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保护战略(共12篇)
开发保护战略 篇1
摘要:当前, 在煤炭开发日益频繁的情况下, 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可忽视, 本文分析了其中系统论述和主要原因;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就目前矿山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煤炭矿山环境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煤炭开发,环境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 煤炭占了其中大部分比重, 在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中, 煤炭占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 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约为70%煤炭生产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随着煤炭开发速度的加快而越来越突出。据我国53年的煤炭工业累计:排放煤矸石46-50亿吨, 排放矿井水680-790亿吨, 采煤沉陷面积950万亩。由此, 形成了2800多座的矸石山, 煤矸石存了36亿吨, 矸石山占地面积达6.5万公顷, 土地损坏1125万亩, 自燃煤炭56个火区, 燃烧面积达720平方公里。无数生态环境在长期开采煤炭的过程中被损坏, 不合理的治理责任制度和经济补偿机制也导致其加重。
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人力不足, 旧账也很多, 对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时候, 对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成为不容忽视的地方。
一、煤炭开发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 煤炭开发破坏了大量的耕地和建设用地
在我国东部平原存在大面积的积水、受淹和盐碱化等破坏, 都是由于采空塌陷造成的。在西部矿区的地面塌陷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负面影响较深。地面塌陷对道路、铁路、桥梁、输电线路和建筑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平原地区, 村庄很多, 其人口迁移的原因就是土地塌陷对村庄的破坏, 1000万吨煤炭的生产一般需要迁移2000人左右。据合计, 共有586万公顷的土地被采矿、开挖和废渣、废石、尾矿堆置而破坏。森林面积和草地面积各被破坏106万公顷和26.3万公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由于地表植被被破坏和大量推放的尾矿。
(二) 煤炭开发诱发地质灾害,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质构造、边坡岩体、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等都对地面陷塌、露天采坑有加剧作用, 同时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各种负面影响, 威胁周围居民和建筑的安全性。在给经济造成损失的同时还对地质环境造成了影响。据统计, 全国有180处以上因为采矿而发生严重塌陷, 有1600个受到极大的影响。近40个城市发生采矿塌陷灾害, 其中破坏严重的有25个, 至于犹豫塌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4亿元以上。依据12个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显示, 由于采矿而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达1704次。
(三) 煤炭开发破坏地下水资源
如今, 地下水下降日益严重, 煤炭开发更导致其下降数十米甚至上百米, 疏干漏斗的范围扩大, 对整个地下水的均衡情况产生负面影响, 对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也产生了影响。相关资料表明:在山西, 水资源在平均一吨煤中的损耗为6.98元, 当地采煤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28.6亿元, 18个县26万人因为采煤出现供水困难, 30万亩水田变为旱地, 3000多处的井泉消失。
在我国西北, 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对煤层的开采都约为100米, 在含水层底界和煤层之间相隔10—50米, 含水层底部在开采煤层之后很容易被冒裂带影响, 矿井水将会取代含水层的地下水, 潜水位下降严重, 含水层的干枯对于植物、沙土、地表植被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探讨
(一) 加强法规和制度化建设
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的法律法规大多仅限于“三废”的污染与治理, 而关于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缺少关注, 所以对于相关内容的补充迫在眉睫。矿山问题是严重的, 但问题的解决急不可待, 根据矿山环境问题的特点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紧密相关的特征, 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进行跟进。内容是说明矿山勘探、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施工、生产和闭坑等进行的全过程。环境管理制度作为法律手段进行实施, 结合矿山环境管理与矿业权管理与矿产开发管理, 根据“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原则, 立法保护矿产资源环境、建立矿山环境管理制度、落实环境保护执法工作。
(二) 实施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 切实加强煤炭矿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为了将煤炭开发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还能使环境逐渐恢复, 可以采用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思想, 对煤炭矿山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效的政策方针有效保证了相关制度的实施。
目前状况是煤炭导致山体环境被破坏和污染严重, 结合煤炭资源采选的特点, 对于采矿的准许条件应严格把关, 包含清洁生产条件、矿产管理能力、矿山环境恢复、土地复垦能力等等。坚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要求对正在开采或矿建的矿山进行合理的资源开发, 对其当前的技术水平、装备、经济能力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 对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安全措施不高的矿山, 实行强制关闭。综合治理影响生产生活明显的、破换环境严重的废弃矿山。
(三) 健全管理体制, 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旷地复垦, 一个既能“沟通矿业和环境两方面的信息和标准”又能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的统一的权威机构其作用非同小可。在立法上, 由国土资源部门对复垦工作进行全权负责, 由其带头, 成了复垦办公室, 由农业局、林业局、矿业公司、技术机构和本地社区代表构成, 对复垦活动统一规划、实施和监督。明确界定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能, 分工明显, 权到责到。
自我复垦计划就是采矿企业想本地上交采矿污染补偿费用来作为土地的征用费, 推动自我复垦计划的实施。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又能减少耕地长期被压占和弃耕现象, 还能提高复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讲义[Z].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2012.
[2]田亮, 郁志刚等.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破坏的分析[J].山西煤炭, 2011, 21 (4) 17-19.
[3]刘十余等.山西煤矿区土地荒漠化类型和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3 (5) 163-165.
开发保护战略 篇2
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合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初步探讨生态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协调发展问题,阐述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 者:朱永万 作者单位: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安图,133600 刊 名: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YANBI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5(3)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 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物圈保护区保护睡眠战略资源 篇3
事实上,这些模范高管并不是好榜样,尤其是当你想要在一个机构中充分发挥自身才智时。管理者一般总是认为,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公司来就能提高生产力。但这一假设忽略了一个事实:人们不可能每天都处于自己的最佳状态。当工作要求很高时,人们会感到紧张、有压力,精疲力竭——最终导致表现大打折扣。
规律睡眠是消解疲劳与工作压力的最佳“药方”。然而,睡眠属于员工的私人生活领域,公司往往不便或者想不到去做一些事情,引导员工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来保障健康,从而降低医疗保健支出。但实际上,公司应该鼓励和创造支持足够睡眠时间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实践。
缺觉的坏结果
每个人习惯的睡眠时间各有不同。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提示,成年人每晚通常需要7—9小时的睡眠。然而,29.9%的美国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在韩国、英国、芬兰和瑞典,人们的实际睡眠时间也差不多。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少睡几个小时不足为惧。但事实上研究已经发现,睡眠不够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发生危险,每晚损失一小时甚至更少的睡眠时间,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增加因工受伤的概率。睡眠剥夺会导致努力程度下降、人际互助减少以及更高概率的不道德与偏差行为;对人的信任感降低,在协商中的合作度也会变低。类似的,睡眠剥夺会阻碍多重任务处理表现:昏昏欲睡的状态下,人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如果有多项事务需要一起处理,表现就更糟了。
长期不能保证睡眠时间的人往往容易生病、精神沮丧或者过度肥胖。可见,睡眠不足对个人和公司的种种负面影响也许超乎简单的线性逻辑推理。
糟糕的是,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身先士卒”,不遗余力地在公司里树立“废寝忘食”的模范形象,睡眠安排非常不健康。譬如,如果一位领导每天黎明时分就到公司,深夜才离开,他或她应该是在给手下的员工设定一种预期:你们最好也学学我,整日整夜都呆在公司,这会把其他人原本良好的睡眠节奏都打乱。更甚者,有些领导喜欢半夜发邮件,并且要求对方在下一个工作日的大早上就回复,这导致很多员工有反复查看邮箱直至深夜的坏习惯。
管理睡眠资源
睡眠不足主要受到工作需要与领导预期的影响。很多员工为了开一个重要的工作会议需要跨越多个时区,或者不得不深夜里反复地与全球客户开深夜视频会议,以及下班后回复短信与邮件,工作本身令他们难以构建出合理健康的睡眠安排。所以,管理者需要采取主动作为,保护睡眠这一战略资源。
创造重视睡眠的工作文化。管理企业睡眠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领导人的以身作则与公司文化了。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与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编阿里安娜·赫芬顿都曾在公开场合讲述过充足的晚间睡眠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赫芬顿曾经写过一句话:“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能因良好的睡眠而改善。”高层管理者也许应该去关注一下贝索斯和赫芬顿在睡眠方面的观点——员工们不仅会被你口头表述的内容影响,更会关注公司的制度与你的实际行为是否与你的观点一致。
譬如,如果领导总是在半夜给员工发短信,员工会感到压力,盯着通讯工具直至深夜。高管们为什么不试试定时发送这一功能呢?晚上写好邮件,设定在第二天正常的工作时间发送。
利用健康计划来改善员工的睡眠习惯。尼古丁既会让人沾染烟瘾,又会导致难以入眠。戒烟项目能够帮助员工戒除烟瘾,同时改善他们的睡眠习惯。健康计划还可以帮助员工更多关注肥胖问题以及肥胖带来的不良影响。事实上,过度肥胖会引致睡眠呼吸暂停症,就是睡觉的时候,呼吸间歇性地停止。这会让人难以进入恢复性的深度睡眠状态,即使睡足7个小时,早上醒过来时,精神状态依然欠佳。工作上的压力与烦忧也会令员工难以入眠,晚上就盯着天花板,默默担心。彻底地消除压力源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不过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所幸,运动和冥想等一些健康方案也可以帮助员工缓解压力,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允许员工在日常工作结束后充分享受私人时间。每天工作结束后,让员工充分与工作隔离开来,有助他们培养更好的睡眠习惯。新技术给工作带来便利,譬如智能手机,让员工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可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员工已经下班,甚至在度假、参与孩子学校的活动时,也不得不处于“待机”状态。
哈佛商学院教授莱斯利·珀洛发现,其中26%的人会在睡觉时把手机放在身边,56%的人表示在上床前1小时内会查看手机。珀洛建议,应该规划好远离工作的时间,并在此期间关掉手机。有些人或许会质疑,咨询顾问之类的专业人士如何能够在不影响客户服务的前提下,预测和安排关机时间?但实验显示,此举带来了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给客户交付的成果也更好了。
创建休息室,并鼓励员工使用。打盹是人体每日生理节奏的必然产物,通常集中出现在下午1—3点,对于调节人的精神十分有效。保证打盹时间不超过30分钟(大约20分钟为宜)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不进入深度睡眠——一旦进入深度睡眠状态,醒来后就会有睡眠惯性。如果睡眠不足,无论是偶然性的还是长期的,都可以每天小憩午睡一段时间,缓解不良反应。与其让员工昏昏欲睡却要坚守岗位,导致一不小心睡着犯下大错,公司不如主动提倡午睡,提供休息室。谷歌就提供“午睡豆荚”帮助员工打盹。
限制员工每日的预定工作量。睡眠专家建议,每天工作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小时。每周员工不应该安排超过60小时的工作量,公司则应该限制员工不要工作超过80小时。跨国公司应该制度化地要求,搭乘夜班飞机后,休息一日再上班。
尽量减少轮班制。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本就不适合白天睡觉,即便熄灯、保持黑暗与安静。而且,夜班工人发生意外的频率也更高。虽然轮班制本身的意图没有错,但这种与人体每日生理节奏相悖的安排会阻碍正常的睡眠节奏;尤其是“夜班-白班-早班”这种循环式轮班更应避免。超过8小时的轮班制(譬如很多护士都是10—12个小时轮一次班)也会产生与睡眠剥夺类似的负面影响。类似的,在安排跨国同步研究、开发新产品等工作时,管理者应该注意,尽量让每一组工作人员在所在地的白天时间工作,这是人体生理能量的峰值时间。
灾难应急计划也要安排足够休息时间。负责灾难应急的员工往往因为工作时间过长、无法睡个好觉而倍感压力,尤其是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因此,灾难应急计划应该事先确保参与人员的睡眠时间,保证他们在整个危机消弭之前的表现。
睡眠是一种战略资源,关系着人力的可持续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者不能忽视员工的睡眠时间,而应该创造重视睡眠的文化氛围与公司制度,践行合理安排工作进程、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等将引领公司走上人力可持续的康庄之衢。
开发保护战略 篇4
天然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经人工揭露的, 含有一定量矿物盐及特殊化学成分且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国外矿泉水开发的历史悠久, 欧洲人从19世纪末就开发天然矿泉水, 目前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年人均消费量超过100L[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矿泉水因其天然、健康、安全、营养等特性, 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湖南省天然矿泉水资源类型齐全、品质优良、水量丰富, 是国内主要矿泉水产地之一, 开发潜力巨大, 但矿泉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分析了湖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特征和开发保护战略, 旨在为湖南省天然矿泉水的资源优势能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促进天然矿泉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为湖南省矿泉水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评价[2]和湖南省矿泉水初步调查报告[3]。首先对全省的矿泉水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 然后对开发利用现状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对矿泉水的数量、类型、水质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绘制了相关图件, 揭示了湖南省矿泉水资源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省内矿泉水的开发利用现状、水源地保护和市场销售进行分析, 提出了湖南省矿泉水开发保护战略。
2 湖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特征
2.1 资源概况
湖南省地质构造复杂, 岩浆活动频繁, 新构造活动强烈, 为矿泉水的形成和出露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湖南省矿泉水具有类型多、分布广、有益组份含量高、储量丰富、补给条件好的特点。目前全省饮用天然矿泉水336处;从类型来看, 有单一型和复合型共16种;从有益组份含量来看, 有益组份含量较高, 有121处有益组份含量达到国标的2倍以上, 其中76处达到国标的3倍以上;从可采水量来看, 矿泉水年可开采总量达2200多万t, 属大型规模 (允许可采量>1000t/d) 的有16处, 属中型规模 (允许可采量100~1000t/d) 的有83处, 开发潜力巨大。
2.2 成因类型
矿泉水的形成与岩性、构造密切相关。根据矿泉水形成条件湖南省矿泉水可分为岩浆岩型矿泉水、断裂型矿泉水和红层盆地型矿泉水三种类型[2,4]。
(1) 岩浆岩型矿泉水。这类矿泉水的形成受岩浆岩控制, 矿泉水的化学组分与岩浆岩的性质及其微量元素含量关系密切。该型矿泉水主要分布于湘东、湘中和湘南大、小花岗岩和玄武岩体的出露地带, 出露矿泉水资源点达217处, 占省内矿泉水总数的52.0%。该种成因的矿泉水以偏硅酸型为主, 另外还有锶型、锂型、锌型及其与偏硅酸的复合型。
(2) 断裂裂隙型矿泉水。这类矿泉水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由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过深循环形成。该型矿泉水主要受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断裂构造的控制, 沿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呈线状或带状分布。省内发现的矿泉水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有144处, 占已发现矿泉水总数的34.5%。
(3) 红层盆地型矿泉水。该类矿泉水成因主要受红层岩性的控制。由于燕山期和喜山期地壳运动的影响, 境内红层盆地由坳陷盆地转化为断陷盆地, 断裂发育, 为矿泉水的形成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省内发现属红层盆地型矿泉水56处, 主要分布于沅麻、常桃、湘潭、长平、衡阳等盆地, 占矿泉水总数的13.5%。这类矿泉水主要为含偏硅酸和锶矿泉水。
2.3 水质特征
2.3.1 水质类型
湖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较多, 以偏硅酸、锶型及其复合型矿泉水为主。单一型包括偏硅酸型、锶型、锂型、锌型、碘型5种, 共有264处;复合型矿泉水包括偏硅酸-锶型、偏硅酸-锂型、偏硅酸-锌型等11种72处, 其中还包含三项指标达标矿泉水7处,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3.2 有益组份含量
湖南省矿泉水有益组份含量较高, 由于主要为偏硅酸、锶型及其复合型矿泉水, 因此从偏硅酸和锶两种有益组份来讨论其含量。
偏硅酸及其复合型矿泉水:偏硅酸含量主要在35~75mg/L之间, 共有182处, 占该类总数的61.5%;75~100mg/L有11处, 占总数的3.7%;≥100mg/L有6处, 占总数的2%。
锶及其复合型矿泉水:锶含量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0.8mg/L和0.2~0.4mg/L, 其中前者占56.1%, 后者占29.3%。
2.4 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
根据调查, 全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可采总量达2300万t/年, 其中郴州市、衡阳市、长沙市、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5个市州可开采量较大, 占全省总开采量的68.43%。从资源点分布统计来看, 长沙市、衡阳市、郴州市、岳阳市的矿泉水资源点最多, 占全省总数的57.74%, 如图1所示。
3 湖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开发利用现状
湖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起步较晚, 从1985年湖南省第一瓶饮用天然矿泉水由平江县福寿山矿泉水厂生产开始, 目前作为饮用水开发的资源点有43处, 作为村民生活用水的有142处, 作为温泉洗浴利用有46处, 作为农业灌溉的有10处, 作为景区观赏的有1处, 未利用有175处, 资源点利用率较低。
3.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南省矿泉水产业存在如下问题:
(1) 生产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省内矿泉水企业主要以生产桶装水为主, 价位通常与山泉水、纯净水等其他饮用水相同, 同质化严重, 企业效益差。
(2)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导致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浪费严重。
(3) 宣传引导缺失。宣传不到位, 消费者对矿泉水概念不清, 从而使得省内优质矿泉水产品“自降身价”, 未发挥资源优势。
(4) 水源地保护不到位。已开发的矿泉水, 严格设立水源地二级、三级保护区的较少;未开发的矿泉水资源点则基本无保护措施;少数矿泉水资源点则处于长期超采状态, 导致水质水量有所变化。
(5) 开发利用成本较高。相对于纯净水、山泉水等产品, 企业开发矿泉水需缴纳的税费高, 运输成本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
4 湖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保护战略分析
4.1 开发战略分析
(1) 加强资源勘查力度, 强化规划引领。在已有调查基础上, 加大资源勘查评价力度, 特别是大型和稀有类型矿泉水水源地的勘查, 同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做到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有序发展。
(2) 做好招商引资, 加强品牌培育。充分发挥湖南省矿泉水资源优势, 吸引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矿泉水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等手段, 积极培育本土矿泉水品牌。
(3) 规范市场行为,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普及矿泉水知识的力度, 形成消费矿泉水良好氛围。
(4) 培育骨干企业, 建设产业基地。集中优势资源, 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 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矿泉水产业基地, 打造研发、生产、销售、包装物流、生态旅游和科普宣传六位一体产业格局, 集中支持产业基地配套产业率先发展。
4.2 保护战略分析
(1) 健全法规体系, 严格执法力度。完善健全矿泉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为矿泉水产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保障矿泉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建立以政府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联合执法机制, 严厉打击非法、破坏性开采矿泉水资源行为。
(2) 加强矿泉水集中区环境保护。在矿泉水资源集中区建立开发保护区, 在原有保护与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强化管控, 合理划定保护范围, 科学确定开发规模。
(3) 加强资源集中区域环境治理。加强对资源集中区域内各类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做到达标排放、总量控制及清洁生产。
5 结语
湖南省天然矿泉水资源类型齐全、品质优良、水量丰富, 市场潜力巨大, 开发潜力巨大, 通过政府、市场等多方面合力, 在矿泉水规划、勘查、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一系工作, 打造矿泉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滕继奎.浅谈欧洲矿泉水开发、保护和管理动态[J].中国矿泉水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2005, 196~200.
[2]黄树春, 赵帅军, 等.湖南省矿泉水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评价[R].长沙: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15.
[3]刘荣才.湖南省矿泉水初步调查报告[R].长沙:湖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一队, 1987.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篇5
一、背景资料:
1.中国西部是指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被称为“10+2+2”。面积为 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64亿,占全国的28.6%;国内生产总值18245亿元,占全国17.1%。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疆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2.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面貌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相对落后。198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的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199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三年来,经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建设等大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教和人才开发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3.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有利于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
4、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朱镕基总理在会上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西部大开发扎扎实实推向前进。
5.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在十年内有突破性进展。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培养用好人才。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西部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在提出西部大开发任务的同时,十六大对东部和中部也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一些特殊地区,如东北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考点
1、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3、西部大开发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4、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5、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初二:
1、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说明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基本国情”知识,说明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公民与法律”“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说明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⑴观念和意识⑵理想和精神⑶专业技能和挑战
初三:
⑴社会主义本质,说明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⑵三个代表的知识,说明西部大开发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
⑶经济建设为中心,说明加快发展是解决西部地区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
⑷三个有利于,说明西部大开发与此标准一致。
⑸共同富裕,说明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说明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⑺初级阶段和共同理想知识,说明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
⑻国际竞争,说明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⑼可持续发展,说明西部大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说明西部大开发要发扬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精神。
⑾“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西部大开发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三、习题精选
一、辨析题 西部开发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因而,西部开发的中心工作是保护生态环境。
二、材料题
1、材料
1、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材料
2、三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仅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而且明显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约20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500多亿元,社会事业投资100多亿元,共26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三分之一以上用于西部开发,达1600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约3000亿元。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加6000多亿元。这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3、2002年4月1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的六省区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1)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发扬什么精神?为什么?
(2)谈谈如何使西部在开发在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3)为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2、材料
1、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材料2、2002年,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力度,西部大开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1)举例说明2002年西部大开发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2)中国应怎样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3、材料
一、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
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材料二: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但由于长期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西部地区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仅是东部的1/3;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万贫困人口中,90%都集中在这里。
材料三:我国西部位于全国多条大江大河的上游,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的毁林垦荒、过度放牧等原因,其荒漠化加剧,自然环境正在不断恶化。
材料四:西部地区占全国2/3的面积和近1/4的人口,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和现代化。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关系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大决策。
(1)、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或原因)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怎样做?
(3)、我们青年应该怎么办?
4、材料一,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咯,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回答:
(1)西部地区的开发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
(2)西部地区的开发为什么要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挑战,你有些什么打算?(3分)
5、“万木同春,小家带动大家富;一心向上,口袋丰还需脑袋丰。”阅读对联结合初三政治课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上联形象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本质中什么内容?(3分)
(2)下联形象表明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什么方针?(3分)
6、乙两乡邻,自然条件相似。甲乡的主要领导集中力量发展本乡经济。他们聘请农业科学技术专家指导农民栽培板粟、核桃、茶叶以及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银杏。同时,甲乡坚持开展理论、科技、文化、法律“四进家”活动。全乡出现了100多个“科技示范户”,社会风气好转,农民人均收入由1995年1500元提高到1999年的3200元,面貌日新月异。5年过去了,乙乡却依然故我,山河依旧,人均年收入仍在1500元左右俳徊。
请你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初三教材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乡先富起来是否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为什么?(4分)
(2)取得长足发展(先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6分)
(3)、乙乡如何赶上甲乡,请你提出相应建议(5分)(至少回答3条)
7、在中国西部论坛上,有人列出了这样一个西部大开发的财富公式: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西部市场+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我们共同的财富。也就是说:只要政府支持、投资者有信心,在西部如此广阔的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双赢。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财富公式。
8、材料
1、由于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贵州省的独山县,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1975年独山县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生存的希望。
材料
2、十年后,春风吹进了独山县,他们在自己的承包地上,辛勤劳动,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材料3、2001年,西部地区更热了起来,二十多年前的独山县已面目皆非,它山青水秀,空气清净,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商贸繁荣,已经被省政府列为经济开发区和科技
星火燎原区。各级政府组织了多所科技夜校,农民们读起了科技书,他们说:我们独山县真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还得靠我们县的好政策和好领导啊!
(1)材料中的“春风”和“更热“是指什么?(2分)
(2)独山县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有哪些?(8分)
(3)独山县的长足进步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
9、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衰竭而死亡,该事件引起了全美国的高度民主重视。1963年上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建立“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其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伟大社会”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约翰逊执政其间,国会通过的立法中就有3个控制水质和空气污染的立法。“伟大社会”被称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
(1)罗斯福总统采用什么方法推行“新政”?约翰逊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与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方法有何不同?
(2)现阶段,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借鉴美国政府的成功做法,你人为我国政府应采取什么对策?
(3)上述材料描述的事实从给我们什么启示?
10、“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
“一股暖风向西吹”,是当前中西部地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确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感受。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正确分析上述现象。
四、参考答案
辨析题
(1)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
(2)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就会给西部地区以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因而,在西部开发中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材料题
1、(1)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因为任何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离开了艰苦奋斗,再美好的理想也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业实践,需要有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在全民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
(2)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才战略。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来回答。
(3)略
2、(1)7月4日西气东输全线开工。8月20日西电东送工程正式开工建设。9月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望昆段线路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才战略。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来回答。
3、(1)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或原因)(1)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2)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具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条件,实施这一战略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西部资然,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逐步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共同富裕。(3)它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稳定。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怎样做?(1)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还较差,开发的任务很艰巨,这就更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要坚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较差,也极易被破坏,所以,必须更加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资然,使经济建设与人口、社会、资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3)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人才培养。(4)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境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5)做好基础设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3)我们青年应该怎么办?我们广大青年要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勇于承担“振兴中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祖国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职业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艰苦创业,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4、(1).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是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才能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打下物质基础,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我们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还要有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专业技能,才能面对现代化建设、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挑战,抓住机遇,胜任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5、(1)上联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和帮助其他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下联体现了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8、“春风”指改革开放。“更热”指西部大开发。
进步的原因有
(1)加强党的领导,干部起带头作用。
(2)坚持以经济计划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经济。
(3)重视科学技术,依靠科技开发。
(4)重视人才的培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深化改革,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利用外资。
(6)能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致富。
(7)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8)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测量
1 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经济发展
理论研究者们特别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还存在疑问。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也可能提高模仿的成本、允许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的垄断性行为,对知识的传播造成限制,减少知识创新散播,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大多数研究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些研究者从福利角度来探讨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如Chin(1988)研究了在北方进行工艺型创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把南方分为两种情况进行福利比较,一种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另一种是不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比较结果显示南方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时的福利不如其未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下的福利,而南方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对北方的福利却有正面的影响。并且南方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不一定会提高全球的总福利水平。Chin和Grossman(1990)证明了全世界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必然最大化每个国家福利,对于引进新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太强的保护会减弱竞争并使福利受损,对经济增长不利。Lai(2003)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南北贸易模型来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他比较了南方采用纳什均衡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采用与北方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时的福利大小,发现第二种情况下南方的福利要高于第一种情况下的福利。因此解释了为什么南方较北方倾向于采用更弱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但是南北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采取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前提是北方对南方开放其传统产品的市场,这样对南北双方均有利。
另一些研究者采用多个国家的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Gould和Gruben(1996)基于95个国家1960-1988年期间的横截面平均数据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在更开放的国家其影响更大。Thompson和Rushing(1999)基于55个国家1971-1990年期间的横截面数据的研究发现:对相对富裕的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具有积极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4)基于80个国家1975-1994年间每5年的平均数据的研究发现:在低人均GDP国家和高人均GDP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響,但在中等收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许春明和单晓光(2007)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最直接的表现是它促进了R&D投入;促进了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避免了重复研究,使大量的改进发明不断涌现,最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货物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技术和商标许可等三个途径促进了技术转移,这都有利经济增长。他们同时也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会在短期内表现为负效应,即在享受知识产权制度的动态收益之前往往会在短期内承受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这也正是为何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吴蕊(2008)对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短期内(1年)未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几年后就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作用。
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取决于国家的特定经济特点。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在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似乎能引发更高的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短期静态上会增加社会经济成本和减少社会福利,但在长期动态上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这就为我国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者们同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技术创新。Diwan和Rodrik(1991)、Basu和David(1998)等从技术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技术需要研发新技术,这些技术并不一定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自主创新。Tayor(1994)、Yang和Maskus(2001)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为保护创新成果,会进行保护性研发,使得研发成果难以被模仿,使得研发成果难以被模仿以减少技术溢出,从而降低南方研发效率和革新率。Gould和Gruden(1996)和Fosfuri(2000)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的角度提出,加强发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发达的创新水平和促进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使世界总体技术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先企业不会将核心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模仿不到的,后发国为缩小与领先国的技术差距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与此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加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将强化北方创新企业的市场力量,提高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损害发展中国家福利。不管是在动态均衡还是一般均衡分析中,发展中国家加强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都会降低发达国家的技术革新率,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技术进步率也相应降低(Helpman,1993,韩玉雄、李怀祖,2003)。Helpman(1993)主张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宜松不宜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Lai(l998)利用一个包含产品周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结果发现如果技术转移是通过南方国家仿效而进行,则南方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则会降低产品创新率。Glass和Saggi(2002)认为加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及损害南方国家福利,也会降低北方国家的技术革新率。很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在乌拉圭回合中签署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TRIPS)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而使发达国家受益,McCalman(2002)计算结果显示美国是TRIPS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是其贡献者。
Maskus(2000)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潜在的收益和损失依赖市场结构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效率,特别是竞争政策和技术发展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进入新世纪,国内有关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大量涌现。一般研究者都认为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易显飞(2002)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使创新主体获得的高额投资回报形成的以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促成了主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盛辉(2005)指出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张亚斌,易先忠和刘智勇(2006)基于拓展的南北技术扩散模型分析了同时进行自主创新与国外模仿的后发国的技术赶超问题。他们认为在技术进步初期,后发国较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进步;但长期内,加强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进步,后发国能否实现技术赶超取决于自主研发投入和研发效率。
大多数国内研究者认为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沈风君(2004)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就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不同创新模式下知识产权战略的选择。付辉辉(2008)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并构建假设模型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只有合理的解决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才能发挥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
3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测量
(1)Ferrantin(1993)将一国是否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协定成员国作为衡量其是否达到国际保护的最低水平的标志,然而前提是这些协议必须被有效地实施,否则成员国身份则只代表一国最大努力的意愿。
(2)RR指數:Rapp和Rozek试图结合各国的法律细节做更为精确的度量,他们对各国有关专利法的法律条文与美国商会建议的最低标准的符合程度进行评级,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划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并分别用0到5之间的整数来定量地表示。由于RR指数简单方便,在不少文献中得到应用。但是,RR指数仅从专利范围评价一国是否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即静态指标),未考虑法律条款实施的效果;用阶跃型整数来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既有可能把保护水平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纳入同一保护等级,也有可能把两个保护水平相差不大的两个国家纳入两个不同的保护等级(韩玉雄、李怀祖,2005)。
(3)GP指数:Ginarte和Park(1997)在Rapp和Rozek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深入的度量方法。他们将专利保护分为五方面:覆盖范围、加入相关国际专利协议的情况、权利丧失的保护、执法措施和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其中每个类别又包含若干度量指标。Ginarte和Park规定每一度量指标占1分,每一类别中各指标得分之和除以该类别的指标个数即为该类别得分。5个类别得分的累加和即为量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用0到5之间的国家评分表示。
4 结语
胡锦涛指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要有理论指导,本文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产权保护水平的测量三个方面来综述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相关研究,以供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参考。
参考文献
[1]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3): 377-382.
开发保护战略 篇7
关键词:长江文明,“一带一路”,增强现实,历史文化
一、引言
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 中华文明因汲取了黄河、长江的精华而诞生。其中, 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诞生的主流之一, 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而且开辟了丝绸之路, [1]从而建立了古代世界三大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恒河文明与地中海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迅速迭代的今天,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 开发, 已由传统的口头、图文记载等方式向数字化的方式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科技部的“十二五”专项规划中都明确指出, 要发展文化产业,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方向, 需发展新型文化产业, 加强VR (虚拟现实) 、AR (增强现实) 的集成应用, 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的健康繁荣。
当前在“一带一路”战略下, 跨文化沟通与合作必不可少, 需要文化的力量助力传播, 才能消除各个地区的文化鸿沟。这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带来新的机遇。[2]如何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 既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 又保护、传承人类的历史文化资源财富, 是当下科技工作者和文化传播专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新课题。[3]增强现实技术 (Augmented Reality, 以下简称AR) 是在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 以下简称VR)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科技手段, 利用AR技术, 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内容向可保存、可交互的数字化内容 (如数字动画、 影像、 声音、 文本等) 转化, 并实时地叠加到现实场景中, 与用户进行实时的交互式体验。过去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化开发, 跨文化传播, 仍停留在特效影像、动画的浅体验上, 利用AR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虚实融合的整合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将让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度的体验, AR将为历史文化产品升级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一种新的开发思路和技术手段。
本文从“重构长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开发现状出发, 阐明了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过程中, 利用AR技术不仅可以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弥补现有的技术手段的不足和缺陷, 而且还能对历史文化资源内容进行产业化开发, 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文化传播保驾护航, 产生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二、“重构长江文明”的核心内容及开发现状
“重构长江文明”是考古界的一项重大研究, 也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课题。已有的考古学研究, 证实了长江文明有别于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文明谱系。长江流域考古发现的文化, 如此远古博大、厚重、丰富、完整, 如长江上游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宝墩文化、金沙遗址等。目前考古界诸多学者认为, 三星堆文化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 它古城遗址的规模, 陪葬品的数量, 历史考证的人口, 都完全具备史前大国古城的标准, 是全世界罕见的“古城古国古文化遗址”。
目前, 对“重构长江文明”的产业化开发, 主要方式是通过出版图书、期刊、展览的形式, 如武汉园博园内建立了长江文明馆, 馆中体验厅以长江沿线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时间走向为线索, 让观众乘坐无轨游览车从各拉丹冬出发, 饱览雪域高原、高峡平湖、巴蜀奇观、赤壁烽火、飞跃名楼、江南盛景、神奇纬度等七个“最长江”景观, 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长江文明。 但还未查阅到利用AR技术手段对长江文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和运营的实践活动。
三、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美学特征和意义
AR是增强现实的简称, 它是一种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把现实世界中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 (视觉信息, 声音, 味道, 触觉等) , 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解构成人类熟悉的信息类型, 再叠加到现实世界刺激人类感官, 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的技术手段。增强现实技术增强了人们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同时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 从其艺术特性上讲, 由于增强现实技术是应用于真实空间构建上, 所以增强现实有着独特的现实与虚拟交融的美学特征。
(一) 基于AR技术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美学特征
1. AR技术带来沉浸。AR系统其技术实现的方式是将由摄像机等感官设备捕捉到的信息进行虚拟化处理, 实时地通过系统自带显示设备传递给人们, 并能实现与用户的人机交互功能。其中的跟踪和三维注册技术是AR系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4]在三维注册技术中, 被AR系统捕捉到的信息通过虚拟化处理, 形成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 (文本、图形、动画、 视频、声音、虚拟三维物体) 被实时地放置叠加在真实场景中, 一方面人感觉仍处于真实的空间中, 另一方面又能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虚拟和真实将有效地融为一体, 所以AR技术带来的沉浸是一种真实的沉浸。
当AR技术运用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 人们可以从现实和虚拟环境中获得混合信息, 既能通过感官与其互动, 又能获取在真实环境中难以捕捉到的信息, 从而获得对历史文化资源更全面的感知。比如, 在旅游领域, 要游览完长江文明所遗存的所有遗址,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成本, 旅行者也只能从导游的口头描述、残缺的断壁、文物中了解到各个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 各个时期的景象只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幻想。而通过增强现实, 旅行者甚至可以看到长江流域先民的村落, 听到来自早期先民演奏的青铜编钟的乐曲, 甚至可以亲手制作一把青铜剑。增强现实, 让人们的感官得到延伸, 暂时忘却真实的时空, 在现实空间中得到真实的、自然的沉浸。
2. AR技术带来愉悦。愉悦一般通过刺激感官产生, 在环境空间中, “愉悦性”可以来源于美好环境的刺激, 同时还来源于环境创造的“场所感”, 以及时光流逝环境带来的“集体记忆”等有“意义”的环境深层结构。因此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及对环境意义的探寻两种方式产生愉悦性。例如, 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旅游、科普、教育与寻宝、密室逃脱、猜谜相结合, 消解了传统的旅游、科普、教育体验中获取信息的复杂、艰深、劳累的体验, 使参与者在现实环境中感受到虚拟世界中的愉悦与刺激。
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 人们能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到现实中不曾出现的叙事性及故事性信息, 与环境产生多种可能的交互, 从而从历史文化中获取深度的愉悦感。例如, 人们在游览三峡时, 不仅能领略现代三峡的风光, 还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与环境进行交互, 使沿途风景快速变换, 感受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畅快。
3. AR技术带来信息满足。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的活动, [5]主要在生理层面无外乎通过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方位感知历史文化资源中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 而这样的体验需要一定的载体, 如景观、产品、 影视剧、书籍等, 使人们实现各器官上的信息满足。
AR技术运用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 其交互性的人机界面, 可以在现实环境中实时地叠加, 展示历史文化资源中自然、人文、历史的风貌。另一方面, 历史文化资源常常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 人们难以获得所期望的感知信息。例如, 三星堆遗址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破败的建筑遗址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可是通过AR技术, 增强现实下的人们看到了古城遗址的残垣被重建, 断壁被修复, 先民正在劳作。通过这种方式, 旅游者获得了视觉信息的补偿。再如, 出于对文物和古迹的保护, 许多景点或文物都禁止游客触摸和进入, 旅行者的触觉欲望得到遏制。增强现实技术不但可以营造让游客与历史人物对话、参与历史事件的超现实环境, 同时在不破坏文物、环境的前提下, 旅游者的触觉信息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4. AR技术带来消费欲望。人类的活动, 基本上可看成是根据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依据人类活动的特点, 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 而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求知需求和美的需求两个层次。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 人们可以通过购买AR文化产品, 参与AR技术设计的旅游体验, 来获得求知、审美的需求, 以及通过亲身体验, 极限挑战而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 开发一本“AR长江文明传说故事绘本”产品, 人们只需用手机等设备扫描一下相应文化标记图案, 即可看到长江文明中各时代先民、建筑、文物等的景象, 拉近了人们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并刺激了消费者对“长江文明”代表的文化资源最直接、立体式的消费。
(二) 利用AR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里,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长江文明的主流地位并未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 由于考古工作的新发现, 长江文明的地位才逐渐得到重新评价。从历史的角度看, 长江文明的输入以及与黄河文明的互动, 对汉唐以后的中国文化总体特质, 丝绸之路的诞生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 合理开发长江文明历史文化资源, 对于沟通丝绸之路沿线地区, 打开沿线市场, 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
1. 构建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 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文化与艺术、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外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模式。长江文明的深度挖掘与提炼, 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艺术、文化与考古, 以及文化与科学的深度融合过程, 其中涉及动画、艺术、计算机视觉、信息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将会促进文化、科技、艺术、旅游与外贸等多领域、多业态的融合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模式。
2. 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提升文化旅游品牌价值。 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也面临着景区接待力不够, 资源保护不善, 体验较差等问题。因此, 利用AR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 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特点, 将有利于发挥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强化我国文化品牌, 推动我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增强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3. 加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传播力度, 提升我国的文化品牌影响力。“一带一路”要热起来, 需要发展经济, 首先需要沟通, 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 用传播的力量去消除各个地区的文化鸿沟。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 将会带动我国文化品牌像美剧、好莱坞电影、网络游戏一样打通跨文化传播的渠道, 开拓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 提升经济效益,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4. 拓展文创产业发展格局与发展模式。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不仅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优秀的创作源泉与主题, 而且能使历史文化资源落地, 向一定制式的产品转化, 成为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产品。这种方式不依赖人力和物力的堆积, 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从而拓展我国文创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产业模式。
四、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构长江文明”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 建立具有跨学科、多领域背景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专业团队[5]
团队中既需要文化创意、考古专家, 也需要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计算机交互的技术人才。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才共同组建知识交叉性的研究与开发团队, 围绕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传承的中心点, 进行多种学科、思维的碰撞与交汇, 为探索研究基于AR技术的“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意策划。
(二) 建立基于“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
对“重构长江文明”中适宜开发的形象、文物、古迹、史料, 重新构筑数字化形象, 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合成技术等, 设计、制作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 例如建立著名历史人物、事件、自然风光的数字化内容栏目, 用于利用AR技术植入“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产品数字文化内容的系列虚拟对象, 便于产业化开发吸取素材。
(三) 构建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设计的线上、线下体验中心
如在长江文明展览、长江文明馆内设置专门的体验展示中心, 出版相关的操作、体验宣传手册, 将基于AR技术开发的 “重构长江文明”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集中陈列和展示。开发线上体验平台, 以游戏、网页等互动化方式传播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设计专门的基于AR技术的“重构长江文明”增强现实旅游体验, 采用体验式营销策略, 激发游客对“重构长江文明”旅游产品的消费兴趣。
(四) 充分发挥AR技术能够带来沉浸、愉悦的感受, 开发以“重构长江文明”为主题的动漫和游戏
长江文明丰富的古迹、文物、遗址、历史人物、事件等历史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意源泉, 加上AR技术带来的体验感优势, 两者可以天然地结合起来, 创造具有知识、娱乐、互动完美融合的动漫和游戏。
(五) 借助AR技术的体验感和交互性功能, 结合“重构长江文明”文化内涵, 开发增强现实广告
以长江文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旅游创意、动漫游戏产业的创意源泉, 更是新媒体广告的创意源泉。在“重构长江文明”的产业化转化研究过程中, 对长江文明中的历史人物、遗址、文物进行数字化设计, 结合AR技术开发的广告具有互动性好、方便实用、感受真实等特点, 可在手机、电脑、户外等广泛使用。广告商应用这一广告形式, 不仅能拉升广告活动的档次, 也能加深消费者与品牌或产品之间的互动交流。
五、结语
20世纪后半叶以来, 有两大世界潮流锐不可当。[6]一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奔涌而来的信息化大潮, “比特”正在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 人们进行着数字化生存。目前, 以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数字化革命正在全球展开, 各国纷纷大规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 甚至有国家巧妙运用文化打开他国市场, 如好莱坞创作的一系列英雄片, 其中像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成功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获得高票房, 反哺中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技术正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浪潮下, 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将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特色, 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多富有集体意义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体验, 可以弥补现有文化商品设计与开发的单一与不足, 促进区域文化内涵的传播创新, 促进跨文化传播效应, 提升国家软实力。据研究调查, 基于AR技术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并显示出广阔的前景。目前AR技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方面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 “一带一路”的战略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历史文化内涵的策划加上新技术的应用与迭代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大方向, 这将不仅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 而且为人类文明传承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范小平.对长江文明的重新估价[J].中华文化论坛, 2003 (1) :35-39.
[2]高轩, 冯泽华.中国与东南亚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制度构建机遇[J].东南亚研究, 2015 (4) :46-53.
[3]Azuma R T.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Presence, 1997, 6 (4) :335.
[4]Azuma R, Baillot Y, Behringer R, et al.Re-cent Advances in Augmented Reality[J].Computer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IEEE, 2001, 21 (6) :34-47.
[5]余日季, 唐存琛, 胡书山.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以黄鹤楼传说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 2014 (4) :50-54.
[6]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陕西为中心[D].山东大学, 2014.
[7]邱述学.重构长江文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29 (3) :90-98.
开发保护战略 篇8
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 年)》等一些列政策的出台,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两横三纵”战略格局,旨在通过大城市的发展带动小城市,引导分散均衡的区域发展。“长江中游地区”是区域级轴线交汇点,长沙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将进一步促进长株潭地区空间发展。作为长沙西部主要的卫星城,宁乡拟对接国家空间战略,高标准建设“沩东新城”,需要贯彻和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战略思路,践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宁乡沩东新城的战略发展思路是“通过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改变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影响城郊新城开发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进程。在市县层面,要实现多规合一,减少规划矛盾,高效推进规划落地实施。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划定生态、城镇发展空间的开发管制界限。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统筹城乡空间管制,逐步建立城乡生态建设考核标准。
2 沩东新城城乡发展与生态现状
宁乡老城区发展空间有限,快速城镇化已实现功能性外溢,沩东新城所承载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城市功能已经出现生产、生活分离,服务配套过度依赖老城的情况。城市核心功能区远离沩水,“一江两岸”景观整体性差,空间潜力尚待挖掘,东岸发展迫切需要控制引导。沩东新城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为46.79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28.83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余量少,需要关注土地增量空间高效利用与存量土地盘活提升等问题(见图1)。
沩东新城内基本农田保护区27.50 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12.05 平方公里。地籍发证地块集中在金洲新区,历经铺、夏铎铺镇区有少量发证宗地,靠近沩水区域有部分现状已建成、已发证和上报待批宗地。现状水资源以水塘、河流及水库为主,水体总面积878.64 公顷,水面率为4.46%。山林、水体、农田、风景区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南部凤凰山附近生态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有利于生态新城的构建(见图2)。
3 生态型保护策略
3.1 衔接区域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安全基础
沩东新城对于区域生态涵养意义重大,在长沙“湘江新区”生态框架中需要重点考虑生态基础设施衔接,对接长沙市域东西向生态廊道、环城林带和滨水景观生态廊道。修复和贯通沩水滨水生态廊道、曾家河、历经河、竹桥河及八曲河等滨水生态廊道;建立乌江—南太湖—南太湖湿地公园—洞庭湖沩水下游湿地连绵带,重要水源涵养地;衔接长沙、花明楼—灰汤—韶关旅游空间线路,形成岳麓山—桃花岭—莲花山—凤凰山旅游线路分支;建立凤凰山北麓都市农业发展走廊(见图3)。
通过建立工程适宜性、生物敏感性评价的层次迭代模型,叠加分析城市建设基础、工程地质条件、生物敏感性等生态因子,综合判断区域生态诉求,划定生态适宜性评价分区。结果显示,凤凰山山体周边生态敏感度较高,生态基础较好,应重点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天马山、铜锣山生态基质破碎,需要建立有效的修复机制,逐步恢复生态板块的生境调节作用;中部区域有一定生态基础,可实现开发和保护协同发展,限制城镇规模肆意蔓延,其余生态不敏感区域,适宜城镇建设(见图4)。
3.2 分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生态安全底线
综合运用工程敏感性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足迹分析等方法,结合片区发展意图,研判片区适宜的城镇发展规模。从工程敏感性评价结果来看,规划区29.89% 适宜工程建设,面积约58.87 平方公里;依据《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为46.79 平方公里;规划区域流域年汇水量约13414.05 万m3(除蒸发和渗漏),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6~1.0(万m3/ 万人·d),则规划区水源理论可支撑36.75~61.25 万人生活需求,取中间值49.00万人,按照110 平米/人指标来折算,城镇规模约为53.91平方公里。利用生态足迹法来测算,规划区人均生态占用1.26(GT·hm-2·cap-1), 生态供给总量则为63.18 万(GT·hm-2·cap-1),规划区生态承载力约为50.14万人,按照110 平米/ 人指标来算,规模约为55.16 平方公里。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规划区内适宜的建设规模约94.53 平方公里(见表1、表2)。
因此,通过建立模糊判断矩阵,确定以上方法的因子权重,最终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为59.49 平方公里。
3.3 分析城市发展动力,建立土地价值级差
考虑发展动力影响,根据周边规划主干道路网结构,叠合中运量交通、区域性交通干线、城市干道、火车站、轻轨站、景点、河流、小河、风景区等影响因子,综合考虑老城区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走廊、旅游发展要素,对规划区用地进行发展动力级差分析。分析显示,靠近沩水区域发展动力较强,尤其是金沙洲、鳝鱼洲、南太湖湿地附近最为明显(见图5)。
3.4 小结
综合运用“组团推进,廊道渗透”“结合山体,保护绿心”“沿滨水组织城市功能”等规划理念,叠合生态适宜性评价分区和城镇规模,确立“园中有城、城中有园、城园一体”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落实高生态位EI改善措施,保护凤凰山、天马山、铜锣山等自然生态斑块;结合农田、水系、山林等生态要素,建构南部现代农业生态保育层;沟通曾家河、竹桥河、八曲河等南北向滨水生态廊道;北部产业组团、中部组团,划定生态斑块,实现生态物种迁徙廊道、跳板间连续,共同搭建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形成高生态安全格局的城乡发展框架(见图6)。
4 生态型开发措施
4.1 低碳生态开发,保障生态平衡
4.1.1 自循环
根据地形引导山谷风廊、滨水廊道交织互通,促成空气流动。借助山谷风、河道组织河谷风,加大地表下垫面气压差,推动山谷风和河谷风的自行循环。依据宁乡地区多年夏季主导风向,组织组团分隔廊道、布局绿地、水体等冷岛斑块,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改善局部小气候(见图7、图8)。
注:表中规划区人均生态占用参照同类城市浏阳市2005 年数据
4.1.2 自疏导
建立有效的低冲击海绵城市空间,提高城市雨洪调蓄能力。根据区域水文特征和降雨等气候因素,测算暴雨行洪时要求的河道宽度,定量设计河网走向和断面,减少雨洪冲击造成的自然灾害。结合耕地、水田、园地、林地等生态要素,建构南部现代农业生态保育层,增加地表储水时间,延长径流长度,增加入渗。展开背阳坡地、贫瘠丘陵的植被修复工作,增加林地实际覆盖面积。在滨水界面、湿地公园及部分水田区域进行植被混合,丰富自然缓冲带,增加蓄水能力,减少雨水冲刷和水土流失;推广渗透材料应用到屋顶花园、可渗透路面、停车场等(见图9)。
4.1.3 自调节
平衡生态空间的固碳能力,保障环境低碳宜居。通过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的数据测算,沩东新城现状碳汇能力为1.42 吨碳/ 公顷/ 年,规划后为1.65 吨碳/公顷/ 年,城市开发的同时也增加了碳排的吸收能力,城市碳汇能力提高16.2%(见图10、表3)。
4.2 引领城市回归滨水,焕发城市活力
4.2.1 水系安全
考虑沩水的防洪要求,根据宁乡县城市防洪规划要求,沩水在县城段50 年一遇的防洪控制点设计高程在49.6 米至53.42 米之间,运用GIS技术分析县城周边区域的洪水淹没区范围,明确此范围内进行建设需考虑防涝、防渗要求,如确实需要进行城市建设则必须采取工程措施,达到防汛排涝安全标准后方可进行城市建设。规划防洪河堤自二环线、沿河堤经唐公庙、联盟闸至经沙河右岸至孙家埠头与自然高地相接,形成防护圈(见图11)。
注:表中每年碳排放/ 清除量测算所取的碳排放/ 清除系数来源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4.2.2 水系廊道
考虑河网体系,水源涵养、河道设计,以及滨水生物群落栖息地、迁徙廊道等因素,统筹布局河网体系设计,强调滨水景观属性,组团分隔作用。沟通水系促进循环,建设乌江廊道、曾家河廊道、历经河廊道、竹桥河廊道等多条水系廊道。通过局部扩大曾家河、竹桥河水面,营造滨水景观节奏(见图12)。
4.2.3 集中蓄水水面选址
影响湖面选址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因素、现状水系因素、基本农保、开发用地辐射带动等因素。地形低洼,盆、谷地形适宜挖湖蓄水,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而溪流走向为水面提供水源补给,利于水面维护。同时,水域布局应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减少对肥沃农田的占用。考虑水面对周边开发用地辐射带动,提升土地价值,水面选址应避开现状已建区域,同时位于近期建设区中心位置,与开发区和老城区保持适当的距离(见图13)。
4.2.4 集中水面大小
宁乡城区现状平均水面率为3.78%,规划范围内现状水面率4.46%,依据《城市水系规划导则》的要求,按长沙地区水面率为5%~10%,现状与规范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规划拟结合设计范围内现状整体水面率情况,在保障整体水面比例的基础上优化水体结构,集中水面,综合确定规划区最小水面率为5.00%,即984.77 公顷。根据区域水文生态诉求和河道行洪的要求,规划河道水面210 公顷,居住区内部水面450 公顷,则集中湖面、水库总量320 公顷左右较合适(其中55 公顷为现状水库)。通过小流域的水文测算,曾家河流域每年可用景观水量2615.2 万立方米,按照每三月一次的换水需求,平均水深以5 米计算,该区域出水口湖面大小宜130.7 公顷为宜。可见,曾家河下游集中水面上限为130 公顷,可满足区域水文平衡和水面分布均衡的需求。
4.2.5 滨水风光带
为彰显滨水空间活力,增加城市开放空间结构脉络的层次性和节奏感,规划在明晰滨水风光带功能类型与控制宽度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不同的公共驳岸边界与滨水生活体验。沩水两岸串联湿地公园与县城滨水界面,以生活性岸线为主,两侧林带控制宽度不低于80 米,形成沩水河生态湿地风光带。通过对曾家河、历经河及竹桥河景观风光带的营建,形成城市活力动脉(见图14)。
曾家河南北向串联服务中心、文化街、主题公园与凤凰山,以湖溪空间界面及水流缓急的变化营造城在水中的亲水空间效果,两侧林带控制宽度不低于30 米;历经河生态保育风光带,生态走廊内结合农田与绿道体现生态风光,控制两侧林带宽度不低于15 米;竹桥河产业风光带贯穿金洲、夏铎铺与职教园,结合产业园服务中心设置亲水驳岸与开放空间,最窄宽度不低于30 米(见图15)。
5 结语
沩东新城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生态保护与开发等方法探索出“城—乡”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突出“联动老城、回归滨水”“紧凑发展、特色提升”的发展特色,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区域统筹的新型城镇化先锋示范区建设思路。本文虽然对城乡生态保护过程中一些生态问题做出了技术方法方面的探索,但城乡生态的保护与发展是个庞大的复杂系统,要素之间关联甚多,其中复杂联系和判断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宁乡县人民政府.宁乡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6.
[2]宁乡县人民政府.宁乡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规划说明书.2013.
沿海开发战略在江苏 篇9
1 江苏沿海地区的基本情况
1.1 区位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沿海地区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 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 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 是陇海兰新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 区位优势独特。由于历史原因, 尽管它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却是我国东部目前最具发展优势、最具增长潜力的一块宝地。
1.2 资源禀赋
良好的资源条件。拥有约占全国1/4的海域滩涂湿地1031万亩和百万亩低产盐田, 而且每年以2~4万亩的速度持续淤长, 生物多样性丰富, 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岸线资源优良, 具备在淤泥性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 连云港港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码头;海洋资源和风光电资源丰富, 据初步测算, 江苏沿海近岸-20米以上的海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水深-30米以上的海域面积7.1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照20%的浅海海域面积来规划风电场, 装机容量分别可达到4000万千瓦和7000万千瓦, 相当于3~6个三峡电站, 旅游资源独特, 拥有作为世界上重点湿地保护区之一的盐城东部海岸型湿地, 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 (丹顶鹤) 自然保护区, 以及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圆陀角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可建成以海洋为特色, 以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海上风光旅游景区;地势平坦,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水系发达;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 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1.3 产业基础
从兴灶煮盐到张謇围海造田植棉建厂, 从范公堤到海堤达标,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生产条件优越, 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 是黄淮海平原和江淮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1.4 发展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 拥有各类人才133.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8%;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 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超过32万人;拥有高等院校14所, 在校大学生16.7万人;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港及南通港、大丰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机场的运输能力快速增长, 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 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2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
从沿海各地自身看, 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 虽然目前经济相对薄弱, 但后发优势明显, 滩涂资源、风电资源、海洋资源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使江苏沿海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从全省看,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既为苏北振兴、苏中崛起注入强劲动力, 也为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 给全省三大区域带来了共同发展的新机遇。
从长三角看, 可以有效拓展长三角地区新的发展空间, 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状况,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升级, 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还有利于密切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促进两大区域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合作, 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 改革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对接融合, 形成互动并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从全国看, 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进一步完善全国沿海生产力布局, 尤其是依托铁路大通道和最便捷、最经济的东部出海口, 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形成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既支撑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提升了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又可以增强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进出海中功能, 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 进一步加强东中西的经济交流和良性互动, 为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世界看, 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 提升江苏乃至全国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新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两大经济圈。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 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将进一步提升江苏、广大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水平, 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推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指导原则
3.1 发展目标
到2012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 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 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享有相对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 到规划末期或更长一些时间初步实现现代化。
3.2 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 依托长三角, 服务中西部, 面向东北亚, 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沿海新型工业基地, 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 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 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具体来说有四个目标:一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连云港港为核心, 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 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 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二是我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依托深水港口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 优先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 推进传统产业全面升级,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三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立足海域滩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 科学规划土地资源, 积极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 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空间,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四是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沿海宜居地区。
3.3 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开发, 立足沿海地区的特点, 统筹推进港口建设、滩涂开发、产业发展, 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沿海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综合竞争力。二是坚持规划引领, 以规划为龙头, 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 做到下位规划与上位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配套、开发规划与生态规划相协调, 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定性。三是坚持集约发展, 产业布局沿交通轴线展开, 城镇发展向临海地带拓展, 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大幅度提高沿海产业开发的集中度, 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坚持保护环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是坚持开放合作, 大力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 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以大开放促进沿海大开发。
4 沿海开发下一步工作思路
国家《规划》给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努力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同时明确沿海开发“两步走”的实施步骤, 即到2012年沿海地区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初步实现现代化。现在必须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 紧紧围绕国家的高定位和三年取得重要突破的总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务实的举措, 抓紧抓好国家《规划》的落实, 推动沿海地区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 在先发效应和后发先至上同时取得长足的进步。
4.1 以基地型龙头型项目为重点, 着力构建最适宜在沿海地区布局的产业链
主导优势产业是沿海开发成功之基, 重大产业项目是沿海地区综合实力提升之源。我们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更多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构建沿海现代产业体系上来, 把突破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作为沿海开发的生命力、竞争力所在, 作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战略任务。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国家规划明确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之日, 就是沿海产业集聚效应彰显之时。沿海的港口、岸线、生态空间是招引重大产业项目独特的优势, 也是选商选资最大的本钱, 要摒弃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子, 把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紧密结合起来, 项目要有选择, 产业要重特色, 不仅要选大进大出的产业, 而且要选高端高新的产业, 重点发展投资体量大、技术含量高, 港口运量大、污染排量小的最适产业;不仅要招龙头型、基地型项目, 而且要招上下游配套延伸项目, 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使临港产业园区成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大面积的围垦滩地和低产盐田, 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抓紧编制沿海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配套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切实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严把环保安全准入门槛, 相应抬高建设用地投入产出门槛, 利用倒逼机制推动沿海开发走科学开发之路。
4.2 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积极探索沿海开发新模式
沿海开发的活力和动力在创新驱动。破解资金约束瓶颈, 要靠投融资体制的创新, 必须抓紧出台沿海开发系统性融资规划,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 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政策, 吸引国资、外资、民资向沿海集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推动沿海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以港口建设权、海域使用权、土地质押权扩大融资, 争取更多的银行在沿海设立分支机构, 加大对沿海开发信贷支持力度;要健全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 壮大省沿海开发集团的资本实力, 尽快设立沿海产业发展基金, 积极为组建沿海地区发展银行创造条件, 支持连云港开展金融创新区建设, 促进沿海市县投资公司健康发展。加速产业大规模转移, 要靠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的创新, 重点是推动南北联动和东西联动,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苏南的腾龙换鸟与沿海的产业集聚, 面向南方资本, 面向中西部地区, 面向日韩和港台, 吸弓J战略投资者, 在沿海合作进行土地的成片开发, 使沿海的共建园区成为外商投资优先选择的目的地和改造提升后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大面积滩涂围垦开发, 要靠多元投资开发机制的创新。攻克沿海开发技术难题, 要靠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沿海开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作用, 对于提升沿海地区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产业投资和技术投资要互动并进, 增强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加大涉海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大力培养引进沿海开发的高层次人才, 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沿海开发主战场, 促进产学研结合, 共同攻克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依托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沿海产业高地。
4.3 以陆海统筹为导向, 创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
海洋资源是战略资源, 海洋产业是战略产业, 海洋利益是战略利益。大国因海而兴、依海而强, 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海洋经济新时代, 发展海洋经济, 捍卫海洋权益, 正成为世界性的新浪潮。中央在谋划“十二五”发展中, 把坚持陆海统筹,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 不仅顺应了国际大势, 更是反映了内在需要。海洋经济是我们已知更多是未知的新领域, 创建海洋经济试验示范区是东部沿海省份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也是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江苏海陆兼备、通江达海, 近千公里的海岸线, 近海近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潜力, 沿海地区更是具有沟通中西、联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推进陆海统筹可以有效拓展江苏经济发展空间, 进一步凸显江苏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 不仅使沿海港口群得到广阔的腹地支撑, 更重要的是长江南京大桥以下的港口都将跃升为深水海港, 这种长三角地区与江苏沿海地区、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双重叠加机遇, 不可多得, 不可错失。要把江海牌提升到中华牌, 放大江海地区综合开发效应, 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发挥好连云港东方桥头堡的龙头带动作用, 以创新理念和思路办好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 积极争取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导区获批, 增强连云港对陇海兰新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好地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在海陆联动发展的规划管理、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统筹, 着力增强海陆之间经济的整体性、产业的关联性、资源的互补性、生态的协调性。要坚定不移地把大石化、大冶炼、汽车、造船、风电与海工装备、海洋化工、海洋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沿海地区布局, 同时要注重海陆产业链条相互延展, 实现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海上运输、港口物流、国际贸易、海洋旅游等服务业, 努力打造新的增长点。
4.4 以软硬环境建设为支撑, 提升沿海地区竞争力
浅谈企业专利保护战略 篇10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在国内掀起了创新的风潮。对于企业而言, 除了要坚持科技创新之外, 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其生存发展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产权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点, 但是当企业在实践的时候, 往往面临很多困难。例如, 企业在进行专利申请的时候, 不考虑技术储备情况与技术创新侵权风险, 盲目地要求专利数量。因此, 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 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专利战略。
所谓专利战略, 就是将与专利相联系的科技、经济、法律原则相结合来指导科技、经济领域的竞争, 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是企业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 为取得专利竞争优势, 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 利用专利制度提供法律保护及其他有利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而做出的总体性谋划。按企业专利战略的性质可分为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按企业专利战略的过程可分为申请战略、实施战略、保护战略。
笔者试图从消费热点影响、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统筹规划三个方面出发, 思考并提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路径, 建立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
2 专利保护战略与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种 (或某类) 商品 (包括商品和服务) 在一定时期里为消费者大众普遍认同, 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客体的经济现象。根据消费热点的形成原因不同, 可以将消费热点分成引导型消费热点和自发型消费热点。
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产生一般由政策引导形成, 该消费热点的发展可以带动多个产业的联动发展, 形成高效的产业链, 在市场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效应。
自发性消费热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市场的自发作用引发和形成的消费热点, 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以市场需求的普遍扩大和需求层次的分化为前提, 它可以分为为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自发形成的基需型消费热点和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偶然型消费热点。
消费热点是消费需求的密集点, 既是企业新的营销机遇, 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现阶段消费品市场日新月异, 各种消费热点吸引着年轻且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上出现的消费热点有很多, 例如智能手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这些经常可以看到的产品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同时能够带动一个甚至多个产业的发展, 这对于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每年诞生的新技术90%-95%记载于专利文献中, 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专利技术, 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为其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以智能手机为例, 苹果公司预测到了新生的触摸屏和智能化的消费热点, 提早将研发技术以专利的方式进行了强有力的保护, 不仅奠定了其在手机行业内的领军地位, 也引领了手机产业的新一轮革命。
相比之下, 传统的手机行业中的巨擘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没有对消费热点的灵敏嗅觉, 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 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专利保护策略, 导致其在手机行业的变革大潮中沦为踏脚石。可见, 深入了解消费热点, 以及对未来消费热点的预测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 消费热点的利用, 并非千篇一律, 对于处于不同消费热点领域的企业, 应当根据自身特点, 找准自己的位置, 利用自身优势, 使得消费热点可以为我所用。
对于处于引导型消费热点的企业, 合理利用国家政策, 注重专利储备, 保护核心技术, 建立科学的专利运用体系, 不仅可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中坚地位, 也可以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处于基需型消费热点的企业, 则可以合理配置研发资源, 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 扬长避短, 找准发展方向, 同时不断完善专利管理模式, 使得企业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处于偶然型消费热点的企业, 虽然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仍旧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敏感性, 抓住消费热点, 针对关键技术进行专利申请, 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能力。
总之,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消费热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企业保持对消费热点的敏感性, 紧扣消费热点进行合理而有效的专利保护策略, 并据此制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信息运用
专利信息, 是指以专利文献作为主要内容或以专利文献为依据, 经分解、加工、标引、统计、分析、整合和转化等信息化手段处理, 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方式传播而形成的与专利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总称。专利信息的运用是指利用专利信息中的技术、法律、经济、著录和战略信息的情报, 为企业服务, 以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及发展价值。
技术的发展都是不断推进的, 只有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论, 才能有依据地创新。据资料显示, 现在世界上每年出版约100 多万件专利文献, 这些专利文献记载了全世界发明成果的70%~90%, 并且这些发明成果仅会记载于专利文献中, 而不会借助会议报告、期刊论文等其他文献形式公开。由于专利文献技术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及时性、公开性, 专利文献法律保护的严密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如果企业能够灵活运用专利文献, 获取并充分利用专利信息, 将会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发展中先人一步,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在进行专利保护策略制定时应当事先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专利信息, 以掌握专利市场行情, 了解竞争对手, 认清产业链和供需链各个环节的专利现状。比如, 在新产品开发前, 对开发主题进行专利检索, 分析所开发技术在本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竞争对手的状况, 从而有效规避已有的专利, 或者在现有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这样既可以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 也可以避免浪费时间与资金。
例如在无人机领域, 虽然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DJInnovations, 简称DJI) 是行业内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但是与雷柏科技合作的无人机制造商零度智控 (北京) 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依然成绩斐然。从成立以来, 该公司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利用掌握的专利信息, 结合自身技术, 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有效创新, 规避大疆创新的专利技术, 不仅专利申请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内容方面也自有其优势。虽然目前零度智控在市场份额上与大疆创新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已经成长为大疆创新的有力竞争对手之一, 发展潜力巨大, 大有可为。
4 专利保护战略与专利布局
企业在对消费热点以及专利信息有了精准预测与深入了解后, 接下来就要将自身开发出来的技术利用国家的专利制度进行保护, 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这一利器保护自己, 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赢得市场。但是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合理的专利布局。专利布局是指企业综合产业、市场和法律等因素, 各专利之间相互配合, 构建多维度且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 最终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专利组合。
专利布局其实并无固定的模式, 基本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应当对整个市场、行业的专利状况、自身的专利状况以及包括人力、财力在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自身专利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效布局, 形成一个专利防护网。优质的专利防护网应该具有严密、有层次感且性价比优越的特点, 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将各种专利布局策略有效地组合起来实行立体的多维度的保护, 以同样的费用与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优秀的防护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一个是防护自身的专利技术不受侵犯, 二是能够成为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这个防护网做得越好, 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富士康公司的专利申请中涉及连接器的共有八千多项, 体积虽小, 售价也仅为2 美元, 却是较为核心的部件, 价格不高但是利润不菲。富士康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在这个小小的连接器上, 对其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发与挖掘, 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专利申请, 形成该技术领域密不透风的专利防护网。竞争对手想要渗透或回避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
因此, 对于企业而言, 相对完善的专利布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一旦企业建立了完整而有效的专利布局网络, 形成稳定的专利池, 尽管可能有专利会被申请无效, 个别专利也可能被判定无效, 但是对其整体的专利防护网络并不构成伤害或威胁, 不仅能够保证公司正常的业务经营与产品的生产, 同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对手的攻击, 甚至可以给竞争对手致命一击。若企业能够准确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专利布局, 组合形成严密且有效的专利防护网络, 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取得长足的发展。
5 结语
总之, 在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对企业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 当前国内企业的专利保护战略还有待提高, 但是只要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齐头并进, 制定合理的专利保护战略, 运用与专利有关的法律、经济、管理及其相结合的手段, 定能取得在市场与科技领域竞争中的有力地位, 谋得最大化利益, 并且在经济改革大潮中持续稳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除了要坚持科技创新之外, 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 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专利保护战略, 本文从消费热点影响、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布局统筹规划三个方面出发, 为企业制定专利保护战略提供参考。
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篇11
一、打造世界最高水平的专利审查制度
专利审查是确立专利保护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为解决专利申请等待时间过长问题(2004年时仍为26个月),日本制定了缩短专利审查期限的中、长期目标,中期目标是到2008年将审查等待时间缩短为20个月,长期目标是到2013年将审查等待时间缩短到11个月,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快的专利审查国。为此,日本主要实施了以下综合对策:
(一)改革专利申请结构,减少无效申请,提高专利登记率
通过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意识,鼓励企业对专利进行严格挑选,将申请重点放在高质量的专利上;促请企业建立专利申请前的内部审查制度,避免出现“不合格也没关系”的尝试心态;鼓励企业利用申请放弃制度,在申请提交后如感到必要性降低,可要求撤销专利审查;充分发挥专利律师在专利申请时的作用,要求律师以“不合格就不能申请”为原则,指导申请人慎重申请;提高专利收费标准,提高专利门坎。
(二)充实专利厅人员配置
在确保审查官同时,根据技术领域的重要程度、申请等待时间等具体状况,对审查官进行重点配置;并充分发挥专业辅助职员的辅助作用,使其在技术说明、以往技术文献调查、专利信息检索等数据整理方面更多承担责任。
(三)提高审查效率
鼓励审查人员积极利用欧美专利厅的技术调查和审查结果;促使民间企业参与“专利登录调查机构”的经营,扩大以往技术调查的外包业务,并在委托外包时,积极向承包者传授提高审查效率的方法;要求律师在递交申请资料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清楚、明确地表述相关说明。
(四)完善快速专利审查所需的基础设施 强化审查官研修体制,不断提高审查官的审查能力和效率;培养从事以往技术调查人才,提高专利登录调查机构的调查质量;强化专利电子图书馆(IPDL)的检索功能;强化提供专利信息的服务功能。
(五)建立富有弹性的专利审查制度
以早期审查制度优先审查大学、技术转让机构(TLO)和中小企业提出的申请、外国申请、以及接近产业化的专利申请;强化尖端技术领域和国际申请的审查体制;利用宽带技术受理网上申请,提供更便捷的专利申请服务。
二、构建领导世界潮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目光审视专利内涵,不断扩展专利权范围
将高新技术领域列为保护重点。努力保护日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积极关注医药技术方法,确保其获得专利保护。关注新兴服务领域的专利保护,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数据资料库的保护,以防止第三者不正当地复制和滥用。
(二)不断解决内容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新问题
1、网上著作权保护。计算机软件、音乐、影视剧、广播节目、动画片、游戏软件等数码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产,但这些内容产业很容易被盗版而且盗版成本很低。为加强网上著作权保护,日本希望能事先研究,提前采取保护措施。目前正通过立法,扩充已播节目的二次转播权和表演家权利。
2、完善设计创意保护制度。由于创意设计能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日本正摸索建立一种有效保护创意设计的制度。目前的措施主要是将实用新型设计的保护期延长到10年,同时,允许实用新型设计在登录的基础上申请更为严格的发明专利保护。
3、完善商标制度,加强对地区品牌的保护。2005年6月,日本通过修订商标法,使地域名或商品名可以作为当地集体商标进行注册。目前,日本正努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地方品牌和日本品牌,并试图通过合理保护地区品牌,增强地方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搞活地区经济。
(三)强化经营秘密保护制度,彻底防止技术流失
1、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商业秘密管理,防止技术流失。2003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防止技术泄露指针”,要求企业必须把重要产品和技术用“黑匣子”保护起来,并要求尖端技术转让只能限于全资子公司范围,不得转让给合资公司。
2、积极推广日本模具工业协会制定的加盖在模具图纸上的“圆型封印”和“模具交易基本合同样本”,指导企业积极实施对模具图纸的保护与管理,促使模具制造业者对知识产权进行自主性管理。
3、将医药品实验数据的保护期设定从6年延长到10年,以加强对医药品实验数据的保护。 4、杜绝因信息公示制度(MSDS制度)而导致的商业秘密泄露。
三、建立强大的知识产权侵权应对机制
(一)建立政府一体化管理机制,强化政府的知识产权侵权对策功能 通过改革,建立针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一体化政策机制。2004年7月日本成立了由8个部委参加的“仿制、盗版对策相关部门联席会议”,以及时沟通信息,调整政策,使对策措施更为有效。2004年8月,经济产业省开设了“政府仿制、盗版对策综合窗口”,专门接受举报,并发表年度报告。建立知识产权侵权信息网络数据库,实现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二)建立针对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官民合作机制
一方面加强与民间团体合作,共同派遣代表团到侵权国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涉,并就侵权现状展开共同调查。另一方面设立援助企业的政府机构。2004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局下设了“知识产权侵害对策室”,并在各驻外使领馆设立了“日本企业支援窗口”。目前,189处日本驻外使领馆全部设立了专职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官员,其主要职责就是努力了解掌握当地仿制日本产品的现状,接受企业申诉并向当地政府提出要求与意见等。
(三)与侵权国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协商
通过日常的信息交换、签订相互合作协议以及与行政当局定期召开会议等形式,强化与知识产权侵权发生国相关部门(包括专利授权机构、海关、行政取缔当局、司法当局等)的具体合作。
(四)鼓励民间强化反击机制
日本政府每年都协助企业在各地举行仿制、盗版对策研讨会,并支持各主要业界团体设立仿制、盗版对策委员会积极开展活动,同时,日本政府还鼓励企业强化公司内部机制,包括强化驻国外的当地办事处,以便对侵权国采取适当反仿制、反盗版对策。
四、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执法力度
日本一直被称为“造假天堂”,商标侵权产品到处泛滥,互联网仿制品销售火爆、无授权许可文件下载随处可见,而且亚洲和许多仿制、盗版产品正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为此,日本政府正努力加大执法力度予以应对。
(一)强化国内应对。严格取缔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活动
1、运用“特定商品交易法”,对互联网上的仿制、盗版产品销售活动予以取缔,并对违反销售业者给予严厉处罚。
2、构建权利人、拍卖业者、搜查机构三方的信息共享机制,防止并取缔通过拍卖渠道进行的仿制、盗版产品销售活动。
3、加强警方执法,重点关注为国际恐怖集团提供资金的这类知识产权侵权犯罪。
给警视厅配备拥有真伪鉴别专业知识的预备鉴定搜查员,利用各种搜查手法,加大取缔违法销售活动的力度,提高取缔效果。
4、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刑事处罚,将原来最高3年刑期或罚款300万日元以下的处罚,提高到最高5年刑期或罚款500万日元或两者并用,对严重侵犯育种者权利的人以刑事犯罪论处。
(二)强化边境海关查处,防止侵权产品流入日本
蓝色经济的资源开发战略 篇12
蓝色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 以蓝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破坏为原则, 在符合现阶段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 通过海洋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 海洋所能够支持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
蓝色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蓝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蓝色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 需要根据蓝色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力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 确定各功能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速度, 力求沿海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
蓝色资源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蓝色资源环境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 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给与容纳能力, 此为蓝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部分;二是指海洋人地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 此为蓝色资源承载力的压力部分[2] (图1) 。
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 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蓝色资源开发过度, 环境遭到破坏, 物种锐减, 海洋污染逐年加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蓝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 难以持续利用。所以, 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 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 共生共长的关系, 人要尊重海洋, 尊重自然, 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人类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积极优化海洋环境, 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使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而蓝色资源承载力便提供了这样一种限度, 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海洋对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程度。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强调三大主题, 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 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对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可以理解为蓝色资源的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3]。
2蓝色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
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承载力研究体系的框架, 包括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方法模型量化等,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估体系, 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型并进行评价。
蓝色经济的发展运行是处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之中, 蓝色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多, 同时大部分又难以定量, 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 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 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因此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将是明智的选择。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4]。
用AHP法确定各细化后的指标的权重, 计算过程不再赘述。指标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指标筛选是一项复杂工作, 目前筛选指标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本研究在参考相关蓝色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要求选取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的指标, 还应包括社会系统的指标[5]。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之下, 从蓝色资源供给能力 (B1) 、蓝色经济发展能力 (B2) 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及保护 (B3) 3个方面, 运用了理论分析及专家咨询法, 共筛选出19个评价因子 (表2) 。蓝色资源承载力指标的权重排序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 大多数的指标评估方法的研究范围只包括人类生存环境复合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无法对流经整个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环境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评估方法的选择是一个主观需求与客观实际有机结合的过程, 应选择一种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研究目的的方法。各种评估方法之间都是优劣互检、各有所长的, 目前还没有一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
3沿海地区蓝色资源综合优势度比较研究
各个区域的蓝色资源的贫富、结构、分布与交通条件都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蓝色资源在具有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对区域蓝色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
3.1地区岸线资源及岸线系数比较
海岸线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 蓝色经济主要是通过海岸线向海洋延伸展开的, 因此海岸线的长度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规模具有重要影响作用[6]。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大陆岸线长为18 000 km, 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陆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3%, 约为123万km2, 我国整体的平均岸线系数为0.014 4。通过进一步研究我国各沿海地区大陆海岸线长度, 以及各自岸线系数值等 (表3) , 以反映不同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资源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 大陆海岸线长度最大的是广东, 最短的是天津, 前者是后者的20余倍, 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 其中广东、山东、福建的海岸线资源优势较为突出;在岸线系数的分析中, 各地区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海南省的数值最高, 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多, 最低为河北省, 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7, 在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 岸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6个, 分别是山东、上海、浙江、海南、福建和广东;而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市、自治区有5个, 依次是辽宁、天津、江苏、广西、河北。
3.2沿海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比较
沿海的滩涂、浅海是沿海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资源, 尤其是对海洋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各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是各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资源之一。截至2010年, 我国沿海地区由滩涂、浅海、海湾所构成的海水可养殖面积情况如表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根据表4所示, 我国滩涂、浅海资源较为突出的省、市依次为:广东、辽宁和山东, 这3个地区滩涂、浅海资源的总和超过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 而资源量最低的上海市, 滩涂、浅海资源较为匮乏, 仅占全国总量的0.12%。
3.3沿海地区港口资源比较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港口的建设, 港口资源的大小决定了海洋运输业的生产能力, 因此各沿海地区港口的资源量就成为区域海洋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以2010年沿海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的码头长度, 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的分布情况 (表5) 。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表5的数据显示, 我国主要的港口资源集中于广东、浙江、上海,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也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核心地位, 体现了这两个地区在海洋交通运输业中的巨大优势。
3.4沿海地区海岛资源比较
近年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出台, 我国对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愈加重视, 各地区都把对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在沿海地区所辖海域内的海岛也就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本研究选择面积大于500 km2的海岛作为统计各地区海岛资源的指标, 通过整理各地区海岛的个数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表6) 。
数据由沿海 11 个省、市、自治区历年统计公报整理获得.
表6显示, 浙江省是我国海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其面积大于500 km2的海岛的个数占到全国总数的43.4%, 其次是福建省, 总数为1 546个, 占到全国总数的21.9%, 因此, 这两个地区在今后蓝色经济的海岛开发中占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
4推进我国蓝色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思路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对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 促进海洋资源价值的实现和提高, 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7]。
要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 实现全面开发, 强化海洋与渔业厅、局的功能和职能, 加强与其他涉海部门的联系。逐步使农业、渔业、资源、能源、运输、航运、旅游, 尤其是财政部门参与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来, 实现范围广泛的水平综合。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把开发、保护纳入一个整体同步进行, 并根据不同的海域和海洋资源分布情况, 划分为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开发区, 分别赋予不同内容, 实施全面开发与综合治理的策略, 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域治理融为一体, 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还要注重协调性, 一方面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 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 也要保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 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的极大化而涸泽而渔;另外, 也要实现陆地系统与海洋系统以及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
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注重科学性, 结合海洋资源的特性, 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价值内涵, 努力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效率越高, 其经济发展程度也就越高, 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质量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所以, 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效开发原则。对于近海地区而言, 高效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选择好地区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要提高各个海洋产业中的科技含量。高效开发有利于维护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 通过高效开发, 可以减少对其他环境资源产生的削弱或危害, 从而增强海洋资源开发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杨勇.简论资源、环境与经济间可持续发展关系[J].云南地质, 2003, 22 (1) :121-128.
[2]牛波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3) :88-99.
[4]翁立新, 徐丛春.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通报, 2008 (2) :65-72.
[5]刘蕊.海洋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9 (5) :6-9.
[6]林强.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10.
【开发保护战略】推荐阅读:
开发保护09-28
开发保护建议08-22
古建保护开发08-26
开发及保护10-30
湿地保护与开发10-15
遗址保护与开发07-26
保护与开发策略08-09
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政府08-09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10-1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