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保护

2024-09-28

开发保护(共12篇)

开发保护 篇1

引言

长输管道阴极保护是管道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既阴极保护运行数据的采集和阴极保护运行数据的分析。

长期以来, 由于线路长、监测点分散、交通不便, 监测工作实施与管理难度高, 工作量大, 为此, 国外在上世纪70~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远程监测方面的研究, 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飞机遥测和卫星通讯遥测, 这些技术的运用, 在一定程度上, 达到了提高监测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的目标, 但高昂的数据采集成本限制了此类技术的应用。

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长距离管道阴极保护参数的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持。针对越来越多的管道需求, 研制开发了针对长距离输送管道的阴极保护参数远程测量与分析系统。

1 系统工作原理

由中心站主机通过数传电台向遥测站发布测量指令, 控制遥测站的信号采集和数据回传, 遥测站则按照中心站的指令进行现场信号 (包括温度和阴极保护电位) 采集, 存贮, 通过电台向中心站发送。中心站对采集上来的信号做进一步处理, 显示, 报警, 输出。

2 系统组成

阴极保护遥测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现场数据采集系统, 由数据采集模块和太阳能电源系统组成, 负责现场参数信号的采集和初步处理。也叫遥测站。

(2) 中心处理主机及数据专家处理软件系统, 包括工业控制计算机一台, 外加数据采集卡一个, 数据专家系统软件一套。负责整个系统的测量控制, 数据回收、测量结果的分析、报警以及数据、曲线输出。

(3) 通讯系统, 包括各遥测站的数传电台和中心站的数传电台、天线、避雷装置等。负责中心站与各遥测站间的指令和数据的传输。

3 现场数据采集 (探头和数据采集装置) 系统

阴极保护遥测站全部为通用型遥测站, 可测至少一路电位和七路温度信号, 直接通过当地数传电台与主站通讯。在指令接收和数据发送时, 采用一定的校验和加密措施, 验证信号的完整和真实温度测量探头截面为半圆或长方型, 如图1。长度不大于40mm, 宽度不大于15mm, 厚度不大于10mm。每个温度测量探头中安装两个温度传感器, 单独配线, 留做备用。

4 通讯系统功能

阴极保护遥测系统通讯功能由数传电台方式完成, 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5 中心站中控主机和数据专家系统软件

阴极保护遥测中控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其作用是:

(1) 发送全线各个分站测试参数命令。

(2) 主机采集处理全线各个分站数据。

(3) 主机采集处理本站两路电位数据 (无遥测站) , 直接电位信号输入, 计算机中可加数据采集卡。

(4) 主机采集本站恒电位仪 (一路电位, 一路电流) 的信号。

中控系统软件全面控制、存储和分析测量的数据, 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

(1) 定时测量参数设置。

◆由其设定间隔或定时测量后, 各分站按此设置自动进行测量, 并存贮数据。

◆以群呼方式向分站发布指令-同时向所有分站发布指令。

◆分站数据待主站向其发布数据回传指令时, 按要求回传。

(2) 随机测量。

◆由其向分站发布测量指令, 在一定延迟后再要求测量的站点发布回传数据指令。

◆可测量任意分站组合的当前参数。

◆数据回收时, 按顺序从序号最小的开始, 每个站发送最多三次数据回收指令, 数据回收正常后, 进行下一站的数据回收。若某一站数据回收失败, 则在全部其它站回收结束后, 再进行一至几次的数据回收, 如再失败, 则在软件界面显示出来, 同时停止当次的数据回收操作。

(3) 数据回收。

回传数据分为当次数据回传 (同随机测量) ;当天数据回传;当周数据回传;当月数据回传和全部存贮数据回传五种方式。

(4) 数据显示。

(5) 曲线显示

(6) 数据报表和曲线打印输出

(7) 超标及欠压报警。

(8) 示意图显示。

(9) 本站恒电位仪参数显示。

(10) 使用权限设定

◆分两种权限级别:管理员和操作员;

◆不同权限操作人员设定不同的密码;

6 系统其它系能

(1) 内部具有硬件时钟, 能保证长时间正常工作。

(2) 电源输入处具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可在外部电源异常时保护内部电路。

(3) 仪器工作电流小, 平时不工作时处于待机-节电状态。采集板整机约20m A, 7路温度传感器约14m A, 整机34m A。采用待机技术时, 可关断传感器供电, 降低14m A功耗。

(4) 仪器由主站指令控制进行测量, 分成定时测量和随机测量两种方式。其中定时测量是在主站发来定时测量的时间间隔值后, 仪器按此间隔进行参数测量, 并保存数据;随机测量是接到仪器的测量指令即进行测量。

(5) 数据回传方式分当次数据回传、当天数据回传、当周数据回传、当月数据回传和全部存贮数据回传五种方式。

(6) 数据存贮满后, 进行数据更新:按新数据量存贮新数据, 剃除相应数量的旧数据 (以时间为序) 。

(7) 可接收电源控制器发来的欠压提示 (电平信号) , 并向主站发送传输数据请求。

(8) 由外部电源提供12V供电。供电电压范围11.3V~14.3V。

7 结束语

阴极保护遥测系统通过数传电台通讯方式对测得的阴极保护数据进行传输, 经多条长输管道的应用, 本系统数据传输精确, 系统稳定性好, 非常适合用于石油、石化、国防、市政等长输管线上使用。

摘要:通过数传电台方式将长距离输送管线阴极保护电位及温度参数上传至中控, 可实现阴极保护无人遥测。

关键词:阴极保护,遥测,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韩兴平.长输管道阴极保护有效性评价技术应用的探讨[J].防腐保温技术, 2003.

开发保护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古太原县城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古太原县城保护范围为:北起北外环路南侧道路红线、南至南外

环路以南60米(包括龙天庙)、西起西外环路西侧65米、东至东大街与城东田间路交叉口以西80米,总面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4047公顷,主要包括后街至东街,横街至北街,西街至朱家巷、小西街,傅家门道至南街,城隍

庙至东街,王家大门至南街片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3.63公顷。

第三条 同意规划确定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以及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核心保护范围

内,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新(改)建建筑严格按照晋阳传

统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形式与核

第四条

第五条 心保护范围内传统风格相协调,新(改)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古城内的文物寺观和古城遗址、遗存现状、建筑木刻、石刻,牌匾等随意破坏。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建设工程应严格改选

相关管理程序,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保护

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篇3

世界遗产在中国

记者观察:请问你怎么看我国近几年的“申遗热”?

满宏卫:“申遗热”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事情。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而建立的世界遗产机制项目。从这个项目执行这么多年的效果来看,应该说,我们把世界各地最能代表人类文化的、大自然给予我们最好品质的资源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得很好。

世界遗产的申请成功本身对遗产保护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得到很多如资金、专家等方面的支持。因为世界遗产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与监管制度,所以,一旦成为世界遗产项目,对景区要求的标准就会大大提高,管理、保护都会进入一个很高的层面。

与此同时,在国际知名度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因为成为世界遗产的标准很高,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景点就是世界级的,能够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就是对这个景区至高无上的肯定,相当于赋予景区一个金色的光环,获得一张面向世界的名片。

作为旅游部门,我们希望我们的遗产项目越来越多,越多越好。当然,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因为门槛太高了。

景区不怕出名

记者观察:如果景区知名度突然暴增,是不是对景区的承载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满宏卫:这个命题需要很多前提条件。首先要看景区容量的大小,如果游客数量超出景区的容量,肯定会对景区产生很大压力,甚至破坏。且不说景区,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酒店的最佳开房率是85%左右,最好不要超过88%。如果酒店的开房率是99%,只剩下最后一间房周转,对酒店的硬件、服务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景区同样如此。

记者观察:丽江、平遥古城等景区申请世界遗产成功后,都曾面临游客的暴涨。与此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跟上,导致平遥城内出现了游客无店可住的情况。这对景区来说是个很尴尬的情况吧!

满宏卫:首先,申请世界遗产和游客猛增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其次,申请世界遗产成功了是一件好事。我们怕什么呢?怕保护不了?

怎么让景区配套更合理,是一个规划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才出现。但是,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景区知名度提高了,自然会得到游客更多的关注。这就像是一个人,能说你千万不能出名啊,出了名记者就全都来了,到时候你没有办法安心做你的事情了。

申请世界遗产提高了景区的品位,提高了国际知名度,不能说是坏事。

记者观察:为了方便游客上下山,很多景区比如泰山修了索道,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你怎么看?

满宏卫:其实,这已经是很老的观点了。当年泰山修索道的时候,有些专家就说不能修,理由有两个:一个是修索道会破坏植被;另外一个是,修索道后运载能力提高了,会有更多的人停留在山上,对山上的环境、生态、文物都会造成影响。

但是,看看泰山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两条索道运转,会是什么样子?不仅泰山,黄山、峨眉山都有索道。在阿尔卑斯山两端有两千多条索道。因为我们需要有运载游人的工具,如果不修索道,而是修条公路上去,对环境的破坏会更大。所以说,索道是最好的选择。

不能修索道都是一些老专家的说法,但是,现在看,他们提出的问题还是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看现在,就能证明当年的说法并不准确。

记者观察: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中国的故宫、三江并流等6处世界遗产因保护不当被黄牌警告,有这种情况吗?

满宏卫:这是从权威部门得到的信息吗?据我了解,故宫没有被警告,三江并流也没有被亮黄牌。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就会发现。

为景区减压并不难

记者观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景区解压呢?特别是在“黄金周”这样的旅游旺季。

满宏卫:“黄金周”这样的游人出游密集时段,大量游人聚集在景区,一方面影响游客游览质量;另一方面,景区压力肯定会大增。景区都有固定的可承载力,超过了肯定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形成这个问题有很多具体原因,对游人的疏导,线路、游路的设置,有很多办法是可以将密集人流对景区的压力减到最小的,限制人数就是个很简单的做法。比如布达拉宫每天只允许2300人参观,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像法国的凡尔赛宫、卢浮宫,在景区开辟若干条不同的游览线路,每天开放不同的线路,规定某些区域是不能随便进入的,这样不就错开游览时间了么?不就把人流疏导了吗?

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动脑筋思考的。布达拉宫限制人数是我们中国人简单的做法,不聪明,我并不十分欣赏这样的做法。我曾经建议,在布达拉宫中可以设计A、B、C等几条不同的线路,每条线路的游览时间规定为20分钟,即便游人想多停留,线路走完了也不得不结束游览。加快游客游览速度就可以实现增大景区承载的效果。这些完全是制度设计中可以做到的。

同样,针对故宫或者其他景区的特点,也完全可以采取限制票数的做法。或者也在里面改一下游览路线,缩短游览路途,提高游人流动量。自然就降低了景区的承载压力。

记者观察:很多景区纷纷涨价,说是为了提高门槛,降低客流量,以达到对景区保护的目的。你觉得这种方法效果好吗?

满宏卫:我不赞成提高门票价格。很多外地游客那么远来了,会因为提高100元、200元而不进去了吗?比如人们来到北京,怎么能不去故宫转转呢?那样是堵,不是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而且,公共资源还有一个公共性,单纯地依靠涨价来提高游人游览的门槛,损害了景区的公共服务性,制造了新的不公平。所以,当前很多部门是不赞成门票涨价的。

中国旅游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大众旅游的时代,需求是不可挡的。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怎么疏导的问题,而不是让大家都回到家里去,不要出来了。

记者观察:门票涨价谁说了算呢?

满宏卫:景区自己说了算。

记者观察:没有一个管理部门来平衡吗?

满宏卫:每个景区的管理部门是不同的,比如建设部门、林业部门、文物部门、文化部门,还有地方政府,唯独没有旅游部门。

旅游开发对遗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记者观察:旅游开发会对遗产保护产生多大影响呢?

满宏卫:开发和保护根本就不是相互冲突的一组矛盾。我们考虑问题的思维往往过于单一化,看一下我们的一些景点,包括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如果不开发,何谈保护?保护需要大量的财力做保障,不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怎么能保护得了?国家公共财力能拿得出那些钱吗?不可能的事情。

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20年前,甚至更早一点,九寨沟仅仅就是一个伐木场,它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或者说,如果20多年前没有开发,谁又能知道九寨沟呢?这样的九寨沟就一定能保护完好吗?是不一定的。

我在西藏工作过,西藏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没有钱、没有开发、没有人去过,但是那里的自然生态一样遭到破坏,一样有很多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所以,对于开发与保护,一定要客观地去看待它。这不是矛盾的双方,不是说要开发就不能保护了,而是,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记者观察:但是,开发中即使再小心也不能保证不会对遗产造成伤害。而且,自然资源具有再生能力,但是对于文物古迹,很多一旦破坏就将成为永远的遗憾。

满宏卫:国内外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放在博物馆里让人观赏,如果说从保护的角度去看,就不应该放在博物馆里,博物馆有大量的人流、二氧化碳,是不可能完全恒温恒湿的,放在实验室中最好。但是文物有多种功能,比如教育功能、文化记录功能,很多功能都需要展示,旅游是最好的展示形式。旅游对于下一代,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古语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布达拉宫,如果没有游客,就把它静静地放在那里么?它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及它的教育意义根本都发挥不出来。

我们看问题不能对立去看,开发与保护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保护的意识在开发中从始至终都要严格贯彻。脑子里一定要有保护为先的意识。这样才能开发好。

记者观察:这样说,旅游开发对保护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满宏卫:当然!开发本身同样是为了保护,我们对保护这两个字要重新理解。能说把遗产藏起来就是保护吗?我们很多文物在博物馆的仓库里腐烂掉了。这是文物部门和我们都很痛心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我们的技术手段达不到要求。国家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单纯指望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观察:那么如何将文物破坏降到最低呢?

满宏卫:通过市场手段,通过市场开发去促进保护。比如三星堆已经建成博物馆,让游客去参观游览。成都的金沙遗址也在对外展示。好的东西就要拿出来,我们有那么好的世界遗产,要拿它来教育下一代。这些遗产的保护意义是什么呢?仅仅让它存在吗?当然不是。我们要让它的内涵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记者观察:但是经济利益不应该被提到最重要的位置。

满宏卫:这是肯定的,经济肯定不是开发的目的。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有它特有的功能,能形成很好的造血机制。

记者观察:有关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他国家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或者警醒的经验教训?

满宏卫:国外的世界遗产有保护得很好的,也有保护得不好的,就像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巴厘岛,保护得都不如我们好。像黄山、九寨沟、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等,我们就保护得很好。

记者观察: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对“申遗”的狂热是没有问题的。

满宏卫:申遗是好事情,因为遗产要求的高标准,我们就要为自己提更高的要求。初衷是好的,客观效果也是好的。但是,发展中肯定是有经验和教训双重存在的。三匹马拉车,一匹马跑快了,另外两匹马步伐就会显得凌乱。但它不是坏事。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记者观察:所以山西的五台山为了“申遗”投入巨资是值得的。

满宏卫:对。这说明我们成熟了,我们的管理者很有眼光。我们将眼睛瞄向了世界,瞄向了未来。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绝大多数景区因为开发,环境、生态,包括文物景观自身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大家都来申请世界遗产有什么不好呢?

我希望我们的国家有50处、60处、80处世界遗产,越多越好!

相关链接:中国与世界遗产

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同年12月22日,经全国人大六届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批准加入该公约。1987年,我国正式开始申报世界遗产。

目前我国已申报成功世界遗产35处。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6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数量居世界第3位。

中国世界遗产名单

文化遗产:故宫 颐和园 长城 天坛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平遥古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丽江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大足石刻 武当山古建筑群 莫高窟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龙门石窟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 青城山-都江堰 皖南古村落 云冈石窟 澳门历史城区 河南殷墟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开平碉楼与村落

自然遗产:九寨沟 黄龙 武陵源 三江并流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喀斯特

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 黄山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武夷山

文化景观:庐山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古琴 蒙古族传统长调民歌

相关链接: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虑到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世界遗产的评定: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保护珍贵泉水科学开发利用 篇4

一、大兴安岭北部森林丰富的泉水资源

大兴安岭巨大山脉中众多大面积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和嫩江—松花江四大江河水系的发源地。该四江源头大兴安岭森林湿地水源区, 可誉为我国“北方水塔”, 是冰雪下游重要的集水区和供水区。是我国北方和内蒙古沼泉河湖水源林等天然湿地多样性、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森林草原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及自然景观多样性的发源地, 自然生物链和生态链的源头。各种原生态自然资源, 分布广, 类型多, 独具特色而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经济、生态、社会、科研、旅游价值, 是各族人民美丽富饶的家园和优良生态环境。

呼伦贝尔、兴安盟森林区、草原区是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最大的湿地水源林区、天然泉水最富集地之一。原生态保存较完好的大森林、大草原、丘陵山地、沼泽冰雪、江河湖泊水源林湿地、天然降水、火山地质遗迹、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冰缘冻土地貌及地下潜水、承压水等古今良好而独特的水文地质地理自然环境, 较广泛分布着丰富的多种类型天然泉水资源, 是江河湖沼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 两盟市有人烟的山林、草原地区目前已发现能叫上名的各种天然泉水约520眼以上。

兴安盟主要有阿尔山、葛根庙、归流河、古迹乡、哈拉黑、桃合木、绰尔河、达克图庙、神山等矿泉、泉水130多眼。温泉圣地阿尔山市, 是大兴安岭北部南段山地重要森林湿地水源区。是洮儿河、哈拉哈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岭东嫩江下游、岭西额尔古纳河水系上源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年降水量440毫米, 是兴安盟最高值区, 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各山岭森林水源林湿地中, 众多各类火山湖堰塞湖、高山沼泽、湿草甸、河溪、火山群、森林峡谷, 分布着大量各种类型泉水。阿尔山温泉为世界名泉、全国高山温泉之一, 风光旖旎, 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位于岭西南麓森林中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 分布于温泉雪街、五里泉、银江沟、金江沟等区域, 泉眼群集, 形成面积最大, 分布最集中, 有冷、温、热、高四种类型火山群矿泉群共76眼, 在国内外罕见。国内外专家认定, 阿尔山火山矿泉水属于世界三大冷矿泉之首, 泉水清纯甘甜。高热泉, 是内蒙古罕见而珍贵的天然地下热水能源, 终年热气腾腾。阿尔山的水能治病健身。温泉、冷矿泉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锶、硒、锂、镁、锰、铜、硫、硅、钼等多种微量元素和重碳酸钙、优质低钠等矿物质盐及有机物。放射性气体元素氡泉, 医学上用于提高造血机能, 对治疗肿瘤等特定疾病有一定疗效。矿泉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胃炎、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对人体强身保健均具良好的功效。阿尔山大兴安岭天池, 属于火山口湖, 是我国六大著名天池之一。奇特的是, 该天池既无出口, 又无入口, 湖周封闭;天池之水由泉水、降雨、周围融冰雪水汇集而成, 湖水清澈。阴雨连绵不外溢, 干旱无雨水位不大降, 始终保持水量较平稳。其奥秘主要因湖周由茂密的森林水源涵养林, 湖盆断岩层多并通有丰富的基岩裂隙泉水, 凭借水压和毛细管上升水作用, 可以自动调节水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阿尔山温泉疗养院区能见到较多当地人称的“美丽蛇”, 如今在金江沟温泉室内外还能见到这种较多的近水栖蛇, 国内外温泉极少见。矿泉能治病健身, 人们感到很神奇;而“美丽蛇”生物的存在, 更为阿尔山温泉增添了神秘魅力, 吸引着许多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在中低山森林水源林湿地三潭峡等众多森林峡谷中, 夏季清泉绕山转, 从石上叮咚流淌;冬季皑皑冰雪盖, 清泉热腾涌水旺。泉水还分布于奇特的冰丘、冰碛、冰蚀河谷、冰蚀坡等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冰缘冻土地貌景观中。阿尔山森林火山地质遗迹奇山奇水资源中, 冷温热高神奇泉, 浴饮治病又健身;“美丽蛇”栖息泉边, 冰雪封山泉不冻;天池旱涝不降涨, 神泉自动调水位;杜鹃圣花傲雪开, 夏日冰川好凉爽等天然泉水水域神奇景观, 给游人留下“泰山天下幽, 华山天下险, 阿尔山天下奇”“黄山归来不看山, 九寨沟归来不看水, 阿尔山归来无神奇”忘不了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最佳民族风情魅力的呼伦贝尔, 是北国一方美丽富饶的绿色净土、风水宝地, 是我国北方和内蒙古天然泉水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人们都说呼伦贝尔美, 亦美在甘甜乳汁般的山泉水。泉水种类多, 分布广。目前在有人烟的山林、草原地带已发现各种泉水、矿泉390眼以上;分布于无人烟、人迹罕至原始林区48条河流一级支流源头, 目前难以数计尚蕴藏大量极重要、为人类奉献大、却默默无闻的无名山泉。

比较有名的山泉是:“塞北苏杭”扎兰屯市, 柴河美丽奇特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第四纪火山群遗迹资源密集区, 位于阿尔山矿泉群东北, 同一山脉紧相连。为岭东绰尔河上源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嫩江下游的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有冷泉、热泉、硫磺泉等火山群矿泉群及较多清泉、河溪、沼泽。火山天池较多 (高山顶部湖泊常称天池) , 较多各种大小泉眼分布于月亮湖等六座形态各异海拔千米以上高山顶部火山湖中, 为独特景观。这一带大山之子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族老猎民称之“天湖圣泉”。位于月亮湖景点东南、源于高山众多清泉的红花尔基河上源有一水帘洞瀑布景点, 水流湍急, 飞泻而下, 浪花四溅, 涛声隆隆, 冲入水潭。美丽天堂草原陈巴尔虎旗, 岭西北坡莫尔格勒河森林草原半湿润带泉溪河湿地水源地, 位于“中国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上源, 被当地称为泉乡的鄂温克苏木, 到处有淙淙的泉水, 曲水长流, 是较典型的直接由密林草地中许多群泉水从四方汇集而形成的一条河。有阿达盖森林日山、特尼河九队等高硒重碳酸钙钠、含锶偏硅酸优质矿泉, 泉水92眼, 为我国北方旗县、乡镇中山泉分布最多地之一;新巴尔虎右旗地处“鸡鸣三国”中俄蒙三国交界边境巴尔虎干旱草原区, 属于呼伦贝尔高原断裂呈长条状下陷低地独特地质地貌, 5~150米地下水较丰富, 分布面积大, 单泉涌水量2~20吨/小时。边境达赉东等八个苏木分布于达石莫、那木古尔陶松、古日班乃、雅马图等叮咚泉水、矿泉76眼;鄂温克族自治旗, 旗东部岭西坡各山岭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伊敏河、辉河的发源地, 下游的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山地大面积水源林湿地中, 弯弯的河水七条支流源头及其流域上游湿地, 分布泉眼、沼泽众多, 水质优良。我国北方闻名的鄂温克旗珍稀树种樟子松森林中的维纳河矿泉疗养和旅游胜地, 为火山地质遗迹, 天然富含二氧化碳气和20余种矿物质盐、微量元素。仅在10多平方米小范围内分布有乳白、暗黄、无色七种不同的医疗功效矿泉, 非常神奇。该旗还有森林茂密、风光秀美的巴彦嵯岗苏木五泉山、玉泉山矿泉景区、红花尔基森林公园神水裂隙泉、伊敏河上游三道桥涌泉、梨子山矿泉等, 均为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可饮可浴优质矿泉;中俄边陲魅力小城、北疆跨国旅游胜地满洲里市, 灵泉矿泉池有12眼清泉冒涌, 为含放射性气体元素氡、锶、重碳酸钙镁矿泉, 含锶量之高全国罕见。用清醇高锶矿泉水酿制的优质啤酒畅销俄罗斯、蒙古等地。满市还分布北河泉、查干湖泉;吉祥草原新巴尔虎左旗, 陶森诺尔含碳酸和硫酸铁混合油泥泉池, 是呼伦贝尔草原上远近闻名的矿泥疗养区。神奇的是夏季人们来时拄着拐杖, 步履维艰, 泥疗些天, 竟康复如初。阿木古郎镇阿尔山庙附近到处冒泉水, 能治胃、皮肤、神经等病症。乌布尔宝力格苏木有四眼矿泉, 能治胃病、眼病、心脏病;我国我区最北部中俄边境美丽富饶的额尔古纳市, 是蒙古族发祥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秣马厉兵征战称雄封王之地、传说成军发现矿泉能治病的地方。是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各山岭重要的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额尔古纳河的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在大面积水源林湿地中, 境内根河、得耳布尔河、莫尔道嘎河、激流河、乌玛河等12条支流源头及流域森林、草原中沼泽河溪遍布, 有许多清泉、矿泉、冻土融冰泉冒涌, 水质清甜。黑山头镇红水泉, 为一奇泉, 国内外少见。矿泉池及附近一段溪床的表土层、石块、草木均呈一片红色, 把水映成了红色。涌泉水刚冒出泉眼时翻红色水花气泡, 但流出矿泉溪水很快变成清澈透明, 可饮可浴。莫尔道嘎镇分布大量清泉山溪, 泉水冰凉有点甜。我国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额尔古纳市三河乡、上库力乡等承压水上升泉水清又纯, 喷涌旺。涌水量为自治区最旺泉之一, 日涌水量高达2160~2592吨, 供水开发利用价值很大;森工之都、冰雪之乡牙克石市, 冬季漫山一片银色, 泉水于森林冰雪下穿行;夏季林海松涛激荡, 泉溪碧水蜿蜒奔流不息。该市已开发优质泉有图里河镇重碳酸钙纳矿泉、库都尔镇矿泉、免渡河镇小北矿泉等。乌尔其汗国家森林公园东坡泉, 山泉潺潺透心凉。乌尔其汗镇大雁河兴安里森林湿地水源地, 多山泉、沼泽、河溪。是海拉尔河源头, 额尔古纳河的上游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乌奴耳镇长寿湖景区及其免渡河上源众多支流广布大量山泉河泉, 一泓清泉水及泉水流域面积大, 达120余平方公里, 水质优良。岭南坡绰源镇高山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水源林中沼泽、河溪、湖泊中多山泉, 是绰尔河、阿木牛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博克图镇是雅鲁河发源地, 山泉多, 水清澈。巴林镇喇嘛山景区, 山泉多, 泉水冬暖夏凉, 清爽甘冽, 泉溪飞溅奔涌注入雅鲁河。该岭上三镇森林水源地, 为嫩江中下游的主要集水区和供水区;绿色宝库、茫茫林海根河市, 地处大兴安岭腹地, 高纬度高海拔高寒地带, 是我国我区最北部最寒冷的地方。为我国独特的多年冻土原始森林湿地重要水源区, 我国寒温带原始落叶松林湿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分布区之一。市东部雉鸡场山等山脉西麓各山岭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根河、激流河、金河、牛耳河、敖鲁古雅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额尔古纳河的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为降水较高值区, 河网发育。冰缘地貌发育, 冻土分布较广, 约占土地面积的40%多。冰川冻土可谓固体水库, 冻土融冻层底冰和地下基岩裂隙水、裂隙潜水及承压水丰富。分布大量清泉、矿泉、沼泽泉、冻土融冰泉等泉水。冬季山上覆盖着厚厚冰雪, 山下竟是热气腾腾涌泉等独特的北国林海雪原景观。由泉水等水源所形成的大量大片落各种乔、灌、草、苔藓、塔头、泥炭沼泽及河流湿地遍布。根河市郊分布于清澈小河水深处的玉泉矿泉及得耳布尔矿泉、金河镇待开发优质矿泉山泉数十眼。使鹿部落敖鲁古雅的红褐泉, 为奇水怪泉。分布于森林中有一足球场大的泉池, 泥土、草木呈现一片红褐色。一汪汪泉水酸涩不能喝, 只有大池中间一碗口大的山泉清冽甘甜可口。但必须用桦树皮碗喝, 否则就会变味;高高兴安岭上的鄂伦春旗, 一片片大森林中, 年降水量510毫米, 各种类型泉溪、河流遍布。该旗位于岭北段东南坡, 由于山脉地形、茂密森林和暖湿季风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为自治区降水最高值区、河网最密集区、山上山下地表地下水最丰富区, 具有综合开发巨大潜力。奇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源地貌发育, 森林中冰蚀丘陵、冰蚀沼泽、∪形谷、冰川湖、冰石河等古冰川遗迹湿地资源中, 分布大量多种清泉、河泉、矿泉, 泉水清澈甘冽。横亘于旗北缘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各山岭森林湿地水源区, 是嫩江、甘河、阿里河、多布库尔河、南瓮河等8条河流的发源地, 嫩江上源的重要集水区和供水区。在大面积森林水源林湿地中, 分布大量多种类型优质泉水及沼泽、塔头。阿里河源头景区, 沿着山林间左屈右旋4公里长蜿蜒原始溪水荒道, 步步登高山上行, 在大山脚下有一“仕途泉”, 清泉石上流, 水质甘甜解渴。阿里河镇分布丰富的放射性氡泉。托扎敏乡诺敏河和诺敏镇比拉河大片原始森林湿地水源地, 位于诺敏河源头和上源, 是嫩江重要的集水区和供水区, 我国北方奇特的大兴安岭第四纪冰川遗迹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两乡镇分布大量各种清泉、矿泉、冰川遗迹泉及冰缘冻土融冰泉等。诺敏镇四方山顶火山口小天池, 由泉水及雨雪水汇集形成, 池水碧绿幽深, 久旱不涸, 久雨不溢;嫩江岸边达斡尔族之乡--莫力达瓦旗, 北部、西部岭东麓各山岭次生林区, 库如奇、杜拉尔等5乡镇多山泉、沼泽、河流, 水质优。由单泉群泉发源的11条河流补给甘河、诺敏河或直接汇入嫩江。粮豆之乡阿荣旗, 北部加尔敦山东麓各山岭森林湿地水源地, 多山泉、沼泽、湿草甸, 是阿伦河、格尼河发源地, 下游重要的集水区和供水区。格尼镇一带, 丘陵山地火山岩风化裂隙泉发育, 汇水条件较好, 泉日涌水量曾达1400~1800吨。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神泉山夏日矿泉、阿荣旗孤山镇乌吉木矿泉、莫旗阿尔拉镇矿泉等, 饮浴均佳。夏日牌、乌吉木牌等纯天然优质矿泉水畅销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西部地区;此外, 呼伦贝尔岭西高平原新左旗、新右旗、陈旗拗陷腹地还分布奇妙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大小天然盐、碱、硝泉池33个, 估测储量3900万吨, 可供人、畜食用, 主要为待开发的重要地方民族经济轻化工原料基地。

二、生命之泉的忧患和反思

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盟大森林、大草原、大水域分布众多的山泉, 是大自然的恩赐, 是哺育各族儿女大地甘甜乳汁, 生命之泉, 是神奇的可浴可饮纯天然绿色中蒙医疗保健矿物药资源, 是风景名胜天然景区水景观民族文化全生态旅游资源, 是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农牧林区建设和农牧民林区职工增收重要的天然水源, 人、畜宝贵的优质饮用水资源, 最适宜人居与生物多样性、各类生态系统天然和谐的水环境。应当警醒人们注意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呼伦贝尔、兴安盟岭东南丘陵山地广泛分布很多的山泉, 现如今多已干枯, 潺潺山泉水已不复存在, 人们另辟地上和地下水源生存与发展。只有当年以“泉”命名的城、乡、村、山等地名和人名在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面临世界气候变化、干旱、淡水资源缺乏等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由于人口剧增等压力, 对高寒地带极具生态脆弱性的森林、草原、土地、地下水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长期过度开发利用, 致使大兴安岭森林面积锐减, 湿地向后退缩, 其周边气候亦发生异常变化。岭东农区和岭西草原牧区出现连年干旱, 风沙天气增多, 降雨雪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旱涝增加了农牧业生产不稳定性。人为不合理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为此, 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推进呼伦贝尔、兴安盟美丽与发展双赢。要理性的重新审视自身行为, 总结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 认识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十分珍惜和特别注意严加保护管理好非常珍贵的天然泉水等地下地表水资源, 理性自觉的科学开发利用。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草原植被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巨大的自然生态功能。关键是要切实保护好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各类相关生态系统, 注重防治岭东岭西两大水系上源出现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问题的困扰, 采取行动减缓与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这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具体应对措施是:

1. 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保护, 退耕退牧限伐、治理水污染。

封山育林, 闭地育草, 治理沙地裸地, 大力还林还草, 恢复林草植被, 涵养水源。四大江河源头森林湿地水源地, 严禁搞森林、矿产、“生态场户”等开发。建立无人区, 进行生态移民。不许有人居, 禁止开垦种地、放牧、渔猎、采石取沙、樵采滥挖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同时, 加强保护和恢复独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 全面维护大区域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安全。

2. 抓紧抓好在各江河源头划定建立森林、草原湿地水源地自然保护区, 实施保护措施。

加强岭东嫩江水系上中游、洮儿河、归流河支流上源和岭西额尔古纳河水系中游、海拉尔河上源、哈拉哈河上源等一级支流56处原生态水源区森林湿地、草原湿地资源的保护、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 创新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管, 统筹管理好水源地和从上游到下游江河湖沼流域水资源。

3. 加强泉水等地下地表水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 实施定点开发, 计划开发, 科技创新, 现代化水产业综合开发利用。

禁止盲目掠夺和超越雨水等水源补给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杜绝破坏山泉森林、草原、水土、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和污染水源水质现象。确保山泉水源和水质长期稳定, 江河水清, 源远流长。

4. 加强水库、水电站、调水、人畜饮用水、农业节水灌溉、

开发保护 篇5

第九章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二十七条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基本目标 根据“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马边县域规划”要求,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以及马边特色文化的保存与保护,推进马边生态产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精神文明有更大进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9)分类号:F59关键词:

文化类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篇6

【关键词】文化类遗址;保护与开发;还原历史;旅游开发

0.引言

文化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当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状况。它不仅是历史的纪念碑和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因而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开发资源。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的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对文化类遗址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只从表面、短期效益看待遗址旅游开发问题,致使文化遗址的保护是举步维艰。重视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文化遗址的失去是永远的失去,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遗址保护和创造经济价值这对逐渐尖锐起来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的需要我们来解决。如何在保证遗址资源不受破坏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还文化类遗址一个真实的环境,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1.文化遗址现状存在问题

1.1遗迹破坏严重

如今的文化遗址大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破坏严重,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都已被破坏的面目全非。有些文化遗址甚至有些建筑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废墟。现在参观者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石碓或者一些仅有的历史痕迹,对这些遗址的建筑原貌、历史风范已经是难以寻找,因而难以深入理解这些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兴趣。只能通过一些记载或者当地的流传来回忆当年的色彩。

1.2周边环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已把文化遗址掩盖,当今的发展已经侵入到文化遗址区域中。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大量出现,以及部分素质较差的人存在,使得一些文化遗址的周边环境差到极点。

1.3污染严重

文化遗址的污染包含多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文化污染,其中包括毫无顾忌的无根源宣传,大肆的吹舞。其次就是水域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这些都影响着文化遗址的保护。

1.4交通组织落后

大多数文化遗址位置较为偏僻,所以道路交通组织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譬如政策、资金、及开发观念。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开发前景基础薄弱,影响到文化遗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1.5景观的参观性差,内容少

由于前期人们对文化遗址的不重视,当今未开发的文化遗址大都没有景观设施,更没有很大参观价值。仅剩的一些建痕迹不足以展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保护,既然是一个文化遗产,那么还原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2.1实地调研,全面分析,科学论证评估,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

对任何一个文化遗址的开发都应进行实地调研,全面分析其历史性、真实性及可塑性。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作出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修葺方案,没有毫无依据地只凭主观想象将这些建筑人为美化或丑化,失去了历史真实感的文化遗址将难以吸引游人。对现状及前景做出科学的评估论证,尽可能恢复其历史原貌,对于没有破坏的部分仍然坚持保护原则。对周边影响文化遗址的东西要进行改造,尽量让其融合到文化遗址中,对影响较大的,不便融合的应进行清除,重新规划治理。

2.2改善周边环境

针对目前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在周边种植,建立防风固沙林,位于上风向污染源进行关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3道路交通改善

对于偏远地区的文化遗址,可根据游览和生活的需要改善交通组织,应将交通路线分为游览路线和公共生活生产路线。两条路线互不干扰。这样既满足了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又能满足遗址的开发。

2.4加大景观投入

为了给游客提供最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应对文化遗址加大景观投入,包括小品及服务设施,使展区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观赏价值。

3.文化遗址,促进旅游开发。更得到有利的宣传和发扬其历史价值,文化特征和意义

3.1文化、功能上的合理定位,未来发展的长远打算。其城市性质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为遗址的开发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旅游环境。

3.2游客定位准确。比如游客的年龄构成、本地与外地游客的比例构成、潜在的游客构成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区具体的主题内容和具体的配套功能设置等。

3.3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4.结语

在传统的文化遗址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现代手段恢复、再现历史,加之专业合理的景观规划、科学完善的旅游系统管理。引导游人投身历史、感受体会历史,品位解读文化内涵的真正目的。因而对于文化遗址的自身价值和独有特色得到充分的继承、发扬。

文化遗址的历史内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借助适当合理的表现形式,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继承发扬文化内涵和恢复再现历史原貌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嵩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3.

[2]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郑宏.环境景观设计(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

[4]郑向敏.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04.

“德州驴”的保护与开发 篇7

关键词:德州驴,保护,开发

德州驴起于北魏时期, 到清乾隆年间形成了我国著名的役肉兼用驴品种,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清朝时期德州水运发达, 是重要的陆路枢纽, 有九达天衢、京津门户之称, 为全国重要的商贸重镇, 所以当时周边商户、农民常用驴托运各类物资去德州进行商品交易。时间长了, 德州就逐步成为驴的集散地, “德州驴”之名也由此而来。目前德州驴主要分布在德州、滨州和沧州等地, 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畜禽品种之一。

1 德州驴特征明显, 役肉兼用, 曾经一度辉煌

1.1 德州驴的体质和遗传类型

德州驴按毛色分为“三粉”和“乌头”两种, 并表现出不同的体质和遗传类型。“三粉”驴全身毛色纯黑, 鼻、眼周围和腹下均为白色。此类型的驴体质结实干燥, 皮薄毛细, 头清秀, 四肢细而刚劲, 肌腱明显, 蹄高而小, 体重偏轻, 步样轻快;“乌头”驴全身毛色乌黑, 无任何白色特征, 身体各部位均显厚重, 头较重, 胸宽而深, 背腰平直, 四肢较粗重, 关节大, 蹄低而大, 体型偏重。

1.2 德州驴的役用性能

德州驴的体格高大, 结构匀称, 外形美观, 体型方正, 头颈躯干结合良好, 平均体高一般为130-135cm, 最高的可达155cm, 具有体高力大和脚步轻快的双重优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德州驴深受农民和商人们的爱戴。那时, 在当地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场院, 到处可见德州驴忙碌的身影;在漫长的公路运输线上, 由德州驴地排车组成的那一串串昼夜兼程、响铃叮当的长蛇阵, 更是令过来人难以忘怀的一道风景。长期以来, 德州驴不仅为当地的农副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并且曾作为优良种畜被引进到全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 甚至还在国防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自建国后至70年代前期, 经常有部队到德州成批选购德州驴, 主要用作与军马杂交, 生产拉炮车和军需运输的军骡。

1.3 德州驴的肉用性能

德州驴除了役用以外, 食用价值也特别高。

一是驴肉。驴肉是人们喜爱的上等肉食品, 素有“天上龙肉, 地上驴肉”之美称。早在200年前, 清代嘉庆年间德州地方的名吃“保店驴肉”就已经名满京城。解放后保店驴肉又被载入《中国土特名吃大词典》。驴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 不但肉质细嫩, 而且口感还特别好。经分析测定, 每百克驴肉中含蛋白质18.6g、脂肪0.7g、钙10mg、磷144mg、铁136mg、热量80大卡, 其蛋白质含量比牛肉、猪肉都高, 而脂肪含量却很低, 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据医学记载, 驴肉还有补血、补气、补虚的功能, 是理想的保健肉食品。

二是驴皮。以驴皮为主要原料熬制的阿胶, 是名贵的中药材和滋补品, 享誉中外, 是我国中药补品中的瑰宝, 畅销世界各地, 每年都能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

2 德州驴数量减少, 质量下降, 遇到暂时困难

2.1 近年来德州驴受到空前冷落

以德州市为例, 该市驴的存栏量由1995年的30多万头下降到2008年的5万多头, 且下降势头不减。造成农户养驴积极性不高、养殖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养殖基础发生了改变。千家万户的饲养一直是养驴业的主体, 农户饲养驴既可在农忙时用作劳役, 又能利用田间农作物秸秆饲养驴, 每年繁殖并出售一头小驴增加收入。近年来,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驴的役用功能逐渐消失, 大量农作物秸秆实行就地粉碎还田, 很多家庭已经不再养驴, 保持驴饲养量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其次, 驴的养殖周期长, 投入大, 返本慢, 这与无投入、无风险、收入稳的打工相比有较大差距, 对农户, 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吸引力较低。

2.2 品种退化

由于数量减少、种群混杂和提纯复壮工作跟不上, 德州驴品种出现严重退化, 纯正的德州驴仅有几千头。照此下去, 用不了多少年, 德州驴将难逃灭绝的厄运。

3 德州驴市场广阔, 效益稳定, 发展前景看好

在认真分析困难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德州驴发展也面临许多有利的因素。

3.1 市场前景看好

德州驴个体大、皮厚、出胶率高, 是熬制阿胶的上等原料。据东阿阿胶集团推算, 行业一年需要130万张驴皮, 而国内驴皮的供应量只有40万张, 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缺。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驴肉的消费越来越多, 各种驴肉熟食制品、各种礼盒保健品、驴肉餐饮连锁等日益增加, 保店驴肉、驴肉火烧、全驴宴等许多驴肉地方名吃大受欢迎, 而且食驴肉之风也在广东、广西、陕西、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兴起, 驴肉消费前景广阔。而德州驴体型高大, 出肉率超过50%, 深受饮食业户的欢迎。

3.2 养殖效益稳定

德州驴食性广、适应性和抗病力强、好管理、繁殖快、费用低、易饲养、耐粗饲, 既可舍饲又可放牧饲养。德州驴属节粮型牲畜, 各种野草、树叶、农作物秸秆都是养驴的好饲料, 每天5kg粗饲料就足够。精饲料主要以玉米、豆饼、麸皮为主配合饲料饲喂, 每天1kg就够。德州驴养殖效益比猪、鸡要稳定得多。据本地养殖户测算, 现在毛驴的价格每公斤8.00元以上, 一头驴一年半的时间可长到300多公斤, 除去2000元的成本, 还能够赢利3000多元。一般农户可饲养30头, 年收入6万元左右。

3.3 良种性能突出

德州驴经过严格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 身上汇集了体型大、挽力强、产肉多等特有的基因, 是培育优质高产低耗畜种和利用杂交优势的宝贵原始材料。各地可作为良种引入, 对当地驴进行杂交改良, 也可进行纯繁, 用其杂交的后代进行肥育。目前, 云南、广西、海南、黑龙江、辽宁、陕西等地都在购买德州驴对当地驴进行改良, 并积极开发生产驴肉系列产品,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做好德州驴保护和开发的几点建议

积极发展德州驴符合市场需求, 符合我国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大方向, 是保护驴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 应当抓紧、抓好。

4.1 提高质量效益

加快德州驴保种和良种推广进程, 扩大饲养基数, 提高良种率;加大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普及培训力度, 解决饲料营养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等问题;大力发展饲料玉米、紫花苜蓿等饲料饲草基地, 加大玉米秸秆青贮力度, 为养驴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优质饲料, 提高德州驴生长速度和驴肉品质。

4.2 创建产品品牌

在制定并实施德州驴生产标准化, 严格防控疫病和药物残留的基础上, 积极创建德州驴产品品牌, 并通过广告宣传、产品推介等促销活动, 提高德州驴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大中城市乃至国外的高端消费市场, 从而提高销售价格, 增加养殖效益。

4.3 推进产业经营

开发保护 篇8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激发了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成败直接影响旅游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凤凰古城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风情浓郁, 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其旅游资源囊括了以下三类:一是自然旅游资源, 如岩溶峡谷、峰林、溶洞、瀑布构造形成的综合地质遗迹景观, 如沱江、南华山森林公园、腊尔山、奇梁洞、苗岭自然生态保护区大峡谷群等。二是人文旅游资源, 如古建筑、南方苗疆长城。三是社会旅游资源, 如少数民族风俗、传统节庆、服饰、苗银、悬葬等。

凤凰县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原生态和神秘性三大主要特点。

2. 凤凰县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2000年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之后, 凤凰古城旅游出现了飞跃式发展, 但由于其发展迅猛和先天不足, 在发展过程中, 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破坏严重, 保护不力

凤凰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保护明显不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严重, 沱江水质越来越差, 交通娱乐噪声日益加剧;风俗名俗日渐同化, 红事白事新事新办, 土、石、木房改建为“洋楼”;商业化气息太浓, 旅游商品无特色, 非法拉客、宰客、强买强卖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 (1) 保护意识淡薄, 政府对古城的价值认识不足, 只对一些零散的景点进行修复, 没有当成一个系统工程。而当地居民对保护一些老房子很不理解, 对改造受到限制表示不满。 (2) 政府立法不严, 监督不力, 导致古城规划与保护的规章规范缺失或无法落实。 (3) 保护资金短缺, 凤凰是湖南省有名的贫困县, 资金的缺乏导致保护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4) 游客的介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旅游发展带来的过量游客和大量旅游设施建设给古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独特的生活观念造成了很大冲击。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 居民的传统民风民俗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市场机制不完善, 管理不到位

调查发现, 很多问题的存在是因为管理机制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1) 各乡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 导致区域间的雷同, 加剧了区域间不合理和低层次的竞争; (2) 苗寨等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停留在浅层次的开发上, 缺乏吸引力和消费潜力; (3) 景区景点开发缺乏强有力的规划, 出现开发超前于规划; (4) 行业管理不到位, 旅游市场混乱。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 旅游主管部门没有真正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少, 素质低。 (2) 景点产权不清, 有些景点属于个体私营, 统一规划和管理较难。 (3) 利益的驱动导致各乡镇之间近距离的低水平重复开发, 造成恶性竞争。 (4) 追求经济利益时过于急切, 使规划流于形式。

2.3 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凤凰县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其未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实现优化的整合, 具体表现在: (1) 整体宣传推介不够; (2) 民族特色商品开发不够,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农副特产品停留在表层开发, 名俗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接待能力有限, 接待设施落后; (4) 潜在资源未能有效开发, 目前凤凰旅游资源开发主要停留在古城、南方长城和苗寨上等历史文化旅游与名俗旅游上, 忽略了其在生态休闲度假方面的优势。

分析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 发现主要还是意识、资金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1) 目光短视, 缺乏战略眼光。在产品导向上, 容易投向低投入的无特色产品, 开发流于表面。 (2) 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3. 凤凰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3.1 良好的政策导向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应有相关的政策导向, 形成规划和制度,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 招商扶持, 合理分配利益, 培养旅游业高级人才, 使其旅游业良性发展。

(1) 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一要迅速完成旅游规划, 同时严格执行规划, 避免县域内旅游产品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和雷同, 形成合理的旅游开发布局。二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 加强县内旅游资源的保护, 防止继续破坏。三是政府必须加大基础性引导性投入。政府投入要抓住重点, 着力造环境、造声势, 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 形成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旅游投资机制。四是加强特许经营权的管理。要提高特许经营权准入门槛。核心景区的所有经营项目和建设必须实行准入制, 由旅游部门根据规划先行审批, 然后由有关部门办手续。

(2) 提高意识,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保护凤凰旅游资源重要性和目的性的认识, 有效抑制现有资源的不断破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该注重当地人民的参与, 做到利益共享, 宣传好他们的传统禁忌, 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以避免当地人民对旅游资源开发产生反感甚至破坏。

(3) 保护优先, 开发跟进。首先要做好县内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的保护, 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 具体可学习九寨沟和西藏布达拉宫的成功经验。注意要保护的并不是凤凰古城的外壳, 而是古城原有的社会形态, 保留原住民。对沱江水质进行长时间分析和监测,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退耕还林。其次要注意开发建设配套的交通设施、景区绿化等, 尝试开发潜在旅游资源项目。

(4) 招商引资, 政府扶持。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供政策优惠。加快高星级宾馆的建设, 解决旅游住宿档次低的问题;加快旅游车队和停车场的建设, 解决承载不足的问题, 提高车船档次;对加工凤凰特色旅游产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和鼓励, 激励特色加工和深层次加工。

(5) 行政执法, 规范市场。积极探索解决影响旅游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通过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 依法规范旅游市场。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从工商、交通、公安、卫生、物价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 成立旅游综合治理办公室, 进行综合执法。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成立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旅游景区协会等行业协会, 把职能部门不该管和管不到的事交给行业协会去管,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6) 居民参与, 利益共享。政府要适当引导, 使当地居民参与开发, 以建筑物、土地附着物、传统名俗等参股, 共享分配利益, 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拦道、强卖等不和谐的音符。

(7) 人才培养, 提高素质。县内应该对旅游职能管理部门人员、旅游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养, 可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其专业技能与素质。

3.2 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对资源进行具体的归类, 发掘其特色和卖点, 对几者进行有效整合, 找到之间的接入点, 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1) 宣传整合。借助湘西旅游圈, 整合旅游路线。加紧制作民俗风情晚会《烟雨凤凰》, 继续举办“棋行天下”, 每年例行举办苗族银饰文化节、民族饮食文化节, 利用事件宣传。加强县内景点之间的对接, 借助张家界、常德、铜仁形成的旅游辐射圈, 主动与周边城市景点联系宣传, 促成大湘西“一票制”。善于利用景点之间的相互宣传和知名景点的拉动宣传。

(2) 设施建设。旅游囊括吃、住、行、游、购、娱, 着手计划成立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旅游服务公司。加快招商引资力度, 对旅游交通、住宿等进行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改变目前主要的逗留一夜的浏览方式, 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3) 保留特色。凤凰的特色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山水风光。以此作为基本定位, 各乡镇都要围绕这一定位, 按照州县的旅游发展规划, 突出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品。

(4) 资源挖新。利用凤凰丰富的农林牧资源, 有效整合, 尝试打造生态休闲旅游中心, 观光农业, 形成区别于历史文化名俗游的另一大旅游亮点。

3.3 创新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开始偏向于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与原真性。所以, 凤凰在设计旅游产品时, 应注重两点:一是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二是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1) 吃。凤凰饮食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土”, 原料土, 吃法土, 环境土。要保持吸引力, 具有其特质, 凤凰旅游应吃出土味。除此之外, 凤凰饮食还极具保健性, 饮食方式也有亲和、温馨、热情、豪放的人文精神。在提供凤凰旅游饮食服务时, 应以“土”为基础, 打造现代的、科学的、创新的能被五湖四海游客接受的新产品。要保证原料的供应、处理过程中的卫生, 要调和好不同游客的不同口味, 注意辣的程度。除了重视吃的外在形式和顾客口感外, 还要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 比如盛装器皿的讲究等等。

(2) 住。提供多层次的住宿服务, 可选星级酒店、宾馆、吊脚楼旅社, 各具风情。游客在旅游中既希望获得新奇感受, 又不愿过分背离自己习惯的生活背景。这就要求开发时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 也必须注重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 至少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

(3) 行。古城内, 环保行, 继续保持无烟通行;古城外, 注意景点之间的交通衔接, 给予出游方便。

(4) 游。以凤凰旅游资源的差异确定主题, 体现地方的风俗民情与建筑风格, 倡导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注意保留一些原生态 (如服饰、建筑) ,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初步可包括凤凰探秘游、生态游、访古游和民间艺术游。

(5) 购。在调查中, 80%的游客选择了购买食品、烟酒和服饰, 购买工艺品的较少。不买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旅游商品无特色, 而事实上, 当地可以开发的旅游商品有很多。如:湘西黄牛肉、山野菜、猴桃系列产品、湘西麻鸭、凤凰桃李、蜡染画等等。在制作旅游商品的时候要考虑到易携带外, 凤凰还应形成较成熟有序的物流市场。注意产品线的深入, 有些可以深加工, 有些可以高档包装, 以满足不同顾客的消费需求。可采取店坊合一的产销方式, 集观赏、学习、劳作与消费于一体, 使游客既能参观学习, 又能刺激购买欲望。

(6) 娱。在调查中发现, 游客的娱乐主要体现在酒吧文化的体验。游客希望凤凰之行能享受到一些奇异的娱乐项目, 比如说探险探秘类娱乐活动, 民俗文娱参与活动。所以, 对探险探秘娱乐活动的开发以及保留当地居民原生态的喜庆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思翔.论湘西旅游餐饮资源的开发.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1

开发保护 篇9

人们通常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反对人类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3]。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中,人类活动都被认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干扰。此外,还有折中的策略,其目的在于保护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空间或生境,同时给人类活动分配其他的空间。但是,还有一些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人员旨在阐明,保护和开发应视为互相促进的[4]。因为畜禽的生物多样性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更被人类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所以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更值得我们讨论。

本文的目的有三个层面:首先,是要表明开发促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第二,是当开发和保护同时考虑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特定问题;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些经验。

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1 活体保种是主要方式

在实践中,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主要是采取原产地活体保护的形式,也就是说,农民将饲养的活体动物作为他们正常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是国际科学界最为推崇的方式[5]。冷冻保存遗传材料和移地保护活体动物通常都是辅助方法。原产地保护受到推崇有三个原因:一是在将来必要的情况下,原产地保护是真正有可能从保存的遗传材料中重建种群的方式;二是某些动物的遗传材料还无法实现冷冻保存(如家禽的胚胎),并且目前已经成功实现的一些畜种(如驴、羊、猪、鸡)精液的冷冻保存并不保险;三是保存活体动物是使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唯一途径,因此能够确保科学和文化价值与所保存遗传资源紧密相联。

1.2 畜禽遗传资源处于进化过程中

采用活体动物保护的结果之一是种群受到几种进化压力的制约。原产地保护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选择,因为养殖者并非随机选择自己饲养的动物。遗传资源的进化在多大程度上应该被接受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然而,有几种观点反对过于严格的保护观念[6]:首先,进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次,保持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在某些情况下,接受种群育种目标的变化是防止它消失的唯一方法,例如,1970年代法国的奥布拉克牛(Aubrac),1980年代挪威的挪威红牛(Norwegian Red)[1],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选育的美利奴绵羊(Merino)[7]。

1.3 养殖场户处于保种工作的核心位置

原产地保护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养殖户处于整个过程的核心位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八条呼吁“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久使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做法,并鼓励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知识、创新和做法而获得的惠益”[2]。养殖户既是畜禽遗传资源管理者也是使用者。他们的参与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包括确定品种和育种目标,实施遗传管理制度,开发品种的价值链。

2 开发促进保护

2.1 利用经济附加值进行商业性开发

因为目前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是由养殖场户保种的,所以充分利用畜禽的经济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8]。这也是唯一能够避免保护工作过度依赖育种爱好者的自愿或财政拨款的方式。通过地方品种生产地方特色产品,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反过来,地方品种保护工作也从产品开发中受益。

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的优良性状,加强特色品牌产品的商业性开发,以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苏太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猪肉产品全部通过自设的50多家专卖店销售,太湖猪纯种肉猪开发定位高端市场,售价高达100元/kg[9]。东海种猪场年生产“古淮”牌优质商品淮猪7000头,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50%以上,同时,还获得世界动物福利养殖最高五星级金猪奖,不断提高淮猪及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在国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布列塔尼黑牛(Bretonne Pie Noire),这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稀有牛种。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布列塔尼黑牛就被列入了保护计划。饲养人员不仅保护该品种,还开发了不同的饲养系统,采用多种方式升级产品和品种。大多数专业的饲养人员开始在农场内加工牛奶,并建立商业网点,包括乳、肉制品直销点、有机农业营销网络、农贸市场销售点以及定点供应的餐馆。一些饲养人员在从事养殖的同时,也在农场门口销售牛肉。此外,许多拥有土地的人购买少量的牛来维持景观或用于自己的消费。这些养殖场户在进行开发的同时,严格遵守当地遗传多样性管理计划。通过这种方式,布列塔尼黑牛的实际种群规模逐渐从1976年登记的311头增加到2011年的1554头[10]。

2.2 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保种效果

虽然开发有时也会与保种的目标产生冲突,比如,在确定什么是真正“好”的畜禽品种或优良性状方面存在分歧,开发的过程也可能影响选育标准的确定,但是,不进行开发则更不利于保种。法国猪种--西部白猪(Blanc de l'ouest)就证明了这一点[11]。这种稀有品种主要饲养在法国布列塔尼区,法国一半的生猪产业均分布在此。2005年,西部白猪的饲养者主要是农民、育种爱好者、退休人员和公园等公共机构。养猪技术研究所开展的定期评估证实,饲养者们坚持使用推荐的方法保护该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西部白猪的数量仍在不断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对该猪种的开发工作明显滞后,饲养者很难找到产品销售网点。

3 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协同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和社会经济措施。在生物技术和社会经济方面,国内外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使我们能够充分理解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附图)。

首先,品种开发的动力能够吸引新参与保种者。近年来,江苏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价值就吸引了不少经济技术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参与保种[12,13]。苏州乡韵太湖鹅有限公司是由苏州云兰奶业有限公司投资新建;金坛米猪原种场由江苏省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外种猪生产基础上投资建设;沙乌头猪由海门市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进行收集和保护。在国外,比如加斯科涅猪(Gascon),一个保护风干火腿原产地名称的项目与此猪种有关,因此,当地创建了联合育种协会。此后,加斯科涅猪的群体规模得以扩大,注册了商标,产品的声誉也由此增加。得益于这个新开发的项目,新的饲养者被吸引参与加斯科涅猪的保护[14]。在参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整个市场链的相关人员关注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尽可能达到品种、产品的标准),还包括与创造附加价值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二,新参与者的加入会带来品种管理方式的变化。马内奇黑头奶绵羊(Manech Tete Noire)的案例表明,在两方保种者中产生了争议[15]。一方参与育种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增加奶产量的同时保持蛋白和脂肪含量。另一方则关注的是该品种的标准性状,尤其是角的形状、适应山地放牧的能力等。在科研团队的支持下,当地成立了协会,代表两方保种者的折中意见,并由该协会负责管理该羊种的育种工作。

第三,开发的过程可以引起育种目标的改变。湖羊是我国特有的白色羔皮用绵羊地方品种[16],近年来,江苏在已有苏州种羊场和东山湖羊保护区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泰州市海伦羊业有限公司、江苏西来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湖羊种质企业,在保持湖羊羔皮优良性能的前提下,使其肉用性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国外,大多数布列塔尼黑牛育种者的品种开发项目严格遵守该品种的管理计划,在进行品种选育时,只要对品种保护不构成威胁,他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选育标准[10]。

第四,品种开发的力度与饲养该品种的农业系统的变化紧密联系。比如江苏的海子水牛[17],历史上曾是沿海地区运输海盐、水产的得力役畜,形成了体躯高大、役力强韧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产区农作制度的改变,养牛业使役需求下降,海子水牛数量逐年减少。2006年以来,产区加大了培育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肉用牛的力度,海子水牛群体数量保持稳定,并显示出较好的开发前景。

第五,当不同观点出现,他们可以并存,也可能产生争议[14]。这种争议有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比如在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达成协议。首先,从技术和组织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是克服可能矛盾的第一步。其次,有必要创造表达和讨论不同观点的平台。

4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复杂的多元素相互作用

目前,在自然资源管理中,针对许多失败的保护项目,学界和管理部门已经在呼吁将保护和开发进行融合。特别是,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资源保护区已经很常见,比如保护野生动物的国家公园[18]以及本省的国家级二花脸猪保护区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19]。但是,重新思考资源保护与开发结合的管理方式仍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当地实施者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下。

地方品种的原产地保护计划一方面要考虑饲养、管理和使用这些生物资源的参与者,以及这些参与者的项目、技术和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在确保保护方案有效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开发力度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我们要理解资源本身的进化,就必须理解开发力度和项目的范围。

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中,应用的原理是相同的。然而,对于同时实现保护和开发这两个不同的目标的可能性,许多参与者仍表示怀疑[18,19,20]。尤其是在生态修复领域,产生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在决定将来的行动之前,用来评估群体或环境状况的参考状态是什么?争论的出现取决于倡导者是处于“固定论”还是“进化论”的位置。事实上,从“固定论”的角度,这些品系、物种和种群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基于这种意识,人类尊重自然,也更多地强调保护政策。从“进化论”角度,基于达尔文的理论,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化。人工干预只是物种的进化过程中诸多选择性压力之一。

遗传资源保护真正强调的是动态的保护。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保护畜禽遗传资源适应未来的能力。对遗传资源保护工作进行回顾[14],我们看到的是生物资源与饲养者社会化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而不是保护资源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该领域的许多工作都在关注可能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21]。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刻意的行为和群体动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控制这些相互作用,从而确保遗传资源具有适应未来的能力。

试论畲族文化保护和开发 篇10

关键词:畲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畲民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创造和传承具有本民特色的传统文化。畲族传统文化对于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 扬弃发展中的畲族民俗文化, 充分发挥畲族传统文化的优势, 把具有特色的种种不同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挖掘整理出来, 让其更好地为畲乡经济建设服务,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畲族文化的内涵与构筑

古老的民族, 悠久的历史, 畲族自称“山哈”, 意为住在山上的、来开荒的人。畲族人民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为己用, 又保存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畲族语言、文学艺术、文化教育、习俗、服饰、宗教信仰及传统体育和医药观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以她的悠久传留和丰富灿烂而受到人们重视。

影响广泛的畲族民歌。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 以歌为乐, 以歌代言, 以歌叙事, 以歌叙情, 甚至以歌代哭, 以歌教化。畲族人民的整个生活内容与民歌都有关联。畲族村素有“歌的海洋”之称。畲族民歌数量浩瀚, 类型齐全, 有神话传说歌、史事歌、小说歌、时政歌、时令歌、风俗仪式歌、情歌、儿歌和杂歌等。

粗犷刚健的畲族民间舞蹈。以“悠久荡步”、“坐蹲步”等猎步舞为基本动作的畲族民间舞蹈, 传留已久, 姿态奔放, 刚健自然, 节奏明快, 有相当的演示性, 显示了畲族古代狩猎文化的遗风。传世的主要有《做功德》《祈福》等畲族民间祭祀仪式舞蹈的精粹。

特色鲜明的畲族民间工艺。主要有畲族编织、刺绣和雕刻等, 编织有手织麻布、生蚕丝巾围腰、大带等物品。畲族刺绣大都是鞋面、襟边、肚兜、围涎、童帽等衣物, 尤其是作为嫁妆的精品, 工艺精细, 坚固美观。

独特的畲族服饰文化。畲族妇女有凤冠、花边衫、彩带、花鞋等物色服饰。头笄, 畲族妇女结婚、节日或外出时戴, 死后入棺。彩带, 作腰带第在上衣外面。鞋面四周绣花纹, 前钉鞋鼻扎红缨。

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畲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畲族婚姻属一夫一妻制, 再姓远房可嫁娶。畲族节庆民俗, 大致已趋与当地汉族相同, 内容上仍保留一些民族特色, 如:“祭祖”、“三月三”吃“乌饭”、除夕“喂年猪”、正月客来兴对歌等。

畲族文化是畲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磨练加工光彩照人, 是民族文化荟萃, 最具艺术魅力, 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最有强大的生命力。保护好畲族文化是具有她的特殊意义。

二、畲族文化传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艺术上, 畲族歌舞新作叠出, 造就了一批畲族文艺才人, 浙江在早年就整理创作了畲族舞蹈《采油茶舞》, 赴京演出获奖。但不可否认广大畲族民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洗礼, 畲族传统文化观念也在逐渐淡薄之中, 他们不仅仅演化, 而且还在洋化。

(一) 服饰习俗的改变。

畲族男子早就在当地与汉族同样穿戴, 妇女的“凤冠”“花边衫”“花鞋”, 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穿戴, 在喜庆活动也大部分穿汉装, 一些年轻人则穿新潮时装, 只有少数老年妇女依然穿戴民俗服饰。

(二) 对歌不再时兴。

畲族是个善歌著称的民族, 唱山歌是畲民文化生活中主要活动形式, 畲民人人爱唱, 个个喜唱山歌, 但畲族民歌的变异, 生活中唱畲歌已成为往昔的盛事, 一些有意义的民歌失传。

(三) 畲族民间工艺失传。

畲族的民间美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尤其以服饰的刺绣与编织、竹编、雕刻和剪扎纸等, 因实用性强, 在各种展出中, 受到有关专家和观众的赞赏。然而, 能编能织的年轻人已很少, 何况这类手工艺品也很费时, 传统意识是上作为自用或赠礼, 很少用为商品。

三、加强形成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一) 要形成重视保护畲族特色文化的环境

畲族特色文化代代相传, 到了我们这一代该如何继承发扬,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畲族文化特色中的语言、姓氏、民歌、服饰、风俗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等, 视其传留程度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 保留基本完整;第二种, 保留语言、姓氏、部分特色风俗和心理素质;第三种仅存姓氏和心理素质, 不会讲畲语, 不能唱畲歌, 没有畲服, 风俗与当地汉族完同。因此, 需要全社会的重视, 形成一个尊重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社会风尚。

(二) 要有畲族特色文化新模式的总体规划

新时期以弘扬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要求我们必须开拓思想通盘考虑, 要有总体上体现建设畲族特色模式的规划。特别是畲族聚集分布的县、乡镇, 在制订地方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时, 一定要把建设畲族特色文化摆上位置, 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的多方位功能。

(三) 投入上要有相应的支持

畲族特色文化作为民族民俗文化, 其主体是不直接进入市场的, 属非经营文化。因此, 要积极支持和引导, 投入一定的经费, 如畲乡文化节, 三月三歌会等, 应该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建设和改善畲族特色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四) 要促进畲族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艺术的繁荣, 文化艺术的进步又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方式促进社会交流, 推动经济发展。一是以畲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离不开一个民族精神, 脱不开传统的思想文化。雾溪畲族乡在坪阳岗江南畲族风情文化村举办的“三月三”畲族风情文化节, 引来四方来客, 通过办节扩大影响, 提高知名度, 成为有特色族游景点。二是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畲族文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重视畲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建一支素质高、精通民族文化的队伍, 特别是发挥新一代畲族知识分子在研究、挖掘和开发畲族文化及文艺作品创作中的骨干作用。总之要挖掘使畲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少数民族志》方志出版社出版.

[2].《畲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3].《浙江民族与宗教》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学思考 篇11

那么,对于这些硕果仅存的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建筑们来说,是保护重要,还是开发重要?是模仿其他古镇开发,还是打造自己特色?保护和开发中是个人情感重要,还是大众利益重要?是兼顾各方利益重要,还是政绩考核的GDP指标重要?……这些,就是一场场的博弈!

所谓博弈,即是选择,或者决策。它实际上是通过策略推估,寻求自己的最大胜算或者利益,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现成路径与独辟蹊径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大约1.435米)。这个距离,正是旧时电车所用的标准。而电车的标准沿用的是马车的轮距标准,就是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4英尺又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即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之间的宽度。今天,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的两个火箭助推器需要火车运送,又要通过隧道,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决定的。这样便形成了最后的结论:路径的依赖,决定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而这个宽度竟然是两千多年前由两匹马屁股的距离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做许多事情都有现成的“路径”可依。这一方面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另一方面又会带来不少束缚。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因为拥有“路径”,即靠作为全社会通用模式的电脑操作系统软件而成为IT行业的大赢家。不过,拥有“路径”者毕竟是少数,并且也随时面临着新辟路径的挑战。对于没有“路径”者,要么按已有的现成路径走,要么自创路径。当自创的路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别人依赖的路径时,你也就成为了赢家。

在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路径选择问题上,博弈学给我们两种思考的角度:其一,充分享用先行者已经开辟好的现成路径,模仿别的古镇的保护开发模式,比如“修旧如旧”等等,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这样做的结果比较容易把握,可能不很成功,但不易出大错,举例说,效仿周庄和乌镇等古镇的保护开发模式(“江南水乡古镇”)。我们若对应路径,是否就是走“四川水乡古镇”的路?其二,致力于独辟蹊径,开辟别具特色的路径。其结果不太易把握,可能很好,也可能出大错。走别人的路,还是创自己的路?或者部分走别人的路,部分创自己的路?多大程度上走别人的路,多大程度上创自己的路?……这就是一场博弈,值得我们当事者好好思量和把握。

二、“沉没成本”与三思而行

沉没成本,指无法收回的前期投入。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或者项目,必然会有种种的前期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在做下一步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投入。一方面,我们总希望前期投入不要白费,能够对下一步的进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可另一方面,常常会出现前期投入失去价值的情况,也就是说,已明确发现下一步应该朝另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照顾前期投入而勉强继续下去,那损失将会越来越大。而如果是为了尽善尽美而改弦易辙,则付出的代价不可预知,或许会比坚持下去的损失更大,也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改向还是不改向?这又是一场博弈!

在古镇保护和开发问题上,博弈论里的沉没成本问题,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怎么保护和开发,千万不要盲动,三思而后行。一方面要规划出好的方案和项目,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尽量使所有的投入都成为有用投入;另一方面,一定要记住:开发项目和风格一旦定型,古镇一旦变成了什么模样,我们再想改变,不但会丧失大量的“沉没成本”,同时也就丧失了调整方向的灵活性,古镇很容易成为“死镇”。

三、个人情感与大众利益

人们做事和决策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对于纯粹个人的事情,个人视角和感情色彩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对待像古镇保护和开发这样的公众项目或者社会项目来说,最好少带个人的感情色彩。例如,文物专家,多半主张尽量保持古镇原貌,少搞现代建筑;政府官员呢,多半会希望多搞开发项目,多招商引资。这又是一场博弈!

其实,文物专家并不反对搞好开发,他们只是担心古镇原貌遭到破坏;政府官员呢,他们也不会不支持古镇保护,只是心中总难免要把经济指标放在第一位。

这样来看,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既不能完全遵从于文物专家的情感需求,也不能完全服从于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我们应从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大众最有益的原则,来确定保护与开发的方案。为社会需要而保护,为游客需要而开发!

四、策略博弈与特色开发

保护好古镇的古街区、古建筑、古民居以及民族传统、民间习俗等遗产,对保全人们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建设,对维护古镇今天乃至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选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我们该怎样为古镇开发定位呢?

博弈学里的策略博弈提示我们:处理任何问题时,我们都会面临多种策略的选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并选用优势策略。优势策略是指:不管别人怎么做,你都应该采取的策略。换句话说,优势策略就是:不管别人怎么做,这项策略给你带来的好处都要比其他所有策略来得大。举个例子——

每个星期,《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们,都会举行一个闭门会议,讨论和选择下一期的封面故事。而此时此刻,《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也在关起门来开会,同样选择封面故事。由于两家周刊的行动同步,双方不得不在毫不知晓对手决定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于是,两家杂志之间,展开了一场策略博弈。假定本周有两个大新闻:反恐问题和反腐败问题。编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一条新闻更能吸引报刊摊前的买主。在报摊前的买主中,我们又假定有30%的人对反恐问题感兴趣,有70%的人对反腐败问题感兴趣;而这些人,又只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变成封面故事的时候掏钱买杂志。如果两本杂志采用了同样的新闻作封面故事,则对该新闻感兴趣的买主就会平分为两组。此时,《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分析:假如对方采用反腐败作封面故事,我们采用反恐作封面故事,我们可以得到整个反恐市场,占全体读者的30%。假如我们也采用反腐败新闻,两家则平分反腐败市场,我们会拥有全体读者的35%。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反腐败新闻,是我们的优先策略。又假如对方采用反恐作封面故事,若我们也用反恐,就只会赢得15%的读者;若我们采用反腐败呢,则会赢得70%的读者。所以,在这个博弈里,《三联生活周刊》最终实行的优势策略就是:采用反腐败新闻作封面故事!

那么,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上,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呢?找准自己固有的原生态特色,以原生态特色为开发立足点!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保护好古镇原生态的特色,只有依托于此进行开发,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任何模仿和新造,都没有在自己原生态特色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开发容易取得成功。从这种角度讲,开发与保护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找准了古镇的原生态特色,只要这种特色鲜明,它就将是我们保护和开发的优势策略、不二选择!比如说,江苏周庄的“水乡古镇”特色,浙江龙门的“山乡古镇”特色……而同是水乡古镇,周庄定位为“商业型水乡古镇”,同里则定位为“居住型水乡古镇”……又比如说,浙江嘉善的西塘古镇,开发过程中严格保护好古街区,所有的企业、宾馆、娱乐服务设施,全部规划到保护区外。二千八百多户居民,依旧在古城区内,那里可见炊烟,可闻鸡鸣……这就真实地保留了古镇原有的生活状态。它的原生态保留了,它的特色就突出了,便会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如此说来,四川宜宾的李庄,是否可定位于“文化型水乡古镇”?邛崃的平乐,是否可定位为“集市型水乡古镇”?

五、协调博弈与多方共赢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会有好多个不同的利益体,他们之间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古镇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区,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是外地游客的观光区,他们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开发。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呢,他们希望大量招商引资,促进GDP的快速增长;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呢,他们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由此可见,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不得不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作为地方政府,既要考虑以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把古镇完整地留给后人。如果只讲保护不搞开发,不担搞不活经济,还会使居民利益受损;如果一味开发轻视保护,又会对古镇造成“开发性破坏”。

博弈学的协调博弈,乃是充满矛盾和竞争的多方,必须协调和合作。合作对各方都有利,否则对各方都有害。虽然利益各方彼此间充满矛盾,但却可以统筹兼顾。就古镇而言,各方须要明白保护是第一位的。假如古镇遭到了破坏,各方利益都会遭受损害。周庄的保护开发方针是:保护古区,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兼顾各方利益,使古镇得以协调发展。从2000年起,周庄成立了“古镇保护基金”,确定每年门票收入的10%,专门用于古镇保护。这一制度,使开发与保护得到了统一,使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更长远的保证。

为了加快古镇的保护开发进程,兼顾好各方利益,地方政府还可以考虑让民间资本参与到保护、开发和管理中去。在确保“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让他们购买或租用部分古民居、古建筑,政府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管理政策。从先行者的经验看,古民居、古建筑物,在利用中进行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篇12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 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 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只有不断地从这些宝贵的现实遗产中, 不断发掘它对当今文化有利的一面, 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适当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 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内涵。只有这样, 才能在当今的快速发展中, 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2 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

2.1 审美价值

中国疆域辽阔, 气候类型多样, 地形复杂, 人口众多, 拥有56个民族, 文化积淀丰富, 各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多样, 因而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丰富, 形态繁多, 具有很高的美学、文化、历史价值。

传统民居强调秩序性、对称性的美学观点。一进制民居以天井院落为中心, 以轴线为对称, 依次延伸出厢房、过廊、前厅。堂屋为实体中心, 院落为虚体中心, 一实一虚, 空间层次鲜明, 秩序性极强。这种既定的空间尺度, 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遵循某种交往尺度, 安定有序的生活。传统民居强调理性秩序的布局方法, 追求一种“礼制”思想。这种形式的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结合起来, 融入了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情感。

“院落民居是民居形态中使用材料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 '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1]我国封建礼制文明制度等级森严, 院落式民居封闭而有院落, 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无疑是等级制度下的产物。院落式民居最早出现于秦汉之际, 木构架与砖瓦筑屋技术、封建农耕家庭模式、礼教文化为这种居住模式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传统民居建筑, 讲究意境之美。化朴实为灵动, 创造出一种如音乐、舞蹈一般的律动之美, 所以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传统民居多采用“先抑后仰”的空间布局方法, 创造出一种含蓄的美。虽然朴实无华, 但又极有装饰艺术之美。脊吻、马头墙、山花、窗棱、隔扇都有雕饰, 虽不精美, 却富有立体感。

2.2 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民居建筑尽可能的顺应自然, 充分利用本土建筑材料, 利用自然温差调节室内温度。这种可持续的生态的居住文化, 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居住观。传统民居的艺术美与实用性息息相关, 并不牵强附会, 增加没有使用功能的装饰。无论是民居中的形态、色彩、质感、光影等, 几乎都是与功能、材料、结构紧密结合的。民居形Abstract:态与装饰因素一开始就是服务于功能需要的, 这就注定了它以人为本, 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传统民居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的建筑符号, 从窑洞想到陕北, 从围楼想到福建。城市由院落聚集而成, 院落的风貌与特征构成了一个城市的面貌, 每一个院落都能反映出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可以从墙的高矮、门的大小、窗的风格乃至房间与房间的组合, 想象出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传统民居建筑, 其物质形态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亡, 但其散发着富有魅力的浓浓生活气息的交往模式, 应该在今天得以存续。

2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广大农村开始拆旧建新, 古老的传统民居建筑被拆毁, 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二层小楼。殊不知, 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古老破旧的房屋, 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是我们无形的文化财产, 具有宝贵的价值, 亟待保护。但是, 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 我们又面临着许多难题。

传统民居一方面体现该地区传统文化及地方建筑特色, 给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另一方面传统民居有些部分又与人们现代生活及审美情趣相矛盾。因此, 对传统民居建筑应有选择地保留其精华, 改善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在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方面, 应该“树立历史的、发展的、整体的观念来保护、继承、弘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从深层次的的研究中揭示传统民居的内在基因合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更好地继承、弘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1) 继承历史文脉, 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对于拥有古民居建筑较多的有价值的街区或古城镇, 保护时应考虑保存原街区或古城的格局和轮廓线。因为传统的格式布局往往反映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对传统街巷、民居建筑形式、特点、体量、色彩、建筑比例等要保持原来的风格, 原建筑材料可以根据发展和经济的可能作适当改变。另外, 应保证保护区内视觉的完整性。为此, 除保护区外还应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 使周围环境的发展和建设与保护区格调相协调。对传统民居建筑在不改变外部形式的条件下, 内部可作适当更新改变, 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可将沿街巷的民居建筑改变或恢复成商业服务性质用房, 店铺内部形式要与整个街巷风格相协调。商业服务性质可具有传统特色, 形成完整的传统文化生活场所。

(2) 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重点修复, 还原其历史价值。传统民居建筑现保留众多, 但其完整性受到很大的破坏, 应该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体, 进行修复还原, 这不仅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 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重建, 使当地的居民对地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3) 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应用。传统民居并不是代表着滞后的、古老的民居建筑, 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实体。为了满足和适应新农村的发展, 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同时, 借鉴与运用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和环境特征,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材料、心理需求、审美观念等因素, 加以创新, 在保持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前提下, 弘扬地域文化, 创造出更适宜居住的新传统民居。

(4) 结合当地经济, 发展旅游新民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返璞归真, 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古村落、古民居旅游日益红火。传统民居发展旅游, 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不错的收入, 同时作为传统民居文化的教育基地, 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加入到保护传统民居的行列中去。在旅游区中突出保护、修护古民居建筑、营造传统民俗风情风貌, 以日常的生活元素组织乡土意境, 密切联系与游人的互动。

3 优秀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在设计应用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在传统的复古建筑中加入现代设计元素。这种建筑设计无论是在大的院落规划, 建筑布局, 还是在小的建筑装饰、庭院植栽等方面均遵循中国传统的格局营造, 保留大量的中式建筑元素, 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中式建筑。另一种形式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丧失原有的功能性的、具有中式特点的装饰符号, 也称为“现代中式”。这种建筑在布局、建筑造型、建筑工艺以及功能空间设计均体现了一种现代建筑简约、时尚的风潮, 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类似结构主义的手法在细节设计方面融入一些被符号化的中式元素, 是比较难以直接识别的。

4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而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则是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了解传统民居的价值, 探讨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的良策。

摘要:指出了民居建筑反映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 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及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 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居建筑文化, 使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民居文化,传统民居保护,传统民居价值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0.

[2]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业祖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四川建筑, 2005 (1) .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下一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