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比较(精选11篇)
治疗比较 篇1
音乐治疗, 亦称为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又称之为“音乐养生”或“音乐医疗”, 环环相扣。音乐治疗是一门集心理学, 医学, 音乐学的综合性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它的定义的界定, 近年来在音乐界比较权威的说法是, 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Bruscia.K1998年对音乐治疗下了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 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然而, 音乐治疗的形式不是只单单通过简单的、单纯的、被动的、欣赏式的聆听音乐, 而是一种参与式的的方式进行治疗。以上是对于概念的一个初步了解, 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我国与西方在音乐治疗方面有什么不同?进一步对它进行深一层的了解, 下面我们来一一讲述。
一、发展历程的比较
在国外, 音乐治疗以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3万年前的原始人以敲击石器伴奏舞蹈来治疗疾病, 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疗等等。说明了音乐治疗在国外就有很早的发展。音乐治疗是在1940年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的学科, 在美国的近80所大学就已设立了有音乐治疗专业。在国外的发展成果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 在目前世界上共有45个国家开展音乐治疗, 150所大学开展了音乐治疗教育, 在这短短半个世纪, 这门新兴的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说明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需求。在欧美发达国家, 音乐治疗以初步形成了一种社会职业, 见美国就有4000多名注册音乐治疗师在各种医疗部门工作[1]。可见音乐治疗这门学科已得到相应的认可, 同时在国外, 音乐治疗已发展成为临床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学科。
在我国, 是音乐治疗发源地最早的国家。在古代就有相关文献的记载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案例, 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中医书《黄帝内经》就有提到关于五音和五脏的关系, 显然, 在我国古代就很早有了音乐治疗的意识和思想。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中国当代音乐治疗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它的诞生是在1980年, 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 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 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在不到30年的时间, 我国的音乐治疗就有了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有早期的五行音乐治疗法, 通过五音对人体五脏的对应属性来治疗, 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 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认为还有许多理论书籍, 如王旭东主编《中医养生康复学》, 张鸿懿著《音乐治疗学基础》, 石映照著的《音乐处方》等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中外音乐治疗法方法的不同
音乐治疗方法已不再是简单的、欣赏式的聆听音乐, 而还有让病患者参与到活动当中去, 一起唱歌、跳舞等等, 方式是很多样的。包括模仿、律动、音乐创作、唱歌、器乐表演、即兴表演和听音乐等等, 不局限于只是被动性的音乐治疗形式。还有主动性的音乐治疗形式 (参与式疗法) , 它是国外神经病院和康复医疗机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就是直接由病人参与到表演活动当中去, 第三种, 属于综合式疗法, 就是以上两种治疗方式的结合或以感觉式为主, 参与式为辅;或以参与式为主, 感觉式为辅;或采用两种治疗同时并重的形式, 可将两方面内容穿插交替进行, 使患者身心得到全面调节和康复。
而在我国音乐治疗的临床方式中, 据何化均等《音乐疗法》、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音乐疗法》等人的总结, 有以下六种:1.感受式治疗。2.参与式治疗。3.综合式治疗。如中国音乐学院和国奥心理医院、北京廻龙观医院等单位以参与式为主, 辅以感受式治疗。4.音乐电治疗。5.音乐联想疗法。6.音乐气功疗法。在以上六种方法里, 音乐穴位/经络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是我国独有的方法。很有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音乐疗法, 虽然中国在音乐治疗领域方面发展比较晚, 但研究出很有特色的治疗方式, 在我国古代的中医学上, 就采用了以“五行音乐疗法”的治疗方式。
三、理论成果
在国内音乐治疗学科虽发展比较慢, 也相对于西方来说, 缺乏了理论研究, 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分工, 没有整体的明晰的发展规划, 但是有一定令人欣慰的是, 音乐治疗的实用性研究却是如火如荼地蓬勃展开。在临床治疗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沈建军著的《音乐与智力》《音乐与科学》都是科普著作, 是属于音乐益智的医学范畴。王旭东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家级医学教材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音乐疗法。在作品方面, 丰富了西方的养生音乐, 增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 如五行养生音乐、理疗养生音乐等, 还包括有中国的乐器:古筝、琵琶在内等。
在西方国家, 音乐治疗发展在美国发展比较早, 也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开设了音乐治疗课, 开展了音乐治疗教育, 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开始普遍, 形成很多流派, 还有在音乐作品方面, 出现大量作为音乐治疗的音乐使用, 对不同病情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然而, 在音乐治疗学发展的领域方面:包括儿童的音乐治疗、精神病的音乐治疗等等。也编著大量的书籍, 如约瑟夫.英雷诺编著的, (英) 帕夫利切维奇编著的《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 [英]梅塞德斯编著的《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现代心理疗法》等等。
四、结语
总之, 音乐对人心身的调整是肯定的,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音乐疗法, 都是为了达到治疗的作用。但由于国内在音乐治疗方面发展较晚, 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得需要向西方学习, 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 泥补自身的不足。还有, 中国在音乐治疗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认为音乐治疗在心身疾病治疗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 (一) [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1999 (1) .51—53.
治疗比较 篇2
1.胃复安:
胃复安1片,晕车严重时可服2片,儿童剂量酌减,于上车前10~15分钟吞服,可防晕车。行程2小时以上又出现晕车症状者,可再服1片。途中临时服药者应在服药后站立15~20分钟后坐下,以便药物吸收。此法有效率达97%,且无其它晕车片引起的口干、头晕等副作用。
2.鲜姜:
行驶途中将鲜姜片拿在手里,随时放在鼻孔下面闻,使辛辣味吸入鼻中。也可交姜片贴在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好。
3.桔皮:
乘车前1小时左右,将新鲜桔皮表面朝外,向内对折,然后对准两鼻孔两手指挤压,皮中便会喷射也带芳香味的油雾。可吸入10余次,乘车途中也照此法随时吸闻。
4.风油精:
乘车途中,将风油精搽于太阳穴或风池穴。亦可滴两滴风油精于肚脐眼处,并用伤湿止痛膏敷盖。
5.食醋:
乘车前喝一杯加醋的温开水,途中也不会晕车。
6.伤湿止痛膏:
乘车前取伤湿止痛膏贴于肚脐眼处,防止晕车疗效显著。
7.指掐内关穴:
当发生晕车时,可用大拇指掐内关穴(内关穴在腕关节掌侧,腕横纹上约二横指,二筋之间。
治疗比较 篇3
【关键词】 宫颈糜烂;超声聚焦治疗;微波治疗;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1.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64-01
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是最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可发生于急性子宫颈炎之后,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宫颈裂伤造成宫口变形,易受到外界细菌的感染。也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1]。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是慢性宫颈炎的局部特征之一,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将慢性宫颈炎和宫颈糜烂视为同义词。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中、重度糜烂采用冷冻、红外线凝结、微波、激光等物理治疗疗效可靠,但愈合时间较长,脱痴过程中常出现创面出血。我们选择2008年5月至8月我院对全县65岁以下已婚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在普查中发现的患者1200例进行超声聚焦治疗和微波治疗比较分析,显示超声聚焦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8月在我院在妇女病普查中确诊为宫颈中、重度糜烂患者1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0例。研究组年龄21~62岁,平均26.2士4.6岁;中度糜烂160例,重度糜烂440例。对照组年龄22~61岁,平均25.6士4.3岁;中度糜烂190例,重度糜烂410例。均无其他合并症,年龄和糜烂程度具有可比性(P> 0.05)。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病例纳入标准 慢性宫颈炎诊断明确,有宫颈糜烂的病理表现;有白带赠多、异味、血性白带及接触性出血等临床症状;宫颈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增殖细胞或癌细胞;阴道分泌物检查清洁度II度,未见滴虫及念珠菌感染;患者同意进行宫颈超声聚焦治疗或微波治疗。
1.2.2 病例排除标准 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女性;盆腔检查有急性、亚急性炎症;糖尿病未控制,严重心血管、脑、肺及肝肾功能异常等。
1.3 治疗方法 治疗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3~7天进行,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后用干棉球擦净宫颈粘液及阴道分泌物。研究组采用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ZF型超声波治疗仪。调节治疗频率范围8~9MHz,功率为4~4.5 W,连续直线扫描,手术时间为3~8 min。超声治疗头与宫颈糜烂面直接接触,顺序范围为宫颈口向四周至超出糜烂组织约0.2 cm。治疗头自宫颈外口由内向外,由病变部向正常区边缘按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环形扫描,保持治疗头与治疗区密切接触及有足够的藕合剂,密切观察治疗的反应,若治疗后局部组织出现凹陷、变硬等立即停止治疗。对照组采用珠海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YP-III型微波综合治疗仪,功率45~60W,探头直接接触糜烂面,深入宫颈外口约3mm,依次由内向外活动治疗,达周围正常组织约2mm,根据病变深浅掌握治疗深度,手术时间1~5min。术中患者多感微热、腰酸,无其他不适。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3~5天,禁性生活、盆浴3个月,保持外阴清洁,避免重体力劳动半月。术后1、2、3个月复查,观察两组的阴道出血及流液情况。
1.4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宫颈阴道部恢复正常,阴道镜检查示宫颈正常移行带,未见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纳氏囊肿基本消失,无异常白带,无接触性出血;有效:感染组织减少,异常白带减少,接触性出血的症状减轻,糜烂面缩小1/2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糜烂面积无变化,自觉症状未消失。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达到有效愈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及流液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经超声聚焦和微波治疗术后,阴道出血例数和阴道流液持续时间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频超声聚焦治疗仪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仪器,可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在治疗宫颈糜烂方面的机制:超声波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治疗头与宫颈接触后超声波可由宫颈组织深处向浅处作用,通过超声波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热效应、空化效应等生物效应来治疗宫颈病变组织[1]。病变组织细胞对超声波的作用更为敏感,可选择地破坏深部病变细胞,保护正常组织;高频超声聚焦治疗还可使机体的纤维细胞和酶活性增强,改善循环、吸收炎症,改善组织营养,发挥其组织修复及治疗病变的作用。治疗宫颈糜烂时,不会因结痴脱落而大量出血,治愈后也无疤痕形成,保持良好的组织弹性,可重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毛静月, 刘蕊, 余秀华, 等. 高频聚焦超声与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25-1126.
治疗比较 篇4
关键词:鼻内镜,鼻阻塞,鼻阻力,手术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 鼻内镜手术为鼻科疾病治疗的一个首选方法, 然而针对鼻阻塞患者而言, 以主观问诊以及相关体格检查等方式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统一性。近几年有学者指出, 通过对术前与术后鼻阻力的对比可实现对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1]。对我院收治的鼻阻塞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前后的鼻阻力进行了测量, 并对比分析了测量结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鼻阻塞临床患者, 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有鼻中隔偏曲34例, 其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15~67岁, 平均 (43.5±12.7) 岁;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32例, 其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16~71岁, 平均 (45.3±12.4) 岁;单纯慢性鼻窦炎33例, 其中男17例, 女16例, 年龄17~70岁, 平均 (44.2±14.1) 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时均主诉存在单侧、双侧交替性或者是持续性鼻塞症状, 内科保守治疗后未果, 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采取鼻内镜下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展开鼻阻力测量, 而后对这两次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鼻阻力测量方法
检测过程中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的鼻阻力测量仪, 在患者接受手术前和手术后4周展开鼻阻力测量, 测量在安静房间内展开, 患者取坐位测试, 将测压管的末端塞入到非测试侧的鼻孔, 并进行密封, 保证不漏气, 且对侧的前鼻孔未发生变形。戴上面罩, 保证不漏气, 而后嘱咐患者平静呼吸, 重复3次, 对鼻压差为75 Pa、150Pa、300 Pa时的测量值进行记录, 并对150 Pa时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2]。
1.3 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将双侧鼻腔的测量总值作为研究检测值。并且将鼻总阻力<0.19时视为通气过度, 即0级;鼻总阻力值在0.20~0.39之间者视为通气正常, 即1级;鼻总阻力在0.40~1.26之间者视为轻度鼻塞, 即2级;鼻总阻力在1.27~3.0之间视为中度鼻塞, 即3级;鼻总阻力在3.01~7.77之间视为重度鼻塞, 即4级;鼻总阻力>7.78时视为完全阻塞, 即5级[3]。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 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在对比分析中, 针对计数资料行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鼻中隔偏曲组术前术后鼻阻力比较结果
经统计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鼻阻力测量分级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1。
2.2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术前术后鼻阻力比较结果
经统计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术后鼻阻力测量分级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2。
2.3 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术后鼻阻力比较结果
经统计, 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鼻阻力为0级者14例, 1级者9例, 2级者10例;术后鼻阻力为0级者10例, 1级者13例, 2级者10例。术后与术前鼻阻力测量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 (P>0.05) 。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 经鼻腔呼吸是需要有一定的阻力从而对肺泡充分扩张给予帮助。然而若发生鼻阻力增加则很容易诱发鼻阻塞症状的出现。鼻阻塞可单侧发生也可双侧同时发生,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呈现交替性鼻塞也可呈现持续性鼻塞[4]。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持续性鼻塞经常出现在先天性后鼻孔闭锁、过度气化的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增厚内移的上颌骨额突、先天性梨状孔狭窄等患者中。交替性鼻塞则在鼻黏膜炎症、血管神经性反应中比较常见。
近几年对于鼻阻塞的治疗一般以鼻内镜手术治疗为首选, 对于该治疗手段的术后效果评价一直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关注。近期有文献报道, 对术前术后鼻阻力进行测量可准确评估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阻塞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鼻阻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单纯慢性鼻窦炎等鼻阻塞患者展开了术前术后鼻阻力测量, 经过对比分析, 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术后鼻阻力分级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善, 而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阻力则未发生明显改变。这充分证实, 对鼻阻力进行准确测量可对术后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估, 这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建红, 王亚芳, 赵海涛.鼻声反射在鼻中隔矫正术围术期的临床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13 (2) :435-436.
[2]李佩忠, 邱明玲, 薛亚琼.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鼻气道阻力在鼻腔中的分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9, 14 (7) :989-990.
[3]韩锦华, 王彤, 臧洪瑞, 等.鼻声反射和鼻腔测压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14 (12) :451-453.
治疗比较 篇5
【关键词】康复手段;脑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44-01
脑瘫属于一种新生儿在出生前以及新生儿期因为诸多原因导致患有的一种脑部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往往合并表现出癫痫、听觉以及智力低下等系列的症状,通常难以有效治愈,针对患儿选择不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能够将患儿的功能障碍有效减少【1】。为了确定最佳的康复方法对脑瘫患儿进行干预,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临床选择不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最终发现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的方法完成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获得显著提高,GMFM评分获得显著提高,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09月-2015年09月脑瘫患儿70例。通过抽签法对所有脑瘫患儿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A1组(观察组 35例)以及A2组(对照组 35例)表示两组脑瘫患儿的组别名称。A1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分布为5个月-21个月,平均年龄为(12.6±1.3)个月;A2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分布为5个月-22个月,平均年龄为(12.9±1.5)个月;两组脑瘫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针对A1组患儿,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针对患儿,实施运动疗法,具体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等,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来执行。对患儿来讲,为更好的治疗脑瘫,对患儿进行有目的的认知治疗,包括指认鼻子、耳朵等等,训练患儿的爬行能力、抓物能力等。对患儿实施有效的物理疗法,具体包括蜡疗法、水疗法等等,温度需控制在患儿承受范围内,且应循序渐进来完成。对患儿加强语言、交流等方面的治疗,进一步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此外选择Bobath+Vojta方法进行治疗,要求治疗师分别于上午以及下午对患儿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0分钟。剩余时间指导患儿家属于康复中心进行相关的训练。将3个月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针对A2组患儿单纯选择Bobath+Vojta方法進行治疗,最终对两组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2】。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对患儿完成3个月的治疗后,同治疗前进行比较,患儿病情进步的程度为1度,患儿主要功能评分大于12分,或者各项总分进步的分数大于20分;有效:患儿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大于6分,患儿各项总分合计大于10分;无效:患儿各项总分在5分与10分之间【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两组脑瘫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两组脑瘫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选择t检验以 形式表示GMFM评分,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所有脑瘫患儿完成康复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同A2组脑瘫患儿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2.2 GMFM评分
所有脑瘫患儿完成康复治疗后,在GMFM评分方面,同A2组脑瘫患儿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3 讨论
脑性瘫痪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出现了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大脑传导功能出现了失常的现象。通过对患儿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儿脑细胞功能重建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对患儿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针对潜伏通路进行有效诱发。对于Vojta以及Baboth神经生理学疗法,主要根据上述特性,选择合理正确的手法针对异常姿势以及运动模式进行有效抑制,有效协助表现出正常反应,经过反复刺激以及相关训练,最终有效确保运动模式正常。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治疗,其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单纯神经生理学治疗,P<0.05。从临床上来分析,综合康复治疗,会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制定阶段性的治疗方案,一方面不断的巩固疗效,避免病情恶化;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患儿的智力,促使患儿的脑瘫程度持续降低,为患儿的日后成长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针对脑瘫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治疗,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的方法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GMFM评分改善明显,成功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星,周梅,程春红等.29例不同年龄脑瘫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分析[J].激光杂志,2012,33(2):93-93,95.
[2]蒙家纺,夏梓红,姚婧等.运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不同年龄阶段小儿脑瘫疗效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2(3):432-433.
治疗比较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腹泻患儿150例, 均符合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0例, 女70例;年龄1~3岁, 平均 (1.9±0.6) 岁;病程5~16 d, 平均 (10.5±4.3) d。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炎、补液、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并及时补充营养。对照组单纯给予蒙脱石散治疗, <1岁给予1 mg口服治疗, ≥1岁给予1.5 mg口服, 3次/d;试验组给予蒙脱石散和双歧杆菌活菌联合治疗, 蒙脱石散用药方法同对照组[4], 双歧杆菌活菌, <1岁给予0.5 mg口服治疗, ≥1岁给予1.0 mg口服, 2次/d。治疗3 d后, 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疗效判断标准[5]: (1) 痊愈:腹泻症状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 (2) 好转:腹泻症状明显减少, 大便常规明显好转。 (3) 无效:腹泻症状、大便常规等没有改善,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痊愈43例, 好转29例, 治疗总有效率96%;对照组痊愈31例, 好转27例, 治疗总有效率77.33%。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讨论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 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其是<2岁婴幼儿的常见病。
本研究中, 试验组用蒙脱石散和双歧杆菌活菌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石美珠.蒙脱石散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1) :143-144.
[2]殷海燕.金双歧与蒙脱石散在小儿腹泻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10) :1918-1919.
[3]冯婉萍, 陈召金, 邱瑞清, 等.双岐三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4) :310-311.
[4]刘玉玲.双歧杆菌活菌与蒙脱石散联合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3) :2060-2061.
治疗比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经钡餐、胃镜检查等确诊为胃溃疡,溃疡直径3~25 mm,溃疡数目<2个,处于活动期;(2)无十二指肠溃疡、严重并发症及胃部手术史;(3)内科治疗无效,疑有溃疡恶变[1];(4)18~65岁;(5)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障碍。符合标准者56例,作为手术组,男38例,女16例,年龄33~65岁,平均(46±11.8)岁。Ⅰ型溃疡29例,Ⅱ型16例,Ⅲ型8例,Ⅳ型3例。同时纳入同期保守治疗的胃溃疡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型及溃疡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止血、胃黏膜保护、制酸等保守治疗。手术组按照不同的分型给予手术治疗。对Ⅰ型胃溃疡施以BillrothⅠ式远端胃部分切除;Ⅱ型胃溃疡选择远端胃大部切除,胃切除量应>65%,尽可能选用BillrothⅠ式胃切除术;Ⅲ型胃溃疡选用BillrothⅠ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胃切除量同Ⅱ型;Ⅳ型胃溃疡采用Pauchet手术,术中重复冰冻切片活检排除恶性溃疡后按良性溃疡手术。溃疡若位于胃后壁,溃疡大而穿透到毗邻脏器或与重要组织、血管粘连甚为紧密时,可沿溃疡边缘切开胃壁,将溃疡旷置于胃腔外,避免强行剥离、切除穿透性溃疡。并发穿孔、持续出血者,行迷走神经切断、幽门成形加楔形切除溃疡。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缓解,胃镜检查由原来的Ⅰ级、Ⅱ级转为0级,或由Ⅲ级转为Ⅰ级以下;有效:症状明显好转,胃镜检查较治疗前降一级;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胃镜检查由原来的等级保持不变[2]。
1.4 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疗效及临床症状比较;以手术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为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胃镜随访,统计溃疡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溃疡愈合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胃镜检查级别均有所提高。手术组显效42例(75.0%),有效10例(17.9%),无效4例(7.1%);对照组显效33例(58.9%),有效13例(23.2%),无效10例(17.9%),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疼痛、上腹饱胀、出血、穿孔和梗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2.3 两组胃溃疡复发率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溃疡6,12个月复发率均明显降低(P < 0. 05)
3 讨论
根据胃酸分泌情况和溃疡的解剖位置将胃溃疡分为4型,溃疡位置越高,胃酸分泌量越低,术式选择应尽可能符合生理功能,切除溃疡以防漏诊恶变,减少胃酸分泌、胆汁返流和胃潴留以减少或预防溃疡复发。Ⅰ型胃溃疡呈正常或低胃酸分泌,选择BillrothⅠ式远端胃部分切除,包括溃疡在内的远端半胃切除已足够。Ⅱ、Ⅲ型胃溃疡均呈高胃酸分泌,应选择远端胃大部切除,为减少胆汁返流,如十二指肠切端正常,也尽可能选用BillrothⅠ式胃切除术。Ⅳ型胃溃疡呈低胃酸分泌,为尽可能保留胃的生理和贲门抗酸性胃液返流的功能,多采用Pauchet手术。若溃疡位于胃后壁,溃疡大而穿透到毗邻脏器如胰腺等或与重要组织或血管粘连甚为紧密时,因溃疡基底实已为愈合的纤维组织,可不做处理,应避免损伤毗邻脏器而致并发术后胰瘘或损伤被侵及的重要血管而致大量出血。
本文对并发穿孔、持续出血者,行迷走神经切断、幽门成形加楔形切除溃疡。有文献报道,对发穿孔、持续出血者,则迷走神经切断、幽门成形加楔形切除溃疡是可供选择和能耐受的一种术式,并具有与胃切除或加作迷走神经切断相同的术后长期疗效。本文结果与文献相一致。本文手术治疗组术后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保守治疗,这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3]。
总之,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根据不同分型选择不同术式,手术治疗胃溃疡能提高患者溃疡治愈率,降低患者溃疡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成机.今日胃溃疡的手术适应证和术式选择.腹部外科,2002,15(6):329-330.
[2]白东莉,吕新才,任学云,等.860例胃溃疡胃镜检查分析.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4):402-403.
不同肾囊肿治疗方法比较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肾囊肿患者103例, 男71例, 女32例, 年龄18~81岁, 平均55.6岁, 肾囊肿直径4.0~13.5cm, 平均直径5.8cm, 其中单发囊肿66例, 多发囊肿37例, 术前经B超、CT/MRI、IVP等明确诊断及定位, 均常规检查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常规检查, 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其中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入硬化剂11例, 开放性手术19例, 后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73例, 术后随访6个月, 行B超及CT检查复查。
治疗方法: (1) 肾囊肿穿刺术:根据肾囊肿不同部位, 选择俯卧位、健侧卧位等, 先行术中B超穿刺点定位, 避开肾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肝脾等重要脏器及血管, 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术野, 将PTC穿刺针经皮刺入肾囊肿囊内, 尽量吸净囊液, 选择抽出囊液量的大概1/4~1/5注入无水酒精, 术毕拔出穿刺针。 (2) 后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采用腹腔镜手术器械, 气管内插管全麻, 侧卧位, 消毒铺巾, 于腋后线十二肋缘下切开皮肤约1.5cm, 钝性分离腰大肌、腰背筋膜至腹膜后间隙, 推移开腹膜后用自制气囊注气约500ml, 保留3~5分钟, 取出气囊, 在手指指引下于腋中线与髂棘上方、腋前线与肋缘交点处分别切开, 直视下分别插入10mm、5mm Trocal钳, 置入观察镜及操作器械, 建立气腹, 直视下分离并剪开肾周筋膜及脂肪囊, 显露囊肿, 充分暴露囊肿壁, 用电凝钩切开囊壁, 吸净囊液, 电凝止血, 距肾实质约0.5cm处环形剪去囊肿壁, 仔细检查创面后置入引流管, 降压后再次观察术野是否出血, 术毕关闭穿刺孔, 标本常规送病理活检。 (3) 开放性囊肿壁切开减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取第11肋间或12肋下缘切开, 依次切开至后腹膜间隙, 分离并暴露囊肿, 切开囊肿壁, 吸去囊液, 距离肾实质约5mm处剪去囊肿壁, 术野仔细止血, 放置引流, 关闭切口, 标本送病理活检。
观察指标:观察各术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
结果
囊肿穿刺引流术平均手术时间最短, 约20分钟, 术中几乎无出血, 术后住院观察约24小时可出院, 费用最低, 但是出院后随访3个月~1.5年, 复查B超示2例无明显缩小, 1例出现囊肿复发, 在患者意愿下行再次穿刺引流术。
后腹腔镜下手术其中1例术中出血误伤中转行开放性手术, 1例因囊肿感染粘连分离困难中转改开放性手术, 1例因多囊肾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 手术时间中转改开放性手术, 余手术均取得成功, 手术时间约55~110分钟, 平均69分钟, 术中出血量约11~50ml, 平均28ml, 术后约1~3天下床活动, 住院天数3~10天, 平均6.5天。
开放性手术组, 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时间79~128分钟, 平均91分钟, 术中出血量52~123ml, 平均68ml, 术后3~5天下床活动, 手术费用跟腹腔镜手术相当, 随访3~6个月观察, 腹腔镜下及开放性手术均无复发。
讨论
肾囊肿是最常见的囊性疾病之一, <40岁人群中发病率20%, >50岁的发生率>50%, 在肾囊性疾病中居首位[1]。一般囊肿直径<4cm无临床症状, 未引起梗阻感染等可不予处理, 定期观察即可, 如>4cm, 可引起腰背部胀痛不适、血尿、发热等, 如囊肿巨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腹部包块、高血压, 甚至引起梗阻性肾功能不全等, 需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 肾囊肿的治疗主要是向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的方向发展。如为单发性肾囊肿, 经过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注入硬化剂可获得短期内明显疗效, 但是治疗复发率高, 且术中硬化剂外渗可引起并发症, 可能需再次穿刺引流术或行手术治疗。如反复穿刺可能造成副损伤、诱发感染, 也可能诱发癌变, 故囊肿穿刺要慎重[2]。
开放性囊肿切开减压术曾经是手术治疗囊肿的惟一方法, 手术效果好, 成功率100%[3], 但手术创伤大, 恢复慢, 并发症多, 费用高, 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不张、静脉栓塞以及心脑血管意外或并发症等, 本例开放性手术19例, 有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后转入神经内科, 经治疗后康复出院, 无明显后遗症, 有3例出现切口感染, 经后续换药等治疗后痊愈, 但所有患者术后均遗留手术瘢痕, 影响美观。
后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高等优点, 现已成为肾囊肿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组病例73例, 占所有手术患者70.8%, 术后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外无其他特殊并发症, 且住院费用跟开放性手术相当, 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性手术。并且随访6个月, 均未见囊肿复发。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已成为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由于创伤大, 并发症发生率高, 在临床上应用已逐步减少, 但是在复杂性囊肿, 如诊断不明确难以鉴别良恶性、囊肿合并感染、囊肿与肾实质相通等, 以及患者过度肥胖, 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等患者也有其独特优势。囊肿穿刺术手术操作简单, 费用低, 恢复快, 但是术后效果不确切, 复发率高, 但是在对一些合并严重心肺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及麻醉,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 强烈要求非手术治疗的病例方面短期内也可取得明显效果。因此, 临床上治疗肾囊肿应根据不同病例特点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以争取治疗肾囊肿的效果最大化。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在治疗肾囊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治疗肾囊肿方法, 观察比较经超声引导下肾囊肿穿刺术、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及开放性肾囊肿切除术3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结果:后腹腔镜手术组创伤小,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肾囊肿穿刺术术后复发率高。开放性手术创伤大, 术中出血量大, 恢复慢, 术后并发症较多。结论: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已成为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临床上治疗肾囊肿应根据不同病例特点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以争取治疗肾囊肿的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肾囊肿,后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开放性手术切除术,肾囊肿穿刺术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715-1718.
[2] 季敬伟, 朱再生.经皮置管引流和硬化剂治疗症状性肾囊肿[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4, 12 (4) :236-237.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髌骨骨折比较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58例, 女34例。年龄35~70岁, 平均43岁。左侧33例, 右侧59例。致伤原因:跌伤41例, 车祸伤35例, 坠落伤16例。骨折类型:新鲜骨折86例, 陈旧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84例, 开放性骨折8例;横形骨折66例, 粉碎性骨折15例, 纵形骨折3例, 撕脱骨折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最短1h, 最长2周。
1.2 方法
1.2.1 钢丝粗线环扎术
本组21例, 其中横形骨折4例, 粉碎性骨折11例, 纵形骨折1例, 撕脱骨折5例。方法:做髌前正中纵形切口, 膝关节过伸。用巾钳复位, 钳夹暂时固定后, 用钢丝或粗线沿髌骨两侧围绕髌骨做环形连续缝合, 缝合应紧贴髌骨边缘, 深度应在髌骨前后位中点, 并加用双10号线荷包缝合固定。术后长腿石膏托固定4周。去石膏托后, 不负重逐渐练习膝关节屈伸功能, 6周后扶拐行走。
1.2.2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本组56例, 均为横行骨折。方法:髌前正中纵形切口, 复位后用巾钳钳夹暂时固定。检查关节面平整后, 自股四头肌腱两侧平行打入2枚2mm克氏针, 保持2针在同一水平面上, 自髌腱两侧穿出, 用钢丝“8”字形围绕克氏针打结固定。将克氏针尾折弯埋入骨质中, 修补股四头肌腱扩张部及关节囊。术后不用外固定。术后第2天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3周开始练习膝关节屈伸功能, 4周后扶拐逐渐负重行走。
1.2.3 抓髌器内固定术本组l5例
其中横形骨折6例, 粉碎性骨折4例, 纵形骨折2例, 撕脱骨折3例。方法:术前根据X线片, 选用髌骨抓, 以小10%~20%为宜。髌前正中纵形切口, 复位后见关节面平整, 巾钳暂时固定, 间断缝合髌前断裂组织。在髌底及髌尖根据抓髌器大小, 切与其爪对应切口长约0.5cm, 将选定抓髌器浸入0~4。C消毒冰水中, 1~2min后将爪齿分别插入髌尖及髌底, 随即用37~40。C温盐水沙垫热敷, 并用手压紧。如粉碎严重可加用10号线荷包缝合。术后第2天可练习股四头肌收缩, 1周后在床上主动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术后2周可扶拐下床逐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4~28个月, 平均15个月。疗效评定按陆裕朴等提出的标准评定, 疗效比较见表1。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3 种手术后疗效比较, 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钢丝粗线环扎术的特点是髌骨周缘受力均匀, 术后钢丝取出容易, 不需住院, 节省费用。但术后外固定时间长, 膝关节功能锻炼晚, 易遗留膝关节功能受限,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 具有术中骨折固定牢固, 术后不需外固定, 可早期活动膝关节, 但存在克氏针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 影响膝关节功能锻炼。克氏针及钢丝偶有脱出等情况及克氏针松动与断裂等。并且, 如术中2枚克氏针虽平行, 但不在同一平面上, 易引起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抓髌器内固定术优点是局部刺激小, 生物相容性好, 手术时间短, 操作容易, 固定可靠, 术后并发症少, 二次取出容易, 更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缺点是由于操作时经验不足, 往往怕髌爪抓持过深, 而下压不够, 致使抓髌器不能完全贴附髌骨表面, 骨折固定不牢固。对于部分严重粉碎性骨折, 抓髌器持续过强的回复力及受力的不均衡反而易导致复位后的小骨折块再次移位。对于基层医院, 费用相对较高。
摘要:目的探讨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有移位的髌骨骨折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对92例有移位的髌骨骨折患者, 分别采用钢丝粗线环扎术、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及抓髌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随访6~24个月。结果骨折愈合率分别为71.4%、89.3%、86.7%。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及抓髌器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 优势明显。
关键词:髌骨,损伤,髌骨,外科学,骨折,外科学,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48.
[2]李勇, 王奎友, 孙忠霞, 等.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4) :251.
三种方法治疗胃下垂的疗效比较 篇10
关键词胃下垂哈磁五行针治疗推按运经仪治疗足反射区按摩治疗
胃下垂是胃的纵轴向下延长,胃的下极明显降低,有的可低达骨盆腔,本病多见于妇女,其中生育多者更为多见,此外亦常见于瘦长体型的人。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食后上腹胀痛、消化不良、呃逆等,其胀痛多以立位较重。
1临床资料90例均由县级以上医院经X光钡餐透视而诊断,本组病例男37人,女53人;年龄最小24岁,最大68岁,平均46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25天。轻度胃下垂28例,中度胃下垂49例,重度胃下垂13例;合并慢性胃炎51例,合并慢性胆囊炎38例;治疗天数最短10天,最长32天,平均21天。X线显示胃泡缩小,胃体向下延长,向左移位,胃小弯明显下移。小弯切迹可呈锐角,并低于两髂嵴联线水平以下,函门部下垂,十二指肠部多低于第三腰椎水平以下。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联线水平1~5cm者为轻度,6~10cm者为中度,低于11cm以下者为重度。
2治疗方法
2.1哈磁五行针治疗法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胃上穴(下脘旁开4寸处)诸穴,治疗前用哈磁杯喝1杯磁化水,治疗中全身放松,做深呼吸,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休息4~5天,再行下1个疗程。
2.2推按运动仪治疗法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脾虚加脾俞、关元;肝郁加肝俞、胆俞、阳陵泉;湿热加合谷、阴陵泉。根据辨证取穴的原则,将平板电极固定在相应穴位上,用Ⅱ频与Ⅲ频交替进行,输出强度在40~60%之间,病人采用臀高头低位,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
2.3足反射法与推按运经仪配合治疗法用推按运经仪治疗30分钟后休息10余分钟,而后进行淡盐水(40℃)泡脚,约20分钟行足部按摩--先左脚后右脚,首先行全足按摩,重点取肾、胃、脾、十二指肠、胰腺、头、脊椎反射区。依病人耐受度进行适当调整力度,术毕饮用约500ml温开水。
3疗效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经2次X光钡透,胃小弯切迹在两髂嵴连线水平以上;显效:胃小弯切迹在两髂嵴连线水平以下,但原下垂位置上提3cm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胃下垂位置无改变;无效:症状无改善,胃下垂位置无提升。
3.2治疗结果见下表:
足反射法配合推按运经仪组与五行针组对照,两组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5.45,P<0.05;与推按运经仪组对照,两组观察结果统计学处理,X2=4.29,P<0.05,表明治疗组(足反射法配合推按运经仪)优于对照组(五行针组,推按运经仪组)。
4典型病例
4.1李某,男,37岁,干部,患轻度胃下垂3年,偶有腹胀,便秘。运用推按运行经仪配合足反射法治疗10次,行X线钡餐透视证明已痊愈。
4.2张某,女,40岁,家庭妇女,患中度胃下垂8年。脘腹痞满坠胀,食后更甚,头目眩晕,少气懒言,纳差乏力,胸闷不舒,性情急躁。运用足反射法配合推按运经仪治疗15次,行钡餐透视证明痊愈。
4.3谢某,女,58岁,退休工人,患重度胃下垂10余年。脘腹痞满不舒,恶心欲呕,嘈杂泛酸,口干,大便不爽。近日症状加重,大便干躁,进少量饮食就痞满坠胀,且感觉强烈。常常卧床不起,因卧床时可减轻痛苦。曾多次采用针灸,按摩治疗,但疗不佳。经患者口碑介绍前来试治,首先进行推按运仪治疗,休息10分钟,泡脚20分钟,行足反射法治疗30分钟,重点按脾、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胸椎、腰椎反射区,结束治疗后病人倍觉周身舒松,且腹内肠呜音强烈。经10日治疗症状全消,经28日治疗,X线钡餐透视证实胃小弯切迹位于两髂嵴连线水平以上。
治疗比较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60例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 本组患者的诊断均符合教材《耳鼻喉科学》中关于慢性肥厚性咽炎的诊断标准, 患者全身无明显症状, 主要临床症状标准咽部具有异物感、干燥等, 咽后壁伴有黏稠的分泌物, 患者一般在晨起时具有刺激性恶心、干呕的症状, 咽部检查显示, 咽后壁的淋巴滤泡增生明显, 且分布呈点状。对于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工作障碍者、咽部其他因素病变者、食道返流者、新癀片使用禁忌者予以排除。并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治疗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8~65岁, 平均 (30.5±4.6) 岁, 病程2~18年, 平均 (9.1±2.1) 年;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30.7±4.6) 岁, 病程3~18年, 平均 (9.5±2.1)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取微波进行治疗, 首先嘱患者取坐位, 给予患者咽后壁喷雾麻醉, 选取1%丁卡因, 共使用3次, 间隔3 min一次, 待10 min后, 患者的咽反射消失或显著减弱, 表明麻醉成功。其次, 使用压舌板压舌, 将患者的咽后壁充分暴露出来, 微波的输出功率设定在20~25 W, 并将其探头对准患者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和淋巴组织处, 再开启开关, 瞬间凝固淋巴滤泡, 每次热凝的时间为1~2秒, 程度为每个滤泡完全变白为宜。对于烟侧索肥厚的患者, 可使用探头在烟侧索的上点3~4处, 每次热凝的时间为3~4秒, 纯在悬雍垂肥大者, 可将游离段的一部分灼除, 致使增生的部分完全凝固变白。对于淋巴滤泡融合或范围较广者可给予分次微波治疗, 一般情况下, 术后2 d便会形成伪膜, 5~10 d后便会完全脱落, 咽部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嘱患者食用半流食, 禁食辛辣热等刺激性食物, 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 每天3次。对照组患者给予中成药新癀片进行治疗, 新癀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0362Z5003, 生产企业: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 饭后0.5 h口服, 2~4片/次, 3次/d, 1周为一疗程, 一般使用1~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后,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咽部检查淋巴滤泡增生完全消退;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自觉症状显著改善, 咽部检查淋巴滤泡增生明显消退;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 咽部检查淋巴滤泡增生消退不明显。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微波治疗后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经过中成药新癀片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43, P<0.05) ,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咽炎一般是继发于慢性单纯性咽炎, 其诱因一般是上呼吸道感染, 或急性咽炎的反复发作引起, 病理检查显示患者咽部充血增厚, 患者的黏膜及黏膜下具有广泛的淋巴组织和结缔组织明显增生, 在咽后壁具有多个颗粒突起, 且分布呈充血状。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 微波一般作用于生物体, 而淋巴组织所含有的水分子在高速旋转运动的情况下, 致使组织自身发热, 且短时间内达到高温, 使组织凝固坏死[3]。正由于此特征, 使用微波直接灼除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促使咽部黏膜恢复正常, 进而改善其引流, 解除了淋巴滤泡对黏膜腺管的阻塞, 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其所产生的凝固膜也能够抵抗外界微生物的侵袭, 这对于新生的黏膜生长十分有利, 同时微波的热效应使局部的组织血管发生扩张, 加快血循坏, 增快组织代谢, 促进代谢产物的吸收。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 这与文献[4]的研究结果一致。微波治疗方便简单, 且需要的时间短, 局部无痛感, 术中没有危险性, 术后患者的并发症也少, 容易复诊, 降低患者的开支, 且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影响工作和学习[5]。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肥厚性咽炎属于“喉痹”的范畴, 主要是肺脾肾等脏腑失调或亏虚, 痰气瘀搏结于咽喉引起, 肺肾阴虚患者, 应养阴滋液生津润燥;肺脾气虚则益气健脾, 开清利咽;肾阳亏虚者, 温补肾阳, 引火归原[6]。风热之邪客与脉络, 日久邪瘀血瘀, 互结进而致使黏膜增厚, 瘰疬增生。本组采取新癀片治疗, 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7]。其主要成分为三七、九叶茶、牛黄、珍珠层粉等, 三七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九叶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牛黄具有抗微生物的作用, 珍珠层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增高显著改善患者咽部的血液循环, 对于咽部异物感、咽痛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咽炎。但是在本研究中, 用于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 其临床效果为66.67%, 其治疗效果远远低于微波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微波治疗后的治疗组, 18例治愈, 10例有效, 2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3.33%;经过中成药新癀片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9例治愈, 11例有效, 10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43, P<0.05) 。此结果说明,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疗效较好, 显著优于单独使用中成药新癀片治疗的效果。
此外, 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要做好平日的预防工作, 应保证正常的休息时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避免过于紧张、闷闷不乐、脾气急躁等, 同时要注意多适当的运动, 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侵犯, 加重病情;吸烟对咽部的危害极大, 因此, 患者必须戒烟。避免吃过热、过冷、或辛辣刺激食物, 或嗜饮烈酒、浓茶, 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以及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食物[8]。
综上所述,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 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鼻黏膜症状, 且治疗方便, 操作简单, 费用少, 减轻患者的负担, 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探析中成药与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60例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并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治疗组患者采用微波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中成药新癀片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微波治疗后的治疗组, 本组患者18例治愈, 10例有效, 2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3.33%;经过中成药新癀片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本组患者9例治愈, 11例有效, 10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43, P<0.05) 。结论: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疗效较好, 显著优于单独使用中成药新癀片治疗的效果, 值得应用。
关键词:慢性肥厚性咽炎,微波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宋喜.基于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9) :16-17.
[2]方鹏, 沈斌强, 唐淑涛, 等.自拟慢咽灵汤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4) :62.
[3]张海龙, 张阳阳.“利咽合剂”治疗慢性咽炎286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9) :122.
[4]刘惠如.中西医综合护理对慢性咽炎临床效果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 :90-91.
[5]杨明荣, 余锐, 罗新明, 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与微波烧灼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3) :99-100.
[6]李燕茹, 丘丛玺.烟草粉尘作业人员上呼吸道疾患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5) :37-38.
[7]谢金枝.120例慢性咽炎患者临床症状与病理学改变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1) :31-32.
【治疗比较】推荐阅读:
中医怎么治疗肾衰竭比较好01-12
糖尿病社区管理与门诊治疗效果的比较论文06-25
在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中的自我认识09-26
安全比较07-14
诊治比较07-16
区际比较07-18
情感比较07-19
比较诗学10-14
体制比较10-14
比较联系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