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技术应用

2024-09-05

开发技术应用(共12篇)

开发技术应用 篇1

1 APP技术发展的基础背景

APP技术的发展在近年来异常火爆, 在手机娱乐以及应用平台中, APP电子商城的下载量都是第一位, 并且实现了垄断式的市场份额。但是, APP的发展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 并且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才能找出在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进而进行解决。一般情况下, 分析APP应该从其发展的基础背景进行分析。

1. 1手机的普及以及掌上技术的应用

十几年前, 手机还属于一种奢侈品很少有人能够拥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目前手机已经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日常工具, 从手机的价格以及种类方面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手机成为了日用品以及必需品。从手机的基础功能而言, 其最早是为了能够实现移动通信, 解决家用电话存在的技术不足。然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子短信成为了一项新兴技术, 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此时, 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开始成为了主流, 从台式机发展到笔记本电脑, 都是向着小型化以及微型化发展。因此, 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问题, 计算机无法再进行小型化处理。即便实现了小型化处理, 但是从功能上以及技术领域方面都无法实现。因此, 在这样的市场境况下, 手机终端开始了全面的发展。最初, 手机只具备短信和通话的功能, 随后计算机的游戏功能开始进行开发, 从而丰富了手机的娱乐性。由此, 手机市场的技术应用与开发得以兴起, 并且越来越火爆。手机的功能开始实现多元化与趣味化, 手机游戏以及手机拍照等诸多功能开始实现。随着手机开始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仍然有人们提出是否可以将掌上电脑的理念应用到手机之中, 从而实现对掌上电脑技术的普及。因此, 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到手机上, 从而实现了手机上网的功能。随着网络功能在手机上的实现, 为了增加浏览的趣味性, 手机开始了进行大内存以及超大网络空间的技术开发, 从而增加用户进行上网浏览的用户体验。因此手机的普及给予了掌上技术一个基础的平台, 而掌上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大大地丰富了手机的功能, 从而让掌上电脑的功能发展到了手机平台之中。这也为以后的APP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会, 奠定了技术平台的基础。

1. 2手机应用的多元化推动作用

分析APP的技术应用基础, 必须要讨论对于手机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最初, 人们使用手机只是为了进行移动通信, 而并不是进行娱乐化的发展。随后,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人们开始了新的应用需求。让手机更加具有趣味性, 成为了21世纪手机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 随着技术的发展实现手机应用平台是必然的趋势, 并且需要强大的技术作为储备。手机游戏和手机拍照功能, 是最初的手机多元化方向的初始地带。由于手机的特殊性, 人们一般需要将手机随身携带, 因此就增大了手机的应用市场。如果能够将手机的功能推向多元化, 那么就可以占有大量的客户时间。在手机与计算机都比较兴盛的时代, 虽然人们更加愿意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办公功能以及娱乐功能。但是计算机不方便携带, 即便是后期发展出的笔记本电脑, 也同样存在携带的问题。没有人愿意打发时间而开启一个笔记本电脑再娱乐, 或者是要进行网络搜索还需要进行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如果能够将这些娱乐以及需求转移到手机上, 那么就可以极大程度的实现移动化与便捷化。这将是非常庞大的市场, 而且市场空间还非常巨大。因此, 在这些市场需求以及技术领域都相对成熟的情况下, APP应用开始有了发展的空间。但是, 实际上, 在进行应用开发的过程中, 实际的开发应用非常复杂。因为APP的形成需要太多的平台以及技术支持, 而并不是单一技术的实现。因此, 在进行APP开发的过程中, 依然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支撑, 从而实现APP的合理化应用。

2 APP应用开发存在的现有问题分析

以上对于APP开发的背景基础以及市场的手机应用的开发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那么, 目前对于APP的应用开发而言, 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是否因为具备强大的市场, 就无须进行必要的分析呢?

首先, 对于APP的应用开发而言, 需要依托苹果手机的技术支持。对于APP而言, 是目前苹果系列的平台技术之一。也就是说, 只有苹果平台的发展良好, 才能保证APP的市场占有以及开发应用的投入。也就是说, 如果苹果平台消失了, 那么APP的平台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也就随着一起消失了。因此, 对于APP的应用开发而言, 一定要能够保证苹果公司以及其产品的稳定性, 才能够APP应用的顺利开发。

其次, 目前APP的开发依然采用传统的语言程序, 其中以C语言以及JAVA语言的应用最为广泛。由于市场调研以及市场需求的刚需条件, 造成了在APP发展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APP商城中的诸多软件依然需要定期维护与更新, 才能够保证软件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进行APP应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还需要不断进行维护与管理, 才能保证APP的应用效果。

再次, APP应用商城中软件存在内部的竞争性, 为了能抢占市场, 各个软件开发机构似乎针对APP平台进行了大量的软件开发。为了能够保证占有足够的用户市场, 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开始进行一定的不良竞争手段。因为在APP应用商城中, 其免费的应用软件是有限的。因此, 为了能够占领用户市场, 就会出现大量的山寨软件进行恶意抢占市场, 从而导致市场的不良竞争。由于免费软件在使用效果以及功能体验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 因为是免费使用, 就会造成其功能以及体验效果方面的不足, 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度, 对于整个APP市场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最后, 依然是针对APP的种类开发。我国的市场占有量还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总会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例如, 同一款游戏得到了开发, 随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山寨游戏。这类游戏的出现让诸多的玩家和用户感到非常的不好, 因为面向的游戏种类众多, 但是功能都很相似。因此, 很多用户依然会采用相对效果更好的官方软件, 而不会选择山寨的软件进行使用。因此, 这样就会造成软件使用的不充分, 造成多数软件浪费的现象。不仅仅占据了APP的应用空间, 也使得商城的软件泛滥成灾。

因此, 对于目前的APP应用开发而言, 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的。尤其是在市场的占有方面, 最好采用正当的竞争手段, 来进行市场份额的占有。如果通过恶意竞争的方式, 只会造成用户的体验度下降, 造成市场整体的份额失调。

3 APP开发技术的未来前景探讨

从对APP的市场开发以及现有问题的分析, 不难判断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对于APP而言, 未来的发展绝对不可以只是现代的单一化。从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 APP是基于苹果平台的一种软件应用商城。其中诸多的软件都是根据其平台的特点进行开发。这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隐患, 如果苹果产品销量不好, 或者是未来苹果产品消失了呢? 因此, 需要针对目前的现有问题进行APP未来发展前景的探讨。

第一, 要充分考虑平台的结合; APP如果能够长远发展, 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与其他平台进行结合, 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目前, APP只是针对苹果手机以及相关的苹果产品进行开发, 其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针对性过于单一, 就会造成其未来的风险指数。因此, 建议目前就开始APP平台的结合使用, 让其他平台也可以实现对APP应用商城软件的使用。

第二, 处理市场方面, APP如果能够实现长远发展, 就必须进行垄断式开发。目前, 市场的主要应用商城以APP和安卓为主, 两者都是具备代表性的手机开发公司。 其中苹果对应APP而三星则开发安卓市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储备与市场份额, 但是如何实现垄断经营才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 管理APP内部的软件产品开发, 降低内部的消耗与竞争, 剔除不正当的竞争软件以及山寨产品, 最大化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从而完善整体的APP市场, 实现市场内部的优化处理, 保证内部的运行能力。

4结论

从计算机到手机的应用与开发, 两者在技术层面越来越贴近, 而从技术嫁接的手段方面也非常有效果。人们选择性越来越多, 也同样造成了技术开发以及软件应用方面强大的压力。对于APP的开发应用而言, 由于存在平台的基础性, 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发新应用, 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基础。对于目前市场上的平台竞争, 安卓应用平台给予了APP很大的冲击。但是,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 APP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很高, 采用的付费下载应用也比较丰富。但是, 随着技术的发展, 会有更多的平台应用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从而得以发展与完善。因此, APP的技术开发应该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 并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明确未来的客户需求以及市场走向, 从而能够应对未来市场出现的挑战。

摘要: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掌上技术开始得以兴起, 并且在手机终端市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诸多的掌上技术中, 伴随3G网络的发展, 手机应用软件以及软件商城开始得以应用, 并且成为了目前最为火爆的手机终端应用。其中, APP是基于苹果手机进行的移动开发平台, 将诸多丰富有趣的软件进行开发与推广, 实现掌上客户的绑定, 进而实现市场占有与推广的目的。本文通过对APP的应用开发进行分析, 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开发技术前景。

关键词:APP,应用开发,开发技术,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居彦.移动APP设计工具Inventor[J].电子世界, 2013 (15) :170-171.

[2]林亚红.移动APP广告策略应用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16) :19-20.

[3]郭钢, 王小骥, 李俊生.基于Silicon芯片的App应用程序加载设计[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3 (4) :67-69.

[4]杨月江.抓住用户需求, 转战企业APP应用[J], 信息方略, 2012 (7) :22-23.

开发技术应用 篇2

以城市总规为引领,以产业布局为指导,以投入强度作控制,以环境标准为限制。

根据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支撑要素,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自身的产业定位为“一主导四新型两促进”,即,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着力培育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装备制造等“四新”产业,促进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开发技术应用 篇3

[关键词]数字化;课件;开发

[作者简介]钟伟,人民交通出版社。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学模式也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模式的改变,一方面要求反映现代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因此,出版社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发优质的数字化产品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扩展。目前,出版社主要是在传统出版物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不断创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开拓新的阅读需求市场。如在对原有出版物介质形态寻求突破的同时,对传统出版物内容资源进行挖掘,对阅读功能作出进一步的延伸。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数字化产品可分为“助教型”和“助学型”两种。

一、“助教型”数字化产品

“助教型”数字化产品,即为方便教师教学而开发出的数字化产品,其主要形式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助教型”课件)。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体现的内容,或者教学实验危险性大、难度大的课程适合于配备“助教型”课件。“助教型”课件开发的原则是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并且在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具有可行性。进行“助教型”课件开发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教师对课件有什么具体要求,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否需要。“教师对课件的要求”是课件开发的重要依据。如果不注意这点,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放弃使用该课件,最终将放弃使用相应的教材。因此,明确教师对课件的需求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同时也可以明确开发者的责任,最终作为课件的验收依据。

第二,合理选择与配置资料。要开发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就必须合理地把握课件制作中的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操作性、交互性和艺术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这就需要课件制作者查阅大量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技术参考书、各种工具的使用说明书和网站资料等,充分利用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图1

二、“助学型”数字化产品

“助学型”数字化产品,即为方便学生学习而开发出的数字化产品。主要形式有光盘、网络资源等,其开发原则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具有可行性。

1. 光盘

光盘是传统的数字化产品形式,通常和纸质教材一起捆绑销售。光盘并不是对纸质教材的简单补充,而是以更具视觉、听觉冲击力,更具立体感染力的形式,生动地传授知识,更适合于文化的积累、传承、开发和普及,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开发光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教材策划之初,就要确定是否随教材配备光盘。总的来说,表现方式丰富、交互性强、信息容量较大的选题,适合配备光盘。

第二,在教材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电、光、磁介质载体的特殊之处,进行综合策划,以实现纸质教材与光盘的完美结合。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有一定的额定容量,因而选题的内容信息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积极寻找能与出版社实现优势互补的光盘制作商。在光盘制作过程中,编辑要对该选题运筹帷幄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光盘制作人员进行有效指导。另外,编辑还要掌握好光盘的制作进度,确保其与纸质教材同步出版。

2. 网络资源

现代教育提倡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和终身学习。在提供传统纸质教材的同时,各出版社都在为教学提供延伸服务,出版社已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商,即出版社提供知识点素材、拓展资料与讲座、高仿真模拟试卷与实验等(见图2)。读者在购买纸质教材的同时,即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延伸服务。各种发行量较大的教材都适合配备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内容难以理解、课后需要复习巩固的课程。进行网络资源开发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图2

第一,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明确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要求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这一环节要充分考虑教材的性质、发行量、读者需求、效益等,以确定网络资源的形式及内容,如是否收费、如何收费、有无互动等。

第二,控制传输带宽并加密。网络资源在最大传输带宽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编辑策划选题时要考虑控制最大传输带宽,以免网络传输速度过慢影响学习效果。同时还要合理选择并确定好相应的加密手段。

下面以《中国汽车维修服务资源库》为例,介绍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必须配套开发相应的专业教材,同时教学资源库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以此为契机,人民交通出版社协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策划并组织开发了“中国汽车维修服务资源库”。该资源库以“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出发”为原则,筛选企业实际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模型,结合教学规律形成资源库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该资源库的使用功能包括:在资源库平台上演示、修改和重新创建模板课件;在教学中,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根据教学需要可实现自由组合,适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基于素材资源库能够创建、修改PPT课件,实现个性化PPT课件等。该资源库的成功开发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与之配套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材”的推广。

nlc202309020511

三、数字化产品开发所带来的优势及作用

1. 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数字化产品一般具有图文并茂、交互环境友好、信息资源丰富等特点。图文并茂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等个体因素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其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能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助教型”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不但能大量节约教师编写教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如教师可以自行修改课件的相关内容,以便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等。综上所述,教材开发过程中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对学校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有利于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推进

为加快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对数字出版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传统出版社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十分重大,因此纷纷加大力度,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人民交通出版社作为传统的交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在各层级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人民交通出版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对产品结构的优化,实现了人民交通出版社从单一纸质出版物向纸质出版物与多媒体出版物并存、互补、互动的转变。在数字化产品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和宝贵经验,为推动人民交通出版社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产品的升级更新、流程的优化再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有利于出版社纸质教材的开发与推广

一般而言,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是基于纸质教材开发而进行的,但反过来,优质的数字化产品同样能促进纸质教材的开发。如人民交通出版社“高职高专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中的《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管理软件使用》及《机动车保险专用软件使用》便是依托北京运华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软件而开发的教材,该公司还充分发挥软件开发的优势,为其配备了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另外,优质的数字化产品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对学校最终选用相应的纸质教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出版社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出版社已不能仅仅做教学资源的提供商,而要做学校教学的领跑者。出版社除了提供课件、高仿真模拟试卷、在线测评等教学资源作为延伸服务,还要设计教学,通过教材使用培训、名师教学示范、课件设计比赛,打造以读者为核心的立体化教材,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开发技术应用 篇4

架岭607块地理上位于辽东湾北部盘山县大凌河口滩海地区, 构造上位于笔架岭构造带主体的南部, 紧邻架岭602块、架岭11块和架岭13块。主要含油气目的层为沙一段, 油藏埋深1870~2130m, 油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

架岭607块2010年首钻架岭607井成功, 在沙一段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流 (51t/d) 。近几年采用250m井距、正方形井网部署开发井19口。2012年底上报含油面积0.75km2, 石油地质储量195×104t。

截至到2016年5月份, 架岭607块共有油井12口, 开井9口, 日产油155t, 日产气3.03万m3, 日产水1.8m3, 含水1.15%, 累计产油17.32万t, 累计产水1.43万m3, 累计产气1337.22万m3。

2 架岭607块勘探开发一体化实施效果

2.1 勘探开发一体化——勘探向后延伸

勘探向后延伸, 延伸到开发实施、信息反馈阶段, 以便及时了解勘探部署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 根据差异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指导下一步勘探。以探井为中心, 并把探井作为“母井”, 通过“一母多子”效应, 落实含油气富集区。

(1) 部署滚动探井架岭607井获得高产油气流架岭607井为笔架岭油田西南扩边的首口探井, 该井截止目前已累产油19826t, 累产气101.4×104m3。

架岭607井的钻探成功, 证实了架岭607块与主体开发区块同样具有物性好, 薄层高产的特点, 为优质储层, 实现了笔架岭油田向西南扩边, 岭南1井区、架岭602井区与笔架岭油田主体部位含油气连片。

(2) 架岭607块首批开发井部署架岭607井钻探成功后, 以架岭607井为中心, 并把该井作为“母井”, 通过“一母多子”效应, 落实含油气富集区, 部署开发井4口 (架岭607-3-3井、架岭607-3-11井、架岭607-5-5井、架岭607-5-13井) 。按照“分批部署, 滚动实施, 跟踪研究, 及时调整”的原则, 首先决定实施架岭607-3-3井, 截止目前累产油29743t, 累产气165.4×104m3, 取得较好效果。

(3) 架岭607块第二批开发井部署架岭607-3-3井及架岭607-3-11井钻探成功后, 对构造有了新的认识, 认为北部控油断层外扩300米, 部署了架岭607-1-3及架岭607-1-5井。架岭607-1-3井累产油47779t, 累产气137.1×104m3。架岭607-1-5井累产油15123t, 累产气430.3×104m3。

2.2 勘探开发一体化——开发向前延伸

开发向前延伸, 延伸到工业评价勘探阶段, 甚至可以到圈闭评价阶段, 以便及时对勘探领域有无商业价值进行评价[4]。坚持早期介入, 及时部署滚动勘探方案, 扩大勘探成果。把开发井作为探井的角色, 综合分析和研究, 寻找新层系, 开拓新领域, 推进滚动增储, 积极寻找接替资源。

产能建设与滚动勘探有机结合, 架岭607块取得新认识。架岭607块自发现以来, 共完钻各类井12口, 油层以S11-S13油层组为主, S14油层组只在架岭607-1-3井发育。

四级断块架岭607-1-5块未钻遇到S14油气层, 利用新部署产能井架岭607-1-05、架岭607-1-07两口井, 将S14油层组做为油层底界进行设计, 完钻后S14油层组分别解释油层9.0m/3层和53.1m/3层。其中架岭607-1-07井是目前发现S14油层组最厚的油层, 试采效果理想。

架岭607-1-05井阶段累产油3774t, 累产气33.5×104m3。架岭607-1-07井阶段累油9513吨, 累产气36.0×104m3。

架岭607块实施两口井效果理想, 架岭607-1-07井位于断块高部位, S11Ⅳ油层发育。可继续向南扩充一个井距。架岭607-1-07井S1Ⅳ油层厚度53.1/3层, 是架岭607块发现最厚的油层。两口产能井实施后, 以新完井资料为基础, 对构造储层进行重新核定, 主控断层外扩过100米, 初步估算可以增加含油面积0.2km2, 增加石油地质储量25×104t, 并为下一步产能建设部署提供有利依据。结合新完井资料、地震资料及生产资料等对构造、油层发育、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在架岭607块共部署7口产能建设井位, 建成生产能力3.15万吨。

截止目前, 架岭607块上累积增产原油177322t, 天然气1337.2×104m3, 取得了很好的增产增储效果。

摘要:近年来, 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储量经济效益下降, 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需选择一种新的模式——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勘探开发一体化就是在油田开发中, 将原来彼此分散的、独立的勘探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使勘探、开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笔架岭油田经过多年探索, 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架岭607块实施了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 加速了增储上产的步伐。

关键词:笔架岭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架岭607块,增储上产,油气成藏规律

参考文献

[1]王燮培.石油勘探构造分析[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64-69.

[2]蔡银.辽河油田滩海仙鹤地区储层反演及压力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硕士论文, 2002:21-26.

[3]单俊峰, 陈振岩.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坡洼过渡带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15-20.

[4]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博士论文, 2010:30-33.

技术开发合同 篇5

地址: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

受托方: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地址: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

第一条 标的技术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1.1 甲方委托开发_____项目。

1.2 本合同项下_____项目的构成及详细费用见“附件_____”。

1.3 乙方提供的技术开发按照“附件_____”实行。

1.4 本合同项下技术开发的主要依据是_____。

1.4.1 国家标准;

1.4.2 部门标准;

1.4.3 行业标准;

1.4.4 见“附件_____”;

1.4.5 其他标准:_____________。

1.5 谈判达成的其他条件:______________。

第二条 履行期限和地点

2.1 乙方承诺合同规定的开发内容在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之前完成。

2.2 履行地点: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 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3.1 本项目投资总额(包括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___________元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元,以下简称“合同总价”)

3.1.1 上述合同总价包括了乙方全面完整地履行完成本合同约定,甲方需支付给乙方的全部款项。乙方为全面完整地履行完成本合同之约定所花费的其他款项全部由乙方承担。

3.2 付款进度:

3.2.1 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_____个工作日内,甲方在收到乙方开具的相当于合同总价款_____%,合计人民币_____元的正式发票后,向乙方支付与发票相对应的款项的预付款。

3.2.2 项目成果移交并经甲方初步验收合格后_____周内,甲方在收到乙方开具的相当于合同总价款_____%,合计人民币_____元的正式发票后,向乙方支付与发票相对应的款项的预付款。

3.2.3 项目成果终验合格后_____周内,甲方凭乙方开具的正式发票,向乙方支付剩余的全部款额。

第四条 双方职责

4.1 甲方职责

4.1.1 甲方应书面提供与本项目系统有关的详细资料。

4.1.2 甲方应按本合同规定及时付款。

4.1.3 甲方应积极配合乙方,组织系统内相关人员,按合同要求进行相关培训。

4.1.4 甲方应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软件的维护工作。

4.1.5 甲方有权检查乙方履行合同和研究开发经费的使用情况,但不妨碍乙方正常工作。

4.1.6 甲方按合同要求负责及时组织对本项目的验收工作。

4.1.7 其他约定的甲方职责_______________。

4.2 乙方职责

4.2.1 乙方应按合同要求向甲方提供为开发本项目所必需了解的资料的书面要求清单。

4.2.2 乙方应按合同要求向甲方提供符合本项目业务规范及经甲乙双方确认的合理的义务需求书,并按时向甲方提交本合同相关附件要求的技术成果。

4.2.3 乙方负责甲方相关人员对本项目的使用培训。

4.2.4 乙方负责配合甲方对提交的技术成果进行初检、终检并负责处理出现的问题。

4.2.5 乙方负责本合同项目初检后_____年的质量保证期。

4.2.6 在质量保证期内,乙方需按甲方的要求提供与其他子系统的接口数据,并建立与本系统相关的其他子系统的接口,以乙方接口为基础,其它子系统须向乙方提供的接口参数靠拢。

4.2.7 其他约定的乙方职责_____。

第五条 项目的实施及验收

5.1 本合同的执行须按合同附件_____中确定的进度表进行。如因甲方原因影响开发进度,由甲方负责承担责任,如因乙方原因影响开发进度,由乙方负责承担责任。

5.2 甲乙双方在合同生效后各指派一名代表全权负责整个合同一切事宜的协调。所有对甲乙双方相关合同未尽事宜的处理,都应由双方全权代表通过正式书面形式并签字盖章后,方能生效。双方在更换全权代表时,须以正式书面形式并经主管负责人签字、盖章后通知对方。开发进度的详细安排应通过友好协商后决定。对于甲方提出的问题,乙方应给予明确的书面答复。

5.3 在乙方交付本项目技术成果后一周内,双方按本合同第一条确定的项目要求及技术指标共同对项目成果进行初步验收,各项功能及指标符合要求的,由双方签署初验合格报告。

5.4 初验合格后即进入为期_____的试运行阶段,试运行结束后,各项功能及技术指标符合要求的,由双方签署终验合格报告。如在试运行期间出现重大故障,则试运行期间从故障修复之日起重新起算。

5.5 在本项目质量保障期间内,当甲方有业务需求的变更时,应由甲方提供书面的业务需求变更要求给乙方,乙方应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修改工作,并经双方签字、盖章认可。变更应支付给乙方的费用由甲乙双方另行协商决定。

第六条 技术培训

6.1 乙方应在施工现场向甲方人员提供_____项目的使用、管理、维护培训,其它地市采取远程培训或集中培训方式。

6.2 培训应当使甲方受训人员达到对本项目_____的熟悉掌握程度。

6.3 培训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

6.4 培训方式采用:____________方式,培训地点、设备以及培训人员食宿费用均由甲方负责,培训资料及其他费用由乙方负责。

第七条 售后服务

7.1 乙方提供的_____项目质量保证期为从系统终检合格之日起_____年。

7.2 乙方在质量保证期内为甲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质量保证期过后乙方提供相应技术支持可酌收技术支持费,收费标准由双方协商确定。

7.3 乙方承诺在质量保证期内提供的服务支持及响应时间:___________。

第八条 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8.1 乙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触及和知晓的有关甲方的设备、网络情况、业务程序及方式、管理的方法制度和专有技术等,无论此种信息的形式和目的为何,均为甲方的保密信息。

8.2 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复制、记录或以其它方式泄露上述信息。乙方承诺在合同期内及合同期满后_____年内,不向任何个人、组织和公司透露。

第九条 知识产权

9.1 本合同项目成果的专利申请权、版权及其他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均归甲方所有;乙方研究开发人员享有署名权。

9.2 任何一方除非是为了履行本合同需要否则未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向本合同以外的第三方提供应用软件的执行程序和全部源代码,国家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9.3 乙方保证合同项下甲方委托乙方开发的项目未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如出现第三方提出任何侵权主张,甲方应立即通知乙方,由乙方负责处理。甲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9.4 在本合同的有效期内,任何一方或者双方对合同标的的技术成果所作的革新和改进,双方约定,本合同标的的技术成果后续改进的成果归改进方享有。

第十条 违约金或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10.1 若甲方或最终用户因故未能按期支付合同款项,每延误一周应向乙方支付相当于合同总额_____%的逾期违约金。

10.2 若乙方未能按期执行合同,每延误一周应向甲方支付相当于合同总额_____%的逾期违约金。若延误时间达_____,则视为乙方不能执行本合同。甲方有权单方终止合同,要求乙方赔偿给甲方造成的一切直接经济损失。

10.3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乙方设计上的缺陷或隐患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乙方应予以赔偿。

10.4 如确因现有水平和条件下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导致开发项目部分或全部失败,所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乙方应退还已收取的全部开发经费及报酬。

10.5 合同守约方应将索赔金额及事由书面通知违约方,若违约方有异议,应在收到通知一周内以书面形式回复守约方,再由双方协商确定。若违约方收到通知后一周内未予答复,即视为认可。

10.6 其他违约责任的约定:_____________。

第十一条 不可抗力

11.1 本合同所指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雷击、火灾、战争或准战争状态、恐怖活动、戒严等公认不可抗力事件。

11.2 合同生效后,合同各方的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事故而影响到本合同履行时,则延长履行合同的期限,这一期限应相当于事故所影响的时间,并可根据情况部分或全部免予承担违约责任,但一方延误履约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11.3 受事件影响方应在24小时内将所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情况以电报或传真形式通知另一方,在事件发生之日起_____天内以特快专递或挂号信件将不可抗力发生地公证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交对方确认。

11.4 当不可抗力事故停止或消除后,受事故影响方应在24小时内以电报或传真形式通知另一方,并在_____天内以特快专递或挂号信证实。

11.5 如果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持续达_____天或以上时,双方根据该事件对本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协商对本合同的修改或终止。

11.6 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

第十二条 争议解决

12.1 如果任何争议、权利要求起因于本合同、与本合同有关或与本合同的解释、违约、终止或效力有关,都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12.2 如果双方通过协商不能解决争议,则各方同意按下列第_____种方式解决:

12.2.1 将该争议提交至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12.2.2 向_____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三条 附则

13.1 乙方提交最终咨询项目成果_____份并负责交送至甲方。乙方寄送咨询文件时,应采用特快专递形式。由于邮局的原因寄失,乙方有义务重新出版并及时补送至甲方,但不属延误交付咨询文件范畴。

13.2 甲方如委托乙方承担本合同内容之外的工作、服务,有关费用双方另行协商。

13.3 本合同正本一式_____份,甲、双乙方各执_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得单独终止或更改合同,甲方对乙方的费用结清后,本合同自然终止,保密协议继续有效。

13.4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进行共同协商,做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3.5 本合同所有条款均属甲乙双方平等且完全自愿协商一致达成。

13.6 其他约定:__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_______________(签字)

日期: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______________(签字)

开发技术应用 篇6

一、核心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以知识构建为主,而职业教育是以知识、技能、任务和产品为主要元素,知识和技能是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产品是完成任务的结果。四种元素对照职业教育的四方面课程内容,即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任务课程和项目课程。学科课程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反复练习单项技能;任务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即能力本位课程;项目课程则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一体化综合环境中学习。

二、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开发的意义

从近几年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核心课程教材的使用情况来分析,中职学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学校是借用高职甚至是本科教材。实践证明,这类教材大多基于学科课程体系,理论内容偏多、偏深、偏难,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不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数控技术应用行业迅速发展,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遵循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联系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外延及人才规格的桥梁。职业教育改革不但从教学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而且在教材的使用上也要打破传统教材的模式,解构传统的学科课程,适应特定行业或特定专业的教学需要。

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职教育教学与培训的需要,凸显学校的专业特色,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搭建快捷平台,也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核心课程的开发机制

1.教材开发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机制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属于课程建设范畴,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体系不同,项目课程教材的内容构成和要求也不一样。如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置了普车车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和数控机床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据此开发项目课程教材,以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也会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现阶段,各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理实分离”教学模式,二是“项目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前者是各中职学校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后者则是各中职学校正在探索试用的教学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理实分离”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分别编写与开发的;而在“项目化、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是合二为一的,理论教材同时也是实训教材,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同步的问题。在本教材中,我们采用任务对应实训,用相关知识对应理论。其中,知识是为项目任务的完成服务的,项目任务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的。

2.校企联合开发机制

开发实用性强、与生产任务无缝对接、能充分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教材,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来自企业一线岗位的原始素材作为典型案例,以及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操作工艺、方法和技巧等。所有这些,对于那些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来说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初步方案确定之后,一定要经过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课教师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取长补短力求完善。

四、开发核心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

1.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中职核心课程教材开发不是传统学科型教材的简单改造,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整合,具体有三点:一是结构的项目化、任务化、理实一体化。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二是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应当先描绘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工作任务中。三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教师引导。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由原来的知识阐述变为与学习者对话。教材要有学习活动设计。

2.理论知识的安排要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

按多元智能理论理解,中职生只是抽象思维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较弱而已,而其他智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却并不逊色。因此,在核心课程的专业教材编写和内容选择上,基础理论知识的安排要把握好“必须”与“够用”这两个度。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动手操作实践为主,“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学习为辅。构建职业能力模块结构,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五、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实践

1.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核心课程的具体学习任务

为了使本核心课程教材体现社会发展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反映数控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和技术应用现状,增强核心课程教材中所采用教学项目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们通过与行业的专家座谈,开展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进行定位,确定大纲。其次,我们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了解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我们根据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搜集、整理和设计课程项目,加大了技能训练内容。再次,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原则设置教学活动,具体表现为工学“四对接”,即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生产产品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环境对接。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材内容

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的项目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也要结合企业、行业的需要。学生实训结束要拿到技能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所以教材与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配套,与国家数控技术应用行业颁发的“普通车床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操作”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衔接。

在教材的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的编写模式,即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宗旨。按实际生产中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的顺序,以职业能力逻辑线索编排教材内容。教材将理论与实训进行整合,按任务描述—知识技术链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训练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中职教育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随企业的需求变化比较大。其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内涵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教材开发是中职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材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和更新完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中职教育特色。

开发技术应用 篇7

1 立体井网开发技术的提出

复杂小断块油藏具有断层密集且多的特点, 因为油藏被众多断层切割, 断块的面积较小、含油量很低, 开发单元很小, 而且每个开发单元具有不同的形态, 因此, 对井网的开发造成了很大困难, 增加了布井难度, 很难形成系统化的注采井网。同时, 在复杂小断块油藏中含有多套含油层系, 而且油砂体缺乏均匀的分布, 断块中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 很难整合为一个开发单元, 最终很难形成开发井网。在半圆形断块油藏之中, 采油井部署在沿着构造轴线的构造顶部, 在构造底部部署注水井, 使用比一般井网大的井距, 遵守“顶稠底稀”的布井原则。在条带性断块油藏之中, 在条带中部部署采油井, 注水井和采油井在断层控制的方向进行均匀的分布。在三角形断块油藏之中, 针对油藏的不同特点, 针对井距使用不规则的井网部署, 并且对地质储量进行控制, 将采油井部署在高部位上, 将注水井部署在底部位上, 同样遵守“顶稠底稀”的原则进行布井。在四边形断块油藏之中, 首先将采油井设置在油层较高的位置, 一些面积较小的断块, 可以使用一口井对地质储量进行控制, 在面积较大的断块之中, 可以使用不规则井网, 在断块中心设置注水井。

复杂小断块油藏在开发上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油藏的油砂体分布不均匀, 很难进行注采, 有由于储层平面多种地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纵向和横向的动用程度呈现不均衡的现象, 粘性指进和单层突进现象十分严重, 降低了在开发复杂小断块油藏时的经济效益。因此, 对储量进行控制, 是提高开采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 以及定向井和水平井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水平井开发技术, 在大港油田、冀东油田和胜利油田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可以针对大港油田的断块油藏, 对直井和水平井的联合井网的应用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多种布井方案进行模拟开发。从具体的开发指标中可以看出, 在阶段采收率和含水量上升速度上来说, 直井井网比水平井联合井网略逊一筹。

在一些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开发过程中, 无法与以往的常规面积井网理论相适应, 在特殊油藏之中, 油藏的断块部分特征、断块规模和几何形态等特征, 使以往以直井为主的常规面积井网无法和开采的要求相适应。因此, 应该在对现代油藏的准确描述的基础上, 将对储量的控制作为前提, 将“少井高产”作为开发的理念, 使用水平井对优势油砂体进行控制, 使用定向井和直井对注采关系进行完善, 并使用这种布井方式对立体井网理论进行优化。立体井网是一种适应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定向井和水平井联合的布井方式, 在布井的过程中将油砂体空间、断块规模和断块形态作为基础, 同时对渗透率方向性等因素进行适应。

2 立体井网的部署方式

在部署立体井网的过程中, 应该选择油藏空间之中的优势油砂体, 使用水平井对储量进行控制, 依照储量规模和含油面积对水平井的参数进行优化。充分使用直井对优势油砂体进行控制、使用定向井, 对油藏空间进行利用, 不断完善注采关系, 对储量的控制作为前提, 针对油藏的空间分布特点, 对定向井在油砂体中的靶点进行确定。由于复杂小断块油藏中断块具有不同的平面几何形态, 因此应该使用不同的布井方式。注采井距和采油井距应该比主渗透率方面的井距大。应该针对空间特点和油砂体规模对定向井和水平井的组合关系和井数比进行优化。在选择定向井和水平井组合的过程中将控制储量作为前提, 使用“一次布井”和“少井高产”作为指导思想, 在后期调整的过程中少打井或者不打井, 降低在后期措施中重复施工的现象, 使油藏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 结语

总之, 使用信息化手段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虚拟开发的实验可以证明, 使用水平井和直井组合的方式比单纯使用直井井网更能够适应油藏的开发特点和地址特点, 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 对立体井网的理念进行完善, 提出了相关井网的部署方式, 提高了油藏的经济效益, 使井网理论不断丰富。

摘要:复杂小断块油藏因为断块的分隔作用, 形成形态各异、断块碎小的独立开发单位。复杂小断块油藏在开发上存在着油藏能量较少, 断块的面积小的特点, 因此使用常规面积的井网实行注水开发是十分困难的, 导致了油藏的产量逐年减少。本文结合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的特殊性和地质特点, 在对储量进行最大限度控制的基础之上, 将“少井高产”作为生产理念, 使用水平井控制定向井、直井、优势油砂体的方式, 对注采关系进行完善, 最终形成完善的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论。在对立体井网进行部署的过程中, 应该首先对以下几个特征进行考虑:油砂体的分布特征、断块规模、断块几何形态, 同时对渗透率方向性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考虑, 明确二者对水驱效果产生的影响。在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开发的实践之中, 使用立体井网理论的直井和水平井联合井网, 能够比直井井网更有效的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开发。

关键词:复杂小断块,立体井网,注采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军, 黄啸年.屈红.江苏油田沙埝地区沙26断块多油水系统小断块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与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 28 (1) :98—101.[1]王军, 黄啸年.屈红.江苏油田沙埝地区沙26断块多油水系统小断块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与认识[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 28 (1) :98—101.

[2]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2]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

[3]陈合德.郑国芹, 陈长明.断块油藏分类及开发井网布署与注采井网完善[J].内蒙古石油化, 2003, 29 (8) :190--191.[3]陈合德.郑国芹, 陈长明.断块油藏分类及开发井网布署与注采井网完善[J].内蒙古石油化, 2003, 29 (8) :190--191.

[4]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4]海民, 常学军, 郝建明.冀东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与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33 (5) :622—629.

RFID系统技术应用和开发 篇8

RFID系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 RFID系统的组成会有所不同, 但从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 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几部分组成。

目前, RFID系统的主要工作频率和有效识别距离为:低频125-134kHz, 识别距离<0.5m;高频13.56MHz, 识别距离小1m:特高频902-928MHz, 识别距离4-8m:微波为2.54GHz, 识别距离可达100米。RFID的识别距离可从几厘米到十几米,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如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采用的就是13.56MHz。RFID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解决手术上流程管理的问题。同时应用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上。仓储货物的管理, 人员的集中管理。因此, 我们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 开发不同的系统软件环境。

重要区域人员管理系统利用无线射频技术及RFID智能电子标签对在重要区域内的人员进行实时管理, 通过远距离的人员识别, 实现人员定位, 轨迹跟踪, 门禁警报联动。从而将重要区域的监控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重要区域人员管理系统集成信息采集处理、无线数据传输、自动控制等技术多学科综合应用为一体的人员动态管理系统。

该系统集成了远距离射频识别技术, 短距离射频识别技术及多用户防冲突检测技术, 标签、定位器、阅读器和通讯网关采用全新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软件进行设计, 系统信号穿透力强、对人体无电磁污染、环境适应性强、可同时定位多个标签、实现无线报警。

使用该系统, 安保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重要区域内活动人员的动态, 保证现有的安全防范和制度严格执行, 同时减轻安保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安保业务精细化这一目标。例如, 轨迹追踪:系统能够记录每个进入重要区域的人员的历史活动轨迹, 能够掌握何人, 何时, 何地, 从何处来, 到何处去。应用范围:重要区域访问管理。

航空运输服务业持续迅猛扩张, 各地机场也在为提供尽可能的快捷服务而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借鉴国外机场的经验。可以知道国内航空企业需要改进流程管理。

基于有源RFID技术的实时定位系统为机场管理方提供了一项可以有效监测资产利用效率, 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智能工具。由远距离阅读器组成的网格化定位系统可以轻松确定特定资产的区域位置, 获得该资产的实时信息, 后台也能实时输出机场内所有资产清单和相关报表。

解决大流量机场物流问题的关键在于精确掌握在每个时间节点的人员和设备位置。具体来说, 基于RFID技术的实时定位系统将在机场物流中起到如下作用:

(1) 解决行李丢失问题。在机场登记柜台处给行李安装上射频识别标签 (需要与旅客身份相关联) , 在柜台、行李传送带和货舱处分别安装上阅读器。这样系统就可以全程追踪行李, 直到行李到达旅客的手中。解决了以往出现的行李丢失问题。如果旅客找不到对应的行李, 则可以通过本系统回溯行李流通过程, 快速查找其相应位置。

(2) 运输过程与货物的追踪。本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及追踪产品运行情况, 可以全面高效地加强从产品的生产、运输、到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并提供各种完善易用的查询、统计、数据分析等功能。每个货物都可在网络内部设置完整的信息, 货物追踪和管理的内容、线路和日志便可以一目了然。

(3) 货物和人员的跟踪、定位。应用RFID技术后, 能在繁多的货物当中正确地指示各货物的具体位置。并能在机场或飞机上指出要寻找的相关人员的具体位置。网络系统的目的是改善作业现场的安全性, 具体的措施有:只允许经过培训的经过管理部门认可的司机驾车进入作业现场;现场备有电子核查装置可以随时进行核对。网络系统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降低维修费用, 车辆的工况数据可以自动上载, 车辆存在的问题可以实时报告, 车辆的维修计划可以按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制定, 不再按固定日期排定;可以帮助管理部门在最经济理想的时间更换车辆;资产管理网设计目的还有改善车辆的生产率, 保证车辆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地点, 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车辆利用率的特殊报告等。

(4) 应付恐怖袭击和保安作用。通过RFID技术能将在黑名单中的人员在通过关卡时发出警告信号, 而马上可以指示相关此人的行李所在。以便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找出行李做出相关的工作, 更好地防止恐怖事件的发生。每张电子标签皆有一组无法修改、独立的编号, 且经过专门的加密。可以管理传感器和闯入侦查设备, 例如新建、删除、修改传感器属性和移动传感器。

技术特点:

远距离:可在100米范围内识别, 无须人工靠近刷卡或要在指定区域内通过才能识别, 实现全自动识别。

大流量:极高的防冲突性, 采用多种防冲突方案, 可支持200个以上目标人员或者物品同时识别。

支持高速度移动读取, 标识卡的移动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以上。

标识卡与读卡器之间可实现双向高速数据交换。

高抗干扰:对现场各种干扰源无特殊要求, 安装方便简单。

全球开放的ISM微波频段, 无须申请和付费。

开发技术应用 篇9

关键词:敏捷开发,Web应用,开放框架

1 前言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中,以Web应用作为核心的开发框架已经在各领域内广泛使用,不同应用软件的设计让互联网市场竞争越加激烈。现阶段的Web应用开放框架的使用情况正好与敏捷思维相结合。敏捷开放被人们理解为一种以人作为核心的开发形式。本文就将对敏捷开发中的Web应用开发框架简单研究,对于敏捷开发在Web应用开放中的应用全面介绍。

2 敏捷开发

世界内的互联网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各种Web应用层出不穷,Web应用市场内的竞争强度逐渐提升。敏捷开发就是Web应用设计人员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所提出的。敏捷开放能够将Web市场只给你对于应用设计的速度及灵活性保证在速度保证的同时还保证应用质量。敏捷开发在实际使用中不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让研发人员更够从数据编辑中脱离,让Web应用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让开发公司内的全部工作人员共同工作,保证在开发设计过程中Web应用一直保持在可以使用的状态下[1]。

3 敏捷开发中的Web应用开发框架设计与实现

3.1 前端技术框架

3.1.1 功能要求

在Web应用前端技术框架开发中,为让应用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到使用者的注意,经常将页面设计较为独特,这就需要前端技术框架中的组件提供独特风格,最后只需要在页面风格的基础上添加各种元素就可以样页面拥有统一的样式。想要保证页面格式的统一也可以使用Web应用前端技术框架中的模板样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及时降低内嵌CSS使用频率,方便后期对代码进行维修[2]。

3.1.2 非功能要求

Web应用前端技术框架不仅仅是在功能上有要求,在实际开发中还需要考虑非功能要求,让Web应用的浏览系统具有兼容性,提升Web应用性能及用户的体验满意度。只有将非功能要求进行满足,才能够保证Web应用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被各个行业所使用,前端技术框架浏览系统对于标准制定及解码方式间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前端技术框架必须能够将不同的浏览器共同识别,同时保证浏览系统的正常运行。

3.2 后端技术框架

在Web应用后端技术框架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持久层。每一个层次所要负责的内容存在差异,在模型整合的过程中可以从着三个层次考虑[3]。

3.3 实际Web应用框架形成

3.3.1 Web应用框架形成总体技术

在Web应用中经常使用的分层结构就是后端技术框架的三个层次。表示层能够让不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浏览到实际需求的页面,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页面体验。业务层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是对业务逻辑关系的体现,在不同业务中可能包括一些相对独立的业务逻辑思维方向,通过业务层次就可以将开发中的组件与模式充分利用,保证用户在实际使用中能够有效分清业务间的逻辑关系。

3.3.2 前端技术框架形成

Web应用前端技术框架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包括对页面、管理人员页面的设计,这样能够让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一定的风格,使用更加舒适的布局形式,设计用户需求的专门标志,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形式将应用内容进行播放。应用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需要设计一个管理人员专门使用的页面,这样可以保证管理人员有效的对信息进行管理与分析,提取出真正需要的信息。如图1所示。

3.3.3 后端技术框架形成

Web应用在后端的应用中,主要就是使用已经成型的技术框架为用户完成业务功能的设计,最终开发出用户满意的应用。不同层次的后端技术框架所需要承担的功能存在差异,例如表示层仅仅需要将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保证用户在使用中的字符正确性[4]。

4 结语

敏捷开发中的Web应用开发框架能够让开发公司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Web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广军,羊四清,戴经国,刘永逸.基于Struts框架的Web应用开发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09:209-212.

[2]董永刚,庄骐,王虎.快速交付的WEB应用开发框架研究——WAD开发框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No.24609:129-131.

[3]陈继华,岳晓瑞.基于Rails和j Query的Web应用程序敏捷开发[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02:39-40.

开发技术应用 篇10

和常规的气藏相比较, 页岩气藏最为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其孔隙度比较小, 其渗透率已经很低, 与此同时, 页岩气的成藏机理和赋存方式与常规的气藏、根缘气以及煤层气等相比较, 页岩气更加复杂, 我们也可以看出, 对于页岩气开发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就更多, 所以,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那些影响到页岩气的产气率地质储层评价参数以及地质因素分析和研究, 这一工作就变得尤其重要。

1.1 成熟度因素

在页岩气藏中, 如果其热成熟度越高则说明页岩气的生气总量也就越多, 我们也可以说页岩中所赋存气体也会越多, 在那些热成因页岩里面, 有机质成熟度主要是用来进行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工作。根据相关人员研究表明, 在一个被命名为Barneet的页岩气田中, 那些热成熟度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地区, 其气流的流动速度也就比较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由于生成的气体量比较少, 那些残留碳氢化合物将喉道堵塞住了。所以, 笔者认为, 在进行页岩气评价过程中, 热成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球化学的参数。

1.2 总有机碳含量因素

从页岩气定义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 有机质不仅仅是生烃物质的基础, 同样已经成为了页岩气进行吸附重要的载体。总有机碳含量的高低, 会直接影响到页岩气的吸附气量, 使其产生数量级变化, 从而影响到页岩气藏产气率。

1.3 天然裂缝发育因素

从整个世界这一范围来看, 页岩气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但是, 很多页岩气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勘探和开发,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页岩气藏渗透率比较低, 因此, 我们必须要增加页岩气的天然裂缝的网络,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的将页岩基质的渗透率进行有效的增加。笔者之所以认为天然裂缝成为了影响页岩气开发的因素之一, 原因就在于天然裂缝对于页岩气藏来说, 往往具有双重作用, 双重作用包括天然裂缝是页岩气藏的储集空间, 同样是页岩气藏的渗流通道。

2 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2.1 压裂增产技术

压裂增产技术主要包括多段水平井压裂技术、重复压裂技术、同步压裂技术以及清水压裂技术等等。如果我们在济宁水力压裂技术应用过程中, 采用了清水压裂技术, 我们就必须要添加一定的表面活性剂、黏土稳定剂以及减阻剂来将过去凝胶压裂剂进行替代。而同步压裂技术的特点就在于能够使水力裂缝在扩展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作用, 对于那些平行并且相邻水平井交互的作业中, 我们能够将改造体积进行增加, 这样我们就能够提升采收率和初始产量。

2.2 裂缝监测技术

裂缝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微地震监测、井下倾斜监测以及地面倾斜检测这三种, 其中, 近些年来, 在低渗透油气藏压裂的改造这一领域中, 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全新的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将我们进行压裂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方位、长度和高度这些信息进行实时的提供;进行井下倾斜监测工作, 我们可以取得裂缝的底部以及顶端位置或者每一个侧翼总的长度;而地面倾监测能够对水力压裂所造成地下移位或者地面变形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

2.3 完井、固井技术

2.3.1 完井技术

在页岩气完井技术应用过程中, 我们往往采用一种定向的射孔完井技术。所谓的定向的射孔完井技术是指那些大多被应用于水平页岩气井和直井这两者之间, 对其进行定向的射孔目的就在于将井筒和裂缝进行沟通, 以便能够真正的井筒附近弯曲的程度进行减少和降低, 最终达到将井筒附近压力损失减少的目的。我们通过进行页岩气井大量的实践和开发, 总结出了对页岩气井进行定向射孔经验和建议, 要求我们在进行射孔工作时, 必须射开低应力区、富干酪根区、石英富集区以及高孔隙度区, 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大孔径射孔的采用, 因为这样能够很好的降低井筒附近的流体阻力。

2.3.2 固井技术

在进行页岩气井开发时, 我们往往采用一种泡沫水泥的固井技术, 因为泡沫水泥往往具有抗拉强度高、密度低以及浆体稳定等等特点, 泡沫水泥还具有很好的减少储层伤害以及防窜效果。相关资料表明, 在固井工作中, 我们使用泡沫水泥的效果往往比常规的水泥固井取得的天然气峰值高出百分之二十三。

参考文献

[1]Gareth R L, Bustin R M.Lower cretaceous gas shales i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Part I:Geo-logical controls on methane sorption capaeity[J].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2008, 56 (1) :1-21.[1]Gareth R L, Bustin R M.Lower cretaceous gas shales i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Part I:Geo-logical controls on methane sorption capaeity[J].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2008, 56 (1) :1-21.

[2]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卞昌蓉, 王艳芳.中国天然气勘探的2个新领域:根缘气和页岩气[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2]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卞昌蓉, 王艳芳.中国天然气勘探的2个新领域:根缘气和页岩气[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3]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徐波, 王艳芳.中美多类型天然气勘探与研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 2006.[3]张金川, 聂海宽, 薛会, 徐波, 王艳芳.中美多类型天然气勘探与研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 2006.

[4]Gary Clouser.THE BOOMING BARNETTSHALE:Fre-netic activity quickens the pace in the Barnett Shale a-mid projections it may be the largest domestic gas playever[J].Oil and Gas Investor, 2006, (1) :8-10.[4]Gary Clouser.THE BOOMING BARNETTSHALE:Fre-netic activity quickens the pace in the Barnett Shale a-mid projections it may be the largest domestic gas playever[J].Oil and Gas Investor, 2006, (1) :8-10.

[5]刘树根, 曾祥亮, 黄文明, 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6) .[5]刘树根, 曾祥亮, 黄文明, 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6) .

开发技术应用 篇11

关键词:点轴开发模式;区域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29-03

一、点轴开发模式概述

“点轴”开发模式和发展轴的概念由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它是在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陆大道认为,“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社会经济密集带。重点开发轴线一般是指重要线状基础设施束如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讯干线等经过、附近有较强的社会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的地带,这个地带的宽度因轴线的等级、长度和对区域的作用不同而有异,确定开发轴线的宽度,还要考察相对干线状基础设施束的距离及线状基础设施束的关系。

发展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在按“点——轴”系统进行开发时,一般为1-2个小时的车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发展轴的直接吸引范围会扩大,两个同级别的发展轴之间,除了有各自的直接吸引范围外,还有大面积的混合吸引范围,同时与两个发展轴联系。

点轴开发模式基本上符合生产力空间运动的客观规律,它通过重点轴线的开发和渐进扩散形式,更好地协调城市与区域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二、点轴开发模式的应用

我国的区域开发政策是立足于区域差异,旨在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间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距、协调区际之间关系、促进生产力布局逐渐平衡化的区域政策。我国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奉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即注重沿海与内地的均衡关系,平衡配置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开发经济特区为标志,我国开始实施一种有重点的梯次非均衡发展战略。即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经济地带,重点开发东部沿海。随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在东部沿海地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南北向经济增长轴线和极线,向内地梯度推进,这是点轴开发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化,主要是由沿海、沿江经济带带动的“T”字型发展战略。

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改变以往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随着这些政策的相继实施及市场化的深入,区域空间的经济联系、社会相互作用联系、服务传输联系、信息联系以及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等组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网络。形成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开发思路,由此以各区域城市为点。主要是培育特大城市为增长极,以天然水路交通及错综复杂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为轴,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一)长江经济带开发

长江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其宽度为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km范围的地带,并可延伸到西藏、云南、贵州的国土区域。长江经济带包括我国的上、中、下游产业群,可以说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全图之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继沿海国土开发主轴形成后又一条国土开发主轴。由于早期的“T”字型发展战略中只重视南北轴线的发展而忽视了东西轴线的发展,因此造成了长江轴线上的中游城市和上游城市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沿海城市。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与政策的一个重要规律或原则就是: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连接点和线是经济发展的最佳区位。长江经济带开发采取点——轴——网络方式推进,以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南京、杭州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一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空路、管道、通信主干线等构成的连轴线为一级轴线;以地级城市为二级节点城市。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同样的方式构成二级轴线,由节点城市和轴线构成网络,形成优势区位。呈点——轴——网络状展开。因此,长江下游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主要由沪苏锡常、杭嘉湖、宁镇扬3个城市组群组成,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使其成为上海甚至整个长三角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将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囊括九江、南昌、合肥、湖南的长株潭,这将是中部崛起的引擎;长江上游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沿长江城市组群与西部以成都为中心的沿宝成、成昆交通走廊的城市组群以及连接重庆与成都之间的中部城市组群。

(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

陇海——兰新经济带主要是指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其宽度垂直于陇海——兰新铁路及其100~150km范围的地带构成的国土区域。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采取的是点——轴方式推进。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为轴,以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城市为节点,同时串联了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整体上呈珠串状展开。

(三)南昆经济带开发

南昆经济带是指以南昆铁路为轴,同时借助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以南宁、昆明、红果、贵阳等城市为节点,南昆经济带的开发加强了同东盟国家的经济交流,有助于中南半岛经济圈的形成。

(四)珠三角城市群的飞跃

珠三角城市群有国际大都市香港、国家级大都市广州、区域性大都市深圳、珠海和澳门,形成了港深、澳珠和广州3个城市组群。城市群内部已经形成铁路、公路、运河、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网:京广、京九、广梅汕、广茂湛等铁路,广深、广佛、广花、惠深等高速公路和7条国道,广州、深圳、珠海、肇庆等港口,广州、深圳、珠海机场。香港是世界第三大海港和国际航空中心,澳门也是重要的海港。在高密度的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中,国家级大都市、区域性大都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成为该网络的节点,连接各节点的形状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轴成为城市群空间联系的重要通道,从而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的飞跃式发展。

四、点轴开发模式的改进

点轴开发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国家区域形成了整体性、层次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特大城市等增长极推动了区域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国家级城市群和地区城市群,使我国的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前6位的是,长三角城市群为13.0686、珠三角城市群为

12.8362、京津唐城市群为8.22686、山东半岛城市群为2.92866、辽中南城市群为2.16435、成渝城市群为1.74762,通过这些数据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点基本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这3个城市群的竞争力之所以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群,除了其原先所具备的雄厚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政策倾斜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群内部节点城市规模大,特别是有一个甚至多个超大城市,极好地发挥了增长极作用,布局合理,而且节点与节点之间距离适中并且有高密度的高速公路连接,经济互补性高,大大节省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沿轴线推进,形成了高密度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点轴开发模式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其他区域的点轴开发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交通轴线的质量与等级。忽视了交通轴线上城市节点规模与发展水平以及由城市规模决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数量、密度与质量。我国区域开发的一般情况是轴线上的多数城镇规模较小、等级相近、分布较散、经济实力有限,其节点和中介作用难以发挥。轴线延伸的距离较长、轴线等级不高,导致空间和时间成本不能够有限缩短,城镇之间空间相互作用较弱,经济活动难以沿线的延伸而形成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也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人员、物资、信息的线状流动。

敏捷开发中相关技术的应用 篇12

现代企业中,流程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内部管理系统的结构固定,维护和二次开发的成本都居高不下,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更快地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成为敏捷开发被需要的理由。

1 敏捷开发

1.1 敏捷开发的特点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1]。

在敏捷开发过程中,整个软件项目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项目经测试后分别运行,逐项完成。因此,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与传统开发方法相比,敏捷开发具备了以下技术特点和优势: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敏捷开发技术特别适用于:人数较少的项目团队;经常发生变更的项目;实施风险较高的项目;开发人员可以参与决策的项目。

2 敏捷型管理系统开发中的技术及应用

更快、更小、更敏捷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开发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从本质上讲,敏捷开发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软件过程方法论,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相应技术上的。Spring、Struts和Hibernate等相关技术则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行性。

2.1 Spring,更好地并行开发

在一个开发团队中,如何使得成员之间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模块开发,是对整个开发流程并行进行的很大考验。在传统技术中,系统各个模块间的耦合度高,互相依赖情况严重,这使得各个模块间的并行开发遇到很大的阻碍[2]。如何摆脱这样紧耦合呢?幸运的是,Spring给了我们答案。

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是由Rod Johnson创建,为简化企业级应用应运而生的。Spring具有许多功能,可以归纳为几个核心部件,其中最为重要的特性是依赖注入DI(Dependency Injection)和面向方面编程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3]:

(1)依赖注入(DI)依赖注入是Spring提供的一种松耦合的技术。

(2)面向方面(AOP)被定义为一种编程技术,用来在软件系统中提升业务的分离[4]。

2.2 Hibernate,摆脱JDBC的冗长和复杂

数据库是任何管理系统所必备的。在传统的开发过程中,JDBC通常作为连接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桥梁。然而,JDBC冗长和复杂的异常处理,事务控制代码经常使得程序员不得不面临许多业务逻辑外的调试。程序员不但要对数据库中的表结构了如指掌,更要亲自操心每一行业务逻辑代码到数据库语言的转换。Hibernate就是基于框架去处理这些样板代码,而不是每次都手工地重复它们。

Hibernate是一种Java语言下的对象关系映射解决方案。它为面向对象的领域模型到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提供了一个使用方便的框架。当我们的需求不仅仅是取出数据库的字段,而是包含以下的复杂功能时,Hibernat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解决方案之一:

(1)延迟加载 延迟加载让我们只在需要的时候加载全部关系数据。

(2)期望获取 利用这一特性在需要一个查询里获得整个对象图表的关系,只用一个操作就可以获取全部数据,从而避免了反复进行数据库连接和断开的通信开销。

(3)级联 有时候对一个数据库表的修改会导致其他表也发生变化。Hibernate使得以级联方式操作几个相关的表关系变得简单而富有效率。Hibernate的对象关系映射ORM(ObjectRelational Mapping)机制甚至使得程序员无需对于数据库十分精通便能够轻松地操控数据库中的记录。

2.3 Struts2,MVC概念上的提升

Struts2 不是一个Struts的新的发布版本,而是一个全新的框架。Struts2是第二代基于MVC模型的Web应用框架,是Java企业级Web应用的可扩展性的框架。它是Web Work和Struts社区合并后的产物。Struts2接近于原先版本Struts,并且会更容易使用[6]。

Struts2 相比Struts1.x在易用性上有很大的提升[5]。从开发者角度看,Struts2中需要显示给用户的数据可以直接从Action中获取,而不像Struts1.x那样,必须把相应的Bean存到Page、Request或者Session中才能获取[7]。另外,在线程模式上,Struts1.x Action是单例模式并且必须是线程安全的,因为仅有Action的一个实例来处理所有的请求。而Struts2 Action对象为每一个请求产生一个实例,因此没有线程安全问题。

3 敏捷型管理系统技术开发应用实例

下面以一个运用敏捷技术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例,列举了Spring、Hibernate、AOP等敏捷开发相关技术在具体开发中的运用与实现。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系统由以下核心模块构成:

(1)基本资料管理提供员工基本资料的CRUD功能(C Create写入,R Read读取,U Update更新,D Delete删除)。

(2)知识技能管理提供员工基本知识技能的CRUD功能,并提供多维度查询接口给manager角色,方便经理查询具有特殊技能员工的信息。

(3)职位升迁及绩效评定管理提供从员工入职到离职的全部记录,以及绩效评定功能,方便企业对于员工进行年度考核、升迁管理等。

系统整体架构图如图1所示。

下面介绍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核心技术。

3.1 基于Spring的面向方面的组件交互

(1)面向方面的日志服务

日志服务在整个系统中属于一个典型的交叉业务。当系统中的核心业务触发时,日志业务被依赖注入到每个业务中,从而在每个方法的开始、结束以及异常发生时都自动装载日志发生器,将行为记录在日志系统中。

将日志通知以Aspect J切点方式注入到核心业务代码的XML配置:

<bean id="log Advice"class="com.cms.advice.Log Advice"></bean>

<bean id="log Advisor"class="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spect JExpressionPointcutAdvisor">

<property name="advice"ref="log Advice"/>

<property name="expression"value="execution(*BusinessService+.*(..))"/>

</bean>

注:Aspect J切点语言是一种真正的切点表达语言。

(2)面向方面的事务服务

原子性(Atomic),一致性(Consistent),隔离型(Isolated),持久性(Durable)是事务中最重要的四个特性[6]。

Spring使用了一种回调机制,将真正的事务实现从业务代码中抽取出来。事实上Spring采取仍然是AOP方式的事务实现,将事务定义为一个切面并注入到核心代码之中。

定义Hibernate的事务管理器:

3.2 Hibernate的DAO设计模式的运用

DAO(Data Access Object)模式实际上是两个模式的组合[7],如图2所示,即Data Accessor模式和Active Domain Object模式,其中Data Accessor模式实现了数据访问和业务逻辑的分离,而Active Domain Object模式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对象化封装。

本系统的底层数据调用层正是使用了DAO模式。以下是在本系统中的员工对象Employee的Java和Hibernate映射结构:

对象映射文件:Employee.hbm.xml

在本系统中,服务对象通过接口访问DAO类。DAO类代表“数据访问”对象,他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手段来读取和写入数据库,并通过接口方式来提供这种服务,让程序的其他部分能够访问他们。在系统具体实现中,业务逻辑核心代码位于Service相关类中,在Service类中通过接口声明,并在启动时候由Spring自动将数据库访问类DAO注入到Service类中。DAO数据库接口类则是由Spring向其注入由Local Session Factory Bean辅助类提供的session Factory,实现由Hibernate控制的数据库访问ORM结构。

3.3 Struts2中的Action运用

不同于Struts1.x中Action Form处理表单,Action处理业务的分工方式,Struts2将这两者的功能非常简便地合成在了一起,成为Struts2中的新Action。基于CRUD设计模式的设计,使得Action的每个方法都能够高度地被复用。图3显示了几个核心Action模块的架构。其中主要包括:Employee Action:员工管理;PEAction:绩效管理(Performance Evaluation);Payment Action:薪酬管理;Skill Action:知识技能管理;Job Action:职位管理等。

Employee Action类中的具体方法举例:

Employee Action在Struts2框架中的配置文件:

<action name="readEmployee"class="com.cn.EmployeeAction"method="read">

<result name="success">/Employee/edit.jsp</result></action>

由此可见,Struts2在配置和代码机构上比Struts1.x要灵活和方便的多。

4 总结与展望

敏捷开发强调市场和需求驱动,拥抱变化。每一个新的功能和修改的功能,都可以影响到其他功能,造成副作用,所以,需要自动化去支持变化,在变化的同时保证质量和开发速度。本例在Spring的开源框架、Hibernate的ORM机制和Struts2第二代基于MVC模型的Web应用框架的结合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多变的环境下,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敏捷开发作为一个新的Java技术热点,今后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在Struts2等框架渐渐向敏捷迈进的今天,我们应该多去思考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更好地整合到现有的技术和框架中,从而重整冗长的传统开发流程,让我们的管理系统更轻、更小、更符合需求变化。

摘要:更快,更小,更敏捷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开发的新方向和新思路。Spring、Struts和Hibernate等相关技术则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行性。Spring提供了依赖注入和面向方面编程的利器,配合Struts的新一代框架Struts2,以及Hibernate在ORM上的优势,使得构建一个敏捷的、快速适应需求的管理系统变得更轻松。以Spring及面向方面编程技术为基础,研究如何将Spring、Struts、Hiber-nate等技术更好地结合,从而改进传统开发流程,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敏捷开发。

关键词:Spring,面向方面,依赖注入,Struts2,Hibernate

参考文献

[1]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http://en.wikipedia.org/wiki/Agile_software_development.

[2]敏捷开发技术的优势.http://blog.csdn.net/netHibernate/archive/2007/09/07/1776488.aspx.

[3]Craig Walls,Ryan Breidenbach.Spring in Action.Manning Publica-tions,2008:76-126.

[4]James Shore,Shane Warden.The Art of Agile Development.O'ReillyMedia,Inc,2009.

[5]http://zh.wikipedia.org/wiki/Struts2.

[6]Christian Bauer,Gavin King.Java Persistence with Hibernate.TuringPublications,2008:320-349.

上一篇: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下一篇:比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