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路(精选8篇)
比较思路 篇1
引言: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多年以来全国高考化学试卷几乎年年涉及,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灵活性、综合性强,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有效地测试出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问题与讨论:对于这种题的解题方法,常规的是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这三大守恒的应用学生难以准确地掌握和应用,比如碳酸钠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 (Na+) +c (H+) =2c (CO32-) +c (HCO3-) +c (H+) , 物料守恒:c (Na+) =2{c (HCO3-) +c (CO32-) +c (H2CO3) },这两个守恒中前面的系数是否有2,学生很容易出错,及其电荷守恒中没有H2CO3,物料守恒中有H2CO3学生也容易混淆,对于质子守恒的实质学生难以掌握,更何况应用。对于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的教学建议:
前提一: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所以溶液中的弱电解质分子远大于弱电解质的离子,如醋酸溶液中:c (CH3COOH) >>c (CH3COO-)
前提二:盐的水解是微弱的,所以水解的离子远大于水解后生成的微粒,如醋酸钠溶液中:c (CH3COO-) >>c (CH3COOH)
前提三:任何溶液中,满足电荷守恒,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
在以上三个前提的基础上,采取将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通过计算出来的方法,来比较出各离子浓度大小,现以下列例子对这种方法进行阐述。
1、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例: (07江西)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解析】先列出溶液中的所有的电离方程式及水解方程式:
设NH4Cl的浓度为1mol/L, 因为完全电离所以电离出的NH4+及Cl-均为1 mol/L,设NH4+用于水解的有a mol/L (因为水解是很微弱的,所以a<<1) ,可求出水解生成的NH3·H20和H+均为a mol/L,思考此处的H+a mol/L是否是溶液中全部的H+?及溶液中是否有OH-?为了表达出溶液中所有离子情况,还要写出一个离子方程式:H20H++OH-, 因为水电离的OH-绝大多数已经被NH4+结合成NH3·H2O,所以此处的OH-·a mol/L,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有1>>a>n) ,将各浓度代入即得答案A。
例:在Na2S溶液中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解析】列出溶液中的所有电离和水解方程式:设Na2S溶液的浓度为1mol/L
其中1>>a、b、n,将各浓度代入即得答案A。
2、混合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例: (1999年上海) 把0.02mol·L-1CH3COOH溶液和0.01mol·L-1NaOH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则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为 () 。
【解析】混合后为0.005mol/L的CH3COONa与0.005mol/L的CH3COOH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c (N a+) =0.0 0 5 m o l/Lc (CH3COOH) = (0.005-a+b) mol/L
将各离子浓度代入选项,并注意D选项中是物质的量而不是物质的量浓度,可知选A.
3、对于溶质不确定的题,无法计算出各离子的浓度,要用电荷守恒。
例:向氨水中逐滴的加入盐酸,当所得溶液pH=7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C.c (Cl-) =c (NH4+) D.无法确定c (Cl-) 与c (NH4+) 的关系
【解析】滴加的过程中溶质不断变化,难以计算出各离子浓度,而滴加的每一阶段溶液中的离子均是NH4+、H+、Cl-、OH-,由电荷守恒c (NH4+) +c (H+) =c (Cl-) +c (OH-) ,因为此时溶液PH=7知c (H+) =c (OH-) ,由此可知c (NH4+) =c (Cl-)
结束语:以上通过计算出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方法,很清晰地比较出各离子浓度大小,并结合电荷守恒,从而回避了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在应用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时容易混淆的问题,也回避了学生难以接受的质子守恒。
摘要:针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题型的传统解法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 本文提出将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计算出来进行比较的新思路。
关键词:计算,离子浓度,电荷守恒
比较思路 篇2
林结霞
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3.学会规范答题。
重难点:准确理解,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型及设题角度
1.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2.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3.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二、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结合林小冰老师的集体备课资料)
(二)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衰败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强烈感情。
(三)整合归类,规范答题。古诗鉴赏题之所以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要点,或者没有用诗歌鉴赏的术语答题。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归类,用术语如虚实相生、用典等答题,可以提高得分率。
三、比较阅读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
1.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2.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3.语言赏析比较
【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
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你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一梨花之白,形容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4.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悉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休息手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建议:
一、平时:①积累术语
②熟悉常见题材类型的诗歌内容、情感和手法。③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二、做题时:①读懂诗歌。
比较思路 篇3
一、构建薪酬水平平衡比较体系的内部任务
平衡比较机制的内部任务主要有三个:
(一)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调整机制
从目前薪酬的调整方式来看,我国主要采取的是行政命令的手段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进行改革和调整,薪酬调整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劳动力要素的价格被严重扭曲,偏离了劳动力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从而人为地割断了薪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而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通过集体谈判、立法程序或是完善的行政程序等方式来实现薪酬的调整,使薪酬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密切,让薪酬水平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使薪酬调整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与薪酬平衡比较机制相配套,首先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薪酬调整机制,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调整水平和幅度与国民经济、财政、物价等因素相适应,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工资具有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因此我们在注意工资平衡比较的同时,要关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在薪酬管理过程中,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影响,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在这一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在如何发挥薪酬的激励职能方面显得办法不是很多,未能充分调动起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系统,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与本人绩效水平挂钩,并随着其业绩、贡献大小而浮动,这才有利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激励公平性的实现。同时,考核为薪酬分配提供依据,可以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激励机制的实行提供参考依据。设计合理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体系会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系统的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系统内设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建立规范的考核标准、组建科学的考核机构、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及时反馈考核结果,不断的完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评估机制,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能够真正在薪酬中体现出来,从而真正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运行机制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一定要建立正常的运行机制,即应随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应调节薪酬水平的机能,实行定期增加薪酬的制度,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年年有所增加,并不应为短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左右,更不应受个人意志的干扰,以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队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否则,这种薪酬体系也会逐渐僵化和被否定。同时,在薪酬运行过程中要有法律作保障,具体操作体现规范化,并且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保证运行的阳光透明,并接受相应的监督。
二、构建薪酬水平平衡比较体系的外部任务
薪酬水平平衡比较体系的外部任务是:健全物价补偿机制。
在平衡比较原则下,定期提薪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薪酬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就很难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物价补偿机制是政府根据物价的上涨情况,通过给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增加薪酬的形式,以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因之而受到影响。
我国对物价进行补贴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第一,通过“暗补”的方式,也就是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某些商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从而使之保持一种较低的市场价格,换句话说就是把物价补贴给生产者,以抑制物价的上涨;第二,采取“明补”的方式,是指国家根据消费品上涨的情况,等额发放给每个职工一定的物价补贴,国家掌握对职工进行价格补偿的主动权;第三,利用“暗挂”的手段,就是指当物价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由国家统一规定,按照每个职工各自的等级标准,在原来的工资标准基础上向上级升级,即普调工资。
为了确保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稳步上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力图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办法来解决薪酬增长与物价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对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物价补贴,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或薪酬增长幅度,如德国,每年有五个著名的研究所对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及通货膨胀率作出预测,政府以此为依据确定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增长的比例;另一种是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给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以物价补贴,这种方式以瑞典最为典型,每年年底联邦政府人事局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工会举行谈判,根据全年物价上涨率计算出物价补贴费,一次补清,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职工的实际收入不会因物价上涨受损。
按照国外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实行一种工资指数化,主要是指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按照物价变动状况自动调整工资的一种价格补偿机制。通过法令或法规规定具体的挂钩方法和挂钩的各种指标的计算,定期对职工工资进行物价补偿,也称为“明挂”。这种方式以法律形式把工资同物价挂钩,可以使职工有可靠的价格补偿,从而消除了职工对物价上涨的忧虑,同时将补偿物价影响和提高实际薪酬两部分分开来,有利于发挥薪酬的经济杠杆作用。
三、薪酬水平平衡比较机制的建构思路
完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必须建立起平衡比较机制。构建这一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系统:即定期进行薪酬水平调查、薪酬水平比较,以及按年进行的薪酬趋势评估等。
(一)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查制度
建立薪酬调查制度、薪酬收入水平决定机制和调整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和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薪酬调查制度。在確定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时,通过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查和企业水平调查,将薪酬调查结果作为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的依据,既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有利于较好地体现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贡献,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薪酬调查机制包括薪酬评估和确定机制,由薪酬评估方法的运用和运行方式的设置两方面的内容组成,评估方法包括综合比较法和分类比较法两种方式。综合比较法主要是用于总体水平的确定上,如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总体水平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进行比较。分类比较主要是用于公共部门职位工资、档次工资的设计方面,如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各个职位工资的标准和水平比较。运行方式的设置包括统计数据的获得、评估专家的组成、评估的频率和时间设定、工资方案的咨询和实施等具体的内容。作为薪酬水平比较的一种辅助手段,“工资趋势评估”则通过两次薪酬水平调查之间的年份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分析,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规划提供了参考。可以成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评估委员会,专门从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评估工作,并提出薪酬调整的建议;也可以通过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评估,并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薪酬调整方案,评估的频率一般是一年评估一次。
(二)定期进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比较
薪酬水平比较是利用薪酬水平调查搜集到的薪酬数据,在按照统计标准进行整理与评价之后,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与其相当人员薪酬进行科学比较,并评价两者“基本平衡”的程度。
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与私营企业中从事相似工作、相近职位、同等年龄、同等学历人员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每年对企业各类人员的薪酬状况进行抽查,并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差距,从而提出修订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的建议,这种办法能够及时补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与企业人员的薪酬差距,以保证薪酬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三)完善物价指数的调查制度
不同地区物价对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生活费用产生直接影响。物价上涨造成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实际收入的下降是各国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政府都采取不同的补偿办法,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增长率高于物价指数上涨率,至少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薪酬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在具体做法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实行工资指数化。如法国、意大利、台湾等。二是参照物价上涨水平,调整工资标准。如日本、美国等大部分国家。三是发放物价补贴,定期计入薪酬标准。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建立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平衡比较机制就要定期对物价进行调查,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实际生活费用根据物价指数不断调整,使之成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平衡比较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进行薪酬调整论证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不仅要建立调查制度,而且要建立听证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公民,因此,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努力以及政绩,公民最有发言权。
在进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人员薪酬调查后,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同时考虑物价指数,这时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合适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调整幅度。这一调整幅度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因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是来自于纳税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的调整属于公共行为,在确定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时有必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纳税人的意见,吸收各利益相关群体意见对于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最终将征求意见用于修正薪酬水平的调整。
(五)调整不同类别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
将平衡比较的结果和征求社会各界纳税人意见结果作为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的调整依据,据此提出调整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的建议。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薪酬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而确定不同的薪酬标准。平衡比较的科学性在于能够对于不同类别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平衡比较的结果,进行不同幅度的调整,即可以同步调整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如对于高级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和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分别进行平衡比较,以期及时对市场劳动力市场作出灵活反应。
(六)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讨论
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所有的经費来源于国家财政,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包括每次薪酬水平调整,应当接受立法机关与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由政府提出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增长变化的预算,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批准,这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制度步入合法化、规范化的基本前提与保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薪酬水平调整应该作为我国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
比较思路 篇4
从物理教学的传统思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来看, 笔者以为基本上可以将高中物理的知识教学分为两种思路。一是传统教学中的线性思路, 这种思路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线性的、累积性的, 类似于盖房子要一层一层地盖, 上面的砖头必须放在下面的砖头上, 由于这一隐喻的影响, 教师总认为后面的知识总是紧紧地建立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之上, 而且次序一般不可颠倒 (所以这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更改, 尤其是知识顺序的更改是非常抗拒的) ;而课改以来若干新的教学理念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网状型的教学思路, 这种思路认为物理知识间不是线性的, 而是像网络一样纵横交错, 每个知识点就像网中的结点一样, 可以同时与多个知识点相联系, 一个知识点的建立基础也不是唯一的, 可以是多元的。在这样的思路中, 知识是立体的, 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不止一条道路 (持这样观点的教师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教材体系或顺序的调整) 。本文试以“加速度”这个知识点为例, 谈谈两种思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速度知识在两种教学思路中的流程比较
线性教学思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及其描述——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例 (自由落体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向心加速度) ——变加速运动 (了解) 。
网状教学思路:由于这一思路异于线性思维, 因此选择用平面图的方式呈现在下面。事实上, 还可以演化成立体形状的, 但那样看起来相对复杂, 因此为了阅读、理解方便, 这里择简呈现 (见下图) 。
二、两种教学思路的实践反思
用第一种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因为知识点是线状的, 知识的前后关系比较明晰, 所以上课流程比较清晰, 不容易乱, 学生听起来也比较轻松。但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也基本呈现现状, 知识点之间不容易自发地产生联系, 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力学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这部分知识学得好差与否, 一方面影响到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建立, 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 仅仅采用这一教学方式是不够的。由于这一思路源于传统, 实践过的同行们较多, 因此此处不再论述。
在上述反思的基础上, 笔者尝试采用第二种教学思路实施教学。现将教学思路结合上面的网状教学思路图详细分析如下:
首先, 通过回顾初中阶段的知识, 调出学生的先前经验供加速度知识学习的运用。在初中阶段及加速度前面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仔细研究过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可以对学生提出观点:匀速直线运动说的是物体运动时速度不变, 而实际在日常生活中, 这样的运动是比较罕见的。一般物体运动的速度都是变化的, 为了简单起见, 我们先研究速度变化均匀的直线运动。
其次, 跟学生探讨速度变化有无快慢及对速度快慢的描述。这时可以提供两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比较:一个人短跑时速度在3秒内由0增加到6m/s, 一辆汽车在7秒内速度由0增加到20m/s, 那人和汽车速度变化哪个大一些?哪个快一些?如何比较不同物理速度变化的快慢呢?这里的第一个问题为第二个问题作铺垫, 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 第三个问题将本课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推出。由于学生早就知道了类似于这种问题的比较方法, 以及更深一点的比值定义法, 因此此处并不难判断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正确回答应该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来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一步在网状教学思路中体现为将“加速度”的知识, 与“匀速直线运动”知识联系在一起, 联系条件就是:加速度为0的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在高中物理力学中,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是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来联系的。事实上, 也正是因为对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进行了探究, 学生才会认识到一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的加速度, 只与这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以及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 而与引入加速度概念时用来描述的物体运动的末速度、初速度 (速度变化大小) 和时间无关。事实上,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网状教学思路图中, 力与运动关系密切, 为了便于描述加速度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上图将力简化在知识点的外围, 事实上, 加速度与力也有直接联系, 这一点大多高中物理教师均能理解, 不再赘述。
第四, 教师提出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由于加速度事实上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例子上建立的, 因此这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变速运动 (当然也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而且, 学生最初学到的, 以及由这两个式子推出的vt2-v02=2as, 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描述。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网状教学思路中可以与加速度及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发生联系。
第五, 曲线运动。这是在对直线运动研究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 由加速度引出的另一种典型的运动。在曲线运动中, 常常被研究的显然是匀速圆周运动, 加速度也演变成向心加速度, 从字面上理解, 此时加速度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的, “向心”两个字可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好的想象表象。其在网状教学思路中, 加速度被附加了大小不变、方向指向圆心的条件。
当然, 上述网状教学思路肯定不是在一节课上完成的, 也不是在一个知识点上学习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描述, 实际上希望由加速度这一概念能够牵连出一个知识网络, 通过这张网络的编织, 可以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产生一个由线及面、由面及体的理解。而且, 传统的线状教学思路也有其可取的地方, 尤其是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因此, 这两种方式有时可以交替进行。比较恰当的选择策略是先选用线性教学思路进行新概念的学习, 然后使用网状教学思路进行相关概念的复习, 这样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比较思路 篇5
穆勒在《逻辑学体系》中提出,差异法是在两个比较对象中寻求其差异性,其过程要遵循一般的逻辑思维,即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必然是通过其中一个对象强调另一个对象,以突出另一个对象的显著特征。所以,在解答此类高考历史试题时,只要弄清所强调的对象,便能弄清命题意图,顺藤摸瓜,找到正确的选项。笔者以近年的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试探讨“比较差异类”题型的解答思路与技巧,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1.单个事物与多个事物比较时,强调的是单个事物,解题应从单个事物的特征入手,寻找正确的答案。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24题: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题中用“秦国”(单个事物)与“东方六国”(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命题思路是为了突出“秦国”的特征。所以,解答此题需要从“秦国”入手:秦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的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秦国君主权力集中,地位至高无上。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2.过去事物与后来事物比较时,强调的是后来事物。解题应从后来事物的特征入手,确定正确选项。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25题: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该题把“宋代以后的儒学”(后来事物)与“汉唐儒学”(过去事物)进行比较,命题者是为了强调“宋代以后的儒学”。故解答时应从“宋代以后的儒学”的特征入手:宋代以后的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学”,是因为宋代产生了程朱理学。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进行集注,以此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因此,理学成为南宋以后的统治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项。可用此类思路与方法解题的还有2015年全国卷Ⅱ第32题。
3.正常现象与非正常现象对比时,突出的是非正常现象。解答时需从非正常现象的特征入手。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28题: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此题是把中国产的土布与英国产的上等棉布先后作为包装布使用的情况进行比较。中国产的土布属于廉价品,作为包装布使用属于正常现象,但英国产的上等棉布作为包装布使用就属于非正常现象。命题思路是引导考生探求“用上等棉布作为包装布”的原因。联系时代背景,1852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所以,英国输入的商品在自然经济的抵制下,出现滞销。英国产的上等棉布,来到中国后,因大量滞销而作为包装布使用,故正确选项为D项。
又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34题: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928年,前苏联开展一五计划,大力发展计划经济。所以“由苏联自主建设(公有制)”属于正常现象,“由德国公司负责(私有制)”是与计划经济不相符的,属于非正常现象。命题者的意图是引导考生分析“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个非正常现象的特征。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经营的做法早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就已经实施过,故正确答案为D项。可用此类思路与方法解题的还有2014年全国卷Ⅰ第28题、2015年江苏卷第19题。
4.计量史学中的比较,数量少的与数量多的,强调的是数量多的;增速慢的与增速快的比较,强调的是增速快的。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27题: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该表列举了江苏、河南两地从唐宋到明清的科举录取人数。从数量看,明清时期的江苏地区远远多于河南地区。所以命题意图是需要考生分析明清时期的江苏科举录取人数多的原因。根据所学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是中国经济最繁盛的地区,中央政府财赋税一般依重于江浙地区。经济发展,必然促进文化兴盛。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此题也适合“过去”(唐宋)与“后来”(明清)比较思路的应用。
又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31题:
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从图表中可知,中国的增速明显高于英美,故命题意图是强调中国的增速,解答此题应从中国方面寻求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增速如此之快,不是因为“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这是1958年“大跃进”的表现),而是因为中国原有的基础非常薄弱,故正确选项为C项。
比较思路 篇6
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概况和主要问题
(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实施不具备有效性和稳定性
2004年, 高教出版社发行了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清晰地把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成果反馈滞后;高校自身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方法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共识;学校多媒体等硬件设备明显不足;在现有“教学评定标准”和“成绩评定标准”不改变的情况下难以推进真正的改革措施。
(二) 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达标
根据相关统计部门数据, 随着中国高校十多年来的连续扩招, 如今我国大学中的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大致是1∶130。师生比例失调使得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科研和授课任务, 没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再进修和学习提高;大班授课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下降、师生互动机会减少。
同时, 尽管绝大多数专职从业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具备硕士或以上学位, 但对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还不够系统。此外, 因为专职大学英语教师数量匮乏, 各高校都在外聘教师加以补充, 但对外聘教师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
(三)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CET考试在今天的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中, 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评价指标。CET于2005年底推出了改革后的新题型, 听力题型的分值比例大幅增加到占卷面总分值的35%, 但作为衡量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的口语能力考查, 至今不是CET的必考内容。
(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的僵化
“翻译式”授课、“以老师为中心”是我国绝大多数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一方面, 受传统的儒家学说影响, 老师无疑具有几乎绝对的权威;另一方面, 学生人数的超编、教学计划的僵化无法让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灵活授课。所以, “因材施教”很难贯彻。
二、中美教学模式的差异
(一) 学习场所差异
1. 传统的中国课堂。
中国传统教室的桌椅都是整齐地按行、列摆放, 并且全部正向朝向黑板和老师。这种摆列桌椅的模式暗示了教师的主导和控制力, 使得教室中的视觉重点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服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讲解效率, 但是当教师想采取“小组讨论”等非讲解式教学方法时, 再改变桌椅的排列则变得十分困难。
2. 传统的美国课堂。
在美国, 教室里的桌椅摆列是灵活的。“半圆式”或者“圈式”的排列方式给学生带来一种彼此交流的环境暗示, 老师可以很方便地走到每个学生身边给予及时帮助。通常, 美国大学生会选择图书馆或者多媒体实验室学习或者完成作业。在图书馆中, 美国大学生经常会分组围坐在教授身边, 大家很放松、自然地探讨课业问题。从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中学习是美国校园的典型方式。
(二) 课程设计差异
1. 中国的课程设计特点。
在中国的高校中, 教材购置部门和各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来决定本校学生所使用的教材, 而普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则很少被专门采集、归纳。此外, 重要的书面考试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是决定性的, 而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小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小。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有一定负面影响。
2. 美国的课程设计特点。
在美国高校中, 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评定学生成绩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美国的大学中, 课程设计人员首先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作综合考虑。其次, 结合上述因素来确定:对于学生而言教授什么内容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然后, 着手确定书面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选取适合的教材。最重要的一点是, 所有任课教师都有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个人甚至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大纲。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 教师个人仍然可以有自己评分规则。除了考试、测验和作业成绩, 出勤率、迟到、作业未完成或延期、病事假、作弊、抄袭等都将是教师评定学生最终成绩的必要因素。
(三) 师生角色差异
1. 中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
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师通常更关心讲授什么, 而不是“如何”讲授。教师往往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 尽可能按照教材内容和考试题目的要求来授课, 而不重视教材和考试之外的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因为学生人数、授课自由度、授课时间的限制, 教师无法在课内给予学生们足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限制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语言能力的锻炼。
中国高校英语课堂上的大学生通常要做大量的记录和记忆工作, 他们最关心的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巩固, 而不是听说的练习。在课堂上, 学生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听者、记录者、问题回答者, 而不是交流者和观点表达者。课堂交流度的降低削弱了学生们对于语言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操练热情。
2. 美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
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通常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化。美国教师关心的是与学生相处时的最佳技巧是什么。在课堂上, 美国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更好地参与意见、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下, 教师会更多地考虑如何设计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的作业、考试和测验;在课程设计时, 教师会把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客观全面评价教与学的成果、如何添加适当的课外内容和教学活动来促进教学等因素统统作为重要指标。
学生只有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时候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 经常可以看到美国学生在学习中三五人一组地参与课堂讨论、分角色小品、进行专业设计、准备小组的集体作业等活动。课后, 学生们会查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然后通过个人的理解、归纳和对比分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 教师会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书本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市场调查、设计问卷都是学生们搜集数据、佐证观点的常见手段。课堂内外, 学生们如果有疑问或者不同意见, 一般会直接向教师提出, 或者和教师、同学探讨。所以, 美国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中, 往往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在巩固了所学知识之外, 也从正面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中美教学模式的理性融合
结合以上分析和对比, 我们不妨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
首先, 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主动的“语言所有者”意识, 而不是被动的语言获得者。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鼓励学习者就学习方法或教学模式提出不同意见, 并给予他们机会对自己所学进行探讨和交流。就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而言, 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辩论、快速阅读、应用文写作、原版歌曲和影视赏析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总结、纠正或建议的方法来组织和控制教学进程。
此外, 语言教学有其特殊性。语言学习不仅仅需要学习者具备相应的理解能力, 更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把书本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鉴于学生各自的语言天赋和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避免设定单一的评价方式和衡量标准。
必须指出的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走到学生中间来倾听他们心中所想, 才能结合教材制订出更加适合不同学习群体的教学大纲。另外。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 应允许普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进展适时调整。
为学习者创造一个交互式的语言环境是关键。传统的“教师→学生”的问答形式过于单一, 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鉴于此类状况的存在, 我们不妨试着通过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辩论等双向交互式课堂活动 (“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 来增加参与者的人数和参与机会。
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 除了要选择能够吸引学习者参与的材料之外, 还要注意兼顾实用性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全面性, 同时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适当奖励来鼓励学生参与 (包括课外实践)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果时, 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一是考评方式, 二是考评标准。考评方式多样化, 可以分阶段进行。例如通过笔答试卷、单人口试、分组讨论表现、同学之间及自我评价等。考评标准除了学生之间通过标准试题的横向比较外, 还应注意每个学生自己 (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 的纵向比较, 并把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差异和特性纳入综合考虑范畴。这无疑更具客观性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尝试建立一种在教师调控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Brown, H.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New York:Addison Wesley.
[2]Pearce, L.V.2003.Teaching to the test:best practice?TESOLMatters, 13, 3, 1-4.
[3]Richards, Jack C.1999.Addressing the Grammar-Gap inTask-Work.TESOL in Context, 9, 1, 3-10.
[4]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
[5]左连君.中美英语教学比较[J].中国英语教学 (双月刊) , 2008, (4) .
比较思路 篇7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零售业务,中间业务
中国储蓄银行成立于2007年初, 由于脱胎于布点广泛的邮政系统, 故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7万个, 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 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农村地区, 是中国营业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 其储蓄存款余额近1.7万亿, 是国内第五大存款机构。金融主管机构将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为以零售和中间业务为主, 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让邮政储蓄银行实行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走一条商业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这是借鉴国外邮政储蓄银行经验以及中国银行业总体趋势所决定的。
当前,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商业银行为追求规模效益, 从农村撤退, 导致农村金融陷入困境, 形成“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主要集中于农村, 其客户结构决定了其服务“三农”的天然义务, 必须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 为农村金融改革服务。邮政储蓄银行走商业化道路是其远期定位, 但在近期应尽量淡化其商业化色彩, 强化其服务“三农”战略的准政策性银行职能, [1]本文就此来探讨其面向“三农”之改革思路。
一、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背景
邮政系统长期承担政策性业务, 自邮电分家后无法自负盈亏, 一直依靠国家财政补贴。1986年, 中央财政面临财力不足压力, 为减少对邮政系统的补贴, 乃决定让其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 利用邮政现存的网络优势吸收存款。邮政部门所吸收存款不直接放贷, 而是悉数上缴人民银行统一运作, 借此收取手续费佣金。1990年, 邮政部门开始自办邮政储汇局, 其吸收存款依旧全额转存人民银行, 但以转存利差作为盈利收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 中国银行业正处于深化“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 本着商业银行贯彻“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之三性原则, 原来充当农村金融主力的农业银行开始战略性撤退农村, 撤并县以下营业网点, 上收贷款审批权, 重点转战城市。1994年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 原本定位于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 主要是为农业基础设施、综合开发等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但由于资金先天不足, 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 未能填补农业银行退出后的空缺。为配合1998年的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 主管机关干脆让农业发展银行转型, 专职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购销过程的资金融通, 在流通领域实行封闭运行。如此一来, 留存于农村的正规金融信用机构只剩下农村信用社, 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 且农村信用社本身问题甚多, 坏账比率长期居高不下, 使农村金融雪上加霜。邮政储蓄依附于邮政系统, 在农村有大量网点, 作为“只存不贷”机构, 其来自农村的存款转存给人民银行后, 只有小部分可通过央行再贷款返归农村, 大部分都用于给城市经济发展作贡献。邮政储蓄实质扮演了“劫贫济富”角色, 充当农村金融的“抽水机”, 使农村本就紧缺的资金进一步萎缩, 加剧了“三农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体现服务“三农”战略, 必须让邮政储蓄所吸收存款留存农村, 同时人民银行也想化解来自邮政储蓄的巨额转存款利息压力, 于是开始将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提上议事日程。2003年, 邮政储蓄实施革新, 原有8000多亿转存款继续留存于人民银行, 但此后新增存款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经过四年的自主贷款试营, 经过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批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正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巨大, 如今反哺农村, 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在农村金融的市场结构上, 一举打破了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的局面, 引入竞争因素有助于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竞争比较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必须面临直接对手农村信用社, 双方在竞争中各具优劣势, 必须扬长避短方能在市场中立足, 下面就来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1. 邮政储蓄银行相对农村信用社之优势
(1) 品牌美誉度。邮政储蓄依附邮政局开展业务三十余年, 在广大农村具有广泛的基础, 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邮政储蓄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 各级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 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 农户视之为国家信用, 认可度非常高。[2]反之, 农村信用社实施多级法人制, 乡镇级农村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自负盈亏的实体, 抗风险能力弱。农村信用社历经数十年的起起伏伏, 多次因呆坏账进行整顿, 农户在潜意识里有戒备心理, 认为其远不如邮政储蓄银行正规。因此, 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开展存贷款业务, 借助其品牌优势会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2) 资金规模优势。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便坐拥1.7亿储蓄存款, 在规模上雄踞全国第五位, 资金量丰沛, 且之前一直奉行“只存不贷”模式运作, 故没有积累不良债权。这样大的资金规模, 有助于逐步提高单笔贷款的上限, 在扩大零售业务的同时, 亦可参与银团贷款、同业拆借等批发业务。农村信用社在这方面劣势明显, 总体资金规模偏小, 且肩负大量不良资产, 制约了其市场扩张计划, 很难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3) 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借用邮政系统的科技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拥有自成系统的、全国统一的结算网络, 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 将3.7万个网点链接在一张大网之上, 邮政储蓄系统结算一体化, 极为便利, 大大沟通了城乡之间的资金流通。邮政储蓄银行的“绿卡”工程实施通存通兑, 方便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汇款返家, 以及家长给在高校读书的孩子汇款。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 在跨域结算领域更是其弱项, 很难与邮政储蓄银行相匹敌, 在城乡资金沟通上不太通畅, 部分客户可能会因此流失。[3]
(4) 零售贷款额度相对较高。邮政储蓄银行的一类支行对小额贷款的额度上限设为十万, 客户办理此项贷款非常方便, 老客户只须十分钟, 新客户也会在三日内办理完毕。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上限一般设为三万, 一旦超过上限则需向上级联社报批, 周期往往要一两周。农户贷款往往都是救急之用, 对申请周期很敏感, 故会青睐时效快的邮政储蓄银行。
(5) 邮递员可为农户提供实时咨询。由于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局具有广泛合作, 邮政局所属的邮递员每日穿梭于各村庄, 有需要的农户可向其咨询相关贷款细节, 正因为有此种人性化服务, 邮政储蓄银行可将其触角伸到农村各家各户, 大大扩展了宣传半径。[4]农村信用社没有触角广泛的邮政局支持, 只能采用传统方式经营, 在潜在客户挖掘上远不如邮政储蓄银行那么主动。
2. 邮政储蓄银行相对农村信用社之劣势
(1) 高端贷款客户群有待开发。农村信用社驻扎农村50余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后, 更是成为农村唯一正规金融机构, 为农户提供广度很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与高端客户已经建立了牢固情感纽带。在农村尤其讲感情, 这些农村信用社的高端客户不会轻易转投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方六年, 各项贷款业务才刚刚起步, 无法与农村信用社直接竞争。邮政储蓄银行借助其邮政品牌优势, 存款端具有相当大比较优势, 然而在贷款端却未能与存款端匹配, 存贷比偏低。另外, 邮政储蓄银行由于采用一级法人制, 往往对外统一制订贷款利率, 灵活性不足, 其利率又远高于农村信用社, 不成为农户首选, 以致在客户群上只能逆向选择, 以高风险的次级客户为交易对象, 存在潜在风险。
(2) 从业人员金融知识有待提高。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 其人员大多直接由邮政从业人员划归, 因此总体而言知识层次相对偏低。许多员工尚未能转化思维, 银行技能不足, 金融风险意识薄弱。[5]根据《2013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显示, 截止2012年底, 邮政储蓄人员结构中拥有本科学历以上者只有38.8%, 这样的人员结构是与作为高技术含量的银行业不相适应的。虽然近两年邮政储蓄银行在市场大肆招兵买马, 但是此举毕竟成本太高, 只能加强内部培训, 让人员的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得以提升。目前, 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不断加强内部金融培训, 但仍不能满足经营业务的快速拓展。农村信用社长期从事金融业务, 人员普遍比较专业,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大型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地区时, 趁势接纳了大批原商业银行员工, 使其整体专业结构大为提升。因此, 从长远来看, 邮政储蓄银行要增强竞争力, 还得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能, 也只有人员专业化后, 方可增强内在竞争力。
三、邮政储蓄银行面临之问题
邮政储蓄银行如今在市场已运行七年, 邮储银行各项业务全面推进, 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超过4万亿, 各项贷款余额近7千亿, 拥有本外币账户数超过10亿户, 客户数达到5.5亿人, 资产规模已是银行成立时的两倍多, 多层级利润中心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可持续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邮政储蓄银行的年净利润在2007年尚为6.5亿, 到了2011年一下子跳到257.9亿, 增长势态凌厉, 说明当前扶助“三农”的准政策性银行定位是成功可行的。
然而, 邮政储蓄银行在伴随着改革与发展的同时, 也逐步显现出如下潜在问题, 如不加以解决可能会影响其长远发展。
1. 在管理体制上必须理顺与邮政集团公司的关系
邮政储蓄银行是邮政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由于改革不彻底, 在经营上存在产权界定不清。当前邮政储蓄银行的支行分为三类:一类支行、二类支行以及代理网点。一类支行为邮政储蓄银行直属网点, 可办理存贷款和中间业务;二类支行归邮政集团公司所有, 除主要负责人由邮政储蓄银行派驻外, 其他人员全部归属邮政集团公司。二类支行的管理控制权在邮政集团公司, 员工实施混岗经营, 由此会影响邮政储蓄银行的政策执行力。由于在安全防范、资金调拨、网络运行上存在业务交叉, 一旦出了问题很难划清责任, 构成了监管盲区;第三类为代理网点, 完全隶属于邮政集团公司, 代办邮政储蓄与中间业务, 所吸收存款转由邮政储蓄银行统一运作, 业务收入也归邮政集团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对代理网点无管辖权, 仅有业务指导之责任, 对违规人员无处罚权, 同样存在职责不清问题。[6]
2. 金融业务较为单一
邮政储蓄银行为了体现服务“三农”战略, 主要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存单质押贷款, 占其贷款总量的80% (如图1所示) 。由于在贷款项目上过于谨慎, 导致灵活度不够, 利率偏高, 许多农村资金需求者不敢问津。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金融年鉴》。
根据2012年的资产负债表显示, 邮政储蓄银行从事资金业务时主要采用转存款和风险最低的国债逆回购。2012年存放于央行与同业的存款余额有近20000亿, 贷款余额仅为11853亿。邮政储蓄银行现阶段存贷比过低, 一方面说明邮政储蓄央行谨慎经营, 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在贷款市场拓展力不足。
3. 资本金偏低不利于抵御风险
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 存款余额增速极快, 短短五年规模扩大一倍有余。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起初仅为200亿, 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 虽然邮政集团公司在此期间也数次增资, 但依旧赶不上存款增加的速度。
2010年底, 邮政储蓄银行的资本金为300亿, 资本充足率是8%, 根据当年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 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不得低于10.5%, 以此新标准计, 邮政储蓄银行尚未达标, 必须增补资本。根据2012年最新数据, 邮政储蓄银行的存款从1.7万亿升至4万亿, 母公司邮政集团公司也将资本增至450亿, 只是母公司本身注册资本为800亿, 所注入邮政储蓄资本已超过其自身资本一半有余, 若再采用全资控股模式已是力不从心。
四、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之思路
如今中国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作为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必须走差异化道路, 要充分利用网点广布农村的特点, 继续实施服务“三农”的战略, 进一步巩固农村市场份额。根据前面的分析, 今后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强化公司治理结构
邮政储蓄银行脱胎于邮政系统, 至今虽亦已成立六年, 但在业务经营上依旧与母公司邮政集团公司有千丝万缕关系, 在二类支行出现人员重叠, 很不利于金融安全与责任追究。因此, 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与邮政集团公司进一步清晰产权, 逐步走向人员独立。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 必须设立相对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 构建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 从事合规性经营, 避免重蹈之前农村信用社的覆辙。
2. 遵循商业银行惯例走上市之路
目前, 邮政集团公司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独资股东,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不断扩张, 为了维持资本充足率最低指标, 母公司必须相应增加资本金, 目前注资450亿资本金已达邮政集团公司极限。另一方面, 邮政集团公司主业在邮政, 本身并无金融背景, 很难制订有效战略计划, 不利于今后邮政储蓄银行的商业化转型。因此, 今后时机成熟时, 需遵循商业银行惯例走上市之路, 引入战略投资者, 特别是国外有储蓄银行背景的股东, 以便加强市场竞争力。[7]
3. 加强新老员工的金融培训
邮政储蓄银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来自原邮政部门, 金融专业技能薄弱, 其员工知识结构相对其他五家大型商业银行, 在学历、职称比率上更是相差一大截。
从表1中数据看出, 邮政储蓄银行的学士比例为38.8%, 但中级职称以上比率却只有3.3%, 说明其近几年为了提升员工层次, 招聘了大量应届毕业生, 因年限之故尚未能大面积地晋升中级职称。从一个侧面来说, 邮政储蓄银行缺乏有经验的中坚金融队伍, 新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在工作中继续磨练, 银行必须给他们提供广泛的培训机会, 加快其晋升职称的步伐。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金融年鉴》, 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数据分别取自2010年、2011年年鉴。
4. 加强与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
当前, 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渠道有待拓展, 存贷比过低, 也就意味着许多来自农村的存款未能返归农村。在此情况下, 依旧要注重风险, 不可为贷款而贷款, 时刻关注贷款质量。在自身渠道尚未完全打开时, 可有意识地加强与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 利用巨大的资金优势向同业集中性办理批发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固然给定位于零售银行, 但根据法的精神, 此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三农”, 不要再扮演“抽水机”角色, 那么只要向同业的批发贷款最终流向农户, 则可实现与零售业务殊道同归。因此, 邮政储蓄银行可重点向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三种新型金融机构进行批发贷款, 一举解决其资金不足之问题, 又可借助其网络解农户融资之需。
5.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中间业务
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具有广泛客户群, 这是一般商业银行无法企及的区位优势, 要使优势转化为利润, 就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当前国家积极推广农村保险, 邮政储蓄银行可与各类保险机构合作, 成为其在农村的代理点。在农村与龙头企业合作, 执行“企业+客户”模式的贷款, 亦可通过龙头企业或担保公司, 向农户提供租赁服务。
6. 总行进一步下放贷款审批权
邮政储蓄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 总行制定统一贷款标准, 地方支行的权限受到限制。在各大农村地区, 资金稀缺程度、同业竞争程度、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差颇大, 如果在全国实施统一贷款标准, 则缺乏灵活性, 很难与独立性强的农村信用社竞争。为了增强总体竞争力, 总行必须下放贷款审批权, 让各支行根据地区特点, 灵活制订贷款标准, 方可在农村市场赢得更大份额。
邮政储蓄银行长期布局农村, 采用服务“三农”战略既可发挥其比较优势, 又可为资金缺乏的农村金融输血。经过六年经营, 邮政储蓄银行的存款余额、净利润一直高速增长, 但也存在存贷比偏低问题, 需要进一步拓展贷款渠道。在今后改革上, 邮政储蓄银行需要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员工金融技能以及积极与同业合作, 如此方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巩固好农村金融业务以迎接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太峰.邮政储蓄银行: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01) .
[2]周竞竞.农村金融框架下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3) .
[3]李奕滨.政储蓄银行市场定位的WTOT分析[J].金融研究, 2007, (11) .
[4]陶锌其.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07) .
[5]王正耀, 彭琦, 田苗.邮政储蓄改革的变迁与邮政储蓄银行设立的再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04) .
[6]倪培元.邮政储蓄银行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通化地区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 2011, (02) .
比较思路 篇8
异文同课, 对照比较。叶老师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将《广玉兰》《夹竹桃》这同一单元中相邻的两篇课文放在同一节课中同步进行教学, 真是别出心裁, 别开生面!她首先组织学生初读文本, 从整体上对两篇课文进行阅读比较, “异中求同、探寻共性”, 从而认识到“广玉兰和夹竹桃都有香味、花开得都很美”“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接着, 引导学生细读两文, 通过“闻、赏、品”深入比较, “同中求异, 彰显特点”, 发现“广玉兰”与“夹竹桃”两者“香”有别、“美”相异、“顽强的生命力”各具特点;最后,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读写方法上梳理、归纳阅读比较的收获, 领悟比较阅读的意义,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实践、比较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深深地扎根于文本之中, 又超越了课时的局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 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效率和效益两个方面都落到了实处。
重视读书, 紧扣语言。在这节比较阅读的教学中, 叶萍老师十分重视依托文本, 指导读书。她保证了充分的“读”的时间, 采取了潜心会文的自读、默读, 沉浸情境的引读、朗诵和交流展示的练读、赛读等丰富多样的方式, 着力把阅读与思考、看图、想象, 把理解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事物的特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 进而“读出画面, 读出感情”, 说出自己的体悟与收获。她十分重视紧扣语言进行训练。对两文中“数世同堂, 生生不息”“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重点词语, 她总是着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揣摩理解, 领略“广玉兰”和“夹竹桃”个性鲜明的内在美, 感受作者深切的爱, 品味文字的魅力、意蕴。对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对比、衬托等修辞方式、写作手法, 她一反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做法, 把体会表达的内容和效果作为引导重点, 学生通过读书和教师点拨领悟到表达方法的重要, 并萌生了学习、运用的欲望。
尊重学生, 顺学而导。在叶老师的这节课中, 学生积极参与, 学得主动、情趣浓烈、思维活跃。“花韵”, 是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自己感知的;“文韵”, 是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自己体悟的;“学法”, 是学生合作对话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这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吗?究其成功的原因, 自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当是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充分尊重。譬如, 从教学的总体设计看, 叶萍老师没有沿用逐篇教学, 每篇2~3教时的习惯安排, 而是顺应小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 一反常规, 进行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比较阅读过程中, 她尊重学生个人的喜好和感受, 喜欢哪一种花, 就说哪一种, 说说读后的感受, 说说喜欢的原因;朗读比赛时, 喜欢哪种花, 就读描述那种花的那段文字, 争取让大家听了也能喜欢那种花;畅谈收获、交流见解时, 有什么就说什么。这就给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发表独特感受的自主空间, 学生就能在他最感兴趣、体会最深之处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才能, 课堂就呈现出一种民主开放、生机勃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