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比较

2024-06-13

护理比较(精选10篇)

护理比较 篇1

眼科病人住院时间短, 周转快, 出入院人数多, 且常规护理工作也较多, 加之病情相对稳定, 每天的观察记录语句描述基本一致, 既浪费时间, 又缺乏直观性[1]。为此, 我院护理部根据过去几年开展整体护理积累的经验, 结合《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 设计了眼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 通过半年多的试用和修改用于眼科, 并与传统护理记录单进行应用效果比较,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选取2 0 0 9年3-4月因眼外伤入院的1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男70例, 女30例, 年龄3~80岁。其中眼球贯通伤45例 (45.0%) , 眼球钝挫伤23例 (23.0%) , 眼异物伤32例 (32.0%) 。将100例分为表格记录组和传统记录组, 各50例, 并分给我科10名护士 (高年资5名, 低年资5名) , 每人每组5份。两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

1.2.1 表格记录组

眼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由首次护理记录页、手术页和一般护理记录页构成。 (1) 首次记录页分为首次护理记录、健康宣教和出院护理记录。 (1) 首次护理记录包括护理级别、饮食、生命体征、眼压、泪道情况、简要病史、治疗、过敏史、既往史、跌倒/危险因子评分、备注等。备注中一般记录病人的高眼压、高血压、高血糖、疼痛表现及跌倒危险因子评分高于4分的一些有特殊或异常表现的内容, 必要时附纸, 多见于需要会诊或伴有全身疾病者。 (2) 健康宣教包括住院、术前、术后、出院等宣教内容。入院宣教:住院须知、饮食、安全、卫生、疾病相关知识、用药知识及其他;术前宣教:术前准备、术前和术中注意事项、全麻相关知识、眼球运动训练、卧位知识及其他;术后宣教:用药知识、卫生、卧位知识、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安全知识、饮食及其他;出院指导:复查时间、用药知识、卫生及其他注意事项。 (3) 出院护理记录栏内主要记录视力、眼压及出院指导。 (2) 手术页包括术前准备、术日护理记录及术后护理记录。 (1) 术前准备是针对当天手术病人, 罗列出各项术前准备选项。责任护士除记录生命体征外, 只需打钩确认, 包括泪道冲洗、鼻腔冲洗、结膜囊冲洗、剪睫毛、剪鼻毛、瞳孔用药、扩瞳/缩瞳、降眼压药、消炎眼药水频滴、鼻部用药、镇静药、止血药及抗生素围术期应用。其他特殊处理记录在其他栏内, 责任护士确认打钩后记录送病人入手术室的时间。 (2) 术日护理记录包括麻醉方式、填写手术名称、返回病房时间、生命体征、护理级别、意识状态、卧位、饮食、疼痛、伤口情况、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分, 治疗上也备有一定的选项, 如是否抗感染、缩瞳、扩瞳、降眼压、营养角膜、减轻鼻腔水肿、止血或其他治疗, 均以表格的形式提供选择。 (3) 术后护理记录包括眼压、伤口情况、疼痛、生命体征、睡眠情况等。若有其他情况, 需补充记录在备注栏内。 (3) 一般护理记录页是针对一般住院或术后仍需留院观察的病人, 内容同术后护理记录。

1.2.2 传统记录组

护士先巡视病房, 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 再整理病情变化、治疗、护理、宣教等内容, 以文字形式描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病历书写所需时间及眼压、伤口情况、疼痛、生命体征、睡眠、跌倒/坠床危险情况并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 S S1 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病历书写所需时间比较

书写每份病历的平均时间:传统记录组 (4.2 9±1.4 1) m in, 表格记录组 (1.9 2±0.3 9) m i n。表格记录组书写每份病历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记录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6, P<0.0 1) 。

2.2 两组护理病历记录漏写情况比较 (表1)

两组除眼压、生命体征漏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余各项观察指标漏写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表格记录组较传统记录组书写更为全面。

3 讨论

3.1 缩短了护理病历书写时间, 增加了护患接触时间。

传统记录组护理病历书写的流程, 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工作量, 必然会减少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时间。况且, 转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 造成错漏。而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大部分用打“√”的形式, 少部分以文字表达和填空的形式记录, 省略了大量的文字描述, 便于护士携带记录单巡视病房, 边了解病情边记录, 让病人感受到护士对他的重视, 同时也减少了组织语言和整理的时间。本文结果显示, 表格记录组书写每份病历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记录组, 提示使用眼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能够有效缩短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与以往研究结果[2]相同。这样使护士能充分与病人沟通、交流, 进行宣教, 也能让病人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需要,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同时也弥补了目前护士严重缺编的状况。

3.2 提高了书写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的一部分, 是护理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 法律允许申请人复制, 对解决医疗诉讼有不容置疑的举证责任[3]。因此, 正确完整书写护理记录为保护护士提供了法律依据。传统手写护理记录虽有统一的书写格式和规范, 但书写的随意性很大[4]。此外, 不同层次的护士, 其书写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高年资的护士临床经验丰富, 收集资料的能力相对较强, 书写内容较全面;而低年资的护士经常三班倒, 与病人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 加之临床经验尚浅, 收集资料的能力较弱, 在书写交班时容易出现漏记、错记等现象。本科毕业的护士文字功底好, 写作能力较强, 在书写方面用词得当, 语句通顺, 表达准确;中专毕业的护士动手能力相对较强, 但写作能力欠缺, 往往会出现语句不通顺、写错别字、涂改等现象。本文结果显示, 表格记录组较传统记录组书写更为全面。使用眼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既保证了书面的清洁整齐, 对业务水平低的护士也起到了帮助作用[5]。

3.3 具有指导作用, 利于临床带教。

影响护理记录的因素很多, 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料的遗漏。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评估项目少而精, 突出了专科特点, 可以指导护士收集资料, 对于缺乏书写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轮转护士或新调入科室的护士来说, 无疑是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护理记录指南, 是提高护理记录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2]。

3.4 便于查阅, 节约了交接班及护理文书质控时间。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版面清晰、简洁, 可以简单、快捷、清晰地体现出病人的病情变化, 对于一些异常表现也能做到一目了然, 利于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了解病情, 便于交接班, 从而促进整个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质控者在检查护理记录时也可以清楚看出各项内容有无漏钩、错钩等现象, 节约了阅读时间。

3.5

表格式护理记录的实施能充分体现专科特色, 护理病历完全按照专科特点自行设计, 各种选项罗列了眼科临床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 在备注栏里能够充分体现病人的个体化差异。但是, 表格式记录也有一定的缺陷, 如记录时间先后可能存在颠倒情况, 不利于检查者检查,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向世琼.骨科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家庭护士, 2008, 6 (1) :23-24.

[2]区淑仪.两种护理记录方式的耗用时间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9) :91-92.

[3]陈贤梓, 何金爱.护理记录对举证责任倒置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3) :242.

[4]卿爱萍, 李红梅.电子护理记录与手写护理记录临床效果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 5 (1) :87-88.

[5]刘明, 韩幸萍, 袁克俭.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现状分析及品质改进[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8) :27.

护理比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8-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

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 3000 Series(Micro Medical 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 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 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 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

护理比较 篇3

关键词: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in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system to create a background system content,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Keywords:Germany; Japan;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中圖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0-03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国际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为三种:一是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长期护理服务津贴制度,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本文所介绍的长期护理保险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Soci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其含义是:国家颁布护理保险法律,以社会化筹资的方式,对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发生的护理费用进行分担给付。[1]

随着人口老龄化向全球席卷而来,在各国趋势不断加深,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德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先后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为缓解本国人口老龄化压力、改善老年人生活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探求可借鉴的经验以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背景

1.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德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到80年代后期,大约有37万的老年人中有70%的老人生活相当困难,无法支付医院或护理院日益增加的高昂费用。进入90年代,失业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其中,老年失业队伍庞大,而且平均事业持续期也从1990年的24周上升为1999年的29.6周。[2]按照1995年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15%以上,65~80岁之间的老年人中有5%、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0%的人有护理需求。[3]1994年德国颁布了《护理保险法》,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自此开始征收护理保险的保险费,1995年4月1日开始提供护理服务给付。护理服务费用高昂,很多当事人的家属要付出的有时不仅仅是高经济负担,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从而也减少了经济来源和降低了对社会经济贡献。2008年,德国政府通过了《护理保险结构性继续发展法》,在护理保险服务执行者、投保人群、护理投保受益人群、资金筹集、实施过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2.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背景。

日本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70年达到7.1%,正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这个比重上升至14%仅用了24年的时间,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惊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相应增加,根据厚生省的估计,卧床不起的老年人、痴呆性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等需要护理或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在2000年达到280 万人, 2010年达到390 万人, 到2025年将超过500 万人。[4]为了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1.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参保人员。

德国法律规定了“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需要护理时,国家会为他们提供专门人员并且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被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对于没有收入的参保人的配偶和儿童可免费参加护理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为管理主体,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将40岁以上的老人都纳入到护理保险体系,并以65岁作为界分为第一号被保险者(65岁以上)和第二号被保险者(40岁以上,65岁以下),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

2.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

德国护理保险资金全部来源于保险费。保险费为个人收入的1.95%,由雇佣者负担50%,退休者有年金保险者负担50%,个体经营者自己全额负担。[5]

日本护理保险资金来源分为三个部分即:利用者负担、保险费和公费。其中利用者负担为总护理费用的10%,除去利用者负担以后的部分分别由保险费和公费各承担50%。而保险费中,第一号保险者占18%,第二号保险者占32%。公费负担的比例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5]

2.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

德国的长期护理分为在宅护理和住院护理两类。其中在宅护理包括身体护理、家务援助护理、护理辅助用具支付、住宅改造费支付以及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根据护理需求的分类不同费用不等。住院护理的给付主要有完全入住设施护理和部分入住设施护理(短期住院、日间护理、夜间护理)。

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机构服务,包括特别护理安养院、老人保健设施和老人医院等机构的护理;二、居家服务,包括家庭服务、日间服务、痴呆老人集体疗养院服务等;三、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6]长期护理给付以直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方式为辅,根据不同的护理级别,每级护理都有固定最高赔偿额。

3.長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效。

在德国,截止2005年初,参加法定及私人护理保险者已分别达7137万人好848万人。[7]目前,德国有210万人接受护理给付,其中76%为65岁以上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9.7%。与此同时接收社会救助的三分之二有护理需求的人已经摆脱了社会救助,由此每年可以减少100亿马克的社会救助费用。除此以外,德国的护理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护士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护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显著提高。

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制度的实施为老年人减轻了经济负担,满足了护理需求,使得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更融洽。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不必搬去养老福利院,可以在社区或自己家里接收护理服务,节省了国家建设养老院福利院的财政资金。同时,该制度的建立也带动了日本护理业的发展,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比较

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制度都属于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护理保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日本随后也仿照德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在制度体系上,日本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德国的制度,因此,两国的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有着一些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德国和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背景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老年人面临着高昂的医疗和护理费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满足了德国和日本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

其次,德国与日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颁布了相关法律。德国1994年颁布《护理保险法》,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日本政府1995年提出“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1997年通过,并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相关法律的颁布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和内容,能够让制度更稳定有序地实行。

再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都对长期护理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便于在支付护理给付时按照等级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德日两国的长期护理服务都包括了居家型服务和住院型的服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服务鼓励居家型服务,因为该护理服务更有利于节省政府财政负担。

尽管德国与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两国的国情不同,在制度的具体构建以及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首先,德国的参保人员覆盖面比日本参保人员的覆盖面大。德国的国家官员、法官和职业军人由国家负责,因此患病和所需的护理费用都由国家承担,除此以外的所有公民都属于参保人员,因此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公民。而日本只是将40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险制度当中,还以65岁为界限,规定了不同缴费标准,覆盖面不及德国的广。

其次,德国与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缴费率及护理的给付也有差别。德国的护理制度全民参保,只提供基本保障,缴费率低,但对给付对象要求严格,并且提供的服务的种类较少,现金给付标准较低。该制度提供的服务比日本护理制度的种类少,管理起来更节省成本,也正因如此,德国的护理制度从实行以来,13年个人缴费从未上调,制度稳定发展。日本的护理制度提供的服务种类多,对给付对象要求较低,给付标准较高,从给付对象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看,日本高达16.4%。然而,日本的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负担以及个人缴费的水平都较高。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护理费用,日本对制度进行了预防型的改革,有效的抑制了护理费用的持续增长。

再次,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对于德国在制度设计上更为详尽、严格。在日本,为了获得长期护理服务,要履行一些手续。1.老年人需要提出的申请。由本人、家属或护理

保险代办处向所居住的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提出申请,市町村接到申请后,派调查员访问老年人的家庭,调查员可以是市町村护理保险机构的职员,也可以是受市町村委托的“护理士”。调查员对老年人的视力、步行能力、能否自己翻身等 85 项进行调查,把调查表输入到计算机,用统一的特定软件进行分析,推算出需要护理的时间。2.“护理认定审查会”由 5 人左右的保健、医疗、福利方面专家组成,负责作出第二次判定。在第一次计算机判定基础上,参考主治医生的意见书及访问调查时的记录,进行审查。判定结果为“符合”和“不符合”。第二次判定为最终决定。3.若审查结果为“不符合”,则被认定为申请人具备自理生活能力,而不能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服务。申请人对判定结果有异议,还可以向都道府县的“护理保险审查会”提出申诉。4.对老年人的护理认定,原则上每6个月为一周期。5.如果审查判定结果为申请人“符合”接受护理保险所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条件,则对其护理程度作出按“护理需求的分类”划分的6个等级的区分。[8]

四、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并且与德国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期。鉴于德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缓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也应重视长期护理制度的作用,大力发展护理事业。根据德国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本文总结了其对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第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剧,老年人的生活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当今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长期护理制度在我国也是势在必行。同时,我国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有些相同点,表现在进入老龄化国家的时间晚,发展迅速,高龄化趋势明显。日本通过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了老龄化压力,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中国发展该制度也应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二,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法律保障,我国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应该立法先行,以法律作为坚强后盾,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德国和日本先后都制定了护理保险法,法律明确规定了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了法律的准绳才能保证相关政策可以稳定实施,才能为护理制度提供规范和保护。我国当前的护理制度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导致很多实施路径模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长期护理制度发展的一个迫不及待的重要前提。

第三,建立长期护理制度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适合自己的最合理有效的制度。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但是却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构建,根据本国的国情,日本的给付审核设计得更严苛,并且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的护理制度给付以护理服务供给为主,现金为辅。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借鉴其他保险制度,根据本国的国情,采用先试点后全面推广的方式实施。

第四,德国和日本的护理服务都包括了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中国发展护理制度应该发展以居家护理服务为主的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居家型的护理服务适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可以节省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应该以社区护理和居家型护理服务为主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样既便利了老人的护理,又避免了住院和护理机构护理所带来的高额费用问题。

第五,鉴于德国的“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我国也可以将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纳入到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来。在资金来源方面采用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承担保险费用,国家承担一定比例的缴费,减轻个人缴费的负担,同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也可以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2]沈琴琴.德国的失业问题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M].上海:同济大學出版社.2002:317-319。

[3]戴卫东.德国护理保险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07,1:42-1。

[4]尹豪.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J].人口学刊.2000:2。

[5]谢宝群.德日韩三国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1,10:32-10。

[6]尹成远,田伶,李浩然.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

[7]计惠民,霍杰.德国护理工作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9。

护理比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20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各100例, 对照组男59例, 女41例, 年龄21~40岁, 平均 (27.3±8.6) 岁;试验组男54例, 女46例, 年龄20~41岁, 平均 (27.1±8.3) 岁;疾病的类型:消化疾病40例, 呼吸疾病34例, 心血管疾病56例, 创伤46例, 其他类型24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疾病的类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疾病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 建立静脉通道。记录好患者的病情并及时通知给主治医生。协助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检查,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和营养补给。给予患者足够的氧气, 根据不同病症给予相应的供氧方法[4]。

1.2.2 试验组

给予症状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按照症状护理程序进行治疗和护理, (1) 首先进行简单的身体评估, 检查患者的呼吸和通气情况, 对患者进行身体固定和气道维持, 检验患者意识水平和身体循环状况, 立刻联系抢救医生和护士[5]。 (2) 急救护理措施实施: (1) 进行呼吸道检查, 给予患者呼吸支持保持, 困难者采取气管插管或切开协助呼吸。 (2) 对患者循环通道进行疏通, 如肘部外围的静脉留置套管针。 (3) 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后, 立即采集取样, 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快速的血液交配以及必要的常规和生化检验。 (3) 监测与观察: (1) 主护士负责吸氧、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生命体征检测以及相应记录;副护士建立静脉通道、取血化验、给药以及心脏按压。 (2) 对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肾功能进行监测, 在抢救过程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处理[6]。 (4) 全面护理: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 与患者进行亲密的语言沟通, 给予患者细心的照看和病况评估, 安抚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 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加以监护, 确保患者安全转运。

1.3 评价指标

临床急救时间主要包括第一护理时间、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对急诊患者进行发放问卷调查, 调查急诊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第一护理时间、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min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 (96.00%) 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 (60.00%) 相比明显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 试验组患者的第一护理时间, 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少;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护理后,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 (96.00%) 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 (60.00%) 相比明显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急诊科是医院的主要救治窗口, 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可以通过急诊抢救患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急诊工作具有高强度、高风险、高责任的性质, 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动荡的状态, 采取有秩序、有规矩的救治和护理措施, 才能保证急诊急救的医疗质量, 满足患者对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7]。在急诊中护理工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规范化、高效性的护理方法有利于协助急诊护理的有序进行, 症状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8]。症状护理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对于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 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模式, 不是局限性地按照人员的各项规定来完成每项任务。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把患者的作为护理的中心, 及时、准确地为所需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预防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同时护理工作中的每个护患都存在相关的联系, 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抢救, 同时加强了患者的信任感, 提高了护理的满意度, 改善护患之间冲突, 为患者的治疗得到有效的保证。

综上所述, 症状护理应用在临床上可以缩短护理和抢救时间, 及时挽回患者的生命, 也促进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认可度, 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雷菊蕊, 钟淑琼, 吕华, 等.症状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7) :113-115.

[2]黄惠敏.症状护理与疾病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7) :1108-1110.

[3]林秋萍.两种护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0) :184-185.

[4]李晓英.症状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9 (8) :191-192.

[5]康显容.症状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8) :4040.

[6]张小鸥, 王威, 缪大宏, 等.散发无皮疹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肺出血患儿的早期急救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4) :686-688.

[7]杨晓花, 王芸.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J].河北医药, 2013, 35 (11) :1745-1746.

护理比较 篇5

【关键词】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23-02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的最常用手术方式[1]。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由于该术式可导致组织破坏及对身体的创伤,使得大部分患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有程度不同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从而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给治疗效果带来不利影响[2]。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为本院收治经B超确诊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7.4±4.2)岁;观察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7.6±4.0)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即给予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基本的相关知识、如何配合治疗及注意事项等。

1.2.2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1)制定优质护理: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方案,经小组讨论确定后,明确具体分工,实施优质护理。(2)心理、情绪护理:护士应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对患者出现不良情况,应及时疏导与沟通,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通过宣传册发放等方式,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缓解与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针对患者应伤口疼痛而产生心情烦躁焦虑情绪,给患者创造安静、整洁、温馨室内环境,同时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通过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3)并发症护理:术后伤口容易出现红肿、渗血渗液等,应严密观察患者术后伤口的疼痛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其他症状等,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相关处理。疼痛较重者,可适当给予止疼药,或用红外线理疗等方式减轻患者疼痛感。观察引流管液,液体颜色与量,是否出现液量突然增加,做好详细记录,预防腔内出血与漏胆,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对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应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促使患者体内CO2的排出,减少对机体的刺激。(4)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同时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增加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恢复。术后6h后,患者可进行早期活动,可将床头摇高至90度,取半卧位,做床沿上,双腿下垂;术后1~2d可扶床站立;3天后,可以轻按伤口,缓缓前行。慢慢过渡到可独立行走。(5)出院后随访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宣传,交代出院后伤口处理、休息与活动方法,合理饮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3]。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所用软件为SPSS20.0,恢复情况、焦虑、抑郁评分等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繁育后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27.4±5.2)分,SDS评分(44.1±5.1)分。对照组SAS评分(39.8±6.2)分,SDS评分(53.5±6.3)分。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25例,满意5例,不满意0例,满意度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13例,满意12例,不满意5例,满意度83.3%。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目前治疗胆囊疾病常用手术方式之一,该术式具有对患者损伤小,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手术过程中实施全面护理,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护理方式为根据医嘱执行护理,存在目标不明确,不易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服务等弊端[4]。

优质护理模式为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从患者入院时开始执行,旨在为患者提供细致、优越的护理服务,从而最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本组术前充分做好各项手术准备工作,术中积极配合医师操作,耐心指导患者活动,术后积极做好各项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将术后各项因素对机体的不良刺激降至最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利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雷安平.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46-347.

[2]李小香,郭琪.优质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实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92-94.

[3]鄂丽芳,蒋壮志,张玉桃.优质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51-552.

护理比较 篇6

一、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和护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教育包含多个非护理专业, 如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电气焊等, 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也有所差别。在高职教育中, 其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一般来说, 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 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而护理专业则为三或四年 [1], 且以三年学制为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所需。非护理专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因为高职非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服务在社会一线, 技术性是其主要特征。高职教育非护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时间, 一般二到三年的时间便可完成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为其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护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护理专业不再仅仅着眼于单纯的疾病护理, 更多的是要关注患者健康、康复、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这就给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对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2]。此外, 由于护理是一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通常需要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 部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验 ( 训) 课程达到1: 1的比例。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其学制会多于其他非护理专业, 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延长为四年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一些高职院校的非护理专业如数控技术、电气焊等跟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招生人数未有明显增加。而由于我国的人口特征, 老龄化时代逐渐到来, 对高职教育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出大大增加的趋势。2002年 ~ 2003年, 国家卫生部对未来的护理人员需求进行了大致的评估, 经专家讨论得出的结论为: 我国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在卫生人员的配备上应基本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 到2015年, 医护人数应大致为232. 3万人, 医护比例应达到1: 1, 其中千人口的医护比例平均为1. 5。这就意味着, 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应大致为15万人左右。这一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现出了护理人员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而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优质护理已成为护理的目标之一[3]。这些因素都显示了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为四年的必要性, 也是与其他非护理专业的主要差别。

三、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制给学生就业带来的优势

高职院校通常会安排护理专业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实习时间, 一般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 这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学制通常多一年或两年的主要原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近年来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也是社会发展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实习的过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提高专业知识的大好时机, 是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绝佳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理论学习, 即将步入社会, 处于或者已经找到了工作或者正在寻找工作的阶段。实习经历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 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 还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知识表现得更为具体、明确, 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甚至能为将来的工作解决某些方面的难题。而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学生来说, 通过认真对待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 积累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结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是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能提高这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加强他们求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能够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因此, 实习经历对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还提高了学生就业的优势, 对于减轻学生负担, 促进学生积极发展有重要的意义[4]。

综上所述,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学制区别于非护理专业学生, 是有章可循, 科学合理的。学生掌握优质的护理服务技巧, 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患者给予全面的指导服务,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为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情。同时, 还可最终实现病人、家属、医师和医院的四赢。但是, 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5], 那就是努力寻找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新方法, 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值得所有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奋斗!

摘要: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制有所不同, 其中护理专业多实行三到四年制, 而非护理专业多为二到三年制。护理专业与非护理专业学制不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护理比较 篇7

从2000年起, 我校开始招收高职大专学生,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 高职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中专学生。就内科护理学的学习而言, 中专和高职大专的内科护理学均为考试课, 且教学内容、考试方法、考题类型、教学条件及任课教师均一致,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高职大专学生在很多方面优于中专学生。

1 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 这就是说,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学习有兴趣且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态度端正, 学习成绩普遍较好。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能体现出高职大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于中专学生。

1.1 课堂教学情况

高职大专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能主动学习,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互动良好;教师在教学中有激情, 能把全部精力用在讲课上, 学生知识掌握牢固, 记忆深刻。而中专学生普遍厌学, 上课不注意听讲, 搞小动作, 说话, 与教师顶嘴, 影响课堂纪律;教师要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花费在组织教学上, 既影响教师情绪, 又耽误教学时间, 使教学受到影响。

1.2 课后复习情况

高职大专学生课后能认真复习, 整理课堂笔记, 预习新内容, 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 课后能主动翻阅各种辅导资料, 积极学习, 为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做准备。而中专学生课后的多数时间用于玩, 不能认真复习及整理课堂笔记, 课后主动翻阅辅导资料的少, 学习目标不明确。

2 病历书写及病历分析

病历书写及病历分析是在内科护理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要学会收集资料, 进行护理评估, 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 具有观察和分析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高职大专学生能与患者及其家属很好地交谈, 护理评估准确, 处理资料的能力强, 能准确提出护理诊断, 实施护理措施, 进行健康指导, 完成整体护理。而中专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 不能准确收集资料、提出护理诊断, 不能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实施整体护理。

3 实际技能操作

内科护理学中模拟训练在技能操作中应用较多, 如常见的有胸腔穿刺术、心脏电除颤术、三腔双囊管压迫止血术、血液透析等。这些护理训练均在实验室中进行, 通过练习学生应该具有实施内科护理学中常用护理操作技术的能力, 并且能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并积极配合抢救。高职大专学生在练习时认真, 态度端正, 能按操作规程去做;能与教师沟通, 动手能力强, 能准确配合教师进行各项操作及抢救。而中专学生经常在实验室中大声喧哗, 教师需要用较多的时间维持纪律, 学生操作不认真, 差错率高。

4 学习成绩

考核成绩包括理论、技能、态度3方面, 经过比较发现高职大专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中专学生。

5 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

2005至2008年我校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培训, 在培训学习中高职大专学生态度端正,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 在课后刻苦学习。大部分中专学生在最后培训阶段学习态度端正, 在课后刻苦学习, 有少部分中专学生态度不端正, 上课不认真学习, 课后不复习。4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见表1。

6 结果分析

高职大专学生为中考后录取的, 在中学阶段为中等生, 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较强, 自我约束能力较强, 在校期间能积极主动学习。而中专学生是注册入学, 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完成初中学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上课不认真听课, 经常旷课, 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 高职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中专学生, 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及考试结果中均能够得到验证。为了提高中专学生的素质, 保证教学质量, 首先要严把招生关, 尤其是医学院校更应该招收高素质的中专学生, 招收中专学生也应该有一定的分数限制。其次,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多与学生沟通。再次要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提高中专学生素质。蒉

摘要:中专护理与高职大专护理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现通过对其内科护理学学习情况的分析来说明。

护理比较 篇8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疗效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产妇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或者2小时内出血量超过400ml者,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3%[1]。大多数产后出血发生于产后2小时内,且易导致休克、感染、贫血等多种并发症。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对产妇的危害。现将我院180例产后出血患者不同护理方法干预下的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09年1月到2012年5月共收治203例分娩产妇。其中180例满足单胎、足月妊娠、头位分娩方式,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年龄20~39岁,平均(28.9±5.9)岁;孕周28~42周,平均(39.1±1.4)周;经产妇(或3次及以上流产史)50例,初产妇(或2次及以下流产史)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产妇的年龄、出血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观察产妇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记录出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遵照医嘱给予治疗;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等。试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增加以下干预措施:(1)产前监测。定期检查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孕产妇的凝血功能;(2)产时监测。密切观察产程、宫缩、胎心、出血量变化情况;(3)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会阴清洁,并正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病因护理。对宫缩乏力患者,给予缩宫素治疗并按摩子宫。对于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要积极协助胎盘的娩出;(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减少负性情绪的不利影响;(6)出院指导。针对患者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如嘱咐患者多休息,多进食高铁、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并提倡母乳喂养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产后出血原因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和产后24小时出血量,产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产后伤口感染),第三产程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出血量测量方法

针对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才能准确测量出血量[2]。故本次研究出血量的测量方法以容积法为主,并辅助采用称重法。

1.5 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原因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原因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示与对照相比较,P<0.05

2.2 产后出血发生率及2h、24h出血量的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后2小时,24小时出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2小时,24小时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相比较,P<0.05

2.3 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产程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三个产程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裂伤和产后伤口感染发生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预见性护理的试验组产后2h和24h出血量明显减少,产程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4]。其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是一种主动护理模式,该模式在充分估计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出相应的护理预案,防范于未然,及时准确地应用合适的护理方法,可极大地减少产妇的出血量,并能有效避免因护理措施和方案不当造成的伤害。

临床上引起产后出血的常见因素有: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子宫内翻、生殖道血肿、凝血机制障碍等[5]。既往研究提示,宫缩乏力为导致产后出血的关键原因[6],预见性地控制各种有可能引起宫缩乏力的因素并做好相应护理,如加强产程观察、认真分析潜在病因并绘制产程图,同时适当根据不同产程阶段,及时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目前,临床上主要着重监测产妇产后2h和12h以后的出血情况,并无特别或针对性的前瞻性策略,产后出血约80%发生在产后2h内[7],因此,前瞻性地计划和布置护理措施可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当然也不能忽视12h以后的出血情况,应实时向产妇交代注意事项,定期护理巡视,并可建议产后继续静滴缩宫素,保持宫缩,防止出血。一旦产妇出现大出血,临床上亦主要采用B-Lynch缝合法和宫腔填塞纱布法进行紧急手术治疗。该方式虽然具有较为良好的疗效,但是对于产妇和新生儿而言,仍是一次沉重的伤害[8,9]。因此,针对产后出血,应针对患者的原因,准确估计产后出血量,应当以预防为主,把产后出血发生率降到最低[10],而预见性护理方案便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同时,预见性护理亦能够大大缩短各阶段产程时间及住院时间,可减轻产妇的痛苦和负担,具有简单、经济、安全和前瞻性等特点,可作为一种常规护理方式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江秀敏,罗丹丹,张铃铃,等.实施临床干预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6~147

[2]古航,温娜.产后出血量的正确测量[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91~92

[3]倪亚萍.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1621~1623

[4] Thompson JF,Ford JB,Raynes GH,et al,Women’s experiences of care and their concerns and needs following a significant primary postpartum hemorrhage[J].Birth,2011;38(4):327~335

[5]程慧彦,刘红燕,张立会.产后出血的原因、应对措施及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341~3343

[6] Ford JB,Algert CS,Kok C,et al,Hospital data reporting on postpartum hemorrhage:under-estimates recurrence and over-estim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uterine atony[J].Matern Child Health J,2012;16(7):1542~1548

[7]苏凤丽.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15~16,30

[8]王玉英.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71~2372

[9]张菲.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6)1056~1058

美、德、日护理保险之国际比较 篇9

护理保险, 又称长期护理保险 (long term care insurance, LT-CI) 、看护保险以及介护保险, 它是指被保险人因疾病、年老、伤残等原因而需要他人长期照顾时, 国家或者保险公司通过为其支付费用或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来缓解被保险人生活负担的一种保险。

目前,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实施了这种保险, 其中美、德、日三国尤其引人注目。本文主要针对这三个国家护理保险进行比较, 希望能为我国学者对护理保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法制比较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是全世界护理保险建立最早的国家。经过近40年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目前护理保险已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商业保险之一。

德国建立护理保险的时间比美国晚很多, 但德国护理保险比美国要更有强制力。德国“于1994年通过立法正式引入了护理保险制度, 于1995年1月1日生效”[2]。随后, 德国在2008年对护理保障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日本护理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德国的模式。日本政府在1995年就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制度”的议案, 在1997年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通过, 于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

2 护理保险性质比较

根据护理保险实施主体不同, 将其分为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两类, 前者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 后者由国家强制实施。

美国的护理保险是商业保险的一种, 以高度商业化为特征, 人们自愿投保参加。由于护理保险保费较高, 这种商业模式仅适用于收入较高的美国人群, 而收入较低人群的护理服务一般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 但对保障对象要求 (在美国官方规定的、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 极为苛刻, 并且保障程度较低, 无法从根本上缓解高额的护理费用给人们带来的负担。

德国将护理保险纳入了社会保险体系, 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共同组成了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五大支柱”。德国护理保险一个显著原则是“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 即所有拥有医疗保险的人, 均必须参加法定护理保险。

日本紧随德国, 也采取了社会护理保险形式, 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涝灾保险、雇佣保险 (失业保险) 后通过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1]由国家强制实施, 全民皆保。但与德国不同的是, 日本“施行与医疗保险体制相分离的介护保险体制”[3]。

3 护理保险内容及分类比较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一般包括3种护理类型, 即日常家庭护理、专业家庭护理以及中级家庭护理[4]。日常家庭服务主要是为被保险人提供日常看护, 对看护人员的医疗技能不作过多要求, 主要是协助老人日常生活, 如帮助穿衣、吃饭、洗澡等;专业家庭看护需要专门医生负责, 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同时要具有一定医疗知识的护理人员协助医生进行看护;而中级家庭护理介于以上两种之间, 主要针对那些不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患者而设, 护理时间一般比专业护理时间长。

德国护理保险制度分为家庭护理和住院护理。其中, 家庭护理又可分为家庭自配人员护理、护理机构上门护理和两者兼而有之三种形式[2]。住院护理又可分为半住院护理和完全住院护理。当被护理人的情况还未完全达到住院护理标准, 而又无法得到足够家庭护理时, 就可选择半住院护理方式[2]。而完全住院护理要求较为苛刻, 除了个别“严重情况”, 一般必须通过专门医疗机构审核才可以采取此种形式。

日本的护理保险根据看护对象身体健康状况分为2个等级7个层次, 即“要支援” (需要社会性的援助) 和“要看护”。

其中, 要支援包括:

(1) 要支援1度;

(2) 要支援2度。

要看护包括:

(1) 需要部分看护;

(2) 需要轻度看护;

(3) 需要中度看护;

(4) 需要重度看护;

(5) 需要最重度看护。[5]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三个国家均重视护理类别和等级的划分, 而且随着福利费用的日益增加, 三个国家都日益重视“家庭护理”的作用, 尤其是日本和德国。

4 覆盖范围比较

美国护理保险由人们自愿投保, 表面上在保障人群上没有限制。但实际上, 由于护理保险高额的保费, 这就将大部分收入低的老年群体阻挡在护理保险门槛之外。德国和日本由于为强制性护理保险, 保障范围较广, 但在保障人群方面也有严格限制。例如, 德国《社会法典》第11卷第14条规定:护理保险针对对象为“那些因身体、智力或者精神上的疾病或者残疾而无法完成日常生活所需反复进行的平常事务、且预期时间超过六个月, 需要显著或大量帮助的人群[2]”。同样, 日本的护理保障制度规定:被保险人需在40岁以上, 获得保险金领取权要在65岁以上, 并且是确实需要援助 (虚弱老人) 和护理 (卧床不起或痴呆症) 的老人。[6]

5 护理保险缴费及资金来源比较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商业保险产品的一种, 投保金额高, 投保形式较为灵活:既可以单独签发, 又可以终身寿险保单的批单形式签发;既可以由个人进行单独投保, 也可以以团体保险的形式来投保。保费的缴纳与一般的商业养老产品类似, 随着被保险人的年龄、给付期限、等待期、投保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保险公司往往将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限制在50岁至70岁之间, 投保时被保险人年龄越低, 则其费率越低。[7]

德国的护理保险体系主要分为法定护理保险和私人护理保险两方面。法定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一部分, 与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相同, 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半来自于雇员, 另一半来自雇主。德国的私人护理保险占的比重较小, 发展空间也小。它的待遇水平主要参照法定护理保险的待遇水平, 保费率的确定和其他老年保险产品的确定方式及影响因素类似。

日本护理保险缴费方式与德国法定护理保险缴费方式相似, 主要是采取国家和个人各负担50%的方式。其中国家部分由“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补贴”[8]。对于个人缴费部分, 也规定了某些特殊情况:65岁以上的老人负担17%, 由养老金中扣除, 特别困难者由地方政府缴纳;40至64岁的人负担33%, 与医疗保险同时缴纳。[6]

6 支付方式比较

美国长期护理采取费用偿还的方式。美国护理保险赔偿的评估方法随着时代发展, 原来极度苛刻的要求不断完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老年护理保险的给付中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 “赋予被保险人定期购买额外保险的权利或规定日给付额可以5%的年增长率 (单利) 增加[7]”。

德国主要采用支付护理费用方式。德国护理保险在赔偿待遇上规定了相应护理等级的固定补偿金额, 其余部分必须由被护理者自己承担。德国护理保险对护理费用的给付并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这意味着被保险人所享受的待遇是逐年缩水的。

日本护理保险一般采用实物 (护理服务) 给付方式为主, 现金给付方式为辅。[8]日本护理保险的赔偿支付较为复杂和苛刻。当被保险人需要护理服务时, 他本人或其监护人必须先向保险机关提出申请, 然后等待相关机构审核判断其是否需要长期护理。

与支付护理费用 (现金) 方式相比, 实物给付更能适应被保险人多样化需求, 护理实效较好;而且能节省总体护理费用。[8]

7 缴费与给付关联性比较

美国实施的是商业护理保险模式, 其保费的缴纳和给付之间完全符合商业保险“权利和义务相对等”原则, 二者相关性强。给付额越高, 给付期越长, 等待期短, 费率越高, 保费越高。

德国经过2008年改革, 采取了社会公平原则。社会公平原则, 并不是指缴费公平, 而是指享受护理保险服务或者赔偿的公平。收入高者多缴费, 收入少者少缴费, 但到赔偿给付时, 他们享受的待遇是相同的, 而这种待遇的判断依据主要视患者病情而定。这样就使得保费的缴纳和给付之间没有了必然联系。

日本与德国相同, 保费的缴纳和给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总之, 美、德、日三国护理保险的建立及实施情况对我国有极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我国应积极学习, 早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护理保险体制。

参考文献

[1]赵立新.日本护理保险法德制定及启示.学术交流, 2006, (11) :67~69.

[2]丁纯, 瞿黔超.德国护理保险体制综述:历史成因、运作特点以及改革方案.德国研究, 2008, 第3期, 第23卷:42~47.

[3]单佳慧.建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护理保险.中国保险报, 2010-11-30:第002版.

[4]曾莉, 周兰姝.国外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分析及启示.护理研究, 2010, (3) :570~572

[5]石瑞君, 孙丽娜.日本老人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护理学报, 2009, (10) :26~28.

[6]陈杰.日本的护理保险及其启示.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年3月, 第8卷, 第二期:69~73.

[7]王岚岚.借鉴美国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中国保险报, 2006-6-19:第005版.

护理比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了来该院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为35~68岁, 平均年龄 (46±21) 岁, 男35例, 女25例;观察组30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为36~67岁, 平均年龄 (46±24) 岁。所有病人均通过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肿瘤, 该次研究所选的患者在年龄、并发症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肿瘤内科护理。而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病人常出现焦虑、情绪低落及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依照病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 并在护患间建立良好关系, 详细、耐心地向患者讲解化疗的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负面反应等, 进而使病人治疗的积极性得以增强; (2) 由于病人经常出现食欲下降及恶心、呕吐等一些不良反应, 护士应及时对其给予药物治疗, 并指导病人减少活动, 多休息, 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低脂肪、高纤维, 且富含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以及少量的优质蛋白食物; (3) 依照病人的血管状况、不同药物与药物对血管产生的刺激程度、给药浓度与方法等, 主要通过在锁骨下部位静脉穿刺置管和PICC置管进行给药, 不但可以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 也能够使治疗顺利开展; (4) 化疗药物可造成病人出现急性或者是慢性肝损伤, 所以病人除了接受一些必要的保肝治疗以外, 护理人员还要重点指导病人正确的饮食及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禁烟禁酒、进行适当的锻炼、并多食用高维生素食物; (5) 化疗药物能够对增殖活跃的黏膜组织产生影响, 减缓其增生修复, 造成舌炎、口腔炎以及便秘与腹泻等;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保持口腔卫生的清洁, 以确保口腔健康, 多饮水, 少食辛辣刺激、热量过高或粗糙食物。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包括计量与计数资料, 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应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生活质量评分分为良好, 较好, 一般, 差, 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病人的不良反应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提高6例, 降低15例, 9例稳定, 对照组13例提高, 7例降低, 10例稳定。见表2。

2.3 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及工作投诉率比较

在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投诉率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 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3.3%, 护理工作投诉率为0.0%, 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20.0%, 护理工作投诉率为1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 以及最好的研究证据、病人的个人意愿以价值相结合, 属于一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新型护理措施, 循证护理作为新型临床护理模式的一种, 起到了能够持续的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循证护理不仅充分利用了现已存在的有效研究资源, 与临床护理密切结合, 还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5,6]。目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肿瘤内科的一些病人失去了彻底根治的机会, 因此提高其生存质量现已成为了重要的护理方向[7]。和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 循证护理改变了护理的模式, 通过充分发挥思维的广泛性, 进而得到更多有效的科学依据, 并且查阅相关资料,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从而使护理得到了整体深化, 使病人得到更加优质的完善的护理服务[8]。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 对于生存质量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了医学的各领域, 尤其是对肿瘤病人而言, 一些已经错失了根治的机会, 所以, 使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命显得格外重要。该次研究对肿瘤内科病人在传统护理的前提下, 开展护理干预, 内容如下: (1) 心理护理:肿瘤往往使病人出现烦躁、紧张、意志消退、焦虑、抑郁及情绪低沉等负面心理状态与消极情绪, 而心理护理能够让病人感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增强了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2) 加强健康宣教:伴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与护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健康教育现已被公认为具有积极的预防疾病与健康教育等意义, 而系统的健康教育, 能够让病人较为全面的认识肿瘤和化疗, 充分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 对癌症病人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3) 出院指导:帮助病人重建自身形象, 重归正常社会生活和工作当中; (4) 无缝隙治疗:肿瘤的病程较长, 通常需要4~6个周期的连续化疗, 但化疗的副作用较大, 许多病人很难坚持完成治疗, 在出院后对肿瘤化疗病人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并及时解决病人的各种护理问题, 进而使病人持续感受到来自院方的关爱与支持, 这样的“无缝隙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病人的复诊率, 进而争取在最佳的时间进行治疗。该次研究证实,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 且观察组病人的不良反应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在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投诉率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 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看出, 循证护理具有显著意义,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与比较循证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在肿瘤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了自2010年5月—2013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 将其严格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 患者实施传统护理, 观察组30例, 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 且观察组患者的毒副反应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在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投诉率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 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肿瘤内科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并降低护理差错与护理工作投诉率, 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循证护理,肿瘤,传统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梅.循证护理在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5) :9-11.

[2]施霞.护理干预提高肿瘤内科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3) :86-87.

[3]郝美秀.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围化疗期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6) :80-81.

[4]周淑丽, 董重阳.护理干预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6) :60-61.

[5]孙兆娟.循证护理在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7) :98-99.

[6]范艳玲, 孙均芳.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4) :97.

[7]樊及时.循证护理在肿瘤内科的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34) :103-104.

上一篇:后备种猪的防疫下一篇:中期票据业务