缺席过CRC,常年的征战中我们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所参加的每个组别都拿过多年的年度冠军。通过赛事,我们把铃木以及长安铃木品牌强大的运动基因淋漓展现给了众多车迷。”

张掖国家湿地资源生态开发研究 篇4

1 张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受限于区位劣势、经济发展水平、人才资源匮乏等因素, 张掖市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仍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有待解决和改善。

(1) 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依据ARGGIS软件分析黑河流域生态敏感各分项指标, 空间叠加后可知河西走廊平原地区 (张掖市——高台县一线) 处于生态较敏感区 (部分地区为低敏感区) , 说明一旦遭到破坏系统自身修复能力较差。经过调查发现由于湿地公园周边滨河新区的规划建设,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生活及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 周边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及无组织污水排放, 导致水位下降, 从而降低湿地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加剧沙漠化和盐碱化趋势。同时, 由于农业灌溉的需求, 修建的大量深地基高标准混凝土农业灌溉设施, 成了自然河流与沼泽湿地水体之间的隔水墙, 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成份的变化和功能的下降, 因此今后湿地开发应该重点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

(2) 基础服务设施匮乏。由于张掖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 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通达性较差, 例如通往园区的公交车辆较少到淡季尤为显著, 这与游客较少需求量较小有关, 但是交通运力不提高, 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必然呈逐渐下降趋势。除公共交通外, 园区基本的服务设施相对匮乏例如, 宾馆、饭店、卫生间、停车场等, 旺季时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最终拉低旅游区整体印象分值。

(3) 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湿地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这些资源都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但湿地生态系统却十分脆弱, 自我恢复能力较差, 湿地资源的保护涉及面多层次广, 一方面没有专管部门, 由于保护工作涉及多部门, 各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各取所需, 无法做到统一的规划开发, 而出现问题时又难以协商解决, 利益矛盾尖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制度, 相应的法律不够完善, 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缺乏定量的判别标准。

(4) 旅游产品单一化, 宣传策略不新颖。张掖自古有“金张掖”之美誉, 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貌, 同时历史底蕴悠久, 民族特色突出, 拥有如此多的人文自然资源却没有将其融入旅游产品之内, 多数以自然景观的体验为主, 加之没有一套较好的宣传营销策略, 网络及影视宣传较少例如随意在网上键入关键字相关的旅游攻略及景点介绍较少,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景区在国内及国际的影响地位。

2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策略

为了实现张掖国家湿地资源的保护和湿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湿地公园旅游资源特点和经济开发需要, 设计了张掖湿地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策略。

2.1 初期生态保护局部区域观赏开发为主

依据张掖市整体经济及人口现状, 初期开发应以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为主。划定保护区, 严禁在生态恢复区以任何形式进行开发活动;采用分批次观光的形式来控制游客密度, 达到对游客实行分区管理的效果, 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及时清理, 按照分类送至保护区外指定的垃圾处理点进行处理。除保护之外注重生态修复, 通过种植耐寒耐旱植被、市域内企业节能减排、农业种植采用滴灌形式等, 逐步恢复湿地调节系统。

2.2 中期参与型生态旅游开发

由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郊东北部, 周边区域均为农田, 是开展各种有利于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的极佳场地, 为了展现当地旅游特色, 可开发多种具有当地特色及历史特色的旅游线路, 近处如发掘奇妙的山水组合、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 远处探秘宁静壮美的民族村落, 寻找丝绸之路印记, 追踪生命之美。还可依托当地特色产品开展各类节日庆典, 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也可提升知名度。除了特色项目之外, 还可以提供休闲娱乐项目如垂钓和品尝美味佳肴、采摘活动, 让游客体验亲近自然的喜悦。

2.3 科研型生态旅游模式共同进行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着重将湿地科研监测列为重要的工作来开展, 建立流动检测站点监测记录湿地保护区的基础数据库, 基于此后期可以通过在国内国际开办学术研讨会, 一方面集思广益获取关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宣传当地旅游特色, 增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国内及国际影响力。

2.4后期发展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应该在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为了减少碳排放对环境影响可以从建设绿色生态酒店及生态旅游交通两个方面入手。生态酒店的建设中可开展“低碳星级酒店”评选活动, 不仅能解决酒店饭店质量和数量问题, 也能加快节能新技术、新能源的推广。生态交通方式可采用园区内提供环保观光车、旅游电瓶车、蓄力车、特色自行车等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替代机动车, 该方式可以缓解内部交通停车问题, 同时还能增强旅游项目趣味性。

2.5不断完善湿地生态旅游立法制度及对游客宣传教育

一方面对游客不文明行可为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为主, 若教育结果不好可建立全国游客信誉档案的方式根据程度高低进行最低提高门票价格最高禁入的惩罚;另一方面对企业可以从奖与惩并举入手, 邻近湿地地区可参考碳排放交易方式, 先计算出该地区环境可容纳碳总量, 结合各企业预计产量, 分析出各企业碳可排放量, 制定规则, 对低于排放标准的或者采用节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及财政优惠, 超出的企业以金钱购买超出部分, 这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效率, 又为湿地保护提供经费来源。

3 结束语

塞外水乡话张掖 篇5

古老的黑河——弱水从张掖流过,境内湖泊遍布,芦苇连片,有各类湿地21万公顷。据载,明、清时期,甘州古城里的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3,城里城外山光湖色,泉水淙淙,碧草连天,被誉为“塞外水乡”、“水韵之城”、“湿地之城”。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林海、草地、蓝天、碧水与雪山、冰河、古城、砾石相映成趣,既有南国风韵,又有戈壁风情,被誉为山青、水秀、地绿的“塞上江南”,宜居、宜游、宜学的“湿地之城”和文明、和谐、繁荣的“戈壁水乡”。难怪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江南才子罗家伦感叹:“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冰火黑河  柔情弱水

——河西走廊的母亲河

张掖深处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这里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仅13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高达1300毫米。但民间自古流传着 “半城芦苇半城庙(塔)”的俗语,有“甘州不干水池塘”之说。

甘肃境内也有两条黑河,一条是源自六盘山南麓的陇东黑河,另外一条就是源自祁连山的黑河,因为流淌的雪水携带了大量黑沙,水呈黑色,故曰黑河,它便是流经张掖的黑河。

从地图上发现,河西走廊至今还有一条弱水河。沿着地图稍微一走,就可以发现,黑河——弱水,竟然是同一条河流。它呈“S”状流过张掖,自金塔县以下到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又称弱水,入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称为额木纳高勒(即额济纳高勒,高勒为河流之意),最终流向额济纳湖泊。

 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很多人对黑河的认识其实是从地理方面开始的。与古老的弱水相比,这条河显然与它并不是一回事,但放在几千年的时光中,我还是更愿意把这条河西走廊的母亲河叫作弱水。

 弱水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禹分九州,张掖恰属雍州。又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流沙”,是说大禹治水把弱水导于合黎山,一部分流到流沙(居延海)。合黎山恰巧在张掖西北200公里与内蒙古交界处,和祁连山南北遥相呼应,黑河正是从合黎山的西南穿过,流向西北的金塔县和额济纳旗。可以想象,数千年前河西走廊的水源远比现今充沛,大概溪流遍布,而大禹以万流归宗引导众水入于居延,故曰:黑河即弱水。

 清代文史学家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写道:“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郑康成,即东汉人郑玄,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大禹治水史上确有其事。想必,大禹治水时将河西众多浅小的河流在张掖一带汇聚,导入黑河之内,故有此说吧。

 黑河的发源地祁连山,匈奴语是“天山”的意思。常说“山水”,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灵。山成就水的活气,水造就山的灵性。祁连山流淌出的黑水河,正是天山圣水的弱水河!如此说来,把弱水指向张掖,把弱水和黑河对应起来,是合乎逻辑的。

 历史上的弱水渐渐淡去,今天的弱水又被展现,这似是一种早已搭配好的巧合,也道出黑河——弱水在河西走廊,特别是在张掖的重要地位。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弱水无疑是哺育张掖的乳汁。正是这条河流,让这片热土凝聚了天地日月之灵气,造就了张掖的气韵天成,物华天宝。弱水曲折蜿蜒,涓涓流淌,形成了水草丰茂、苇溪连片、山光倒映的水韵风情,让金张掖享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弱水干流全长821公里,整个流域涉及青海祁连,甘肃肃南、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酒泉、嘉峪关、金塔和内蒙古额济纳旗,流经总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集结了天、山、草、木等灵气,而后又滔滔不绝,浇灌出张掖绿洲,养活多个民族、万千牛羊。

 弱水无怨无悔地默默流淌了数千年。且不说《穆天子传》中周天子驾驭八骏马车,巡行西北3.5万里,渡弱水与西王母相会,醉饮酣歌;且不说《淮南子》里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单就弱水河流域至今可见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之多,就可知其辛苦与付出。因其是圣水,便无可选择地肩负着哺育万物的使命;因其来自天山,必须像父亲般勇往直前,以水的力量、水的精神、水的气概,给河西数百万儿女以生命之魂魄,又要像母亲般温柔善良,恩泽四方,奉献出最后一滴乳汁。

 凭借弱水的呵护,远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流域内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层出不穷,历史的遗址更是遍布整个流域。大量有价值的古墓葬、古雕塑、古洞窟、古城堡,独特的裕固族民族风情,别样的河西宝卷等,文学艺术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这当中许多风俗习惯、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文化遗产,不仅至今深深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也让外来的游客增长了不少见识。

 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肯定,没有弱水,河西走廊只能是一片荒漠。正如清乾隆年间《重建黑河龙王庙寝宫厢房钟鼓楼大门碑亭记》中记载,黑河“其水利之在境内者,蜿蜒三四百里,支分七十余渠,说者谓无黑河则无张掖”。

 因为有弱水的浇润,才有河西走廊昔日的辉煌。也正是凭藉弱水的便利,张掖今天仍在塑造着属于它的辉煌,也书写出了历史的弱水赋予它的一片希望。

 弱水,还在恣意行走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因弱水而活,弱水因祁连山而生。难怪张掖市委市政府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四张名片。相信,保护好弱水,建设好湿地,再现“半城芦苇半城塔”美景,为期不远。

突然想起《庄子·知北游》中的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但是,美丽张掖不能不言,冰火黑河不能不议,柔情弱水不能不说。

黑河湿地  戈壁绿洲

——祁连山下的生态肾

 行走张掖之前,总以为那里全是苍山黄尘,戈壁砾石。特别是冬日车过乌鞘岭,眼前的祁连山脉层峦叠嶂,映着淡青色的天光,更是相信只有“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的情景。心里总是念叨:这里虽有多情的三千弱水,但雄浑的大漠戈壁、晶莹的雪山冰川、瑟瑟的冷月朔风才是苍凉的素材。

 来到张掖,才了解到,这里出名的景点数不胜数,随便问一位张掖市民,他津津乐道着这里的历史故事时,突然插上来一句:“来张掖可不要光看文物,也要看看我们的城北湿地,否则,等于你没来过新张掖。”

 古老的张掖是丝路重镇,林草丰茂,物产富饶,千百年来,有“六水三庙一居处”、“四面芦苇三面水”之说。元代张掖燕石花的《竹枝词》写道:

湖头水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

郎来打鱼三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

明代太仆郭绅的《甘州即事》则写:“黑河为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明代诗人魏谦吉《北湖》亦云:“花随细细风中落,鱼向涓涓水底沉。”从中我们都感受到当年水光滟滟、波光粼粼的湿地绿洲盛景。

 但是,曾经生活在张掖的人们为了生存,对湿地上“水乡泽国”的优美环境熟视无睹,进而填湖造庐、埋地修路,成片的湿地被开垦,连片的芦苇被蚕食。随着人类过度开采,张掖水乡泽国风光不再,只剩了塞上,失去了水乡。

 张掖少了水,张掖缺了水。然而,2003年11月以来,特别是2005年9月后,张掖的地下水位停止了10多年来不断下降的局面,开始大幅度反升,给城区部分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建筑工程及房屋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2003年10月的山丹、民乐地震破坏了地下水道而致,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堵塞了地下水流途径,造成地下水排泄不畅。治理水患,一时成了张掖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006年10月,甘州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湿地保护与绿化工程;2008年盛夏,张掖市委决定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其中第一号工程就是顺应自然,恢复生态,建成黑河湿地保护区——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顺应自然,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使之成为张掖最大看点的举措。

 心动不如行动。自2008年以来,张掖人民把黑河生态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效果显著。2011年4月16日,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一举,将黑河湿地保护和地方发展目标提升到国家战略上,使张掖在彰显 “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独特魅力的同时,把城市的历史与现在、经济与文化有机统筹起来,构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6万亩,主体位于城区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带,与城区毗邻,是离城市最近的湿地公园,是甘肃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内陆河流域上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010年,湿地公园被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12月,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8月,新建成的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展示湿地保护历程,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描绘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对大众进行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

 有数据显示,近几十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锐减不少,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因此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张掖湿地公园,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当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态旅游的一种利用模式,也成为提升张掖形象的“金字招牌”。

 如果不了解这里的历史,谁会想到,就在这干旱缺水的地方,竟有这样一片异常美丽的湿地!谁曾想到,这片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的国家湿地公园,昔日竟是荒滩、盐碱地和垃圾池!谁能想到,就在全国湿地锐减的情况下,张掖却改造开发了这么一块圣地!大自然就是宽容大度,只要人类稍稍对她怀以敬畏,她就给予人类更多的财富和幸福。

 行走在湿地公园,且不细说数字化的城市湿地博物馆,只是眼前拔地而起的湿地观鸟塔、游客接待中心,因碧水、蓝天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为绿草、珍鸟而来的专家、学者,就能为湿地公园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卷。

鱼米之乡  塞外粮仓

——河西大地的农耕缩影

 张掖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悠悠弱水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黑河湿地,戈壁绿洲。这里山川秀美,水草丰茂,物产丰富,种植广泛,素有“塞外粮仓”之美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黑河湿地长达数千年的融合中,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民以食为天。但凡悠久的古老城市,农耕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在张掖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铲、石斧等石器证明,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市民乐县的东灰山遗址发现的炭化小麦标本,经专家考证,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小麦遗迹,距今4500~5000年。有人据此推断,张掖应该是小麦由西向东传播至中原大地的主要原点。

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此居住;春秋战国,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秦汉时期,匈奴独霸走廊,从事游牧业生产。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兵出击匈奴部,收复河西平原,并建立河西四郡。自此开始,历代王朝在此大规模屯田戍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得张掖农业一直处于生产发展的前沿,并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相对发达的农业区,在当时就成了河西粮仓。

 唐朝武则天时,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种水稻,城北乌江的大米因米粒饱满,色白纯正,味道醇香,品质极佳,一度成为贡米,沿丝绸之路运抵长安。驼铃声声,沙海浩浩,似乎是人们对河西走廊普遍的印象,而张掖竟然能产贡米,简直是传奇般的神话。

 其实,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戈壁绿洲,农作物的品质自然格外优良。甘州区市区海拔只有1400多米,张掖市最低的高台县天城村,海拔仅有1200多米,加之张掖处于河西走廊小盆地之中,地理环境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作为塞外粮仓自成必然。正如明朝诗人郭绅《观刈稻诗》诗云:

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

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

至今熔融着弱水的幽幽倩影,演绎着塞外鱼米之乡的故事,在历史的变化中诉说着张掖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黑河流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一直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水平,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增多,自汉代起朝廷开始在此兴建粮仓。居延汉简中“城仓入谷”、“仓丞”、“仓曹”的“仓”即粮仓。另据史料载,唐朝天宝年间,河西道常平仓所储粮食占全国各道总储量的36.1%,与河北道并列全国之冠。

 提到粮仓,不得不提的是张掖明粮仓。它地处张掖市东北隅,据《新修张掖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在当时属闻名于河西乃至全国的明代“天下粮仓”,距今已有622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均有增修,至光绪年间,共有廒房22座,总名曰“广储粮”,实为“天下粮仓”,现存廒房9座54间。如今,这座透露着历史沧桑的古粮仓,寂静孤单地默默矗立着,与四周色彩斑斓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喧嚣热闹的场面对比中,继续见证历史的变迁。

 其实,就仅存的“天下粮仓”本身而言,其实用价值已不重要,但作为目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大型仓廪,连当时粮仓用的独轮车、扁担、木杠、斛、斗等器物也保管有序,既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印证了河西粮仓的名副其实。

 张掖地处西北高原,四季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可以和纬度相近的法国媲美,以历史悠久的葡萄酒酿造而闻名全国。当年王翰悲歌《凉州词》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正是于遥远而苍凉中,诉说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悠久历史。想来,那欲举杯痛饮一醉方休的豪迈,却是顷刻间的绝美;而要飞身上马几人难回的无奈,才是长久时的悲壮。英雄已去,盛产祁连美玉夜光杯的张掖,伴着浓浓的葡萄美酒,依然在轻触中,香飘四溢,悠远绵长。

 当战争远去时,我们且享受现代的和平,欣赏“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当然,这里的黄花是油菜花。张掖的油菜花自西向东铺展,分布在甘州、民乐、山丹等县区。盛夏时刻,大片的油菜花,如金黄色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地相呼应,加之星星点点的红砖蓝瓦村庄,高低起伏,绵延无穷,铺天盖地,霸气十足。或许,这波澜壮阔的奇观,只有大西北才能造就。

 由于造物者的偏爱,大自然赋予张掖神奇的魅力。黑河中现生存有10多种野生鱼类,其中祁连山裸鲤因资源稀少、生长缓慢、肉质鲜美,已于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贵鱼类名录。黑河两岸灌溉方便,土地肥沃,至今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农作物,成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新时期鱼米之乡。

 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使张掖市农业发展不断跨上新的台阶。2011年10月,张掖玉米种子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全国唯一的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成为张掖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志。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高原优质夏菜基地,民乐县的沙漠马铃薯、民乐苹果梨及紫皮大蒜,甘州区乌江大米、塞上胡麻,临泽红枣和沙河梨,肃南特色风干牛羊肉及高台县葡萄,都成为张掖特产的代表,享誉海内外。

 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张掖的小吃主要以面食为主。特色食品有炒炮、搓鱼子、拉条子等,美味无比;除此之外,灰豆汤、豆腐脑等也很有特色。肉食辅以面食,既有游牧民族的豪放,又把农耕民族的精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纯粹的游牧生活方式,张掖的农耕文明,交融体现在一道道民间美食之中,也算是推陈出新吧。

 传统的农耕文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张掖人民,他们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千百年来持之以恒的辛勤耕作中,创造并传播了大量实用的农业种植技术,建设出河西走廊最好的一片绿洲,使张掖成为河西农业生产的中心,也使张掖成为陇原大地乃至整个西部农耕文化的缩影之一。

 2008年11月初,甘肃省第一家农耕民俗文化陈列馆在甘州区党寨镇建成。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还在使用、现在许多人已经叫不上名字的生产生活工具,伴随着上千年文物在各市区民俗文化陈列馆展出时,在记载着“金张掖”曾是天下粮仓的历史的同时,或许,我们不该忘记祖先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我们的子孙后代再见到这些,不仅仅只解释为文物,更应是一种农耕文化的理解,最起码,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吧。

 金张掖,金张掖,农耕文明,历久弥新!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仰望祁连,回首张掖,遥视弱水,再看黑河,不得不慨叹老子之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弱水,造就了张掖多姿多彩的神奇风光;是黑河,养育了张掖勤劳朴实的各族儿女;是黑河,孕育了张掖灿烂文明的丝路文化;是弱水,谱写了张掖金字招牌的传世美誉。

 现如今,张掖早已不再是塞外,张掖依旧是水乡。相信,有天山——祁连的护佑,有黑河——弱水的滋养,有勤劳的人民,古城定会旧貌换新颜,“多姿多彩多优势”!

生态张掖 篇6

1 设施红提葡萄特色产业的优势资源

1.1 张掖市从2003年开始引进设施葡萄并试种成功

张掖市6县 (区) 43个乡镇种植设施栽培面积达480km2, 使设施红提葡萄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已取得良好效益。延后栽培的金张掖红提葡萄在当年12月至次年2月份可持续上市。2013年挂果面积580km2, 果品总产量达710万kg, 经济效益显著。

1.2 不断提升设施晚熟晚采金张掖红提葡萄品质

张掖市生产的设施金张掖红提葡萄果品具有最安全、最好吃、最好看, 成熟期适宜等特点。通过栽培区域的选择和温湿度的综合调控, 可将设施葡萄的生长发育期延长90~120d, 成熟期可控制在元旦到春节果品需求量最大的季节, 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

1.3 发展设施金张掖红提葡萄产业要不断充分地利用和节约生态自然资源

发展设施金张掖红提葡萄能充分节约士地、节约劳动力及工作量、节约水资源效果明显, 而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设施葡萄大棚既可在现有耕地上建设, 也可在荒滩荒地上建设, 建成后一个劳动力可管理3座棚。设施葡萄大棚配套滴灌设施以后, 每667m2用水180m3, 可极大的促进生态节水能资源工程快速发展。

2 提升科技成果推广力

2.1 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张掖市实施“112”科技培训工程和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设施葡萄栽培生产过程科技培训工作, 推行定人、定责、定棚、集中技术力量攻坚。

2.2 全力推进葡萄标准化生产

在设施葡萄栽培生产过程中, 以设施延后栽培为主, 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引进葡萄双调、果粒增大技术等2项专利技术, 组装配套美国奇宝、中国绿源贝和德国生产的有机专利产品碧护等6项专利产品。

2.3 推广葡萄生产可操作技术

一是每年在葡萄植株上喷施2次石硫合剂、3次碧护和4次波尔多液。

二是总结推广土壤配制技术。在定植葡萄时土壤构成为三分之一的细沙、三分之一的有机肥、三分之一的熟土, 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三是总结推广葡萄植株冷热空气交换强迫休眠技术, 可推迟葡萄发芽时间15d左右。

四是科学调控果品产量, 提高品质。实行标准化栽培的葡萄大棚, 当年建棚, 当年定植。标准的日光温室长70m、宽9.5m, 平均种植葡萄288株。第二年每株可挂果7穗, 每穗750g, 产量可达到1100kg, 每公斤售价16元, 单棚均收入1.7万元。第三年单棚产量1512kg, 单棚产值2.4万元, 促使广大农民通过发展葡萄产业走上致富道路。

3 创新开拓市场

张掖市葡萄协会成立以来, 已组建43个乡镇各类葡萄专业合作社。统一金张掖红提葡萄品牌, 统一质量标准, 统一技术标准, 统一包装, 统一销售价格。为进一步提高金张掖红提葡萄的知名度, 通过召开设施金张掖红提葡萄发展研讨会和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性的林果产品推介会, 邀请全国客商来张掖进行现场观摩及学术交流, 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来自宁波、徐州、成都、重庆、兰州、银川、深圳、北京、云南等13个省市的客商来购买金张掖红提葡萄, 产品供不应求。

4 加强科技创新技术

4.1 联合科技攻关

把设施葡萄栽培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 组织国内外、省内外专家联合攻关, 重点解决当前葡萄设施建造、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4.2 实行分级培训

组建专家咨询组, 对市、县 (区) 两级技术骨干、重点企业, 示范点科技服务人员和种植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4.3 健全科技推广体系

在设施葡萄发展重点村, 优先在全市实施一村-名大学生计划, 对葡萄种植示范点和示范农户进行长年技术指导。

5 提高基地建设技术

5.1 基地集中连片

设施葡萄绿色有机栽培基地集中连片建设在北纬38°, 海拔1800~2400m的沿祁连山冷凉区集中。

5.2 提高生产质量

基地建设统一规划, 进行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设施葡萄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 研究解决有机栽培技术、颗粒增大技术、保鲜贮藏技术等提高生产质量。

6 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6.1 设施葡萄栽培日光温室的建造技术

采取无立柱日光温室, 修土墙和砖灰结构墙体, 跨度8~9m, 高度以3.5~4.5m为宜;采光屋面坡度23°~25°;后屋面仰角40°~45°为宜;后屋面70~110cm;土墙厚度以冻土层厚度加30~40cm为宜;长度以60~70m为宜;温室座向为座北朝南, 太阳角偏西5°~10°。

6.2 苗木栽植技术

红提葡萄苗木栽植使用繁育的嫁接苗[1]或扦插苗[2], 栽植前用清水浸泡苗木8~12h[3], 剪去过长根系, 保留10~15cm。在整个栽植过程中, 随栽随取, 保持苗木湿润, 避免风吹日晒。在定植穴中间堆起5~8cm高的“头”型状, 堆踩实, 将苗木根系向四周舒展, 填土压实。并在株距间开10~15cm深的小沟, 浇小水覆膜, 保证土壤温度, 先生根后发芽, 这也是提高栽植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

6.3 新梢摘心管理技术

新稍抹芽, 可将双臂以下主干未结果的新稍全部抹除, 将卷须全部摘除。当定植苗木新梢长到30cm时, 设支柱引缚, 使其直立生长。新梢长到130cm时摘心, 副梢生长到50cm时摘心, 一般以摘心部位幼叶相当于正常叶片1/3处摘掉较为适宜。经过一次摘心, 树体就有7天的粗生长。期间, 对于生长期超过3个月的老叶和病叶摘除, 以免浪费养分。

6.4 果穗管理技术

对穗形不好的果穗进行修整, 剪去过长的副穗、穗尖的一部分, 使果穗紧凑, 穗形整齐美观, 提高果品外观及品质。修果穗可结合第一次疏果粒进行。疏除果穗中的畸形果、小果、病虫果, 以及较密挤的果粒。一般在花后2~4周在葡萄自然生理落果后进行1~2次。第一次在果粒纵径长0.3cm时进行, 第二次在果粒纵径长0.8cm时进行, 每穗留50~60粒为宜。

6.5 整形修剪技术

定植一年生苗的修剪方法最好在无叶休眠期进行冬剪, 修剪原则是50cm的臂上一定要保持2~3个结果蔓, 以后逐年替换。双臂平绑后, 一次副梢的粗度达到0.7cm可结果, 第5芽位置上部剪去。二年生以上苗, 主要采用单枝更新和双枝更新。单枝冬剪时只留1个结果母枝短梢修剪, 萌芽后高位新梢果穗结果, 基部新梢不留果穗, 作为营养枝, 培养成下一年的结果母枝。结果枝疏剪时, 营养枝短梢修剪作新的结果母枝, 每年重复进行更新。

6.6果实增大技术

在葡萄花序长7~10cm时, 使用奇宝0.5g/L、多收液30mm/L、必加7.5/Lmm混合剂, 处理花序为最佳时间。

6.7使用果实套袋技术

在果粒初着色直径1cm长时, 选择红提葡萄专用袋, 进行果穗套袋。果实套袋一般在葡萄开花后20d左右即生理落果后, 在果粒直径达到1cm到初着色时进行。此时, 正值高温季节, 为避免日烧和灼伤, 纸袋的下部两角的通风口要开大。除袋一般在采收前10~15d进行, 先将袋下部打开成灯罩状, 对果实进行锻炼, 3-5d后全部取除。在冬季光照充足, 果穗着色良好的, 可以不取袋, 保持果面良好的果粉, 带袋采收。

6.8病害防治技术

金张掖红提葡萄, 易感霜霉病、白粉病, 采用2+4+3的预防措施, 休眠期喷5~6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次, 以杀灭越冬病菌;生长期间7~10月, 每15d喷施200倍波尔多液共4次;花后10d、40d、90d喷施0.2m L/L生物助壮剂碧护3次。

6.9果实采收保鲜技术

采收时一只手托住果穗, 另一只手用圆头剪刀将果穗从贴近母枝处剪下。要轻拿轻放, 整修果穗, 剪除腐烂粒、病粒、不成熟粒、畸形粒, 再根据大小着色程度, 分等级包装。葡萄预冷后装袋保鲜技术、田间装袋保鲜技术、塑料大帐堆码保鲜技术。

参考文献

[1]段玉忠, 马力, 宗福生, 等.红地球葡萄嫩枝全光照喷雾扦插繁育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14, (01) :46-47.

[2]段玉忠.圆冠榆接穗蜡封保鲜嫁接[J].中国林业, 2010 (24) :54-55.

生态张掖 篇7

1.1 湿地的历史渊源

张掖, 这片有着2000多年厚重历史的沃土, 因为祁连山的孕育和黑河水的润泽, 使这片土地拥有独特而美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并且以其无与伦比的富庶和如诗如画的景色, 被世人冠之以“金张掖”的称号, 而且赢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半城芦苇半城塔”、“三面杨柳一面湖”、“甘州不甘水池塘”就是张掖湿地优美自然环境、景色宜人风光的真实写照。

湿地之美, 在于水, 在于因水而尽意生长的一片又一片芦苇湿地, 湿地因水而生, 水靠湿地涵养。充分利用张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最大限度地将张掖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以更加突出的形象体现出来, 将深层次的、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提炼出来, 对于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扩充城市承载力, 推进城镇化进程, 再现“塞上江南”风光, 功不可没。可以说,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社会, 是黑河湿地, 为张掖人民奉献了碧水蓝天, 并提供了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促进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城市化对湿地生境的影响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 提供了水和基本的生产力, 无数种类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掖市是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湿地总面积为210420.42h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工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围垦造田、埋泉造地、开沟排阴、占用湿地搞开发等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湿地退化、面积大幅萎缩。加上近年来实施的黑河流域省际调水工程, 没有充分考虑中游生态用水,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大片湿地缺少水源补给, 盐碱化、沙化加剧, 湿地面积锐减。同时,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超标排放, 农药、化肥及除草剂使用量越来越大, 造成湿地水质大面积污染, 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衰退, 湿地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功能减弱, 生物多样性丧失。此外, 由于全市湿地总面积大, 分布范围广, 地理环境复杂, 造成湿地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加上财力有限, 湿地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造成了生态环境逐渐失衡, 经济与社会发展矛盾不断加剧, 已严重制约了张掖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 湿地现状

2.1 湿地资源现状

张掖市位于古丝绸之路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地理位置为北纬37°28′~39°59′, 东经97°25′~102°13′。甘肃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38°~42°, 东经98°~101°之间, 主要包括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境内分布的湿地。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交替, 形成了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 生物多样性丰富, 喜湿植物茂盛的内陆干旱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为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是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停歇嬉戏的天堂。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 (Ciconia nigra) 、玉带海雕 (Haliaeetus leucoryphus)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icilla) 等4种,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 (Cygnus Cygnus) 、小天鹅 (Cygnus colunbianus) 、鹗 (Pandion haliaetus) 、灰鹤 (Grus grus) 等18种, 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途经这里。

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全市现有湿地2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 总面积21.04万hm2,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0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9.97万hm2, 占全市湿地面积的94.9%, 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高山湿地、灌丛湿地、内陆盐沼9个类别;人工湿地面积为1.07万hm2, 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5.1%, 包括池塘、灌溉渠系及稻田、蓄水区、盐田4个类别。按行政区域统计,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台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55100hm2、17450hm2、10822hm2、10257hm2、11653hm2和5139hm2, 分别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3.7%、8.3%、5.1%、4.9%、5.5%和2.4%。

黑河流域湿地与森林、草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张掖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005) 》和《张掖市北郊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2008) 》, 张掖湿地内共有高等植物84科399属1044种, 陆生野生动物312种。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裸果木、星叶草、肉苁蓉等6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等16种, 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小天鹅等44种。特别是位于黑河中游的甘州、临泽和高台三县区, 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 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 喜湿植物茂盛, 为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每年春秋两季, 吸引了大量候鸟在这里做短暂的停歇, 形成了候鸟嬉戏的天堂。

2.2 湿地资源生态功能定位

湿地有多种功能, 张掖市的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定位如下。

(1) 主导功能。首先, 它是黑河流域的滞洪区, 可调蓄洪水, 是张掖市及流域内人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依托。其次, 它是甘肃省的种群源之一。张掖市湿地有鸟类310种, 兽类47种, 爬行类48种, 鱼类122种, 贝类40种, 昆虫类227种, 浮游动物47种, 浮游植物50种, 高等植物476种。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等4种,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鹗、灰鹤等18种, 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再次, 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

(2) 辅助功能。据统计, 每年有40余种约20万只鸟类在这里觅食、栖息和繁殖。首先, 张掖市湿地是甘肃省最大的连片芦苇湿地。其次, 张掖市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旅游城市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所有这些优势条件, 随着张掖市湿地的进一步开发必然使其逐步成为甘肃省的生态旅游基地之一。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定位是, 通过对湿地及周边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亲水游乐、特殊餐饮、文化体验、休闲康复和会议度假等多功能复合型旅游区, 最终打造成张掖市生态休闲旅游名片, 国家4A级风景区。

3 湿地资源功能区划及保护对策

3.1 湖面水域区

多年来人为和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 加剧导致了大量淤泥在湖泊湿地中的淤积, 使湿地面积衰减。天然湿地面积由于过牧、滥牧、开垦等种种原因的影响, 其面积大幅度锐减, 严重威胁了黑河中游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且这种影响是长远的。例如甘州城郊湿地,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 各行各业蚕食湿地,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乱开滥挖排水沟, 以求获得生产和建筑用地。随着张掖市湿地对外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旅游业的不断升温, 开展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要及时清理湖面的垃圾, 清淤固堤, 维持湖面的水量和水域面积, 治理污染源, 保证水质质量, 保护好湿地环境,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保持湖光水色风貌, 合理开发湿地旅游资源, 开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3.2 水草风貌区

张掖市湿地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天然性良好, 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沼泽草甸、沼泽、荒漠草原等地带性植被, 是西北地区自然形成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

该区湿地自然风貌保存较好, 有丰富的水草资源, 芦苇生长茂盛, 是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候鸟中转栖息的优良场所。芦苇湿地是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湿地景观类型, 也是湿地系统内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不但为许多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 也是很多水鸟和迁徙鸟类取食、庇护和繁殖的场所。初春、深秋时节, 黄鸭悠然戏水, 大雁放声嘶鸣, 黑鹳翩翩起舞, 呈现出碧波荡漾、鱼跃鸟鸣的和谐美好湿地景观。

黑河湿地周边人口众多, 湿地实验区内有居民14万人, 由于划定了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同时也造成现有边界管理方面的困难, 所以要对自然功能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正确理顺与居民的边界关系, 确实能够管得住, 管得好, 规划原则要做到:一是有利于保护黑河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鸟类, 控制人为活动, 禁止狩猎、捕鱼和围垦, 有计划地收割芦苇, 收割时要留有鸟类赖以隐蔽的场所;二是有利于各项保护管理活动的组织实施, 有利于功能区多功能、多效益的发挥, 由于苇田的灌溉、收割、烧荒等影响了鸟类的栖息与繁殖, 应加强管理, 协调解决鸟类保护与芦苇生产的矛盾, 采取条带状间断式的割芦作业方式, 为鸟类等提供越冬的隐蔽场所;三是根据保护对象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 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和区内动植物资源, 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 湿地养殖区

黑河湿地水草资源丰富, 水质清澈透明, 浮游生物多, 适合鱼、蟹等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支持鼓励湿地大雁、红鳟鱼等特色养殖,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此外, 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 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 以防为主, 严禁使用有残毒的化学农药,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渔业产量, 逐步建设成为有机农 (水) 产品基地, 并根据张掖当地的特点, 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 使之成为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湿地旅游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保护系统, 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既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本质要求, 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区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很强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和代表性, 是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类。湿地保护区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地永续利用, 解决保护区经费短缺的难题, 不能仅靠外部投入, 保护区本身也要寻求自养的道路。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施资源开发、获取经济来源的首选模式。如青海湖、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开展生态旅游,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旅游收入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是, 相对于黑河湿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 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在控制目前情况的前提下, 保护湿地资源, 改变原有的开发策略, 并根据当地的特点, 使湿地旅游区成为张掖生态旅游的核心部分。

因此,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区, 要在不断加大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力度和丰富创新城市湿地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基础上, 完善购物、娱乐、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景区服务设施、旅游咨询、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开展与宜居宜游相配套的湿地养生、黑河漂流、湿地科普、户外健身等活动, 延长黑河湿地旅游产业链条, 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着力培育张掖黑河湿地旅游文化品牌, 积极推进“大景区、大博物馆、大运动场”建设。

摘要:张掖市湿地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典型的内陆河流域湿地, 针对张掖市湿地资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张掖市湿地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针对目前现状对其各个区域的生态功能价值提出了具体开发和治理措施, 在保护好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资源开发, 从而达到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湿地现状,生态功能,开发利用,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龙.湿地公约履行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佚名.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佚名.中国自然保护纲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困境对策下一篇: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