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战略选择(精选12篇)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 篇1
1 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模式
1.1 多元化经营战略模式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以上行业, 提供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进入不同市场的经营战略, 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扩张行为。房地产企业发展到—定规模的时候, 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 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占领更多的市场和开拓新的市场, 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减少单一经营的风险,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收入。
1.2 专业化发展战略模式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专业化经营就是企业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 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房地产产品, 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 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实现企业专业化经营, 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多元化战略到专业化战略的转变就是很好的例证。在万科实行地产专业化经营战略以后, 开发规模稳步加大, 企业经营风险下降, 项目开发成本降低, 以四季花城项目为例, 企业品牌与知识成功延伸到多个城市。实施专业化战略使企业业务集中于某一领域, 可能失去其他一些市场机会, 企业的某些技术或资源优势可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容易使企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钝化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
2 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
2.1 市场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形势并不那么和谐, 部分地区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增加, 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以及开发建设成本提高等, 导致一些地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 这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 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 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行业剧变的过程中, 大量企业在战略定位和决策上陷于迷茫, 使得企业的发展潜藏着巨大风险。
2.2 企业状况分析
(1) 企业的资金状况:
近年来我国住房由集团消费转为个人消费, 一批熟悉市场运作, 资本雄厚的外资公司、民营企业快速占领市场。再加上银行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 清理不良资产, 补充资本金, 出现的惜贷现象, 使得房地产企业资本运作能力较弱, 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 企业的结构状况:
当前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开发主体结构不佳, 这会致房屋建设的规模化程度较低, 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单一、产品越来越同质化。这种模式, 一旦处于低谷时期, 必将爆发出巨大的经营风险。
(3) 企业的信用状况: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鱼龙混杂, 其中一些根本不熟悉房地产的开发企业对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缺乏足够重视, 也不重视自身的信用和品牌, 从而导致质量纠纷、虚假广告、面积缩水、价格欺诈、质量低劣, 延迟交房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直接影响着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发展。
(4) 企业的综合实力状况:
目前很多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 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将会使企业的发展难以持久, 在遇到突变的市场环境时, 将难以应对。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大都处于初始阶段, 行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只有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才能形成向其它领域扩展的能力, 取得成功的机率自然也会高的多。
(5) 企业的战略状况: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缺乏战略意识, 管理成本高。相当部分的房地产公司不能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 进行市场、客户细分, 以此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开发所需要的土地, 往往只根据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建造何种类型的房屋, 这样企业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3 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的建议
(1)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企业要结合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制定发展战略, 一是客观分析企业外部环境, 一般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税赋政策、产品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供求变化等, 这能使企业了解其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这是企业选择何种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正确分析企业内部环境, 特别是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可以使企业了解自身所处的地位, 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战略能力。这是企业何种发展战略的关键;三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SWOT (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分析法, 选择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如果开发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 可选择做高端产品的专卖店模式;如果企业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都非常精通、资金实力强, 可选择华远式的百货公司模式;如果企业希望缩短资金周转时间, 又获取较高的利润, 可考虑采用万科式的平价超市模式等等。具体来说:
①以核心竞争力为根本, 完成企业战略的选择与调整。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 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 它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增加顾客的效用, 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国内房地产界, “北有万达, 南有万科”充分表明了万科在房地产界的地位, 而这一地位的确立源于万科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体现为:一是始终坚持客户导向的经营体系及产品策略。万科将注意力放在思考并改善其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上, 主张唯产品和唯客户主义, 提供业主终生满意的住宅和优秀的服务是永远的追求;二是始终坚持住宅产业化的道路。只要万科需要有更大规模的发展, 就会更加强调产业化。其次, 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 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这种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 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 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 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面对政策的调整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房地产企业必须对自身的资源能力进行客观的分析, 强化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增大企业战略转换能力。在房地产企业战略选择过程中应该注重:一是在本质内涵上, 重在服务, 向广大业主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二是在关键能力上, 重在建立房地产企业畅通、有效的营销渠道和良好的商业资信;三是在构成要素上, 重点培育房地产公司营销体制、市场网络等相关环节的能力, 以及用人制度、分配机制等的优劣。
②以提高运营效率为目的,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 房地产企业必须善于寻找和管理联盟伙伴, 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模式, 建筑设计公司、地产营销机构、建筑施工单位都有可能成为重要的伙伴, 共同结成战略联盟, 提高运营效率和抵御市场风险。去年万科两部门的外迁成为房地产业的焦点。万科试图通过内部部门的精简, 从一个五脏俱全的开发型企业转变为一个资源整合型的企业。首先试点将部分部门的业务外包, 如设计部门、工程部门还有采购部门。近年来, 引入专业设计部门已经成为行业惯例, 专业的建筑公司与开发商的合作已经“历史悠久”, 事实上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人层层审核, 专业部门和机构已经相当成熟。这次调整将使万科成为一个资源整合中心, 在产业链的上游打开融资渠道, 下游将业务分包, 同时增加客户服务的队伍,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提高运营效率。这种资源整合类型的开发来源于欧美模式, 代表一种高度细分的专业化分工, 从资金到开发、规划、设计、建设以及销售, 各个环节均由高度专业化的公司分别完成。目前国内的开发企业大多引用的生产模式是香港模式, 是房地产开发的全部流程, 从买地、建造、卖房、管理都由一家开发商独立完成, 是一种全程开发模式。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 香港模式中的开发企业更多地依赖银行提供的资金, 而美国模式中的房地产资金, 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大众的资金。因此, 战略选择过程中要考虑战略对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提高运营效率的作用。
③以建设适合的企业文化为基础, 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
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中心, 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服务, 不能割裂企业经营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公司要从精神层次上培育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和行为层次上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员工的行为规范;从物质层次上形成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摈弃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不良思想。房地产企业应以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为突破口, 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植, 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品牌意识、创新精神和强大内部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内部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是房地产企业持久发展的基础。
④以品牌产品为载体, 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
房地产企业在战略选择过程中, 必须注意如何加强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和专业化能力, 包括各个细分功能的能力, 比如产品设计、工程进度、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营销策划等诸多方面。与其它产业链相比, 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前端有较多的环节, 而在行业利润分配上, 几乎是越靠近前端, 越有强大的市场权力。为了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扩张, 提高品牌价值和企业影响, 房地产公司需要实施积极的产品战略与服务战略, 即以品牌产品为载体, 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 在产品的定位上, 可以类似于竞争对手, 但在产品的功能和价格上, 强调“超越”竞争对手。
(2) 根据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利用现有以及潜在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正确实施企业发展战略。一般来说, 企业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如何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控制, 增强在变革环境中的灵活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制度、程序和系统可以引导决策和实践沿着有利于战略实施的方向进行, 因此, 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改变我国房地产公司落后的管理模式, 进而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合房地产市场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 努力促使房地产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从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现状来看, 重点就是要加强管理战略意识, 注重合作伙伴关系、客户关系的管理、风险和资金管理, 这也是企业运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谢志华.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选择[J].城市开发, 2008, (7) .
[2]毕玉军.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转型[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6) .
[3]常远.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当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4) .
[4]任纪军.我国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变[J].中国房地信息, 2005, (8) .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 篇2
大学职教论文:技术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口刘刚
摘要:技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其培养的人才特点和水平,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高等职业院校既要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又要重视技术的社会属性,要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价值,在技术教育中加强技术人文教育,培养能够正确发明、使用、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这是改变和纠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具化倾向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工具人;技术教育;技术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刘刚,河南信阳人,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高等学校对提升河南城市综合竞争力作用研究”(编号:10240045004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36-0015-05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培养具有某类职业或行业技能和知识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所以,技术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技术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其培养的人才特点和水平,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往往过于强调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只看到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制器”之所,而非育人之所。改变和纠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就必须在技术教育中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价值,在技术教育中加强技术人文教育,培养能够正确发明、使用、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然之路。
一、技术之人文意蕴
当今社会,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我们自身的衣、食、住、行、通讯、交通、健康、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无不打上技术的烙印。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造福于人类,也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现代技术的滥用产生了大量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如克隆等医疗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化学化工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过渡开发带来的资源枯竭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思考技术负载的价值,即技术具有的特殊的人文意蕴。
技术具有二重性,即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的产生、发明都依赖于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任何技术都必须服从和遵循自然规律,体现了自然的必然性;技术的社会属性表现在技术伴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所以它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一开始就体现着人类改造与控制自然的权力意志,深刻地展示着人的本质力量。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传统的技术中性论的观点往往割裂了技术二重性的联系,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如梅塞纳(EmmanuelMesthene)就认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教学论文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后来,一些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者如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开始强调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和手段,它负荷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如,技术哲学家F,拉普认为:“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斯塔迪梅尔(JohnM.Staudenmaier)指出:“脱离了技术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总之,技术是负载价值的,体现着人类改造与控制自然的权力意志,其伴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就给自然以及人类自身施加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技术革命以来,技术不仅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白然环境,而且也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和历史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技术性特征与工具人培养
“工具人”假设是管理学中的概念。这种观点把生产活动中的人视作与机械等技术一样的一种工具。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使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象机械工具一样去做技术动作。基于“工具人”假设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工具人”假设的实质在于忽视了人的本性,取消了管理对象作为“人”的资格,认为管理对象只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的的手段,研究人只是为了提高人的丁,作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生产任务,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进入现代社会,尽管“工具人”假设已经受到众多的批评,但由于技术主义的盛行,人们已经赋予“工具人”以新的含义。传统的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在此思想影响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当代教育,尤其具有鲜明技术性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育中的人当作了达成教育目标的工具,教育目标逐渐有了丁具化的倾向,而培养的人才也逐渐偏向“工具人”的倾向。这种工具化的教育目标把人当作一种“器”、“物”,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制器”,培养人的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接受程序化、技术化的灌输、塑造。教育实际上成为整个社会大工业过程中的一个技术环节,在不断地生产出标准化的工具。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其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功能,而相对较少地体现个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与功能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加剧了教育目标的工具化倾向,这种教育目标的工具化倾向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工具人”倾向。在高等职业学校实际工作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或看到这种“工具人”培养的表现。比如,“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一句极其普通的话语,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这一思想,其实这正是教育目标工具化的一种表现,人才成了可以任意塑造的工具或器物,社会需要什么样类型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照此模具塑造什么样的人才。随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及“双证书”、“双技能”等指导思想或办学模式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工具化倾向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教育对象成为千篇 一律的可以被任意塑造、规训的工具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工具化倾向,有多重深刻的社会原因。比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理性地设计出来的,先于教育实践的目标模式,从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国家和社会取向,而不是从人的发展本身出发:培养目标更多地倾向于社会的需要,而教育对于人性的完善、精神的满足等被忽略了,被教育者成为了被动接受教育目标的符号,高等职业教育在目标上实际不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个体,而更多地是培养听话的工具人。
如果再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这种工具化倾向源于人们近代以来对技术的崇尚。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比以前更舒适,人们无时不在享受着技术带来的好处。技术的力量已经被大众无条件地接受,并进而影响和控制了大众的思想与感情。“技术”一词开始成为人类主流的意识形态,人们逐渐普遍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出现的几乎任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技术性特征更推动了培养目标的工具化倾向,在这里不仅把受教育的人当成同一的器物,制订同一的目标,而且把人当作了可以解剖的工具,当作一个一个完全没有感情的机器来加工制作,意图通过各个方面的目标的达成来拼凑成一个整体的人。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人们似乎心甘情愿地让人把自己孩子作为东西,作为工具,作为机器去塑造、去加工、去利用”,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某一部分需要的工具人。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完全被忽略,教育目标的工具化自然进一步加剧。
三、高职院校技术人文教育的含义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技术改进。因此,技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技术教育是其应然之策。但在技术教育实践中,我们有意无意地强调了技术的自然属性,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往往只看到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对人、对社会、对我们的生存的巨大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高等职业学校成为“制器”之所,而非育人之所。改变和纠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就必须在技术教育中正确认识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价值,在技术教育中加强技术人文教育,培养技术主体自觉对自主选择的技术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人文视角研究和探讨技术,正确认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而以人文指导和提升技术,才能使技术得到有序、妥善的发展与运用,为人类创造更加幸福光明的前途。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的艾雪培认为,技术人文主义是解除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分裂与隔阂的最后方法:阿什比倡导技术人文主义与之呼应,认为“技术是与人文主义不能分开的。”人文教育是把人文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的过程,精神的内化和熏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人文教育旨在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人文导向,为个人提供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它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它的功用主要在于给人以“教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人文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具有技术人文教育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主的教育类型,技术教育必须得到重视和强调。但技术教育导致的工具人培养倾向日益得到重视,这不仅是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人的发展的问题。在技术教育中融人人文教育无疑是解决工具人培养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所以,技术人文教育可以理解为正确认识技术的人文意蕴,理清技术与人的关系,在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能够正确发明、使用、操作技术的专门人才。借用美国哲学家芬伯格(An-drewFeenber)的话说,我们可以“把技术同技术系统和自然整合起来:把技术同伦理的和美学的符号安排整合起来:把技术同它与工人和使用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等整合起来;把技术同它的工作和使用的社会组织整合起来。”
四、高职院校技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技术人文教育无疑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然之路,在开展技术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技术性特征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模式。技术人文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树立和谐技术观
技术观指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它涉及到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总体看法,对技术功能的认识,技术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技术中性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等等都是一种特定的技术观。技术观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技术观。比如,在古代中国,技术是低贱的,技术教育甚至进不了学校的门槛。古希腊更是崇尚自然,追求所谓“幸福的无知”,斯巴达甚至把艺术和艺术家、科学和科学家一起赶出了城垣。及至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于是人们开始崇尚技术,相信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培根更是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但工业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了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影响。于是人们不得不开始对技术进行反思、批判,重新审视技术与人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仅仅把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的观点已经不再适用,或者说在人类历史上也从来没有适用,技术本身同它的用处已经不可能完全分开,技术不仅与自然,而且与社会、人紧密相连,变成了一个社会、文化与伦理问题。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同样不能适用现代社会,因为他们只是强调了技术的二重属性中的某一方面,无法使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应该树立一种和谐的技术观。这种和谐技术观强调技术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强调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发明技术、使用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技术的好处,减少技术的危害。
(二)学习技术发展史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或者技术的发明都有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技术教育中掌握必要的科技发展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技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科技发展史,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总体规律,加深对科技基本理论的理解,开拓知识面,而且对系统地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启迪人们的理论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技术、应用技术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个时期也都与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活动相联系。科技史和科学家们奋斗史的关系是属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治学态度、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会对科学的`发展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给科学发现涂上各种各样的个人色彩,这方面来看是偶然的,但从科学发展的整体上看又贯穿着一定的必然性。学习科技发展史可以同时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生平、科学活动、治学态度、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得到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表明,科技的发展不是实验记录的堆积,也不是知识的单纯累积。科技上的每一个创造,总涉及一些超越前人工作的思想飞跃。科技发展中有渐变,也有突变。科技中每一个新的发现,总是要求重新构思原来的理论,重新评价原来的事实。科技史就是在知识领域内,由量变到质变并引起技术革命的历史。学习科技发展史要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中继承与批判、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一切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有反映自然规律性的一面,也有它不完善和不精确的一面,即使今天还没有找到它的不完善和不精确的证据。科技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把它从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孤立起来。科技的发展要受到社会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生产的各种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因此学习科技发展史可以从一个侧面进一步了解一个时代的发展特点,进而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培养技术责任意识
无论是技术的发明还是技术的使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门技术人才,他们的工作就是技术性工作,作为技术责任的主体之一,他们的技术责任意识直接影响技术发展和使用的目的和方向。单就技术责任的主体而言,应该涉及广泛的部门、群体和个人。技术形成过程不仅是技术个体伦理价值的表现与渗透,同时也是技术内在地接受社会伦理价值的表现与渗透。技术形成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体、企业及其决策者、政府及其决策者、大众传媒、消费者等一起成为技术责任的主体。所以,作为未来的从事技术工作的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技术责任的主体之一,必须树立应有的技术责任意识,即对技术发明、应用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的意识。根据技术的二重属性,可以从不同视角对技术责任进行不同划分:从技术的承载主体来看,技术责任可分为个体的技术责任和组织的技术责任:从技术责任的性质来看,可分为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技术责任和法律意义上的技术责任;从技术承载的方式来看,技术责任可分为直接的技术责任和间接的技术责任;从影响范围来看,技术责任可分为区域的技术责任和全球的技术责任等。
可见,技术责任是复杂多样的。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从人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而对于个人而言则是一种必须完成、无可推卸的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将来作为技术知识的拥有者,掌握着现代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直接主宰着大大小小的技术活动。他或他们对技术运用的社会后果无论是可以预知的还是不可预知的,他或他们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技术责任,包括可以预知后果的通告与预防的责任和不可预知的后果负责。技术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以培养许多技术人员合作参与意识为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责任,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指导。
(四)感知技术之美
技术美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与美的规律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工艺美等有根本上的区别。传统的工艺美是个体劳动的产物,有很大的感性艺术色彩,其承载物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而技术美的承载物是工业产品,工业产品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技术美的表现方式和特性。技术美是功能和形式的统一,功能和形式的和谐一体是技术美最为本质的特性。工业产品的目的首先是功能的满足,只有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技术美才有存在的意义。同时工业产品必须操作安全、方便、简单、舒适,这是衡量和鉴赏技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操作得心应手,功能安全齐全的工业产品,才能进入人的视野,给人以美的感受。
自然美和艺术美是人们的常爱,但其中的审美情趣并没有大的变化,乐山乐水几乎是人的天性,而经典艺术作品同样具有永恒的魅力。然而人们对技术美的鉴赏却有很大的变异性。在对技术美的发现和鉴赏中,喜新厌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技术美的变异性,主要是因为工业产品的功能及特性始终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当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新的技术平台上的工业产品的技术美才能得以实现并被社会所接受。对于技术美来说,科技发展越快,工业产品的换代更新就越快,技术美的变异就越快。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技术美代表一种不断向上、向前发展的勃勃动力,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 篇3
采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川老汇牌郫县豆瓣酱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提出相应的竞争战略。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郫县豆瓣酱在川外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部分川外居民对于郫县豆瓣酱有情感层面的忠诚度,是川老汇的潜在顾客。
2、川老汇牌经过长期生产和经营,形成7被川内居民广泛认同的独特味道,是其核心竞争力。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郫县豆瓣酱在川外知名度较低,而川老汇牌更低甚。部分川外居民只知郫县豆瓣酱不知川老汇,部分甚至不知郫县豆瓣酱。
2、消费者对于郫县豆瓣酱定位不准确:部分居民认为郫县豆瓣酱是佐餐类食品,不认为是一种常用调味品。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
1、川菜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增加。
2、川菜馆数量和就餐人数增多,郫县豆瓣酱需求增多,且利于宣传。
3、爱吃川菜的各地居民增多,并呈现出自家制作增多的趋势。
4、电视台“天天饮食”等烹饪类节目和烹饪比赛增多和广受欢迎,利于宣传。
5、食品展销会,糖酒会等大范围普遍开展,利于推广。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鹃城牌、丹丹牌等豆瓣酱品牌在川内也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川老汇放松在川内的营销,可能受到其侧翼进攻。
2、老干妈辣酱等各种郫县豆瓣酱的替代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营销攻势占据7巨大的辣味调味品和佐餐品市场。
将优势劣势分别与机会威胁结合起来考虑,得出S+O增长型战略,W+O扭转型战略,S+T防御型战略,w+T多元化战略(如表所示)。
二、营销组合战略
采用4P理论为川老汇牌郫县豆瓣酱的营销确定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策略。本文针对产品,分销,促销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一)产品策略(Product)
品牌策略。(1)强调“必备”,突出“川菜之魂”进行宣传。宣传时突出“川菜必备调味品”和“常用特色调味品”,扩大川老汇牌在川菜市场中的知名度。同时,创造品牌联想度,使消费者把做川菜和使用川老汇豆瓣酱联系起来。(2)有效嫁接,突出“郫县”进行宣传。“郫县豆瓣酱”在部分豆瓣酱市场中具有顶端知名度和未提示知名度,这说明“郫县”在部分消费者心中是一个品牌,而非产地。“郫县豆瓣酱”品牌化意味着郫县豆瓣酱品类属性的模糊,说明没有一个品牌对“郫县”品牌资源实施了有效控制。
产品组合策略。拉长产品线长度。现有川老汇牌属于中低端品牌,无法满足高端市场的要求。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设计不同质量,价格,包装的子品牌,最大限度覆盖市场。推出川老汇世家(高档,礼品,口味清淡),追求高级美食主义价值观,满足“吃出档次来”的高端市场需求;川老汇人家(中档,家常1,有效维护川老汇品牌和主要利润市场;川老汇农家(大众,口味浓烈),低价占领低端市场,形成多元组合结构。
(二)促销策略(Promotion)
目前大部分调味品企业营销采用高空媒体广告投放,地面销售人员密切跟进,再辅助以畅通通路和终端促销这种类似零售和通路市场的操作模式。对于几乎无川外宣传的川老汇来说,适当广告投放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适度促销是非常必要的。
广告策略。雀巢品牌管家卡米洛·帕加诺认为,品牌在构建初期,应将80%的费用集中投入在电视媒体上。川老汇的川外市场扩展,同样应注重品牌传播。乌江榨菜作为重庆市涪陵榨菜的代表。通过其在中央电视台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和张铁林的倾情代言享誉全国,迅速被人们熟知,尝试和认可,成功将品牌从地区推向全国。
(三)分销策略(Place)
餐饮营销路线。餐饮客户(即川菜馆)属于理性消费者,其品牌忠诚度差,受媒体广告的影响较小。由于其营利性特征,选择品牌注重味道和价格。要占领餐饮市场,必须做好售点关系生动化和售点定位:为其提供折扣,价格取胜;满足其个性化要求,如厨师对于其味道,使用方便性的要求等;为其提供机会,如推荐厨师参加比赛,组织烹饪界人士进行厨艺研讨等;结成长期合作关系,投入资金与菜馆共同进行促销活动,以获得在店内宣传和销售产品,长期供货的权利。
零售营销路线。首先是开发售点:借助糖酒会,食品展销会等进行全国招商,将KA大卖场,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等零售终端纳入销售网络;建立各省市的一级厂家直销点或代理点,开发当地干鲜调料店。社区便利店作为小型售点并向其供货。其次是稳定和升级售点关系:要针对不同规模和特色的终端满足其不同需求。对大型超市提供方便包装,突出品牌,协议长期稳定进价,实行累计佣金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小型终端提供小规格产品,提供折扣,确保在店内占有同类产品优势地位。进行售点关系生动化,从而占据有利陈列位,确保终端足够的促销力度。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与选择 篇4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是指:企业创新成果以何种途径和方式进入实际的商业应用或市场销售。就企业自身的选择而言, 大致可分成三类战略:一是内部市场化战略, 即在企业内部应用或生产销售创新技术及其产品。内部战略的实质是“前向集成”, 就是在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建设或发展相应的生产和营销资源及能力, 以便为创新技术进入市场提供必需的互补资产。二是合作市场化战略, 即创新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实现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具体形式包括:联合投资、联盟, 或者是各个具备相应专业资源和能力的企业所形成的区域性网络等。三是外部市场化战略, 如外包和许可协议。外包是指企业将产品或产品某一部分交与外部企业进行生产或销售, 以减少企业自身的投资和风险。许可是企业将自己的创新技术转让给其他企业生产和销售, 企业只获取创新技术的许可收益。外包和许可协议能使企业不用进行大量的生产或销售的投入, 就能立即获得相应的互补资产, 从而加快创新技术进入市场。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涉及的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整体考虑。在企业的创新战略决策中, 有三个优先性相等的问题领域, 一是创新目标, 即创新技术及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创新模式, 即哪些技术及产品应在企业内部发展, 哪些能够从外部获取;三是创新成果的应用, 即哪些技术或产品应在企业内部应用, 哪些技术及产品可给予 (或转让给) 其他组织使用?这三个问题领域包含了创新活动的全过程, 即从创新目标的确定、创新技术的开发、最终到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或市场销售。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则是对这些问题领域的概括, 并对有关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
首先,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既是创新活动的结果, 同时也是其起点。由于企业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最终的标准仍是其成果的应用或市场销售。为此, 企业不能等到创新完成后再来考虑创新成果的应用或市场问题, 而是必须在创新战略决策中事先有所谋划。这之中,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 创新模式的选择不是某种独立的决策, 现代观点更多强调, 创新模式应与创新技术的市场化相结合考虑, 即在创新模式的选择时, 就要考虑到今后创新技术进入应用过程或市场销售的途径和方式。实际上很多时候, 正是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考虑影响了创新模式的决策[2]。最后,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是有关企业创新和运营的整体考虑和谋划, 涉及到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内外环境制约、经营战略、市场或竞争战略及企业长远发展等多个方面。特别地, 创新企业为将自己的创新技术推向市场, 必须要有相应的“互补资产”, 即除了要具备创新资源和能力外, 还需要有相应的生产和营销资源及能力。也正是为此, 企业采用何种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 往往会从整体上对企业的创新及其运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 创新企业应重视其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战略与选择问题。
2 创新技术市场化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 创新企业选择何种市场化战略, 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1) 能力或资源。有观点将企业能力或资源分为直接能力和间接能力两种。直接能力指创新企业的R&D、生产和营销能力, 这些能力与企业的创新技术市场化有直接关系。创新企业是否具备这些能力, 是企业能否采用内部市场化战略的一个基本前提。直接能力也影响到企业的外部合作, 因为即使是对外开展合作, 或者是采取外包战略, 也要求创新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以便有效地吸收外部知识和经验、或者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或外包企业。间接能力是指管理联盟或合作伙伴的能力, 它对创新企业是否采取合作战略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对外合作过程中, 合作各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知识的学习及转移、以及合作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 都是间接能力的某种反映。创新企业如果缺乏间接能力, 很可能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某种障碍。
(2) 市场化资金与成本。创新技术的市场化需要较多的资金, 一般认为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化之间所需的资金比例为1∶10。因此, 是否具有足够的资金是能否承担创新技术市场化的巨大费用成本的一个前提。现实中, 也不乏因缺少后续资金, 而使研发成功的新技术难以进入市场的例子。另外, 资金还影响到企业在与外部合作时的谈判力量, 特别是科技创业型企业在将自己的创新技术与其他企业进行 (产业化) 合作时, 是否具有一定的资金, 也往往是决定科技创业型企业创新技术权益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市场体制。市场体制是多方面的, 我们这里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体制, 其表现是对创新企业技术权利的保护状况。一般来讲, 知识产权体制健全严格, 创新企业的技术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则企业的市场化战略选择范围也较宽广;但若知识产权体制不健全, 创新企业很难有效保护自己的技术权利, 则企业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内部市场化, 以避免自己的技术秘密或知识产权外泄。
(4) 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资产被其他企业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而不牺牲其生产性价值的程度。通常情况下, 资产专用性较低, 则市场交易程度高, 成本也较低;如果资产专用性较高, 则往往需要企业专门配置, 市场交易的程度低, 成本也较高。
(5) 不确定性。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确定性, 包括技术不确定性 (指技术功能得以全面实现的可能性或程度) 和市场不确定性 (指创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发展可能性) , 从而也使企业创新活动带有很大的风险。技术不确定性主要发生在R&D阶段, 因此创新技术市场化通常考虑的是市场不确定性。对一般企业而言, 避免不确定性危害的一个基本措施, 就是开展合作。
(6) 创新技术的战略适应性, 即创新技术与企业战略之间相适应的程度。通常的考虑是:创新技术适应企业现有产品线、业务或企业战略的程度;创新技术与企业其他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创新技术能否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基础或平台等。从核心能力的观点来看, 如果某一技术具有高的战略适应性 (或者说它是开发、生产其它多种产品的基础) , 则这一技术对企业就有重要意义。强调技术的战略适应性是要表明:在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过程中, 不能仅只从技术本身或经济方面来考虑, 还要考虑企业的整个技术和产品系统及其战略的综合性。
3 创新技术市场战略的选择
创新技术市场化战略如何选择, 现代很多理论都提供了相应的观点或依据, 如Silja Kasch, 和Michael Dowling就对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观理论和知识产权理论作了讨论[3]。除此之外, 能力观、竞争优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也都表明了自己的倾向性。
(1) 资源观和能力观理论。
这两种理论都把资源或能力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 只不过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能力观理论则强调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能力。两种观点虽然有区别, 但在创新技术市场化战略的选择上, 考虑问题的思路却是基本一致。首先, 企业应在内部发展对自身竞争优势具有基本意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 尤其是具有高的战略适应性的技术资源或能力。其次, 企业在发展自身独特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也要努力利用合作来取得其他资源或能力。如资源观理论认为, 组织应通过合作来获取组织自身难以发展、但又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组织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能力观尤其是核心能力的观点也意味着, 企业在发展自身核心能力与资源的同时, 其他能力和资源则需要或可以从外部获取。所以, 按照这两种理论, 企业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 应根据创新技术对企业资源或能力的关系而决定。对关系较大的创新技术, 其市场化战略可能要多从企业内部构建来考虑, 反之则可以外部合作、或者以外包及许可为主。
应该指出, 这两种理论都包含了间接能力的要求, 就是在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时, 企业应对外部资源和能力进行管理, 以求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 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在资源观和能力观基础上的扩展, 它强调竞争中有合作, 合作中也存在竞争。通过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来推动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 实现共同优胜。所以, 竞争优势理论的一般倾向是企业应采取合作战略、或者是外包。就是企业只从事自己擅长的那部分活动, 然后与具有其他优势的企业开展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或者将自己没有优势的活动外包给那些具有优势的企业, 从而实现企业活动的整体优势。特别是单独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有时并不是很突出, 但若各个具有某种独特优势的企业通过合作, 会放大其优势效应, 而形成更大的整体优势。这种情况尤其在合作双方的资源具有异质性时表现最为突出。
(3) 产业组织理论。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更多地强调了企业间合作的意义, 特别是有关产业集群的观点, 更把专业化分工协作放在了一个重要地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从集群观点出发, 大力发展“外部范围经济”。也即将生产系统分解到不同的企业, 各个企业在专业化基础上着重发展核心能力, 再通过地理范围上的专业化产业集聚, 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使各个企业按价值链结成更大的生产系统, 来取得生产活动的经济性[4]。范围经济尤其是外部范围经济能更好地突出企业的专业化特点和优势, 以及在合作中共同创新、集体参于竞争的要求, 因此成为了有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趋向。按照这样的观点, 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应倾向于合作战略, 或者采取外包形式, 为此企业也应加强自己的间接能力。
(4) 交易成本理论。
这一理论突出了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它认为, 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取决于交易成本, 当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较高时, 企业倾向于内部化, 即在企业内部完成某个行为;而在交易成本较低时, 企业便会开展 (外部) 合作。通常情况下, 企业将选择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形式。由于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等影响到交易成本, 因此是考虑问题的重要基点。对此, 威廉姆森指出, 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较低时, 市场 (无序的小企业) 是有效的调节手段, 这时交易成本最低;而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 企业 (科层组织) 就会出现;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双边、多边和杂交的中间组织形态 (即企业网络) [5]。总的来看, 通过企业网络来实现合作有很大优势。威廉姆森就认为,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增强, 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决定了企业之间需要合作, 这种合作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多样化契约来实现的, 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 推动技术的联合开发和应用。
(5) 知识产权理论。
知识产权理论的重点在创新技术权益的保护和利用, 为此强调适宜性的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健全严格的市场体制的保护下, 企业可根据情况通过多种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获取相应的收益, 如内部构建、合作战略、许可战略等。在这过程中, 知识产权理论强调:应充分利用专利制度来实现创新技术的外部市场化, 例如专利许可和专利交叉许可。专利许可是指通过签订专利出让或许可协议, 将有关创新技术的权利或应用转让给其他企业, 以便及时获取创新技术的转让收益。实际上, 进行专利的转让或出售, 是现在许多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战略。专利交叉许可是指依照互惠互利的原则, 不同专利权人同时许可对方使用自己的专利, 来换取使用企业自己所需要的对方的技术专利。在专利交叉许可过程中, 双方各自应付的费用互相抵消, 只需给付差价。这样既能节省研究开发的资金和时间, 避免企业之间的专利侵权, 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创新技术的市场化。
摘要:创新技术的市场化是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通常包括内部战略、外部战略和企业间合作等三种选择。市场化战略选择中要考虑能力或资源、资金及成本、市场体制、资产专用性和技术协同效应等多种因素。资源观和能力观、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知识产权理论等为市场化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技术,市场化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CESARONI F, M ININ A D, PICCALUGA A.New strategic goalsand organ izational solutions in large R&D labs:oessons from CentroR icerche F iat and Telecom Italia lab[J].R&D Managem ent 2004, 34:1.
[2]CHIESA V, et al.Standard-setting processes:evidence from twocase stud ies.R&D Managem ent, , 2002, 35:2.
[3]KASCH S, DOWLING M.Comm ercialization strategies of young b io-technology firm s:An cmp irical analysis of the U.S.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2008, 37:45-47.
[4]王辑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 (6) :56-58.
价格战略及选择 篇5
不可否认,价格战的存在有它的积极意义。专家们总结出了价格战的七大积极作用:
1.价格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营销的重要成部分。2.价格战可迅速促进市场扩容,提高社会购买力和扩大内需。3.价格战可淘汰一批劣质产品生产商及谋求短期利益者,制止重复投资,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整合与利用。4.价格战可以使消费者直接得益。用更少的代价,尽享现代化的生活品质。5.价格战可以提升民族品牌搏击海外市场的竞争力。6.价格战加快产品创新与营销实践的升级。7.价格战促使中国企业优化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
尽管如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实际运作中都是被逼参与价格战,由于自身企业实力、价格政策、市场规范程度等等与大企业无法相比,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市场沦陷,企业利益受损。
价格战的起因
在营销实践中,企业采用竞争性的降价而发起或参与价格战,多半是因为生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有些企业有时则是为了盘活资金以用于开发新产品而处理库存积压产品,有些则是为了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另外一些企业则是由于同类产品发起了价格战,为了巩固自己已有的市场而不得不被动、盲目跟进,卷入价格战中。例如我国企业为了提高入世后外资企业的进入壁垒就曾经主动发起过降价行动。在当年彩电行业“长虹”主动挑起价格战之后,其他彩电生产企业也先后进行了跟进。
价格战可能付出的代价
今天你在价格上作了让步,极可能因此改变明天的市场面貌,通常会让你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1、从价格战获得价格让步的好处后,少数食髓知味的顾客将伺机而动,等待下一次厂商血拼时再捡便宜。在他们心目中的最佳厂商排行榜中,名次排在前面的总是那些低售价的品牌。
2、在价格战第一回合落败的竞争对手,极可能会选择再压低价格,好在第二回合扳回一局。
3、大多数一开始对价格战不怎么热衷的顾客,将陆续从“哪里便宜便往哪里钻”的顾客那里,学到“低品牌忠诚度也能捞到好处”的功课。他们不再当任人宰割的冤大头,讨价还价的技巧也会越来越纯熟。
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些“后续”的负面效应,通常远超过一家公司先前在价格方面让步而付出的代价。因此,在价格战的过程中,公司应如何制定防御性的竞争策略,将本身与竞争者价格战的伤害降至最低?
我们并不是建议经理人应任人宰割,不要做任何防御市场占有率的动作或绝不发起任何价格战,而是提醒经理人,在进行市场保卫战或发动降价战之前,必须仔细权衡“这些行动的长期策略性后果,与它们带来的潜在短期利益”孰轻孰重。
在制定价格决策时,经理人绝不能只考虑下一季度能捞多少,或仅为了达到短期销售目标:价格决策的主要目的,应是强化公司的长期获利能力。就像下棋一样,一次仅预测一个动作可能造成何种后果的公司,终究会被一次预测好几步且将市场竞争视为长期竞赛的竞争者所打败。
和其他行销决策的效果相比较,调整价格的收效显然快得多,因此常被经理人拿来作为解决眼前问题的特效药。然而,要制定一个对公司获利率有高贡献度的订价策略,在决定每一决策时,经理人均须考虑它们对未来竞争为与获利率的影响。
价格决策永远都应该被视为长期行销策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永远都应该是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若非如此,你可能赢得许多市场占有率的战役,最后却输了获利率战争。
有系统地思考回应的策略,这并不表示降价永远不是成功的策略在某些条件下,经理人确实应采取价格竞争:
当公司拥有巨大的、持久的成本优势时。这一条件的重点是拥有成本优势的程度。在某个产业,如果竞争者已投入巨额资本,或有很高的固定成本,而你只有很小成本优势,通常不适合进行价格竞争。那些已投入巨额资本,且固定成本很高的竞争者,常用价格竞争打败对手,成功后,其巨额的固定成本就可以分摊到更多顾客身上了。
除非你已拥有可观的成本优势,否则率先降价必然会引起竞争者的回应。许多价格战就是这
样引发的。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与沃尔玛百货(Wal-Mart)便拥有这种巨大且持久的成本优势,因此它们可以透过价格战维持业绩增长。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具备这种成本优势。
当经理人有很充足的理由相信,竞争者不能也不会回应其价格竞争行动时。倘若某个公司规模很小,或经理人将其降价行动隐藏得很好,不被竞争者察觉时,他们就可以采取降价行动。美国有几家小规模的长途电话公司就是这么做的,直到最近才被大型竞争者察觉。当一家公司的策略性目标为“不管获利率如何,非扩大市场占有率不可”时。某些产业被政府选定为重点成长部门,并获得政府扶持,即为此例。
削减成本的正确药方
英国《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杂志日前指出,处于目前的景气环境,公司削减成本时的正确做法为:
1、即早行动。尽早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应对景气造成的影响而不是被迫反应。
2、下手要重。一开始过于手软之后再重复减成本的动作,公司会因此损失更多并且增加不稳定。
3、了解原因。许多公司把养活成本当成特效药,以致只治标却不治本,减少成本的做法必须符合公司的整体策略。
4、找出价值创造者。有些人是公司不能失去的人,在削减成本时,公司必须重视他们的需求。
5平衡长短期目标。朝训练、研发等动刀,很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但是从长期而言却会损害公司。
6、仔细考虑。如果公司只设定一个减少成本的目标,在达到目标后可能会就此停步。更理想的做法是为公司的支出总检查,进行结构性改变以在长期减少支出。
7、沟通。员工、投资者如果了解公司削减成本的原因,比较容易支持公司的做法。
8、维持士气。取消奖金、关闭员工餐厅等,都会直接打击员工士气,公司应从影响较间接的方法着手。
9、外包。在不景气时,公司必须把重心放在可以替公司增加价值之处,把非核心事业外包。
10、逢低买入。不景气是买东西的好时机,因物品售价及贷款都较便宜,不妨买入必要设备,以减少日后的支出。
11、考虑每一部分。许多支出看来很难削减,却是公司应该动刀的地方。如租用办公室契约,不景气时应可重新议价。
价格战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在市场运作中合理利用价格杠杆作用,实行有效市场竞争,这是企业销售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频繁的“价格战”则是违背市场和经济规律的非正常竞争手段,是过度恶性竞争行为,往往造成企业在竞争中陷入严重亏损的境地,甚至企业从此夭折。究其原因,“价格战”的根源在于目前产品的供过于求、同类产品过剩,各个生产企业之间产品雷同,外观、造型、质量与性能没有大的区别,同质化现象严重,售后服务不到位等企业因素构成。
在我国现阶段,“物美价廉”仍然是我国居民在选择消费时的主要出发点。所以往往可以为企业所利用,并且屡试不爽。如长虹发起的彩电价格大战以及格兰仕发起的微波炉价格大战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价格战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从家电业到航空业,从零售服务业到计算机软件„„无一幸免。尤以家用电器产品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经营者已经陷入“价格战”的怪圈之中,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但是,产品的市场却在不断萎缩,企业盈利也日渐减少。
该如何回应?
面对竞争者的挑衅行为,单靠坚强的作战意志是不够的。除了分析采取报复行动的成本效益外,经理人必须全力投入,帮助公司发展相对的竞争优势。
经过分析发现,采取报复行动不符成本效益时,你拥有的一个选择,就是“忽视”竞争者带来的价格威胁。特别是,当竞争者不具任何竞争性产品或成本优势,是一个很弱的对手时,忽视它的存在的确很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影响的营业额应极为有限,未来这一数字也不太可能增加。
这里有两个常被人误解的观念:第一个是“赢”的观念。你当然可以成功地守住市场占
有率。然而,一家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成立宗旨,不是守住市场占有率,而是要为股东赚取利润。
第二个容易被误解的观念是,摧毁一个竞争者以后就可高枕无忧了。事实上,竞争者或许因为在价格战中被打败了,因而宣布破产,然而它可能会用极低的价格出售其资产,从而创造出一个成本更低的新竞争者。又,当你透过价格战把一名较弱的竞争者淘汰出局后,即便后者的资产乏人问津,然而你的顾客已经养成了“哪里便宜便往哪里钻”的习性。此时,只要有一个比你更强,钞票比你更多的新竞争者进入市场,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因此,只有在无利可图的产业,毁灭较弱竞争对手的做法才有意义,因为在一个利润微薄的产业,不会有新竞争者想来分一杯羹。
当经理人发现,采取削价竞争手段的对手拥有较强的实力,经评估后采取报复行动的成本又高于所流失的生意,此时,经理人必须妥善拟定对策。当一个强大的竞争者以低价策略夺取市场占有率时,的确会对老商家的生存造成威胁。为了保住未来,老商家必须改变既定策略,积极面对严重威胁。
调整想法并开始接受威胁的事实,与忽视该威胁或正视该威胁是不同的。调整意味着商家主动调整竞争策略,将威胁的负面冲击降至最低
采取“反击”策略惟一有意义的时候,是当对手很弱,而采取反击行动又能为公司带来利润时。然而这种时候极为罕见,因为极少有竞争对手如此愚蠢,自己实力已经很弱时还要选择价格作为竞争武器。
较常见的情况是,率先降价的竞争者实力不弱,或至少和它攻击的对象一样强。正因为对手太强了,商家面临风险的生意不小,因此积极防御确有必要。然而,积极“防御”并不表示要一举铲除竞争者;其主要目的应为说服竞争者同意放弃削价竞争手段。积极防御的主要目的,是要让竞争者了解,削价竞争并不符合财务利益,因此未来它最好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以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的业界老大地位,遇到同行企业向它挑衅几乎是家常便饭,其中还有不少成本结构优于美航的公司。美航偶尔也会选择性地回应,但通常将回应时间与回应强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向挑衅者发出讯息:只要对方撤回威胁,该公司愿意回到原先的票价水准。当同行发现,美航的确有能力做出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防御措施后,这类的挑衅通常只维持数天,甚至数个小时的寿命。
许多经理人往往因为不愿意示弱,轻率地采用了正面对决手段,引发了造成两败俱伤的价格战而不自知。更有利于公司长期利益的做法是找出最适合采取忽视、调整或报复的时机,而非一味采取价格竞争手段。这里有两个一般性原则,在发展竞争策略时,经理人应时刻牢记在心:
绝不加入一个你不可能赢的竞争游戏。要打,就打一场你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战争,不要去打一场你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战争。尤其,当你拥有相对竞争优势时,更应随时提高警觉,小心对手发动各种攻击。
战略就是选择焦点 篇6
商场如战场,生存和成功之道在于形成核心优势,企业一定要在某方面聚集,做到最好。
企业若聚焦于某项特定的活动或产品,会形成专家优势,被认为在某方面具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候超过实际。这和人们对专家的定义有关 :在特定行业受过更多训练并具有更多知识的人。
相反,通才可能在很多领域中做得很好,但很难获得顾客认同。常识告诉人们,一个人或一个公司不可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
一个教训
很多年前,我在通用电气任职时领教了“专家”的威力。
当时,通用电气提出了一个叫“组合式电站”的解决方案概念 :向电力公司打包推销各类电气组件产品,意图包揽电力设备车间的所有业务,最终在完工后把钥匙交付给客户即可。这是“一站式购物”概念,当时看来是相当不错的战略。
但事实如何呢?电力公司说 :“非常感谢。我们会买GE的涡轮发电机,不过要向其他专业厂家买控制器、转换装置和其他部件。”就算是通用电气──电力发明者,客户还是要另找他途,他们需要各个品类中最好的专家产品。
另一个教训
不单专家购买的行业产品是这样,一般消费品同样如此。
家庭主妇面对一个“GE厨房”时,她会说 :“谢谢。我们会买你的冰箱,不过我们要向厨房帮手(KitchenAid)买洗碗机,向美泰克(Maytag)买洗衣机,还有……”即使在她面前的是GE──电器行业的巨头,家庭主妇还是要各品类中最好的专家产品。
像通用电气这样的通才企业,虽然很有名气,但在市场上的表现是无力的。正因为如此,杰克·韦尔奇自1981年上台以来,便实施“数一数二”战略,不断地聚焦,从通才领域退出。
另一个鼎鼎大名的大品牌,是卡夫(Kraft)食品。然而,当这个品牌对抗专家品牌时,却处处落后:
在蛋黄酱品类,赫尔曼(Hellmann)获胜。
在果冻品类,司马克(Smuckers)领先。
在芥子酱品类,富兰齐(French’s)第一。
在酸奶品类,达能(Dannon)更强。
幸运的是卡夫也有自己聚焦的专家品牌,那就是费城(Philadelphia)奶油干酪。在这个产品的盒子上有卡夫标识,但是人们甚少留意到,顾客以为它是费城某个厂商的产品。
看看零售业
最能代表商业潮流的零售业,印证了聚焦时代的到来。
现在面临巨大危机的是百货公司,那里什么都卖。甘皮奥(Campeau)、虎克(L.J.Hooker)和金倍尔(Gimbel’s)上了破产法庭,赫尔斯(Hills)百货商店申请破产,全球最大的商店梅西百货(Macy’s)也申请破产。虽然还有些百货公司保存完好,但无不面临强大的压力。
州内百货(Interstate)也破产了,然后这家公司看了《定位》一书,决定聚焦经营它唯一赚钱的产品 :玩具。于是州内百货把它的名字改为玩具反斗城(ToysS“R”Us)。现在,玩具反斗城在美国玩具零售中拥有17%的份额,成就今非昔比。
很多零售连锁店开始成功转型,走向了玩具反斗城的聚焦经营模式:集中品类,海量进货。图钉(Staple)办公用品公司和百视达(Blockbuster)录影带出租连锁店,就是这样的例子。
当今在零售业大获成功者,往往是业务聚焦的专家:
里秘(The Limited) :高级职业女装。
嘉普(The Gap) :年轻休闲服。
贝纳通(Benetton) :年轻、时髦的毛棉织服。
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 :性感内衣。
脚锁(Foot Locker) :运动鞋。
香蕉共和国(Banana Republic):高级休闲服。
各类服装连锁店大行其道,昭示我们生活在聚焦时代。
增长的背后
经济学家弥尔顿·弗里德曼说:“我们对增长没有迫切的需要,只有迫切的欲望。”这种情况正在普遍发生。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规模越大就越好,但忽视了“大”背后的公司管理问题。没有经营焦点,盲目追求数字,将引发糟糕的商业战略。这一切源自华尔街的驱动,而在华尔街背后则是贪婪在作祟。
真正的出路在于聚焦,专家企业将无一例外地击败通才企业。因为顾客最终会信任专家,认为一个公司不可能事事精通,而他们需要同类中最好的产品。就像当今的美国航空业只有西南航空公司一家盈利,因为它是专家,它聚焦经营短程直达航班。
聚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只有全球化的大品牌和特定领域内最好的专家品牌才能获得成功,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司都会遇到麻烦。这些公司的规模不足以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小型专家相比又缺乏活力。
聚焦成为专家
专家品牌可以聚焦于自己专长的业务作为定位,区别于竞争对手。
在环境咨询领域,有许多公司提供相同的全方位服务。波士顿一家名叫ENSR的公司与众不同,聚集于专项业务:环境预期收益(EDD)。当发生国际性不动产及商业交易时,这家公司就动用它的全球资源,对交易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这种业务不仅把ENSR同其他咨询公司区别开来,而且让其更好地规划企业运作,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聚焦成功的出版商
有一份叫《海明斯汽车新闻》(Hemmings Motor News)的月刊,一般人所知甚少,但在车迷中它拥有极高地位。这份杂志聚焦于经典汽车,在出版业创下了奇迹。
《海明斯汽车新闻》每月的销量为26.5万份,每年赚取的利润为2000万美元。这份杂志通常为800页,挤满了2万个广告,包括从福特T型车的轴承装置(售价55美元)到1932年产的劳斯莱斯亨利跑车(售价65万美元)。杂志有大量的小型黑白广告,都必须预先付费,而真正可阅读的专栏内容很少,发行部门也很小。
这家出版业最赚钱公司的所有者是特力·艾力奇(Terry Ehrich),他说这个杂志创造了汽车收集和修复的潮流,“我只是骑在好马上的普通骑师”。
这匹马,就是聚焦于一个很强的专家概念。
聚焦成为品类代名词
聚焦品牌的最强大之处,是有可能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它不仅代表企业的产品,还代表整个品类。这样一来,人们想要购买某类产品时,就直接想到代表性品牌了。
佳得乐(Gatorade)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聚焦品牌,它在行业中达到了代表品类的程度,人们就把运动软料叫做佳得乐。还有复印机中的施乐,透明胶带中的思高(Scotch)。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有聚焦品牌才有机会到达这种最高成功境界。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品类代表,是英国的马丁·贝克(Martin Baker)航空器材公司。这是一家家族企业,员工仅千人,是制造军用喷气式飞机弹射座椅的领导者。几乎每一架战机都装有这样一个高科技座椅,在危险时刻把机舱人员弹射出去。这种座椅售价15万美元,马丁·贝克已经售出了7万多个,销量超出最接近的竞争对手3倍。
我恰巧在海军航空部队呆过几年,人们总把那种椅子叫做马丁·贝克椅。
小型专家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中保持市场份额日益艰难,许多大品牌都陷入了困境。与此形成对照,有些聚焦的小公司你闻所未闻,但它们的表现却值得称道。
蓝道尔(Landauer)是一家生产X光工作环境下辐射监测器的公司,它的销售额为5800万美元,净利润为销售收入的28%,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蓝道尔的战略很简单 :聚焦于大公司所不屑的细分市场。
斑马科技公司(Zebra Technology)生产打印条形码的热熔打印机,它的销售额为4.75亿美元,净利润为7100万美元,占有35%的市场份额。它采用的聚焦战略是:开发一个独特的分销网络,深入竞争对手不易察觉的数百个利基市场。
售后科技公司(Aftermarket Technology)生产改造传动装置,它的销售额为4.15亿美元,占领经销商改装轿车传动汽配市场的72%。它采用的聚焦战略是:坚守自己的业务。
这些公司规模不大,但活得很好。
大型专家
有些企业表面上看是一家综合型企业,其实它们自有焦点。这里有三个例子。
3M公司的市值为160亿美元,它喜欢谈及自己成千上万的创新产品。但我观察到,推动3M发展的是粘剂产品业务,而诸如头顶透射系统、硅胶乳房假体、数据存储、磁带、录像带、复印机和心脏手术设备无一例外失败,真正赚钱的是即时贴和透明胶带。
吉列公司的身价为80亿美元,占有全球剃须刀片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是它的核心业务。它同时还有金霸王电池、博朗小家电、欧乐-B口腔护理产品。相比于剃须刀,这些产品微不足道。吉列公司已出售了护发产品和办公产品业务,它还应该退出所有非剃须焦点的领域。
奥的斯(Otis)是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商,在全球有超过100万台电梯处于服务中。但它属于联合科技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是其最成功的业务。联合科技公司同时拥有很多类似的专家公司,比如空调专家(开利)、直升机专家(Sikorsky)、喷气引擎专家(Pratt&Whitney)、国防电子专家(Norden)。联合科技公司因为囊括诸多聚焦型企业而组成了大的集团。
失去焦点
成功的聚焦品牌必须保持专一性,不能让业务延伸而失去专家地位。
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局限于一项业务或一个领域,而是追求尽量多的机会。这里有一个风险,一旦企业失去焦点,专家地位就有可能让位与人。亨氏是酱瓜业的专家,接着它们推出了番茄酱,现在它们在Vlasic和Mt.Olive的夹击下,几乎要退出酱瓜业务。
大众汽车公司曾经是微型车的专家,后来车子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和形形色色,现在日本车接手了它的微型车市场。斯高特(Scott)以前是美国卫生纸第一品牌,但是它慢慢变成了各种纸类产品的集合,Charmin成了卫生纸行业的领导者。
警惕CEO的个人嗜好
马格纳国际公司(Magna International)是一个专家,它聚集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汽车配件供应商,顾客包括克莱斯勒、福特、吉普、道奇、雪佛兰、奔驰和凯迪拉克,年销售额在60亿美元左右。目前汽车业供应商正提供越来越大和愈加复杂的配套总件,比如整个座位系统。马格纳国际公司处于这个趋势的前沿。
但是公司主席弗兰克·斯特罗纳克(Frank Stronach),同时也是一个养有数百匹良马的赛马爱好者。于是这个公司大举进入了赛马场和运动赌博业务,比如加利福尼亚的圣塔安尼塔(Santa Anita)赛马场,还有其他的赛马场在谈判中。
结果只能是制造麻烦,很多股东不会乐意。
将焦点如实传播
如果企业聚焦经营,自然会获得优势竞争力。同时要做的,是将自己的焦点传达出去。不要以为每个人都知道品类中的专家是谁,人们期望了解谁是品类中的专家,企业要确保顾客知道那就是自己。
速霸陆(Subaru)是一家日本汽车公司,四处出击,经营很不景气。1993年,乔治·穆勒(George Muller)成为总裁。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企业的焦点在哪里?”答案是速霸陆擅长四轮驱动技术,应该聚焦于四轮驱动汽车,从而与丰田和本田区别开来。
速霸陆迅速推出了广告,自豪地宣布自己不生产轿车,速霸陆只是四轮驱动汽车的专家。这一行为扭转了一个汽车公司的命运。
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 篇7
近年来,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善。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已经超越英国, 跻身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第六位, 增幅远高于全球申请量总体增长速度。然而, 知识产权大国光环的背后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专利申请人过于分散和单一, 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弱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大部分高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成果没有出现与世界同步的进展和相应成长的创新型企业;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占有率偏低, 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水平偏低 (1) 。
上述事实反映出国内多数行业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实施能力缺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技术创新主体以及创造和应用知识产权的主体, 在市场竞争活动中没有将竞争战略、技术创新策略与知识产权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把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贯穿到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各个科技创新环节中去, 是当下企业界与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目前, 国内学者就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各种分类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也对西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理论和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介绍。由于知识产权战略选择和运用与行业技术特性及企业竞争战略定位有密切关系, 影响企业决策的内外部因素也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角度, 结合产品或产业技术特性, 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有效保护策略的选择进行探讨。
1. 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作用是对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成果进行法律保护, 提高创新产品垄断利润的独占性。然而, 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是企业利用其作为战略资产, 与其他战略相配合提升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将知识产权视为一项资产, 即投资回报的一部分, 而不仅是业务运营的成本。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将会为企业最大化资产回报和股东价值, 同时又能将知识产权在核心业务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点。企业可将授权的专利、产品设计、技术、流程和商业诀窍 (KNOW-HOW) 销售、授权转让, 或者整体出售给其它公司, 也可以选择购买外部的关键技术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成果。如何管理好公司内部的知识产权资产, 又如何合法的收购得到外部的知识产权资产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1) 技术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相互融合、互为基础。
国外学者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关系方面已有许多成熟的研究。Arahi.H在研究了日本获专利最多的前10家跨国企业后, 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是融技术战略、信息战略、组织战略、知识资产经营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诉讼和风险管理战略为一体的综合动态的体系[1]。V.K.Narayanan建立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机制的一般理论中, 把企业为保持竞争地位所采取的市场措施, 如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合作等, 与专利、商标或商业秘密等法律策略联系起来, 扩大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的范围和内涵[2]。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含知识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其中尤以知识创造过程的管理最为重要。换句话说,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包括怎样保护知识产权, 以及专利申请的方法、商标权的取得, 更重要的是企业研发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知识管理。以大型跨国公司技术标准的全球许可为例, 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这一思路, 从标准建立初期就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首先申请专利保护, 其次将专利技术融入标准, 同时构建标准化体系的技术许可框架, 最后在全球实施技术许可、完成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可见, 企业在研发创新活动中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能力与其技术创新能力是相互补充、互为基础的。
(2) 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创新成果获利能力的影响。
来自市场、行业、技术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率只有5%[3]。企业创新项目的获利能力除了与技术本身的特性有关, 还受到所运用的识产权保护策略的影响, 在知识产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甚至与研发投入本身一样重要。除了申请专利保护等知识产权法律工具的运用, 企业还可以通过保密协议、特许经销协议或技术战略联盟等方式抵御模仿者对创新利润的侵蚀。研究显示技术模仿者的回报率常常高出创新者1~2倍, 因而有效的知识产权策略的选择是关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良好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活动风险, 提高投资回报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
当然, 知识产权并不是激励创新者的唯一工具, 即使没有专利, 创新者仍然可以利用许多“天然”的保护机制, 获得大量的收益。这些“天然”保护机制包括“模仿时滞”“名声利益”等。美国经济学家Mansfield的调查了不同工业集团技术创新活跃程度与专利保护制度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不同行业结论差异比较大。制药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的比率较高;机械工业、钢铁制造业、电器比率偏低;办公设备、汽车业、橡胶产品和纺织基本为零。因此, 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因行业、产品技术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2. 产品特性、技术类型与知识产权战略选择
对于研发投入高而技术模仿壁垒低的创新成果, 企业应当尽力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如果技术跟随者发现为了避免越过创新者的知识产权界限需要与创新技术保持较大距离, 其分享创新利润的能力会削弱很多, 同时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也会加大模仿者的法律风险, 抑制技术追随行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强的发达国家, 企业甚至通过诉讼战略向知识产权侵权企业索取高额赔偿, 同时控制侵权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进度。
对于创新投入成本不高而市场销量有限的产品, 知识产权策略选择需要权衡保护成本与模仿行为的利润漏出孰高孰低。在特定的市场结构条件下, 企业通过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标准来提高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仅仅采用技术保密的方式维持产品成本优势就足以维持有利的竞争地位。
除产品技术自身特性之外, 行业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亦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 初创阶段的市场增长快, 但技术发展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行业竞争态势还没有形成。这个阶段更适合进攻型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易于在行业中获取竞争优势地位。当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 市场需求高速增长, 技术渐趋稳定, 用户特征和市场竞争状态趋于明朗。由于竞争者数量增多, 适度防御型的知识产权战略更有利于这个阶段的技术成果。当行业进入成熟阶段后, 市场增长缓慢, 技术创新的空间已经不大,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这时企业应注意收缩战略, 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上更应该偏向有限的进攻和适度的防御。
而对于创新企业在技术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衍生技术, 这些技术对本企业价值不大, 企业通常将这些衍生专利出售获取收入并降低专利维持费用。技术领先企业也常将相对落后的专利技术出售给技术落后企业, 通过延长专利的使用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取专利技术的投资收益。当企业在技术领域已经没有绝对领先优势时, 通过与部分竞争者合作形成知识产权联盟, 甚至将专利上升为技术标准, 共同控制市场发展状况。
3.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的主要策略
(1) 技术研发过程与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过程的统一。
在一项技术创新项目开发早期, 项目小组通常需要从公开的专利技术文献中搜集信息。这个阶段企业就应当考虑各种影响日后模仿行为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 并对与竞争性类似专利发生侵权纠纷的可能性进行初步评估。随着项目进展与技术方向与成果雏形的明确, 阻止模仿行为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也应当逐步形成, 而且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选择往往会决定创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 国内许多企业往往在技术创新成果产生之后才考虑技术的可专利性或专利申请的方案, 最终影响创新产出绩效。在竞争战略制定、创新研发项目选择,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制定过程中缺乏优质知识产权管理要素的投入。
(2) 创新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的健全与人才培养。
由于企业创新活动是涉及技术研发、市场销售、财务管理等多部门的复杂工程, 知识产权管理作为联系技术和市场的中间环节, 需要各部门充分沟通密切合作。由于不同技术项目的知识产权事务有较大差别, 国外跨国公司倾向于构建以项目或产品为中心任务的横向直线型组织。通过项目小组的跟踪管理, 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及时性、严密性和灵活性。
目前我国内部专设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不多, 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知识产权人才的缺失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多数企业因缺少同时精通技术业务和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 而无法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日常管理的工作范围。高等院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应当向企业倾斜, 创新企业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实用人才应当具备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单一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已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3)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创新企业的合作平台和机制。
中小企业是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 国内中小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建立健全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和中小创新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是当前提升我国企业总体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经验显示, 由于知识产权工作专业性非常强, 创新企业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成果, 除了加强研究资金和人才投入, 更需要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深入密切的合作。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创新企业待开发技术项目的可专利性进行评估, 预测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和维权成本, 根据产业、产品特性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案, 这些服务将帮助创新主体有效降低创新行为的潜在风险, 提高创新成果的盈利能力, 提高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比率, 提升总体创新投入产出绩效。
目前国内多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局限于技术成果产生之后的代理、转让、评估和诉讼服务, 服务内容和层次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实施的需求。此外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涉及商业秘密, 中介服务机构的诚信问题也是其难以深入企业、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政府应当对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设置相应的门槛并进行有效监管, 避免资质条件差的机构损害整个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信誉。部分省市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科技创新型企业间建立对接工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对整合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资源, 转变专利代理机构服务理念, 从单一专利申请代理服务模式转变到综合全面服务的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国知识产权创造长效机制的建立最终要依靠企业提高自身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来实现。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是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手段并不仅限于专利申请, 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技术特性和市场结构状况构建最优的模仿壁垒。
摘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的提高。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 尽快掌握知识产权这一新型战略资产的创造配置与运用管理能力, 按照知识产权导向要求, 推动自主创新、竞争合作以及市场开发, 亦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建设目标。当前,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创新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的健全, 国家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 以及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创新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产品技术特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Arahi, H.The Facts behind Japan’s Tech-nology Explosion[J].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0 (5) .
[2]V.K.Narayanan.Manag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Prentice-Hall.2000.
[3]Edwin Mansfield.Th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industrial technology[J].W W Norton&Co Inc (Np) .1977.
[4]何帆.知识产权保护的幻想和真理[EB/OL] (.2002-12-14) .http://wenku.baidu.com/view/31b67c1dc5da50e2524d7fe6.html.
[5]杜鸿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 .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 篇8
1 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 设企业的反需求函数为p (x, y) , x代表企业产量, y代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资, 即产品价格受产量和创新投资的双重影响。设反需求曲线为线性曲线。此时企业成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生产成本, 即为产量x和创新投资y的函数, 设为c (x, y) ;二是创新投资y。为了简单起见, 假设undefined, 即进行技术创新的投资对产品价格是没有影响的。此时这个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为:
undefined
令目标函数对x求一阶导数, 并使之等于0, 即:
undefined
要使利润最大化, 在一阶导数等于0的前提下, 还得使二阶导数小于0, 即:
undefined
对 (2) 式取全微分得:
(pxxdx+pxydy) x+pxdx+pxdy+pydy-cxxdx-cxydy=0 (4)
(4) 式两边同除以dy得:
undefined
整理得:
undefined
由 (3) 式知, pxxx+2px-cxx<0, 所以signundefined (pxyx+py-cxy) 。由于之前假设undefined, 所以, signundefined (pxyx-cxy) 。下面分cxy<0和cxy>0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 假设cxy<0, 即创新投资可以降低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此时, undefined的符号取决于pxy的符号。而pxy表示创新投资水平对反需求曲线斜率的影响。
若pxy>0, 表示随着创新投资的增加, 反需求曲线斜率变大, 即需求弹性变大, 而此时undefined, 表明创新投资的增加, 不仅降低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也增加了企业的产品的产量。此时, 价格不变, 产品的产量增加, 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却下降了, 所以企业的利润是增加的。
若pxy<0, 表示随着创新投资的增加, 反需求曲线斜率变小, 即需求弹性变小, 而此时undefined的符号是不确定的, 表明创新投资的增加可以降低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但产量的增减是不确定的。所以, 该企业的利润增加与否是无法确定的。
(2) 假设cxy>0, 即进行创新投资可以提高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若pxy>0, 则undefined的符号不确定, 即创新投资提高了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但对产量影响是不确定的。
若pxy<0, 则undefined, 即创新投资提高了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但却减少了产量, 此时企业的利润是减少的。
综上所述, 在整个分析的过程中, 令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时, 企业的创新投资有时能增加企业的利润, 但有时无法确定利润的增减情况, 甚至有时使企业利润减少。因此, 在以企业的创新投资是否能给该企业带来利润来衡量企业是否应实行技术创新的前提下, 单个企业是否有必要进行创新投资建设是值得商榷的。
2 多个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
设联合技术创新中共含有n个企业, 且这些企业之间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互补性,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且信息在他们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由于整个联盟中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互补性, 这就意味着某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和自身的产量和技术创新的投资有关, 而且也会受联盟内企业数目的影响, 因为技术的互补性意味着联盟中的成员可以享有其他成员的新的成果, 使之直接运用到本单位的运营过程中, 因此, 随着联盟成员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单个成员进行创新投资的边际成本, 即cyn<0;当联盟中企业数量增加时, 由于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互补性, 每个企业都会从联盟创新投资中受益, 所以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即cxn<0;联盟内除了对信息技术运用具有互补性外, 竞争也是存在的, 因为谁落后就有可能被淘汰出该联盟。由于整个联盟中竞争的存在, 使得每个企业都要增加创新投资, 从而使联盟中创新总投资增加, 但同样由于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互补性, 从而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 即cxy<0。
设整个联盟中不同企业生产的同样产品都是对等的, 因此他们都具有相同的价格等信息。设x表示第i个企业的产量, y表示该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资, 由此可知该企业的成本函数可设为c (x, y, n) -y, 第一部分为生产成本, 即与产量x和创新投资y以及联盟中企业数量有关, 第二部分则为创新投资y;w表示第i个企业外其他 (n-1) 个企业的总产量。此时利润最大化时的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undefined
当一个企业知道联盟中其他 (n-1) 个企业产品总量为w时, 这个企业不是生产任意数量的产品都可以使自己的利润达到最大化。那么该企业应该把产品数量x定为多少时, 才能使自己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引入了博弈论中的库诺特竞争模型, 设该企业的成本为c1, 其他另外 (n-1) 个成员的成本为c2, 联盟内产品的价格p (x+w) =a- (x+w) , 即同种产品越多, 则价格越低。此时该企业的利润在x≥0的条件下可表示为:π1 (x, w) =xp (x+w) -xc1;而其他另外 (n-1) 企业的整体利润在w≥0的条件下可表示为:π2 (x, w) =wp (x+w) -wc2。为了使该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则要求利润函数π1 (x, w) =xp (x+w) -xc1对x求一阶导数, 并使之等于0即可, 即undefined, 即a- (x+w) -x-c1=0;同理可得undefined, 整理为a-x-2w-c2=0。由a-x-2w-c2=0和a- (x+w) -x-c1=0可得undefined和undefined, 即表明该企业和其他另外 (n-1) 个作为整体分析的企业, 要使各自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时生产产品的数量是相互关联的, 与他们的生产成本息息相关。
令undefined对x和对y求一阶导数, 并使之等于0, 得:
undefined
即:Rx (x, w) -cx (x, y, n) =0 (7)
-cy (x, y, n) -1=0 (8)
其中 (7) 式表示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8) 式在表明进行创新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边际成本为-1, 它代表着每个厂商的生产成本随着创新投资的增加而减少, 这也证实了上面分析得出的结论:cyn<0。
要使利润最大化, 在一阶导数等于0的前提下, 还得使二阶导数小于0, 即:
Rxx (x, w) -cxx (x, y, n) <0 (9)
-cyy (x, y, n) <0 (10)
设该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x和进行创新投资y都与整个联盟中成员数目n有关, 不妨设x=x (n) , y=y (n) , 并且令n为一个连续型变量, 则此时可把 (7) 和 (8) 两端对变量n进行求导, 得:
undefined
(11) 式和 (12) 式可用矩阵形式表示, 即为:
undefined
令
则|A|=- (Rxx-cxx) cyy+ (cxy) 2
由 (9) 和 (10) 可知:- (Rxx-cxx) cyy>0
所以:|A|=- (Rxx-cxx) cyy+ (cxy) 2>0
由线性代数中的克莱姆法则, 可得:
undefined
由上述讨论知:|A|>0, cxn<0, πyy<0, cxy<0, cyn<0, πxx<0
所以:undefined
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联盟中每个成员的产量和用来进行创新的投资都会随着联盟中的成员数量的增多而增加。
由上述的假设知该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x和进行创新的投资y都是整个联盟中成员数目n的函数, 表示为x=x (n) , y=y (n) , 并且令n为一个连续型变量, 那么此时该企业的利润函数可用变量n来表示, 即:
π (n) = R (x (n) , w) -c (x (n) , y (n) , n) -y (n)
对利润两边同时对变量n求导数得:
undefined
若使该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由 (7) 式和 (8) 式可化简为:
undefined
由上可知, cyn<0和cxn<0, 则undefined所以, undefined,
即表明每个企业的利润也会因联盟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综上所述, 多个企业联合进行创新投资, 能降低其中每个企业的成本, 增加企业创新投资的能力, 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3 结 论
一个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创新, 在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产量受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多个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 能降低其中每个企业的成本, 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 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应大力提倡多个企业实施联合技术创新。
摘要: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建立在是否增加企业利润基础之上的技术创新, 在价格保持不变时, 运用定性的分析可得, 多个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应是当前中国多数企业技术创新建设的模式。企业实现了技术创新, 凭借其辐射功能, 城市和国家也会向前发展。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苗建军.城市发展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第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 篇9
1 创新生态:创新动力的新趋势
1.1 生态化是创新演化的本质要求
在经济制度、产业组织、企业创新模式以及政府创新政策等的驱动下,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以及创新范式都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创新从单一线性创新发展为复合式系统创新,正在向创新生态系统演化[1]。创新模式逐渐从企业的单独行为转变为以生产者和用户相互作用为核心的“政府—企业—大学—用户”的四螺旋模式[2,3,4],并逐渐从封闭式创新发展为开放式创新。但是随着系统内部成员越来越多,创新效率低下以及盲目竞争等问题愈演愈烈,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完成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一个能够支持持续创新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以生态化为核心理念,是创新物种、群落、创新链的复杂系统[5],在维持创新的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在运行机制上,强调通过共同进化实现自我增殖以及异质协同、竞合共生[6];在发展特征上,强调开放性、多样性、系统性、共生性、动态性、演化性、栖息性、稳定性[2,7],通过多主体的空间网络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影响因素上,强调生态主体与要素环境的适宜程度[8],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等生态主体在这个创新生态网络中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合作伙伴的选择、要素支撑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2 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创新活动是与创新环境相配合的一种社会化活动,直接进行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以及具有创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独立研究与开发(R&D)机构[2],但是创新的涌现需要适合创新生存的土壤,即创新环境。托马斯(2010)认为文化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此外,创新政策、社会制度、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互动平台等都是生态系统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9]。为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拟合,本文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生物群落和环境群落两大群落(见图1),在生物群落内部包括由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人才等组成的生产种群,核心企业、竞争对手、供应商、生产设备制造商等组成的消费种群以及消费者、分销渠道、中介组织等组成的分解种群三大种群;在环境群落内部包括由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组成的生产环境种群,交通、市场、技术条件、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基础设施种群,创新氛围、创新政策、文化传承等组成的创新环境种群三大种群。各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关联构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并通过孵化器孵化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进入创新生物链参与竞争。
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
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的理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测量,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建立进化动量模型,在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同时,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环境对生物群落的支撑力及其提升空间。
2.1 评价模型构建
假设m个生态系统,则Xij(i=1,2,3,…,m;j=1,2,3,…,n)表示第i个生态系统在第j个指标上的观测数据值,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式(1)中,xij表示生态系统中的单个主体,xmax表示Xij(i=1,2,3,…,m;j=1,2,3,…,n)中的最大值,xmin表示Xij(i=1,2,3,…,m;j=1,2,3,…,n)中的最小值,x'ij表示第i个创新生态系统中资源j的现实占有量,xaj(j=1,2,3,…,n)表示第j个资源的最适占有量。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评价模型:
式(3)中,δ(0≤δ≤1)为模型参数;ωj表示生态因子的权重,其值通过熵权法确定;ki表示第i个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ki越大则说明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的现实创新资源占有与最适资源占有之间的差异越小。
当θij=θ'ij时,ki=0.5
进一步假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生态位为Xi=(xi1,xi2,xi3,…,xin),其中最佳生态位为Xa=(xa1,xa2,xa3,…,xan),则可以得到进化动量表达式以反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提升空间。
2.2 评价指标构建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生产种群、消费种群、分解种群与要素环境、基础设施、技术环境相辅相成、协同共生。生产种群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主体,包括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高校等指标;消费种群将创新种群所创造的科技成果物化,实现创新技术和知识的产品化转移;分解种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产品消费者,消费需求及消费能力可以强力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消化能力[10]。环境群落是生物群落的支撑,为生物群落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本文将其分为生产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以及创新环境三个层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创新生物群落与创新环境群落之间的适应程度,以及创新活动资源需求与现实资源之间的适宜程度的重要工具,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3 确定判别标准
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种群的生态位适宜度介于0到1之间,参考边伟军、刘文光(2014)对生态位适宜度的划分标准[11],本文将高新技术产业种群生态位适宜度划分为5个等级。当生态位适宜度位于[0,0.2]范围内,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处在起步阶段,生物群落及环境群落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系统主体得不到生存和成长所必须的环境支持;当生态位适宜度位于(0.2,0.4]范围内,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缓慢成长阶段,但是创新生态环境较差不能有效地支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当生态位适宜度位于(0.4,0.6]范围内,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创新生态环境有了一般性的发展,并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当生态位适宜度位于(0.6,0.8]范围内,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创新群落及要素群落逐渐发展壮大,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当生态位适宜度位于(0.8,1]范围内,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日趋饱和,能够满足创新及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能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2.4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以及相关数据可计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及其进化动量值(见表2)。通过生态位适宜度的测算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2007—2014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7—201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之前,生态位适宜度偏低,进化动量值较高,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环境不完善,创新效率低;第二阶段是2008—2011年,进化动量值在不断降低,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正在不断完善,并逐步适应资源环境;第三阶段是2012—201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了跳跃式发展,与最佳资源环境逐步贴近,但是从其进化动量值来看,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正在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但是从其生态位适宜度及其进化动量值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资源环境与最适资源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仍然较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生产种群发展缓慢、技术落后
一是技术落后,我国尚未确立主导技术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并存在多条技术路线相互竞争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二是科研机构发展缓慢,2010年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高校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远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三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尽管我国的R&D经费支出逐年递增,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14年美国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8 636.8亿美元,占全球科研经费支出的28%。
3.2 消费种群种类少、水平低
成熟的消费种群应具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企业以及数量多、种类齐全、具有稳定供应关系的配套投入企业,而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类型中,内资企业最多,由于缺乏创新活力,生产总值落后于外资企业,具有创新活力的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30.55%。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尚未形成具有领导带动作用的核心企业,相关配套服务企业仍处于搜寻与协调阶段。
3.3 分解种群规模偏小、数量较少
一是中介组织数量少、水平低限制了创新循环。缺少猎头机构、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中介等中介服务组织,无法为系统储备和转让知识,实现生态平衡。二是市场规模小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由于受到价格高、适用范围小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领先用户会采用,导致销售渠道狭窄、用户固定等问题。三是分销渠道、售后服务、用户社区、互补产品不完善限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扩展。以诺基亚推出的智能手机为例,由于缺乏作为互补产品的应用程序,使市场范围和使用人群受到限制,使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3.4 环境群落缺位、不完善
一是自主创新投入机制不健全。除了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以外,融资渠道狭窄、创新创业资本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差等问题,使得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缺乏敢于冒险的精神,而发达国家为优秀人才创造了更加灵活、宽松的外部环境,塑造了一大批具有独特优势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三是缺乏创新平台机制。无法实现对人才、资本、信息、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在当前产业主体多元化、产业界限模糊化的背景下,应由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大集团战略转变为生态化视角下的产业链发展战略,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行政链多维协作的创新生态系统。
4.1 提高生产种群质量,实现创新领域新突破
生产种群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生态系统的活力源泉。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首先要提高生产种群的物种质量,建立“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用户”的联合创新体系,调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这不仅体现在科研资金的支持,也表现在宏观政策的导向以及创建各类激励机制等微观政策的引领,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国内环境和公正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推动技术中介、创新人才联合会等新型创新组织的发展,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水平与产业化能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用产学研社为主体的有机体系。
4.2 完善消费种群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
一是保证消费种群的物种多样性。任何单一企业都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独自生存,因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首先要保证创新活动支持单元的多样性,扶持生产设备制造商、供应商等组织的发展。二是建立信息、知识、资源共享平台。根据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复杂的特点,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需要生产设备制造商、供应商等组织的配合协调,因此建立一个包括制造商、供应商、中介组织、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有效减少科技成果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三是加强国际对话,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与世界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4.3 扩大分解种群规模,增强产业发展拉动力
分解种群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分解者,从需求以及创新转化的角度拉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是以核心技术带动核心产业的发展,通过核心产品市场的成长带动中介组织、分销渠道、用户社区等整个消费种群的扩大。二是在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增加对猎头机构、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中介等中介服务组织的资金支持,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实现创新循环。三是壮大分解种群规模,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需求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
4.4 增强环境种群支撑力度,培育创新发展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政府创新政策、企业创新模式开始进入以“开放”和“共生”为基本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阶段,而这种“嵌入式”的发展模式意味着创新不再以一个人或一个集团为核心来完成全部工作,系统内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特征使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律,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资金、文化氛围以及创新主体间的竞合共生相互配合,形成“1+1>2”的协同效益,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筑多层环绕的开放式生态圈,以生态圈的合力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12):1761-1770.
[2]张爱平,孔华威.创新生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2.
[3]ETZKOWITZ Henry.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71-84.
[4]LUNDVAL 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on learning[M].New York:Pinter,1992.
[5]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1):4-12.
[6]KAYANO F,CHIHIRO W.Japanese and US perspectives on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8,30(1):49-63.
[7]何向武,周文泳,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科技与经济,2015(4):31-35.
[8]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68-81.
[9]THOMAS W,MARTIN M.Extending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framework[R].Austria University of Science,School of Business,2010.
[10]MIDGLEY F D,DOWLING G R,Innovativeneas: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8(3):229-242.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价值网络这一界于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的中间组织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企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价值网络日益体现出其自身优势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价值网络中,依据在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和重要程度以及在整个价值网络中的位势,可以将价值网络中的企业划分为网主企业与一般企业。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网主企业也会有更替和变化,但是价值网络中主导企业这一角色始终是存在的。无论是价值网络构建还是价值网络运行,都离不开网主企业的主导和整合。而技术创新在企业获取和保持其网主地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成功价值网络的网主企业都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卓越的企业,这些企业并不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最重要的是制定优秀的技术创新战略,合理配置企业创新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内外结合、全方位地整合打造基于核心技术的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整合网络资源,并以此维持和巩固自身的网主地位。
过去,企业技术创新局限于企业内部,资源完全来自内部,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局限于内部,进而打造企业封闭的技术优势。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技术的生命周期迅速缩短;市场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市场竞争不仅是技术上的竞争,还有时间和服务上的竞争,传统的封闭式技术创新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经营环境,价值网络的构建对于企业来说是适应目前经营环境的明智选择。在价值网络中,所有企业共同参与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之中,提升了企业经营灵活性,增加了企业可支配资源,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网主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价值网络的优越性,变传统的封闭式技术创新为开放式技术创新,如何将有限资源用于最关键的技术创新,通过多种方式来整合价值网络中的其他技术创新资源和成果,进而巩固在整个价值网络中的主导地位,成为网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战略选择矩阵构建与分析
要研究网主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首先就要界定出价值网络中什么样的企业是网主企业,在此笔者引入模块化理论对其进行清晰界定。根据模块化理论,价值网络中的企业划分为三类: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而模块供应商又划分为专用模块供应商和通用模块供应商(青木昌彦等,2003)。所谓网主企业就是指价值网络中所有的规则设计商和部分系统集成商。网主企业负责整个价值网络规则制定和系统集成,这就对网主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要着眼于价值网络中的核心技术;二是核心技术要么能够推广成为技术标准,要么能够基于该技术进行系统集成整合。鉴此,网主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时就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考虑:第一个维度是网主企业主导开发技术的核心程度,按照这一维度可将价值网络内的技术分为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对于网主企业来说,核心技术就是能够控制产品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技术,其他一切活动和技术开发都要围绕核心技术进行,进而构成整个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而非核心技术就是产品价值链上的辅助环节技术。第二个维度是所开发技术的网络外部性程度。所谓技术的网络外部性,是指技术对于使用者的价值随着应用该技术的用户人数增加而增加,如通讯技术。网络外部性强的技术一旦推广应用,就容易形成行业、产业甚至是跨产业标准;而网络外部性弱的技术适用于不同网主企业在特定的价值网络内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整个价值网络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通过上面两个维度,可以构建出一个网主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矩阵,将技术通过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并归入某一象限,据此来清晰制定和执行网主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见图1)。
1. 网络外部性强的核心技术创新战略。
如果一项技术是价值网络中的核心技术,并且拥有较强的网络外部性特征,是网主企业整合整个价值网络,甚至进行跨网络与跨产业整合的关键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构成价值网络的核心竞争能力;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该技术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其本身创造的价值不断增加,从而易于成为标准。对此,网主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加大该技术创新的研发力度和研发投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价值网络内部资源甚至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相关资源进行研发创新。这样,一则可以节省企业的研发资源投入,降低研发成本,同时确保社会上的优秀研发资源为己所用;二则联合研发可以降低研发风险,同时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应用,容易被整个价值网络甚至整个产业所接受。二是把技术做成标准,努力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一方面通过建立标准把价值网络做大,另一方面谋求跨行业、跨产业标准的制定。也就是说一项技术成为标准以后,不仅在本价值网络内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而且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标准一旦建立以后,掌握标准就控制了整个产业的制高点,随着标准的推广应用,一方面技术应用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边际收益越来越高,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为其他技术谋求标准地位设置了壁垒,标准的应用范围越广,其它同类技术发挥作用以及形成标准就越困难,进而形成长时间的标准控制与垄断。
在战略执行方面,网主企业不但要进行技术应用的推广,形成跨产业技术标准,同时还要积极进行市场推广,努力使消费者迅速接受该技术,进而迅速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把消费者变成技术推广应用的直接动力,通过技术推广创造市场需求,通过市场需求促进技术推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被“索尼”等公司牢牢控制的数字音频视频技术标准,不但可以控制硬件产业,如CD机、DVD机等,还可控制软件产业,如唱片、影视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又更加巩固了该技术标准的核心地位。同时,网主企业要对核心技术进行创新和升级,在原有应用范围和客户基础上,不断增加技术价值创造能力。另外,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具有动态性,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动向,如果一项标准被竞争对手新的标准所取代,那么对于网主企业乃至整个价值网络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如数码摄影技术标准的建立对传统胶卷产业的影响和冲击。
2. 网络外部性弱的核心技术创新战略。
对于不具有网络外部性的核心技术,能够形成网主企业和整个价值网络的独特竞争优势,是网主企业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所在,一是技术本身可以创造价值;二是可以通过该技术整合资源。在当今过剩经济条件下,没有特色的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而产品特色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差异化,即产品确实比其它产品优秀,这要通过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来实现,通过技术手段增加消费者价值;二是通过品牌价值来谋求价值理念的认同,消费者消费产品的同时消费的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而这是需要有优秀产品作支撑的。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耐克和可口可乐。耐克掌握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气垫研发技术,同时通过品牌推广和营销,在全世界宣扬一种运动、激情、勇敢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可口可乐掌握着汽水的秘密配方,同时通过各种宣传和营销方式宣扬和倡导一种青春、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对于企业拥有的专业核心技术,在缺乏网络外部性的条件下,网主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也有两个层次:一是努力投入研发资源,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通过专利或者技术绝窍谋求企业对于该技术的垄断地位,因为该技术为最终产品创造了关键价值,垄断了该技术就控制了产品生产的主导权。二是只抓核心技术,整合非核心技术。价值网络内部网主企业技术创新与传统企业技术创新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网主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再局限在企业内部,要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要合理配置企业内外资源,谋求有限资源在技术创新领域价值最大化。所以,价值网络中的网主企业只要控制了核心技术,就具有了构建和整合价值网络的能力,把产品生产的其他技术和相关企业纳入价值网络之中,共同实现最终价值。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网主企业掌握关键资源进而获取高额利润,一般企业也能得益于整个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从中获取部分网络剩余。如“耐克”和“可口可乐”都是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全球整合资源,全球组织生产,投入有限,收益无限。即拥有核心技术只是一个方面,而集成整合才是核心技术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关键方式,二者结合,缺一不可。
3. 网络外部性强的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
在价值网络中,网主企业与其他构成企业各自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和技术创新,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互补。因此,对于网主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由自己主导,而非核心技术就要充分利用价值网络的优势,从企业内部推向企业外部。在构建和运作价值网络过程中,对于具有网络外部性的非核心技术,网主企业主要通过市场方式获取和应用。该技术尽管在这一价值网络中的网主企业看来是非核心的,而在另外的领域、另外的价值网络中可能就是他们的核心技术,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容易使其在市场上形成标准,标准形成以后,市场上就会有符合标准的技术模块供应,企业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选用即可,而不用再依据标准重新开发。而技术的网络外部性要求企业选择通用性较强的通用技术模块,这样,最终产品才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基础,否则由于通用模块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产品创造的最终客户价值。比如“柯达”采用Microsoft的图像处理技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Microsoft的广大用户群体,这样“柯达”的产品容易与软件操作系统兼容,方便消费者使用,而更多消费者的使用会进一步巩固这种图形处理技术在市场应用中的地位。
把非核心技术创新推向企业外部以后,企业通过组建价值网络整合和应用非核心技术。这里就包含两方面的优势:一是成本节约优势,从内部到外部的转换大大降低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研发成本;二是模块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能够随时反映在技术模块化供应上,因为价值网络本身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各个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维持其在价值网络中的地位,否则就会被价值网络所淘汰,这种自主创新的激励是价值网络作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优胜劣汰”机制的直接体现。最终,每一个企业都能够为价值网络的技术创新做贡献,同时每一个企业也都可以从整个价值网络的技术创新中获取收益,都用最小的成本达成了最大的目标。
4. 网络外部性弱的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
对网络外部性弱的非核心技术,一般是根据产品的差异化需要来进行开发和应用的,虽然不是产品价值创造的关键技术,但是在体现产品特点和差异化方面比通用技术更有价值。比如,一个擅长于发动机技术的汽车生产企业仍然可以在汽车设计方面突出自己的特点,比如汽车内部的豪华装备。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在体现产品差异化方面的技术创新并不是网主企业的优势所在,而这种技术又是产品生产专门需要的,完全的自主开发并不经济,完全市场购买又会抹煞产品差异化。这就要充分利用价值网络的技术协作优势,网主企业与掌握该技术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研发创新。
根据模块化理论对价值网络中企业的划分,提供这种专门针对特定产品生产的非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叫做专用模块供应商。专用模块供应商在某一技术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最终价值的实现要通过产品进行体现,这一技术不但可以在一个产业内应用,而且可以在多个产业内发挥作用,具有典型的范围经济特点。如意大利的皮革制造技术,既可以在时装、制鞋业发挥作用,又可以在家具、汽车制造领域发挥作用,而一个皮革制造商不可能生产全部的产品,只能专注于某一行业,因此,要想发挥自己在多个行业内的技术优势,就要把自己融入不同的价值网络,提供针对不同网络、不同产品的技术服务,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专用技术模块供应商。对于网主企业,在追寻其产品差异化过程中,通过提供想法和设计,再结合专用技术模块供应商的专业技术,最终实现差异化产品的生产。网主企业虽然不拥有技术,但是可以通过价值网络的合作机制将专业技术为己所用,而专用技术模块供应商不但创造了价值,而且还实现了范围经济,降低了技术应用的边际成本,最终结果是双赢的。如一些豪华汽车制造商在车内设计、座椅制造等方面与意大利顶级皮革制造商合作;在车内音响方面与欧洲、日本顶级音响制造商合作;在软件控制方面与美国顶级软件设计开发商合作,强强联合,最终制造出顶级的产品,创造出顶级的价值。
三、结论
企业可以通过在两个维度上对技术进行界定,看哪些是核心技术,哪些是非核心技术;哪些技术易于普及且具有网络外部性,而哪些技术适合用来打造差异化产品,构建独特竞争优势,据此把技术归于战略矩阵中的不同象限,本文针对矩阵中各个象限提出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当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目前的核心技术在将来可能要让位于更先进的技术,或者随着关键价值创造在价值链上的转移,原来的非核心环节将会成为未来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那么相应的非核心技术就会成为未来的核心技术;同时,研究主体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对核心技术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一个价值网络中的非核心技术可能构成另外价值网络中的核心技术。所以,网主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当前价值网络中的技术创新和价值实现;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经营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技术创新战略。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本文所体现出的技术创新战略思想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舰,郭树民.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2]李海舰,魏恒.新型产业组织分析范式构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7).
[3]贾旭东.虚拟企业的战略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9).
[4]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国民参与的战略选择 篇11
“让民众参与国家外交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可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对外关系的顺畅发展。”
如何把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播到国外,或把国际上有益的东西吸纳进来,各国的思想家、艺术家、体育选手、公司职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民从某种意义上都成了“世界村民”,从对外交往的角度讲,国民都是推进文化外交的主体。国家年,无疑是中国进行全球国民外交的最好载体。
从心灵互通到经济互融
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到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从悠远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广阔的非洲大陆,耀眼的“中国红”令人目不暇接,以它的热情缤纷、丰富包容,中国年让世界看到一个极具活力和动感的青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刘华芹在接受《华人世界》采访时说,许多与中国有关的企业、民间团体,以及各国各地地方政府,都会借中国国家年即将开幕的机会,组织艺术家的展览、表演,中国商品的展卖,有关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主题的讲座等等。
如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期间,著名香槟酒产商泰单格尔适时推出了他们的第十种收藏版香槟酒。这种国家年也极大地加强了两国经贸和地区合作,中法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46对友好省区和城市。
在此期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秦皇岛等城市,分别在其对口城市巴黎、马赛、里昂、图卢兹、波尔多和敦刻尔克举办了文化周活动,两国地方省市间通过友好城市的形式开展活动,使“中国文化年”覆盖法国全境。部分项目的展示不仅局限在法国,还向周边国家延伸。如中央芭蕾舞团去意大利和英国演出,中央民族乐团到荷兰举行音乐会,《孔子文化展》赴德国和西班牙展出。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会长、中国乌干达友好协会会长郭栋在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都有诸多误解,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劣质商品泛滥等等,许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中国国家年的活动能十分友好地诠释这些问题。
郭栋认为,中国应重视在非洲举办中国国家年,非洲许多国家文化生活单调,他们偏爱中国的杂技和武术等文化表演,中非经贸前景也十分看好。
4月12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接受《华人世界》记者专访。刘江永教授认为,以国家为主体、以文化为主题,国家年这一特殊的形式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通过集中、大型的文化互动带动各个方面的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加强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国家年在人文和社会方面与有关国家加强了相互了解,文化交流是心灵的沟通,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歌曲等形式的交流,能够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为国家的经贸往来铺平道路。
百姓影响力体现中国年价值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在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4个国家的大多数或较多数公民认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中国持消极看法,全世界年轻人(18-29岁)中对中国怀有好感的人所占比例则高达58%。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分。
国家年的互动也让中国了解和互动世界。2006年,“俄罗斯年”规模空前,共举办200多项活动,中方参与人数超过50万人,观众达几亿人,在中国掀起了“俄罗斯热”;中印在两千多年交往史上第一次举办“中印友好年”活动,涉及文化、政治、经贸、科技等领域的50余个项目,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了连接中国西藏自治区东亚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恢复了两国中断44年的边境贸易;“意大利年”的数十项活动,向中国公众提供了了解意大利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窗口。
俄《独立报》评论员布利诺夫表示,只有扩大在俄罗斯普通老百姓中的影响力,中国年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而要想扩大中国年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影响力,则必须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有人建议充分发挥广告的功效,如在街头设立广告牌、悬挂横幅等,特别是要重视电视广告的作用,让尽可能多的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年,参与中国年。国家年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也是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在接受《华人世界》采访时说,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坦诚对话,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遣队。
《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从来就没有单纯的产品输出,任何对对方产品的接受都意味着对渗透在其产品里的文化的包容或默认。全球化的经济贸易高潮必然引动文化交流的高潮。经济领域“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无疑将波及文化领域。
杜平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如同中国经济走出去一样,都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在全球化浪潮汹涌之际,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将一个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的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新贡献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国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和谐共处,这是文化和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 篇12
当前生物技术产业变革的特性分析
生物技术具有科学特性, 创新链缩短。1997年STOKES研究发现, 从生物技术开始出现起, 生物技术研究就位于巴斯德象限研究的中心, 它的研究发明依赖于并影响着科学的进展和商业化过程。另外, 生物技术的二元特性比较明显, 当生物技术开始研究的同时, 它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也同时做出贡献 (Rosenberg, 1974;stokes, 1997) 。比如, 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和克隆技术开发, 以及20世纪90年代基因组学的发展, 使科学家们在更好地了解基因表达机制的同时, 也促成了新治疗、诊断、转基因作物和生物燃料产生的基础。生物技术的这种特性使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更加模糊, 缩短了一般技术创新链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 再到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历程, 其应用和扩散速度更快。
生物技术发展迅速但体系还不完善。目前, 生物技术是当前科技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呈现加速发展态势。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以来, 生物领域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显示生物技术研发速度逐渐加快:1960年代的标志性事件有9个, 1970年代有20多个, 1980年代有40个, 1990年代接近50个, 21世纪前7年超过了80个。2000—2009年美国《科学》杂志每年的“10大科学进展”中, 生物领域的比例超过了50%。生物技术之间以及与其他领域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逐渐增强, 群体突破现象明显, 带动了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等一些新学科的诞生。从目前来看, 虽然科学家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 提出人类可能只有2万到2.5万个基因, 阐明了多条生物代谢途径、信号传导通路和基因调控网络等, 但总体而言, 目前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还仍处于知识储备和积累阶段。2010年5月引起全世界轰动的“辛西娅”人造细胞是生物学家、信息技术和环境专家等用了大约15年、耗资4 000多万美元在实验室合成的最大“生命结构”, 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细胞体。
生物产业发展快但主导产品不明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技术变革产生新产品, 或者新服务, 其中某些新产品或者新服务会成为产业主导产品, 由它带来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 蒸汽机带来机车、轮船, 推动了铁路、港口的建设;电力技术革命的主导产品是电, 电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电网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信息技术的变革产生了计算机、手机, 带来了Internet网、基站建设等, 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形成。而生物技术与农业、林业、医药、食品、能源、环保、海洋、信息等产业的关联性强, 产业涉及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冶炼等多个方面, 且每一个产品都需要单独的产业核心技术。因此, 虽然全球生物产业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 社会需求旺盛, 但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产品能和机车、轮船、计算机、手机一样, 成为主导产品。例如, 生物医药产业中, 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2008年就有120个, 且年销售额最大的产品也没有超过130亿美元;转基因作物市场的全球市值2008年仅为75亿美元, 产品类型包括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等多个作物品种。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了近30年发展, 生物产业已经渡过了产业的形成期, 目前正处于产业周期的成长阶段。
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生物产业中市场前景较好的高技术产业。目前, 全球从事生物制药的公司有2 000多家, 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已经超过2 200种, 其中1 700余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虽然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生物技术小公司受到极大打击, 有些还被迫破产, 新产品开发也逐渐减缓, 但生物医药发展仍不错。2009年全球生物工程药品和生化药品的销售额合计为1 300亿美元, 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投资和并购等很活跃。统计543家公司的市值接近4 000亿美元, 其中市值最大的是美国, 占89%;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分别是Genetech、Amgen和Gilead公司。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希望所在, 是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次浪潮。目前, 作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是农业生物技术的最大品种, 2008年全球市场总量约为450亿美元。转基因种子是最重要的产品, 销售额为91亿美元。2008年批准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国家已经达到25个, 种植面积达到1.25亿公顷, 其中, 转基因大豆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3%, 其次是转基因玉米占30%、转基因棉花占12%, 转基因油菜占的5%, 美国种植面积最大, 为6 300万公顷;阿根廷、巴西、印度、加拿大、中国、巴拉圭和南非的种植面积都超过了1百万公顷。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 以世界十强种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例, 1985-1996年十年间的市场集中速度年增0.9%, 1996-2006年达年增1.9%, 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利玛格兰等少数跨国公司占据全球种业市场主要份额。
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生物催化和转化, 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环境友好、能耗和水耗低等优势。世界经合组织指出, 工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能耗15%~80%、原料消耗35%~75%、空气污染50%~90%、水污染33%~80%, 使整个费用降低9%~90%。为了推动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美、欧、日已制定出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例如, 美国提出要发展生物基能源和生物基产品, 逐步实现有机化学品和石油燃料的生物基替代;欧盟提出“生物炼制细胞工厂”关键行动;日本实施“阳光计划”;印度实施“绿色能源工程计划”。全球许多公司正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物催化技术的研发。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目前, 国际生物技术处在一个通用技术和基础研发大规模爆炸启动期, 产业化也处在加速起步阶段。预计2020年之后, 医药生物和农业生物将会率先进入成熟阶段, 工业生物可能会稍晚一些。但生物技术产品不可能像信息产业那样形成“赢者通吃、胜者全得”的垄断局面。对于资源丰富、地域特点明显、生物多样性广泛的中国来说, 在认真研究和把握生物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选择好发展策略和发展重点, 有助于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 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 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的支持下,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功能基因组研究、干细胞研究、生物芯片研究等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但相比国际水平,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产品少、企业规模小等现象普遍存在。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 美、欧、日分别占59%、19%、17%,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 在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28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 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医药发展, 我国在积极开发自主创新药物、培育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同时, 可借助我国资源等优势, 积极参与生物医药全球化,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跨国企业合作, 积极促进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抗体、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 加快干细胞技术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同时也要关注生物仿制药的开发。
生物农业方面,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已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 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已经获得了安全证书,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世界第6位, 转基因技术水平也较高。但我国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是专利挑战, 世界10大跨国种业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份额达到50%~60%;其次是产业发展的挑战, 目前国际大型企业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几乎涉及所有蔬菜作物;大豆种业举步维艰;不但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 而且还面临外资大量入股的局面, 例如, 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等都有很大程度的外资参股。考虑到种子产业的重要性和国内技术基础, 我国应首先考虑加强技术自主研发, 针对玉米、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和蔬菜等主要农作物, 攻克一批规模化、高效、安全的良种制备核心关键技术, 培育和筛选一批新品种, 培育几家拥有繁育和推广能力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大型种业公司,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使广大农民能用得到廉价、优质的种子。
【技术开发战略选择】推荐阅读:
开发保护战略08-14
开发战略规划09-12
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05-20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07-30
风电开发战略方案07-29
科技人才开发战略05-11
合作开发建设战略协议06-15
人力资源开发路径选择10-22
如何选择全脑开发课程09-22
西部大开发战略学习心得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